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社会工作概述(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09:3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妇女社会工作概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妇女社会工作概述》。

第一篇:妇女社会工作概述

第一章

妇女社会工作概述

课时:4课时

教学目的:本章主要了解妇女社会工作相关知识,如妇女社会工作的缘起、内容等。教学重点:妇女社会工作的界定和价值原则。

教学难点:对中国的妇女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探索与反思。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讲授与课堂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妇女社会工作概述

第一节

妇女社会工作的缘起

一、社会工作的兴起

二、妇女自身的觉醒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社会工作的兴起

(一)社会发展与社会工作的产生

1、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一开始就是以明确的社会问题解决为导向,以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为主要出发点。

2、当代中国迎来了一个社会工作大发展的绝佳时机,其中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极好的大发展时期,但社会问题的大量涌现使弱势群体不断大量滋生,传统政府已经无法全面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工作的产生就成为必然。

第二、社会的大发展为社会积聚了大量的物质财富,雄厚的资本是专业社会工作开展的必要前提。目前,上海的司法社会工作发展主要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这种操作方式来实现的,社工人均每年四到六万元的经费配备其实是很大的一笔支出,没有足够的财力,政府很难购买得起专业社会工作服务,这也是为什么专业社会工作往往最先产生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一个有力解释。

第三、小政府大社会已经不再仅仅是学院中流行的一个抽象理念,而是现实社会中的一个实践行为,当代中国对法制政府、阳光政府的倡导和推行进一步推动了政府的观念转变,明确了政府的职能定位,确立了政府的服务方向。有限政府、服务政府的推行为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政治保障。

第四、当代中国执政党理念的转换,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树立,这些基本原则都与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和理念根本契合。

第五、政治的昌明、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整体社会格局的良性变动,民主、自由、平等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个人法权意识和主体地位的凸现也刺激了对社会工作的社会需求。

(二)社会工作的时代性内涵

1、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是协助个人调适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既反映了社会工作的独特方法,同时,也揭示了案主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

2、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发挥个人潜能,增进社会福利。对个人潜能的强调是社会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这代表着社会工作对人所抱持的一种积极的、开放的乐观态度。

3、社会工作的承办主体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社会组织,甚至还可以是个人。

4、社会工作具有强烈的社会问题导向性,而一个社会中的问题更多地具有的特征是历史性和现实性,所以,社会工作始终是一项历史性和现实性都很强的学科和职业。

(三)社会工作的现实功能

1、对弱势群体的补充功能。

2、对正常群体的强化功能。

3、对强势群体的发展功能。

二、妇女自身的觉醒

(一)女性问题的公共化(扩展)

大量的妇女走出了家门参与到了社会化大生产之中。这一方面促进了男女的真正平等,但另一方面,也刺激了大量女性问题的产生,与传统妇女问题比较起来,当代妇女问题不仅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而且,这些问题更多地体现为公共问题,比如女性的教育问题、就业问题、退休问题、婚外性关系问题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并不仅仅影响到了女性自身的发展,而且,进一步影响到了男性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和谐。

(二)女性问题的差异性

根据女性主义的研究,与男性比较起来,女性发出的是不同的声音,女性展示的是不同的形象,女性遭遇的是不同于男性的问题。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够简单地以男性的眼光来审视女性,不能够用在男性中证明成功的方法来处理女性的问题,而应该开发出专属于女性的工作理念、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

(三)妇联工作的局限性

妇女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层次性特征,而且,妇女自身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样,所有这一切都使传统的带有强烈行政色彩的妇联感到极不适应,无法真正满足妇女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四)性别意识的主流化(扩展)

随着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深入发展,性别问题越来越凸显了出来,人们发现性别差异在案主问题的成因及表征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相应地,在具体介入方法上性别的差异也越来越不容忽视。

比如工作平权方面,就拿我工作的环境来讲,女学生毕业找工作,明显会遇到性别歧视。有的单位过来招人,明文规定要男的,不要女的。它是违背性别平等法律的,是不是?可是,实践上就这样做,而且很少人去管。

大学毕业生来讲,男孩的机会显然比女孩的多。很多女孩,也只是默默忍受,自己撑过去。这个社会没有一种气候让她觉得,这种情形是可以挑战、可以去改变的。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社会工作的二重性

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发展的专业性和政治性。

社会工作不仅仅是解决社会特定成员的问题,而且更多的是与执政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密切结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社会工作成为我国构陷社会正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的这个特征越来越明显。社会工作已经成了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相应地,构建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自然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

(二)妇联系统的要求

在妇联系统建立专业的妇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法就显得尤为迫切。

妇联本质上不是公务员序列,而是群团组织,因此,政府的后退意味着妇联的必然前移。但是长期以来,妇联系统更多地被行政化,更主要地是借助行政化力量和群众运动的方式来解决妇女问题。这种思路在当今社会逐渐被淘汰,这是因为妇女群体的问题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复杂化、越来越常态化,这是传统妇联系统所无法真正面对和彻底解决的,而社会工作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专业的妇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法就显得尤为迫切。

【妇联】——(全称)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争取妇女解放而联合起来的中国各族各界妇女的群众组织。成立于1949年3月,1978年正式定名为“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简称全国妇联。它的基本职能是:团结、动员广大妇女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代表和维护妇女利益,促进男女平等。除此之外还关注儿童问题。

妇女联合会实行地方组织和团体会员相结合的组织制度。按照国家的行政区划建立地方各级组织。它的全国和地方各级领导机构,由全国和地方各级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机关和事业单位建立妇女委员会,厂矿企业的基层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及其以上各级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均是妇女联合会的团体会员。其他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妇女团体,各行业妇女自愿组织的为社会、妇女服务的协会、联谊会、宗教团体和其他群众团体的妇女组织,自愿申请,经全国妇女联合会或当地妇女联合会同意,可作为妇女联合会的团体会员。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第十届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现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组成员,全国妇联主席。)

名誉主席:彭佩云 陈慕华 妇联的主要活动:  救助失学女童的“春蕾计划”  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加全国妇联倡导的“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双学双比)的竞赛活动

 “巾帼建功”活动中,城镇妇女职工围绕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文化、技术和管理水平。

彭佩云——1929年12月生,湖南浏阳人,194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1月参加工作,1947到1949年在清华大学社会系毕业,大学文化。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现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彭佩云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的妻子。

陈慕华,1921年6月生,女,浙江青田人。1971年后,历任对外经济联络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国务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中国银行董事会名誉董事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1988年后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席。是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邓颖超(首任妇联主席)、康克清(朱德夫人)

雷洁琼

雷洁琼教授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她一生崇尚教育事业,一直以身为教师而自豪。自20世纪30年代初学成归国始,她以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为自己专业,在中国教育领域辛勤耕耘长达七十余年,亦可以说是硕果累累。雷洁琼还长期担任中国民主促进会领导人。

求学:雷洁琼1924年赴美国留学,在美国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南加州大学学习,1931年在南加州大学获社会学硕士学位。同年返国,在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中间,1945年12月创建中国民主促进会。1946年重返北平燕京大学任社会学系教授。解放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曾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

从1985年到1993 年,雷洁琼出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和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以91岁高龄飞抵香港出席政权交接仪式,亲历这一民族盛事、世纪庆典。在雷洁琼的学术研究中,妇女及婚姻家庭问题是处于首位的。她在1983年就指出“民政工作是社会工作”,之后又发展为“民政工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的著名观点。

何鲁丽,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红十字总会名誉副会长,中国慈善协会副会长,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理事长。1986年4月加入民革。

吴仪:

2002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

2003年3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同年4月23日兼任新成立的国务院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总指挥。

4月26日兼任卫生部部长(至2005年4月)。2004年2月任新成立的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主任。

第二节

妇女社会工作的内容

一、妇女社会工作的定义

(一)妇女工作和妇女社会工作的区别:

第一、从工作主体来说,妇女社会工作的主体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机构,更多是非官方的民间组织;而妇女工作的工作主体目前在我国则主要是各级妇联和妇委会,而她们更多地隶属于官方或半官方组织。

第二、从工作方法上来看,妇女社会工作的方法主要是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如个案、小组、社区以及政策倡导等,更多地是自下而上的;而妇女工作的方法则更多地是行政性的或半行政性的,更多地是自上而下的。

第三、从工作对象来看,妇女社会工作并不仅仅止于弱势妇女群体,同时,还包括了常态妇女群体以及优势妇女群体;而妇女工作尽管在对象上强调为全体妇女服务,但事实上则更多地是为弱势妇女群体服务。

第四、从工作目标上来讲,妇女社会工作的目标更多地被划分为治疗、预防和发展三重相互关联同时又相互递进的目标体系;而妇女工作的目标则相对显得割裂,并且,更多地停留在为弱势妇女群体进行保护、支持和维权之上。

第五、从工作范畴上来看,妇女工作是一个全称概念,而妇女社会工作则是一个单称概念,妇女社会工作隶属于广义的妇女工作。

(二)妇女社会工作的界定

妇女社会工作是以妇女为案主而进行的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换句话说,妇女社会工作是借助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来对妇女进行服务的活动。妇女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提高妇女能力,赋权于妇女,整合妇女服务资源,从而帮助妇女完善自我,获得社会发展,并推动社会公正。

二、妇女社会工作的研究对象

(一)妇女

不仅仅包括弱势女性,社会工作是问题取向的,而不是人群取向的。因此几乎每个妇女都可能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被卷入社会问题中。区别就在于弱势女性面临更多的是生存性问题,比如下岗女工;而强势女性则更多的遭遇的是发展性问题,比如白领的权利诉求和压力缓解等。

(二)家庭儿童

儿童:由于历史原因和生理原因,儿童的生育、抚养、教育等问题更多是与妇女紧密相连的,因此,妇女社会工作很重要的服务内容就是关于儿童。

家庭:目前男女的社会分工更多地还是建立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基础上,妇女更多地市和家庭连接在一起,家庭构成了妇女非常重要的成长环境。

(三)男性

女人不能离开男人而独立存在。

(四)社会

妇女的问题不能够简单还原为妇女自身的问题,妇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源于男权社会的性别歧视,是社会问题。在妇女社会工作领域,“个人的就是政治的”构成了最核心的理论导向,这意味着妇女的问题并非妇女自身所导致,而是由于不平等的男权社会压迫,因此,妇女问题的阵阵解决必然建立在对男权社会的批判与男女平权社会的重建上。

三、妇女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

妇女所遭遇的问题也主要表现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这两个领域就构成了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实务领域。

(一)公共领域

1、社会主流价值观

传统观念中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现代观念如何?提问,大家对男女平等怎么看待?比如工作上女性是不是应该同男性一样享受平等的权利?

美国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近发布了一份全球男女平等情况的调查报告。其调查结果发人思考:和西方社会相比,我们是不是更为陈旧,他们是不是更为宽容?不妨对比一下中美两国的情况。

数据表明,男女平等的观念在中美两国都有很高的支持度,各有95%、97%的中美受访者认为女性应该拥有和男性同等的权利。对于女性是否应该工作,两国的态度也高度一致,都有97%的人表态支持。但在问及如果经济情况不佳、工作机会短缺,男性是否应该拥有优先权时,两国的态度开始分裂。有73%的中国人认为,男性应该优先保障,持相同观点的美国人却只有14%。此外,另一个教育问题也成了分水岭:大学教育是否对男孩比对女孩更加重要?有近半的中国受访者表示“更加重要”,但有高达83%的美国人对此明确反对。

通过这个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再某种程度上重新审视国人对待男女平等问题的真正状况。国人的态度其实也是一种伪平等。表面上支持男女平等,男性女性应该享受同样的权利,但是真正的或者说完全的对待男女平等问题的态度是:“如果机会足够多,男女可以平等共享,但一到机会有限的关键时刻,男性就应该有优先权。这种思想观念,不得不承认,还是一种“伪”平等。”

比如说今年引起国人最大共鸣的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唐山大地震》上映之后,叫座之余,也有不少的批评声音。有学者指出,陈旧的男性中心论贯穿影片始终。从双胞胎姐弟争一个西红柿,到母亲救姐姐、还是救弟弟的纠结决定,再到姐姐远嫁他国、投奔较为宽容的西方男性,这些,无不反映了男尊女卑的思想还是国人的主流。也有网友评论说,中国人的重男轻女,可能平时并不明显,但一到关键时刻就显露无遗。

2、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监督者以及评估者主要还是由男性组成,这不可避免地导致目前的社会政策带有某种程度上的男性主义色彩以及歧视女性的特征,比如男女不同年龄退休。

3、政治制度

著名女权主义理论家西蒙娜·波伏娃有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在父权制社会中,女人永远是“第二性”。

4、经济制度

5、教育制度

男性中心论在人类历史上有几千年的沿革,各国都不例外。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认识到这是陈规陋习,不仅关系人权,还影响到经济发展,必须改变。但因为历史传统、重视程度以及措施力度不尽相同,各国的现况也参差不齐。中国女性在近代获得了巨大的解放,拥有了工作权,也有了受教育的权力。但现实情况是,对这两个权力的保障都并不到位,不可否认,工作场合的性别歧视是普遍存在的,女童失学问题(尤其在农村地区)更令人堪忧。要彻底革除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必须要在这两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个是工作领域:在国家层面加强立法、禁止工作场合的性别歧视。1964年,美国将反对性别歧视纳入了民权法案。其后第一宗诉讼来自美国空姐。当时的美国航空公司规定,空姐必须是“25岁以下、未婚”,还有若干关于身高体重的要求和标准,这和今日中国的航空服务业何其相似。在1964年美国国会的听证会上,航空公司的高管振振有词:雇用年轻的未婚女性,是商业竞争的需要,因为乘客喜欢看到漂亮的空姐给他们递饮料、点烟。众议员玛撒格里菲思(Martha Griffiths)是性别歧视入法的主要推动者,她公然发问:你是经营妓院,还是经营航空公司?此后,对话基调急转之下,航空公司很快败诉,美国航空业随后涌现了大批的“空奶”和“空哥”。1965年,美国联邦政府又成立了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EEOC),专司职场的岐视,工作场合的性别歧视随之锐减。

二是家庭层面不重男轻女,给予儿童平等的教育机会。1970年,美国的大学毕业生中,女性只占36%,近几十年来,由于观念普及、措施得力,这个比例在一直上升,2007年全美大学毕业生中女性已达53.5%,超过男性7个百分点,硕士毕业生中的女性比例则更高。由于教育情况的改善,女性的发展机会不断增加,目前,美国女性已占劳动大军的“半边天”以上。统计数据还表明,截至2007年,大部分美国家庭都是妻子学历较高,还有22%的家庭,妻子的收入高出了丈夫。由于这种新格局,女性的家庭地位也大大提升,拥有了更多的决策权,男性则开始承担更多的家务。这个势头被社会学家称之为“角色反转”,引起了学术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当然,美国的男女平等现况也不尽如人意。当前的最大问题是两性薪酬差距过大。70年代,美国女性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甚至比男性高中生还要低,虽然近年来其工资增幅较男性快,但目前还有30%左右的差距。

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还表明,53%的中国受访者认为,男女平等的措施已经到位,对现况感到满意,不少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和中国持基本相同的观点。相比之下,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反而对两性平等的现况越不满意。例如,美英法德等国家,均有比较健全的男女平等立法,但分别有63%到82%的公众抱怨做得不够、还需改善。专家解释说,这正是因为在男性占绝对主导的社会,女性还没有机会发起质疑和挑战。也正是由于缺乏质疑和挑战,满足现状,中国的文艺作品才会不自觉地频频流露“丰富”的男性中心主义,这也证明,中国的男女平等工作确实还任重道远。

6、大众传媒

尽管今天的女性在家庭角色、职业平等、政治参与等各方面皆有跨时代的进步,唯独在大众传媒中,女性的形象与角色,仍然处于被异化状况。

布尔迪厄指出,“电视不利于表达思想,它必须在‘固有思维’的轨道上运作”,“思想的颠覆性沉沦于老生常谈之中。说到底,电视不过是提供了一种消化过的食品和预先形成的想法。”不仅电视如此,大众传媒因其具有强大的力量而被主流权力阶层视为巩固原有的社会文化秩序的手段。这种手段对人的影响并不是强制性的、表层的、外在的,而是非强制性的、内在的、深层的。

(二)私人领域

1、自我价值观

我们过去的历史由男性掌握书写权,很长一段时间女性不被允许进入到公共领域。所以,历史上女性的成就不如男性,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在家庭里和教育上,很多女孩从小被培养的一个人生终极目标,是要找到一个好丈夫,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然后当个贤妻良母,一个支持的角色。可是很多男孩呢,从小可能是要叫你往前冲,必须功成名就,这样一个成就需求导向的教育方式。男人的理想是什么?

 大多数男人的理想是:有---美国的公司;日本的老婆;澳洲的房子;德国的汽车;法国的时装;瑞士的存款;英国的地位。 男人最低的生活理想是:农妇、山泉、有点田!女人的理想是什么?  一般女人理想是:

1.不用怎么辛苦,都有很多很多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2.脸蛋永远像18岁的脸蛋,身材永远该凸就凸,该凹就凹,该翘就翘。3.有一个温馨浪漫的家,包括对她一心一意的老公,可爱懂事的孩子。4.除了有一个男人陪她白头偕老之外,还有很多个她喜欢的男人围着她转。5.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能够为自己做决定。 比较前卫一点的女人的理想是:

三围魔鬼化。收入白领化。家务甩手化。爱情小说化。情调小资化。购物疯狂化。情人规模化。老公奴隶化。

即便是那些所谓的女强人型的人,在讲男女平等的时候,女性往往想到的是以男性为标尺去定义这样一个概念,究其本质,不还是首先承认了男性的标准高于女性,男性优于女性么,不然干吗以男性为标尺,用男性的标准来定义平等?

2、美丽牢笼:最为突出的就是女性对于生理身体的过度关注,这主要体现在女性对美丽的病理化追求。

3、婚姻的梯度效应:主要指的是在婚姻中男女地位、权力的阶梯差异,具体表现在目前的婚姻组配中一般是男性高于女性。

4、家庭权力

5、家庭暴力: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以及夫妻之间的暴力行为都在其列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九成受害者是女性

我国还没有全国性的、专门的《家庭暴力防治法》。防治家庭暴力的法律规范仍然散见于宪法、妇女权益保护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等部门法之中。

四、妇女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

妇女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确立主要涉及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社会工作本身的普适性目标;第二是妇女群体本身的服务目标。

(一)普适性的目标:治疗、预防、发展。

(二)妇女社会工作的目标:赋义、赋权、赋能。

(三)妇女社会工作具体服务过程中目标:

第一目标:增强人们的问题解决、应对和成长能力。

第二目标:把人与能向他们提供资源、服务和机会的系统连接起来。

第三目标:促进能向人们提供资源与服务的系统进行有效的和人道的运作。第四目标:形成并改善社会政策。

第五目标:促进人类福利,减少贫困、压迫和其他形式的社会不公平。

第六目标:通过倡导和促进社会和经济公正的社会或者政治行动来追求合适的政策、服务和资源。

第七目标:发展和使用提升社会工作实务的研究、知识和技巧。第八目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发展和运用实务。

第三节

妇女社会工作的价值原则

一、妇女社会工作价值:社会工作的普适价值观

二、妇女社会工作的原则

1、性别的双重视角

性别双重视角是指我们在性别观点上应该坚持生理性别(sex)与社会性别(gender)并重的双重观点,妇女的问题本质上是性别的问题。

实际上这种区分本身就在告诉我们男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由生理所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文化所规定的。

现在,我们在观念上存在着两个误区:一个是传统生活中人们主要关注生理性别,认为女性的问题源于天生,导致了将妇女的社会问题错误地还原为生理问题;

传统文化中男女有别。有些人主张说“男主外,女主内”“女人就是不如男人”,比如说,即便做家务、做饭,真正的大厨不还是男人嘛。甚至在至今的像数学、科学、艺术等诸领域,女性的表现的确不如男性。

这个“男女有别”,它的根源是性别歧视,把女性的问题归结于天生的生理问题。所谓“女性不如男性”等说法,在我看来,很大程度根源于过去男女在教育机会和其他资源上的不平等。如果给女孩一个平等的机会的话,女性未必比男性差。现在在一些领域,很多女孩对男孩来讲是很具有优势的,甚至于出现所谓“阴盛阳衰”的情形。所以有些人反而在讲,要保障男性名额了。

性别歧视在我们社会中一直在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有些并没有被意识到,更没有受到批判。有比较好表现的那些女性,时常受到这种性别歧视文化的干扰。比如说,在校园里有个笑话,“女博士”被看做是第三种人,灭绝师太般的人物。后来又一个延伸的笑话说,校园里面有四种人:一种是女学生,一种是男学生,第三种是女博士,第四种是敢娶女博士的人。女性如果成绩表现好,学识上有所长进、有所成就,你不肯定她、鼓励她,尊重她的成就,反而拿这些言辞去讥笑她,或者去压抑她!女性在社会上好不容易有一些成就,靠自己的努力有一些成就,然后你又冠上一个“女强人”。女强人这个词本身本来没有什么不对,但我们都知道这背后的潜台词或者说隐文本是:这个女人不具有女性的一些更好的特质,在婚恋市场上是一个不适宜的对象,也就是说属于小生怕怕,男见了要躲的这种女人„„

你想想看,不管从灭绝师太,第三种人,第四种人,再到“女强人”,这些都是带有负面意味、压抑性的词语。我们社会有太多的环环节节在贬抑女性,它们有时候形成一种流行话语去压抑女性出头,或者蔑视她们的成就。

另外一个方面,当代女性主义则过度强调社会性别的决定性作用,导致了将妇女的复杂的问题简单归结为文化决定论的错误。双重性别观的引入可以给我们观察妇女问题提供一个更加科学而全面的视角。

2、个人的就是社会的

这句话的核心意思在于解释妇女的问题尽管表现为妇女个体困境,但事实上,个别妇女的问题往往是会造成的,因此,对妇女问题的根本性的解决应该从社会本身结构性的改变入手。

3、强化性别意识敏感度

中国女性的社会性别敏感度弱于西方女性。在男权话语环境之中长大的女孩,将会在内心深处的认知结构中自觉认同男权话语为她设定的女性角色。她唯一的主体性就在于把这一角色扮演得更好,而不是发现她与角色之间的距离。“她”或是传统式的贤妻良母,或是现代式的漂亮花瓶。大多数女性在此樊篱中生存而很少意识到它的存在。这种几千年形成的“集体无意识”麻痹了女性的社会性别意识,钝化了女性的生命感觉,并且代代传承,对既有的不公平的两性秩序不仅毫无批判力,而且客观上起了维护和保护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女人”成为“人”的最大障碍不在于异性的压迫,而在于同性的麻木,倘若女性主体意识不能真正觉醒,女性解放仍将是漫长而艰辛的。

4、女性为本

我们所倡导的女性为本并不是以女性中心主义来取代男性中心主义,而是在具体过程中,更多地以女性为本,突出女性意识,强调从女性出发,注重为女性服务,最终达到女性的觉醒与发展。

5、强调关系

对妇女提供的服务从关系的建立、修复和重构入手,效果更好。

6、尊重差异

认识到男性与女性的差异;

我国建国后的口号是“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那时候女人干着跟男人一样的工作,穿着跟男人一样的蓝色、灰色、黑色的衣服。在这里,“都一样”意味着男女有平等的权力,做同样的工作,无性别差异。一方面,它具有进步意义,把妇女从五千年来的封建压迫中解脱出来,使妇女走出家门,走上工作岗位。把妇女解放的口号纳入中国政治话语的主流,推动了中国妇女的发展进步。但是另一方面,放弃性别观念,到文化大革命时发展成了全盘男性化,这实质是一种无性别差异的思维方式,忽视了女性的特殊性。实际上这是一种典型漠视性别的差异的现象。

也要认识到女性和女性内部之间的差异,认识到女性自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意味着妇女社会工作介入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提供妇女的个别性特征和差异性诉求,采取灵活多样的而介入方法。

7、追求平等

8、立足社会

第四节

妇女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探索

一、西方女性社会工作服务

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的发展特征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女性主义为本

西方国家的女性社会工作服务在理论上主要是以女性主义为指导,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不同,女性主义本质上就是一个西方的产物。

2、理论先于实践

西方国家的妇女社会工作首先是源自于女性主义的倡导,这意味着西方国家的妇女社会工作首先是因为女性主义在理论上进行大力鼓吹,然后,才进一步应用到了现实实践之中。

3、政治诉求为主

因为西方国家的妇女社会工作主要是以女性主义为理论指导,而女性主义本质上是一种街头运动所演化出来的政治理论,所以,政治的诉求在女性主义运动中表现得非常强烈,这个特征不可避免地体现在了妇女社会工作的目标之中。

4、个人主义为本

西方国家的价值本位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更加注重的是个体的自我实现,这种价值观体现到社会工作中非常明显,妇女社会工作在西方同样更多地是以个体的自我诉求为主导。

5、性别叠加阶级和种族、年龄和性向

性别的问题最初也是从西方国家被发掘出来,并逐渐进入社会主流,不过,西方国家对性别问题的发现主要还是在女性主义的背景之下,相应地,性别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目前的主流社会学中,性别已经和阶级以及种族三者相互叠加起来,共同构成了对人类群体分化和不平等的主要分析范畴。

6、权力为本

因为女性主义的政治色彩,因为女性主义的政治诉求,所以,政治始终是女性主义的关注核心,而权力又进一步构成了政治的核心,所以,在妇女社会工作中,权力理所当然地形成了社会工作的努力目标。

7、自下而上

西方社会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决定了西方国家中政府与社会的微妙关系,公民社会的逐步成熟同样带来了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再调整,大体来说,西方国家市民的自觉自发程度相对较高,自我权利意识相对较强,因此,自下而上的发展态势就成了西方妇女社会工作的一个突出特征。

8、激进革命

西方女性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比较激进的派别,这必然给妇女社会工作添加上了激进的特色,这种激进同样也影响到了西方妇女社会工作的方式和策略选择,比如社会行动,这常常构成非常具有西方特色的介入方式。

9、男性主义觉醒

西方女性主义的深入发展还带了一个副产品:男性主义的觉醒。男性主义的兴起一方面源自于许多男性不满女性主义对男性形象的激进批判;另一方面,男性主义的产生更主要的还在于男性群体开始了对自身的深入反思,发现了更多男性的特质和问题。妇女问题的解决毕竟离不开男性的参与。

男女平等的问题绝对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问题。历史上,东西方妇女都曾是男性奴役对象。甚至在这一点上西方更甚于我们国家。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对女性有两个重大的负面评价:第一是将女性视为万恶之源。在《圣经》的《创世纪》中,可以找到“厌女症”的根源,即认为人类最初的堕落是因为夏娃偷吃禁果所致,她是人类被逐出伊甸园的罪魁祸首。对女性的第二个负面评价是——女人是男人的附庸,她存在的理由是给男人作伴,上帝造女人,仅仅因为那个男人“独居不好”。西方历史上许多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都曾有过贬低女性的言辞。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女性之为女性是由于某种优良品质的缺乏。”毕达哥拉斯则说:“世上善的法则创造了秩序、光明和男人,而恶的法则创造了混乱、黑暗和女人。”在弥尔顿的《失乐园》中,夏娃对亚当说:“上帝是你的法则,而你是我的法则。”尼采则将女人的一切归于生育:“我但愿男人和女人是如此:男人适于战争,女人适于生育。”他还说,“女人身上藏着一个奴隶与一个暴君。”此外,卢梭、叔本华等人均对女性有贬抑甚至污辱性的言辞。

在中国,妇女的地位同样十分低下。对女性的传统贬仰是通过话语方式(如女人祸水说,淫乱败国说等)和规范(禁忌、礼仪),乃至人身变形(束胸裹脚等),使女人不由自主地被纳入父系社会秩序(人伦)中,父系社会以“家”为核心对女性进行统治和监控:“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礼记·效特性》);“夫者妻之天”(《仪礼·丧服传》);“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阁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礼记·内则》)礼教是由家庭秩序衍生而出的,它对女子的控制更甚于男子。东方传统文化讲究阴阳调和,少有厌女症和仇视女性的倾向,而西方文化中却有强调二者之间矛盾的意味。正因为西方女性受压迫较深,反抗也更为剧烈。从“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到“后现代女权主义”,西方女权运动已经历数十年风雨的洗礼,这也是西方女性性别意识敏感度较高的原因。

二、我国妇女社会工作的反思

在中国,最早为妇女争取权力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先驱(多为男性)是以妇女问题为突破口来提倡个人权力的。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新中国更是在公民权、政治参与、就业、教育、工资等领域让妇女拥有与男人同等的权力。如果说,西方女性现在拥有的权力是经过不懈斗争赢得的,那么中国女性的权力则是被赐予的,难以引发女性性别意识与女性群体意识的自觉。

1、马克思主义为本

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因此,妇女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开展,主要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2、实践先于理论

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总体态势目前主要呈现为实践先行,实践倒逼理论的尴尬局面,妇女社会工作亦是如此,目前为止,妇女社会工作在我国缺乏足够的理论建构,而妇女社会工作的实践运动已经开始。

3、行政诉求

目前的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改革刚刚起步,政府的影响力依然很大,因此,整个社会工作更多地受到了行政的影响,妇女社会工作同样逃不脱这个宿命,行政化的色彩是妇女社会工作乃至几乎所有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基本底色。

4、集体主义为本

5、性别淹没于群体和政治

在西方国家,性别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范畴和斗争武器,而在我国,性别依然不是一个主流范畴,性别的问题更多地淹没在其他公共需求和宏大叙事之中。性别的敏感度依然非常薄弱,妇女自身觉醒严重不足。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具有浓烈的革命意识、阶级意识,“男女平等”被理解成为“一切向男性看齐”,以男性为标准,将社会发展的目标替代妇女发展的总体目标,将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替代了妇女发展中的问题。

实质上这是建立在强制的国家行政干预机制上的,国家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条文等强行使女性与男性毫无差别的等同,以男性的条件为等同“标准”。之所以要向男性看齐,归根结底还是认为男人强,女人弱,女人要想改变自身的弱势地位,就得向男性看齐,向男性学习。制定规则的是男性,拥有权力的是男性,拥有话语权的也是男性,一切都是从男性自身来出发考虑女性的问题。男性是社会的主体,是普遍的,是权力中心,女性是边缘群体,是以男性为主体的“他者”,没有话语权。这时的女性意识还处于无性别差异之下的盲视阶段。法国著名学者利奥塔认为:话语或叙述本身就表达了一种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秩序。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语言不仅是沟通手段,而且也是权力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秩序。它用自身来规定了一种互动双方的权力和社会关系。因此,话语权也体现了交流双方的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约束与被约束的关系,而父权制的特征之一就是男性拥有话语权,一切以男性为标准,女人只有少数或没有权力。这种一元的父权话语使得女性处于被主宰、被压迫的地位。

6、男性不自觉

妇女自身不觉醒,主要原因也在于传统社会男权意识的主导统治,这种深厚的传统不仅窒息了现代女性性别意识的苏醒,同样也寂灭了男性现代性别意识的觉醒,男女双双的不自觉构成了我国妇女社会工作的浓厚背景。

7、自上而下

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同样也阻碍了公民社会的成长,在这种强政府背景之下,社会工作的推动是以不同于西方的另外一条路径来沿革,这条路的主要方向就是自上而下。

8、保守改良

因为公民社会发育的滞后,所以,公民自身的权利意识觉醒程度明显不足,这进一步影响到了妇女社会工作目标的制定,相对来说,我国妇女社会工作的目标更多地致力于问题解决以及支持性需求的满足,发展性乃至政治性诉求显失不足。

9、生活为本

正因为保守改良特色深重,所以,在具体服务内容上,我国妇女社会工作主要致力于现实生活问题,而不同于西方国家对于政治问题的过度热衷。

课外作业与练习:

1.查找资料了解目前妇女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情况。2.在网上查找有关妇女组织的机构状况与服务情况。

参考文献:

1.多米内丽,王瑞鸿等译:《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二篇:妇女社会工作

妇女社会工作

第一章

妇女社会工作:

1、定义:针对妇女在成长和发展中,在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家庭生活

中,遭受到的群体性和个体性问题而展开的社会服务性活动,目的在于促进妇女的全面发展以及为妇女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对象:妇女、儿童、男性、社会

3、内容:全体女性人口——“四自”教育、扫盲、技术、健康、合法权益、婚姻家庭

特殊困难人口——打工妹、家暴、单亲女性、失业女工

4、目标:赋义(认知观念)、赋权(环境)、赋能(内在素质)

5、特点:服务对象范围最广、核心目标是创造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服务内容

往往与婚姻家庭问题相关联

6、价值原则:(1)普适性原则

(2)妇女社工的基本原则

A、不应该把妇女问题个人化,妇女的个人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

B、承认妇女有独特的生活经验

C、要依靠集体力量解决问题

D、目标是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

7、实务领域:(1)、公共领域: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政策、政治制度、经济制

度、教育制度、大众传媒

(2)、私人领域:自我价值观、美丽牢笼、婚姻的梯度效应、家庭

权力、家庭暴力

8、专业和传统妇女社会工作有什么不同?

9、对象为什么是妇女,而且大部分是中年妇女?

第二章

1、马克思妇女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妇女被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

第二、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

第三、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第四、妇女解放时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五、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伟大的作用。

2、女性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激进的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

3、女性主义的主要论题(共同点)

社会性别、父权制、女性解放

4、社会性别理论

内容:

运用:第一、为决策层、执行层、监察层和评估层提供性别意识的训练,加

强他们对性别议题的敏感度及认知度。

第二、训练决策层、执行层、监察层和评估层使用性别分析的工具,是他们意识到妇女与男性的目的诉求差异性以及相应的问题解决差异

性。

第三、将性别平等意识具体化、现实化、社会化。

第四、不断地向政府宣扬社会性别观点,促使政府将社会性别观点落

实到社会各个层面和角落。

第三章

1、关于基变社会工作P110

内容:问题归因——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

介入技术——重视政治和组织的技术

实现目标的方式——集体与政治活动的实现

原则:集体行动,提升案主的自尊、自信,与案主一起奋斗

2、性别理论

主要内容:性别与发展的核心思想

A、性别与发展理论不就妇女的问题而谈妇女问题,而是关注性别关系,即在不

同条件下男性和女性的关系。

B、性别与发展理论把妇女看成是积极的参与者而非被动的发展接收者,但并不

假设妇女对他们的社会地位有着全面的知识与理解。

C、该理论具有整体观,从社会组织、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去理解社会某一

特定方面的构型。

D、发展被看成是个人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进步的复杂过程。

E、该理论并不认为福利、反贫困或者平等是三个对立的不同选择,而是认为福

利和反贫困是平等的前提。

F、战略选择:WID关注妇女作为个体或集体对于现金收入的获得以及妇女组织

起来增强在经济系统中讨价还价的能力;而GAD强调妇女的自我组织以及提高他们在经济体系中的政治权力。

实践框架:社会性别计划,社会性别分析

3、运用赋权理论

赋权的重点是指向社会性别机制,是要完全改变那些使妇女处于社会性别屈从低位的结构。

赋权的三种方法:综合发展、经济上的赋权及提高思想意识。

4、优势视角——寻找资源

每个人与其所属的环境中,都存在一些有利于个体适应的资源。社会工作者在协助服务对象时,必须协助服务对象看到这些有利资源,并发挥这些资源的影响力,服务对象所面临的问题便能由另一个角度来解决。

5、女性主义干预的实务原则

A、妇女的问题应当被看做“在社会政治的框架内”,即“个人的就是政治的”。

B、传统的性别角色加剧了妇女成为受害者的危险。

C、干预是对服务对象的赋权过程。

D、服务对象的自尊应当被强化。

E、服务对象应当被鼓励基于自身的优势、属性、素质和成就形成自我同一性(自我意识)。

F、服务对象需要评价和建立与其他女性的社会支持系统。

6、妇女社会工作者的个体意识

A、工作者自身的性别偏见或刻板印象

B、工作者与案主的权力问题

C、案主的社会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历程

D、关注女性的发展

第四章

1、三大方法比较合适为妇女哪方面提供服务

个案——

小组——

社区——

2、三大方法的过程特点、技巧和服务重点

个案:过程特点——体现社会性别视角

技巧——专业关系:性别敏感度(支持性技巧)

预估:问题归因 个人的就是政治的 个人问题--社会因素计划和实施

服务重点——A、理清案主的思路:问题排序解决方法

B、寻找案主的优势:本身不幸事件社会资源

小组:服务重点——A、工作者:帮助小组成员形成一个互助的体系

B、时刻利用小组过程

C、增强个别成员的能力

D、回顾

社区:服务重点——建立妇女支持网络(妇女志愿者为本、妇女自助互助为本、社区紧急支持网络)

3、妇女小组工作的形式:发展型小组、支持型小组、预防型小组

4、为什么小组工作特别适合妇女?

5、从事妇女社区工作的技巧

A、社区团体:接触妇女技巧(个人化—集体化)处理人际关系技巧(人际

互动)成员互动的技巧

B、社区组织

第五章

1、妇女的生命周期的构成及其构成标志

构成: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2、四大年龄层次女性的心理特征

青春期:回归淑女、摄食障碍、性教育【性生理卫生(性病的传播途径)、性

道德(性伙伴间的自主性)】

青年期:社会适应障碍、人际关系适应、自我意识过于强化、性心理中年期:优势——观察力敏锐、意志力坚韧

劣势——缺乏自信、依赖感重、偏执、易受暗示和他人影响老年期:性别劣势和年龄劣势

3、各个年龄阶段妇女工作的干预重点和问题

青春期:回归淑女、摄食障碍、性教育【性生理卫生(性病的传播途径)、性道

德(性伙伴间的自主性)】

青年期:社会适应障碍、人际关系适应、自我意识过于强化、性心理就业指导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中年期:更年期综合症、抑郁、失业

生理心理上的调节,寻医问药;生活目标与态度的选择与调整,赋权 老年期:经济贫困、保障缺乏、婚姻问题、精神孤独、家务

自我调适,提供疾病、卫生知识、社区资源

第六章

1、怎样以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婚姻家庭冲突?

夫妻失调、婆媳冲突、亲子关系

2、对于传统模式婚姻家庭工作的评析

目标:家庭为服务本位

问题归因:妇女个人(性格、能力)

家庭功能失调(角色分工等)

工作方法:培养持家技巧,子女教育,性格

评估:性别复制(妇女仍被禁锢在传统的性别角色中)

3、纳入性别视角的婚姻家庭工作

关注重点:妇女问题的归因

个人改变与社会改变之间的联系

家庭冲突与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

关注婚姻家庭中存在的权利关系

第七章

1、妇女的需要、合法权益的内容和实现途径

需要:与男子同等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特殊保护

合法权益: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劳动权利、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利

2、保护妇女的方法:

主管部门保护——行政方面

司法保护

妇女组织、工会、共青团

第三篇:2 残疾人社会工作概述

残疾人社会工作概述

2.1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概念 2.1.1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定义 2.1.1.1残疾人群体的基本特征 1.生理的障碍性 2.经济上的低收入性 3.生活上的贫困性 4.政治上的低影响力 5.心理生的高度敏感

2.1.1.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含义

1.定义

残疾人社会工作指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残疾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2.内涵

是一门学科、一个专业、一种技术、一种方法、一种过程和特殊性。3.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功能(1)体现了社会公正原则(2)具有社会安全的功能(3)具有社会发展的功能 2.1.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念 1.平等、参与、共享理念

2.尊重、正义、民主、案主自决等理念 2.1.3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价值是指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的要求和规定。

阶段:施舍——同情——人道主义 2.1.4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

伦理,即道德,是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所特有的价值信念和行为原则,它包括人的自我 认识和对他人的行为标准。

2.1.4.2残疾人社会工作者的伦理原则

1.首要的目的就是帮助有需要的人们,致力于社会问题的解决 2.挑战社会的不公正

3.尊重个人与生俱来的尊严与价值 4.认识到人际关系的核心重要性 5.自身行为值得信赖

6.在自己专业能力的范围内执行业务,并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2.1.5残疾人社会工作者的素质

1知识结构: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行为学 2.实践能力:技术能力,文化能力

3.精神素质:人文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社会工作者的人文情怀,稳定的心理状态,勇敢的挑战精神。

2.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残疾人康复 2.残疾人教育 3.残疾人劳动就业 4.残疾人的预防 5.残疾人福利工作 6,残疾人文体工作

2.3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历史

2.3.1西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

1.文艺复兴之前的不被特别关注的“自然”状态

2.文艺复兴时期把残疾人应该得到特殊关怀视为尊重人权的表现

3.工业革命初期及以后关心残疾人的保障,也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初创时期 4.20世纪初期以来,“保障残疾人生活,帮助他们回归社会”的理念被社会接受,成为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时期。

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纷纷通过立法保护残疾人利益,可称为残疾人工作的立法时期。

6.20世纪80年代以后“平等、参与、共享”成为残疾人工作的新理念,残疾嗯社会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可称为平等发展时期。2.3.2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 1.残疾人社会政策 2.组织机构建设 3.具体工作 4.面临的问题

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5.发展趋势

(1)大型机构逐渐减少,主要改变为社区照顾的模式

(2)训练残疾人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家中设置无障碍环境,使他们至少能照顾自己的生活,在经济方面,通过做零工或在福利院工厂工作养活自己(3)运用个案管理的方法为中、重度残疾人服务

(4)对残疾人的亲属根据需要实施教育和训练项目,给予支持性的服务,以应付意外或紧急事件的发生。

第四篇:第七章矫正社会工作概述

7.1 矫正社会工作概述

7.1.1 矫正社会工作的概念及其功能

7.1.1.1矫正社会工作的概念

矫正原是医学上的专门用语,意指通过手术或药物治疗,使身体部位的形状或机能方面发生畸变的患者得到康复,以重新过上和正常人一样生活的过程。

矫正社会工作是指将社会工作实施于矫正体系中,是专业人员或志愿人士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引下,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为罪犯(或具有犯罪危险性的人员)及其家人,在审判、监禁、社区矫正或刑释期问,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及社会环境改善等方面服务,使罪犯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福利服务活动。

7.1.1.2矫正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作用

(1)针对罪犯的功能与作用

①监管功能矫正制度即刑罚执行制度,矫正社会工作者是刑罚执行团队中的一员。对非监禁罪犯实施监管的目的:a.通过限制一定程度自由的办法(如定期汇报、不可随意离开居住地等规定)对犯罪行为做一定补偿;b.通过监管预防其再犯罪。

②矫正功能犯罪行为的实施有个人因素的影响。个人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思想观念、行为特征、生活方式等。矫正社会工作者通过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使犯罪者或具有犯罪倾向的违法人员得到生理上、心理上、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矫正治疗,从而重新融入社会,成为其中的正常成员。

③服务功能矫正社会工作从本质上讲是在司法体系中的社会福利服务,其服务对象是特殊社会弱势群体——罪犯或违法人员。矫正社会工作的服务贯穿整个刑事司法过程。其内容涵盖生活照料、经济支持、疾病医治、心理辅导、就学就业指导、家庭关系调适等。服务手段包括直接的专业服务、转介性的间接服务等。

(2)针对社会环境的功能与作用 包括:①营造有利于罪犯更新改造的家庭和社区环境;②促进刑罚制度朝人性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7.1.2矫正社会工作的特点

(1)福利性矫正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福利服务。

(2)特殊性 矫正社会工作是为特殊社会弱势群体——罪犯或违法者提供的福利服务。

(3)系统性矫正社会工作是贯穿司法矫正全过程的社会福利服务。(4)专业性矫正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社会福利服务。

7.1.3矫正对象的需要及问题

(1)矫正对象的需要

①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基本生存条件包括: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经济收入或最低生活保障;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住房条件;维持身体健康的卫生医疗待遇等。

②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矫正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帮助矫正对象通过自身能力来维持其基本生存条件,通过帮助其接受较好教育,以及实现有效就业,实现帮助其自新、自强、自立的目标。

③再社会化的服务需要矫正社会工作的又一目标是通过矫正计划措施的实施,促进矫正对象恢复和重建其严重缺失的社会功能,成为社会正常的成员。

(2)矫正对象的问题包括:①加害社会与加害他人的行为使其较难取得社会民众的同情;②社会功能缺失的严重程度增加其功能恢复与重建的难度;③受刑者的身份使其处于社会资源网络的边缘地位。

7.1.4矫正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7.1.4.1矫正社会工作的起源

(1)“感化社会工作之父”——奥古斯特斯的业绩 现代矫正社会工作起源于美国,其创始人是美国的约翰•奥古斯特斯(John Augustus)。奥古斯特斯认为:自己的工作如果能使十分之一的人犯有改善也是值得的,因为把一个人从错误中扭转过来,等于把他从死亡中拯救出来一样。

(2)矫正社会工作制度在美国的建立 1925年,美国《联邦观护法案》在国会通过,美国全国范围内的矫正社会工作制度由此得以建立。

7.1.4.2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矫正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英国矫正社会工作制度英国1907年通过的《感化犯人法》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认可感化犯人制度并制定了具体措施。1925年英国制定《刑事裁判法》,规定按各承审法院的管辖范围设立“司法裁判区”,每一司法裁判区设立一“感化委员会”,专门负责辖区内矫正社会工作者的任命、薪给支付和其他一切行政事务,从而在体制上保证了矫正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日本矫正社会工作制度 1947年和1949年,日本分别制定了《恩赦法》和《犯罪者预防更生法》。在日本的现行法律中,《更生紧急保护法》、《缓刑执行者保护观察法》、《保护司法》、《刑法》、《刑诉法》、《少年法》、《少年院法》、《妇女辅导院法》、《儿童福利法》、《轻犯罪法》等法规中,都有与犯罪矫正有关的规定,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法规网络体系。

(3)我国港台地区矫正社会工作制度 香港矫正社会工作主要借鉴英国的经验。1950年香港设立“首席感化主任”职务,矫正社会工作得以开展,逐渐地为不同年龄的犯人提供辅导。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社区为本”的精神引入司法矫正领域,香港进一步确立起一套用“社会服务令”等非监禁形式对罪犯进行矫正的制度体系。台湾1962年公布的《少年事件处理法》首创少年观护制度,开启了台湾矫正社会工作的先河。

7.1.4.3中国内地的社区矫正制度

(1)社区矫正的概念 社区矫正是指与在监狱执行的“监狱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它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社区矫正是我国内地矫正社会工作制度起步阶段的重要建设内容。

(2)社区矫正制度在中国内地的试点推行

①21世纪初,在世界范围的刑事司法制度改革潮流的影响下,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社区矫正”作为一种理念和制度被提上了我国刑事司法观念和制度改革的议事日程。

②2002年8月,上海市正式在普陀区曹杨街道、徐汇区斜土街道、闸北区宝山街道启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2004年8月,社区矫正模式推广到整个上海市。

③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并确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6省、市范围内开展社区矫正的试点工作。经过一年努力,第一批试点省、市已有35个区(县)、310个街道开展了社区矫正工作。

④2004年8月,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重庆12个省(区、市)被列为第二批试点省份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矫正工作的试点规模和范围已经扩大到全国一半以上的省(区、市)。

(3)中国内地社区矫正制度的主要内容

①社区矫正工作的适用范围《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下列五种罪犯:被判处管制的、被宣告缓刑的、被暂予监外执行的、被裁定假释的、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其中,被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况包括:a.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b.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c.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对于罪行轻微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当作为重点对象,适用上述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

②社区矫正的任务

a.按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

b.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

c.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他们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③国家各机关、部门在社区矫正中的职责分工

a.人民法院:要严格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依法充分使用非监禁刑罚措施和减刑、假释等鼓励罪犯改造、自新的刑罚执行措施。

b.人民检察院:要加强法律监督,完善刑罚执行监督程序,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地进行。

c.司法行政机关:要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会同公安机关搞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

d.公安机关:要配合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依法履行有关法律程序。对违反监督、考察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根据具体情况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对重新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e.民政部门:要保障矫正对象的基本生活,并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之中,指导居委会积极参与。

f.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为矫正对象提供职业培训机会,并帮助推荐就业。

④社区矫正的工作制度

a.接收制度。审判机关、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看守所在法律文书生效后的7 日内将矫正对象的各类法律文书及其相关材料送达其长期固定居住地司法所,并责令矫正对象在法律文书生效后5日内到居住地司法所办理登记手续。

b.管理制度。公安机关要依法加强对矫正对象的管理,对不服从教育矫正的矫正对象及时采取训诫等措施,对脱逃监控的及时抓捕,对重新犯罪的及时处理,确保不脱管、漏管。

c.教育制度。司法所要逐一对矫正对象进行分析,制定矫正个案。通过定期谈话、专家心理咨询、社会帮教、公益劳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矫正对象的教育矫正工作。

d.考核及奖罚制度。司法所要建立考核制度。对确有悔改和立功表现的分别给予表扬、物质奖励和减刑奖励;对不服管理,严重违反有关规定,或违反社会公德造成恶劣影响的,分别给予警告、治安处罚、收监执行、撤销假释、撤销缓刑的处罚。

e.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为没有自谋职业能力的矫正对象提供培训机会并指导就业。矫正期在3个月以上的矫正对象,凡符合低保条件的,经民政部门审核后,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按现行规定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司法所负责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提供有关情况。

f.解除制度。矫正期已满且未重新犯罪的,由司法所出具书面鉴定材料,报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备案并予以宣告。

g.档案管理制度。司法所要建立矫正对象档案,一人一档。内容包括:判决书、裁定书、暂予监外执行通知书;矫正对象情况登记表;矫治方案;思想汇报、阶段考核奖惩材料;解除矫正鉴定材料和其他应存档的有关材料。

h.监护制度。司法所要与具有监护能力的矫正对象直系亲属或单位、居委会签订监护协议,督促其履行对矫正对象的监护职责。

i.矫正组织的例会制度。各级社区矫正组织,必须建立定期例会制度,研究解决矫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重大问题随时研究。

j.矫正工作人员的培训制度。各级矫正组织要定期对矫正工作人员及社会志愿者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矫正工作水平。

7.2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7.2.1 司法判决前的社会工作

司法判决前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犯罪嫌疑人和犯罪嫌疑人的亲友。

(1)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工作介入社会工作者介入司法过程,自司法判决前的案件审理阶段就已经开始。这时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已被拘押或保释的、尚未被判定有罪的犯罪嫌疑人。矫正社会工作者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主要工作职责是通过与受害者(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和周围社区的接触了解,写出一份有关犯罪嫌疑人背景的调查报告,提交法庭作审判参考。

①犯罪嫌疑人调查报告的性质与作用 矫正社会工作者的调查报告所提供的罪犯的背景和性格特征等资料,有助于法庭做出适用何种刑法处置的决定,有利于罪犯的改过自新。

②犯罪嫌疑人调查报告的撰写 判决前的调查报告包括三个部分:a.犯罪事实的记录;b.前科;c.本人的生活史。

(2)针对犯罪嫌疑人亲友的社会工作介入犯罪嫌疑人被拘押等待审判期间,矫正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介入,主要是针对这些陷入困境的犯罪嫌疑人的家人提供帮助。包括:①家庭关系协调及家庭成员心理、情绪辅导;②社区资源连接以应对生活困难;③为失去依靠的家庭成员提供生活照料。

7.2.2监禁场所中的社会工作

对违法犯罪人员实施监禁的场所包括戒毒所、看管所、劳改劳教场所及监狱等。事实上,这里所说的监禁场所主要是指监狱。在监禁场所中,矫正社会工作者所能提供的专业服务主要如下。

(1)协助服刑人员适应监禁场所生活包括:①帮助服刑人员熟悉监狱环境;②协助服刑人员戒除不健康的生活习惯;③协助服刑人员解决生活困难;④预防服刑人员间犯罪观念和行为的交叉感染。

(2)为在监服刑人员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矫正社会工作者可以为服刑人员提供思想观念、心理人格、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治疗和矫正性质的专业咨询服务,包括:①公民教育;②心理、情绪辅导;③职业技能训练;④人际交往意识与能力提升。

(3)帮助在监服刑人员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包括:①帮助服刑人员了解外面社会的变化;②帮助服刑人员加强与家庭的联系;③帮助服刑人员构建支持性社会网络。

7.2.3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1)缓刑、假释、监外执行人员的观护缓刑是为使被判处短期自由刑或罪行轻微的犯罪人免受入狱监禁的惩罚而设立的一种社区型的刑罚措施;假释是未达到刑期届满前的释放处分,是设施内处置向设施外处置的转变;监外执行是对某些在监服刑人员因特殊原因(如年老体弱、重病、怀孕)而暂予监外执行的措施。这几种刑罚措施都附有观察保护(简称观护)的规定,要求缓刑、假释和监外执行人员在观护期内遵守规定,不得违反。司法当局一般聘用专职社会工作者或志愿者执行对缓刑、假释和监外执行人员的观护。观护人要督促被观护者在观护期做到:①保持良好品行,不得与品行不端者来往;②服从检察官和观护人命令;③接受观护人辅导;④及时向观护人汇报工作、生活和居住状况,不经批准不得离开居住地等。

(2)院舍训练的组织管理 院舍服务是社会工作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服务模式。矫正社会工作领域中的院舍训练,通常是为违法犯罪人员尤其是违法犯罪青少年而设置的,主要包括以下类型:①中途家庭;②寄养家庭;③教养院;④感化院。

(3)社会服务计划的执行社会服务也称社区服务或社区劳役,是通过判定罪犯在社区中的社会福利机构从事规定时间的无偿劳动或服务,以此赎罪悔过的刑罚措施。我国社区公益劳动制度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刑罚措施或刑种。

社会服务计划的益处有:①通过从事公益劳动和服务以培养罪犯的劳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②在服务过程中学会生产、生活技能以增强就业能力;③在社会交往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本领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7.2.4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工作

矫正社会工作者对刑释人员提供的服务也称为更生保护。这是一项起源于美国费城、面向刑满释放等人员的社会福利措施,其内容主要有:①提供住宿场所;②提供就业、就学辅导;③提供生活辅导和医疗保健转介服务;④提供物质援助。

7.3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7.3.1矫正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价值理念

作为应用性的社会科学,社会工作的核心是在一定理论指导和价值观影响下的一套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异的工作方法。矫正社会工作的理论和价值观包括以下三点。

(1)人道主义是矫正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人道主义反映在刑罚观上,就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残酷野蛮的刑罚制度,主张改善犯人的监禁条件,给犯人以人道的待遇和自新的机会。

(2)矫正社会工作实务方法的理论和视角

①行为主义理论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做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做的不适当的反应,矫正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对矫正对象的不适当的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帮助其学习和掌握对当前环境的恰当的反应模式。

②认知理论 它认为,人的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其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引导。

③标签理论它认为,犯罪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而个人被社会上的重要他人(如警察、法官)贴上标签,描述为偏差行为或犯罪者,他就逐渐自我修正,自我认定就是偏差行为者或犯罪者。所以,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去标签”,即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或自认为“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

④优势视角它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优点”,都有向健康方向发展的潜能,即便是曾经违法犯罪的矫正对象也如此。从这一视角出发,社会工作者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发现、发挥和发展矫正对象的“优势”方面。

⑤“社会一心理”视角 “社会一心理”视角是一种将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开展工作的理论观念。矫正社会工作者应该具有“人在情境中”的系统认识论视角,整体、全面地去了解、认识矫正对象,既提供改善自我认识的服务,又加强矫正对象所处社会环境方面的工作。

(3)矫正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

①接纳社会工作最基本的信念就是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和尊严,而这种价值和尊严带给每一个人不可剥夺的社会权利。因此,社会工作者对待受助者的基本态度应该是接纳而非批判。

②可塑性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受助对象改变其与社会生活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达到恢复其社会功能、重新成为正常社会成员的目标。

③个别化社会工作者要把每一个受助者都当作拥有不同特质和需求的“个人”,而不是当作一种“类别”来对待。

7.3.2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按照心理一社会的双重视角,矫正社会工作领域的工作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致力于改善矫正对象个人状况的社会工作方法、改善矫正对象社会环境的社会工作方法,以及在整合基础上形成的个案管理的方法。

7.3.2.1致力于改善矫正对象偏差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工作方法

(1)行为治疗方法是以学习理论和实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治疗方法。作为一个完整的介入程序,行为治疗法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评估方案为了客观地显示治疗效果,在治疗前,首先要对问题行为(如发脾气、说脏话粗话、上班迟到等)的表现进行记录,包括行为出现的次数和强度,以便与治疗后的情况进行比较。

②治疗的策略与技巧

a.反应性技巧。反应性行为通常与反射性反应和非自主性行为有关。常用的反应性治疗的技巧有反制约、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等。

b.操作性技巧。操作性技巧主要处理与有条纹肌肉和骨骼系统有关的自主性行为,常用的操作性治疗的技巧有正增强、负增强、消减、塑形、连扣、惩罚等。

c.综合性技巧。常用的综合性技巧包括由规则管理的行为、模仿、敢于自表训练、松弛训练等。

③增强物的使用增强物可以分为两类:a.初级奖励品,指可以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东西,如食物、饮料、睡眠等,适用于年纪较小,智力较低的人士;b.次级增强物,指可以满足人们精神、社会和心理需要的东西,如金钱、名誉、赞赏、自由、快乐等,适用于年纪较大、智力较高的人士。

增强物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原则:a.理想行为出现后应尽快给予奖励;b.要让当事人明白为何得到奖励;c.要交替使用多种增强物,避免因过多使用一种增强物而使其奖励作用减退;d.要鼓励当事人在多种增强物之间进行自行选择;e.要注意增强物是否适合当事人的年龄、兴趣和意愿;f.要留意增强物的过多或过少使用。

④强化程序是一个以指定的行为出现次数或时间距离来奖励某种行为具体计划。凡理想行为出现便给予奖励是连续强化;凡理想行为出现后只作不规则奖励的是间歇性强化。前者适用于治疗的初期;后者则适用于治疗的中、后期。

(2)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①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内容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以人本主义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对人的心理失调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比较有影响的ABC理论:A代表引发事件,是指服务对象所遇到的当前发生的事件;B代表服务对象的信念系统,是指服务对象对当前所遭遇事件的认识和评价;C代表引发事件之后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

②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a.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即对服务对象情绪、行为困扰背后的非理性信念进行探寻和识别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反映感受、角色扮演、冒险和识别等方法。b.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即对产生服务对象情绪、行为困扰的非理性信念进行质疑和辨析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辩论、理性功课、放弃自我评价、自我表露、示范、替代性选择、去灾难化、想象等方法。

7.3.2.2致力于改善社会环境的社会工作方法

(1)社区工作方法在矫正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在社区矫正工作领域,运用社区工作方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进行综合治理,以改善矫正对象的生活环境;②开展社区教育,培育社区居民接纳、尊重矫正对象的意识和习惯;③挖掘社区志愿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2)社会工作行政在矫正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①从宏观上讲,社会工作行政与政府的社区矫正政策实施相联系,即把社区矫正的政策法规变成社区矫正的服务活动。这种政策变动过程应该是双向的:将社区矫正的政策法规变成具体的针对矫正对象的社会服务,又将服务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以影响政策法规的修订。②从微观上讲,社会工作行政与社会服务机构从事的服务活动相联系,即通过加强对社区矫正服务机构内部管理的途径,以提高社区矫正的实施效果。这种内部管理的程序和内容包括规划、组织、人事管理、领导、督导训练、预算、公共关系、报告、评估和研究。

(3)社会工作研究在矫正社会工作中的运用社会工作研究是获取知识和发现事实的过程。社区矫正是一个注重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讲求操作的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综合了众多专业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刑事法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其健康发展,需要加强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研究。

7.3.2.3个案管理:协调、整合的服务提供模式

个案管理也称照顾管理或服务管理,是指专业人员为一个或一群服务对象协调整合一切助益性活动的一种程序。

个案管理的运作程序主要包括:①发掘个案和转介;②评估和选择;③计划制订;④计划执行;⑤监督和评估;⑥结案。

个案管理运作与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①要重视和善于与矫正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②要有重点分步骤地制订矫正工作计划;③要善于协调多部门、多机构提供整合性的服务;④要着眼于矫正对象的潜能发掘和自己解决问题,切忌包办代替。

第五篇:社会工作实务评估概述

社会工作实务评估概述

第六章 评估——对工作成效的检验

第一节 评估概述

一、评估的涵义与目的(一)评估的涵义

评估是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系统地评估社会工作的介入结果,总结整个介入过程一,考查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与目标的过程。

社会工作评估具有持续性,互动性、逐步深入,知识指引性等特点。

(二)评估的目的

1.考查社会工作介入效果、服务对象进步情况及介入目标的实现程度。

2.总结工作经验、改善工作技巧,提升服务水平

3.验证社会工作方法的有效性

4.进行社会工作研究

二、评估的作用

(一)监督介入工作进度

评估是一个不断收集社会工作实务效果、社会工作介入改变的速率和进度资料的过程。这些资料都是检验介入和工作程序绩效的证据,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可以起到督促工作者、提醒服务对象和工作者注意工作方向和进度的作用。

(二)发展本土社会工作知识和方法,促进专业成长

评估能够帮助工作者去反思每一个工作五一节和整个介入工作的过程,有机会让工作者进行反思,总结介入的得与失。从评估中获得的经验能够用来改善机构服务,提升工作者的能力,带来工作者的成长和发展,促进专业有成长。

(三)巩固改变成果

通过评估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回顾改变的过程,服务对象可以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增强社会功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改变的决心,增强改变的动力。

(四)社会问责

1.向服务对象作出交代。评估能够让服务对象知道介入工作取得的进展,让他们参与检查问题是否已经解决、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介入策略和双方协议的行动是否已经有效地付诸实施、目标是否已经实现

2.进行社会交代。评估是社会工作向社会交代其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专业目标和它的社会功能的过程,说明社会资源的使用情况和效益,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3.进行专业问责。社会工作者有义务对社会、服务机构和服务对象负责,而评估能够确定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否恰当、是否有绩效,并识别出对服务对象的影响,找出需改进的地方。这些资料和信息能够被用于后续的专业实践,提升服务质量

三、评估的类型

(一)过程评估

过程评估是整个介入过程的监测,包括社会工作介入进行中的评估,它对工作过程的每一步骤,每一个阶段分别作出评估,关心的重点是工作中的各种步骤和程序怎样促成了最终的介入结果,方法是了解和描述介入活动的内容,回答服务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发生

过程评估提供有关服务过程的各种信息,包括工作目标、介入过程、介入行动和介入影响。

在介入初期和中期,过程评估的重点是对服务对象的表现及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和技巧进行评估,以此了解服务对象的改变进展,适时修正介入方案,改善工作技巧。

用于评估的资料包括个案记录,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叙述资料等,在结束阶段,重在评估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服务对象的改变。

可以通过详细分析服务过程中有影响力的事件探索服务对象转变的内在动力及其来源。

(二)结果评估

结果是指介入行动最终完成的形态,是在工作过程的最终阶段进行的评估,包括目标结果和理想结果两个部分。

目标是指介入要努力达到的方向;

结果是介入的直接和最终效果。

结果评估是检视计划介入的理想结果以及这些结果实现的程度及其影响。

相对而言,目标是比较概括的,而结果则是具体并可以度量的。

下载妇女社会工作概述(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妇女社会工作概述(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工作实务结案概述

    社会工作实务结案概述 第七章 结案——助人关系的结束 第一节 结案概述一、结案的含义 一般情况下,结案是当介入计划已经完成,介入目标已经实现,服务对象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或......

    社会工作实务:结案概述

    第六章 结案——助人关系的结束案例:小张初中毕业后勉强考入一所职校,中途因学不下去而退学。从那以后,小张开始与一群社会不良少年混在一起,染上很多恶习。终因参与一起抢劫案......

    妇女社会工作 案例分析

    妇女社会工作课程期末作业 授课教师:张军案例分析蔡 弘S00914020《妇女社会工作》课程作业要求:选择一个案例,按照妇女社会工作实务的步骤要求,形成一个介入方案,1000字左右。案......

    妇女社会工作考点范文

    妇女社会工作知识概要1. 妇女社会工作的定义:以妇女为案主而进行的社会工作服务,换言之,妇女社会工作是借助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来对妇女进行服务的活动。2. 妇女工作的研究对象......

    第八章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概述

    8.1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概述 8.1.1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含义 (1)优抚安置工作 优抚安置工作是国家依据法定的形式对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及其家属提供优待、抚恤和安置,以确保其生......

    国外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概述

    国外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概述 摘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现代社会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本文简要概述了国外社会工作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社会组织在政府购买中的作用,国外政......

    妇女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汇编)

    妇女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一) 责任编辑:中国社会工作师考试网更新时间:2009-3-26 17:48:29保存本文加入收藏 一、妇女个案工作 所谓妇女个案工作就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的理念......

    中级社会工作实务之妇女社会工作

    中级社会工作实务之妇女社会工作 第六章妇女社会工作 一,妇女的需要及问题 (一)妇女的需要 1.与男子同等的社会发展环境和条件 2.特殊的妇女保护:发展过程中的,全面发展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