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决官兵涉法问题之我见
解决官兵涉法问题之我见
首长和同志们:
官兵涉法问题关系官兵切身利益,影响官兵思想行为,危及部队安全稳定。正确把握和处理官兵遇到的涉法问题,把“难题”简单化,消除安全隐患和案件苗头,是预防犯罪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基层政工干部必备的能力素质。我认为,解决官兵涉法问题应重点把握好四个环节。
一、及时疏导,稳住情绪
官兵发生涉法问题,利益受到损害,工作分心走神,成天琢磨如何打“官司”,讨公道,容易出现偏激情绪和过火行为,诱发事故案件。作为基层政工干部,对遇有涉法问题的官兵,要多谈心,有耐心,理解他们的苦衷和心情;对他们的困难要热心,设身处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要善于用大道理和小道理政策攻心,使他们保持清醒头脑,稳住偏激情绪,防止过激行为。我认为应首先帮助涉法官兵做到“三个认清”。
一是帮助官兵认清涉法问题的客观复杂性,缓解急躁心理。要向官兵讲清涉法问题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社会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解决涉法
问题,牵涉方方面面的政策、规定,影响当事人双方的切身利益,解决起来要做大量的调查取证、审理协商工作,还必须通过法定程序办理,这些都需要过程和时间。如果一味急躁,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意气用事、“私了”、“报复”还可能增加新的法律问题。引导官兵以辩证态度正确认识涉法问题自身。
二是帮助官兵认清法律的客观公正性,消除担忧心理。有的官兵认为当前地方风气不好,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又不富裕,担心即使自家有理也难于胜诉,所以要及时给官兵讲清我国法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使官兵明白,法律作为公众意志的体现,代表着公平和正义,不会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变化,不会因任何人的权势、地位或好恶而偏转。同时,用身边官兵依法维权的鲜明事例教育引导官兵,增强依法维权信心。
三是帮助官兵认清解决涉法问题地方责权的决定性,消除埋怨心理。针对有的涉法官兵认为问题没解决就是组织没出力的片面认识,通过个别谈心或法律咨询,既给大家讲清解决涉法问题部队作用的重要性,也引导大家明白地方作用的决定性,以及涉法问题自身的“有理性”决定解决的有效性,消除官兵埋怨组织、埋怨地方的心态;通
过心贴心的交流,手把手的教诲,使官兵能自觉相信部队,依靠组织,依法办案,做好疏通工作。
二、多方了解,弄清实情
俗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发生纠纷,双方多少都有错。但了解情况时,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些官兵亲属与他人发生纠纷后,在给干部的电话、信件中,不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一味强调别人过错,误导了干部战士。作为基层政工干部,如果不做认真细致地调查分析,草率处理,很容易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因此,对提供案情的官兵及其亲属,我们一是要告诫他们必须讲真话,吐实情,尊重客观事实。二是不偏听偏信,认真细致地分析他们提供的情况,通过找班排长、同乡、家庭、三互小组多方了解,查看有无矛盾之点,不符合常理之处,力求掌握情况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三是弄清法律依据。连可以依靠法律咨询小组,使涉法官兵及时了解掌握涉法问题适用的法律条文和诉讼程序。还可以充分发挥军地“148”法律咨询服务热线综合协调功能,针对涉法问题类型性质,主动搞好法律咨询,使官兵依法维权。四是对问题复杂争议较大的,除了要与地方有关部门沟通情况外,必要时要派人去调查了解。
三、军地协同,依法处理
官兵涉法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依赖地方政府和司法机关,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解决。具体讲,在处理官兵涉法问题时要坚持三条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对官兵反映的涉法问题,要依据法律、法规,正确处理,做到不了解真实情况不轻易下结论;不一味满足官兵的要求发安慰信、义气函;不拿部队的名义“压”对方;不做官兵及其家庭逃避违法责任的“保护伞”。
二是依靠组织解决的原则。教育官兵要相信政府,相信法律,依靠地方解决涉法问题。加强横向协作联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省军区、军分区、人武部法律援助中心、律师事务所“维权机制”作用,为官兵提供直接法律支援,维护官兵的合法权益。需要部队发函时,要协调政治机关统一办理,语气诚恳,不用指令性文字,提要求客观公正;连队要想涉法官兵所想,急涉法官兵所急,舍得出人出力,千方百计协调各方帮助官兵打赢“官司”。派人到地方处理涉法问题时,选派懂政策、懂法律的同志;处理问题过程中,尊重当地政府,注意把握政策,并及时反馈情况。
三是把握灵活处理的原则。在法律服务对象上,以官
兵本人和其父母、配偶、未成年的弟姐妹为限,对曾抚养过官兵或对官兵思想影响较大的其他直系亲属可视情提供法律帮助。在时限上,一般以官兵服役期内发生的涉法问题为处理范围。在内容上,区分情况,区别对待,对一般性的涉法问题,以提供法律咨询为主;对涉及官兵切身利益以及在当地引起较大反响的涉法问题,部队视情派人到地方协助处理。在涉法问题没有弄清之前,官兵思想不稳定容易扩大事态的,不让单独回家;涉法问题棘手难处理的,不让单独回家。
四、经常关注,不留隐患
官兵涉法问题具有复杂性,反复性,经常关注,不留隐患是解决官兵涉法问题的重要策略。基层政工干部要切实搞好教育,严密监控,做到“四个确保”。
一是抓好政治素质的培养,确保官兵思想上不“混乱”。教育涉法官兵要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看待涉法问题,以维护军队文明之师,军人良好形象为重,头脑清醒,敏锐性强,自觉做到有情况及时汇报,有困难组织解决。
二是强化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确保官兵追求上不“偏向”。要充分利用每月一课、经常性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等时机对涉法官兵进行滚动式教育,引导官兵正确对待理
想、得失、荣誉、婚恋等人生课题,经得起涉法问题考验。
三是注重法纪素质培养,确保官兵行为上不“越轨”。涉法问题能否圆满解决,涉及因素多,需要时间长,要采取观看录相、出板报、旁听庭审、分析案例、法律知识讲座等形式,帮助涉法宫兵提高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自觉性,强化法纪观念。“打好预防针,吃好定心丸”,“不靠武力靠法律,不靠个人靠组织”。
四是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确保官兵精神上不“颓废”。要把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引入经常性思想工作之中,对心胸狭窄、脾气暴躁、性格孤僻、患得患失等心理不健康的涉法官兵,搞好思想行为引导,帮助他们克服不良情绪,改变不良性格,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总之,解决官兵涉法问题,基层政工干部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本着为部队建设负责、为官兵成长进步负责的态度,细心观察、耐心说服、诚心帮助,把官兵当兄弟看,把工作当事业干,官兵涉法问题是完全可以做好的。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第二篇:对当前部队及官兵涉法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对当前部队及官兵涉法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济南军区空军军事法院
最近,我们对全区2001年以来的涉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总的感到,官兵本人及其家庭遇到的涉法问题明显增多,是当前基层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涉法问题的现状
近年来,全区共发生涉法问题216起,有10%的官兵或其直系亲属不同程度地遇到过涉法纠纷。常见涉法问题的主要类型:一是婚姻家庭纠纷。共42起,约占总数的20%。这类纠纷比较复杂,既有官兵本人婚姻家庭中的悲剧和不幸,也有义务兵父母离异后带来的困惑与苦恼,尤以基层年轻军官和士官居多。主要表现为,有的因两地分居引起婚变;有的对婚恋问题不慎重为产生纠纷埋下隐患;有的因“喜新厌旧”导致感情裂变。二是土地承包和宅基地纠纷。共60起,占总数的28%。这类纠纷大多发生在农村籍官兵家中。主要表现为,个人及家庭承包的土地、山林、荒地、鱼塘等使用权纠纷;宅基地被人强占或相邻权争议引发的纠纷;建房占地、采光、通行、通风、排水等纠纷等。三是经济合同纠纷。共36起,占总数的17%。随着人们经济交往频繁,购销合同纠纷、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纠纷、加工承揽合同纠纷、货物运输合同纠纷、租赁合同纠纷、担保纠纷、借贷纠纷、劳务合同纠纷等明显增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军人及亲属购房增多,因为房产、装修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四是人身伤害纠纷。一种是官兵直系亲属被不法分子伤害,共23起,占11%。第二种是交通事故引起的伤害,共23起,占11%,其中2003年发生的交通事故占总数82%。五是单位涉法纠纷和遗留问题。一种是1998年以前从事生产经营的单位遗留下来的问题,其中以占用军队房地产所引发的纠纷为主,占单位涉法问题的44%。第二种是部队和地方单位与个人之间的涉法案件,截止2003年仅
地方法院委托我区军事法院协助执行的就有9件,至今仍有7件未予执行。第三种是各种严重疾病患者滞留部队,全区目前共有74名患严重疾病的战士滞留部队。
二、涉法问题对部队建设的影响
部队官兵涉法问题增多,说明国家及军队法制建设在不断健全和完善,官兵法律意识增强,善于用法律评判是非曲直,对自己和家庭的合法权益要求依法进行保护。但是,这些问题的大量存在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可低估。一是影响官兵安心服役,加大了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难度。有的基层官兵遇到涉法问题后,特别是当个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家庭成员受到不法伤害又得不到有效解决时,往往情绪激动,要求处理问题的心情十分迫切。极个别法纪观念淡薄的官兵,思想和行为难以控制,很容易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给基层管理工作增加难度。二是影响部队安全稳定,极易成为犯罪诱因。有的干部战士发生涉法问题后心理紧张、情绪急躁,到处寻求说法,极易形成心理障碍,产生不稳定因素。特别是有的基层官兵遇到涉法问题后,如芒刺背,自制力极差,不能正确对待,如果解决和控制不力,很容易丧失理智,采取过激行为,引发案件。三是牵扯领导和机关精力,给部队带来较大经济负担。基层官兵涉法问题发生后,往往希望部队能给予帮助或是借助组织的力量来解决,部队领导和机关耗散大量精力。不少涉法问题由于处理难度较大,耗时较长,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部队增加了额外负担。根据我们对11个团级单位的不完全统计,2001年以来,他们先后派出63人次为官兵处理涉法问题,仅差旅费一项花费就近12万元。四是影响军政军民关系,损害部队政治声誉。有的单位与地方发生民事案件,既不请律师又不到庭申述权利,地方法院判决败诉后,既不提出上诉又不履行判决,地方单位和群众意见很大,导致有的向上级领导和机关反映,有的通过地方政府交涉,有的上访告状,甚至扬言静坐示威,使部队威信和声望受到损害。
三、解决涉法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是各级领导和机关要提高对处理涉法问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调查发现,少数单位对官兵涉法问题重视不够,认为涉法问题纯粹是“个人自己的事”,对可能给部队建设带来的影响不敏感,或对其漠不关心,或缺乏解决的主动性,从而造成工作被动。各级领导和机关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处理官兵涉法问题的重要性,把这项工作作为促进部队建设,维护部队安全稳定的重要举措,作为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基础性工作,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基层干部骨干特别是各级领导应善于从法律角度考虑和处理问题。调查发现,当官兵本人或家庭遇到涉法问题后,有些基层干部和个别领导仍习惯于用老模式、旧方法处理,结果不但问题没解决,反而滋生了不稳定因素。如果对症下药,用法律手段去处理解决涉法问题,就会起到帮助一人、教育一片、稳定一方的作用。三是法制教育应调整充实内容,注重实效。从调查情况看,部队法制教育除形式比较单一外,内容也有些偏。只侧重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有震慑性的内容,而对权利方面的各项法律规定涉及不多,致使官兵法律素质始终在低层次徘徊,一旦遇到涉法问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就显得很弱。部队法制教育,不仅要教育官兵知法守法,提高“免疫”能力,而且还要教育他们学会依法保护自己及亲属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达到避免和减少纠纷、依法处理问题的目的。四是加强法律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法律咨询人员的服务保障作用。由于基层法律服务骨干大多由各单位保卫干部兼任,且人员变化频繁,培训不经常,在帮助官兵处理各种涉法问题方面,作用发挥不大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官兵涉法问题的及时妥善解决。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服务组织,加强和充实法律服务队伍。建议在直属团以上政治机关编配专职法律服务干部,以此为核心,建立起宣传、保卫、军务等部门参加的法律服务组织。要把有一定法律基础知识、热爱法律服务工作、热心为官兵服务的同志,吸收到法律服务队伍中来,同时可以适当招收一定数量的法律专业地方大学生,优化部队法律服务骨干的整体素质和知识结构。五是把法律服务与经常性思想工作和经常性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法律服务工作与经常性思想工作、经常性管理工作,虽
属不同范畴,但工作的目的是一致的,手段运用也相近。把法律服务融会贯通到经常性思想工作和经常性管理工作中,使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强基层经常性工作的有效性,发挥思想工作的整体效应,还能切实为官兵排忧解难,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济南军区空军军事法院
第三篇:涉法涉诉信访解决机制探析
涉法涉诉信访解决机制探析
奇台县法院职卫国
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有利益诉求时,需要寻求解决和表达渠道。维权、利益诉求的解决和表达方式,应排除私力救济和表达,因为它可能演化成暴力;应大力提倡公力救济的解决和表达方式。我国的公力救济方式最基本的是两种:一是通过信访,向政府表达利益诉求,请求政府落实政策或平衡执行政策给行政相对人造成的损害和损失;二是诉讼裁决争端,并借助国家强制力实现被侵害权益的补偿。
两种方式并行不悖,但效力上,法律裁决高于行政解决,行政方式解决不了或不服行政解决,利益诉求人和权力维护请求人可以选择法律方式解决。显然,法律解决利益诉求是最终的解决方式,也是最高的解决方式。然而,现行信访处理机制,并没有将法律手段作为解决社会矛盾和利益诉求的最终手段,动用法律手段的利益争端双方不服法律裁决,也加入到信访行列,转而向各级政府请求解决利益诉求,形成涉法涉诉上访。
笔者就基层法院信访现状进行分析,思考从全新角度解决涉法涉诉上访问题,以求共同探讨。
现行涉诉信访处理机制评价
不服法律裁决的上访和向政府表达利益诉求的上访统为信访,并都以信访规定的处置方式进行处理,所以现行涉法涉诉信访的处置方式基本套用信访处置方式,大至为三种类型:一是批示申诉复查,对“确有问题”个案纠错;
对个案判决不服或执行不到位上访到信访行政接待部门,接待单位或领导批示法院主动对已判决生效的案件进行复查,发现问题启动再审程序,重新审理案件。允许“有问题”的历史老案进入再审程序,确实纠正了一些“错案”,平息了一些上访。但这种方式产生的负面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有三大弊端:其
一、个案“确有问题”的判断权主体归属存在问题。根据三大诉讼程序法规定,认为或发现裁判确有错误主体是当事人本人、法院院长(包括上级法院院长)和检察机关,凭有关单位或领导的批示进入再审,显然违背了诉讼法规定;其
二、违反再审申诉时效规定,当事人不服判决,法律设置了救济程序,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上诉,进入上诉审,判决已经生效后不服,如有新的证据,在二年内可以直接申请再审,或向法院院长反映,院长认为判决确有错误启动再审,或由当事人向检察机关反映,检察机关抗诉进入再审,别无他途,而沿用信访条例设置的方式,由信访接待部门或领导建议复查进入再审,是在法律规定之外设置的新渠道,从法理上讲,法律效力显然要高于条例效力。其
三、不尊重个案审判时的政治、人文、历史环境,从实事上看,受法官的专业水平、职业道德操守、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的区别、当事人诉讼能力和技巧等等因素的制约,不排除个案审判不有错误,除此外,个案审判还受当时政策、历史、人文环境的制约,法律、政策人文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用现行的法律、政策和执行法律政策的水平审视过去的审判并改变过去的审判无疑是存在问题的。比如,过去偷粮票也构成盗取罪,现在认为当时判决错误而改判,意味着现在偷汽车犯罪,今后因为汽车是普通交通工具而要改判!对历史老案批示进入再审,有“错”即敢,显然严重地损害法律的既判力,个案“公平”可能得到维护,法制环境和执法理念却严重被破坏。其四是复查没有次数界定,重复复查,多头复查,没有终结和终局性,没有级别规定,只要就个案判决不服上访,不论一审生效的,还是二审终审了的,还是再审甚至再次审又进行了上诉审的,法律设置的救济渠道都走上了,上访县级、市里、省级、中央级等领导机关都可以批示复查,进入再审,浪费审判资源不说,法律裁判的终性严重破坏,法律权威严重受损,社会纠纷的解决,法律都不能做出了结,还有什么方式可以解决平息纠纷。这是现行信访解决机制设置上最大的隐患,法制环境的破坏,意味着国家管理会走向无规范状态。
二是案外补偿,情感上满足上访人的诉求;
中央对上访处置要求是硬性的,“事要解决,人要回去”,进省、进京上访信访案实行排名通报,有的甚至影响到一方官员前途,所以,地方不惜一切代价,花钱买息访。对纠缠不清的上访人要么满足其要求补偿现金,要么给其寻找工作岗位,稳定其心,要么追究本来没有错误的案件承办人,平衡上访人的不满。
任何人在社会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幸,在经济交往中会因预算失误而遭受损失,因此,对经过法律设置的严格程序审判生效的案件上访,既不能归入信访案件,更不能用信访方式处置,因为法律是解决矛盾纠纷的最后最终途径,不承认这一点,何谈依法治国!其实信访上的问题,除行政协调解决外,最终还应归入法律解决渠道,不是相反,通过审判的个案上访归入信访解决,准确地讲,通过法院审判的案件没有信访。
寻求法律保护是用公权力挽回和减少损失,法律保护并不是确保其不受损失,承担的风险不能因起诉而转嫁到法院或政府仍然应该是行为人自己要承担的风险,基于此,政府补偿和救济,只能限于当事人不能预知的风险,比如天灾,应当预知而没有预算的风险,不能进入政府救济和补偿范围,如果是因为诉讼引起的损失,赔偿责任就应追究到案件承办人。正因为只要上访,特别是顽强地上访,就不分上访者的实际情况政府给以的补偿,在上访获利和生产经营收益的博弈中,上访获利的直接性和有效性,促使大批人走上访之路,形成全国性的信访危机。
三是看守稳控,阻止进京上访;
等待复查、补偿结论期间,上访人会继续增加对承办单位的压力,个别上访人对复查或初创不满意,继续上访,对这类上访对象一般是要求当地实行稳控看守,终止或劝止其上访。从各地稳控的情况看,采取守的方式是困难的,特别是涉法上访对象的稳控还不像没有通过司法救济渠道的上访事件的当事人,这类上访对象是由上访人单位或地方政府负责稳控,行政权力的上下级隶属关系、上级领导对下级领导个人升迁的可调控制性迫使上访者单位、地方政府尽全力稳控。涉法上访对象则不同,法院没有就地稳态控的条件和力量,只能委托上访者单位或地方政府稳控,由于法院和地方政府或部门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委托是松散性的,单位或地方政府接受法院委托的责任就是接受麻烦,在利益获取和分配不公的现状下,地方政府或部门本来麻烦就多,稳控还要付出不少的人力和物力,地方政府或单位部门没有对涉法上访人员的稳控的积极性。
从现实的对涉法人员的稳控情况来看,大体稳采取这样几种方式:一是守。在一定的敏感时期,派干部或居委干部守。守,有个度的界定,守紧了,涉嫌限制人生自由,守松了,现代交通发达,上访人想走可走。二是劝。派涉法上访人关系好的干部对上访对象包干负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个人感情请求上访人在其包干期内不上访,避免受到行政处罚。三是关。在敏感时期,为防止上访,影响地方稳定政绩,个别地方干脆借用公安力量,找一个治安借口,对上访人实施拘留,敏感期过,再解除拘留,发生行政乱作为,侵害上访人权益,导致新上访诉求。四是拦。发现有进省进京上访人员,地方政府派员到车站拦截,强行带回住所地。为了取得拦截效果,地方分别在市、省、京设立常驻机构,安排常驻人员,快速反应分段拦截。稳控方式最大的 是工作成本高,使本来紧张的地方财政雪上加霜,强行稳控侵犯人权。
涉法涉诉上访行为心理动机探微
用法律武器解决纷争,实现利益诉求和维护权益是行为人的理性选择,但为什么理性选择即诉讼之后还要非理性选择即转而向政府上访表达利益诉求? 结论是和上访人利益预期、心理动机、认知水平和对法院执法怀疑等因素有关。
利益预期诱因 第一、上访成本与上访获利预期比对,上访成本投入少,获利预期大。人的所有行为可推定为理性的,具有趋利性特征,从经济效益视角看,选择上访途径是
因为上访成本一般低于其他途径,而利益或目的的实现程度要高于其它途径。
一般来讲,上访人上访成本包括以下三种成本:显性成本 显性成本是直接成本,是上访过程中发生的、可以比较明确地用数量来表示的各类费用。一般包括上访过程中的日常生活需要,衣食住行等花费、印制或找人代写上访材料的费用等。隐性成本 隐性成本是上访过程中发生的、与上访行为直接相关的、无法用明确数量来表示的各项成本。比如上访人及其家庭承受的心理压力、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导致的对整个家庭的后续影响。这些成本一般是无法用数字来计量的。机会成本 这种成本是指由于上访人产生上访行为而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所带来的损失。一般包括上访期间所耽误的生产以及其他可能的收入,如庄稼的收成、企业生产经营利润、打工收入等等。
直接成本投入上访人有自行操控性,比如车费,上访人可以采用搭便车,甚至逃票减少费用;食宿费用,上访人是些过惯了贫困生活的底层民众,没有奢求,可以自带干粮,可以边上访边拾荒补充费用,可以寄住亲戚家,还可以住桥洞露宿街头,上访的显性成本显然很低。至于隐性和机会成本,对上访人来说,可以忽略了不计。在农村,由于受文化素质的制约,上访人根本不能顾及到这些影响,其实,上访是整个家庭、家族或邻里的一致行为,如果在这一影响的圈子里有清白人,倒不至于出现上访,即使有上访行为,也会是短暂的,不会缠访外地,因此,隐性成本对落后地方的上访人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涉法上访中,呈“两多两少”特征,即发达地区人少,老少边穷地区人多;年青人少、老年人女同志多,他们一不是生产主要劳动力,不影响庄稼收成,二也不是生意人,不能从生意中获得利益,三不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从事生产具有少量利益预期外几乎没有其他机会利益,正是隐性成本和机会成本投入少的反映。
和上访利益失去相比,上访获得的效益明显:一是诉求甚至是不诉求可能获得尽快满足。通过上访寻找上级机关和领导对下级机关或直接责任领导的批示和督办,行政权力的巨大制约作用,使得下级为了免受责任追究,违背历史事实和当时政策,花钱息事宁人地满足上访人的一切要求;二是上访能取得舆论的广泛同情和支持,特别是上级政府和各种媒体的支持,这种支持可能是对侵害行为的施动者产生某种压力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三是通过上访接触更多的人和事,丰富了社会资源,了解了有关机关的办事程序,通过上访积累经验和相关知识,成为地方其他人今后办事的向导,从无名无望可能变成地方名人,由此还有可能获得一定政治资本,成为地方权力拥有者。
第二、诉讼程序解决与非程序解决博弈,非程序具有经济性特点。法律是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屏障,并且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选择法律途径维护和保护权益从理论上讲是理性选择。但法律途径解决有天然缺陷,即程序性强、限制条件多。比如法律解决纠纷,要得出最后结论短则3个月(简易程序且判决不上诉),长则一年甚至两年,要执行兑现有时时间拖得更长;要想胜诉,对纠纷对错要举证证明,执行则要提供可供执行的财产线索等,维护和保护权益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当事人还要选择法律途径,原因恐怕仅仅是法律途径尚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多一种选择方式。在程序之外另行选择非程序性解决,即上访寻求行政权力解决,主要是行政解决方式的便捷性和实用性特点决定的。我国是个有崇尚行政权力文化传统的国家,行政权力解决问题往往是领导一个表态,一个批示即可完成,这是行政上下级权力运行体制决定的,下级领导(具体解决纠纷的)职位的保留和升迁,决定权是上级组织和领导,领导个人意愿甚至大于组织,即使是人大选举任命的官员,提名权仍在组织或领导。因为法院人事、财政地方化特征,执法行为受地方政府拘束性很大。行政救济方式直接性和对法律救济方式的制约性特点,进人法院审判程序的案件,无论是刑事还是民商事、行政案件,尽管审判机关是运用法律、法规对双方或多方利益诉求的居中裁判,只要对不利于已方的裁判,不满人自然向行政权力靠拢,寻求上级对下级权力控制来解决利益诉求,于是对个案审判的不接受或尽管内心知道审判合理但心理不平衡时选择上访途径,涉法涉诉信
访由此形成,信访在下级解决不了,就上访更上级,大量经过审判裁决的案件归到信访行列,信访形成社会性危机。
认知差异诱因,当事人信访不信法,有其认知上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法律规定与道德认知差异,造成对法律判决的不理解。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是道德的最高表现形式,具有强制性,要求人们强制地遵从其规范,而道德存在于人们的认识之中,具有自为、自律性特点。对规范和规则的认同,是人们遵从的内心动因,法律带有强制认同特征,即不认同也要遵守,道德则带有自觉认同特征,是历史、文化和风俗积淀的结果,在法律不为人充分认识或充分信仰的时候,认识问题往往从道德层面上考虑,接受道德规范。比如,在农村,伤害案件的处理在法律上和道德认识存在差异,民众认同的是道德遵从:法律处理上,是以伤害结果为判断起点,考虑起因诱因而划分过程中责任,道德认识上,是从起因为起点,平衡伤害结果,民众认为,谁引起纠纷谁就对伤害结果负责,出现伤害结果是对起因过错的正当防卫。由此,如果引起纠纷的起因方受到伤害,法院支持起因方要求报复方承担伤害后果的话,必然遭到报复放到不满,判决也同时不被当地民众接受。二是法律规定与实际认知差异,造成对法律判决的不认同。在农村,矛盾纠纷起诉到法院,都是些在个人私力范围内因为承担责任的能力问题解决不了的纠纷,由此,案件到了法院审判结案,因为经济落后,当事人偿付能力差强制执行也不能到位。另外,农村普遍不接受法院对伤害案件的实体判决,因为法律规定与农村风俗和实际情况存在差距,比如损失赔偿,法律规定人身伤害应赔偿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营养费等等,医疗费尽管存在人为虚高现象,当事人尚能接受,因为与之相对的另一方并未获得实际利益,护理费、误工费、营养费三项是加害不能接受的,原因是有些被害人在家里根本不从事劳动,即使从事生产劳动也不会有当地年统计数字上的平均收入,而法院判决却是严格依据统计数字确定的标准,“三费”判决就不为案件当事人一方接受,民众也不认同打官司赚收入的做法,所以案件即使判决了,兑现也难,案结事不了,上访更不可避免。
对执法怀疑诱因,首先是对执法者不公不廉的合理怀疑。从我国法官特别是基层法官的组成上看,民众对法官没有信服感。法官是凭借高尚职业品质、渊博的法律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评判是非的职业,然而,中国特别是基层的法官,是由以下几种人员构成的:军人转业分配、教师改行、行政干部转行或直接调动到法院担任领导职务、社会招考和院校分配,除法律院校分配的外(法律院校分配到基层法院的比例极少),这些人员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法律专业知识全凭边干边学,学一点用一点,需用一点学一点,既没有系统性,过不能确切理解立法原理和法条意义,专业水平远不如律师,甚至社会的其他法律爱好者,因此,其执法行为不为民众信服。
从少数法官行为不检点的事实表现上看,民众对法官没有信任感。个别法官的职业操守和素养不高,为贪图小利,接受请吃送礼,在自己的朋友或亲属面临官司时,袒护或公然为其说情,丧失法律原则,特别是省级、市级法官院长的贪污受贿落马的曝光,民众对法官信任的防线彻底崩溃。其次是法律判决执行不到位。执行难本来不应该难,因为有国家强制力作保证,然而法律的执行却成为法院乃至社会性的难题,一直困扰着法院并殃及党委和政府,此僵局形成原因:被执行人履行没有能力,在社会上有势力的一般不会形成诉讼,在私力范围内协商解决了,形成诉讼的就是无能力承担法律责任或自认有其他保护不愿意承担法律义务的;“法律白条”的宣传误导了民众,民众形成打了官司社会风险就全部转嫁到法院的错误认识,没有形成打官司法只是利用公权力救济,减少风险,不能弥补风险;诉讼当事人诉讼投入成本过高,有投入就应该有回报;当事人人承担社会风险能力差,一个官司不能的后果是倾家荡产。民众打了官司,胜诉了却不能执行到位,选择上访势在必然。涉法涉诉上访解决方法的回归
信访已成为中国的严重社会问题,涉法上访案的解决方式也套用信访事件的方式解决,从结果上说,一个具有行政法规性质的国务院信访条例把具有普遍效力的法律也框入了进来,混乱局面由此无法收拾,使众多的已经通过法律裁决了的矛盾纠纷也归入到了信访队伍行列,大量审判生效了的案件当事人滞留首都,法律在此显得无能为力。解决信访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梳理概念,现阶段的基本认识是,凡到上级部门反映诉求的行为都称为信访,概念上有混淆,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的界定,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采用前款规定的形式,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称信访人。诉求是要求行政部门依据政策解决的上访,应称为信访事件,通过法律裁判不服的上访,应称为信访案件,其次是区分解决方式的性质。社会矛盾纠纷的解决有两种途径,行政解决方式和法律解决方式,行政解决方式最终应服从法律解决方式,即在行政方式不能解决矛盾纠纷时,法律是最终的解决方式。现阶段由于通过了法律裁决的案件仍然可以成为信访事件并纳入信访事件的解决渠道,信访事件和信访案件在解决方法的混同和错位,信访不仅成为社会问题,而且没有更好方法解决的社会问题,原因在于社会矛盾没有了最终解决的,能作为终局性的解决渠道。
职能回归,法律应具有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最高效力,法律的裁决应具有终局性,在程序合法,执法者职业行为没有合理怀疑的疑点,个案即使实体上似乎有不公平之嫌,也应视为法律上的公平。在这种理念下,涉法信访的处置就要有别于没有经过法律设置的严格程序审判的其他信访事件的处置方式,其一就审判案件的不服或执行诉求的上访,管理责任部门应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不应是政府所设的信访部门。人大处理诉讼案件的上访处置原则应该是查“人”不查“案”:对案件审判程序和实体裁决不服,应按法律设置的程序救济——通过上诉或申诉解决。对具有了终局性的案件实体判决,要坚决维护其既判力,不能随意进行审查和评判,即使是案件确实有错误并实质性侵害当事人权益的,个案也不能纠错,在维护个案既判力的同时,人大启动听证程序,确定错误性质和错误对当事人造成的损失,督促进行国家赔偿,国家再向造成错误的具有主观恶性错误的承办人追偿,所以人大查“人”不查“案”;人大选举产生法院及法院工作人员,任免权和罢免权法定是人大的职权,对办案人的不服(因为职业品行的怀疑),人大启动调查权、和罢免权,对违法办案的办案人进行责任追究。对于上访反映执行不到位的上访案件,人大启动工作监督权,督促执行或追究不作为行为的责任,所以人大查“不作为”,不查“作为”。如属于不可预见的风险而导致诉讼并因执行不能到位引起生产、生活困难的上访案件,转入政府救助渠道支助和生活困难。职责回归,国家从其性质和职能上看既具有管理性又具有专政性,从管理性上看,民众的合理诉求国家应尽一切可能予以解或满足,对正常的信访,根据上访人申请救济的渠道选择,可以运用行政救济方式解决,在行政方式不能解决的时候,诉求的解决应纳入法律裁判的范畴,运用国家强制力确定诉求的合理性宝实现合理诉求,通过法律裁决确定了诉求后,当事人仍然提出不合理诉求,甚至用非常规手段实现诉求,国家就应运用专政职能予以打击,保障正常的社会秩序。在处理信访事件和案件时,基于防范矛盾的激烈化,国家基本放弃了专职能,一味迁就上访人,对信访事件,运用行政权力强力满足上访人无理的不合理的诉求,导致越闹得级别高的越获利,对信访案件的处理,也运用行政权力强力启动不应该随意启动的法律程序,无休止地复查再审,损害个案法律的既判力,或对信访事件、信访案件不论政策有无规定,不论原处理对与错,运用行政权力强力进行救济满足,使之上访人上访队伍越来越大,级别越来越高诉求越来越不合理。对非正常的上访,符合治安拘留的要拘留,符合劳动教养的要教养,要运用法律强制手段予以打击,保护和打击永远是国家职能的双刃剑。抑制信访不当利益取得。直接成本不可操控,隐性和机会成本可操控性,新闻发布,公布真相。
救助归位,国家对真正的社会弱势人员予以救助,也是基本职责之一,但要分别救助对象,属于遭受不能预见或不可抗力的社会风险导致生活困难的,国家和政府理应进行救助,反之不能成为救济对象,如果能预见或应当预见的社会风险导致的困难也能进行救助,势必带来社会成员乱作为或不作为。规范救助秩序,需要进行救助的,不能领导批示就进入救助范围,应该由本人申请,基层确认。由此推演到信访对象的救助问题,对非正常上访的人一律不能进行救助,更不能为了息访无原则地进行救助,对正常上访的人,一方面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并存地确认诉求的合理性并实现诉求,一方面对因为引起诉求而造成的损失进行社会救济,对进入诉讼程序的不服判决的信访案件的上访人,不维护法律既判力度前提下,启动人大调查机制,对办案过程和办案人进行办案违法调查,属于因无法办案造成当事人人上访并由此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启动国家赔偿,对当事人人进行合理补偿,国家再启动责任追究机制,实现对利益再补偿(全文完)。
第四篇:关于公安解决涉法信访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公安解决涉法信访工作调研报告
摘要:新形势下,毕节地区公安厅涉法信访工作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信访渠道有待进一步疏通等。新时期公安涉法信访就是要增强创新意识,确立信访工作的新思路;健全工作机制,探索超前化解矛盾的新方法;畅通信访渠道,拓展联系群众的新途径;强化公安内部建设,开创信访工作的新局面。要正确认识公安信访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客观评析当前信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准确预测今后一个时期信访问题的发展趋势,妥善把握处置公安信访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 键 词】:公安信访 执法 工作研究
稳定
牢固树立“执法为民”观念,促进司法公正,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和减少公安涉法上访问题是摆在各级公安机关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公安信访工作是公安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一大特点和优势,是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它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地位和形象。如何正确认识加强公安信访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客观评析当前信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准确预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信访问题的发展趋势,妥善把握处置信访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树立共产党人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公安机关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的客观表现,对牢固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体系,全面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认识和加强公安涉法信访工作是维护当今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必不可少的因素。
(一)加强公安信访工作是开展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必然要求
解决涉法上访问题,绝不是简单地处理几个案件,他关系到我们能否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忧患意识、群众意识、法治意识;关系到我们能否打牢执法为民、司法为民的思想根基。加强公安信访工作就是衡量公安机关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保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尺度,就是让人民群众从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公平与正义。人民警察要坚定不移地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心中有法,方能执法,心中有民,方能为民。因此,公安机关要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整改执法中的不规范、不公正问题,就得从加强公安信访工作入手,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促进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公正与和谐的第一要务,切实解决“冷、硬、横、推、拖”和“四难”等问题,增强公安机关的社会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
(二)加强公安信访工作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举措。
加强公安信访工作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策略,就要求共产党员保持党的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实现全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在公安队伍中,共产党员占近70%左右,如果党员 “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指导思想得到牢固确立,较好地解决了“为谁掌权、为谁服务、为谁执法”问题,打牢了“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就会促进和整合公安队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执法过程中,通过开展公安信访工作,杜绝伤害群众感情、漠视群众疾苦、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时刻体现共产党人的时代先进性,时刻解民之忧,思民之苦,行民之举,办民之事,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密切警民关系。因此,加强公安信访工作是确保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
(三)加强公安信访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把集中处理涉法上访工作放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去思考,放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去谋划,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推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安信访工作作为体现群众利益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上升到衡量一个领导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高度,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加强公安信访工作就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因此,开展公安信访工作就是要紧紧围绕执政能力建设,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针对不同时期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把信访工作的成败、群众上访次数的增减、是否真正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面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四)加强公安信访工作是树立共产党人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显着标志。
加强公安信访工作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目前正在深入开展的公安“大接访”活动,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规范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在指导思想、政策措施上是完全一致的。公安机关要按照“工作是否做实,问题是否解决,上访是否减少,群众是否满意”、“人人受到接待、件件得到处理”总目标的具体要求,树立“问题不查清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信访人不停访息诉不放过”政绩意识,集中解决一批执法不公、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等问题,切实消除和弥补执法中的薄弱环节,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因此,加强公安信访工作,是共产党人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标志。
二、引起涉法上访的主要原因
(一)从宏观来讲,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群众法律意识普遍提高,他们在自身遭受不法侵害时,自觉通过信访形式向公安机关寻求法律保护;二是一些基层公安机关和民警特权思想严重,对待群众“冷、硬、横、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造成负气而向上级公安机关上访;三是个别基层公安机关和民警受到利益驱动,放纵“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在辖区内滋长蔓延,造成群众强烈不满,因此群众投信向上级公安机关检举揭发。
(二)从微观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反映在刑事案件上。问题的症结表现在:1.命案未破;2.少数案件破案后,主要凶手未抓获,致使这类信访无法结案、息访;二是反映在治安案件上。问题的症结集中在案件不够追究刑事责任,调解又不成,伤势也鉴定不了,自诉又不去,案件一时难以了结,致使无法及时处理而引起上访;三是反映在交通事故方面,这类问题主要是因为赔偿不到位或肇事人逃逸致使无法结案而上访。
三、妥善把握处置公安信访问题的有效途径
公安信访活动作为化解警民矛盾的有效载体,应该成为解民忧、排民难、息民怨、消民怒、聚民心、鼓民劲的一条重要渠道,其功能应该体现在对公安执法的监督和协调上,体现在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上,体现在改进警民关系上,体现在维护社会稳定上,体现在促进公安队伍建设上。所以,公安机关都要心中有民,忧民之所忧,保民之所安,乐民之所乐,把解决群众信访问题作为公安机关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认真落到实处。
(一)认真对待,重视首访,严格受理环节。
把正确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的过程,变成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疏导群众的过程,为群众排优解难的过程。在接待受理案件时,要针对具体情况,仔细分析研究,提出解决信访问题的办法和意见。树立“群众信访无小事”的思想,对群众初信初访反映的问题,要抱着把信访案件当作刑事、治安案件办的认真负责态度,反复核实群众所反映的情况和问题,不能简单的凭表象和推测进行定性,要通过换位思考,倾听群众意见和要求,多一些理解和帮助,争取当事人的信任。要抓住其解决问题是最终目的的心理,春风化雨,润物有声,有效的化解怨气,解决矛盾,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每一个上访者的心坎上。
(二)坚持回访,认真抽查,严格督导职能。
按照《公安机关信访工作规定》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各级公安机关信访工作机构对本级公安机关有关部门或者下级公安机关在处理信访事项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督办:应当受理而拒不受理信访事项的;未按规定程序办理信访事项的;未按规定的办理期限办结信访事项的;未按规定反馈重要信访事项办理结果的;办理信访事项推诿、敷衍、拖延的; 不执行信访处理意见或者复查、复核意见的; 其他需要督办的事项。同时,公安机关信访工作机构对所督办的事项应当提出改进建议。加强上级督导和法制督导是确保工作落实的有效手段。上级部门要加强对下级信访工作的指导,在指导中督促,在督促中指导,不能只指导不督促,也不能只督促不指导。对信访工作情况,对已经结案的要跟踪回访,对办案质量实行查漏补缺,防止出现反复。要强化信访部门对同级其他业务部门的监督权,将监督关口前移,抓住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大事前、事中监督力度,逐步从侧重事后监督转向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有机结合,努力把各种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奖惩得当,公平合理,激发工作活力。
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是源头治理信访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的治本措施。要提高信访工作的地位,就是要充分发挥奖惩的先进导向作用,对信访工作的奖惩与公安机关的其他业务工作配套同步,以此来激发做好信访工作的活力。要强化信访工作的严肃性,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经核查属公安民警不作为或违法违纪行为的,要坚决纠正,并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对信访人态度粗暴、推诿扯皮、徇私枉法,以及限制上访、压制上访甚至打击上访的,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绝不袒护。要大力宣传公安机关坚持执法为民、做好信访工作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开展集中处理群众信访问题工作取得的成效,进一步树立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
(四)加强协作,综合治理,落实协调制度。
公安信访工作涉及面广,错综复杂,解决信访问题仅靠公安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运用政策的、法律的、经济的等多种手段,实行综合治理。比如在处置因企业改制中形成的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冲突,因城市整体规划搬迁户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因农村土地收益分配中集体与农户、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冲突等等,引起的信访案件,必须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组织经济综合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共同参与,部门联动,整体互动,协作配合,综合治理,使闹访者看到,各级各部门依法公开、公正处理信访问题的决心,彻底打消少数别有用心人利用信访伺机作乱、伺机欲利的念头,妥善处理聚众信访案件。
四、做好“六心”是公安干警在各类公安涉法信访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和时刻牢记
一、做事有爱心。这是做好公安信访工作的基础是做好公安信访工作的基础。在信访工作中,我们多一份爱心就多一份感动,多一份爱心就多一份理解,多一次爱心就多一次解决问题的机会;相反,少一份爱心就会多一份冷漠,上访人就多一份怨恨、多一份敌意,就会减少一次解决问题的机会。作为公安信访民警,心中要时刻想着群众、装着群众、惦记着老百姓的酸甜苦辣,把每一次接访都作为服务群众的一次机会,把化解每一起信访案件都作为排解民忧的一份成效,用爱心去化解恩怨,用爱心去打开心结。
二、遇事要热心。这是做好公安信访工作的基本态度。我们接访群众的态度同样直接关系到接访的效果。民警热情的态度,体贴的话语,可以增进上访群众的认同感,便于彼此沟通交流,进而促成问题的解决。接访民警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杯暖人的开水,就可以让上访人心平气和,推进问题的解决;相反,一句伤人的话,一个冷漠的眼神,都可能激化矛盾,把上访人推上逐级访、越级访,甚至集体上访的道路,不仅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而且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政治成本和经济成本。
三、处事要公心。这是检验公安信访工作的重要标准。如果在信访环节不处以公心,不依法办案,实际上是对上访群众的第二次伤害,就是给上访群众伤口上撒盐。上访群众的合理诉求得不到满足,合法权益长期得不到维护,就会失去对公平、正义的信赖,就可能采取有悖法律、政策的过激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会增加不和谐因素,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处理每一起信访案件,对待上访群众的每一个诉求,都要用法律政策的标尺量一量,用公平正义的天平称一称,使每一起信访案件都经得起法律的检验,都体现公平与正义。通过处理一起起信访案件,使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得到维护,使公安机关秉公执法、公正廉明的形象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更牢固、更神圣。
四、办事要诚心。这是解决信访问题的关键所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待来访群众采取敷衍塞责的态度,故意刁难,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容易激化矛盾,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使上访人员成为上访老户,使上访问题成为信访积案。认真倾听是一种美德,对于信访民警而言,耐心倾听群众诉求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是打开心结的钥匙。每一名信访民警都要努力做到,从见到上访人的第一面起,就要认真倾听群众的诉求,认真分析上访人反映的问题,诚心诚意地对群众说实话,真心真意地为群众解难题,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使问题能够尽快解决,案件能够尽快了结。
五、做事要恒心。这是解决信访问题的基本要求。解决信访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旧的信访问题解决了,还会出现新的信访问题。从个案来讲,大部分信访案件靠一两次工作是很难解决的。要使上访人息诉罢访,除了认真调查处理以外,还要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做上访人的思想工作,既要解决具体问题,又要解开思想疙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反弹、不复发。公安信访民警都要有一股坚忍不拔的毅力,有一种锲而不舍的韧劲,有一种脚踏实地的作风,不结案不罢休,不息诉不罢休,不罢访不罢休。做到了这一点,信访积案就会越来越少,信访形势就会越来越好。
六、工作要用心。这是解决信访问题的有效方法。要求每一名信访民警都要做到:脑子想事,心里装事,眼睛看事,耳朵听事,嘴巴说事,用心思考,用心工作。对每一起信访案件,都要用心了解上访人的社会环境、心理状态,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用心工作了,信访问题就不会再是难事,民警的人生价值就会在工作中体现,民警对事业的追求就会在干事创业中实现。
总之,做好公安涉法信访工作是现阶段乃至今后必须要面对的一大社会群体性公安工作难题。要正确认识公安信访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客观评析当前信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准确预测今后一个时期信访问题的发展趋势,妥善把握处置公安信访问题的有效途径。做好公安涉法信访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树立共产党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是推进公安机关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的重要载体,对牢固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篇:处理涉法上访问题情况汇报
处理涉法上访问题情况汇报
文章标题:处理涉法上访问题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首先,欢迎各位领导光临某地检查指导我_处理涉法上访问题的工作情况。市委政法委、市处理涉法涉诉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各位领导一年来对我_的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就我_一年来处理涉法上访问题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BR>
今年以来,尤其是全市集中处理涉法上访案件以来,某地按照市委政法委和市委集中处理涉法涉诉问题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以解决问题,平息矛盾为重心,采取领导包案、全天候接待、重点调查督办、各部门联合作战等各项措施,超常工作,全力处理涉法上访案
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截至目前为止,全_政法系统排查出的×起案件现已完结×起,并对29名干警追究了相应的责任。具体工作如下: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集中处理涉法上访案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可以说,涉法上访问题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既有干警的因素,又有当事人的因素,同时还有历史形成,处理起来,难度较大。近年来,我_政法各部门通过经常性的信访接待和专项治理,卓有成效的解决了一大批沉积多年的涉法上访老户的问题,为群众办了大量的好事、实事,有力的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控制、化解和消除了大量不稳定因素。今年集中处理涉法上访问题岳矗又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将此项工作列为当前政法工作的重中之重,_委、_政府、政法委及政法各部门采取上下齐动、全员参战,把集中处理好涉法上访问题作为实践“三个代表”具体体现、发展和稳定大局的迫切需
要和检验全_政法队伍素质、办案质量高度去工作。由于上下认识一致,措施得当,一大批老大难案件得到妥善解决。如某某因执行回转房屋的问题多次去省市上访,由于其情绪激烈,只要房子,因此法院多次工作仍无进展。集中处理设法案件开始后,_法院将此案列为一号案件,进行攻坚克难,_委书记又亲包此案。经过多次工作,使某某态度有所回转。同时_法院又采取超常规措施,终于使被执行单位高价将执行标的物买回,交付某某使用,最终使该人满意,停诉息访。9月份,我们又聘请_人大、政协等有关领导参加,重点复查了日常掌握的×起曾经来访过案件卷宗并抽查了公检法近2__件卷宗,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并督促落实,巩固了成果,同时又有效的增强了政法干警公正执法、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识,进最大努力减少新的涉法上访问题发生。
二、强化领导责任,层层落实处理涉法上访案件的各项措施
按照全市集中处理涉法上访案件电话会议的精神和市委政法委的要求,我_于2月底召开了专门工作会议,就此项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按照要求,我们结合当前某地撤县建_的实际,从维护稳定的根本需要出发,制定下发了工作方案,决定从3月1日在全_开展集中开展处理涉法上访案件。成立了由_委副书记、_委常委副_长、_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为正副组长,政法委两名副书记、政法各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了由政法委主管副书记为主任的办公室,在公检法抽调三人会同政法委执法检查科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协调、全天候接待上访群众,督办和指导涉法上访案件的处理。_委常委会先后三次听取工作情况汇报,_委书记傅丰志、_长经常过问此项工作。主管书记、副_长和政法委书记先后11次听取政法各部门汇报。为强化领导,_委、_政府领导分级负责,逐人包案。_委书记、_长刘世勋等正局级领导对6起市定重点案件亲自包案,面见上访人,面对面的谈话,与办案单位一同研究解决办法,使这六起依法得到解决;_委副书记、_委常委常务副_长、政法委书记政法各部门领导对_内自定重点案件逐人包案,并对重点案件逐案签订了责任状,直接将责任落实到各部门一把手。_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亲自组织公、检、法、司业务骨干多次深入到基层第一线等地以听证会的形式面见上访人,实行现场办公,直接解答上访人的异议,变群众上访为直接面向群众的下访,是上访群众不出门就解决问题,效果非常明显。同时政法委成立重点案件督导调查组,对新发生的涉法上访案件进行重点督促调查,做到问题不查清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措施不落实不放过。进最大努力防止老的消化掉,新的又发生局面。从而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上下联动、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为及时掌握和督办工作的进展,我们根据各阶段工作的不同,分阶段进行具体部署,并专门深入到公检法和各涉案单
位复核、督处指导工作。为确保全国两会期间不出现进京上访事件和各涉法案件尽早妥善解决,公检法主要领导亲自参战,主管领导亲历亲为,使此项工作扎实推进。法院主管院长、检察院主管检察长、公安局主管纪检书记率先垂范,工作人员尽职尽责,在两会期间放弃休息日,严密部控和研究解决的办法,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_法院先后多次派人进京值班接访;_公安局领导班子,全力做好遗留案件的处理,工作出色,得到市委书记的肯定,并对公安分
处理涉法上访问题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