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经济与管理 中南民族大学教育管理学笔记(总结)
第一章 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教育管理学的基本问题
1教育管理学的基本问题;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对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教师 学生 教育管理主客体关系 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解与认识。
2----特征;1 稳定性
2以考察教育管理活动者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教育管理主客体的存在与作用 这两个范畴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基本内容。
3---是派生教育管理学其他所有范畴和理论问题的总根源。
第二节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1广义;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无论有无组织1教育; ○零散还是系统。
2狭义;专门组织的教育,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半日制、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
○电视教育,网络教育。
2---质的规定性;是不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3教育管理;对教育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4---的不确定性;1---客体不确定
2---运作的时空不确定---工具手段方法不确定
4---活动实施结果不确定
1二重性○2动态性○3科学性○4艺术性○5创造性○6经济性 5---特性;○6教育管理层次;教育组织内部按职责,职权的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1宏观管理 中观管理(中介性,两重性,相
对独立性)
3微观管理 7教育管理学;研究教育管理活动过程及规律的学科。广义;以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为自己的管理对象,以中央地方的教育法令法规为指导,遵循教育的规律,对整个教育行政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组织进行规划织指导协调和控制,合理配置
教育资源,实现管理目标优化的一门社会科学。
2狭义;以一定类型的或一定层次的学校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构建学校和社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健全学校组织和它的运行机制,优化办学资源,调动全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全面提高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的一门社会科学。
8---的核心概念;组织 计划 控制
9教育组织为什么需要管理;1不能自动运行,要管理保障
2资源稀缺,需要高校合理配置
3人存在知识能力价值的差异。
10教育管理学的价值取向;1现代教育成为庞大事业需要管理和领导
2教育管理利于协调教育系统内外关系,促进教育规模数量结构效益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于合理规划利用教育资源 4利于服务教育。
11---研究范围;1教育制度 ;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规定和行动准则。
2教育结构;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不同类型层次的教育组织,及其要素的组合和比例构成
3教育效益;教育培养的人才对社会产生的效果和利益。
(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教育体系和联系系统。
教育体质;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的总称)
12----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社会学科
2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是管理学的分支 3---的文化性
第三节 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1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基础;1经济科学——现代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基础
2公共产品理论——新视角 3人学理论——核心内容
第二章教育管理理论范式
第一节 教育研究范式
1教育研究范式;1哲学思辨的研究范式
2科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3人文主义研究范式 2管理学研究范式;1结构主义范式
2职能主义范式
3诠释型范式
4人道主义范式
3西方教育管理研究范式:1客观主义研究范式
2主观主义研究范式
3批判主义研究范式 4我国教育管理研究范式;1思辨研究范式
2实证研究范式
3实地研究范式
5范式;用以指导 观察和推理 的基础模型和参考框架。
第三章教育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
第一节 教育管理理论概述
1教育管理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教育管理活动中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认证和实践检验由一系列的概念判断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2---的主要特点;1以教育管理实践的观察为基础
2--趋向规范
3---趋向多元性和多维性
3----作用;1在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结构
2帮助工作人员认识到管理学是多种复杂因素的复合体不是狭隘的技术 3为特殊的管理环境进行解答,提出建议和研究途径 4为管理学的争议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5以系统知识武装工作人员,助于对资料信息观察结果的搜集整理 6工作人员可以就事件分类 假定结果和其他可变关系提出建议
7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8帮助人们阐明表面看似混乱的形式,辨别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4---不足;1限制了灵活性
2观点摇摆不定 3理论有一定难度 4对实际工作者抱有成见 5不稳定的坚持某种观点 第二节 教育管理理论构建
1教育管理理论构建;指提出或建立理论体系的过程。2教育管理理论的形式;1思辨理论
2分类理论 3命题形式理论 4理论模型
3教育管理理论构建的方式;1演绎逻辑2归纳逻辑 第三节 教育管理理论与研究 教育管理理论与价值论、常识的关系;1---不是教育管理价值论2---不是教育管理常识 2教育管理行为研究模式;1信息输入系统
2分析与控制系统 3信息输出系统
第四节 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
1管理实践的特性;1--是具有广泛特约性的社会实践
2---时刻依附在其他社会实践之上
3---作用机制的成效须通过管理作用的对象来说明。
2教育管理理论与教育管理实践的互动关系;1实践与理论的同构性
2实践检验理论的复杂性 3对理论评价的多维性
3教育管理者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管理理论;1教育管理活动复杂,管理者无法从事情本身做决策需要一个参
照框架
2使实践者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他人广阔的经验与认识最终做出恰当的选择 3避免错误导致的资源浪费
4管理者需要解释新环境中的问题时,理论和实践的广阔性会发挥很有价值的作用。
第四章教育管理的主体
第一节
教育管理主体性概述
1教育管理主体: 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具有一定管理素质,有一定权威,担任教育管理工作的人。2教育管理者的能力:1脑力与体力的统一
2品德与才能的统一 3教育管理者的管理指责:1职务与责任的统一
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4教育管理客体:教育主题所认识管理的对象(人 财 物 时间 空间 信息)
1教育管理中主体与客体的状态 ;1本我状态
2自我状态
3超我状态
2教育管理主客体之间的状态关系;1顺位关系
2错位关系
3交错关系
3教育管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1对立统一----------是教育管理主客体关系的存在形式
2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是---的桥梁
3对象化---------------是—实现的结果 第三节
教育管理主体与客体的矛盾运动 第二节
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与客体 教育管理主题与客体之间的矛盾;1利益与责任的矛盾
2智慧与服从的矛盾
3纪律与自由的矛盾
4集权与分权的矛盾
第五章教育管理思想
第一节 人的思想
1人的思想;理性认识,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观念;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
两者区别;思想强调思维活动,观念是长期积累的思想的总结。2-----的特点;1独立性与能动性
2内在性与复杂性 3主观性与现实性 4离散性与差异性
3人思想活动的基本规律;1思想反映环境的规律
2主观制约思想的规律
3思想支配行为的规律
4实践决定思想的规律
第二节
教育管理思想
1教育思想;人们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人认识基本看法。与教育观念更接近。
1宏观层面的教育思想
2中观层面的教育思想
3微观层面的教育思想
教育理论;教育家对一些教育基本问题形成的系统认识并通过理论概括形式表现出来的教育思想。2教育管理者应自觉更新管理思想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经验管理与科学管理的关系
2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的关系
3教育管理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教育管理思想的现代化;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思想和理论来武装认得头脑,并用以指导教育管理的实践。4教育管理主体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思想;1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本质观
2--------发展观
3---------制度管
4树立科学的教育管理目的观 第三节
教育管理观念与创新
1树立法制观念,依法治校;学校必须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来从事教育及管理活动。
(宪法中的教育条款,教育法,教育方面的其他法律和其他法规中的教育条款,教育行政法规,教育规范,地方性教育法规,地方性教育规范,学校各项规章制度)2-------的基本要求;1培养法制观念,增强依法治校的紧迫意识
2加强法律教育,增强学校管理人员的法律素质
3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规范学校管理行为。3-------意义;1利于提高学校管理效率
2利于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4教育管理的超越与创新;1学校要超越自我的局限和个别的生存状态,探索有效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管理
模式。
2学校要超越一个学校的经验,一个时期学校的经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
互动。
3学校要在自我超越的过程中超越现实的能力和状态,达到一个新的状态。
第六章人性观与教育管理理论
第二节
教育管理伦理 第一节 人性观与教育管理
1教育管理伦理;国家公共权力部门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的,再分配与调节有限教育利益和资源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教育价值行为标准。
2------的意义;1揭示道德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发挥作用的途经方法,揭示具体教育管理活动中道德的地位、发挥作用的途径方法,体现教育管理活动中教育组织与人的关系。
2学校的内涵包括道德含义,道德倾向,和道德影响,学校不同于其他组织,因为其产品也是人,而且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学校育人的功能体现了伦理精神。
3管理者行为中的道德内涵。
3教育管理伦理的原则;教育公平-----------------核心原则
4----------------------价值;使人的生命本质在教育中和教育影响后得到展开和升华。5-------------------的合理性依据;1合乎教育发展自身规律
2符合人的发展规律
3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和善的理念
4体现教育善的理念 第三节 教育伦理范畴
1教育伦理范畴;1巩利与人文
2人道与物道
3民主与集权
4权力与权威
5公平与效率
第七章教育管理理念
第一节
教育管理理念概述
1教育理念;人们对教育本质 属性 职能及运作方式等问题的系统化理论化和规律性的观念和认识体系。2教育管理理念;是教育理念中对教育管理的认识和看法,是对教育管理本质 属性 职能及运作方式等问题的系统化理论化和规律性的观念和认识体系
第二节人本管理
1人本管理;在管理中以人为中心
2-------内涵;1依靠人---------------------全新的管理观念
2开发人的潜能-----------最主要的管理任务
3尊重每一个人-----------教育管理最高宗旨
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教育管理成功的基础
5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管理的中级目标
凝聚人的合力------------教育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3人本管理的核心;1点亮人性的光辉
2回归生命的价值
3共创繁荣和幸福 4人本管理的机制;1动力机制
2压力机制
3约束机制
4保证机制
5选择机制
6环境影响机制 第三节
本能管理
1本能管理;以一种能力为本的管理,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
2本能管理理念;以能力为本。1要求现代形态的文化价值观应该建立在能力价值观的基础之上。
2使组织和成员形成一个责 权 利统一的命运共同体。
3本能管理的基本原理;1能力提升原理
2能力实现与整合原理
3能岗 能级 能酬匹配原理
4本能管理的制度安排;1用工制度--------打破身份界限,特权门第,人情关系的干扰,凭才能进入用工,确立用工问题上的才能观
2用人制度--------根据德才兼备和政绩用人,把有能力有业绩的推到重要的合适的
工作岗位
3分配制度-------按能绩分配
4领导制度---进入领导班子的人必须有能绩而且是重能绩。
5本能管理组织运作实质;建立各尽其能的运作机制。(我国 需要建立-----能级制)
6能级制;依据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的各项规定,根据竞争上岗,创新管理制度的精神,通过在组织内部确立科学 合理 公认 可行的能力测评的标准体系,采用有效方法,对组织成员的能力进行客观合理的测评。
7能级制的基本内容;1重视能力
2测评能力
3配置与使用能力
4开发能力
5核算能力
第八章教育行政体制
第一节
教育行政体制
1教育行政;国家通过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进行领导和管理,属于国家行政管理的组成部分。
2教育行政体质;国家管理教育的组织制度,整个教育行政管理的中心和关键,对教育事业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各项制度的总和,即教育行政权力的确立与划分,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隶属关系,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规范的总称。
3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1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中央与地方合作制。
2从属制与独立制
3专家管理制与非专家管理制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行政体质
1学制严格;
2教育行政制度;1中央教育行政制度
地方教育行政制度
第三节
不同类型教育行政制度的比较
1中央集权制的利弊分析;
2地方分权制的利弊分析;
3中央与地方合作制有待完善;1中央与地方合作制还要实践的检验
2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再分配问题的矛盾的调节需要漫长的过程
3中央与地方对教育行政权利的再分配不可能是一个模式。
第四节 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1中国教育行政体质改革目标1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质
2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
3转变政府教育职能
2-----------------的依据;1以中国现行教育体质的实际为依据
2以中国国情为依据
3以中外历史经验为历史依据
4以国体政体为依据
3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应处理的关系;1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行政组织的关系
2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3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4正确处理统一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第九章教育政策
第一节
教育政策基本问题
1教育方针;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人的发展规律,为实现教育目标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和教育基本政策的概括。
2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教育方针要从以下几点入手;1认真学习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加深理解,加快贯彻《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
2把贯彻教育方针纳入法制轨道
3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科技体质改革的需要,积
极推进教育体质的改革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势利导,利用市场有利因素,克
服不利因素,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3我国未来10年的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全面推及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立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2工作方针;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3教育政策;负有教育的法律或者行政责任的组织及团体,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
4教育政策的本质;1是国家意志的表现,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
2是统治阶级内部各个社会阶层利益调整与综合的产物。5教育政策的特点;1规范性与价值倾向性
2中介性
3相对稳定性与灵活性
4目的性与系统性 6教育政策的分类;A层次1教育基本政策
2教育具体政策
B作用1鼓励性政策
2限制性政策
C策略1改造型政策
2改良型政策
D目标1直接政策
2间接政策
E 内容 ;个项目部门政策
7教育政策结构;各类型、层次的政策数量及其组合形式。
8衡量教育政策合理化程度的标准;1教育政策在数量质量和功能上与经济文化政治等相适应,满足这些领
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要求,教育政策的发展变化与上述领域的变化大致同步。
2-------------要满足处理教育内部各种关系、问题的需要。
3教育政策的层次应齐全,协调。
4各种功能的政策应配套,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支持,相互制约,使教育政策稳妥,正确,切实得到落实。
9教育政策,教育方针与教育法律的关系;
第二节
教育政策制定
1教育政策制定的问题;决策机关或者决策人员指定的相关政策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并对实践有消极的指导作用。1方向性偏离问题
2范围性偏差问题
3程度性偏差问题 2造成问题的原因;1外在教育政策环境因素的影响
2政策规划过程中的问题
3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协商的问题
4决策模式僵化,信息流转方式老化,决策模式中的非理性决策模式所占比重较大。3教育政策制定应处理好的关系;1从主体看,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主从关系。
2从决策方式看,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
3从政策决策主体的利益分配看,处理好平衡与失衡的关系。
第三节
教育政策执行
1教育政策执行;教育政策执行者按一定的政策方案,运用各种政策资源,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政策目标,把教育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化为有效现实成果的双向互动过程。
2教育政策执行的特点;1对象的实用性与范围有效性
2影响的广泛性与决策的层次性
3原则性与灵活性
4执行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5执行的协调性与同步性 6目标的统一性与途径的多样性 3教育政策执行的功能;1教育政策执行是运用政策解决教育问题的直接环节
2------------------决定的教育政策方案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与范围
3-------------------是检验教育政策正确与否的重要途径
4-------------------完善发展已有政策,与制定后继政策的依据。 第四节
教育政策评估
1教育政策评估;按照一定的教育价值准则和评价标准,对教育政策对象,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分析与判断,揭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为修订完善教育政策,并为实现教育政策的更良性运行服务,构成其发展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2对教育政策评估的认识;1教育政策评估是一种客观性与主体性统一的价值判断活动。
2------------------的对象是教育政策的质量和结果
3------------------是由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方法,评估标准构成的完整的系
统。
3教育政策评估的特点1价值性
2依赖性
3取向性
4双重性
4教育政策评估的功能;1提升教育政策品质
2检视目标与执行的妥适性
3落实责任归属
4政策建议的依据
5提供政策信息。
第十章教育法规
第一节
教育法规概述
1教育法规;广义;国家机关包括立法机关和政府机关制定和发布的一切有关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狭义;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者认可的,受国家强制力保障执行的有关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2教育法规的形式;1《宪法》中的教育条款
2教育法律
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教育法规
5自制法规
6条约和协议
3教育法规的类别;1全面调整教育关系的法规
2针对某类教育制定的法规
3规定和调整某方面教育工作的法规 4教育法规体系;
5教育法规的价值;在教育法规与教育主体的关系中,作为客体的教育法规以教育主体的需求为基础对其而对其产生效应的属性。
6教育法规价值的体现;1人本价值
2正义价值
3自由价值
4发展价值
7教育立法;广义;泛指一切国家机关或者地方政府按照法定要求和程序,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废止,解释教育法律,法规的专门活动。
狭义;国家立法机关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制定,修改,或废止教育法规的活动。8教育立法与教育行政的关系;1现代教育行政始于近代教育立法。
2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行政的客观要求。 第二节教
育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
1教育法律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一种,是体现统治阶级关于人才培养的意志的,经国家制定或认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活动的行为规则。
2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1法定条件
2行为规则
3法律后果
3教育法律规范的分类;1性质;1义务性规范
2禁止性规范
3授权性规范
2程度1确定性规范
2准用性规范
3委任性规范
4教育法律关系;根据教育法律规范产生的,调整教育活动过程中各方主体之间的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5教育法律关系的特点;1是依照教育法律规范形成的社会关系
2以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为内容,是教育关系的法律化
3反映一定的教育规律 6教育法律关系的种类;1地位1横向教育法律关系
2纵向教育法律关系
2具体化1绝对教育法律关系
2相对教育法律关系
3法律制裁1调整性教育法律关系
2保护性教育法律关系 7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1教育权利与教育义务
2外部教育法律关系;学校与政府的关系
3外部教育法律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8教育法律关系的运行
9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教育法律主体,教育权利主体)依法享有教育权利,承担教育义务的人或组织。10教育法律关系主题的条件(教育能力);1依法律规定取得
2依法定程序,静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取得
3申请并经核准登记取得
4经培,养考试或考核取得 11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特征;1必须是参与教育活动得人或组织
2必须为教育法所承认 12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分类;
13教育法律关系客体;(教育法客体,教育权利客体)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14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特征;1具有教育性
2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的同时
3符合政府的要求和标准 15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分类1物
2行为
3精神产物 第三节
学校的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
1学校的法律地位;学校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2学校的法人地位确立的意义1以自己的名义参加各种民事活动
2确立学校的法人地位就等于承认学校有法定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可以独立经营学校的资源并获得更多的资源,使学校成为自我发展的政体 3可以使学校依法人的身份承担因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一切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3学校作为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
4学校作为行政相对人的特点;1在行政管理中具有被动性
2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具有主动性
3在行政诉讼中具有主动性 5学校作为相对人的权利;1自由权
2管理权
3救济权
6-------------------------义务;1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2执行国家行政机关的委托的义务
3承担违法后受到处罚的义务 7学校的权利;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与经费
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8学校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教育方针,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情况提供便利
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 第四节
学校的设置、职能与法律责任
1学校的设置;
2学校设置的条件;1有组织机构与章程
2有合格的教师
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
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及稳定的经费来源 2学校设置的程序;1审批
2等级
3学校的法律职能;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制定学校内部各项管理制度。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教育质量,按规定授予学业证书
3负责本校教师的任用考核和奖励
4负责对学生的管理,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5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合作
6占有,使用学校的校舍,场地,仪器设备及办学经费
7维护校内教学、工作秩序
8接受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学校的监督管理指导 4学校的法律责任;1行政法律责任
2民事法律责任
3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教育预测与规划
第一节
教育预测
1教育预测;依据教育发展规律,利用科学预测的原理和方法,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前景做出推测的活动。2教育预测的作用;1为教育规划目标的设定提供科学依据
2为教育规划中可行方案的选择提供服务
3为教育规划中的修改,补充提供服务 3教育规划工作的前提;
4教育规划工作的主要步骤;1提出课题和任务
2调查收集整理资料
3建立预测模型
4进行预测
5评价预测结果
6将预测结果提交决策者和计划人员 5教育预测的种类;1与教育相关问题的预测1人口变化趋势的预测
2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
3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
4其他相关问题的预测
2对教育本身的预测1教育发展模式的预测
2教育发展规模与速度的预测
3教育布局的预测
4教育科学研究和对教育科研成果应用的预测 6教育预测的方法1时序预测法
2因果预测法
3定性预测法
7选择预测方法应考虑的因素1预测的期限
2数据的散步形式
3模型的适用范围
4预测费用
5精确度
6预测人员的素质 第二节
教育规划
1教育规划;国家,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或学校遵照国家对教育部门提出的方针政策和任务,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设计和安排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2教育规划的地位;1使教育事业同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相适应的重要保证
2对教育事业进行统筹和调控的重要手段。
3促进教育行政管理科学化的重要途径 3编制教育规划的指导思想;
4编制教育规划的原则1不平衡发展的原则
2按照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发展的原则
3教育内部协调发展的原则
第三节
教育规划的编制与执行
1教育规划的类别;
2教育规划基本要求;1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对现状的深入调查和分析为出发点
2--------------应由总目标和分目标构成的分层结构
3目标应是单一的,明确的,力求达到最大限度的具体化。
4确定目标的实现途径必须以科学的预测为基础
5实现目标要行动方案和必要资源作保证
6必须拟定两个以上的方案做选择
7规划必须是可以控制的
8规划的确定必须依照科学决策的程序 3编制教育规划的基本步骤;1现状调查与分析
2估量机会
3确定目标
4确定前提
5提供决策方案
6评价论证
7确定规划
8制定派生的计划 4编制教育规划的方法;1人为需求法
2教育投资收益分析发
3社会需求法 5教育规划管理过程1规划的编制
2规划的执行
3规划管理中的信息反馈
4规划管理的调整 6教育规划的执行;
7教育规划的控制;
第十二章 教育人事行政
第一节
教育人事行政的概述
1教育人事行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的人事政策,对教育行政干部和教育职工的选拔,任用,聘任,考核,工资,奖惩,福利,退休等事宜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2人员编制;
3教育行政人员以及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编制
4学校行政人员与教师的编制
5教育行政人员及教师的任用
6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的选拔任用方式;1 任命制
2选举制
3考任职
4聘任制 7教育行政人员及教师的调配与交流
8教育行政人员的及教师的职称
9------------------------------的工资
10------------------------------的其他福利
11-------------的退休及退职
第二节
教师岗位设置
1岗位=职位;在特定的组织中,在一定的时间内,有一名职工承担若干的项任务,并具有一定的职务,责任,和权限时就构成一个岗位。
职位;专职一定组织中承担一定职责的职工工作的位置 职务;对职工所承担事物的规定
2职位的分类及发展过程
3职位分类的作用与意义;1可以理顺人事管理的各个环节,制定统一的规格和标准,作为公职人员的录用,晋升,培训,等提供合理的依据,使人事管理工作正规化科学化。
2可以筛选合适的工作人员,实行职位分类,可可以根据职位说明书,根据职位所需人才,筛选出适合该职位工作的人选,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
3可以形成合力公平的工资制度,4可以实行有效的考核制度
5可以为培训提供方便
6可以合理使用人才
7可以精简机构核定编定制
8可以避免工作重叠 4职位分类;
5职位分类原则;1工作种类
2职务内容
3责任大小
4工作难易程度
5工作所要求的资格条件 6职位分类的步骤1职位调查
2职位归类
3制定职位说明书 7岗位责任制
第三节
教师工作绩效评价
1教师工作绩效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表现及结果。
2教师绩效评价的特点;1教师评价需要多个过程
2------------能帮助提高教师的个人绩效水平
3需要学校全体成员都参加
4应该是连续的不间断的
5必须依据科学的标准进行观察和判断。3 教师绩效评价的作用:1 对个人的作用
2对学校的作用:1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改进学校工作
为教师资源计划的重新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依据为教师薪酬设计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是学校经行人事决策的依据
提供教师的发展和培训方向教师绩效的基本原则:1公开原则
2客观公正原则全方位评价的原则
经常化制度化的原则
5教师绩效评价的步骤:1 确定绩效评价的目标简历评价的指标和标准
确定绩效评价人
确定实施步骤
结果处理与反馈教师绩效评价的方法:1 交叉排序法
2等级鉴定法工作成果评价法 第四节 教师的绩效工资 绩效工资:又称绩效加薪、奖励工资,或与评估挂钩的工资,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承担的责任、劳动强度,以及工作环境的好坏来确定岗级,以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成果为依据,来支付劳动报酬。
(广义):依据个人或组织的个人绩效,在对个人和组织工作绩效评估的基础上,而确定的弹性薪酬。绩效工资的优点:1 与业绩挂钩,具有较强的公平性 报酬向业绩优秀的员工倾斜,激发替他员工工作积极性 反应同一岗位员工的业绩差异。拉开薪酬差距,有助于吸引和留住导向型的员工 3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特点:教师绩效的作用:绩效工作的原则:1 准中规律以人为本
以德为先,注重实绩
激励先进,促进发展客观公正,简便易行
第十三章 教育财政
第一节 教育体制概述 教育财政体制:是规范教育财政的秩序,指规范各级政府为发展教育事业而经行教育财力资源配置的活动的一系列制度,主要包括教育财政收入体制,财政支出体制,财政管理体制,等三方面。教育投资 教育经费:为发展教育事业达到教育目地,而支出的必要费用,包括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财政预算实际用于财政教育的经费,以及社会各种力量和个人,直接用于教育的经费 教育投资体制: 教育投入体制: 教育财政拨款体制:
第二节 教育财政的职能和特点 教育财政的基本职能:1 筹措资金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统一调节教育投资与教育事业发展
监督教育机构资金流动 2 教育财政的特点:1 一般特点 1国家主体性和强制性无偿性和社会基金性
具体特点 1非营利性与共同报偿性
2固定性和永恒性计划性和整体性
第四节 新时期中国特色的公共教育财政 第三节 新中国教育财政的制度变迁 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框架的确立:构建中国特色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探索:1 财税改革对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挑战
以县为主,义务教育财政体系的确立
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 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变迁的特征 1 集权化的特征管理权力集权的特征管理权力和办学责任分立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的确
立 我国教育财政投入改革的趋势:1 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加强经费管理
第十四章 教育督导和考试与评估制度
第一节
教育督导制度 教育督导制度:教育督导部门依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经行视察监督评价帮助指导的行政管理制度 教育督导制度的职能:1沟通评价职能
检查督促职能
指导推广职能
完善促进职能
反馈导向职能 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特点:1我国施行依法督导,以法律建立督导制度的基础
督政与督学结合 4 我国近现代教育督导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教育考试制度 教育考试制度:由国家组织实施,认可和监督的,以国家名义颁发考试合格证书,或其他证明以及发出告知的一种考试制度,和考试行政行为。考试制度的职能: 1督导职能评价职能选拔职能激励职能诊断职能调节职能 教育考试制度的分类:1教育方式:1素质教育考试制度
应试考试教育制度
考试类型:1 成人高校招生入学考试制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入学考试制度教育的级别: 1 高等教育考试制度
基础教育考试制度我国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历程:我国教育制度考试存在的问题:1 片面追求分数,倾向应试教育考试制度,使考试激励功能发生偏离
考试内容不科学,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及个性发展
考试形式过于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考试制度中存在着考教合一的现象
考试成绩的评定方式不合理
考试制度的反馈体制建立不完善 第三节 教育评估制度 教育评估制度: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的联系与区别:教育评估制度的建立于发展:
4教育评估的意义:1 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帮助教育系统的运动于最佳状态
有利于促进竞争,调动办学积极性。
第十五章 学校管理组织
第一节 学校管理组织及其产生 学校:
当代学校观:1 功能与结构的统合观
社会组织观 3 学校组织的产生:
4影响学校组织的因素:1意识形态
教育理想 社会制度与组织方式
社会文化价值 学生的亚文化与反文化 第二节 学校管理组织及其制度 学校管理组织:按照一定管理目标要求将职务、岗位、人员结合起来,形成层次恰当,结构严密的有机整体 学校管理组织的职能:
3学校组织的性质和特征:1组织是目标体系
组织分工协作系统
组织是等级权力链
组织是信息网络
组织是一个合理结构 4 建立学校组织的原则: 1 要服从于现实目标必须实现分工原则组织应该分层次组织应该信息通畅要坚持合理结构原则 5学校组织的类别:1 任务:1 主体组织服务组织
作用:1 专业组织
职能组织 需要:1 有权力链的权力组织
专业横向职能组织 6 学校组织管理幅度:学校组织形式:1直线式
职能式
直线职能式
矩阵式 学校规章制度:学校与条文形式对学校成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共同行为准则,做出的规定 9 学校规章制度的作用:1 保证必要的秩序
保证学校工作的稳定性
经行教育的手段制定学校规章制度的基本要求:1 政策性民主性科学性教育性严肃性稳定性 11 学校规章制度的基本内容:学校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内容:1 组织的团队精神组织行为规范共同的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组织行为方式 组织问价建设的基本内容:1 培植具有优良取向的价值观念,凝聚组织奋斗上进的精神
坚持以人为中心,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
提倡先进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
加强礼仪建设,促进组织建设的习俗化
改善雾化环境,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 15
组织文化建设的步骤:1 建立领导体制
建立独立的部门
制定计划 对组织现存文化的总结
实施组织文化建设目标
巩固和发展 第三节 学校校本管理校本管理:学习型组织时代态背景:1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需要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需要学习型组织
今天的学校要成功需要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的内涵:1 他是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
他让成员体会到工作中生命意义的组织 他是通过学习创造自我,扩大创造未来的能量的组织 4 学习型组织的特征:1 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
由多个创造性团体组成 3 善于不断学习
扁平式的组织结构
自主管理 组织边界被重新界定
领导者的新角色 5 学习型组织与五项修炼:1自我超越
改善心智模式
建立共同愿景
群体学习
系统思考 如何向学习型组织转变:1 客服组织学习障碍:1 本位主义障碍
忽视内部障碍
经验学习方式
建立学习型组织机制:1 建立扁平化组织
重视学校规划
建立学习型组织文化
重视管理层的参与
第十六章 学校管理目标与过程
第一节
学校管理目标 学校管理目标:学校组织为完成学校教育任务,从本校实际出发所确定的组织活动的质量规格标准 2 学校管理目标的特点:1 指向性
社会性
可行性
层次性 学校管理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的区别和联系:学校管理目标的内容:1 一般管理目标 具体工作的管理的目标
学校领导工作的管理目标 5 学校管理目标的作用:1 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
控制作用
协调作用 学校管理目标结构的构成要素:1 目标方针 目标项目目标值学校管理目标结构中各要素结合的形态:1 单一目标结合 2 整体目标结合 8 学校管理目标的分类:1 时间:1 长期目标
中期目标
短期目标
性质:1 战略目标
战术目标
对象:1 团体目标
个人目标
层次:1 高层目标
中层目标
低层目标 9 学校管理目标制定的依据:1 社会性质 学校管理活动的规律
学校的教育目标
学校的现实状态
学校管理目标执行的程序:1 全面搜集资料,掌握内外信息
提出目标方案
评估目标方案
比较分析,择优选定 第二节 学校目标管理学校目标管理:学校管理者和组织成员共同确定组织的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于整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并以此推进学校管理活动,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管理方法。2 学校管理目标的特点:1公认性
自控性
激励性 学校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1 系统理论‘
控制理论
3激励理论 学校目标管理的中心问题:1 正确处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调动人的积极性 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5 学校管理目标的程序:1 确定目标
过程管理
结果评估 学校实施目标管理的基本要求:1 掌握目标管理理论,树立现代管理意识
结合学校管理目标,形成整体目标系统
运用有效地管理系统,经行科学的管理安排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客观经行工作评价 第三节 学校管理过程 学校管理过程:学校管理者为达到以育人为中心的预期目的,将管理要素经行组织协调,使其工作在积极相关效应中得以放大,从而共同经行有组织,有步骤的活动程序。包括 计划、执行、检查、总结。学校管理过程的特点:1 以育人为中心的目的性以动态为特征的整体性
以阶段为特征的有序性 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实质的教育性以一定条件为前提的控制性
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1 计划:1 是学校管理者为执行决策目标而根据目标设计可行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 –特点:1 目标性普遍性效益型------地位作用:1 执行决策的重要手段
实施其他管理活动的依据 给学校管理者提供的学校管理工作的方向
有效地协调学校的办学资源----程序:1调查掌握材料的预测阶段
确定目标以及次序阶段
确定熊东方案阶段
计划执行与控制阶段
5----要求:1 鲜明的方向性严谨的科学性切实的可行性明确的可验性
执行:1 把计划中规定的任务与目标贯彻落实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中,通过有效地执行,实现学校管理计划与任务的活动。-----内容:1 组织
指导
协调
激励
3----要求:1以身作则,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善于照章授权,赏罚分明
要体察实情,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检查:1 对下属工作进行监督、考核并给予指导的管理活动------内容:1 监督 考核指导
3------要求:1 明确计划,确定检查对象步骤与方法以原计划为依据,客观公正的予以实施将检查与指导调解,结合起来,讲究实效总结:1 对学校管理工作经行整体分析评价的活动------分类:1 全面总结专题总结
3----要求:1 树立正确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要有全面真实有效地检查考核材料用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总结要与计划要求相对应 4 学校管理过程4个环节之间的关系:1各环节相对独立,又贯穿全过程 各环节彼此结合,形成对立封闭的管理系统
各环节都有一定的活动顺序
各环节任务不同,但均以人为中心
第十七章 学校管理效能
第一节 学校管理效能概述 学校管理效能:学校管理效能地几种观点:1 经济学观点:投入-产出效能观
行政学的观点:效率-效益效能观
管理学的观点:方向-效率效能观 3学校管理效能分析;
4影响学校管理效能的因素;1学校管理观念
2----------体制
3学校管理人员的素质学校组织氛围 第二节 提高学校效能的途径 提高学校效能的途径:1自主办学----根本保证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基本条件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素质----实践保障
第三节 学校管理效能评价 学校管理各要素效能的评价:1人的效能评价财的效能评价 物的效能评价实践的效能评价 空间的效能评价信息的效能评价 学校管理组织效能评价:
组织效能的模型:1 巴斯的组织效能模型
2本尼斯的组织效能模型
帕森斯的组织效能模型 4 高效能组织的特点:1 适应能力
2决策分权化
融洽的心理气氛
高的经济效益 5 影响组织效能的因素:1 组织的内部因素
2环境因素
6学校管理组织效能评价:学校管理系统整体效能评价:
8学校管理系统整体效能评价的意义:1 有利于学校管理者树立系统的观点起到对学校管理工作导向作用
利于学校管理,发挥整体效益
利于克服追求数量的片面性 9学校管理系统整体效能评价的标准:
第十八章学校管理质量
第一节
学校质量管理概述
1教育质量之歧见
2质量的概念
3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
4教育质量之分析
5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标准概述
6我国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重视以数量标准来衡量整体质量,轻视素质----------------。
2重视教育个体的发展质量,忽视其生存质量。
3重视教育个体全面发展的质量,忽视其个性发展的质量。、4不重视质量标准自身的构建的质量,也不重视质量标准达到过程的质量
第二节
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标准构建
1构建我国教育质量管理标准的指导思想
2--------的指导原则;1量与质并重
2生存和发展相结合
3即重视标准自身构建的质量,又重视标准达到过程的质量 3---------的程序与方法
4----------体系的分解
5-----的阐释
6------的措施1建立健全教育体制
2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3提高教师的素质
4制定配套的评估措施
第十九章学校管理战略
第一节
学校管理战略的概论
1学校战略;学校管理者为谋求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对学校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制定学校管理战略目标,拟定优先战略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和控制的动态活动过程。
2---------特点;1具有总体性
2具有长远性
3战略管理的主题是学校的高层管理人员
4重在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重在改善师资队伍建设。3--------的作用;1
4----------的过程,内容,背景
5过程;连接战略的三个核心领域
第二节
学校战略管理运作
1学校战略管理的过程;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的全过程。2---------------------------的特点;1学校战略决策的高层性
2------------------的自主性
3------------------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4--------------------过程的动态性和间歇性
5学校决策思维的理性化和决策结果的风险性 3学校战略方案的制定
4---------------------的评价
5学校战略实施过程的管理
6学校战略规划1规划的空间体系
2规划的时间体系
3规划的重心
7学校战略控制过程的管理;1战略控制的必要性
2学校战略控制的对象
3学校战略控制的基本要素1确定评价标准
2衡量工作绩效
3及时纠正偏差
4学校战略控制原则1预期未来的原则
2抓住重点的原则
3经济合理的原则
4奖惩结合的原则 8学校战略控制的方式1自上而下的控制
2反馈控制
3自我监控
4相互监控 9---------------------的方法;1间接控制
2直接控制 10-----------------------的手段1预算
2统计分析
3专题分析报告
4审计
5建立有关制度进行业务控制 11学校战略调整的必要性
12---------------------的方式方法;1方式
2方法1关键因素调整法
2备用方案调整发 第三节
学校战略管理变革
1战略变革;指组织对变革的预先管理行动以得到明确的战略目标,这可以在常规和自发性的路径下实行。2战略变革的压力
3战略变革的必要性
4战略变革的三个动态性原因1环境
2生命周期的不同
3组织内部的权力变化
5战略变革的四个变量1任务
2技术
3结构
4人员
第二十章教育领导及其行为特征
第一节
领导者与教育领导者
1领导;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过程。
2领导者;一个被委派到某一职位上,具有职权,责任,义务,来完成组织目标,与与目的的人。3领导者与管理者
第二篇:教育经济与管理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思想
一 教育劳动说生产劳动的概念:
a 从最初的定义看:可直接生产使用价值的物质生产劳动;b 从社会形态观察:只有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也就是说只有生产资本,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 c从扩大的概念看:社会劳动本身协作关系的发展,生产的概念扩大了,劳动者可以远离劳动对象,确实物质生产劳动的参加者。2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劳动学说
a 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者服务性的劳动,b 具有间接的生产性,可以远离生产对象进行生产,c 具有直接生产性,表现为直接生产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直接生产科学技术。
二 社会在生产与教育(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功能)
(1)教育在劳动力再生长中的功能
a 劳动力再生产一是指恢复保持现有劳动力而是延续和培养新的劳动力
b 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劳动能力是指人征服和改变客观世界的能力,教育对劳动能力的生产现代意义上一般指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水平)
c 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劳动能力的性质是指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劳动能力的形态是指劳动者从事的是体力形体为主还是脑力为主,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是一般性劳动还是专门劳动)
(2)教育在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中的功能
A教育具有传递积累发展科学的社会作用b教育是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c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有效形式
三 劳动价值学说与教育
a教育费用是劳动力价值的构成部分 b 复杂劳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c教育劳动将影响社会经济价值的形成第三章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a 人口质量重于数量b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的投资c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d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力资本的收益率e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是可以计算的舒尔茨的基本观点:
a 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b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是通过提高人们处理不平衡的状态的能力的具体方式实现的c 人类的时间是人力资本的组成的部分d教育是促进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
(1)筛选假理论:筛选假设理论把教育看成信息
a 同意人力资本理论的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收入水平看成是正比例关系b与人力资本理论不同的地方: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收入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是通过教育的筛选实现的(2)社会化理论:教育培养与训练劳动力的个性特征
a 反对早期人力资本理论:现代社会教育的功能不在意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
认知能力而是在于它的社会化作用b 教育的作用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经济效益培养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各个层次的人才其二教育再生产社会不平等
(3)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教育把劳动力等级化
a 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是教育程度与工资收入水平成正比例关系在不同劳动力市场适用的情况不一致b劳动力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受到不同的待遇,说明教育把劳动力等级化人力资本理论的评析
a 人力资本理论的价值和贡献:重视人的质量可定人力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b人力资本理论的时间意义: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强了对科学研究的投入c有限的合理性:改变了以物力投资为主的投资领域;人的作用大于物的作用,对人投资的收益大于对物投资的作用;人力资本理论重视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观念是可取的d人力资本的社会局限性:在人性和道德角度,把人一切资本化,贬低了人的价值,在政治角度,人力资本理论宣扬的是符合资本主义和阶级差别的理论,在方法论上,以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研究具有某些弱点产权观人力资本理论
(1)人力资本产权的定义:是在市场交易过程形成的所有权以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得百分一系列权利的总称,是制约这些权力行使的规则,本质是上社会经济生活关系的反映。(2)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天然归属个人以及完备性和关闭功能(3)人力资本产权的功能:激励功能、配置功能、分配功能
(4)人力资本产权化的实质:赋予劳动者与其人力资本相等的产权权能。权益和权责,使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共同参与收益分配与风险承担。企业人力资源资本化运营(人力资本股权化)
(1)人力资本股权化是指在现代公司制度下,将企业内部员工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存量直接作资入股,使之在企业经营净收入中,在价值上不仅得到补偿性回报而且还能得到增值性或剩余性收益
(2)人力资本股权化的历史沿革
a 古典企业并没有无视人力资本产权的作用b人力资本的产权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逐渐提升c 人力资本的产权在现代企业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严格的有限责任制度,规范的法人治理制度)
(3)人力资本股权化的途径
a 一般人力资本股权化员工持股b专业人力资本股权化经理层持股
第四章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需求(社会与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要求)
(1)教育的社会需求
影响因素:社会人口状况,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策导向。
(2)教育的个人需求:
需求动因:精神生活需求、物质生活需求、社会地位需求、影响个人需求的因素:个人的天赋能力、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学杂费的高低、个人教育未来收益。
教育的供给(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
影响因素:教师的供给、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的单位成本、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
供求关系以及调节方式
供求矛盾的内容:教育的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教育的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之间的矛盾、教育需求与供给变化的不平衡。
调节方式:市场调节(学费),政府调节(教育的宏观管理),两者相结合。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功能
直接功能:是劳动力生产再生产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缩短必要的社会劳动时间提高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手段;科学生产、再生产以及将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技术的手段;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间接功能:对人全面发展的影响;通过培养非物质部门的人才,影响其意识形态,对社会生产力发生作用;陶冶劳动者思想和道德情操,提高文明程度,提高劳动的积极性创造性
第五章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知识经济的含义:
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指对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或者说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适用为特征的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包括知识与能力以及科学与技术,其中科学与技术是核心。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基础教育做好义务教育与扫盲教育,在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发展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将担负更重要的使命:知识传授、知识生产、知识物化;企业的教育与培训将有更大的发展;建立现代教育体系;改革和建立新的教育内容,符合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适应经济时代的要求;改革教育组织形式和方法,是教育方法适应新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技术手段,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教育组织形式和手段。
第七章教育的结构与经济结构
教育结构:教育这个社会现象总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以及结合方式。既包括横向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方式也包括纵向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衔接方式。
分类:教育的人力结构,教育的投资结构,教育的级别结构,教育的类别结构,教育的形式结构,教育的布局结构,教育的体制结构。
合理的教育结构:一是教育的类别与专业设置以及类与类、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要与社会经济部分中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以及其比例关系相适应;而是教育的级别结构。教育的程度结构以及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要与社会经济部门中的劳动技术结构及其比例相适应。
第八章教育投资
十六章 教师劳动及其报酬
教师劳动效率: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一定时期内所取得教育成果。
提高教师劳动效率的方法: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的政治与业务素质;改善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
教师劳动报酬的理论:教师工资必须按照按劳分配与绩效分配的原则;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师资结构的含义:教师队伍各组成部分比例欢喜以及结合方式
教师自由流动的必然性:社会化大生产的普遍规律决定的;社会化大生产是市场调节机制独立化与配置功能基础扩展的基础;是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
十五章 教育经济效益计量
劳动简化比的计算方法:
确定计算的基期和报告期,统计两个年份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人数数值;确定劳动简化比的尺度或者媒介,计算出具体的数值;计算基期和报告期的劳动简化比,列表统计详细数字;计算因教育因素增加的劳动量;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或经济增长的贡献
第十四章教育经济效益
教育的经济效益的定义:教育领域内的劳动耗费与教育所得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教育经济效益的特点:教育经济效益有两种表现形式:直接表现形式和简洁表现形式;只能产生教育成果不能呢个直接产生经济财富;计算经济效益不能直接在投入端开始;教育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多效性和条件性;(带来的困难:经济效益必须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在计算上只能求的近似值)
教育经济的效益指标体系:教育纯收入、教育收益率、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对个人收入的贡献。
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a 从单向指标看:对完成生产定额的影响;掌握新工种、新技术和提高技术等级速度的影响;对提出合理化建议与技术革新的数量与质量的影响;对成产技术水平的影响;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对设备完好率的影响。B从综合指标看: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总贡献;估算不同程度的劳动成产率,可采用劳动生产率简化系数;教育程度与工时效率的关系,可采用工时效率简化比
第十三章教育规模经济
教育的规模经济:当学生人数增加的比率大于单位学生成本增加的比率。教育规模不经济:当学生人数增加的比率小于单位学生成本增加的比率。
教育规模经济形成的条件:a 资源利用的适充分性:鉴于资源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性,学校规模的扩大在不影响教育功能的前提下,是教育资源得到百分之百的利用b资源使用的适当性(把资源功能的特性用在相应需求的场合):专用教育设备、教师专才专用、教育功能多样性、提供多样性的课程内容;c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教育规模过大造成人际关系疏离和行政管理僵化。d 教育适度规模决策:学校拥有恰好使资源得到充分和适当的应用,而又不衍生出人际关系疏离和行政管理僵化等弊病的学生人数
教育的规模类型及其优缺点与发展方向
第十二章 教育经济效益
教育经济效率定义;
在宏观上看,是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相同教育成果,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在微观上看,某个教育单位或者学校,教育事业单位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入的利用比率。
教育经济效率的理论指标体系:
能力工资;技能和知识标准分;专业改变率和专业人员缺员率;培养周期;知识转化滞后期;毕业生的发展潜质;知识废旧率和知识更新率。
第十章 教育消费
教育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消费的盲目性;教育支付形式的单一性;教育消费中的浪费现象;教育消费存在高消费现象。
针对教育消费的对策研究:
积极引导各级各类教育消费,使之形成有效教育消费需求;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逐步形成教育消费者自己支付教育费用;树立教育服务观念,满足教育消费者质量要求;选准重点,扩大教育消费。
第九章 教育成本教育成本的分类:
教育的社会成与教育的个人成本:a 教育的社会成本两个层面意思;广义的是指个人与社会的教育成本总和;狭义的是指国家与社会支付的教育公共成本。b 教育的个人成本:家庭和个人所支付的教育费用。
教育的直接成本和教育的间接成本(机会成本);
教育的物质成本与教育的人员成本;计算教育成本应当主义的问题
范围准确;对图书资料费有不同计算方法;学校固定资产折旧问题;对闲置设备的处理。
第三篇:教育经济与管理: -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考试大纲
科目编号:605科目名称:教育经济学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教育经济学是我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专业考试课程之一。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具备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
1、教育经济学一般理论 5-6%
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教育经济学学科体系、影响教育经济学产生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社会化理论、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
2、教育与经济发展5-6%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系、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教育服务的性质、教育与科技和经济的融合。
3、教育投资与教育资源配置 20-30%
教育投资的性质与特点、教育投资来源及构成、教育投资改革、教育投资比例指标、确定教育投资的原则和方法、教育投资的计量与比较、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
4、教育成本 10-15%
教育成本核算、教育成本分类、教育成本计算方法、大中小学教育成本比较、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5、教育效率 10-15%
教育效率的评价指标与计量方法、影响教育效率的因素、教育效率系统、中国教育效率评价。
6、教育规模经济 10-15%
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教育适度规模决策模型、教育规模分类、高等学校规模经济。
7、教育经济效益 20-25%
教育收益、教育经济效益特征、教育收益率分类及其比较、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
8、教育供给与需求 20-25%
教育供给、教育需求、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过度教育、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教育资源的规划。
三、试题类型及比例
1、名词解释 20%
2、简答题 40%
3、论述题40%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
五、主要参考书目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第四篇:仪器分析 色谱电泳总结 中南民族大学
1.柱温的选择原则:在使最难分离的组分尽可能好地达到预期分离效果的前提,不尽可能采取较低的柱温,但以保留时间事宜、峰形正常,又不太延长分析时间为度。对于滞程范围较宽的试样,采用程序升温。
2.气相色谱法应用于分析气体试样,也可分析易挥发或者可较易挥发的液体和固体,不仅可分析有机物,也可分析部分无机化合物。
3.简要说明气体色谱分析的分离原理:借在两相间分配原理而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气相色谱就是根据组分和固定相与流动相的亲和力不同而实现分离。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不断进行溶解、挥发、或吸附过程而相互分离,然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4.气相色谱仪的基本设备包括哪几个部分?各有什么作用?
解: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温控系统以及检测和记录系统。气相色谱仪具有一个让载气连续运行的管路密闭的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包括进样系统和气化室,其作用是将液体或固体试样,在进入色谱柱瞬间气化,然后快速定量地转入到色谱柱中。5.当下述参数改变时,(1)柱长缩短(2)固定相改变(3)流动相流速增加(4)相比减小;是否会引起分配系数的变化?为什么?
答:固定相改变会引起分配系数的变化,因为分配系数只与组分的性质及固定相与流动相的性质有关,所以:(1)不会引起分配系数的改变(2)会引起分配系数的改变(3)不会引起分配系数的变化(4)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6.当下述参数改变时,(1)柱长增加(2)固定相增加(3)流动相流速减小(4)相比增加,是否会引起分配比的改变?为什么?
κ=κ/β,而β= Vm/Vs,分配比除了与组分,两相的顺序,柱温,柱压有关外还与相比有关,与流动相流速;柱长无关。故(1)不变化(2)增加(3)不改变(4)减小 7.7.8.气固色谱的分离原理:由于被测物质中各个组分的性质不同,它们在吸附剂上的吸附能力也不一样,较难被吸附的组分就容易被脱附,较快地移向前面。容易被吸附的组分就不易被脱附,向前移动得缓慢些。经过一定时间,即通过一定量的载气后,试样中的各个组分就被彼此分离而先后流出色谱柱。
气液色谱的分离原理:试样组分随载气进入色谱柱,组分溶液到固定液中,随着载气的连续流动,溶解的组分挥发到气相中,并如此反复进行溶解与挥发。因为试样中各组分固定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组分,难挥发,停留在柱中时间长,移动慢。而溶解度小的组分,易挥发,停留在柱中时间短,移动快。经过一段时间,各组分就彼此分离了。
9.气相色谱仪构造为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记录系统,同时还有温控系统。色谱柱的温度控制方式有恒温和程式升温两种。程式升温指在一个分析周期内柱温随时间由低温向高温做线性或非线性变化,已达到用最短时间获得最佳分离的目的。
10.极谱电流的干扰及其排除:(1)极谱分析干扰电流包括:残留电流,迁移电流,极谱极大现象和氧波(2)消除:①残留电流指在极谱分析时,当外加电压未达到分解电压时所观察到的极小电流。采用作图法予以扣除或利用仪器的残余电流补偿装置以抵消。②迁移电流:由于电极对待侧离子的静电引力导致更多离子移向电极表面,并在电极上还原而产生的电流。消除迁移电流的方法是在被测电解液中加入大量的电解质,使电解液中含有大量的阴阳离子,而使阴极对被测离子的静电引力大为减弱,以致使被测离子所产生的迁移电流趋近于零。③极谱极大现象:当外加电压达测量物分解电压后,在极谱曲线上出现此极限扩散电流大得多的不正常的电流峰。极谱极大现象的产生由于汞滴在成长过程中、毛细管末端汞滴被屏蔽、离子不容易接近,使得汞滴表面各部分的电流密度不均匀,进而导致汞滴表面各部分的表面张力不均匀,发生汞滴表面沿切线方向的运动所致。通过在被测电解液中加入可使表面张力均匀变化的极大抑制剂的方法消除,通常是一些表面活性剂物质如明胶,聚乙烯醇等。④氧波:除去氧波的方法:a.通入惰性气体,如H2、N2、CO2;b.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加入Na2SO3还原O2;c.在强酸性溶液中加入Na2SO3,放入大量二氧化碳遗迹除去O2;或加入还原剂在铁粉,使与酸作用生成H2,而除去O2;d.在弱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加入维生素c;e.分析过程中通入N2保护。
11.极谱分析是特殊情况下的电解,请问特殊性是什么?
答:极谱分析使用一个面积很小的汞滴电极和一个面积很大的甘汞电极。汞滴电极在电解过程中完全极化,不搅拌的情况下进行的。12.范氏速率理论方程的数学简化式为:H=A+B/u+Cu 式中u为流动相的线速度,A代表涡流扩散速度系数,B代表分子扩散项系数,C代表传质阻力项系数。
A=2λdp(dp表示填充物的平均直径,λ表示天空不规则因子)B=2γDg(γ表示填充柱内流动相扩散路径弯曲因子,Dg表示组分在流动相中扩散系数。)
13.什么叫程序升温气相色谱?适用于那些样品?什么又叫梯度淋洗液相色谱?为什么要采用梯度淋洗?
答:在色谱分析过程中,按一定的加热速度,使柱温随时间呈线性或非线性增加,使得混合物中各组分能在最佳温度下洗出色谱柱的方法称为程序升温气相色谱。对于宽沸程的混合物,由于低沸点组分因柱温太高使色谱峰窄,互相重叠,而高沸点组分又因柱温太低,洗出峰很慢,峰形宽且平,有些甚至不出峰,对于这类样品特别适宜用程序升温分析。
梯度淋洗就是在分离过程中,让流动相的组成、极性、PH值等按一定程序连续变化,使得样品中个组分能在最佳的k(容量因子)下出峰。这使保留时间短、拥挤不堪、甚至重叠的组分,保留时间过长而峰形扁平的组分获得很好的分离,特别适合样品中组分的k值范围很宽的复杂样品的分析。梯度淋洗十分类似气相色谱的程序升温,两者的目的相同。不同的是程序升温是通过程序改变柱温,而液相色谱是通过改变流动相的组成、PH值来达到改变k的目的。
14.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机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由分子中的电子的能级跃迁产生的,用一束具有连续波长的紫外—可见光照射某些化合物,其中有些波长的光辐射被化合物的分子吸收,若将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光作用下的吸光度对波长作图,就可获得该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5.检测器按原理分为浓度型检测器和质量型检测器。
浓度型检测器包括 热导池检测器(TCD)和电子捕捉检测器(ECD)质量型检测器包括氢火焰检测器(FID)和火焰光度检测器(FPD)16.气相色谱与液相色谱:
(1)检测器:气相是热导池检测器和氢火焰检测器作为通用检测器
液相是视差折光检测器为通用检测器
(2)改进方法:气相:程序升温 液相:梯度淋洗
(3)气相的气体不参与分配;液相中的液体则参与分配
(4)都有正向和反向色谱之分:正向:流出物质顺序从低极性到高极性。
反向:流出物质顺序冲高极性到低极性。17.原子吸收光谱的干扰主要包括 物理干扰、化学干扰、电离干扰和光谱干扰。
(1)物理干扰是试样和标准样物理性质的差别所产生,消除物理干扰的方法是配置与试液溶液组成相似的标准溶液或者采用标准加入法可消除物理干扰。
(2)电离干扰是指由于很多元素在高温火焰产生电离,使单位体积内的基态原子数减少,灵敏度降低。电离干扰与火焰温度、元素的电离电位和浓度有关。为了克服电离干扰一方面可适当控制火焰温度,另一方面加入消电离剂可有效消除电离干扰,一般用易电离的碱金属如 钾、钠、铷、铯。等作为消电离剂。
(3)化学干扰指被测元素与共存的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稳定化合物,而影响原子化效率。影响化学干扰的因素:阳离子的干扰和阴离子的干扰。消除化学干扰的方法是:①加入释放剂②加入络合保护剂③加入助溶剂 ④适当高温火焰消除干扰 ⑤采用标注加入法。
(4)光谱干扰包括 谱线干扰和背景干扰。采用适宜的狭缝宽度,降低灯电流或采用其他分析线可以消除谱线干扰,采用连续光源背景校正法消除背景干扰。
将背景校正技术有临近非共振线校正,氘灯自动背景校正或塞曼效应背景校正等方法消除干扰.18.有哪些常用的色谱定量分析的方法?试比较它们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
(1)外标法:是色谱定量分析中较简易的方法。该法是将预测组分的纯物质配置成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使浓度与待测组分相近。然后取固定量的上述溶液进行色谱分析,得到标准样品的对应色谱团,以峰高或峰面积对浓度作图,这些数据应是通过原点的直线,分析样品时,在上述完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取制作标准曲线时同样量的试样分析、测得该试样的响应讯号后,由标准曲线即可查出其百分含量。
(2)内标法:当只需测定试样中某几个组分,或试样中所有组分不可能完全出峰时,可采用内标法。具体做法是:准确称取样品,加入一定量某种纯物质作为内标物,然后进行色谱分析,根据被测物和内标物在色谱图上相应的峰面积(或峰高)和相对校正因子,求出某组分的含量
内标法的要求是:内标必须是待测试样中不存在的;内标峰应与试样峰分开,并尽量接近与分析的组分。
内标法的缺点是在试样中增加一个内标物,常常会对分离造成一定困难。
(3)归一化法:是把试样中所有组分的含量之和按100%来计算,以它们相互的色谱峰面积或峰高为定量参数。使用这种方法的条件是:通过色谱分离后、样品中所有的组分都要能产生可测量的色谱峰。
该法的主要优点是:简单、准确;操作条件(如进样量,流速等)变化时,对分析结果影响很小,这种方法常用于常量分析,尤其适合于进样量韩少而其体积不易准确测量的液体样品。
19.离子选择性电极:PH玻璃膜电极、晶体膜电极、流动载体电极、气敏电极、生物电极
(1)PH玻璃膜电极的产生机理:当内外玻璃膜与水溶液接触时,Na2SiO3晶体骨架中的Na+与水中的H+发生交换:G—Na + H+ ==G—H+ + Na+ 因为平衡常数很大、玻璃内外表层中的Na+的位置几乎全部被H+所占据,从而形成所谓的“水化层”。设膜内外表面结果相同(ψg=ψg’),即ψm=ψ外-ψ内=k+0.059 PH(2)玻璃电极的特点:①不对称电位②酸差③碱差或钠差④对H+有高度选择性的指示电极⑤膜薄 除这些特点外,还可通过改变玻璃膜的结构及组成制成对K+、Na+、Ag+、Li+等响应的电极。
23.色谱法的创始人是植物学家茨维特,产生过程:将植物色素的石油醚浸取液倒入填充有碳酸钙的直立玻璃管中,浸取液中的色素被碳酸钙吸附,通过加入石油醚的冲洗,色素中各组分互相分离、形成各种不同颜色的色带。
在色谱法中,固定在玻璃管内的填充物(固体或液体)称为固定相,沿固定相流动的流体(气体或液体)称为流动相,装有固定相的管子,(玻璃或不锈钢制)称为色谱柱。26.按照分子轨道理论产生紫外—可见光谱的电子跃迁的形势有哪几种?比较它们的能量高低?
解:根据分子轨道理论的计算结果,分子轨道能级的能量从反映速度在σ*轨道最高,成键σ轨道最低,而n轨道的能量介于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之间。所以所以几种分子轨道能级的高低顺序是:σ<π 而n→π*和π→π*两种跃迁的能量相对较小,相应波长多出现在紫外—可见区。所以它们的能量高低为σ→σ*>σ→π*>π→σ*>n→σ>π→π*>n→π*。 24.IlkoviE 方程式的数学表达式中各符号的意义是什么? 解:数学表达式:ˉidˉ=607nD1/2 m2/3 t1/6 C 其中ˉidˉ i平均极限扩散电流;n:电子转移数;D:扩散系数cm2/s;m:汞滴流量,mg/s;t:测量时,汞滴周期时间,C:待测物的浓度,nmol/L。 25.什么是极谱的底液?它的成分组成是什么?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解:极谱定量分析中,为消除或尽量减小各种干扰电流的影响,往往要向试液中加入各种试剂,这些加入各种试剂后的溶液称为极谱分析中的“底液”。 组成及作用:①支持电解质、作用是消除迁移电流②极大抑制剂,求作用是消除极大③除氧剂,作用是消除、氧波④其他有关试剂,如用以控制溶液酸度的实际,改善波形的缓冲液,络合剂等。 26.试述氢焰电离检测器的工作原理。如何考虑其操作条件? 解:对于氢焰检测器离子化的作用机理,至今还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火焰中的电离不是热电离而不是化学电离,即有机物在火焰中发生自由基反应而被电离。化学电离产生的正离子(CHO+、H3O+)和电子(e)在外加150~300v直流电场作用下向两极移动而产生微电流。经放大后,记录下色谱峰。氢火焰电离检测器对大多数的有机化合物有很高的灵敏度,故对痕量有机物的分析很适宜。但对在氢火焰中不能电离的无机化合物例如CO、CO2、SO3、N2、NH3等不能检测。 27.简述热导池检测器的工作原理。有哪些因素影响热导池检测器的灵敏度? 解:热导池作为检测器是基于不同物质的导热系数。当电流通过钨丝时,钨丝被加热到一定温度,钨丝的电阻值也就增加到一定位(一般金属丝的电阻值随温度甚高而增加)。在未进样时,通过导热池俩个池孔(参比池和测量池)的都是载气。由于载气的热传导作用,使钨丝的温度下降,电阻减小,此时热导池的俩个池孔中钨丝的温度下降和电阻减小的数值是相同的。在进入试样组分以后,载气流经参比池,而载气带着试样组分流经测量池,由于被测组分与载气组成的混合气体的热导系数和载气的热导系数不同,因而测量池中无私的散热情况就发生变化,使两个池孔中的两根钨丝的电阻值之间有了差异。此差异可以利用电桥测量出来。 电桥工作电流、热导池体温度、载气性质和流速、热敏元件阻值及热导池死体积等均匀对检测器对灵敏度有影响。 28.磷光和荧光的根本区别:荧光是由激发单重态最低震动能层至基态各振动能层间跃迁产生的;而磷光是由激发三重态的最低震动能层至基态各振动能层间跃迁产生的。 管理的要素 组织(场所)目标(方向)资源(依靠)效率(追求) 管理的特性 1.管理的本质具有双重性 自然属性(内部效益最大化)社会属性(外部条件制约)教育领域中很多东西人们难以定论或把握(如教学技能、学习态度等)教育管理的很多方面难以量化,直接影响到评判的标准 教育管理活动常常会涉及其他管理活动不常碰见的伦理、道德及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4 在教育系统中,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学专业人员之间常常会发生矛盾冲突对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评价,比对其他管理工作的评价要复杂得多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常常使得教育管理工作趋于保守 三、教育管理的模式 1.经验管理模式 特点:1注重经验价值,将个人经验作为教育决策和判断依据; 办学水平代表了教育管理者的经验水平; 3经验越丰富,管理教育就越得心应手; 弊端:办学经验停留在经验水平,难以达到理论水平,难以推广;教育稳定时有效,发生剧烈变革时,经验模式就会存在困难 3.科学管理模式 特点: 看重管理理论的指导意义,不轻信经验; 2管理机构层次分明,分工明确; 3管理过程注重运用调查统计等自然科学技术手段; 4注重民主管理方法,强调参与决策; 5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推广性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的管理现象、管理过程和管理规律.蔡元培: 民主与法治的教育管理思想(大学的“教授治校”北大“兼容并包”的学术与用人政策; 学生自治,成立学生自治委员会以促进学生体育、知识和品性修养的发展) 古典管理理论 1.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高效率地完成组织任务 2.管理活动最基本的手段:分工和专业化 3.统一指挥,严格服从 4.工作标准化,依标准程序展开 5.实现组织目标的根本保证:严密的规章制度 6.看重经济上的奖励和惩罚制度 7.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 8.坚信管理有规律可循 9.人是“经济人” 一、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 (一)认定政策问题 必须是涉及公众利益的问题 必须是较长时间存在的问题 必须是动用公共资源才能解决的问题 (二)确定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必须是指向明确的政策目标必须是有限的政策目标必须是能够达成的 (三)拟订政策方案 政策方案必须是科学的政策方案必须是合理的政策方案必须的可行的 政策方案必须在政治是可以接受的 4.选择政策方案 需要教育政策制定者对教育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又对教育条件有充分的认识。 1.学校的本质是什么? 2.校长拥有哪些领导权威?孰轻孰重? 科层权威 心理权威 技术-理性权威 专业权威 道德权威 3.校长的第一要务是什么?校长应作怎样的角色定位? 第一要务是学习共同体共享的价值观、信仰、理念、承诺和理想的建设。通过“建树目的”来实现 角色是领导者的领导者 (二)校长职级制 校长职级制是指将校长的职位,按照不同的任职资格、条件、岗位职责要求,分为若干个等级,形成职务等级系列,为校长的任用、考核、奖惩、晋升、工资待遇提供依据和管理标准。它既是针对校长专业技术职称的管理制度,也是校长学识、资历、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以及业绩的综合体现。 一、教师管理的基本功能 (一)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组织运行的基本前提 (二)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 教师的素质是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 (三)教师发展的重要条件 创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 有学者认为至少应当从三个维度来考察评价教师的表现: 第一是教育维,即从教育者的角度考察教师的素质、表现和成就; 第二是学习维,即从学习者的角度考察教师的终身学习的意识、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自我完善的表现和成绩; 第三是创造维,即从创造者的角度考察教师的创新精神、创造才能和革新成就。 四、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 制度保障:规章和程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目标进行规定)资源保障:人力资源、经费(校外专家及经费)文化保障:自觉自动的生活方式 从单一关注到多重关注 从工作业绩到动力来源 (三)班级经营的内容 1.行政经营:班规、座位 2.班级环境经营:物理环境、心理环境 3.课程与教学经营: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学习效果的评价 4.班级常规辅导:课堂礼节、教室秩序、集体公约 5.自治活动经营:班干会 6.偏差行为应对:不合群 四、班集体的建设 (一)选派合适的人选担任班主任 (二)确定班集体共同奋斗的组织目标 (三)建立强有力的班级集体的核心 (四)健全规章制度,培育良好班风 (二)教学管理的内容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 2.建立和维护教学为主的工作秩序,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3.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体系; 4.加强教学科研工作,不断促进教学的科学化。、学校课程管理 (一)提升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意识 外在力量唤醒;校长等管理者转变观念 (二)明确学校课程管理的核心职责 课程设计的严肃性,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需要 (三)建立学校课程管理的规章制度 以政策法规为依据,保证国家课程的统一性和标准性; 地方课程突出本土性和区域性,可必修课选修; 校本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选修权力,强调多样化和个性化 第三节 德育管理的实施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1强化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 学科渗透德育 2提高各学科教学的教育效果 机构;“ 全、准、深、活、新”;政治课 3建立评估和激励机制 将渗透德育的水平和效果作为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二、在学校活动中渗透德育 1做好各项活动的规划工作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2给予人力、物力的保证 3对各项活动加以指导 三、学校与家庭的合作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更多地具有打基础和定向的作用 学校和家庭应成为理想伙伴,学校可通过多种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如:组织家长学校、设立家长联谊会、进行家庭访问、建立家庭联系手册等 四、学校网络德育管理 1加强网络德育管理刻不容缓 2构建网络德育管理新模式 3加强对网络的教育与管理力度第五篇:教育管理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