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教育实习模式初探

时间:2019-05-14 21:5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教育实习模式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教育实习模式初探》。

第一篇: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教育实习模式初探

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教育实习模式初探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高校人才培养指向也越来越偏重于满足市场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由此应运而生。高师院校承担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职能,而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提升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如何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应用型教育实习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论述,以期对有关高师院校在教育实习改革方面提供一定思路。

关键词:高师院校;应用型人才;教a育实习

本世纪初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许多高校开始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宗旨。在这一新形势下,承担教师教育及师范生培养任务的高等师范类院校也相应地调整办学理念,将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重视教育实习并在实施过程中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是各高师院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然而许多高师院校由于历史积留问题及现实条件的制约,其教育实习工作不能很好的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探索应用型教育实习模式,提升师范生应用实践能力已成为各高师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是相对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言的,指的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并能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1]。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高等院校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教学目标做出的调整。对高等师范类院校而言,其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表现为重视专业知识、教师教育类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使师范专业学生在掌握专业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教学实践的能力。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教育实习的质量对高师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影响。因而改革当前教育实习模式,进一步强化教育实习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二、当前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工作存在的问题

各高师院校由于办学条件不尽相同,对教育实习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也有较大差异,因此教育实习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师院校的办学资源及实际投入的情况。如果抛开各高师院校办学的客观条件差异,仅以应用性人才培养办学理念的贯彻程度来看,本文认为当前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工作存在如下问题。

1.理论教学对教育实习的指导不足

从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来看,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较好结合是此类人才素质能力的主要体现。然而许多高师院校教育类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相对较差,对学生教育实习的具体实践过程缺乏指导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接触教育类理论知识之前对教师教育工作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对教育理论的理解难以深入,从而难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在学校教学管理层面上看,许多高师院校对师范生培养计划有着较为科学系统的布局,但各培养模块之间结合较差,一般教育理论和不同专业的教学方法论的有机联系不足,从而造成师范生对具体学科的教学特点认识不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行动纲领。

2.实习过程形式化现象较为普遍

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培养的一项教学任务,从课程设计上来看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本应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高师院校往往难以对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指导,因而对实习生的督导任务基本由实习学校来承担。由于实习学校对实习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具体要求各有差异,学生在校实习期间所接受的实践锻炼程度也参差不齐。这些因素长期发展,就使得教育实习逐渐转变为实习生为完成教学任务、实习学校为完成合作项目而开展的一项应付式工作,而许多高师院校也因为难以监管而听之任之,最终使得教育实习过程流于形式。应用型人才主要从实践中产生,教育实习的形式化使得师范生的应用实践能力难以得到锻炼和发展,从而造成许多高师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3.实习考核缺乏有效性

教育实习考核是教育实习的重中之重,其目的是直接检验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成果。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标准,教育实习考核应突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检验。一般情况下,学生实践能力检验是通过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果加以评价,这些成果可以是实践报告、实物作品、实事案例等形式。教育实习的特殊性在于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在实习学校完成,但最终考核评定环节由实习生所在高校完成。由于学生所在高校难以实时监控学生在实习学校的表现,因而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的考评意见占有较大比重,这使得师范生教育实习考核在很多情况下属于黑箱操作状态,造成教育实习考核的可操作性较差。随着技术手段日趋完善,许多高师院校开始要求实习学生提供其在实习学校从事教学实践的视频或照片作为考核依据,但由于实习生和实习学校的具体条件各不相同,这一做法的普适程度仍有待商榷。

三、应用型教育实习模式的构想

根据上述对教育实习问题的总结,本文提出应用型教育实习模式的初步构想,总体而言是在教育实习全程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突出教育实习对师范生教学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职业先导教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进行展开。对师范生而言,其接受教师教育的前提是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感悟。教师职业教育的重点是教师职业角色和职业兴趣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明确教师职业特点,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为之后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在建立思想基础。有文献指出,在师范生入学一学期后就应开展教师职业先导教学[2],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角度来看,教师职业教育应贯穿师范生教育全过程,保证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发展的职业方向。在教育实习之前的教学阶段强化教师职业教育,有利于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适应新角色,有针对性的锻炼和提升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

2.教育实习岗前培训

当前教育实习包括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等不同形式,不同形式的实习过程对实习学生的要求也有所区别。但总体而言,在实习学生进入实习学校开始实习之前,学生所在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殊为必要。应用型人才培养遵循一定的职业技能培养规则,开展教育实习岗前培训有助于学生明确不同形式的实习要求和规范,并理解这些要求和规范的意义所在,从而避免在实习过程中因事项不明而造成的时间精力的损失及可能出现的工作失误。另一方面,学生对工作纪律和规范的严格遵守,本身也是其实践能力的体现。

第二篇:区域经济发展下“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区域经济发展下“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 要】分析广西“专升本”应用型才培养的意义,针对“专升本”学生基本情况及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探索适应当前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下“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 专升本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85-02

高职“专升本”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和发展适应当前社会形式,并且日趋壮大。目前广西区内共有高职高专学院37所,其中大多具有选送“专升本”的资格和条件。但目前区内能够接收高职“专升本”的本科阶段学习的高校为数不多。如何使高职“专升本”学生既具有高职培养时的应用型技能,又拥有本科阶段培养的拓展型能力,高校有必要在“专升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广西当前经济建设特别是广西泛北部湾建设急需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而广西的高职院校也具备了广泛的校企合作经验积累。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只懂技能不懂理论,或只懂理论不懂技能的单一型人才已不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而既有理论基础,又具备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多面手”(即综合素质人才)更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欢迎。“专升本”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目前广西区内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实行“2+1”的教学模式,即2年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加上1年的企业顶岗实习。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但知识储备不足,后期成长和发展受限。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质量是其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根本,其能否满足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是高校后续发展的保障,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二者互相促进、相互影响,二者的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就业的现实需要。高职毕业生由于其培养层次所限,加上用人单位要求不断地提高,在就业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一些优秀的高职毕业生渴望继续深造的机会,而“专升本”政策实施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这一政策实施下,通过补充本科院校2年继续培养,形成具备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社会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使高职学生有一个更好的选择方向,也促进了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本科院校展现办学特色的最佳途径。高职学生经过高职院校的培养,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技能。而本科院校学生在社会实践技能的培养上目前还有些欠缺。高职“专升本”学生来自不同的高职院校,都是这些院校的“佼佼者”,继承和传递着高职院校的一些特色。本科院校应合理引导,依据自己的办学特色,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专升本”的培养模式,打造自己的优势品牌专业,这样才能进入区域经济发展中心,才能引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高职“专升本”学生特点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一)高职“专升本”学生特点。具体如下:

1.生源来源复杂,学生个体差异性较大。目前广西大多数“专升本”学生采用“3+2”形式,即完成3年的高职专科教学后再进入本科院校对口专业进行2年再学习。生源采用“优秀专科生选拔制”政策,即各高校学生按照择优录取的原则,根据学生在校期间所有科目平均成绩排名先后顺序进行选拔。经选拔升入本科学习的学生,原则上不得超过所在院(系)同年级、同专业毕业班学生人数的5%。所以仅有排名前5%的优秀专科学生可以升本学习,因此学生均为原高职院校较优秀的学生。

以广西财经学院2013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专升本”学生为例进行分析,学生分别来源于区内6所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相关专业(排名不分先后):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其专科所学专业多为建筑相关专业,经整理分为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及施工)及水电、路桥专业几大类。对其进行统计,结果如下:工程造价45人、建筑工程技术31人、建筑工程管理13人、建筑装饰及施工10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13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6人。可见,“专升本”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加上各高职院校资历和办学条件均有差异,专科阶段所学专业知识差别较大,所以学生个体差异性非常大。

2.前期理论基础参差不齐,专业基础积累不够。通过对各“专升本”学生的入学基础调查,发现因原专科学校的专业方向差异性和学校培养目标不同,导致各学生的前期理论基础差异非常大。以工程管理方向“专升本”的本科阶段专业主干课房屋建筑学课程为例,在专科阶段道路桥梁专业和水利水电专业的学生未接触过,专业积累全无;而对建筑装饰及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这门课却是重点科目,专业基础较好,本科阶段为再学习科目,但是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层次还是偏低。类似的专业课程如建筑工程材料、工程测量等也存在同样问题。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专升本学生的前期理论基础差异较大,深入的专业知识部分还是欠缺。

3.具有一定现场工程经验积累,学习目标明确。通过近几届“专升本”本科入学前实习经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均有工地见习经历。通常在结束高职学习后均会设置有近半年的实习期,由于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所以学生能够找到许多实习机会。一般建筑类的实习岗位分布在工程施工现场、设计院(所)、造价咨询、房地产技术及咨询等几大块。以2013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具体数据如下:工地见习92%、现场施工43%、设计19%、造价8%、房地产企业10%、其他13%、无8%。

对实习时间进一步统计发现,实习期超过6个月的占50%,实习期超过3个月的占32%。一般而言时间越长所学会更多,专业和工程经验积累也越多,因而“专升本”的学生具有较好的社会实践优势。因此,对比一般的普通本科学生,“专升本”学生知道自己的短板和弱势,就业目标更加清晰,因此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

(二)“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一定知识结构,一定的创新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能力强。在教学培养体系中,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体系。加强各种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所需技能的培养。与本科院校传统的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针对建筑工程管理类“专升本”人才培养,建议产学研相结合,学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同时聘请企业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学术讲座活动,把新技术、工程实践经验、企业文化等引入学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路及对策

(一)严把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关。科学合理的教学培养模式是培养人才的理论基础。能不能达到高质量、高标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广大本科院校来说,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培养的毕业生能否满足当前经济社会的需要。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已经上升国家战略层面,广西经济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前提下,广西区内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需要大批能在生产管理等岗位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的高层次、紧缺人才等四项人才开发工程,目的是提升经济区内的整体人才素质,所以高校在平时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的同时,一定要严把教育教学质量关。

(二)服务方向目标定位。要根据广西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大环境下,结合西江经济带建设等多重机遇,重点考虑产业发展的形式和特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自己专业特色。既要坚持以本地区或区域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为主要目的服务方向,又要特别地根据广西目前的发展状况、产业和产业技术结构来合理规划“专升本”的培养模式,合理利用各种办学资源,发挥高校本身应有的社会功能。

(三)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根据“专升本”学生的特点和依据行业需求和职业标准,构建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合理课程体系。改变以往本科教育以理论为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可以适当降低理论课程的难度,够用为主,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为后续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平台。对建筑工程管理方向学生培养,建议把实践课程引入课堂,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参与真实场景来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

(四)实践应用教学体系形式多样化。“专升本”应用型人才与传统的本科研究型人才主要差别在于培养模式不同。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在不断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汲取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多渠道化,高校应和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共同协商,根据需要来制定不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产学研结合教育。在充分了解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人才培养的优势,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的不足,采用形式多样化的应用教学体系,把理论知识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爱闻,聂慧,高职专升本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论略――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

[2]李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策略研究[J].广西教育,2010(12)

[3]蓝洁,民族地区本科层次高职教育需求分析与发展建议[J].广西教育,2014(2)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4年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桂教高教〔2014〕52号)

【作者简介】唐迎春(1984-),女,广西桂林人,博士,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编 吴 筱)

第三篇:浅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浅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很长时期里是以学科教育为中心的普通高等教育。其中,绝大部分的高等专科教育也都遵循着与本科院校大同小异的专业或学科教育的路子,以低于本科的一个层次而存在。相当一部分高职学校原本想走一条独立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办学道路,但是由于政策不明,再加上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思想和管理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社会上祟尚学科教育,贬低职业教育的习惯势力,自觉不自觉地步了普通高校的后尘。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认识问题,以及与认识问题相关的政策问题和管理体制问题。认识不统一,高等职业教育就难以顺利发展。普通高等教育是以实施学术教育、工程教育为主的类型,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实施技术教育为主的类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主要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因此,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必须使政策更配套,体系更成熟,模式更规范,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应用型人才

社会对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理论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这里所要求的“能力”不仅是岗位能力,更应是职业岗位群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就业能力,更应是一定的创业能力,不仅是再生性技能,也是创造性技能。这里所要求的“技术”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超越于一般技能,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不仅包括经验技术,也包括理论技术。显然,技术型人才的理论水平应高于技能型人才的理论水平。因此,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等方面都体现出对理论知识及素养的要求,都注重加强理论课程的设置及教学。但高职到底传递什么类型的理论知识,传递多少理论知识,什么时机传授为宜,还需要探讨。笔者认为,高职专业理论学习不在于达到掌握“为什么”的水平,而主要在于能够达到通晓“是什么”和学会“怎么样”的层次,即达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即可,主要侧重应用型知识,强调为技术和心智技能及高级技能服务。这些应用型知识以有用、够用、必需为度,适当兼顾一些学科理论知识,为学生进一步提高、发展作铺垫。

19世纪前,技术仅指技能与工艺,主要依据经验积累而成,至19世纪,技术的科学化、理论化是现代技术的最大特征,到20世纪,技术的性质和功能愈显明确。过去的技术多指生产工艺,现在扩展到营销、管理和服务等多种领域的“手段和活动”。由此可见现代技术除物质技术外还包括非物质性的技术。这里重新审视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由于以往构成技能型人才劳动的主要成分是动作技能,因此,技能型人才一般由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技能型人才的劳动组成中的主要部分不再是动作技能,其智力成分不断增加,因而高级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日趋接近。所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都应该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目标。这类人才,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亦可称“银领”。无论是技能还是技术都是为了应用,而且也只有得以应用才有意义。

二、培养模式

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2.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

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是这种巨大的人才需求,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人才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

三、模式改革

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学校总体主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国家的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体制进行重大变革时,高等学校为了适应这种重大的变革,需要进行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首先优化学校的专业总体结构,并对每一个专业,包括增设的专业、合并后的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设计新的培养规格、制定新的培养方案、选择新的培养途径。第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整体适应社会的表现。当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交付社会检验,社会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时,就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基准,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调整,进而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及培养途径,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符合时代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第三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局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用原定位的培养目标予以评价时,学校认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不能很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时,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它是以学校的定位和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标准,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定位及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即更好地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上述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优化。我们只就第二层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研究和探索。

四、模式的构建

根据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地方性,生源的多样性特点,以遵循教育规律和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不同学生合理发展为目标,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地方,择业为主”和“加强基础,目标上移”的“模块+双重目标”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对不同生源分别定位的应用型教育模式与强化基础理论型教育模式的结合。既培养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和工程等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又培养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以此为核心,按照基础模块和活模块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以达到双重培养目标的目的。

五、模式的特点

1.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课程安排尽可能“通,精,稳”与专业设置的“新,短,快”相配合。通,指基础课部分要通用;精,指专业课部分要针对学生就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做到有的放矢;稳,指的是在基础和专业课程时间安排上采取“滚动式”教学。新,指在相应时间内专业课程应该与企业的需要相匹配;短,依照专业更新的频率,在专业学习时间上,比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略短;快,指“滚动式”教学的灵活多变。在课程设置时,首先依据不同学生的共性发展和专业特征要求设置“平台”课。不论对于继续深造的学生,还是以择业为主的学生,给予他们可持续学习的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其次,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社会需要设置“模块”课和任意选修课,从而形成以“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突

出了学习者的个性。最后,以双重培养目标为目的,赋予学生按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灵活多样的学习。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教育,实现共同发展。

2.人文课程与科技课程相结 合,侧重科学技术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的课程改革之一是注重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同样必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毫无疑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突出技能和技术。高职毕业生主要到生产第一线从事成熟技术,特别是成熟的高层次技术的应用和运作。因此,要强调技术性课程或课程的技术性要强。但在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的同时,也要积极应答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弘扬传统文化,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是因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是以技术为主的教育,但这并不否定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尤其在当前世界面临共同难题日益增多和棘手的时期,单纯的科技教育往往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离不开人文教育。通过人文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技伦理素质,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关心人、注重人的意识,促使他们不断考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着重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着想。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而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相对较深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此外,“模块+双重目标”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重且相互独立,还可以尝试两个教学体系在时间安排上适当置换,改革用实践来佐证理论的传统教学方式。

4.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教育也是就业教育,但不能把高职教育说成是终结教育,也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前期趋同为学生的就业和继续学习及深造打下一定基础,后期分化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创造条件。基础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是相互渗透的。

5.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强调“厚基础、宽口径”,也不仅仅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准,因为基础理论过分薄弱,缺少高等教育的理论支持,则会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程开发应强调课程的拓展性,强调正迁移性和发展性,为受教育者的一生负责,它应该使学生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这也是职业教育正由“需求驱动”向“发展驱动”转变及以人为本思想的根本体现。可以说,高职教育必须向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回归,以便完成一切教育都应该完成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6.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理念,适合以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为内容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和辅修制的要求。

总之,高等教育大众化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而多样性的高等教育必定要有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去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有一定的动态性,其动态形式由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快速性和人才需求市场的多样性决定,它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在遵循高职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受旧有运行机制的影响很深,难以培养能够面向国际的职业人才。因此,我们必须突出高层技能人才的培养,调整职业教育课程,借鉴职业经验,加大教育培训设施的投入,减少职业教育成果上的差距,注重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要从两个方面人手:第一,积极向世界学习,加强与世界合作。比如,在课程建设方面,就要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注重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发展性等特点。第二,培养国际性人才。高职教育要为经济主战场服务,要满足经济发展及竞争、合作的需要。我们必须主动出击,主动满足加入WTO后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要求。高职教育要时刻面向世界,为企业参与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与合作而培养“知识工人”。反映在课程上,就是要加强外语素质培养,加强国际法教育,加强国际贸易能力培养,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等等。不断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从而使先进的知识、技能在国际范围内流通,实现国际范围内信息、资源、经验的共享。

徐琼

第四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共青团建设(投稿)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共青团建设

温 晶 晶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四川 成都 611731)

摘要:本文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来探讨共青团建设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以促进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共青团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自己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共青团更易于通过校园活动和组织队伍建设凝聚大部分青年团员,更能发掘不少共青团员当中的精英分子,建设好共青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共青团建设是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成才非常有益的举措。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共青团建设、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0

青年是社会的生力军,更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对于青年的培养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国家教育部2006年教育事业发展公报的数据,在共青团的工作对象中,其中包括2500万在校大学生,110.47万在读研究生。他们不仅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历史进程中最宝贵的优质人力资源,也是影响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有生力量。

2008年,《卢雍正书记在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育人,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这就决定了共青团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必须把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育人是高校教育的宗旨,亦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础。

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方面比普通高校更需要不懈努力,共青团作为青年工作的重要组织部门,探讨共青团如何配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工作,培养青年成长方面则更是重中之重。一方面,民办高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高考成绩相对较低的考生,他们的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的压力较大,存在的思想问题较多,这就更需要民办高校的育人机制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教学队伍大多数是兼职的任课教师,有一定的流动性,有可能会造成对学生学习连续性的稍许影响,这就更需要民办高校团组织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综合素质拓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同时,民办高校不受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行政规模较小,更利于改良育人方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培养适应市场的应用型人才,践行全新的育人观念。

共青团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自己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共青团更易于通过校园活动和组织队伍建设凝聚大部分青年团员,并对其实际情况便于深入了解,更能发掘不少共青团员当中的精英分子。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采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一个标准”——做人第一,能力至上,“两大保障体系”——教学质量和安全稳定,创立“三大教育”、“四大计划”、“五个原则”。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所培养出的学生符合社会需求,真正成为经世致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共青团建设解决五个领域的问题。

一 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开发全新教育模式

长期以来,尽管在学校“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结构中,德育一直居于首位,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往往就成了知识性教育的一部分,成为应付考试、争取考分而设置的一门课程;更何况,应试教育引出的种种流弊反过来又严重地冲击着德育。如此一来,显示现代德育课程真正意义的理性认识和行为指导的功用就在相当程度上被消蚀了,德育课程的实际效果当然也就远低于人们的期望值了。这种道德教育始终是作为一种外在的强制性力量而存 1 在,在不少青年中仍然缺乏自我支援意识,相当一个时期里很难内化为他们的自律行为。如何培养学生的“正面思维”、“阳光心态”,实现学生主动接受德育至关重要。

共青团作为青年凝聚力最强的组织和团结青年中优秀份子最多的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如果能够协助学工系统更好地落实工作,必将使学院的青年思想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目前,开发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共青团需要全力探索的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途径——

第一,充分利用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校园内,团校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团校主要是对学生骨干进行培训,学生骨干是学生活动的领头羊,首先做好学生骨干的思想政治工作自然是重中之重。团校课程设置可考虑分为讲座、课堂讨论、选修课、读书报告、素质拓展、结业论文。讲座,可涉及形势政策教育、工作业务能力培训、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学及领导艺术方法等;课堂讨论,可针对当前社会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结合党团理论知识,以班级为单位自由开展,每期4~5次;选修课,包括选听名师讲堂、学术报告,为学员提供更加自由和广泛的学习空间;读书报告,学员可根据学院“百家经典”列出的相关阅读书目,在团校学习期间完成至少两本书的阅读并撰写读书报告;素质拓展,包括外出参观、课外自学理论、一学年内(包括寒暑假)参加院系及学校组织的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以及个人假期实践活动;结业论文,学员学习期满,需根据团校拟订题目自行选题撰写结业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团校教育中,多方面、多渠道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各系每年也可举办团校分校,结合各个专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二,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目前我院“三大教育”的“三讲”教育就分别由财金系、工商系、文传系相应开展了特色活动,通过一些学生活动的形式完成对“讲诚信、讲礼仪、讲感恩”的宣讲。以文传系为例,每年11月即文传系感恩月,围绕“感恩”主题,2008年共开展了8个系列活动——“感恩人生·征文大赛”、“感恩食堂·体验劳动”、“感恩父母·书信传情”、“感恩校园·卡片传情”、“感恩同学·游园活动”、“感恩生活·摄影图展”、“感恩你我他·诗歌朗诵会”、“大爱无言·感恩晚会”。学生在感恩活动中学会并谨记感恩父母、老师、同学、校园、社会这样一些基本道理。

第三,开拓网络渠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是大学生参与度较高的媒体之一,在校的大学生不一定有电视,不一定有时间看电影,却一定会上网,网络无疑是大学生朝夕相处的新媒体之一。在百度贴吧、学院网页、团委网页、各系团总支主页和QQ群中经常发布形势与政策的相关内容,开展相关的讨论,一方面可以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另一方面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学生思想角度出发,进行梳理和探讨,通过实例教育,转变学生不良思维。

第四,共青团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作为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干部必须先严格要求自己,并从自身做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不会成为一纸空文,不会成为共青团员们当面认同、背后反对的内容。只有我们的领导干部言传身教,令共青团员们真切地感受到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正确性,真正指导自己做人第一,做事第二,践行我国儒家行为准则“仁义礼智信”,如此,才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二 搭建就业创业平台,支持大学生创业计划

我院“三大教育”中的“三练三创”实践教育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培养“创业精神”,更有“四大计划”中的“大学生创业计划”作为有力支撑,创业和就业是我院工作的特色办学加重头工作之一。当然,目前看来,它也成为全国教育工作的主题之一。

首先,我院共青团争取迅速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支持大学生创业计划。2009年1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研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其中,第四项指出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2 由此可见,国家当前对大学生创业的高度支持。尽管我院有专门的“三练三创”办公室负责学生的创业课程工作,但是共青团作为凝聚青年力量的组织亦不能放松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更要充分发挥能量指导学生创业:(1)协办我院创业大赛,推荐团队参与“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2)梳理大学生在校创业和应届毕业生创业的相关政策进行宣讲和推广;(3)配合我院创业课程的教授,开展相应的小型模拟创业学生活动;(4)邀请创业名家做客“锦城大讲堂”,传授相关创业经验;(5)多取得上级团组织支持,争取各方面政策和资金支持。

其次,我院共青团配合就业部工作,做好就业指导。我院共青团可以在就业指导和社会实践方面多开展相关工作,配合大学生就业工作。(1)通过团校课程和系列讲座的方式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讲座课程可以分年级进行授课,大一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让学生了解专业的社会需求、发展前景及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大二主要以讲座的形式,请社会上的一些成功人士或者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给学生做讲座;大三讲解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和创业方面问题,同时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2)通过多渠道联系社会实践,开展假期实践锻炼,提高学生就业能力。(3)针对毕业生组织相关模拟面试的活动,提高毕业生就业技巧。

三 大力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协同通识教育提高学生文化水平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育人环境的优化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它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共青团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可以包括:文化科技类,文艺活动类,审美教育类活动,体育运动类活动,通识教育类,宣传展示类。其中,通识教育类要特别提出:如我院“四大计划”中的大学生“阅读百家经典计划”,切实加强了对学生阅读素质的锻造,在经典的阅读中学习文化、掌握知识,共青团可以结合该计划开展相关读书沙龙活动和锦城大讲堂活动,使得经典在自学交流与名家讲授中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再如文传系团总支联合图书馆推出“半月读”通识教育推荐书目活动,每半个月通过图书馆网络和户外展板向全院学生推荐一本通识教育的书籍,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推进通识教育在全院团员中良好的影响。这些活动坚持以育人为宗旨,具有安排的计划性,主题的鲜明性,选材的针对性,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形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参与的群众性、广泛性,使团员青年在组织开展高雅的活动中提高素养,增强才干。

四 结合专业实施教育,探索共青团知识教育新领域

人才培养最终都要落实到相应的专业知识教育当中,我院将“教学质量”作为生命线保障之一,对于专业知识教育十分重视。共青团组织不仅是在文化艺术等方面拓展学生的各项技能,也须围绕专业知识教育开展相应的促进性活动,探索共青团知识教育新领域。

第一,加强专业性辅助课堂的发展。专业性辅助课堂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既不能简单以传授知识为主,也不能办成只搞活动的课堂,而是针对能力素质训练的有一定专业性质的课堂。如:文传系在08级新生班团建设中推进专业性辅助课堂的广泛开展,对外汉语专业建立外语中心,新闻专业成立新闻中心,协调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共同推进,最终形成系统性的有助于结合专业学习的辅助课堂。该课堂由学生团员自己组建和开展活动,老师予以指导,吸纳更多基层团员加入其中学习活动。

第二,结合时事主题开展各专业对应专业实践锻炼。例如,结合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工商系举办了专题研讨会,文传系在广告学专业开展“我眼中的三鹿奶粉事件”广告 3 招贴画设计大赛。各系各专业团总支可以结合一定的时事主题,利用学生所学专业开展相应的实践锻炼。

第三,强化专业技能大赛活动。各系团总支一年一度定期开展一些与专业技能培养紧密结合的学生活动,如计科系的“装机大赛”,财金系的“点钞大赛”,文传系的“DV大赛”、“征文大赛”、“摄影大赛”、“辩论赛”、“平面广告设计大赛”等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在课后有效地强化学生专业学习实践技能,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五 开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新变化

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两大趋势的合流使当今国际竞争变成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大学生作为未来新时代社会生产生活主要的生力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营造一个人人谈创新,时时想创新,无处不创新的校园文化,鼓励学生探索新方法、找出新程序,从而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和发展。我院培养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不应只是继承性应用,而是创造性应用,这就应强调突出个性,重视潜能开发,培养创新能力。

共青团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工作要点:第一,充分利用团校和培训基地开展培训,组织优干、团员考察访问,开阔眼界,交流培训;第二,以典型示范引导青年创新人才,提高他们出色的社会创造能力和非凡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三,在基层团组织开展专业小组学习,组织选拔创新人才;第四,建立青年创新人才库,搞好中介服务,举才、荐才,引导青年创新人才快速就业;第五,学院的各项学生活动中,多融入创新元素和鼓励创新机制创立,为选拔创新人才做好机制准备。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共青团建设是一个较大的课题,本文的论述还只能是浅析皮毛,未来的工作还有很多新领域、新模式、新方法、新举措需要继续探索,从理论到实践、由实践到理论,不断总结,不断进步,“追求卓越,止于至善”。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Z].新华网,北京1月7日电.

[2] 卢雍政.卢雍政同志在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Z].www.xiexiebang.com中国共青团网,2008.11.6.

[3] 张华.和谐社会视野下共青团组织的职能定位 [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2-27.

[4] 赵妉.高校共青团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18-20.

作者简介:

温晶晶,1981年生,女,汉族,河北省卢龙县,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助教,硕士,文艺学,曾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研究》子课题《职业教育与社会文化发展互动研究》,作为子课题主研人员之一。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Building under Talent Foster Pattern of Applied Type

Wen Jing-jing(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of Sichuan University Jincheng College, Sichuan

Chengdu, 611731)

Abstract: The thesis discusses tentatively how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Building exerts the function much more effectively, in order to promote foster and education of Applied Type talent of Independent Institute.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has the unique advantage of comparison itself on aspect of Talent Foster, it agglomerates the mess of Youth League members much more easily through the school activities and the group building, and it is able to discover many excellent students of Communist Youth League members to build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Building under Talent Foster Pattern of Applied Type is a very good measure on growth of contemporary youth undergraduate.Key Words: Talent Foster Pattern of Applied Type;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Building;Moral Education 5

第五篇: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巢湖学院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

教务处 陈兆龙 世纪末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 应用性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并在高等教育中呈现较快发展趋势,应用性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也逐渐清新,就是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每个应用性高校面临的困境,本人通过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和教育思想大讨论,结合我校实际谈一点个人思考。

一、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应用型本科办学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近年来才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相对于理论型本科教育而言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将发展目标定位于培养直接面向市场和社会一线的工程应用性和管理人才。这就是说培养人才的基本方法具有教学实践双重性,为此,要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落实到办学过程中,就需要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诸多环节有区别于研究性和技能型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体现基础理论知识实用和够用,注重实践应用与开发能力培养,能够解决经济社会一线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为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我们要认识到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核心,校企合作是关键。要解决好这个关键,学校和相关部门以及教学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是关键中关键。

二、师资队伍建设几种途径

1.人才引进。学校要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目标,重点建设能够支撑具有发展潜力的新技术、新应用特色专业的优势学科,要围绕这类学科花大气力引进这方面人才,在学科建设中起带头作用。不过这类人才引进不容易,稳定更不容易,因此在政策和后续保障工作中我们应有一定的措施,否则会“人才”两空。目前就我校实际,这方面人才我们引进要少而精,不应该是现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2.继续学习。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激励教师有计划分期分批继续学习,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目前,我校能够适应学校专业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数量上还严重不足,年轻教师工作量较大,为此在选择教师继续学习的同时,要注意根据专业发展急需鼓励教师在职学习,对学科专业建设没有后劲的方向教师要限制继续学习,应引导他们根据学校专业建设目标适当修正自己继续学习方向。3.师资培训。师资培训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短期到在该专业建设在国内一流的学校学习深造,可以继续深造学习一门或几门课程,特别注重实践课程的学习。二是到相关企事业单位挂职学习,注重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学习,要善于把教学实际问题和社会生产一线工作实际结合,从而提高教学应用能力和实践水平,时间一般选择在假期较好。

4.聘请社会相关优秀人才参与教学活动。有两种途径,在我校新办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聘请其他高校相关教师兼职我校课程建设和教学。二是聘请相关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参与我校教学活动,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较多的课程教学,改变我校双能型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现状。不论是哪种形式聘请的兼职教师,都要安排其他教师辅助教学并随堂听课,提升教学水平,也是一种变相培训和学习。

三、校企合作是提升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

地方性应用性本科院校主要职能就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是实现校企合作的根本思想。这里说的校企合作是具有广义的概念,即包涵学校与地方政府和社会相关单位合作。

1.应用性本科学校担负着为地方经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责任。应用性本科学校必须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才能获得生存的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特别是重点建设和发展与区域经济中的基础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 ,培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为此,我们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只有校企合作,我们才能了解企业需求,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走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共同研究确立用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其次在教学内容中能够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管理,在教学方式上能够有效实施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再次就是通过在企业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终通过合作促进学生就业,通过企业对人才实际应用的评价来进一步完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设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校企合作。应用性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需要双能型教师培养,为此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一方面我们的教师只有走进社会、走进企业学习锻炼,才能了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企业新技术和新工艺,才能有效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教学与科学研究水平;同时,吸引企业优 秀人才参与学校教学活动,将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生产实践带进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办学活力。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为学校教师科研能力提高、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锻炼环境。

四、实施校企合作对策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一般考虑以下几点:

1.一要调查研究。要了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到地方政府、企事业调研了解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地方大型企业或具有广泛代表的企业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调整好我们的专业结构、规划好我们的专业建设目标,才能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校企合作,体现资源优势。校企合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加深理解,了解彼此双方需要什么,有什么需要对方支持和我们服务的地方。校企合作有明显的优势是:我们有一定的人才资源优势,有一定的服务意识;企业有良好的实践平台,能把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实际生产力,凸显我们服务能力,体现企业生产活力。

3.加强制度建设,体现政策引导,是加快人才培养重要举措。学校和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要认识到实践教学工作开展需要哪些方面做保障,以及如何实施实践教学工作等;同时,学校要从管理机制上重视实践教学工作,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建立对实践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层次专业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指导、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科研与对外技术服务工作,提高实践教学业务水平。同时,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希望学校要成立实践建设工作领导组,相应各教学单位也要成立实践教学工作小组,加强对实践教学工作的领导,确保实践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4.提高认识,积极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处于空前发展阶段,我们要意识到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知识教育和创新教育有机结合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只有培养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一线人才才是我们主要任务和目标,我想,只有我们先迈出一步,先主动一些,我们才可能主动适应社会,我们就能有更广阔的空间。

本文只是工作中所想,还不够成熟,不妥地方请指正。

二〇一三年二月二十日

下载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教育实习模式初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教育实习模式初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5篇材料)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万在红 向 瑛2013-1-8 17:03:02来源:2013-1-7 人民论坛(总第388期)【摘要】采用新模式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当代大学教育实现教育与职业高度衔接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初探论文[范文大全]

    一、税法课程的特点(一)综合性强税法是一门集会计、法律、财政和税收管理等知识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要想学好税法课程,熟练掌握税法知识,必须具备法学、会计学、财政学等知识背景。......

    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5则范文

    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 自从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外贸进出口业务就在不断的扩大,外贸企业本土化的需求,内资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对于英语沟通能力,商务外贸知识的掌......

    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计算机教育》 作者:李 祥1绪论我国软件产业的年销售额和出口额递增速度保持在35%左右,2005年销售额将达到2......

    大学英语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大全)

    大学英语“三位一体”实践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一、 指导思想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证。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

    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以大理大学信息安全专业为案例,对地方院校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思考和探索。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及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顶岗实习优化(精选合集)

    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顶岗实习优化 摘 要:顶岗实习是“2+1”人培养模式下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优化的关键措 施之一,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

    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课堂教学的基本法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作者20年会计教学的经验体会总结“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课堂教学的基本法则与具体方法。其基本法则是“专业知识+从业规则+素质技能=应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