第一篇:转化思维多维一体,全面提升骨科临床教学质量
转化思维多维一体,全面提升骨科临床教学质量
摘 要:为适应现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在骨科的临床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医院骨科教学小组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调整课程的设置内容及教学方法,采取多维一体的教学新理念、新方法,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新尝试,全面提升了骨科临床教学质量。
关键词:骨科 临床教学 多维一体
目前,临床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模式,21世纪对医学生是要求为基础厚:有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力强:有较强的临床能力及自学、交流及科研能力;素质高: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医学职业素养,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在骨科医学教育的理念、课程设置、实习内容及教学方法也应变化与之相适应。因此,骨科临床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理论,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赶上学科发展,适应医学生临床工作需求。所以多维一体地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全面发展,才能够大幅度地提升教学质量。
一、充分认识现代医学教学的特点,改变骨科临床教学的理念
临床实习阶段是一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临床医生必不可少的一环,这一阶段收获的大小,感知的多少,从一定程度上会极大地影响一位医生的从医之路。临床医学模式的改变,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临床教学的理念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尤其是骨科学的实习,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及基本的操作技能是大纲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更深入地接触临床,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才是真正的教学新理念。
二、培养学生临床实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实习的主动性
临床实习阶段,许多医学生存在一个热情递减、前紧后松的表现,一方面是老师的要求和监督在接触熟悉后放松;另一方面,主要是临床的神秘感在学习中逐步消失,而自己又不知从何下手,无法提起更高的兴趣。所以,要想让实习学生有更高的学习兴趣,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深入临床,带着问题来学习和思考,带着问题接触病人,让他们不断有成就感。如此,才能有更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采用循证医学的思维,全面改进教学方法
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称为循证医疗,它采用包涵、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整个过程分为5个步。循证医学还涉及三个重要概念即:证据、病人和医生,它要求在临床医疗实践中,以当前可得最佳证据为决策依据、医生的专业知识为技术保证、患者的利益和需求为医疗的最高目标。要求一名缺乏临床经验、科研基础一般的实习生在短短的3周实习时间内严格按照循证医学要求去从事一切诊疗活动是不现实的,实践证明,他们不能完全胜任这份工作,但向他们灌输一些新理念、新方法及培养良好习惯还是可以的。例如,通过把每一个典型的临床病历当成案例,让实习医生分析、研究,提出诊疗方案,并引导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掌握临床工作的方式方法等。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由于在骨科教学中,很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涉及解剖学范围广,必须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该门功课。因此发挥多媒体的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变化的特点,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所学疾病建立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它对教学重点、难点、标题等的演示效果可能比其他教学手段更为有效。
五、调整课程内容安排,增强动手能力
骨科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科学。在课本上花很长时间讲解的知识或技能,在临床上,通过实际操作即可以一目了然。那么,对于骨科的临床实习教学那就应该相应地在实践方面增加课程量,更好更快掌握技能的同时,也对临床教学工作是一个事半功倍的促进。如:换药、打石膏、穿刺术、牵引术等,这些基本操作技能只能通过临床的实际参与,才能掌握。也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真正学到技能,提高对临床工作的兴趣。
六、开展教学查房和专题病案讨论,定期组织业务学习
要求有主治以上人员根据大纲要求,选择典型病例,组织每周一次教学查房,每次查房前通知实习生做好准备,通过分析、提问、归纳、总结等方法,结合临床病例传授临床诊疗经验。另外,科教科和医务科还定期组织副主任、主任进行示范教学查房,组织相关人员参加,扩大知识面,提高教学查房的艺术,巩固学生基础知识。
总之,通过临床实习,不但使学生学会如何诊治疾病,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们如何做一个品格高尚、医德良好的医生,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走出旧的经验医学教育模式,开辟崭新的多维领域,在临床实践中培养新世纪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普及循证医学教育,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一批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医学毕业生,这是临床教学工作的目标。通过多年的临床实习教学,逐步改进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我们认为多维一体的教学新模式适合于目前的骨科临床教学,是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的。
参考文献
[1]刘宇杨 史冬梅 如何做好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6,10,(28),183。
[2]杨进顺 黄文驿 骨外科临床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实践与学习(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2),116~118。
第二篇:深化改革真抓实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深化改革
真抓实干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民和县教育局将
2015年确定为“教育质量提升年”。着力实施“123”工程,即:一个目标,两项改革,三个建设。一、一个目标,就是高考一本上线率达到25%,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两项改革,就是深化认识改革,深化课堂改革。
人事改革方面:
1、打破绩效工资的“平均主义”,出台职称评聘新举措,全面引入竞争机制,争先创优成为新常态。
2、全面建立末尾淘汰制度,强化团队精神,突出集体意识,按比例淘汰工作业绩较差的教师。
课堂改革方面:
1、切实转变教育理念。以科学的质量观、多元的人才观推进课堂改革。大力倡导“少教多学“理念,全力打造高效课堂。
2、建立优秀教师人才库。让这些教师领跑课堂改革。全面开展课堂教学大比武。
3、全面减轻学生负担。要把初中、小学里过多的、过滥的教辅资料大刀阔斧的砍掉,就专心致志的把国家审定的教材吃透、讲好。
4、强力推进素质教育。严格国家课程标准。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读书声、唱歌声、欢笑声回归校园。写字课、国学课要进入课堂。
5、全面监管教辅市场。三、三个建设:就是基础项目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
1、基建项目建设方面。主要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学前教育项目、信息化建设项目、教师周转房项目、初中校舍改造项目和小型维修项目。
2、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开展争做人民满意好教师主题活动,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3、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名人名言、国学经典、文化长廊、名师风采、学校掠影、石雕绘画、花草树木都要处处留心,精心打造。让校园成为文化的殿堂、圣洁的高地。
2015年3月6日西沟乡中心学校召开教育质量提升年动员大会,会上校长李德恩着重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正视困难,树立信心
(一)质量问题。目前我乡教育质量低下,尤其小学阶段的教学质量成为我乡教育事业发展遇到的一个突出的“瓶颈”,究其原因,一是“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二是教学常规没有很好的落实,课堂随意性、盲目性较大,缺乏有效监控;三是缺少辅导,并且针对性不强;四是学生的学习常规、习惯没有得到养成。
(二)责任性问题 绝大多数老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但也有部分教师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责任意识、敬业精神不够,职业倦怠、心浮气躁、不思进取、缺乏激情、缺乏创新等。教师责任心的问题不解决,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二、明确目标,落实举措
提质目标:
1、初中教育确保在全县教育质量各类检测中学科成绩居全县前十名。
2、小学教育做好双基文章,确保及格率80%以上,为初中阶段教育奠定良好的学业基础。保障措施:
(一)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1、强化教学常规管理。首先要加强课前教学,以“备课”为切入点,提高备课时效性。第二加强过程管理,掌握课堂落实情况。第三加强课后作业管理。第四以“单元检测”为关卡,研讨制定对策。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针对低效和无效的现状,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做到教学工作细、精、深、实,达到人人参与,课课高效的目标
3、切实做好培优辅困工作。一要重点突出个别辅导、跟踪辅导,做好“培优补差”工作。二要扎实做好“四清”工作,减少负积累。三要多开展学科知识竞赛。
(二)实施“队伍强校”工程
1、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
2、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3、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4、继续完善学校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第三篇:骨科实习医生临床思维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6-0316-02
【摘要】临床实习是是培养和提高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逻辑思维和临床实际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阶段,加强临床思维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结合骨科实习带教的经验,对在该阶段如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骨科教学;教育改革;临床思维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医生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运用已有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对疾病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必须具备的要素。临床思维又称诊断思维,是医师面对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所进行的诊断思考过程,也就是以病人为中心,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初步临床资料,根据病人的症状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鉴别的过程。临床实习是从医学生到临床医师的过渡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逻辑思维和临床实际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阶段,是实现由医学生向医生角色转变的必需过程。较前一阶段的理论学习,实习阶段的内容和学习性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体现于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临床医疗活动中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能力[1]。如何让学员更快地进入角色,更好地完成从学员到医生的转变,是实习阶段教学的关键所在。对于刚刚进入临床的实习医师,加强临床思维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
骨科学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临床学科。随着医学的进步以及现代科技与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骨科临床医疗对医师的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真正全面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医学人才,就要求教员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外,还需注重临床思维培养和临床技能的训练。在既往骨科实习带教过程中,我们对如何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进行了探讨,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制定系统、详细的实习教学计划并予落实
(1)定期进行教学查房。教学查房是提高实习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查房,教员结合临床上的典型病例或某个问题、某种疾病、某种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并就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讲解,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查房,使学生掌握某一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要点,培养临床思维,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2)坚持临床小讲课与专题讲座。定期举行临床小讲座,讲解一些常见病的基本知识和诊断操作技能。让实习生参与到小讲课中来。设置一些临床常见而简单的题目,由实习生查阅资料进行讲解,教员组织讨论并进行点评,充分调动学习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利用本专业“ 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医学发展的新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科研意识。
(3)加强医疗文件书写训练。写好医疗文书是提高实习质量的基础之一,也是临床教学的重点要求。带教教员应指导实习生进行问诊体格检查、书写病历,并认真修改病历。在病历书写中体现临床思维,训练实习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规范出科考核.出科考核是整个实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检查实习效果、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措施。应根据其课程标准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考试内容,涵盖理论和技能考核。督促和激励学生认真实习。但考试的难度与临床系相比应该是中等偏易,最大限度减少死记硬背考题的比例,充分考查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改进教学模式,积极探讨教学新方法
当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从临床教学来看,临床思维的培养与提高也必须是从临床问题开始,不断思考,总结经验。基于问题的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已被引入到医学教学的各个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4]。以问题为主导的思维方法,可通过临床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重视实践,并结合理论知识,开动思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培养起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在进入实习阶段之前,临床医学生已经完成了基础课、诊断基础学和相关临床理论课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对一些特定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与体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有所了解。但对于疾病的认识缺乏横向联系,是片面的、零散的,在采集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时常常遗漏重要信息,在进行病情分析和治疗决策时不能综观全局,缺乏综合考虑。医疗工作中,诊断和治疗是临床问题的两大方面,解答这两方面的问题也是临床思维的具体体现。可以这两个方面展为基点展开系列提问,让学生充分回顾理论学习阶段的相关知识点,结合病人病历资料,融会贯通,加深对疾病的理解。同时在实习带教中,应鼓励学生主动、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分析问题,明确问题的实质,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对学生觉得困难的问题给予讲解和支持。不要轻易放过实践中发现的任何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比较、综合、逻辑推理等,是培养临床思维重要手段。
刚刚进入骨科开始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对与患者接触、直接参与临床实践活动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应以临床问题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在骨科实习教学中操作技能的培训占相当大比重,也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内容,力图使实习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掌握骨科基本操作。同时,每次实践操作之前,针对操作项目由教员提出若干问题,学员自行查阅资料,组织讨论、分析,教员给予归纳总结,然后再带学员进行操作实践。操作期间尽量少讲解,尽可能让学员动手体会。在前期充分准备和教员带教的前提下,实习生一般情况下都能完成诸如骨牵引、打石膏等骨科基本操作,即使偶有错误,经教员稍加提醒即可及时更正。这种采用以问题为主导的方式,有利于引导学员主动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进行高效学习,与传统的填鸭式带教相比,学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助于临床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第四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陈
骏
摘 要:随着21世纪国内外经济、科技和社会发生巨变,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显示需求,探索一条通识教育与个性化腾出培养相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着重论述了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产生、发展和实施成效。
关键词: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
一、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趋势,确定教育教学改革新方向
高等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农业社会时期,人们根据以往的经验播种和收获。在工业社会,人们重视现在,根据当今社会需要进行产品设计和生产,高等教育要重视未来,要根据当前的情况,科学预测社会前沿发展趋势,用创造逐步取代重复和再现。
诚如英国高等教育专家阿什比所言,大学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经济、科技、社会形势发生巨变,社会发展日趋开放、多样和多变,经济发展愈加依靠智力、知识和信息等无形资源,知识的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在过去,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基本等同于其终身职业,而现在学生的职业发展充满着各种可能和诸多不确定因素。大学必须为具有不同禀赋和志趣的学生谋求个性化发展的道路提供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储备。
二、针对传统教育不足,创造人才培养新目标、新思路和新模式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将是大学本科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大学近年来在教育教学方面加快了改革步伐,但人才模式单
一、课程体系过度集中、教学内容和方法强调知识传授、学生自主选择空间有限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弊端依然存在。南京大学根据培养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前瞻性需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突破口,提出本科教育要造就“未来社会各行各业领军人物和科教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培养新模式,力图使学生不仅具备广阔的多学科知识基础,而且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深入推进“三三制”模式的过程中,学校又先后提出了“创造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和建立“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宏伟目标,这样就把全校工作的重心聚焦到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这项工作上来。而所谓“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本科培养过程划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和“专业学术”、“交叉复合”、“就业创业”三条发展路径,给予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培养。“大类培养”阶段的目标是通过对新生实施通识教育促进他们科学基础、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为今后进入任何领域学习打下广博的知识基础,学生在满足自选专业“准入”标准后即可进入下一个阶段。“专业培养”阶段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术追求和职业发展打下精深的知识储备,学生达到专业“准出”标准后即进入下一个阶段。“多元培养”阶段的目标是通过制度设计,保障学生在“专业学术”、“交叉复合”和“就业创业”三条发展路径上做出自主选择,使因材施教“接地气”,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三三制”模式的最终目的,就是赋予学生充分选择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我规划意识,使他们成为教学改革的“负责任参与者”,从而完成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三、用学科前沿知识充实教学内容,逐步建立新型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落实国家方针和实现学校既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托,也是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质量的核心所在。学校瞄准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架构和总体发展趋势,参照和借鉴美、英、德等国外80余所一流大学的专业教学计划,将课程体系从“刚性”变为“弹性”,把学科前沿知识适时地融入教学内容。学校以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激发创造力潜质为主线,围绕通识通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开放选修课程四大课程模块,全方位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迄今为止重点建设了553门新型课程:182门新生研讨课程覆盖所有一年级学生,旨在帮助新生提升学术旨趣、学会质疑、学会发现、学会表达,完成适应性和学术性转换。新建成的107门通识教育课程涵盖中国历史与民族文化、世界历史与世界文明、价值观与思维方法、文学艺术与美感、跨文化沟通与人际交往等7个领域,旨在使学生贯通古今、融会中西,兼备国际视野、中国灵魂和现代意识,培养他们广博的文化素养和诚朴的科学精神,促进他们健全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115门高年级研讨课程重在鼓励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活跃学术思想的教师开课,每班15~20人,旨在帮助高年级学生进入学生前沿,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高年级研讨课依托研究型教学和小班化教学,成为继新生研讨课和通识教育课学习后,持续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学校还构建了149门创新创业类课程,围绕创业讲堂、创业项目训练、创业竞赛和成果孵化形成“五位一体”课程体系,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之中。这些课程成为教学改革的转型。最新统计表明,每年跨专业选课学生达5000余人次,跨院系准入的志愿满足率超过80%。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373人符合第二专业相关准出条件,这意味着超过10%的学生得到了较为系统的跨专业学习,自主构建个性化、复合型的知识体系。
四、逐步更新评价机制,激发和鞭策教师投身教学改革
教师能否“投身教学”与学生能否“投身学习”成正相关,教师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的贡献度,取决于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与低,而高质量课程又是形成大学“名校”品牌的重要因素。为持续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同时激励更多教师投身教学一线,学校把评价机制作为撬动教学改革的杠杆和弘扬课程“质量文化”的重要抓手。措施之一就是持续重申和强化“四个一视同仁”的教师业绩考核标准,即坚持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一视同仁、教学研究项目与科研项目一视同仁、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一视同仁、教学带头人与科研带头人一视同仁。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对于达不到基本工作量、教学质量差或有教学事故记录的教师,当年不能聘任副教授或教授职务。
学校连续多年实行四项奖励政策:一是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可延聘至65岁;二是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人、省级教学名师可延聘至63岁;三是将教学质量奖、教书育人奖项纳入先进工作者的评选;四是通过“南京大学石林集团奖教金”、“南京大学中国银行奖教金”和“我最喜爱的教师”等评选活动,在庆祝教师节等重大场合,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个人品质、本科教学课堂测评均分位居院系前列的授课教师给予奖励和表彰。通过种种努力,全校的新建课程平台形成了人才高地,集聚了一大批优秀师资,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勤克莱齐奥、中科院院士、“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等,单是主讲新生研讨课的教授就占到全校教授总数的21%。物理学院多位院士,以及全部的“长江学者”、“杰青”等更是长年累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全校依托1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形成了40余个以“名师、名课、名教材”为主要特征的高水平教学团队。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也在不断提升,对课程体系、教学效果、教师投入和教学水平等各项指标的评价都在逐年提高。
五、制定经费投入倾斜等新型制度,为教学改革提供条件保障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教学改革突破了通常“基础班”、“强化部”、“实验班”、“试点学院”等零敲碎打模式,“三三制”模式是从顶层设计开始,将改革范围全方位拓展到所有本科院系,覆盖至全体本科生,牵涉到学校许多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各教学单位。为了保障教学改革取得预期的效果,学校建立了相应的配套制度:一是对教学改革经费实行“上不封顶”政策,“985工程”设立教改项目807个;二是专门成立了由院士领衔的“南京大学教学研究与评估中心”、“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南京大学教学研究与评估中心”;三是完善导学机制,建立了人员结构合理的导学队伍,每发布《南京大学新生学习指南》,引导学生科学制定学业和职业规划;四是监控课堂教学质量,通过自评与他评两种手段在学校、院系和教师三个层面建立教学评估体系,形成有效的信息反馈、科学评估、课程改进和教学奖惩机制。学校对评估成绩的前10%课程进行宣传和奖励,对后5%课程进行帮扶和整改,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责任心和院系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五是打破院系壁垒,实行“三个百分百”政策,保证所有课程、专业和发展路径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通过“准入”和“准出”制度保证专业转换过程中传统专业教育的优势和质量,通过“双学位证书”、“第二学位证书”、“辅修证书”等制度保障交叉复合类学生的发展方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三三制”教学改革实施5年多来,全校有近2万名学生已经或正在受益。2014年,南京大学获得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5项。其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荣获“特等奖”,“研究型大学中文专业低年级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途径实践”荣获一等奖,二等奖涉及地理、计算机外语、软件、社会学等5个专业教学领域。当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但凡一些教育领域的改革探索,其成效往往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有些改革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看到其结出的果实。奖项和荣誉只能代表过去,而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变化才令人倍感欣喜。当前,“三三制”模式已进入第二个阶段,其重点是大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截至目前,所取得的一些成绩也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由知名教授主持的新生探讨课、小班化教学、案例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颖别致的课程深受同学们喜爱。
第二,学生包括学习能力在内的多项能力得到增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持的“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体验”(简称SERU)课题组于2013年12月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与4年前入学相比,经过“三三制”教改模式的培养,南京大学本科生在20项能力指标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在“自我认知和理解”、“借助图书馆进行研究的能力”、“对个人社会责任重要的理解”、“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四个方面的增长率超过20%,在“社交技能”、“网络技能”、“领导能力”、“计算机技能”、“准备和进行报告的能力”五方面的增长率超过10%。
第三,学生的学术研究禀赋和兴趣爱好得到进一步拓展。2013年,南京大学首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全部90名毕业生都无一例外地选择继续深造,其中60%被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等国际顶尖大学录取。生命科学学院拔尖班的3名学生同时拿到了耶鲁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这在学院还是第一次。物理学院在短短4年内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5篇,其中2名本科生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论文。文学院本科生正式发表文学作品50篇(部),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1项,该院本科生创作的话剧《蒋公的面子》自2012年上海以来已在国内外巡演130余场,并成为我国首都进军美国演艺市场的大学生话剧。
第四.学生的创业、就业竞争能力得到持续提升,不少学生未毕业先创业。2011年至今,由南京大学学生担任负责人的创业团队有60余支,其中10多个创业团队获得200万元的创业种子基金。2013年,学校建立了“南京大学学生创业项目库”,当年新增创业团队28支、创业学生100余名,项目涉及科技创新、电子商务、生物医药、文化创意和现代服务等领域。
第五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泗洪县第四中学
我校教学工作紧紧围绕县教育局“规范创新、强师优质、提升内涵、和谐发展”的主题,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在抓好教育科研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加大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努力培养年轻教师,创建学习型教师群体,全面提高学校教科研水平,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实效,获零七县教育质量优秀奖。
一、强化教学管理 提升教学质量
1.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为了进一步抓好教学,提高工作质量,第四中学严格考勤制度,教职工工作期间不得擅自离岗,出门需出具出门证,上午前三节课下午三节课实行点名制度,确保教师在岗,确保教师有充足的备课和批改作业时间。
2.实行推门听课制度,教师之间不事先打招呼,不预约,可以随便推开每一扇教室的大门,听完课后及时评课,与任课老师交流,探讨得失,共同进步。
3.实行随堂查课制度,为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导处、教科室每节课随堂查课,一查教师有没有带教案,二查教案与授课内容是否一致,三查学生的学习状态,查课情况于每周教职工会议上公布,以此督促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上好每一节课。
4.班主任竞聘上岗,能者上,庸者下。班主任的竞聘,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位教师均可报名参与,竞聘者现场演说,评委现场亮分,公平、公正、公开,通过竞聘一批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脱颖而出。
5.严格按上级规定设置课程,科目设置全面,其中劳动技术课、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课由专职教师任教,有作业、有考核,不流于形式,深受学生欢迎,也受到了县教育局检查团的充分肯定。
6.加强集体备课管理,进一步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每周星期三下午第三节课进行集体备课,时间不少于45分钟。集体备课以组为单位,备课组长要严格按照集体备课制度做好记录,安排好组内公开课,收缴各种资料,公开课继续实行异班上课,教科室加强对集体备课的检查,根据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来评定和发放备课组长的津贴。
7.进一步搞好对外交流活动,与县内外各学校进行定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定期开展与兄弟学校的学习交流活动,建立一种良好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机制,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8.实行课时工资制,多劳多得,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每上一节课,每备一篇教案,都与报酬挂钩。按规定完成并符合要求的,兑现课时工资,不符合要求的扣减相应课时工资,并限时整改,把工作量和报酬科学又公平地结合在一起。
二、发挥名师作用,提高队伍水平。
1.学校进一步加强教师成长目标管理,进一步完善铸造名师的培养工程体系,以四级培养机制和“三级”结对的形式来全面推进青蓝工程与名师工程,形成一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三级”师徒结对,即:三年内新教师与骨干教师,骨干教师与校级学科带头人(名师),校级学科带头人与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三级”结对体现梯队、层次发展。四级培养机制即:教学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2.开展校本教研,推动课程改革。继续坚持采用理论学习、专家讲座、科学研究、外出考察、学习观摩等形式,让教师不断开阔视野,了解新信息,掌握新方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我们还强化校本研究,倡导教师写教学后记、教学反思,编写校本教材,使教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3.优化教师队伍,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创设条件,引进优秀教师;引入竞争淘汰机制,完善教职工的职称职务评审考核激励机制和年级组、教研组考核评价制度,实行聘用制,评、聘分开,转岗分流,改进评价方法,健全教师评价体系,有效运用职级制等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4.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学习和培训。一是教育理论培训。每周三下午利用1节课进行教育理论学习,聘请专家进行教育理论讲座;教研组每学期有2次以上的专题教育理论学习、交流、研讨活动;二是新教材培训。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市新教材、新课标的培训,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适应新教材的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策略指导的理论讲座。教研组负责组织教师对新教材、新课标进行系统地学习、讨论和研究;三是每学期定期检查或抽查教师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提高了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的水平。
5.组织各种公开课、学科竞赛活动。学校每学期举办“学科公开课”,即每位教师每学期都在教研组内上一节教改公开课,每年定期举办“教改汇报课”,同时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教学评比活动,并取得了较好成绩,多位教师获县以上教师基本功大赛一、二、三等奖,有近40人次在市县上过示范课。
6.加强人文关怀,改善教职工的工作条件。关心爱护广大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切实帮助广大教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利用现有条件办起了乒乓球室,阅览室„„
三、坚持科研兴校,以科研促课改。
1.构建骨干研究与全员研究相结合、专题研究与一般研究相结合的科研模式,开创组组有课题,人人搞研究,项项出成果的“群学、群研、群绩”的群众性科研局面,让学校科研更好地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2.我校在论文参与上,采取激励机制,凡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或正规渠道获奖的文章,学校都给予相应的奖励,每次参与人数指定与自愿相结合,参与总数不低于总人数的一半,几年来,我校论文获奖数均居县同类学校之首。
3.发挥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的先导作用和指导功能,我们始终坚持教育科研的实验性和应用性的原则,坚持科研与教研相结合,充分发挥科研的先导作用和指导功能,把教育科研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把每一个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确定为各自的课题。如我们开展的课堂模式研究(先学后教)、差生转化研究、小班化教学模式研究等都很切合实际取得了较好效果。学校有8个省级课题已结题,多个课题正在研究之中。
4.结合新课改理念和学校发展的需要,着力抓好影响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如继续抓好学校相关德育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发展,富有学校特色的德育内容、途径、手段、方法;抓好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研究与实验的推广实验,以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三级课题管理模式;抓好学校选修课程相关的课题研究,从而推动学校的课程改革;抓好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相结合的相关课题研究,抓好研究成果的推广运用工作;探索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规律。
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为四中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目前学校已成为颇具特色的文化校园、廉政校园、书香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形成了尚礼、求真、创新的良好校风,它必将成为每位学子放飞理想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