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变技巧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变技巧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受教师、学生、环境诸因素的影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这种开放性的课堂好比战场,瞬息万变。学生思维变化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化反应和个别差异等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增多。这就要求教师不但有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而且灵活果断地采用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因此,课堂上的应变技巧在当今新课改课堂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教师要自如地驾驭课堂这个复杂多变的动态系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掌握教学机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一、化学教师的教学机智的特点
1.实践性。
因为整个教学机智的运作都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所以其实践性是非常鲜明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而取得的成果,经实践检验是行之有效的,才可称得上高超精湛的教学机智。化学教师的教学机智也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的,离开课堂教学,教学机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及时性。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许多反馈信息更多地表现在多向性思维方面,较少表现在知识领域。在知识领域方面的反馈信息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时间处理,可以即刻处理,也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创造时机再行处理。但思维方面的信息则需要及时处理,否则就会出现思维断层和阻塞。因此,化学教师在运用教学机智时一定要及时果断。当然,这里所说的及时性并不完全等同于即时性。
3.创新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必须有独创性。”实践证明:教学机智的“生命”在于创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最优化、信息交流的多样化决定了教学机智的创新性。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创新性教学机智。
4.审美性。
教学机智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独特性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必然带有审美性特点。教学机智以其魅力给人带来美感,是教师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
5.直觉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巧妙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化学教师尽管可以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实验所需的一切东西,但是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测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教师不能不顾他们的反应,一味地照本宣科。教师对于偶发情况是始料不及的,因此教师对问题的处理是突然的,处理方法带有很强的直觉性,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外显,是教师教学风格的折射。
二、化学课堂中教师的应变技巧
1.欣赏学生“不同声音”,借机施教巧探究。
在化学课堂上,完全依照教学设计方案的做法是很少的,常有学生得出不同于教材的实验现象或结论,但常因课时的原因教师不予理会或轻描淡写,就失去课堂生成的可能。
案例1:学习乙烯的性质时,将乙醇与浓硫酸加热生成的气体直接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得出乙烯能使高锰酸钾紫色褪去的性质。有学生提出:生成的气体中除了乙烯还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也能使高锰酸钾褪色,不能确定乙烯能使高锰酸钾紫色褪去。初看该生的想法,有点“节外生枝”。我稍加思索,立即肯定他的想法,并带头鼓掌。此时我趁热打铁,问:“二氧化硫气体怎么来?”“如何才能确定生成的乙烯可以使高锰酸钾褪色?”此时课堂气氛更活跃,全班激烈讨论。通过交流后,得出如下方案并进行实验:先将产生的气体通过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的存在,接着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再通过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吸收完全,最后通过酸性高锰酸钾得出乙烯能使高锰酸钾褪色的结论。本讨论环节增添了教学设计之外的内容,课堂更丰富,学生兴趣更浓厚,对乙烯的性质理解更深刻。
2.幽默纠错,化解窘境巧说理。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当教师发生语言失误或学生发问及回答出乎意料时,教师可以转换话题,把学生的思维转移开去,采用幽默的方法加以解决,应用得好不仅可以化解尴尬与窘境,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案例2:当我介绍浓硫酸对有机物有强烈的腐蚀性时,一名学生突然问道:“浓硫酸被人喝下去后有何感受?”对这一怪问,若正面回答则显得枯燥乏味,偏离教学目标,同时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而且上课的教师难讲出具体的感受。于是我笑答道:“没喝过,不过我想它喝起来一定不怎么清甜爽口,喝下去后也绝不会让人感到多舒服。”学生在幽默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事态的严重性,既活跃气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又言简意赅地回答问题,使课堂增添魅力。
3.随机应变巧启发。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可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学生的这种积极主动的求索创新精神,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加大了难度,它要求教师灵活机智地抓住有利时机及时给予引导、启发,圆满地组织课堂教学。
粉末不是很黑,其中有细小的白色晶体,而使得颜色呈灰白色。很可能是上一个班级的学生没有遵守取用药品的实验操作规则,把氯酸钾混到二氧化锰中。我灵机一动,将实验内容改为探究二氧化锰中混有什么物质,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提出各种假设……这样,教师机动处理实验意外,打造了一堂有声有色的探究教学课。
第二篇: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摘要:本文论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应变技巧,说明老师的课堂教学机智,必须建筑在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上。关键词教学应变技巧
教师的应变技巧是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在其教育、教学中,面对各种始料不及的棘手问题,机智地变换教育、教学方法,灵活而不呆板,巧妙而不生硬地作出处理,并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能力。
应变并不意味着情况变化了,可以放弃教育教学原则,随意改变教学计划,而是根据变化的情况,将观念、手段、方法作相应的变化,及时、果断、能动地驾驭教学工作,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处理突发事件,既要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又要有敏捷的思维和娴熟的教育技巧,既要对突发事件作出迅速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又要有一定的胆识和决策能力。课堂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难免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如何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便成为教师教学素养的最好体现。
如何正确对待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
教师首先要有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高尚职业道德。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偶发事件的处理也要以“爱心”为行为的准则,在偶发事件的处理中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负责精神。
其次要沉着冷静、机智灵活。面对偶发事件,教师切忌急燥冲
动、感情用事,也不要急于寻根究底。教师对学生的调皮捣乱行为要作具体分析,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学生。同时要善于扭转课堂重心,灵活调适课堂气氛。当然,教师先要在备课时努力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备课时要揣测他们的心理活动,估计出可能产生的效果。这样,如果有出乎意料的回答或行为,就会心中有底,临场不乱。
有人说,语文教师应像一个演员,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感染力;而我认为,语文教师更应是导演,用他对课本的透彻理解,用他渗透情感的语言,用他那富于激情的动作,将学生带入预想的境界。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不仅在语言中,更主要的是表现在真情实感上,尤其是在师生情感交流的具体环节上。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都十分充分地表现在和学生这些情感交流的细微处。
如有位老师在讲授完《坐井观天》这篇课文后,让同学们进行朗读。一位同学的朗读方法让大家大吃一惊——他故意结结巴巴地念道:“天 天天……不不过……井井井口……那么大。”引得全班同学都哄堂大笑。一位同学小声地说:“他就爱捣乱。”不过,老师还是很沉着,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好奇地问他:“你的朗读很特殊,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朗读吗”?这位学生红着脸说:“我想这只青蛙长年呆在深井里,很少和别人交谈,时间长了,一定会变得结结巴巴……”对于这种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回答,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在这里,一次很容易被误解为“捣乱”的朗读,被老师捕捉到并巧妙地转化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种契机。这位学生的创意,能被大家接受并得到赞扬,不仅对他的成长,也会对全班同学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表现得如此自然,如此得当,绝不是仅仅通过字面“备课”能达到的。这就要求教师走进课堂之前调整好心态,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使学生精神受到感染,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讲课时,要最大限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感到他们每一个人对教师来说都非常重要,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成就感。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分数,都可以给学生很大的鼓舞。多表扬,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从而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共时空群体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现场性。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学情”,尤其是那些“错情”便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抓住“错情”、灵活地“点击”而不能照搬课前的“硬设计”白白错过教学机遇。如有位老师在学习杜甫的《绝句》时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杜甫不用蓝天而用青天呢?老师格登一下,虽然自己对这首诗已经很熟悉,但从来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于是决定把这个问题抛回给学生。学生们开始交头接耳,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是有位同学的说法更令人感动:“春天到了,草儿茂盛,连天空也是草儿的颜色——青色,自然就是春天。”有的同学甚至说到青出
于蓝而胜而蓝。多么令人感动的奇思妙想。在这节课上,老师完全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但这位老师用自己的智慧及时抓住同学们的看法和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同学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大大加强。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活力无限,充满着变数,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想办法使学生整堂课都在积极思考问题,并让学生的智力真正地卷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路与教师讲解分析交融在一起,这样,就要求教师时时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如在执教《爸爸买来电饭煲》,一位学生质疑:“用内锅淘米为什么会变形,影响使用效果?我看我爷爷都用内锅淘米,好象没有什么影响?”对这个问题,教师有些措手不及,但他并不使用“外交辞令”——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课后再讨论,而是主动淡化“师道尊严”以一个“对话者”的身份说:“是呀,老师也有些困惑,谁能帮帮老师?”有位同学站起来说道:“我曾在书中看到电饭煲的内锅有一层保护层,用内锅淘米会破坏这层保护层,降低电热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应是这样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从而把课堂构建成和谐的氛围。
如果我们时刻不忘“一切为了学生主动发展”这个崇高的使命,就不会把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和标新立异的行为,简单地判断
为捣乱。相反还会从调皮、捣蛋,甚至恶作剧中,挖掘出积极因素,如同从粗糙的矿石中提炼纯金,帮助学生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纷乱信息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力、张俊洪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孔子学院
[3]冉乃颜情感交融在细处.现代教育报,2004
[4]冯勇班主任的五颗心.师道,2001
第三篇:课堂教学应变
课堂教学应变:
案例与指导
笔记1
第一章 什么是教学应变
教学变故教学应变教学应变技能的定义P4;
教学变故的类型和特征
类型可分为:内容性教学变故、纪律性教学变故、环境性教学变故和混合性教学变故
特征:
1、偶发性2突发性3不可预期性4多因性5影响性 教学应变特点:P6-7
作业1:教学变故可分为那些类型?时间:2013.08.18
笔记2:教学应变的作用P7-8;教学应变的技能要点P8-15 作业2:怎样把握加血应变的的原则?P13-14时间:2013.8.18 笔记3:
第二章 为什么会产生教学变故
一、典型案例;
二、教师引发的课堂教学变故P22-28;
三、学生引发的课堂教学变故P29-35
作业3:由学生引发的课堂教学变故有那些?P29-35时间:2013.8.18 笔记4:环境引发的教学变故:
1、闯入型教学变故P36-37;2内变型教学变故P37-38;实战演练 作业4:闯入型教学变故有那些内型?P36-37时间:2013.8.18 笔记5:
第三章 教学应变的积极准备:
一、典型案例;
二、应变准备
1、教学内容的准备
2、学生情况的准备
3、教师的自我准备
4、教学环境的准备
三、实战演练
作业5:教师对学生的准备应注意哪几个方面?P44-48(19日)
笔记6:
第四章 应对内容型教学变故
一、内容型教学变故:
二、应变要点1、2、3.作业6:应对内容型教学变故,要把握那些要点?P59-60(19日)
笔记7:
三、应变方法:1转移应对法2避错纠错法3牵线搭桥法4加强指
导法5因势利导法6合理吸纳法7巧给台阶法8延后处理法
四、实战演练
作业7:合理吸纳法包括那些具体方法?P85-89时间:2013.8.19
笔记8:第五章应对纪律型教学变故
一、典型案例;
二、应变要点:1制定课堂教学规则2辨别教
学变故性质3应用相关理论应变4避免发生正面冲突5变
纪律问题为资源;
三、应变方法:1明示应变法2暗示
应变法3委婉应变法4延后应变法;
四、实战演练
作业8:纪律性教学变故的性质可划分为哪几种类型?P105-106(时间2013.8.19)
第四篇:课堂教学应变读后感
课堂教学应变读后感
当老师的乐趣应该就在于我们的课堂是不断变化的课堂,因为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性格,他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所以我们的课堂是不可预见的,那么老师的应变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课堂教学应变》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很多。
先说第一章吧,什么是教学应变,众所周知任何定义概念是精确的,“咬文嚼字”的,其阅读起来自然是很费精神。忙于应付诸多琐事的我们能够真正静下心来研究它们的人并不多。我们中的大多数更加乐于去看生动形象的案例。但是单单是案例看过之后即便是能够感觉到了其中教师处理方式方法上值得借鉴的地方,如果遇到同样的事情学会了如何处理,但是却也难以从理论高度来理解,站的高度不够自然事情略微变个样子就有可能束手无策。所以,身为一名教师,触类旁通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课堂教学是需要智慧和技术的工作。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一群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经常会制造出一些大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即便是在教学课堂上思维活跃的他们也会让制造出老师进退两难的问题和情境。这样的情况作为一名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一线教师没有少遇到过。优秀的教师对此能够快速妥善的处理,将突发事件便会转化为不可多得的教育契机,给课堂增添不少色彩。对于这样的情况不会利用或者利用不好,就不仅失掉了教育时机,有可能会使一堂课变得很糟糕,更有甚者使师生情绪对立,关系紧张,影响到以后的教学。
今天在阅读的案例中所有的事件都是课堂上意外发生的,都是不可预见的,教师的处理方式很多是值得我们学习。其中最让我感慨的是《毛皮与橡胶摩擦不去电》这一案例。在这个实验是失败的,任教师怎样充分的准备也没有想到的,关键是课堂实验失败的原因居然是老师自己当天穿的皮衣中和掉了实验所产生的电!这样的“意外”真是太惊心,让我再次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极端不确定性!也是我意识到要很好的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自己要学习的地方实在太多!是啊,课堂真是一门艺术,值得我去不断地追求,不断地琢磨呀!
第五篇:谈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心理换位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心理换位
江苏省阜宁县芦蒲初级中学 吴建平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而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如何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真正参与到学生学习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扮演好“学生”的角色,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现状为前提,以学生的眼光去审视要学习的新内容,和学生一道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探索者。也就是教师要做好心理换位,在课堂教学中时时处处从学生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计教案,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想学生所想
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这是教师应时刻关心的问题,他们未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时,在洞察其心理,及时巧妙地点出其想法,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初中学生特别喜欢实验,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安排一些实验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学习如在形成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概念时,关键在于做好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几个对比实验,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每一个实验都要指导学生从现象分析而推出结论。从而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概念都是来源于实践的这样一个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实验
一、在试管中加入5毫升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没复燃;
实验
二、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称好了质量为1克)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木条复燃;从而能很容易得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即催化剂的第一个要点。
实验
三、待实验二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学生能很快看到不在产生氧气的试管中加入过氧化氢后又有氧气产生,此实验可重复多次,好像二氧化锰用不完,学生能自己总结出催化剂概念的第二个要点——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
实验
四、待反应停止后,试管中的物质进行过滤、洗涤、干燥后再称量二氧化锰,发现二氧化锰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学生会很容易总结出催化剂的第三个要点——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从这一组实验现象学生能很快获得概念的三个要点,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从而很自然的得出概念。而在运用概念解决问题时,也能自如的运用概念,如在设计寻找新的催化剂实验时,总能运用概念中的能否改变速率、质量在反应前后是否变化、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是否变化三个方面进行实验设计,寻找答案。
2、想学生所难
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接受这一知识,学习这一内容就有相当大的困难,教师在深入学生角色,成为学生的化身,体察他们的困难,然后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
如在教学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这一问题时,从老师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但由于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对这一问题却难于理解。
那么作为教师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做好“平等中的首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以学生的思维去思考,思路是这样的:二氧化碳溶于水有发生化学变化就看有没有生成新物质,而新物质的性质与原来物质有什么不一样?怎样验证有无新物质生成?接着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的小花。第一朵小花上喷上稀醋酸,小花变成红色,说明酸溶液能使石蕊变红。
向第二朵小花上喷上蒸馏水,小花不变色,说明蒸馏水不能与石蕊反应。
向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小花仍然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也不与石蕊反应。
向第四朵小花上喷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气体集气瓶中,小花变成了紫色。这样分成四步,从学生的思维角度,逐步分析,学生能自己得出二氧化碳和蒸馏水反应生成了一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酸——碳酸。
3、想学生所疑
课堂上教师在讲述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突然发现某些学生表情凝重,脸色不悦,显然是学生思维出现了“疙瘩”。此时,对学生思维中出现的“疑”若不及时排除,必然造成心理上的不和谐,成为学生继续思维、继续学习的障碍,使得思维中断。这时教师就应重新站到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找出产生障碍的原因和应采取的措施。
如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时,经过实验验证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理解其内容时应强调“参加”,“总和”等关键词,不参加反应的不能算到质量总和里。学生对物质有没有参加反应认识不到位,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编制这样的题目进行训练。
1克氢气与8克氧气正好完全反应后生成9克水。1克氢气在9克氧气中燃烧能生成几克水?1克氢气在10克氧气中燃烧能生成几克水?经实例训练后,学生能理解“参加”的真实含义,“总和”是怎么回事,同时能起到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和帮助记忆的作用。
4、想学生所错
教师在批阅作业,试卷和个别辅导时,常发现学生这样那样的错误。给学生指正后,为了巩固,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时教师在课堂上故意再错一次,错给学生看,错给学生思考,使学生引以为戒。
如在教学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时,学生常常将“+”读成“加”,把“==”读成“等于”,为了纠正,我在读方程式时也故意读错,学生听了以后立即进行纠正,我就自己幽默地轻轻的打了自己嘴巴,提醒学生正确的读法。这样歪打正着,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像这样的例子太多,教师要时常想到学生的错误,及时提醒,不断纠正。
5、想学生所乐
课堂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必须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这种表演中来。高明的教师必须想到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学生之所乐。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凡是可做的实验尽量做,可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尽量让学生动手。积极鼓励学生完成课外实验和家庭实验。学生在实验中亲眼观察到色彩斑澜的化学现象,好奇心得到满足,求知欲望更烈。会透过现象去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去探索物质变化的规律。
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都是从化学实验中产生的,有化学实验,就高兴,就想动手,就愿意问老师这个实验我们在家里能做吗?等等。我就找资料给他们介绍与每节课内容有关的家庭小实验,学生做了以后,第二天来学校后,给老师汇报,不足之处,老师给以指点,学生高兴万分。
6、想学生所忘
有人说化学知识一学就懂,一丢就忘。化学学科确有许多内容要强化记忆。比较成熟的教师常有这样一种心理体验,即在用到某知识点时,忽然间明明熟悉的知识好像变得模糊进来,此时,教师则马上意识到学生对这一知识也容易遗忘,这是典型的心理换位现象。遇到这种现象,我们必须以学生的身份出现,和他们一起回忆、识记、联想、推导、验证,一起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从而战胜遗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总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双重角色,既要做好教师的角色,成为学生的领路人;还要扮演学生的角色,和学生一道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共同探索者。教师要将这两种角色集于一身,且进出自如,变换灵活,才能真正驾驭课堂,才能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鸣,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