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品礼仪习惯
中国特色食品及特点
如三鲜伊面、四川担担面、岐山臊子面、韩城大刀面、酸辣老友面等不胜枚举。仅以三鲜伊面为例,该面又称孝子面。据史载,伊尹的母亲常年卧病,其子为母亲特制用鸡蛋和面,揉擀切条之后,蒸熟后用油煎,即使人不在家,母亲也能很方便的吃面,而且久放不腐。吃面时浇的汤是用鸡、猪骨及海鲜炖制的。其母在伊尹的精心照料下身体康复,所以三鲜伊面又称孝子面。而三鲜伊面的加工方法和现在工业化的方便面十分相似。
至于四川的担担面更是家喻户晓,陈宝宝是挑担沿街叫卖的卖面的小贩,担担面的担上不仅佐料齐全,而且有锅有火炉,现吃现煮要吃多少就煮多少,要加什么佐料就有什么,这种全心全意为消费者服务的经营理念是“担担面”长盛不衰的真谛。
脍炙人口的陕西岐山“嫂子面”或称“臊子面”也蕴含着深深的哲理。据载有一穷书生因无父母由哥嫂抚养,嫂子不仅做的面条好而且卤好,为了让小叔子读好书求功名,一家人省吃俭用,嫂子特为他打的卤中有肉有菜,齿间留香,还用油泼辣子增进食欲,小叔子果然中举,所以该面誉为嫂子面。于是很多人为让自己的孩子求功名,也仿制这种打卤面,但屡屡落榜,羞愧无颜,故又称“臊子面”。
广西酸辣老友面是说某人常到一家周氏茶舍去喝茶,后病在家中,周氏店主发现此人未到茶舍,亲自登门知道老朋友病了,特制了一大碗酸辣汤面,并佐以爆香的蒜末和豆豉送上门,老朋友吃完出了一身大汗,身体康复,故称“老友面”。以上所举仅凤毛麟角,挂一漏万,但足以说明通过吃,所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是人与人之间的依恋和慰藉,这正是真正发生在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人情与人性。
食品中的故事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告老还乡,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向穷人舍药治伤。他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食品方面的习惯、礼仪
宴饮者的尊卑等级,除了通过坐席方位之不同而加以区别外,设置专席也是“定上下明贵贱”的重要标志。在宴饮过程中转席之礼也是一项重要的座制内容。尊者必设专席,这在三代之时未成风尚,然进入秦汉后,人们对此颇为...在古代筵席的各种礼制中,座次礼节最能表现宴饮者的高下尊卑,席置、坐法、席层等无不受到严格的礼制限定,违者就是非礼。在宴饮座制的严格规范下,人们根据各自的社会地位、身份及宗族关系等就席,宴饮进程因此而井然有序。统治者正是运用这种手段来强化社会秩序。具体言之,统治者对筵席座制相当看重,就是因为它具有建构一个长幼有序、君臣有别、孝亲尊老、忠君礼臣、层层隶属、等级森严之社会体系的功能。
早在三代时,人们即于宴饮活动中明确了席位的尊卑问题。在非宴饮场合中,古人以右为尊,如“右姓”“右族”即指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右职即指要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注:“秦汉以前右为上。”《汉书·诸侯王表序》颜师古注:“汉时依上古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然日常起居(包括宴饮活动)则以左为尊,“丧尚右,右,阴也;吉尚左,左,阳也”(《礼记·檀弓》郑注),“男子行左,女子行右”(《荀子·号令》)。设酒者,其左边即为尊席,“尊者以酌者之左为上尊”(《礼记·少仪》),常言所谓“虚左以待”,就是指空着左边位置以待宾客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座次安排则颇有趣味:“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依礼而论,项羽留沛公饮酒,刘邦为客,应东向位。但项羽自己“东向坐”,傲然居于最尊之位,且项伯、范增补居尊位,刘邦、张良卑居其后,项羽之霸气跃然纸上。另据《后汉书·明帝纪》载,明帝宴于桓荣府,以荣坐向,自持弟子礼,其余座次以尊卑顺序为南向、北向和西向。如此座制,至今犹有影迹。
宴饮者的尊卑等级,除了通过坐席方位之不同而加以区别外,设置专席也是“定上下明贵贱”的重要标志。在宴饮过程中转席之礼也是一项重要的座制内容。尊者必设专席,这在三代之时未成风尚,然进入秦汉后,人们对此颇为重视,尤其是宫廷之宴,帝王、皇后皆布专席。《后汉书·王常传》在叙述皇上宴请群臣之事时云:“王常为横野大将军,位次与诸将绝席。”可见王常在聚宴场合中有专席地位。东汉时,为了提高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决策和监察官员的地位,自建武元年起,在包括宫宴在内的君臣聚会活动中,皆为他们设专席而坐,故京师号为“三独座”。
唐代以前尚无桌椅,置酒筵于席上,大家盘腿或跪坐进食。宴饮之时,因席地而坐,故登堂必须脱履,以免弄脏席子;非但如此,即便脱鞋之举亦不可在台阶上进行,所谓“屦不上于堂,解屦不敢当阶”(《礼记·曲礼》),正是此意。如果陪侍国君宴饮,则莫说鞋子,就连袜子也要脱。公元前470年,“卫侯出奔宋。卫侯为灵台于藉圃,与诸大夫饮酒焉。”可见,古筵席座制是食礼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明确尊卑等级的一种重要手段。隋唐后,桌椅出现并迅速普及,人们改席地而坐为垂足而坐。但宴饮座制的朝向未变。时至今天,座制礼仪的等级色彩已消失,繁杂的座制细节也有不少被简化。但必要的礼节、礼貌在今天的宴会上仍被人们重视,如在师长和女宾面前姿态要端庄,敬酒时双方都避席互敬等。此外,今天的宴会座次安排也有些变化,一般宴席用的是八仙桌或圆桌,重要客人往往都安排于面朝门的席位,主人面对客人落座,如此安排是从古时演化而来。至于入室脱履,这种习俗仍在日本和朝鲜保留着。
那么是谁制定了就餐时的这些礼仪和规矩呢?史书上说的“周公制礼作乐”,就是指辅佐周成王管理国家的周公旦,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他从政治到文化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转自这是把宗法制和等级制结合起来而制订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等等方面的礼仪。饮食既是人们一天也离不开的行为,所以《周礼》对饮食方面也规定了很多礼仪。因此我们得知这些礼仪是由来已久的。
殷、周时,人们崇鬼神好祭祀,所以甲骨文中有许多的祭典名称。像衣祭、翌祭、侑祭、御祭等等都是。祭祀,得有祭品表示心意。祭品和盛祭品的礼器便随之产生。古代最隆重的祭祀食品是牛、羊、猪三牲组成的“太宰”,其次是羊、猪组成的“少宰”。这是祭天神和祖宗用的。如果单祭田神,祈求丰收,一只猪蹄便可以了;如果单祭战神,确保胜利,一只狗也就行了。至于礼器,有樽、俎、笾、豆、登等。每逢大祭,奏乐唱诗,十分隆重。礼仪结束后,凡国祭,君主必须将祭品分赐大臣享用,凡家祭,亲属朋友就一起将祭品吃掉。它已是具有一定规格的社会交往和宴会聚餐的萌芽。至于“飨”这种平时的宴乐并无一定的名目,仅称飨。但到了“祭礼、尚施,事鬼神敬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的西周,周公旦就将殷人祭祀中的宴乐改变过来,订出许多为活人而设的宴会礼仪,其名目有“乡饮酒礼”“大射礼”“婚礼”“公食大夫礼”“燕礼”(燕礼即周王飨燕四方宾客的宴会)等等,并且立为国家的礼仪制度。据说,这是周公看到殷人宴饮无时,挥霍无度,“胜而无耻”的弊病,想加以节制而制订的。后来的各个朝代对其绝大部分都沿袭下来,被取消的不多,可见周公饮宴礼仪的影响是颇为深远的。周公制订的筵宴礼仪很多。《周礼》记载:“设筵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曰席。”孙诒让《周礼正义》:“筵长席短,筵铺陈于下,席在上,为人所坐笈。”“筵席”二字,开始是坐具的总称。因为古代没有桌子,进食的时候,大家都席地坐在筵席之上,酒食菜肴自然置于筵席之间,故《诗经》有“肆筵设席”之说。“筵席”二字就是有了酒馔的含义。
饮食宴会旧时简称饮宴,饮宴作为饶有风趣的一种进餐方式,是人们饮食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千姿百态的宴会活动,在饮食风俗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什么叫“宴”?各种辞书对“宴”一词的注释,除了与饮食关系不大的“安逸”“乐”两个义项外,与饮食活动挂钩的第三个义项都做“以酒食款待宾客”解。另外还有人说:“宴是以社交为目的的进餐活动”。上述两种解释都算抓住了饮宴的主要特征,但似乎都欠完满。例如我国历史上有一种“家宴”,指的是那些富裕的大家庭,因人口众多,成员辈份、关系复杂,祖孙、叔侄、兄弟、姊妹、妯娌等人,平时不在一起进餐,遇有节日或其他原因,家长决定备办丰盛的酒肴,合家欢聚一堂饮宴取乐。这种宴会并不一定有外来宾客。它虽然有促进全家团结和睦的作用,但不能称为社交活动。另外还有一些饮宴活动,例如志同道合的文人骚客举行的“文酒会”等,虽然有主有宾,但其主要目的往往不在于社交,而另有其他主题。
宴会与日常进餐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即具有一定的仪式。古代天子、诸侯、大夫、士庶飨宾客,仪式非常复杂,后世日趋简化,但总有一定的仪式。例如民间的婚宴、寿宴、接风、饯行等宴会,都有东道主或司仪简单说明举行宴会的意义,即使家宴,家长也得说几句话,相当于致辞。综上所述,宴会似乎可以说是:在疗饥、味品之外,另含某种目的、意义的,具有一定仪式的集体进餐活动。
我国历史上的宴会,名目繁多。除了通常所说的“国宴”“军宴”、各级官府举行的宴会统称“公宴”,私人举办的“婚宴”“寿宴”“接风”“饯行”等宴会统称“私宴”外,有的以规格高低、规模大小、仪式繁简,划分为“正宴”“曲宴”“便宴”。有的以设宴场所分为“殿宴”“府宴”“园亭宴”“船宴”等。秦末项羽在鸿门阪宴请刘邦,史称“鸿门宴”;汉武帝在柏梁台宴请群臣称“柏梁宴”;唐代皇帝每年在曲江园林宴请百僚史称“曲江宴”等等。
第二篇:希腊礼仪习惯
广州汤尼希腊语学校希腊留学
希腊礼仪习惯
1、商务访问,宜穿着保守式样的夏季薄料西装.2、只有在拜访政府机关或工厂时,才须要事先订约会.3、希腊商人有着高度幽默感,爱说笑.而在谈生意时, 主人先请客人选择喝浓厚的希腊咖啡或希腊烈酒Ouzo.如果贸然拒绝.会被对方视为羞辱.4、希腊人对其古代多彩多姿的历史、古迹、哲学、艺术、政治,深以为荣,因此对于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人深有好感,但是谈话的话题应避免谈及希腊目前的国内政治以及希腊和塞浦路斯的关系,以免使自己陷入失言的困境.5、每年的9月迄翌年的5月最宜往访,而圣诞节前后两周,希腊正教(Greek Orthodox)复活节前后一周及每年的7月8月因系渡假季节,不宜做商务拜访.在希腊的一些乡村,每逢元旦到来,便带着一块大石头作为礼物到亲友家拜年,并把它放在地板上向主人祝愿说:“愿你家有一块象这石头一样大的金子!”希腊,这个古老文明的发源地正以崭新的面貌显露于世人眼前。希腊,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的焦点,未来的发展前景为人看好。
第三篇:行走礼仪习惯
有为教育之——行走礼仪习惯
阅读与思考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交场合,走路往往是最引人注目的身体语言,也最能表现一个人的风度和活力。文豪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巴黎的女性是走路的天才。”不管她们的身材高矮或穿着如何,由于具有优美的走姿,都可以展现自己绰约的风姿,举止服饰,使其显得俏美。军营里,总是那么严谨有序而充满活力,是因为军人们个个步履方正稳健,团队行进又整齐规范。那么我们中学生在校园内行走,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和遵守哪些礼仪常规呢?
(一)理解古训
(1)、“行如风,步履轻,头不摇,身不晃。” ——《童规》(2)、“步从容,立端正。”————《弟子规》 举例说明
总结:正确的走姿如一位良师益友,相信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大有帮助。
石横中学学生文明礼仪要求
一、行走姿势 行如风 行走迈步时,应脚尖向前方,脚跟先落地,脚掌紧跟落地。收腹挺胸,两臀自然摆动,节奏快慢适当。步姿要领:挺胸、抬头、两眼平视、轻快平稳、步态和步位合乎标准。步速适中,忌讳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扭捏碎步。
二、文明走路礼仪
1、下课时,开展非追逐的正当安全的、文明的活动。
2、到专用教室或回到教室要排队,依次有顺序(或教师带队)。
3、上下课、老师先行,来客时,欢迎客人走前面,送客时,挽留客人走后面。
4、上下楼、过楼道靠右行,出入教室、办公室,会场等按指定线路走,不拥挤,出入各功能室轻声慢步,不影响他人。
5、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互致问候,不能视而不见;需要交谈,应靠路边或到角落谈话,不能站在道路当中或人多拥挤的地方。
6、在放学路队中,两人以上自觉成队,拒绝任何路边发放的宣传单,不买路边小摊小贩的物品。
7、行人互相礼让,主动给长者让路,主动给残疾人和有需要的人士让路。
8、向别人打听道路,先用礼貌语言打招呼,如“对不起,打扰您一下”、“请问”等,年轻人问路应选适当称呼,如“老爷爷”、“阿姨”、“叔叔”等,然后再问路;听完回答之后,一定要说:“谢谢您!”如果被陌生人问路,则应认真、仔细回答,自己不清楚,应说:“很抱歉,我不知道,请再问问别人。”
反思与讨论
判断以下几种的走姿对不对,问什么?
第1种:横冲直撞 行走时,专爱挑人多的地方走,在人群之中乱冲乱闯,甚至碰撞到他人的身体,这是极其失礼的。
第2种;抢道先行 行进时多注意照顾和方便他人。通过人多路窄之处务必讲究“先来后到”,对他人“礼让三分”。第3种:阻挡道路 在道路狭窄之处,悠然自得地缓步而行,甚至走走停停,或者多人并排而行,显然是不妥的。
第4钟:蹦蹦跳跳 必须注意保持自己的风度。不宜使自己的情绪过分地表面化。若一旦激动起来,走路便会出现上蹿下跳甚至是连蹦带跳的失态情况。
三、成长风向标
同学们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四、体验与感悟
1、想一想:你认为走路的礼仪还有哪些?
2、查一查:正确的走姿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好处。
3、练一练:练习走路姿势,比比谁的姿势最好
五、知识链接 你知道吗?
青少年保健专家认为,正确的坐姿、站姿和走姿不但会使青少年有一个优雅的仪表,而且有助于他们骨骼的健康。正确的走姿是:双脚尽量走在一条直线上,走时脚跟先着地、脚掌后着地,并且胯部随之产生一种韵律般的轻微扭动,双手微微向身后甩,挺胸抬头,不驼背含胸、乱晃肩膀,目光自然前视,不左顾右盼,东张西望,如行云流水,风度翩翩。
第四篇:校园问好礼仪习惯
校园问好礼仪习惯 坪头小学 雷莲英
对老师问好的礼仪
1、对老师要有礼貌,遇到老师主动打招呼(如:“老师好”);做错了事情或违反纪律,要虚心听取老师教诲。
2、进办公室要喊“报告”,得到同意后方可入内;问老师要用“请问”,老师答后要道谢,说“再见”后再离开;不随便翻阅老师办公室的东西;不私自操作老师电脑。
3、上下课要互致问候,上课开始时,老师说“上课”后班长叫“起立”,全体学生起立向老师致敬叫“老师好”,老师微微鞠躬致意回应说“同学们好”。
4、学生在课堂上准备提问或回答问题先举手,得到允许后,方可站起回答,问题回答完毕,老师示意后方可坐下。
第七周
第五篇:小学生礼仪习惯课题论文
浅谈小学生礼仪行为习惯培养的几点做法
我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美誉,我国人民热情好客,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为世界各国所称道。在现代社会中,文明礼仪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表现,更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必须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当前,人们越来越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更全面的发展。在学校环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如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和成材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孩子讲礼貌,懂礼节,以及让他们学会一些经常碰到又极其有用的礼仪规范,学习如何为人处世。礼仪教育帮助孩子们为长大后的生活做必要的准备,使之具有现代人的素质,这不仅是一种生存的必须,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可以说,教孩子礼仪就是教孩子优雅地过一生。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是学生文明成长的根本保证。本学期我结合长安一小工作实际和本班学生文明礼仪现状,进行了小学生礼仪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以下谈谈我在小学生礼仪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礼仪行为习惯培养是切实可行的好办法
小学生可塑性强,稳定性小,模仿性强,感觉灵敏。礼仪行为习惯培养要从情感体验入手,创造情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趣味浓郁的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训练。我班组织开展了礼仪行为习惯培养活动如下:《献给妈妈的歌》、《学校——我为您美容》、《“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队活动》、《“文明礼貌”故事演讲会》、《名人遵纪守法故事会》、《“送给长辈一百个快乐”金点子征集评比活动》等等。
活动中,孩子们用小品、快板、舞蹈、独唱、合唱„„等形式生动地介绍了礼仪知识,赞扬了同学们在礼仪常规训练中的良好行为表现,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受到礼仪熏陶,丰富礼仪情感体验。
二、寓礼仪行为习惯培养于班级管理之中
营造班级良好礼仪教育氛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对学生而言,让学生初步感知礼仪、认识礼仪,起到潜移默化影响作用。其次,对家长而言,让家长更加充分地认识到礼仪教育的作用,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礼仪教育活动中去。此外,对社会而言,让社会从学校中受到感染,都来重视礼仪教育,营造更好的礼仪教育大氛围。
良好礼仪行为的养成需要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作用,因此我班始终注重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黑板报、宣传橱窗、学习园地”这些教育资源都是礼仪教育的主要阵地。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向学生宣传礼仪知识,表扬礼仪先进分子,评议不良典型事例。在“学习园地”把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写成文进行表彰。设立“荣辱榜”,对照“八荣八耻”及文明礼仪要求,大张旗鼓表扬讲文明懂礼仪的行为„„
三、寓礼仪行为习惯培养于各科教学之中
礼仪常规中的“坐正立直”,“谈吐举止文明”,“上下课起立向老师行注目礼”,“上课发言先举手”等内容,必须在课堂上进行训练。我们要求每个任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课堂礼仪常规竞赛”。这样做既密切了师生关系,又规范了课堂秩序。
我们还开展礼仪认知教育,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是符合礼仪规范要求的。礼仪教育不是教育者将礼仪规范强加于受教育者,而是需要受教育者通过认知、理解而形成一种正确的、自发性的外在行为表现。因此,我们的礼仪教育必须通过开展一些认知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知道礼仪规范,直到符合礼仪准则的言行。
四、寓礼仪行为习惯培养于家庭社区教育之中
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作用,是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学生校内外表现一致,我们制订了《学生在家庭、社会礼仪规范评估表》,使学生的礼仪习惯在家庭和社会上都能得到严格的监督和训练。
家庭与社会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优势,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和手段,与家长、社区配合,利用学生不在学校的时间,对孩子的礼仪习惯进行培养。例如: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联系卡”,与家长随时保持联系,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矫正,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时召开家长会,进行经验交流。
良好礼仪规范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训练,关键是强调评价过程中的矫正训练,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训练。
首先,及时反馈。即对学生良好礼仪养成的评定,它能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从而产生新的礼仪动机,具有强化作用。我们采用的方法是竞争“礼仪章”;每月评选一次“礼仪标兵”、“文明标兵”,每周评选一次“文明小卫士”。
其次,评价激励。即对不良礼仪养成的评定,它可用来调节和控制礼仪养成教育的操作过程,使其符合礼仪行为习惯要求,具有矫正作用。我们在“宣传橱窗”和“荣辱榜”中及时进行表彰,对学生中的不良典型事例开展一事一评,让每个学生置于集体舆论之中。今天的小学生是21世纪建设的主力军,文明礼仪行为培养必须从基础开始,从点滴抓起。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其对学生文明素质和修养的促进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