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手术室标准预防措施
手术室标准预防措施
标准预防是指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是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标准预防措施1
一、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后可能污染时,脱手套后要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洗手。
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 标注预防措施2
三、面罩护目镜和口罩:戴口罩及护目镜也可以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的眼睛、口腔及鼻粘膜。
四、隔离衣:穿隔离衣为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水和大量的传染性材料污染时才使用,脱去隔离衣后立即洗手,以避免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标准预防措施3
五、可重复使用的设备:(1)可重复使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用于下一病人时根据需要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2)处理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仪器设备时要防止工作人员皮肤和粘膜暴露,工作服的污染以致将病原微生物传播给病人和污染环境。(3)需要重复使用的利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以使运输处理和防止刺伤。(4)一次性使用的利器。放置在防刺、防渗漏的容器内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二篇:标准预防措施
宜兴市红塔医院
标准预防知识
标准预防的定义
在20世纪 90年代中期 ,美国CDC提出了“标准预防”它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法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是针对所有医院中所有接受治疗的病人而采取的预防措施(不必考虑其诊断)目的在于尽最大可能来降低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病人与病人之间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 ,起到了双向防护的作用
一、标准预防的个基本概念
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 隔离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隔离措施:据根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手卫生
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一)手卫生
1、在以下情况下应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2、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3、当手部有血液或其它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手部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宜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二)戴手套
1、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清洁手套: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时:接触污染物品时。
2、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无菌手套:医务人员进行手术时;为病人进行诊疗技术等无菌操作时;接触病人破损皮肤、粘膜时。
3、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如手部皮肤破损,应戴双层手套。
(三)正确使用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1、一般诊疗活动、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2、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3、口罩潮湿后、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摘口罩时不要接触口罩前面;护自镜、防护面罩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四)适时使用隔离衣与防护服
1、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患者的诊疗、护理时;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2、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3、隔离衣和防护服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穿前应检查隔离衣和防护服有无破损;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脱下隔离以后,将隔离衣污染面向里,衣领及衣边卷至中央,放入污衣袋清洗消毒后备用。隔离衣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遇污染随时更换。
(五)防水围裙的使用
1、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2、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六)安全注射
1、使用过的针具和注射器应及时处理,不得重复使用。
2、锐器使用后放置于锐器盒中,在容器装满之前将其密封和处理。
3、禁止用手回帽。免疫注射时使用自动销毁式注射器。
4、任何锐器不能两人同时触摸;避免手术中经手传播锐器。
(七)污染的医疗仪器设备或物品应正确处理。物体表面、环境、衣物按规定进行消毒。
(八)医疗废物应按照医院《医疗废物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医院感染相关概念与规范
1、医院感染定义
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一般没有明确潜伏期的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
2、医院感染暴发
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中,短时间内(天、周、月等)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3、卫生部颁布的六个规范:
1、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
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4、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5、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6、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以上六个规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2009-04-01发布2009-12-01开始实施
“超级细菌”相关知识
1、什么是NDM-1?(超级细菌)
2010年8月11日《柳叶刀》杂志一篇文献报道发现产“NDM-1的肠杆菌科细菌,对绝大多数常用抗生素耐药。该报道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媒体称之为“超级细菌”。研究发现,该细菌内存在一种β-内酰胺酶基因,该基因发现者认为其起源于印度新德里,因此将其命名为“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DM-1)基因。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甲氧西林、头孢类等抗生素),因而对这些广谱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2、哪些细菌带有NDM-1基因?
目前,发现带有NDM-1的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阴沟肠杆菌、摩氏摩根菌、鲍曼不动杆菌、粪肠球菌等。这些细菌有的是条件致病菌,有的属于人体正常菌群成员,其本身通常不致病或致病性不强。
3、带有NDM-1基因细菌对所有抗生素都耐药吗?
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对临床常用的大多数抗生素都耐药,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匹罗、氨曲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米诺四环素等,但对多粘菌素E和替加环素这2种抗生素敏感。
4、哪些人群容易感染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
该类耐药细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医疗机构的住院病人中,特别是机体免疫力低下、正常菌群失调的病人,感染部位通常为血液、尿道、肺部和伤口等。
5、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能在人群中引起广泛传播么?
目前研究发现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主要在住院病人中引起感染,不会在社区的普通人群中广泛传播。
6、感染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后的症状和后果如何?
目前发现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多为致病力弱的条件致病菌或人体正常菌群,这类细菌带有NDM-1基因后,其致病性和传播能力并无改变,但患者感染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后,会使治疗变得更加困难。感染该类细菌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疾病的严重性,主要取决于感染部位、感染的细菌种类以及感染者自身的健康状况等因素。
7、目前哪些国家和地区发现了携带NDM-1基因的细菌感染者?
目前,报道发现带有NDM-1基因细菌国家有印度、巴基斯坦、英国、比利时、荷兰、奥地利、法国、德国、肯尼亚、澳大利亚、日本、美国、我国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8、世界卫生组织对NDM-1的评估与建议是什么?
2010年8月20日,针对携带NDM-1基因的细菌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做出以下评估和建议:虽然多重耐药细菌并不属于一个新问题,并且今后也还会继续出现,但携带NDM-1基因的细菌的出现,表明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各国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严格执行预防和控制措施,实施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控制多重耐药菌株的传播,同时,强化医务工作者和公众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相关政策,严格执行有关停止无处方销售抗生素的法规,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9、我国应对措施有哪些?
1)密切关注国际上NDM-1耐药基因的研究报道,及时获取信息,评估其对我国的影响。
2)开展NDM-1耐药基因的监测与研究,了解我国携带NDM-1基因的细菌种类与数量,研究评估其对医疗服务以及公共卫生造成的影响。
3)进一步强化各级医疗机构临床抗生素药物的规范使用,减少耐药细菌的产生。
4)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减少患者医院感染的风险。
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
一、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其他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控制措施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早期检出带菌者。加强对MRSA易感者的检查,如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患者、长期住院及老年患者,危重症者、新生儿等。
2、检验科一旦发现MRSA或其他多重耐药菌,及时向临床科室和控感科报告,以便控制感染和隔离治疗。
3、对MRSA感染或定植携带者进行单间隔离,或将同类病人隔离于同一病房。
4、限制减少人员出入,诊疗护理人员尽量固定。
5、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和标准预防措施。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脱去手套后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可能污染工作服时应穿隔离衣。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时应戴口罩、防护镜或防护面罩。
6、诊疗、护理用具(如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尽量固定专用,每天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相对应的浸泡、擦拭消毒,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
7、医疗仪器、器具污染或可疑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进行清洁、消毒、灭菌后方可使用。桌面、窗台、床架等物体表面,每天用1000mg/L安多福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抹布使用后消毒。
8、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后可解除隔离。
9、接触隔离后或患者出院后进行床单位消毒。
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预防控制措施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早期检出带菌者。加强对VRE易感者的检查,如近期使用广谱抗菌或万古霉素治疗者、长期住院的患者,危重症者、免疫抑制病人等。
2、检验科一旦发现VRE,及时向临床科室和控感科报告,以便控制感染和隔离治疗。
3、对VRE感染或定植携带者必须进行单间隔离。
4、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护人员固定,专人诊疗护理。
5、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和标准预防措施。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脱去手套后严格洗手或手消毒。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时应戴口罩、防护镜或防护面罩。接触患者时穿戴一次性隔离衣。
6、诊疗、护理仪器、用具(如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固定专用,每天用2000—5000mg/L的安多福含氯消毒液进行相对应的浸泡、擦拭消毒,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
7、桌面、窗台、床架等物体表面,每天用2000---5000mg/L安多福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抹布使用后消毒。
8、患者出院后必须对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私生活用品经清洁消毒后方可带出。
9、患者产生的所有废物包括生活垃圾,按传染病患者产生的医废进行处理。
10、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第三篇:标准预防措施
7.1标准预防措施
标准预防是指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接触患者上述物质、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如:手卫生、手套、口罩、护目镜、隔离衣、防护服、安全注射等技术的应用。
7.1.1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清洁等工作时应戴清洁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进行卫生手消毒。
7.1.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污染身体时,应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7.1.3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如在置人导管、经椎管穿刺等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等医用防护用品,并保证光线充足。
7.1.4使用后针头不应回套针帽,确需回帽应单手操作或使用器械辅助;不应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废弃的锐器应直接放人耐刺、防渗漏的专用锐器盒中;重复使用的锐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密闭运输和处理。
7.1.5接触患者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7.1.6应密封运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
7.1.7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鼻塞、流涕等)的患者、探视者、医务人员等应采取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相关感染控制措施。
第四篇:手术室考核标准
手术室考核标准
考核科室考核内容分值扣分标准
手
术
室
1、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进手术室必须穿戴手术鞋、帽,外出时,更换外出衣、外出鞋。
2、三区拖布标志清楚、规范,分池冲洗,定位放置;不得在无菌区洗手池内洗涤器械、污物。
3、手术室洁净。每日术前用湿布擦拭桌子,台面,术后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污染处,地面以湿式清扫为宜;每周彻底清洁一次,无浮尘,有记录。
4、各种院感台帐及相关登记记录全面。医务人掌握手术室院内感染控制相关知识。
5、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无菌物品、消毒液每月及时采样及时送检,结果合格。
6、严格区分生活垃圾与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按要求分类,严格交接,记录保存三年。
7、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无菌包内器械无锈、包布清洁。
8、无菌物品包装外有灭菌标志及灭菌日期和有效期,132指示卡按要求放置。用棉布包装物品的有效期7天。打开包布的物品和贮槽、敷料缸等有效期时间24小时。
9、按手术器械清洗要求清洗手术器械。硬式内镜的清洗消毒灭菌按照卫生部2004《内镜清洗消毒规范》执行。
10、手术刷、擦手毛巾一用一消毒,标示已消毒字样保存。共10分,每一大项1分,大项中的每小0.1-0.2分检查不合格项目按分值扣
第五篇:手术室常见差错事故及预防措施
手术室常见差错事故及预防措施
安康市中医院手术室 刘洁
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多少,是衡量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护理工作平凡而辛苦,护士日夜守护在病人的身边,是各种医疗措施的直接执行者,稍有疏漏就有可能发生差错事故,轻者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重则直接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安全,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必须把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作为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法律知识的普及,患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加之手术室工作的涉及面广,工作节奏快,患者病情复杂,意外情况发生多,产生医疗纠纷甚至医疗事故的可能性都很大,因此手术室护士不仅要精通业务而且要学法懂法,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对防范和减少护理医疗纠纷必不可少。手术室护士应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本着保护患者就是保护自己的意识,竭尽所能,把医疗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让手术室工作更好地为医疗为社会服务。造成差错事故的原因
造成差错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护理人员本身工作责任心不强、专业理论知识欠缺和工作经验不足;二是管理方面的原因,规章制度不健全,操作流程不合理,人员配备不充分和监督机制不到位等。常见的差错事故和防范措施
2.1 混淆手术病人
常见的有接错病人,主刀医师开错手术病人或开错手术部位,将患侧的保留,健侧的切除,报纸杂志中均有报道。采取防范措施有:(1)护士接病人时带手术通知单与病历和病人核对,逐项核对病人的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和手术名称。
(2)巡回护士进入手术室后再次核对以上内容。另加诊断、血型、手术部位、手 术间并记录。
(3)手术医师在手术前再次核对。
(4)病员进入手术室所带CT片或X线片,特别是肺、肾及肢体手术的病员必须将影像诊断片带到手术室再次核对患侧和健侧。
2.2 与药品有关的差错事故
最易发生差错的几个环节:(1)入手术间后未及时更换术前补液
(2)术中所用抗生素或抗癌药、胰岛素等漏带或多带。(3)推错麻醉或急救药品
(4)使用输注泵注入麻醉药品时未调定速度,致使未输或多输。(5)换错液体(主要指高血糖病人)。
(6)补液前不仔细检查,未及时发现液体中有杂质、霉菌或已过期。采取的措施是:
(1)巡回护士在核对好病人后核对手术医嘱,检查有无术中用药,所带药品是否正确齐全。
(2)检查药品的质量。
(3)麻醉师准备好麻醉诱导用药后,安瓿与注射器不分离以便执行时核对,在给病人使用时,护士再次核对一遍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
(4)开放复合液静脉通道后维持滴速,然后由麻醉师根据需要调节滴速(5)手术结束后未用完的复合液及时换掉,不可带回病房。
(6)术中用药如氮芥冲洗、无水酒精注射等,要器械护士与巡回护士核对后使用。
2.3 器械敷料遗留在病人体腔内
对策有:(1)护士长排班要合理得当,当有时间长、范围大、病情危重、复杂的手术时要安排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护士配合手术,必要时排双人。尽量中途不换人,以免交接不 清。
(2)上台的所有物品均应清点记录(包括胃肠切除使用的消毒小方纱或棉球)。(3)在关体腔前后均要清点,无误后方可关体腔。(4)术中器械敷料不带出手术间。
(5)术前皮肤消毒与台上使用纱布要有区别,台上可使用带铅线的显影纱布,以免清点时混淆。
(6)病人出院前摄片作资料保存。(7)手术护理记录单随病历保存。
2.4 病人身体受损
造成病人身体受损的原因有手术间无人看管病人,病人坠床;电刀使用不当造成灼伤或敷极板烫伤;碘酒消毒脱碘不彻底灼伤皮肤;体位不正确造成神经损伤;病人体质差,时间长造成急性压疮;驱血带压力设定过大造成病人肢体损伤。
防范措施有:(1)病人入室后,由巡回护士负责看护并向病人说明床窄,不可自行在床上翻身侧卧。
(2)电刀要根据说明书使用,功率不可太大,当正常使用的功率而效果不好时,首先要检查极板,而不是加大功率。尽量使用软极板,且粘贴在肌肉丰满处,术中切口周围保持敷料干燥,防止体液导电。
(3)使用碘酒小方纱消毒时不宜过湿,否则易将碘酒流到手术区以外的皮肤,脱碘要彻底或使用碘伏、安尔碘等含碘浓度较低的消毒液。
(4)摆放体位要得当,如截石位,骶尾部和膝关节处均应垫海绵垫,上肢外展不可超过90°,为了防止病人急性压疮,可在原手术床配套垫。
(5)电动驱血带严格按照说明使用,注意观察肢体血运并记录使用时间。一般上肢压力为30-50KPA,时间不超过30-60分钟;下肢为50-70KPA,时间不超过60-90分钟。
2.5 消毒隔离不严造成病人感染
手术室是高危科室,消毒隔离执行的好坏关系到手术的成败。因此,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的无菌操作规程。各种器械敷料包要有消毒指示卡,外要有指示带,使用前检查,不符合变色要求或无指示卡不得使用,要定期采样监测消毒效果。消毒液要选用高效消毒剂,且测定浓度,定期更换。同时尽量采用高压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减少使用浸泡和薰蒸消毒。
2.6 病理标本遗失或混淆
手术后的标本关系到病人术后的治疗方案。因此,标本的保管至关重要。
(1)术中取出的较小标本如淋巴结清扫标本应由器械护士及时将标本交给巡回护士装入标本固定袋,以防标本太小丢失。
(2)存放标本的固定袋使用双标签,一张放入标本袋内,一张粘贴于标本袋外。(3)标本交接实行双签名制度,以落实责任各负其责。(4)标本要及时送检(新鲜标本取下后要立即送检)并签名。
2.7 其它
在手术过程中还易造成差错事故的有:器械准备不全延长了手术时间;术中未用完的血液不及时带回病房;引流管接错,特别是易发生胸腔引流管接错水封瓶的长短管,造成病人气胸。
防范措施有:(1)术前一天探视病人查看病历,了解病情和手术范围、方式,对所需物品的准备做到心中有数,术晨交班时护士长再给予提醒。特殊器械最好请医师自己选择或于手术通知单上注明。另外手术室要准备好应付紧急情况的器械(用小包装灭菌好)和处于备用状态下的快速高压灭菌器。
(2)术中未用完的血及药品要及时带回病房,巡回护士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在送走病人整理手术间时,要再次检查有无遗漏。
(3)正确连接各种引流管,观察引流液,对无引流液的要特别重视,与病房交班 时,要交代清楚每根引流管连接正确、引流通畅。
2.8 安全隐患
(1)手术护理工作抢救记录不完善:急诊手术多,需要执行口头医嘱。
(2)手术发展与手术配合之间存在差距:随着医学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不断开展,大量精密仪器设备和技术应用,使医学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3)人员安排与手术配合之间存在差距: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新手术不断开展,大量精密仪器设备和技术应用,使医学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4)护患沟通中听、说的问题: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受法律保护。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患者的每一个细微反应,都可能是病情变化的反应,工作人员每一句话都会给患者造成影响。
防范措施:在手术室急救时,常执行口头医嘱,使用口头医嘱后,要求医生一定要及时补记医嘱,手术室工作人员要严格要严格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八条,在抢救结束后6h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并准确全面地真实记录。抢救记录是护理人员为进行抢救、治疗,实施护理以及病情动态改变的记录,在法律上有其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技能确保护理质量,对每项新技术,新机器的使用,制定出工作流程,悬挂在工作间内,便于人员出现流动时,在最短时间内有条不紊的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安全护理。使各项操作都能一丝不苟地执行,将差错事故等隐患降至最低。
在排班时注意将不同业务水平、健康状况、年龄、学历的人员适当搭配,有助于各层次护理人员职能的发挥,从而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根据急诊手术多的情况,制定相对弹性工作机制,加派辅班,急诊多时,要求在15min内到达,既避免了急诊手术多时人员不足的问题,又使工作人员得到充分休息。
重视患者主述医护职责分明。打造“团队精神”,与医师达成共识,对相关疾病病情及治疗的解释非常谨慎,一般由医生负责解释,护士只做保健性宣传,积极配合麻醉师做好患者工作,维护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
手术室一旦出现差错事故,不仅会给病人带来痛苦,还可由此引发医护、护患矛盾,造成护患、医护冲突,影响医院的经济和声誉,因此,要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关键,对制度的执行是以对制度的理解和掌握为基础的,将制度打印成册人手1份。同时将各项操作流程程序化,各种仪器操作步骤规范化。加强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高度的责任心,特别是慎独精神。对易出现差错事故的问题经常提醒,做到有效防范。
3手术室护理的注意事项
手术室护士应注意交流勾通艺术。做到和蔼可亲、举止端庄、礼貌待人,以取得患者的信任。注意保护性语言的应用,避免患者猜疑,产生恐惧心理可或造成精神伤害。加强对高危患者高危操作的护理指导和监控,降低手术风险因素。完善患者既往治疗资料记载,可对术中高危操作起到有效提示和防范的作用。另外医生术前谈话,在常规交代可能的意外或并发症时,应充分考虑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护理意外,详细交代给家属,并签字以作为医疗纠纷时的法律依据。
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是医学实践长期经验的总结,是医疗技术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依据,是确保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我们严格遵守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使每位护士认识到遵章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真正树立起保护手术患者就是保护自己的职业意识。
总之,医疗纠纷、差错事故处理已进入到法律轨道。人们更多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我们从事着特殊的职业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有高度的责任心、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娴熟的配合技巧,做到快、稳、准,与麻醉及手术医师密切配合。在治病救人的同时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使手术室护理工作更加完善,更好地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