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马原可能会考题目

时间:2019-05-15 09:3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暨南大学马原可能会考题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暨南大学马原可能会考题目》。

第一篇:暨南大学马原可能会考题目

材料题:

1. 孔德,克罗齐

材料1]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材料2]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3]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2)材料3与材料

1、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3)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参考答案]:

(1)材料l和材料2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和历史学家认识的。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前进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能的。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说前一段话的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2)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而编纂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

(3)在马克思的这段著名的话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秩序和节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会发展的固有的阶段。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可以缩短和减少分娩的痛苦。人们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表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

2.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材料1]某企业为了追求效率,推行差别工资,使劳动者收入差距扩大。[材料2]一些企业在竞争中落败,为了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低收入职工的生活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济措施,并积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请回答:(1)运用有关原理,分别说明材料

1、材料2的合理性。材料1和材料2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观点?(2)两类做法之间是否存在矛盾?为什么?

参考答案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要求商品生者改进技术,完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在生产力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为了使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充分施展出来,企业必须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其劳动业绩相挂钩,以鼓励多劳多得。价值规律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例如,在竞争中造成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造成分化,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产生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为此在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同时,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把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降低到最小。政府对困难、破产企业的职工实施救济、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就是具体表现。(2)企业追求效率和政府维护公平的做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一,我们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要求效率,社会主义强调公平,所以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其二,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较大提高为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形成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

3.形而上学诡辩论

在运动和发展的问题上,形而上学否定运动,诡辩论则连相对的静止也给否定掉了,而辩证法则是在肯定事物的绝对运动的同时肯定事物的相对静止。所以,当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时候,表达的是一种辩证法思想。作为赫拉克利特思想的反面,爱利亚学派否认事物的运动,其代表人物芝诺提出“飞矢不动”等著名命题,显然是一种形而上学思想。而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认为事物本身是不可认识、不可言说的,则是一种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在联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否认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诡辩论则否认事物之间具体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而辩证法则在肯定事物的普遍联系的同时,肯定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在矛盾问题上,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矛盾性,辩证法肯定事物的矛盾性,而诡辩论则否认了矛盾双方在性质上和地位上的相互区别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性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即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辩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阶段是本体论的辩证法,第三阶段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对称辩证法。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即对称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

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就是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上学是通向唯心主义的桥梁。形而上学的另一种含义是指研究超感觉、超经验的有形体之外的对象的哲学。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这四点分歧并不是并列的,其中关于事物发展原因问题上的分歧是它们的根本分歧,这主要是因为:首先,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任何事物都包含了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就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克服片面性,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其次,矛盾的观点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孤立点看问题。第三,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斗争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则主张用静止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看不到事物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把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从而可见,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种种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分歧从根本上决定了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也决定了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第二篇:暨南大学马原整理

一、关于实践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2)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A.物质生产劳动时间处于基础的地位。

B.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时间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C.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D.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E.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3)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A.实践是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影响制约前者)

C.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D.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E.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d.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4)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A.实践产生了认识和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理性认识以来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易感性认识为基础。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三、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矛盾、联系与发展。

1.一个核心——矛盾(包括: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和中心内容。

2.两个基本特征——联系(包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系统与要素辩证关系原理)和发展(包括: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原理,过程论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展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

联系和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3.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五对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

四、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2.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4.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五、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与资本的关系

1.劳动力商品价值:本人生活必需资料价值、维持其家属生活必需资料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费用。

2.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能为它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货币变成资本的前提),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本身不是商品。

3.只有货币实现了增殖,带来剩余价值的时候,才成为资本。所以说货币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也就是说,货币只有处在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中实现了价值增殖的条件下,才成为资本。

六、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

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反战中的决定作用。

七、辩证法、形而上学与诡辩论的关系

八、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而不是被动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反映论共同原则。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3.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辩证统一。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创造不是臆造,而以反映为前提和基础;创造也是反映,但是对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反映.实践是反映和创造辩证统一的基础。

4.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与动力。

九、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英雄成果的继承和创新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他们通过革命的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十、对“发展”这个问题的了解,发展的内涵

1.发展是千金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十一、马克思主义不是简单的拼接,还是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有其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客观基础,同时也有人类文明成果的理论渊源。其创立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它以科学的实践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十二、剩余价值(实现、如何产生、哪个领域产生、理论的意义)

1.剩余价值在生产中生产,流通中实现。

2.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3.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4.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剩余价值率越高。除了延长劳动时间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5.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6.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这个过程的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7.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正是依据剩余价值学说,才正确地认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并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科学地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及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必然性,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十三、对“资本”概念的了解(资本的本质、反映了什么、实现增值的...)

1.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2.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但这些物品本身并不直接就是资本。只有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充当剥削雇佣工人,获得剩余价值的工具时,才转化为资本。所以马克思说资本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和人的关系。3.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其价值量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原封不动地转移到新产品中而没有发生变化的那部分资本;它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用“C”表示。4.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其价值量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增殖的那部分资本;它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用“V”。

5.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同一性在于:二者都是资本,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其矛盾性在于:二者的物质形态不同;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具体作用不同。6.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十四、群众史观(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如何客观辩证看待英雄人物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正当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2.唯物史观包括群众史观,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都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进步的唯一动力。群众史观是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提出的,但不完全等于唯物史观。3.时势造英雄,英雄人物的活动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就会推动历史的发展,否则会阻碍历史的发展。同时,评价英雄人物也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十五、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其表现是什么)

1.其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注意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5.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十六、价值评价的功能、特点、关涉

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4.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价值评价的主体是具体的,可以是个人、群体或人类,而这些不同的主体在需要或要求方面往往存在着差异或矛盾,这就决定了不同主体对同一个事物的价值评价也常常会产生差异或矛盾。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5.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是推动着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导向因素。

十七、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价值性、立场

十八、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论述题,与社会中矛盾、生产力关系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两面性、如何发挥作用等点联系起来)

1.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

2.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分别促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变革和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3.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

4.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既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也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后果。只有对科学技术有了清楚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的。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我们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十九、历史观问题

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越过任何重要的阶段。(摘自孔德《实证哲学》)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而且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1.材料1、2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认识的。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前进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能的。它们的不同点在于,材料1的作者孔德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

2.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而编撰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一方面,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有其固定的秩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

二十、阶级分析法(如何实现其共识、表现、划分标准)、阶级矛盾分析法、经济利益分析法

二十一、工资对生产效益的调解(工资调理,差额、差别工资、负荷制)

公子对生产效益的调解:根本问题:效率、公平问题

差额、差别工资、负荷制:为促进发展效率,又要出现更多问题:冲突的产生,淘汰,低工资无法生存,社会保障制度的出现

第三篇:马原考试题目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

1.1949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谈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一致的目标是()

A,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东西B,国际化和中国化

C,理论和实际D,旧中国和新中国

2,中国革命走了些弯路,遭受过严重的挫折。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是在()

A,遵义会议以后B,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后 C,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后D,红军长征胜利以后 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A,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成为时代主题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世界多极化成为时代主题

D,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主题

4,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B,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C,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D,抗日战争

5,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1945年党的七大上B,1956年党的八大上

C,1982年党的十二大D,1992年党的十四大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8,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A,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成为时代主题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世界多极化成为时代主题

D,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主题

9,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建设什么样的党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怎样建设党D,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

A,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问题

D,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

1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可持续发展B,全面发展

C,以人为本D,协调发展

12,我们党的文件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A,《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十历史问题的决议》

B,《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C,《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D,《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议》

13,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经济建设B,五个统等

C,以人为本D,发展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

A,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B,一脉相承

C,与时俱进

D,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二多选题

1,具体的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起来。A,中国实际B,中国实践

C,中国历史D,中国文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一致的目标是()。

A,运用马克思主义B,深入调查实际

C,解决中国的问题D,进行理论创新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

4,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B,社会主义改造

C,社会主义建设D,改革开放

5,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

A,实事求是B,解放思想

C,独立自主D,群众路线

6,()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A,时代主题B,国际局势

C,世界格局D,生产率

7,影响当今世界安宁的因素主要是().

A,霸权主义B,强权政治

C,恐怖主义D,地区冲突

8,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党的指导思想应包括()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马克思列宁主义

9,在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应包括()

A,人民B,农民

C,知识分子D,私营业主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A,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代表社会主义运动的方向

11,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

A,经济建设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D,社会建设

12,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相协调。A,政治B,人口C,资源D,环境

13,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走()的文明发展道路。

A,环境优美B,生态良好C,生产发展D,生活富裕

14科学发展观是()。

A,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B指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D,党的指导思想

15,与时俱进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

A,忠于实践性B,体现时代性

C,把握规律性D,富于创造性

16,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D,自我批评

17,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是().A,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B,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行

C,本质在坚持执政爱民D,要还是促进发展

18,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

A,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问题B,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C,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D,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19,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是()。

A,强国富民B,推进现代化建设

C,完成祖国统一D,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2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个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这三个文明是(A,社会文明B,物质文明C,政治文明D,精神文明

2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

A,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B,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C,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D,同中国的历史传统相结合2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具体有().A,中国特性B,中国作风

C,中国气派D,世界性。)

23,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是()

A,推进现代化建设B,完成祖国统一

C,加入世贸组织D,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

24,在领导中国革命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 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A,创立了毛泽东思想B,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C,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提出了科学发展管的思想

25,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

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D,自力更生

26,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A,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B,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C,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D,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指南

27,进入21世纪,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

A,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B,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C,增加党员队伍的数量和增强党性原则

D,提高党的理论水平和应变能力

2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了对党()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A,共产党的执政规律B,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C,人类社会发展规律D,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29,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可持续发展B,全面发展C,以人为本D,协调发展

30,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加强党的建设B,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C,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D,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三、简答题

1,简述我们党的两次伟大革命和两次历史性飞跃。

2,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3,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4,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5,简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6,简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7,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8,简述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9,简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10,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11,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四、论述题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关系?

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3、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四篇:马原部分论文参考题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论文参考题目

(仅供参考,自主选题,柜式规范,包括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注释)

1、驳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2、从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论证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

3、试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4、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 “以人为本”的思想。

5、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观点分析当前中国社会迷信的根源

6、古希腊“哲学”一词的含义是“爱智慧”,你认为什么样的哲学才能让人真正爱智慧。

7、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终极真理”,所谓“普世价值”是不是终极真理。

8、以自然科学某学科的内容或发展史为例阐述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9、以大学生学习的实践过程为例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0、以名人的成长历程为例谈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11、以名人的成名过程简析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的相互关系。

12、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阐述某件当前重大时事。

13、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说明意识对人的心理与生理活动的调节。

14、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说明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关系。

15、以著名人物的奋斗历程为例阐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6、当前应当怎样正确和评价“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的命题?

17、以宜宾或某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发展状况为例讨论:为什么发展要“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

18、任选社会意识的一种,从哲学角度阐释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

19、任选社会职业的一种,从哲学角度阐释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

20、任选一种当前的热门社会现象,从哲学角度阐释其存在的原因,做出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法。

第五篇:马原调研题目(参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概论》学生调研参考题:

1.自我家庭收入、消费状况及自我消费占家庭消费比例调查

2.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及需求调查

3.大学生的文化生活状况调查

4.校园不和谐因素调查

5.我校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本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就业空间调查)

6.大学生的信仰状况调查(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程度调查)

7.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的情况调查

8.学校周边经营状况的调查(或个别调查)

9.一次有益的社会活动参与

10.大学生的生活幸福感调查

下载暨南大学马原可能会考题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暨南大学马原可能会考题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合肥学院马原实践教学题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题目 1、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哲学基础 2、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为什么在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处于低潮......

    2017马原实践课课题题目

    2017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课 论文题目及要求 要求: 1、可以在以下题目中任选一个题目,也可以自拟题目; 2、字数在1500字左右; 3、第13周交调查报告。 1. 社会主义核......

    马原社会实践题目的确立五篇

    对“社会实践方案”题目的确定 应老师的要求我们以宿舍为单位迅速建立起了一个社会实践调查小组,接下来就是调查题目的确定。对于老师所给的五个题目我们挺难取舍的,因为每个......

    信息会考题目

    1.将帧频为12fps、帧数为480的Flash动画作品导出为声音禁用且不采用压缩格式的AVI视频文件,其参数为320×280像素、16位色,则该视频文件的存储容量约为(C)82.03 MB 2. 原始纵横......

    马原课哲学部分论文参考题目

    20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论文参考题目 (本题目仅供参考,各位老师可根据各班具体情况自主决定选题;要求各位老师对学生提出比较正规的论文规范,摘要、关键词、......

    马原课哲学部分论文参考题目

    2010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论文参考题目 (本题目仅供参考,论文规范键词、引:摘要、关言、正文、结语、注释都要有;文章字数文科生2500字以上,理工科学生2000字。)......

    马原论文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有感——小议唯物主义史观和共产主义之于我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后称《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

    马原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黑体4号) 关于大学生崇拜偶像的调查研究 (题目黑体三号居中 其它均为宋体四号) 班级:12级工商管理 组长:徐永辉 201007020008 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