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2 22:0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理学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篇: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000001

课程中文名称:生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Physiology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程

开课专业:生物医学工程

开课学期:5

总学时:40(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8)

总学分:2.5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了通向服务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生理学课程的教学任务不仅着重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通过适当介绍一些新进展,启发学生智力,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第一章绪论/细胞。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了解细胞膜的结构功能。熟悉肌肉收缩功能、产生原理。掌握细胞兴奋性、生物电现象机理。

第二章血液。了解血液的组成、特性,熟悉血细胞生理、止血与凝血机制;掌握血型、输血原则。

第三章血液循环。掌握心脏生理(心脏泵功能及心肌电生理),了解血管生理,熟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器官循环。

第四章呼吸。了解呼吸各环节的基本过程。掌握肺通气和肺换气的的原理及肺功能的评定,呼吸节律的产生、调节。熟悉气体的运输形式。

第五章消化。了解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掌握胃、小肠内消化、内分泌功能及其调节,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电活动。

第六章泌尿。了解肾脏功能。掌握尿生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熟悉肾脏功能的研究方法。

第七章感觉。了解各主要感觉器官的功能、感受原理,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第八章神经。了解神经元活动、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熟悉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及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掌握大脑的高级和脑功能研究方法。

第九章内分泌。了解激素的一般特性。掌握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3学时)

1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

2细胞膜的结构功能

3掌握细胞兴奋性、生物电现象

4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第二章血液(3学时)

1血液的组成、特性

2血细胞及功能

3生理止血与凝血

4血型与输血原则。

第三章血液循环(4学时)

1心脏泵血功能

2心脏电生理

3血管生理

4熟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器官循环

第四章呼吸(3学时)

1肺通气

2呼吸气体的交换

3气体的运输

4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五章消化(3学时)

1概述

2食物消化的基本过程

3食物的吸收

第六章尿的生成和排出(3学时)

1了解肾脏功能解剖及肾血流量

2肾小球的滤过

3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功能

4尿液的浓缩与稀释

5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6肾脏功能的研究方法。

7尿的排出

第七章感觉器官的功能(3学时)

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视觉器官

3听觉器官

4前庭器官

5嗅觉与味觉

6皮肤感觉

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8学时)

1神经元活动、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2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及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4大脑的高级功能

5脑功能研究方法

第九章内分泌系统(2学时)

1概述

2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含现代化教学手段及研究性教学方法))

上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辅以教学录像,采用讲授与讨论结合的方式,结合临床案例,使同学们能对生理学的知识有深入的认识。

六、实验(或)上机内容

实验一:肌电图的测定。学习肌电图的测定方法,了解不同情况下肌电图的变化。实验二:视野测定及声音传导途径检测。学习视野计的使用方法,测定正常人白、红、黄、绿各色视野;采用音叉振动法检查声音空气传导和骨传导的特点。

实验三:家兔血压的调节。以动脉血压为指标,在整体条件下,施加某些因素,观察神

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选做实验)

实验四:肺通气量的测定及呼吸运动的调节。了解人体肺通气量的测定方法和正常通气

量。观察不同条件下呼吸运动的变化。(选做实验)

七、前续课程、后续课程

分别为人体解剖学、生理系统仿真建模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姚泰.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年8月第2版.

第二篇: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前言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功能的科学。生理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之一,学习生理学,不但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生理学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生理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课内容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根据重要程度的差别,将理论课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大纲中用横线标记的,是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的重点内容。大纲中规定的熟悉和了解内容,要求学生有一般概括性认识。通过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对重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本大纲是根据我校护理学专业三年制专科生理学课程基本要求和教学计划,以全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生理学》第二版为基准制定的。

生理学教学总学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52学时,实验课20学时。

理论教学时数分配表

目次 内容 学时数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4 第三章 血液 2 第四章 血液循环 10 第五章 呼吸 6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4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2 第八章

排泄 6 第九章 感觉器官 2 第十章 神经系统 6 第十一章 内分泌 6

第十二章 生殖 2

总学时 52

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部分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标]

掌握:生理学概念;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效刺激的三个条件;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意义;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三种调节方式的特点。

熟悉: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阈强度或阈值、兴奋性概念及其关系;反射、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及其意义。

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三个水平。[学习容]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学习生理学的意义,学习生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

人体与环境:人体体液与内环境及其稳态。

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反射及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人体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反馈的概念(正反馈与负反馈)。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学习目标]

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静息电位的概念和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概念和产生机制;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熟悉:细胞膜的结构、各种细胞器的主要功能、细胞膜物质转运的特点、动作电位的特点、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和收缩机制。

了解: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骨骼肌收缩的外在表现。[学习内容]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细胞的跨膜信号传递:由离子通道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由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受体的概念。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锋电位,后电位(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与阈电位,局部反应的特点,动作电位的传导与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

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点,终板电位。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肌原纤维与肌小节,肌管系统(横管和纵管)。骨骼肌细胞的收缩机制肌,粗肌丝,细肌丝,滑行学说,钙离子在细肌丝滑行中的作用。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单收缩与强直收缩。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平滑肌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第三章 血液

[学习目标]

掌握:血液组成和理化特性、三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和功能以及血液分型、临床输血原则。熟悉:血细胞的生理特性、常见贫血原因。了解: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学习内容]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细胞比容,血液的颜色,血液的密度,血液的粘滞性,血浆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的作用,学浆的PH值。

血细胞生理: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各类白细胞的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生理特性,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凝血因子与凝血过程,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抗凝与促凝,肝素与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溶解。

血量和血型:血量,ABO血型系统,凝集原,凝集素。Rh血型系统,输血原则。

第四章血液循环

[学习目标]

掌握:心脏泵血功能,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心肌自律性的产生及正常起博点;心肌兴奋性周期性的变化与心肌收缩性的关系;心传导的途径和特点;动脉血压的形成;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反射。

熟悉:自律细胞和非自律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形成原理和不同点;心音的形成、特点和意义;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了解:影响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收缩性的因素;重要器官血液循环的特点。[学习内容]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和心率。心脏泵血过程及心房、心室内压力,容积,瓣膜活动和血流方向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心指数,射血分数,搏出功与每分功。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心率。心力储备。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细胞的类型,自律细胞和非自律细胞,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的自动节律性,正常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心肌的兴奋性,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心肌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心肌的传导性,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过程和特点,影响传导性的因素。心肌的收缩性。心音和心音图,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血管功能: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动脉血压的形成和正常值,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及其生理意义。动脉脉搏。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和外周静脉压。静脉血流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组成和血流通路,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和迂回通路,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毛细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机制,有效滤过压,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淋巴液循环。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作用。血管的神经支配,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心血管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减压反射)及其生理意义。

第五章呼吸

[学习目标]

掌握:外呼吸、内呼吸、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无效腔、每分肺泡通气量等概念;呼吸的三个过程;肺泡表面张力与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氧的运输;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呼吸的化学感受性调节。

熟悉:肺通气阻力和动力来源;胸膜腔负压形成的原理及意义。

了解:呼吸运动;呼吸运动过程中肺内压的变化;二氧化碳的运输;肺牵张反射和防御性呼吸反射。[学习内容]

呼吸的意义。

呼吸过程: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

肺通气: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呼吸运动的类型,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胸式呼吸和式呼吸,呼吸运动时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的变化,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肺通气阻力,弹性阻力和顺应性,肺表面活性物质,非弹性阻力。肺通气功能的评价,肺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深吸气量,功能余气量,肺活量,用力呼气量和肺总容量。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最大随意通气量,通气贮量百分比,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呼吸气体的交换: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分压差,气体的分子量与溶解度。肺换气,影响肺换气的因素,通气血流/比值。组织换气,影响组织换气的因素。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氧的运输,氧与血红蛋白(Hb)的结合,氧容量,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二氧化碳的运输,碳酸氢盐形式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氯转移。

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的中枢调控,呼吸神经元,延髓呼吸中枢,脑桥呼吸中枢,呼吸节律的形成。大脑皮层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呼吸的反射性调节,机械感受器反射,肺牵张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器反射。化学感受器反射,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CO2、H+和低O2对呼吸的影响。防御性呼吸反射。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学习目标]

掌握:消化、吸收的概念;胃液、胰液、胆汁的生理作用;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形式及途径;胃、小肠的运动形式及意义;小肠在吸收中的作用。

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及其意义;胃液的成分及作用,影响胃排空的因素;主要胃肠道激素的生理功能;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消化器官的生理作用。

了解: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小肠液的性质、成分、生理作用及意义;大肠液的作用及排便反射过程;消化器官活动的反射调节。[学习内容]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消化管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及电活动,基本电节律。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液的功能。

口腔内消化: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咀嚼和吞咽。

胃内消化: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盐酸分泌的机制。胃运动的形式及意义,紧张性收缩,胃的容受性舒张,胃的蠕动。胃排空及其控制。呕吐。

小肠内消化: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囊的功能。小肠液及其作用。小肠的运动形式及其意义,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

大肠的功能:大肠液及其作用,大肠内细菌的活动,大肠的运动与排便。

吸收:吸收的主要部位。糖的吸收,蛋白质的吸收,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水的吸收,无机盐的吸收,维生素的吸收。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壁内神经丛及其作用。非条件反射性调节,条件反射性调节。体液调节,胃肠激素及其生理作用,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学习目标]

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概念及正常值;散热方式。熟悉:能量代谢的概念;体温调节;能量代谢的测定。

了解: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食物的能量指标;体温的生理变动。[学习内容]

能量代谢: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三磷酸腺苷,糖,脂肪和蛋白质的能量转化。能量代谢的测定,直接测热法和间接测热法。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呼吸商,非蛋白呼吸商。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肌肉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精神活动,环境温度。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

体温及其调节:体温的概念及生理变动。临床常用的测定体温的方法和部位。人体的产热过程,主要产热器官。人体的散热过程,皮肤的散热方式,辐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不感蒸发和发汗)。散热过程的调控,汗腺与汗腺活动的调节,皮肤血流量改变。自主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机制,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的整合作用,调定点的概念。

第八章排泄

[学习目标]

掌握: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及其主要调节机制;肾小球滤过率。

熟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分泌功能;尿量及常见的排尿异常。

了解:肾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液的理化性质;排尿反射。[学习内容]

机体排泄的概念及途径:呼吸器官,消化器官,皮肤,肾脏。

肾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征:肾单位和集合管,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球旁器。肾血液应及肾血流量的调节。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重吸收方式,主动重吸收,被动重吸收。Na+、Cl–、水、HCO3–、K+、葡萄糖等物质的重吸收。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H+、NH3、K+的分泌。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浓缩和稀释的基本过程,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和保持,影响尿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尿生成的调节:小管液的渗透压,球-管平衡。抗利尿激素的来源及作用,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的调节。醛固酮的来源及作用,醛固酮分泌的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K+和血Na+的浓度。血浆清除率:血浆清除率的测定方法,测定血浆清除率的意义及应用。

尿液及其排放:尿量,尿的理化性质。排尿,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反射。

第九章感觉器官

[学习目标]

掌握:感受器的生理特性、眼的调节、两种感光细胞的功能、中耳的传音功能、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熟悉:明适应、暗适应以及视野等基本概念。了解:内耳的感音功能、前庭器官的功能。[学习内容] 感受器、感觉器官的概念和分类。感受器的生理特性,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和适应现象。

视觉器官:眼的折光功能,眼的折光与成像,简化眼。眼的调节,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节,两眼会聚,瞳孔近反射(瞳孔调节反射),瞳孔对光反射,互感性对光反射。眼的折光异常,近视,远视,散光。

眼的感光功能,视杆系统(晚光觉系统),视锥系统(昼光觉系统)。视网膜的光化学反应,视紫红质,视网膜的信息传递。暗适应,明适应,色觉,视敏度。视野,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听觉器官: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鼓膜和听骨链的增压效应。声波传入内耳的途经,气导和骨导。内耳的感音功能,基底膜的振动与行波理论,耳蜗的生物电现象,蜗神经动作电位。听阈和听域。

前庭器官:椭圆囊和球囊的功能,半规管的功能,前庭反应和眼震颤。嗅觉和味觉器官

第十章神经系统

[学习目标]

掌握: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突触的概念和突触传递过程;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内脏痛的特征;牵张反射的概念及类型;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

熟悉: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的区别;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异同;去大脑僵直;小脑的功能;外周神经递质的种类及相应受体的功能;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了解:帕金森病与舞蹈病;脑电图与大脑皮质的语言功能。[学习内容]

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的调节: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神经纤维的分类与传导速度。突触的概念,突触的基本结构和分类,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电突触传递。神经递质,外周神经递质和中枢神经递质。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脊髓感觉传导通路,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体表感觉区(第一感觉区),内脏感觉区,本体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痛觉,内脏痛与牵涉痛。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的躯体运动反射,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脊动物与脊休克,屈肌反射与交叉伸肌反射,牵张反射及类型。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去大脑僵直。小脑调节躯体运动的功能,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基底核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层的运动区,锥体系及其功能,锥体外系及其功能。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自主神经的递质及其受体,胆碱受体和肾上腺素受体。脊髓、脑干、下丘脑、大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脑的高级功能与脑电活动:条件反射的形成、消退、分化及生物学意义,人类条件反射的特点,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学习与记忆:简单学习和联合型学习,记忆的过程,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大脑皮层语言功能的一侧优势。大脑皮层细胞的电活动,正常脑电图,脑电波形成的机制,大脑皮层诱发电位。觉醒与睡眠的产生机制。

第十一章内分泌 [学习目标]

掌握: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熟悉:激素的概念及特点;下丘脑、腺垂体分泌的激素种类;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

了解:激素的分类及作用原理;肾上腺各部位分泌的激素种类及作用;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的生理作用。[学习内容]

激素的概念,激素的运输途径,激素的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激素的作用机制,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下丘脑与垂体:下丘脑-腺垂体系统,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腺垂体激素及生理作用,生长素(躯体刺激素),催乳素,促黑激素,腺垂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垂体激素的作用,抗利尿激素,催产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运输,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盐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胰岛: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降钙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维生素D的生理作用及其生成的调节。

第十二章生殖

[学习目标]

熟悉:男性睾丸和尿道的结构和功能;女性生殖器官的结构、功能以及月经周期形成的机制。

了解:生殖系统的组成;输精管道以及乳房和会阴。[学习内容]

男性生殖:睾丸的生精功能。睾丸的内分泌功能,雄激素的生理 作用。睾丸功能的调节。

女性生殖:卵巢的生卵功能。卵巢的内分泌功能,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月经周期,月经周期中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变化,月经周期形成的机制。妊娠,受精与着床,胎盘激素与妊娠的维持,分娩与授乳。

二、实验部分 实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实验项目

学时数

实验一

刺激频率和强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4 目的要求:1.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2.熟悉刺激频率和强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3.熟悉生理学实验常用仪器(包括多媒体)。

实验二 心音听诊、心电图描计、动脉血压和肺活量的测定。4 目的要求 :掌握各项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三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4 目的要求:1.掌握直接测定血压的方法。

2.观察心血管活动的某些影响因素。

实验四 呼吸运动的调节。4 目的要求:1.掌握气管插管方法。

2.观察各种因素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实验五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4 目的要求:1.了解本项目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2.观察影响尿生成的各种因素。

第三篇:生理学教学大纲-四川大学

生理学Ⅱ 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等小班教学使用)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2016年2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生理学 Ⅱ 课 程 号: 501075040 课程类别:

校级平台课

时:

分:

二、教材

朱大年主编,生理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三、主要参考资料

1.姚泰主编,人体生理学(上、下册),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姚泰主编,生理学(八年制教材),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3.Guyton AC, Hall JE.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12th ed, Saunders 2011

四、成绩评定

终考试占50%;平时成绩占50%

五、教学目的及要求(见前言)

六、教学内容(见各章)

前 言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构成人体各个系统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生理功能的内部机制;不同细胞、组织、器官、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阐明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其各部分功能活动如何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从而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生理学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学生只有在了解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各种疾病情况下的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变化,一个器官的病变如何影响其他器官的功能,从而进一步理解治疗这些疾病所采用的各种医疗措施。因此,生理学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及各门临床课程的学习。

生理学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生理学的知识很多都来自于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因此学习生理学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了解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将生理学知识与其他相关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为此,生理学教学活动一方面重在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同时将生理学知识与临床问题有机 的结合,帮助学生加深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其教学方式除采取课堂讲授以外,还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写综述、读书报告及临床病案讨论等。学生在学习生理学课程时应根据教学大纲中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的要求进行。本大纲执行的理论课时数为64学时,各章学时分配如下:

绪论 2学时

细胞的基本功能 10学时

血液 4学时

血液循环 11学时

呼吸 7学时

消化和吸收 4学时

能量代谢与体温 3学时

尿的生成和排出 6学时 感觉器官的功能 4学时 神经系统的功能 11学时 内分泌 2学时

第一章 绪论

掌握: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兴奋性和兴奋;负反馈控制系统及其生理意义;正反馈概念。

熟悉:刺激与反应的概念;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正反馈控制系统。

了解:生理学的概念;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层次;非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

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讨论和写小综述,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生理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机体如何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稳态对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掌握: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的概念;细胞膜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特征;阈电位概念;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

熟悉:细胞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式;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主要信号转导通路;局部电位;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主要环节;骨骼肌收缩的形式(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单收缩与强直收缩);影响骨骼肌收缩效能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的概念以及它们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酪氨酸激酶受体信号转导系统;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方法;电紧张电位;细胞的兴奋性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分子机制。

教学方式:以细胞外的信号如何影响细胞内的功能活动,电刺激神经肌肉标本如何引起骨骼肌的收缩,高血钾引起肌无力的病案,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掌握相关知识。

第三章 血液的功能

掌握:血浆渗透压的作用;生理止血的概念,基本过程和意义;血液凝固的概念和基本过程;凝血因子的概念;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点;血型的概念;ABO血型系统的分型及其鉴定;输血原则。

熟悉: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抗凝血酶、肝素的作用;Rh血型系统及其生理意义。

了解: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理化特性及其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凝血因子;抗凝系统的作用;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作用。

教学方式:针对血栓性疾病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讨论生理止血和凝血的相关知识;讨论血型鉴定对输血安全重要性。

第四章 血液循环

掌握: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窦房结起搏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自动节律性的概念和产生机制;心脏内兴奋传导的特点。心脏的泵血过程;心泵功能的评价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血压的概念和动脉血压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和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心交感神经及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受体及其作用;交感缩血管神经节后纤维的分布特点、递质、受体及其作用;压力感受性心血管反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熟悉: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心肌的自律性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心脏内兴奋的传播途径。心肌细胞收缩的特点;心动周期的概念;瓣膜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心泵功能的贮备;微循环的三条通路及其作用;延髓的心血管中枢;化学感受性心血管反射;血管升压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冠脉循环的特点及其调节。

了解:心肌细胞兴奋性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影响心肌细胞传导性的因素;正常心电图各波及其生理意义。心房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心脏的周期性活动与心音的产生;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动脉脉搏;静脉血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动力学;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舒血管神经的分布及其作用;高位中枢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心房钠尿肽、前列腺素、阿片肽,组胺等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血管功能的自身调节。

教学方式:由学生自己根据在细胞生理一章已学习的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及其产生原理,总结、讲授、讨论心肌细胞生物电活动及其产生原理;根据心脏泵血原理,讨论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对血液循环的影响;根据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讨论高血压的危害、治疗原则、药物选择;根据组织液生成和回流原理,讨论组织液生成回流平衡异常和水肿的发生机理;根据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原理,讨论调节异常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第五章 呼 吸

掌握:肺通气、肺换气的概念;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呼吸运动时肺内压的变化,胸膜腔内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肺通气的弹性阻力及顺应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生理作用;气道阻力;功能余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肺泡通气量的概念;影响肺内气体交换的因素;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的概念;氧解离曲线的概念及其各段的生理意义;肺牵张反射的概念、过程及意义;化学感受器性反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和氢离子浓度变化对呼吸的影响、作用途径及意义)。

熟悉:呼吸的三个环节;呼吸运动的形式;比顺应性,胸廓的弹性阻力及顺应性;每分通气量,最大通气量;肺换气和组织换气过程;肺扩散容量;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延髓基本呼吸中枢和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了解:呼吸的意义,惯性阻力,粘滞阻力;无效腔;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深吸气量,肺总量的概念;呼吸膜的结构,组织换气;血红蛋白的结构与性质;二氧化碳离解曲线;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对二氧化碳运输的影响;呼吸中枢的概念;呼吸节律的形成和高位中枢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及其意义。

教学方式:以肺通气弹性阻力增加如何影响呼吸,慢性支气管炎对肺通气的影响,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的危害和治疗,如何测定肺通气功能,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及危 6

害,氧运输的特点,高原缺氧高原病,CO中毒的危害及预防,以及机体缺氧或CO2储留时如何进行调节等问题和病案,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掌握相关知识。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掌握:消化(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和吸收的概念;胃肠激素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消化液的生理作用;唾液的主要成份及作用;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黏液-碳酸氢盐屏障;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及其特点;胃的主要运动形式;胃的排空及其控制;胰液、胆汁的主要成份及其生理作用。

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消化道平滑肌运动的形式;唾液分泌调节的特点;促进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胃黏膜的自身保护作用;小肠的运动形式;胰液分泌的调节;营养物质吸收的方式和部位;排便反射。

了解: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道活动的神经支配及作用;消化间期的胃运动;呕吐;胆汁的性质;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液的性质、成份及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运动的调节;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大肠液的分泌;大肠的运动。

教学方式:以食物中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为主线,结合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引导学生学习讨论有关生理学知识;根据第一个消化道激素发现和幽门螺旋杆菌发现的科学故事,指导学生设计一项实验证明消化道功能的调节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的能力。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掌握:能量代谢、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和呼吸商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的概念;体温及其调节:体温的概念,产热的主要器官和形式;散热过程(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

熟悉:能量代谢测定的方法(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正常值及生理变动;体温调节(体热平衡,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整合作用和调定点学说)。

了解:机体代谢过程中能量的释放、贮存、转化和利用;直接测热法的原理;深部体温和表层体温;临床常用的测定体温的方法和部位;机体的产热过程。

教学方式:针对肥胖问题指导学生学习讨论能量代谢的相关知识;围绕体温相关问题学习讨论体温如何维持稳定,发烧以及退热药的作用机制以及物理降温方法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掌握:排泄的概念和途径;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滤过屏障及其通透性特点,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的特点;肾糖阈的概念;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对尿生成的调节(渗透性利尿);体液调节(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及分泌的调节);肾清除率的概念。

熟悉:球旁器;肾血流量及其调节(自身调节,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特点);重吸收和分泌的概念;几种主要物质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及其直小血管在维持肾髓质高渗梯度中的作用;尿液浓缩与稀释的基本过程;球一管平衡;肾交感神经在尿生成中的作用;尿量和排尿反射。

了解:肾的结构特点(肾单位和集合管,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肾的神经支配和肾的血液供应特点);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功能;尿生成的神经(肾交感神经)调 8

节;心房钠尿肽对尿生成的作用;管-球反馈;清除率的计算方法和测定清除率的意义;尿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

教学方式:以肾功能衰竭时的病案为引导,指导学生自学讨论、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尿的生成过程,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利尿药通过哪些途径影响肾小管重吸收。当尿量增多或减少时如何分析引起尿量变化的原因。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和适应现象);眼的调节(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节和双眼会聚);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的基本要点;视敏度、明适应和暗适应的概念;行波学说和耳蜗对声音频率的初步分析;耳蜗的微音器电位的概念。

熟悉:色觉的三原色学说;视野,双眼视觉;瞳孔对光反射;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与中耳的功能;基底膜的振动和科蒂器的换能作用。

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感受器的分类;眼的折光系统的功能(折光系统的组成及成像);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视网膜的结构;视锥系统和颜色视觉;耳蜗的结构和功能;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和听神经的动作电位。

教学方式:以眼折光功能异常性疾病和老年性耳聋等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讨论感受器一般生理特性,及眼、耳的视觉和听觉功能。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元的跨细胞信息传递: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原理);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抑制的概念、特点);突触前抑制及其产生机制; 9

突触传递的特点;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感觉的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概念、投射特点和功能;牵涉痛的概念。脊休克的概念;骨骼肌牵张反射的概念、感受器、类型和意义;去大脑僵直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活动及其特点(递质、受体及其对整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意义)。

熟悉: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痛觉,牵涉痛的产生机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作用和运动单位;脊休克的主要表现和产生机制;脑干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作用;基底神经节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自主神经的分布特点;脑电图的基本波形;条件反射及其形成。

了解:神经元的结构;神经纤维的分类和轴浆运输;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电突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神经递质的特点、代谢和分类;中枢神经递质及受体;感觉的一般规律;感觉信息的传导通路;丘脑的感觉功能;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节间反射;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脑的电活动(皮层诱发电位、脑电图)及其意义;觉醒与睡眠;学习和记忆;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教学形式:以经典的发现神经递质的研究为引导,指导学生自学、查阅神经突触及传递的内容,讨论影响突触兴奋传递的因素,设计试验,验证神经释放神经递质的作用等;以麻醉和镇痛问题为引导,让学生自学讨论感觉产生的路径和机制;根据学习记忆的基本生理过程和原理,查阅、讨论如何提高记忆力及学习效率;以帕金森综合征、老年性痴呆等疾病为基础,查阅资料,自学讨论相关的神经生理学知识。

第十一章 内 分 泌

掌握:激素、远距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和自分泌的概念;激素作用的特点;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调节肽的概念;下丘脑-腺垂体-外周靶腺轴。

熟悉:下丘脑与垂体的机能联系。了解:激素的分类。

教学方式:以甲状腺功能异常疾病和糖尿病病案等为引导,指导学生自学、讨论激素的生理功能及调节以及对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第四篇: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3602082 课程学分:学分 总学时数:64学时 开课单位:体育学院

运动生理学 SPORTS PHYSIOLOGY

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

社会体育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对象

体育学院社体13级

三、教学目的

根据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课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体育锻炼,并初步掌握评定人体主要身体功能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任务

(一)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使学生了解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的现象、规律及调节机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三)使学生掌握身体活动对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功能的影响以及基本机理,尤其注重掌握青少年的生理特点以及身体活动的影响。

(四)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及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以及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价,指导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以及健身运动。

五、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

本教学大纲依据王瑞元教授等主编的教育部“十一五”重点教材《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而编制。该教材为全国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统编教材,被列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百门精品课程A类。该教材充分体现了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基础性与应用性并重,并注意吸收国内外同类教材的优点,突出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参考国内外同类教材、专著和专业文献,向学生介绍现代运动生理学最新研究成果。

六、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在教学中要贯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理论联系指导教学过程。

(二)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更快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动生理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三)在实验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主要身体功能和生理指标的测试方法,更重要的是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自学与授课相结合,注意采用答疑、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加强师生的互动性。

教学基本内容(含教学时数分配表)

[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为第1、2、3、4、5、6、11、13、14、17章,难点第7、10、12及15章。由于课时有限,其他章节有选择的自学] 绪论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学习目的和任务,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及运动生理学研究方法。第二章

骨骼肌机能

第一部分

肌肉的兴奋与收缩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掌握肌肉收缩的原理、形式和力学特征,了解肌纤维的生理特性及与运动能力的关系。第一节

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一、兴奋和兴奋性概念

二、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三、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四、兴奋后恢复过程的兴奋性变化

五、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六、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播 第二节

肌肉收缩的原理

一、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二、肌肉的收缩机制

三、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第三节

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特征

一、肌肉收缩形式

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三、肌肉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

第四节

肌肉结缔组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一、肌肉结缔组织的组成

二、运动对肌肉结缔组织的影响

第五节

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一、肌电的引导

二、正常肌电图

三、肌电图的测量

四、肌电图的应用

第二部分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区分方法、形态特征、代谢特征以及生理特征,了解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第一节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功能特征

一、骨骼肌纤维的区分

二、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 第二节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一、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

二、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第三章

血液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征,掌握血液的一般功能,以及运动对血液有形成分的影响。第一节

概述

一、体液的概念

二、血液的组成 第二节血液的功能

一、运输功能

二、缓冲pH功能

三、保护和防御功能

第四章

血液循环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心肌的生理特征,掌握心动周期的变化、心输出量及影响因素,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掌握动脉血压成因及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以及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第一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二、自动节律性

三、传导性

四、收缩性

第二节

心动周期及周期中各种变化

一、心动周期与心率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三、心音

四、心电图

第三节

心输出量和心脏作功

一、心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

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三、心力贮备和心脏作功量 第四节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一、血压和动脉脉搏

二、器官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三、微循环

四、静脉血流的特征

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系统概述

二、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三、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四、心血管活动的自身调节

五、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第五章

氧运输系统 第一部分

呼吸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外呼吸的活动规律,掌握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以及运动对对呼吸机能的影响。

第一节

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

二、肺的容积和肺容量

三、肺通气量

四、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第二节

气体交换

一、交换的动力和过程

二、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三、氧扩散容量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

二、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第四节、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第六章

物质与能量代谢 第一部分 物质代谢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的基本规律,掌握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基本代谢特点,代谢废物的排泄机理以及运动的影响。第一节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一、消化

二、吸收

三、肌肉运动对消化与吸收机能的影响 第二节主要营养物质的体内中间代谢简述

一、糖代谢

二、脂肪代谢

三、蛋白质代谢

四、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联系

五、水分及无机盐代谢

水分代谢、主要无机盐代谢 第三节

代谢尾产物的排泄

一、概念

二、肾的泌尿功能

三、肾在维持机体内环境态中的作用

四、运动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

第二部分

能量代谢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掌握运动时的能量供应及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与方法,以及供能系统在体育教学训练实践中的应用。第一节

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一、人体内能量的来源

二、人体内能量的去路(转移与利用)

第二节

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

一、运动练习的分类

二、人体的三个供能系统

三、运动时能源物质动用的影响因素

四、能量连续统一体的理论及其运用

第三节

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人体能量代谢的原理与方法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及基础代谢率

三、运动时能量消耗的计算及其意义

肌肉活动的神经和激素调节 第九章

感觉与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以及感觉的形成过程,掌握位觉、本体感觉、视觉、听觉的功能活动、基本生理现象和机制,以及各种感觉在运动中的作用。第一节

感觉生理概述

一、感觉的一般生理特征

二、感觉信息的传导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第二节

位觉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与适应刺激

二、前庭反射和前庭稳定性

第三节

本体感觉

一、肌梭

二、腱器

第四节其他感觉

一、视觉

二、听觉

三、皮肤感觉

第十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神经元活动和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掌握运动时神经控制的基本规律,介绍各级中枢对反射运动的控制。第一节系统概述

一、神经组织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三、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四、中枢抑制

第二节

运动的神经控制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调节

三、小脑和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四、大脑皮质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五、运动中神经元活动的功能整合第十一章

运动技能的学习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运动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学说和控制论学说,掌握条件反射学说及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以及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第一节动作技能学习的神经基础

一、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

二、运动技能学习的神经通路

第二节

运动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学说

二、运动技能形成的控制论学说

第三节

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一、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

二、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

第六章

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氧供和氧耗有关的运动生理学现象,掌握最大吸氧量、乳酸阈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评价。第一节吸氧量

一、耗氧量与吸氧量

二、最大吸氧量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

氧亏

一、氧亏

二、运动后过量氧耗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

乳酸阈与通气阈

一、乳酸阈

二、通气阈

三、研究乳酸阈、通气阈的意义

第十二章

肌肉活动的激素调节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激素的一般特点、作用机制以及分泌活动的调控,掌握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以及身体活动对分泌活动的影响。第一节

概述

一、分泌系统与激素

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点

三、激素作用的机制

四、激素分泌的调控

五、肌肉活动时的激素反应 第二节

垂体激素

一、垂体激素

二、神经垂体激素

第三节

甲状腺激素

一、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二、甲状腺激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第四节

胰岛激素

一、胰岛素

二、胰高血糖素

第五节肾上腺皮质激素

一、糖皮质激素

二、盐皮质激素

第六节

肾上腺髓质激素

一、儿茶酚胺的生物学作用

二、儿茶酚胺与应激反应

三、儿茶酚胺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第七节

其他激素

一、睪酮

二、神经肽

三、心钠素

训练与健身锻炼的生理学分析

第十三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变化规律,掌握人体功能变化的主要特点及其生理机制。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一、赛前状态

二、准备活动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

一、进入工作状态

二、稳定状态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二、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

三、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不同类型运动性疲劳特点

四、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第四节

恢复过程

一、恢复的一般过程

二、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

三、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

第十四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基本概念、生理学基础以及发展各项素质方法的生理学分析。第一节

力量素质

一、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

二、力量素质的训练

第二节

速度素质

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二、速度素质的训练

第三节

耐力素质

一、有氧耐力及其训练

二、无氧耐力及其训练

第四节

灵敏与柔韧素质

一、灵敏素质

二、柔韧素质

第十五章

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生理学基础,掌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生理学评定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体育教学与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一、可训练性和可逆性原则

二、全面身体锻炼原则

三、循序渐进和超负荷原则

四、专门性原则

第二节

体育教学与业余训练的负荷阈

一、负荷阈的组成二、中学体育教学负荷阈

三、中学业余运动训练负荷阈

第三节

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一、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二、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三、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第十六章

健身活动的生理基础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健康评定、运动处方的内容、原理及方法,掌握健康评定、运动处方制定方法的生理学基础知识。第一节

健身活动的意义

一、健康的生理学评价

二、健康活动的生理作用

第二节

健身运动处方

一、运动处方概述

二、健身运动处方

第三节身体成分与减肥

一、身体成分的测定方法

二、体脂值与运动

三、肥胖与减肥

第四节

运动与免疫

一、免疫的概念

二、运动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第六篇

年龄、性别、环境与体育运动 第十七章

儿童少年与体育活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儿童少年运动定向的生理学知识,掌握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以及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

一、运动系统

二、氧运输系统

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四、神经系统

第二节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一、基本动作的特点

二、身体素质的发展

第三节

运动定向的生理学依据

一、运动定向与科学选材

二、科学选材与年龄

三、主要运动项目选材的生理学评价

第十八章 女子与体育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女子在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方面的特点,掌握女子生理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第一节女子运动能力的特点

一、力量的性别差异

二、有氧能力的性别差异

三、无氧能力的性别差异

四、运动负荷时功能变化的性别差异

第二节

月经周期与运动

一、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二、月经周期与运动

第十九章

老年人与体育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方面的不同特点,掌握老年人生理功能的衰老特点和运动对延缓衰老的作用,以及老年人锻炼身体时应遵循的生理学原则。第一节

衰老的概述

一、衰老的定义和机制

二、衰老年期的界限

第二节

体育锻炼对延缓衰老过程的影响

一、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运动系统的影响

二、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三、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呼吸功能的影响

四、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神经系统的影响

五、体育锻炼对老年人代谢的影响

六、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身体成分的影响 第三节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生理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二、经常性原则

三、个别对待原则 第二十章

环境与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维持体温恒定的生理过程,掌握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体温的变化与调节以及运动时的功能变化特点。第一节冷热环境与运动

一、体温的调节与运动

二、热环境与运动

三、冷环境与运动

第二节水环境与运动

一、环境与运动能力

二、对水环境的适应 第三节高原环境与运动

一、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二、高原习服

第四节生物节律与运动

一、生物节律的特点及可能机制

二、生物节律与运动训练

[实验课内容请参照本网站《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 考核要求:

成绩考核依据《运动生理学》课程已建的试题库。试题中的标准化试题与非标准化试题的比例为6:4,成绩考核中应做到三结合,并给以适当的比例,即平时考核与全课程结束的考核相结合,其比例为30:70;记忆性与应用、分析性知识相结合,其比例为60:40;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含实验报告)相结合,其比例为70:30。但上述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教材与参考教材书目

1.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王瑞元等主编: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姚泰主编: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杨锡让等主编:运动生理学进展——质疑与思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5.William D.McArdle, Frank I.Katch, Victor L.Katch: Exercise physiology: energy, nutrition, and human performance(5th Ed),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c2001.6.Jack H.Wilmore, David L.Costill: Physi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n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c1999.大纲说明

大纲撰写人:单子罡

大纲审阅人: 课程负责人: 系主任: 教学院长:

编写日期:2014-9-1

第五篇: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本站推荐)

植物生理学 Plant Physiology

课程总学时:

153

其中讲课学时:81

实验:72 开课学期:

双 主讲教师 韩玉珍 张军

内容简介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揭示植物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细胞、水分与矿质营养、植物体内的物质代谢及能量转换、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逆境生理及植物生物技术等五部分。本课程参考国际最新版本植物生理学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力求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在介绍植物生理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介绍本领域国内外最新科研动态、研究技术和成果。

教学大纲

一、课堂讲授部分

绪论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植物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学科意义;简要介绍植物生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及目前的研究热点,概括介绍植物生理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及肩负的任务。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生理学的概念, 了解本课程的研究范畴、内容、发展历程及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教学难点] [授课时数] 1学时

第一章

植物细胞 第一节

细胞概述

第一节

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膜系统 第三节

细胞骨架

第四节

胞间连丝

[主要内容]:介绍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教学重点]: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植物细胞壁的组成、结构、及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细胞骨架的种类、组成、作用及作用机理;胞间连丝的结构动态及功能。

[教学难点]:细胞壁的组成、结构;细胞骨架的作用机理。[授课时数]:4学时

第二章

水分与植物细胞(2学时)第一节 水的理化性质

第二节 植物细胞的水分关系

第三节 细胞壁的弹性 第四节 水势的测定法 [主要内容]:介绍植物细胞的水分平衡。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细胞水势的概念,意义,植物细胞吸水的动力、方式和机理。[教学重点]:水势的概念、意义,植物细胞水势的组成及各水势组分间的关系,测定水势的方法。

[教学难点]:水势的概念。[授课时数]:2学时

第三章 植物的水分平衡(4学时)第一节 根系的水分吸收 第二节 蒸腾作用

第三节 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第四节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系

[主要内容]:介绍整株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传导和散失过程及机制。[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传导和散失过程及机制。[教学重点]:蒸腾作用的意义,气孔组成、特点及气孔运动的调控机理。[教学难点]:气孔运动的调控机理。[授课时数]:4学时

第四章 植物细胞膜与跨膜离子运输

第一节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与生物膜的主要物理特性 第二节 离子跨膜运输的电化学动力 第三节 离子跨膜运输蛋白 第四节 离子跨膜运输机制

[主要内容]:介绍植物细胞膜生化组成和主要物理特性及离子跨膜运输的动力,运输蛋白和运输机制。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细胞离子跨膜运输的意义,生物膜的理化特性,掌握离子跨膜运输的机理。

[教学重点]:离子跨膜运输蛋白的种类,离子跨膜运输机理。[教学难点]:离子跨膜运输机理。[授课时数]:3学时

第五章

植物的矿质与氮素营养(4学时)第一节

植物体内的元素及其生理作用

第二节

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与运输 第三节

植物根系与土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

无机养料的同化 第五节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主要内容]:介绍植物体的元素组成,植物的必需元素、有益元素及其生理作用,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与运输机制,环境条件对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影响,植物对无机养料(主要是氮素与硫素)的同化。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植物有哪些必需元素及其生理作用,确定必需元素的方法标准,掌握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与机制。了解土壤环境对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作用。掌握植物同化化氮素的过程机理。

[教学重点]:必需元素及其生理作用,确定必需元素的方法标准。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与运输机制,氮素同化的过程机理

[教学难点]: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与运输机制,氮素同化的过程机理 [授课时数]:3学时

第六章 光合作用 I :光能的吸收与转换(6学时)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一些基本概念与研究历程 第二节 叶绿体和光合色素 第三节 原初反应

第四节 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第五节 光合光反应机构的修复和保护 [主要内容]:从介绍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研究历程及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叶绿体结构与功能、叶绿体色素理化性质开始,逐渐深入到光合作用的光能吸收与转换机制,并对光合机构的保护与修复机制进行讨论。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从叶绿体的结构认识其生理功能,掌握光合作用原初反应、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的机理和意义。了解光合机构的保护与修复机制。

[教学重点]:叶绿体结构与功能,光合原初反应、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的机理。[教学难点]:光合原初反应、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的机理。[授课时数]:6学时

第七章 光合作用II :光合碳同化(6学时)第一节 卡尔文循环及其调节(重点)第二节 光呼吸作用(重点)第三节 光合C4途径(重点)第四节 景天酸代谢途径 第五节 蔗糖与淀粉合成 第六节 光合作用生理生态

[主要内容]:卡尔文循环及其调节,光呼吸作用,光合C4途径(重点),景天酸代谢途径,蔗糖与淀粉合成,光合作用生理生态

[教学要求]:掌握碳同化的 C3,C4和CAM途径、调节机制、及C3,C4和CAM植物的适应性意义,C3循环C2与循环的关系,环境因子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教学重点]:C3,C4和CAM途径与调节机制 [教学难点]: [授课时数]:6

第八章 植物的呼吸代谢(2学时)第一节 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第二节 植物呼吸代谢的途径(重点)第三节 整体植物的呼吸作用 第四节 呼吸代谢的调控

第五节 植物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主要内容]:介绍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生理意义,植物呼吸代谢途径的特点及调控,植物呼吸作用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生理作用,植物呼吸代谢的多样性及其意义,了解呼吸知识在果蔬保鲜,种子贮藏和栽培方面的应用。

[教学重点]:植物呼吸代谢的多样性,呼吸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教学难点]:呼吸代谢途径及其调控。[授课时数]:4学时

第九章 植物次生代谢

第一节 植物次生代谢分类 第二节 植保素与木质素 第三节 植物次生代谢的意义

第四节 植物次生代谢的应用及基因工程

[主要内容]:介绍植物次生代谢的概念、意义、分类、应用及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次生代谢的概念、意义、分类,掌握植保素和木质素的代谢途径,关键酶及其重要作用。了解次生代谢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状况。

[教学重点]:次生代谢概念,植保素和木质素代谢。[教学难点]:植保素和木质素代谢 [授课时数]:2学时

第十章

植物体内同化物运输与分配(4学时)第一节

韧皮部中的同化物运输 第二节

韧皮部运输机理

第三节

同化物的分配及其控制

[主要内容]:介绍韧皮部同化物运输与分配机理与调控。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研究韧皮部运输的方法,韧皮部运输物质的形式,运输方向,速率,韧皮部运输机理,韧皮部装载和卸出途径、机制,同化物的分配规律及调控等。

[教学重点]:韧皮部运输机理(主要有压力流动学说),同化物分配规律及调控。[教学难点]:

[授课时数]:4学时

第十一章 植物的生长分化与植物发育 第一节 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第二节 植物个体发育 第三节 植物生长相关性 第四节 植物生长分析

[主要内容]:介绍植物生长、分化与发育的概念,植物细胞与个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植物各部分生长的相关性,植物生长分析方法。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生长、分化和发育的概念,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认识顶芽与侧枝,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的相互影响。学会分析植物生长的方法。

[教学重点]:生长、分化和发育的概念,植物生长相关性。[教学难点]:

[授课时数]:4学时

第十二章 植物生长物质

第一节 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 第二节 生长素 第三节 赤霉素 第四节 细胞分裂素 第五节 脱落酸 第六节 乙烯

第七节 其它植物生长物质 第八节 植物生长调节剂

[主要内容]:介绍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及其作用,五大类植物激素的结构,理化特点及生理作用,相互影响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应用。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正确理解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掌握五大类激素的特点和生理作用。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五大类激素的生理作用。[教学难点]:

[授课时数]:6学时

第十三章 植物激素作用机理 第一节 生长素 第二节 赤霉素 第三节 细胞分裂素 第四节 脱落酸 第五节 乙烯

[主要内容]:介绍五大类植物激素的作用机理。

[教学要求]:掌握生长素、乙烯、赤霉素的作用机理,了解细胞分裂素、脱落酸的作用机理。

[教学重点]:生长素、乙烯、赤霉素的作用机理。[教学难点]:

[授课时数]:4学时

第十四章 植物的运动 第一节 向性运动 第二节 感性运动 第三节 原生质运动

第四节 生物钟---生命的内源节奏

[主要内容]:介绍植物运动的概念,植物运动的几种类型和机理。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理解植物运动的概念,正确区分几种不同类型的植物运动,认识其机理,掌握生物钟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重点]:向性运动、感性运动、内源生物节奏。[教学难点]:内源生物节奏 [授课时数]:3学时

第十五章 植物的光控发育 第一节 植物的形态建成 第二节 光周期现象 [主要内容]:介绍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主要包括植物的光形态建成和光周期现象。[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光对植物生长发育有哪些调控作用,掌握光信号的受体---光敏素和隐花色素的种类、理化性质及作用。掌握植物开花的光周期现象。

[教学重点]:光敏素和隐花色素的种类、理化性质及作用机理,植物开花的光周期现象。

[教学难点]:光敏素作用机理。[授课时数]:3学时

第十六章 温度对植物发育的调控作用 第一节 植物生长的温周期 第二节 春化作用(重点)第三节 植物的休眠

[主要内容]:介绍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认识植物生长发育的温周期现象,低温对植物开花的促进作用---春化作用,温度与休眠的关系。

[教学重点]:春化作用。[教学难点]:

[授课时数]:3学时

第十七章 植物的生殖与成熟生理(4学时)第一节 花芽分化和性别表达 第二节 受精生理

第三节 种子的发育与成熟 第四节 果实的发育与成熟 第五节 植物的衰老 第六节 植物器官的脱落

[主要内容]:介绍植物生殖器官的建成与分化,植物的性别表达、受粉受精生理、种子果实发育成熟的生理生化,植物衰老与脱落的生理生化。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植物花芽分化和性别表达的遗传和分子机理,受精过程的生理生化机制,了解种子果实发育与成熟的规律与生理生化机制,衰老和脱落的生理生化变化及调控。

[教学重点]:花芽分化、性别表达分子机理,受精生理生化机制。[教学难点]:花芽分化分子机理。[授课时数]:4学时

第十八章 植物细胞信号转导(2学时)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概述

第二节 参与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的因子 第三节 植物细胞信号转导机制(重点)第四节 植物细胞信号近期热点

[主要内容]:参与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的因子,植物细胞信号转导机制,植物细胞信号近期

热点

[教学要求]:掌握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机制。[教学重点]: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机制 [教学难点]: [授课时数]:2

第十九章 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机理(8学时)第一节 逆境概述

第二节 低温对植物的影响---抗冷性(重点)第三节 干旱,高温与水涝对植物的不良影响(重点)第四节 盐分过多对植物的不利影响(重点)第五节 病原微生物对植物的不利影响 第六节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不利影响

[主要内容]:低温、干旱、高温与水涝、盐分过多、病原微生物对植物的不利影响及植物

对这些逆境的抵抗。

[教学要求] :掌握不良环境低温、干旱、盐胁迫对植物伤害及植物的抵抗机理。掌握植物适应逆境的一般机制。

[教学重点]:寒害,旱害、盐还害。[教学难点]: [授课时数]:6

十二章

植物生理学与植物生物技术(2学时)

主要参考书: 植物生理学,武维华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

植物生理学,王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 2000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余叔文 汤章城主编,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 Plant Physiology(2ed edition), Taiz L, Zeiger E(eds), The Benjamin/Cuming Company, Inc, California,1998 Introduction to Plant Physiology(2ed edition), Hopkins W G(ed), John wiley & Sons, Inc.1995

教学大纲说明

一 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 任务

本课程是为生物学院教学基地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课,是在学生完成了植物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之后,从更深层次系统地了解植物生命活动的规律,机理,调节与控制。

二 课程主要内容 重点及深度

本课程分五大部分二十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植物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植物生长发育及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规律,根据学科发展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参考国际最新版本权威植物生理学教科书,在教学内容上力求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并介绍本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新技术。

三 教学要求与主要环节

本课程教学部分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和课后思考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专业英语词汇学习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英文专业资料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将逐渐采取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手段,使教学内容生动、直观、易于掌握。

下载生理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理学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5105123 课程类别:必修课 适应专业:园艺专业 总学时:48学时 总学分:2.5学分 课程简介: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是研究......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 基本面向:适用于专科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教学总学时:64学时(理论52学时,实践12学时) 考核方式:......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第七版)范文合集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第七版) (供临床、麻醉、影像、口腔等本科专业使用) 病纲 理生理学教研室 2009年5月 前 言 病理生理学作为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发挥着沟通基础医学......

    《果树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果树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5105204 课程类别:选修课 适应专业:园艺专业 总学时:36学时 总学分:2学分 课程简介:果树生理学为园艺专业果树方向学生的......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72学时)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英文名称:Pathophysiology 课程类型: 必修专业基础课(影像专业为选修) 总 学 时:72(临床医学76)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24(临床医......

    0904050工程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904050 课程中文名称:工程生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Physiology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程 开课专业:生物医学工程......

    2010药学院《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 学分:3 学时:48讲课学时:48;实验(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药学导论 适用专业:药学 开课院部:药学院......

    临床医学口腔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专题

    临床医学口腔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前言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临床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