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
基本面向:适用于专科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
教学总学时:64学时(理论52学时,实践12学时)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的反应与适应规律,具有初步运用本课程理论与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开展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同时,还应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与方法;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生理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调节方式 第三节:运动生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 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目的要求 :
了解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掌握三个能量系统特征及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能量统一体的概念;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的特点,学会分析不同强度运动能量代谢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第二节 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 第三节 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二章 肌肉收缩 目的要求:
了解肌纤维微细结构、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掌握肌肉收缩的原理、肌肉收缩的形式、力学特征以及两类肌纤维与运动能力的关系。了解肌电图概念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肌纤维微细结构
第二节: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第四节: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表现
第五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六节:肌电图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目的要求:
了解感受器的生理特征,掌握视觉、听觉、位觉等感觉器官的分析机能;了解神经系统结构基础,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躯体运动调节功能和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第二节:神经系统结构基础 第三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第四节: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五节:脑的高级功能 第四章 激素与运动
目的要求:
了解内分泌、激素及其作用机制概念,掌握体内主要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及其功能,以及应激激素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内分泌概述
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
第三节:运动时应激激素分泌及其适应 第五章 血液与运动
目的要求:
掌握血液的基本组成,血浆理化特征和血细胞形态与功能,了解在体育活动影响下血液成分的变化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第二节:血浆成分与理化特征
第三节:血细胞生理
第四节: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第六章 呼吸与运动
目的要求:
了解呼吸的概念,掌握肺通气、呼吸气体交换和呼吸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呼吸运动和肺通气功能
第二节:呼吸气体交换和运输
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四节: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第七章 循环与运动
目的要求:
了解心脏的心动周期与泵血过程,掌握评定心泵功能指标、心肌生理特性,以及动脉血压、静脉血流、微循环和心血管功能调节的概念与影响因素,及其运动对循环功能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心脏泵血功能
第二节:血管生理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四节:运动对循环功能影响 第八章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目的要求:
了解肾脏的结构基础,掌握尿液的生成过程、肾脏在维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以及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肾脏的结构基础 第二节:尿液的生成
第三节:肾脏在维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第四节: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 第九章 运动与免疫
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特点;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及其运动应答和适应。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第二节 “流动脑”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第三节 身体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第四节 运动性免疫抑制现象 第五节 免疫调理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第十章 肌肉力量
目的要求:
掌握肌肉力量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力量训练的原则和方法;了解肌肉力量的常用检测与评价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肌肉力量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 肌肉力量的检测 第三节 肌肉力量训练 第十一章 有氧运动能力
目的要求:
掌握有氧工作能力概念、生理学基础,以及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了解安静时、运动中及运动后恢复期有氧能力的生理变化,及其调节的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吸氧量和氧亏 第二节 有氧工作能力
第三节 有氧耐力的测定法及其评定 第十二章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目的要求:
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各阶段的特点,及其生理机制;掌握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第二节 运动训练的生理本质 第三节 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第十三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目的要求:
掌握疲劳的概念、发生机制与判断方法;掌握恢复过程的概念、阶段性特点与促进机体功能恢复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 第二节 恢复与提高过程 第十四章 儿童少年与体育锻炼
目的要求: 了解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及其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掌握身体素质发展变化的特点及年龄变化;了解主要运动项目选材的生理学指标。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 第二节 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第三节 运动定向的生理学依据 第十五 章 女子与体育锻炼
目的要求:
了解月经周期的概念,月经周期时相划分及生理机制;掌握女性生理特点与运动能力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女子的生理特点与运动能力 第二节 月经周期、妊娠与运动 第十六章 老年人与体育锻炼
目的要求:
了解衰老的概念,衰老的主要机制,掌握制定老年人健身方案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衰老与老年人
第二节 老年人生理特点与健身作用 第三节 老年人的健身运动方案 第十七章 环境与运动
目的要求:
了解冷、热、水、高原环境,以及大气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影响,掌握服习概念、生理机制,以及环境与人体运动能力的关系。掌握生物节律概念、特点及其应用价值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冷热环境与运动 第二节
水环境与运动 第三节
高原环境与运动 第四节
大气环境与运动 第五节
生物节律 *第十八章运动强力手段
目的要求:
了解强力手段概念、分类,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强力手段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生理学手段
第三节
营养学手段
第四节
药理学手段 *第十九章
兴奋剂与运动
目的要求:
了解兴奋剂的概念、种类、主要危害,以及禁止使用兴奋剂的目的与措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使用兴奋剂的危害 第三节
反兴奋剂 *第二十章
体适能与运动处方
目的要求:
了解体适能的概念、组成成分,以及有氧适能和肌适能的生理基础与评价方法,掌握运动处方的概念及其要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适能与健康 第二节
运动处方 *第二十一章 肥胖与体重控制
目的要求:
了解肥胖概念、诊断方法与判定标准,掌握运动对体重、体成分的控制和运动减肥的机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肥胖
第二节
运动与体重、体成分控制 第三节
肥胖与运动减肥 *第二十二章 残障人与体育锻炼
目的要求:
了解残障概念、分类、分级方法、残障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残障人的康复手段、辅助工具和体育锻炼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残障概念、分类、分级方法
第二节 残障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第三节
残障人的康复手段和辅助工具
第四节 不同种类残障人群的体育锻炼方法 *第二十三章 若干疾病与体育锻炼
目的要求: 了解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和发病机理,掌握运动对防治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作用,学习制定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运动与高脂血症
第二节
运动与高血压 第三节
运动与糖尿病
四、课程教学时数分配
章节内容 课时
绪论
第一章 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第二章 肌肉收缩
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第四章 激素与运动 第五章 血液与运动 第六章 呼吸与运动 第七章 循环与运动
第八章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第九章 运动与免疫 第十章 肌肉力量
第十一章 有氧运动能力
第十二章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第十三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第十四章 儿童少年与体育锻炼 4 8 8 4 2 4 6 2 2 2 4 4 4 2
第十五章 女子与体育锻炼 第十六章 老年人与体育锻炼 第十七章 环境与运动 *第十八章
运动强力手段 *第十九章
兴奋剂与运动
*第二十章
体适能与运动处方 *第二十一章 肥胖与体重控制 *第二十二章 残障人与体育锻炼 *第二十三章 若干疾病与体育锻炼(*指阅读章节)
总 计
五、教学建议 2 2
学时
1、本课程应以讲授正常人体机能为基础,突出运动时人体机能的反应与适应规律,力求讲解主线明确,理论性和实践性完美结合。
2、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实际组织教学。
3、重视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为运动人体学科基础课程,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应在学生完成运动解剖学课程学习后开设,并为后续的体育心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等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本课程与体育技术学科的教学训练密切关联,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专业技能掌握所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
七、考核方法
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考核包括课堂讨论、练习、上课考勤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成绩比例:平时30%,考试70%。
八、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主教材:《运动生理学 》邓树勋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参考书:
1.《运动生理学教程》吴纪饶等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2.《运动生理学》王瑞元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
第二篇: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3602082 课程学分:学分 总学时数:64学时 开课单位:体育学院
运动生理学 SPORTS PHYSIOLOGY
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
社会体育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对象
体育学院社体13级
三、教学目的
根据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课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体育锻炼,并初步掌握评定人体主要身体功能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任务
(一)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使学生了解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的现象、规律及调节机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三)使学生掌握身体活动对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功能的影响以及基本机理,尤其注重掌握青少年的生理特点以及身体活动的影响。
(四)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及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以及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价,指导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以及健身运动。
五、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
本教学大纲依据王瑞元教授等主编的教育部“十一五”重点教材《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而编制。该教材为全国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统编教材,被列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百门精品课程A类。该教材充分体现了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基础性与应用性并重,并注意吸收国内外同类教材的优点,突出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参考国内外同类教材、专著和专业文献,向学生介绍现代运动生理学最新研究成果。
六、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在教学中要贯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理论联系指导教学过程。
(二)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更快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动生理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三)在实验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主要身体功能和生理指标的测试方法,更重要的是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自学与授课相结合,注意采用答疑、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加强师生的互动性。
教学基本内容(含教学时数分配表)
[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为第1、2、3、4、5、6、11、13、14、17章,难点第7、10、12及15章。由于课时有限,其他章节有选择的自学] 绪论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学习目的和任务,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及运动生理学研究方法。第二章
骨骼肌机能
第一部分
肌肉的兴奋与收缩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掌握肌肉收缩的原理、形式和力学特征,了解肌纤维的生理特性及与运动能力的关系。第一节
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一、兴奋和兴奋性概念
二、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三、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四、兴奋后恢复过程的兴奋性变化
五、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六、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播 第二节
肌肉收缩的原理
一、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二、肌肉的收缩机制
三、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第三节
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特征
一、肌肉收缩形式
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三、肌肉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
第四节
肌肉结缔组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一、肌肉结缔组织的组成
二、运动对肌肉结缔组织的影响
第五节
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一、肌电的引导
二、正常肌电图
三、肌电图的测量
四、肌电图的应用
第二部分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区分方法、形态特征、代谢特征以及生理特征,了解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第一节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功能特征
一、骨骼肌纤维的区分
二、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 第二节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一、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
二、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第三章
血液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征,掌握血液的一般功能,以及运动对血液有形成分的影响。第一节
概述
一、体液的概念
二、血液的组成 第二节血液的功能
一、运输功能
二、缓冲pH功能
三、保护和防御功能
第四章
血液循环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心肌的生理特征,掌握心动周期的变化、心输出量及影响因素,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掌握动脉血压成因及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以及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第一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二、自动节律性
三、传导性
四、收缩性
第二节
心动周期及周期中各种变化
一、心动周期与心率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三、心音
四、心电图
第三节
心输出量和心脏作功
一、心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
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三、心力贮备和心脏作功量 第四节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一、血压和动脉脉搏
二、器官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三、微循环
四、静脉血流的特征
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系统概述
二、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三、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四、心血管活动的自身调节
五、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第五章
氧运输系统 第一部分
呼吸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外呼吸的活动规律,掌握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以及运动对对呼吸机能的影响。
第一节
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
二、肺的容积和肺容量
三、肺通气量
四、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第二节
气体交换
一、交换的动力和过程
二、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三、氧扩散容量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
二、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第四节、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第六章
物质与能量代谢 第一部分 物质代谢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的基本规律,掌握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基本代谢特点,代谢废物的排泄机理以及运动的影响。第一节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一、消化
二、吸收
三、肌肉运动对消化与吸收机能的影响 第二节主要营养物质的体内中间代谢简述
一、糖代谢
二、脂肪代谢
三、蛋白质代谢
四、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联系
五、水分及无机盐代谢
水分代谢、主要无机盐代谢 第三节
代谢尾产物的排泄
一、概念
二、肾的泌尿功能
三、肾在维持机体内环境态中的作用
四、运动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
第二部分
能量代谢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掌握运动时的能量供应及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与方法,以及供能系统在体育教学训练实践中的应用。第一节
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一、人体内能量的来源
二、人体内能量的去路(转移与利用)
第二节
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
一、运动练习的分类
二、人体的三个供能系统
三、运动时能源物质动用的影响因素
四、能量连续统一体的理论及其运用
第三节
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人体能量代谢的原理与方法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及基础代谢率
三、运动时能量消耗的计算及其意义
肌肉活动的神经和激素调节 第九章
感觉与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以及感觉的形成过程,掌握位觉、本体感觉、视觉、听觉的功能活动、基本生理现象和机制,以及各种感觉在运动中的作用。第一节
感觉生理概述
一、感觉的一般生理特征
二、感觉信息的传导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第二节
位觉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与适应刺激
二、前庭反射和前庭稳定性
第三节
本体感觉
一、肌梭
二、腱器
第四节其他感觉
一、视觉
二、听觉
三、皮肤感觉
第十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神经元活动和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掌握运动时神经控制的基本规律,介绍各级中枢对反射运动的控制。第一节系统概述
一、神经组织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三、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四、中枢抑制
第二节
运动的神经控制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调节
三、小脑和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四、大脑皮质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五、运动中神经元活动的功能整合第十一章
运动技能的学习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运动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学说和控制论学说,掌握条件反射学说及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以及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第一节动作技能学习的神经基础
一、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
二、运动技能学习的神经通路
第二节
运动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学说
二、运动技能形成的控制论学说
第三节
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一、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
二、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
第六章
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氧供和氧耗有关的运动生理学现象,掌握最大吸氧量、乳酸阈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评价。第一节吸氧量
一、耗氧量与吸氧量
二、最大吸氧量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
氧亏
一、氧亏
二、运动后过量氧耗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
乳酸阈与通气阈
一、乳酸阈
二、通气阈
三、研究乳酸阈、通气阈的意义
第十二章
肌肉活动的激素调节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激素的一般特点、作用机制以及分泌活动的调控,掌握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以及身体活动对分泌活动的影响。第一节
概述
一、分泌系统与激素
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点
三、激素作用的机制
四、激素分泌的调控
五、肌肉活动时的激素反应 第二节
垂体激素
一、垂体激素
二、神经垂体激素
第三节
甲状腺激素
一、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二、甲状腺激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第四节
胰岛激素
一、胰岛素
二、胰高血糖素
第五节肾上腺皮质激素
一、糖皮质激素
二、盐皮质激素
第六节
肾上腺髓质激素
一、儿茶酚胺的生物学作用
二、儿茶酚胺与应激反应
三、儿茶酚胺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第七节
其他激素
一、睪酮
二、神经肽
三、心钠素
训练与健身锻炼的生理学分析
第十三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变化规律,掌握人体功能变化的主要特点及其生理机制。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一、赛前状态
二、准备活动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
一、进入工作状态
二、稳定状态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二、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
三、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不同类型运动性疲劳特点
四、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第四节
恢复过程
一、恢复的一般过程
二、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
三、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
第十四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基本概念、生理学基础以及发展各项素质方法的生理学分析。第一节
力量素质
一、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
二、力量素质的训练
第二节
速度素质
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二、速度素质的训练
第三节
耐力素质
一、有氧耐力及其训练
二、无氧耐力及其训练
第四节
灵敏与柔韧素质
一、灵敏素质
二、柔韧素质
第十五章
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生理学基础,掌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生理学评定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体育教学与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一、可训练性和可逆性原则
二、全面身体锻炼原则
三、循序渐进和超负荷原则
四、专门性原则
第二节
体育教学与业余训练的负荷阈
一、负荷阈的组成二、中学体育教学负荷阈
三、中学业余运动训练负荷阈
第三节
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一、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二、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三、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第十六章
健身活动的生理基础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健康评定、运动处方的内容、原理及方法,掌握健康评定、运动处方制定方法的生理学基础知识。第一节
健身活动的意义
一、健康的生理学评价
二、健康活动的生理作用
第二节
健身运动处方
一、运动处方概述
二、健身运动处方
第三节身体成分与减肥
一、身体成分的测定方法
二、体脂值与运动
三、肥胖与减肥
第四节
运动与免疫
一、免疫的概念
二、运动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第六篇
年龄、性别、环境与体育运动 第十七章
儿童少年与体育活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儿童少年运动定向的生理学知识,掌握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以及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
一、运动系统
二、氧运输系统
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四、神经系统
第二节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一、基本动作的特点
二、身体素质的发展
第三节
运动定向的生理学依据
一、运动定向与科学选材
二、科学选材与年龄
三、主要运动项目选材的生理学评价
第十八章 女子与体育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女子在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方面的特点,掌握女子生理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第一节女子运动能力的特点
一、力量的性别差异
二、有氧能力的性别差异
三、无氧能力的性别差异
四、运动负荷时功能变化的性别差异
第二节
月经周期与运动
一、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二、月经周期与运动
第十九章
老年人与体育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方面的不同特点,掌握老年人生理功能的衰老特点和运动对延缓衰老的作用,以及老年人锻炼身体时应遵循的生理学原则。第一节
衰老的概述
一、衰老的定义和机制
二、衰老年期的界限
第二节
体育锻炼对延缓衰老过程的影响
一、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运动系统的影响
二、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三、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呼吸功能的影响
四、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神经系统的影响
五、体育锻炼对老年人代谢的影响
六、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身体成分的影响 第三节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生理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二、经常性原则
三、个别对待原则 第二十章
环境与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维持体温恒定的生理过程,掌握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体温的变化与调节以及运动时的功能变化特点。第一节冷热环境与运动
一、体温的调节与运动
二、热环境与运动
三、冷环境与运动
第二节水环境与运动
一、环境与运动能力
二、对水环境的适应 第三节高原环境与运动
一、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二、高原习服
第四节生物节律与运动
一、生物节律的特点及可能机制
二、生物节律与运动训练
[实验课内容请参照本网站《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 考核要求:
成绩考核依据《运动生理学》课程已建的试题库。试题中的标准化试题与非标准化试题的比例为6:4,成绩考核中应做到三结合,并给以适当的比例,即平时考核与全课程结束的考核相结合,其比例为30:70;记忆性与应用、分析性知识相结合,其比例为60:40;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含实验报告)相结合,其比例为70:30。但上述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教材与参考教材书目
1.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王瑞元等主编: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姚泰主编: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杨锡让等主编:运动生理学进展——质疑与思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5.William D.McArdle, Frank I.Katch, Victor L.Katch: Exercise physiology: energy, nutrition, and human performance(5th Ed),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c2001.6.Jack H.Wilmore, David L.Costill: Physi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n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c1999.大纲说明
大纲撰写人:单子罡
大纲审阅人: 课程负责人: 系主任: 教学院长:
编写日期:2014-9-1
第三篇:《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5105123 课程类别:必修课 适应专业:园艺专业 总学时:48学时 总学分:2.5学分
课程简介: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该课程既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诞生和发展都与农业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植物类各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植物生理学以高等绿色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揭示自养生物的生命现象本质及其与外界条件相互关系为主要任务。学习植物生理学不仅是为认识和了解植物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进行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理,而且要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授课教材:
潘瑞炽 编著,植物生理学(第7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参考书目:
1.王宝山主编,《植物生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 2.王忠主编,《植物生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植物生理学通讯》(历年期刊)4.《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报》(历年期刊)
二、课程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植物生命活动基本规律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牢固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知识和原理;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中有关植物生理学的一般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植物生理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二、植物生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植物生理学的展望
教学要求: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任务、发展简史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一章 植物的水分生理
教学重点: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及植物的蒸腾作用。教学难点:难点是水势的概念及气孔开闭机理。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对水分的需要
一、植物的含水量
二、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状态
三、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一、水分跨膜运输的途径
二、水分跨膜运输的原理
三、细胞间的水分移动
第三节 根系吸水和水分向上运输
一、土壤中的水分
二、根系吸水
三、水分向上运输 第四节 蒸腾作用
一、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部位和指标
二、气孔蒸腾
三、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第五节 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一、作物的需水规律
二、合理灌溉的指标
三、节水灌溉的方法
教学要求:深入了解植物水分代谢,掌握水分的生理作用,细胞的水势,根系吸水的部位、途径、机理、影响因素,植物的蒸腾作用,水分运输的途径、机理、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二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
教学重点: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与运输和植物体内的氮素代谢。
教学难点:载体学说,离子泵学说,离子通道学说及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一、植物体内的元素
二、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确定
三、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
四、作物缺乏必需矿质元素的诊断方法 第二节 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一、生物膜
二、离子的跨膜运输
第三节 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一、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二、根部对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吸收
三、影响根部吸收矿质元素的条件
四、叶片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第四节 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一、矿质元素运输的形式
二、矿质元素运输的途径
三、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利用 第五节 植物对氮、硫、磷的同化
一、氮的同化
二、硫酸盐的同化
三、磷酸盐的同化
第六节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一、作物的需肥规律
二、合理追肥的指标
三、发挥肥效的措施
教学要求:了解植物必需元素及其作用,掌握植物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过程、运输途径,植物体内的氮素同化和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重点:重点教学应放在讲清概念,光合作用机理,影响光合作用因素及光合作用与产量形成,有机物质运输的形式、途径、方向、指标及有机物质的分配与调控。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机理和光呼吸作用。教学时数:7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第二节 叶绿体及其色素
一、叶绿体的结构和成分
二、光合色素的化学特性
三、光合色素的光学特性
四、叶绿素的合成及降解 第三节 光合作用过程
一、原初反应
二、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
三、碳同化
第四节C3、C4与CAM植物的光合特性比较
一、叶片结构
二、生理特性
第五节 光呼吸
一、光呼吸的途径
二、光呼吸的生理功能
第六节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一、外界条件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二、内部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第七节 植物对光能的利用
一、植物的光能利用率
二、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教学要求:通过讲授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学生熟练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特点、意义,对叶绿体的形态结构及功能有深入了解,关于光合作用机理和光呼吸问题要让学生一般掌握,但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合作用与产量形成关系,有机物运输的形式、途径、方向、指标、机理及有机物的分配与调控。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四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
教学重点: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教学难点:呼吸链及末端氧化体系。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一、呼吸作用的概念
二、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第二节 呼吸代谢途径
一、糖酵解
二、发酵作用 三、三羧酸循环
四、磷酸戊糖途径 第三节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一、电子传递链
二、氧化磷酸化
三、末端氧化酶
第四节 呼吸过程中能量的贮存和利用
一、贮存能量
二、利用能量
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第五节 呼吸作用的调节和控制
一、巴斯德效应和糖酵解的调节 二、三羧酸循环的调节
三、腺苷酸能荷的调节
第六节 呼吸作用的指标及影响因素
一、呼吸作用的指标
二、内部因素对呼吸速率的影响
三、外界条件对呼吸速率的影响 第七节 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一、呼吸作用与作物栽培
二、呼吸作用与粮食贮藏
二、呼吸作用与果蔬贮藏
教学要求:本章与基础生化重复内容较多,因此主要是复习式讲授,通过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呼吸作用的调节与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五章 植物同化物的运输
教学重点:实验证明有机物质运输的途径和方向;有机物运输的压力流动学说内容及其评价;源-库理论及其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教学难点:有机物运输的压力流动学说内容及其评价。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有机物运输的途径、速率和溶质的种类
一、运输途径与运输方向
二、运输的速率与溶质的种类。第二节 韧皮部装载
一、韧皮部装载的途径
二、不同糖分的韧皮部装载。第三节 韧皮部卸出
一、同化产物卸出途径
二、依赖代谢进入库细胞。第四节 韧皮部运输的机理 第五节 同化产物的分布
一、配置
二、分布
教学要求:了解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分配的基本规律及其调节、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为调控源-库关系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提供理论基础。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六章 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 教学重点:植物的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的相互联系途径、植物体内萜类的种类和生物合成途径。
教学难点: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的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 第二节 萜类 第三节 酚类
第四节 含氮次生化合物
第五节 植物次生代谢的基因工程
教学要求:掌握次生代谢的基本概念、各类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及生理意义,了解次生代谢在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的应用。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
教学重点:细胞受体的基本特性与细胞信号转导的作用方式。教学难点:钙调蛋白的作用机理。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号与受体结合
一、信号
二、受体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三、细胞受体的基本特性。第二节 跨膜信号转换 细胞内信号转导形成网
教学要求:掌握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概念、细胞受体的特性、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作用方式,了解钙调蛋白(CaM)及其他信号分子的概述。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八章 植物生长物质
教学重点:三大类植物激素的生理意义及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教学难点:三大类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教学时数:6学时 第一节 生长素类
一、生长素的发现
二、生长素的代谢
三、生长素的生理效应
四、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第二节 赤霉素类
一、赤霉素的发现及其种类
二、赤霉素的生物合成与运输
三、赤霉素的生理效应
四、赤霉素的作用机理 第三节 细胞分裂素类
一、细胞分裂素的发现和种类
二、细胞分裂素的运输与代谢
三、细胞分裂素的生理效应
四、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机理 第四节 乙烯
一、乙烯的发现与结构特点
二、乙烯的生物合成及运动
三、乙烯的生理效应
四、乙烯的作用机理 第五节 脱落酸
一、脱落酸的发现和性质
二、脱落酸的代谢
三、脱落酸的生理效应
四、脱落酸的作用机理
第六节 其它天然的植物生长物质
一、油菜素甾体类
二、茉莉酸类
三、水杨酸
四、多胺类
第七节 植物生长调节剂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掌握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的生理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掌握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上应用技术。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九章 植物的生长生理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的基本特性和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教学难点:植物生长的基本特性和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种子萌发
第二节 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一、细胞分裂生理
二、细胞伸长生理
三、细胞分化生理
四、组织培养及其理论依据。第三节 植物的生长
一、植物生长大周期
二、外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植物生长的周期性
四、生理钟。
第四节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一、根与地上部分的相关
二、主茎与分枝的相关
三、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的相关
四、再生作用和极性。第五节 植物运动
一、向性运动
二、感性运动。
教学要求:掌握种子休眠的原因,根据生长的四大基本特性,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和植物的运动,植物生长的细胞学基础与植物学有重复,可复习式讲授,植物的营养繁殖生理可根据专业选择讲授。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十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
教学重点:春化作用和光周期现象。教学难点:光敏素与成花诱导的关系。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幼年期 第二节 春化作用
一、春化作用的概念和反应类型
二、植物通过春化的条件
三、春化作用的生理生化变化
四、春化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第三节 光周期现象
一、植物光周期现象的发现和光周期类型
二、光周期诱导的机理
三、光敏色素在成花诱导中的作用
四、光周期理论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第四节 花器官形成及其生理
一、花形态发生中的同源异形基因和ABC模型
二、性别分化与表达 第一节 受精生理
一、花粉寿命和贮存
二、柱头的生活能力
三、外界条件对授粉的影响
四、花粉和柱头的相互“识别”
五、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六、受精前后雌蕊的代谢变化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植物的春化作用的条件,感受时期,感受部位,春化作用的生理生化基础和春化作用的应用;熟练掌握植物光周期现象的类型和光周期理论与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光敏素与成花诱导的关系,植物的花芽分化与性别表现。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十一章 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
教学重点:植物的衰老、脱落的基本概念类型及机理。教学难点:植物衰老脱落的机理。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种子成熟生理
一、主要有机物的变化
二、其他生理变化
三、外界条件对种子成熟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第二节 果实成熟生理
一、果实的生长
二、呼吸骤变
三、肉质果实成熟时色、香、味的变化
四、果实成熟时植物激素的变化 第三节 植物休眠的生理
一、种子休眠的原因和破除
二、延存器官休眠的打破和延长 第四节 植物的衰老生理
一、衰老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二、影响衰老的外界条件
三、植物衰老的原因 第五节 植物器官的脱落
一、环境因子对脱落的影响
二、脱落时细胞形态及生化变化
三、脱落与植物激素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衰老的概念、类型、意义以及衰老的机理和器官脱落的机理,了解调控植物休眠的因素。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十二章 植物的抗性生理
教学重点:掌握植物的抗寒性、抗旱性、抗盐性及提高植物抗逆性途径。教学难点:活性氧伤害机理。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抗逆生理通论
一、逆境对植物的伤害
二、植物对逆境的适应
三、提高作物抗性的生理措施 第二节 植物的抗冷性
一、冷害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
二、冷害的机制
三、影响冷害的内外条件 第三节 植物的抗冻性
一、植物对冻害的生理适应
二、冻害的机制
三、抗冻基因与抗冻蛋白
四、内外界条件对植物抗冻性的影响 第四节 植物的抗热性
一、高温对植物的危害
二、内外条件对耐热性的影响 第五节 植物的抗旱性
一、干旱对植物的伤害
二、作物抗旱性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三、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旱性 第二节 植物的抗涝性
一、淹水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二、植物对淹水胁迫的适应 第三节 植物的抗盐性
一、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二、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 第四节 植物的抗病性
一、病原微生物对作物的伤害 作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
教学要求:掌握逆境生理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各种逆境条件下植物一般生理生化变化及提高植物抗逆性途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四、作业
认真完成作业可以巩固和掌握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本课程每3周左右布置和收交1次作业,一学期不少于6次。作业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20%。提倡同学间讨论作业,但最终的作业必须独立完成。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核成绩×70%,平时成绩包括平时的作业成绩和出勤情况。
执笔人: 张 强 责任人: 李桂萍
第四篇:《果树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果树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5105204 课程类别:选修课 适应专业:园艺专业 总学时:36学时 总学分:2学分
课程简介:果树生理学为园艺专业果树方向学生的开设的选修课程,适用于园艺专业的高年级学生选修,一般要求学生具有有机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等专业基础课和栽培学、育种学、贮藏保鲜等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主要讲解果树的生长发育的生理学与栽培学之间的联系,重点介绍果树的矮化生理、开花生理、脱落生理的栽培学原理,为学生毕业后在从事果树生产和经营管理提供理论铺垫。授课教材: 束怀瑞 编著,《果树栽培生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10 参考书目:
李天忠、张志宏 编著,《现代果树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8,1
二、课程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果树栽培学的生理学基础,掌握果树主要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影响因素;使学生能够根据果树的生长发育规律正确地采用栽培技术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使学生能够利用生理学的知识解决生产上出现的问题,分析讨论试验研究中的生理学现象。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绪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果树研究的动态及热点。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果树栽培生理学的发展历史
(二)、果树栽培生理学的主要内容
(三)、果树栽培生理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 教学要求:了解果树生理发展、内容和范畴;掌握果树研究的动态及热点。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二章 果树光合生理
教学重点:影响果树光合作用因素及光合作用与产量形成;果树叶片光合作用规律;有机物质的分配与调控。
教学难点:果树光合作用与产量形成;影响果树光合作用的栽培因素。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果树的光合器官
一、叶龄
二、叶质
三、果实与光合
四、树种、品种与砧木
第二节 果树叶片光合作用规律
一、净光合日变化
二、季节变化
三、果树植株的光合作用
第三节 环境因素对果树光合作用的影响
一、光照
二、温度
三、土壤水分
四、CO2
五、矿质营养
第四节 影响果树光合作用的栽培因素
一、负荷量
二、库源关系
三、整形修剪
四、暗呼吸
教学要求:掌握影响果树光合作用的因素,光合作用与产量形成关系,及有机物的分配与调控。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三章 果树的矿质营养生理
教学重点:果树必要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果树缺乏必需矿质元素的诊断方法;氮素营养与产量、品质关系;施氮技术分析。
教学难点:果树缺乏必需矿质元素的诊断方法;施氮技术分析。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果树营养的概念
二、果树的必要元素
三、矿质营养生理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第二节 矿质元素的吸收与生理功能
一、根系吸收
二、地上部吸收
三、元素的功能与缺素症 第三节 氮素营养与施氮技术
一、氮素营养与产量、品质关系
二、果树氮素营养特性
三、施氮技术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果树必要元素及其作用,掌握果树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掌握植物体内的氮素同化和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四章 果树水分生理
教学重点:水分在果树上的生理作用;果树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果树的耐水机制;果树抗旱栽培的途径;克服涝害的途径。
教学难点:果树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果树的耐水机制。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果树水分生理基础
一、水分在果树上的生理作用
二、水分的吸收、传导和散失 第二节 干旱胁迫和抗旱栽培
一、干旱胁迫对果树的影响
二、果树对干旱胁迫的适应
三、果树抗旱栽培的途径 第三节 涝害对果树的影响
一、涝害对果树生理活性的影响
二、果树的耐水机制
三、克服涝害的途径
教学要求:深入了解植物水分代谢,掌握水分的生理作用、果树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及耐水机制;掌握果树抗旱栽培的途径和克服涝害的途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五章 果树植株生长发育规律及调节
教学重点:顶端优势、生长、矮化等果树的营养生长的生理学现象;果树花芽分化及其影响因素;坐果到果实形成的生理过程;果实品质因素形成的影响因素。教学难点:果树花芽分化;坐果到果实形成的生理过程 教学时数: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枝条的发生与功能
一、生长锥分化
二、枝梢类型
三、枝条生长调节
第二节 花芽分化、开花与坐果
一、花芽分化
二、开花
三、坐果
第三节 果实的生长发育
一、果实的生长
二、果实的成熟
第四节 果实品质生理
一、果实的色泽发育
二、果实的硬度
三、果实的风味
四、影响果实品质的因素
教学要求:掌握果树的生长生理以及影响果树生长的因素,如何利用栽培技术调控果树的生长;了解果树花芽分化及其影响因素;了解从坐果到果实形成的生理过程,掌握果实品质因素形成的影响因素。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六章 果树修剪生理
教学重点:修剪的一般作用;修剪的时期和强度;修剪方法。教学难点:修剪的时期和强度。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果园树体结构的分析
一、果园群体结构
二、树体结构
第二节 果树的修剪调节
一、修剪的一般作用
二、修剪的时期和强度
三、修剪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果园群体结构和树体结构;了解果树修剪的一般作用;掌握修剪的时期和强度以及修剪方法。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七章 果树的抗寒生理
教学重点: 果树抗冻机理;低温冷害的生理机制;果树抗寒性的鉴定方法。教学难点:果树抗冻机理;低温冷害的生理机制。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果树冻害
一、果树的冻害反映
二、冻害机制各种假说的评价
三、果树抗冻机理
四、果树休眠与抗寒性的关系 第二节 果树低温冷害
一、低温冷害的概念
二、低温冷害的类型
三、低温冷害的生理机制
四、果树的抗冷锻炼
第三节 鉴定果树抗寒性的方法
一、形态特征鉴定
二、组织细胞特征鉴定
三、生理生化指标鉴定
四、生长法和组织褐变法鉴定
教学要求:了解果树休眠与抗寒性的关系;掌握果树抗冻机理和果树低温冷害的生理机制;掌握果树抗寒性的鉴定方法。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八章 果树激素生理
教学重点: 五大类植物激素的生理意义及生长调节剂在果树生产上的应用。教学难点:五大类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果树内源激素的种类
一、生长素类
二、赤霉素类
三、细胞分裂素类
四、脱落酸
五、乙烯
第二节 果树内源激素的生理作用
一、果树内源激素的产生体系
二、果树内源激素的作用方式
三、果树内源激素对果树生长发育的生理作用 第三节 生长调节剂在果树上的应用
一、生长调节剂的种类
二、生长调节剂的生理作用
三、生长调节剂在果树上的具体应用 教学要求:掌握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的生理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掌握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果树农业生产上应用技术。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四、作业
认真完成作业可以巩固和掌握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本课程每3周左右布置和收交1次作业,一学期不少于6次。作业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20%。提倡同学间讨论作业,但最终的作业必须独立完成。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查课。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包括考勤、提问、作业等。期末考试撰写一篇生物学方面综述型科技论文的形式给出期末考试成绩。本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执笔人: 张 强 责任人: 李桂萍
第五篇:0904050工程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904050
课程中文名称:工程生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Physiology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程
开课专业:生物医学工程
开课学期:5
总学时:40(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8)
总学分:2.5
二、课程目的工程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了通向服务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工程生理学课程的教学任务不仅着重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后续课程如医学概论、医学成像技术、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学仪器及设备、生物医学材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人体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同时掌握工程生理学分析方法,建立良好的理论基础,具备基本的实践能力,并与理工科的教学实践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3学时)
1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熟悉细胞膜的结构功能(1学时)2掌握细胞兴奋性、生物电现象(1学时)
3熟悉肌细胞的收缩功能(1学时)
第二章血液(3学时)
1了解血液的组成、特性(1学时)
2掌握血细胞特点及功能(1学时)
3熟悉生理止血与凝血机制,掌握血型与输血原则(1学时)
第三章血液循环(4学时)
1掌握心脏泵血功能及评价(1学时)
2掌握心脏电生理机制及心脏电节律产生(2学时)
3了解各种血管生理,熟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器官循环(1学时)
第四章呼吸(3学时)
1了解呼吸各环节的基本过程。掌握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原理及肺功能的评定(1学时)2熟悉气体的运输形式及特点(1学时)
3掌握呼吸节律产生及呼吸运动的调节(1学时)
第五章消化(3学时)
1概述,掌握消化的概念,平滑肌的特性及消化道平滑肌的活动(0.5学时)
2了解食物消化的基本过程,掌握胃、小肠内消化、内分泌功能及其调节(2学时)3熟悉食物中各种成分的吸收机制(0.5学时)
第六章尿的生成和排出(3学时)
1了解肾脏功能解剖及肾血流量特点(0.5学时)
2掌握肾小球的滤过过程及影响因素,掌握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功能特点,熟悉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机制(2学时)
3熟悉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肾脏功能的研究方法。了解尿的排出(0.5学时)
第七章感觉器官的功能(3学时)
1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0.5学时)
2掌握视觉器官的感受原理及基本的检测手段;掌握听觉器官的感受原理及基本的检测手段;掌握前庭器官的感受原理及基本的检测手段(2学时)
3熟悉嗅觉与味觉及皮肤感觉的感受原理(0.5学时)
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8学时)
1了解神经元概念,熟悉神经元活动、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2学时)
2掌握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及对躯体运动的调节(2学时)
3熟悉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学时)
4掌握大脑的高级功能及基本原理(2学时)
5熟悉脑功能研究方法(1学时)
第九章内分泌系统(2学时)
1概述,了解激素的一般特性(0.5学时)
2掌握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1.5学时)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含现代化教学手段及研究性教学方法))
上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辅以教学录像,采用讲授与讨论结合的方式,结合临床案例,使同学们能对生理学的知识有深入的认识。
六、实验(或)上机内容
实验一:肌电图的测定。学习肌电图的测定方法,了解不同情况下肌电图的变化。实验二:视野测定及声音传导途径检测。学习视野计的使用方法,测定正常人白、红、黄、绿各色视野;采用音叉振动法检查声音空气传导和骨传导的特点。
实验三:家兔血压的调节。以动脉血压为指标,在整体条件下,施加某些因素,观察神
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选做实验)
实验四:肺通气量的测定及呼吸运动的调节。了解人体肺通气量的测定方法和正常通气
量。观察不同条件下呼吸运动的变化。(选做实验)
七、先修课程
人体解剖学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姚泰.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5月第6版.[2] 姚泰,罗自强.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 Walter Boron.Medical Physiology[M].USA: Saunders, 2002.九、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为开卷考试,为百分制,其中试卷成绩占70分,平时成绩占30分。
撰写人签字:院(系)教学院长(主任)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