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群”课例《台阶》

时间:2019-05-14 21:4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问题群”课例《台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问题群”课例《台阶》》。

第一篇:“问题群”课例《台阶》

“问题群”课例《台阶》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品读文中细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3.体悟作品中崇敬、怜悯或批判的感情色彩。

核心目标:品读细节描写,赏析父亲形象。教学过程:在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开始教学。

思考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大意,梳理故事情节。师: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生1:父亲造新屋。

师:造新屋,文中只写了一小段(11小节)。再思考:怎样概括更好。

生2:父亲造新台阶。师:如果要概括得更准确些,怎样加上一些必要的修饰性词语,使得表达更科学更明白。例如:父亲造台阶。

生3:父亲用大半辈子的时间建造一栋有九级高台阶的新屋。师:很好。父亲历尽千辛万苦,用大半辈子的时间建造一栋有九级高台阶的新屋。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概括故事大意,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和语言概括表达能力。既教给学生方法,又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语言提炼,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师:我们都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生4(齐):人物、环境、情节。

师:下面大家抓住文本的关键词语,梳理文章故事情节。文章题目是《台阶》,首先要抓住“建台阶”来分层,看看哪几小节写“建台阶”的内容?

生5:18~24小节。师:18~24小节,有没有关键词,即标志性的词句? 生6:有。接着开始造台阶。师: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语言标志。生7:新台阶建好了。(24小节)

师:我们可以倒推,准备造台阶是哪几小节?准备造台阶的关键词语在哪儿?

生8:第9小节中有“准备”一词。生9:我们家的台阶低。

师:老师提问的是“父亲准备造台阶”的关键词。生10: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

师:第9小节末尾,第10小节开头,都有一个“准备”。因此,9~15小节,那么再往前,如何概括?

生11:父亲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师:如果用同一句式来概括? 生12:父亲想建台阶。

师:从24~31小节,仿照前面的三部分来概括。生13:父亲不适应新台阶。师:意思对,可以概括得更好。生14:父亲建成新台阶。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紧扣文题“台阶”这一关键词,概括小说情节的四部分,有“法”可依,使学生思维流畅,水到渠成。并及时纠正学生回答中的不准确之处,训练学生言语思维的科学性、缜密性。

过渡语:刚才,我们讨论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概括如下:想建台阶(1~8)—准备建台阶(9~16)—建造台阶(17~23)—建成台阶(24~31)。大家知道,小说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人物。下面,我们采用圈点批注法,品读细节描写,品析“父亲”的形象。

思考2: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课件:圈点批注,品读细节(教师示范)

例1: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

批注:我从“一块“”一片”这两个数量词中读到了父亲勤俭的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例2: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批注:从这一句的“摇不散”“专注”中,我读到了父亲身上对目标追求的执著,对被尊重的向往。

师:你赞同老师的批注吗? 生15:赞同。

师:父亲为什么目不转睛地望? 生16:因为人家的台阶高。

生17:从第8小节中“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台阶高,房屋主人地位就高”。

师:很好。类似的地方文化习俗,我们南通地区也有。南通建房子的风俗是屋檐高,就代表房子主人地位高。这跟作者的家乡———浙江农村的建房风俗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教师先示范,后让学生模仿,使得其思维流程顺畅,思维火花迸发,收到“授之以渔,事半功倍”之效。下面大家就寻找一两个自己喜欢的文段进行圈点批注。

设计意图:教师在教室里巡视,与学生小声讨论问题。这样可以随时关注学情,增强师生互动。学生自行批注,注重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完批注后,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互相启发。

生18:第10小节。父亲是一个连在冬天农闲时都不休息的人———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 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 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师:很好。还有其他地方。

生19:从“我们家的台阶低,不知说了多少遍”中,看出父亲是一个渴望被尊重的人。因为目标没有实现。

师:非常好。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尊重是人的第二层次的需要。渴望被别人尊重没有什么过错。

生20:父亲还是一个盲目追求高台阶的人。

师:你思考很深刻。等下课之前,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留有悬念)

生21:我想说父亲是一个节俭的人。第2小节,“他的脚板宽大, 裂着许多干沟, 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他的那双脚是洗不干净的,要过年时才在家里用板刷特别洗一次。”

师:我们再具体分析一下。他刚才读的是原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下?

生22:父亲舍不得在家用热水洗脚。因为没有柴烧水。生23:从第17小节中可以看出父亲建房时很兴奋,看出父亲的勤俭。

师:大家同意吗?说得很好。

生24:第27小节。“我连忙抢父亲的扁担,他粗暴地推开我。”说明父亲是一个倔强的人。生25:第17小节写父亲精力旺盛,“给这个一支烟,给那个一杯茶„„”说明父亲是一个十分憨厚、质朴的人。

生26:第2小节中,父亲是一个有力量(力气)的人, 他从年轻起就进行着艰苦的奋斗。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 用三块青石板铺成,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 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用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各组将讨论的结果自由写到黑板上,然后请各小组派同学挑选本组最具特色的或其他组没有说过的词语进行阐述。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到黑板前展示本小组的合作答案。这比常规的叫单个同学起来回答效果更好,因为这样可以让班级的每一名同学都能充分地参与到课堂问题讨论中来,有效地激活了思维,切实提高了课堂效率。

过渡语:由于时间关系,课上来不及请同学们一一展示了,留给大家课后交流吧。父亲身上有很多优点,他勤劳、俭朴,他爱家、有责任心,对目标有执著的追求。作者通过“台阶”的三级到九级的变化,表现了父亲的变化。现在通过合作讨论,深入思考,探究主旨意蕴。

思考3:作者围绕台阶的“变”,运用哪些细节描写表现父亲的“变”?

提示:分别找出在低台阶上和高台阶上父亲不同生活的画面,然后分别说说你读到了父亲的哪些变化。

生27:第30小节“这人怎么了”,表现了父亲的变化。师:什么方面的变化?

生28:语言、心理细节方面的变化。

生29:原先坚强的形象没有了“,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 那极短的发, 似刚收割过的茬, 高低不齐, 灰白而失去了生机”。这是他形体外貌细节方面的变化。

师:很好,你看得很仔细。

生30:第5小节中“„„坐在台阶上很舒服。以前非常喜欢坐在青石板上”。28小节中“写父亲对坐台阶失去了兴趣”。

师:有好几处,写出父亲坐在台阶上的感觉不同。再找一找。生31:第5小节,第26小节,“很舒服”与“不自在”对比。师:还有。

生32:第14小节和第25小节写到他磕烟灰的动作,在三级台阶上“,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表现父亲那种辛苦之后的惬意;九级台阶时,他忽然醒悟,憋住了不磕,辛苦过后反而不自在。

师:分析得有道理。

生33:之前坐在台阶上感觉好,第26小节中,父亲一直往下坐。师:还有,“不自在“”还是不自在”。请读第26小节,第二行到第四行。读出“父亲的不自在”。

【小结】

课件:文中写出父亲哪些方面的变化? 1.身体的变化。2.神情一反常态。3.磕烟灰的动作不同。4.坐在台阶上的感觉差异。

思考4:为什么台阶造好了,父亲反而不自在呢?探究父亲变化的原因。

生34:父亲保持了原有的一种生活习惯,对新的台阶不适应。师:在第26小节中,有个地方非常含蓄地表达了父亲“变”的真正原因。

(提示:就是关于邻居与父亲的对话。)邻居问了父亲什么? 生35:你晌午饭吃过了吗?

师:父亲坐在高高的九级台阶上,他希望邻居问什么? 生36:哦,你家台阶真高呀!(生,笑)师:如果这样问,父亲会怎么回答? 生37:不高,不高。

师:台阶已经翻了两倍,为什么还说不高? 生38:这是谦虚的说法。

师:事实上,邻居的问话使得父亲按照原有的思维路线回答成“没吃,没吃”。仔细揣摩,文章写得真是奇妙无穷呀!

过渡语:显然, 没有得到他最想得到的———来自于别人的对其人生价值实现的肯定和尊重,这是导致“父亲”精神状态改变的重要原因。于是“父亲”的精神在这个非预料的场景之后轰然倒塌, 于是“父亲”彻底变了。

大家再想想,还有一个原因是什么?台阶是自己想造的,为什么台阶造好了,自己不舒服呢?

(教师提示、讲解)

课件: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筑造的本质目的是让栖居。“”栖居”的特征是“保护”。

再看我们古人造“屋”这个字的含义。

课件“:屋”字,其义有“居也”之意,是住人的地方。这与海德格尔的“栖居”含义相同。同时,“屋”字还可作动词,有“屋之”之义。“屋之”,就是“遮挡”,挡风挡雨挡日晒,关上门睡觉挡坏人。

师:从海德格尔的“栖居”到汉字的“屋”,这样联系思考再回照父亲造屋的目的,那么,父亲为“地位”造屋不就错了吗?人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地把居屋造得阔一些,高一些,住得舒服一些,本无可厚非。这也是人应该追求的。但是让房子、居所承载一种表现地位的观念,成为人们的精神负担,那就不好了。父亲超越自己的经济实力,勉为其难,为追求虚浮的“地位”,花大半辈子造高台阶的屋子,不但没有“保护”自己,反而伤害了自己。由此,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什么启示呢?

生39:在制订目标时,一定要注意到目标适合自己。

师:你说得非常好,谈到了目标的适切性。目标的确定,就像买鞋一样,不是鞋越大越好,不是越是名牌越好。只有适合自己脚的鞋,才是最好的鞋。人在生活中,要活出精彩,制订目标十分重要。

课件:如果一个人不顾自己的实力去追求一种虚浮的东西,那么,他的人生必将是暗淡的,不管成功与否。读了这篇作品,要知道学会栖居,学会生存,人就要为自己作出恰当的定位,要活给自己看,而不是仅活给他人看。

设计意图: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对人物心理的独到剖析,对人物命运的到位阐释,渗透了文化学、民俗学等学科内容,体现了大语文观,使得学生真正学有所得,理解了“目标制订”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在制订人生目标时要注意适切性。盲目的追求高目标,就会像文中的父亲一样。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认知技能,还加大了思维力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起到了较好的引导和渗透作用,且呼应开头学生对父亲性格的分析,解开了教学悬念。

过渡语:因此,本文的“台阶”有两种含义。课件: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也成台阶式和文题相映成趣,概括精确,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能够使学生对主人公性格的立体多样性印象更深刻。

过渡语:写父亲的文章很多,成为经典的并不多,我们已经学过一篇。

生:朱自清的《背影》。

师:与朱自清的《背影》相比较,本文的写作特点有哪些呢?课件:

朱自清:特写镜头,摄“背影”;精选材料,表爱心。李森祥:运用细节,画“父亲”;匠心独运,显性格。设计意图:通过对对子的设计,巧妙地将两篇写父亲的经典文本进行对照,温故而知新,突出本文的写作特点。上联老师出,下联学生对。用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形式,既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又加强了对本课重点难点的理解,也为下一步骤作业布置作铺垫。

【布置作业】

课件:运用细节描写,围绕一中心,刻画自己父亲或母亲的特点。(150字左右)

设计意图:作业布置是一门艺术,根据本课的核心教学目标,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促使学生学以致用,由模仿到创造,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语言,在运用中习得示范文本的精妙写法,促进学生写作思维之花的盛开。

第二篇:《台阶》评课

《台阶》评课

首先,我不追求课堂气氛的表面繁荣,而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自主阅读和感悟。听了很多的公开课,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表演的成分太多,许多老师的语文课几乎没有了学生阅读的环节,还开脱地说“同学们课下已经充分的预习了”或者走过场似的让学生读个一两分钟就开始集体讨论。每当我看到这样的课成了优质课的时候,我就真的觉得我们的学生会不会在我们的一手导演下变成浮躁和虚伪的一群呢?(不能静下心来阅读;将别人写在书本上的现成的感受拿来表演。)我觉得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就是学会与文本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与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是任何花样繁多的学习方法都无法替代的。我们语文教师没有任何理由剥夺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权利。(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会的阅读时间。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汽笛,享受审美乐趣。)

第二,在阅读的时候,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悟文本,这样,学生才会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我经常鼓励学生在阅读文学性作品的时候要结合自己类似的生活体验或者把自己假想成作品中的某个人,从而来理解和迎合作者的某种特定的感情!同时,我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感情之余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体验,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所以他对生活的感悟就会有与众不同之处!课文是作者生活经历的高度浓缩,它象一个酵母一样可以诱发读者的一些更深刻,更广泛的阅读心得。作为教师,我们应积极倡导学生在阅读文本后有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第三:完成教学的同时利用文本及时、合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这种人文教育不是盲目和机械的,教师必须抓住课文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情感取向适时进行。这堂课,我通过课后的小结,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地对待人生的理想和努力的追求人生的灿烂;课下的作业不止我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父亲日常的点点滴滴,目的就是想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自己身边的亲人,也感动于他们为自己的付出。这样日积月累的进行人文教育,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执教者:山东省莒南县团林中学鲁丽香老师)

【点评】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处于一种理性化的状态,即总体上重认识轻情感、生理性轻感性。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纠正这种偏差,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切合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强化感受性、体验性?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上面的鲁老师的案例,可以为这个问题提供答案。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了平等对话,特别是尊重和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的探索。《台阶》最大的特点就是“丰富感人”的情感充满了整部小说。这篇文章的中心点就是要走进父亲的内心,去体验一个朴质的农民的精神世界。鲁老师就紧紧地抓住了这一点,并围绕着这一指导方针,进行教学设计。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文本之中,从父亲的一言一行中,从父亲的眼神、驼背讲到父亲的理想、父亲的遗憾,慢慢地引领着学生一

步步的进入父亲的内心世界。

美中不足的是,老师最终没有以“情”开始,以“情”结篇。这篇文章的中心点就是要读懂一个老农民老父亲的心,而课堂最终响起的不是类似《父亲》一样的歌曲,而是唱起了《阳光总在风雨后》,与文章的中心偏离了。且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动情之处:是作者对父亲的怜惜和敬重之心。这是为什么这篇文章始终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伤的气氛的原因所在。可是这个案例里缺乏了这个方面的分析。如果课堂的结束,让学生从作者对父亲的一颗关爱之心中学到如何表现对父亲的爱。这也不乏为对人生的一种有益的启示吧。

第三篇:《台阶》评课稿

《台阶》评课稿

感谢左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优课的展示课。她的这节课之所以能获得推优并录制视频,我感觉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根据课标和文章体裁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台阶》这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从体裁上说,它属于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因此,左丽老师的教学目标和重点的设定是符合小说鉴赏的要求的: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2、指导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父亲性格特征,体会作者感情。

3、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热爱父亲。教学重点:1掌握概括情节的方法。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二)能从教材实际和学生的学情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

从教材的安排来看,这篇课文处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单元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台阶》叙述的是一位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了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现在的学生可以说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享受着亲人的百般呵护,他们能否理解文中父亲为一幢高台阶的新屋而耗尽了一生?他们又能否理解新屋造好后,父亲为什么却变得“烦躁”了,变得“自闭”了,变成了一幅“若有所失”的模样,觉得“不对劲”了?所以,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的写法应是本文的难点。这要求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走进父亲的心灵世界,思考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所以,左丽老师为本课设计了两个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的感情。2.探究父亲形象的典型意义。同时,结合本单元的实际和这篇课文的特点,确定了本文的教学方法:品读法、探究法。

(三)能发挥自身的最大优势,努力打造极富个性的教学课堂。

课下与左丽老师交流的时候,她说,朗读是她的强项。她懂得在这样的课堂,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带动其他教学环节。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她首选“品读法”。

“品读”中强调一个“品”字。阅读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读得有情,才能品得有味。左丽老师在这一点上,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这个环节的功夫到了,学生就有了一定的审美体验,就会满含深情地“打量”这个造台阶的父亲。所以,她在精选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品味欣赏,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同一个情景反复体会、玩味,争取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这个“品”字,不仅仅体现在“精选”段落的诵读上,而且体现在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课文改写的那首诗上,老师通过诵读,让学生对课文再品味,把学生对父亲的感情引向一个新的高潮。通过品味完成了第三个教学目标:“

3、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热爱父亲。”同时也解决了教学的重点“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这样通过“品”就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这样,通过品读,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深化,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拓展,就避免了架空分析,以讲代读的学风,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得到很好的交融。

(四)能把欣赏文章的权利下放给学生,努力打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

通观一节课,老师能很好地把握“导”的尺度,努力把欣赏文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学习的主人,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创造力。不论把握情节,还是赏析形象,不论探讨主题,还是写作拓展,都注意了学生的活动。尤其是能通过有效问题的设计,如“本文为什么以台阶为题”这一既有过渡又有深度的问题,来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抓住全文关键的一句“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引导学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本文的主题和父亲形象的典型意义,让合作探究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五)能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进行恰当的点评。

越是开放的课堂,教师的随机点评就越能体现一个老师的教学功力。教学环节的调控,教学内容的完成,教学目的的实现,无不与老师的点评密切相关;学生活动的热情,学生课堂的气氛,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无不与老师的随机点评密切相关。这一功力,可以凸显一个老师的随机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能力。这节课左丽老师始终都在巧妙使用“点评”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利用点评,她完成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利用点评,她与学生一起对精选的段落进行了分析,完成了对父亲这一典型形象的把握;利用点评,她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主题,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可以说恰到好处的点评“点”亮了她的课堂,让她展示了自己的教学功力与魅力。

(六)能用简洁的板书凸显本课的主题。

本课题目是“台阶”,板书设计也是台阶式的,每一个台阶都凸显父亲的某一性格特征,而这些性格特征不是随意地罗列在那儿,而是结合父亲奋斗的历程和本文主题,层层呈现的,“谦卑”是骨子里边的,所以在最底层,依次是“辛苦,坚韧、要强”,这一设计,正如文章的题目,它是有深意的。教学是一门艺术,即使在多媒体发达的今天,板书的作用,仍不可低估。

教学是门令人遗憾的艺术,完美无缺的课几乎是没有的。本课也难免有一些令人遗憾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虽然努力寻找最佳切入点,想找准一点,解决一课,让四十分钟的时间做到最合理的利用。但寻找的切入点一直觉得不是太理想。这也给老师们留了一个课题,本课到底从哪儿切入就最能构建我们的高效课堂了?有没有比左丽老师的设计更合理的设计呢?在以后教学中,我们到底如何找准一节课的切入点来打造我们的高效课堂呢?这一点遗憾,希望能成为我们教学的研究课题,让我们在不断探索中,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

(二)因为是评优课,处于时间上的担心,老师还是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说,为了确保课程能顺利进行,并节省时间,左老师设计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品读父亲形象的时候,用了填空的形式:品读第 段,父亲的,我读懂了父亲的。这种形式,虽然很好地实现了对课堂的调控,但很显然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放而不开,比如上课时有的学生感兴趣的不是父亲身体的某一部分,而是里边的环境描写或其中的某个句子,可由于老师这一模式的限制,学生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三)课堂虽然进行了合作探究,但涉及文章主题部分,因担心时间不足,有些浅尝辄止,仓促了事。

(四)本文很多段落和细节,文笔优美,意蕴深刻,但由于担心时间不足,不敢让学生尽情诵读,虽然用了品读法,但总体感觉,读得还是有些欠充分。总之,评优课不同于常态课。常态课,这节课讲不了的下节课还可接着上,可评优课就是有限的45分钟,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解决了,并且还要把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素质和教学才能充分展示出来,是很不容易的事。时间和内容上存在很大的矛盾,但这个矛盾的解决,可以考验老师的多项能力,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也把容量与时间的矛盾考虑进去,并能把这个矛盾恰到好处地解决了,力争让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优质高效,那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问题就会逐渐减少,打造高效课堂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以上所言,是我对这节评优课的思考,再次感谢左老师给我们上了这节评优课的展示课。希望老师们借这次评优课的东风,在课改的路上迈出崭新的一步!

谢谢大家!

第四篇:《台阶》评课记录

《台阶》评课记录

八年级 管小莉

授课者自评:这节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台阶》,可能整个课堂的流程比较完整,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课件也做得比较好,但是这节课我没有平时上课时的从容,没有平时上课时的胸有成竹。虽然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修改了三次,但这堂课仍上得不尽如人意。对于本文的学习,我始终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将学生的感悟品味作为课堂的主旋律,对于课堂环节,基本不做过细的安排部署,遵循“收放有度,活而不乱”的原则,适当的时候示范一下,必要的时候追问一下,关键的地方提升一下。现在的孩子,因为生活的舒适与优越,感悟平凡生活的触觉有些迟钝,我们做教师的必须善于抓住契机,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自觉地将文字与情感融为一体,文章与生活合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自身方面,必须深入挖掘,使真美再现;更要学会刺激学生情感的兴奋点,使他们愿意接过老师抛来的接力棒,一棒接一棒,乐此不疲。

张颖老师:好的课堂评价有助于和谐课堂的生成,能给予学生轻松感、自信感,从容地感受每一节课,也能诱发或唤醒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让课堂成为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体会更多成功的欢乐。从这点上来看,管老师这节课注重了课堂的评价,对学生及时鼓励且能纠正学生的错误,教学思路明晰,教态大方,语言流畅,对于新上任的老师来说,课上得很不错。

朱立斌老师:现代教育理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课堂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地方,而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平台。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堂课,我觉得管老师进入了角色,感情完全投注到课堂里,这课堂课里采用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与学生达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参与“活了起来”,这位教师充分唤醒和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和扩充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从而让学生在“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广阔生活情境中去体验

语文的博大、自然与精深。这里的“生活经验”就是指读者的生活经历,包括对人生、对世界、对感情等方面的认识的综合体验。阅读的理解就是读者生活经验的汇兑,就是读者与作者在某一生活领域中的体味的碰撞。总体来说,课堂表现不错。

王青老师:“用生活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本来是我们上课要达成的一个理念,也是一直以来我努力的方向。《台阶》这篇文章虽然作者30年前写的,当时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也离学生比较远,但其实在生活中是可以找到当时的影子的,我们完全可以引领学生挖掘那种生活信息,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教师调动起来的生活信息与文本进行对话,与文本中的父亲和儿子对话,从而与文本产生共鸣。这堂课管老师自始至终都在贯穿这个理念,帮助学生理解儿子对父亲的怜惜和同情,以及儿子对农民不幸生活状况的悲痛之情,我觉得这也是这堂课让听众感觉很透彻的地方。

第五篇:台阶》评课记录

《台阶》评课记录 王凤艳 八年级,可授课者自评:这节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台阶》能整个课堂的流程比较完整,调动学生气氛还可以,课件也做得比较好,但是我自己觉得上得很糟糕,因为我没有平时上课时的从容,没有平时上课时的胸有成竹,课堂的临时应对能力好像一下子不知到哪里去了。虽然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修改了三次,其间也磨了一次课,但这堂课仍上得不尽如人意。对于本文的学习,我始终将美放在第一位,将学生的感悟品味作为课堂的主旋律,对于课堂环节,基本不做过细的安排部署,遵循“收放有度,活而不乱”的原则,适当的时候示范一下,必要的时候追问一下,关键的地方提升一下。现在的孩子,因为生活的舒适与优越,感悟平凡生活的触觉有些迟钝,我们做教师的必须善于抓住契机,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自觉地将文字与情感融为一体,文章与生活合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自身方面,必须深入挖掘,使真美再现;更要学会刺激学生情感的兴奋点,使他们愿意接过老师抛来 的接力棒,一棒接一棒,乐此不疲。尚老师:好的课堂评价有助于和谐课堂的生成,能给予学生轻松感、自信感,从容地感受每一节课,也能诱发或唤醒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让他们体会更多成功的欢乐。让课堂成为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自我发展。

从这点上来看,王老师这节课注重了课堂的评价,还是不错的。杨老师:现代教育理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课堂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地方,而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平台。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堂课,我觉得王老师没有进入角色,感情没有完全投注到课堂里,虽然在这课堂课里采用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从表面上看教师与学生进行了对话,其 实与学生没有达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刘老师:我也有同感,王老师好像整堂课都在关注时间,关注课堂流程,没有关注学生的表情和表现,没有用心与学生交流,比如在重点研读环节中,在学生理解了“老了”的含义和最后一句话用句号的作用后,再

出示了一道思考题:如果文中的这位父亲是你的父亲,你还想对他说什么?按照道理,这个问题是引领学生理解文本的一个高潮,但学生说得仍 “父亲您该休息了”之类的理解,“父亲您辛苦了”然很肤浅,只提到:学生也没有与作品达成共鸣,学生没有与教师达成共识,对,胡老师:

究其根底就是老师没有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纪老师: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空间,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课堂上关注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语文是生活的语文,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 王老师:,意味着教师要充分唤醒和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参与要“活起来”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丰富和扩充学生缺乏的生活经验,从而让学生在“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广阔生活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情境中去体验语文的博大、自然与精深。这里的“生活经验”就是指读者的生活经历,包括对人生、对世界、对感情等方面的认识的综合体验。阅就是读者与作者在某一生活领域中的读的理解就是读者生活经验的汇兑,体味的碰撞。所以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完成这一方面的内容。“用生活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本来是我们上课要达成的一个赵老师:年前写30《台阶》这篇文章虽然作者理念,也是一直以来我努力的方向。的,当时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也离学生比较远,但其实在生活中是可以找到当时的影子的,我们完全可以引领学生挖掘那种生活信息,让学生用自与文本中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教师调动起来的生活信息与文本进行对话,的父亲和儿子对话,从而与文本产生共鸣。王老师:这堂课王老师自始至终都在贯穿这个理念,帮助学生理解儿子对父亲的怜惜和同情,以及儿子对农民不幸生活状况的悲痛之情,我觉

得这也是这堂课让听众感觉很透彻的地方。

下载“问题群”课例《台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问题群”课例《台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群文阅读--课例--说课稿

    群文阅读说课稿 一、教学设计的模式 从单篇精读课型设计向群文阅读课型设计转变,用群文阅读的方法尝试教学。 二、教材分析 《古诗四首》是我选取的四首以“爱国”为主题的诗......

    《台阶》说课及教学设计

    红兴隆局直中学 初三语文教师王辉宇 各位评委: 我今天授课的文题是《台阶》。 《台阶》是八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是以记人为主的叙事性作品。 本单......

    《植树问题》教学课例

    《植树问题》教学的研究 【背景分析】 一、说教材:《植树问题》是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场”的内容。教材从情境剪绳子导入,引入直线上的植树问题。我们通过对教材的解读,把......

    台阶 微课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台阶》微课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人不愿在别人面前提起;他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以至于我们无法从人群中将他分辨出来;他的......

    《台阶》教学案(样例5)

    《台阶》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

    台阶 教学设计(样例5)

    《台阶》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是当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说。 二.设计思路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

    群文阅读探讨课教案

    群文阅读探讨课教案教学时间:2014年3月27日(星期四)第二节 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 执教老师:唐xx 教学内容:童话群文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了解这篇童话中小女孩......

    课例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十课 《侵略者在中国的罪行》课例 西街小学 张红秀 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来自第四单元《不能忘记的屈辱》中的第十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