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舞蹈艺术的意蕴和意境李北
· 浅谈舞蹈艺术的意蕴和意境
李北
2008级舞蹈编导 指导教师梁欣讲师
参考文献
[1]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2]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3]冉秀萍.舞蹈艺术教学学科科研与专业课程设置全书.合肥:安徽文化音像出版设2004年版.[4]潘志涛.代舞蹈教学指导大典.北京: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5]诗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6]刘建.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民族出版社,2001.[7]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教程.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8]资华筠,刘青弋.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摘要
舞蹈是时空表现艺术和动态造型艺术,它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即通过人体富有协调性、韵律感、审美化的动作、姿势、造型、动作组合和动作过程来表达内心情感,是人类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在人体动态形式中的对象化,是舞蹈艺术劳动的具体成果。
第一节 舞蹈的审美特征 舞蹈与其它艺术的显著区别是,它的物质手段是人体,是有血有肉的、不断运动着的人体,而不是空间幻觉视象或画面上的人体,从这一点出发,可以发现舞蹈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一、情感的表现性、抒情性舞蹈虽然具有造型艺术的一些特点,可看作动的造型艺术,然而,它与音乐有更密切的联系,它本质上更类似音乐,宜于偏重表现和抒情,而不宜于强调摹拟和再现。舞蹈受人体动作的限制,不宜直接摹拟生活中的情节,但人体可通过有韵律的活动表现高度概括化的精神面貌,如勇敢、坚强、机智、豪迈等品格,抒发内心的情感。对于舞蹈表现自己的情感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舞蹈者是表现自己的情感。如现代舞蹈的先驱、美国著名的舞蹈家邓肯就认为,舞蹈家应该“按照一种内在的旋律舞动”,这种“出于自然的而不是出于模仿的舞蹈家……所表现的是来自他自身的东西,是高于一切自在之物的更大的东西”。
二是认为舞蹈的情感 “是想像的情感,而不是真实的情绪状态控制着舞蹈”。苏珊·朗格说:“据我所知,还没有人肯定巴甫洛娃运用实际感觉到虚弱的病态,来表演《天鹅之死》中慢慢衰竭下去的生命是最出色的,也没有人会提出在玛丽·维格曼上台前几分钟,告诉她一个可怕的消息,从而使她进入悲惨的《夜舞》中的角色”她继续说,一个优秀的芭蕾舞大师,在要求女演员表现沮丧时,可能会说: “想像一下,假如你最好的朋友,和你男朋友私奔了,你当作何反应!”而不会一本正经地说:“你的男朋友让我转告你,„再会了,咱们各奔前程吧!‟”他也可以对一个要表演“欢乐舞蹈”的文静、美丽的女演员说:“你应该想像自己是在加利福尼亚渡假,在棕榈树下和桔丛中漫步。”而绝不会告诉她排练之后还有一个令人激动的约会,因为那样会使她从舞蹈中分心,以致造成动作失常。
两种看法大相径庭,却不无道理,这里关键是她们的语境不同。邓肯是要打破古典芭蕾的陈规旧套,要把舞蹈看成首要是个性解放的自我表现手段。她经常上舞台即兴随古典音乐翩翩起舞,强调舞蹈是一种强有力的和情绪饱满的舞台艺术,没有什么固定的程式。邓肯这种即兴发挥和独舞的形式,加之本身基本功十分娴熟,就完全有可能或正是以舞蹈抒发自己的情感。
而苏珊·朗格例举的《天鹅湖》、《夜舞》都是经典之作,像《天鹅湖》还带有戏剧性质,有人物塑造和故事叙述,有固定的、高难度的惊人技巧,这是世界各国著名芭蕾舞团都上演的。因而,演员的动作、姿态已不是他们自己真实情感的流露,表现的情感自然便是想像的情感。这里有趣的是,各国芭蕾舞演员模仿的同一动作、姿态却都能表现同一类的情感。也就是说,虽然身与心是两种不同的媒质,身体是物质的,而情感是非物质的,但它们之间在结构性质上还是可以等同的。美国著名美学家阿恩海姆列举了他学生比内所作的一个试验,说明舞蹈动作的形式因素与它们表现的情绪因素之间,在结构性质上是等同的。被试的一组学生表现“悲哀”这一主题时,所有演员的舞蹈动作看上去都是缓慢的,每一个动作的幅度都很小,一个心情十分悲哀的人,其心理过程也是十分缓慢的,既缺乏能量,又缺乏决心,他的一切活动看上去也都好像由外力控制着。
二、象征性、虚拟性
用人体的动作姿态代替日常生活的言谈话语,用“音乐—舞蹈台词”作为人物交往、刻画性格的台词。因此,无论什么东西进入了舞蹈,都必须如此彻底的艺术性的转化:“它的空间是造型的;时间是音乐的;主题是幻想的;动作是象征的。”舞蹈具有象征性和虚拟性。
舞蹈的空间造型与绘画、雕塑等空间艺术不同。同样以人体为主要物质基础,绘画、雕塑所表现的是在空间并列的、视觉可见的;而舞蹈既需要空间并列、诉诸视觉,也需要时间连续、诉诸听觉的音乐节奏。舞蹈又与体操和杂技不同,体操和杂技以展示人体美为最终目的,而舞蹈则把人体美作为一种媒介(手段),目的在于表露人的一定思想感情,反映一定的主题,而不是单纯地炫耀技巧。舞蹈的主题是幻象,是虚拟的形象,它是由赖以创造、组织的基本抽象--姿势的运动构成的。舞蹈在表演的过程中,情节或情感的内容全被舞蹈的动作形式掩盖了,一切都转变成了表现姿势。姿势是生命的运动,是表达我们各种愿望、意图、期待、要求和情感的信号和征兆,任何姿势都有象征的意义,它们可以被有意地控制,像声音那样被精心编入一套确定的和密切相联的符号体系中,可以作为一种语言,如哑语。这样,聋哑人或语言互不相通的人们,往往凭借这种简洁的交流方式,表达他们的主张、判断,提出他们的问题和困惑。舞蹈的姿势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姿势,包括人和其他生物的姿势提炼、升华而来的。从我国原始舞蹈 《扶犁》、澳洲士人的 《青娃舞》、《蝴蝶舞》、《野犬舞》、《袋鼠舞》,北美印弟安人的《熊舞》和《水牛舞》,巴西印弟安人的《鱼舞》和巴伊卡部落的《蝙蝠舞》的名称中,我们可以看到舞蹈的姿势确实是模仿了人和自然的姿势。只是经过漫长的艺术实践,逐步摆脱了这些个别的“具象”的东西,而抽象升华为“程式”、“类型化动作”,从而被广泛运用于与原来具象内容相差甚远的方面、领域,例如用来表现人的内在情感。
舞蹈运用可以感知的具有象征性的具体的物质形式——人体姿势的运动,塑造出概括性很强的典型形象,但这是一种幻象,是一个虚拟的实体,我们不会在马路上看见少女们用脚尖走路,也不会在现实中看见小伙子用托举抒发对恋人的倾心爱慕。可是在舞蹈中却正是如此,尽管演员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创造出一个能够让我们真实地看到的东西,而我们实际看到的却是一种虚的实体。但它却真实反映对象及其内在情感。
动作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语言。在舞蹈艺象的特定情境中,构成动作的姿态、节奏、速度、空间走向、动作力度与情感强度的统一所体现的情感倾向,以及动作在运动中的“力效”,在音乐、舞美等多种手段的配合下,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展示无数复杂的心境和情感冲突,使舞蹈艺术在连绵不断的起伏跌宕中展示内容,表现人物情感,创造各具特色、生动鲜明的舞蹈艺象,具有造型美、流动美、情感美的巨大欣赏价值。
舞蹈表演要求以简代繁,以少总多,讲究生动传神,即强调通过外在形象的塑造传达出内在的神韵,抒发主体的胸臆情怀。从整体追求上看,含蓄蕴藉,追求神似,注重当众展现人物的灵魂和情感,注重整体效果的传神写意。虚拟的动作表演重在动作的高度美化和感情的充分抒发,创造出剧情需要的舞台环境和氛围,使舞蹈表演更加自由,拓宽表现生活的领域,超越有限的“实境”,营构无限的“虚境”,创造出一种超脱、空灵、古朴、高雅的审美境界。表现手法的突出特点是夸张、变形,追求超乎常形之上的艺术真实,旨在调动观众的想象,共同完成审美意象的创造,因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舞蹈艺象通过舞蹈语言和整体的舞蹈形象,来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优秀的审美艺象应当具有比艺术形象本身更加深广隽永的内涵,这种内涵蕴藏在艺术形象内,只有凭借欣赏者的细心体察、玩味、感悟、领会,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艺术意蕴是优秀舞蹈艺象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出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内涵。一般来讲,艺术意蕴还不完全是由舞蹈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它是比主题思想更加形而上的东西,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超越言象之外、自然含蓄、天机妙悟、悠然神会、绵绵不尽、余味无穷的哲理和诗情,它也是优秀舞蹈艺象具有不朽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意境,主要是指抒情性舞蹈艺象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分虚实,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实境是指生动、逼真表现出来的景、形、境,即“如在目前”的“象”。虚境是指由实境引发的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形象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的“象外之象”;另一方面是伴随着由具象引发的想象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的“象外之旨”,其意蕴虚涵,具有暗示性,只能领悟,不能直陈。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居于灵魂和统帅的地位,“无形君有形”。但再好的虚境也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表现上,“真境逼而神境生”,“有形发未形”,虚境要通过实境来创造。就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看,意境创造又是情、景结合的艺术,“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情与景会,景与情合”,意境是在景中藏情、情中见景和情景交融中创造的。借用王夫之的话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舞蹈艺术也是如此。韵味无穷,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隽永的意蕴和综合美感效应。意境是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共同创造的多层次、整体的、动态的、空间的意象,是作者得于心、观者会于意的产物。艺术主体的创造是意境创造的基础和前提,欣赏主体在接受中的再创造,是意境创造的复现、衍生和深化。意境的整体性象征具有朦胧性、模糊性。创作主体的个性、创作的时代性与欣赏主体的个性、欣赏的时代性之间的差异,形成同一艺术意境在创造和再创造的时代、历史背景中的意蕴的变异性。同一艺术意境可以生发出多种不同的阐释,从而构成意境的多义性。意境美的创造是有抱负的舞蹈艺术劳动者刻意的审美追求。
应当指出,舞蹈艺象的三个层次的美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每一个层次都有着自身的审美价值。在舞蹈艺象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艺象都必须具有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这两个层次。意蕴,不是每个艺象都有。有,也不是每个欣赏者都能体悟到。能体悟到的,也有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别。有的舞蹈艺象,或者有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或者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或者有发人深思的艺术意蕴。但是,真正优秀的舞蹈艺象,必须是用生动传神的舞蹈语言、塑造出内蕴着隽永深邃意蕴的栩栩如生的舞蹈形象的结构有序、有机融合成的一个完美整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舞蹈艺象才能传世不朽。
舞蹈艺象不仅讲究动作、结构安排的对称、均衡,而且注重场面的丰富变化与和谐统一。还要借助服饰、道具、灯光和象征性的舞美设计,特别是音乐的烘托和渲染,形成多层次的美感效应,产生震撼人心的巨大感染力,综合体现多方面的舞蹈美。
欣赏者通过对多方面舞蹈美的反复品味,会不断积累审美经验,增强对舞蹈美的欣赏能力。对舞蹈艺象传达美的方式和技巧认识得愈深,理解力愈强,就愈能接受美的信息并不断强化审美感受,深化自美体验,内化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进而升华成对美好人生境界的自觉追求,逐渐养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开朗、大方、文明、健康的操行仪态,健康、健美的体魄和自由、和谐、完整的人格。
第二篇: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
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
(一)教学方式:欣赏、评述
目的要求:使学生感受优秀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挖掘其内在和深远的深层意蕴,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要点难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组织教学
上学期我们已经感受了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语言,而优秀的美术作品,在它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结构所塑造的视觉艺术现象之中,大多有着一些更为内在和深远的深层意蕴。“意蕴”就是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包括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等等。只有感受和领悟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才能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二、新授
1、跃马(霍去病墓石雕,西汉)
请的学谈谈你所了解的霍去病。
师:汉代雕刻艺术珍品。霍去病是汉武帝最爱的青年将领,18岁开始率军出征,先后六次大获全胜,无一败绩;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公元前117年英年早逝,年仅24岁。霍去病墓占地6600多平方米,南北长101.5米,南面宽56.7米,背面宽58.4米,冢高18.38米,“冢像祁连山”,死后陪葬武帝茂陵旁。有大型石雕散置墓旁,以作纪念。多是根据原石自然形态,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而成。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练传神。
2、故宫 提问:
1)故宫是按照什么样的建筑形式来作布局的? 前朝后寝,中轴对称。
2)故宫的建筑特点表现了什么样的意蕴?(课本中找)
充分张扬了封建皇权的尊严与神圣,有寄寓着朝野和谐、社稷稳定的深意。3)你看到故宫有什么样的感受? 威严、气势磅礴„„
4)有哪些细节表现了帝王的威严?
色彩、高墙、金水桥、丹陛„„(dān bì 【释义】 “丹”者红也, “陛”原指宫殿前的台阶。古时宫殿前的台阶多饰红色,故名“丹陛”。)
师: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区中心, 为明、清两代的皇宫, 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始建于1406年, 至今已近600年。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 占地72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拥有宫殿9000多间, 其中太和殿(又称金銮luán殿), 是皇帝举行即位、诞辰节日庆典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故宫黄瓦红墙,白玉雕栏, 宫阙(què)重叠, 巍峨壮观, 是中国古建筑的精华。故宫以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形式分为三组建筑群。午门至乾清门为外朝,由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等组成,处理内外政务、举办重大典仪活动。自乾清宫至御花园,西半部为西六宫是后妃居住地,东半部为乾隆花园是太子居住场所和乾隆晚年生活地。外廷建筑风格气势宏大、庄严肃穆;内廷类似江南园林,北京四合院,御花园和乾隆花园更是古木森森、山石雄秀、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3、苏州园林
请到过苏州园林的同学谈谈感受。
提问:苏州园林怎样安排设计,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
因地制宜,布置花草树木、亭台楼阁,采用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划分景区。师: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的综合艺术品,集自然美和艺术美于一体,构成了曲折迂回、步移景换的画面。苏州园林面积均不大,大的四、五亩,小的不足一亩,但造园艺术极为讲究,在布局结构上更是变化万千,创造了在生活境域园林中体现自然的技巧,以身居城市,却也能享受山林野趣。苏州园林一般在布局上以水为中心,充满江南情趣;在结构上以小巧取胜,以小见大,移步易影;色彩上粉墙黛瓦栗柱,顺应自然;空间处理上时而开明阔郎,时而曲折幽深,或藏或露,或深或浅,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市内布置配以红木家具,名家书画,缀以对联,盆景,显得秀丽淡雅。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
4、交流赏析
请学生从P1~2教师没有谈到的几幅作品中,任选一幅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后拓展
思考: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美术作品有什么不同的意蕴和审美价值?
第三篇:昆曲与古典诗词意蕴和意境的共同性
昆曲与古典诗词意蕴和意境的共同性
14310133 陆蔚
今天去聆听了一场关于昆曲与中国古典文学审美意蕴之间联系的讲座,是南京昆曲社社长,南京梅兰芳京昆研究会会长,著名京昆票友汪小丹老师所讲,汪老师习京剧青衣和昆曲闺门旦。金陵望族甘家之后,以研习京昆艺术为家学渊源。能够有幸聆听刀汪老师的讲授,是一大幸事。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极具中国古典诗词的色彩,字字珠玑,韵调优美,含情韵意。著名作家、昆曲爱好者白先勇曾说,“没有大学生观众,昆曲就没有前途,大学生也需要昆曲这样被联合国认定的人类文化遗产的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启蒙教育,二者是相得益彰的。”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 “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曲牌的音乐结构和文学结构是统一的。由于曲牌是由词发展而来,又称词余,在文字上是长短句式,写作就是填词。一个曲牌有多少字,几句,每个字的平仄声,都有规定。而且重要的词位严格到仄声中应有上(∨),去()之别。如不根据平仄声就要形成倒字,很难谱曲和演唱。这也是写作和演唱昆剧难度很高的一个原因。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昆曲的本子以明清传奇为主,它们的曲牌是全套的,这些曲牌都是古典的诗词,是从我们的唐诗、宋词、元曲延续积淀下来的,唱词都是古典诗。像《牡丹亭》,它之所以那么美,那么迷人,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它的文学性很高。譬如“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非常美。以现在人们对古典诗词的修养,要去创作全新的,要达到如此的境界,我想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它要求既要有非常好的古典诗词修养,又要对曲牌的音韵很熟悉,更是难上加难。否则,那就不是昆曲了。
牡丹亭中的这些唱词,都是作者经过呕心泣血,一字一句琢磨出来的,整首曲子字字句句都与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古诗句不相上下。【绕地游】
梦回莺啭 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炷尽沉烟 抛残绣线 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已吩咐催花莺燕借春看。云髻罢梳还对镜 罗衣欲换更添香。【步步娇】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 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 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醉扶归】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 艳晶晶花簪八宝钿。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 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 惜花疼煞小金铃。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溅!【尾声】
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瓶插映山紫 炉添沉水香。蓦地游春转 小试宜春面。春呵春!得和你两流连。春去如何遣? 恁般天气,好困人也? 【滴溜子】
湖山畔,湖山畔,云蒸霞焕。雕栏外,雕栏外,红翻翠骈。惹下蜂愁蝶恋,三生锦绣般非因梦幻。一阵香风,送到林园。【绵搭絮】
雨香云片,才到梦儿边,无奈高堂,唤醒纱窗睡不便。泼新鲜,俺的冷汗粘煎。闪的俺心悠步躭,意软鬟偏。不争多费尽神情 坐起谁欠,则待去眠
这些唱词无一不让人身临其境,感慨其中。去年学校校庆,邀请到红楼梦昆曲人员来校演出,有幸观看了这一经典作品,这场红楼梦折子戏,直接把我们带入了宝钗黛玉的凄美爱情,贾府的日渐衰败,我们感受着演员的喜怒哀乐,也随着调动直接的情绪。黛玉所作的葬花辞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我们从这首诗中科院看出黛玉的种种感情,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从“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我们可以看出她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则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她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我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
该段唱词,很好的诠释了原著中黛玉葬花的原因和目的:对有类似遭遇的女性是“惜惺惺,怜同命”,对自己的见解缺乏共鸣知音,因而葬花以自我抚慰。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摧残两人感情的王夫人,也是对封建势力迫害的反抗,通过葬花,表现了黛玉的精神心态,以及自己的追求。
在现在的社会中,快餐文化袭击了绝大多数人,而对于昆曲这种现在的民众没有逸致和耐心去品尝真正的艺术,他们需要的是立竿见影的感官刺激,他们需要的是直接的显露的不费力的“美”。现在的青年一代追求的是网络文学、虚拟“天堂”,偶像是郭敬明、李宇春之流,喜欢的是言情剧、肥皂剧,要的是一种人欲横流。试问,还有几个年青人会去读名著、经典著作,去买票看京剧昆曲、听音乐会,会有雅兴闲思去习书法、弹古筝?昆曲讲究的是给人一种持久的心灵影响,这在现在社会,往往很难成功。但我们无法否认,昆曲的魅力。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昆曲因其特性不可能在当今大红大紫,亦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但作为汉文化的瑰宝,作为世界遗产,我们有责任不让她自生自灭!
第四篇: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说课稿
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说课稿姚吉刚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板书课题)现在我从教育理念、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8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育理念
因为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学生表现活动的自由性,以及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这就决定了美术课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美术教学不是培养画家,也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和技巧,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所以美术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快乐互动地学,自主探究地学,动手动脑地学,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不同个性、不同潜质上得到全面发展。
二、说教材
1、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能够在感受、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与描述美术作品某些层次的深层意蕴,能初步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审美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开拓学生眼界,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和初中学生的自身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外美术作品的概况及其深层意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与评述,感悟、体验、发现等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外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体验欣赏评述活动的乐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点是:学生充分理解作品中的深层意蕴及审美价值。重点也是难点。
三、说教法: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侧重学生体验,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采用教法有:欣赏陶情法、观察比较法、问答讨论法等方法。
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同学生谈话、讨论去分析作品,然后进行归纳强调。让学生欣赏、对比、讨论来解决“问题”,感受认识艺术作品的特点,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通过展示多幅大图片,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教学过程的直观化有助于学生对表现方法和技能的理解。
四、说学法:为了能促进学生自主、健康、快速地学习,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向上的环境,学法有:观察比较法、讨论评述法、合作探究法、游戏竞赛法等。
合作探究法:自由组合,以喜爱的作品相同聚到一组,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通过分析、讨论、积极探究,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共识。
五、说教学手段。
教师用的影象资料、教学挂图以及相关资料。学生收集的书中美术作品的相关资料。
六、说训练。
欣赏评述之后,让学生写出某一作品的发现及感受,根据学生的爱好而选,要有自己的见解。
七、说教学过程。
本教学过程共分五个环节:①情境导入②感受认知(背景、作者、赏析)③问题探究④展示评述⑤书写感受。在环节的设计上要体现:学生要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展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学生掌握知识与形成能力相统一。
1、情境导入让学生假设自己是画展解说员,将怎样解说作品。强调从以下五个方面:作者简历,画面的背景故事,画面内容的描述,画面的表现技法、风格特点,画面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强调:意蕴就是艺术作品的内在含义,包括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等,只有感受和领悟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才能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2、感受认知
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讲解这幅作品的创作年代及发现过程,然后让学生对作品的情节进行描述。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霍去病墓上的“跃马”象征着什么?太和殿前的丹陛有何寓意?
学生进行讨论,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讨论,明确霍去病雕塑:厚重、雄浑、不拘小节、古朴浑厚、给人以震撼。展示霍去病英勇威武的一生,阵势宏大,也是强大西汉的象征。太和殿前的丹陛给人以高耸、高贵、宏伟、庄严、对称等,充分显示封建皇权的尊严与神圣,又寓寄朝野和谐、社会稳定的深意。
教师展示其它课件,通过交代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这幅作品。让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然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得出作品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
3、问题探究根据喜好相同的作品分六组,组内交流,探究,在仔细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搜集资料,进行意蕴的挖掘,组内讨论,形成共识。
4、展示评述以竞赛的形式,给各小组加分。组间提问问,根据提出的问题的水平和回答的问题的表现,确定得分多少,表扬较好的小组。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较多的鼓励与赞扬,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本课重在过程,重在体验,重在情趣,重在感知。
5、书写感受挑选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根据介绍的方法写一段评论
八、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以图片为主,还要突出重要画家及代表作,写字应简明醒目。
第五篇:比较余光中和洛夫乡愁诗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
比较余光中和洛夫乡愁诗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
余光中是台湾当代诗坛的大将,在中国当代史上有突出的地位,从题材与内容来看,乡愁诗是余光中创作的母题。诗人的诗作中数量最多,思想艺术成就最高的是他的乡愁诗,他的乡愁诗在百首以上,乡愁诗是他诗作中最为闪光的珠宝。洛夫也是台湾当代著名的诗人,与余光中被世界华文诗坛誉为双子星座,洛夫也写了不少乡愁诗,其中洛夫的《边界望乡》和余光中的《乡愁》是他们情感分量最重的诗篇之一,诚然他们的创作特点各有千秋,本文就其乡愁诗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两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从艺术特色方面看,余光中注重新颖奇特比喻点染
余光中的许多诗歌中运用了新颖贴切的比喻,例如《我之固体化》:“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们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常保持零下的冷/和固体的坚度。”在此诗中余氏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把自己形容为冰块。《乡愁》中诗人把“乡愁”比喻成“船票”,“邮票”,“坟墓”,“海峡”。《当我死时》中诗人把祖国比作一张“最纵容最宽阔的床”,希望自己死时能“坦
然睡去”
二、原型意象吸纳与新意象挖掘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生命,余光中乡愁诗作的意象不仅追求独创新奇、丰盈力度,而且具有浓郁的传统色彩、民族神韵。尤其重视原型意象的吸纳与经营,如月亮、鸟类、莲等意象都是中国特有的原型意象。《当我死时》、《敲打乐》、《望边》、《布谷》等诗都选用了鹧鸪、布谷等意象,这类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反复出现,具有一种民族认同感、一种永恒的生命活力。另外余光中的诗中还注重新的意象的开发,例如《乡愁》这首诗中运用了“邮票”、“船
票”、“坟墓”、“海峡”等比喻性意象。
三、“陌生化”语言浸润
余光中在其乡愁诗中,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与打磨,陌生化语言的呈现,形成“张力”,产生语言美的艺术效果。首先是对日常语言的“背离”,具体体现在语言间反常、突兀的组接,如《对李白》中:“你曾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而今黄河反从你的句中来”两句,自然不合通常的汉语语法,而“轰动匡庐的大瀑布……可是你倾倒的小酒壶?”更是反常而奇谲了,然而它神奇的想象所产生的活力却令人遐想联翩。其次是注重语言的变化,注重词性的活用,如《当我死时》中“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母亲”一词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凝练、贴切而又新颖。这些语言的润色,给他诗歌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也彰显出他诗歌语言美妙、光润、文雅一面。
四、诗与歌联姻的诗美建构
余光中的诗是非常注重音乐性的,如《乡愁四韵》这首诗,全诗四接,每节句数相同,且句中字数相等,音节相同,整首诗整齐,匀称,每节换韵。每一节的中心意象多次重复,造成往复回环的声韵美。而且四节押韵平、仄相间,融古典与民歌的韵律美于一体,读来舒缓柔美。又如《大江东去》这首诗也彰显出了整齐而错综、抑扬而和谐的声韵美。余光中还善于运用其它修辞手法,如反复、双声、叠字、回环、倒装等。例如《敲打乐》中“国殇日后仍然不快乐/不快乐,不快乐,不快乐” 在洛夫的诗歌里,格律已经不再重要,而是诗歌技巧本身的巧妙运用。诗人不在关心格律,而更大程度的关心诗歌本身蕴含的情感之外的东西。作为一个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更加讲究的是大气的磅礴,直泻千里的豪迈以及情感的宣泄
洛夫早年为超现实主义诗人,表现手法近乎魔幻,因此被诗坛誉为“诗魔”。台湾出版的《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如此评称:“从明朗到艰涩,又从艰涩返回明朗,洛夫在自我否定与肯定的追求中,表现出惊人的韧性,他对语言的锤炼,意象的营造,以及从现实中发掘超现实的诗情,乃得以奠定其独特的风格,其世界之广阔、思想之深致、表现手法之繁复多变,可能无出其右者。吴三连文艺奖的评语对他更为肯定:“自《魔歌》以后,风格渐渐转变,由繁复趋于简洁,由激动趋于静观,师承古典而落实生活,成熟之艺术已臻虚实相生,动静皆宜之境地。他的诗直探万物之本质,穷究生命之意义,且对中国文字锤炼有功。”
另外,为了比较他们的思想意蕴,可以先了解一下诗人各自对乡愁的解读,洛夫认为,乡愁诗最初是对故乡的怀念,对父母兄弟尤其是童年时代的怀念。为什么对中国大陆自己的家乡那么怀念呢?而且特别强烈呢?”洛夫说,“因为你的童年再也找不回来了。你的过去的家乡,物事全非,完全改变了,再也无法在你的心中恢复原貌了,那么这种的乡愁啊,就是一种亲情的血脉乡愁。——而这种怀乡病是永远治不好的。”
看,“而妈妈那帧含泪的照片/拧了三十多年/仍是湿的”(《家书》);
看,“你最好把扇子搁在窗口/风来时/当可听到隔世的啁啾/那便是/柳浪闻莺”(《杭
州纸扇——题赠痖弦》);
看,“铁轨的两条瘦臂/抱不住我冰雪的昨日/又放走了/我秋云的今天”(《再别衡阳
车站》);
看,“今夜我冒雪来访/不知何处是我明日的涯岸”(《湖南大雪》)。洛夫的乡愁诗更多的是通过对故乡的具体的有血有肉的生动活泼的人,故乡经历过的历历在目的事,以及故乡特有的深刻的物的一种深切的怀念,感情真挚,使人读来倍感亲切,产生共鸣,回忆起自己的一些经历,而余光中则注重从抽象的方面来直接抒发内心的乡愁表现无根一代的悲患情怀 ,蕴含深广的民族意识 ,归依母体的文化精神 ,对大陆现实的深切关注,或者说是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抒发一种普遍的乡愁,余光中的乡愁不仅是他个人的,更多的是千千万万有着共同经历的人的乡愁的升华,超越小“我”而胸怀大“我”,把思乡提高到祖国统一的境界 ,具有
超地域、超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