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脏四位相的解剖与X线总结
心脏四位相的解剖与X线总结
临床上常需要从心脏的胸部后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三个方位来观察心脏、大血管的形态、肺血流改变等,部分病人必要时还需要加照左侧位片。下面是心脏在这四个方位的影像学表现。、后前位(PA):患者直立,前胸壁紧贴片匣,X线由后向前投照,摄片时吞钡。
右心缘
上段: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
下段:右心房,右心膈角区有时可见下腔静脉影
心胸比率一般不大于0.5 左心缘
上段:主动脉结
中段:肺动脉段(心腰)
下段:左心室(心间)
透视见左心室搏动与大血管相反,在心腰构成反向搏动点。、右前斜位(第一斜位RAO):患者直位,右前胸靠片匣,身体与片匣成45~50度角。X线从患者左后投向右前,摄片时吞钡。
心前缘
上段:升主动脉
中段:肺动脉圆锥
下段:右心室
心前间隙(胸骨后区):心前缘与胸壁间有三角形透明区
心后缘
上段:左心房
下段:右心房
心后间隙(心后区):心后缘与脊柱之间
食道正常吞钡压迹有主动脉结、左主支气管和左心房 食管为心后间隙内的主要结构,紧靠左房后方。正常时此段食管可有轻微压迹,但决无移位。食管下端及胃气泡偏居前方,为识别右前斜位的标志。左前斜位(第二斜位LAO):患者直立,左前胸靠片匣,身体与片匣约成60度角,摄片时吞钡。X线从患者右后投向左前。
此投照时室间隔与中心X线大致平行,心室大致分为左右两半。心前缘
上段:右心房
下段:右心室
右心房上为主动脉,二者相交成钝角 心后缘
上段:左心房
下段:左心室 透视下可见室间沟;后下缘心膈角内可见下腔静脉及心后三角。
主动脉弓的下方与心影之间的透明区称主动脉窗,其间有气管,支气管和肺动脉阴影。食管下端及胃泡偏居后部,为识别左前斜位的标志。
(四)左侧位:患者直立,左侧侧胸壁靠片匣,同时吞钡,X线从病人右侧投向左侧。
心前缘全部为右室,心后缘
上段为左房 下段为左室
食管在左房平面有浅的压迹,无移位。
心后缘最下段(即下腔静脉)与食管之间一透明间隙,左室增大时此间隙可消失。
第二篇:心脏解剖与生理(超声试题)
第九章心脏解剖与生理心房收缩期在心血管生理上的意义是什么(b)
A 心房的血液因心房收缩,最终全部被充盈到左心室B 左心房收缩引起左心室收缩C心房收缩期引起心室快速充盈D心房收缩是舒张期的开始E心房收缩期是左心室射血的终结
2下列关于肺动脉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
A3个半月瓣,称为左瓣、右瓣、无冠瓣B肺动脉瓣口位于主动脉口的左前上方C肺动脉瓣各半月瓣游离缘的总部有半月小结D肺动脉口与右室流出道连接E3个半月瓣,称为左瓣、右瓣、前瓣
3左心室的解剖结构及其邻近结构关系,哪一项是错误的(E)
A左心室流出道B左室流入道C左室壁D左房室口,通过左房室口与左心房连接E与肺动脉连接
4等容收缩期在心动周期指的是什么时间(B)
A 左心室被快速充盈的时间B 二尖瓣关闭到主动脉开放的时间C左心室血液快速射入主动脉的时间D左心室被缓慢充盈的时间E肺动脉被右心室血液充盈的时间
5心搏出量与心输出量有什么不同(C)
A心搏出量在数值上与心输出量相等B心率不变时,心搏出量增大反而使心搏出量减低 C心输出量是心搏量乘以心率,心搏量是每次心搏的排血量D心搏量大于心输出量E心输出量不乘以心率,心搏出量需计算心率 6影响左心房压的直接因素是(E)
A主动脉压的大小B三尖瓣有无狭窄C右室压的大小D主动脉瓣口有无关闭不全E肺静脉对左心室的充盈及二尖瓣口通畅程度
7下列哪一支血管不是右冠状动脉的分支(C)
A右圆锥支B后降支C左回旋支D右室后支E右冠状动脉主干 8从心尖部可检查哪个心脏超声切面图(D)
A 大动脉短轴切面图B 上腔静脉长轴切面图C 主动脉弓长轴切面图D四腔切面图E主动脉短轴切面图M型超声心动图的心室波群可检查哪种结构的运动曲线(c)
A主动脉根部曲线B左房后壁曲线C室间隔曲线D主动脉瓣后叶曲线E三尖瓣曲线
10肺动脉血流的多普勒频谱有什么特征(E)
A舒张期出现,双峰状,三向B收缩中期出现,负向,尖峰波形C收缩期为正向,舒张期为负向尖峰形状D收缩期正向,双峰,舒张期负向,波峰圆钝E持续全收缩期,负向,正弦波形
11下列哪一项是心肌收缩功能的主要测量指标(C)
A左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B舒张期压力减半时间C左室短轴缩短率,室壁收缩期增厚率D等容舒张期时间E左室心肌松弛时间常数
12正常心脏与下列哪种组织器官不毗邻(C)
A肺B食道C胃D支气管E迷走神经
13正常三尖瓣与二尖瓣的血流频谱有什么不同(D)
A三尖瓣血流频谱为负向,二尖瓣为正向B三尖瓣频谱缺乏收缩期成分C 三尖瓣血流频谱幅度(速度)明显大于二尖瓣血流D 三尖瓣血流频谱幅度(速度)小于二尖瓣E三尖瓣血流舒张期速度大于二尖瓣 14关于心底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B)
A由左、右心房和肺动脉及主动脉组成B朝向右后上方,大部分由左心房及小部分右心房组成C由左、右心室组成D由左心室组成E心底部与大血管相连,位置活动度大
15关于冠状沟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B)
A冠状沟介于左、右心室之间B近心底处,几乎呈环行,冠状沟将心房和心室分开 C冠状沟将左、右心房分开D冠状沟呈环行将心房与心室分开E冠状沟绕至心脏后方与左室间沟相连
16有关前室间沟与后室间沟的相关描述,血流哪一项是错误的(E)A心的胸肋面有自冠状沟向下至心尖右侧的浅沟,称为前室间沟B膈面也有自冠状沟向下至心尖右侧的浅沟,称为后室间沟C后室间沟与冠状沟的交点,称为房室交点D前后室间沟室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E冠状沟是左右心在心脏表面的分界
17有关右心房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D)
A右心房分前、后两部分(固有心房和腔静脉窦)B 上、下腔静脉开口于右房C右心房通过三尖瓣与右心室相连D肺左上静脉引流到右房E右房是心腔中最靠右侧的部分
18关于卵圆窝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B)
A 卵圆窝位于心房的外侧壁B 卵圆窝位于房间隔中部,为胎儿时期卵圆孔闭合后遗留的痕迹C房间隔缺损一般不发生于卵圆窝处D卵圆窝处房壁最厚E卵圆窝面积较大,约占房间隔的2/3
19有关室上嵴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D)
A室上嵴位于三尖瓣下方B室上嵴位于左室侧室间隔之上C右室无完整流出道,室上嵴为流入道与流出道的界限D室上嵴为右房室口与肺动脉口之间、右室壁上一个较宽的弓状隆起E室上嵴发出腱索与三尖瓣前叶相连
20右室腔按功能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血流哪项叙述是正确的(A)
A 室上嵴为界,将右心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B 以节制束为界,将右心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C三尖瓣前叶乳头肌为界,将右心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D三尖瓣前叶为界,将右心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E二尖瓣前叶为界,将右心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
21左右室壁在心肌厚度上有什么区别(C)
A左右心室壁心肌厚度相同B左室心肌厚度小于右室心肌厚度C左室心肌厚度为右室的3倍D左室心肌厚度为右室的2倍E右室心肌厚3~4mm,左室心肌厚7~9mm
22有关左右心室壁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D)
A左室壁厚于右室壁B 左室壁厚9~12mmC 左室壁厚3~4mmD左室壁是右室壁的2倍E左右室壁的共同部分为室间隔
2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右房室口的组成(D)
A右房室口周径为11cmB房室环上有3个三角形的瓣叶附着C右室壁上有3组乳头肌发出腱索,连于3个瓣叶D二尖瓣前叶最大E隔叶附着于右室前壁之上
24右房室口的组成是指(A)
A 由右房室环、3个瓣叶和3组乳头肌组成B由右房室环、2个瓣叶和2组乳头肌组成 C由右房室环、3个瓣叶、3组单纯的乳头肌各自与单一的瓣叶相连D由右房室环、三尖瓣的前瓣和后瓣组成E右房室环主要由后瓣组成25有关右心室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C)
A右心室有完整的肌性流出道B右心室室间隔面有一室上嵴C流入道室壁光滑D流出道形似倒置的漏斗,室壁光滑E流出道也称动脉圆锥 26有关肺动脉瓣口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C)
A肺动脉瓣有2个瓣叶组成B肺动脉瓣由3个瓣叶和3组小乳头肌组成C肺动脉口由肺动脉瓣环和3个半月形肺动脉瓣组成D肺动脉口直接与右室流入道相连续E肺动脉口向下通过宽大的右室流入道与右室相连 27左心室的组成,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D)
A 左房室口由二尖瓣环和二尖瓣组成B 左心室上方由二尖瓣环和主动脉瓣环共同组成C 左室壁由室间隔与左室游离壁组成D左心室内由两组乳头肌,前内存乳头肌和后外侧乳头肌E二尖瓣前叶将左室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
28有关右心室和肺动脉之间的关系,下列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C)
A 右心室借右室流出道与肺动脉相连B 肺动脉瓣由3个半月形的瓣叶组成C肺动脉3个瓣叶分大、中、小三叶D肺动脉3个瓣叶袋口朝上,每个瓣叶游离缘中央有一半月小结E右室流出道为一光滑的肌性管状结构29左右房室口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E)
A左房室口周径为10cm,可容2-3个指尖B右房室口周径为11cm,可容3个指尖C右房室口的房室环上附有三尖瓣D左房室口的房室环上附有二尖瓣E左房室口上的二尖瓣,前叶大,后叶小
30有关左心室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E)
A左房室瓣为二尖瓣B左室以二尖瓣前叶为界,分为流出道与流入道C流出道出口为主动脉口D左室有两组乳头肌与瓣叶相连E主动脉瓣下方有一漏斗形肌性流出道
31有关室间隔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E)
A室间隔平面与人体呈45O斜位B室间隔大部由心肌组成,统称嵴部C室间隔的前后缘位前后室间沟D室间隔上方有一小的卵圆形区域,非常薄,称为膜样间隔E肌部间隔约占室间隔的70%
32关于膜部室间隔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E)
A位于室间隔的上缘B该区域菲薄,缺乏肌性组织C膜部间隔位于主动脉右、无冠瓣下方D三尖瓣隔瓣将其分为两部分E膜部为室间隔缺损的少发部位
33室间隔膜部的描述,哪一项是对的(E)
A膜部间隔面积不超过1cm2B 三尖瓣隔瓣将其分为两部分(于右室面)C三尖瓣隔瓣附着缘的上方分隔右房与左室D三尖瓣隔瓣附着缘的下方分隔左右心室E以上几项都正确
34有关心壁的供血,下列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B)
A心壁的血由胸廓内动脉供应B心壁的血由左右冠状动脉供应C右心的血主要由左旋支供应D室间隔的血大部分由右冠状动脉供应E左室下壁的血由前降支供应
35下列哪些室壁不由左冠状动脉供血(B)
A 左心室前壁B 右心室前壁一小部分C室间隔前2/ 3D左室侧壁和后壁及部分左心房E整个室间隔的血均来自左冠状动脉
36有关右冠状动脉供血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E)
A 右心房B右心室C室间隔后1/3D右室后壁E左室后壁及侧壁 37下列哪部分室壁由左右冠状动脉同时供血(B)
A左室侧壁B左室 后壁C左室前壁D室间隔后1/3E右心室大部分前壁
38下列哪一部分不在左冠状动脉左旋支的供血范围(E)
A左室侧壁B左室后壁C左心室D窦房结或房室结E室间隔后1/3 39有关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E)
A发出后,沿前室间沟下行,终于后室间沟下部B发出后,沿前室间沟下行,终于心尖切迹处C发出后,沿后室间沟下行,终于前室间沟下部D发出后,沿冠状沟左行,终于左室膈面E发出后,沿前室间沟下行,不再分支,供应心尖部心肌血液
40关于心脏内静脉回流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E)
A心最小静脉直接从心壁内开口于心腔B起自右心室前壁,跨过冠状沟直接开口于左心房C借冠状静脉窦汇集后,开口于右心房D借冠状静脉窦汇集后,入心前与上腔静脉汇合,共同注入右心房EA,B,C 均正确 41指出下列有关心包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C)
A心包为包裹心脏和大血管的锥形囊,为一层坚韧纤维结构B 心包为包裹心脏和大血管的锥形囊,为一层浆膜性心包C 心包为包裹心脏和大血管的锥形囊,为一层疏松的纤维结缔结构,允许心脏向外运动D浆膜性心包可分为两层,脏层和壁层心包E心包分为两层,纤维性心包和浆膜性心包
42关于浆液性心包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D)
A浆液性心包分为脏层和壁层B壁层心包紧贴纤维性心包的内面C脏层衬于心脏表面,又称心外膜D纤维性心包和浆液性心包之间有一腔隙,称为心包腔E壁层心包与脏层心包之间有一腔隙,称为心包腔 43有关心包腔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D)
A壁、脏两层之间的间隙,称为心包腔B心包横窦是指心包腔在升主动脉、肺动脉干的后方,与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之间的部分C心包斜窦指心包腔在左心房后壁,左右肺静脉,下腔静脉与心包后壁之间的部分D心包直窦是指心包腔在左室、左房后壁的部分 E正常心包腔内有少量浆液,起着润滑的作用
第三篇:解剖总结
第一章 绪论
重点1 解剖学概念、定义。
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发生发育及其与功能关系的科学。2 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解剖学包括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临床解剖学、外科解剖学、X线解剖学、机能解剖学、运动解剖学。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人体系统的划分。细胞: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形态单位是细胞 组织:由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组织
器官:几种不同的组织组合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称器官 系统:若干器官组合起来共同完成某种生理功能,叫系统
人体系统分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内分泌,脉管,感觉器和神经系统 4解剖学的姿势,方位,切面和轴 基本术语(标准姿态):身体立直,面向前,两眼向前方平视,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
方位:上、下; 前、后; 内侧、外侧; 浅、深;近侧、远侧。轴和面:垂直轴 矢状轴 冠状轴
水平面 矢状面 冠状面 5 学习的观点和方法
观点:1进化发展观点,2形态与功能互相影响的观点,3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
方法:利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探讨,研究人体。
第二章 运动系统
1骨的构造:骨主要由骨质、骨膜和骨髓三部分构成
2躯干骨的组成:成人躯干骨包括24块椎骨、一块骶骨、一块尾骨、一块胸骨和12对肋分别参与构成脊柱,胸廓和骨盆。四肢骨的组成: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分别由肢带骨和自由肢骨组成。3 颅的组成:成人颅由23块颅骨组成。另外有3对听小骨位于颞骨内。4 颅的整体观:顶面观,侧面观,前面观,内面观。5 关节的基本结构,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6 脊柱的整体观:(1)前面观:椎体自上而下逐渐增大,从骶骨耳状面以下迅速变小,与负重有关。(2)后面观:所有椎骨棘突连贯成纵嵴,颈椎棘突短而分叉,近水平位:胸椎棘突长,呈叠瓦状排列,斜向后下;腰椎棘突呈板状,平身向后。临床做腰椎穿刺常选择3、4腰椎棘突的间隙处进行。(3)侧面观:可见颈胸腰骶4个生理性弯曲,其中胸曲和骶曲凸向前方,分别在出生前、后形成。脊柱的这些弯曲增大了脊柱的弹性,有利于维持人体重心的平衡和减轻震荡。胸廓的构成:由12块胸椎、12对肋、一块胸骨连结而成。8 肩关节构成:由肱骨头和肩胛骨关节盂构成。肘关节构成:由肱挠关节,肱尺关节,挠尺近侧关节构成。10 腕关节构成: 骨盆构成:由骶骨、尾骨和左右髋骨连结而成。具有容纳,保护盆腔器官和传递重力等功能。骨盆性别差异:项目 男性 女性
骨盆形状 窄而长 宽而短
骨盆上口 心形 椭圆形
骨盆下口 狭小 宽大
骨盆腔 漏斗形 圆桶形
耻骨下角 70°-75° 90°-100° 13 髋关节构成: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膝关节构成: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髌骨 踝关节构成:由胫、腓骨下端和距骨滑车构成。肌的形态结构:人体的肌按其位置。结构和功能分为心肌、平滑肌和骨骼肌。17 斜方肌位置:位于颈背部浅层,为三角形扁肌,两侧合并为斜方肌。背阔肌位置:位于背下部和胸的后外侧,为全身最大的扁肌,呈三角形。19 竖脊肌的位置:纵列于棘突两侧的沟内。为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胸锁乳突肌的起止和作用:以两头分别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斜
向后上方,止于颞骨乳突。作用:两侧同时收缩可仰头;单侧收缩使头颈向同侧屈,面部转向对侧。胸大肌位置:位于胸廓前上部,呈宽而厚的扇形。22 前锯肌位置:位于胸廓侧壁。23 肋间外肌的作用:提肋助吸气。24 腹肌的名称:。
25三角肌的作用:主要作用是外展肩关节;前部肌束可使肩关节屈并旋内,后部肌束则使肩关节伸并旋外。该肌为临床上肌内注射的常用部位之一。肱二头肌的作用:屈肘关节,并使前臂旋后,亦可协助屈关节。28 肱三头肌的作用:伸肘关节,长头可伸肩关节并内收。29 手肌的分群:外侧群、内侧群、中间群。髂腰肌的作用:屈髋关节并旋外.;当下肢固定时,可使躯干和骨盆前屈。31 臀大肌的作用:伸髋关节并旋外。此肌外上部为肌肉注射的常用部位之一。32 股四头肌的作用:
小腿三头肌的作用:使足拓屈,并屈膝关节,站立时能固定膝关节和踝关节,防止身体前倾,是维持人体直立姿势的重要肌之一。
骨的概述:骨是器官,外被骨膜,内含骨髓,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能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
35脑颅骨的构成:8块。包括额骨,筛骨,蝶骨,枕骨各一块,顶骨,颞骨各两块。
36关节的概述:骨与骨之间的连结装置,称关节或骨连结。
骨骼肌概述:数量众多,全身共有650余块,约占体重的40%。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在神经系统支配下,通过收缩牵引骨骼而产生运动。
第三章 消化系统 1消化系统的组成: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2牙的形态、构造:每个牙在形态上分为牙冠、牙颈、牙根三部分。3牙周组织包括:牙膜,牙槽骨,牙龈。4舌的外形:
5黏膜的结构:舌系带和舌下阜。
6舌肌的结构:舌肌为骨骼肌,分舌内肌和舌外肌。7:咽的结构:鼻咽、口咽、和喉咽 8食管的位置,分部和狭窄:上端于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续咽,下行穿过隔得 食
管裂孔,下端约于第11胸椎左侧与胃连结,全长25cm。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
生理狭窄:第一个狭窄咋爱食管的起始处,距中切
牙约15cm;第二个狭窄在食管与左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25cm;第三个狭窄为食管穿过隔得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40cm。
9胃的形态、分部和位置:胃的形态可受体位、体型、年龄和充盈状态等多种因
素影响。
四部分: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
在胃中等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
腹上区。
10小肠的分部,结构:上起幽门,下连盲肠,成人全长5-7米,分为十二指肠
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11十二指肠的分部,结构:介于胃与空肠之间,成人长约25cm,呈c形包挠胰
头,按其位置可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降部四部分。
12大肠的分部:分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13结肠形态特点:围绕在小肠周围,始于盲肠,终于直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
14盲肠的形态特点:是大肠的起始部,长6-8m,位于右髂窝内,下端为盲肠,左接回肠,上续升结肠。
15阑尾的形态:为一蚓状突起,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游离,一般长6-8m。阑尾的位置:位置变化较大,多与盲肠一起位于右髂窝内,以回肠前位和盲肠后位较多见。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在脐与右髂前上脊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该
点称Mc Burney点。
18直肠的弯曲和皱襞
19肛管的形态和结构:长约4cm,上续直肠,末端终止于肛门。
肛柱,肛瓣,肛窦
20肝的形态:呈不规则的楔形,可分为上下两面和前后左右四缘。肝的位置: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22 肝的体表投影:
23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附近。
24肝外胆道的组成:胆囊,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和胆总管。
25腹膜与腹盆腔器官的关系:分为三类,腹膜内位器官,腹膜间位器官,腹膜
外位器官。
26腹膜形成的主要结构:网膜、系膜、韧带、,腹膜襞、隐窝和陷凹。
第四篇:植物解剖总结
分泌腔
它是由多数分泌细胞所形成的腔室,分泌物大多是挥发油贮存在腔室内,故又称油室。腔室的形成,一种是由于分泌细胞中层裂开形成,分泌细胞完整地围绕着腔室,称为离生(裂生)分泌腔,如当归;另一种是由许多聚集的分泌细胞本身破裂溶解而形成的腔室,腔室周围的细胞常破碎不完整,称为溶生分泌腔,如陈皮。分泌道
植物体内一种管状伸长的细胞间隙,间隙内贮藏着分泌物质。它们的发生方式一般也可分溶生的、裂生的和裂溶生的。特殊的如木通科植物猫屎瓜果皮内的分泌道,它在果实发育过程中,一部分外表皮通过凹陷、封闭和分泌表皮细胞溶解等复合方式形成。分泌道的分泌物因植物种类而不同,有松节油、冷杉胶、乳汁和粘液等,也都由其分泌细胞产生。例如松柏类植物的裂生分泌道贮存松节油,漆树科植物裂生分泌道中含有乳汁,菊科植物裂生分泌道中具树脂。心叶椴芽鳞内具溶生的粘液道。4.平周分裂 periclinal division 指在对某基准面的平行面上所发生的细胞分裂。是垂周分裂的对应词。例如,叶原基最初从原套或侧根原基最初从中柱鞘作为小突起出现时,都是由与表皮方向相平行的平周分裂产生的。象形成层、木栓形成层等那样,一般呈轮状排列着的细胞层在辐射方向上进行细胞增殖和器官增厚时,通常可以看到平周分裂。但是对茎和根那样的圆筒状的器官,通常使用切向分裂这一术语来代替平周分裂。对此,在垂周分裂方面,如果在与圆筒半径的同一方向上有分裂面时,称为径向分裂,如果是与圆筒轴成直角的面上进行分裂,称为横分裂。5.周皮(periderm),是由木栓形成层、木栓层和栓内层组成,通常在双子叶植物和裸子
植物的茎及根加粗生长时形成代替表皮起保护作用的一种次生保护组织。凯式点:内皮层:为皮层最内一层细胞,细胞排列整齐紧密、细小,除靠近木质部导管处的通过细胞未增厚,水分可在各个方向自由通过外,其余细胞的半径向(极个别亦同时在切线向)侧壁皆呈木栓化或木质化增厚,增厚的半径向侧壁称为凯氏点,内皮层上有凯氏点联续的部分又称为凯氏带。6.维管束类型
据维管束内形成层的有无,可将维管束分为两类:
1、有限维管束
有些植物原形成层分裂产生的细胞,全部分化为木质部和韧皮部,没有留存能继续分裂出新细胞的形成层。这类维管束不能进行发展产生次生组织。大多数单子叶植物中的维管束属有限维管束。
2、无限维管束
有些植物的原形成层分裂产生的细胞,除大部分分化成木质部和韧皮部外,在二者之间还保留少量分生组织——束中形成层。根据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排列方式的不同,可将维管束分为三种类型:
外韧维管束,在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茎中,维管束的初生韧皮部位于初生木质部的外侧,此型最为常见。
双韧维管束,初生韧皮部在初生木质部的内外两侧,出现在木质部内侧的韧皮部,称为内生韧皮部,以此与外生韧皮部区别。如南瓜属的茎。
同心维管束,由一种维管组织包围着另一种维管组织。此种类型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木质部包围着韧皮部,称周木维管束,如菖蒲属;
一是韧皮部包围着木质部,称周韧维管束,如真蕨类植物水龙骨属的根状茎。此外,被子植物的花、果实和胚珠的小维管束也有此种类型。7.早材和晚材
1.早材带,指在一个生长轮内质较疏、细胞较大之首先形成的部分。晚材带:指在一个生长轮内质较密、细胞较小之晚些时候形成的部分。
2.早材和晚材仅适用于针叶树材及阔叶材之环孔材及半环孔材。3.早材至晚材急变者,晚材硬度显然较早材大,材色显然深。早材至晚材渐变者,晚材硬度显然较早材小,材色亦显然略深。管孔
管孔为导管或维管管胞应用在横切面的一个名词。而导管一词则指轴向的细胞合成或无定长之有节的管状结构, 导管间的纹孔是具缘纹孔,导管的功能在于输导水分和矿物质。(一)生长轮类型(管孔分布类型)管孔生长轮的外部界限在木材横切面上,如最末一行晚材管胞与邻接的第二个生长轮早材管胞,在细胞的大小及胞壁厚度上没有显著差别者,称为生长轮不明显;反之,则称为生长轮明显。根据同一生长轮内横切面上的情况,阔叶树材可以分为环孔材、半环孔材和散孔材三种类型。1.环孔材:指木材的生长轮早材管孔显然比晚材管孔大,且形成一环明显的带或轮者。如麻栎等。环孔材的早材带有管孔一行(列),如刺楸等;管孔多行(列)者,如香椿、苦栋等;管孔每隔一定距离而群集,如米栲等;管孔每隔一定距离呈径向辐射状,如红锥等。2.散孔材:指木材中整个生长轮内,管孔的大小和分布颇均匀,或仅逐渐变迁者,如荷木、枫香、青冈等。
3.半环孔材: 指木材中由于因具有大导管或具有许多的小导管而形成一环轮带,致使早材显著者,如水青冈、山赤等。或介于环孔材与散孔材之间者,即管孔由大逐渐变小,如核桃木。8.气孔简介
狭义上常把保卫细胞之间形成的凸透镜状的小孔称为气孔。保卫细胞区别于表皮细胞是结构中含有叶绿体,只是体积较小,数目也较少,片层结构发育不良,但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糖类物质。有时也伴有与保卫细胞相邻的2—4个副卫细胞。把这些细胞包括在内是广义的气孔(或气孔器)。紧接气孔下面有宽的细胞间隙(气室)。气孔在碳同化、呼吸、蒸腾作用等气体代谢中,成为空气和水蒸汽的通路,其通过量是由保卫细胞的开闭作用来调节,在生理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气孔的发育
近年来以裸子植物为中心对气孔的形成过程和亲缘关系十分重视。气孔是从原表皮细胞中发生的,气孔母细胞横分裂为三,中央细胞再分为二,成为保卫细胞,左右二细胞则成为副卫细胞的形式[复唇型),相反,也有母细胞仅二分为保卫细胞的形式[单唇形,后者被视为原始型。气孔的分布
总的来讲,不同植物的叶、同一植物不同的叶、同一片叶的不同部位(包括上、下表皮)都有差异,且受客观生境条件的影响。浮水植物只在上表皮分布,陆生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都可能有分布,一般阳生植物叶下表皮较多,上表皮接受阳光,水分散失快,所以上表皮少。气孔的类型
双子叶植物的气孔有四种类型:①无规则型,保卫细胞周围无特殊形态分化的 副卫细胞;②不等型,保卫细胞周围有三个副卫细胞围绕;③平行型,在保卫细胞的外侧面有几个副卫细胞与其长轴平行;④ 横列型,一对副卫细胞共同与保卫细胞的长轴成直角.围成气孔间隙的保卫细胞形态上也有差异,大多数植物的保卫细胞呈肾形,近气孔间隙的壁厚,背气孔间隙的壁薄;稻、麦等植物的保卫细胞呈哑铃形,中间部分的壁厚,两头的壁薄。气孔的开闭机理
气孔的开关与保卫细胞的水势有关,保卫细胞水势下降而吸水膨胀,气孔就张开,水势上升而失水缩小,使气孔关闭。
引起保卫细胞水势的下降与上升的原因目前存在以下学说。1.淀粉-糖转化学说(starch-sugar conversion theory)光合作用是气孔开放所必需的。黄化叶的保卫细胞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在光的影响下,气孔运动不发生。很早以前已观察到,pH影响磷酸化酶反应(在pH6.1~7.3时,促进淀粉水解;在pH2.9~6.1时,促进淀粉合成):
淀粉-糖转化学说认为,植物在光下,保卫细胞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导致CO2浓度的下降,引起pH升高(约由5变为7),淀粉磷酸化酶促使淀粉转化为葡萄糖-1-P,细胞里葡萄糖浓度高,水势下降,副卫细胞(或周围表皮细胞)的水分通过渗透作用进入保卫细胞,气孔便开放。黑暗时,光合作用停止,由于呼吸积累CO2和H2CO3,使pH降低,淀粉磷酸化酶促使糖转化为淀粉,保卫细胞里葡萄糖浓度低,于是水势升高,水分从保卫细胞排出,气孔关闭。试验证明,叶片浮在pH值高的溶液中,可引起气孔张开;反之,则引起气孔关闭。但是,事实上保卫细胞中淀粉与糖的转化是相当缓慢的,因而难以解释气孔的快速开闭。试验表明,早上气孔刚开放时,淀粉明显消失而葡萄糖并没有相应增多;傍晚,气孔关闭后,淀粉确实重新增多,但葡萄糖含量也相当高。另外,有的植物(如葱)保卫细胞中没有淀粉。因此,用淀粉-糖转化学说解释气孔的开关在某些方面未能令人信服。
2.无
机
离
子
吸
收
学
说(inorganic ion uptake theory)该学说认为,保卫细胞的渗透势是由钾离子浓度调节的。光合作用产生的ATP,供给保卫细胞钾氢离子交换泵做功,使钾离子进入保卫细胞,于是保卫细胞水势下降,气孔就张开。1967年日本的M.Fujino观察到,在照光时漂浮于KCl溶液表面的鸭跖草保卫细胞钾离子浓度显著增加,气孔也就开放;转入黑暗或在光下改用Na、Li时,气孔就关闭。撕一片鸭跖草表皮浮于KCl溶液中,加入ATP就能使气孔在光下加速开放,说明钾离子泵被ATP开动。用电子探针微量分析仪测量证明,钾离子在开放或关闭的气孔中流动,可以充分说明,气孔的开关与钾离子浓度有关。
3.苹果酸生成学说(malate production theory)人们认为,苹果酸代谢影响着气孔的开闭。在光下,保卫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由淀粉转化的葡萄糖通过糖酵解作用,转化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同时保卫细胞的CO2浓度减少,pH上升,剩下的CO2大部分转变成碳酸氢盐(HCO3),在PEP羧化酶作用下,HCO3与PEP结合,形成草酰乙酸,再还原为苹果酸。苹果酸会产生H+,ATP使H-K交换泵开动,质子进入副卫细胞或表皮细胞,而K进入保卫细胞,于是保卫细胞水势下降,气孔就张开。此外,气孔的开闭与脱落酸(ABA)有关。当将极低浓度的ABA施于叶片时,气孔就关闭。后来发现,当叶片缺水时,叶组织中ABA浓度升高,随后气孔关闭。
影响气孔运动的主要因素 1 光照引起的气孔运动
保卫细胞的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利用CO2,使细胞内pH值增高,淀
粉磷酸化酶水解淀粉为磷酸葡萄糖,细胞内水势下降.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黑暗里呼吸产生的CO2使保卫细胞的pH值下降,淀粉磷酸化酶又把葡萄糖合成为淀粉,细胞液浓度下降,水势升高,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保卫细胞的渗透系统也可由K 来调节。光合作用光反应(环式与非环式光合磷酸化)产生ATP,通过主动运输逆着离子浓度差吸收K,降低保卫细胞水势,吸水使气孔张开。注意:①如果光照强度在光补偿点以下,气孔关闭;②在引起气孔张开的光质上以红光与蓝紫光效果最好;③景天科植物夜晚气孔张开,吸收和贮备CO2(形成苹果酸贮于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苹果酸分解成丙酮酸释放CO2进行光合作用。2 二氧化碳影响气孔运动
低浓度CO2促进气孔张开,高浓度CO2使气孔迅速关闭,无论光照或黑暗皆如此。抑制机理可能是保卫细胞pH下降,水势上升,保卫细胞失水,必须在光照一段时间待CO2逐渐被消耗后,气孔才迅速张开。3 温度影响气孔运动
气孔张开度一般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在30%左右达到最大,低温(如10% 以下)虽长时间光照,气孔仍不能很好张开,主要是淀粉磷酸化酶活性不高之故,温度过高会导致蒸腾作用过强,保卫细胞失水而气孔关闭。4 叶片含水量影响气孔运动
白天若蒸腾过于强烈,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阴雨天叶子吸水饱和,表皮细胞含水量高,挤压保卫细胞,故白天气孔也关闭。5.风 微风时对气孔的打开有促进作用,因为微风可以适当降低叶片周围的湿度。大风则促使气孔关闭。6.化学物质
醋酸苯汞、阿特拉津(2-氯-4-乙氨基-6-异丙氨基均三氮苯)、乙酰水杨酸等能抑制气孔开放,降低蒸腾。脱落酸的低浓度溶液洒在叶表面,可抑制气孔开放达数天,并且作用快,在2~10分钟内可使多种植物气孔开始关闭。细胞分裂素可促进气孔开放。
铸件气孔的分类,主要有三类:侵入性气孔、析出性气孔、反应性气孔。主要是由于金属溶液中含有过多的气体或者金属溶液中发生反应生成气体无法有效的排出而生成。9.孤雌生殖
由未受精的卵单独发育成个体的特殊生殖方式。可分为自然孤雌生殖和人工孤雌生殖。
无配子生殖是维管(束)植物中配子体卵细胞以外的细胞,单独分裂和发育产生孢
子体的现象。(由助细胞、反足细胞或极核等非生殖性细胞发育成胚的现象。)
无孢子生殖由珠心或珠被细胞直接发育成胚的现象。
无性生殖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亲体直接产生子代的生殖方式。
第五篇:解剖课总结
关于上肢深浅层结构的总结
人体上肢结构较为复杂,以适应多种运动,肌肉丰富且灵活。上肢可分为肩部、臂部、肘部、前臂、腕部和手六个部分。上肢解剖包括深层和浅层结构的解剖。
上肢解剖第一步为体表划线,做切口,用齿镊提起皮瓣,用解剖刀分离皮肤与浅筋膜,注意不要损伤皮神经及浅静脉。上肢重要的浅静脉包括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变移)、前臂正中静脉。上肢重要的浅神经包括臂外侧上皮神经、臂外侧下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肋间臂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
头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的桡侧,沿前臂外侧上行,在臂部行于肱二头肌外侧沟内,经三角肌胸大肌间沟进入胸锁筋膜下注入腋静脉。贵要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的尺侧,在前臂及臂内侧上行注入腋静脉内。在前臂部,两静脉之间可见前臂正中静脉。肘正中静脉未发现。
在臂外侧部,发现有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臂外侧皮肤,臂内侧发现有臂内侧皮神经分布于臂内侧皮肤。
在前臂部,外侧有前臂外侧皮神经从肌皮神经分出分布于前臂外侧部的皮肤,内侧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发自臂丛分布于前臂内侧部的皮肤。
上肢重要的深层结构包括相应的肌肉、血管及神经。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血管: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尺动脉、桡动脉。相关肌肉及腱膜组成腋窝、肘窝及腕管三个重要结构。肱动脉由腋动脉移行而来,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至肘窝,平桡骨颈高度分为尺动脉及桡动脉,相应动脉旁均有同名静脉伴行,且多为两条。桡动脉行于肱桡饥与旋前圆肌之间(上部),至下部则行于肱桡饥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尺动脉在前臂上部行于指浅屈肌深面,在前臂下部则行于指浅屈肌与尺侧腕屈肌之间。正中神经由发臂丛的内外侧根汇合而成,伴肱血管行于肱二头肌内侧沟内,下行至腕管处穿腕管进入手掌区。尺神经发自臂丛内侧束,先与肱动脉下行,后与尺侧上副动脉伴行,进入臂后区,于尺神经沟内下行,经腕尺侧管进入手掌。桡神经发自臂丛后束,先后与肱动脉、肱深动脉伴行进入肱骨肌管,分为浅支与深支,分别支配皮肤与肌肉,在臂后区发支支配肱三头肌。
腋窝由顶、底及四壁构成。内有重要结构如臂丛神经、腋动静脉、淋巴结。顶即腋窝上口,由锁骨中分、第一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围成。底由皮肤、浅筋膜和腋筋膜构成。前壁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后壁由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和肩胛骨构成。内侧壁由前锯肌、上四位肋骨及肋间肌构成。外侧壁由喙肱肌、肱二头肌长头、短头和肱骨结节间沟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