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说课稿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下面我将通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美术作品中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的不同方式及表现形式的分析探讨,感受不同绘画语言独特的艺术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品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小学阶段和上学期对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已具有初步的欣赏评述能力。但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对于情趣和意境这样较高层次的欣赏还力不从心。所以,通过引导和自主探究,对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进行整体分析,欣赏评述。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感受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了解美术作品中情趣和意境的一些表现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感悟、欣赏与评述等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外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增强学生价值观;培养健康积极、热爱生活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感受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难点是理解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把握作品的精神内涵。
五、教学过程
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课分为以下几个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课件,观看几幅有趣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生动有趣的照片。引出问题:“艺术家是如何表现富有情趣的作品呢?”激发学生兴趣,导出课题。然后进入到发展阶段
2、感受认知:
出示李可染的《春牧图》,对这一作品进行欣赏评述,组织学生分析探讨 “你觉得画中最有趣的地方在哪?这样表现有什么效果?” 跟学生共同欣赏作品,引导学生从构图、构思及不同寻常等方面分析理解作品——侧坐的牧童转头仰望春柳(不是跨在牛背抬头看春柳)、悠然行走的牛(观察牛的姿态)。整个画面给人一种悠然自得感觉,是这幅画的情趣所在。
然后,让学生分组自主学习,欣赏评述《蒲公英》、《青蛙》、《散步》三幅作品。《蒲公英》:这幅画里小姑娘吹起蒲公英的花子儿是最有趣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发现画面中用简单的几笔浓墨勾勒出镰刀和篮筐,即丰富了画面,又能表明小姑娘的现状,与吹花子儿 抒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形成对比。
《青蛙》:被芦草缠住脚的小青蛙是画面中最有趣的地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缠住脚的小青蛙在挣扎求助,和画面左下方的三只大青蛙悠闲的姿态形成强烈的反差,增强了画面的戏剧性效果。(如果仅画三只青蛙或只是一只缠住脚的青蛙就缺少情趣)
《散步》:最有意思的地方便是画面中被举起的人物像放风筝一样轻松的漂浮在空中以及作者在画面中的面部表情,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画家喜悦的心情。下一个环节是
3、问题探究:
在诗歌、音乐配合下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独钓寒江雪》和《李白诗意图》感受画中独特的意境。组织学生围绕问题“作品中表现的是怎样的意境?妙在何处?”进行分析讨论。
结合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句对《独钓寒江雪》画面的意境进行分析理解,突出一个“独“字,一叶舟,一钓翁,几笔水波,大片的空白显现出江水的辽阔和钓者的悠闲,表现出空濛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已空当实,无声胜有声,增强了空间的表现效果,使画面境界空灵,意趣盎然。
《李白诗意图》根据画面诗句的意境进行讨论。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诗意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诗与画的有机结合,用画来表现诗意,或将诗题在画中,互相衬托,来表达画家的感情。也以大面积空白,表现了大地的空阔与苍茫,表达了思乡之情。
4、展示评述:
学生根据课后单元评价中的选择题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新知识阐述自己选择的理由。、本课小结:
采用两个设问(“你学到了什么”?“你的体会是什么?”)进行回顾总结、巩固知识,激发学生做一个热爱生活、注重生活情趣的人。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第二篇:七年级下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学设计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学设计
进化中心学校朱晓敏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体验感受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了解美术作品表现情趣和意境的艺术方法,能对相关的美术作品情趣和意境进行欣赏评述。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进行的体验分析、欣赏评述,进一步探讨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区别与联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体验分析、欣赏评述,丰富学生的生活和艺术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美好快乐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作品分析感受不同作品中所体现的情趣和意境,并且能从表现方法和画家个人感情方面理解作品,同时能运用学到的方法赏析其它作品,从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方面对相关美术作品进行欣赏评述。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美和价值。中国画尤其追求意境的表现,这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趣和意境,体会画家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策略 1.教学设计要把学生“带进来”,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情趣。在教学导入部分,要有情趣,抓住学生的心理。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准备几张自己觉得很有趣的照片,选择其中部分代表性的照片运用到课件中。展示学生提供的有趣的照片,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对提供作品的学生给予肯定,表扬这些学生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捕捉到这么生动有趣的照片。看看艺术家是如何表现富有情趣的作品的。2.引导学生从细节感受作品的情趣,训练学生自主学习感悟作品的美。比如从画面的构图、构思及不同寻常的方面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齐白石的《青蛙》中右上角被芦草缠住脚,正在挣扎的小青蛙,便是画面中最有趣的地方,它和画面左下方的三只大青蛙悠闲的姿态形成强烈的反差,增加了画面中的戏剧性效果;夏加尔的作品《散步》中最不同寻常的地方便是画面中被举起的人物像放风筝一样轻松地漂浮在空中,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画家喜悦的心情。3.以问题的方式引领学生,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作品中表现得是怎样的意境?妙在何处?比如《独钓寒江雪》这件作品可结合相关诗句对画面表现的意境进行分析——一只扁舟,一个渔翁在船头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一片空白。画家巧妙地一大片空白来空出江水之辽阔和钓者的悠闲,表现出空蒙蒙的空间及浓郁的司仪。画家是以“空”当“实”,其实是“无声胜有声”。大大增强了空间表现的效果,使画面境界空灵,意趣盎然;而《李白诗意图》则直接根据画面题写的诗句的意境进行探讨。所谓“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诗意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诗与画的有机结合,用画来表现诗意,或将诗提在画中,互相衬托,来表达画家的感情。同样也是以大面积空白,表现大地的空阔与苍茫,很好的表达了思乡之情。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安排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对教材中所涉及的作品、画家生平、创作背景等有意识的收集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交流。目的:布置学生自学,提前对教学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汇报与交流各小组的同学对预习情况做一个汇报:你了解了什么作品?你对哪些作品熟悉?课前对哪些艺术家了解?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给予及时的补充,肯定学生的预习情况。目的和说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以资料呈现和汇报的学习方式参与到教学中来。3.分析作品:展示作品,引导观察思考。展示与互动:看看艺术家是如何表现富有情趣的作品的。(1)出示作品《青蛙》,齐白石,水墨画。展示作品细节。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画的下部有三只正在鸣叫的大青蛙;上部是一只被芦草缠住脚的小青蛙,正在挣扎求助。画家借助这充满戏剧性的画面,生动地表达出一种浓郁的自然意趣。(2)散步(油画法籍俄裔)夏加尔。夏加尔常以幻想般的画面表现自己的幸福生活。作品中他手拉着的妻子像风筝似的在空中飘浮,构思巧妙地表达出他对婚姻的喜悦心情。教师提问:“他们在做什么?作品表达了什么兴趣?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目的和说明:以问题的方式带动学生观察和思考,感受教学主题。用作品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对中西艺术的表达方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4.互动探讨:教学内容拓展与延伸(1)展示齐白石作品,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作品《齐白石日相呼》中的两只小鸡在干什么?如两个今日吵架明日和好的孩子。齐白石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2)齐白石的艺术追求齐白石画虾通过毕生的观察,力求深入表现虾的形神特征。齐白石画虾已入化境,表现出了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用笔的变化,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对水中的虾,为表现出那种透视感,齐白石的线条有虚有实,简略得宜。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妙趣,日益强化“笔愈简而神愈全”的境界。在色彩上主张以墨为主的中国画特色。提出问题:关于齐白石,你还想了解什么?目的和说明:以资料呈现的方式,通过直观教学,强化学生对作品的了解。5.知识拓展与延伸展示夏加尔的作品《散步》,提出问题。他们在做什么?作品表达了什么兴趣?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继续展示作品。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作品的情趣。夏加尔的作品依靠内在诗意力量而非绘画逻辑规则,把来自个人经验的意象与形式上的象征和美学因素结合到一起。他的作品色彩鲜艳,别具一格,追求天真纯朴的艺术效果。
6.教学检测(1)说一说:从以下作品中,你感受到什么情趣?(2)以以下作品为例:四羊图(中国画,南宋)佚名;春牧图(中国画,现代)李可染;蒲公英(版画,现代)吴凡;猫(版画,现代,美国)雅克;杂画册之一(中国画,清)虚谷。(3)提出问题:是否能感受到不同作品中所体现的情趣和意境?是否能从表现方法和画家个人感情方面,理解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是否能从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方面对相关美术作品进行欣赏评述?设计目的和说明:以“猜一猜”的方式走近大师的构思,了解艺术源于生活,尤其与艺术家的情感和现实生活有关。7.教学总结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情趣和意境的表现体现了画家的思想、感情、理想,文化修养等。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但是,你必须有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感受它的存在;生活的情趣也处处可见,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用心生活的人就能感受得到,能捕捉到生活中情趣,通过巧妙的方式表现出来。从具体的问题进行教学总结,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欣赏作品的艺术态度,深化教学主题。8.课后拓展课后拓展与思考:中西绘画在构思、构图、形式等方面都在追其新颖的艺术效果,而中国山水中从“意境”营造入手。在感受不同绘画语言独特的艺术美感同时,尝试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想法,将生活中的感受艺术化的过程的?目的和说明:激发学生关注中西美术作品在构思上的异同,从社会以及生活的角度欣赏美术作品。
第三篇: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欣赏、体验、感受作品的情趣和意境美。了解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体验---评述中感受艺术的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方法,用艺术语言进行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体验、评述感受不同形式得美术手段,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时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艺术作品的意境和情趣。难点:如何理解美术作品的情趣与意境。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多媒体的准备 培养学生信息课前准备 学生展示图片。学生收集图片、资料。收集能力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李可染的《春牧图》
欣赏图片 引导阶段 为新课做准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画面中人思考回答 物是谁?在做什么?
1.欣赏 齐白石、李可染的作品 提问:作品最有趣的是哪? 引起共鸣。意境
这样表现的效果? 和情趣对作品
分析、讨论。感发展阶段 2.欣赏感受 《寒江独钓图》《李的重要性。
受诗中有画,画白诗意图》的意境美。播放音乐,感受
中有诗。讨论:作品的意境美是如何展现画中意境。的?
深入体会意境欣赏评述
夏圭、马远的作品。美。感悟只要拥
分组分析讨论,感受意境是情与景相结合的结有一双审美的探究阶段 尝试对作品进行果。包含了画家自己的思想感情眼睛,就会发现
评述。与艺术境界。生活处处皆有
美。
意境是中国画家孜孜以求的艺术结合课后习题巩独立完成,教师评价阶段 境界。固所学。总结。还有哪些因素影响画家对作品意课后查阅相关资拓展阶段 合作完成。境和情趣的表现。料。
第四篇:【新版】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2【名校精品】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验感受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了解美术作品中情趣和意境的一些表现方法,能对相关的美术作品情趣和意境进行欣赏评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进行的体验分析,欣赏评述,掌握一定的美术批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体验分析欣赏评述,丰富学生的生活和艺术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美好快乐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
难点:通过体验感受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结合学生的生活感受体验对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播放《春之声》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学生体验音乐中的情趣和意境,艺术是相通的,美术作品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魅力呢?板书: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二、发展阶段:感受与比较分析(欣赏)
1、围绕问题:你觉得这幅画中最有趣的地方在哪?这样表现有何效果?引导学生感受图片中的情趣。
2、学生讨论,展示与交流。
3、师讲解齐白石的《青蛙》及作者简介。夏加尔的《散步》及作者简介。
《青蛙》:学生讨论的结果是被芦草缠住脚的小青蛙是画面中最有趣的地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缠住脚的小青蛙在挣扎求助,和画面左下方的三只大青蛙悠闲的姿态形成强烈的反差,增强了画面的戏剧性效果。(如果仅画三只青蛙或只是一只缠住脚的青蛙就缺少情趣。)
《散步》:学生发现最有意思的地方便是画面中被举起的人物像放风筝一样轻松的漂浮在空中以及作者在画面中的面部表情,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画家喜悦的心情。
4、让学生分组自主学习,欣赏评述《蒲公英》。
《蒲公英》:提问几名学生得出小姑娘吹起蒲公英的花子儿是最有趣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发现画面中用简单的几笔浓墨勾勒出镰刀和篮筐,即丰富了画面,又能表明小姑娘的现状,与吹花子儿抒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形成对比。
三、探讨阶段:情景交融的意境
1、欣赏感受。播放课件中的《独钓寒江雪》和《李白诗意图》,感受画中的独特意境。(播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2、分析探讨。作品中表现的是怎样的意境?
3、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与展示。
结合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句对《独钓寒江雪》画面的意境进行分析理解,突出一个“独”字,一叶舟,一钓翁,几笔水波,大片的空白显现出江水的辽阔和钓者的悠闲,表现出空濛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已空当实,无声胜有声,增强了空间的表现效果,使画面境界空灵,意趣盎然。
《李白诗意图》根据画面诗句的意境进行讨论。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诗意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诗与画的有机结合,用画来表现诗意,或将诗题在画中,互相衬托,来表达画家的感情。也以大面积空白,表现了大地的空阔与苍茫,表达了思乡之情。
四、展示与讲评
课后选择题:情趣盎然的美术作品离不开()
1、生活情趣;
2、情景交融;
3、高雅品位;
4、精湛技艺;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阐述理由。
五、师生共同小结
结合本节课欣赏评述的美术作品中对情趣和意境的认识,使我们认识到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青青河边草意境的表现体现了画家的思想感情理想文化修养等。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我们必须有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生活的情趣也处处可见,但我们必须是一个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用心生活的人;同样,只有热爱生活用心生活的人才能发现和捕捉到生活中的情趣,通过巧妙的方式表现出来。
六、课后作业 结合本节课对作品的欣赏与分析,自己选择两幅美术作品说明美术家是怎样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的?(应用美术批评法)
第五篇:散文的意境与情趣[推荐]
散文的意境与情趣
关键词:散文意境 意象情趣
摘要:无论诗歌与散文皆有其独特意境,不同的是散文的意境是通过 大量的笔墨描述而出,有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写境,有的可经称之为创 境。同时情趣也是意境的一■个表现方面,或是真情,或是真性,但相 同的是那一份真。
总论
无论是何种文章都有它的灵魂,支撑小说的是情节、人物命运,支持戏剧是唱词,而支撑散文的是它的意境。
何谓意境,袁行霈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意境是作者主观 意志情感与客观事物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像 世界”,简单来说意指的是思想感情,而境指的是文中所呈现的画面,两者紧密结合形成了散文的意意境。意境是一篇散文的魂,只是已与 诗歌的意境不同,诗歌意境是画中小品,一山一水而已,而散文的意 境则是鸿幅巨著,需要全篇构局,否则一处失误,全局皆毁。如《论 语》中《子路曾暂冉公西华待坐》中,去掉公西华的琴声,顿时失色 不少,《我与地坛中》中史铁生离开那个废弃的地坛,当时的心境便 不会那么清晰。
当然有的散文也不是非要营造怎样的意境,它们靠的是文中的那 份情趣,有无奈的洒脱,平淡的处世,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 可以看做是散文中的中的小品,虽少却五脏俱全,也容易打动人,因 为情趣也是散文意境的重要构成部分。所谓情趣,据笔者个人理解指 的是那一份真,那一份对事、对人、对物的真,如柳宗元的名篇《永 州八记》,当代散文家汪曾祺、丰子恺,其文章中吸引人的不是什么 非凡的意境而是文中的那份真,那份情,也就是情趣味。
一创境与写境
散文古已有之,因此本论从古代说起。《论语》无疑是最早的古 代散文,只是大多只是支言片语,难以成就意境,而论语中最为称道 的具有散文特色的还是那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师 徒五人席地而坐,弟子各言其志,公西华一旁鼓瑟自若,直至老师问 及其志才琴声渐稀,而其回答也很有意境,可以说是画中之画。那时 的景那时的情,让今人看来也感叹不已,感叹情的真挚,感叹景的迷 人,一切皆如此的惬意如此的和谐,不刻意为之而天然自成,可以说 是散文意境中难见的一高峰,亦如司空图在诗品中所言“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亦如李白所称赞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
意境构成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意象,优美的散文都着意刻画、抒写 一个主体形象,凭着主体形象,营构意境的轮廓,凭着主体形象倾注 作者内心的激情,显露出抒情的微波洪涛。上例为自然之作,如范云 诗中“昔去花如雪,今来雪如花”,天然之作,不着人力。当然有天然之美,便有人工之妙,庄子是此中高手,其文多先创 一意境,后才阐述一道理。如其文《逍遥游》,前文扬扬洒洒言之许 多,鲲如何化而为鹏,鹏又如何飞于九天,列子如何御风而游于天下,将这些意境营造成的美妙非凡,引人入胜。这便属于成功的意境营造,庄子心中对自然对万物的认识,通过这些意象带出,从而阐述出自己 的观点,“圣人无己,至人无名,神人无功”。
当然擅长借助意象来传达意境的近代也名家也不少,朱自清的 两个名篇《背影》《荷塘月色》即是如此。
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是回忆父亲、抒写父爱的一篇脍灸人 口的散文,作者抓住父亲一个特定的“背影”为意象,作为创造意境的 构图中心,先后四次进行了点染与刻画:第一次在开头,“我和父亲 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写“背影” 的出现,是父亲送“我”上车后,又特意为“我”买一包桔子:“我看见 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铁道边…… 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 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写“背影”的隐没,“等他的背影混入 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第 四次,则是作品的结尾,手捧父亲“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挺笔,诸多 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来信。深探怀念父亲的“背影”:“在晶 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父亲的背影在此文中是最能打动作者,也能打动诸多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