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药学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中药学复习
一.本草著作
1.本草知识第一次大总结:《神农本草经》(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成书于东汉,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它开了本草按效用分类的先河。
2.本草知识第二次大总结:《本草经集注》,陶弘景;成书年代:约公元500年,载药:730种。本书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无用七类归并药物。这种从基原出发的分类法,又开药物分类一大法门。并且采用了朱墨分书,小字增注的文献出处标识法,使药学内容源流清晰,是非各有所归。
3.南朝刘宋时期雷斅《雷公炮炙论》,为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学专著。4.本草知识第三次大总结:《新修本草》(唐本草);作者:苏敬等;成书年代:659年;载药:850种;创新:首创药图;历史价值:
1、我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2、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5.本草知识第四次大总结:《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1108年;载药:1558种;创新:首载方剂(创方药兼收的编写体例),首载医案(创本草著作记载医案的编写体例)。
6.本草知识第五次大总结:《本草纲目》(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年代:157(明朝);内容:1892种,附图1160余幅,附方11000首,分16部、60类。特点:内容丰富,文献量大,分类详明,实物考证确切;学术价值:对植物、动物、矿物、农学、气象、化学、冶金等方面均有贡献.7.本草知识第六次大总结:《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年代:1765年(清朝);载药:921种(新增716种);创新:创断代本草著作(16—18世纪)的编写体例。
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1999年出版,收载药物8980种,内容尤丰富,为当代“官修本草”。二.产地,采集
1.道地药材:即产于某一地区、质量好、疗效佳、应用历史悠久的优质药材。2.中药的采集:植物药采收时间
(1)全草类药:植株充分生长、枝叶茂盛期采收。如麻黄、益母草等。
大多在夏秋季节植株充分成长、茎叶茂盛或开花时期采集,但有些植物的叶亦有在秋冬时采收的。
(2)叶类药:叶片充分生长的花蕾期或盛花期采收。如苏叶等。但桑叶在霜后采收。
(3)花类药:花蕾期或盛花期采收。如红花、辛夷等。
(4)果实、种子类药:成熟或将熟期采收。如瓜蒌、苍耳子等。但青皮、枳实等采幼果。
(5)根及根茎类药:早春或深秋采收。如天麻、地骨皮等。但延胡索、半夏等宜夏季采收。
(6)树皮类药:清明至夏至间采收。如黄柏、厚朴等。(7)根皮类药:同根类药。3.中药的贮存
(1)为什么要重视贮存?(贮存不当,有效成分丢失或变化,疗效降低,甚则发生不良反应)。
(2)贮存一般要求:干燥,低温,通风,卫生,安全。(3)贮存时间与功能:当年新货质佳
六.陈药 “半夏狼毒与茱萸,枳实麻黄共陈皮;六般药物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三.炮制
1.炮制,又称炮炙,是药物在制成各种剂型之前对药材的整理加工以及根据医疗需要而进行加工处理的一些方法。炮制原则: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2.炮制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烈性与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如附子火炮以减毒,大黄蒸制以缓和烈性,常山酒制以抑制催吐之副作用等。(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如蜜炙百部加强止咳,姜汁制竹茹加强止呕等。
(3)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蒸晒后为熟地,性转甘温,功能补血填精等。
(4)改变药物某些形状,便于贮存和制剂。如肉苁蓉盐制便于贮存,滑石粉碎便于制剂等。
(5)纯净药物,保证用量准确。如去泥土等。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如昆布水洗去盐分等。3.炮制方法
(1)修治(纯净,粉碎,切制)(2)水制(润,漂,水飞)
(3)火制(炒,炙,煅,煨,炮等)(4)水火共制(煮,蒸,潬,淬)(5)其他制法(制霜,发酵,发芽)常用炮制方法:
(1)水飞:水飞是研粉方法之一,适用于矿石和贝壳类不易溶解于水的药物如朱砂等,目的是使药物粉碎得更加细腻,便于内服和外用。在水飞前先将药物打成粗末,然后放在研钵内和水同研,倾取上部的混悬液,然后再将沉于下部的粗末继续研磨,这样反复操作,研至将细粉放在舌上尝之无渣为度。水飞并可防止粉末在研磨时飞扬,以减少损耗。
(2)炮:炮与炒炭基本相同,但炮要求火力猛烈,操作动作要快,这样可使药物(一般须切成小块)通过高热,达到体积膨胀松胖,如干姜即用此法加工成为炮姜炭。
(3)炙:是将药物加热拌炒的另一种方法。
①蜜炙,即加炼蜜拌炒。先将铁锅、铲刀用清水洗净拭干,烧热铁锅,倒入炼蜜,待蜜化烊略加清水,然后放入药片反复拌炒,炒至蜜汁吸尽,再喷洒少许清水炒干,使药物不粘手为度。例如炙紫苑、炙兜铃、炙甘草等。药物用蜜炙,是取它润肺、补中及矫味的作用。
②砂炙,用铁砂与药物拌炒称为砂炙。先将铁砂炒热呈青色,倒入药物拌炒,松胖为度,取出,筛去铁砂。例如山甲片、龟板、鳖甲等经过砂炙后变成松脆,易于煎取药汁,或研粉制丸。
(4)火 ①直接火:适用于矿石和贝壳类不易碎裂的药物如磁石、牡蛎等。将药物放在铁丝筛网上,置于无烟的烈火中烧,程度视药物性质不同而定。矿石类药物必须至红色为度;贝壳类药物则至微红,冷却后呈灰白色。
②焖(间接烧):少数体轻质松的药物如陈棕、人发等则适用焖法。即将药物放在铁锅内,另用较小铁锅覆上,用盐泥固封锅边,小铁锅上压一重物,不便漏气,置火上烧至滴水于小铁锅上立即沸腾,或以白纸贴于小锅上,当纸烤焦为止,待冷却后取出。四.药性理论
1.中药性能:又称药性,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概括。
药性理论: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2.四气
(1)概念: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又称四性。(2)确定依据:从人体对药物的反应中总结出来的。(3)阴阳属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4)量化表述:大寒—寒—微寒—凉—平
大热—热—温—微温—平●四气的作用:(1)温热性的作用
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及表寒证。补火助阳:治疗阳虚证。回阳救逆:治疗亡阳证。
温通气血:治疗寒凝气滞血瘀证。副作用:伤阴液。(2)寒凉性的作用
清热泻火:治疗里热证及表热证。养阴:治疗阴虚内热证。凉血:治疗血热证。副作用:伤阳气 3.五味
(1)概念:是药物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也是对药物不同功能的高度概
括.另外,涩附于酸,淡附于甘。
(2)确定依据:口尝实践和药效归纳。
(3)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作用:(1)辛味的作用
①能散:散表邪(治表证,荆芥),散内结(治痰核瘰疬,夏枯草)②能行:行气(治气滞证,陈皮),行血(治血瘀证,川芎)。③能润:润肾燥(治肾虚证,菟丝子)。不良反应:耗气伤阴。(2)苦味的作用
①能泄:清泄(清热泄火,治火热内炽证,栀子),通泄(通便泻下,治热结便秘证,大黄),降泄(降肺气,治喘咳,厚朴;降胃气,治呕恶,柿蒂)。
②能燥:清热燥湿(苦寒药,治湿热证,黄连),燥湿散寒(苦温药,治寒湿证,苍术)
③能坚:黄柏坚肾阴,治肾阴虚相火妄动证。不良反应:伤津、败胃。(3)甘味的作用
①能补养:补气(治气虚证,人参),补血(治血虚证,熟地),补阴(治阴虚证,麦冬),补阳(治阳虚证,巴戟天)。
②能缓急:缓和筋脉拘挛(治筋脉拘挛证,甘草),缓和急躁易怒(治脏躁病,小麦)。
③能调和:调和药性,如甘草。
④能解毒:解食毒、药毒等,如甘草、绿豆。不良反应:腻膈滞胃。(4)酸味的作用
①能收涩:治滑脱不禁证。在肺敛汗固表、敛肺止咳,治自汗盗汗、久咳不止,如五味子;在肾涩精止遗,治遗精滑精遗尿等,如山茱萸;在大肠,涩肠止泻,治久泻久痢,如石榴皮;在五脏,收敛固脱,治元气将脱证,如龙骨。
②能生津:治津亏口渴证,如乌梅。不良反应:收敛邪气。(5)咸味的作用
①能软坚:软坚散结,治癥瘕等,如鳖甲。②能泻下:治燥屎内结证,如芒硝。不良反应:多食咸则脉凝涩。4.升降浮沉
(1)概念:指药物进入人体后四种不同作用趋势。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向外)是发散、外行,沉(向内)是收敛、固藏。
(2)阴阳属性
①升浮性: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
②沉降性:泻下,利水,重镇安神,潜阳熄风,降逆止呕,止咳平喘等。沉降性:泻下,利水,重镇安神,潜阳熄风,降逆止呕,止咳平喘等。确定药物升降浮沉的依据:
(1)药物的质地:质轻主升浮,质重主沉降(诸花皆升,唯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唯蔓荆子独升)
(2)药物的性味:辛、甘升浮,酸、苦、咸沉降;温热药升浮,寒凉药沉降。五.中药配伍与禁忌
1.配伍概念
2.七情配伍内容
(1)单行:单味药治疗疾病。如独参汤。
(2)相须:两种性能相近的药同用,能增强其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3)相使:两种性能有某些共性的药同用,其中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加强主药的功效。如茯苓加强黄芪补气利水作用。
(4)相畏:两药同用,一药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药降低或消除。如半夏畏生姜。(5)相杀:两药同用,一药能降低或消除另一药的毒副作用。如生姜杀半夏。
(6)相恶:两药同用,一药的作用能被另一药抑制或减弱。如人参恶莱菔子。(7)相反:两药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3.用药禁忌:
(1)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判藜芦。(2)十九畏: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又忌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鑑炙煿莫相依。
第一章 解表药
一、分类:
(1)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主治风寒表证,发热轻,恶寒重,头身痛,无汗,流清涕,脉浮紧等。
(2)辛凉解表药(发散风热药)。主治风热表证、温病初起,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口渴,流浊涕,舌尖红,脉浮数等。
二、使用注意:
(1)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损及津液,造成“亡阳”、“伤阴”的弊端。
(2)注意因时因地而异,如春夏腠理疏松,容易出汗,解表药用量宜轻;冬季腠理致密,不易汗出,解表药用量宜重;北方严寒地区用药宜重;南方炎热地区用药宜轻。
(3)解表药多为辛散轻扬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三、1、麻黄(主要有宣,散的功效)
1.发汗解表,治疗风寒感冒之要药,与桂枝相须为用。
2.宣肺平喘:外开皮毛之郁闭,助肺宣发;内降上逆之气,恢肺肃降。治疗肺气壅蔽要药,助杏仁止咳平喘
3.利水消肿:使水湿同毛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利尿。
2、桂枝
1.发汗解肌,用于风寒感冒,无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适用。2.温通经脉:寒凝止血诸痛证 3.通阳化气:心悸 4.治疗痰饮,蓄水证
3、紫苏
1.发汗解表:风寒感冒
2.行气宽中:脾胃气滞,胸闷呕吐,理气安胎(用于治疗胎气上逆)3.解鱼蟹毒
4、荆芥
1.发散解表:发散风寒力量最为平和,无论风寒风热,寒热不明均可使用荆芥。用于外感表证
2.祛风止痒,宣散解毒,透疹: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3.用于吐杻下血。
5、防风(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药)1.发散解表:同荆芥
2.祛风:风疹瘙痒,风湿痹痛 3.破伤风证
6、羌活
1.发散风寒:外感风寒表证
2.胜湿止痛:风寒湿痹,用于腰以上的风湿痹痛。
7、白芷
1.发散风寒:风寒感冒
2.祛风止痛:头、牙、风湿痛 3.通鼻窍:治疗鼻渊
4.燥湿止带,消肿排脓:带下,疮痈肿毒
8、细辛(有小毒,用量“不过钱”,煎服:1-3克,入散剂:0.5-1克)1.解表散寒:风寒感冒
2.祛风止痛:头、牙、风湿痛 3.通鼻窍:治疗鼻渊
4.温肺化饮:肺寒咳喘
9、薄荷
1.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外感风热,风热头痛,目赤 2.利咽透疹:咽喉肿痛,麻疹透发不畅 3.疏肝行气:肝郁气滞,胸闷肋痛 4.避秽气:暑邪郁之腹痛吐泻之证
10、牛蒡子
1.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外感风热,风热头痛,目赤 2.利咽透疹:咽喉肿痛,麻疹透发不畅 3.疏肝理气
4.透发,清泄两种功效
11、桑叶
1. 疏散风热
2. 润肺解燥:肺热咳嗽,燥热咳嗽 3.平肝明目:肝阳上亢 4. 凉血止血:血热吐血
12、菊花
1. 疏散风热 2.平肝明目 3. 清热解毒
13、柴胡
1. 和解退热:用于少阳证,外感发热。
2. 疏肝解郁:肝郁气滞,胸肋疼痛,月经不调 3. 升举阳气:气虚下陷,脏器脱重
14、升麻
1、解表透疹:风热头痛,麻疹透发不畅
2、清热解毒:多种热毒证,尤擅治阳明热毒
3、升阳举气
15、葛根
1. 解肌退热:表证发热,头痛项僵 2. 透疹:麻疹透发不畅 3. 生津止渴:胃热口渴
4. 升阳止泻:大便稀溏,泻痢
四、比较鉴别
1.麻黄与桂枝之鉴别
相同点:二药都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无汗证,常相须为用。
同中之异:其中麻黄发汗力强,桂枝发汗力弱,然桂枝味甘兼补,又宜于风寒表虚有汗证。不同点:
1. 麻黄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治风寒犯肺之咳喘以及风水水肿等,为桂枝所不俱。
2. 桂枝又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治寒凝血脉证、胸阳痹阻证,蓄水证等,为麻黄所不备。2.荆芥与防风的比较
相同点:荆芥与防风均味辛性微温,温而不燥,长于发表散风,对于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两者均可使用。同时,两者也都可用于风疹瘙痒。不同点:
1. 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为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均常选用;又能透疹、消疮、止血。2. 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又能胜湿、止痛、止痉,又可用于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等证。3.桑叶与菊花
相同点:均能疏散风热,清泄肺肝,故在外感风热、发热头痛及目赤肿痛等症,两药往往相须为用。
同中之异:疏散风热方面,桑叶优于菊花;清肝明目、平肝潜阳方面,菊花优于桑叶。
不同点:桑叶疏风清肺的功效较好,故治肺燥咳嗽,往往用桑叶而不用菊花;菊花
则长于平肝阳,且能清热解毒。4.细辛使用注意:“辛不过钱” 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5.紫苏安胎机理:行气宽中
第二章 清热药
一、概述
1.含义: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用治里热之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2.分类:(1)清热泻火药:气分实热证,大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胃火,肺热,心火等引起的多种实热证(2)清热燥湿药:主治湿热证,如:肝胆湿热,脾胃湿热,大肠湿热,膀胱湿热,肌肤湿热,湿温病(3)清热解毒药:主治内脏热毒,外邪热毒,毒蛇咬伤(4)清热凉血药:主治温病热如营血,内伤血热证(5)清虚热药:阴虚内热,温病后期,热伤真阳
3.使用注意:本类药为苦寒之品,脾胃期许,食少便溏慎用。易化燥伤阴,阴虚慎用,中病即止
二.1.石膏【用法用量】生石膏入煎剂,15-60g,先煎。内服宜生用;煅石膏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2.知母【功效主治】清热泻火:气分实热证;在外治外感热病,高热烦渴;在内上治肺热咳嗽,中治胃热消渴,下治阴虚骨蒸
滋阴润燥:用于阴虚消渴,骨蒸潮热。上养肺阴,中益胃阴,下滋肾阴。3.鸦胆子【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治痢 热毒痢疾,恶性肿瘤。截疟 间日疟,三日疟。
腐蚀赘疣 外用治疗鸡眼,寻常疣等。四.比较
1.石膏与知母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二药同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用于外感热病之高热烦渴,内伤病的胃热消渴、肺热咳喘等。
同中之异:石膏大寒,清热泻火优于知母,知母质润,生津止渴优于石膏。
不同点:石膏煅用能收湿、生肌、敛疮、止血,外治用于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等;知母能润肠通便、滋肾阴清相火,治疗肠燥便秘、肾阴虚证,为石膏所不具备。
2.黄芩、黄连、黄柏鉴别
三黄性味皆苦寒,黄连为苦寒之最。
三药皆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治湿热内盛或热毒炽盛之证,常相须为用。
黄芩偏于清上焦肺火,肺热咳嗽者多用;
黄连偏于泻中焦胃火,并长于泻心火,中焦湿热、痞满呕逆及心火亢盛、高热心烦者多用;
黄柏偏于泻下焦相火、除骨蒸,湿热下注诸证及骨蒸劳热者多用。3.赤芍药、牡丹皮之比较
赤芍丹皮功能相近,常与丹皮相须为用。
丹皮清热凉血的作用较佳,既能清血分实热,又能治阴虚发热;而赤芍只能用于血分实热,以活血散瘀见长。
4.生(鲜)地黄、甘地黄、熟地黄之比较 生地黄:苦重于甘 清热凉血效果较好
甘地黄:甘重于苦 养阴及清虚热效果好(养阴生津)熟地黄:补虚药 养阴
5.金银花与连翘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用于热毒疮痈、风热感冒、温病初期等。
同中之异:金银花凉散风热优于连翘,连翘解毒消痈优于金银花,素有“疮家圣药”之称。
不同点:金银花又入血分,能凉血止痢,治疗热毒血痢;连翘又入心经,能清心开窍,治疗温病热陷心包之高热神昏,尚可散结、利尿,治疗瘰疬、痰核以及热淋尿少等。
6.大青叶、板蓝根、青黛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三药均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温病热入营血之高热神昏、发斑发疹,以及火毒诸证如痈肿疮毒、丹毒等。
不同点:大青叶长于凉血消斑,多治斑疹吐衄;板蓝根长于利咽,善治大头瘟、痄腮,咽喉肿痛;大青叶与板蓝根不仅清营血分热邪,又能清解卫分、气分之热,故二药可清退内外表里之热,风热表证、温病初期用之有效;青黛为大青叶的加工品,兼能清泄肝火,治疗肝热生风、小儿惊痫以及肝火犯肺之咳痰咯血,外用治疗湿疹湿疮,难溶于水。
7.肠痈——蒲公英
8.肺痈——鱼腥草
第三章:泻下药
一、概述 1.含义:既可攻疾,又可逐水,引起腹泻,或润肠通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2.分类:(1)攻下药:通便力强,主治湿热便秘以及湿热内蕴之头痛等。(2)润下药:住含油脂,主治津亏肠燥便秘(3)峻下逐水药:多有毒,通利二便,引起强烈的腹泻。主治血肿,水肿,胸水,腹水等证
二、1.大黄功效:
1、泻热通便
特点:荡涤肠胃实热积滞,为苦寒攻下妙药。
应用:
1、肠胃实热积滞之便秘(热结便秘)
2、壮热烦渴、神昏谵语
3、湿热泻痢、里急后重—通因通用
2、凉血解毒:清血分实热——血热妄行之血热出血、火热上炎之目赤咽痛牙痛、热毒痈肿、水火烫伤
3、清泄湿热:①湿热黄疸(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出)②湿热淋证(碱化尿液,止小便疼痛)
4、活血通经:月经不调、经闭、产后蓄血证、瘀血诸症、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影响大黄泻下力的因素
1、炮制:①炮制:生用—力强②酒制--力弱、活血力强
③炒炭—只有止血的作用④熟用—比生用力弱、比酒制力强
2、配伍:①与芒硝,增强疗效(大承气汤)②与甘草,泻下缓和(调胃承气汤)
3、剂量:①取其缓下,宜3g或3g以下;②取其急下,宜10g配芒硝、生用。
4、煎法:①取其急下,宜泡服、后下;②取其缓下,宜久煎。2.火麻仁功效主治
1、润肠通便:特点:甘平质润多脂,兼有滋养之力。
应用:肠燥便秘、老人及产后便秘
2、润燥杀虫:发落不生、疮癞(外用)3.郁李仁功效主治:
1、润肠通便:特点:质润而降,兼行肠中积滞。
应用:大肠气滞,便秘兼气滞腹胀者
2、利水消肿:特点:下气利水消肿
应用:水肿腹胀满,脚气浮肿兼便秘者
第四章:祛风湿药
一、概述1.含义:凡以祛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2.分类:(1)祛风散寒要(2)祛风清热药(3)祛风强筋骨药
二、独活和羌活的鉴别:
相同点:祛风湿、止痹痛,发散风寒,治疗风湿痹痛,风寒表证夹湿者。同中之异:
1.羌活气雄而散,善散肌表之游风,治风寒表证优于独活,善治上半身风湿痹痛; 2.独活性缓,善除在里之伏风,长于治下半身风湿痹痛。不同点:
1.独活又能治少阴头痛; 2.羌活又善治风寒项背强痛。
三、1、独活功效主治:
1、祛风湿,止痛:风湿痹痛;少阴头痛;皮肤瘙痒
2、解表:风寒表证,兼有湿邪者
2、防己功效主治
1、祛风湿,止痛:风湿痹痛
2、利水:水肿;脚气浮肿
3、威灵仙功效主治
1、祛风湿,通经络
特点:善通络,善治上肢痹痛偏寒者,凡风湿痹痛,拘挛麻木,瘫痪,新久皆宜。
2、治骨鲠—诸骨鲠喉。
4、秦艽功效主治:
祛除风湿,退黄胆,除虚热。
1、祛风湿,舒筋络-特点:治痹痛,偏寒偏热皆可。又治肢体拘挛,半身不遂等。
2、退虚热
3、清湿热
5、木瓜功效主治:
1.舒筋活络—特点:善治下肢痹痛。亦治筋脉拘急。2.除湿和胃—吐泻转筋。消食生津。
6、蕲蛇功效主治
1.祛风通络—善走窜搜剔,药力颇强,用于风湿顽痹,口眼斜,半身不遂,顽固性皮肤瘙痒。
2.定惊止痉—小儿惊风,破伤风
7、五加皮功效主治:
祛除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消肿。
1、祛风湿,强筋骨—特点:性温,祛风湿兼补肾。①治风湿痹痛,兼肾虚有寒者宜。
②治肾虚腰膝软弱,小儿行迟。
2、利尿
8、桑寄生功效主治:
1、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性平,祛风湿兼补肝肾。
①既善治风湿痹阻之腰膝疼痛;
②又可治肝肾不足之腰膝酸软、筋骨无力等。
2、安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第五章 化湿药
一、概述
1. 含义:凡气味芳香,性偏燥湿,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成为化湿药。2. 适应症:湿阻中焦;暑湿证,湿温证
二、1、藿香功效主治:
1、化湿:特点:芳香化湿浊、醒脾健胃。
应用:湿阻中焦之证。症见脘腹胀闷、胃纳不馨、身体倦怠、口甘多涎、大便溏薄(舌苔浊者最捷)
2、解暑:特点:解暑,又兼发表。
应用: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胃肠型感冒)。
3、止呕:湿浊中阻之呕吐。
2、厚朴的功效主治:
1、燥湿行气:特点:为消除食滞痞满的要药。
应用:湿滞中焦证。
2、行气消积:上除胸满,中消脘闷,下治腹胀、便秘。
3、降气平喘:气逆之咳喘。
3、砂仁功效主治:
1、芳香化湿、行气开胃:特点:行气效强。
应用:①脾胃气滞证,②防止补药妨碍胃气,③湿浊困脾证。
2、温脾止泻:脾虚腹泻。
3、行气安胎: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
4、苍术功效主治:
1、燥湿健脾:特点:燥性明显,燥湿力强。
应用:湿阻中焦之呕吐呃逆;湿浊上蒙之头重如裹。
2、祛散风湿:风湿痹痛,湿热下注之足膝肿痛、痿弱(配黄柏)
3、发汗解表:表证夹湿
特点:除一身上下内外之湿。
一、概述
1. 含义: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以治疗水湿内停病症为主要作用的药物,成为利水渗湿药
2. 分类: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
3. 功效:治疗水肿,小便不利,淋证,黄疸,湿疮,湿疹,泄泻,带下,湿温,湿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病症
二、茯苓功效主治:
1、利水渗湿
特点:利水不伤气,为利水渗湿要药。
应用:小便不利、水肿、痰饮
① 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朮等配伍; ② 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
③ 属于脾虚者,可与党参、黄芪、白朮等配伍; ④ 属于虚寒者,可与附子、白朮等同用。
2、健脾和中
脾气虚弱证
3、宁心安神
心悸;失眠 二、六淋(括号里为代表药)
均有小便频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
①热淋:起病多急骤,小便赤热,溲时灼痛,或伴有发热,腰痛拒按。(车前子)②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石韦)
③血淋:为溺血而痛。(瞿麦)
④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⑤膏淋: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萆薢)
⑥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
三、茵陈蒿功效主治: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治黄疸要药,又治湿温,湿疮,湿疹。
第七章
温里药
一、概述
1. 含义:凡能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二、1、附子
1. 回阳救逆:主治亡阳证,回阳救逆第一要药
2. 补火助阳:指疗阳虚证。上助心阳,中助脾阳,下助肾阳 3. 散寒止痛:用于寒痹证。散寒力强。
2、肉桂
1. 补火助阳:补命门之火,用于肾阳虚证。2. 散寒止痛:寒凝脘腹冷痛,风湿痹痛。3. 散经脉之寒:寒凝血脉引起的痛经。
3、干姜
1. 温中散寒:长于湿脾散寒,治脾胃寒证。2. 回阳救逆:亡阳证
3. 温肺化饮:寒饮伏肺之咳嗽,气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
4、吴茱萸
1. 散寒止痛:巅顶疼痛,脚气疼痛,宫冷不孕,脘腹冷痛。2. 疏肝救逆:肝火犯胃,肝胃不和 3. 助阳止泻:脾肾阳虚之五更泻 4. 引火下行:虚火上行之口舌生疮
三、1、肉桂与桂枝异同
相同点:肉桂为树皮,桂枝为嫩枝,两者同出一本。辛、甘,温通经脉、散寒止痛,治疗寒凝经脉之痛经、闭经以及风湿痹痛等。
同中之异:
1.桂枝性条达,温通经脉胜于肉桂; 2.肉桂性热,散寒止痛优于桂枝。不同点: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1.桂枝气薄,主上行而散表寒,走四肢而温通经脉;
2.肉桂气厚,主温中而止痛,且能下行而补肾阳,又可引火归源,常与附子同用。
2、附子,肉桂比较
1、相同点:二者均能补命门之火,治下焦虚寒。
2、不同点:附子以回阳救逆之功见长;肉桂作用温和,能引火归源,善治下焦虚冷诸证及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等。在峻补气血之中,以肉桂为辅药,还可以鼓舞气血。
第八章
理气药
一、概述:
1. 含义:以疏理气机,适用于气逆,气滞为主要的药物。2. 功能主治:行气(治疗气滞,闷胀痛),降气(治疗逆证,呕恶,喘息)
二、1.青皮与陈皮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辛温行气,治疗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同中之异:
1.二者同为一物,因老幼不同而功效有异,橘皮为成熟之果皮,性和缓而主升浮;
青皮为未成熟之果实,性峻急而沉降。
2.作用部位,青皮色青主入肝经,重在疏理肝气,陈皮色黄主入脾经,重在理气调中;
3.作用强度,青皮性猛行气力强(破气),陈皮性缓行气力弱。
不同点:青皮又能消积,质重下行,治气滞血瘀之癥瘕及食积等;陈皮质轻入走肺经,治疗痰湿咳嗽等。
2、枳实,枳壳比较
1.相同点:同为一物,二者苦辛微寒,均能行气除满,化痰消积,用治脾胃气滞及痰阻胸痞证
1. 不同点:枳实性猛,苦泄破气,长于消积除痞导滞,积滞痞闷便秘多用;而枳壳性缓,偏于理气,长于开胸宽中消胀,气滞胸满腹胀多用。
3、木香,香附,沉香比较
1. 相同点:三药均为辛香理气止痛之常用药 2. 不同点:(1)木香:辛香温燥,善调肠胃气滞,且可健脾消食,对肠胃气滞之脘腹胀痛,便迷或泻痢后重等证功效显著。煨木香又可止泻(2)香附:性平,善调肝气郁滞,并能调经止痛,多用于肝郁不舒之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等证,为妇科要药。(3)沉香:沉香降逆止呕,治疗胃寒,呕吐,呃逆。温肾纳气,治疗肾不纳气逆,喘息,下元虚冷
三、理气药之寒凉药:川楝子
第九章
消食药
一、概述
含义:凡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治疗饮食积滞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消食药,又谓消导药
二、1、山楂 【功效主治】
消食化积
特点:善消油腻肉食积滞。
应用:食滞不化所致的脘腹胀满、泻痢腹痛。
行气散瘀
①产后恶露不尽,瘀阻腹痛及痛经。
②疝气坠痛。
③高血压、冠心病及高脂血症。
2、焦三仙:山楂、神曲与麦芽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三药炒焦入药合称“焦三仙”,同能消食导滞,治疗食积不化证。同中之异:
1.山楂善消肉食之积,2.神曲善消酒积,3.麦芽善消米面薯芋等淀粉性积滞。不同点:
1.山楂又能活血化瘀,治疗瘀血之产后腹痛、冠心病等; 2.麦芽兼能疏肝理气、回乳,治疗肝郁证、溢乳证等;
3.神曲兼止泻发表,食积兼腹泻或表邪者适宜。
第十章 驱虫药
1、定义: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治疗虫证的药物。
2、各种药物所祛的虫
使君子——主杀:蛔虫。
槟 榔——主杀:绦虫,亦杀姜片虫及其他肠道寄生虫病。
苦楝皮——蛔虫
绦虫: 南瓜子 雷丸 鹤草芽
贯众 ——多种肠道寄生虫
雄黄 ——虫积腹痛
大蒜 ——钩虫 蛲虫
南瓜子:蛲虫
第十一章
止血药
一、概念: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出血证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二、分类:
(1)凉血止血药:适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症见血色鲜红,量多质粘稠等。
(2)化瘀止血药:适用于瘀血内阻而血不循经的出血证,症见血色紫暗,夹有血块,还可用于跌打损伤、经闭、痛经等证。
(3)收敛止血药:广泛用于体内外多种出血证,尤为虚损不足,症见出血不止,伴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及外伤出血等。
(4)温经止血药:适用于虚寒性出血证,症见出血日久,血色暗淡,质地稀薄等。
三、使用注意:(1)根据出血证不同病因和病情,合理配伍。
(2)根据出血的不同部位,合理配伍药物(3)注意止血要防留瘀。
(4)某些止血药炒炭后止血力量增强。
四、1、小蓟
凉血止血:即可凉血止血也可利尿,治疗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证 解毒消痈:清热消肿,外用
2、地榆
凉血止血:大肠火热之下焦出血 戒毒敛疮:有“烫伤之要药”之称
3、侧柏叶
生发黑发
凉血止血:即能凉血止血,又可收敛之学,善治内外出血证 祛痰止咳:善治肺热咳嗽,痰稠,咳血
4、白茅根
凉血止血:善治尿血 清热利尿:热淋涩痛
清肺胃热:肺热烦渴,胃热呕逆
5、艾叶
温经止血:止血特点为善暖下焦胞宫,宜于妇女崩漏下血,应用于崩漏 散寒止痛: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宫冷不孕,下焦虚寒腹中冷痛 安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燥湿止痒:皮肤湿痒
6、三七
化瘀止血:止血特点为止血不留瘀,化淤不伤正。应用于体内外各种出血证 消肿定痛:跌打损伤,止血,化瘀,止痛
7、蒲黄
化瘀止血:各种内外出血证 利尿通淋:血淋涩痛
8、仙鹤草
收敛止血:广泛用于各类出血 补虚强壮:脱力劳伤,神疲乏力 杀中止疟:滴虫性阴道炎
9、白及
收敛止血:特点:善治肺胃出血
消肿生肌:疮痈肿毒,手足皲裂,肛裂
五、1、小蓟、大蓟之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二蓟均能凉血止血,解毒消痈,适用于血热所致的多种出血证及热毒疮痈。不同点: ①大蓟兼能散瘀,尤宜于血热兼有瘀滞的出血证;
②小蓟又可利尿,长于治疗尿血、血淋。
2、地榆与槐花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二药均能凉血止血,相须为用。治疗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证,尤长于治下焦血热所致的便血、痔血。
不同点:①地榆味酸,兼能收敛止血,又能解毒敛疮,可治水火烫伤、湿疹及疮疡痈肿等,为治烫伤之要药;
②槐花又清肝泻热,治疗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及高血压病等。
3、艾叶和三七的止血特点比较:
三七特点: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 艾叶特点:善暖下焦胞宫,宜于妇女崩漏下血
第十二章 活血化瘀药
一、概念: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又称活血祛瘀药。其中活血作用强者,称破血药。
二、分类(代表药物):
(1)活血止痛药:川芎
郁金(2)活血调经药:丹参
牛膝(3)活血疗伤药:乳香 没药(4)破血消癥药:莪术
三、1、川芎
活血行气
特点:通达气血,为“血中气药”。
应用:气滞血瘀的胸痛、胁痛、痛经、半身不遂、外伤瘀痛等 祛风止痛
特点:善上行头目,为头痛要药。
应用:头痛,风湿痹痛。
2、郁金
活血祛瘀
应用:气滞血瘀的胸胁刺痛、月经不调、痛经及癥等。行气解郁
应用:肝气郁结之胁肋胀痛等
清心解郁
应用:湿温病湿浊蔽窍,神志不清。
利胆开郁
应用:湿热黄疸及肝胆结石。
凉血
应用:血热妄行的吐衄及妇女倒经。
3、丹参
活血调经
应用: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等
祛瘀止痛
应用:瘀血所致心胸刺痛、脘腹疼痛、癥瘕积聚及风湿痹痛等 养血安神
应用:热入营血之斑疹、神昏或心血不足之心悸失眠等 凉血消痈
应用:疮痈肿毒
4、牛膝
活血祛瘀
应用:血瘀闭经、痛经,产后瘀滞腹痛及跌打伤痛。补肝肾、强筋骨
应用:肝肾不足之腰膝酸痛(桑寄生);
湿久痹,湿热腰膝痿软(配苍术、黄柏)。利尿通淋
应用:血淋,小便不利,淋沥涩痛 引血、引火、引阳下行
应用:①血上溢之吐血衄血。
②火上炎之牙痛、口舌生疮。
③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概念 凡具有祛痰或化痰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能减轻或制止咳嗽和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二者统称为化痰止咳平喘药。
二、分类:
(1)温化寒痰药:多用于寒痰引起的咳嗽,气喘,色白,台白腻(2)清热化痰药:适用于热痰,燥痰(3)止咳平喘药:咳嗽,哮喘
三、重点药物
1、桔梗
宣肺祛痰 特点:辛散苦泄,开宣肺气,祛痰利气,无论寒热均可应用。
应用:①风寒咳嗽; ②风热咳嗽。
利咽排脓 特点:性善上行,既能宣泄肺邪以利咽开音,又能利肺气以排壅肺之脓痰。
应用:①外邪犯肺,咽痛失音; ②肺痈吐脓血。
载药上行 特点:舟楫之剂。
应用:引领药物治疗上焦疾病(桔梗牛膝,升降相因。)
【使用注意】1.呕吐、咳血、眩晕者不宜用。2.胃、十二指肠溃疡者慎服。3.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
2、瓜蒌 【药性特点】味甘性寒质润,能清热能润燥 【功效主治】
清热化痰 特点:稀释痰液。
应用:①痰热咳嗽:痰黄质稠难出②燥痰咳嗽:干咳,无痰或少痰
宽胸散结 特点:利气开郁,导痰浊下行。
应用:①痰气互结、胸阳不通之胸痹;②痰热结胸、胸膈痞满。
消痈肿 特点:清热散结消痈。
应用:①肺痈;②肠痈、乳痈
润肠通便 特点:润燥滑肠。
应用:肠燥之便秘
3、苦杏仁 止咳平喘—新久、寒热咳喘皆宜,善治外感咳喘。
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甜杏仁:甘平,润肺止咳,润肠通便,主治久咳与便秘。
【剂量】常用量5—10g。有毒成分氢氰酸致死量60mg,1g杏仁含2.5mg氢氰酸。
四、药物比较
1、半夏与天南星的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均辛温有毒,孕妇慎服,为燥湿化痰之要药,功能燥湿化痰、解毒散结,善治湿痰、寒痰以及疮痈肿毒等。
不同点:①半夏主入脾、肺,重在治脏腑湿痰,治湿痰咳嗽;且降逆止呕,治疗呕吐等。
②天南星主入肝经。重在祛经络风痰,善治风痰眩晕、半身不遂等。
2、川贝母与浙贝母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同能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治疗热痰咳嗽、肺热咳嗽、燥痰咳嗽、肺燥咳嗽,疮痈、痰核瘰疬等,均反乌头类药。
不同点:①川贝甘、微寒,治疗肺燥咳嗽、燥痰咳嗽优于浙贝;
②浙贝苦、寒,治疗肺热咳嗽、热痰咳嗽优于川贝,又长于解毒散结,治疗痰核瘰疬(配牡蛎、玄参)。
3、紫菀与款冬花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润肺下气、化痰止咳,主治肺燥咳嗽、痰饮咳喘等。同中之异:①款冬花质润而不燥,治疗肺燥咳嗽优于紫菀;
②紫菀味甘微温,寒热咳嗽皆宜。
第十四章 安神药
一、概念 凡以安定神志,治疗心神不宁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二、分类
1.属于质重的矿石药及介类药,取重则能镇,重可去怯的作用,为重镇安神药,多用于实症;
2.属于植物药而取其养心滋肝的作用,为养心安神药,适用于虚症。
三、重点药物
1、磁石
镇惊安神 特点:性寒质重沉降,安定神志。
应用:①心神不宁;②失眠;③癫痫。
平肝潜阳 特点:益肾阴,潜肝阳。
应用: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急躁易怒。
聪耳明目 特点:益肾阴,潜肝阳。
应用:肾虚之耳鸣耳聋(煅用)。
纳气定喘 特点:质重沉降,纳气归肾。
应用:肾不纳气之虚喘(煅用)。
2、酸枣仁 养血益肝安神
特点:味甘,入心、肝经,能养心阴,益肝血而安神。
应用:心肝阴虚,心失所养,神不守舍之怔仲、健忘、失眠、多梦。
敛汗生津
特点:味酸能敛,有收敛止汗、敛阴生津止渴之功效。应用:体虚自汗、盗汗。
3、远志
宁心安神 特点:苦辛性温,既开心气而宁心安神,又通肾气而强志不忘,为交通心肾、安神定志、益智强志之佳品。应用:心肾不交之失眠、烦躁。
祛痰开窍 特点:味辛通利,能利心窍、逐痰涎;苦温性燥,入肺经,能祛痰止咳。
应用:入心经治痰阻心窍之健忘、恍惚;入肺经治痰多咳嗽等。
消散痈肿 特点:辛行苦泄,功善疏通气血之壅滞。
应用:痈肿疮毒;乳房肿痛。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
一、1.概念 凡以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要功效,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
2.明目特点:(1)入肝经,偏寒凉(2)多为虫类,贝壳类,矿物药
3.分类(1)平抑肝阳药:用于肝阳上亢(2)息风止痉药:用于肝风内动
二、重点药物
1、羚羊角平肝息风—热极生风证(高热、抽搐),肝阳上亢证;
清肝明目—肝火目赤肿痛;
清热解毒—温病壮热发斑,皮肤瘙痒等。
【用法剂量】水煎1—3g/日,研末0.3—0.6g/日
2、牛黄 息风止痉—热极生风证,热盛癫狂等;
化痰开窍—中风、癫痫等痰热蒙蔽心包之神昏、口噤、喉中痰鸣等; 清热解毒—善清上焦热毒,以及痈肿疮毒等。
【使用注意】入丸散,每次0.2—0.5g;孕妇慎服。
三、药物比较
1、龙骨与牡蛎功效主治异同点
相同点: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用于惊悸失眠、急躁易怒、头晕耳鸣、自汗盗汗、遗精泄泻等,先煎。
同中之异:①龙骨主入心经,镇惊安神、收敛固涩优于牡蛎;
②牡蛎主入肝经,平肝潜阳优于龙骨。
不同点:牡蛎味咸,软坚散结,治疗癥瘕、痰核等为龙骨之不备。
2、天麻与钩藤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息风止痉、平肝潜阳,治疗肝风内动之抽搐痉挛、半身不遂等,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等(高血压病)。
同中之异:①天麻息风用于诸内风证,钩藤长于治热极生风证;
②天麻治头晕,虚实咸宜,钩藤长于治肝火上攻之头晕头痛。
不同点:①天麻又能祛风通络,治疗痹证;
②钩藤降血压不宜久煎。
第十六章 开窍药
一、概念 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又名芳香开窍药。
二、重点药物
1、麝香
【功效主治】开窍醒神—特点:开窍力强。用于诸闭证,主治寒闭昏迷;
活血通经—闭经,癥瘕; 止痛—外伤痛,心腹痛; 催产—难产等。
【使用注意】入丸散,每次0.06g—0.1g。孕妇禁用
2、冰片
【功效主治】开窍醒神—主治热闭昏迷;
清热解毒—外用治疗目赤肿痛,痔疮肿痛,咽喉肿痛等;
【使用注意】难溶于水,丸散每次0.03—0.1g,孕妇忌用。
第十七章:补虚药
一、概述
1. 含义:以增强体质,补益正气,治疗虚证,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2. 适应证:气,血,阴,阳虚证 3. 使用注意:(1)病程较长,宜作蜜丸,膏滋或酒剂(2)宜久煎,使药味尽出(3)宜顾护脾胃,配伍健脾消食药(4)不宜滥用,实邪未解防止“闭门留寇”
二、1、人参
1. 大补元气:作用峻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解危救脱之要药,治疗虚损劳伤第一要药;用于元气欲脱,亡阳,气随血脱证
2. 补脾益肺:善补肺脾之气,兼补其他脏腑之气;应用为肺气不足证,脾气亏虚证,善治心气虚,肾虚咳喘证
3. 生津止渴:益气生津,气旺有利于津液生成。热病气虚津伤口渴证,消渴证
4. 安神益智:益气安神而益智;用于气血不足,心神不安 5. 补气祛邪:益气解表;用于气虚外感表证
2、黄芪:补药之长
1、补气升阳:补而兼升;主治气虚下陷,脾胃气虚,气不行血,气不摄血,气不生津,气虚发热,气虚血瘀半身不遂。
2、宜卫固表:肺气虚证,表虚自汗,气虚感冒
3、利水消肿:气虚水肿
4、各种虚证引起的疮疡:脓成不溃,久溃不敛
3、鹿茸
1、补肾阳,益精血:禀天地纯阳之性,用于肾阳虚证
2、强筋骨:肾虚骨软,小儿发育不良,骨折不愈
3、通督脉:肛坠,崩漏带下
4、当归
1、补血:补血力强,治疗多种血虚证,善治血续偏寒。
2、活血:活血止痛,血瘀诸证,跌打损伤,虚寒性腹痛,疮疡肿痛
3、润肠:补血而润肠,血虚之大便燥结
调经:调经要药,血虚,血瘀滞月经不调,崩漏,闭经等证
三、1、各种地黄比较
1.干地黄甘重于苦,养阳清虚热效果好,尤宜于热病后期阴液已伤及虚热证 2.鲜地黄优于清热凉血,清血分之热。
3.熟地黄祛苦存甘,只可补养,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阴血亏虚
2、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比较
1、相同点:三者均能补肾壮阳,强奸筋骨,祛风湿,治疗阳虚之阳痿早泄,不孕不育,白带清稀,或腰膝酸软,筋骨痿弱,风寒风湿,半身不遂。阴虚火旺者忌用
2、不同点:补肾兴阳,治疗阳痿淫阳藿由于巴戟天,仙茅。祛风湿巴戟天由于淫羊藿,仙茅有毒
3、杜仲,续断比较
1、相同点:二者均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时常相须为用。宜治肝肾不足之腰膝酸痛,下肢痿软及肝肾亏虚,下院虚冷。
2、同种之异:杜仲温补肝肾而助阳之力强于续断。续断强筋骨之力强于杜仲
3、不同点:杜仲具有可靠的降压作用,为治高血压之常品;续断能行血脉,消肿止痛而疗伤续折,为治疗跌打损伤,骨折,头痛之良药,且能止血。
4、白芍,赤芍比较
1.赤芍也生,白芍种植
2.赤芍优于祛瘀止痛,白芍由于肝郁腹痛,血虚经脉失养之痛
3.不同点:赤芍善于活血祛瘀,又能清泄肝火,利尿通淋;白芍长于养血,只能柔肝,敛阳止汗
5、北沙参,南沙参比较
相同点:二者均能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同种之异:北沙参清养肺胃作用强,南沙渗善宜气祛痰,益于气阴两虚及燥痰咳嗽者
6、天冬,麦冬比较不同点:南沙参橘梗科,北沙参伞形科
2.3. 而这同能养肺胃之阴,润肠通便 .
麦冬润肺燥,养胃阴作用优于天冬天冬清肺热,润肠作用优于麦冬
7、石斛、玉竹比较4. 麦冬可清心安神,天冬可滋补肾阳,填骨髓
12. 二者均能养肺,胃之阴,常相须为用
8、龟板、鳖甲比较3..
玉竹又归肺经,可润燥止咳石斛入肾阴,自肾阴,降虚火
12..
均能滋阴潜阳,治疗阴虚阳亢诸证,打碎先煎龟板长于滋阴,鳖甲长于退虚热
第二篇:中药学考试重点总结
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当推《神农本草经》,第一部官修本草为《新修本草》。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炮制的目的:
1、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如石膏挑出沙石,茯苓去净泥土,防风去掉芦头,黄柏刮净粗皮,鳖甲除去残肉,枳壳去瓤,远志抽心等;
2、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一些矿物介壳类药物如灵磁石、代赭石、石决明、牡蛎等,经烧、醋淬等炮制处理,使之酥脆;
3、干燥药材,利于贮藏,如种子药材白扁豆、赤小豆等,必需加热干燥,再如桑螵蛸、露蜂房、刺猬皮等动物药,不经炮制就更难保存了;
4、矫味、矫臭,便于服用,如酒制乌梢蛇、醋炒五灵脂、麸炒白僵蚕、滑石烫刺猬皮、水漂海藻、麸炒斑蝥等;
5、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如巴豆压油取霜,醋煮甘遂、大戟,酒炒常山,甘草银花水煮川乌、草乌,姜矾水制南星、半夏,胆巴水制附子等;
6、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麻黄、紫菀、款冬花蜜制增强润肺止咳作用,红花酒制后活血作用增强,淫羊藿用羊脂炒后能增强补肾助阳作用;
7、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生地黄功专清热凉血、滋阴生津,而酒制成熟地黄后则成滋阴补血、生精填髓之品了;
8、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如知母、黄柏、杜仲经盐炒后,可增强入肾经的作用,柴胡、香附、青皮经醋炒后,增强入肝经的作用。火制包括炒、炙、烫、煅、煨
炒:炒黄;将药物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固有的气味为度,如炒牛蒡子、炒苏子;炒焦;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黄,内部蛋淡黄为度,如焦山楂、焦白术、焦麦芽;炒炭;将药物炒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为度,如艾叶炭、地榆炭、姜炭。
炙: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常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等,如蜜炙百部、款冬花、枇杷叶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炙川芎、当归、牛膝可增强活血之功;醋炙香附、柴胡可增强疏肝止痛功效;醋制芫花、甘遂、大戟可降低毒性;盐炙杜仲、黄柏可引药入肾和增强补肾作用;酒炙常山可减低催吐作用;姜炙半夏、竹沥可增强止呕作用。
烫;煅:坚硬的矿物药或贝壳类药多直接用煅烧;煨:除去药物中的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以缓和药性,如煨肉豆蔻、煨木香、煨生姜、煨葛根。药性: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
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四气的依据: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四气的临床意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辛“能散、能行”,既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甘“能补、能和、能缓”。酸“能收、能涩”。苦“能泄、能燥、能坚”。咸“能下、能软”。
升降浮沉: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升浮药:分别具有疏散解表、宣毒透疹、解毒消疮、宣肺止咳、温里散寒、暖肝散结、温通经脉、通痹散结、行气开郁、活血消癥、开窍醒神、升阳举陷、涌吐等作用,故解表药、温里药、祛风寒湿药、行气药、活血祛瘀药、开窍药、补益药、涌吐药等多具有升浮特性。
沉降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利水渗湿、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息风止痉、降逆平喘、止呕、止呃、消积导滞、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崩止带、涩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等作用,故清热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降气平喘药、降逆和胃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收敛止血药、收涩药等多具有沉降药性。
归经:简而言之,归经就是指药物的作用部位,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反省了药物的选择性作用。
归经的依据: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症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毒性:古代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既认为毒药是药物的总称,毒性是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1是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2是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路代人参、独角莲代天麻使用;3是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乌头;4是制剂服法不当,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煮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5是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乌头与瓜蒌同用而致中毒。
配伍: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的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和在一起应用,叫做-配伍的内容: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相使: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相杀:就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恶:就是一种药物能减弱,影响,部分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桑叶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功效: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升麻功效: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清热药:
配伍临床意义:
1、相须、相使可起到协同作用,能提高药效,是临床常用的配伍方法;
2、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以保证安全用药,是使用毒副作用较强药物的配伍方法,也可用于有毒中药的炮制及中毒解救;
3、相恶则是因为药物的拮抗作用,抵消或削弱其中一种药物的功效;
4、相反则是药物相互作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故相恶、相反则是配伍用药的禁忌。“十八反歌”: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及、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中药的剂量与药物性质,剂型、配伍,年龄、体质、病情,季节变化有关。
中药的用法:
1、先煎:主要指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贝壳类药物,如磁石、代赭石、生铁落、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龙骨、牡蛎、海蛤壳、瓦楞子、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龟甲、鳖甲等,此外,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
2、后下:主要指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草豆蔻等,另外不属于芳香药物但也不宜久煎,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3、包煎:主要指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及灶心土等。
解表药:
麻黄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功效特点: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药的要药。
桂枝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紫苏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宽中。生姜素有“呕家圣药”之称。
荆芥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防风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白芷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薄荷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蝉蜕功效: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石膏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知母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天花粉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栀子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夏枯草功效: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黄芩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连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金银花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大青叶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板蓝根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蒲公英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功效特点:为治疗乳痈之要药。
生地黄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玄参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牡丹皮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赤芍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青蒿功效: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泻下药:
大黄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芒硝功效: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
祛风湿药:
独活功效特点:为治风湿痹痛主药,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湿者为宜。威灵仙功效: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川乌功效:祛风湿,温经止痛。木瓜功效: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秦艽功效: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防己功效: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五加皮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桑寄生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化湿药:
藿香功效:化湿,止呕,解暑。苍术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厚朴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功效特点:为消除胀满的要药。
砂仁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豆蔻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利水渗湿药:
茯苓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功效特点: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
薏苡仁功效:利水渗湿,健脾,除弊,清热排脓。泽泻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车前子功效: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尤宜于崩漏。
活血化瘀药:
川芎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功效特点: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
延胡索功效特点:行血中之气滞,气中血滞,故能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郁金功效: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滑石功效:利尿通淋,清热解暑,收湿敛疮。木通功效:利尿通淋,清心火,通经下乳。茵陈功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金钱草功效: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温里药:
附子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功效特点: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干姜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肉桂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原。
吴茱萸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理气药:
陈皮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枳实功效:破气消积,化痰除痞。木香功效:行气止痛,健脾消食。乌药功效: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香附功效: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功效特点:“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
薤白功效:通经散结,行气导滞。功效特点:通胸阳之闭结,为治胸痹之要药。
消食药
山楂功效特点:尤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麦芽功效特点:主治米面薯芋类积滞不化。
止血药:
小蓟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功效特点:能利尿通淋,尤善治尿血、血淋。地榆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槐花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功效特点:对下部血热妄行所致的痔血、便血等最为适宜。
白茅根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功效特点:不仅善治上部火热之出血,而且可治尿血、血淋之症。
三七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茜草功效: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白及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功效特点:尤多用于肺胃出血之证。
艾叶功效: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功效特点:丹参功效: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红花功效:活血调经,祛瘀止痛。
桃仁功效: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益母草功效: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牛膝功效:活血调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土鳖虫功效:破血逐瘀,续筋接骨。莪术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化痰止咳平喘药:
半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南天星功效: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散结消肿。白芥子功效: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功效特点:善除“皮里膜外”之痰。旋覆花功效:降气化痰,降逆止呕。
川贝母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浙贝母功效: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瓜蒌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桔梗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苦杏仁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紫苏子功效: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百部功效:润肺止咳,杀虫灭虱。紫菀功效:润肺化痰止咳。
款冬花功效: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马兜铃功效: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肠消痔。枇杷叶功效:清肺止咳,降逆止呕。桑白皮功效:泻肺平喘,利尿消肿。葶苈子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安神药:
朱砂功效:清心镇惊,安神解毒。功效特点:为镇心、清火、安神定志之药。
磁石功效: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龙骨功效: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酸枣仁功效:养心益肝,安神,敛汗,生津。功效特点:主治心肝阴血亏虚,心失所养,神不守舍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眩晕等症。柏子仁功效:养心安神,润肠通便。功效特点:多用于心阴不足,心血亏虚,心失所养之心悸怔忡、虚烦不眠、头晕健忘等。
灵芝功效:补气安神,止咳平喘。
平肝息风药:
石决明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牡蛎功效:重镇安神,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代赭石功效: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羚羊角功效: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牛黄功效:化痰开窍,凉肝息风,清热解毒。钩藤功效:清热平肝,息风止痉。
天麻功效: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功效特点:可用治各种病因之肝风内动,不论寒热虚实。地龙功效:清热息风,通络,平喘,利尿。全蝎功效: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僵蚕功效: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开窍药:
麝香功效: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冰片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补虚药:
人参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功效特点:为拯危救脱要药。
黄芪功效: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脱毒生肌。
白术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山药功效: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甘草功效: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鹿茸功效: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淫羊藿功效:补肾壮阳,祛风除湿。杜仲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续断功效: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
补骨脂功效: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菟丝子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沙苑子功效: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当归功效: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熟地黄功效: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白芍功效: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阿胶功效:补血,滋阴,润肺,止血。
北沙参归肺、胃经,南沙参归肺、胃经,百合归肺、心、胃经,麦冬归胃、肺、心经,天冬归肺、肾、胃经,石斛归胃、肾经,玉竹归肺、胃经,黄精归脾、肺、肾经。
枸杞子功效: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墨旱莲功效:滋补肝肾,凉血止血。女贞子功效:滋补肝肾,乌须明目。龟甲功效: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鳖甲功效: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收涩药:
五味子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乌梅功效: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
山茱萸功效: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1、桑叶与菊花比较:
桑叶与菊花皆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同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以及肝肾精血不足,目暗昏花等症。但桑叶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又能清热解毒。
2、黄芩、黄连、黄柏比较:
黄芩、黄连、黄柏三药性味皆苦寒,而黄连为苦寒之最。三药均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要功效,用治湿热内生或热毒炽盛之证,常相须为用。但黄芩偏泻上焦肺火,肺热咳嗽者多用;黄连偏泻中焦胃火,并长于泻心火,中焦湿热、痞满呕逆及心火亢旺、高热心烦者多用;黄柏偏泻下焦相火、除骨蒸,湿热下注诸证及骨蒸劳热者多用。
3、金银花、连翘比较:
连翘与金银花,均有清热解毒作用,既能透热达表,又能清里热而解毒。对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毒疮痈等证常相须为用。然区别点是:连翘清心解毒之力强,并善于消痈散结,为疮家圣药,亦治瘰疬痰核;而金银花疏散表热之效优,且炒炭后善于凉血止痢,用治热毒血痢。
4、川贝母、浙贝母比较:
川贝母与浙贝母都有清热化痰、散结消痈的功效,但川贝母以甘为为主,性偏于润,肺热燥咳,虚劳咳嗽用之为宜;浙贝母以苦味为主,性偏于泄,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之咳嗽用之为宜。至于清热散结之功,为川贝母、浙贝母共有,但以浙贝母为胜。
5、龙骨、牡蛎比较:
龙骨与牡蛎均有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作用,均可用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阴虚阳亢、头晕目眩及各种滑脱证。然龙骨长于镇惊安神,且收敛固涩力优于牡蛎;牡蛎平肝潜阳功效显著,又有软坚散结之功。
6、龟甲、鳖甲比较:
龟甲与鳖甲,均能滋养肝肾之阴、平肝潜阳,同治肾阴不足,虚火亢旺之骨蒸潮热、盗汗、遗精,以及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症。但龟甲长于滋肾,鳖甲长于退热。此外,龟甲兼有健骨、补血、养心等功效,常用于肝肾不足,筋骨广痿弱,腰膝酸软,妇女崩漏、月经过多及心血不足,失眠、健忘等证。鳖甲兼能软坚散结,常用于癓瘕积聚。
第三篇:中药学考试重点总结
中药考试重点总结
鉴别用药
白芍与赤芍:
在功效方面,白芍长于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平抑肝阳;赤芍则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泄肝火。在应用方面,白芍主治血虚阴亏,肝阳偏亢诸证;赤芍主治血热、血瘀、肝火所致诸证。又白芍、赤芍皆能止痛,均可用治疼痛的病证。但白芍长于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主治肝阴不足,血虚肝旺,肝气不舒所致的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而赤芍则长于活血祛瘀止痛,主治血滞诸痛证,因能清热凉血,故血热瘀滞者尤为适宜。川贝母与浙贝母:
川、浙二贝之功,基本相同,但前者以甘味为主,性偏于润,肺热燥咳,虚劳咳嗽用之为宜;后者以苦味为主,性偏于泄,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之咳嗽用之为宜。至于清热散结之功,川、浙二贝共有,但以浙贝为胜。龙骨与牡蛎:
龙骨与牡蛎均有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作用,均可用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阴虚阳亢、头晕目眩及各种滑脱证。然龙骨长于镇惊安神,且收敛固涩力优于牡蛎;牡蛎平肝潜阳功效显著,又有软坚散结之功。
黄连、黄芩与黄柏:
黄芩、黄连、黄柏三药性味皆苦寒,而黄连为苦寒之最。三药均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要功效,用治湿热内盛或热毒炽盛之证,常相须为用。但黄芩偏泻上焦肺火,肺热咳嗽者多用;黄连偏泻中焦胃火,并长于泻心火,中焦湿热、痞满呕逆及心火亢旺、高热心烦者多用;黄柏偏泻下焦相火、除骨蒸,湿热下注诸证及骨蒸劳热者多用。桑叶与菊花:
桑叶与菊花皆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同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以及肝肾精血不足,目暗昏花等证。但桑叶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又能清热解毒。鳖甲与龟甲:
龟甲与鳖甲,均能滋养肝肾之阴、平肝潜阳。均宜用于肾阴不足,虚火亢旺之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及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症。但龟甲长于滋肾,鳖甲长于退虚热。此外,龟甲还兼有健骨、补血、养心等功效,还常用肝肾不足,筋骨痿弱,腰膝酸软,妇女崩漏、月经过多及心血不足,失眠、健忘等证。鳖甲还兼软坚散结作用,还常于腹内癥瘕积聚。
重点药
人参
药性: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应用:①体虚欲脱,肢冷脉微②脾虚食少,肺虚喘咳,阳痿宫冷③气虚津伤口渴,内热消渴④气血亏虚,久病虚羸⑤心气不足,惊悸失眠。大黄
药性: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应用:①湿热积滞便秘②血热吐衄,目赤咽肿③痈肿疔疮,肠痈腹痛④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⑥烧烫伤。桂枝
药性: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应用:①风寒感冒②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③痰饮,水肿④心悸,奔豚 石膏
药性: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锻用:收湿,生肌,敛疮,止血。
应用:①外感热病,高热烦渴②肺热喘咳③胃火亢盛,头痛牙痛,内热消渴④溃疡不敛,湿疹瘙痒,烧烫伤,外伤出血。川芎
药性: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应用:①血瘀气滞,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②头痛,风湿痹痛。黄芪
药性: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应用:①气虚乏力,食少便溏,水肿尿少,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②肺气虚弱,咳喘气短③表虚自汗④内热消渴⑤血虚萎黄,气血两虚⑥气虚血滞,半身不遂,痹痛麻木⑦气血亏虚,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白术
药性:甘、苦,温。归脾、胃经。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应用:①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带下②气虚自汗③脾虚胎动不安。当归
药性: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应用:①血虚萎黄,眩晕心悸②血虚、血瘀之月经不调,经闭痛经③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④血虚肠燥便秘。
Ps:活血补血——鸡血藤
补血止血——阿胶 丹参
药性:苦,微寒。归心、肝经。
功效: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应用:①瘀血阻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腹痛②血瘀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热痹疼痛③疮痈肿痛④心烦不眠 半夏
药性: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应用:①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②呕吐反胃③胸脘痞闷,梅核气④痈疽肿毒,瘰疬痰核,毒蛇咬伤。生地黄
药性:甘,寒。归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应用:①热入营血,热毒发斑②血热出血③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内热消渴④阴虚发热,骨蒸痨热⑤津伤便秘。肉桂
药性: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
应用:①阳痿宫冷,腰膝冷痛②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③痛经经闭,寒湿痹痛,阴疽流注④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 五味子
药性: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应用:①久咳虚喘②梦遗滑精,遗尿尿频③久泻不止④自汗盗汗⑤津伤口渴,内热消渴⑥心悸失眠
其他重点药
麻黄
药性: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①风寒感冒②胸闷喘咳③风水浮肿 蝉蜕
功效: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解痉 柴胡
功效: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
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柴胡与人参、黄芪、升麻同用,以补气升阳。葛根
功效: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 知母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应用:①外感热病,高热烦渴②肺热咳嗽,阴虚燥咳③骨蒸潮热④内热消渴⑤肠燥便秘 芦根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芦根与天花粉均能清肺 竹叶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淡竹叶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
药性: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
应用:①热病心烦②湿热黄疸③淋证涩痛④血热吐衄⑤目赤肿痛⑥热度疮疡⑦扭挫伤痛 夏枯草
药性:辛、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肝泻火(实火),明目,散结消肿 应用:①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②瘿瘤,瘰疬③乳痈,乳癖,乳房胀痛 决明子
功效: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黄芩(治肺热咳嗽之要药)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应用:①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②肺热咳嗽,高热烦渴③痈肿疮毒④血热出血⑤胎动不安
黄连(治泻痢之要药)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①湿热痞满,呕吐,泻痢②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③血热吐衄④胃热呕吐吞酸、消渴,胃火牙痛⑤痈肿疔疮,目赤肿痛,口舌生疮⑥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黄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应用:①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骚,热淋涩痛,脚气痿躄②骨蒸劳热,盗汗,遗精③疮疡肿毒,湿疹湿疮 大青叶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板蓝根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大青叶为菘蓝叶;板蓝根为菘蓝或马蓝的根;青黛为马蓝、蓼蓝或菘蓝的茎叶经加工制得的粉未。三者大体同出一源,功效亦相近,皆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作用。相比较而言,大青叶凉血消斑力强;板蓝根解毒利咽效著;青黛清肝定惊功胜。土茯苓
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应用:①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鱼腥草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败酱草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射干
功效:清热解毒,(消痰,利咽)——射干有而山豆根没有 山豆根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白头翁
应用:热毒血痢,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可单用,或与黄连、黄柏、秦皮同用,如白头翁汤 青蒿
功效: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 地骨皮
功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芦荟
功效:泻下通便,清肝泻火,杀虫 巴豆霜
功效:峻下冷积,逐水退肿,豁痰利咽;外用蚀疮 用量:0.1~0.3g。多入丸散用。独活
功效: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解表 川乌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尤宜于寒邪偏盛之痹痛)
先煎久煎 蕲蛇
功效:祛风,通络,止痉 木瓜
功效: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应用:暑湿吐泻,转筋挛痛 防己
功效:祛风止痛,利水消肿 苍术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应用:①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②风湿痹痛,脚气痿躄③风寒感冒④夜盲,眼目昏涩 砂仁(后入)
功效: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茯苓
药性: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①水肿尿少②痰饮眩悸③脾虚食少,便溏泄泻④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车前子(包煎)
功效: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石韦(血淋要药)
功效: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茵陈
药性: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应用:①黄疸尿少②湿温暑湿③湿疮瘙痒 使用注意: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金钱草
功效: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附子
药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①亡阳虚脱,肢冷脉微②肾阳虚衰、阳痿宫冷,虚寒吐泻、脘腹冷痛,阴寒水肿,心阳不足、胸壁冷痛,阳虚外感③寒湿痹痛 干姜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与细辛、五味子、麻黄同用——小青龙汤 肉桂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 牛膝——引火下行 陈皮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应用:①脘腹胀满,食少吐泻②呕吐,呃逆③湿痰寒痰,咳嗽痰多④胸痹 木香
功效: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应用:①脾胃气滞,脘腹胀痛,食积不消,不思饮食②泻痢后重③胸胁胀痛,黄疸,疝气疼痛
沉香
功效: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香附
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 山楂
药性: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消食健胃,行气散瘀
应用:①肉食积滞,胃脘胀满②泻痢腹痛,疝气疼痛③血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胸痹心痛 六神曲
功效:消食和胃
应用:凡丸剂中有金石、贝壳类药物者,前人用本品糊丸以助消化,如磁朱丸 小蓟、大蓟
药性:甘、苦,凉。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应用:①衄血,吐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②痈肿疮毒
鉴别用药:二者均能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广泛用治血热出血诸证及热毒疮疡。然大蓟散瘀消痈力强,止血作用广泛,故对吐血、咯血及崩漏下血尤为适宜;小蓟兼能利尿通淋,故以治血尿、血淋为佳。白茅根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三七
功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白及
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仙鹤草
功效:收敛止血,截疟,止痢,解毒,补虚 延胡索
功效:活血、行气、止痛
应用:气血瘀滞,胸胁、脘腹疼痛,胸痹心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 姜黄
功效:破血行气,通络止痛 桃仁
功效: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红花
功效:活血通经,散瘀止痛!鸡血藤
功效: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 马钱子
功效:通络止痛,散结消肿 用量:0.3~0.6g 天南星 功效: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
鉴别:半夏、天南星药性辛温有毒,均为燥湿化痰要药,善治湿痰、寒痰,炮制后又能治热痰、风痰。然半夏主入脾、肺,重在治脏腑湿痰,且能止呕。天南星则走经络,偏于祛风痰而能解痉止厥,善治风痰证 白附子
功效:祛风痰,定惊搐,止痛,解毒散结 芥子
功效:温肺豁痰理气,散结通络止痛 旋覆花(包煎)
功效:降气、消痰、行水、止呕 瓜蒌
功效: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 桔梗
药性:苦、辛,平。归肺经 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应用:①咳嗽痰多,胸闷不畅②咽痛音哑③肺痈吐脓 本品又可开宣肺气而通利二便,用治癃闭、便秘 苦杏仁
功效: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紫苏子
功效: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朱砂
药性:甘、微寒;有毒。归心经 功效:清心镇惊,安神,明目,解毒
应用:①心悸易惊,失眠多梦②癫痫发狂,小儿惊风③视物昏花④口疮,喉痹,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0.1~0.5g,多入丸散服 磁石(归肝心肾经)
功效:真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酸枣仁
功效: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
应用:①虚烦不眠,惊悸多梦
治心血脾气亏虚②体虚多汗③津伤口渴 柏子仁
功效: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
应用:①阴血不足,虚烦失眠,心悸怔仲②肠燥便秘③阴虚盗汗 远志
功效:安神益智,交通心肾,祛痰,消肿 石决明
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应用:本品锻用有收敛、制酸、止血之功 牛黄
功效:凉肝息风,清心豁痰,开窍醒神,清热解毒 用量:0.15~0.35g 钩藤(后入)
功效:息风定惊,清热平肝 天麻
功效: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活络
应用: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 麝香
药性:辛、温。归心、脾经
功效: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应用:①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②血瘀经闭,癥瘕,胸痹心痛,心腹暴痛,跌扑伤痛,痹痛麻木,难产死胎③痈肿瘰疬,咽喉肿痛 用量:0.03~0.1g,多入丸散用 白术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应用:配伍人参、茯苓——四君子汤 山药(归脾经)
功效: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甘草
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应用:①脾胃虚弱,倦怠乏力②心气不足,心悸气短,脉结代(炙甘草汤
气血阴阳都补)③痈肿疮毒,咽喉肿痛④咳嗽痰多⑤脘腹、四肢挛急疼痛⑥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鹿茸
功效: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杜仲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续断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 补骨脂
功效:温肾助阳,纳气平喘,温脾止泻;外用消风祛斑 菟丝子
功效: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外用消风祛斑 熟地黄
功效: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白芍
功效: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阿胶
功效:补血滋阴,润燥,止血 百合
功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枸杞子
功效: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龟甲
药性:咸、甘,微寒。归肝、肾、心经
功效: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固经止崩 鳖甲
药性:咸,微寒。归肝、肾经 功效: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乌梅
功效: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肉豆蔻
功效:温中行气,涩肠止泻 山茱萸
药性: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益肝肾,收涩固脱
应用:①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②遗精滑精,遗尿尿频③月经过多,崩漏带下④大汗虚脱⑤内热消渴
要药:
艾叶:为温经止血之要药。为治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克胞宫之要药。为妇科安胎之要药。白术: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白及:收敛止血之要药 败酱草:治肠痈腹痛之要药 半夏: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 萆薢:治膏淋要药 陈皮:治湿痰、寒痰之要药
川芎:治气滞血瘀诸痛症之要药。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治头痛之要药。大黄:治积滞便秘之要药 大血藤:治肠痈之要药 代赭石:为重镇降逆之要药
丹参:为治血行不畅、瘀血阻滞之经产病的要药。治疗血瘀证之要药 当归:补血圣药。为妇科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之要药 阿胶:为补血、止血要药 茯苓:利水消肿之要药 附子: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干姜:温暖中焦之主药 广藿香:芳香化湿浊之要药 诃子:治失音之要药 金银花:治热毒疮痈之要药 厚朴:消除胀满的要药 黄芩:治肺热咳嗽之要药 黄连:治泻痢之要药
黄芪:补益脾气之要药。亦为气虚水肿之要药 桔梗:治肺经气分病之要药 苦参:治皮肤病之要药 苦杏仁:治咳喘要药 雷公藤:治风湿顽痹之要药
羚羊角: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
麻黄:发汗解表之要药。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咳喘胸闷之要药 马钱子:为伤科疗伤止痛之要药 牡丹皮:治无汗骨蒸之要药 木瓜:湿痹筋脉拘挛之要药 木香:为里急后重之要药 蒲公英:治乳痈之要药 茜草:妇科调经之要药 秦艽:治虚热要药 全蝎:治痉挛抽搐之要药 人参:拯危救脱之要药 肉桂:治命门火衰之要药 乳香:外伤科要药 三七:伤科要药 砂仁:醒脾调胃要药
山楂: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 山茱萸:为平补阴阳之要药
射干:治热毒痰火郁结所致咽喉肿痛之要药 麝香:醒神回苏之要药
石膏: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之要药 石决明:为平肝凉肝之要药
熟地黄:治血虚证之要药。治疗肝肾阴虚证之要药 桃仁:治疗多种瘀血阻滞病症之要药 威灵仙:治风湿痹痛之要药 吴茱萸:治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 五味子: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
香附:疏肝解郁之要药。妇科调经之要药 薤白:治胸痹之要药 益母草:为妇科经产病的要药 茵陈:治黄疸之要药 鱼腥草:治肺痈之要药
栀子: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朱砂:为清心、镇静安神之要药 竹茹:治胃热呕逆之要药 生姜:呕家圣药 连翘:疮家圣药 防风:治风之通用药
第四篇:中药学考试小结
一、解表药
①发散风寒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羌活 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香薷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防风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桂枝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荆芥 解表散风,透疹,消疮
紫苏叶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辛夷 散风寒,通鼻窍
生姜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苍耳子 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细辛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藁本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白芷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葱白 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西河柳 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1、发汗解表:麻、香、葱白发汗解肌:桂枝解表散寒:生姜、羌、白芷、细、藁、苍、辛、柴
2、利水:麻、香
3、和胃(温中):紫、香
4、温肺化痰止咳:细、生姜
5、透疹:荆芥、胡荽、西河柳
6、祛风湿止痛:细、白、羌、防、藁、西河柳
7、通鼻窍:细、白、苍、辛
②发散风热
薄荷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菊花 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牛蒡子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蔓荆子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蝉蜕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明目退翳,透疹,解痉 葛根 解肌退热,升阳止泻,生津止渴,透疹,痛经活络,解酒毒 桑叶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柴胡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菊花 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升麻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1、疏散风热:薄、牛、蝉、桑、菊、柴、蔓荆子解肌退热:葛根
2、宣肺透疹:薄、牛、蝉、升、葛根
3、疏散上焦风热(清利头目、利咽):薄荷、蔓荆子、蝉蜕
4、(清热)解毒:菊花、牛蒡子、升麻
5、升阳:葛根、柴胡、升麻
6、疏肝行气(解郁):薄、柴胡
7、解痉:蝉蜕
8、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桑叶、菊花
二、清热药
①清热泻火
石膏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生肌,敛疮,止血
知母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淡竹叶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
芦根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 天花粉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夏枯草 清肝泻火,明目,消肿散结
竹叶 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决明子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1、生津:芦根、天花粉、竹叶
2、止渴:石膏、芦根、天花粉、淡竹叶
3、除烦:石膏、芦根、竹叶、淡竹叶、栀子
4、清肝火明目:夏枯草、决明子
5、消肿:天花粉、栀子、夏枯草
6、利尿:芦根、淡竹叶、竹叶
②清热燥湿
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秦皮 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黄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苦参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白鲜皮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1、泻火:黄芩、连、柏、龙胆
2、解毒:黄芩、连、柏、白鲜皮
③清热解毒
金银花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野菊花 清热解毒,泻火平肝
连翘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重楼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穿心莲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拳参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大青叶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漏芦 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经活络
板蓝根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土茯苓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青黛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 鱼腥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贯众 清热解毒,止血,杀虫 射干 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蒲公英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山豆根 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紫花地丁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白头翁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白花蛇舌草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熊胆粉 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鸦胆子 清热解毒,截疟,止痢;外用腐蚀赘疣
1、消肿:连翘、穿心莲、蒲公英、紫花地丁、重楼、拳参、山豆根
2、消痈(排脓):漏芦、鱼腥草
3、疏散风热:金银花、连翘
4、泻火平肝定惊:青黛、野菊花、重楼
5、利湿通淋:蒲公英、鱼腥草
6、消斑:大青叶、青黛
7、利咽:板蓝根、射干、山豆根
8、凉血: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紫花地丁、白头翁
9、止痛:重楼、拳参
④清热凉血
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赤芍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玄参 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 紫草 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消斑
牡丹皮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水牛角 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1、活血:牡丹皮、紫草
2、解毒:玄参、紫草、水牛角
⑤清虚热
青蒿 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 银柴胡 清虚热,除疳热
白薇 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胡黄连 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地骨皮 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1、除疳热:银柴胡、胡黄连
2、凉血:地骨皮、白薇
三、泻下药
①攻下药
大黄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番泻叶 泻热行滞,通便,利水
芒硝 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 芦荟 泻下通便,清肝泻火,杀虫疗疳
②润下药
火麻仁 润肠通便 松子仁 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郁李仁 润肠通便,下气利水
③峻下逐水
甘遂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商陆 逐水消肿,通利二便;外用:解毒散结
京大戟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牵牛子 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
芫花 泻下逐饮;外用:杀虫疗疮 巴豆霜 峻下冷积,逐水退肿,豁痰利咽;外用蚀疮
1、散结:甘遂、京大戟、商陆
2、杀虫:芫花、牵牛子
3、通便:商陆、牵牛子
四、祛风除湿药
①祛风寒湿药
独活 祛风除湿,痛痹止痛,解表 川乌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威灵仙 祛风湿,通经络,止痛,消骨骾 蕲蛇、乌梢蛇 祛风,通络,止痉
徐长卿 祛风除湿,止痛,止痒 木瓜 舒经活络,和胃化湿
1、祛风除湿:独活、威灵仙、徐长卿、川乌
2、止痛:独活、威灵仙、徐长卿、川乌
3、通经络:威灵仙、蕲蛇、乌梢蛇、木瓜 ②祛风湿热药
秦艽 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 络石藤 祛风通络,凉血解毒
防己 祛风止痛,利水消肿 雷公藤 去除风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桑枝 祛风湿,利关节 丝瓜络 祛风,通络,活血,下乳
豨莶草 祛风湿,利关节,解毒
1、止痛:秦艽、防己、雷公藤
2、利关节:桑枝、豨莶草
3、解毒:豨莶草、络石藤、雷公藤
4、活血:雷公藤、丝瓜络
③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 祛风除湿,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利水消肿 千年健 祛风湿,壮筋骨
桑寄生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 雪莲花 祛风湿,强筋骨,补肾阳,调冲任
狗脊 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1、补肝肾:五加皮、桑寄生、狗脊
2、强筋骨:五加皮、桑寄生、千年健、雪莲花
④化湿药
广藿香 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砂仁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佩兰 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 豆蔻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草豆蔻 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厚朴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草果 燥湿温中,截疟除满
1、温中止呕:广藿香、豆蔻、草豆蔻
2、开胃:佩兰、砂仁、豆蔻
3、除满:厚朴、草果
五、利水渗湿
①利水消肿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玉米须 利水消肿,利湿退黄
薏苡仁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 葫芦 利水消肿
猪苓 利水渗湿 五加皮 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
泽泻 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 枳椇子 利水消肿,解酒毒 冬瓜皮 利尿消肿,清热解暑
1、健脾:茯苓、薏苡仁
②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 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通草 清热利尿,通气下乳
滑石 利尿通淋,清热解暑;外用祛湿敛疮 海金沙 清热利湿,通淋止痛 木通 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
③利湿退黄药
茵陈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虎杖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 金钱草 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六、温里药
附子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吴茱萸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干姜 温中散寒,温通经脉,温肺化饮 丁香 温中降逆,补肾助阳
肉桂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 花椒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1、散寒止痛:附子、肉桂、吴茱萸
2、温中止痛:干姜、花椒
3、降逆止呕:吴茱萸、丁香
4、助阳:附子、肉桂、吴茱萸、丁香
5、温通经脉:干姜、肉桂
七、理气药
陈皮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乌药 行气止痛,温肾化寒 柿蒂 降气止呃
青皮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香附 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 枳实 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佛手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 薤白 通阳散结,行气导致 大腹皮 行气宽中,行水消肿
木香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川楝子 疏肝泄气,行气止痛,杀虫 沉香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1、理气:陈皮、佛手、香附
2、行气止痛:香附、乌药、薤白、川楝子、沉香
3、疏肝:青皮、佛手、香附、川楝子
4、化痰:陈皮、佛手、枳实
5、消积化滞:青皮、枳实
八、消食药
山楂 健胃消食,行气散瘀,化浊降脂 莱菔子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麦芽 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回乳消胀 六神曲 消食和胃 鸡内金 健胃消食,涩精止遗,通淋化石
九、驱虫药
使君子、雷瓦、鹤虱 杀虫消积 槟榔 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南瓜子 杀虫
十、止血药
①凉血止血
小蓟、大蓟 凉血止血,化瘀解毒消痈 白茅根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地榆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苎麻根 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
侧柏叶 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
1、、清热:白茅根、苎麻根
2、解毒:小蓟、大蓟、苎麻根
②化瘀止血
三七 化瘀止血,消肿定痛 蒲黄 止血,化瘀,通淋
茜草 凉血,祛瘀,止血,通径
③收敛止血
白及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仙鹤草 收敛止血,截疟,止痢,解毒,补虚
④温经止血
艾叶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外用祛湿止痒 炮姜 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十一、活血化瘀药
①活血止痛
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姜黄 破血行气,通络止痛
延胡索 活血,行气,止痛 乳香 活血定痛,消肿生肌
郁金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没药 散瘀定痛,消肿生肌
1、行气: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
2、消肿生肌:乳香、没药
②活血调经
丹参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益母草 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红花 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牛膝 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桃仁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鸡血藤 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经活络
1、祛瘀:丹参、红花、桃仁、牛膝
2、止痛:丹参、红花、鸡血藤
3、利尿:益母草、牛膝
③活血疗伤药
土鳖虫 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马钱子 通络止痛,散结消肿
破血消癥
莪术、三棱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十二、化痰止咳平喘药
①温化寒痰
半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旋覆花 降气,消痰,行水,止呕
天南星 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 白前 降气,消痰,止咳
芥子 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1、散结:半夏、天南星、芥子
2、降气止呕:半夏、旋覆花
3、降气止咳:白前
②清化寒痰
川贝母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 竹茹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浙贝母 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 桔梗 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瓜蒌 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
1、散结:川贝母、浙贝母、瓜蒌
③止咳平喘
苦杏仁 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马兜铃 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痣
紫苏子 降气平喘,止咳化痰,润肠通便 枇杷叶 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百部 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灭虱 桑白皮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紫菀 润肺化气,化痰止咳 葶苈子 泻肺平喘,行水消肿
款冬花 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白果 敛肺定喘,止带缩尿
1、润肺:百部、紫菀、款冬花
2、清肺利水消肿:马兜铃、枇杷叶
3、泻肺:桑白皮、葶苈子
十三、安神药
①重镇安神
朱砂 清心镇惊,安神,明目,解毒 龙骨 镇静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磁石 镇静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②养(宁)心安神
酸枣仁 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 灵芝 补气安神,止咳平喘
首乌藤 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合欢皮 解郁安神,活血消瘀
柏子仁 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 远志 安神益智,交通心肾,祛痰,消肿
十四、平肝息风药
①平抑肝阳
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珍珠母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明目退翳 刺蒺藜平肝解郁,活血祛瘀,明目,止痒
牡蛎 潜阳补阴,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1、明目:石决明、珍珠母、刺蒺藜
②息风止痉
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天麻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牛黄 凉肝息风,清心豁痰,开窍醒生,清热解毒 地龙 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
钩藤 息风定惊,清热平肝 全蝎、蜈蚣 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1、清热平肝:羚羊角、钩藤、天麻、牛黄、地龙
2、清热解毒:羚羊角、牛黄
十四、开窍药
麝香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合欢香 开窍醒神,辟秽,止痛
冰片 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石菖蒲 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
1、止痛:麝香、冰片、合欢香
十五、补虚药
①补气药
人参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山药 补脾养胃,生津润肺,补肾涩精
党参 健脾益肺,养血生津 白扁豆 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西洋参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甘草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太子参 益气健脾,生津润肺 大枣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黄芪 补气助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刺五加益气健脾,补肾安神
白术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蜂蜜 补中,润燥,止痛,解毒;外用生肌敛疮
1、生津: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山药
2、燥湿:白术、白扁豆
3、补肾:山药、刺五加
4、润肺:太子参、山药
②补阳药
鹿茸 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补骨脂 温肾助阳,纳气平喘,温脾止泻;外用消风祛斑
淫羊藿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益智仁 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
巴戟天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菟丝子 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外用消风祛斑 仙茅 补肾阳,强筋骨,祛寒湿 沙苑子 补肾助阳,固精缩尿,养肝明目
杜仲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蛤蚧 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
续断 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 核桃仁 补肾,温肺,助阳
肉苁蓉 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冬虫夏草 补肾益肺,化痰止咳
锁阳 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紫河车 温肾补精,益气养血
海马 温肾壮阳,散结消肿
1、强筋骨:鹿茸、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续断
2、益精血:鹿茸、肉苁蓉、锁阳、蛤蚧、紫河车
3、纳气:补骨脂、蛤蚧
4、温脾止泻: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
5、养肝明目:菟丝子、沙苑子
6、益肺:蛤蚧、核桃仁、冬虫夏草
③补血药
当归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阿胶 补血滋阴,润燥,止血
熟地黄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何首乌 制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化浊降脂; 白芍 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生何首乌: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
龙眼肉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1、调经:当归、白芍
④补阴药
北沙参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枸杞子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南沙参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气 墨旱莲 滋补肝肾,凉血止血
百合 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女贞子 滋补肝肾,明目乌发
麦冬 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桑葚 滋阴补血,生津润燥
天冬 养阴润燥,清肺生津 黑芝麻 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
石斛 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龟甲 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固精止崩
玉竹 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鳖甲 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黄精 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
1、清肺:北沙参、南沙参、天冬
2、润肺:百合、麦冬、黄精
3、益胃:北沙参、南沙参、麦冬、石斛
4、滋补肝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
十五、收涩药
①固表止汗
麻黄根 固表止汗 浮小麦 固表止汗,益气,除热 糯稻根 固表止汗,益胃生津,退虚热
②敛肺涩肠
五味子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诃子 涩肠止泻,敛肺止咳,降火利咽
乌梅 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石榴皮 涩肠止泻,止血,驱虫
五倍子 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固精止遗,止血,收湿敛疮 赤石脂 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生肌敛疮
罂粟壳 敛肺,涩肠,止痛
③固精缩尿止带
山茱萸 补益肝肾,收涩固脱 莲子 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
覆盆子 益肾固精缩尿,养肝明目 芡实 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
桑螵蛸 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刺猬皮 固精缩尿,收敛止血,化瘀止痛
金樱子 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涩肠止泻 椿皮 清热燥湿,收涩止带,止泻,止血
海螵蛸 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鸡冠花 收敛止带,止血,止痢
第五篇:专升本《中药学》考试大纲
《中药学》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为挑选专科生中优秀的学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学习,特举行此考试。该考试着重考察考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所包含内容将大致稳定,试题形式多种,具有对学生把握本课程程度的较强识别、区分度,以及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
总论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掌握:
中药学的概念以及六本主要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年代、作者、载药数及主要贡献。了解: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了解:
1、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2、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掌握:
炮制的含义和目的。熟悉:
火制等常用的炮制方法,了解:
其余炮制方法。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掌握:
1、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四气的概念,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五味的概念,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及气与味的综合效应。
4、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与浮沉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5、归经的概念,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6、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
7、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 中药的应用
掌握:
1、配伍的含义及目的。
2、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3、配伍禁忌的内容。
4、妊娠用药禁忌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等内容。熟悉:
1、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2、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不同要求)。
各论
第一章 解表药
掌握:
1、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
2、药物8味(麻黄、桂枝、紫苏叶、荆芥、薄荷、菊花、葛根、柴胡)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熟悉:
1、药物9味(防风、羌活、白芷、细辛、生姜、牛蒡子、桑叶、升麻、蝉蜕)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了解:
1、了解药物1味(香薷)的功效主治。
2、使用解表药时发汗不宜太过,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以及禁忌等注意事项。
第二章 清热药
掌握:
1、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药物13味(石膏、知母、栀子、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鱼腥草、生地黄、牡丹皮、青蒿)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熟悉:
1、药物13味(天花粉、芦根、夏枯草、龙胆草、蒲公英、大青叶、青黛、射干、山豆根、白头翁、玄参、赤芍、地骨皮)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了解:
药物10味(决明子、苦参、紫花地丁、马勃、马齿苋、败酱草、红藤、水牛角、紫草、银柴胡)的功效主治。
第三章 泻下药
掌握:
1、泻下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攻下药、润下药、峻下药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
2、药物2味(大黄、芒硝)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3、攻下药、峻下药大多作用峻猛,有的有毒,要求掌握用法(包括炮制)、剂量及禁忌,以保证用药安全。熟悉:
1、药物1味(甘遂)的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了解:
药物6味(番泻叶、火麻仁、郁李仁、京大戟、芫花、牵牛子)的功效主治。
第四章 祛风湿药
掌握:
1、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
2、药物4味(独活、川乌、秦艽、桑寄生)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熟悉:
1、药物4味(威灵仙、蕲蛇、木瓜、豨签草)的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了解:
1、药物4味(防己、五加皮、络石藤、雷公藤)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防已有木防己、汉防己;五加皮有南五加皮、北五加皮;白花蛇有蕲蛇、金钱白花蛇不同品种。
第五章 化湿药
掌握:
1、化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药物2味(苍术、广藿香)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熟悉:
1、药物2味(厚朴、砂仁)的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了解:
药物2味(白豆蔻、佩兰)的功效主治。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掌握:
1、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事项及各节药物的功用特点。
2、药物5味(茯苓、泽泻、车前子、茵陈、金钱草)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熟悉:
1、药物3味(虎杖、滑石、薏苡仁)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了解:
药物4味(猪苓、萆薢、瞿麦、关木通)的功效主治。
第七章 温里药
掌握:
1、温里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功用特点、用法、用量和禁忌。
2、药物3味(附子、干姜、肉桂)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熟悉:
1、药物2味(花椒、吴茱萸)的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了解:
药物3味(高良姜、丁香、小茴香)的功效主治。
第八章 理气药
掌握:
1、理气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药物4味(橘皮、枳实、木香、香附)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熟悉:
1、药物2味(青皮、薤白)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了解:
药物4味(乌药、佛手、川楝子、沉香)的功效主治。
第九章 消食药
掌握:
1、消食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
2、药物2味(山楂、神曲)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熟悉:
1、药物3味(麦芽、莱菔子、鸡内金)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了解:
药物1味(谷芽)的功效主治。
第十章 驱虫药
掌握:
1、驱虫药的含义,各种驱虫药的不同作用(如苦楝皮驱蛔虫、槟榔驱绦虫等)及配伍方法和使用注意。
2、药物3味(使君子、槟榔)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熟悉:
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了解:
药物4味(苦楝皮、南瓜子、鹤草芽、雷丸)的功效主治。
第十一章 止血药
掌握:
1、止血药的含义,各节止血药的功用特点、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药物6味(地榆、小蓟、三
七、茜草、白及、艾叶)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熟悉:
1、药物3味(白茅根、蒲黄、仙鹤草)的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了解:
1、药物3味(大蓟、侧柏叶、炮姜)的功效主治。
2、白及、三
七、蒲黄等药用法。
第十二章 活血化瘀药
掌握:
1、活血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着重理解配伍理气药的道理)及各节药物的功用特点、使用注意。
2、药物8味(川芎、郁金、延胡索、益母草、红花、丹参、牛膝、桃仁)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熟悉:
1、药物5味(乳香、莪术、鸡血藤、水蛭、地鳖虫)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了解:
1、药物10味(没药、五灵脂、姜黄、泽兰、王不留行、血竭、自然铜、骨碎补、三棱、穿山甲)的功效主治。
2、郁金、姜黄、莪术的来源,牛膝的品种。
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掌握:
1、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功用特点、使用注意。
2、药物7味(半夏、桔梗、川贝母、瓜蒌、苦杏仁、百部、桑白皮)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7味(天南星、竹茹、浙贝母、苏子、款冬花、紫菀、葶苈子)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药物8味(禹白附、白前、旋覆花、白芥子、前胡、天竹黄、竹沥、枇杷叶)的功效主治。
第十四章 安神药 掌握:
1、安神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重镇安神药与养心安神药的功用特点;
2、药物3味(朱砂、龙骨、酸枣仁)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熟悉:
1、药物2味(磁石、远志)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了解:
1、药物2味(琥珀、柏子仁)的功效主治。
2、重镇安神药的用量、用法特点及注意事项。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 掌握:
1、平肝息风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
2、药物6味(石决明、牡蛎、代赭石、羚羊角、牛黄、天麻)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3、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熟悉:
药物4味(钩藤、地龙、全蝎、蜈蚣)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了解:
药物2味(僵蚕、珍珠母)的功效主治。
第十六章 开窍药 掌握:
1、开窍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
2、药物1味(麝香)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熟悉:
1、药物2味(石菖蒲、冰片)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了解:
1、药物1味(苏合香)的功效主治。
2、开窍药的用法及注意事项。
第十七章 补虚药
掌握:
1、补虚药的含义,补气、补血、补阳、补阴四类药物性味、功效、适应范围的要点及配伍方法。
2、药物15味(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鹿茸、淫羊藿、杜仲、当归、熟地黄、白芍、北沙参、麦门冬、龟甲、鳖甲)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熟悉:
1、药物12味(西洋参、山药、巴戟天、续断、补骨脂、菟丝子、何首乌、阿胶、天门冬、玉竹、石斛、枸杞子)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了解:
药物10味(太子参、肉苁蓉、沙苑子、蛤蚧、益智仁、南沙参、黄精、百合、墨旱莲、女贞子)的功效主治。
第十八章 收涩药
掌握:
1、收涩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常与补虚药配伍的意义及各节药物的功用特点、注意事项。
2、药物4味(五味子、乌梅、山茱萸、桑螵蛸)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3、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熟悉:
药物3味(诃子、莲子、肉豆蔻)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了解:
药物3味(麻黄根、浮小麦、五倍子)的功效主治。
第十九章 涌吐药、二十章 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
掌握:
1、涌吐药的含义、功效与适应范围,2、药物2味(硫黄、雄黄)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熟悉:
1、杀虫燥湿止痒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与注意事项 了解:
1、药物3味(常山、瓜蒂、蛇床子)的功效主治。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二十一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掌握:
1、拔毒化腐生肌药的含义、功效与适应范围。
2、药物1味(升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熟悉:
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了解:
药物2味(砒石、硼砂)的功效主治。1. 2. 3. 4.
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试卷内容比例:掌握部分占70%,熟悉占20%,了解及超纲10%。试卷题型比例:选择题40%,名词解释题10%,填空题10%,简答题10%,问答题30%。试题难易比例:易、中、难分别为50%、30%、20%。
Ⅳ.参考书目
《中药学.中药基础与应用》第一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赵越
主编
Ⅴ.题型示例
一、选择题(共40题,单选30题,双选及多选10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例: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被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题1分。)功能祛风解表,风寒风热均可选用的药是:
A. 荆芥
B. 紫苏
C.薄荷
D.白芷
E.柴胡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至五个是正确的,每题1分。)既能清实热,又能退虚热的药有:
A.知母 B.黄柏 C.牡丹皮 D.地骨皮 E.青蒿
二、名词解释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例:
五味 理气药
三、填空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例:
确定道地药材的关键因素是。
四、简答题(共2小题,每题5分,共10分)例:
比较橘皮、青皮功效应用异同点。
五、问答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例:
1.解表药的含义,药性特点,分类及适应证是什么?使用解表药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2.试述大黄的性味、归经、功效及临床应用?炮制品种有哪些?各自的适应证如何? 3. 麻黄、苏子、干姜、杏仁、桑白皮都可用治咳喘,其机理与主治病证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