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英语实施主题情景式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结题报告
小学英语实施主题情景式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改革必须关注并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所要求的英语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交际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恰当的交际方式,促进思维发展,为他们进一步了解世界、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即强调通过主题型情景设置来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主题型情景的设置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教语言知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交际的机会,提高学生在实际交往中用英语思维和即时交流的能力。学生只在真实的语言情景或模拟的情景中才能更好地组织思维,理解具体情景中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促景生情,激发表达思想的欲望,从而促进培养运用英语理解和表达思维的能力。主题型教学情景设置对于落实新《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英语教学中比较重视情景的创设和使用,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在情景设置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滞后,对二期课改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并没有在实际操作中解决。
二、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对主题型情景教学的认识和了解,在设计情景时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三、对教材的研读不够,教学过程中处理文本和现实生活交际的能力相对较弱,对教学内容的重组和创新不够。
四、教学中情景创设的随意性较强,主题和目的不明确,缺乏大情景。
五、情景的创设仅限于传授知识,而没有真正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容易导致课堂的语言学习与实际运用相脱节,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去。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合理创设情景是取得成功教学的必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可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却没有能将此途径有效利用。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思考,我们提出小学英语实施主题主题情景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述评
通过查阅的资料来看,有很多与此课题相关的内容,但大多是情境教学的研究,如刘玉娟的“小学英语主题活动教学的质性研究”,她反思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失的因素:
1、传统教学不符合儿童认知心理发展规律。
2、缺乏交际活动,不能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3、缺乏足够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和输出,不能培养语用能力。
4、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师生地位不平等。提倡活动教学的七条原则:
1、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生理和认知发展规律。
2、精简教师活动,保障学生活动时间。
3、交际性原则。
4、提倡融合性活动。
5、活动设计趣味性和教育性并重。
6、有效参与原则。
7、活动设计有层次,要形成有机活动链。
关于情境教学最权威的,理论与实践较为完整的是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情境课程、情境教 1 育的研究。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语言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使用的。如果学生能在相对完整的、真实的情景中接触、体验、理解和语言学习,那么他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用法,也能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形式。所以,外语教学非常强调创设情景。”
课题中的“情景”是指英语交际的社会情景和语言环境。“主题情景”是指根据教学主题设计出一些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主题情景设置”是在教学中根据某一教学主题而设置的话题情景或社交活动的情景场面,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主题情景式”英语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所教的内容,创设一个教学主题,适当加入具有故事性的内容或情节,使英语活动变得主线清晰,并有情节、有内容。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景或模拟的情景中能更好地组织思维,理解具体情景中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从而积极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三)理论基础
有关研究表明: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因为教学手段单一,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所以教师很难有效地实行因材施教。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可以真正地实现有效的因材施教。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渴望,他才愿意学。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有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调动学生多样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爱学,激发求知欲望。英语学科的整合教学,突破了过去那种以教材、教师为中心,教师教、学生跟着读的旧模式;能改变过去只注重音标、语法的传统英语教学方式。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促使教学过程发生了转变:由教师“主讲”变为“主导”,由学生“被动”为“主动”,由变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为“教材加生活”。通过转变,强化“学”的环境设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目标。其中支撑性的理论有:
⑴李吉林老师认为,语言文字的学习应引导儿童去感受客观世界的美,去体验、认识生活的真实。李吉林将创设情境定位于“情境陶冶”,关注的是对学生个体生命体验的尊重。“没有源泉的语言,没有源头的思维,没有生命的气息,必然是僵死的”。
⑵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指出:学习是情景和反应之间的联结。⑶儿童心理学说:兴趣和情感是激发和维持小学生兴趣的内在动力。
⑷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哈瓦德.加德纳博士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多重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传统的智力理论过分狭隘,智力开发和智力测验主要集中在语言数理逻辑能力,而忽视了对人类和个体同样重要的其他能力的培养。他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智力,即语言智力、数理/逻辑能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人际交往智力以及自我认识的智力。每一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拥有这7种智力,个性化教学的实施,通过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可以使每一种智力都 发展到更高的水平。
三、研究的规划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探索如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英语交际及综合运用能力,探索主题型情景设置的类型、基本要求、内容和来源、模式、策略等,引导学生习得英语,以习促学,拓展学习时空,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所要求的英语能力。本课题的价值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内驱力。
主题式任务型教学情景设置使语言内容直观,易被学生吸收,从而降低教学过程的难度,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的欲望,达到同等语言难度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内容的情趣性、主动性和感染性,增添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小学高年级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由于不同的心理障碍,不愿意主动和别人交流,从而抑制了语言智能和人际智能的发展。主题情景式教学恰恰可以改观这一现象。
2、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心理学家在研究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况。”情景教学使用语言更接近学生,更接近生活,引用学生较为熟悉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景,从而丰富和激活背景知识,通过语境激活背景知识,促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个过程既可以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也可以将新知识直接置于情景中进行教学,使学生更直接、主动地进行语言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通过个体努力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完成指派的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只有小组取得了成功,个人才能成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合作的意识。
4、促进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教师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研读、教学方法的选择、主题的选择、主题型情景的设置,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内容的人文内涵,营造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和气氛和睦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使教学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达到了以下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并初步构建出一套适合本校英语教学的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确能提高实验校的课堂教学效益,通过推广应用,能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通过本课题研究,形成系列化的主题情景式英语教学设计案例,切实提高教师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提高我校的英语教学水平。
3、通过本课题实践研究,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提供一些贴近生活的,可操作的,更具现实性语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互帮互助提供平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逐步缩小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通过本课题研究,重构教师角色,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变化,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使他们向科研型教师方向发展。为持续提高教育质量作重要师资保障。
(三)研究的内容
主题型教学情景设计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融入一个大情景中,以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语言训练和使用提供丰富多彩的发展空间,要让各位学生不仅轻松自在地参与其中的学习过程,也使得学生通过亲自的参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且主动地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在使用所学语言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以习促学,拓展学习时空,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为:
A.课堂教学研究
1)语篇教学中的主题情景创设 2)词汇教学中的主题情景创设 3)语法教学中的主题情景创设 4)综合版块教学的主题情景创设 5)复习课教学的主题情景创设 B.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介于本课题着重立足于课堂教学,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如下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课题研究初期,我们对本校英语教师的课堂和学生对英语课堂的评价做了相应调查,在研究中期、终期又做了相应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课题研究在师生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
2.文献研究法。因为参与研究人员在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在研究初期和研究过程中组织课题组研究人员认真理论学习,讨论研究课题,确立现代课程意识,更新教学理念,制定实施计划。
3.实践行动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形成较为完善、有效的实施办法。
4.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展示和反馈研究成果,积累资料和经验,加以分析研究和汇总,组织有关教师撰写论文,形成文字。
五、研究的成果
整个研究过程,我们立足于课堂,以点带面,一点突破,在力求每节课精彩的基础上,追求每周一好课,每月一优课,人人参与,人人展示,人人参评,人人提建议。在活动初期,因为个人能力的限制,我们多采用集体研课,个人上课,集体反思,共同进步,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对本课题的认识越来越深,逐渐放手备课,集体参评。通过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研究能力;通过开设公开课,促进教师成长。课后,鼓励教师写教 学反思,在不断的反复学习-实践-反思-实践-学习过程中总结经验、方法。通过研究我们总结出适合本校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的主题情景创设方法。(一)成果形式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撰写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一系列论文。3.师生获奖证书集。
(二)研究成果
1.教师发表论文6篇
2.教师县级公开课6人次,镇级公开课10人次,校级公开课20多次。3.教师论文获县市省等级奖13人次。4.教师参加县级比赛获奖5人次。5.辅导学生获奖40人次。
(三)英语课堂主题情景创设
A.语篇教学中的主题情景创设
作为小学英语的重要板块,语篇教学是目前英语课堂教学的热门话题。语篇在篇幅上的逐步加长、语言项目的逐步复杂以及中英文化等因素的介入不断丰富着高年级英语课堂教学,在更高层面上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也给广大小学英语教师带来了新的课题、新的困惑、新的挑战。面对如何挑战,我们研究组进行了探索。语篇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语篇是一个语言使用单位,也是一个语义单位,可以口头形式出现,也可以书面出现。著名语言雪茄金蒂认为:语篇是指由一系列连续性句子构成的、形式上衔接、意义上连贯的语言整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语篇可以是一则小故事、一篇小短文或一首小歌谣,这些语言材料有一定的语境,富有趣味性,通常是围绕某个语言点而编写的,且满足7个条件,即衔接、连贯、目的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和篇际性。
1、运用软性作业 梳理语篇信息
教材中A板块是完整的有情景性的语篇,本身具有一定的完整性。软性作业能让学生体验语篇的完整意义,并获取“有意义的内容”。所谓软性作业,即在教学新的语篇前,布置学生自主进行语篇分析,对语篇有全面、整体的认识,例如:谁?什么关系?什么话题?说了什么?在哪里?什么场合(语境)?让学生自己设计语篇表达方式,简单讲述语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这种软性作业能有效反映出学生对语篇的投入程度和求异思维。
2、热身活动,引生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教育名家曾经这样说过。小学高段的语篇中生词和句型越来越多,加上语篇本身没有多少特别的趣味性,加之插图的减少学生自然会对语篇内容越来越不感兴趣,教学开始我对学生说:“底下你看到的是一些画面,画面是有关一个特殊的节日,画面播放完毕后,请告诉老师这是什么节日?”学生个个精神抖擞,观察时学生不由地联想起预习时自己有所了解的万圣节。通过这个活动的创设再现了学生对万圣节了解后的记忆,让学生的预习得到有效的反馈。学生在看完画面后,踊跃举手发言,说出了他们所了解的万圣节。随后我仅需要稍加总结,突出今天话题的中心“Halloween party”,以参加万圣节聚会来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3、巧妙运用插图和背景介绍
不难发现牛津英语的语篇对话的开头都有背景,一种是文字说明,它用3~5句话交代一下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二是图画背景。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的实质,从较容易忽视的插图信息中,提取线索为教学所用。巧妙运用插图,降低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从而有效地从整体上把握了文本。
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书上Ben和家人在客厅谈话的这一张插图,先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Ben的一家似乎在讨论什么,他们究竟讨论什么话题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找到日历上的日期:10月30日。这时候,我问:“这天(10月30日)是万圣节吗?”学生说:“不是,明天才是。”既而我引出:“Yes,It’s Halloween,tomorrow.”课件呈现这句话后,教读并理解单词:“tomorrow”。在课件中制作一个笑脸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明天就是万圣节了,那么Ben的一家肯定很高兴,他们正在谈论为万圣节聚会做准备的话题,同时先让学生们猜测一下,他们可能需要什么?在学生热烈的发言中,万圣节所特有的南瓜灯,面具等单词就自然地呈现出来了,因为给予学生恰当的情境,学生学习这些生词就觉得是件必要的事情,不会显得枯燥无味。
4、有效整合情境,创设一个主题
教师在语篇教学中容易走进这样的误区,就是专门把生词提炼出来教,遇到某个新句型,也是反复操练,把一堂语篇教学课上得完全走了样,变成了一堂纯粹的单词和语法教学课。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抓牢语篇整体性理解的教学,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因此在本课中让学生回答文中人物要为万圣节买什么物品时,让他们自己通过听录音,阅读文本直接在文中划出他们需要的物品,这一语段也就结束任务,接下来语篇第二段讲在商店购买这些需要的物品与营业员对话的过程,这时候我精心的挑出最能反映大意的三个问题:
1.What masks do they need?
2.How much are the things?
3.Change means____
以让学生通过做选择题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去理解大意,在降低学生阅读难度的时候,也让学生自己通过上下文,理解新单词“Change”的意思。同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阅读技巧去自主阅读。
任何语篇都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它包括一定的情景和完整的情节。教师只有将语篇作为整体来处置,围绕一个主题创设一个大情景,才不会破坏其完整性和连贯性。B.词汇教学中的主题情景创设 作为英语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之一,词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词汇理解掌握不深入不牢固,势必影响到词汇的正确运用,听说读写能力都会受到严重冲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主要以机械记忆为主。他们对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难于集中注意力,容易产生厌倦感,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意思是,教师应把学生带入教学的情境中去。著名语言学家克鲁姆认为:“成功的英语课堂教学应为课堂内创造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教学词汇时创设情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而且有助于学生在交际中正确运用所学词汇,逐步提升语用能力。
一个单词的意义是依托于语境而存在的,没有上下文语境就没有词义。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十分普遍,即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会有不同的意义。创设有效的语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语境中准确理解词汇的能力。有效的情境教学可以给词汇教学带来活跃融洽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形象、生动地记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词汇的学习和运用,离不开具体的交际情景。掌握一个词意味着能够认知和理解该词的意思,能通过上下文猜测其词义,并且根据情景恰当地使用该词。英语词汇学习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学习词汇的目的不光是知道他们的读音、拼写、词义和词类就可以了,而是要能正确运用所学词汇,用它们组成句子,段落或语篇来表达意义,进行交际。脱离语境的词汇教学,只是教会学生识记词汇的意义及用法规则,却未必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去使用。因此,需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生动情境,学生的热情才会被激发出来,词汇运用的目标才能更好地达成。
1、创设视听情境,调动学生学习词汇热
在英语学习中“视”和“听”是英语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手段。词汇教学也一定要贯彻“听说领先”的原则,按照我国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三年级,一定要贯彻“听说领先”的教学原则。《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这一目标放在首位。教师通过创设视听情境教授词汇,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热情与潜力。创设视听情境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创设逼真的各种情景,而且能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可以有效地综合利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感官参与,提高学习效率。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课堂上模拟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生活中熟悉的词汇情境和语言材料,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参与学习和体验学习,能促使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汇。因此,教师必须将生活呈现于课堂,让课堂回归于生活。
语言源于生活。没有了生活中的情境,词汇学习必然会枯燥无味。在教师创设的语境中,学生可以通过生活经验,主动学习词汇、运用词汇。通过创设的生活情境,学 生懂得了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有效提高了交际能力。
2、创设故事情境,提高词汇学习效果
将枯燥的单词编成有趣的故事进行教学,可以利用故事里的各种形象、生动的情节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充分发挥小学生无意记忆的又是,提高他们的记忆效果。在词汇教学时,新单词的呈现非常重要。教师可以让新词汇在一个个魅力新奇的故事里呈现出来,赋予单词以栩栩如生的形象,让孩子们在充满想象的空间里学习单词,掌握词义,效果非常好。当然,在单词的巩固、拓展上创设故事情境,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设故事情境时,还可以创设一个统领整堂课教学的故事大背景,从热身到单词的呈现、操练和运用都围绕着这个故事展开。如学习When’s your birthday?中,我创设了一个“月份女神有12个孩子,我们已经认识了她的6个孩子,让我们去帮她寻找另外6个孩子”这样的故事情境。该故事引入时可以复习上一课学习的6个月份单词,同时为序数词1st,2nd,3rd等的学习做好准备。故事进行到寻找6个孩子时,单词的呈现也让学生记忆深刻,这让词汇学习的效果更加显著。巩固词汇时让学生找一找这些兄弟姐妹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在这个故事的引领下能够更好地掌握词汇的一些规律。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性,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感染,让他们不知不觉而又自学自愿地去体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最后达到灵活运用的境界。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来优化词汇教学,让词汇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当然,对于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来说,情境教学只是众多教学方式中的一种,并不是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要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来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英语好学,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C.语法教学中的主题情景创设
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教学是语言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正确把握语法的位置,将语法教学放在实现真实的交际意图为中心的交际活动中去进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中,教给儿童语法,是为培养儿童运用英语的能力服务的。语法教学能让儿童对英语语言规则有明确系统的认识,有利于儿童建立语言规范
一、创设真实情景,增强语法学习的生动性。
借助体态语、表演等,利用图片、多媒体和实物等具有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真实生动的主题情景,这样有效地避免语法教学的枯燥性和单一性,对学习主要是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小学生来说,不仅可以很好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现在进行时这一语法内容的时候,可以把本课中的动作设计成一天的活动,首先可以设置一只钟,然后逐张出示图片sleep— eat---go--stand— sit— run— jump— clean—go—wash—eat—do—sleep进行教学,要求部分或全体学生起立,边跟教师朗读,边做动作,让学生形成动力定型和条件反射。接着可以要求个别学生按照指令不停地作动作,教师用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发问,提示学生做出正确应答“ I am „ing now.”并 展 示现在进行时句子的基本形式,然后教师向全体学生发问“What’s he(she)doing now?” 引导学生做出回答。在学生基本学会正确回答以后,教师可以依据图上的时钟,问“What’s the time now?” “What is he doing?”。直至完成对一天行为的回答。通过情景教学,语法学习变得生动而有趣,学生也学得快,记得牢,用得活。
D.综合版块教学的主题情景创设
《牛津小学英语》高年级教材中每单元都包含A~H八个板块。其中,A板块为语篇教学,B~D板块为词句教学,E~H板块为综合板块。“综合板块”,顾名思义,是对语篇板块和词句板块的巩固、提升和强化,同时又是对本单元所有知识点综合运用的一个板块。作为综合板块的教学内容,无论是E部分的阅读、F部分的活动,还是G部分的语音和最后H部分的歌曲、歌谣,形式各异。因此,如何将单一的板块内容整合教学值得教师关注。
1、确立一条主线,将语言学习置于一个大情境中
如果教师单就综合板块各部分内容来教的话,教学难免缺乏系统性。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各板块之间的隐蔽联系,确立一条主线,将各部分的内容由一个大情境中引出,再进行教学。德国一位学者有过这样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例如,在Unit 8的教学中,丁云娟老师设计的主线为“介绍自己的新朋友Lee”;杨晨晨老师则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场“Insects show”;刘为老师创设“The Science Club”会员招募活动,通过4个任务将E~H板块的内容一一呈现;缪黄燕老师用“Let’s go to the insects room.”这条主线将教学活动有机串联,同时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还让学生制作了一张精美的奇妙昆虫世界展览参观门票;濮玲玲老师以“介绍朋友的周末活动”为主线,通过介绍Bob, Ben和Lee这三位朋友的周末活动将各部分教学内容有效地衔接起来。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主线的引导下自然地参与语言学习。不同的主线,给课堂带来了不一样的精彩。当然,主线的确立也要符合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虽然教学效果不尽相同,但他们的设计均带有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体现。
2、巧妙运用语言,将各板块的内容灵活、有机地串联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能用精练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师要讲得少、讲得巧,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来开展说的训练。
在明确了一节课的主线后,接下来就是用规范且浅显易懂的语言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了。值得注意的是,各个环节的导入语要清晰明了,承上启下,紧扣主题。
下面是杨晨晨老师在教学Unit 8时的导入语:
1.T: How do I spend my weekends? I like taking photos.Here’s a photo.引出E部分的插图,并介绍几种昆虫。2.T: But do you know what they can do? Let’s listen to the song “We know.” 引出H部分歌曲的教学。
3.在简要介绍了奇妙昆虫世界展览参观门票的制作后,提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 It’s small.”引出G部分的语音教学。
4.T: Do you know bees? Here are four bees.Can you see them? 引出F部分的教学。
5.T: My friend Jack likes insects, too.引出E部分的阅读教学。6.T: We know...让学生看板书,师生齐说各类昆虫的特征,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
7.T: I can make a butterfly card.进入到巩固环节。
8.T: We can go to the insects room.Why don’t we go there on May Day? But don’t forget to do your homework.以此来结束本课。
这样的导入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简要但不单一,并能清楚表意。学生能够听懂,且能照着老师的指令积极地投入到相应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是语言运用最大的功效之一。这样一来,教师就将E~H板块的内容灵活串联了起来,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衔接自然,过渡无痕。这正是综合板块整体教学的具体体现。
E.复习课教学的主题情景创设
复习根据所确定的复习内容,用一个主题情景将所有知识点串联起来,既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又帮助孩子更好的记忆各个知识点。(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任何的教学都是为学生服务,在关注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关注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变化,在大情景式英语课堂上,学生更敢说,更能说了。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 ~ 2012年5月)1)开展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调查,寻找相关资料。2)学习相关理论。3)制订课题计划。
2、实施阶段(2012年6月 ~ 2014年6月)1)制定计划、操作措施和评价标准。2)加强理论学习,适时调整方案。
3)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重组,确定每一阶段的主题。
4)根据所出现的问题,对主题型情景设置的内容、方法、策略等及时调整。5)课堂教学中实施主题型情景设置。
3、结题阶段(2014年 9月)1)课堂教学展示活动。2)完成结题报告。
七、存在问题及后续研究
1、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复习课和语法课中,主题情景的创设难度较大,在这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这也是我们后续研究的重点。怎样让孩子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扎实掌握英语知识,掌握必要的语法知识,这是我们后期研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2、我们的研究针对的是苏教版的旧版教材,从去年开始,教材全面改版,如何将前期的研究成果与新版教材有效链接,将前期的研究成果发挥实效,将成为我们的后续研究。
八、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英语课程标准》
2、薛忠良的《英语课堂教学》
3、《中小学英语教学》
第二篇:学科情景式教学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学科情景式教学实践研究报告
漫川中学 海广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那么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如今,学生的知识构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建构获得的。而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末倒置,导致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甚至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作为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创设情境,给课堂带了积极的影响。情境作为课堂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然而对情境的创设不乏有教师对它非理性的热捧。我们要正确认识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学生发展等带来的影响,合理创设有效的情境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面对丰富的新课程资源,更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本课题的研究,是以《课程标准》的理念作为指导,以改革课堂教学无效提问现状为“突破口”。
2、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结合课题研究的实践来研究,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一边研究一边提高理论水平,一边实践一边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总结。
3、个人和群体相结合。个人的经验教训与群体的优劣互照,取长补短,课题组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协作,充分调动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
4、讲究自主性。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习自主权教给学生
四、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作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理论根基的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凸现的一种理论思潮,它对世界范围内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核心观点是知识的建构。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因此,学习是在一定情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合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基本要素。其中,情景: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进行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的创设问题,并把情景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贯穿学习过程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必须通过会话,来商讨怎样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他们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当前所学内容建立的认知结构。
其中特别是情景创设,被看作是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教师要主动创设与生产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教学情景,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或顺应当前所学知识,从而赋予它们新的意义。而传统的课堂讲授,由于不能提供生动的、丰富的实际情境,而使学习者难于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2、素质教育理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教育;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思想对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教学过程的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归纳起来,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应包括如下几个基本要素:
①对象要素--面向全体学生教学;
②目标要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③关系要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合作和多边互动;
④过程要素--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态势和畅通、及时的反馈渠道;
⑤方法要素--突出智力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思维的启发、知识技能的内化、能力与素质的转化;
⑥环境要素--营造一个和谐、愉悦、共振的教学氛围。以上这些是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素质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我们进行《教学过程中情景创设的策略研究》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3、现代教学论认为: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先由课题组成员对问题 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准备。再在课堂中具体实施,并由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探讨,依托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2、经验总结法:该方法要求我们根据研究所提供的材料, 分析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从活动开展的大量实践中,发掘和总结科学有效的方法,及时推广。
3、个案研究法: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抽取部分典型学生作为个案,将课题实施前后个案的情况进行比较。
4、调查法:用该方法来弥补经验总结法的不足。为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5、文献研究法:课题组广泛收集关于建构主义理论、新课程理念、认识心理学、以及教学模式等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资料,经过甄别筛选后推荐给全校教师共同学习。
6、比较研究法:通过不同个体比较与其他学校比较,找出影响课堂实效的关键,把问题显性化。
六、课题研究过程
这两年的课题研究,回顾起来分五个时段:
1、课题申报批准立项阶段(2015.05—2015.06):选题,申报,批准立项。2015年5月,我校申报的省级课题《学科情景式教学实践研究》,有幸被陕西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批准立项。
2、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5.06—2015.08):成立课题组,开题动员,针对课题探讨现有背景、已有理论依据、要解决的问题和主体任务、成员分工,形成初步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做好课题研究启动工作。
3、课题研究具体实施阶段(2015.09—2016.05):以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搞好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工作,撰写阶段性报告和交流材料,形成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4、课题成果验证、反思、阶段(2016.06-2016.8):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汇总、验证,反思评价,经实践验证可行后撰写阶段性报告。
5、成果推广及结题阶段(2016.09-201.11):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试点推广后逐步扩大推广范围。撰写研究总报告,申请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年来,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课题组成员扎实工作,积极研讨,实验立足于课堂,探求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开展课题以来,主要取得了如下一些成果:
(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前题,因此,课前课题组成员都要和备课组讨论,创设生动有趣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其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如:我创设直观情境、问题情境、想象情境等多种情境激趣;运用多媒体教学,自制教具学具教学;把学生分组做实验、做游戏培养其操作能力;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等。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
(二)、研究了教学过程中情景创设的策略。
1、情景创设研究的基本原则:
①、启法性原则
教学情境应是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水平,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所以在课堂上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都应考虑到对学生启发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②、一致性原则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始终要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问题情境必须从学生出发,适合学生心理,注意学生原有知识水平,要从课本内容出发,恰当地组织素材,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③、灵活性原则
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的生成过程也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所不能预料的,因此可能在我们教师预设的情境之外还有无法预料的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对动态生成的教学问题情境来把握这种问题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④、科学性原则
在情境的创设中,所创设的情境应要规范,不能发生与科学知识相悖的知识问题情境,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应采用相当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我们从课堂导入、概念形成、思路形成等多个重要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景创新研究,力争给出一些模式、思路和具体的经典实例,并上升到理论予以分析、探讨。
模式
一、课堂导入的情景创设
A、创设情景的目的: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课堂,为之后的教学服务。B、形式:可设问、反问,可设置悬念,可讲故事等,也可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展示图片、动画、语音、放映小电影等。
C、要求:
①、情景创设要符合客观事实。
②、情景创设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针对课堂内容设计,有的放矢。
③、要控制时长。一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要花太多的时间来设置情景,就会影响到其它环节的时间,达不到应有的课堂效果。
④、要让学生有新鲜感。要简练、精致,要经常变换形式,不拘一格,给学生以新鲜感。
⑤、要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设置情景。
⑥、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为原则,以学生身边熟知的感性事物为媒介,从化学造福人类的角度来创设问题情景。
⑦、要创设能诱发新问题的情景,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模式
二、概念形成的情景创设
A、情景创设的目的:为学生创设具体直观的认知环境,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形成产生感性认识并能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B、形式:一般是采用“过程”教学的形式,通过对过程的再现让学生参与研究、探讨这一概念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这一概念产生的过程,并最终建立这一概念。
C、要求:
①、过程要有趣味性。
②、过程要有科学性
③、过程要严密,要有针对性
④、由于是课堂重要的内容,概念形成时的情景创设时间可以根据要求来安排,不一定要受时长的限制,当然,太长还是不行的。
模式
三、思路形成的情景创设
A、创设情景的目的: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B、形式:由于思路的形成是学习中更高一级层次的目的,因此形成思路的方式往往是通过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具体的实例或例题来实现的。
C、要求: ①、要有针对性 ②、要有全面性
③、要有清晰的思路方式 ④、要能形成清晰的思路
⑤、要有趣味和吸引力
八、教学情境创设的主要问题
在研究中我通过活动反思,归纳出以下几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教学的问题情境是否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否能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水平,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
2.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教学问题情境是否从学生出发,从课本内容出发,是否适当的利用课本素材。
3.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要规范,不能发生与科学知识相悖的知识问题情境,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应采用相当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4.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有些是我们在备课时所不能预料的,因此可能在我们教师预设的问题情境之外,出现突发的、无法预料的问题情境,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来解决突发的教学问题情境。
九、研究结论
通过的课题研究,我们认为取得了预期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得到了很多相关材料,验证了所有的研究假设。
十、反思体会
1、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尤其是本课题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是绣花枕头。
2、课题研究要围绕教育教学来做。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随时有可能出现新情况,发现新问题,要求我们要不断的调整研究计划,使研究达到最佳。
4、对学法的研究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讨,对多种教学模式的整合还要继续研究。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虽然该课题要结题了,但对以学科情景教学研究也只是另一个开始。因为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学对象在变,教学条件在变,教学智慧也在增进。对教学效果的追求就像一个汩汩而流的永不停歇的泉眼,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轻装上阵,继续踏入下一阶段的旅程 附: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丁国英.走出情境创设的“沼泽地”[J].教学月刊社,2007
3、田慧生.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时代特征与意义》
4、杨蕙芝.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无锡教研网
第三篇:情景作文研究结题报告
《“情境作文研究”结题报告》
拒城河中学杨名香
本人依据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调查教师作文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针对学生怕作文的最显著的共性特征,确立了课题“情境作文教学的研究”。情境作文教学能极大地带动学生习作乐趣,以“情境”为突破口,可以让学生悟情、习法。众多其他形式作文教学研究也为我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方向。
一 问题提出
一是学生无话可写。学生每天经历的事物虽说很多,但往往是一闪而过,并未去仔细观察和思考,这样,本来有限的人生经历能提供给他们写作的内容就更加贫乏。二是对写作的目标不大明确。一般的学生总认为一定要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去写,才能写出价值和趣味等;又总认为家长和老师要求他们完成的作文肯定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隐隐约约好象非常遥远,甚至于难于登月,因此望而生畏。三是无“欲”而写。一般学生做事,都是重在一个“趣”字,有了前面两个“拦路虎”,他们自然觉得写作是一种无趣的事情,从而很不情愿去做,因此其作文总是难免“干巴”,毫无生趣,全不像他们平时游戏娱乐中生动活泼的神情相貌。
二 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法
让学生自主的用手中的笔把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以及想说的话用语言文字自由地表达出来。通过研究,为其他作文教学研究提供借鉴,丰富作文教学内涵。
1、整体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实施阶段以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为主,将课题研究稳步稳扎的步步推进;结题阶段主要采用教育经验总结法,将研究经验形成理论。
2、研究过程中的作文教学利用文献资料结合实践操作层面逐步感悟,积累经验,总结升华经验,形成系统理论,以点带面,将辐射面逐步扩大——由实验班辐射到每一班,由精品课辐射到每一堂课。
三 研究取得的成果
引导学生自主的用手中的笔把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以及想说的话用语言文字自由地表达出来。成功创造了一种生活情境作文教学法,摸索出一套较完善的情境作文教学模式,减轻学生习作的心理负担,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欢乐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让学生欢欢喜喜地用手中的笔把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以及想说的话用语言文字自由地表达出来。形成基本科学、合理的习作教学指导模式,便于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点拨。通过研究,为其他形式作文教学研究提供借鉴,丰富了作文教学内涵。具体分为下面四个方面:
(1)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提高学生习作的乐趣,实现“情动而辞发”,让作文成为学生的乐事
(3)使教师不再为教作文而发愁,习作教学有序而又有趣
(4)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四 深入研究存在的问题
情境作文教学能极大地带动学生习作乐趣,以“情境”为突破口,可以让学生悟情、习法。众多情境作文教学研究也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方向。情境作文教学研究如何将范围放宽,将阅读、积累、习作三者有效结合,通过学生阅读——积累——习作往复循环训练,走读写一体化训练之路,是深入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如何指导学生阅读,细化阅读的方式方法;如何在阅读中取其精华,积累对自己作文有用的内容;如何将所积累的内容融合到自己的作文中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将是今后我深入研究的主攻方向。
情境作文教学减轻了学生由于单一的命题作文所造成的沉重负担和枯燥感受,还学生一个民主、活跃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了作文的全过程、情景作文注重了作文与做人的和谐发展,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其真正的作文能力得以内化,学生的作文面貌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
关键词情境作文积累习作 训练
结题报告摘要
生活情境作文教学法,减轻学生习作的心理负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以“情境”为突破口,可以让学生悟情、习法。形成基本科学、合理的习作教学指导模式,便于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点拨。为其他作文教学研究提供借鉴,丰富作文教学内涵。
第四篇:小学中年级主题式作文指导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7000字)
小学中年级主题式作文指导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黄 炜 陈 川(执笔)
【内容摘要】我们在小学中段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着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明显害怕作文,把作文当成一道“不可逾越”的大坎的孩子占的比重较大。而小学中段作文,是培养儿童作文兴趣的关键期,我们应想办法改变之。期间,“主题式作文”的理念,使我们深受启发。主题式作文以“主题为先导,与生活同步,与教材并行”,引入主题式作文教学,能很好地解决作文“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符合新课标精神。我们试着通过实践研究,以“主题式作文”的相关理念为指导,旨在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探索作文教学新模式,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一是立足“主题单元”,提炼习作主题,淡化作文轨迹。通过整合和拓展单元文本,使作文主题更贴近儿童生活,启发学生多角度的想象,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达;通过分解单元主题,步步为营,循序渐进,使习作水到渠成。二是紧扣儿童生活,锤炼习作主题,引导抒发童情。我们带领学生聚焦大自然,关注社会动态,体验校园生活,给学生布置“生活作业”,让学生书写生活随记,积累写作素材,挖掘练笔的契机,使习作成为有源之水、有米之炊。三是优化思维过程,提炼习作主题,提升作文创意。我们引导儿童随文学习,推导思维方式;扩大阅读,积淀文化底蕴;领悟语言,验证思维过程,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作文思维习惯。四是突出对主题作文的评价研究。在学生完成主题作文的同时,我们倡导过程性评价、赏识性评价、发展性评价,选择相应的评价策略,让大多数儿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不管是从学生层面,还是教师层面,或是课程实施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中年级 主题式作文 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教语文难,教学生作文更难。小学阶段,到了三年级时,学生开始真正接触作文,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的心理上明显害怕作文,把作文当成一道“不可逾越”的大坎。像我们所带的班级,今年刚好是三年级,因为是刚开始写作文,学生的表现不是特别反感,但也出现很多不好的状况:①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讲得头头是道,但写出来的却逊色很多。②学生在下笔时,常常感到没有什么可写。③课堂上,还有些学生沉默寡言,丝毫提不起兴趣。④学生在写的时候,更多时候不是在写真人真事,往往一个学生讲过的事例,很多人都照着写,完全没有自我体验??批改着这些文章,我们不禁感慨:在新课程的改革中,作文教学如何发挥它的功能,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经过观察与总结,造成现今这种作文教学状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教师忽视习作前的指导。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许多教师为了“抓”出自己的教学分数,忽视对学生习作前应做的各项指导,投机取巧,布置学生大量阅读、抄录和背诵范文,以便考试时“编、抄、套”。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压抑其独具匠心的棱角,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
2.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对写什么,怎样写,写得怎样,“主体”大多做不得主,总体上还是“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起草、誊正——教师批改——教师评讲”的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往往受教材和“序列要求”的限制,所写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经常只能被动地去写自己不熟悉的事物,这样很难引起学生作文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失去了最好的老师,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整个作文教学过程消极化,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从而毁灭了学写作文的内驱力,这必定会影响作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3.学生的观察力不强。人们一般认为“观察”就是“看”,其实不然,观察是多种感官参入的复杂活动。观察必须用脑去观察。观察一种事物,我们可以通过看、听、摸、闻、尝等手段,使事物给人留下真实、全面、深刻的体验。心理学认为,观察是思维的知觉,没有思维参入的观察不是真正的观察。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训练学生的观察。4.学生不善于积累材料。小学生作文素材靠平时有意和无意的观察来获取,这就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在脑中形成表象,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式的观察,素材的积累当然不会多了。当今的作文教学中,更多的是教给学生运用业已存储在大脑里的生活素材,而不是教给学生通过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指观察现实,摄取活生生的生活素材。5.学生缺乏表达激情。小学阶段的作文题一般仅停留在学校和家庭圈子里,有些题目内容相似,有些题目多年不变且每年写一次,学生觉得枯燥无味,难以写出真情实感来,更甚者,有些学生想表达的内容比较丰富,却不知道该如何取舍,而此时教师如若没有及时诱导,他就会不想去表达了,自然就写不出好文章来。
(二)研究的意义
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有多广。若我们忽略了身边常见的生活资源,习作之“源”就会枯竭;若我们不善于积累、内化语言,文本的资源价值就会不断地流失。选编为课本的文章蕴含着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情感因素渗透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文章结构典型、语言规范优美,在遣词造句上起到范例的作用,同学们的优秀文章更是贴近大家的习作水平,深入品读与自我比较,就会领悟到语言的艺术和习作的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习作品味。实践表明:不为表达而表达出来的语言,不是根据教材或教师的要求硬生出来的,而是在一定因素的诱发下自然生成的,它如汩汩甘泉清纯鲜活,充满生命力。主题作文的教学强化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而情到笔端不得不发,把内心体验通过作文外化,让学生自身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所经历的喜怒哀乐。久而久之,借助文笔抒发感情就会成为学生的优先选择和习惯了。让言语自然生成才是真正的作文。
“作文以主题为先导,与生活同步,与教材并行”是主题作文有效整合的目标导向。“让作文教学回归自然”是主题作文教学的追求境界。鉴于以上认识,我们进行了“小学中年级主题式作文指导的实践研究”。
(三)相关的研究成果
国内外相应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①大连瓦房店师范附属小学开展《“儿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实验》国外中小学作文训练也一直强调“丰富生活体验”。②美国将作文引进生活,教师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而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思考和准备,作文命题也以关注人生和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追求真实与实用。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什么是“主题式作文教学”?即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对教材的阅读与延伸,通过对生活资源的综合与整合,提炼出某一主题,让学生能围绕这一个与其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主题连续完成一系列习作的过程,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主题”来自学生的生活。
2.一个主题,学生能完成三篇或三篇以上的习作。
3.习作教学的时间具有连续性,一个主题可连续用三天以上的时间来完成。
(二)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本课题正是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文本与生活的整合,确定主题式的习作,让学生在丰富的写作资源面前开始提笔。
2.窦桂梅主题教学理论。主题教学是要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并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简单地说,它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3.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育体系。合作教学是一种与权利主义、强迫命令的教学观相对的、全新的教学观。它显著特点是:从尊重儿童的人格与个性出发,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师生真诚的合作中实现目的与手段、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深刻一致性。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原则、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拓学生的思路,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写作方法,并激起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和作文的热情,体验写作的乐趣。2.加强小学语文主题作文领域的研究,培养学生解决同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3.有效整合主题作文的“教学序列”,促发语言的自然生成,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4.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自编教材”,丰富作文训练的形式和途径,让作文教学回归自然,让借助文笔抒发感情成为学生的优先选择和习惯。
(二)研究原则
1.自主性原则。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是写作的主体,什么时候写、写什么、怎么写都应该由学生自主确定。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环境,并有针对性地做必要的辅导。2.积累性原则。学生的写作活动不宜过早地关注怎么写,首先要开掘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即强调积累。学生的积累包括生活积累与阅读积累两个方面。
3.开放性原则。教师要将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学校、家庭、社会)融合在一起,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更广阔的领域。把作文与学生的综合活动、探究活动结合起来;注意开辟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采取多种措施,不拘一格地开展作文教学。4.激励性原则
鼓励学生观察事物,积累作文素材,大胆尝试,写放胆文;鼓励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评论他人的作文,为学生作文成功创造各种条件。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在本年级段开展研究,以学年为单位,在实验基础上进行专题研究。研究的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
四、研究步骤与人员安排
(一)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11——2009.02)学习有关理论,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确定活动方案和内容,收集和了解学生信息;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09.03——2009.12)全面展开研究,组织实施活动,分别从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写好课堂实录和课后反思;在实施中不断改进方案,补充内容。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01——2010.06)理论提升,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汇总各种研究成果,认真撰写研究报告,为下一轮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二)人员安排
课题负责人:黄 炜 负责全面规划、实施本课题,撰写阶段报告。
陈 川 负责实施课题,撰写阶段报告、结题报告。
陈韵悦 负责搜集资料、实施课题,撰写阶段报告
五、具体研究过程及成效
我们课题组成员针对预期目标,组员进行了分工,分别从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写好课堂实录和课后反思;并定期进行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在实施中不断改进方案,补充内容。我们开展这个课题做了以下工作:
(一)课题实施前的调查准备工作
活动初期,为了保证活动的实效性、针对性,避免盲目性,我们进行了实验前期的诊测活动。及时收集了实验的资料与数据,并作出跟进分析。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习作兴趣及习作状态。
在活动开展之前,为了了解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与态度,也为了了解学生个性的差异,以便确定合适的课题操作目标,我们从学生平时比较关心和接触较多的问题入手,对所任教的年级的两个班共50位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表具体内容见附件)主要针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解:
(1)平时你喜欢写作文吗?
(2)你认为写好一篇作文难不难?
(3)你喜欢上作文课吗?
(4)在你对老师在作文本上的评语采取的态度是怎样的?
(5)在写作时,你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收回有效问卷50份。通过统计,现状不容乐观:对习作很感兴趣的孩子仅有7位,占总数的百分之十四;而认为写作很难的孩子有20个,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平时习作没什么事情好写,其中“对作文课感兴趣的孩子”只有8位,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十六;另外数据显示,“对老师作文本上的评语采取的态度”是“经常仔细地看的”有36位,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二。
2、对学生写作现状的几点分析。
我们从以上的一些数据中可以看出:
(1)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度不高。被测中有25人表示对写作兴趣一般,18人则表示对写作毫无兴趣。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普遍觉得写作很难,难在没有素材,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造成如此的恶性循环。
(2)学生对作文课的兴趣度不高。被测中有20人认为上作文课没有兴趣,占了被测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分析原因是我们的作文课总是为了达到写作的目的,而常常忽略了儿童心理特征,为了写作而写作,把写作课上得比较单一,而缺乏生动的引领和模式的变换,给不了学生新鲜感,从而也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对写作的自由度比较重视。问卷调查中有21人表示喜欢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写作(自由命题),善于“我手写我心”,而不喜欢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的思维。从中也提醒我们研究的老师要重视引领学生挖掘身边的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
(4)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比较重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也从调查表中发现,学生非常重视教师评价,教师在作文本或写作练习稿上留下的评语,学生们都会仔细地读,针对这个优势,我们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充分重视教师评与学生评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达到对学生习作的最有利指导。
3、对“习作”的思考。
通过问卷反馈的资料,了解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学生的需要。结合教师在授课中观察到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具体表现情况。我们确定课题研究从三个领域着手:一是立足“主题单元”,淡化作文轨迹。二是紧扣儿童生活,提炼习作主题,引导抒发童情感三是优化思维过程,聚焦习作主题,提升作文创意。立足主题,紧扣生活,优化思维,三者密不可分。另外,还要注意作文教学评价研究。我们课题研究活动的目的就是激发写作激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拓学生的思路,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体验写作的乐趣。
(二)小学中年级主题式作文指导的实践
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发掘语文教学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新教材,以“作文”(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为教学手段,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探索语文教学新模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主要做了以下实践: 1.立足“主题单元”,提炼习作主题,淡化作文轨迹
①整合和拓展单元文本,使作文主题更贴近儿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有新课标教材,巧用教材,挖掘教材,拓宽教材空间,努力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进入角色。人教版新教材配有许多课文插图,这些插图色彩鲜明、线条流畅;人物形象饱满,喜怒哀乐都跃然纸上,创造出与抽象文字表述相辅相成的、有一定质感、空间感觉的直观形象。教材图文的整合性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丰厚的资源,特别是新教材中大量的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图恰好为学生训练表达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教师可巧用资源,尽可以充分利用主题图,启发学生多角度的想象,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达。具体方法是利用新教材中意境优美的情境图(主题图)、适合儿童阅读的儿歌,并选取课外有关主题图、有关阅读资料,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如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个单元围绕“生命”这一主题展开,选编的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触摸春天》这篇课文有一张主题图,描绘的是盲女孩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盲女孩安静仰起头来张望的和谐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一主题。《花的勇气》中的主题图描绘了维也纳草原上,冷雨中,千万朵小花冒了出来的情景,那冷雨中傲然挺立的小小身躯,让我们体会到了“生命的意味是勇气”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我补充了一系列的主题图,丰富孩子的感官世界,孩子们有感而发写出了一批不错的作品。如王哲同学写的《生命 生命》:
你思索过吗,什么是生命?
有一次,我在花园的花坛边,看见一只蚂蚱,我饶有兴趣地把它带回家放进水盆里。可是这只蚂蚱一点也不消停,砰砰作响,闹的我不能安睡,翻到床下看它。它拼命扑着翅膀,挣扎着,蚂蚱这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我家里有一盆牡丹花,收拾房间时,不小心把花盆打碎了,堆在墙角,不再理会。可是,几天后,我竟然发现新的枝桠长出来了。在没有阳光没有水的情况下,牡丹花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啊!这就是伟大的生命力。
从小我就听过张海迪姐姐的事迹:她身患重病高位截瘫,不能上学,她就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获得了吉林大学授予的哲学硕士学位。她学针灸,医好了许多患者的病。她翻译著书,一部部作品展示给人们。她不断地努力,不断的创造,以不完整的身躯,奏响一曲完美的生命乐章。生命予昆虫,予植物,予人,只有一次。因为一次更显得珍贵,我们应该珍惜生命,让它变得有意义,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此时,我们会发现“生命”这个字眼,在孩子们眼中变得如此具体,如此形象,孩子们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都感受到了生命的轨迹,深化了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了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②分解单元主题,淡化作文轨迹
我们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选择通俗易懂、经典优美的文章,提炼成文本教材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与作文的兴趣。要想作文写得好,就要多读多写。如果我们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做到课课练,可以降低单元主题作文的难度。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写作的实际,把单元目标分解成一课一个阶段,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等到写时,已经可以水到渠成了。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习作要求写一篇关于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为了使学生写出对自己最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我在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后,引导学生去诵读周恩来的诗词,让学生领略伟人的胸襟。在学习了《乌塔》这篇文章后,引导以《从<乌塔>想到的》为话题练笔,和我们的父母长辈进行交流。开展“我的成长故事”口语交际,最后开始写“成长故事”时有了文思泉涌之感。学生写出了《最难忘的事》、《不守信用的烦恼》、《兔肉》、《奇怪的音乐课》、《吹口琴》等形形色色的文章,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成长。如陈丰铖的《有趣的一堂课》:
上午,学校来了许多苍南少艺校的老师,来我们班开课。第一节课下课后,同学们坐在座位上都为下一堂课做好了充分准备。
“铃!铃!铃„„”上课的铃声响起了,大家端正地坐在位置上,等待着老师上课。只见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师拿着一个大袋子来到讲台桌前为我们上一节有趣的阅读课。老师先做了自我介绍,又问我们平时喜不喜欢看书?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喜欢!”老师叫班长给每人发一本书和一张纸。让我们看着这本书的封面,问我们从中看出了什么?我举起手来说:“书的封面上画着一只蓝鲸。”同学们各自做了回答。老师又让我们看背面,问我们:“年轻人为何要向蓝鲸发出挑战呢?”大家说了自己的想法。老师告诉我们:“其实是年轻人见一位小女孩双目失明,不想让这小女孩困境在黑暗之中,于是便向蓝鲸发出挑战,企图夺走蓝鲸的眼睛。”哦!原来是这样,大家终于明白了。时间飞逝,这堂课结束了。今天,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阅读课。从中也明白了如何保护动物,不要侵犯动物的家园,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得到安宁,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2.紧扣儿童生活,锤炼习作主题,引导抒发童情
我们常常发现:孩子的作文经常是说假话,虚张声势;说大话,不着边际;说空话,面壁虚造;说套话,人云亦云。许多孩子在写作文时根本就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因此,每次写作文时都非常头痛。实际上,小学作文教学应该成为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学生人格素质的特殊载体,倡导“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在作文中写出童真、体现人性。那么,怎么才能让孩子在作文中体现出童真呢?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可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够感悟事物的真谛。
①聚焦大自然
生活是一本书,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总能给人们启示。房角在风中飘忽的蛛网,使人叹服于昆虫的灵巧;门前古老的桂花,使人忘情于生命的繁华和不朽;操场“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同样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大自然是多姿多彩的,奥妙无穷的。自然界的一景一物、一花一草都是最真实最富有灵气的东西。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投入其怀抱,去领略大自然给他们的那份真切和朴实。学生自会有所领悟。如我让学生去观察大自然,学生写出了一篇篇的好文章。如林淑娴的《美丽的星空》:
今天,放学一回家就写完作业,吃完饭后,就去学习了。
过了一段时间,妈妈来接我了,我开心得不得了了。匆匆忙忙地整理完东西,和妈妈一同走在大街上,我抬头一望,不禁赞叹道:“啊!真美啊!星空!”看着看着,想起了明天的天气,就对妈妈说:“妈妈!你快看!今天的星星好多呀!明天是晴天吧?”妈妈点着头,微笑地说:“对呀!今天的星星很美!明天的天气也很好,不会像今天这么寒冷,耳朵、手都冻僵了!”
然后,我和妈妈一起坐在出租车上,我望着星空,看着那一颗颗闪亮的星星,就像珍珠一样,那么美;那一道道亮光,比钻石还亮还美„„在我的心中谁也比不过星星的位置,因为星星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看见的星空比我昨天看见的星空更美!如此平凡的事物,在她的笔下竟变得如此美丽。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②关注校内外动态
美国心理学家理斯基奈说:“世界太大了,而学校又太小了。”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作文素材,是学生习作的一个“大课堂”。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社会课堂学习,指导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关注人生,关注时政,读书看报。如发生了青海玉树大地震,我组织学生时时关注事态的发展,关注救援情况,把事件引入课堂,举行了有关的班队活动。学生写下了自己的感想,虽然还很稚嫩,却是孩子们真实思想的流露。如朱烁州的《青海玉树大地震》。
有人曾说:“生活是一首歌,每个音符都要你自己去填写,如果你用多种音符来合奏她,那么,你将感受到五彩缤纷的生活。”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体验沸腾的现实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世界的光怪陆离。学生明白了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一个跳动的音符,都值得我们去好好品味,在学生笔下谱出了或轻松,或诙谐,或高昂,或惊喜,或失落的生活乐章,如《捕鼠记》、《“成功了”》等。更有甚者,从中直接获取反映社会风貌、人情风俗的材料,激起了热爱生活的情感,并鼓励学生以日记或游记的形式进行记录,从而为习作开拓鲜活的源泉。如赵育琇的《年味——在丽江》:
寒假,我来到了丽江,在丽江过了一个年。
天气很不错,晴空万里,在温州,好久没见着太阳了。来到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呀,还真是别有一番风情呀!小巷两边挂着灯笼小溪旁有人在放鞭炮,我也买了鞭炮。房子下有一些是砖,一些是墙,很古老,还有很多的客栈。虽然游人很多,但地面依然干净。
我们找到了一家叫“万春园”的客栈歇歇脚。在里面晒了大约40分钟的太阳,我看见一个50多岁的奶奶,在做一道百年好合的菜,我拍了照;又见一位阿太在做金元宝,我也想拍,可她说不能拍,这是要上坟用的。我很尴尬,关了相机。
就这样走啊走。7点了,天还亮的,我们去吃晚饭了。我们吃了一顿纳西火锅,有蘑菇,肉呀,菜呀,数不清的东西,这简直是人间美味。
火锅里还加了油汤,见锅里直冒烟,滚烫的,还有一些纳西人自酿的酒,大人们喝了一些,小孩也喝了一些啤酒,庆祝春节!还有一点金针菇,用特殊方法制作的,也有特殊的味道!
晚上,和大家看春晚。和同龄人一起过年,真是少有的快乐。
在丽江过年,阳光十足!美味十足!
让我们领略了丽江古镇的幽静,同时体会到了不同的过年习俗。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喜好,确定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情况,掌握数据,在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处理信息后,学写调查报告。这样的实用性习作训练,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社会,而且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也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舞台和空间。
教学片段:《说茶》
学生:茶树长什么样?茶叶究竟是怎样制作的?
教师:你们真幸运,这阵子在我们温州正好举办“早茶节”,有空请你们的爸爸妈妈带你们到“早茶节”上去看一看,访一访,对于这一问题,你们就会有答案了。
学生在“早茶节”上,亲手触摸了茶树,看到了手工制作扁形茶的经过,收集到了新鲜茶叶和经手工炒作后的茶叶,欣赏了茶道表演,采访了制茶工人、茶道表演艺术家„„展示成果时,有的以采访记录的形式呈现,有的介绍了制茶的过程,阮禾美同学在周记中写道“毫无生命力的茶叶在水的怀抱里仿佛一个个小精灵,它们跳跃、翻腾、游动,仿佛经历了盘古开天辟地般的轰轰烈烈,又归于山林幽谷般的宁静。你真想走进它们的世界,聆听它们的声音„„”
③留心校园活动
我们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收集信息,进行感悟,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之成为学生采撷灵感的来源。写以游戏为主题的习作前,展开一系列游戏活动:贴药膏比赛,运球迎面接力比赛,甚至是学生中热门的玩溜溜球比赛,真正让学生在玩中体会到乐趣,使学生对这一主题的习作感兴趣,并且有话可说。写出了《网鱼》、《“大显身手”》、《两人三足》、《567》、《捕鱼》等一系列好文章。如王鸽同学的《 两人三足》中这样写道:今天的体育课上,我们自由自在练习了一次“两人三足。”两个人怎么会只有三条腿呢?
这就必须考验我们团结一致的程度了。
我的搭档是郑艳慧。我们俩的技术可说不能小瞧哟。首先,我用红领巾把我和郑艳慧的脚捆在了一起,我幽默地说:“我们的技术说不定比该死的玉皇大帝还要好呢!”“一二一、一二一„„”我们齐声喊着口令,走路时像是跑步,跑步时却像是两个互相搀扶着的瘸子,好笑极了!
我们两个始终按捺不住想和别人比一比赛的冲动,向水宏利他们组发起了挑战。水宏利接受了挑战。三、二、一、go!”水宏利当起了裁判。我和郑艳慧走的就比他们快,况且,这次我们跑了起来。“哈哈哈哈„„”水宏利他们着急了起来,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差点笑掉了我们的门牙。
我一直盼望着比赛的那一天,希望我们能够大显神威一次,让其他人看得目瞪口呆,不禁赞叹我们的技术„„
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主题队会、文艺演出及各种竞赛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以不同角色投入,体验也不一样。让学生认真参加每一次活动,并把在活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与人交流,写成自己的心情日记。如《第一次讲小英雄的故事》、《答案丰富多彩》、《学做广播操》等。这样,在不断地积累和体验中,学生收获到了习作的快乐。
再如现今的课程注重实践性,我们可以与其中学科的实践部分紧密结合,挖掘练笔的契机。如科学课上,布置了观察蚯蚓的任务,并让孩子们每天记一记观察日记。我知道后,灵机一动,这不是一次很好的练笔机会吗?我让孩子们每天认真观察蚯蚓,摸一摸蚯蚓的身体,闻一闻蚯蚓的气味,看一看蚯蚓的活动,设想几个和蚯蚓一起玩的游戏并真正玩一玩,感受与蚯蚓玩乐的新奇。一周后,孩子们的一篇篇观察日记新鲜出炉了。我在此基础上加以指导,孩子们写出了一篇篇挺不错的科学小论文。如姜嫣楠的《蚯蚓的奥秘》:
蚯蚓,我赞美你,我赞美你不是因为你长长的,圆圆的,湿湿的,软软的,滑滑的,像过桥米线;我赞美你不是因为你没有腿,却依然能够走出非常有国际特色的一伸,一缩,一弯,一拱的模特步。蚯蚓,我赞美你,是源于我对蚯蚓秘密的研究。今天,我在树下发现了一条小得看不到的小蚯蚓,如果它弯成一个半椭圆的形状,那与我们的眉毛十分相像,于是,我小心翼翼的把这个“掌上明珠” 捧回了家。
提出问题:为什么蚯蚓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生存呢?
实验过程:
材料:4只蚯蚓,铅笔盒,水,土,纸巾。
下面就要开始做实验了。
第一个实验:研究蚯蚓喜欢在暗处,还是在亮处生活。
我先把铅笔盒的上面铺上纸巾,两边都放上一些土,再倒上水,让土保持湿润,把4只蚯蚓放在中间,结果发生了一件趣事:我用筷子把一条瘦瘦的蚯蚓夹到中间,它这个小布点居然在这个铅笔盒里扭动着身子跳起了芭蕾舞。我看着,不禁笑出了声。看看它会往哪边走。盖上一半,呈一半光明一半黑暗。过15分钟,打开盖子,你会看到,四只蚯蚓在暗处徘徊,一会把头钻到这,一会儿又钻到那了,真够调皮的。
这个实验证明蚯蚓喜欢在阴暗处生活。
第二个实验:研究蚯蚓是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还是干燥的地方。准备好了实验材料,我就把铅笔盒下层,铺上纸巾,撒上泥土,在一边倒上水,让另一边保持干燥。然后,把4只蚯蚓放在中间,之后,合上盖子呈全部黑暗,看看他会跑到哪边去。过了10分钟,你会看到蚯蚓全在湿润的地方歇凉,有些在挤来挤去,好像在对我土放得太少表示抗议呢!
这个实验证明蚯蚓喜欢潮湿的地方,实验结论:这两个实验告诉我们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
实验资料:蚯蚓属夜行性动物,白昼蛰居泥土洞穴中,夜间外出活动,一般夏秋季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4点左右出外活动,它采食和交配都是在暗色情况下进行的。还有蚯蚓为负趋光性,尤其是逃避强烈的阳光、蓝光和紫外线的照射,但不怕红光,趋向弱光。?如阴湿的早晨有蚯蚓出穴活动就是这个道理。阳光对蚯蚓的毒害作用,主要是阳光中含有紫外线。具阳光照射试验,蚯蚓阳光照射15分钟66%死亡,20分钟则?100%死亡。
实验思考:做完这个实验,我不由地深思:既然我已经明白了蚯蚓喜欢在阴暗潮湿的地方,那么喜欢阴暗是因为外面有太阳,那潮湿又是为什么呢?
科学世界真奇妙,我要处处留心,挖掘更多的奥妙!
虽还不够精致,但孩子们总算向着科学小论文的写作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有了撰写小论文的信心。其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了科学小论文的写作中去,写出了《摔不死的蚂蚁》、《同性相斥》、《小水流真奇妙》(习作附后)等文章。我抓住这一契机进行引导,孩子们又组成了四个科技实践小组,利用节假日开展科技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我引导孩子们将成果及时进行记录,写好活动心得,汇编成活动报告,如《关于水果电池的科技实践活动报告》。
④布置“生活作业”
生活中的习作主题其实非常丰富,我们可以根据节日、旅游、参观等一系列主题来布置生活作业,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可以根据中国传统节日来设计系列主题,冬至节让孩子与家人一起做做汤圆,体验团圆的气氛;中秋节,建议孩子背背写月亮的诗词,与家人共赏明月,这样不仅给孩子们积累了写作素材,同时也让我们这一代的孩子能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如陈丰铖的《元宵节》:
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又迎来了中国的传统风俗——元宵节。在这一天里,有些人在看花灯,有些人在吃元宵,还有些人在打老鼠眼„„
我家也不例外。早上,妈妈煮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麻心汤圆,吃着吃着感觉非常香甜可口。一口咬进去,皮软有弹性,芝麻都流出来了,又甜又清味,吃后满口都是香。
听老人们讲:“我们温州灯会时间一般是从正月十三开始,到十八整个灯会才基本结束,为期六天。”你瞧!街上、公园、树上,到处都挂着灯笼,好漂亮啊!到了晚上,灯点起来,游动的灯笼和闪烁的电灯汇成一片灯海,看得我眼花缭乱。“龙”是人民喜欢的神物,也是吉祥的象征,我们这里就流传着带有本地特色的“龙”的故事。涨桥头的“板凳龙”都用樟木雕刻着神话故事。山水风光,龙灯到时家家户户的人都出来看,特别是小孩对着“摇首摆尾”的庞然大物东摸西瞧,非常好奇。那场面非常的壮观!
今天的元宵节使我更加了解千年历史的传统风俗,我的心情简直无法形容,开心极了!
让我们感受到了吃元宵的滋味,体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还穿插讲述了当地的风俗,使人眼前一亮。
我们也可以根据国际性的节日来设计系列主题,如儿童节开展游园节日,体验儿童节的无忧无虑,自由奔放;母亲节,建议孩子做一做妈妈贴心的小棉袄,这样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喜悦,同时也为习作打开了一扇记忆之窗。如徐思思的《妈妈,节日快乐》(习作附后)写出了孩子内心的一丝感动,使人感受到孩子对妈妈深深的祝福。
⑤指导学生写生活随记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一个人如果在观察时记录、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进行写作就如鱼得水了。大文学家郭沫若就有随时记录的习惯。他曾在《跨着东海》中介绍说:“我睡在床上,把一册抄本放在枕上,一有新的想法,马上记录下来,居然也就录成了一个本子。”孩子往往喜欢观察各种各样的事物,这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我们要求孩子对观察的结果有所记录,这不仅是对观察的总结,巩固观察到的知识点,而且是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我们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本子作为生活随记本,本子大小要适合放进口袋,随时可记,强调生活中有什么写什么,发生什么就记什么,不受时间、地点、字数、形式的约束,突出一个“随”字。正如作家冰心所说:“心中有什么,笔下就写什么,话怎么说,字就怎么写;有话则长,无话即短;思想感情发泄完了,文章也就写完了。”并且每个月要求学生整理一次。这种方法能改变以往的那种套写作文、无真情实感的现象,把学生引向生活,使习作成为有源之水、有米之炊。如《我们家的“点读机”》、《我家门口的“开心农场”》、《小麻雀》等等。其中,《我家门口的“开心农场”》就这样写到: 这块地不是我的,而是邻居家的小女孩的。那天,我在家门口发现了一大块塑料泡沫,里面全是泥土。呵呵,我想:肯定是邻居家的小女孩弄的。我觉得这样真好玩,就和邻居家的小女孩“协商”让自己也和她一起种植,并说出了自己的诱人条件:一包种子。小女孩同意了。我马上把科学学具里的种子袋拿出来,用一次性筷子戳好洞,和她一起把种子埋了下去。我期盼,小种子们,快快长大吧!这样你就可以变成美味的食品了!我沉浸在想象中:红豆汤、绿豆汤、玉米棒„„哇!好好吃呀!
嘻嘻,我家门口的农场好吧!只要你不偷菜,我随时欢迎你来参观哟!
让我们惊叹于孩子眼中的世界真是丰富多彩呀,这正是我们习作的真正来源。3.优化思维过程,聚焦习作主题,提升作文创意
①随文学习,推导思维方式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要求,把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作为语文学习过程不可或缺的两个构件。语文教材不仅是语言的典范,而且是思维的典范。细心的老师不难从课文中寻找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写作方法,作为科学依据,文本结合让学生效仿训练。我们凭借着一篇篇课文进行训练,让学生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也就学到了作者思维的经验,获得了习作的能力。如学习了《盘古开天地》其中的一段: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大地东、西、南、北四极;??盘古用自己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这么美的文字,把它改变成诗不是更能体会其中的情感吗?在改编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以上的形式,发挥想象,试着写一写盘古的手指,变成了什么?盘古的牙齿变成了(),他的头发、他的心脏呢??以他的()变成(),从文本的仿写开始,那么学生的习作也就有了依托。
又如在教《燕子》一课时,我发现这篇文章有许多地方值得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比如说:“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这一个拟人句,写得就很美,因此,在课堂上我重点介绍了这个拟人句。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我拿出了燕子这篇课文中的第一句做为仿写例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练笔,我们先分析了这一句主要写了燕子的哪些主要外貌特征,得出先写羽毛、再写翅膀,后写尾巴。我先让学生针对()的羽毛,()的翅膀,()的尾巴,进行填空。在学生深刻了解形容词所起的作用后,再加上量词,如一()乌黑光亮的羽毛,之后尝试背诵。这样在层层递进的情况下,我们了解了本段的写法,我让学生自己进一步研究作者在后几个自然段中对于燕子静态以及动态特征的描写。
快下课时,我布置学生在课下完成仿写任务——自由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以描写它的外部特征为主,可以加入小动物动态以及静态方面的描写,完成本次写作。不久以后,学生交上的作文有很多,有的学生是观察自己家养的动物,有的写了教室里饲养的小金鱼。学生们都完成了这项作业,这让我非常地高兴。
互文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借助文本,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有效发展,当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宗旨。
②扩大阅读,积淀文化底蕴
阅读、积累、写作三者关系密切。阅读是吸收,积累是储存,写作是倾吐。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平时就必须多积累素材。其中阅读是做好积累最重要的一条途径。语文学习,读写不分家,读是写的源头,写是读不断积淀而涌流的涓涓清泉,两者相辅相成,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要想倾吐得好,畅快淋漓地作文,就得注重平日的吸收和积累,不但要多吸收,多储存,而且要吸收得精当,储存得牢固。要用笔记,用脑记。我国元末明初的文学家陶宗仪“积叶成章”写的《辍耕录》,就可谓是积累与写作的成功的范例。由此可知,厚积而薄发;没有积累,尤其是没有厚积,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主题作文训练把积累写作材料、语言材料作为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不容忽视的,必须坚持不懈地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中的。
在积累材料时要求学生注意三点:一要典型,二要准确,三要记牢。积累语言时还要注意多摘记有文采的生动活泼的语言。大量阅读后,学生的读后感变得赏心悦目了,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有感》、《小水精读后有感》(附后)等。
③领悟语言,验证思维过程
学生读了那么多东西,积累了不少素材,但作文时就是用不出来,这可以说是制约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瓶颈。怎么突破这一瓶颈?袁微子曾说过: “作文有了材料,要从中选择,进行组织,讲究表达方法,推敲遣词造句。凡此种种,除了阅读,别无他法,而这种阅读又必须经教师指导,从中自己体会,自己获得。”因此,阅读教学既要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要注重思维训练使学生掌握写作方法。而要使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就一定要使学生明确课文的写作特点。因而,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写作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如第五册第二单元,这是一组名人故事,讲的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从小事中感受他们的不平凡,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是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教学时,我们先在单元的第一篇文章《灰雀》导读中推导出解决问题的方式: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语言、行动、神态表达出来的,再在后两篇《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的教材里验证这种思维过程的有效性,以强化此类文体的学习方法。这一组单元整组教学,围绕主线设计摒弃了烦琐的提问和繁杂的环节,通过层次各异的品读人物言行、神态的语句,引领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与文本达成共鸣,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样做注重了过程与方法,实际上就是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架设了一座从问题通向答案的桥梁。咱们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不但教给学生这类文体的学习方法,也使学生懂得了这类文体的写作方法,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作文思维习惯。4.突出主题式作文教学的评价研究。
在主题式作文教学指导实践过程中,我们很注重作文教学的评价研究,倡导过程性评价、赏识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具体选择以下评价策略:
①改革考试制度。重视纵向评价,淡化横向评价。以阅读、写作为主体,检测学生的识字量、用字量及作文的整体水平,取消划一的标准,引导学生与自己过去比较,发展的看自己。
②“我手写我心”优秀作文集评比。天天写作文好处多多,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很难坚持,而老师要篇篇精批,天天评讲也不容易。因此我们开展了循环作文制度,就是分小组写循环作文,五个同学为一组,共同使用一个作文本,每周先由各小组组长领头,一周内轮流每人写一篇作文。为了训练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我要求学生在写作文之前,首先对前一位同学的作文进行评价,写出自己的看法与感受。这样,每天收上来1--2个小组,教师就可以带领孩子们慢慢品味,时间不多,效果不错。这个制度不但达到了开题报告中提到的“保证每个孩子的作品在一周内至少有一次在班上宣读”,而且让学生在展示自己的成果的同时了解了自己这篇习作的优点与不足。到学期结束让学生主编自己的作文集,评选优秀作文集。并积极鼓励学生投稿,把学生作文在博客上发表,让大多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③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把学生的学习成果(每一次的习作练笔)放入“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和自己的独特感受,考察学生的发展。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评价,并通过赠优美语段、诗句、名言等方式鼓励学生,也促进学生语言积累。
六、结果讨论
(一)初步成果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比较突出,而且影响力也比较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写作的兴趣有所提高,观察能力有所增强,写作思路有所拓宽,写作技巧有所改善。
①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所提高。
在前期我们设计问卷,修改问卷,发放问卷,统计问卷,对问卷作出分析;另一个方面教师在授课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学生的具体表现情况。然后将这两个方面的资料结合起来,了解学生的习作的现状。
通过分析我们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习作现状有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为以后实验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两年的课题实施,我们再次以“中年级学生习作兴趣及能力的调查表”来对学生展开诊测。
主要调查的问题有:
1、你平时喜欢作文吗?
2、你认为写好一篇作文难吗?
3、你喜欢上作文课吗?
4、你在写作时总会有怎样的习惯?
5、你喜欢作文课的原因是什么?
收回有效问卷50份。通过统计发现;对习作很感兴趣的孩子从原来前测时的7位上升到18位,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六,上升了约二十个百分点;而认为写作很难的孩子也从原来的20位,减少到只有8位,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十六,下降了二十四个百分点;其中“对作文课感兴趣的孩子”也从原来的8位,上升到25人;另外数据显示,问卷中“你在写作时总会有怎样的习惯”有20人选择了“写作时总是浮想联翩”,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而“你喜欢作文的原因”这道题选择“有写作欲望”有26人,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二。
通过对实验班实验前后写作兴趣的调查数据可知,实验后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明显高于实验前。那是由于人的兴趣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主题式作文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践,重视对写作氛围的营造,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
②学生的写作技巧有所改善。
经过两年的实践,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有了提高,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大部分学生学会了审题,懂得了写作要从小处着眼,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事要写身边的小事,通过细节描写,努力挖掘这些小事里蕴含着的深刻意义;写人要写生活中平凡的人,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把人物写得生动形象。为了检测学生的写作能力,2008年11月,我让学生以一件难忘的事为主题进行写作。相隔一年半,今年5月份我又让学生以同一主题进行习作。希望通过两次习作的对比,看到课题研究对学生的影响。以下是邵漪然同学时隔一年半以同一件事为题材写的文章。
一件难忘的事
我是一个平凡的女孩,但是我很爱照相。每次出去玩我都会叫爸爸带上照相机,而我马上就会把照相机抢过来,据为己有。
那天又出去玩了,车子开到了目的地,那儿如同仙境一般,可美了。我高兴地拿着相机东拍拍西拍拍,来到竹林里给爸爸拍了一张照,来到花丛中给妈妈拍了一张照,后来我依依不舍地拿下相机给叔叔,叔叔给我们一家人拍了三张合影。
我问爸爸:“为什么要拍三张?”
爸爸说:“是因为要以防万一,这样前一张拍坏了,还有后一张不是吗?” 我说:“那么是不是做什么事都要多做几次,以防万一呀?”
爸爸说:“是的。”
从此,我懂得了做事情要多做几次,这件事令我无法忘记。
作为一个刚开始学写一整篇文章的孩子来说,她已经表现得挺不错了,有头有尾,把一件事情也写清楚了。我们再看看她今年写的这篇文章。照相**
我是一个酷爱照相的女孩,我的相册中装满了我自己杰作,有笑得合不拢嘴的爸爸,有扭着秧歌的妈妈,有抱着洋娃娃的表妹„„我平时可宝贝它们了,我最宝贝的是三张爸爸、妈妈和我的合影,三张同个时间,同个地点拍的合影,看着它,当时那一幕幕就会浮现在我眼前。
那是一个周末,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坐车到雁荡山去玩了。车子开到了目的地,那儿奇峰怪石,瀑布飞泉,如同仙境一般,可美了。我兴高采烈地拿着相机一路走,一路拍,拍下了相依相偎的夫妻峰,拍下了飞流直下的大龙湫,还拍下了遥遥晃晃的小吊桥。我来到幽深的竹林里,给爸爸拍了一张照,来到芬芳的花丛中,给妈妈拍了一张照。后来我们决定在小龙湫前合影留念,我依依不舍地拿下相机递给叔叔,叔叔给我们一家人拍了三张合影。
我问:“爸爸,为什么要拍三张?”
爸爸说:“是因为要以防万一,这样一张拍坏了,还有另一张不是吗?” 我说:“那么是不是做什么事都要多做几次,以防万一呀?”
爸爸回答道:“是的,正是这样。你科学课不是要做实验吗?那你也要多做几次,以防万一,以防万一!”
我说:“我知道了,我一定会的。”
照相只要会用照相机就可以拍出照片来,但是也会有照片不清晰的情况出现,所以我们要多照几次。生活也是这样,遇事要不怕麻烦,多做几次。照相**虽然已经过去了,但“一张照片”和“三张照片”却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记忆犹新。
孩子的笔触朴实无华,但正是这份平平淡淡,娓娓道来,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成长。她写的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我拍照片一个镜头只拍一张,而为我们拍合影的叔叔却连拍三张,从这件小事中却得出了一个做人的大道理“生活也是这样,遇事要不怕麻烦,多做几次”。文章语句更加优美,开头,结尾写得比一年前精彩得多,还做到了前后呼应呢。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课题研究的魅力是无限的。
③拓宽了写作思路,优化了思维过程。
作文就是围绕某中心写作,反映现实生活。针对不少学生的作文内容雷同,思路狭窄的现象,我们这两年来,一直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观察大自然,接触社会,体验生活,拓宽学生写作思路。并努力教会学生从多条思路中,选择一条最佳思路进行构思,立意力求新颖、深刻;指导学生从众多的素材中,选择自己最有优势、最容易把握的素材,进行描述。
如今年3月学生学完了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后,我将单元主题进行了延伸让学生写写自己成长过程中得到的启发,获得的感受。题目自拟。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有写从一件小事中获得的感动的,有写从一样物品中获得的启示的,有写从一句格言中得到的启发的,甚至有写从一组漫画中得到的启迪的,五花八门,奇特的构思层出不穷。
如李姗姗的《吵架之后》,写吵架后爷爷拿了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爷爷告诉我们:‘你们现在就像这根筷子一样。’说着‘喀嚓’一声把筷子折断。然后接着说:‘你们要像这把筷子一样。’爷爷使出最大的力气来折这把筷子,可是怎么折也折不断。”从这件小事中得到了一个大道理:团结力量大,只要团结,再大的困难也不怕。
如赵育琇的《小蚂蚁大启示》,讲我吃剩的糖引来了一只蚂蚁,我看着它翻越我的“大书山”,“它努力地向上爬,几次被我的捣乱弄掉了下去,但它试图找另‘一条路’,通往终点,但都被我堵死了。小蚂蚁并没有放弃,想尽办法,东爬爬西钻钻,丝毫没有气馁,我见它可爱又笨拙的样子,拿开了障碍物,让它爬了过去。它唤来了两只蚂蚁同伴,准备抬走这块糖,我吹了一口气。我本以为它会‘亡命我口中,’没想到它趴在桌沿上,没有死。它们又慢慢向终点爬去??”从小动物蚂蚁身上获得了启示:生活中挫折是难免的,遇到挫折要勇敢地面对,不放弃,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它。当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时,还可以团结同学。
再如徐嘉伶的《救命》,写“有一天,我看到一幅漫画,那黑乎乎的污水在向海洋逼近,一点点,一滴滴,啊!碰着海水了,再飞快地四散开来,‘嗖!嗖!’污水抓住了一个小虾,就不放,把小虾笼罩在污水当中,一分钟,两分钟??小虾慢慢死去,我仿佛听到了污水的冷笑:‘哈哈哈,你们这些自不量力的家伙,怎能比得过我这个来自陆地的海洋死神呢?’又说:‘不要骂我,是那个叫什么来着的?哦,对,他们叫人,你们找它去吧!哈哈哈??’”让我们从她的描述中得到了启迪:人们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太可耻了!要改,一定要改!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看着学生那一篇篇与众不同的习作,我看到了“茅塞顿开”,看到了“柳暗花明”,看到了“出人意料”,也看到了“锦上添花”。
④观察能力有所增强,品尝到了写生活随记的乐趣。
学生认识到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懂得了带着童心去观察,养成了写生活随记的习惯,并且每个月会自己整理一次随记本,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从而使写作改变了以往那种套写作文、无真情实感的现象,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如科学老师教学生做实验,学生兴致勃勃地去观察,并记录到随记本中,我指导学生把记录整理成文,其中《摔不死的蚂蚁》、《蚯蚓的小秘密》参加了今年鹿城区科学小论文比赛。我抓住这一契机开展假日小队活动,引导孩子们将成果及时进行记录,写好活动心得,汇编成活动报告,其中《关于水果电池的科技实践活动报告》参加了今年的鹿城区科技实践活动评比(材料照片附后)。
⑤学会了自评和互评,增强了作文水平和鉴赏能力。
学生学会了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改变了以往被动的等待教师给予评价的现象。这与“学生写,老师批”的传统方法相比,在同样的时间内,加大了训练密度,增多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自我评价——从自己的文章中寻找问题和不足,相互评价——从别人的文章中借鉴优点和智慧。在自评与互评的过程中,达到褒贬互补、互通有无的效果。学生从作文到评改的整个训练过程,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即充分调动发挥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作文的浓厚兴趣。(例子见附件)
2、实践研究证明主题式作文教学,转变了教师写作教学的观念,形成了一定的写作教学的模式。
①各抒心扉,观念变
经过这两年的实践研究,我们的作文教学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我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写作理想“我手写我心”。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爱护“我”,尊重“我”,张扬“我”,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和作文的自由,去除那写作的条条框框,让心灵得到真实的跳动。只有这样,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才能真正寻得作文与生活的联系,认识自我,达成与他人的共识,破解与世界融通的言语密码,享受愉悦的体验。②步步为营,教法改
经过这两年的实践摸索,我们逐渐形成了“螺旋式”习作教学模式。每教学一个单元,单元作文再也不是阅读教学的点缀,而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根据学生写作的实际,把单元目标分解成一课一个阶段,步步为营,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由仿到创,螺旋式上升,等到写时,学生已是文思泉涌。
教学中我们养成了“先看后写,先做后写,先演后写”的教学作风。我们注重写作前的准备工作,指导学生去仔细观察,从观察中积累素材,做到先看后写;带领学生去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做到先做后写;创设真实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做到先演后写。这样才能营造和谐自然的写作氛围,使学生感受到作文不是什么难事,作文为的只是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学写描写春天的文章,我刚开始教学该单元就布置了一个长达一个半星期的作业:请你观察春天的美景,记录春的信息。学生口袋里揣着生活随记本,走进了春天,记录春天的点点滴滴。沈笑盈撰写的生活随记《找春》一文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了春天的茶花园,听到了黄鹂鸟的歌声“远处黄鹂鸟正在唱歌,它的声音时而粗,时而细,时而清脆,时而低沉。”李怡萱撰写的《春的气息》让我们看到了一束束不起眼的小花开了,“一朵朵挺直了背,一阵微风吹过,犹如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翩翩起舞。”等到单元作文时,孩子们个个笔走游龙,从各个角度诠释着自己眼中的春天。阅读着这一篇篇出自学生们小手的文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春姑娘的身边,大家沉浸在情景中留连忘返。
如李怡萱撰写的《春雨》,让我们聆听到了春的节奏:
“沙沙沙、沙沙沙”春姑娘,你把小草叫醒,它们破土而出,好像在说:“春天到了。春雨姑娘您好!你把杨树公公叫醒了,杨树公公长出了嫩绿的小芽,让它们也来呼吸你释放出的新鲜空气,你又把迎春花妹妹叫醒了,它们从沉睡中慢慢苏醒,来欢迎你的到来,它们还在你的姐姐春风姑娘的吹动下和着你那“沙沙沙、沙沙沙”的音乐伴奏下跳起了“迎春舞”。
“沙沙沙、沙沙沙”你的雨滴落到了小河中,“咚咚咚、咚咚咚”小河醒了过来,小河弹着乐曲来迎接你的到来呢!瞧!小鱼们拍着手来迎接你的到来,仿佛口中在说:“春天到了,我爱你春天,我又可以看到我的朋友了。”小松鼠听到你的呼唤:“春天到了,该起床了小松鼠。”它从床上跳了起来。你把豆点大的雨点打到了我家的窗户上,似乎在叫我看你如何将小花叫醒的。
春雨姑娘你唤醒了大自然,瞧!大家在向你挥手呢!
3、课程在实践中构建
构建有特色的语文“校本教材”。巧用资源,尽可以充分利用主题图,启发学生多角度的想象,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达。具体方法是利用新教材中意境优美的情境图(主题图)、适合儿童阅读的儿歌,并选取课外有关主题图、有关阅读资料,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在编写过程中,我们留意身边现有的资源,随时收集学生优秀的作品设置为教材内容,不断地更新,不断地改进,使自编作文教材成为一本“会走路的书”。
七、课题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1、课题实施中发现,我们有时会拔高作文教学的目标,以后要时时提醒自己学生习作是表达个人思想的需要,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用自己的语言自由抒发、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内心体验,让学生的能轻轻松松的拿起笔书写自己稚嫩的心。
2、如何有效地提高“潜能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其综合素质。
3、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我们有时太过强调活动目的,使学生“因作文而活动”,这样活动就是形式,活动就是学生的心理包袱,会扼杀学生的习作欲望;以后还要努力做到“因活动而作文”,这样活动就像抽水的水泵,不断喷涌出习作的欲望和智慧的火花。
这次的课题虽然结题了,但课题研究不会因此而终止。作文教学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在这条路上还有许多的迷雾,需要我们在一步步的实践中,拨云见日,扬帆前行。
八、参考文献: 1.王建辉《“主题式作文教学”初探 》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 2003年11期 2.秦建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初探》/《作文教学研究》/2006.2 3.王乐之《小学中年级作文儿童化观察的实践》/《教学与管理》/2006.9 4.张鹏举《个性化作文: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我要写》/《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22日第5版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窦桂梅与主题教学》/6.周晓华《从循环日记开启习作的大门》
/.cn/showtopic.jsp?id=8945
第五篇:小学剪纸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剪纸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目前全国很多的地区都在做民间剪纸的保护和发展,其重点在于对剪纸艺术形态的保护性措施,很多的地方是把剪纸作为一个校本课程在开发和研究。
文化遗产告急,保护民间文化应该从教育入手,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刻不容缓。2006年6月10日,首个文化遗产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大型直播节目《中国记忆》,剪纸艺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一,需要我们加强传承意识。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也是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对学生进行认知、操作、情感等训练,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剪纸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继承发扬民间艺术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丰富我们的校园生活。
2.让学生掌握剪纸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在剪纸的活动中获得综合能力方面的发展。
3.锻炼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做事耐心和细心的好习惯,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民俗风情,熟悉生活。
4.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使学生的良好个性得到完善。
内容
剪纸的一般常识、剪纸的造型方法、剪纸的表现方法、剪纸的创作方法。重点
主要以团花为主,让学生会图案纹样的制作方法,能自己设计简单的团花纹样,引导学生制作比较精细的纹样,并能设计有一定主题的制作纹样单独纹样,如动物类、花鸟、风景等。
三、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立足于通过剪纸课内外结合,重视在剪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锻炼,着力探索在剪纸教学中使学生获得综合能力方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准备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1.成立课题工作组,落实主要成员。
2.通过调查报告来收集学生关于剪纸综合作品的调查资料,明确在这个领域的实际情况。
3.制定学期的活动开展计划:学生:举办剪纸比赛
二、实施阶段:(2015年1月——2015年12月)1.定期给学生进行剪纸知识讲座。2.每学期进行剪纸作品大赛。
三、总结评价阶段:(2015年12月)
1.整理各阶段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交流,完成课题的总结性报告。2.整理教师、学生的剪纸作品进行整理和汇总。
方法:
1.调查法: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就剪纸的形式、内容等方面从学生、教师层面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对剪纸的认识、喜欢程度已经对之产生的困惑。2.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和去图书馆查询等方式去认真学习。
3.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探索,总结教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寻找理论依据,不断提高课题研究价值。
四、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以其很强的装饰性、趣味性显示出独特的生命力。剪纸制作工具简单,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能剪出及其生动的形象。从开始准备剪纸到一张剪纸作品的完成,整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审美意识,使学生了解到剪纸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弘扬了民族文化。
对于剪纸教学,我认为:首先让学生了解剪纸,包括剪纸的历史及其发展,剪纸的特点、种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学习剪纸的步骤、一些剪纸技法。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剪纸方法后,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样既让学生学习了剪纸知识,基本技法,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我们的剪纸教学主张以技法为基础,以创新为发展,力求让学生在懂得基本的剪纸技法外,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新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五、研究成果
1.提高了小学生对剪纸知识的认识
在开展活动前,我们剪纸课题教研组对小学生对剪纸知识的了解和能力进行了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剪纸知识不了解,能力有限。对此,我们课题组进行了讨论,认为应该在小学生中进行剪纸知识的讲座,让他们了解剪纸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了解剪纸的特点、种类。所以,我们课题组每学期都对学生安排了剪纸知识讲座,聘请校外剪纸经验丰富的董老师、艺人对学生进行辅导。通过活动,本校小学生了解了剪纸的历史及其发展,大大提高了小学生对剪纸知识的认识。
2.锻炼了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剪纸是一项手、脑、眼并用的活动,在小学生中开展剪纸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剪纸又是个耐心细致的活,因此,也培养了学生做事耐心和细心的好习惯。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民族风情,熟悉了生活。在小学生中开展剪纸活动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使学生的良好个性得到完善。
3.剪纸课题的研究推动了我校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深化了美术教育,加深了课题研究教师对美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落实素质教育的理解。增进了教师课题研究、应用的能力。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产生深远影响。
六、问题与反思
1.如何更好的在小学生中开展剪纸活动,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剪纸活动中来,如何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如何在剪纸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仍然是课题组成员今后需要思考的问题。
另外,我们的剪纸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所有的这些都对我们今后的剪纸教学活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真进行剪纸教学的后续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