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理学学习方法
生理学:
在基础课里面,生理学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我们知道:医学课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基础课、桥梁课、临床课,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我个人认为生理学是介于基础课与桥梁课之间的一种课程,是为那些桥梁课打基础的,如果生理学不好的话,比如药理、病理生理学的一些内容很难理解。不是说学不会,只是理解起来要吃力一些!生理学的学习一般分为2部分,理论和动物实验!实验课上可以验证一些书本上的理论,加深印象!因为书本上的内容很多,老师上课的时候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实验课上老师会讲一些实验的相关理论,注意,这些往往就是考试的重点!这里面循环系统的实验比较多,可以顺便练习一下操作技术,如气管插管、颈动脉插管等等。由此可见,循环系统也是考试中占比重较大的部分。而且,说循环系统重要,也是因为以后学习心血管系统药物和病理生理的时候都用的到这些知识!
此外,比较重要的知识有细胞膜电位(以后学习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时候方便理解)、兴奋-收缩耦联、能量与代谢、肺通气的基本概念,神经系统也是主要掌握一些概念,内分泌系统主要掌握一些调节轴的调节机制
其中值得提出的是泌尿系统,尤其是尿液的浓缩和稀释以及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这2节是难点,我当时学的时候看了好多遍书、又问老师才弄懂,这对于以后学习病理生理学中“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一章有帮助理解的作用,希望能引起重视!
最后还是推荐一本参考书,还是北医编的那一本比较好,我看过,但是那上面的题目太多,我没有做完(而且我们学校有内部的复习资料,所以其他参考书看的比较少~)如果贵校也有复习资料的话,还是以资料为准吧!篇二:生理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整理)2 第一章绪论
选择题
(一)a型选择题(单选题)1.阈值指的是
a用最小刺激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 b.刺激时间不限,能一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 c.刺激时间不限,能一起组织最大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d.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不变,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
e=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2.关于兴奋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a.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并产生反应的能力
b.神经组织、肌肉组织和腺体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c.阈值的大小和组织兴奋性到的高低呈反变关系
d=引起组织兴奋的阈值愈大其兴奋性愈高
e.组织和细胞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称为兴奋
3.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绝对平衡的状态
b.揭示生命活动的一个最重要的规律
c.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d.由机体内部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动态平衡过程
e.机体一切调节活动最终的生物学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a.适应 b.反应 c=反射 d.正反9调节 e.负反馈调节 5.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a 调节幅度小 b.反应速度慢 c.作用广泛和持久 d.调节的敏感性差 e=作用迅速,准确和短暂 6.在下列各种情况中,属于自身调节的是 a.血糖水平维持相对恒定 b.血液 ph维持相对恒定 c.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d.全身血压维持相对恒定
e=当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维持相对恒定 7.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反馈信息是指 a.控制部分发出的信息 b=受控变量的改变情况 c.外界干扰的情况 d.调定点的改变情况 e.中枢的紧张性
8.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排尿反射 b.排便反射 c.血液凝固 d.分娩过程 e=减压反射 9.下来关于负反馈调节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一个闭环系统
b=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无关 c.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 的作用性质相反 d.反馈信号能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 e.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形式 10.在维持机体稳态的自动调节过程中其基础作用的是 a 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
(二)b型题
(1~5题共用备选答案)
a.感受器 b.体液调节 c.中枢
d.传出神经 e.效应器
1皮肤黏膜的游离神经末梢属于a= 2.减压神经在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中属于b= 3.骨骼肌、平滑肌、心肌属于e= 4.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属于d= 5.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的轴突构成的纤维属于d=(6~9题共用备选答案)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自身调节 e反馈控制 6.脚踩铁钉后,同侧下肢屈曲,属于a= 7.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激素来调节血浆中钙离子浓度,属于b= 8.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属于d= 9.下丘脑的某些神经可合成激素并调节机体的特定生理功能,属于c=
(三)x型题(多选题)
1下列关于稳态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a~%25%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b~%25%稳态是机体的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c~%25%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
d~%25%稳态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
e~%-100%维持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固定不变
2.关于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
a~%33.333%结构基础为反射弧
b~%33.333%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
c~%-100%没有大脑则不能发生反射
d~%-100%没有脊髓则不能发生反射
e~%33.333%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3下列哪些属于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 a~%50%化学突触传递的原理 b~%50%骨骼肌收缩的原理 c~%-100%心脏的泵血过程 d~%-100%运动时呼吸运动的变化 e~%-100%血液在心血管中的流动规律 4.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100%迅速 b~%33.333%广泛 c~%33.333%缓慢 d~%33.333%持久 e~%-100%短暂 5.自身调节的特点是 a~%25%调节幅度较小 b~%25%调节范围局限 c~%25%调节不够灵敏
d~%-100%调节迅速、准备和短暂 e~%25%调节的效果丝保持生理功能的稳定 6.前馈控制中,下列哪些描述是正确的 a~%25%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的直接作用称为前馈 b~%25%前馈可避免负反馈调节中出现的滞后 c~%25%前馈可避免负反馈调节中出现的波动 d~%25%有较好的预计性和适应性 e~%-100%不会出现失误
7.下列哪些是正反馈调节的特点 a~%25%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 b~%25%能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 c~%-100%是一个开环系统 d~%25%在病理情况下,出现较多 e~%25%一旦发动起来就逐步加强,最好到达极端,或结束这一过程 8.下列哪些是负反馈调节的特点 a~%25%反应可逆 b~%25%有波动性 c~%-100%有预见性 d~%25%有滞后现象
e~%25%维持机体的稳态
选择题答案
(一)a型题(单选题)
1.e 2.d 3.a 4.c 5.e 6.e 7.b 8.e 9.b 10.e(二)x型题(多选题)
1.a 2.b 3.e 4.d 5.d 6.a 7.b 8.d 9.c(三)x型题(多选题)
1.abcd 2.abe 3.ab 4.abd 5..abce 6.abced 7.abde 8.abde 第五章 呼吸
选择题
(一)a型题(单选题)1.呼吸是指
a.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b.气体进出肺的过程
c=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d.气体进出血液的过程
e.组织细胞与内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2.呼吸的意义主要是为机体 a=摄取02排出c02 b.摄取co排出02 c.摄取02排出n2 d.摄取02排出co e.摄取c02排出02 3.肺通气是指 a·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b.外环境与气道间的气体交换 c=肺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d.外界02进入肺的过程 e.肺泡中c02排至外环境的过程 4.内呼吸是指
a.肺泡与非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b=组织细胞和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线粒体内外的气体交换 d.细胞器之间的气体交换 e.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5.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
a.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之差 b=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c.肺内压与气道阻力之差 d.胸膜腔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e.胸膜腔内压与肺内压之差 6.肺通气的原动力是
a.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b=肺的扩张和回缩篇三:关于生理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关于生理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当代生物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有关教材的数量与篇幅与日俱
增,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
畅游而不感到茫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
理论思维。”古今中外卓有建树的科学大师几乎均曾得益于哲学思
维。哥白尼创立日心说受到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启示,爱因斯坦深知
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一)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生与死、疾病与健康、损伤与代偿、兴奋与抑制、收缩与舒张、抗原与抗体、药物与毒物等矛盾统一体,在包括生理学在内的生物
医学的各个领域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因此,用“两点论”而不是
“一点论”去把握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是引导医学生的首要思路。
实践表明,有了这样的思路,学生就会顿开茅塞,在学到突触前抑
制时,意识到突触前兴奋的存在;在学习去极化与超极化时,会联 想到去极区周围会出现超极,超极区周围会出现去极。用矛盾的普
遍性和对立统一规律去解释编码与解码、协同与拮抗、会聚与辐散、泛化与分化、激活与失活、增敏与脱敏等概念和过程,往往会收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兴奋与抑制看来是生理过程的一个基本矛盾或主
要矛盾。
(二)归纳、演绎、类比与模糊逻辑 较之归纳与演绎推理,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个别到个别的类比推理 到直觉想象的非逻辑推理本身虽不可靠,也不属严格论证,但却极
富创新性。1889年首创的输精管结扎术,一直沿用了一个多世纪,没有人提出什么新招。我国的医务工作者,只是由于受到输液管上
水止的启发,先后发明了输卵管银夹法和栓塞法,为计划生育事业
做出了重大贡献。这里既有类比,更有想象,因而想象并非诗人和
艺术家所专有。想象也会给科学家带来智慧的闪光,赋予科学作品
以丰富多彩的活力。
二、掌握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
知识不同于认识,认识是一种活动,而知识是认识的成果。随着
科学文化的发展,知识既升值又在贬值。一方面知识升值,“知识
库”、“思想库”不断涌现,知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知
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从而使知识不断贬值。掌握知识的知识在帮
助知识升值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一)知识与掌握知识的知识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
于提出启发性问题,特别是鼓励学生勇于提出科学问题,发表科学
见解,独立进行科学实验设计,独立收集与解释实验数据,多方面
地为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条件与氛围,把我们的认识
从“知识就是力量”转变到“掌握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上来。
(二)“三差”与方法论
古人吕洞宾“点石成金”的故事和“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
度于人”的词句,无一不是强调点石术或金针等方法相对于金银或
绣品等成品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更加侧重“授人以渔”,引导学生领悟科学发现的思路和规
律,使学生得到从事科学工作的金钥匙,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一)教师与学生
尊师重教,学生具有尊敬教师、接受教师教导的“向师性”;作为
教师尤应注意到学生有自己的个性、思想、生活经历和行为习惯的不同心理特性的“独立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这种独立性,才
能正确地实施教学过程。心理学家列文认为行为是个人内在心理因
素和环境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学生个人的学习行为可以理解
为学生个人在心理因素与教师教学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从哲
学的观点来看,教育及教学环境等外因又是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因才
能发挥作用。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来发挥主导作用,而较少注 意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常是在主动传授,学生则是处于被
动接受的状态。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发挥学生或受教育者的主观能
动性。因此,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如何切实地做到以人为
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宽松氛围,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是教学理念关
键的一环,因为从根本上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习
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克莱恩)。
教师基本上是通过教材或以教材为基础的课堂讲授和实验示教来
实现教学过程的。理论课教材不应只是讲义,不宜只限于课堂讲授的那些内容,而置有关学科的全貌或“林海”于不顾,否则学生就
失去进一步学习和扩展自己学习内容的机会。限于教学时数,课堂
上所讲授的似乎只能是“少而精”、引人人胜、画龙点睛和以点带
展的框架或全貌;讲授则似应少而精。取教材中之精华,从而达到
四、教育要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一)具体教学方法与教学方法论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认识过程。就学生方面来说,基本上是一
个由教师引导的间接认识客观事物的特殊认识过程。除通常的讲授
法外,源自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苏格拉底运用的问答法的启发式教学法,由根舍那首创和克拉夫斯基系统阐述的范例教学
法,以杜威为典型代表的问题教学法,以及加涅主张的指导教学法
等教学法,在生理学和其它生物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均可具体运用,但最基本的方法是指导任何一门具体科学方法的。唯物辩证法的方
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也是任何领域中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唯一科学的原理。
(二)传统教育与未来教育
学求知主要是学习获取认识和掌握知识的知识和工具;学做事主
要指学习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社会市场需要的应变能力或本事;学共
处主要指学习关心(to care)、分享(to share)和合作(to work with others)的团队精神;学做人主要指学习适合个人和社会需
要的情感和素质,而不限于单纯的道德和伦理意义的做人。“四学”是相互联系、相互融渗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如果说
学求知与学做事相当于“知”与“行”的关系,相当于传统教育的认识和改造客观和主观世界的学习,那么学共处与学做人则侧重21 世纪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四学”既不限于人生的某一阶段,更不限于生理学教学,但是生理学教学应是“四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所影响。篇四:生理学理论指导:简单学习
简单学习简单学习不老大哥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某种明确的联系,又称为非联合型学习(nonassociativelearning)。习惯化和敏感化属于这种类型的学习。习惯化是指当一个不产生伤害性效应的刺激重复作用时,机体对该刺激的反射反应逐渐减弱的过程,例如人们对有规律而重要出现的强噪音逐渐不再对它产生反应。敏感化是指反射反应加强的过程,例如一个弱伤害性刺激本仅引起弱的反应,但在强伤害性刺激作用后弱刺激的反应就明显加强。在这里,强刺激与弱刺激之间并不需要建立什么联系。篇五:生理学理论指导:简单学习简介
简单学习简单学习不老大哥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某种明确的联系,又称为非联合型学习(nonassociativelearning)。习惯化和敏感化属于这种类型的学习。习惯化是指当一个不产生伤害性效应的刺激重复作用时,机体对该刺激的反射反应逐渐减弱的过程,例如人们对有规律而重要出现的强噪音逐渐不再对它产生反应。敏感化是指反射反应加强的过程,例如一个弱伤害性刺激本仅引起弱的反应,但在强伤害性刺激作用后弱刺激的反应就明显加强。在这里,强刺激与弱刺激之间并不需要建立什么联系。
第二篇:生理学习题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正常人的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和口腔温度的高低应当是()
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
B.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
C.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
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2.人体体温昼夜节律变化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A.上午 8~10 时
B.下午 3~4 时
C.清晨 2~6时
D.夜间 10~12 时
3.女性月经期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A.行经期
B.排卵前
C.排卵后
D.排卵日
4.人体腋下温度正常值是()
A.36.0℃~37.4℃
B.36.7℃~37.7℃
C.36.9℃~37.9℃
D.37.5℃~37.6℃
5.影响能量代谢最重要的因素是()
A.环境温度
B.进食
C.精神、情绪
D.肌肉活动
6.劳动或运动时,机体主要产热器官是()
A.肝脏
B.脑
C.心脏
D.肌肉
7.当环境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A.辐射
B.传导和对流
C.发汗蒸发
D.不显性发汗
8.给高热病人使用乙醇擦浴是()
A.增加辐射散热
B.增加传导散热
C.增加蒸发散热
D.增加对流散热
9.给高热病人作用冰帽或冰袋的作用是()
A.增加辐射散热
B.增加传导散热
C.增加蒸发散热
D.增加对流散热
10.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较多的部位在()
A.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B.下丘脑后部
C.大脑皮层运动区
D.脑干网状结构
11.决定体温调定点的部位在()
A.下丘脑
B.大脑皮层
C.下丘脑后部
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12.人体感受外界环境温度降低刺激的主要感受器是()A.中枢冷敏神经元
B.皮肤热感受器
C.中枢热敏神经元
D.皮肤冷感受器
13.当环境温度高于 30℃时,人体基础代谢率的变化是(A.降低
B.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
D.不变
14.食物特殊动力效应最高的物质是()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混和食物))
15.当下丘脑温度升高时,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是()
A.减少
B.不变
C.增加
D.先增加后减少
16.下列哪种物质,既是重要的贮能物质,又是直接的供能物质()
A.二磷酸腺苷
B.三磷酸腺苷
C.磷酸肌酸
D.葡萄糖
17.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来衡量,下述哪项不是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A.体重
B.环境温度
C.蒸发散热
D.精神紧张程度
18.测定基础代谢率要求的基础条件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空腹
B.无体力活动和精神紧张
C.环境温度 18~25℃
D.深睡状态
19.下列哪个部位不存在中枢温度感受器()
A.PO/AH
B.小脑
C.中脑
D.下丘脑
20.患下列哪种疾病时,基础代谢率明显升高()
A.糖尿病
B.红细胞增多症
C.阿狄森综合征
D.甲状腺功能亢进
21.关于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只有将能量转移至 ATP,才能为组织活动所利用
B.人体在不作外功的情况下,所消耗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
C.蛋白质在体内氧化和体外燃烧时所产生的能量相等
D.人体所需总能量的 70%以上来自糖的分解
22.关于体温生理性变异的叙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幼儿高于成人,新生儿易波动
B.剧烈运动可使体温升高 1~2℃
C.清晨 2~6时最低
D.女性一般高于男性,而且排卵之日最高
(二)多项选择
1.女性月经周期中,体温的变化有()
A.排卵前较高
B.排卵后降低 C.排卵前较低
D.排卵后升高
E.行经期高
2.安静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A.心脏
B.肾脏
C.肠
D.脑
E.肝脏
3.当蒸发成了唯一散热途径时,是因为()
A.环境温度低于体温
B.环境温度高于体温
C.环境温度等于体温
D.精神紧张时
E.与环境温度无关
4.某病人受到致热原的作用体温升至 39℃,在此情况下()
A.机体产热量一直大于散热量
B.机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C.体温升高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维持高热阶段时,产热量大致等于散热量
E.产热量与散热量变化不明显
5.中枢温度感受器的分布比例为()
A.热敏神经元多
B.热敏神经元少
C.冷敏神经元多
D.冷敏神经元少
E.冷、热敏神经元相等
6.近年来发现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是()
A.控制产热活动的中枢部位
B.控制散热活动的中枢部位
C.控制产热和散热活动的中枢部位
D.对体温调节起整合作用的部位
E.只存在热敏神经元而不存在冷敏神经元
7.汗液与血浆成分相比较()
A.氯化钠浓度低于血浆
B.葡萄糖浓度几乎为零
C.脂类浓度相等
D.尿素氮高于血浆
E.蛋白质浓度为零
8.影响体温发生生理性变动的因素有()
A.环境温度
B.测量时间
C.性别
D.体重
E.年龄
9.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
A.肌肉活动
B.环境温度
C.食物特殊动力效应
D.精神活动
E.体温
10.在环境温度低于 20℃时,人体散热的方式主要有(A.辐射
B.传导
C.对流
D.不感蒸发
E.汗液蒸发
11.刺激下丘脑后部的产热中枢,可引起()
A.骨骼肌紧张性增强
B.发生寒战
C.交感神经兴奋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E.产热增加
12.人在寒冷环境中的反应有()
A.皮肤血流量减少
B.皮肤温度降低
C.代谢降低
D.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E.儿茶酚胺分泌增加
13.引起出汗的因素有()
A.环境温度升高
B.情绪激动
C.交感神经兴奋
D.精神紧张
E.注射乙酰胆碱
14.使得汗液蒸发加快的因素有()
A.环境温度高
B.环境温度低
C.空气湿度大
D.空气湿度小
E.空气对流速度快
15.恒温动物生理性体温调节反应主要表现()
A.温热性发汗
B.寒颤
C.皮肤血流量增加或减少
D.寒冷时蜷曲身体)
E.伸展肢体促进散热
1.B 2.C 3.D 4.A 5.D 6.D 7.C8.C 9.B 10.A 11.D 12.D 13.B 14.C15.C 16.B 17.A 18.D 19.B 20.D 21.C 22.D(二)多项选择
1.CD 2.DE 3.BC 4.CD5.AD 6.CD 7.ABE 8.ABCE9.ABCDE 10.ABCD 11.ABCDE 12.ABE13.ABCDE 14.ADE 15.ABCDE
五、简述题
1.人体体温临床上常用的测量部位有哪些?其正常值各是多少?
2.根据散热原理,如何给高热病人降温?
3.简述人体的散热器官和散热方式。
4.什么是食物特殊动力效应?正常情况下三种营养物质的特殊动力效应各为多少?
六、论述题
1.试述人体体温相对恒定的原理。
2.为什么发热病人常伴有寒战反应?
1.腋下温度:36.0~37.4℃;口腔温度36.7~37.7℃;直肠温度:36.9~37.9℃。
2.①利用冰袋或冰帽给高热病人的降温(传导散热);②注意通风,降低室温(对流散热);③用乙醇擦身(蒸发散热);④降低室温,增加辐射散热。
3.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另外还有其他排泄器官(如肾)借排泄活动散发少部分热量。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蒸发(不显性蒸发和发汗)。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时,可借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散热;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可借蒸发散热。 4.进食后机体产热量比正常情况下额外有所增加,叫食物特殊动力效应。其中蛋白质为30%,而糖和脂肪则为4%~6%。
六、论述题
1.①体温相对恒定有赖于体内产热与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②产热主要来自体内食物分解代谢;③散热方式有四种,辐射、传导和对流是物理性散热方式,安静状态下以辐射散热为主,当环境温度等于或超过皮肤温度时,则蒸发成为唯一散热途径;④体温调节是反射活动。感受器分为外周温度感受器(皮肤、粘膜与内脏,以冷感受器为主)和中枢温度感受器(下丘脑,以热敏神经元为主),当环境温度改变后通过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中枢(下丘脑),然后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产热和散热系统,使体温适应温度变化而恒定;⑤人类还存在有行为性调节来保持体温恒定。
2.某些疾病引起发热时,由于细菌生长和组织破坏所产生的致热原,可以使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与调定点有关的热敏神经元的阈值升高,使调定点上移,而机体的温度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调定点水平,在此之间体温低于调定点温度。由于调定点上移,下丘脑后部产热中枢兴奋加强,骨骼肌出现不随意收缩,并伴有寒冷感觉称为寒战。寒战开始后,产热过程明显加强,加上散热减弱,体温逐渐上升,直到体温升高到新的调定点水平后,产热和散热出现新的平衡,寒战终止。
第三篇:生理学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向各位进行《生理学》课程说课。我说课的对象是15级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的学生。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性质:生理学即人体生理学的简称,是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专业基础课,每个医学生进入学校都必须学习的一门必修课程。生理学属于医学B类课程,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2. 课程地位:生理学是医学的基础和核心课程,是护理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它以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物学为基础,它同时也是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课程的基础,所以说生理学是联系护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中枢课程,也护士资格证考试必考基础课。3.课程目标
据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设定为: a、理论目标:掌握正常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及其调节机制,能阐述并会解释重要器官的功能、代谢以及人体生理功能
b、实验目标:具备生理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一些简单的实验标本制作以及生命体征的监测;
二.课程设计 1.教材与参考资料
按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要求,结合我院培养学生的宗旨,选定由彭波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医学高职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之《生理学》。2.教学内容
生理学分成理论和实验两大模块。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及突出护理专业特点,结合生理学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分配如ppt所述,理论60课时,实验12课时,合计72学时。本课程是一门实验性的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良好平台,注重实验课教学。3.重点与难点
a、重点:基本概念、机体各系统的重要生理功能及其功
能调节.b、难点:生物电、肌细胞的生物特性、神经系统的功能。c、解决办法:结合前继课程的知识,由浅入深。投入较多的学时数,深入细致的讲解,重点讲清,难点讲透。借助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教学技术。三.课程实施
1.学情分析:a、授课对象是15级专科护理专业的学生
b.优点:高中毕业,好奇心强,有求知欲,对学习有一定的主动性。c缺点:一年级新生;文科生占大部分,基础薄弱;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2.教学方法: 采用的是引导-发现”式的教学模式,课前预习,导入新课,课堂教学,课后总结。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因材施教,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三、课程实施
1、师资队伍:
主讲教师有6位,学历均在本科及以上学科均为医学及相关专业,其中有二位教师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老师们有优良的师德师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责任心强、治学严谨、从严执教,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学团队老-中-青结合,发挥传帮带作用,教学梯队合理,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
2.教学环境、场所:生理是注重实验的理论课,所以教学环境分为理论环境和实验环境,理论课的学习场所主要是教室,每班50人左右。小班教学有利于老师了解每位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进度和教学方法。实验课的学习场所主要为实验室,采取分组实验方式,每组约6名学生。先由教师讲解实验操作方法或演示实验,再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3.其他资源:学校图书馆藏有大量生理学及相关书籍、练习题集,可供学生扩充知识,也设有电子阅览室,供学生上网查询、搜集生理学及相关知识。
四、课程评价
1.学生成绩评价:生理的总成绩由百分之十的平时成绩加上百分之十的作业成绩加上百分之二十的实验成绩最后再加上百分之六十的期末成绩得出来最后的成绩。
2.教师教学评价:学院通过网络培训、外出培训、校内培训、访问学者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师的培训。生理学教学内容应符合职业教育学生需求,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衔接。
五、课程特色
本身的教材具有连续性、科学性、实用性的特点;突出生理学趣味性、实用性 教学体现逻辑性强(加强理解记忆)
贴近学生:增加临床病例、生活小常识、结合实践教学。注重实践训练。
六、课程反思
1、生理学与临床联系密切,教师临床经验缺乏
2、作为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基础课,应加强实践技能教学
3、科研方面欠缺。
4、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加强。改进措施:
1、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加强教师进修、培训学习,到临床一线实践
2、增加实践课时,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设立科研课题研究(申报生理学精品课程)。通过科研与学习提升教师知识面和教学水平
4、保持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下,建立校内精品课程网站,不断开发微课、反转课堂教学模式。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专家、评委的聆听。请批评指正!
第四篇: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000001
课程中文名称:生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Physiology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程
开课专业:生物医学工程
开课学期:5
总学时:40(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8)
总学分:2.5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了通向服务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生理学课程的教学任务不仅着重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通过适当介绍一些新进展,启发学生智力,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第一章绪论/细胞。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了解细胞膜的结构功能。熟悉肌肉收缩功能、产生原理。掌握细胞兴奋性、生物电现象机理。
第二章血液。了解血液的组成、特性,熟悉血细胞生理、止血与凝血机制;掌握血型、输血原则。
第三章血液循环。掌握心脏生理(心脏泵功能及心肌电生理),了解血管生理,熟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器官循环。
第四章呼吸。了解呼吸各环节的基本过程。掌握肺通气和肺换气的的原理及肺功能的评定,呼吸节律的产生、调节。熟悉气体的运输形式。
第五章消化。了解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掌握胃、小肠内消化、内分泌功能及其调节,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电活动。
第六章泌尿。了解肾脏功能。掌握尿生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熟悉肾脏功能的研究方法。
第七章感觉。了解各主要感觉器官的功能、感受原理,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第八章神经。了解神经元活动、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熟悉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及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掌握大脑的高级和脑功能研究方法。
第九章内分泌。了解激素的一般特性。掌握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3学时)
1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
2细胞膜的结构功能
3掌握细胞兴奋性、生物电现象
4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第二章血液(3学时)
1血液的组成、特性
2血细胞及功能
3生理止血与凝血
4血型与输血原则。
第三章血液循环(4学时)
1心脏泵血功能
2心脏电生理
3血管生理
4熟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器官循环
第四章呼吸(3学时)
1肺通气
2呼吸气体的交换
3气体的运输
4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五章消化(3学时)
1概述
2食物消化的基本过程
3食物的吸收
第六章尿的生成和排出(3学时)
1了解肾脏功能解剖及肾血流量
2肾小球的滤过
3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功能
4尿液的浓缩与稀释
5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6肾脏功能的研究方法。
7尿的排出
第七章感觉器官的功能(3学时)
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视觉器官
3听觉器官
4前庭器官
5嗅觉与味觉
6皮肤感觉
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8学时)
1神经元活动、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2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及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4大脑的高级功能
5脑功能研究方法
第九章内分泌系统(2学时)
1概述
2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含现代化教学手段及研究性教学方法))
上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辅以教学录像,采用讲授与讨论结合的方式,结合临床案例,使同学们能对生理学的知识有深入的认识。
六、实验(或)上机内容
实验一:肌电图的测定。学习肌电图的测定方法,了解不同情况下肌电图的变化。实验二:视野测定及声音传导途径检测。学习视野计的使用方法,测定正常人白、红、黄、绿各色视野;采用音叉振动法检查声音空气传导和骨传导的特点。
实验三:家兔血压的调节。以动脉血压为指标,在整体条件下,施加某些因素,观察神
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选做实验)
实验四:肺通气量的测定及呼吸运动的调节。了解人体肺通气量的测定方法和正常通气
量。观察不同条件下呼吸运动的变化。(选做实验)
七、前续课程、后续课程
分别为人体解剖学、生理系统仿真建模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姚泰.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年8月第2版.
第五篇:生理学实验报告
生理学实验报告,请按照以下格式书写,将实验结果(包括图表)填写在实验结果项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与分析,每次实验课结束后一周内提交有效,逾期将无法提交。(写作业时可将本报告格式模板复制粘贴,以方便书写)(临床医学)专业生理学实验报告 第(1)次 【实验名称】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实验目的】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技术,为以后实验打下基础。
【实验材料】两栖类手术器械一套(粗剪刀、组织剪、眼科剪、组织镊、金属探针、玻璃分针、蛙板)、手术线、蛙尸缸、滴管、平皿、锌铜弓、脱脂棉、任氏液。【实验步骤】
1· 手术
(1)破坏脑和脊髓
取蟾蜍1只,用水冲洗干净。左手按住蟾蜍,用拇指按压背部,食指按压头部前端使其头部前俯,右手持刺蛙针在头前缘沿正中线向尾端刺划,所触划到的头部后端的凹陷处,即枕骨大孔。在此处将刺蛙针垂直刺入皮肤,有突破感后再将刺蛙针折向前经枕骨大孔刺入颅腔,左右搅动捣毁脑组织;再将刺蛙针刺入脊椎管,反复提插捣毁脊髓。此时若蟾蜍的四肢松软,呼吸运动消失,表示脑和脊髓已完全破坏,否则应按上法再行捣毁。
(2)剪除躯干上部及内脏
在骶髂关节位置用左手将蟾蜍提起,在骶髂关节水平以上0.5~1cm处用粗剪刀剪断脊柱,然后将粗剪刀向下深入体腔沿躯干两侧剪开皮肤,是蟾蜍头、上肢与内脏自然下垂,将其一并剪除弃去,仅留后肢、骶骨、脊柱及紧贴与脊柱两侧的坐骨神经。在整个剪除过程中注意误伤神经。
(3)剥皮
左手用组织镊夹紧脊柱断端(注意:不要夹住或触碰神经),右手捏住其上的皮肤边缘,用力向下剥掉全部后肢皮肤,将标本放在盛有任氏液的平皿中。将手及用过的全部手术器械洗净,再进行下述步骤。
(4)分离两腿
用镊子从背位夹住脊柱将标本提起,剪去向上突出的骶骨,然后沿正中线用粗剪刀将脊柱分为两半,并从耻骨联合中央剪开两侧大腿,然后将分离的两条腿浸于盛有任氏液的平皿中备用。
(5)制作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①游离坐骨神经
取一腿放于蛙板上,用玻璃分针沿脊柱侧游离坐骨神经。将标本背侧向上放置,划开梨状肌群及其附近的结缔组织,循坐骨神经沟,找出坐骨神经的大腿部分,用玻璃分针小心剥离。用玻璃分针将坐骨神经轻轻提起,以眼科剪剪断其所有分支,并将神经一直游离至腘窝为止,再用粗剪刀剪下一小段与坐骨神经相连的脊柱,并将游离干净的坐骨神经搭于腓肠肌上。
②去除大腿肌肉
在膝关节周围剪掉全部大腿肌肉并用组织剪将股骨刮干净,然后在股骨中部剪去上段股骨。
③完成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用眼科剪剪开跟腱腱膜,在跟腱处穿针结扎,并于结扎线远端剪断跟腱。游离腓肠肌至膝关节处,然后沿膝关节将小腿其余部分全部剪掉,这样就制得一个具有附着在股骨上的腓肠肌并带有支配腓肠肌的坐骨神经的标本。2.用锌铜弓检查标本
将锌铜弓在任氏液中沾湿后,迅速接触坐骨神经,如腓肠神经发生明显而灵敏的收缩,则表示标本的兴奋性良好。即刻将标本放在盛有任氏液的平皿中,以保持其兴奋性。
【实验结果】(图表粘贴处)
【结果讨论与分析】这次试验总体来说,是非常成功的。我们完整地观察了蟾蜍坐骨神经反射的全过程,还观察到了阈上刺激和阈下刺激,通过串刺激观察到了蟾蜍的肌肉完成的强直性收缩过程,我们得到了清晰的数据图表。很好地锻炼了我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深刻理解了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完成的不同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尤其是强直收缩的生理意义:正常体内由运动神经传到骨骼肌的兴奋冲动都是快速连续的,体内骨骼肌收缩几乎都属于完全强直收缩。强直收缩显然可以产生更大的收缩效果,强直收缩所能产生的最大张力可达单收缩的4倍左右。另外肌肉发生强直收缩时,结合课文所学,动作电位也不会发生融合,肌肉动作电位只出现频率加快,却始终各自分离而不会发生融合或叠加。这是由于肌肉的动作电位只持续1~2ms,即使刺激频率落于前一次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持续期间之内,组织又正好处于兴奋性的绝对不应期,这时新的刺激将无效,既不能引起新的动作电位,也不引起新的收缩。最后应注意,为了保证试验成功,用玻璃分针分离神经时,不可用金属器械碰触。及时用任氏液浸湿标本,保持其兴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