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理学课件
第一章
绪
论
一、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内容
概念: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命有机体生命过程和功能(function)的科学。人体及高等动物机体的各种机能。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层次): 细胞、分子水平组织和器官水平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1)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 主要是研究机体各种细胞的超微结构的功能活动,以及细胞内各种物质(尤其是生物大分子)的物理化学变化(包括基因表达)过程
2)组织和器官水平的研究
主要研究各种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组合而成的组织,以及由相关组织构成的器官的生理活动和作用机理。3)系统水平的研究
主要是研究机体各种系统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调控机制,以及它们对整体水平的生理功能有何作用和意义等。
4)整体水平的研究
以完整的机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各系统之间的功能联系,正常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维持相对平衡的生理过程及其机制。研究的方法 动物实验法
急性实验:离体(in vitro)(细胞、组织、器官)实验和活体(in vivo)解剖实验。
慢性实验:指的是在完整而且清醒的动物身上,并在机体保持内、外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对动物进行各种实验研究的方法(在体)。根据研究水平分 细胞生理学
器官生理学:神经肌肉、感官、心血管、消化、呼吸、生殖、内分泌等 整体生理学 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古代
《内经》——经络
C.Galen(130-200)(古罗马): 从人体解剖知识推论生理机能
2、近代 W.Harvey(1578-1657)(英国):《心血运动论》(1628)一书。生理学真正成为一门实验性科学。奠定了现代实验生理学基础
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 运用显微镜观察微循环,证实Harvey对循环系统结构的推论
L.Galvani(1737-1798)(意大利):发现生物组织的电活动
C.Bernard(1813-1878)(法国): 首先提出“内环境”的概念
Павлов(1849-1936)(俄国): 关于循环、消化和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 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中国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生理学的发展已有80年历史。林可胜教授发起创建中国生理学会(1926)。
《中国生理学杂志》、《生理学报》、《中国应用生理杂志》、《生理科学进展》
二、内环境稳定是细胞功能活动的基本条件
(一)内环境与稳态
外环境(External environment):
人体生活的外部环境(如大气环境)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细胞生存的细胞外液环境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或自稳态。
内环境的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是高等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Cannon WB,1926年
三、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
(二)体液调节(Hormonal regulation)
(三)自身调节(Self-regulation)
(一)神经调节 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reflex)反 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发生的规律性(适应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reflex arc)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可分为(Павлов提出):
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先天的,其反射弧较为固定,其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由种族遗传因素所决定
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后天获得的,它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根据所处的生活条件“建立”起来的,其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不固定的、灵活可变,且具有预见性 神经调节的特点
传导迅速,作用准确,表现自动化(二)体液调节(Hormonal regulation)定义:机体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到达全身各器官组织或某一器官组织,从而引起该器官组织的某些特殊反应。
体液调节往往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因而成为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中传出通路的延伸部分,因而称之为神经-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的特点
传导缓慢,作用较持久,影响面较大
(三)自身调节(Self-regulation)定义: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器
官、组织、细胞可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特点:调节范围较小,也不十分灵敏,但对生理功能的调节仍有一定意义。
(二)反馈控制系统
生理功能自动控制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Feedback)闭合回路(Closed-loop System)具有自动控制能力
根据反馈信息的作用效果分为
1)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信息能使控制中枢的原始信息减弱。可逆,维持系统稳定(如体温调节等);缺点:滞后,波动大 2)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一致,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不可逆,破坏系统稳定 生理情况下,血液凝固、排尿反射、分娩以及动作电位发生过程中细胞膜钠离子通道的开放和钠离子的内流过程;病理情况下,大失血和心脏活动。
第二章
细胞(膜)生理
—细胞膜动力学和跨膜信号通讯
一、细胞膜的结构 质膜 单位膜
化学组成:脂质 蛋白质 糖
液态镶嵌模型
基本内容:膜的结构特征是以液态的类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各种蛋白质分子。脂质以双分子层形式存在 :
磷脂:>70% 亲水性的极性基团(磷酸和碱基)疏水性的非极性基团(脂肪酸侧链)胆固醇:<30% 鞘脂:少量
脂质的性质:液态,脂溶性,柔软性和一定的流动性。其流动性大小与某些成分的含量有关。脂质的作用:屏障
蛋白质
a-螺旋或球形结构 整合蛋白质或内在蛋白质
周围蛋白质或表面蛋白质
细胞膜蛋白质的主要功能
物质、能量、信息的跨膜转运或转换 载体
通道
离子泵
受体
酶
免疫
细胞膜的糖类
寡糖或多糖链 形成糖脂和糖蛋白 糖被或细胞外衣
主要功能:①细胞的“标记”,如作为抗原决定簇②膜受体的“识别”部分
二、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
转运形式包括: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一)单纯扩散
扩散是溶液中的溶质或溶剂分子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净移动 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或气体顺浓度差的跨细胞膜转运。如O2、CO2、乙醇、脂肪酸。
离子在溶液中的扩散通量决定于
离子的浓度差(浓度梯度)
离子所受的电场力(电位梯度)跨膜物质转运的扩散通量决定于
电化学梯度
膜的通透性(permeability)
(二)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1.易化扩散
不溶于脂质或难溶于脂质的物质,在细胞膜上某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形式称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离子等。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特点:
高度结构特异性(specificity)饱和现象(saturation)竞争性抑制(competition)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通道:与离子扩散有关的膜蛋白质
跨膜电流(transmembrane current):当通道开放引起带电离子跨膜移动形成的电流
被动转运的特点:顺浓度梯度移动,无需细胞额外供能 2.原发性主动转运
定义: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经细胞膜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特点:逆浓度梯度进行,消耗能量 钠-钾泵
存在于细胞膜上的一种具有ATP酶活性 的特殊蛋白质,可被细胞膜内的Na+增加或细胞外K+的增加所激活,受Mg2+浓度的影响,分解ATP释放能量,进行Na+、K+逆浓度和电位梯度的转运。ATP:Na+:K+=1:3:2 钠-钾泵的生理意义
维持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
维持细胞外高Na+,使得Na+不易进入细胞,也阻止了与之相伴随的水的进入,对维持正常细胞的渗透压与形态有着重要意义; 建立势能贮备,是神经、肌肉等组织具有兴奋性的基础,也是一些非离子性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进行继发性主动转运的能量来源。3.继发性主动转运
一些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势梯度时,所需能量不直接来源于ATP分解,而是利用某种离子浓度梯度作为能量来源,而后者是由钠泵分解ATP获得的能量建立的。
间接利用ATP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三)胞吞和胞吐胞吞:指某些物质团块或分子与细胞膜接触,接触部位的质膜内陷,向内卷曲将该物质包被,然后出现膜结构的融合和断裂,使物质团块或分子连同包被它的质膜一起进入胞质的过程。吞噬(Phagocytosis)吞饮(Pinocytosis)
胞吮、包膜窖胞吮(小面积膜内陷)、受体介导式入胞(网格蛋白-有被小窝)(现认为是一种最重要的入胞形式)
胞吞是细胞的一种主动活动过程,任何形式的胞吞都需要ATP供能 胞吐(出胞):指一些大分子物质或固态、液态的物质团块由细胞排出的过程。(分泌)入胞和出胞均要消耗能量 第二节 细胞间通讯和信号转导 信号到达细胞的三种方式
电信号和化学信号通过细胞间的缝隙连接或细胞间连接在胞质间的直接传递
通过旁分泌、自分泌或神经调质进行的局部化学通讯 使用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相结合的长距离通讯方式
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分子选择性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间接引起细胞膜的电变化或细胞内其他功能的改变。
——跨膜信号传递
受体:镶嵌在细胞膜表面或存在于细胞内的特异蛋白,可与化学信号分子(配体)发生特异结合。
(一)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传递 通道由镶嵌在细胞膜中的特异蛋白质组成
可与特异化学分子结合,导致通道蛋白变构,引起通道开放 感受膜电压变化,引起变构及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通道转运离子的机制
─门控(Gate control)化学门控通道(兴奋收缩耦联)
nAChR:α
1、α
2、β、γ、δ
Glu、Asp、GABA、Gly、ATP、5-HT受体 电压门控通道(神经、心肌)3种Na+、5种K+、3种Ca2+ 机械门控通道(平滑肌细胞、内耳毛细胞
(二)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特征:膜表面受体是与膜内侧的一种称为鸟核苷酸结合蛋白(G蛋白)相偶联启动通路
1、G蛋白耦联的受体:mAChR、多巴胺、5-HT、P物质、K物质、组胺受体等(7次跨膜α螺旋)
2、G蛋白又称鸟苷酸结合蛋白(GTP-binding Proteins)G蛋白: α、β、γ(多种)
(三)激酶相关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1、激酶受体:一次跨膜
胞外:结合配体的部位
胞内:激酶的催化部位
配体-受体结合后,激活受体的蛋白激酶活性,引起一系列磷酸化级联反应,引起细胞生物学效应。
酪氨酸激酶受体、鸟苷酸环化酶受体
2、JAK相关激酶受体
激酶活性不位于受体本身,而是位于与受体直接作用的一类包内激酶家族
第二篇:病理生理学课件_心力衰竭_
胞外Ca2+内流障碍
钙通道:膜电压依赖性,受体操纵性钙通道 钠钙交换 电压门控钙通道减少 肌浆网钙释放通道减少 SR钙ATPase基因下调 外钙内流、内钙释放减少
SR摄
取钙减少
[Ca2+]i 10-7―10-5mol/L 瞬变峰值降低
活化横桥减少 肌钙蛋白与Ca2+结合障碍 缺血
缺氧 ATP 减少 代谢性
酸中毒 SR摄Ca2+ SR储Ca2+
SRCa2+释放障碍 H+增加 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与钙
结合能力下降 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减少
外钙内
流减少
(四)心肌肥大的不平衡生长
交感神经分布密度下降
冠脉微循环障碍
心肌表面/心肌重量比值下降
心肌线粒体数增加不足
肌球蛋白ATP酶活性下降 细胞膜、肌浆网上钙泵 细胞膜Na-K ATPase
(一)钙离子复位延缓(能量不足/数量相对减少)细胞膜钠钙交换体对
钙离子亲合力下降
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是一耗能主动过程,在ATP的参与下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才能解离为肌球蛋白-ATP和肌动蛋白
任何造成心肌能量缺乏的因素都可致使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发生障碍
(二)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
收缩末期心室的几何构形的状况是影响心室复位的关键因素,即舒张势能。
冠脉在舒张期的充盈、灌流也是构成心室舒张的另一因素,冠脉供血障碍、心室壁张力增加均影响心室舒张。
(三)心室舒张势能减少 心肌肥大、炎症、纤维化? 心室压力 一 容积(p-V)曲线
(四)心室顺应性降低 心室顺应性是指在单位压力变化下所致容积改变
(dv/dp),其倒数(dp/dv)即为心室僵硬度。c.顺应性增高 b.顺应性正常
a.顺应性降低 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性 心脏代偿反应 心率加快
心输出量下降
心交感神经兴奋
容量感受器
心脏扩张
紧张源性扩张
肌源性扩张
心肌肥大
压力
负荷 心肌纤维
并联增生
纤维增粗 室壁厚度
增加腔扩
大不明显 腔径/壁厚 容量
负荷 心肌纤维
串联增生
纤维增长 室壁厚度
增加腔扩
大更明显 腔径/壁厚 心肌细胞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心肌肥大
Concentric hypertrophy Eccentric hypertrophy 心外代偿反应 血容量增加
血流重分布
红细胞增多
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 神经-体液的代偿反应 心脏负荷增大
心肌耗氧量增加
心率失常
细胞因子的损伤作用
氧化应激
心肌重构
水钠潴留 慢性心衰过程: 从代偿走向失代偿
全身感染
酸碱平衡及电解质代谢紊乱
心率失常
妊娠及分娩
诱 因 交感神经兴奋,心脏负荷增加
内毒素抑制心肌收缩? 心率加快,耗氧增加? 呼吸道感染加重右心负荷? H+竞争抑制钙与肌球蛋白的结合? H+抑制肌球蛋白ATP酶的活性? 微循环灌多流少,回心血量减少? 血钾增高,抑制钙内流,心肌收缩下降,单向传导阻滞,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可分为
肺循环充血
体循环淤血
心输出量不足
* 心力衰竭 Heart Failure 大
纲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与分类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第四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第五节 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六节 防治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 心
脏
解
剖 心功能的决定因素 每搏输出量 心输出量 心脏前负荷 心肌收缩性 心肌后负荷 心率 心 衰 定 义
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即心泵功能减弱,以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称心力衰竭.休克
心包炎
病例:女,66岁
主诉:高血压病史30年,活动后气短半年。现病史:30年前即诊断为高血压,不规则应用降压药。近半年来,活动后有呼吸困难。体检:T 36.6 ℃,R20次/分P 78次/分,BP 130/80mmHg(口服降压药后)。心脏检查:心界扩大,心率90次/分,律绝对不齐,强弱不等,无杂音。ECG:房颤。心B超:符合高血压型心脏病改变。病
因
(一)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二)心脏负荷过度
心肌炎、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 压力负荷
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窄、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容量负荷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动力循环状态
根据心力衰竭病情严重程度分为:
轻度心力衰竭
中度心力衰竭
重度心力衰竭
按心力衰竭起病及病程发展速度分为:
急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 分
类 按心输出量的高低分为:
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按心力衰竭的发病部位分为:
左心衰竭
右心衰竭
全心衰竭
按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的障碍:
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
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
指心衰发生时心输出量较发病前有所下降,但其值仍属正常,甚或高于正常。
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等疾病。
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Cardiac
Muscle 正常心肌舒缩的分子基础
收缩蛋白
肌球蛋白(myosin)
肌动蛋白(actin)
调节蛋白
向肌球蛋白(tropomysin)
肌钙蛋白(tropnin)钙离子
ATP
一、心肌收缩性减弱
二、心室舒张功能异常
三、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性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心肌收缩性减弱 收缩功能障碍 收缩力↓ 收缩速度↓ 心肌收缩性减弱
(一)收缩相关蛋白的破坏
(二)心肌能量代谢紊乱
(三)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四)心肌肥大的不平衡生长
心肌细胞坏死
细胞肿胀,破裂
Centrolobular necrosis(LHF)心肌细胞凋亡
细胞固缩,形成凋亡小体
凋亡指数可数可达 35.5%
氧化应激
细胞因子
钙稳态失衡
线粒体功能异常
(二)心肌能量代谢紊乱
ATPase 酶 产能 用能 底物 O2 ATP 功 + 能量生成障碍
缺血15min,ATP下降65% 肌球蛋白头部的ATP酶提供的机械能减少 肌浆网和胞膜对钙的转运障碍,钙超载
钙进入线粒体,能量生成减少
收缩蛋白和调节蛋白的更新、合成需要ATP α α
+++ β β
+ αβ
+ + 正常心肌细胞 肥大心肌细胞 O2 能量利用障碍
肌球蛋白ATP酶肽链比例改变
(三)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myosin横桥结合Actin Ca2+内流 SR Ca2+→[Ca2+]i↑ 受磷蛋白 phospholamban 结合肌钙蛋白 收缩 H+ 释 肌浆网Ca2+处理功能障碍
肌浆网Ca2+摄取能力减弱
肌浆网Ca2+储存量减少
肌浆网Ca2+释放量减少
* * *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问答题章节课件
体育专业考研运动生理学总结
运动生理学可出问答题的章节(王瑞元2002年)
重点章节1、3、10 非重点章节6、8、9、12、13、16(9、12见论述题章节)
运动生理学研究任务: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1、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当动作电位延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时,引起轴突末梢处的接头前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开放,在钙离子的作用下,突触小泡将乙酰胆碱释放到接头间隙。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后和接头后膜上的特异性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因其接头后膜上的钠、钾离子通道开放,使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结果使接头后膜处的膜电位幅度减小,产生终板电位。当终板电位达到一定幅度时,可引发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使骨骼肌细胞产生兴奋。
2、肌丝肌丝滑行学说在调节因素的作用下,肌小节中的细肌丝在粗肌丝的带动下向A带中央滑行,相邻的Z线相互靠近,使肌小节长度变短,导致肌原纤维肌纤维以致整块肌肉的收缩。3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1.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到肌细胞内部;横小管是肌细胞膜的延续,动作电位可沿着肌细胞膜传导到横小管,并深入到三联管结构。
2.三联管处钙离子释放并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丝滑行;横小管膜上的动作电位可引起与其邻近的终末池膜及肌质网膜上的大量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顺着浓度 梯度从肌质网内流入胞浆,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后,钙离子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结合时,导致一系列蛋白质的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肌丝滑行。
3.肌质网对钙再回收:肌质网膜上存在的钙泵,当肌浆中的钙浓度升高时,钙泵将肌浆中的钙逆浓度梯度转运到肌质网中贮存,从而使肌浆钙浓度保持较低水平,由于肌浆中的钙浓度降低,钙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静息电位产生原理:膜内钾离子多于膜外,在静息膜钾通道开放时由膜内向膜外运动,达到钾的平衡电位,形成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
动作电位产生原理:膜外钠离子多于膜内,在受刺激时膜钠通道开放,钠由膜外向膜内运动,达到钠的平衡电位,在此过程中,经过去极化形成膜外为负膜内为正的反极化(锋电位,绝对不应期)状态,继而复极化(后电位,相对不应期、超常期),恢复到极化状态。9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及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
(1)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肌肉收缩时,可表现为肌丝滑动引起的肌小节缩短,也可表现为无肌小节缩短的肌肉张力增加。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和张力变化,肌肉收缩可分为4种类型:等张(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等动收缩。
(一)等张(向心)收缩:
概念: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
特点:张力增加在前,长度缩短在后;缩短开始后,张力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
是动力性运动的主要收缩形式。
等张收缩的情况下肌肉作功。功=负荷重量*负荷移动距离的乘积。
顶点:在负荷不变的情况下,在整个关节活动的范围内,肌肉收缩的用力程度随关节角度的变化(力矩)而不同。在此范围内,肌肉用力最大的一点为顶点。顶点状态下肌肉收缩的杠杆效率最差,故此时肌肉可达到最大收缩。
体育专业考研运动生理学总结
等张训练不利于发展整个关节范围内任何一个角度的肌肉力量。
例:杠铃举起后;跑步;提重物等。
(二)等长收缩
概念:肌肉收缩时张力增加长度不变。即静力性收缩,此时不做机械功。(不推动物体,不提起物体)
特点:超负荷运动;与其他关节的肌肉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同时发生,以保持一定的体位,为其他关节的运动创造条件。例:蹲起、蹲下(肩带、躯干;腿部、臀部);体操十字支撑、直角支撑;武术站桩等。
(三)离心收缩
概念:肌肉在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
特点:控制重力对人体的作用——退让工作;制动——防止运动损伤。例:下蹲——股四头肌;搬运放下重物——上臂、前臂肌;高处跳下——股四头肌、臀大肌
(四)等动收缩
概念:在整个肌肉活动的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始终与阻力相等的力量收缩。
特点:收缩过程中收缩力量恒定;肌肉在整个运动范围内均可产生最大张力;为提高肌肉力量的有效手段。需配备等动练习器。例:自由泳划水
(2)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
力量:离心收缩>向心收缩>等长收缩。
肌电:在负荷相同的情况下,向心收缩的积分肌电>离心收缩
代谢:输出功率相同时,心率、肺通气量、消耗能量等生理指标,向心>离心
肌肉酸痛:离心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
11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爆发力相对爆发力在运动实践中应用及意义
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整体情况下,一个人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与体重有关,体重越大,也大;绝对力量被体重相除即该人的相对力量,每公斤体重的力量,相对力量更好的评价运动院的力量素质绝对爆发力和相对爆发力:爆发力—人体运动时所输出的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训练时发展哪项爆发力与运动项目要求的素质有关。
短跑、跳跃项目运动员要保持较轻体重,提高肌肉相对力量,又要通过训练提高肌肉的收缩速度;2 需要提高绝对爆发力的运动员,如投掷、相扑等,应增加肌肉体积,提高绝对爆发力,加速度的下降不应引起绝对爆发力下降,应是加速度与绝对爆发力有机结合达到最佳运动能力。12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机能及代谢特点:
一、不同肌纤维的形态特征
(快肌纤维的直径较慢肌纤维大,含有较多的收缩蛋白。肌只网发达。慢肌纤维毛细血管网较快肌纤维丰富,含有较多肌红蛋白,较多线立体且体积大。慢肌纤维由较小的运动神经原支配,运动神 经纤维较细,传导速度慢。快肌纤维由较大运动神经原支配,传导快)
二、生理学特征
(1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
2肌纤维类型与肌肉力量:快肌运动单位的收缩力量明显大于慢肌运动单位。
3肌纤维类型与疲劳:容易疲劳。慢肌纤维抵抗疲劳能力比快肌纤维强。因为:线立体体积大,数目多,有氧代谢酶活性高,肌红蛋白含量丰富,毛细血管网发达。)
三、代谢特征
(慢肌纤维中氧化酶系统活性高于快肌纤维。慢肌纤维氧化反应场所—线立体体积大且多,快肌中少。快肌中与无氧代谢有关的酶火星高。)14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影响
是否能导致转变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至少从两方面对其有较大影响 肌纤维选择性肥大;a耐力训练可引起慢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b速度、爆发力训练可引起快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 2 酶活性改变;肌纤维地训练的适应也表现在肌肉中有关酶活性有选择性的增强。a 长跑运动员肌肉中,体育专业考研运动生理学总结
与氧化供能有关的的SDH活性较高,而与糖酵解及磷酸化供能有关LDH及PHOSP活性最低;短跑运动员相反;中跑运动员居短跑和长跑之间。15 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意义
肌电:骨骼肌兴奋,肌纤维动作电位传导和扩布,发生电位变化,这种 肌电图:用适当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记录得到的图形 1 利用肌电图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
神经和肌肉的传导速度可反映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机能状态,是体育科研常用的电生理指标。方法是 2 利用肌电评定骨骼肌的机能状态
肌肉疲劳时机电活动也会发生变化,可用肌电的肌电幅质和频谱评定骨骼肌的机能状态 3 利用肌电评价肌力
当肌肉以不同的负荷收缩时,其肌电积分值同肌力成正比关系,即肌肉产生张力越大肌电积分值越大 4 进行技术动作分析
运动中可用多导肌电记录仪将运动中的肌电记录下来。然后据每块肌肉的放电顺序和肌电幅值,结合高速摄像等技术对运动员技术动作进行分析诊断
第三章循环系统
3、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静脉回流即指血液的回心,单位时间内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差,以及静脉对血液的阻力,故凡能影响这三者的因素均可影响静脉回心血量。(1)体循环平均压。体循环平均压升高,静脉回心血量增多,反之则减少。
(2)心脏收缩力量。心脏收缩力量增强时,由于其收缩时心室排空较完全,心舒期室内压较低,静脉回心血量加大,反之则减少。
(3)体位改变。从卧位转变为立位时,由于身体低垂部分的静脉跨壁压增大,因此静脉扩张,容量扩大,回心血量减少;长时间站立不动,回心血量也减少;长期处于卧位而突然站立时,因静脉管壁紧张性降低,腹壁和下肢肌肉收缩力量减弱,对静脉的挤压作用减少,回心血量也会出现减少。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肉作收缩活动时,位于肌肉内或肌肉间的静脉受挤压,加之静脉内有瓣膜,使静脉血流加速回心,即静脉回心血量增加;但若肌肉长时间维持在紧张状态,静脉持续受压,静脉回心血量反而减少。
(5)呼吸运动。胸腔内压随呼吸运动而有起伏,当吸气时,胸腔容积增大,胸内压降低,胸腔内上下腔静脉和右心房扩张,有利于外周静脉回流;反之,在呼气时,胸内负压值减少,静脉回流至右心房的血量也会相应减少。但在肺循环情况则正好相反,吸气时,由于肺处于扩张状态,肺血管容量显著加大,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血量减少,呼气时则相反。4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心率和每搏出量;心输出量=心率x每搏出量
2心肌收缩力;一般来说,心肌收缩力越强,每搏输出量就越多,心输出量增加。3静脉回流量;静脉回流量的增加是心输出量持续增加的前提。5 肌肉运动时,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变化与引起原因
运动—耗氧增加—循环系统适应—心输出量增加—提高血流供应满足组织氧需---运走代谢产物,主要功能变化为:
1心输出量变化;a 运动开始时,急剧增加,1分钟达到高峰,维持该水平。运动时增加与运动量或耗氧成正比 b 运动时,肌肉节律舒缩和呼吸运动加强,回心血量大增,保证心输出量增加,另外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使容量血管收缩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有助静脉回流各器官血液量的变化
运动时各器官的血流量的重新分配,即通过减少对不参与活动的器官的血流分配,保证有较多的血流分配给运动的肌肉。
运动开始时,皮肤血流也减少,但以后由于肌肉产热增加,体温升高,通过体温调节机制,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加,以增加皮肤散热。
动脉血压变化
多种因素,主要心输出量和外周之间的关系
体育专业考研运动生理学总结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可使心血管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提高工作能力窦性心律徐缓
2运动性心脏增大心血管机能改善 8测定脉搏和血压的意义
脉搏:动脉血管壁随心脏的收缩而产生的规律性搏动,正常下与心率一致,实践中可用测量脉搏代替心率测定,意义:
a 安静时一般人和运动员心脏机能差异不明显,只有在,才表现。通过定量或大强度负荷试验比较负荷前后心率变化和运动后心率恢复过程可对心脏功能及身体机能给于恰当判断
b 心率测定还可检查运动员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对判断其训练水平有意义
c 运动中的摄氧量是运动负荷对机体刺激的综合反映,生理学中常用其来表示运动强度 血压:也是反映心血管机能状态的重要生理指标,运动实践中广泛应用,测定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a 通过测量可以对训练程度和疲劳的判定有重要参考价值
b 根据定量负荷前后血压及心率升降幅度及恢复状况判断心血管机能,c 根据运动时血压变化心血管机能对运动负荷适应情况:运动后合理反映是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适当下降。一般,收缩压随强度加大而上升。9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1、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一次性运动中红细胞数量暂时性增加,在运动后1~2小时恢复到正常水平。长期运动训练时,运动员红细胞总量较一般人有明显增加。
2、对红细胞压积影响
与训练水平有关,优秀运动员运动前后红细胞压积没有明显变化,训练水平低者运动后即刻明显增加。
3、对红细胞流变性影响
经过系统训练的运动员安静时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10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运动员经过系统训练,血红蛋白的变化与红细胞的变化是一致的。11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
构成心脏的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和机械特性保证心脏不断自动的、协调的、舒缩交替的“全或无”的同步收缩,完成心脏的泵血功能。评价
1、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与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2、心脏作功,血液在循环系统内流动所消耗的能量是由心脏作功得到补充的。
3、心力储备
动脉血压的形成:心室收缩射血,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7有训练人和一般人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不同 安静状态下和从事最大运动时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变化区别是安静时两者的每分输出量相等,但运动员的心率低,故每搏输出量大最大运动时,两者心率都可达到一样高度,但运动员的每搏出量和每分搏出量提高的幅度远大于无训练者运动员心脏对训练的良好适应
2经过训练心肌细微结构会发生改变,ATP酶活性增高,肌浆网对钙离子的储存、释放、摄取能力提高;线粒体与细胞膜功能改善;ATP再合成加快;冠脉供血良好,心肌收缩力增加
3运动不仅使心脏形态与机能产生好的适应,也可使调节机能改善。有训练者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
第十章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常用的方法(高、乳、持、间)
体育专业考研运动生理学总结
1持续训练法:强度低、持续时间长、不间歇;目的是提高心肺,发展有氧代谢能力。由于机能惰性大,后3分钟最高,因此发展有氧耐力训练,5分20-30 2乳酸阈强度训练法:标志之一。由可训练性大,有提高后,强,新个阈定 一般,50%VO2max,长时间,而血乳酸变化不大;经良达60-70%,优85% 3间歇训练法:两次,适当,间歇间低强度练习,不。总量大;心肺影响大
4高原训练法:高原与运动两种缺氧负荷,缺氧刺激比平原更深刻,大大,使机体产生复杂的生理效应和训练效应。作用:研究表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及总血容量增加,并使呼吸和循环系统工作能力增强,从而提高有氧耐力 无氧工作能力生理基础(能储备、代谢过调和后恢复过代、最大氧亏积累)1 能源物质的储备(ATP和CP含量;糖元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2 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
最大氧亏积累:氧亏、最大氧亏积累、衡量机体无氧功能能力的重要标志 极限强度运动(2-3分)--完成时 理论需氧量与实际耗氧量之差 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方法(最大乳酸训练、乳酸耐受能力)
最大乳酸训练:血乳酸在12-20mmol/L是最大无氧代谢训练所敏感的范围。采用一次一分钟左右超级量负荷不可能达到这一高水平的血乳酸。而采用一分钟超级量强度跑,间歇4分钟共重复5次的间歇训练,血乳酸浓度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最高可达31.1mmol/L),表明一分钟超级量强度间歇4分钟运动可以使身体获得最大的乳酸刺激,是提高最大乳酸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
为使运动中产生高浓度的乳酸,练习强度和密度要大,间歇时间要短,练习时间一般应大于30秒,以1-2分为宜。以这种练习强度和时间及间歇时间的组合,能最大限度的动用糖酵解系统的供能能力。2乳酸耐受能力:可通过提高乳酸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而获得。训练时要求血乳酸达到较高水平。一般认为乳酸耐受能力训练时以血乳酸在12mmol/L左右为宜。然后重复训练时维持该水平,以刺激身体对这一乳酸水平的适应,提高乳酸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3最大摄氧量常用的测定方法 直接测定法与简介推算法
1直接测定法: 方法:实验室条件下,一定运动器械上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试验测定其摄氧量,常用的运动方式有跑台跑步、蹬踏功率自行车或一定高度台阶试验 2 判定受试者到达最大摄氧量的标准有: a 心率180次/分(少儿200)b 呼吸商达到或接近1.15 c 摄氧量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出现平台或下降
d 受试者发挥最大能力并无力保持规定负荷即精疲力竭
间接推算法:受试者进行亚极限量运动时,根据心率、摄氧量或达到某一定量心率做功量等数值推算或预测Vo2max。优点:简易、经济、快速;但应考虑到误差因素 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氧运输、肌组织、其他:遗传、年龄性别、训练)1氧运输系统对Vo2max影响:
肺通气和肺换气机能是影响人体吸氧能力的因素之一。肺功能的改善为运动时养的供给提供了先决条件。血红蛋白含量及其载氧能力与Vo2max有密切关系。血液运氧的能力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循环系统的运输效率,即心输出量的大小,它受每搏出量和心率所制约。因此心脏的泵血机能和每搏输出量是决定VO2max的重要因素。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对VO2max影响
当毛细血管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肌组织从血液中摄氧和利用氧能力是影响VO2max重要因素。一般用氧利用率来衡量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每100ml动脉血液流经组织时,组织所利用氧的百分率称为氧利用率。其能力主要与肌纤维类型及代谢特点有关。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被认定是决定VO2max的外周机制
3其他因素对VO2max的影响
A 遗传因素:与关系密切b 年龄、性别因素:少儿期间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并于青春发育其出现性别
体育专业考研运动生理学总结
差异 c 长期系统的耐力训练可以提高VO2max水平,训练初期的VO2max增长主要依赖与心输出量的增大;后期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的增大 VO2max与有氧耐力关系及运动中的意义(评定指标、选材、制定运动强度)
作为评定心肺功能和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观指标:是反映心肺功能的综合指标。许多研究两者关系表明,耐力项目的运动成绩与VO2max有密切的相关
作为选材的生理指标:VO2max有较高的遗传度,可作为选材指标之一
作为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将VO2max强度作为100%VO2max强度,依据VO2max强度,按训练计划制定不同百分比强度,使运动负荷更客观、适用为运动训练服务 6 乳酸阈常用的测定方法(乳酸阈的测定、通气阈测定)
常在实验条件下进行渐增负荷的运动试验,连续测得乳酸浓度的变化确定乳酸阈或测得运动中呼出气体参数的变化来无损伤测定乳酸阈 乳酸阈测定:受试者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连续采集每一级负荷时的血样测得其乳酸值,运动负荷时做功量为横坐标,血乳酸浓度为纵坐标,将乳酸急剧增加的拐点对应的血乳酸浓度确定为乳酸阈,此时的运动强度为乳酸阈强度 通气阈测定:渐增负荷运动中,肺通气量变化的拐点称“通气阈”是无损伤测定乳酸阈常用指标。研究表明,渐增负荷运动中,气体代谢的各项指标随运动负荷增加而相应的变化,乳酸急剧增加时肺通气量、二氧化碳等指标也明显变化,可据此判定乳酸阈。
具体方法:自行车功率计或跑台上渐增负荷运动,用气体分析仪记录运动中肺通气量、摄氧量、二氧化碳呼出量等生理参数,以运动负荷时做功量为横坐标,肺通气量等指标为纵坐标作图,将肺通气量等指标出现急剧增加的拐点确定为通气阈
7乳酸阈在运动实践中运用(评定有氧工作能力、制定有氧耐力训练适宜强度)
受遗传因素影响小,可训练性较大,训练可大幅度提高个体乳酸阈,因此其值的提高是评定有氧能力增进更有意义的指标
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理论依据是,用个体乳酸阈进行耐力训练,既能使呼吸、循环系统机能达到较高水平,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氧功能,又能在能量代谢中使无氧代谢的比例减少到最低限度。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区别
运动过程中,机体所摄取的氧量不能满足运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
运动后恢复期为偿还运动中的氧亏和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运动后恢复期的摄氧量与运动中的氧亏并不相等,而是大于氧亏。
运动后恢复期的过量氧耗不仅用于运动中所欠的氧,而且还要用于使处于较高代谢水平的机体逐渐恢复到运动前安静水平所消耗的氧量 9 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原因
体温升高:运动使体温升高,运动后升高的体温不会立刻降到安静水平,肌肉代谢和肌肉温度仍继续维持在一较高水平,经一定时间逐渐恢复 2 儿荼酚胺的影响:运动使儿荼酚胺增加,运动后仍保持较高水平。去甲肾上腺素促进细胞膜上K,Na泵活动加强,消耗一定氧
磷酸肌酸的再合成:运动中,磷酸肌酸逐渐减少以致排空,运动后CP需要再合成,运动后恢复期CP的再合成消耗一定氧 4 钙离子的作用:运动使肌肉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运动后恢复细胞内外钙离子浓度需一定时间,Ca+有刺激线粒体呼吸作用,增加额外耗氧
5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也有加强细胞膜Na K 泵活动作用。运动后一定时间内,两者水平仍然较高,因而刺激使N K泵活动加强,消耗
第四章 呼吸机能 氧离曲线的特征及生理意义,影响因素
体育专业考研运动生理学总结
概念与特征:是表示氧分压与血红蛋白和氧结合的关系或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反映了血红蛋白和氧结合量随氧分压的高低而变化的,呈S形曲线非直线相关 特征与生理意义:S 形上段显示氧分压在60-100mmhb时曲线坡度不大即使氧分压从100mmHb降到80mmHb时,血氧饱和度仅降低了2%,该特点对高原适应及轻度技能不全的人均有好处。保持动脉血中的氧分压在60mmHb以上,血样饱和度仍有90%,不会造成供氧不足,上升段对肺换气有利。
下段显示氧分压在60mmHb以下时曲线逐渐变陡,说明氧分压下降,血氧饱和浓度明显下降,氧分压为40-10mmHb时氧分压稍有下降,血氧饱和浓度会大幅度下降,释放更多的氧供组织换气。该特点对保证代谢旺盛的组织需更多的氧有利。因此,曲线下段对人体组织换气大为有利。
2影响因素: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和解离受多种因素影响,会使曲线位置偏移
a 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PH值降低、体温升高及红细胞中糖酵解产物增多都会降低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曲线右移,血液释放更多的氧
b 反之二氧化碳分压降低、体温降低、PH值升高及产物减少,曲线左移,结合 2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 1外呼吸。在肺部实现的外界环境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2气体运输。血液在肺部获得O2,经循环将O2运输到组织毛细血管;
组织代谢产生的CO2通过组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经循环将CO2运输到肺部。3内呼吸。组织毛细血管中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实现的气体交换。
3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
连续肺活量:连续测5次肺活量,根据5次所测数值的变化趋势,来表示呼吸肌的机能能力。若肺活量后一次的比前一次的大或一致,表示呼吸机能力强,可看做身体机能状况良好。用测定五次肺活量的结果,可以简单、快速地判断呼吸肌的疲劳及身体的机能状况。
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正常人3秒钟内基本上可以呼出全部肺活量的气量,其中第一秒的时间肺活量的百分比最有意义。时间肺活量不仅反映肺活量的大小,而且反映肺的弹性是否降低、气道是否狭窄、呼吸阻力是否增加等情况。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可以用来评价受试者的通气储备能力。
4运动时如何进行与技术动作相适应的呼吸
呼吸的形式、时项、节奏应与动作技术变换相适应,随技术动作进行自如的调整,这既有利于提高动作质量、配合完成高难动作也可推迟疲劳产生
呼吸形式与配合,胸式呼吸与腹式呼吸
2呼吸时项与技术动作配合,呼气与吸气与动作配合
3呼吸节奏与其配合:周期性运动采用有节奏的、混合性呼吸,使运动更加轻
松、协调,有利于创造好的运动成绩
5合理的使用憋气 正确的憋气方法: 憋气前吸气不要太深 结束憋气时 为避免胸内压骤减,使其有一个缓冲、逐渐减少过程,呼出气体应逐步少许地,有节制地从声门挤出,即采用微启声门,喉咙发出 “嗨” 声的呼气
3憋气用于决胜关键时刻,不必每个动作与过程都作憋气,如杠铃举起 6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运动过程中肺通气量的变化,运动开始后,通气量立即快速上升,随后在前一时相升高的基础上,出现持续的缓慢上升;
体育专业考研运动生理学总结
运动结束时,肺通气量同样是先出现快速下降,随后缓慢地恢复到安静的水平。运动时呼吸的调节,神经调节是主要作用,体液和其他调节起辅助调节作用。神经调节:条件反射、大脑皮层运动区对呼吸中枢的刺激、本体感受性反射。体液调节:CO2增加,缺氧、[H+]增加。7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1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在颈动脉)、中枢化学感受器
2吸入气体中CO2浓度适宜增加、动脉血中[H+]浓度增加、氧气浓度降低,可使呼吸加深加快。
第五章 能量代谢
三大能源系统的特点
(1)磷酸原系统:又称ATP—CP系统,该系统主要是有结构中带有磷酸基因的ATP、CP构成,由于在新陈代谢中均发生磷酸基因的转移,故称为磷酸原。
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量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等类中间产生物 运动项目:短跑、投掷、跳跃、举重
(2)酵解能系统:又称乳酸能系统,是运动中骨骼肌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酵解,生成乳酸并释放能量供肌肉利用的能源系统
特点:功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持续时间较长,功能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终产物是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
运动项目:400—100米游泳
(3)氧化能系统:又称有氧能系统,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氧供充分时,可以氧化分解提供大量能量
特点:ATP生成总量很大,单速率很低,持续时间很长,需要氧的参加,终产物是H2O和CO2,不产生乳酸类的副产品.第六章肾脏
1、试述肾的泌尿过程。
答:肾的泌尿过程比较复杂,它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三个过程。
⑴肾小球的滤过:循环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时,除红细胞和大分子是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较小分子量的血浆蛋白,都可滤入事囊腔内而形成滤液;
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滤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99%的水被重吸收,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电解质也大部分被重吸收,尿素等代谢尾产物仅小部分被重吸收或完全不被重吸收;
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分泌是指管腔上皮细胞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小管液的过程;排泄是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血液中的某些物质直接排入小管液中的过程。
总之,肾小球滤过生成的滤液,经过重吸收和分泌与排泄处理后,就成了终尿,并排出体外。2运动性尿蛋白成因及影响因素
正常人在运动以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称为-,公认产生的原因是因运动负荷使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改变而引起的。影响因素如下:
运动项目:
2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3个体差异
4机能状况
5年龄与环境
3运动性血尿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正常人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显微镜下或肉眼看的间的血尿称为------
1可能是运动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造成肾血管收缩、肾血量减少,出现暂时性肾脏缺血、缺氧和血管壁的营养障碍,而使肾的通透性增高,使原来不能通过滤过膜的红细胞也发生外
体育专业考研运动生理学总结
溢形成运动性血尿。运动时肾脏受挤压、打击,肾脏下垂造成肾静脉压力增高,也能导致红细胞渗出产生血尿。因此运动性血可能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影响因素:受运动项目、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环境和身体适应能力等因素影
a 跑步、跳跃、拳击,球类运动后血尿发生率较多b 负荷量和运动强度加的过快时如冬训、比赛开始阶段,血尿也多 c 身体适应能力下降,如过度训练也会有大量的血尿产生 d 严寒(冬泳)和高原条件下训练,也容易造成运动血尿
第十五章
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
1、生理指标的检查
脉搏、呼吸、血压等,高级神经活动的变化(反应速度)
运动心电图、最大通气量、尿的成分、气体代谢、体温变化等
2、运动员的自我感觉及教育学观察
第十六章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
1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 1.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
2.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速度素质最先-耐力素质次之-力量素质最晚)3.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或增快期。4.各项身体素质达到最高水平的年龄。
第四篇:病理生理学习题——呼吸衰竭课件(范文模版)
呼衰
单5选1(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1.[1分]平静呼吸时呼吸运动的特点是 A: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B:呼气是主动的,吸气是被动的 C:吸气和呼气都是被动的
D: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E:吸气由吸气肌收缩所致,呼气由呼气肌收缩所致 标准答案:D
2.[1分]下列关于人工呼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可通过周期性升高和降低外界气压的方式进行 B:可通过周期性升高和降低肺内压的方式进行 C:口对口式人工呼吸为负压人工呼吸 D:节律性地举臂压背为负压人工呼吸 E:节律性挤压胸廓为负压人工呼吸 标准答案:B
3.[1分]维持胸膜腔内负压的必要条件之一是 A:呼吸道存在一定阻力 B:胸膜腔的密闭状态 C: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D:吸气肌收缩 E:呼气肌收缩 标准答案:B
4.[1分]下列哪种情况下,胸膜腔内压可高于大气压 A:保持呼吸道通畅,用力吸气 B:保持呼吸道通畅,用力呼气 C:关闭声门并用力吸气 D:关闭声门并用力呼气 E:正常呼吸时,用力呼吸 标准答案:B
5.[1分]以下关于肺表面活性物质作用生理意义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降低吸气阻力
B:减少肺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 C: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D:降低表面张力 E:降低肺顺应性 标准答案:E
6.[1分]在肺部,气体扩散速率与下列哪个因素成反比关系 A:气体分压差 B:气体扩散面积 C:该气体在血浆的溶解度 D:气体扩散距离 E:温度
标准答案:D
7.[1分]下列关于通气/血流比值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安静时正常值为0.84 B:通气/血流比值下降,意味着发生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C: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意味着肺泡无效腔增大 D:直立位时,肺尖部的通气/血流比值大于肺下部
E:通气/血流比值小于0.84,不利于肺换气,大于0.84时,则利于肺换气 标准答案:E
8.[1分]完整的呼吸过程是指 A:肺通气功能 B:肺换气功能 C:细胞呼吸功能 D:内、外呼吸功能
E:内、外呼吸功能及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标准答案:E
9.[1分]关于呼吸衰竭说法最合适的是 A:通气障碍所致 B:换气障碍所致 C:V/Q比例失调所致 D:外呼吸严重障碍所致 E:内呼吸严重障碍所致 标准答案:D
10.[1分]成人在吸入气氧含量(FiO2)不足20%时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是: A:PaO2<8.0kPa(1kPa=7.5mmHg)B:PaO2>6.67 kPa C:PaO2<9.3 kPa D:RFI(呼吸衰竭指数)≤300 E:PaO2<8.0 kPa伴有PaCO2>6.67 kPa 标准答案:D
11.[1分]在海平面条件下,诊断成年人有呼吸衰竭的根据之一是PaO2值 A:<5.3 kPa(40mmHg)B:<6.7 kPa(50mmHg)C:<8.0 kPa(60mmHg)D:<9.3 kPa(70mmHg)E:<10.6 kPa(80mmHg)标准答案:C
12.[1分]以PaO2<60mmHg为在海平面条件下吸入室内空气时诊断呼吸衰竭的标准是根据 A:临床经验制定的
B:此时外周感受器方可被缺氧刺激兴奋 C:此时会引起酸中毒
D:此时中枢神经系统开始出现不可逆性变化
E:氧离曲线特性,在此时SaO2显著下降,组织将严重缺氧 标准答案:E
13.[1分]海平面条件下,I型呼吸衰竭血气诊断标准一般为 A:PaO2<4.0kPa(30mmHg)B:PaO2<5.3 kPa(40mmHg)C:PaO2<6.7kPa(50mmHg)D:PaO2<8.0kPa(60mmHg)E:PaO2<8.0 kPa(60mmHg),PaCO2>6.7 kPa(50mmHg)标准答案:D
14.[1分]海平面条件下,Ⅱ型呼吸功能不全诊断指标是 A:PaO2<8.0kPa(60mmHg)B:PAO2<8.0kPa(60mmHg)C:PACO2>6.7 kPa(50mmHg)D:PaO2<6.7kpa,PaCO2>8.0kPa E:PaO2<8.0 kPa(60mmHg),PaCO2>6.7 kPa(50mmHg)标准答案:E
15.[1分]呼吸衰竭最常见病因是 A:上呼吸道急性感染
B:炎症使中央气道狭窄、阻塞 C:过量麻醉药、镇静药应用 D:肺栓塞
E: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标准答案:E
16.[1分]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的原因之一是 A:白喉
B:支气管哮喘 C:气管异物
D:多发性肋骨骨折 E:肺泡水肿 标准答案:D
17.[1分]限制性通气不足引发呼衰的机制 A:中央气道阻塞 B:外周气道阻塞 C:肺泡膜面积减小,膜厚度增加 D:肺泡扩张受限制
E: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标准答案:D
18.[1分]阻塞性通气不足引发呼衰的机制 A:肺顺应性降低
B:气道狭窄或被压迫 C:非弹性阻力增加 D:肺泡扩张受限制 E:气流形式 标准答案:B
19.[1分]下列哪种情况会造成阻塞性通气不足? A:肋间神经炎-呼吸肌活动障碍 B:结核性胸膜炎-胸廓顺应性降低 C:肺纤维化-肺顺应性降低
D:支气管炎症分泌物增多-气道阻力增加 E:肺水肿-弥散障碍 标准答案:D
20.[1分]影响气道阻力增加最主要因素是 A:气道内径
B:气道长度和形态 C:气体密度和粘度 D:气流速度 E:气流形式 标准答案:A
21.[1分]外周气道阻塞是指气道内径小于多少的小支气管阻塞? A:<0.5mm B:<1.0mm C:<1.5mm D:<2.0mm E:<2.5mm 标准答案:D
22.[1分]胸内中央型气道阻塞可发生 A:呼气性呼吸困难 B:吸气性呼吸困难 C:呼气吸气同等困难 D:呼气吸气均无困难 E:阵发性呼吸困难 标准答案:A
23.[1分]喉部发生炎症、水肿时,产生吸气性呼吸困难的主要机制是 A:吸气时气道内压低于大气压 B:吸气时胸内压降低
C:吸气时肺泡扩张压迫胸内气道 D:小气道闭合
E:等压点上移至小气道 标准答案:A
24.[1分]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产生呼气性呼吸困难主要机制是 A:中央性气道阻塞
B:呼气时气道内压大于大气压
C:胸内压升高压迫气道,气道狭窄加重 D:肺泡扩张,小气道口径变大,管道伸长 E:小气道病变阻力增加,等压点移向小气道 标准答案:E
25.[1分]反映总肺泡通气量变化的最佳指标是 A:肺潮气量 B:PaO2值 C:PaCO2值 D:PAO2值
E:肺泡氧分压与动脉血氧分压差值 标准答案:C
26.[1分]通气功能障碍时,血气变化的特点为 A:PaO2下降
B:PaO2下降,PaCO2下降 C:PaO2下降,PaCO2升高 D:PaO2正常,PaCO2升高 E:PaO2下降,PaCO2正常 标准答案:C
27.[1分]胸膜广泛增厚的病人可发生 A:限制性通气不足 B:阻塞性通气不足 C:气体弥散障碍 D:功能分流增加 E:真性分流增加 标准答案:C
28.[1分]肺水肿病人仅在运动时产生低氧血症,是由于 A:肺泡膜呼吸面积减少 B:肺泡膜增厚
C:肺泡膜两侧分压差减小
D:血液和肺泡接触时间过于缩短 E:等压点向小气道侧移动 标准答案:D
29.[1分]肺内功能性分流是指 A: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B: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C: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正常 D: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正常 E:肺动-静脉吻合支开放 标准答案:C
30.[1分] 死腔样通气是指 A: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B: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C: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正常 D: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正常 E:生理死腔扩大 标准答案:D
31.[1分]真性分流是指 A: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B: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C:肺泡完全不通气但仍有血流 D:部分肺泡完全无血流但仍有通气 E:肺泡通气和血流都不足 标准答案:C
32.[1分]正常人PAO2略高于PaO2的主要原因是 A:生理性通气/血流比例不协调 B:功能性死腔增多 C:功能性分流增多 D:解剖分流增多
E:正常静息时仅部分肺泡参与气体交换 标准答案:A
33.[1分]因部分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大于0.8而发生呼吸衰竭可见于 A:肺不张 B:肺水肿 C:肺动脉栓塞
D: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E:支气管肺炎 标准答案:C
34.[1分]为了解患者肺泡换气功能,给予100%氧,吸入15min,观察吸纯氧前后的PaO2,如变化不大,属下列何种异常? A:功能性分流 B:解剖性分流 C:弥散障碍 D:死腔样通气 E:通气障碍 标准答案:B
35.[1分]呼吸衰竭伴发右心衰竭的机制主要是 A: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静脉回流量增加 B:慢性缺氧所致血量增多 C:血液粘滞性增高
D:肺泡气氧分压降低引起肺血管收缩 E:肺小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 标准答案:E
36.[1分]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中下列何种细胞在呼吸膜损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A:肺胞Ⅰ型上皮细胞 B:肺胞Ⅱ型上皮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巨噬细胞 标准答案:C
37.[1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致病因子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 B:致病因子损伤肺泡上皮细胞 C:致病因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D: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栓
E:中性粒细胞释放氧自由基、蛋白酶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 标准答案:E
38.[1分]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发生呼吸衰竭的中心环节是 A:肺顺应性下降 B:支气管粘膜水肿 C:有效肺泡通气量减少 D:小气道阻塞 E:肺组织弹性下降 标准答案:C
39.[1分]呼吸衰竭引起的缺氧类型是 A:循环性缺氧 B:低张性缺氧 C:组织性缺氧 D:血液性缺氧
E:组织性缺氧+血液性缺氧 标准答案:B
40.[1分]不能引起呼吸衰竭而致机体缺氧的是 A:气道阻塞 B:支气管哮喘 C:贫血
D:胸膜纤维化 E:严重胸廓畸形 标准答案:C
41.[1分]呼吸衰竭时最常发生的酸碱平衡紊乱是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混合性酸碱紊乱 标准答案:E
42.[1分]某呼吸衰竭患者血气分析结果:血pH 7.02,PaCO260mmHg,PaO237.5mmHg,HCO3-15mmol/L,问并发何种酸碱平衡紊乱? A: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B: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C:急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D:代谢性酸中毒
E:慢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标准答案:C
43.[1分]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不可逆性损害的PaO2值为 A:PaO2<8.0kPa(60mmHg)B:PaO2<6.7kPa(50mmHg)C:PaO2<5.3kPa(40mmHg)D:PaO2<4.0kPa(30mmHg)E:PaO2<2.7kPa(20mmHg)标准答案:E
44.[1分]呼吸衰竭导致肺性脑病发生的最关键的是 A:缺氧使脑血管扩张
B:缺氧使细胞内ATP生成减少 C:缺氧使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D:缺氧使细胞内酸中毒
E:CO2分压升高使脑血流量增加和脑细胞酸中毒+缺氧 标准答案:E
45.[1分]呼吸衰竭发生肾功能不全的最重要机制是 A:缺氧直接损伤肾脏功能 B:反射性肾血管收缩 C:并发心功能不全 D:并发DIC E:并发休克 标准答案:B
46.[1分]肺原性心脏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用力呼气使胸内压升高,影响心脏舒张功能
B:用力吸气使胸内压降低,使心脏外负压增加,增加右心收缩负荷 C:缺氧、酸中毒导致肺小动脉收缩 D:血液粘度增加
E:肺毛细血管床大量破坏 标准答案:C
47.[1分]肺动脉栓塞患者发生呼衰是由于 A:功能性分流 B:死腔样通气 C:弥散障碍 D:通气功能障碍 E:肺内真性分流增加 标准答案:A
48.[1分]氧疗对下列哪种情况引起的病变无效 A:通气障碍 B:气体弥散障碍 C:功能性分流 D:死腔样通气 E:肺动-静脉瘘 标准答案:E
49.[1分]下列哪一项不是弥散障碍的特点 A:可因肺泡膜面积减少引起 B:可因肺泡膜厚度增加引起
C:常在静息时就可引起明显的PaO2降低 D:PaCO2正常甚至低于正常
E:严重时尤其在肺血流加快时可引起PaO2降低 标准答案:C
50.[1分]有关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可以是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B:可以是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C:是肺部病变引起呼吸衰竭的最重要机制,此时肺总通气量可以不减少 D:常引起PaO2降低,而PaCO2不增加
E:可见于气管阻塞,总肺泡通气量下降而肺血流量未减少时 标准答案:E
51.[1分]下列哪一项与“功能性分流”不符 A:又称静脉血掺杂
B:是部分肺泡通气明显降低而血流未相应减少所致 C:正常人肺也有功能性分流 D:肺不张时也引起功能性分流 E:功能性分流部分的静脉血不能充分动脉化而PaO2降低,PaCO2增加 标准答案:D
52.[1分]下列哪一项与“死腔样通气”不符 A:明显增多时可引起呼吸衰竭
B:是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未相应减少所致 C:正常人肺没有死腔样通气 D:可见于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
E:是因大量肺泡为死腔样通气,其余肺泡的血流多而通气少,因此PaO2降低 标准答案:C
53.[1分]慢性II型呼吸衰竭病人输氧原则是 A:慢速输入高浓度纯氧 B:间歇输入低浓度氧 C:正压输入低浓度氧 D: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给氧 E:持续高流量高浓度给氧 标准答案:D
54.[1分]呼吸衰竭引起肺动脉高压的最主要机制是
A:血液粘滞性增高 B:缺氧所致血量增多
C:肺泡气氧分压降低引起肺血管收缩 D:外周血管扩张血液回流增加 E:肺小动脉壁增厚 标准答案:C
55.[1分]严重Ⅱ型呼吸衰竭病人宜低浓度氧疗这是由于
A:PaO2低于60mmHg(1mmHg=0.133kPa)对化学感受器作用才明显 B:PaO2为30mmHg时肺通气量最大
C:PaCO2超过80mmHg时呼吸运动主要靠低氧刺激 D:缺氧对呼吸中枢抑制作用大于反射兴奋作用 E:低浓度氧疗能增强呼吸动力 标准答案:C
56.[1分]呼吸衰竭产生胃溃疡、胃出血的基本机制错误的是 A:胃粘膜屏障作用降低
B:减弱胃壁细胞碳酸酐酶活性 C:胃酸分泌增多 D:使胃壁血管收缩 E:合并DIC 标准答案:B
57.[1分]患者部分肺泡血流不足时造成全肺产生PaO2、CaO2显著降低,而PaCO2变化可正常、降低或升高,关于其机制论述不正确的是 A:病变区肺泡VA/Q可低至0.1以下 B:病变区肺泡VA/Q可高达10以上
C:病变区PaO2,但氧含量没有显著升高 D:健肺区VA/Q低于正常
E:氧离曲线和二氧化碳解离曲线特性 标准答案:A
串5选1(每组>2题共用题干,每题仅一个最佳答案)患者,女,65岁。支气管炎病史21年,近1周咳嗽、咳黄痰加重伴呼吸困难2天,口唇发绀。血气分析:pH 7.35,PaO256mmHg,PaCO2 为 46mmHg。58.[2分]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该患者呼吸衰竭类型应为 A:Ⅰ型呼吸衰竭 B:Ⅱ型呼吸衰竭 C:Ⅲ型呼吸衰竭 D:中枢性呼吸衰竭 E:慢性呼吸衰竭 标准答案:B
59.[2分]患者口唇发绀,因为体内 A:氧合血红蛋白增多 B:脱氧血红蛋白增多 C:高铁血红蛋白增多 D:肌红蛋白增多 E:高铁血红蛋白增多 标准答案:B
60.[2分]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其最主要原因在于 A:气管痉挛、管壁肿胀导致的通气不足 B:中枢呼吸抑制 C:肺泡膜面积减少 D:解剖分流增加 E:肺泡损伤 标准答案:A
61.[2分]关于该患者因肺部病变可能引起的机体代谢功能改变,错误的 A:缺氧—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加深加快—呼吸性酸中毒 C:肺部病变,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 D:神经中枢缺氧—肺性脑病
E:缺氧损伤肾脏—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标准答案:E
62.[2分]如果给患者吸氧,下列哪种方案最为合适 A:吸入纯氧
B:高浓度高流量吸氧 C:高浓度低流量吸氧 D:低浓度低流量吸氧 E:高压氧治疗 标准答案:D
患者男性,77岁,因咳嗽、咳痰、喘憋加重伴发热3天入院。患者20年前开始反复发作咳嗽、咳痰并有时伴喘憋,冬季加重。体格检查:体温38.9℃,脉搏109次/分,呼吸26次/分,口唇、指尖部皮肤发绀,胸廓略呈桶状,肋间隙稍增宽,双肺呼吸音粗并可闻及大量痰鸣音,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辅助检查:白细胞13.9×109/L,红细胞6.0×1012/L;pH 7.14, PaO2 42mmHg,PaCO2 80mmHg;胸透提示双肺纹理加重,右下肺片絮状阴影;超声显示右心扩大。
63.[2分]根据上述该患者出现了缺氧,其缺氧类型应为 A:低张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C:组织性缺氧 D:等张性缺氧
E:A+B 标准答案:A
64.[2分]该患者出现缺氧的主要原因是 A:吸入气氧分压下降
B:严重贫血
C:静脉血直接流入动脉血
D:肺换气障碍 E:肺通气障碍 标准答案:E
65.[2分]患者出现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主要是由于 A:长期肺部病变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B:长期肺部病变导致近曲小管重吸收增多 C:长期肺部病变影响到心脏功能而引起 D:长期肺部病变导致远曲小管重吸收增多 E:长期肺部病变导致淋陈巴回流障碍 标准答案:C
66.[2分]根据上述患者出现的呼吸衰竭应为 A:Ⅰ型呼吸衰竭
B:Ⅱ型呼吸衰竭
C:Ⅲ型呼吸衰竭
D:低氧血症 E:以上均错 标准答案:B
67.[2分]根据上述患者已出现心力衰竭,其类型应为 A:轻度心力衰竭
B: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C:右心衰竭
D:左心衰竭 E:全心衰竭 标准答案:C
组5选1(每组试题与5个共用备选项配对,可重复选用,但每题仅一个正确)68.[1分]Ⅰ型呼吸衰竭的血气诊断标准是 A:PaO2<8.0kPa(60mmHg)B:PaO2<6.7kPa(50mmHg)C:PaO2<8.0kPa(60mmHg),PaCO2>6.7kPa(50mmHg)D:PaCO2>8.0kPa(60mmHg)E:PaCO2>6.7kPa(50mmHg)标准答案:A
69.[1分]Ⅱ型呼吸衰竭的血气诊断标准是 A:PaO2<8.0kPa(60mmHg)B:PaO2<6.7kPa(50mmHg)C:PaO2<8.0kPa(60mmHg),PaCO2>6.7kPa(50mmHg)D:PaCO2>8.0kPa(60mmHg)E:PaCO2>6.7kPa(50mmHg)标准答案:C
70.[1分]通气障碍的血气变化主要是 A:PaO2下降
B:PaCO2升高
C:PaO2下降,PaCO2升高 D:PaO2正常,PaCO2升高 E:PaO2下降,PaCO2正常 标准答案:C
71.[1分]换气障碍的血气变化主要是 A:PaO2下降
B:PaCO2升高
C:PaO2下降,PaCO2升高 D:PaO2正常,PaCO2升高 E:PaO2下降,PaCO2正常 标准答案:A
72.[1分]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智力和视力轻度减退的PaO2 值是 A:PaO28.0kPa(60mmHg)B:PaO26.7kPa(50mmHg)C:PaO25.3kPa(40mmHg)D:PaO24.0kPa(30mmHg)E:PaO22.70kPa(20mmHg)标准答案:A 73.[1分]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不可逆性损害的PaO2值是 A:PaO28.0kPa(60mmHg)B:PaO26.7kPa(50mmHg)C:PaO25.3kPa(40mmHg)D:PaO24.0kPa(30mmHg)E:PaO22.70kPa(20mmHg)标准答案:E
74.[1分]可引起呼气性呼吸困难 A:过量麻醉药使用 B:COPD患者 C:肺血管病变 D:ARDS E:肺实变 标准答案:B
75.[1分]因急性肺泡毛细血管膜受损而致呼吸衰竭 A:过量麻醉药使用 B:COPD患者 C:肺血管病变 D:ARDS E:肺实变 标准答案:D
76.[1分]支气管异物可引起 A:限制性通气不足 B:阻塞性通气不足 C:功能性分流增加 D:解剖分流增加 E:弥散障碍 标准答案:B
77.[1分]麻醉药过量可引起 A:限制性通气不足 B:阻塞性通气不足 C:功能性分流增加 D:解剖分流增加 E:弥散障碍 标准答案:A
78.[1分]大叶性肺炎(早期)A:限制性通气不足 B:阻塞性通气不足 C:功能性分流增加 D:解剖分流增加 E:弥散障碍 标准答案:C
79.[1分]大量胸腔积液 A:限制性通气不足 B:阻塞性通气不足 C:功能性分流增加 D:解剖分流增加 E:弥散障碍 标准答案:A
80.[1分]肺内动静脉短路大量开放 A:限制性通气不足 B:阻塞性通气不足 C:功能性分流增加 D:解剖分流增加 E:弥散障碍 标准答案:D
81.[1分]肺水肿可引起 A:限制性通气不足 B:阻塞性通气不足 C:功能性分流增加 D:解剖分流增加 E:弥散障碍 标准答案:E
第五篇:病理生理学习题——缺氧课件
缺氧
单5选1(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1.[1分]关于缺氧的描述,下项最为贴切的是 A:血液氧饱和度降低 B:吸入气体氧分压降低
C:组织供氧不足或不能充分利用氧 D:血液氧含量过低 E:血液氧容量降低 标准答案:C
2.[1分]低张性缺氧主要血气特点是 A:血液氧分压低于正常 B:血液氧含量低于正常 C:血液氧容量低于正常 D:动脉血氧含量低于正常 E: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标准答案:E
3.[1分]等张性缺氧时 A:血氧容量降低
B: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C:血氧饱和度降低 D: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 E:血氧含量正常 标准答案:A
4.[1分]低氧血症是指 A:血液氧分压低于正常 B:动脉血氧含量低于正常 C:血液氧含量低于正常 D: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E:血液氧容量低于正常 标准答案:B
5.[1分]动脉血氧分压是指
A: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O2的毫升数 B:溶解在动脉血液中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 C:血红蛋白和氧结合力的大小
D: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 E: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 标准答案:B
6.[1分]血氧饱和度一般是指
A:血液中溶解的O2量和总O2量的比值
B:Hb结合的O2量和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的比值 C:HbO2和未结合O2的Hb的比值 D:HbO2和Hb总量的比值
E:未结合O2的Hb量和Hb总量的比值 标准答案:B
7.[1分]决定血氧饱和度最主要的因素是 A:血液pH值 B:血液温度 C:血氧分压 D:血液CO2分压
E:红细胞内2,3-DPG的含量 标准答案:C
8.[1分]缺氧时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A:红细胞内2,3-DPG浓度升高 B:血液H+浓度升高 C:血液CO2分压升高 D:血液温度升高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A
9.[1分]有关血氧指标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 A:血氧容量决定于血液中Hb的浓度及Hb和O2的结合力 B:血氧饱和度的高低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量无关 C:动脉血氧分压取决于吸入气中氧分压的高低
D:血氧含量是指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O2的毫升数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动脉血氧含量及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标准答案:C
10.[1分]P50 是指
A:氧含量50%时氧分压值 B:氧容量50%时氧分压值 C:氧饱和度50%时氧分压值 D:溶解氧量50%时氧分压值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的50%时氧分压 标准答案:C
11.[1分]缺氧性细胞膜电位改变主要是由于 A:脱氧酶活性下降导致线粒体呼吸功能降低 B:溶酶体肿胀、破裂 C:细胞内ATP含量降低
D: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增高,钠、钙内流,钾外流 E:胞浆内缺氧诱导因子活性增高 标准答案:D
12.[1分]低张性缺氧引起组织缺氧其动脉血氧分压须低于 A:12.0 kPa(90mmHg)B:10.7 kPa(80mmHg)C:9.3 kPa(70mmHg)D:8.0 kPa(60mmHg)E:6.7 kPa(50mmHg)标准答案:D
13.[1分]下列关于低张性缺氧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血氧容量正常
B: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降低 C: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于正常 D:静脉血分流入动脉是病因之一 E:可出现呼吸性碱中毒 标准答案:C
14.[1分]氧疗对下述哪类病人效果最好? A:室间隔缺损伴有肺动脉狭窄 B:外呼吸功能障碍 C:一氧化碳中毒 D:心力衰竭 E:氰化物中毒 标准答案:B
15.[1分]大叶性肺炎患者引起低张性缺氧时血氧改变是 A:血氧容量下降 B: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C: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D:静脉血氧含量升高 E:动静脉氧差增大 标准答案:B
16.[1分]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发生缺氧的始动因素是 A:吸入气的氧分压过低 B:肺泡气的氧分压降低 C: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D: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 E:动脉血氧容量降低 标准答案:B
17.[1分]血液性缺氧的血氧指标变化是 A: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B:动脉血氧含量正常 C: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 D:血氧容量降低
E:动静脉氧含量差增加 标准答案:D
18.[1分]关于一氧化碳中毒的叙述,下列哪一项不适宜? A:CO和Hb结合生成的碳氧血红蛋白无携氧能力
B:CO抑制RBC内糖酵解,使2,3-DPG减少,氧离曲线左移
C:吸入气中CO浓度为0.1%时,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难以恢复的损伤 D:呼吸加深变快,肺通气量增加 E: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标准答案:D
19.[1分]一氧化碳中毒造成缺氧的主要原因 A:O2与脱氧(还原)Hb结合速率变慢 B:HbO2解离速度减慢 C:HbCO无携O2能力
D:CO使RBC内2,3-DPG减少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C
20.[1分]引起肠源性发绀的原因是 A:一氧化碳中毒 B:亚硝酸盐中毒 C:氰化物中毒
D:肠系膜血管痉挛 E:肠道淤血水肿 标准答案:B
21.[1分]某患者血氧检查为:血氧容量12ml%,动脉血氧含量11.4ml%,氧分压13.3 kPa(100mmHg),动-静脉氧差3.5ml%,患下列哪一种疾病的可能性最大? A:慢性支气管炎 B:慢性贫血 C:矽肺
D:严重维生素B2缺乏 E: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标准答案:B
22.[1分]循环性缺氧时血氧指标最特征性的变化是 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 B:血氧容量正常 C:动脉血氧含量正常 D: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 标准答案:E
23.[1分]最能反映组织性缺氧的指标是 A:血氧容量降低 B: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C: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D:血氧饱和度增加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降低 标准答案:E
24.[1分]氰化物抑制生物氧化使组织利用氧能力减弱的机制是 A:与氧化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 B:与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 C:增高线粒体内膜对H+的通透性 D:抑制ATP合成酶的活性 E:造成氧化磷酸化脱耦联 标准答案:A
25.[1分]下列哪一种疾病发生的缺氧,其动脉血氧含量可明显下降? A:脑血栓形成 B:冠状动脉痉挛 C:肾小动脉硬化 D:肺栓塞
E:食管静脉曲张 标准答案:D
26.[1分]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于正常见于 A: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B: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C:一氧化碳中毒 D:氰化物中毒 E:亚硝酸盐中毒 标准答案:A
27.[1分]下列哪一种物质导致的缺氧不属于组织性缺氧? A:H2S B:NH4CN C:NaCl D:As2O3 E:P 标准答案:C
28.[1分]血氧容量正常,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正常,静脉血氧分压与氧含量高于正常见于 A:心力衰竭 B:呼吸衰竭 C:失血性休克 D:氰化钠中毒 E:慢性贫血 标准答案:D
29.[1分]支气管哮喘引起的缺氧中下列哪一项血氧指标的变化不存在? A: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B: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C: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D:动静脉氧差正常或下降 E:静脉血氧分压降低 标准答案:C
30.[1分]造成组织缺氧的主要机制是 A: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B:血氧含量降低 C:血液氧饱和度降低
D:单位时间内流过毛细血管血量减少 E:细胞组织与血液之间氧分压梯度变小 标准答案:E
31.[1分]常用下列哪项指标反映内呼吸情况? A:动脉血氧分压 B:P50 C:静脉血氧分压 D:动脉血氧饱和度 E:动脉血氧含量 标准答案:C
32.[1分]低张性缺氧导致细胞缺氧的机制是 A:静脉氧分压降低
B:静脉血液氧饱和度降低 C:毛细血管平均氧分压降低 D:毛细血管血量减少 E:血氧容量降低 标准答案:C
33.[1分]血液性缺氧导致细胞缺氧的机制是 A:动脉氧分压降低
B:单位时间内毛细血管血量减少 C:血氧容量降低
D:静脉血氧含量增高 E:细胞内呼吸障碍 标准答案:C
34.[1分]循环性缺氧导致细胞缺氧的机制是 A:动脉氧分压降低
B:单位时间内毛细血管血量减少 C:血氧容量降低 D:血液氧饱和度降低 E:P50 降低 标准答案:B 35.[1分]组织性缺氧导致细胞缺氧的机制是 A: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B:血液氧饱和度降低 C:组织利用氧障碍 D:毛细血管血液量减少 E:血液氧容量降低 标准答案:C
36.[1分]急性缺氧引起下列哪一类变化?
A:肺小动脉收缩,肺血流阻力增大,肺动脉压升高
B:刺激化学感受器,反射性通过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脑血管收缩,出现精神症状 C:心肌活动加强,代谢旺盛,腺苷产生增多,使冠状动脉收缩 D:交感神经兴奋,小动脉收缩,心输出量减少
E:使血浆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使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明显增加 标准答案:A
37.[1分]氧中毒发生主要取决于 A:氧的湿化程度 B:氧分压 C:氧流量 D:给氧时间 E:给氧方式 标准答案:B
38.[1分]急性低张性缺氧时机体最重要的代偿反应是 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性增强 C:肺通气量增加 D:脑血流量增加
E:腹腔内脏血流量减少 标准答案:C
39.[1分]低张性缺氧引起肺通气量增加的主要机制是 A: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B: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C: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D:刺激肺牵张感受器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B
40.[1分]肺通气量增加是下述哪种缺氧最重要的代偿反应? A:血液性缺氧 B:组织性缺氧
C:单纯性循环性缺氧 D:急性低张性缺氧
E:长期、慢性低张性缺氧 标准答案:D
41.[1分]急性缺氧引起下列的血管效应是 A:冠脉收缩、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B:冠脉扩张、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C: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扩张 D: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E:冠脉收缩、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标准答案:D
42.[1分]急性缺氧时血管收缩和血流量减少最明显的器官为 A:肝脏 B:肾脏 C:肺 D:胃肠道 E:胰腺
标准答案:B
43.[1分]心肌缺氧的主要代偿方式是 A:提高摄氧率 B:降低耗氧量 C:释放储备氧
D: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E:增加血流携氧能力 标准答案:D
44.[1分]心肌缺氧引起冠状血管扩张的最重要的局部代谢物质是 A:腺苷
B:前列环素 C:K+ D:CO2 E:H+
标准答案:A
45.[1分]最易引起肺动脉高压的病因是 A:CO中毒
B:亚硝酸盐中毒 C:慢性贫血 D:高热
E:慢性阻塞性肺病 标准答案:E
46.[1分]急性缺氧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的主要机制是 A:右心输出量增加 B:肺小动脉收缩 C:左心功能不全 D:肺小静脉淤血 E:肺血流量增加 标准答案:B
47.[1分]慢性缺氧使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明显增加的主要机制是 A:刺激肝脏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生成增加 B:增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骨髓的生理效应 C:抑制脾和肝对红细胞的破坏
D:刺激肾脏近球细胞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形成与释放 E:交感神经兴奋、肝脾储血库收缩 标准答案:D
48.[1分]以下哪一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往往无发绀? A:呼吸功能不全 B:组织用氧障碍 C:心力衰竭 D:静脉血掺杂 E:窒息
标准答案:B
49.[1分]关于发绀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缺氧不一定有发绀
B: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超过5g/dl便可发生发绀
C: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7kPa(50mmHg)、血氧饱和度低于80%时易出现发绀 D:严重贫血引起的缺氧,其发绀一般较明显
E:发绀是否明确,还和皮肤、粘膜血管中的血量有关 标准答案:D
50.[1分]以下哪一种病因导致缺氧时,红细胞内2,3-DPG不增加? A:阻塞性肺气肿 B:肺水肿
C:严重维生素B2缺乏 D:肺纤维化 E:心力衰竭 标准答案:C
51.[1分]严重缺氧致细胞损伤时,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变化为 A:细胞内Na+增多 B:细胞外K+ 减少 C:细胞内Ca2+减少 D:细胞外H+减少 E:细胞内H+减少 标准答案:A
52.[1分]循环性缺氧患者进行氧疗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PAO2 B:提高PaO2 C:提高SaO2 D:增加血浆中溶解的氧 E:促使CO2的排出 标准答案:D
串5选1(每组>2题共用题干,每题仅一个最佳答案)男性,14岁,被人发现在浴室昏迷(使用燃气热水器),该患者血液的碳氧血红蛋白为60%.诊断为CO中毒。
53.[1.5分]CO中毒通常引起哪种类型的缺氧 A:组织性缺氧 B:循环性缺氧 C:血液性缺氧 D:乏氧性缺氧 E:失氧性缺氧 标准答案:C
54.[1.5分]该患者的皮肤黏膜颜色应为 A:青紫色 B:樱桃红色 C:咖啡色 D:玫瑰红色 E:苍白色 标准答案:B
55.[1.5分]关于该患者血气指标改变正确的是 A: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B: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C:血氧饱和度增加 D:动静脉氧差增加 E:动脉血CO2分压增高 标准答案:B
56.[1.5分]CO中毒引起该患者缺氧昏迷其机制包括 A: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的能力 B:2,3-DPG生成减少,氧解离曲线左移
C:CO与血红蛋白分子中某个血红素结合后,将增加其余3个血红素对氧的亲和力 D:急性CO中毒使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 E:A+B+C 标准答案:E
57.[1.5分]吸氧是治疗缺氧的基本方法,但根据缺氧类型不同,氧疗的效果有很大差异,请问常规吸氧对下列哪种患者效果最明显? A: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B:右向左分流的先心病患者 C:亚硝酸盐中毒患者 D:氰化物中毒患者 E: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标准答案:A
患者男性,33岁,因进洞穴探险后感到头晕、头痛、心慌、胸闷半小时而入院。入院查体:T36℃ R26次/分P112次/分 BP90/50mmHg 神志淡漠,口唇紫绀,肺部听诊未闻及啰音。心率112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血气检查示:动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血氧含量下降而血氧容量正常。
58.[1.5分]根据上述血气检查结果,该患者发生的缺氧类型为 A:血液性缺氧
B:低张性缺氧
C:循环性缺氧
D:组织性缺氧 E:等张性缺氧 标准答案:B
59.[1.5分]该患者皮肤粘膜出现紫绀是由于 A:脱氧血红蛋白增多 B:氧合血红蛋白增多
C:碳氧血红蛋白增多
D:高铁血红蛋白增多 E:血红蛋白减少 标准答案:A
60.[1.5分]患者出现缺氧的原因是 A:外呼吸功能障碍 B:吸入气氧分压低下
C:静脉血流入动脉血
D:CO中毒
E: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标准答案:B
组5选1(每组试题与5个共用备选项配对,可重复选用,但每题仅一个正确)61.[1分]硫化氢中毒时 A: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B:静脉血氧分压高于正常 C: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于正常 D:血氧容量降低
E:动脉血氧饱和度高于正常 标准答案:B
62.[1分]矽肺时
A: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B:静脉血氧分压高于正常 C: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于正常 D:血氧容量降低 E:动脉血氧饱和度高于正常 标准答案:A
63.[1分]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瓣狭窄时 A: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B:静脉血氧分压高于正常 C: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于正常 D:血氧容量降低
E:动脉血氧饱和度高于正常 标准答案:A
64.[1分]乘飞机升入大气压为21.3 kPa(160mmHg)的高空,吸入相同压力的纯氧时 A:肺泡气氧分压降低 B:肺泡动脉氧差增多 C:动静脉氧含量差不多 D:动脉血氧容量降低 E:静脉血氧含量升高 标准答案:A
65.[1分]严重左心衰竭患者吸入25%氧时 A:肺泡气氧分压降低 B:肺泡动脉氧差增多 C:动静脉氧含量差不多 D:动脉血氧容量降低 E:静脉血氧含量升高 标准答案:B
66.[1分]慢性缺铁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60g/L)间断吸入202.6kPa(2个大气压)的高压时 A:肺泡气氧分压降低 B:肺泡动脉氧差增多 C:动静脉氧含量差不多 D:动脉血氧容量降低 E:静脉血氧含量升高 标准答案:D
67.[1分]CO中毒时皮肤颜色为 A:发绀 B:苍白 C:樱桃红色 D:玫瑰红色 E:咖啡色 标准答案:C
68.[1分]严重贫血皮肤颜色为 A:发绀 B:苍白 C:樱桃红色 D:玫瑰红色 E:咖啡色 标准答案:B
69.[1分]亚硝酸钠中毒时皮肤颜色为 A:发绀 B:苍白 C:樱桃红色 D:玫瑰红色 E:咖啡色 标准答案:E
5选多(每题可有一项或多项正确,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70.[2分]吸入气氧分压大小取决于 A:吸入气氧浓度(FiO2)B:吸入气压力(PB)C:血氧饱和度(SaO2)D:水蒸气压力
E:PACO2(肺泡气二氧化碳分压)标准答案:ABD
71.[2分]决定组织供氧量的因素为 A:动脉血氧分压 B:动脉血氧含量 C:血氧容量 D:组织血流量
E: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标准答案:ABCD
72.[2分]计算组织耗氧量的指标有 A:动脉血氧分压 B:动脉血氧饱和度 C: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D:组织血流量 E:血氧容量 标准答案:CD
73.[2分]严重慢性贫血患者在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的血氧指标检查结果可有 A: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B:血氧容量降低
C:静脉血氧分压下降 D: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 E:吸入气体氧分在降低 标准答案:ABCD 74.[2分]大失血引起休克持续较久,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可有哪些类型缺氧? A:呼吸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C:循环性缺氧 D:组织性缺氧 E:肠源性发绀 标准答案:ABC
75.[2分]低张性缺氧引起肺通气量显著增加的代偿意义在于 A:提高肺泡气氧分压有利于氧弥散入血 B:增加肺血流量有利于氧的摄取 C:增加心输出量有利于氧的运送 D:使氧离曲线右移有利于血液释放氧 E:呼吸肌耗氧量增加 标准答案:ABC
76.[2分]急性轻、中度缺氧使心率增快的机制有 A: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受刺激 B:肺牵张反射增强 C:交感神经兴奋
D:呼吸运动过深的反射刺激 E: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受刺激 标准答案:BC
77.[2分]缺氧初期心输出量增加的机制是 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力增强 C:静脉回流增加 D:呼吸运动增强 E:心肌耗氧量增加 标准答案:ABCD
78.[2分]急性缺氧时机体的主要代偿反应是 A:肺通气量增加 B:心脏活动增强 C:氧离曲线右移 D:血液携氧增加 E:组织用氧加强 标准答案:AB
79.[2分]急性低张性缺氧引起的代偿性心血管反应表现在 A:心输出量增加 B:血流分布改变 C:肺血管收缩 D:毛细血管增生 E:骨髓造血增强 标准答案:ABC
80.[2分]严重持续缺氧时心脏的变化有 A:心动过速
B: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C:心肌收缩性减弱 D:心输出量减少 E:期前收缩 标准答案:CDE
81.[2分]缺氧时肺组织内增加释放的缩血管物质有 A:白三烯(LTs)B:内皮素(ET)C:血栓素A2(TXA2)D:前列环素(PGI2)E:一氧化氮(NO)标准答案:ABC
82.[2分]缺氧时,肺组织内增加释放的舒血管物质有 A:内皮素(ET)B:前列环素(PGI2)C:前列腺素F2α(PGF2α)D:血栓素A2(TXA2)E:一氧化氮(NO)标准答案:BE
83.[2分]缺氧时血液系统的代偿反应有 A:红蛋白结合氧亲和力增加 B:红细胞内2,3-DPG减少 C:骨髓造血功能增强 D:氧离曲线右移
E: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 标准答案:CDE
84.[2分]下列哪些病因引起的缺氧使红细胞中2,3-DPG增加? A:氰化物中毒
B:热射病引起机体过热 C: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D:心肌梗死伴发休克 E:硫化物中毒 标准答案:CD
85.[2分]低张性缺氧时红细胞内2,3-DPG增多的机制是 A:脱氧血红蛋白增加
B:氧合血红蛋白构型异常 C:红细胞内pH升高 D:2,3-DPG透出红细胞减少 E:内皮素(ET)增多 标准答案:AC
86.[2分]严重缺氧出现心功能障碍的机制是 A:心肌能量产生障碍 B:代谢性酸中毒
C:心肌细胞内外K+、、Na+分布异常 D:直接对中枢的抑制作用 E:细胞内Ca2+外流增加 标准答案:ABCD
87.[2分]慢性缺氧时组织细胞具有代偿意义的变化有 A:毛细血管密度增加 B:线粒体数目增加 C:肌红蛋白量增加 D:溶酶体膜通透性增高
E:细胞钠、钙内流、钾外流 标准答案:ABC
88.[2分]缺氧时代谢变化有 A:有氧氧化减弱 B:糖酶解增强 C:代谢性碱中毒
D:细胞内Na+增加、K+减少 E:机体耗氧率增多 标准答案:ABD
89.[2分]严重低张性缺氧引起的细胞损伤主要包括 A:细胞内缺K+而Na+浓度增高 B:线粒体的脱氢酶活性升高
C:磷脂酶活性升高使溶酶体膜被分解 D:细胞自溶、坏死 E:胞浆游离Ca2+下降 标准答案:ACD
90.[2分]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十分敏感的原因有
A:仅占体重2.2%的脑组织耗氧量为全身总耗氧量的23% B:觉醒和睡眠状态都持续耗氧
C:脑组织所需能量的85%~95%来自葡萄糖的糖酵解
D:脑内氧储备少,脑血流中断10~15s,储备的氧即耗尽 E:脑血流量约占心输出量30% 标准答案:ABD
91.[2分]缺氧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机制包括 A:神经介质合成减少 B:细胞内游离Ca2+减少 C:ATP生成不足 D:溶酶体酶释放
E:神经细胞膜电位升高 标准答案:ACD
92.[2分]有关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A:心肺疾病可引起缺氧耐受性降低
B: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耐受性降低 C:机体代谢率增高,耐受性降低 D:适应性锻炼可提高耐受性
E:某些呼吸酶活性降低可提高机体对缺氧耐受性 标准答案:ABCD
93.[2分]氧中毒主要损伤 A:中枢神经系统 B:血液系统 C:呼吸系统 D:消化系统 E:泌尿系统 标准答案:AC
94.[2分]急性缺氧时机体产生的代偿反应有 A:呼吸加快加深
B:组织利用氧能力增强 C:心输出量增多 D:氧饱和度正常 E:血液重分布 标准答案:ACE
95.[2分]贫血患者引起组织缺氧机制是 A:毛细血管床中平均氧分压降低 B:血氧含量减少 C:血氧容量降低 D:组织血流量减少 E:PaO2正常 标准答案:ABC
96.[2分]CO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产生缺氧的相同之处有 A:典型发绀
B:氧合血红蛋白减少 C:呼吸兴奋剂疗效佳 D:氧离曲线左移 E: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标准答案:BE 97.[2分]某患者血氧指标检查为:PaO2 12.6kPa(95mmHg),PVO2 6.3kPa(55mmHg),血氧容量10.8ml%,动脉血氧饱和度95%,动静脉氧含量差2.8ml%,此患者可有哪些类型缺氧? A:低张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C:循环性缺氧 D:组织性缺氧 E:淤血性缺氧 标准答案:BD
98.[2分]左心衰竭伴咳泡沫样痰,存在的缺氧类型有 A:低张性缺氧 B:等张性缺氧 C:循环性缺氧 D:组织性缺氧 E:氰化物中毒 标准答案: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