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大学的文化管理
浅谈大学的文化管理
【摘 要】高等学校“扩招”以后,社会上对本科教学质量议论很多,莫衷一是。教学质量管理是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将文化管理理念引入其中能克服单纯的规范化管理所带来的问题,以体现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人本特征。文化管理是世界大学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基于“人的价值观”和“人的情绪”的管理,注重发挥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在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大学实施文化管理的基础在于大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以及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我国的大学文化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从整体上降低了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因此,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实行文化管理,是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
[Abstract]: higher school“ expansion”, the community on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many discussions, unable to agree on which is right.The manag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is the higher education the core of teaching management, culture management concept into which can overcome the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problems,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of people.Cultural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in the world trend of a development, is based on the “ values” and“ human emotions” management, pay attention to the spirit and culture of University in a leading role in administration.University cultural management implemented is the foundation of university material culture, system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type organization.Chinese university cultural management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redu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higher education.Therefore, in the system of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culture management, is China's building of the world class university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关键字:大学,文化,管理
Keyword :University, culture, management
大学管理需要明确的管理思想指引。纵观历史,大学管理主要形成了经验管理模式和科学管理模式。随着社会和教育自身的发展,传统的制度管理已显得“苍白无力”,管理者必须给严格的科学理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刚性”与“柔性”有机结合,才能使大学管理更富成效。
一、对大学文化管理的认识
文化管理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与“自我实现人”假设相对应,否认了“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等片面的人性假说。大学文化管理应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在学校管理中的反映。它应包含制度建设、精神建设和基础建设三个方面。基础建设是它的物质文明,精神建设是它的思想,而制度建设则是它发展的动力,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而这些都与大学里的人是密不可分的,即与大学文化管理中的组成部分一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有关。优秀的大学文化把人当作学校的中心和学校兴衰的尺度 把优化人的素质和弘扬人的个性放在首位 从而在根本上引发了学校发展的动力 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喷涌[1]。
二、文化管理理念的内涵
文化管理的管理思想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相对立,强调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以人为中心,提倡感情因素的非理性管理模式——文化管理…。文化管理并不排除理性因素,而是使之与非理性因素相结合,并以非理性因素为主。其本质是将组织看作是由人组成的系统,通过确立一套组织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来引导员工的意志行为选择,来促进组织成员积极努力工作。
文化管理强调了管理的三个方面:首先,要以人为中心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其次,管理过程必须贯彻并体现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激发员工积极进取;最后,管理方式要将理性与非理性结合,在科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基础上,增加了人性化管理的情感因素
[2]。
三、大学文化管理的辨析
(一)大学文化管理与对大学文化的管理
虽然文化管理模式离不开对文化的管理,但无论是“对文化产品及其传播和共享的管理”或是“对组织文化的管理”,都不等同于文化管理。这里的“文化管理”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特指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而“对组织文化的管理”则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如同“教学管理”、“德育管理”一样。
文化管理与校园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但二者并不等同。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管理内容的组成部分。文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强调用文化的方式,以其无形性、理念性和管理绩效附着性等特征,广泛渗透于大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倡导文化管理,可以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使校园文化的基础更加坚实,可以使大学的育人过程更富文化内涵,最终顺利实现管理目标。
(三)大学文化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
文化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有一定联系,都属于“柔性管理”范畴,但在内涵、作用、特征等方面有较大区别。思想政治工作更多关注价值观的选取及其作用发挥,文化管理模式更倾向于具体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起着把关、定向、保证监督的正面推进作用,文化管理则是在思想政治工作指导下,选择和运用大学成员容易接受的方式,“润物细无声”般地引导教职员工自觉地围绕教书育人这一中心任务,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工作。因此,既不能将文化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相提并论,更不能用文化管理取代思想政治工作
[3]。
四、大学文化管理的现状
大学文化管理缺乏共同的价值观指导。由于目前各学校尚未形成大家较为认同的、有特色的、校园人共享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观念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这就可能导致学校的内部管理制度与群体价值观不一致(一)学校精神尚未形成
从大学文化管理的层次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实体文化②制度文化③观念文化。当前高校的文化管理实践表明,在实体文化管理方面,由于各学校对校园文化管理意义认识的提高,在校园文化设施上均增大了投入,新建、改建了一批文化设施,对校园文化管理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大力开展有意义的文化活动的同时,逐步加强了引
[4]。导、规范文明言行的规章制度文化管理。至于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观念文化的管理,仍处于发展阶段。
(二)大学文化管理未显示出各自的特色
大学文化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因各个学校的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培养目标的不同,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一面;这也正是校园文化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的号召力、感召力的根源所在。就当前校园文化管理整体发展现状讲,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推进实体文化、制度文化管理,尤其是促进观念文化的核心即学校精神的形成中。
(三)文化管理缺乏系统性、继承性思想指导
由于缺少整体规划,虽然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十分活跃。但活动缺乏统性、延续性的问题十分明显,往往表现为因人而异,缺少传统。(四)文化管理受许多社会负面因素的干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给高等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也带来了不小的负效应。如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等不良思想,尤其是校园周围的网吧、歌舞厅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腐蚀
[5]。
五、大学文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当前大学管理的现状要求管理思维的转变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以来,大学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制度管理越来越完善、严密、精细,这表现在管理理念上,大学管理越来越“科学”、理性化;在组织设计上,科层制越来越庞大、官僚体制越来越臃肿;在管理队伍上,分工越来越精细,行政人员越来越专业化。培养学生数量倍增而优秀人才难以递增,校园建设日渐现代化而育人环境似乎愈益恶化。
(二).文化组织必须进行文化管理
大学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文化组织,其组织主体、组织活动、组织形式都呈现鲜明的文化特色。因此,大学应用完全、彻底的制度管理并不一定符合大学管理的规律:(1)大学使命、目标具有模糊性和多重性,这与企业组织明确、单一的目标(基本上)相比具有无比的复杂性。(2)大学的工作主要是高深知识的传播、创造和应用,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学术工作不像企业的普通生产工作,它需要更多的自主权、自由空间和更宽松的环境氛围来从事无边际的知识探索。(3)学术工作成果具有精神、心理领域工作的内隐性、长效性和难以测量性。大学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成果并不表现为它当前表面所表现的那一点点,而可能还有更多隐含在对象的内心里和有意义地塑造未来等方面。(4)大学学术人员具有高度的专业化和独特的人格、生活方式等特点。高度专业化决定了基层学术人员更愿根据专业判断行事,而不愿意接受决策层下达的指令;他们可能具有孤傲、清高的人格特点和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这些都与企业决策和企业人员相去甚远。硬性、强制性、要求被动遵守的制度管理可能挫伤他们的心灵并继而遭到激烈的反抗。(5)统一、强有力的制度难以在大学各个部分都能得到认同和有效的执行,固定、呆板的制度也因不能适应各种具体的情况而表现得束手无策。在当前大学规模日益扩大、组织日益分化、异质性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文化还是大学组织整合的重要力量。
(三).大学中文化管理较之于制度管理的优势
(1)制度可能是被动地遵守,制度管理下的人可能是盲目地行动。而文化导向下的行动却是自觉的主动,文化管理下的学术人具有明确的价值标准,能清楚地理解大学的要求并能自觉地采取行动。(2)制度是固定、呆板的、有限的,它表现为确定的文字表述,明确规定的是有限的主要行为,它不能因应各种变化和突发,不能考虑到所有的情况并都做出具体的规定,一旦新的变化和情况发生,制度往往表现得束手无策。(3)制度是预测控制,是对未来行为的要求和约束,制度管理往往落后于大学实际。(4)制度是一种硬性的“物质”要求,它能清楚规定的通常只是刚性的、外显的、能够有效计量和检验的“物质”指标。(5)而文化管理是事前的导引,文化管理是通过价值观的灌输,让价值观来牵引行为,能避免行为的失范和损失,是一种事前的管理。
(四)大学组织文化管理的原则:
一是要遵循价值引领的原则。二是要遵循公平民主的原则。三是要遵循崇尚尊重的原则。四是要遵循达致和谐的原则。
[7][6]
六、大学文化管理的特征
相比于单纯的制度化管理与标准化管理,以及人本管理思想和现代化管理理念,文化管理理念引入到教学质量管理中能全面地体现教学管理的特征。
(一)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与以物为中心的科学管理相比较,大学文化管理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因为大学文化管理以大学师生价值观念和信念的确立为核心,通过师生们在共同的组织文化的力量的感召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以师生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管理目的一种管理理念。
(二)只有依靠制定量化的标准和物质的激励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可见科学管理是建立在“性恶论”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而文化管理则把管理者看作是可以提升成就感的“自我实现人”,是有责任感和尊严的人,是可以教育和信赖的人力资源。只要依靠激励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便能达到组织的目标。
(三)情感性的管理 科学管理是服从于理性逻辑,主要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工人的作业方法、使用工具、劳动和休息时间的搭配、设备的摆放和作业环境的布置进行精确的规定和标准化管理,利用物质奖励作为激励的手段,对被管理者的行为实施强制性的外部控制。与科学管理这种“刚性”的管理不同,大学文化管理服从于非理性逻辑,主要是通过价值认同、榜样激励、情感尊重、民主管理等情感化的方式,激发大学师生内在的动机需要,培养使命感和责任心,提高自我成就的需要,间接影响大学师生的行为。
(四)网状、扁平和分权的组织形式
科学管理需要运用严格的制度和强制化的外在监督来加强管理,在组织形式上是金字塔式的垂直的权力结构;而大学文化管理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强调大学管理者与师生之间信息与感情的充分沟通,关注师生之间感情的彼此融洽。因此,等级森严的科层制不再适合大学的管理,需要网状、扁平和分权的组织结构才能保障沟通的快捷与流畅,这种组织结构不但增加了大学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促进共同价值观和共同愿景的建立,而且权力的相对分散也有利于大学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8]
七、大学实行文化管理的策略
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种机制,侧重的是制度层面的管理,管理手段是刚性的。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学管理理念的不断改变,教学质量监控更加关注人的感受。文化管理就是从文化的高度来进行管理,以文化为基础,强调入的能动作用,强调团队精神和情感管理,管理的重点在于人的思想和观念。文化管理侧重的是思想层面的管理,管理手段是弹性的。
[9]
(一).坚持以人为中心,努力培育大学的共同价值观。大学文化管理认为,人是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内,大学文化管理强调关心师生、尊重师生,千方百计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对外.大学文化管理强调学校要关心社会,真正树立教育为社会服务和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学校管理者要关心师宅的感情需受、社会需要,因为只有师生协调一致的努力,才会使学校赢得成功。
(二).实行育才喇领导:育才型领导实行分权管理,上级和下级共担责任、共同抑制,尊重下级的创造性和智慧。既关心工作任务的完成,又关心下级积极性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干一切工作都依靠配合默契的团队,培养团队精神成为领导者关注的焦点。文化管理就是需要这样的育才型领导。文化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具有民主作风、尊重人、爱护人、培养人,特别是重视培养共同的群体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发挥团队的作用。育才型领导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而是从大学文化人手.以提高队伍素质为重点,以增强学校持久竞争力和凝聚力为目的。
(三).把硬管理与软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所谓硬管理指的是依靠规章制度、外部监督以及行政命令进行的刚性管理。而软管理则是指肝展学校文化建没,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建立良好的学校风气,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柔性管理。科学管理主要依靠硬管理.而文化管理则要求刚柔并济、软硬结合。文化管理是把硬、软管理两者有效结合的最佳管理方式。大学精神、群体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种软环境的建立和维持,一点也离不开通过执行制度、进行奖罚来强化.软环境保证硬环境。硬管理强化软管理,这就是大学文化管理的辩证法。
[10]
结语:重视大学文化管理,推动高校特色发展
大学文化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也是依存于每个特定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形成的文化形态,它对学校的发展及风格的形成有无形的作用。大学的文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在学校管理中的反映,它要注重宽松和谐的气氛,把优化人的素质和弘扬人的个性放在首位,充分把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大学的文化管理建设也可以进行设计、组织、协调和控制,也是一种管理制度,经过运作可以深入每个人的头脑之中,使大家形成共同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判断,决定人们在学校中的思维方式,从而无形地约束师生员工的行为方式。以大学文化为核心的大学文化管理,以人为中心,要求管理方式灵活,具有人性化,因而大学文化的建设者在建设大学文化管理工作中,要有整体观,有全方位意识,使其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广泛育人、整体管理的强大功能。大学文化管理是一个管理系统。它不仅包括学校管理的软要素,而且包括学校管理的硬要素,是把学校管理的软要素放到中心位置的学校管理方式和管理系统。没有这个系统的高效运行,学校就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我们要通过大学精神的培育,增强学校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充分发挥精神文化因素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反作用。改变重硬轻软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奋发向上的有机体,而不是一个消极被动、涣散疲沓的无力群体。
参考文献 :
[1] 【数 据 库】万方数据
【篇名(中)】论大学文化管理及其实现模式
【篇名(英)】On university culture management and its implementation mode 【作者姓名】赵倩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南充,637002 【刊物卷期】教育发展研究2005,25(7)码】 A【文章编号】 1003—8418(2010)02—0071—03 【中文摘要】无
[2]
【数 据 库】万方数据
【篇名(中)】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文化管理
【篇名(英)】On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management in the cultural management 【作者姓名】余玲、胡望斌
【作者单位】余玲(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384)胡望斌(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300071)【刊物卷期】江苏高教 2010(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8418(2010)02—0071—03 【中文摘要】 教学质量管理是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将文化管理理念引入其中能克服单纯的规范化管理所带来的问题,以体现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人本特征。当前我国各高校应当通过以下途径来完善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中的文化管理:在教学管理中建立高等教育价值观,贯彻人性化思想,全面审视和评价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创新,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服务功能等。
[3] 【数 据 库】万方数据
【篇名(中)】大学文化管理模式及其实施策略
【篇名(英)】University cultural management model and its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作者姓名】李长波,赵云凯,崔琳 【作者单位】 李长波(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高教室,江苏南京,210007),赵云凯(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江苏南京210007),崔琳(东南大学校长办公室,江苏南京,210096)【刊物卷期】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中文摘要】文化管理是世界大学管理的必然趋势。大学文化管理模式具有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力为核心竞争力等特征,强调硬性管理与软性约束相结合、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相结合。大学可采取组建精英管理团队,战略谋划实施方案,培育共同价值观,将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相结合等策略实施文化管理。
[4] 【数 据 库】万方数据
【篇名(中)】浅谈大学文化管理
【篇名(英)】Discussion on th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culture 【作者姓名】徐锋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政法学院,河南,焦作,454003 【刊物卷期】经济研究导刊 2010(1)【中文摘要】文化管理是当代大学管理的现代化趋势。目前中国的大学文化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从整体上降低了中国高校教育的质量。通过对文化管理内涵的界定,分析了大学文化管理的要义、本质及现状,提出一些加强大学文化管理,提升大学竞争力的基本策略。
[5] 【数 据 库】万方数据
【篇名(中)】刍论大学文化管理策略
【篇名(英)】Discussion on management strategy of university culture 【作者姓名】杨爱花
【作者单位】 西安文理学院,教育系,西安,710065 【刊物卷期】理论导刊2008(9)【中文摘要】文化管理是世界大学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基于“人的价值观”和“人的情绪”的管理,注重发挥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在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大学实施文化管理的基础在于大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以及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我国的大学文化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从整体上降低了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因此,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实行文化管理,是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
[6]【数 据 库】万方数据
【篇名(中)】浅谈大学的文化管理
【篇名(英)】On the cultural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作者姓名】蒋喜锋,游美琴
【作者单位】蒋喜锋(江西师范大学高职学院教务科,江西,南昌,330027),游美琴(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28404)
【刊物卷期】江苏高教2008(4)【中文摘要】大学文化不仅具有育人的功能,还具有管理大学的功能。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是大学管理的两种范式,具有很多不同的特点。大学是一个文化组织,根据大学组织的特点和"-3前我国大学管理的现状,大学应引入文化管理。
[7]【数 据 库】
【篇名(中)】简论大学组织的文化管理
【篇名(英)】On cultural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organizations 【作者姓名】叶 柳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重庆,沙坪坝,400031 【刊物卷期】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18(6)【中文摘要】大学组织的文化管理是在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借助大学组织文化对大学成员的影响力达成教育管理目标的一种管理模式。大学组织实施文化管理,主要应树立人文化的管理理念,制定人本化的管理目标,营造人情化的管理氛围,设计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构建人权化的管理机制。实践中,还要遵循价值引领、公平民主、崇尚尊重、达致和谐等基本原则。
[8]【数 据 库】万方数据
【篇名(中)】文化管理:大学管理变革的新探索——对广西四所高校管理的文化诊断 【篇名(英)】Cultural Management: new exploration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Reform--on four Guangxi university management culture diagnosis
【作者姓名】蒋文宁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中文摘要】大学文化管理是指文化管理的模式在大学组织管理中的运用,是借助大学组织文化对大学成员的影响力达成教育管理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愿景,使管理主体与对象主体形成强大的文化互动力,组成一个达成共识、富有凝聚力的团队,当大学文化与大学管理制度、大学师生的日常行为三者合一时,发挥管理作用的不再是外界强制的力量而是发自内心的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师生们就会自觉地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在以文化育人实现“人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卓越的教育质量。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看,重规范性研究而轻实证性研究,普遍借鉴企业的组织文化理论衍生出学校文化理论,较多地关注学校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实证性的研究也多关注中小学的实践,关于大学文化管理的研究相对薄弱。基于此,本论文从文化管理的视角,将研究聚焦于大学,并以广西四所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指导和实证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大学文化管理的现状、策略及发展方向。
[9]【数 据 库】万方数据
【篇名(中)】基于文化管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研究
【篇名(英)】Based on the cultural management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construction research
【作者姓名】徐 玲
【作者单位】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长春,130118 【刊物卷期】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7)【中文摘要】高等学校的核心工作是培养人才。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仅可以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还可以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本文从文化管理的视角阐述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内涵,分析了当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探索出基于文化管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路径。
[10]【数 据 库】万方数据
【篇名(中)】新时期大学文化管理探讨
【篇名(英)】Discussion on th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culture in the new era 【作者姓名】陈宏玲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刊物卷期】中国冶金教育2009(1)【中文摘要】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大学是保存与传承高雅文化的场所。在目前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如何做好大学文化管理关系到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千百万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能否发扬民族文化.推动先进文化发展。大学文化管理应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在学校管理中的反映,它应是精神建设、制度建设、基础建设三者的结合,它应包括学校校容校貌、舆论风气、人际关系及课堂文化、科研重点等诸多方面。高校在向创建“研究型、综合型、国际型”的国内或国际一流大学努力的过程中。大学文化管理工作不容忽视。
第二篇:大学文化
大学中的文化失灵
如果要问:我国的大学最需要什么?我想我会这样回答,我们最需要人文文化,是人文精神在学校生根,发芽,结果。
上大学,与读大学,二者到底有没有差异?我认为是有的。上大学很简单,那就是借贵校的一方风水宝地,学我的专业知识,拿我的毕业证书,以便日后游走江湖,大显身手。读大学不一样,比这复杂多了,不仅在大学里念书,还将“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一种文化精神,仔细地阅读,欣赏,品味,质疑。这样一来,你在校园里生活,不仅要读书,还要读大学。换句话说,不仅接受学校里传授的各种专业知识,还把学校传播知识的宗旨,目标,手段,途径,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来加以反省。这就像同样念的经济,我在贸大,你在北大,他在清华,所学课程或许相同,但效果就是不一样,因为,我们都被所在的大学氛围所浸润。
大学不同于研究院,即便是研究型的大学,“教书育人”依旧是最重要的任务,学校办的好不好,除了可以量化的论文,专利,获奖等,还得看这所大学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状态。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有明显的精神印记。然而,自从有了“世界一流”的奋斗目标,加上各种排名的诱惑,大学校长们明显地注重科研而轻教学,更不要说建设校园文化,理由很简单,教学的好坏,校园文化水平的高低,无法量化,不涉及排名。换句话说就是有点“虚”。
第三篇:大学文化与我(精选)
李宁宁教育技术学20098302401
1大学文化与我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所有大学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这种创造形成的过程。从狭义上讲,大学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精神,强调大学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从广义上讲,大学文化涵盖大学精神、大学环境、大学制度、大学行为等方方面面的整个大学教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大学文化应该既反映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专业特色和独特的精神、文化氛围,又能反映出该大学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人们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生长点。
我们是大学中的一员,与大学文化息息相关,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学习,还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当代大学生,他们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及年龄心理特征,都使他们向往高尚的文化生活,寻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形成高雅的文化生活氛围。高尚的文化生活,必然是向上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有理想的追求也有时代的气息。因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把娱乐学生的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作为指导思想,在种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孕育一种民族的爱国主义的文化氛围,一种崇尚英雄献身为国的氛围,一种勤俭为民艰苦创业人民利益至上的氛围,使校园内充溢高尚的文化学术气氛,并以之去抗御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一所大学,若能把学生的学业与校园文化活动妥善地结合起来,便会有力地推动校园内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个学生,尽管智力爱好性格情趣有异,但共同的文化活动,往往能产生极大的凝聚力与荣誉感,使校园内生活得更为和谐轻松,更为活跃高雅,青春的活力便得以高度发挥,个性爱好也得到发展。校园的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也受自我心灵主宰的,是无处不在的也是高雅与庸俗不断斗争的,是充满现代意识的也反映大学生复杂心态的,是心灵的自然袒露也充满创造力的,是受着时代文化潮流影
响的也是苦乐兼备的。可以说,这文化也是个染色质,会把人的灵魂染成不同的颜色。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情操,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极为丰富的。大学文化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
一是先导性。大学是传承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地方,也是信息汇集、文化交融、人才荟萃的地方。大学师生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敏感性,使大学成为时代的晴雨表。在立足于本国、本民族当前任务的同时,大学总是同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学所创造的思想、理论及科技成果和其他文化成果,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
二是创新性。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传承已知、探索未知是大学的使命。世界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科技发明都源于大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就是为了人类通过知识的传递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存在的。
三是独特性。不仅与其他社会文化不同,各大学之间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各自不同的学科专业设置、办学历史和传统、造就了不同的风格和品味。当前,许多大学在大学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一些误区和错误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人认为大学是搞教学科研的地方,一切力量都要放在教学科研上,大学文化建设属于学校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范畴,是管理人员和政工人员的事,存在着与己无关的想法。二是学校负责大学文化建设的部门和有关人员对大学文化建设概念不够了解,虽然也做了一些工作,但多是零打碎敲,构不成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文化建设。三是大学文化建设的载体和方式单一,只简单地搞一些文体娱乐活动,对弘扬大学精神、塑造大学形象等较深层次的领域重视不够。四是与学校工作脱节,没有把大学文化建设同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学校主体活动融为一体、有机结合起来。澄清这些模糊认识,要正确理解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作用。大学就是文化。现代大学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化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的传承研究、融合的创新。办大学就是创造文化氛围,把正确的做人做事道理内化,渗透到学生的灵魂里,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具有超越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
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大学精神的土壤,而大学精神又是大学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灵魂和最高体现。大学精神不但需要弘扬,而且需要培育。大学精神的培育有赖于大学文化的创造,大学文化的创造又要求大学具有以下文化品格:第一,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大学要以大学文化主人翁的态度,俯瞰大学历史的长河,洞察大学精神的底蕴,把握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预测大学文化发展的未来,以倡导、传播、培育为时代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大学精神。第二,高度的自我意识。大学要在世界大学文化的比较中反观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地位、文化氛围,并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在历史、现实、未来所建构的三维大学文化背景中找到大学精神的时代基点,融会古今中外的大学文化精华,培育新的大学精神。第三,自觉的创造意识。大学精神的培育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大学文化的创造过程。从大学文化的发展规律来看,任何时代的大学文化建构都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都不可能完全抛弃大学文化传统而从零开始。因此,大学精神的培育不能断裂传统,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转换;才能培育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的培育还有赖于大学文化的创造和大学人的接受与认同。真正的大学精神是深植于具有主体自觉意识的大学人之中,是内化于大学人心理意识、言论行为之中。离开了大学人的接受与认同,大学精神难以培育,更不可能成为大学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之源。大学精神具有顽强的渗透力,在漫长的大学发展历史中,几乎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大学人的心理、观念和行为之中,渗透到大学人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当大学精神转化为大学人的自觉信念、理想和追求,转化为大学人的情感、道德和意志时,就能对大学人的意识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作用,成为一种心理定势和行为习惯。因此,大学精神作为内化于大学人心理意识之中、深藏于大学文化和大学生活之内的灵魂,它是深刻的、稳定的。也正因为如此,大学精神的培育只能以弘扬大学精神为基础,脱离传统的大学精神,背离大学人的心理积淀、观念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大学精神,往往因为难以得到大学人的接受和认同而失去生命力。
大学文化发展有着自身内在的价值取向,而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发展的根
基所在,它预示着与引导大学文化的基本走向。从大学精神演变以及新世纪大学精神的缺失看来,大学文化应侧重于尊重学术自由,培育大学文化;依托学术研究,创新大学文化;增强社会服务意识,拓展大学文化;关注大学教学主体,提升大学文化。
大学精神给大学文化注入了生命和活力,使大学部不仅仅是现代化的建筑群落,也不仅仅是人才的集散地,而是人、思想、智慧、创新、价值观念、理性思考的代表,是大学文化长期积淀的表现。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决定着学校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大学文化、塑造大学精神是今后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动力和趋势,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们完成育人的任务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创设一个良好、和谐、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为了和谐社会的发展,我们要不断的提高大学文化水平。
第四篇:大学文化内涵
大学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追求真理、严谨求实。哈佛大学的校训就一个单词:truth(真理;有人把它译为:让
真理与你为友)。追求真理,而不迷信权威。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严谨求实的文化。一位刚进哈佛的新生曾对哈佛大学校长说:“我一直在跟踪你的数据,你的数据有错误”。一个新生可以对校长说“你错了”,这就是哈佛的文化:思想胜于权威。耶鲁大学校训:light and truth(光明与真理)。胡锦涛主席2006年4月21日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说:“耶鲁大学的校训强调追求光明和真理,这符合人类进步的法则,也符合每个有志青年的心愿”。
第二,崇尚学术自由。加州理工学院的校训“真理使人自由”正是崇尚学术自由文化的体现。
耶鲁大学校长说:“只有自由探索、自由表达,才能真正发掘人类潜能”。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11月13日与文学艺术家谈心时,九次强调自由,并引用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讲的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第三,提倡理论联系实际。麻省理工学院崇尚理论联系实际,他的校训是:“动脑又动手
(Mind and Hand)”;诺丁汉大学的校训是:“城市建于智慧”,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大学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一个城市要想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就必须拥有一流的大学作为后盾,大学带给一座城市的不应该仅仅是物质上、经济上的飞跃,还包含精神文明、文化修养上的提升。
第四,崇尚道德、感恩社会。美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大学——宾州大学,他的校训就讲
到道德:“没有道德的法规是徒劳的”。此外,还有感恩(thanksgiving),感恩生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生活,感恩自然等。总之,人的生活中,感恩情怀是不可缺少的。感恩,人生的必修课。感恩,社会能更和谐。感恩,世界能更美好。
第五,崇尚爱国主义。美国民族英雄内森·黑尔是耶鲁校友,他的名言——“我唯一的憾事,就是没有第二次生命献给我的祖国”。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把童话作家安徒生说过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丹麦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的家乡, 这里就是我心中世界开始的地方”。在他做出杰出成就后,英国、美国都请他去,他说:“我就要在我这个只有500万人口的小国里建立一个世界认可的物理学研究所”。我国是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文明古国,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是当代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第五篇: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_大学精神
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具有超越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这正是我们今天研究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意义之所在。
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外延十分广阔的概念。从广义的角度进行定义,文化应当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的总和,它涵盖了人类在 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文明成果。从狭义的角度定义,文化则主要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区别的观念形态,它涵盖的是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
以下对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讨论,将以狭义文化概念为基础来展开。
一、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与大众文化或其他文化相比较,大学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首先,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文化。大学以传承、整理和创新知识为己任,是知识的集散地和创造源。而创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就是探求未知世界、求证事物本质的过程,就是历尽艰辛、追求真理的过程。在这种特殊活动和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大学文化,必然深深地留下“上下求索”的烙印,必然把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作为自己的旗帜。
其次,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创造知识和传承知识的终极目的,是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是为了使人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使人类美好的信念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张扬。一句话,是为了满足人类永恒的需要。大学文化总是把人类的未来作为自己的建设对象,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充满了对自己民族、对社会、对整个世界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与普通的商业文化、时尚文化、消费文化等相比较,大学文化所凸显的是:执着的价值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神圣使命。
第三,大学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的文化。学术活动是大学存在的基础和核心。大学文化拒绝一切思想观念的和教条的禁锢与束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始终强调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求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学术的理性思考和研究,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第四,大学文化是一种严谨求是的文化,大学的活动,主要是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规律、人与逻辑、人与道德、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思辩和对话,这种思辩与对话本身就是一个严谨的学术过程。因此,大学文化鄙视浅薄、浮躁、虚假、急功近利和随波逐流,崇尚严谨、逻辑、实证、经验,崇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艰苦攀登和勤奋工作。
第五,大学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科学的特性就是大胆质疑,整理知识、继承传统需要批判鉴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术交流、文化交融需要批判与反批判的碰
撞;创新知识、追求真理,需要不断超越他人和自我,不断批判他人和自我;推动社会文明进步,需要批判的精神,从而达到超越现实、实现理想的目标。
尽管大学文化具有多方面的特质,但其核心和灵魂只有一个,即大学精神。如果说上述五个方面的品质主要表达的是大学文化的共性的话,那么,大学精神这个概念更多的则是在诠释一所大学的个性。坦率地说,并不是每所大学都具有自己独立的大学精神,只有那些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通过对自己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判断和理性诉求的大学,才名副其实地具有自己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将为学校抗打击求发展注入坚强的生命底蕴,并发挥出强有力的价值导向、群体凝聚和社会辐射等一系列功能。
在中国高等教育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中,不少大学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例如,北京大学以“提倡新学,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闻名,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传世,北京师范大学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而著称。正是既有共性又极富个性魅力的大学精神,始终坚定不移地守望着大学精神这块理性王国,才使这些百年名校经久不衰,青春常在。
审视大学精神,至少应当包括三个视角:
首先是哲学视角。大学精神实际上反映了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哲学思想,它本质上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哲学抽象,是对学校“文化体”和“文化群”的整合、凝炼和升华。作为哲学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品质。我们应当能够从一所大学的精神中,清晰地看到这所大学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价值取向以及认知世界的态度和方法,感受到它的理性光芒。
其次是历史视角。大学精神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它是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是特定范围的“文化体”和“文化群”共同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自然结果。作为历史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理论品质。大学精神中,应该让人们既能够看到学校的历史足迹,又能够看到它的现实追求,既能够看到它优良的传统,又能够看到它创新的硕果,感受到它与时俱进的精神脉搏。
第三是文化视角。高等学校是以传承、整理和发展科学文化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的,大学精神正是“大学人”进行这种传承、整理和发展文化活动所产生的关于自身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行为准则的文化成果。作为文化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伦理、科学与民主、开放相统一的品质。我们应当在大学精神中,既能切实地感受到对知识的渴求、真理的探索和对科学的崇尚,又能深刻地领略到对合理公正的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由它透射出的报效祖国、造福人类、对社会进步的关心和改造社会的崇高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川大精神
新四川大学是由原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华西医科大学三个全国重点大学,历经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三强合并前的原三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各自的优良传统和各具特色的“学校精神”。新四川大学精神应是原三校“学校精神”及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经过近十年的碰撞和融合,三强合一,终于融会成了独具个性的新四川大学精神,其精神内涵集中体现在校风和校训上。
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包括学风、教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学术探索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它既是大学精神的综合反映,又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化,其表述应该简洁、明确,作为师生员工行动的座右铭,便于对照、落实。新四川大学的校风概括为:“严谨、勤奋、求是、创新”。这八个字符合校风内涵、外延的要求,较好地继承和概括了原三校长期形成的优良校风,也体现了三强合并后的新川大所形成的新的文化氛围和校园风气。
校训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其表述应比校风更凝炼、抽象,内涵更丰富深邃,能较好地概括学校的整体价值追求,反映学校的独特气质,体现出学校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雍容高雅的名校风范。
新四川大学的校训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八个字语出民族英雄林则徐题于书室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比较贴切地概括了今日之四川大学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与价值追求,有较强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一是体现了学校发展历史和现实的统一。首先,它较好地反映了“三强合并”前的原三校不断融合、改革、发展的历史以及相互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原四川大学以1896年创建的四川中西学堂为肇端,历经“两院入堂”、“三水汇流”,前后融汇了不少蜀中名校的精华;1954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组建、尔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原成都科技大学,前前后后整合了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华西大学、川北大学、西南农学院等院校的有关系科;原华西医科大学自1910年创办起,发展历程中曾与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东吴大学生物系、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等联合办学,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十年代初高校院系调整时,其文理学院并入了当时的四川大学。同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直接反映了新川大“三强合并”的现实。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的指引下,学校两次“强强合并”,终于“三强合一”,铸就了四川大学今日之辉煌。
二是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继承和创新是一所大学长足发展的不竭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四川大学精英云集,人才荟萃,是生产和传播新思想、新理念的重要基地,也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一方面,学校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之中,成为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塑造凝聚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成为研究、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强阵地;另一方面,又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善于吸收消化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融中,创造出高水平的人类文明成果,奏响继承与创造相伴、改革与发展并进的华美乐章。
三是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精神的统一。科学的发展需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聚集各类知识的涓涓细流,才能最终汇成人类知识的汪洋大海。四川大学学科较全,文、理、工、医、史、哲、经、管、法、农、教,各学科如众水相聚,相互激荡、相互融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从而不断产生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推动科学技术向着高、精、尖的层次发展。同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是民主精神的体现。现代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各种文化思潮冲撞和对话的舞台,也是各家各派学术思想汇聚的大海,百家争鸣、百花
齐放,在不断的兼容并包中,促进多文化因子在广阔的校园时空中交叉渗透、交相辉映。
总之,四川大学的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和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补充,缺一不可。以这十六个字为核心的川大精神,在哲学层面上,体现了川大人追求真理,刚正不阿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在历史层面上,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四川大学不断融合、改革、发展、创新的风雨历程;在文化层面上,展现了学校“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宽广胸襟和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在我国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四川大学师生职工正在秉承和弘扬“川大精神”,并努力使之扎根于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
三、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建设
大学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我们不仅需要阐释大学精神的历史、内涵和功能,着眼于大学精神的继承和弘扬,而且应当着眼于大学精神的未来,着眼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建设。
首先,必须纯洁大学的精神家园。之所以重提精神家园的话题,是因为在物质生活给人们带来享受的今天,大学精神与物质世界那种本应和谐美妙的关系正面临某种程度的异化。惟其如此,才更需要我们光大大学精神的传统,维护大学作为“社会良心”的美誉,维护大学精神的圣洁,维护学术精神的尊严。
其次,必须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科学创造和人文关怀是人类进步的两个车轮,尽管它们的内涵、特质、对象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二者绝不是互相排斥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使人文关怀获得新的理性工具、实证方法和技术手段,而人文关怀则向科学技术注入真、善、美的文化底蕴。在当今世界,把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融合作为培育大学精神的一个重要取向,既重要又迫切。因为,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之时,也越来越多地面临精神道德领域的挑战,如克隆技术的诞生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但以克隆人为攻关方向的科学研究,则可能使人类面临改变自身的危险;科学技术通过对资源的广泛开发利用,在极大地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又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这一切都说明,培育大学精神一定要强调科学创造中的人文关怀,通过人文精神对科学创造的正确引导,保证科技进步造福人类而不是祸及人类。
第三,必须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大学教育理念是一个开放的观念体系。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同了,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不同了,因而教育理念也需要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致力于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学校,更应当在办学理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作为现代研究型大学在思考教育理念创新的问题上,至少应充分考虑到这样几个因素:一是怎样在观念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二是在体制上怎样真正形成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运行机制;三是怎样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四是怎样进一步强化科研,真正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以科研强势带动人才培养,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服务;同时真正把科研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为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第四,必须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精神的建设不可能
孤立地进行,它必然要和世界文化发生密切的联系。这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必须自觉加快国际化步伐,具备更加宽广的视野,在科学研究方面不断把握新理论、拓展新领域,追踪新科技、创造新成果;在文化领域方面要与世界文化加强接触、扩大交流,沟通融会,吸取精华,创新知识;在培养人才方面,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育出一大批敢于攀登世界科技文化高峰的拔尖创新创业人才。
第五,必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今天,中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承担着为民族振兴进行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没有压力、没有紧迫感,没有与世界科技、文化和人才培养一争高下的强烈竞争意识,就无法当此重任。因此,现代大学精神的培育,无疑应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竞争意识注入大学精神,使之更具活力、更具时代特点。(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
来源:《光明日报》(责任编辑: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