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大学生学习军事思想的重要性
论大学生学习军事思想的重要性
摘要:探讨了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现实意义,提出国防教育应当以爱国义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国家安全形势、国防政策法规、军事科学技术和军事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同时指出这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字:高校 国防教育 重要性 途径
自从进入大学以来,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军事教育,从开学的军事技能训练到军事理论课程,以此加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军事素质。而作为受教育者的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也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与提高。在短暂而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我第一次与祖**亲贴得那么近,由衷地体会到对她的爱,深切地感受到她的脉动,也真心地为她的安危担忧。孙子有云:“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学习军事理论,就大的方面来说,是让我们以一种居安思危的心态来认识国防,汲取各种军事理论精华,放眼未来,立足当下。对个人而言,学习《军事课教程》能加强我们的修养,陶冶我们的情操,开阔我们的胸怀。因而,我深刻的感受到在高校开展学生军事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它既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决策,它既能体现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和谐统—,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利国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军事技能,又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对于军事教育对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我认为有以下四点:
一、增强国防意识
什么是国防?国防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所以,必须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近代中国充满血和泪的屈辱史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国家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防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因此必须加强国防,一个国家的国防建设是其主权的保证、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国防观念是其爱国精神及综合素质的体现。那么如何加强国防观念呢?军事教育就是一个重要措施。通过军训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国防、了解国防,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国防与我们息息相关,这对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健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拓宽学生眼界,端正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增强国防意识是维护祖国的必须也是个人发展的必须。
二、端正爱国精神
爱国精神是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什么是爱国精神呢?其实这是个比较复杂的概念,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绝不是盲目的热爱。其实爱国精神包含很多内涵,它既是一个人知识水平的体现,也是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反映,也是一个人思想觉悟的展示,可以说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有人也许会问:爱国不是简单的爱国吗,还能有什么内涵?其实这是很多人包括大多数大学生对爱国精神的误解。爱国主义精神也是有层次的,一个有高层次爱国主义精神的人必定要有高层次的综合素质,而军事教育正是为了培养我们的这种素质。通过军事教学使大学生建立积极的爱国精神,正确的爱国态度,科学的报国方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拓宽眼界,顺应时代
当今世界是一个极度全球化的世界,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升级,使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一个崭新的“地球村”是的世界已初步形成。因此,在现代社会不能只关注眼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拓宽视野、放眼世界,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而这种情况在军事应用和国防建设中尤为突出。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当今世界复杂的形势;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了当今前沿科技的发展,在军事上各种武器的应用,各种先进的战略系统应用,各种战术策略的实施。通过学习,我初步了解了军队建设的各方面问题,步兵的基本军事技能,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贡献。这些知识极大的拓宽了我的眼界,丰富和健全了我的知识结构,使我进一步适应当今社会大发展。
四、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在军训中,教官严厉的军人作风是我的楷模,烈日炎炎的炙热考验是对我的磨炼,艰苦繁重的训练是对我的提升,整齐标准的列队动作是对我的规划。从中我学会了一种坚韧不拔的品质。正如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而这种品质是成就人生,取得事业辉煌和美满家庭的重要品质,是适应社会积极人生的宝贵财富。
我们是祖国国防建设的后备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纵观国际形势,我们需要培养一种世界的眼光,而军事理论课就是培养我们基本的国防知识和积极投身国防建设和为国效力的精神。
现代战争告诉我们战争就是人民的战争,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必须依靠于人民的力量,我们就是未来战争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曾记得一位教官说过:“你们是具有高素质的一代,如果我们的军队由你们组成,那么这支军队将会所向披靡,不可战胜。”
祖国的重任肩负于我们身上,祖国仍需要加强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增强民族意识,学成报效祖国,我们将决定祖国明天的辉煌,我们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军事课教程》
第二篇:讲稿:论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大纲
前言
一、军事思想的意义 所谓“军事”,系战争形式一切军事行动的总称,而“思想”则为经验和思考所发生的意识现象。军事思想,是应乎战争的需要而产生,其亦是支配战争行为的原动力。故军事思想的内涵,首须对战争有所认识,了解预想战争的特质、目的、型态及决胜因素,而后产生指导战争的构想──亦即如何准备战争、如何遂行战争。准备战争是建立战力,遂行战争是运用战力。就军事思想而言,前者属于建军思想,后者属于用兵思想。
二、军事思想的重要性
人类自有史以来,即有战争的记载,历代民族国家的盛衰兴亡,多取决于战争的胜败,而战争的胜败,则植因于军事思想的有无与臧否。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前,德法两国军事思想,均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在法国方面,强调守势作战,忽视运动战功能,否定了福煦的攻势主义,构建马奇诺防线。其次是建设大量的陆军步兵部队,以阵地防御为主,甚至认为如果擅离筑城地带而出击的,应受法律制裁。在德国方面,以攻势速决为军事思想主流,在建军方面致力装甲部队的扩展与创新,采用杜黑的空权论,大量建设空军,其目的在增强打击力及机动力,企图以压倒力量,一举击灭敌人,即所谓“闪电战术”。结果战端既开,法国以当时世界第一流的陆军强国,仅六个星期时间,就被德国彻底击败而投降。其主要原因,完全取决于德法两国军事思想的正确与否,足见军事思想对战争胜负有决定性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军在中南半岛之反共作战,因未能掌握思想战争的本质,仍图藉单纯的武力战与优越的物质力以取胜,导致造成战争思想之错误而失败,给予我们的教训更为深切。
军事思想发生的方式与背景因素
一、军事思想发生的方式
军事思想有个人的来源,也有集体的来源。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社会结构等,都能产生不同的军事思想,譬如:十九世纪的欧洲军事思想、大英帝国的军事思想、苏俄共产党的军事思想等。个人思想往往开风气之先,对集体思想产生领导作用;反之,集体思想又经常构成个人思想的基础,并再由个人集其大成或产生结晶作用。这种交相为用的循环不断地刺激思想的演变,产生了适合时代的新思想;构成了战争指导的意识形态,或演化为战争原则,或采用为建军政策,或创造成典型战法,以支配一个国家或一个武力集团的战争行为。例如,所谓德普学派(Prussian-GermanSchool)的军事思想,是奉克劳塞维茨为其祖师,而老毛奇(HelmuthVonMolthe1800~1891)和史里芬(AlfredVonSchlieffen)集其大成。李德哈(B.H.LiddellsHartl885~1973)的“间接路线”观念,则发源于英国传统军事思想。
二、军事思想发生的背景因素
不管那一种思想,不论是个人的或集体的,它的发生或兴起,都由许多不同的因素交相为用,一般统称之为背景因素。
(一)时代背景
法国战略大师亚洪(RaymonpAron)曾有一句名言:“军事思想是在每个世纪中,或在历史的每一时刻,从事件本身所提出的问题吸取其灵感。”因此,在研究军事思想时,首先必须彻底明了此种思想是属于那一时代,其所代表的是何种时代精神。如马基维利(NiccoloMachiavelli)代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时代精神,而十九世纪的约米尼和克劳塞维茨,虽国籍不同,出身经历也不同,却同时受拿破仑和腓特烈大帝的影响。
(二)地理背景
国际关系学者史特劳兹胡比(RobrtStrauszHupe)说:“地理大致决定在何处制造历史,1 但制造历史的还是人。”就长期观点来看,人固然可以改变环境,但就某一时代而言,人类的思想又还是深受环境的影响和限制。如英国是一岛国,故重海权;法国位居欧陆边缘,故陆海并重;苏俄是大陆国家,即使有强大海军,但其军事思想仍不脱陆主海从的窠臼。
(三)社会背景
国际关系与战争型态都常随着社会型态而改变,并进一步带来军事思想的改变。例如十八世纪欧洲的社会型态还相当安定,军事思想的发展也属温和,但到这个世纪最后十年,社会组织扩大,并与战争结合成一体,战争的暴力随之升高,而军事思想亦发展出新的面貌。
(四)文化背景
文化是以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因素为根源,其最明显的表现即所谓民族性。军事思想会由于民族性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风格,例如我国的文化自成一格,所以中国人的军事思想是内御型的;至于美国文化则是一种工业社会的产品,其军事思想重技术不重思想,重管理不重战略。
(五)技术因素
二十世纪后,技术不仅改变战争的型态,甚至于还能够改变社会组织与经济结构。当面对这些改变时,军事思想也自然会呈现出适当的反应,如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的发明,而导致近代陆权、海权、空权思想的产生。
中国军事思想
在我国的典籍中虽无“军事思想”这个名词,但我国早有兵家和兵法,其中所述的即包括战争哲学、建军思想、军事制度与野战用兵的方法。军事思想在我国的演进可分三大阶段,即在古代有其非常辉煌的发展,中古以后逐渐颓衰,而到现代则有再兴之势。
一、中国军事思想的起源 公元前二七九八年,黄帝立国于有熊,因苗族蚩尤为乱,起而号召诸夏各氏族对南方黎、苗等八十一族进行抗战,最后,在涿鹿一战,擒斩了蚩尤,收降黎、苗各族,进而征讨四方,开创中国。黄帝虽以武力平服了黎、苗侵略的战祸,却用以德报怨的度量,化之为中国人民的一部分,开创了战争虽是“以暴制暴”,但最后目的则是和平的追求,孕育了中国军事思想的雏形。
尔后王朝更迭,至夏桀,暴虐无道,成汤起兵革命取而代之;及至商纣,亦暴虐无道,周武王乃起兵革命而诛灭,史称汤武革命。上述均是顺乎天应乎人的正常使用军力,中国传统上认为战争是“行仁”的军事思想于乎建立。
二、中国军事思想的演进与发展
(一)上古时代:秦统一中国以前(221B.C.以前)
周代的开国元勋太公姜尚可算是我国最早的军事战略家;太公留有《六韬》、《三略》,强调兵法的灵活运用,一方面要使敌人疏忽,再将敌人孤立;另一方面要争取盟友,等待时机的来临,使用谋略将其颠覆,乃兵法的鼻祖;周公的井田制,奠定中国数千年兵农合一制度。及至春秋战国时代儒、墨、道、法及诸子百家并起,他们的哲学思想和主张虽各有不同,但对军备却都极为重视。如儒家的“子之所慎、齐、战、疾”、“足食、足兵,民之信矣”、“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墨家虽倡“非战寝攻”,但重视武备,主张抵抗侵略;道家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法家以富国强兵为其基本思想,均可以说明在春秋战国时代任何思想家的著作中都可以找到有关军事问题的认知和分析。
1.孙子
《孙子兵法》为孙武所著,计十三篇,约六千余字。其十三篇的军事思想就在“先知”、“先算”、“先胜”的三个“先”字,与“全胜”、“全民”的两个“全”字。”先知“即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先算”是在国家庙堂精打细算中的“校索其情”,仔细的把敌我条件加以比较。”“先胜”是“胜兵而后求战”。“全胜”就是要求“不战而屈人之兵”。“全民”是“全 2 民战争”的缩语,孙子书中未提到“全民”,但其“令民与上同意也”一语中却充分表露出全民作战的军事思想。因之我们称《孙子》一书为中国最完美的军事思想,亦为兵家之圣。
2.吴子
《吴子兵法》全书六篇,约五千字;就理论而言,《吴子》是远不如《孙子》那样高深,但在这本书中有两点似乎是超越了《孙子》的境界。《孙子》从未讨论战争的性质,也很少触及政治与军事的关系,但《吴子》在这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因为他的书颇有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意味。吴子曰:“凡兵之所以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其名又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禁暴救乱曰义,恃众以伐曰强,因怒兴师曰刚,弃礼贪利曰暴,国乱人疲举事动众曰逆。五者之数各有其道:义必以礼服,强必以谦服,刚必以辞服,暴必以诈服,逆必以权服。”这一段话可以算是一篇简明扼要的“战争论”。首先分析战争的起因,其次为战争定名,将其分为五类,并对每类战争的性质作简明的界定,最后再概述对于每类的战争应该用何种方法来加以克服。此种对战争性质的探讨,在其它兵书中很少见,其次,吴起重视政治与军事的关系,并认为必须作总体性的考虑而不可偏重某一方面,当他第一次与魏文侯见面时,即提出“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总体战略观念。
3.尉缭子
《尉缭子》全书二十四篇,约九千字,自始至终都是尉缭子答复梁惠王“黄帝刑德,可以百胜,有之乎?”一个问题。作书人的基本思想,认为战争是罪恶的,不是人类所爱好的。由于没有人愿意舍弃性命,因此要将人民召集使之不惜牺牲从事战争,必须先要使其知道为何而战?唯有政治上以民生为目标时,人民才会为保障自己的生活舍命战斗,所以军政上必须赏罚严明与确立指挥系统。
4.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全书三十篇,约一万一千字,其主要特点为: a.必攻勿守,战则必胜
孙膑以宇宙循环,消长盈亏,及相生相克之哲理用之于军事,孙膑不计较敌我兵力之多寡强弱,但要随时设法造成胜之形,故说:“兵无不可胜,智者斯胜也。”
b.制胜之道,在于诱敌进入我预设之陷阱而击灭 孙膑主张用一部兵力作佯攻,假以败退诱敌主力则预伏于既设阵地,待敌进入而侧击之。孙膑自己指导的桂陵及马陵道两战役,皆用此法以歼灭魏军。
c.慎战思想
孙膑在“篡卒篇”说:“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在“月战篇”说:“十战而十胜,将善而生祸者也。”孙膑之意,是说要使国家强盛,必须让人民休息以养精蓄锐,若频频征战,纵使十战而十胜,也是贻国家无尽无穷之祸。
5.司马法
《司马法》司马穰苴所著,全书只有五篇,约三千二百字;书中用博爱的仁心立国,用公益的义行治国,是中国历来遵行的政治原则,还有“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深入中国每个人心中的战争认识。该书所列周代之五五军制,也是现存的我国古代记述军事制度最完整的古文献。
宋神宗元丰三年以六韬、三略、孙子、吴子、尉缭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颁行武学,号称武经七书,迄今九百余年,历代军人莫不熟读,其影响中国军事思想之深远可想而知,故自周武王克商(111B.C.)迄秦始皇统一中国(221B.C.)约九百年的先秦时代,是中国军事思想的开创期,亦为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中古时代
1.秦汉时代(221B.C.~220A.D.)秦之统一,其成功是“农战”思想和“远交近攻” 3 战略运用的成功。惟对思想言论自由严加限制,许多先秦遗产均遭破坏,军事思想也不例外,而军事理论也自无进步可言。秦帝国崩溃之后,经过一段混乱,中国才又统一;这个中间阶段就是楚汉相争的时代。刘邦之所以能胜项羽,是他强调“吾宁斗智不斗力”。汉初三杰:张良的运筹帷幄、韩信的决胜疆场、萧何的后方支持,均是刘邦一统天下的关键辅佐人物。相传张良思想系得自黄石公之”三略”;而韩信之用兵乃是将孙子的理论付诸实行,尤其他所指挥的垓下之战,几与西方著名之坎尼会战同一模式。汉朝最大的敌人乃是匈奴外患,为抵抗侵略,汉文帝即讲求移民实边,建立国防经济政策,使民养马一匹免除兵役三人,这是中国军事史上“车战”、“步兵”转为“骑战”的转折点,也是为了对付匈奴控御数十万骑所逼出来的进步思想。及至汉武帝,除派遣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并采行碉堡政策,修复秦长城诸塞,迫使匈奴进不得展,退不得安。汉末三国时代,杰出的军事家首推曹操,曹操的特长是在“用兵”(作战)方面,其所批注的孙子兵法,尤为后世推崇;至于在军事方面,屯田以足食,精练以足兵,挟天子以民信,作为亦卓越。但诸葛亮后来居上,联吴抗曹,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从功业的观点来看,从秦统一六国到汉分裂成为三国,这个阶段中人才辈出,代不绝贤,他们具体实践了古代军事思想。故就军事思想的演进言,秦汉时代算是我国军事思想的阐扬期。
2.魏晋南北朝至宋(220A.D.~1280A.D.)秦汉的大一统体系到东汉末开始解体,从此中国分崩离析,走上衰颓的途径,史家称此时为魏晋南北朝。此期中,政府无能,民生疾苦,乃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黑暗时期,期间除西晋人司马彪着《战略》一书,乃我国“战略”一词首见的历史文献,可以说没有值得推崇的军事家,军事思想形成停滞现象。迄唐太宗即位并用“国内安定、繁荣”和“攻势扩张、防止外来侵略”两大政治与军事路线,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贞观之治。唐代留下来的兵书有《李卫公问对》及《太白阴经》,《李卫公问对》其内容主要是解说孙、吴、太公、尉缭兵法;《太白阴经》为李筌所著,虽是书生谈兵,却是唐代留存至今唯一的兵书。宋朝建国后,重文轻武,抑制军权,以致国势积弱不振,但政府提倡武学却不遗余力,首先设立武学堂,制度化培养军事人才,神宗元丰三年时(1081A.D.)又校定武经七书,对我国军事思想虽非创新,但系统化整理古代军事思想仍不失为重大贡献。惟两宋三百年中,在军事思想著作方面虽有成就,但大都仅限于空言而无补时艰。
3.元至清末(1280A.D.~1842A.D.)元代以异族入主中国,其武功之盛可谓空前。尽管朝代很短,但在军事战略的领域中却有优异的成就。成吉思汗以骑兵及简化的后勤为主,创建优势的武力,在军政府制度和驿站制度支持下,强调大规模的运动战,善用大迂回、大包围和大规模袋形阵地等战法,均具现代机动作战思想。可惜在扩展武功后,却忽视了文治;有明一代,兵学著作颇多,从军事思想“史”的观点来看,要算是一个相当辉煌的时代,有很多伟大思想家和著作出现。如茅元仪的《武备志》,直到今天,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学者仍视其为重要资料来源;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是第一部军事地理巨著;魏禧的《兵迹》、《兵谋》、《兵法》,系有系统的对《左传》的研究;唐甄的《潜书》,倡兵与仁、义三结合的“全学”。而明代在军事思想上更重要的是海权思想的萌芽,除了郑和的大舰队外,郑若曾(1503A.D.~1570A.D.)所著《筹海图编》列举海防战略三大原则“御海洋、固海岸、严城守”,其制海观念实较马汉思想早了三百年。可惜明代自公元一四二三年行海禁,使中国从此丧失海权优势。清代似乎是元代的再版,其文治固然优于元代,但武功却较为逊色,满人于天下已定后,对汉族的读书人采高压手段极尽迫害之能事,因之除明代遗老王余佑的”乾坤大略”叙述战争的一般原则外,经世之学乏人问津,军事思想领域一片空白,满清帝国的飞黄时代也正是中国军事思想史的另一个黑暗期。直到公元一八四二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对外关系发生根本的改变,对冬眠的中国军事思想产生空前巨大的冲击,从军事思想的发展来看,元、明、清三代也因汉族思想与外族思想融合而各有特色,与以前的各时期比较,更是有明显的差异存在,故可称中国军事思想的蜕变期。
(三)近代(1842A.D.~1945A.D.)鸦片战争的失败导发了中国现代化运动,军事思想和作为也不例外,开始在西方和日本的后面追赶。但不幸的是,自强与洋务运动仅限于练兵制器,在物质上模仿西洋皮毛,以图提早赶上洋人的坚甲利兵,洗雪国耻,而排除任何政治、教育与军制的根本改革,虽经三十年的努力,却在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之役中毁于一旦。在满清专制的束缚下,军事思想之发展,鲜能突破传统创造改变环境之新理论。辛亥革命后,由于军阀割据,长期混乱,使民初的军事思想亦无显著的改善,但有两个例外,即蔡锷(1882~1938)与蒋百里(1882~1938)。他们不仅介绍了不少当代的外国军事思想,也提出了若干新的见解。蔡锷倡征兵制及普及军训,期经由军事化的全国国民教育,唤起尚武精神与国魂。蒋百里则倡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行总动员制度,首倡国防经济学,将中国之人力与资源组织起来,增加国防力量。综观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到蒋百里逝世,中国历经军阀混战、北伐及抗战,在此长期的战乱中,虽延迟了军事现代化的努力,但由于外国留学返国的青年精英与国内革命运动培养出来的干练之士的大力倡导,中国军事思想适时吸取西方思想,而加以开创,奠定当前的现代化基础。
(四)现代(1945年以后)鸦片战争之后近百年,中国军事家对西方军事理论始有融会贯通,发展出新的军事思想,它是富有时代及环境特色的一个新思想。那就是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和蒋介石的军事思想。
1.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
所谓“人民战争”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将广大的人民群众动员组织起来,直接的结合军队,建立一个可使其党、政、军赖以依托的基地,对敌作战。美国海军少将韦理(AamiralJ.C.Wylie)于一九六六年出版的军事战略《权力控制概论(Militarystrategy:Ageneraltheoryofpowercontrol)》一书,将其与陆权论、海权论、空权论并列为当代世界四大军事理论之一。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主要是强调人在战争中的地位,他认为精神因素胜过物质;要建立人民军队,即正规军、地方军与民兵的之结合,来遂行人民战争;在用兵的战略战术方面,则充分掌握“诡道”的原则,也就是奇、正、虚、实之运用。
2.蒋介石的军事思想 蒋介石的军事思想,源于中国的一贯道统暨国父孙中山革命思想,并撷取外国兵家名著精华及凝和革命战争实战经验融汇而成。特别是针对与中共作战的构想,而创造出的独特革命战争艺术。
a.在战争观方面战争的目的是“行仁”与“以战止战”,战争的本质是仁爱,而方法是残忍的,故须忍以济仁,杀以止杀。战争是为了消灭战争、达成和平的不得已最后手段。所谓“以战止战”,战争的目的为“保民”,出发点还是为了“行仁”。
b.建军思想方面建立以三民主义为中心思想的革命武力,强化以“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为指导原则的总体战力,并讲求精兵主义,俾建立以寡击众的先决条件。
c.用兵思想方面强调“全程战略”,用兵自始至终要有总体构想,充分发挥统合战力与优势作为之运用,创立“以武力战为中心的思想总体战”的反共复国战争之战略指导。
三、中国军事思想之特质
一个国家的军事思想,特别是军事战争思想,通常都要受其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当然也不例外。由于我国传统文化悠久高明、博大精深,军事思想自姜太公作《六韬》以开其宗,孙子著以《十三篇》集其大成,至***融合古今中外贯通之,成为中国军事思想的精华,所以我国军事思想自有其优越、丰硕而独特的一面。
(一)在“史的发展”方面 1.先秦时代思想影响至今 研究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人,多数集中于先秦的作品,很少花费精力于秦汉以后的著作。5 但此一厚古薄今的现象并未造成基本理论上的遗漏与偏见,其原因正如陆达节所说的:“孙子与吴起乃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学家。孙吴以前之人所有的思想已为孙吴所继承,而孙吴之后的人所建立的理论,又都受孙吴之影响。虽然在过去几千年来,中国兵法已有重大发展,但这些变化并未偏离孙吴所创立之轨道。因此可说孙吴以后出版之兵书,和孙吴之书并无二致。”
2.内涵范围兼顾军政
中国古代军事理论既不限于兵法书籍,也不限于兵学家的作品;像儒家、道家、法家及其它有关学派之著作,均或多或少地含有军事哲学。反之,所有的兵法著作,也并非单纯的讨论军事,而是以人为中心。提到政治问题,如孙子“五事七计”的说明,吴子“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则守已固矣”,尉缭子“兵胜于朝廷”,都含有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兼论政道。
(二)在“内涵”方面 1.对战争的认识方面 a.战争的本质──行仁
中华民族的成长,历经艰苦奋斗;黄帝开国,有阪泉、涿鹿之战,乃民族求生存的战争;尧、舜治国,有窜三苗、殛伯鲧的戡乱战争;有汤放桀、武王伐纣以仁易暴的革命战争。这些战争,性质虽不同,而其目的皆为“保民”,其出发点是“行仁”,是民族道德的积极表现,是中国基本战争理念“王师义战”的典型战争。周代以后,战争迭继,起因与目的,多为遭受异族侵凌起而抵御外侮。即便是汉、唐的对外用兵,其真正目的,仍在彻底消灭外患,而非开疆拓土,乃以攻势手段达成守势防卫的战略指导,然用兵上仍以仁爱为本,崇尚“不战而屈人之兵”“全国全军为上”的王道精神,这是都是自卫而不是侵略。
b.战争的目的──以战止战
我国传统思想是反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残暴行为。孟子痛恨战争但不反对战争,主张予打击者以打击,才是制止战争的有效办法,所以他说:“筑斯城也,凿斯池也,与民守之效死而弗去,是乃可为也。”司马法也说:“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为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因之,在正常的德化礼治而仍然无效的情况之下,只有从权出于一战。
c.战争的态度──慎战备战 孙子兵法始计篇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一方面强调重视战争,另一方面则须极为谨慎处理战争。汉武帝勤远略,开疆域,功业彪炳,但晚年颁历史上有名的轮台之诏,对连年征战,国力大耗,民生疾苦,深表痛悔;明太祖遗诏诫子孙,非夷狄来侵,不得用兵,均为慎战思想的诠释。但为求得长治久安,建设武力的最高原则是备而不用,纵然要用也必须十分审慎。故司马法云:“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d.战争的立场──拥护义战
古代所谓义战,约可分为三类:一种是中央讨伐叛逆的地方诸侯;其次是革命战争,当统治者极度暴虐无道,造成严重灾害和人民疾苦时,如汤放桀、武王伐纣;第三种义战,乃是在中央政权衰微,地方诸侯互为求正义伸张,除暴求良之战。孙子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非危不战”,尉缭子亦说:“故王者伐**,本仁义焉。”强调须“顺天应人”、“师出有名”的义行,非此不足以言战。上述这些措施,着眼于政治经济方面之仁政,经由国富民治,以致近悦远来,并去乱源。除此之外,国家仍须注意武备,所以孔子说“足食足兵”才算是个善政,而法家的政治和军事家则采取耕战并举政策。注意农耕则国富,教民习战则兵强,国富兵强,进可攻,退可守,自可消弭战争危机。
第三篇:论大学生学习廉洁修身的重要性
论大学生廉洁修身的重要性
大学是熏陶素质的四年,是培养为人处世原则,方法的四年。从高中的象牙塔中走出来,从高中生成长为大学生,学生们渐渐开始接触社会,变得成熟,更了解社会,有好也有坏。在这四年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最重要的四年。而廉洁修身,则是一种满满的正能量,“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廉洁”这种引导着社会向良性发展的优秀价值追求,早从屈原的年代开始就被人们崇尚,“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求沫”,这是古人的追求,也是我们现今理所应当做到的优秀品质。
在大学这个可塑性十足的阶段对大学生进行廉洁修身的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说到的那番慷慨激昂的点明少年于国家的重要性的话:“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受到国家的高等教育,这也就注定了大学生将是未来各个行业的主力军,政治、制造、军事等等,各行各业都少不了大学生的参与。大学生的肩上担负着国家与历史的重任,像《少年中国说》中所说的,培养好少年的品质即是培养好国家的品质,培养好少年的素养即是培养好国家的素养,培养好少年的人生态度即是培养好国家的人生态度!
黑暗与光明并存。尽管中国现今处于迅猛发展的年代,社会也即将进入全面小康,国家政府能让人民感到舒适与喜悦。但是,无可否认的,贪污腐败这为人民所唾弃的行为,在每个国家都有上演,中国也不例外。也许正在这一刻,权、利、色等等肮脏的交易正在那阴暗发霉、不为人知的角落悄悄进行。厦门远华走私案、段义和案、表哥案,落马官员不胜枚举,使得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今的社会下,仍有人冒着大不讳,顶风作案!与社会接触,多少都会遇到这些情况:送礼、托人情、找关系等等。大学生接触了一些后,多多少少会受到一些影响,认为只有送礼,找关系才能把事情办好。从一方面说,若是任此滋长下去,贿赂案出来了!助长贪污的发生。从另一方面讲,大学生也会成为公务员,也会成为代表人民意志的载体,若是不能坚守自身道德底线,心,也许会被这黑暗所腐蚀,正义感反而成为眼中的多余品。从大学便开始对学生们进行廉洁教育,正其根源,尤为重要!
道德失范对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有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弱化集体主义价值观倾向动摇了大学生廉洁修身;功利主义思潮、个人主义思潮给大学生廉洁修身带来了干扰,干扰了价值追求。而廉洁修身作为一种指领人们进行健康社会生活的一种良性道德标准,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大学生廉洁修身的作用都是巨大的:
1.于国家而言: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年代,中国更需要积极、健康的生命力来成就我们的中国梦,实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梦。那么,积极、健康的生命力从何而来?大学生的廉洁修身,不断的活跃着中华的新鲜血液,注入新的养料,给予强大的能量。
2.于社会而言:廉洁修身能提高人们的伦理关怀,也能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度。前面有提及:“小不洁致大腐败”,大学生的廉洁修身能够有效地为大学生敲响警钟,减少小不洁,遏制大腐败,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人们的安居乐业,是使中国强大实力得到提高的隐实力。
3.于个人而言:大学生的廉洁修身能够提高个人素质,塑造公平、正义、理性的良好品质,从而更容易地融入我们的公正社会,更容易被他人欣赏,提高对诱惑的抵抗力。
所以,为了培养廉洁品质,大学生应当: 1.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2.增强爱国精神、培养刻苦拼搏、团结协作、坚忍不拔的品质。3.树立八荣八耻的信念,坚守底线。4.时刻牢记遵守法律法规。5.其他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克己奉公。
大学生,应当以顶天立地之姿,展坦荡浩然之风!
第四篇:论大学生学习基础法律的重要性
论大学生学习基础法律的重要性
莒车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上一大特殊群体,是介于完全的学生和完全的社会人才的中间过渡人群。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走向,大学生的素质高低决定了未来社会的和谐与否。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不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这一群体必须做到事,大学生对法律的应用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决定了未来我们能否建设成一个具有完全意义上的法制社会。并且在大学期间,学生正确认识法律有利于个人在价值观等方面正确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学习基础法律势在必行。
关键字:大学生 法律 重要性引言
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开始接触越来越多的各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是积极的、正面,还有消极的、负面的。对于谁是谁非,我们自有各自的判断,但作出的选择必须符合一项要求,那就是合法。大学生的价值
大学生是社会上一大特殊群体,是介于完全的学生和完全的社会人才的中间过渡人群。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走向,大学生的素质高低决定了未来社会的和谐与否。而在大学期间我们要学习很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这些也正是我们每天忙碌的根源,我们把职业知识学好了不仅是我们的福利更是对社会的贡献,因为我们的学到的知识正是未来改变世界的源动力。努力学习专业技能以确保未来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正是我们大学生的价值所在。大学生的价值的提升关键在于大学期间的努力。而我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一个未来能对社会做真正贡献的大学生必须学习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我看来,大学生在大学必须学的有: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基础法律知识、某项外语。我认为国家应该设基础法律等级考试以促进全民知法守法。
法律的重要性
(1)法律的基本作用:法律是维持社会公平的重要准则,是我们每个具有法律意识到公民的必修课。法律维持着社会的基本运转,没有法律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混乱的,落后的社会。而法律也必须是符合历史、人民需求的为人民服务的并且能为人民所遵守的法律。
(2)法律维护人民利益:人民的法律为人民,这不仅体现在大的方面,在生活中我们是时时收到法律的佑护。当我们的利益收到侵害时,法律替我们维持公道,当我们的权利受到非法约束时,法律是我们的解救者。而要用法,我们必须先要知法守法。
(3)法律警戒着我们做正确的事:有了法的规矩我们的行为自成方圆,我们因为具法,所以不敢越雷池半步,我们因为知法,所以我们明白我们的任何行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社会才会高速有效又和谐的运转。大学生学习法律的重要性
我认为大学生在大学必须学的知识除了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某项外语外,还有一项重要知识要学习,那就是基础法律知识。
(1)高校是一个集教育、科研、管理于一体的场所和机构,无论在社会教育领域还是社会管理领域,高校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高校的特殊地位和社会功能,维护高校的稳定十分重要,高校稳定更成为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温度计”。[1]而学生作为学校的主题,对维护学校的安全与稳定起到重要作用。而学生能够知法是关系到学校稳定的重要事情。正是因为有的学生不知法,所以发生了火灾之类的灾害,正是因为有的学生不知法,所以发生了学生闹大事的悲剧,正是因为有的学生不知法,所以发生了学生偷、抢、诈骗等不应出自大学生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小了影响到了身边同学,大了影响到了整个学校的稳定。因此,大学生必须对基础法律知识有所了解。
(2)大学生学习基础法律知识是维护自身利益的必要条件。对于类似于火灾这样的事情,只要我们知道与火灾有关的法律,只要我们知道怎么预防火灾,这样的灾害就不会发生。而对于像被偷被抢被欺诈的事情,只要我们懂得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我们完全可以保证自己不受任何伤害。而只要懂得了法律,我们也就不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
(3)大学生学习基础法律也是对社会的负责。我们要建设一个法制国家,就必须人人知法守法,而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大学生能否知法守法关系到整个法制社会建设的步伐。
(4)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不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这一群体必须做到事,大学生对法律的应用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决定了未来我们能否建设成一个具有完全意义上的法制社会。并且在大学期间,学生正确认识法律有利于个人在价值观等方面正确的发展。结束语
可以明确的说大学生学习基础法律非常重要,而据我所知我们还没有类似于在全校范围内学习法律的必修课,这对于建设法治社会来说是一大缺憾。虽然我们有学习法律的选修课,但这相当于杯水车薪,而综上可见,大学生学习法律势在必行。希望我们能尽快见到大学生法律必修课的通知,这不只是我的个人期望,更是我们所有知法守法人的期待。
参考文献:
[1] 马俊 等.大学生安全知识新编.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8.
第五篇:论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论文
论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历史经验的升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选自百度百科)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人类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军事思想全面通向真理开辟了发展道路,是中国继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之后,又一次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军事理论,闪耀着普遍的真理光芒。古代中国孙子兵学的产生,标志人们对战争和军事问题的认识,由悟性阶段进入了理性阶段,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拿破仑、克劳塞维茨、约米尼等人军事思想为代表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近代欧洲。它冲破中世纪的思想枷锁,开始用科学手段探讨战争和战争指导规律。不过,欧洲近代军事科学相当程度上是借助当时自然科学中的机械论和社会科学中的历史唯心论精神建立起来的,难免鱼龙混杂,真理与偏见并蓄。以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为启始的第三次飞跃,为真正科学地考察解决战争和军事问题,首次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南。毛泽东军事思想则代表了这次飞跃的最高成就。
(一)、创造了高超的以弱胜强的战争指导艺术。古今中外的战争各不相同,但战争指导艺术的高低具有可比性。一般说来,在力量上拥有一定优势,或势均力敌的条件下赢得的胜利,虽然也来之不易;但战争艺术的最高荣誉,从来属于那些以弱胜强的统帅。西方历史上的亚历山大、汉尼拔、恺撒和拿破仑等人,都因此而摘取并获得了“战略之父”、“战争巨人”等桂冠和殊荣。相比之下,毛泽东的战争艺术更为高明。第一,世界历史上的一些著名将帅,大都是能赢得若干战役战斗,能赢得整个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却为数不多。而毛泽东一生不仅创造了大量以弱胜强的战役战斗范例,而且指挥赢得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其次,以往世界战史上的以弱胜强,基本上是总兵力对比上的以少胜多,武器装备上则相差无几。毛泽东的战争艺术,不仅做到了数量上的以少胜多,而且还做到了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装备之敌,其中包括先后打败两支拥有当时世界一流武器装备的外国侵略军。第三,毛泽东不但擅长运用战争指导艺术,而且善于从战争指导艺术的运用中提炼和升华出理论。毛泽东军事论著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影响之广,在中外军事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与之相比拟。近几十年来,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国际上广为传播,毛泽东军事著作成为不少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军政要人的案头读物,被许多国家列为军事院校的研修课程,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世界地位。
(二)、所揭示的军事规律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在毛泽东以前,中外众多军事统帅和军事理论家在探索军事规律上作出过各自的贡献。但是,在世界军事史上,还难以找到第二个像毛泽东那样对军事领域的种种问题既进行过长期而广泛的实践探索,又亲自从事勤奋而深入理论研究的人物。从国内革命战争的指导原则到国际反侵略战争的指导原则,从建军路线到作战方略,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从游击战到运动战和阵地战,从小规模的战斗到指挥百万大军的战略战役运筹,从持久胜敌的全面战争到速战速决的边界自卫还击作战,从“小米加步枪”条件下的建军、作战到建设国防现代化,从如何赢得战争到如何制止战争维护和平,这里面既包括了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发展的特殊规律问题,又包含军事领域的大量一般规律问题;既广泛涉及到军事科学的应用理论,又深刻地触及到军事科学的基础理论,可以说覆盖了军事理论的各个重要层次和各个基本方面。所有这些,毛泽东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对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武装斗争的直接经验和前人进行战争的间接经验,作了长期的实践检验和精辟的理论概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不能不是一座内容博大精深、结构系统完整的军事理论大厦。毛泽东对军事规律的理论揭示,就其丰富性、系统性和真理性而言,都达到了前人未能达到的程度。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地位,不只是比较于其它各家军事理论而言的,其中也包括它在无产阶级军事理论发展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在无产阶级军事理论历史发展的前两个阶段,即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和列宁主义军事学说的基础上,毛泽东军事思想又大大前进了一步。主要是:
1、对以前尚未遇到的新课题,第一次提供了科学答案。如开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新道路。
2、在前人未曾开垦的理论领域,首创了全新的学说。如军事辩证法。
3、把过去已提出的一些基本观点,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如人民战争。
4、把以往的一些理论预见,变成了完整而成功的现实。如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也应有自己的表现的预言,在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理论与实践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5、在先哲们没能完全解决或解决得不理想的问题上,作出了迄今最成功的回答。如怎样建设一支永远保持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因此,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无产阶级军事理论历史发展的当代丰碑,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
(三)、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问题认识论和方法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具根本意义的,是它的军事问题认识论和方法论。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包括研究、解决战争和军事问题,无不受一定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一切理论也只有被用作认识论方法论意义的工具时,才能进入实践过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长期发挥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尚未在军事领域充分展开。毛泽东把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系统地应用于军事领域,从历史观、认识论、辩证法与军事斗争实际的紧密结合上,创建了一整套科学的军事思想及军事思维方法。它不仅集中地表现为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原理,同时也体现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全部内容之中。如果说孙子兵法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可以超时代、跨领域地辐射,那么,兼有高度哲学成就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所揭示的军事斗争的内在规律,就尤其具有稳定而广泛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军事方面,毛泽东军事思想既可以为我们抵制当代军事思想中形形色色的错误观点和思潮,正确地观察思考战争与和平、军事斗争与军事建设问题,提供一套科学的思路,又可以为我们新时期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建军与作战,提供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规律、解决新问题的锐利思想武器。在非军事方面,毛泽东军事思想所揭示的能使人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军事哲理,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和融通性。无论是政治、经济、科技、外交等各条战线,还是思想、文化、体育等各个行业,总之凡一切存在矛盾斗争和开创性活动的领域,毛泽东军事思想都能从立场、观点和方法等多方面,拨动、启迪人们的创造智慧,从中总结、抽象出科学的指导原则和实践策略。具体为: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2、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
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
5、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7、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8、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9、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下面说几个能充分体现毛泽东灵活机动的军事思想的例子。1930年10月蒋介石在同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结束后,即迅速抽调兵力,组织对苏区的大规模“围剿”。在查明敌情后,中共第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毛泽东提出,“在红军和苏区尚未巩固、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应采取‘诱敌深入’方针,并主张红军主力东渡赣江,在地形、群众条件较好,便于尔后发展的赣江以东地区作战。” 在苏区人民支援下,红军以少胜多,扑灭了国民党企图歼灭红军的嚣张气焰,也为后来几次反围剿取得了重要经验,不仅保卫了中央苏区,而且使中央苏区得到巩固与扩大。这就是第一次“反围剿”。后来第二次“反围剿”,同样在查明敌情后,红军决定采取由西向东横扫,先打弱敌,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最终胜利了;第三次“反围剿”,查明敌情后,红军决定同第一次一样采取“诱敌深入”方针,同样大胜;第四次“反围剿”,在分析敌情后,红军采取“佯攻诱敌,主力转移进行伏击”的策略,再次取得“反围剿”的胜利。
红军对国民党的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充分证明了毛泽东灵活机动的军事思想的先进性、正确性和实用性。
后来到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得更为成熟,更为完善。就拿淮海战役来说,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想的指导下,才一步步地走向胜利的。当然,淮海战役的胜利,还必须提及人民群众对于解放军的全力支持,当时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 人民战争和民工极端的支前的,也是淮海战役能最终获胜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积极发动群众,联农联工,也正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必不可忽略的一个小细节。总而言之,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抗日战争和对国民党的解放战争中不断地发挥了巨大的现实意义。当然在和平时期,我们一样可以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这些宝贵的精神财产,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使我们有更多力量去建设我们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