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读后感1
屋檐水,一点一滴,滴穿沿阶石;羲之习字,年年岁岁,墨染洗砚池。陶行知说:“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初读《师道》一书,观此言,只觉三个“天天”,发人深省;再观此言,更觉大小不论,“天天”不易,所以我从不呆望“大创造”从天而降,而是学以“坦白之心”观“点滴的创造”。
何为“坦白之心”?我以为对于教师而言,“坦白之心”便是襟怀坦白,诚挚可亲,一视同仁。拥有了坦白之心,便拥有了一对火眼金睛,具备了找出孩子所有的小小创造的本事;拥有了坦白之心,便拥有了一个广大的温暖怀抱,获得了能把所有取得点滴进步的孩子纳入怀中给予温暖的能力;拥有了坦白之心,便拥有了一双有力的手,能把孩子托举得更高,远离那片名为不自信的荆棘地。
上学期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给班里小朋友们写的“诗歌”设计海报。尤记一开始我动员孩子们写诗的时候,这些“大作”还只是几张可怜的.小纸片,攥在几个平时的“积极分子”的手里,到了下课,这几个人走到我面前,亮晶晶的眼睛望着我,领头的来一句“老师,这是我们自己写的诗,想给您看看。”话还没说完,孩子们把纸往我讲台上一拍,一溜烟全跑了,让人哭笑不得。我只好把这些皱巴巴的小纸片一张张抚平,叠起来,带回办公室。看着这寥寥几张纸片,我内心有些泄气,我本以为我前期做了充足的准备,找了不少同龄孩子有趣的诗歌,举办“儿童诗鉴赏会”,孩子们应该会积极性很高,这些小纸片却怎么看都有些敷衍之意。没想到的是,一张张看下来,纸片的含金量出乎意料的高,孩子们字一笔一划写得认真,写的小诗也基本都具备了现代诗的“范”。想了想,我准备给这些积极勇敢的孩子准备一份小礼物。我把这些文字录入到电脑,配上应景的插图,做成手账的形式,再打印出来,一张张精美的诗歌海报便完成了。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些“小礼物”激起了不少孩子的兴趣,随着我一次次的动员,我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小纸片”,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加入了写诗的阵营。
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我庆幸我在最后没丢下一颗“坦白之心”,若我因为孩子们交上来的“小纸片”不符合我预期所想,疑心是孩子们敷衍我才上交的,弃之不看,不予孩子反馈,岂不是错过了孩子的成长?这便是失了“坦白之心”,摧残了孩子的趣味,更辜负了孩子的创造。小纸片也好,精美诗集也罢,若带着坦白之心去看,便都是孩子的创造;孩子的点滴创造也好,大创造也罢,都是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去一一发现,一一挖掘的宝贵财富。
梁启超说“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是在唤起趣味;从消极方面说,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残趣味。”以坦白之心观点滴创造,唤起孩子趣味,守护孩子趣味。
《师道》读后感2
暑假期间,教委办分发了《师道, 为师亦有道》这本书,安排我们拜读,我感到很幸运。读完之后,感触也很深。这 虽然是一本其貌不扬的书,但却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畅销的读物之一,也许你只需要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把它读完,但它传递给你的理念却让你掩卷深思 , 它教会我们独立思考 , 且思且行 , 不断认识自己 , 认识教师这个职业, 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智慧有加、人格健全的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的品质的人,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
或许有人说,唐朝诗人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写的不就是老师吗?很伤感,很凄凉啊!是的,辛苦劳累,呕心沥血,正是教师职业的特点。一堂堂人生课,教师循循诱导,谆谆教诲;一册册作业簿,教师要轻轻展开,细细品评;一个个疑问,教师苦苦思索,耐心解答……教师之苦在于劳心。但是,教师职业又可以作另外的诠释。年轻的教育家袁卫星老师说:“对于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但它应当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 ” 有一句歌词唱的好:“平平淡淡才最真!”我认为我们教师要以关怀学生的幸福为原则。幸福有多远,我们为师者要像对待一个人一样的给予学生幸福,给予学生幸福从被爱、接纳、欣赏开始,让学生感受到师者的爱,接纳学生的个体差异,欣赏学生的个性。
有人说,作为一名教师是无尚光荣的,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因为我们面对的不只是一名学生,而是他的整个家庭、你要操心的不只是他们的学习,还有他们的精神。于是,我们就在这样一种平凡与平淡中用自己的良心去付出,实实在在、默默无闻、不求索取 —— 这,有谁说不是一种高尚的奉献呢?没有奉献,何来爱的回报?就是这种平静的奉献,这种源自良心的付出让我们活得更加充实,更加幸福!
教师这个职业虽是平淡的,但有真情在,是幸福的。作为一个普通教师,面对的是天真无邪学生,只要你拿出真心对待他们,他们就会认为你是一个好老师。在年复一年的教育工作中,教师把满腔的热情和真挚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学生,将他们送到了理想的彼岸,使他们在浩瀚的大洋中驰骋。学生们是一定不会忘记这份情感的,无论在学校里,还是今后走上社会,都会一直表达着这份敬意。公式定理可能已经淡忘,但师生之间培养起来的那份情谊却永远难以忘记。当 每天清晨,迎着那一路的风景,走进熟悉的校园时,孩子们的声声真情问候便会萦绕在我的耳际;课堂上,看那踊跃举起的小手,听那生生交流,感受学生智慧的魅力;下课了,他们会像一只快乐的小鸟,飞到你的面前,快活地说:“老师,我能去办公室给你倒水。”每逢佳节,一张张饱含深情的`贺卡纷纷而至,一声声温馨祝福久久回荡在我的耳际:“老师节日快乐!”……听着孩子们的真情话语,温暖溢满全身, 这时,我们就会感觉到做一辈子教师,是多么幸福啊!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诗人臧克家说:“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他的心灵永远活泼如清泉;一个用心灵温暖别人的人,他自己的心必然感到温暖。”尊重、信任、关爱、宽容、赏识每一位学生,播撒爱的阳光,收获被爱的幸福,在平淡中享受教育的幸福,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 幸福,离我们很远;但幸福,又离我们很近。 我们要感激学生使自己拥有了第二个青春,促进了自己生命意义的升华。教师应该庆幸,在教育中享受着生命,和学生一起成长,采摘到了一路的幸福体验。幸福应成为我们教师追求的重要目标。
总之,为师亦有道,根本在于尊重生命,以生为本,让学生都能在在快乐中学习、健康成长,我想是我们心中最美的愿望!
《师道》读后感3
作为一名新老师,我踏上这三尺讲台刚刚两年,这段时间中,我经受了许多,学习到了许多,当然,心中的怀疑和问题也与日俱增,为了解决这些怀疑,我利用暑假时间阅读了马朝宏老师主编的《师道:为师亦有道》一书。
“训练的盼望在于每位老师的成长,离开了老师,任何制度、观念、政策都只能停留在空中。”书中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它让我了明白老师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身为老师的责任所在。
为师有道,而道在何方呢?阅读着一篇篇立足老师成长,荟萃着一线老师才智的精彩评论和教学随笔,这些无疑是最鲜活、最具有生命力的,它们见证着老师们的成长脚印 ,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字里行间,布满着对训练的喜爱和激情,这些热切地呼喊与深深地忧患背后,紧紧勾连着孩子们的将来,乃至中国的将来。
通过这本书,我前所未有地认真端详着训练本真,解读着老师的生命状态,共享着众多知名老师的成长策略,这些都使我更加明晰作为一名老师的立场。
书中,一篇以“炫耀自己,还是“以生为本””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思索。近年来,我们二七区提出的“多彩训练”理念已经在贯彻实施中深化人心,这个问题在新课改理念下的重要意义已不需质疑。然而,如何组织,如何有效地让孩子在舞台上展现自己却是我们一线老师最关注的。
实际上,大部分老师理念都达到了,可是实际操作却没有跟上,许多时候,不是没有时间给同学舞台展现,就是给了同学舞台,却觉得同学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更多时候,甚至认为不如自己“教”,同学听这样的传统学习模式效果来得好。
然而,我们许多一线老师会发觉:无论上课时你讲的多么激情澎湃,信念满满地以为同学们应当把握得不错,殊不知没过多久再一问,同学基本上学了多少就遗忘了多少,根本没有记到脑子里去。我还记得在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中有这样一句标语:“我听见了就遗忘了,我观察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少年儿童学习的最佳模式——只有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在脑海中留下最深刻、最真实的印象,这也是为什么往往年轻老师的教学成果要好于老老师的`缘由:由于没有阅历,我们更情愿尝试多样的教学方法,更情愿为同学供应呈现自己的舞台;我们眼中同学在舞台上的表现总是胜利的,我们会给与同学更真诚的欣赏。因此,我们更需要以孩子的眼睛去看,用童真的心去思索。从同学的角度动身啊,为同学供应更适合的舞台,让同学在实践中真正把握学问。
以上的种种思索,又使我回到训练的目的上来:假如我们真正的把训练当做生活,开启孩子才智,健全孩子人格,让孩子学会独立思索,进而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顽强的人。那么,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又怎么可能享受不到生命的意义,成长的欢乐呢!
《师道》读后感4
今天是五月二十号,不知何时,5.20居然也成了一个浪漫的节日……在这个浪漫的节日里,发生了一点点事,让自己的心,起了一点涟漪,不禁又想到张籍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心血来潮再度读了一遍,然后就天马行空地有了一点读后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都说乐府诗有个特点,咋看之下似是而非,再度回味甘之如饴。
张籍的这首《节妇吟》,骤眼一看似是抒发男女情事之言情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张籍当时,自是以此表明自己不愿同流合污,但对于诗词,每个人读起来都有不同的读后感,这一刻,我自己结合自身,体会是这样的:
《节妇吟》所表达的,又何尝不是对时机不对引起的一种遗憾?说实话,无论是事业、生活、情感,都是在适当的时间,遇到适当的人,因此才能引发,才能产生的.。张籍固然是不愿同流合污,但如时移世易,孰为浊,孰为清?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发展,其实我们都应该渐渐意识到,这个世界,不仅仅只有黑和白两种颜色,我们心中有遗憾,有不忿,其实更多的不是对对方事物的不认同,而是在不正确的时间遇到了被评判的事物,因此触发了不一样的情感而已。
因此,从这首诗中,我得到最深刻的读后感是:对一件人事的看法,一定要抛开因为时间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否则,我们将永远无法客观地对此人事作出认知。
《师道》读后感5
七月十五日,我们终于放假了。忙碌了一个学期,教学中的收获也确实不少。可整天忙于教学,忙于其他日杂事务,耽误了自己的不少读书时间。现在好了,放假了,我也可以静下心来,找点空闲,找点时间,来读点书,丰富一下自己的知识,增长点见识,开阔点视野,提升一下自己的业务素质。
我这次读的书,是全国著名教授陈桂生的《师道实话》。从某种意义上讲,此书的内容和小崔的“实话实说”有点类似。书中,教授是有什么说什么,结合实际说,结合实例说,毫无矫揉造作之气。
《师道实话》一书给人最大的感触是远离“坐而论道”的学究气,没有高深理论的说教,对一线教师的工作更多了些切合实际的,多了些实质性的帮助。
陈教授在这本书中,处处一语中的,看似语不惊人,其实正合事实,“实言师道”的风格处处彰显。《师道实说》中的《教师修养》
一辑中。以漫话的形式着重谈了《漫话教师的“个性”与“团队精神”》、《漫话教师“自我反省”》、《漫话“教育”》、《漫话“教师读教育名著”》等文章,没有高深难解的理论,却有亲切可受的指导,读这些实话,让人受益匪浅,更让人信服。
书中就教师职业的漫话,可谓是中的之矢,“教师”本身就是尊称,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智慧型教师,而新出现的一些提法,其目的是以打造骨干教师“明师”意向。这种新的变化与以前隐喻“学者”“专家”倒也不同,如今的隐喻,“名”与“利”的`关系过于密切,它实际上是慕虚荣、重名分的中国的余波。作者的漫话式的笔调,剖析了一个现实深层次的问题。其实,在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与同等学历的群体相比,或许偏低,但又低不到哪里去。在中国,由于教师群体多达千万之众,普遍提高教师地位与待遇,谈何容易?问题是教师工作如此繁难,如此艰辛,其地位、待遇又不尽如人意,这就存在对教师寄予“厚望”与是不是“厚待”的困惑。如果把教师的工作比做咖啡,味觉感受,咖啡是苦的。加糖固然固然重要,但咖啡的本质没有变甜。在中国做教师,的确要有孺子牛的精神。
《师道实说》中的《教师修养》一辑中谈到教育者为了使学生形成责任心与义务感,不必对学生行为过程多加干涉,而应少加干涉,否则他们会把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样做或那样做,看成是别人的事,老师的事。教师要求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并使其无法逃避责任,这就是责任意识的表现。作为教师,要培植健康的舆论,树立良
好的榜样,发扬正气,激发良知。总之,把学生置于纪律环境与道德环境中,使他们在履行义务与责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义务感与责任感,首先要教师做好表率作用。
作者在《师道实说》中以丰富的知识底蕴以及严谨务实的学术作风,对一些说法的论述,绝不混囫囵吞枣,必深究到底。比如在<漫话善待学生>一文中,认为“宽严结合”、“严字当头”、“审时度势”等只是一些口诀而已,但如今在当量教育著作、文章以及教育行政人员的口头中还在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类口诀,作者一针见血的指出对“口诀”的迷恋和“口诀”与“规律”的混淆,是我国教育研究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的重要方面。并通过研究对学生“宽”还是“严”的问题,剖析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大致思路,作者认为“宽”还是“严”事实上到底有多少种宽法,多少种严法,应该在大量的事实基础上进行分类,继而研究每类宽法或严法各导致什么结果,再进一步寻求宽与严的界限,分辨“宽严结合”的不同类型,在作者看来,这样,虽未必发现什么规律,但至少可使实践者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类型。作者更是指出“一个判断,必须具备充分的事实根据以及可能性、可行性的严密的逻辑论证”,这种严谨的做学问的态度,始终贯穿全书,令人肃然起敬。
但这些“实话”,陈桂生教授却自谦为“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其中的一篇篇文章,“大都是以话搭话而来”,但作者在似不经意的言谈当中,从最平常的话题中,给人以最切实的实践指导,这些“实话”,乃是通读教育、千锤百炼之后的思考,其中所蕴涵的内容之丰
富,让读者在沉思当中也倍感亲切。《论语》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我们现有的教育状况,有很多浮在表面的口诀现象、现象,究其实质是教育中的浮躁问题,这种浮躁是在教育中总是寻找自己熟悉的、按部就班的、经验主义的,能够企及的那种很切近的目标,因为那种目标常常含有很多功利的以及操作层面的各种方便,但是呢,对于再多走几步,再往前一点的探索基本都自动止步。这种现象忽视了教育的主旨和本真,造成了众多“浅尝辄止”的研究,没有实践与操作意义。陈桂生教授的“实话”告诉了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和可以做些什么。教师是教育最基础的实践者,是离学生最近的,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逐步积淀的过程,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过程,教师应该静下心来,从自己的工作开始,去掉一点功利的成分,踏实朴素的还原教育研究的本质,从自己的课堂开始,记录每个感动的瞬间,反思每个灵动的刹那,思考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在实际中游刃有余地加以运用,从而还教育一个真实的面貌,这或许是陈教授要向我们传达的一种价值取向吧,若如教授所言,踏踏实实去做,相信自己在教学中定会不断前行。
《师道实说》这本书,不是师道专论。没有给已经相当混乱的教育理论添乱,只是在一线教师遭遇师德、师道、师风虚文时,尽可能说些“实话”罢了。我觉得一线教师看看这本书,或许对今后的工作有些实质性的帮助。
《师道》读后感6
读了《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不得不佩服这些作者的细致的洞察力和表现力。我喜欢这样一段话:“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可能有其生长期长短的区别,有果实生长的差异,但都是一粒粒能向阳,能生长的种子。”
“一粒粒能向阳,能生长的种子”!这是多么形象有多么朴实的比喻!每一个刚入校园的孩子,都是怀揣着好奇,怀揣着希望的。他们期待着走进校园,学习并认识他们所不了解的'世界。这是一个个充满探究的生命,对己对物都满怀欣喜,毫无芥蒂。但我们可以看到若干年后,这些“种子”有的完全变了样,对学习不再好奇,不再探究,甚至于厌烦!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
读了此书我也深深的感悟到教育的希望在于我们每位教师的成长,离开了教师,任何制度、观念、政策都只能停留在空中。我们应该为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而不断的学习储备各种知识,时时提高自身的素质,使我们的知识不老化,得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满足已有的那点滴学问。因为学生可以原谅一个吹毛求疵的老师,但不能原谅一个无知无能的老师。所以,由一桶水到一条源远流长的河的演变,是我们作为教师的知识追求的觉醒。只要还在教学岗位上,就要不断的追求。有读书,才能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渊博自己的学识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养、升华自己的教育追求、积淀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修炼成为值得学生终身阅读的“圣贤之书”。
《师道》读后感7
《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所收入的文章,以评论和教学随笔为主,见证着教师的成长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教育的热爱和激情。读了这本书,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
教育的希望在于每位教师的成长,教师的成长不只是阅读和接受别人的知识和思想,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且思且行,不断反思。现实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每一篇课文都读一读,最好能烂熟于心,文本就能更好地把握,就能很好的矫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老师的朗读示范就会潜移默化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学生作文前,教师先写下水文,让老师一学生角色去体会学生习作遇到的问题,写好后读给学生听,学生和教师“一同成长”,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更加喜欢写作,然后教师跳出学生的角色,做好教师的本色。
很多名家执教,称呼学生都是“孩子们”,让人感到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语文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我如果当小学老师,绝不将到学校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的喊一声,而是出于真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快,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对朋友的忠诚本该如此;不然,我就够不上做他们的朋友,我只好辞职。”虽然这是个很小的问题,但是小问题能发挥大作用。
评价学生是教师每天都要做的事,评价得当,就会有好的效果,如果评价马虎潦草,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应付自己,渐渐地,他也会应付你。有的`教师在学生作业上只得个日期,时间长了,他们就不喜欢做作业了。有报道说,北京一语文教师有一年高考成绩出众,有记者采访报道说,追根溯源,就是这个班的学生都喜欢写作文,为什么呢?是因为谁的作文写得好,这个教师除了下好的评语外,还要在他的作文本上画上一面小红旗。就是这面小红旗,激发了他们的童心,大家都想去得这面小红旗,就想办法把这篇作文写好,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大大提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见这个老师的童心了。我认为,评价有童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要说是高中的学生,每一个学生是内心都有长不大的快乐。
课堂,需要生生互动,也需要师生互动,共享学习的过程,学生就能增长知识,开启智慧,你理解了他们,把他们当朋友,他们也就理解老师,把老师当朋友。我认为,和学生做朋友,以心换心,才能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你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孩子王”,就能一呼百应。
课堂上我们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是思考角度,尊重学生的“未成年状态”!正是有了这样的包容与点化,学生才乐意在课上自主阅读探究,才愿意在语文课堂生活过程中自由地展示童真。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花儿为什么春天开放?”其中一位小女孩站起来说“因为花儿看到春天太美了,她就忍不住想和春天比美。”老师听了,改变了原来的答案,亲切地说:“我想,可能是花儿知道我们这儿有这么多聪明可爱的小朋友,他们也要来加入我们,所以就开放了!”这位老师也跟孩子们一样拥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她理解童心,爱护着童心。
虽然我的体会没有高深的理论,也可能你觉得有个人主观色彩,但我坚持认为,教师的童心闪闪,孩子们的智慧就亮亮,师生之间的距离就会愈来愈近,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也!老师们,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跳绳,踢毽子,猜谜语,下棋,玩老鹰捉小鸡,一起游戏,演课本剧,享受课堂,幸福工作吧!
《师道》读后感8
认真拜读《师道:为师亦有道》一书后,我豁然明白,师道蕴含着说、路径、方法的意思。为师有道,道在何方?在——教师的成长,在——审视教育本真,在——分享教师成长策略,在——明晰教师立场,在——重塑教师信仰。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道德的教师,为学生指明生命的方向,赋予学生生命以意义和价值,就是最高尚师德的具体体现!这是为师之道,更是为师之德!
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得美好。
教育的希望在于每位教师的成长,离开了教师,任何制度、观念、政策都只能停留在空中。作为教师,即使是临近退休,还是应该为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而不断的学习储备各种知识,时时提高自身的素质。因为学生可以原谅一个吹毛求疵的老师,但不能原谅一个无知无能的老师。所以,由一桶水到一条源远流长的河的演变,是我们作为教师的知识追求的觉醒。只要还在教学岗位上,就要不断的追求。
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从中划出符合自己课程性质所需要使用的.回答,用平淡而近乎赞赏的语气抹去了其他的答案。我们几乎从来没有随着学生的思考车轮去探索生活,很少想到学生走向独自学习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缺少跟学生进行开放性、探究性问答的技巧与自信,因为思考的车轮没有方向,我们尚且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帮助他们如何探索生活而培养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火车导轨式的教育。
教师不是站在学生和世界之间,而是和学生一同面对世界!
《师道》读后感9
读完《师道:为师亦有道》我心潮澎湃,当了十几年的老师,今天的我似乎才顿悟,才有了拨开云雾豁然开朗之感。读了这些名师的事例,我觉得自己就如海里的一粒沙是如此的渺小与微不足道。但我又从中知道瘦弱的身躯是可以撑起一片蓝天,点亮一片光明,英雄女教师殷秀梅就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灯。为了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这是何其的伟大?这是爱的极致,因为爱——那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才使殷秀梅成了英雄教师。相比之下,我们那些侮辱学生,体罚学生的老师应该汗颜。做人应该有骨气,做老师更应该顶天立地,陈延周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做教师就应该做个有爱心有责任心能挺直腰杆的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大作家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孩子这是易做却不易坚持的主题,有的老师在教育队伍里久了,对这份工作提不起兴趣,没有了当初的新鲜感与满腔热情,对学生缺乏爱心与耐心,为了不步入此后尘,我时时告诫自己并经常读励志的书籍以保持一份激情。在学生调皮捣蛋不思进取时,我总是以心交心,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再引导学生走向光明大道。每当遇到极度极端的孩子,想放弃时,我总会想起全国模范教师霍懋征老师,他能60年坚持在小学教育第一线,不计荣辱,为生施爱,我就知道自己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因为每位学生都有权力得到老师的爱,得到老师指点迷津,这也是我们老师最大的责任,教师不单单只是教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方法方式。
当然对学生的教育并不只是口头上的教育,还有一种那就是榜样的教育,人格魅力的影响教育,它有润物细无声的巨大作用,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呢,湖南省双峰一中师德标兵陈初元老师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从他的身上,我明白了要做到三点才能成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第一,要时时充电学习专业知识,做个知识渊博有教书育人能力的教师。第二,要注重细节,行为举止文明,穿着得体,有健全人格素养。第三,要爱学生,宽容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信任学生,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才能成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也才能教育好学生。
多读书,读好书,是我信奉的原则,书是最好的精神食粮,我从此将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书海中,在书海中汲取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营养素长口中。
这学期仔细研读了马朝宏老师所著的《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借到这本书仔细看看封面,悟悟书名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顿悟!为师有道,道在何方?本书立足教师成长,荟萃一线教师精彩评论和教学随笔,审视教育本真,解读教师生命状态,分享教师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做人有人德,为师有师德。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道德的教师,为学生指明生命的方向,赋予学生生命以意义和价值,就是最高尚师德的具体体现!这本书是一本教育教师读物,其主旨正如书的封皮上所写:“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这也是为师之道,更是为师之德!通过细细的揣摩,有了以下的一些思考,愿与大家一同分享:
教育的希望在于每位教师的成长,离开了教师,任何制度、观念、政策都只能停留在空中。教育真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得美好。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从中划出符合自己课程性质所需要使用的回答,用平淡而近乎赞赏的语气抹去了其他的答案。我们几乎从来没有随着学生的思考车轮去探索生活,很少想到学生走向独自学习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缺少跟学生进行开放性、探究性问答的技巧与自信,因为思考的车轮没有方向,我们尚且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帮助他们如何探索生活而培养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火车导轨式的教育。我们教师用来工作的工具是:知识、能力、道德、态度。所以,作为教师,还应该为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而不断的学习储备各种知识,时时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们首先得使我们的知识不老化,所以得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满足已有的那点滴学问。因为学生可以原谅一个吹毛求疵的老师,但不能原谅一个无知无能的老师。所以,由一桶水到一条源远流长的河的演变,是我们作为教师的知识追求的觉醒。只要还在教学岗位上,就要不断的追求。读书,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思想;有思想,才会有追求。因此,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该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思想。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读书的人是天上的星星,明亮中多了一份深邃。要想做一个有主见有内涵的现代人,读书仍然是必由之路。只有读书,才能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渊博自己的学识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养、升华自己的教育追求、积淀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修炼成为值得学生终身阅读的“圣贤之书”。
我们往往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欠缺归咎于教育制度和专业培养模式,然而大多空闲的时候,我们思考的车轮依然伏在惯性的导轨上。更多的时候,在想着今天学生该交给我什么书面作业,字迹是否工整认真。我们几乎没有想到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和学生一起做什么。是带领他们到阅览室,还是去游泳池?体育场或许更好?我们很少揣摩学生的心思,他们今天是想学习高雅的舞蹈、悠扬的二胡,还是自由运动场……我们应该放手让他们在每一个机会面前尝试与思考。只有放手,你才会知道什么是他们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才会发现什么是他们的专长。
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必须首先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也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项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这一工程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慢慢养成读书的习惯,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把自己塑造好了,才有资本去改造教育。师道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为师首先就要有做人基本价值的追求。
首先是对自信的追求,我就是一名和孩子融为一起的老师,我骄傲我选择了教育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自信我心无杂念;再次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做教师不虚伪、不做作、直率、干脆,这是真;以同情之心待人、以恻隐之心爱人,这是善;沟通心灵和仪表,融合人类与自然,这是美;为师要对真、善、美追求;最后就是是对奉献的追求,而奉献的源泉来自创造,立足课堂立足学生追求业务的专业,立足课堂立足学生创造性教育教学,静心做一个“一个人课改”的创造性教育者。
我也和马老师持有相同的观点,我们往往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欠缺归咎于教育制度和专业培养模式,然而大多空闲的时候,我们思考的车轮依然伏在惯性的导轨上。更多的时候,在想着今天学生该交给我什么书面作业,字迹是否工整认真。我们几乎没有想到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和学生一起做什么。是带领他们到阅览室,还是去游泳池?篮球馆或许更好?我们很少揣摩学生的心思,他们今天是想学习高雅的舞蹈、悠扬的二胡,还是自由飞翔般的水上运动……
我们早已习惯了那些生活在你周围被视作多才多艺的人,我们惊叹他们有着各种天赋,我们从来没有考虑他们思考的车轮是否也符合我们的惯性导轨,他们有没有错过每一个发展自己的机会。所以在很多领域,他们都得心应手,工作起来也都信手拈来。他们才是生活的强者,教育的目标!
我们应该放手让他们在每一个机会面前尝试与思考。只有放手,你才会知道什么是他们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才会发现什么是他们的专长。
本学期学习了《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收录了从20xx---20xx年《中国教师报》“新观察”版发表的一线教师所撰写的评论和教学随笔。所收录文章虽历时六年,但细细读来会发现这些文章都倡导和追求一个信念,那就是:尊重生命、以生为本、崇尚道德。
尽管课改已经十年,培训进行了一轮又又一轮,教育法规也日臻完善,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遵循教育规律,不尊重学生生命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侮辱学生人格,体罚变相体罚,教师霸占课堂,大量布置作业,把“学业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凡此种种都在戕害着学生的生命和健康,侵犯着学生的尊严与自由,泯灭着学生的发展力与创造力,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不道德、不符合为师之道的。
事实上,正像这本书在序言中说: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的实质在于开启智慧、健全人格,塑造心灵,培养自主性、创造力。
所以遵守师道就要就要尊重学生人格,不侮辱学生,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遵守师道就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去质疑甚至去异想天开;遵守师道就要要大教育胸怀,关注一切学生,关注学生的一切(学习成绩、身体健康、心里健康、道德养成等)
总之,为师亦有道,根本在于尊重生命,以生为本,打造道德课堂,让学生在道德课堂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师道》读后感10
今年我有幸拜读了 《师道,为师亦有道》,里面的文章都是一线教师自己写的,在这些文字的背后,是一群具有教育理想的人,他们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探求教育的本质,力求自己遵循教育规律,儿童成长的规律——这就是为师之道。道即规律,道即孜孜的追求规律。而不是评职称,拼分数,或者获得什么职务和奖励。
回望如今的教育教学充满着太多的急功近利,充斥着大多不安定的因素。在这个快餐文化的影响下,最最可怜的要数那些正在成长的孩子们,他们还不具备判断、甄别的能力就被家庭、社会填得太满太满。俗话说“满招损”啊!家长等不及,社会等不及,于是孩子的成长也就等不及,不丰满、不鲜活起来,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缺乏真诚、善良……那些渐行渐远的优良品质成了永远的伤痛。我们在呼吁也在呐喊“救救孩子”,还原孩子真实、有趣、自由的成长空间,不要做污染教育教学环境的“罪人”。
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从中划出符合自己课程性质所需要使用的回答,用平淡而近乎赞赏的语气抹去了其他的答案。我们几乎从来没有随着学生的思考车轮去探索生活,很少想到学生走向独自学习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缺少跟学生进行开放性、探究性问答的技巧与自信,因为思考的车轮没有方向,我们尚且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帮助他们如何探索生活而培养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火车导轨式的教育。
我们往往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欠缺归咎于教育制度和专业培养模式,然而大多空闲的时候,我们思考的车轮依然伏在惯性的导轨上。更多的时候,在想着今天学生该交给我什么书面作业,字迹是否工整认真。我们几乎没有想到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和学生一起做什么。是带领他们到阅览室,还是去游泳池?篮球馆或许更好?我们很少揣摩学生的心思,他们今天是想学习高雅的舞蹈、悠扬的二胡,还是自由飞翔般的水上运动……
其实,教育真的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难。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同样的,教师呢,作为活在孩子中间的成年人,和学生一起面对世界,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目的,要努力把舞台还给学生。先学后教这种模式,课堂不喧嚣很宁静,学生能够沉下心来,静悄悄地学,静悄悄地思,只有心与课堂环境都静,学生才能学得进去,学得扎实。当自学指导中的问题提出后,学生能自学会的,教师就不要讲,不要急于给出答案,但是遇到学生通过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还是要讲。比如:在讲线段时,让学生认识线段都有哪些特点,我们应该放手让他们在每一个机会面前尝试与思考。只有放手,你才会知道什么是他们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才会发现什么是他们的专长。老师要讲,但忌滔滔不绝,旁若无人,话匣子一打开就兴奋不已,难以收住。牢记不要把课堂当成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每节课要让“彩”出在学生身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质疑的精神。学生回答问题偏离轨道时,要果断地将其引回主题。
鉴于此,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一线教师能从真正意义上对学生放手,为学生的发展撑起一片广阔的蓝天。
《师道》读后感11
暑假我认真读了《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后明白了: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道德的教师,为学生指明生命的方向,赋予学生生命以意义和价值,就是最高尚师德的具体体现,这是为师之道,更是为师之德。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得美好。
读了此书我也深深地感悟到教育的希望在于我们每位教师的成长。离开了教师,任何制度、观念、政策都只能停留在空中。我们教师用来工作的工具是知识、能力、道德、态度。所以作为教师还应该为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而不断地学习,储备各种知识,时时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们首先得使我们的知识不老化,所以得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满足已有的那点滴学问。因为学生可以原谅一个吹毛求疵的老师,但不能原谅一个无知无能的老师。所以由一桶水到一条源远流长的河的演变是我们作为教师的知识追求的觉醒。只要还在教学岗位上就要不断的追求。读书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思想,有思想才会有追求。因此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该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思想。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读书的人使天上的星星明亮中多了一份深邃。要想做一个有主见、有内涵的现代人,读书仍然是必由之路。只有读书才能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渊博自己的学识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养、升华自己的教育追求、积淀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修炼成为值得学生终身阅读的“圣贤之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慢慢养成读书的习惯,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把自己塑造好了才有资本去改造教育。
师道实乃“学”之道。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卢梭的儿童本位再到杜威的“儿童中心说”无非是向我们厘清一个事实。教育必须回到“以人为本”上来。《师道,为师亦有道》所选的大多数文章就是站在“学”的立场上来阐述为师之道的。如《我们的“维生主义”》、《炫耀自己还是“以生为本”》等文这些文章不仅对“以生为本”进行了科学诠释并辨析了操作的误区。《不要抢占学生的舞台》就是基于对“教”中心的'课堂反思而碰撞出来的智慧花火。这个“学道”不仅仅包括如何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还包括如何定位教师自身的角色,做课堂上第51名学生,做终身学习者的问题。
师道体现在细节中。教育无大事,同样无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处理问题的态度、方法均会对学生发生影响。因而真正的教育一定发生在细节当中。一个教师和家长常用的教育方法“对比”使用不当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慎用对比》一文作者通过具体的例子给读者阐释了使用不当造成的后果,告诫老师们要明晰使用的动机与方法。这些来自于教育实践的文章读来颇受启发。
读完此书,我发现教育真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我们始终明白一件事情;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在每一个机会面前尝试与思考。只有放手你才会知道什么是他们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才会发现什么是他们的专长。
《师道》读后感12
打开学校推荐的书目《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吸引着我,于是我借读了这本书。拿到这本书仔细看看封面,上边写着“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悟悟书名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顿悟。师道就是老师说,第一个道是说的意思,第二个道是路径、方法的意思。为师有道,道在何方?
书中汇集的文章多为一线教师教育评论和随笔,这些思考未必有多高深的理论,或许难免有个人主观色彩,或许也失之于片面,但这些思考无疑是鲜活和最具有生命力的,鉴证着老师们的成长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教育的热爱和激情。
作为教师要明白:教育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得美好。
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从中划出符合自己课程性质所需要使用的回答,用平淡而近乎赞赏的语气抹去了其他的答案。我们几乎从来没有随着学生的思考车轮去探索生活,很少想到学生走向独自学习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缺少跟学生进行开放性、探究性问答的技巧与自信,因为思考的车轮没有方向,我们尚且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帮助他们如何探索生活而培养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火车导轨式的教育。
我们应该放手让他们在每一个机会面前尝试与思考。只有放手,你才会知道什么是他们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才会发现什么是他们的专长。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同样的,教师呢,作为活在孩子中间的成年人,和学生一起面对世界(文本和实在的生活都是世界)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所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教师都是有共同点的`,两个关键词:放手和主体。教师放手,还学生主体。主体的体现,不是“教师为了学生做些什么”,而是你让学生做了什么,学生体验和经历了什么,而且这种体验和经历必须出自他们的主观愿望。
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
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教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因此,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是教学中的重中之中。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廓清笼罩在师生课堂关系上的“迷雾”,引领教师将“教本位”变为“学本位”,从而优化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同样,由客体变成了主体,学生也就不会站在“教”的对立面机械、被动地接受,而是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将以“授业”为主的“课堂”变成以“求知”为主的“学堂”,从而将他们被压抑的学习积极性、求知自觉性和思维能动性尽情彰显,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有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师生情感交互和心灵契合,最终实现以生命弘扬生命、以情感激越情感、以精神建构精神的教育目标,让师生共同享受有尊严、有道德的课堂生活。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人生是一本厚重的书,翻的不经意会你会错过精彩,读的很用心你才会体味更多。把握好人生,在生活的路上不断思考,不断进取,使平凡一生在教育的沃土上变得多姿多彩!
《师道》读后感13
读着《师道:为师亦有道》,我反思自己的工作,发现时光流逝,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教育这片沃土中走过了二十几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自己总觉得对待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是易如反掌的事,有点飘飘然,也就有点倚老卖老的坏习惯了。其实教师肩负培育“祖国花朵”的重任,首先应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刻苦学习各类知识,让自己的知识面尽量最大化,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使知识不老化,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在教学中开展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并一直笔耕不辍,才至于误人子弟。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的“一桶水”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应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充实、更新。正如书中所说,“发现自己的书架已经尘封多日,说明你的精神已经开始空虚。这时你就应该去亲近那些久违的书籍,在读书中滋养你的心灵,滋润你的.生命。如果发现你的精神财富支出得厉害,甚至消耗殆尽,这时,你就应当建立心灵帐本,把所缺的、所丢的、所消磨的东西列一个清单,然后制订计划,设计方案,努力弥补,让精神财富重新回到你的心灵之仓。”
读书,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思想;有思想,才会有追求。因此,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该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思想。教师,需要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学识源于读书,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如果教师不能把握准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读书,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年纪再大,也别倚老卖老,不然,光凭一大把赤裸裸的年纪,没有渊博学识的教师是得不到社会与学生应有的尊重的!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教师,需要读书。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
读书的人是天上的星星,明亮中多了一份深邃。要想做一个有主见有内涵的现代教师,读书仍然是必经之路。只有读书,才能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渊博自己的学识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养、升华自己的教育追求、积淀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修炼成为值得学生终身阅读的“圣贤之书”。
《师道》读后感14
趁着暑假我拜读了《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是一本训练老师读物,其主旨正如书的封皮上所写:“端详训练本真,倾听老师忧思,共享成长策略,明晰老师立场,重塑老师信仰。”
里面的文章都是一线老师自己写的,他们始终在孜孜不倦的探求训练的本质,力求自己遵循训练规律,儿童成长的规律——这就是为师之道。道即规律,道即孜孜的追求规律。而不是评职称,拼分数,或者获得什么职务和嘉奖。
这本书共五章:立场,信念,冷眼,策略,忧思。标题简洁而概括。这本书都是收录一线老师的训练评论和随笔,正如前言所说:“让老师说话,为老师说话,说老师的话”远比对老师说话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进老师的进展。
何为训练?训练的目的是什么?——“训练没有多少新的话题,训练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老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同学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同学,训练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训练就是开启才智,健全人格,要同学学会独立思索,独立推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顽强的人。简言之,训练的目的就是让同学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的美妙。”
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往往更多的时候,在想着今日同学该交给我什么书面作业,字迹是否工整仔细。我们几乎没有想到我们该教给同学什么,和同学一起做什么。是带领他们到阅览室,还是去游泳池?篮球馆或许更好?我们很少揣摩同学的心思,他们今日是想学习高雅的舞蹈、悠扬的二胡,还是自由飞行般的水上运动……
其实,训练真的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难。训练就是“使人成为人”。同样的,老师呢,作为活在孩子中间的成年人,和同学一起面对世界,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赐予力所能及的关心。老师的教要以同学的学为目的',要努力把舞台还给同学。先学后教这种模式,课堂不喧嚣很安静,同学能够沉下心来,静静静地学,静静静地思,只有心与课堂环境都静,同学才能学得进去,学得扎实。当自学指导中的问题提出后,同学能自学会的,老师就不要讲,不要急于给出答案,但是遇到同学通过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老师还是要讲。我们应当放手让他们在每一个机会面前尝试与思索。只有放手,你才会知道什么是他们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才会发觉什么是他们的专长。老师要讲,但不要滔滔不绝,旁若无人,话匣子一打开就兴奋不已,难以收住。不要把课堂当成老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而忽视了同学的感受,每节课要让“彩”出在同学身上,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大胆质疑的精神。
这本书中的文章给了我许多启迪和思索,也使我感受到才智的欢乐,也从另一个角度端详,思索我如今的训练同学的方式,我会付诸于实践,更好的关注孩子,促进自己的进展。
《师道》读后感15
趁着暑假我拜读了《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是一本教育教师读物,其主旨正如书的封皮上所写:“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
里面的文章都是一线教师自己写的,他们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探求教育的本质,力求自己遵循教育规律,儿童成长的规律——这就是为师之道。道即规律,道即孜孜的追求规律。而不是评职称,拼分数,或者获得什么职务和奖励。
这本书共五章:立场,信念,冷眼,策略,忧思。标题简洁而概括。这本书都是收录一线教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正如前言所说:“让教师说话,为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远比对教师说话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发展。
何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的美好。”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更多的时候,在想着今天学生该交给我什么书面作业,字迹是否工整认真。我们几乎没有想到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和学生一起做什么。是带领他们到阅览室,还是去游泳池?篮球馆或许更好?我们很少揣摩学生的心思,他们今天是想学习高雅的舞蹈、悠扬的二胡,还是自由飞翔般的水上运动……
其实,教育真的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难。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同样的,教师呢,作为活在孩子中间的成年人,和学生一起面对世界,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目的,要努力把舞台还给学生。先学后教这种模式,课堂不喧嚣很宁静,学生能够沉下心来,静悄悄地学,静悄悄地思,只有心与课堂环境都静,学生才能学得进去,学得扎实。当自学指导中的问题提出后,学生能自学会的,教师就不要讲,不要急于给出答案,但是遇到学生通过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还是要讲。我们应该放手让他们在每一个机会面前尝试与思考。只有放手,你才会知道什么是他们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才会发现什么是他们的专长。老师要讲,但不要滔滔不绝,旁若无人,话匣子一打开就兴奋不已,难以收住。不要把课堂当成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每节课要让“彩”出在学生身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质疑的精神。
这本书中的文章给了我很多启迪和思考,也使我感受到智慧的快乐,也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思考我如今的教育学生的方式,我会付诸于实践,更好的关注孩子,促进自己的发展。
《师道》读后感
《师道》读后感1
教师,需要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学识源于读书,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如果教师不能把握准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读书,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可见,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教师,需要读书。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作家祝勇说:“(读书)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读书之于教师,就像歌手之于练声、枪手之于打靶,读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必须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的人面目可憎、俗不可耐”;那么,长时间不读书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教育者。
读了《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书中所讲述的每一个事例都是我所经历但自己却不能言说的,不得不佩服这些作者的细致的洞察力和表现力。我喜欢这样一段话:“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可能有其生长期长短的区别,有果实生长的差异,但都是一粒粒能向阳,能生长的种子。”
这是《师道,为师亦有道》里的一段话,独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心被狠狠撞了一下。“一粒粒能向阳,能生长的种子”!这是多么形象有多么朴实的比喻!每一个走进校园的孩子,都是怀揣着好奇,怀揣着希望的。他们期待着走进校园,学习并认识他们所不了解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满探究的生命,对己对物都满怀欣喜,毫无芥蒂。
《师道》读后感2
书中一位做了十七年教师的作者说:“没有思想的教师培养不出有思想的学生,一名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思想的领袖。”我对这句话特别赞同,对于《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深有感悟。
教师出于爱的名义反而做出了诸多伤害学生的事, 究其原因是一些观念出现偏差:首先,受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影响,不许学生这样那样,一味希望学生只要把文化成绩搞好就行了,老师也就放心了。其次,安全第一的思想深入人心,都有些过头了。为了避免出事,可以强行减少学生应有的文体、娱乐活动,学生坐在教室里,乖乖的,什么都听老师的话,老师心里也就踏实了,第三,教育理念落后,没有正确对待多元评价体系,还停留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境界。
的确, 这样的现象、例子,我们身边屡见不鲜。教师如此,家长犹有过之:为了孩子将来的成才,给孩子找好各科课外辅导班,还有兴趣班(虽说是培养兴趣特长的,可又有几个是出于孩子自己真正的兴趣而参加的呢?)。试想,在学校与家庭这样双重的爱护之下,学生还能笑起来吗?这样的童年快乐吗?不禁为他们感到悲哀。
对比而言,回想起我们自己的童年,却至今还能感受到那份快乐:在学校里,课余时间就是快乐的天堂,打乒乓球,玩跳绳、踢毯子、跳房子……放学后,也没有什么家庭作业,有时则需帮父母做一些家务:放牛、割草……边做边和几个小伙伴尽情地玩耍。加之当时条件苦,父母一心为生活的改善而操劳,无暇给予我们过多压力与监督,为此我们大都拥有了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可是那时的我们把学习丢掉了吗?没有。我们把能力丢掉了吗?没有。我们也照样的成长,也都有了各自今天的成就。
再回到今天,条件好了,各方面都在进步了,孩子们却有几个又能说正在享受自由快乐的童年呢。为了让孩子们拥有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就从我们开始改变吧,
作为教师,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自由享受课余时间的快乐,去尽情的玩耍。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我们完全可以给予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的特长。相信在享受快乐之余,他们更懂得珍惜,更懂得进取学习。再加上我们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高。相信所谓的学习成绩也一定会更上一层楼。有这样的效果,我们为何不乘人之美呢。莫再以爱的名义去伤害学生,还给他们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吧。
《师道》读后感3
趁着暑假我拜读了《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是一本训练老师读物,其主旨正如书的封皮上所写:“端详训练本真,倾听老师忧思,共享成长策略,明晰老师立场,重塑老师信仰。”
里面的文章都是一线老师自己写的,他们始终在孜孜不倦的探求训练的本质,力求自己遵循训练规律,儿童成长的规律——这就是为师之道。道即规律,道即孜孜的追求规律。而不是评职称,拼分数,或者获得什么职务和嘉奖。
这本书共五章:立场,信念,冷眼,策略,忧思。标题简洁而概括。这本书都是收录一线老师的训练评论和随笔,正如前言所说:“让老师说话,为老师说话,说老师的话”远比对老师说话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进老师的进展。
何为训练?训练的目的是什么?——“训练没有多少新的话题,训练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老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同学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同学,训练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训练就是开启才智,健全人格,要同学学会独立思索,独立推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顽强的人。简言之,训练的.目的就是让同学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的美妙。”
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往往更多的时候,在想着今日同学该交给我什么书面作业,字迹是否工整仔细。我们几乎没有想到我们该教给同学什么,和同学一起做什么。是带领他们到阅览室,还是去游泳池?篮球馆或许更好?我们很少揣摩同学的心思,他们今日是想学习高雅的舞蹈、悠扬的二胡,还是自由飞行般的水上运动……
其实,训练真的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难。训练就是“使人成为人”。同样的,老师呢,作为活在孩子中间的成年人,和同学一起面对世界,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赐予力所能及的关心。老师的教要以同学的学为目的,要努力把舞台还给同学。先学后教这种模式,课堂不喧嚣很安静,同学能够沉下心来,静静静地学,静静静地思,只有心与课堂环境都静,同学才能学得进去,学得扎实。当自学指导中的问题提出后,同学能自学会的,老师就不要讲,不要急于给出答案,但是遇到同学通过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老师还是要讲。我们应当放手让他们在每一个机会面前尝试与思索。只有放手,你才会知道什么是他们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才会发觉什么是他们的专长。老师要讲,但不要滔滔不绝,旁若无人,话匣子一打开就兴奋不已,难以收住。不要把课堂当成老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而忽视了同学的感受,每节课要让“彩”出在同学身上,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大胆质疑的精神。
这本书中的文章给了我许多启迪和思索,也使我感受到才智的欢乐,也从另一个角度端详,思索我如今的训练同学的方式,我会付诸于实践,更好的关注孩子,促进自己的进展。
《师道》读后感4
作为一名新老师,我踏上这三尺讲台刚刚两年,这段时间中,我经受了许多,学习到了许多,当然,心中的怀疑和问题也与日俱增,为了解决这些怀疑,我利用暑假时间阅读了马朝宏老师主编的《师道:为师亦有道》一书。
“训练的盼望在于每位老师的成长,离开了老师,任何制度、观念、政策都只能停留在空中。”书中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它让我了明白老师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身为老师的责任所在。
为师有道,而道在何方呢?阅读着一篇篇立足老师成长,荟萃着一线老师才智的精彩评论和教学随笔,这些无疑是最鲜活、最具有生命力的,它们见证着老师们的成长脚印 ,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字里行间,布满着对训练的喜爱和激情,这些热切地呼喊与深深地忧患背后,紧紧勾连着孩子们的将来,乃至中国的将来。
通过这本书,我前所未有地认真端详着训练本真,解读着老师的生命状态,共享着众多知名老师的成长策略,这些都使我更加明晰作为一名老师的立场。
书中,一篇以“炫耀自己,还是“以生为本””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思索。近年来,我们二七区提出的“多彩训练”理念已经在贯彻实施中深化人心,这个问题在新课改理念下的`重要意义已不需质疑。然而,如何组织,如何有效地让孩子在舞台上展现自己却是我们一线老师最关注的。
实际上,大部分老师理念都达到了,可是实际操作却没有跟上,许多时候,不是没有时间给同学舞台展现,就是给了同学舞台,却觉得同学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更多时候,甚至认为不如自己“教”,同学听这样的传统学习模式效果来得好。
然而,我们许多一线老师会发觉:无论上课时你讲的多么激情澎湃,信念满满地以为同学们应当把握得不错,殊不知没过多久再一问,同学基本上学了多少就遗忘了多少,根本没有记到脑子里去。我还记得在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中有这样一句标语:“我听见了就遗忘了,我观察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少年儿童学习的最佳模式——只有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在脑海中留下最深刻、最真实的印象,这也是为什么往往年轻老师的教学成果要好于老老师的缘由:由于没有阅历,我们更情愿尝试多样的教学方法,更情愿为同学供应呈现自己的舞台;我们眼中同学在舞台上的表现总是胜利的,我们会给与同学更真诚的欣赏。因此,我们更需要以孩子的眼睛去看,用童真的心去思索。从同学的角度动身啊,为同学供应更适合的舞台,让同学在实践中真正把握学问。
以上的种种思索,又使我回到训练的目的上来:假如我们真正的把训练当做生活,开启孩子才智,健全孩子人格,让孩子学会独立思索,进而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顽强的人。那么,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又怎么可能享受不到生命的意义,成长的欢乐呢!
《师道》读后感5
在读完《师道》这本书后,其中的精神让我诧异,更多的是感慨与激励。
十五位大师的事迹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的教师之路,回顾通篇,每一位大师的“道”都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印象深刻,犹如指路明灯,点起我未来的教学之路。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毕生奋斗的动力与总纲,缓缓读读来感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亲切。“爱心”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始终以我的一片爱心去教育学生,凝聚学生,感化学生,收到了显著成效。
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多年的教育工作,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只要抓住了学生的心,就能顺顺当当地“管”好学生,让班级全体成员紧密团结在你的周围,在工作中一呼百应,事半功倍。热爱学生,要从思想上勤沟通,生活上多照顾,学习上严要求,与学生平等相处,荣辱与共。只有完成了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才能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而大师陈鹤琴的儿童教育观,以正确认识儿童,准确把握其特点为前提,以游戏活动为主要方式来进行教育。
我们作为小学教师,更应该如此,教育我们的学生在大自然、大社会的课堂里,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通过“做中学”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促进他们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实现“做现代中国人”的根本宗旨。这一教育观是符合小学教育发展规律的正确的教育观念,它对于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我不禁反思,书中十五位大师无一不在提醒我们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现如今教学的主体已由教师转变为学生,相应的研究的主题也应该是将“以生为本”思想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现代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旨归,关注人的发展,人的个体与群体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使学校实现跨越式超常发展的生命力,是激发我们教师工作者潜在创造力的原动力。
在我们自己提高自身的教师水平的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体验体育锻炼给自身带来的乐趣以及体育实践技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
“师道,师道”,以老师引路,学生走道两者结合才是关键,光靠教师一定是片面的。我幸之,因我读了《师道》,我憾之,这些大师未能见我们如今的教学宏图。
《师道》读后感6
趁着暑假我拜读了《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是一本教育教师读物,其主旨正如书的封皮上所写:“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
里面的文章都是一线教师自己写的,他们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探求教育的本质,力求自己遵循教育规律,儿童成长的规律——这就是为师之道。道即规律,道即孜孜的追求规律。而不是评职称,拼分数,或者获得什么职务和奖励。
这本书共五章:立场,信念,冷眼,策略,忧思。标题简洁而概括。这本书都是收录一线教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正如前言所说:“让教师说话,为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远比对教师说话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发展。
何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的美好。”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更多的时候,在想着今天学生该交给我什么书面作业,字迹是否工整认真。我们几乎没有想到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和学生一起做什么。是带领他们到阅览室,还是去游泳池?篮球馆或许更好?我们很少揣摩学生的心思,他们今天是想学习高雅的舞蹈、悠扬的二胡,还是自由飞翔般的水上运动……
其实,教育真的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难。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同样的,教师呢,作为活在孩子中间的成年人,和学生一起面对世界,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目的,要努力把舞台还给学生。先学后教这种模式,课堂不喧嚣很宁静,学生能够沉下心来,静悄悄地学,静悄悄地思,只有心与课堂环境都静,学生才能学得进去,学得扎实。当自学指导中的问题提出后,学生能自学会的,教师就不要讲,不要急于给出答案,但是遇到学生通过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还是要讲。我们应该放手让他们在每一个机会面前尝试与思考。只有放手,你才会知道什么是他们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才会发现什么是他们的专长。老师要讲,但不要滔滔不绝,旁若无人,话匣子一打开就兴奋不已,难以收住。不要把课堂当成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每节课要让“彩”出在学生身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质疑的精神。
这本书中的文章给了我很多启迪和思考,也使我感受到智慧的快乐,也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思考我如今的教育学生的方式,我会付诸于实践,更好的关注孩子,促进自己的发展。
《师道》读后感7
读着《师道:为师亦有道》,我反思自己的工作,发现时光流逝,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教育这片沃土中走过了二十几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自己总觉得对待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是易如反掌的事,有点飘飘然,也就有点倚老卖老的坏习惯了。其实教师肩负培育“祖国花朵”的重任,首先应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刻苦学习各类知识,让自己的知识面尽量最大化,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使知识不老化,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在教学中开展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并一直笔耕不辍,才至于误人子弟。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的“一桶水”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应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充实、更新。正如书中所说,“发现自己的书架已经尘封多日,说明你的精神已经开始空虚。这时你就应该去亲近那些久违的书籍,在读书中滋养你的心灵,滋润你的生命。如果发现你的精神财富支出得厉害,甚至消耗殆尽,这时,你就应当建立心灵帐本,把所缺的、所丢的、所消磨的东西列一个清单,然后制订计划,设计方案,努力弥补,让精神财富重新回到你的`心灵之仓。”
读书,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思想;有思想,才会有追求。因此,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该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思想。教师,需要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学识源于读书,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如果教师不能把握准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读书,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年纪再大,也别倚老卖老,不然,光凭一大把赤裸裸的年纪,没有渊博学识的教师是得不到社会与学生应有的尊重的!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教师,需要读书。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
读书的人是天上的星星,明亮中多了一份深邃。要想做一个有主见有内涵的现代教师,读书仍然是必经之路。只有读书,才能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渊博自己的学识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养、升华自己的教育追求、积淀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修炼成为值得学生终身阅读的“圣贤之书”。
《师道》读后感8
屋檐水,一点一滴,滴穿沿阶石;羲之习字,年年岁岁,墨染洗砚池。陶行知说:“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初读《师道》一书,观此言,只觉三个“天天”,发人深省;再观此言,更觉大小不论,“天天”不易,所以我从不呆望“大创造”从天而降,而是学以“坦白之心”观“点滴的创造”。
何为“坦白之心”?我以为对于教师而言,“坦白之心”便是襟怀坦白,诚挚可亲,一视同仁。拥有了坦白之心,便拥有了一对火眼金睛,具备了找出孩子所有的小小创造的本事;拥有了坦白之心,便拥有了一个广大的温暖怀抱,获得了能把所有取得点滴进步的孩子纳入怀中给予温暖的能力;拥有了坦白之心,便拥有了一双有力的手,能把孩子托举得更高,远离那片名为不自信的荆棘地。
上学期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给班里小朋友们写的“诗歌”设计海报。尤记一开始我动员孩子们写诗的时候,这些“大作”还只是几张可怜的小纸片,攥在几个平时的“积极分子”的手里,到了下课,这几个人走到我面前,亮晶晶的眼睛望着我,领头的来一句“老师,这是我们自己写的诗,想给您看看。”话还没说完,孩子们把纸往我讲台上一拍,一溜烟全跑了,让人哭笑不得。我只好把这些皱巴巴的小纸片一张张抚平,叠起来,带回办公室。看着这寥寥几张纸片,我内心有些泄气,我本以为我前期做了充足的准备,找了不少同龄孩子有趣的'诗歌,举办“儿童诗鉴赏会”,孩子们应该会积极性很高,这些小纸片却怎么看都有些敷衍之意。没想到的是,一张张看下来,纸片的含金量出乎意料的高,孩子们字一笔一划写得认真,写的小诗也基本都具备了现代诗的“范”。想了想,我准备给这些积极勇敢的孩子准备一份小礼物。我把这些文字录入到电脑,配上应景的插图,做成手账的形式,再打印出来,一张张精美的诗歌海报便完成了。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些“小礼物”激起了不少孩子的兴趣,随着我一次次的动员,我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小纸片”,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加入了写诗的阵营。
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我庆幸我在最后没丢下一颗“坦白之心”,若我因为孩子们交上来的“小纸片”不符合我预期所想,疑心是孩子们敷衍我才上交的,弃之不看,不予孩子反馈,岂不是错过了孩子的成长?这便是失了“坦白之心”,摧残了孩子的趣味,更辜负了孩子的创造。小纸片也好,精美诗集也罢,若带着坦白之心去看,便都是孩子的创造;孩子的点滴创造也好,大创造也罢,都是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去一一发现,一一挖掘的宝贵财富。
梁启超说“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是在唤起趣味;从消极方面说,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残趣味。”以坦白之心观点滴创造,唤起孩子趣味,守护孩子趣味。
《师道》读后感9
我们作为一个人们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你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每个学生。我们的做人和平常的言行学生都会看在眼里,我们的人格、德操和思想素质无疑在无形中会给学生以极大的影响,记得曾经对于“教师职业道德”意义产生过好多的理解,经历过对它的认同崇拜和质疑迷茫,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我对它的理解又回归到了最初的思想,而这一伟大的转变,得感谢一本书——《新时期教师道德修养》。该书中的实践篇比理论篇更吸引我的视线,那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案例,那一条条诚恳实在的建议,不时地激发起我的一种潜在的意识,引起我的共鸣。“为人师者当自豪,为人师者要自强。”这是随即在我心头不断闪现最终定格的话语。
我们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名工作人员,几十年来的教育教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作为教师,在对学生实行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是单纯的用一种教育方式,常常显得不能够适应学生群体复杂,个体性格突出的特点,所以,作为新时代下的教师,我们既要做学生求知的引路人,又要做学生进步的引导者。
打开自己的心,自觉自己苦苦寻摸着的快乐就在于我——如何使教育之花幸福开放?我愿意为它不断增添能量。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亚里斯多德曾言:“人的行为总是一再的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他认为,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正如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所言:“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习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意义更大,因为我们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下面我就从中小学教师必须养成的八个职业道德习惯的前四个习惯谈点自己的初浅认识:
1、热情主动——教师走向成功必备的第一心态
你无法改变别人,但你可以改变自己。我们学着“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人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采取主动并不表示要强求,惹人讨厌或具有侵略性,只是不逃避为自己开创前途的责任。当困难的“大山”不主动挪位时,面对困难,人应该主动走近它们。与其等待造势,不如立马借势。当我们无法使山向我们靠拢的时候,我们采取的最好的办法便是主动向山走近。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为自己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价值观,而非情绪和外在的环境来做出决定。积极主动地选择创造自己的命运,而不是选择被动的逆来顺受,面对现实,我不再一味的埋怨的等待,从自身开始积极的思考和行动来创造新的未来。这是从教师的内心方面去培养乐观的人生观习惯,从而使教师用自己的热情去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热情。
2、端庄大方——教师形象的基本要求
风度仪表是一个人气质性格、文化素养、审美观念的外部表现,是美好心灵的表露。教师优雅的风度、脱俗的气质、整体的衣着、端正的外表、和谐的动作表情,工整潇洒的`板书、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谦逊宽容的态度,对学生的心灵有很大的影响,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使学生由受其师而乐于学,师生友好合作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作为教师,在穿着打扮这些细节习惯中要有所讲究,要得体,大方,符合教师的身份。我们的衣着、表情举动、姿态等等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而且对学生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教态优美,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形象就是生命,形象就是一切。我们的个人形象代表的就是学校,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形象。我们个人的得失,无所谓,不要紧,可是我们代表学校,代表教师这个行业的形象。
所以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活到老学到老,不然就会被时代所淘汰。时时想到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做学生的表率。
《师道》读后感10
闲暇时间有幸拜读了学校赠与我的《师道》一书,觉得受益匪浅。这本书收入了诸多教师的教学感悟,每一篇文章未必有多么高深的理论,但都道出了一线教师的心里话,字里行间折射出了教师成长的足迹,远比一些教育类书籍“教你怎么做教师”更让我们懂得了“我要怎么做教师”。其中道出了教育里涵泳着的更深的意义“责任是松,师爱如竹;高是其格,雅是其品;如同坚守一方高地,守望一片麦田,呵护一方永恒!”
书中蕴含了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理念,蔡元培先生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特别是对近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为中华民族保护并培育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师道》读后感11
今天是五月二十号,不知何时,5.20居然也成了一个浪漫的节日……在这个浪漫的节日里,发生了一点点事,让自己的心,起了一点涟漪,不禁又想到张籍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心血来潮再度读了一遍,然后就天马行空地有了一点读后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都说乐府诗有个特点,咋看之下似是而非,再度回味甘之如饴。
张籍的这首《节妇吟》,骤眼一看似是抒发男女情事之言情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张籍当时,自是以此表明自己不愿同流合污,但对于诗词,每个人读起来都有不同的读后感,这一刻,我自己结合自身,体会是这样的:
《节妇吟》所表达的,又何尝不是对时机不对引起的一种遗憾?说实话,无论是事业、生活、情感,都是在适当的时间,遇到适当的人,因此才能引发,才能产生的。张籍固然是不愿同流合污,但如时移世易,孰为浊,孰为清?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发展,其实我们都应该渐渐意识到,这个世界,不仅仅只有黑和白两种颜色,我们心中有遗憾,有不忿,其实更多的不是对对方事物的不认同,而是在不正确的时间遇到了被评判的事物,因此触发了不一样的情感而已。
因此,从这首诗中,我得到最深刻的读后感是:对一件人事的看法,一定要抛开因为时间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否则,我们将永远无法客观地对此人事作出认知。
《师道》读后感12
书中一位做了十七年教师的作者说:“没有思想的教师培养不出有思想的学生,一名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思想的领袖。”我对这句话特别赞同,对于《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深有感悟。
教师出于爱的名义反而做出了诸多伤害学生的事,究其原因是一些观念出现偏差:首先,受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影响,不许学生这样那样,一味希望学生只要把文化成绩搞好就行了,老师也就放心了。其次,安全第一的思想深入人心,都有些过头了。为了避免出事,可以强行减少学生应有的文体、娱乐活动,学生坐在教室里,乖乖的,什么都听老师的话,老师心里也就踏实了,第三,教育理念落后,没有正确对待多元评价体系,还停留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境界。
的确,这样的现象、例子,我们身边屡见不鲜。教师如此,家长犹有过之:为了孩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但它应当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 ”有一句歌词唱的好:“平平淡淡才最真!”我认为我们教师要以关怀学生的幸福为原则。幸福有多远,我们为师者要像对待一个人一样的给予学生幸福,给予学生幸福从被爱、接纳、欣赏开始,让学生感受到师者的爱,接纳学生的个体差异,欣赏学生的个性。
有人说,作为一名教师是无尚光荣的,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因为我们面对的不只是一名学生,而是他的整个家庭、你要操心的不只是他们的学习,还有他们的精神。于是,我们就在这样一种平凡与平淡中用自己的良心去付出,实实在在、默默无闻、不求索取——这,有谁说不是一种高尚的奉献呢?没有奉献,何来爱的`回报?就是这种平静的奉献,这种源自良心的付出让我们活得更加充实,更加幸福!
教师这个职业虽是平淡的,但有真情在,是幸福的。作为一个普通教师,面对的是天真无邪学生,只要你拿出真心对待他们,他们就会认为你是一个好老师。在年复一年的教育工作中,教师把满腔的热情和真挚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学生,将他们送到了理想的彼岸,使他们在浩瀚的大洋中驰骋。学生们是一定不会忘记这份情感的,无论在学校里,还是今后走上社会,都会一直表达着这份敬意。公式定理可能已经淡忘,但师生之间培养起来的那份情谊却永远难以忘记。当每天清晨,迎着那一路的风景,走进熟悉的校园时,孩子们的声声真情问候便会萦绕在我的耳际;课堂上,看那踊跃举起的小手,听那生生交流,感受学生智慧的魅力;下课了,他们会像一只快乐的小鸟,飞到你的面前,快活地说:“老师,我能去办公室给你倒水。”每逢佳节,一张张饱含深情的贺卡纷纷而至,一声声温馨祝福久久回荡在我的耳际:“老师节日快乐!”……听着孩子们的真情话语,温暖溢满全身,这时,我们就会感觉到做一辈子教师,是多么幸福啊!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诗人臧克家说:“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他的心灵永远活泼如清泉;一个用心灵温暖别人的人,他自己的心必然感到温暖。”尊重、信任、关爱、宽容、赏识每一位学生,播撒爱的阳光,收获被爱的幸福,在平淡中享受教育的幸福,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幸福,离我们很远;但幸福,又离我们很近。我们要感激学生使自己拥有了第二个青春,促进了自己生命意义的升华。教师应该庆幸,在教育中享受着生命,和学生一起成长,采摘到了一路的幸福体验。幸福应成为我们教师追求的重要目标。
总之,为师亦有道,根本在于尊重生命,以生为本,让学生都能在在快乐中学习、健康成长,我想是我们心中最美的愿望!
《师道》读后感13
七月十五日,我们终于放假了。忙碌了一个学期,教学中的收获也确实不少。可整天忙于教学,忙于其他日杂事务,耽误了自己的不少读书时间。现在好了,放假了,我也可以静下心来,找点空闲,找点时间,来读点书,丰富一下自己的知识,增长点见识,开阔点视野,提升一下自己的业务素质。
我这次读的书,是全国著名教授陈桂生的《师道实话》。从某种意义上讲,此书的内容和小崔的“实话实说”有点类似。书中,教授是有什么说什么,结合实际说,结合实例说,毫无矫揉造作之气。
《师道实话》一书给人最大的感触是远离“坐而论道”的学究气,没有高深理论的说教,对一线教师的工作更多了些切合实际的,多了些实质性的帮助。
陈教授在这本书中,处处一语中的,看似语不惊人,其实正合事实,“实言师道”的风格处处彰显。《师道实说》中的《教师修养》
一辑中。以漫话的形式着重谈了《漫话教师的“个性”与“团队精神”》、《漫话教师“自我反省”》、《漫话“教育”》、《漫话“教师读教育名著”》等文章,没有高深难解的理论,却有亲切可受的指导,读这些实话,让人受益匪浅,更让人信服。
书中就教师职业的漫话,可谓是中的'之矢,“教师”本身就是尊称,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智慧型教师,而新出现的一些提法,其目的是以打造骨干教师“明师”意向。这种新的变化与以前隐喻“学者”“专家”倒也不同,如今的隐喻,“名”与“利”的关系过于密切,它实际上是慕虚荣、重名分的中国的余波。作者的漫话式的笔调,剖析了一个现实深层次的问题。其实,在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与同等学历的群体相比,或许偏低,但又低不到哪里去。在中国,由于教师群体多达千万之众,普遍提高教师地位与待遇,谈何容易?问题是教师工作如此繁难,如此艰辛,其地位、待遇又不尽如人意,这就存在对教师寄予“厚望”与是不是“厚待”的困惑。如果把教师的工作比做咖啡,味觉感受,咖啡是苦的。加糖固然固然重要,但咖啡的本质没有变甜。在中国做教师,的确要有孺子牛的精神。
《师道实说》中的《教师修养》一辑中谈到教育者为了使学生形成责任心与义务感,不必对学生行为过程多加干涉,而应少加干涉,否则他们会把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样做或那样做,看成是别人的事,老师的事。教师要求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并使其无法逃避责任,这就是责任意识的表现。作为教师,要培植健康的舆论,树立良
好的榜样,发扬正气,激发良知。总之,把学生置于纪律环境与道德环境中,使他们在履行义务与责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义务感与责任感,首先要教师做好表率作用。
作者在《师道实说》中以丰富的知识底蕴以及严谨务实的学术作风,对一些说法的论述,绝不混囫囵吞枣,必深究到底。比如在<漫话善待学生>一文中,认为“宽严结合”、“严字当头”、“审时度势”等只是一些口诀而已,但如今在当量教育著作、文章以及教育行政人员的口头中还在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类口诀,作者一针见血的指出对“口诀”的迷恋和“口诀”与“规律”的混淆,是我国教育研究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的重要方面。并通过研究对学生“宽”还是“严”的问题,剖析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大致思路,作者认为“宽”还是“严”事实上到底有多少种宽法,多少种严法,应该在大量的事实基础上进行分类,继而研究每类宽法或严法各导致什么结果,再进一步寻求宽与严的界限,分辨“宽严结合”的不同类型,在作者看来,这样,虽未必发现什么规律,但至少可使实践者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类型。作者更是指出“一个判断,必须具备充分的事实根据以及可能性、可行性的严密的逻辑论证”,这种严谨的做学问的态度,始终贯穿全书,令人肃然起敬。
但这些“实话”,陈桂生教授却自谦为“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其中的一篇篇文章,“大都是以话搭话而来”,但作者在似不经意的言谈当中,从最平常的话题中,给人以最切实的实践指导,这些“实话”,乃是通读教育、千锤百炼之后的思考,其中所蕴涵的内容之丰
富,让读者在沉思当中也倍感亲切。《论语》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我们现有的教育状况,有很多浮在表面的口诀现象、现象,究其实质是教育中的浮躁问题,这种浮躁是在教育中总是寻找自己熟悉的、按部就班的、经验主义的,能够企及的那种很切近的目标,因为那种目标常常含有很多功利的以及操作层面的各种方便,但是呢,对于再多走几步,再往前一点的探索基本都自动止步。这种现象忽视了教育的主旨和本真,造成了众多“浅尝辄止”的研究,没有实践与操作意义。陈桂生教授的“实话”告诉了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和可以做些什么。教师是教育最基础的实践者,是离学生最近的,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逐步积淀的过程,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过程,教师应该静下心来,从自己的工作开始,去掉一点功利的成分,踏实朴素的还原教育研究的本质,从自己的课堂开始,记录每个感动的瞬间,反思每个灵动的刹那,思考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在实际中游刃有余地加以运用,从而还教育一个真实的面貌,这或许是陈教授要向我们传达的一种价值取向吧,若如教授所言,踏踏实实去做,相信自己在教学中定会不断前行。
《师道实说》这本书,不是师道专论。没有给已经相当混乱的教育理论添乱,只是在一线教师遭遇师德、师道、师风虚文时,尽可能说些“实话”罢了。我觉得一线教师看看这本书,或许对今后的工作有些实质性的帮助。
《师道》读后感14
暑假期间,教委办分发了《师道, 为师亦有道》这本书,安排我们拜读,我感到很幸运。读完之后,感触也很深。这 虽然是一本其貌不扬的书,但却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畅销的读物之一,也许你只需要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把它读完,但它传递给你的理念却让你掩卷深思 , 它教会我们独立思考 , 且思且行 , 不断认识自己 , 认识教师这个职业, 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智慧有加、人格健全的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的品质的人,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
或许有人说,唐朝诗人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写的不就是老师吗?很伤感,很凄凉啊!是的,辛苦劳累,呕心沥血,正是教师职业的特点。一堂堂人生课,教师循循诱导,谆谆教诲;一册册作业簿,教师要轻轻展开,细细品评;一个个疑问,教师苦苦思索,耐心解答……教师之苦在于劳心。但是,教师职业又可以作另外的诠释。年轻的教育家袁卫星老师说:“对于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但它应当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 ” 有一句歌词唱的好:“平平淡淡才最真!”我认为我们教师要以关怀学生的幸福为原则。幸福有多远,我们为师者要像对待一个人一样的给予学生幸福,给予学生幸福从被爱、接纳、欣赏开始,让学生感受到师者的爱,接纳学生的个体差异,欣赏学生的个性。
有人说,作为一名教师是无尚光荣的,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因为我们面对的不只是一名学生,而是他的整个家庭、你要操心的不只是他们的学习,还有他们的精神。于是,我们就在这样一种平凡与平淡中用自己的良心去付出,实实在在、默默无闻、不求索取 —— 这,有谁说不是一种高尚的奉献呢?没有奉献,何来爱的回报?就是这种平静的.奉献,这种源自良心的付出让我们活得更加充实,更加幸福!
教师这个职业虽是平淡的,但有真情在,是幸福的。作为一个普通教师,面对的是天真无邪学生,只要你拿出真心对待他们,他们就会认为你是一个好老师。在年复一年的教育工作中,教师把满腔的热情和真挚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学生,将他们送到了理想的彼岸,使他们在浩瀚的大洋中驰骋。学生们是一定不会忘记这份情感的,无论在学校里,还是今后走上社会,都会一直表达着这份敬意。公式定理可能已经淡忘,但师生之间培养起来的那份情谊却永远难以忘记。当 每天清晨,迎着那一路的风景,走进熟悉的校园时,孩子们的声声真情问候便会萦绕在我的耳际;课堂上,看那踊跃举起的小手,听那生生交流,感受学生智慧的魅力;下课了,他们会像一只快乐的小鸟,飞到你的面前,快活地说:“老师,我能去办公室给你倒水。”每逢佳节,一张张饱含深情的贺卡纷纷而至,一声声温馨祝福久久回荡在我的耳际:“老师节日快乐!”……听着孩子们的真情话语,温暖溢满全身, 这时,我们就会感觉到做一辈子教师,是多么幸福啊!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诗人臧克家说:“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他的心灵永远活泼如清泉;一个用心灵温暖别人的人,他自己的心必然感到温暖。”尊重、信任、关爱、宽容、赏识每一位学生,播撒爱的阳光,收获被爱的幸福,在平淡中享受教育的幸福,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 幸福,离我们很远;但幸福,又离我们很近。 我们要感激学生使自己拥有了第二个青春,促进了自己生命意义的升华。教师应该庆幸,在教育中享受着生命,和学生一起成长,采摘到了一路的幸福体验。幸福应成为我们教师追求的重要目标。
总之,为师亦有道,根本在于尊重生命,以生为本,让学生都能在在快乐中学习、健康成长,我想是我们心中最美的愿望!
《师道》读后感15
这本书是一本教育教师读物,其主旨正如书的封皮上所写:“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
这本书共五章:立场,信念,冷眼,策略,忧思。标题简洁而概括。这本书都是收录一线教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正如前言所说:“让教师说话,为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远比对教师说话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发展。何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的美好。”这本书中的文章给了我很多启迪和思考,也使我感受到智慧的快乐,也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思考如何有效指引学生的正确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师道》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功夫在“分数”之外。我们现在的教育太注重孩子的`分数了,总是想尽办法,用尽手段让学生提高分数。可我们使尽浑身解数后会发现孩子的成绩没有丝毫的提高。老师督促其多做作业,家长督促其上补习班,我们都尽到自己的职责了,为什么结果是这样呀!
我的班级中有一个小男孩名叫蒲永军,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我经常找他聊天,问他你这样聪明为什么学习不好呀?督促他努力学习,可是半年了,一直没有什么改变。但在交谈中我知道了一些他的家庭情况。他的爸爸不在身边,忙于工作,他的妈妈过世不久,他觉得世界上没有一个亲人了,孤独无助。他说他是多么的不幸呀!
是呀!蒲永军真得不幸呀!这样不幸的孩子学习不好也是正常的,他自己这样认为,大家都这样认为。可是我给他讲,也许换个角度就不一样了。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幸,如果比不幸,你比得过霍金吗?如果比不幸,你比得过断腿的奥运会选手吗?人生需要找个方向,人生需要现在认真学习找个工作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经常与这个孩子做思想工作,蒲永军慢慢地明白了人生,从此他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最后在毕业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从这个事例中我看到,学生的能力都是十分强,只要他们想学就一定能够学好。分数不在分数里,分数是在分数外--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才能让他们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