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管理基础工作
浅谈如何搞好企业管理工作
企业管理工作是指为企业有效地执行各项管理职能、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提供资料数据、共同准则、基本手段和前提条件的必不可少的专业性工作,是企业各项专业管理工作的基础。它和各项专业管理工作,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一方面,基础工作寓于各项专业管理之中,必须和专业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各项专业管理工作,又必须建立在基础工作之上,依赖基础工作才能搞好。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主要有:
1.标准化工作。包括各种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订、执行和管理。
2.定额工作。包括各类技术经济定额的制订、执行和管理。3.计量工作。包括计量检定、测试、化验分析等方面的计量技术和管理工作。
4.信息工作。主要是指收集、处理、传递、贮存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要的资料、情报、数据等工作。
5.规章制度工作。指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执行、修订和管理工作。
6.基础教育。指对职工从事本职工作,履行本岗位职责所必需进行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技术业务教育。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就其整体看,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科学性,即基础工作必须按客观规律科学地做好。如劳动定额和物资消耗定额,不是随意进行臆测和估计而制定的,它是根据客观规律,结合实际,用先进的测试工具和科学的测试方法,对大量的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确定的。
2.全员性,即基础工作必须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依靠企业全体人员共同做好。因为基础工作是一项面广、量大、日常性的工作,广泛存在于企业的各部门、各环节、各职能工作之中。
3.发展性,即基础工作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随着环境与条件,特别是经营目标的变化,必须在内容与要求上作出新发展与调整。
4.先行性,即基础工作必须先于各项专业管理工作进行。
因此,基础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有什么样的基础工作,对于企业的有效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它是实现企业管理职能的必要前提.如果没有基础工作提供准确的资料、准则、手段和前提,计划、指挥、协调与控制就不可能很好地进行。
2.它是提高企业素质的重要基础。企业素质包括员工队伍素质、技术设备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等多方面内容,其中任何一方面素质的提高都有赖于搞好管理基础工作。例如,加强标准化和计量检测工作,制定先进合理的标准,运用科学的计量检测手段,可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技术设备水平;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强员工思想工作和业务培训,有利于提高员工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而搞好信息、标准化、定额工作和规章制度建设,又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3.它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依据。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企业的基本分配原则。要正确贯彻这一原则,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对员工劳动的贡献做出量与质的评价。而各种标准、规范的执行情况的完成程度,则是衡量员工劳动情况的重要依据。
4.它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有了先进合理的定额,员工劳 2 动有标准,降耗节能有依据,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物耗的降低;有了严格的技术标准和精确、完备的计量检测手段,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加之切实可行的科学决策和各项管理职能作用的高效发挥,从而在各方面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重要保证。
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就应抓好企业管理的六项基础工作,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标准化工作
标准是指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标准化则是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优良秩序和理想效益的过程。标准化工作则是指标准的规定、执行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它是企业中一项根本性的管理基础工作。
企业标准有多种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我厂企业标准是按制订标准的对象进行分类的,主要分为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
技术标准是对生产对象、生产条件、生产方式以及包装贮运等所作的应该达到的尺度和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定。它是企业标准的核心和主体。其内容主要包括:各专业《运行规程》、《检修规程》、《试验规程》、《化验规程》。
管理标准是指对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职责、内容、程序等所作的规定。其内容主要包括管理基础标准、管理程序标准、管理业务标准、等,我厂《管理标准》共分为安全生产、综合经营、党群管理、职责范围及绩效考评等四个分册。
工作标准是对企业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及工作要求而制定的标准。主要包括:各岗位人员岗位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各单位业 3 务保安责任制等。
2.定额工作
定额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人、财、物的消耗、利用和占用所应遵守的数量规定。定额工作是指企业各类定额的制订、执行和管理等工作。定额对于企业制定生产经营计划,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合理组织劳动,提高劳动效率,充分利用物质技术设备,都在重要作用。
定额的种类繁多。工业企业的定额通常包括劳动定额、物资定额、设备定额、流动资金定额、管理费用定额、生产组织定额等。
定额工作的核心是确定定额水平,制定先进合理的定额。先进合理的定额是指在正常生产条件下,经过努力大多数职工能够达到,少量职工能够超时,少数职工能够接近的水平。定额制订的办法主要包括经验估计法、统计分析法和技术测定法等三类。虽然精确性不同,但各有其适用范围。
3.计量工作
计量就是用计量器具的标准量值去测量各种对象的量值。计量工作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量、质的数值进行掌握和管理,包括计量检定、测试和化学分析等方面的计量技术和计量管理工作。计量技术是指计量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应用,主要研究计量标准及其测量手段和测量方法。计量管理是对企业计量实行技术的、经济的、法制的、行政的组织管理。
计量工作是取得真实数据的重要手段,没有计量,就不可能有可靠的原始记录和统计资料。随着企业管理的发展,计量工作已成为“工业的眼睛”、“管理的耳目“。因此,做好计量工作对提高企业素质、产品和服务质量及经济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做好计量工 4 作,其关键在于准确、完备和计量单位统一。
4.信息工作
信息是人类共享的从客观现象中提炼出来的各种有用的消息总称,是具有新内容和新知识的消息。企业信息是从企业角度去观察与研究、利用的信息,它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并能被利用又反作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企业信息工作则是对企业信息的搜集、处理、传递、贮存等管理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原始记录、统计、技术经济情报以及科技档案等。
原始记录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定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每一次具体内容所作的最初的直接记录。
统计资料是对原始记录提供的原始数据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整理分析而形成的比较系统的资料。
技术经济情报是指企业为提高科技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收集的、有系统的、经加工处理的信息资料。
科技档案是指在企业的科研、新产品开发、基本建设、企业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管存贮的图纸、文字材料、计算资料、照片、影片、录音、录像等科技经济文件。
在现代企业中,信息已成为一种宝贵的无形资源,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作用。它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组织和控制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各方面之间联系的纽带。
5.规章制度
企业规章制度是用文字的形式,对各项管理工作和作业操作的要求所作的规定,是企业全体员工行动的规范和准则。其内容大体上包括基本制度、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三类,其中责任制度是其他各项制 5 度的核心。
基本制度,是带根本性制度,如企业领导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这类制度对企业总体工作产生影响。
工作制度,是对包括计划、劳动、物资、财务等专业管理工作的内容、程序、方法、要求等所做的具体规定。如计划管理制度、生产经营管理制度、技术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等。
责任制度,是指规定企业内部各级组织、各类人员的工作范围、应负责任以及相应权限的制度。现已发展成为企业内部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搞好企业规章制度建设,有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它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秩序进行曲的必要条件;是协调企业内部关系、提高工作效能的重要手段;是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的重要措施;是增强职工组织性、纪律性的行动规范。
6.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是指为了使企业每个成员具备从事本职业、本岗位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而进行的思想、纪律和技术业务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思想纪律、该岗位的专业知识、技能等的教育培训。
企业管理工作实际上是一项一针引千线的综合工作。我厂的企业管理工作主要采用的是方针目标管理法。每年根据厂部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制定了年度方针目标实施对策图,月度下达方针目标任务书,过程中以安全、生产、经营、人力资源、精神文明、综合管理等几条线进行动态和静态检查考核,对存在问题进行月度诊断汇总,提出整改措施,以使工作得以持续改进。为确保月度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厂部又要求各职能部门制定周工作计划安排,企管逐项落实;对办公会、调度会领导布置的 6 各项工作,企管要进行跟踪落实,督查督办。
从我厂企业管理目前现状来看,各种制度、标准、规范还比较健全,关键是认识上还有差距,落实上还不到位,执行上打了折扣;信息渠道不够及时、畅通,有时存在断档、越位情况;原始记录不够规范,归档保存不够系统,技术档案未全面实现单位共享,有时还保存在个人手中,清册不全;劳动定额还不够科学合理,岗位规范、岗位描述还在制定、推广阶段等,今后应对以上存在问题进行逐项整改落实,全面提高我厂的企业管理水平,为我厂的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第二篇: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
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实施办法
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是推动企业规范管理基础工作,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不断改进和创新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保障机械工业“三大战役”顺利实施的一项重要活动。管理基础工作是任何一个企业开办和运行的起码条件,因此,该项活动就其内容而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各企业要在行业统一目标要求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认真自查,找出差距,制订措施,限期整改达标,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奠定坚实的管理基础。各级机械工业管理部门要切实负起全行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服务的职能。为此,特制定《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实施办法》(简称《规范化》)。
一、目标
“九五”期间,所有机械企业都要使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和巩固,全面达到《规范化》要求的内容(简称“达标”),其中,在实施“三大战役”中创立1000种名牌产品的企业、500家质量信得过“明星”企业、100家有较强竞争力的“巨人”企业、300家建立起具有较强开发能力技术中心的企业,以及已获得国家一级、二级企业和“中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称号的企业应提前达到要求:一年见效,两年完善、三年巩固。
二、要求
(一)标准化工作
1.正式生产的产品必须有按规定程序批准并适合用户需要的产品标准,及与产品标准相适应的有关基础标准,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外购件标准;主要产品的包装、储运标准;产品的工艺、工装标准;安全、卫生、环保标准;检验范文搜网和测试标准等,并认真贯彻执行。
2.制定了生产、技术、质量、设备、物资、能源、经营、财务等各项管理标准、职能处(科)室的工作标准和各类人员的工作标准,并认真贯彻执行。
(二)计量工作
1.达到三级以上计量合格。
2.有合理的计量检测点、网络图,计量器具配备齐全。3.计量器具综合配备率达到100%。其精度以适合为限。4.计量标准器具的周检率及其合格率达到100%。
(三)定额工作
1.建立健全了劳动、物资、能源消耗、资金、费用、设备等各类定额体系,主导产品定额覆盖率达到90%以上,执行率达到100%。
2.定额实行归口管理,定额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完善,台帐齐全,有定额执行情况的分析改进措施,完成情况良好。
(四)信息工作
1.建立了信息档案管理制度,各类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处理、传递、存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能及时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
2.各类信息,包括原始记录、台帐、统计报表、计划指令、档案等信息齐全、准确、及时。
3.有信息、档案工作发展规划和实施措施,逐步实行信息工作的计算机辅助管理。
(五)基本规章制度
1.建立健全了各项基本规章制度,包括: 企业领导制度: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企业,制定了三个条例的实施细则;实行《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建立了规范的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企业领导制度。
管理工作制度:经营决策、计划、生产、技术、质量、物资、财务、设备、动力、劳动
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实施办法
人事、销售服务、思想政治工作、生活福利事业等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经济责任制和资产经营责任制:做到职权清楚,企业的方针、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车间和班组;责任落实,考核严格,奖惩合理,使职工的劳动所得与劳动成果相挂钩。
2.规章制度具有严肃性、权威性,有保证贯彻执行的可行措施和考核办法,并能适时修订、充实和完善。
(六)职工教育
1.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有长期培训规划和实施计划。
2.对全体职工进行了本专业应知应会和安全教育,并达到岗位技术(业务)要求。3.新职工进厂先培训、后上岗,特殊工种和关键岗位的操作人员必须取得操作合格证书。
(七)班组建设
1.建立健全了以经济责任制为核心的班组管理制度,形成班组建设管理体系。2.加强班组的思想、文化、业务建设,有班组建设的规划、目标和措施。3.班组实行民主管理,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充分发挥职工加强班组建设的积极性。
(八)现场管理
1.“工艺突破口”工作达到了五条标志: ①建立健全了统一、有效的工艺管理体系。②有一套充分调动工艺人员积极性的办法。
③完善工艺文件和规章制度,严格考核办法,严格执行了“三按”(按图样、工艺、标准)和“三定”(定人、机、工种)。
④建立起文明生产秩序。
⑤消除因工艺管理不善而造成的产品质量事故,建立起正常的工艺工作秩序,使产品质量基本稳定并有所提高。
2.现场管理工作落实了六项基本要求:
①治理现场环境,实行“定置管理”,改变生产现场“脏、乱、差”的状况,做到人流、物流运转有序、畅通,现场环境整洁,建立起文明生产秩序。
②在“工艺突破口”工作初见成效的基础上,按照产品技术和经济生产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工艺路线和工艺布局,提高工艺水平,严格按工艺要求组织生产,使生产处于受控状态,达到产品质量稳定提高。
③以生产现场组织体系的合理化、高效化为目标,不断优化生产劳动组织,合理进行劳动分工,消除各种无效劳动和时间浪费,做到生产指挥灵,劳动效率高,安全均衡生产。
④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劳动及消耗定额、计量检测、统计台帐等管理基础工作,做到制度化、标准化,并严格考核,保证信息流及时、准确、畅通。
⑤完善管理保证体系,把质量、工艺、消耗、生产、设备、财务、安全等各项管理工作进行系统协调,采用先进管理方法对投入产出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提高现场管理的运行效能。
⑥搞好班组建设和民主管理,开展群众性、经常性的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和双增双节活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一支思想觉悟高、技术过硬、纪律严明的职工队伍。
三、实施原则
(一)企业自主实施与行业管理部门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二)各项管理基础工作要求的目标尽量采取量化的原则。
(三)无假冒伪劣产品,无重大人身、安全、设备和质量事故,无严重违犯财经纪律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应作为管理基础工作规范达标的基本条件。
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实施办法
(四)达标监督检查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从严要求、保证质量,注重实效、不走过场,不给企业增加负担。
四、工作程序
(一)企业按照《规范化》要求的内容和目标,对照检查,找出薄弱环节,制订措施,认真整改,限期达标。自查一般一年进行一次,并将自查结果书面上报企业的行业管理部门。自查达标的企业向行业管理部门申报达标结果;未达标的企业要上报自查情况、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整改措施和达标期限。
(二)各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机械行业管理部门、国家试点机械企业集团在收到企业的申报书后,要组织有关单位领导和专家组织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评价组,选择一定比例的企业进行抽查。其中:对创立1000种名牌产品的企业、500家质量信得过“明星”企业、100家“巨人”企业、300家建立技术中心的企业,以及已经获得国家一级、二级企业和“中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称号的企业,要进行认真细致的逐一检查。对未达标企业要进行帮助、教育和督促,以及有关的经验、存在的问题、拟采取的措施等报部政策法规体改司企管处。
(三)部政策法规体改司企管处组织有关司局和专家组成“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评价委员会”,对各省市厅(局)的评价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并进行必要的抽查,在进一步审核后,通报检查结果。
五、组织领导
(一)按照“分级组织,分类领导”的原则,机械工业部负责全行业《规范化》实施的组织领导工作,其职责是:
1.组织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对全行业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基础工作知识的培训;
2.组织“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评价委员会”,对全行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具体工作委托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进行;
3.组织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机械工业部经济管理研究院及各行业协会等单位,开展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咨询、诊断活动,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4.根据《规范化》的实施情况,对全行业管理基础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适时的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
5.在全行业推广企业加强管理基础工作的经验,同时对因忽视管理基础工作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企业进行曝光,以引起全行业的警觉;
6.根据管理基础工作规范达标情况,在全行业的评优、试点等工作中提出对有关企业的推荐或否决意见。
(二)各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机械行业管理部门或国家计划单列机械企业集团在机械工业部的统一指导下,负责推动本地区(集团)《规范化》的实施和组织对企业的评价,其职责是:
1.负责组织本地区(集团)中小型企业厂级领导和企业管理人员有关知识的培训工作; 2.负责组织本地区(集团)管理基础工作评价组,对企业进行抽(检)查,并将抽(检)查结果上报机械工业部;
3.根据本地区(集团)〈规范化《的实施情况,对本地区管理基础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
4.组织有关专家对本地区(集团)企业进行管理基础工作咨询和诊断活动,尤其对于后进企业应加强指导、督促和帮助;
5.及时总结、汇报本地区(集团)开展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的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6.根据本地区(集团)》规范化《的实施情况,对有关企业的评优、试点等工作提出推
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实施办法
荐或否决意见;
7.可以委托中介组织具体从事有关工作,以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六、本办法由机械工业部政策法规体改司负责解释。
七、本办法自1997年起实施。
《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实施办法》来源于范文搜网,欢迎阅读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实施办法。
第三篇:乡镇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管理办法
文章标题:乡镇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管理基础工作,提高乡镇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和国家有关法规政策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乡镇企业应根据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职能和基本任务,本着先进、准确、齐全、配套的要求,坚
持循序渐进、完善提高的原则,促进管理基础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第三条 乡镇企业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应以管理高水平、机制高效能为目标,同各项专业管理、现代化管理有机结合,实施管理效益型的经营战略,形成独具特色的管理体系。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乡(含镇)、村(含村民小组)办企业和农民股份合作作业(以下简称企业)。联户、户办企业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 管理基础工作的内容和要求
第五条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包括标准化、计量、定额、信息、规章制度、基础教育、班组建设等七项内容。乡镇企业应按照七项内容开展管xiexiebang.com理基础工作,乡村骨干企业必须达到管理基础工作验收合格。
第六条 标准化是指以制定和贯彻标准为主要内容的有组织的活动过程。
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核心是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化体系,并认真组织实施,使企业的技术工作、管理工作都按标准进行,做到科学合理,达到高质量、高效率、低消耗的目的。
乡镇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建立标准体系,逐步扩大标准覆盖面;认真组织贯彻实施各项标准,严禁无标生产;需要最用国际标准的,应逐步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
第七条 计量工作是用度量衡等工具,对生产经营活动及日常管理工作中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掌握,控制和管理。
企业计量工作的任务是:宣传贯彻国家有关计量法令、法规,监督检查本企业各部门、各车间的执行情况;配齐、管好、用好计量器具,保证量值准确可靠;根据生产需要,计量器具品种及数量,建立健全计量标准器具,完善量值传递系统;制定计量标准器具、工作用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计划,并严格按周期开展检定;研究解决生产中计量测试技术问题;依照计量法处理企业内部由于计量器具准确度引起的计量纠纷;培训计量管理人员和计量技术人员。
第八条 定额工作是指各类定额的制定、执行和管理工作。
企业应坚持定额水平的平均先进性,积极采用科学方法制定、修改和完善各类定额,扩大定额覆盖面;加强定额的组织管理,建立健全各种适合企业实际的定额管理制度,提高定额管理水平。
第九条 信息工作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料、数据和搜集、处理、传递、存贮等管理工作。
企业应着重抓好厂内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和报表的管理,建立信息网络,搜集技术经济情况,建立科技信息档案,及时做好信息处理工作,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
第十条 规章制度是对各项管理工作和劳动操作所作的规定,是职工行动的规范和准则。
企业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特别应明确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度,健全领导制度和各项企业管理的工作制度及其职责范围,并不断修定和完善,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章可循、行为规范。
第十一条 基础教育是企业按照生产要求,对在职人员从事本职业、本岗位工作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业务能力进行的教育。
企业应对在职人员包括生产工人、技术和管理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厂风厂纪教育和文化技术业务教育,按有关规定达到上岗要求。
第十二条 班组建设是企业进行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是企业最基层的管理组织。
企业应健全班组管理制度和组织建设,加强班组的管理基础工作,围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班组活动,培养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
第三章 考核验收程序
第十三条 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乡镇企业管理基础工作验收细则》(见附件)具体规定的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对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考核验收。
考核验收应严格要求,保证质量,做到公正,全面、客观地评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水平。
第十四条 考核评定采用评分计分wenmi114.com的办法。企业管理七项基础工作的标准分为1000分,经过考核验收累计分达到600分以上(含600分),并各专项得分都在规定分数的60%以上的企业为管理基础工作合格企业。
对合格企业应划等级,一般可定为管理基础工作合格级、二级和一级,划定等级的分数线段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十五条 考核验收应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掌握。但有的项目企业实际水平达标不全,应酌情扣分,可按标准分值×(1—企业实际水平得分系数)计算扣分,即对企业实际水平按较好=0.8,一般=0.6,较差=0.3,差=0掌握。
第十六条 企业按照《细则》内容自查合格后;向乡(镇)乡镇企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定推荐,由县(市、区)乡镇企业局组织检查验收,报地(市)乡镇企业局审核发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乡镇企业局应进行抽查,保证验收质量,并按照本《办法》要求统一印制验收表(见附表一)、合格证(见附表二),每年年底将管理基础工作验收合格的企业数和有关情况(见附的三)报部乡镇企业司。
第四章 考验验收队伍
第十七条 各级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应选配一批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有实践经验、工作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组成管理基础工作考核验收队伍。
第十八条 参加考核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全面掌握《细则》规定的考核内容,明确评分尺度,熟悉验收方法和程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乡镇企业局进行资格审定认可,发给“乡镇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考核验收员”证书。
第五章 组织领导和管理
第十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市)、县(市)乡镇企业局应把管理基础工作列入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有领导分管、有职能部门抓,认真组织企业开展达标活动;应制订规划和计划,层层落实到企业。
应把管理基础工作列为各级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定期进行检查。
第二十条 各级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应采取各种鼓励政策和措施,激励企业抓好管理基础工作。
第二十一条 省、市已制定管理基础工作考核办法或实施细则,经验收合格的企业,可予以认可,但应按本《办法》和《细则》完善提高。
第二十二条 各级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对管理基础工作合格企业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复查。复查时发现管理基础工作不合格的企业,要限期整改或收回证书。
第二十二条 各级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把管理基础工作合格作为企业升级的基本条件。凡是申报省级系统先进企业以上等级的企业,必须达到管理基础工作一级;申报地(市)级系统先进企业,必须达到管理基础工作二级。凡是管理基础工作不合格的企业,主要领导人不得评为先进个人和企业家。
第二十四条 各级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分类指导,分级负责,主动做好服务,指导企业加强管理基础工作。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可以根据本《办法》规定的原则,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实施意见。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农业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从一九九一年七月一日起施行。
《乡镇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管理办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乡镇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管理办法。
第四篇:加强校办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初探
加强校办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初探
徐州市教育局勤工俭学办公室王学让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办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增加校办工厂的活力,提供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为此,在这里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校办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校办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主要内容、作用和要求;
三、加强校办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途径。
一、加强校办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校办工业企业管理现状,急需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就徐州市校办工厂管理现状来看,这些年来,校办工厂在企业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我们的管理水平不高,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普遍比较薄弱,其具体表现、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1)信息不灵敏和数据资料不完善。有不少校办厂的原始记录、台账很不齐全,有的甚至没有原始记录,更无统计分析。有的厂对生产投料多少,产出多少,有多少废品,全然无据可查。不少厂没有开展技术经济情报工作。因此,在生产经营管理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2)规章制度不健全,有的厂至今没有建立起岗位责任制,有的厂虽有规章制度,但执行不认真,不严格,工厂的不少工作无章可循或违章操作,以致造成物质浪费,设备损坏,甚至危及人身安全。
(3)定额不健全或无定额生产。有的厂在生产中,一个班次要完成多少产量,或每件活要多少时间,没有考核的标准,即使有标准,也不考核。在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上,吃大锅饭,想用多少,就用多少,大勺子挖,挖多少是多少。由于,无定额,无标准,无考核,就必然形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因此,在分配上,也只有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拿奖金一人一份,你是十元,我也得两个五元,少一分也不行,不能奖勤罚懒,因而影响调动广大职工的责任心,主动性和积极性。
(4)计量手段和计量制度不健全。校办工厂的计量达到三级计量要求的很少,徐州市内只有一家校办工厂的计量初步达到三级要求。不少厂至今没有拿到计量合格证。有的厂原材料进厂,产品出厂均无可靠的计量手段,有的靠估算,有的根本不计量,对方说多少是多少。有的在原材料、燃料、动力的消耗上仍然吃大锅饭,对与原材料进厂多少,消耗多少,产品出厂多少都是一本“糊涂账”,这就会造成严重的浪费。
(5)基础教育缺乏,校办厂的职工不少未经过专门培训,思想政治素质,技术业务素质与校办工业当前的生产和今后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例如,有个校办工厂,花了几万元,购买一台新设备,显然增购这台设备是不必要的。再者,在安装这台设备时,按产品工艺要求,前后两道工序之间的距离应尽可能靠近,才能保证厂品的质量,可是,这台设备却安装到前道工序的二迷以外,由于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只好拆下来,重新安装,因而造成了很大浪费,在工作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都是基础教育缺乏,不懂管理,不懂业务技术的结果。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校办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是比较薄弱的。那种“工作无记录,劳动无定额,消耗无计量,核算无凭证”,以及:“数据不齐全,计量不准确,信息不灵敏,设备不检修”,的现象,那种,管理乱,环境脏,工作松松垮垮的现象,在校办工厂中是大量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因而造成了工效低,质量差,消耗大,成本高,影响提高经济效益,也影响校办工厂生产的发展。
2、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是企业实施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等)实现经
营目标,提高经济效益,而提供的数据,资料,报表,规范和条件等工作的总称。它是企业实施管理职能的前提条件,基本手段和方法。
我国企业管理四十年的实践证明:“哪个时期管理基础工作被重视和比较完善,哪个时期企业管理水平就提高,生产就发展,经济就繁荣;哪个时期管理基础工作被破坏削弱(文革时);哪个时期管理水平就下降,生产就停滞,经济就衰退”。同样。哪个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比较完善,哪个企业就管理得好。工作效率高。产品质量好。物质消耗小。生产初步低。经济效益好;哪个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哪个企业就管理得差,则工效低,甚至造成亏损和倒闭。这说明,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状况的好坏,是企业管理好坏,企业兴衰和生产发展快慢的“晴雨表”和“温度计”。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施有效管理的基础。它可为实现经营决策最优化提供依据,也可为各项专业管理提供数据和资料。例如,企业在确定经营目标,方针和制定计划时,除了依据国家的政策,法令。上级的指示,以及市场予测等外部资料外;还需要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大量的统计数据、资料、定额和标准等基础工作资料。同样,各项企业管理是不能离开基础工作的,例如:设备管理,就要相应的设备档案,台账,维护保养制度,操作规程,各种检修定额等基础工作。
(2)是建立企业正常生产秩序,控制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力工具。按照系统的观点,企业是由人力、资金、设备、物质、任务、信息等六个要素和供、产。销三个环节所组成的一个从生产经营为中心的系统运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物的运动,又有资金的运动,也有人的运动,以及伴随而来的信息流动。为使企业的六个要素形成最佳的结合,使公、产、销三个环节相互衔接,畅通无阻,就必须发挥信息的向导作用,标准的规范作用,制度的保证作用,计量的监督作用等等。从而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有效地控制生产经营活动。如果管理基础工作不健全,不完善,就会造成生产秩序的混乱和管理活动的失控。
(3)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增加经济效益的保证。产品质量低,物质消耗高,是造成企业经济效益差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以扎实、健全、完善的管理基础工作为前提。例如,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创名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就要有先进的产品技术标准,完备的计量工作,严格的质量责任制和质保体系,以及反馈灵敏的信息,否则,提高产品质量,创名牌,增强竞争力,就只能纸上谈兵。再如,企业要降低物质消耗,就要有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原材料消耗定额,各种费用定额,以及健全的规章制度等管理基础工作为保证。当前,有些校办工厂产品质量低,物质消耗高,损失、浪费大,经济效益差,正是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的必然结果。
(4)是贯彻按劳分配和完善经济承包责任制进行考核和计算的科学依据。随着改革的深化,需要进一步完善经济承包责任制,切实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打破“大锅饭”,克服平均主义,奖勤罚懒,从而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为此,就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先进合理的劳动,物质消耗定额,准备齐全的原始记录,完善的计量手段和制度,以及一系列齐全,准确的数据作为考核和计量的依据。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完善的管理基础工作之上的。
(5)是校办工厂实行科学管理,并进一步向现代化管理发展的基本条件。
目前,校办工厂管理,基本上还处于传统管理的阶段:管理人员主要凭经验办事。随着生产和技术的发展,这种管理方式越来月饼适应,必然进入科学管理阶段,进而向管理现代化发展。因此,强化校办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就更显得重要。例如:现代化管理需要运用电子计算机。这就要有齐全、准确的数据、资料来编制控制程序,若数据、资料不全,就无法使用电子计算机,若数据不准,则危害更大。有位经济管理专家说,使用
电子计算机,如果数据不准确,那就会:“输进去的是垃圾,输出来的还是垃圾”,很形象的说明了管理基础工作,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工具就无法推行。
3、加强校办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是形势和任务发展的需要。
所谓形式,就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党中央提出了深化改革的要求,各个企业 要进一步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国务院提出了企业要“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素质”的要求。校办工业也面临着提高的任务。提高什么呢?我认为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核心是提高管理水平。这一切,都要首先从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入手。
总之,加强校办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是提供校办工厂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它对改善校办厂管理,提高素质,增强活力。增强经济效益和促进校办工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管理基础工作,是校办工业当前极为必要而紧迫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校办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主要内容、作用及要求
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管理基础汇总的内容有所不同。根据校办工业的实际情况,带有共性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方面:
1、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是对企业各种标准的制订,执行和管理工作。它对稳定和提供产品质量,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加强校办工业企业标准化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贯彻执行各类标准,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各种产品的质量,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工艺、工艺装备、检验、包装、运输、贮藏等,凡是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没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应制定企业标准,消灭无标产品。
(2)有条件的校办工厂,要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或制定更高一些的企业内控标准,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校办企业各级领导,应把标准化工作,摆在应有的位置上。有条件的校办工厂可成立企业标准化委员会。所用校办工厂都应设专职或兼职的标准化工作人员,开展标准化工作。
2、信息工作
信息工作,是指企业收集、处理、传递和贮存内部(生产经营活动)和外部(市场等)的有关数据、资料、情报等工作。信息是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进行决策的依据,指挥的手段,控制的工具,数一种无形的财富。
加强校办工业企业的信息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台账及统计分析制度。
原始记录有用数字或文字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作的最初的直接记录,是信息工作的基础,是建立各种台账和进行统计分析的依据,也是企业各部门、车间、班组进行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工具。它对推行和完善经济责任制贯彻按劳动分配原则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办工厂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点设置原始记录,其内容一般包括:生产记录,如工票、毛坯、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出入单等;产品质量记录,如合格证,返修单,废品单,化验及试验报告单;劳动工资记录,日职工人数,职工考勤,工资,退离,调动,劳动保护用品发放,以及完全生产对;原材料供应及消耗记录,如原材料、燃料的采购,调拨,收,发。存,报废等;设备动力运转记录,如设备的数量,增减,使用,维修,封存,报废等;财务成本记录,如现金银行收支,费用,成本,税金等各类凭证;工艺技术记录,如产品试制,技术革新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其他方面的所需记录等。
台账是把原始记录按时间顺序,一般按天汇总,登记成册。企业各单位、部门都应设置台账,按基层单位(岗位)上报的原始记录报表,根据工作需要,把数据和情况逐日登帐,并
要逐月逐年的累积资料,做到系统化,规格化和档案化。
统计分析,是根据原始记录和台账所反映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进行及时的综合分析成为完善。系统的数据和资料,指导生产经营管理活动。
校办工厂应根据本厂实际情况,设立统计部门或统计员,进行统计工作,并建立工厂内部的统计报表制度。如设立日、月、季、年的定期统计报表。报表的内容可包括:生产统计(产品、品种、产量、质量、原材料消耗)劳工统计,物资供应统计,财务成本统计和设备统计等。
原始记录和统计分析要求全面、准确、及时和简便。
(2)积极开展技术经济情报工作。校办工厂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不仅要及时、准确、全面的掌握本厂内部的情报,而且还要广泛收集市场的需求及变化情况,及时、准确、全面及时 的掌握国内的,甚至是国外的技术经济情报资料。特别是同行业的状况。做到知己知彼,学习人家的长处,补充自己的不足。
应用市场多变,竞争激烈,因此,开展技术经济情报工作,显得特别重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对收集技术经济情报工作很重视,一般都没有情报管理系统,广泛收集国内外及同行业的生产、技术、经济情报。
情报资料是企业管理经营决策、技术引进、产品开发、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依据。收集情报主要靠调查研究,如进行国内外市场调查和预测,访问用户和翻阅资料等。
3、定额工作
定额是企业在有的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利用及占用所规 定的应达到的数量界线。
定额工作主要指各类定额的制订、执行、修订和管理工作。其主要作用:(1)是科学的有效的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是编制计划和实施生产、技术、劳动、物资、财务、供销等各项管理工作的依据;(2)是进行经济核算励行节约,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和手段;(3)推行和完善经济承包责任制,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依据。
校办工业企业要建立,健全定额工作,主要应做到三点:(1)凡是能够实行定额的,均应制订定额。如劳动、物资、资金、设备和费用等方面都要制定定额;(2)坚持定额的平均先进性,使大多数工人,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定额过低,失去了定额的意义,定额过高,工人努力后不能达到,则挫伤职工的积极性;(3)适时的修订定额。定额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生产技术条件发生变化,职工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提高了,显得定额偏低时,需要适时修订。一般是一年修订一次。
4、计量工作
计量工作包括计量、测试、检验以及对各种理化性能的测定和分析工作。其主要作用是:
(1)提供可靠的原始记录,核算资料;(2)把住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质量关;(3)分清各部门岗位以至个人的责任。
校办工业企业加强计量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计量工作制度,有条件的校办工厂,应设立计量室。一般工厂都要设有专人管理计量工作。
(2)计量器具要准确。在用的计量器具,应有使用、保养、送验、维修的规定和记录。要严格执行记录器具的检验规程。所有计量器具应经常处于完好状态,取得计量合格证。
(3)全面计量,应在生产过程中实行严格的计量验收和发放制度。
5、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全体职工必须共同遵守的行动准则和规范。是企业管理活动能够顺利实施的依据和基本保证。在校办工厂中,要把各部门车间、班组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工作协调起来,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正确处理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
生产经营活动有秩序的进行。
校办工厂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计量健全本企业的基本制度、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尤其要进一步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度。
规章制度应相对稳定,不断健全和完善,只有相对稳定,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秩序的进行;如果经常变动,朝令夕改,职工无所适从,则必然造成生产经营活动混乱。但是,也不是一成不变,规章制度也应随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适时修订,不断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一经建立,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不得违犯。因为规章制度即反映了客观规律又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集中代表了国家、集体和全体职工的根本利益,因此它具有严肃性、权威性和强制性,无章可循不行,有章可循也不行,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并认真执行。
6、基础教育工作
基础教育主要是对全体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职业。本岗位的业务技术教育,管理知识文化和科学知识教育等。
商品经济必然有竞争,而最终的竞争还是人的素质竞争,而提高人的素质,就必须依靠教育。
校办工业大多数职工未经专业培训,文化程度不高,管理知识缺乏,技术水平较低,校办工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和进一步发展,加强基础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要下大力气培训厂级领导,特别是厂长。实践证明,一个校办工厂的兴衰存亡,直接决定与厂长工作得好与坏,决定于厂长的管理,业务技术水平的高与低。目前大多数校办厂长的管理知识缺乏,业务技术水平不高,因此,应把基础教育的重点放在厂长的培训上。第二要有计划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选送优秀职工到培训部门或大专院校进行技术培训。第三要分期分批轮训车间,班组等中层干部和管理人员。
第四要加强生产个人的培训。对各岗位操作个人,应普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法制以及厂分厂纪教育;岗位应知应会、质量管理,以及安全生产文明生产教育。经常组织操作技术练兵,实行定期考核,升级。
第五篇: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1.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1.信息工作。信息是指原始纪录、资料数据、图纸报表等的总称。现代企业是一个彻底开放的系统。及时准确的信息,是进行正确决策的依据。企业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利用,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资源。
2.标准化工作。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定、执行和管理等工作。技术标准是指对企业的产品、生产条件、生产方法以及包装、贮存和运输等所作的有关规定,管理标准是对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职责、程序和要求所作的规定。
制定技术标准要经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起草、试验、修改、确认等步骤,技术标准是企业标准的重要内容。包括材料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工艺标准、设备及工具维修标准、安全与环保标准等。
管理标准是保证技术标准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企业通常采用图解法制定管理标准。管理标准一般由五个部分组成:包括管理总体图、管理流程图、岗位工作图、信息传递图和有关文字条例等。
3.定额工作。定额工作是指企业各类技术与经济定额的制定、执行和管理工作。定额是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对物力、财力人力的消耗及占用所做的规定性标准。如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物料仓储定额、流动资金定额、管理费用定额等。
4.计量工作。计量指采用一种标准的单位量去测定事或物的量值。没有科学的计量方法和手段,就不能得到真正可靠的原始数据,也就无法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材料管理、成本管理和经济核算,推行严格的经济责任制也会变成空谈。计量工作包括:计量器具要准确可靠,计量方法要科学合理,要有人专门负责计量工作的监察与监督,建立计量管理制度。规定工作程序和奖惩办法等。
5.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指用文字形式对各项管理工作和生产操作所作的规定,是全体企业员工必须遵守的行动准则。企业的规章制度主要有三大类:第一,企业基本制度,即企业的领导制度和产权制度;第二.企业的工作制度,即企业各个方面的专项管理制度;第三,企业的责任制度,即企业中各级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刳。各项管理制度必须经过调查研究做到切合实际,经过多次试行后才能推行。各项规章制度丛须以经济责任为核心,简明扼要,便于操作执行。
6.培训工作。要建立具有竞争力的一流企业,人员素质是关键,中小型企业的人员流动性较大.所以培训工作往往被忽视。虽然对员工培训会损失一些局部利益。但为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和不断发展必须对员工进行培训。并形成制度。
7.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以谋求企业中长期发展为目标的。战略管理着力战略环境分析、战略目标的确定、战略重点的确立、战略措的选择。战略管理是企业实现长期发展的一项带有根本性保障的管理工作。
8.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是以不断消除危企业健康发展的危险因素为抓手,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现代管理。第一。企业合法舍规生产经营;第二,企业要注意资产负债比倒。严防赍不抵债;第三。企业要注意现流管理.严防资金链断裂;第四,企业要健全托代理制。严防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