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加强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和基层科普能力
从加强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和基层科普能力 建设入手,大力推动民族地区科技工作
在“全国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会”上的主题发言
国家民委教科司 王守利
一、充分认识大力推进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重要意义
1、民族地区特点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国土总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3.89%,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为1.73亿人。从区域特点来看,民族地区可以笼统概括为三大特点:一是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国家的安全屏障和生态屏障。我国的边疆地区基本上都是民族地区,全国陆地边界2万多公里有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135个边境县中有109个在民族地区;我国现有的13个陆地边境对外开放城市、241个一类开放口岸、14个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中,绝大多数在民族地区,可以说,民族地区是国家的安全屏障。同时,民族地区还是国家的生态屏障。民族地区多处在我国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有绵延辽阔的草原荒漠和地势过度地带的石山区,全国生态建设规划中的四个重点地区和四项重点工程全部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现有7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的85%以上。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22个限制开发区域,民族地区有19个。
二是民族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以水、石油、天然气、石油四大资源为例:族地区的水利资源蕴涵量占全国的66%,石油基础储量占全国的22.05%,天然气储备量占全国的41%,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6.0%.三是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在我国的三大地势阶梯中,第一阶梯全部在民族地区,第二接替大部分在民族地区,第三接替中自然灾害最频繁的也主要在民族地区。青藏高寒区全部都在民族地区,东部季风区条件最差的大部分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地形多以高原山地为主,海拔3000米以上的区域占民族地区总面积的30%左右,耕地面积只占民族地区总面积的5.4%,可以说,民族地区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2、加强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重要意义
因此,由于自然环境、历史等原因,幅员辽阔的广大民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相比,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科技势力,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本判断有两个结论:一是“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二是“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党的十七大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描述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改变”;这个论断的第二层含义很大程度上与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吻合。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落后地区和国家不能也不应该重复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而应发挥技术落后的积极面——后发之势,求得跃升和发展。因此,实现民族地区生产力有质的飞跃必须借助技术创新的强大效应,使民族地区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资源,在某些领域、某些行业抢占制高点,从而占领市场,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才能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发展速度。
因此,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要借助科技优势,求的跃升。尤其是作为国家生态屏障的民族地区,更需要注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科技支撑力度,避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而换来的经济发展。
下面我简单谈谈关于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一些看法。这里包括民族地区的科普工作,也包括其他方面的一些内容,简单了解一下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整体形势,对我们具体开展科普工作,无论从工作理念上,还是具体的工作途径、方法上,都会有一定的启发。我从四个方面向各位介绍一下,是从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和科普能力建设的现状谈谈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现状,二是民族地区科技的中远期目标和国家的政策取向,三是民族地区“十一五”期间的项目选择及对策建议,四是民族工作部门在整合相关部门、社会力量,促进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一点想法。
二、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现状分析
(一)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现状。
1、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得到了优化。主要体现在民族地区人才队伍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向基层延伸三个方面。
(1)民族地区科技人才数量大为增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西部大开发等支持民族地区优惠政策的实施,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出现了喜人的变化,突出表现为高科技含量的创新产业的比重开始上升,以资源消耗和廉价劳动力为特征的传统产业的地位开始下降。民族地区科技人才数量大为增加,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支持作用。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5)资料显示,内蒙古等民族八省区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比重已达12.24%。除了专注技术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外,民族八省区专门从事发明创新的科技活动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也达6.06%,这表明民族地区的经济不仅已经开始摆脱原始的传统状态,而且已经开始专注于科学技术的应用,甚至还出现了创新的成分,在一些产业中开始了出现了独创性的创新工作。这些都是民族地区科技人才数量扩大的必然结果。
(2)民族地区科技人才层次有较大程度提高
自新中国成立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与科技人才的受教育水平一直较低,许多人才都需要在职接受高等教育,从而弥补自身学历层次的欠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状况则逐步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民族地区大多数科技人才都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层次也有大幅度提高,出现了一些博士、硕士研究生,甚至大多数民族省区还有自己的两院院士。我们仅以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主力军民族院校的在校生数量变化来说明问题。全国13所民族院校,从1978年的6902人发展到了2004年的133865,26年增加了 18.4倍。此外,在民族院校中,大多数学校都能培养硕士研究生,其中还有4所高校能够培养博士生,这都对民族地区科技人才的层次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3)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向基层延伸
在十余年前,民族地区能够称得上科技人才的人力资源,主要都集中在民族地区的省市级机构与部门。近年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但县级机构引进了许多科技人才,就是乡镇机构,也吸引来了不少科技人才。西南民族大学课题组对四川省民族三州2005年人才流入的调查显示,这一年有7286人流入县级机构,占总流入的62.73%;有4157人流入乡级机构,占总流入的35.7%,充分佐证科技人才向基层延伸。
2、民族地区科技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不足
民族地区科技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人才存量结构不合理两个方面。(1)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没能实现与经济发展同步 从1998年到2004年,民族地区GDP平均增长速为9.9%;而同期全国平均的增长速度是8.2%,民族地区GDP增长高于全国水平,而民族地区的科技人才队伍却没有能够实现同步的发展。比如2004年广西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了2.43%,而同期其科技活动人员占全国的比重只有1.48%,只相当于GDP水平的61%,在新疆,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只相当于GDP比重的45%。
除了数量不足以外,民族地区科技人才的质量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以内蒙古为例,从2000年到2005年,该区的GDP由1539.12亿元增加到了3895.55亿元,年均增长17.1%,增长率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到2005年,该区人均GDP已达到2024美元,进入了全国前10位的行列。再看该区的科技人才增长情况,到2005年,该区共有国有研发机构145个,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53.49万人,只比2000年增长了5%,远远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
(2)民族地区科技人才的存量结构不合理
民族地区现有的人才队伍,在存量结构方的不合理体现在“七多七少”:
一是服务上层建筑的多,支撑经济基础的少
还以内蒙古为例,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服务上层建筑的专业人才比例就占去了79.4%,而内蒙古作为民族地区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新近崛起的一个工业基地,其工程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只有14.1%。作为农业大区的新疆,其农业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仅为8.2%。
二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多,自然科学的人才少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项调查开始的。那时调查工作的任务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历史和生产方式,所涉及的领域大多属人文社会科学,当时的调查对自然科学人才没有什么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专业人才队伍,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还存在着重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特点。
三是知识陈旧的人才多,能够适应经济社会转型的人才少。
在民族地区的科技人才队伍中,有两部分人占的比重较大:一部分是年龄较大,第一学历较低,后来靠参加业余教育补上较高学历的;另一部分是第一学历较高,近年来高校毕业流入民族地区的人才。对于第一种类型的科技人才,他们在读第一学历时接受的专业知识相对较少,而经过多年发展之后又显得比较陈旧;对于第二种类型的科技人才,他们受过层次较高的全日制正规教育,但由于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多数热门专业的毕业生都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实现了就业,而流入民族地区的科技人才多属于相对比较冷门的长线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多少都存在一些不对口的问题,相对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也就存在着明显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
四是科技人才年纪轻职称低的多,职称高专业成熟的少
调查表明,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主要是由年轻的科技人才构成的,年龄以35岁以下的科技人才占整个人才队伍的一半以上。以四川省民族三州的科技人才队伍为例,近10年之内高校毕业、年龄在35岁以下的科技人员就占科技人才队伍总量的54.15%,而处于成熟阶段易于出成绩的36——50岁的科技人员数量,只占总人才数量的38.73%。这样的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是不利于发挥这支队伍创造性作用的。民族地区年轻科技人才比重过大,还存在一个隐忧,那就是人才队伍稳定问题。在民族地区这些年轻的科技人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毕业于非名牌大学,知名度不够在人才竞争中只好选择经济社会发育程度相对较低的民族地区就业,这一些人才在经过实践锻炼以后,所积累的经验就会弥补前面提到的不足,在成熟期以后,有了机会他们就可能开始寻求向发达地区流动,影响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
五是地市以上人才闲置多,县乡应用人才少
在民族地区,相对而言,地市级以上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有着存量较大的科技人才队伍,许多单位都处于超编的状态,很多专业人才无事可做。而在县乡基层单位、特别是乡镇一级,专业人才的存量又相对偏少,影响了基层工作的正常高效进行。因此,促进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心下移,也是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六是吃饭财政供养的人才多,从事创新工作的人才少 由于民族地区贫困县市多,在该地区省级以下科技人才集中的机构与部门,多数机构获得的财政拨款只够解决科技人才的工资福利等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没有多少财力来支持这些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动。以甘肃省民族两州三县的调研为例,该地区共有科技人才44436人,近三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35篇,平均只有3%的科技人才公开发表了论文,说明这个群体在理论创新方面的实力不够强。就是在代表应用创新的三项专利方面,民族地区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也较低。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5年,民族八省区的国内三项专利申请批准数只有5282件,占全国总数的3.49%,这与八省区经济、人口、地域占全国的比重是有不般配的。这当然有民族地区科技人才层次相对较低的问题,但关键是该地区各级政府没有在财力上予以大力的支持有关,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科技人才创造力的发挥。
七是国有机构的人才多,民营机构的人才少
根据调查,民族八省区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达到336.64万人,占全国的比重达12.24%;而三资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有6697人,占全国的比重只有2.13%,这势必严重制约民族地区三资企业的创新活动。我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的实践表明,非国有经济的大力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推动力量。以如此薄弱的科学技术人才队伍支持非国有部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会失去一翼,影响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民族地区科技经费投入现状(以科普经费投入为例)
相关研究表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能更好地支撑科技创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民族地区的科技工作,主要内容还集中在科普层面。2005年和2006年,国家民委与中国科协联合对少数民族科普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我们就以民族地区县市区农村科普经费投入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和全国平均水平比较来说明问题。
1、民族地区县级科协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上级科协支持和其他部门支持。民族地区县均科普专项经费为4.73万元,明显低于全国县均7.99万元的平均水平。
2、民族地区科普专项经费中,50%用于农村科普工作,近30%用于其他工作,10%用于日常办公补贴。
3、民族地区县科技三项经费情况:全国县均171.55万元,民族地区县均63.26万元,不到全国一半;县级科协事业费(不含科普专项经费)全国县均4.39万元,民族地区是2.12万元,不到全国不半;乡镇科普经费情况:全国乡镇科普经费平均为5000元,民族地区乡镇平均为1900元,不到全国一半。
4、民族地区县级科协办公条件在固定办公场所、办公面积、硬件设备、工作用车等方面,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民族地区科普画廊、乡镇村科技活动中心、科普示范基地、科普示范乡镇村、科技示范户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上述调查数字可以看出,民族地区由于经济落实,财政困难,加上一些领导和部门对科普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科普工作缺乏必要的投入。特别是边远地区科普经费无法落实,极大地影响了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民族地区幅员辽阔,居住分散,民族地区差异大,自然环境恶劣,这些地方开展科普工作需要更高的成本投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在这些地区发放科普宣传品就需要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开展科普的科普车一次出行就达上万公里,因此,科普经费支出本应比发达地区成倍地增加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科普经费的投入是开展科普工作的根本保障,而民族地区的科普经费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科普工作的效果可想而知。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经费投入是科技活动最基本的因素,以上通过对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状况和科普经费投入状况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民族地区的科技工作状况和全国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这就似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经济不发达,制约了科技工作的发展,而科技工作发展的缓慢,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有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差距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予以调整,使之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变得发达起来。但我持相反的观点,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就认为:“市场经济力量的正常趋势与其说是缩小区域间差异,不如说是扩大区域间的差异。”此时,政府就应该适时恰当地介入。在这里政府的作用不是直接干预人才的培养与流动,直接干预相关科技活动的过程,而是应在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这一过程施加影响。施加这种影响最有利的政策工具就是财政转移支付。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向民族教育机构进行转移支付,以提高民族地区科技人才的质量;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点科技人才进行转移支付,从而降低该地区科技人才的流动性,起到优化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的作用;向民族地区特色科技项目转移支付,扶持民族地区特色科技企业的发展;向民族地区科普工作转移支付,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提高民族地区的科学文化素质。
应该说,国家和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民族地区的科技工作,将迎来发展的大好机遇。
三、国家对民族地区科技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及政策取向。
一般来说,民族地区享受着很多的优惠政策。具体到科技工作方面,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和《国家民委“十一五”工作规划》以及科技部、农业部等部委相关的专项,对民族地区在某些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倾斜。
对科技部、农业部等相关部委负责实施的相关项目,我只是有一个比较笼统的了解,这需要相关部委的专家来解读,这些项目也是向全社会公布的,在一些规划文件、工程计划中,都有体现,各位多年来从事科技工作,可能比我熟悉。在这里,我仅结合国家民委的职能,就《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中关于科技工作的相关目标任务和工程,给大家做个简单的解读。
1、《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第二大点主要任务第三条,努力提高民族教育科技水平,具体表述为:
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帮助民族自治地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的科技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点建设,大力培养科技推广人才,提高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加大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普宣传品的翻译出版,鼓励开设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科普栏目,建设乡村科普画廊、科普橱窗等科普设施。创新少数民族科普工作机制,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继续开展智力支边活动。
本条的主要立足点就是以加强科普工作为突破口,加强民族地区的科技工作,提高民族地区科技水平。国家民委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科技工作,也要仅仅围绕这个主题,广泛争取社会支持,开展相关活动,推动民族地区的科技。如与中国科协会等相关部委联合共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伍、共同召开相关现场交流会,推广经验,与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委联合申报民族地区关键适用性技术应用与示范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等。
2、《规划》中第四条:加大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保护和抢救力度,实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发展工程。开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研究与保护性开发,建立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野生资源保护区。大力推广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加大乡村民族医药工作者培训力度。加强民族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设立民族医药专业、开展民族医药学科建设,培养一批民族医药专业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民委将着力于民族传统医药的发展,比如扶持中央民族大学成立“中国少数民族医学研究中心”,并将其作为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实验室来发展,召开民族医药学科建设研讨会,协助扶持民族医药研究成果的转化,如中南民族大学的傣药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的转化,内蒙古民族大学的蒙药物研究成果的推广转化等等。
3、制订和实施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少数民族党政干部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实施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培养工程,加强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扩大数量、改善结构、提高素质。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环境,鼓励、支持、吸引各级各类人才到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创业,贡献聪明才智。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选派少数民族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修学习。加强民族自治地方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强化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
上述目标任务的完成,我们正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即贯穿在民族院校的正规的学历教育中,为解决少数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状况,改善民族地区人才存量结构而采取的相关措施如:教育部、国家民委、发改委、财政部、人事部五部委2005年共同实施的“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高层次人才培训计划实施主体主要由国家部委所属重点院校和有关科研院承担,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要求,采取“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适当降分,单独同一录取”等特殊措施招收学生。主要培养的是硕士和博士,如2007年共招生5000人,其中博士1000人,硕士4000人。高层次人才培养由国家统一核拨培养经费,招生范围主要为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兼顾需要特别支持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等。在短期的民族地区的相关培训中,我们也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如将陆续组织进行的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伍培训等。同时,也将加强调研,敦促相关部门出台政策,为民族地区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社会环境。
在〈规划〉中,以上目标和任务有以下几个具体重点工程作为支撑:
1、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发展工程
重点建设若干民族医医院、民族医特色专科。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的县民族医医院基础设施改造,大力改善乡村民族医药工作者的工作环境条件。加大少数民族医诊疗方法、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保护抢救力度,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发掘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献资料,建立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名录及其数据库。加强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野生资源保护区、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GAP)、医药研发基地和医药推广培训中心建设。制订民族医诊疗标准、民族药药材标准、民族药药品标准和民族药炮制规范,编制民族药基本药物目录。开展民族药药用资源普查工作,制订民族药注册分类管理办法。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人工种植养殖业,建立若干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人工种植养殖培训基地。
2、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培养工程。
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基地配套设施建设,编写干部培训教材,建立干部培训课程体系,培养一支长期稳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地、县级少数民族干部进行轮训,对民族工作系统的干部进行现代管理知识和综合能力培训。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选拔县(市、旗、区)、乡镇少数民族中青年干部接受各种形式的大专以上学历教育。选派少数民族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医疗、卫生、环保等系统进行培训,培养造就一批少数民族专家学者、经营管理人才、科技骨干。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农村实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以上〈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所列的主要任务以及重点工程,是国家指导少数民族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需要国家多个部委综合协调,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国家民委将根据〈规划〉的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积极才采取相关措施,努力推动民族地区的科技进步。
在前提沟通讲座的主题时,科协的同志还希望我能讲讲“十一五”规划期间,民族地区科技项目选择。我觉得民族地区科技项目的选择,真正的专家应该是科技部、农业部等行业领域的专家,因为这些科技项目的选择已经融合在这些行业的具体项目、行动、规划中,在座的各位同仁也应该是项目选择的专家,因为你们长期在第一线从事科技工作,你们最了解这个地区的状况,这个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不足,只要去认真地把握国家大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就能够找到科技项目选择的切入点。在这里,我只简单地介绍一下国家民委直属院校所拥有的一些能够和民族地区直接结合的科技资源优势。
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民族院校的科研工作很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直接为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一些民族院校的特色科研方面,对于民族地区来说,民族院校和其他院校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几年,民族院校在保持原有优势特色人文学科的基础上,开设了一大批新型专业。仅以国家民委直属的民族院校为例,2000年底,委属院校开设本科专业147个,到2005年底,已开设了涵盖11个学科门类的272个本科专业,增加了理工类、经济管理类和应用技术类专业将近100个。建成了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学科基地,3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十五”期间,委属民族院校获得近百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很多项目很具民族特色,能够直接转化,推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如大连民族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对内蒙一些地州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建议,大连民族学院生物化工重点实验室对民族食品资源的研究成果、中央民大少数民族医学研究中心对四川阿巴州药厂的规划、对长白山药物资源保护的规划论证,西北民族大学藏文信息平台的转化、中南民族大学在云南建立的傣药研究转化基地、西南民族大学在四川建设的牦牛研究基地等等,这些科研都深深跟植于民族地区,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我委对于直属民族院校的科技工作,将进一步扶持那些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能够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项目。在这方面,各民族地区有什么科研需求,也可以和相关民族院校加强联系。很多民族院校,对这类的科研项目都有充足的配套科研经费,就是为了鼓励科研为民族地区服务。
第二篇:不断增强科技人才队伍创新能力
不断增强科技人才队伍创新能力
上海科技
2006年2月15日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进程中,市科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科技人才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项目、人才、基地一体化建设,从而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上海科技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快速发展。
引领、引进、引智并举
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增强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
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市科委通过“引领”、“引进”和“引智”的方式组织科研队伍,积极参与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本市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使创新人才“冒得出、聚得拢、用得好”,在火热的科技实践中锤炼、提升创新能力。
通过实施崇明生态岛、光刻机、磁浮列车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集聚优化上海的科技力量,“引领”多单位、多学科的科技人才开展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引再创新工作。2005年3月26日,市科委召开崇明生态岛建设科技工作推进会,启动10个优先科研项目以及首期包括湿地科学与生态工程在内的六个实验室建设。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在崇明生态岛科技支撑建设项目的“引领”下,形成一支由多学科专家和科技人员组成的“联合舰队”,实验室资源共享,课题人员交叉融合,围绕一个共同目标在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上协同攻关,有效推进了崇明生态岛科技支撑建设。
通过争取和实施国家“863”、“973”重大专项,支持项目承担单位“引进”关键技术人才,尽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实现研发能力的提升和跨越。2002年,通过“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与有关单位一起引进了一位在美国某著名汽车公司从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开发的博士,并以他为主引进了3名该领域的专家组成团队,联合开发关键部分电动控制系统。目前该团队发展到50人并组建了科技企业,在重大专项研发取得成功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化攻关,推动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
依托无线通信、人类基因、模式生物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流动方式创新“引智”工作,带动提高上海科技人才的整体素质。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聘请一位国家863主题专家、一位留学回国人员分别担任中心主任、常务副主任,承担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研发任务。一年来,在中心主任和常务副主任的率领下,该中心参与了超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国际标准化制定工作,已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了22篇技术草案;与诺基亚、爱立信等国际知名大公司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锻炼了一支能走向国际舞台的科研队伍,在这一国际前沿领域的研发工作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集成、聚焦、联动并行
以人才计划为抓手,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体系
市科委在布局科研项目的同时,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制定科技人才专项计划,以多种方式构筑人才培养体系、加快科技创新人才的梯队建设和新兴产业紧缺人才的培养步伐。
以系统集成的方式探索建立科技人才选拔培养体系。陆续推出了以年轻科研人员为主的“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和“启明星跟踪培养计划”;以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的“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以吸引境内外优秀人才来沪开展科技合作,支持本市优秀科技人才参与国际合作交流为主的“白玉兰科技人才基金计划”;与市人事局共同推出以资助留学回国人员研发、创业等为主的浦江人才计划;纳入全市领军人才计划的科技领军人才计划;以企事业单位技术主管为主的职业技术管理人才培育计划;以企业高新技术人才为主的新兴产业紧缺人才培育计划等多项人才培养、资助、培训计划。据统计,启明星、优秀学科带头人、白玉兰基金、浦江计划等实施至今累计支持1600余名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职业技术管理人才、新兴产业紧缺人才两项计划累计培训9000余人。已初步形成层次分明、各有侧重、较为完整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以重点聚焦的方式持续支持优秀科技人才成长。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优秀科技人才,在其成长的各个阶段通过“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启明星跟踪培养计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等和国家与上海的科研项目给予支持。在国家和本市人才计划、科研项目的多方支持下,一批科技英才脱颖而出,在推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自身也得到更大的发展。
以多方联动的方式加快培养企业科技人才。为了更好地选拔和培养企业科技人才,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2005年,市科委在原有人才计划的基础上,又重点推出了针对企业科技人才的优秀学科带头人B类计划、青年科技启明星B类计划和浦江人才B类计划。在B类人才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积极与区县科委、科技园区和企业联动,建立了共同选拔和培养上海企业科技人才的新机制。这不仅为选好民营企业科技人才,推进企业人才项目提供了保证,也有效带动了区县和园区的科技人才工作。为适应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在“科技创新登山行动计划”中专门设立了培育新兴产业紧缺人才、职业技术管理人才两项行动计划,相继推出了“集成电路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应用能力”、“纳米科技与应用能力”、“软件质量”、“技术管理”等紧缺人才培训项目,采取“管住两头、放开中间”的办法,实行统一(准入)标准、统一大纲、社会办学和统一考试、统一授证,发动经评估具备办学条件的社会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培训。一个市、区、园、企、社联动,多层次、多渠道合力推进科技人才培养工作的新机制和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创新、创业、服务并重
以基地建设为支撑,拓展科技人才的发展舞台
科研基地是科技人才成长的摇篮和展示才华的舞台。市科委在加强基地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科研基地与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初步形成了基地促进人才成长,人才带动基地发展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市科委引导和推动在沪的中科院、部属和市属高校、研究院所的科研力量,构建创新舞台,先后组建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了人类基因、组织工程、磁浮交通、信息安全等独立科学研究机构,打破行业、部门、单位、地域的界限,集聚各方资源在有比较优势的新兴、交叉学科与技术领域进行科技创新,吸引了一批来自中科院、高校、部队研究所、企业、外省市乃至海外的优秀科技人才。他们在这些科研基地获得了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在完成科研任务的过程中施展、提升了自身的才华,实现了科研成果与人才培养的“双丰收”。
按照集聚企业、集聚人才、集聚技术的目标,市科委 在巩固、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六园”、26个创业孵化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创业舞台,重点推进了张江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上海产业化基地、上海中药创新园、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等创业基地建设,在强化项目、人才、基地一体化建设上取得新的进展。如,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上海产业化基地在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等方面已形成良好的规模效应,基地企业从17家增加到145家,设计人员从400人发展到近5000多人,研发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大缩短。
为了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优化科技创新创业公共服务环境,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效结合,市科委积极推动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由十个子系统构成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其中三个子系统目前拥有的各类科技资源信息量已达6TB以上,聚集了本市科技文献类资源的60%,集中大型仪器设施近800余台套,可提供300多个专业数据分析软件和7个在线数据分析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平台的访问量总计128.7万人次,累计对外服务量18.9万人次。还与长三角16个城市联合,进一步扩大平台容量,同时也为服务长三角提供了新的渠道。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促进了各类科技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吸引了众多专业化机构的集聚,夯实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科技人才“低成本、高起点、高效率”的研究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十一五”期间,市科委将按照市委、市府纵深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创新人才开发理念,进一步深化项目、人才、基地一体化建设,进一步调动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对科技人才开发的积极性,紧紧抓住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建设一支总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上海科技报)
第三篇: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文件
共青团黄山市委员会 黄山市人才办 文 黄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黄山市科技局 件 黄山市科学技术协会 黄山市青年联合会
黄青联字[2012]13号
关于建立黄山市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通 知
各区县、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团委,人才办,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科技局,科协,各有关企事业单位:
为更好地服务于黄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经请示市人才领导小组同意,团市委、市人才办、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科协、市青联决定联合建立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推荐、报名时间:2012年3月15日前截止
1二、人数规模:首批暂定40人
三、基本条件和范围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2、在全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做
出重要贡献,并在社会上和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具有一定威信
和影响力;
3、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等负责科技
创新工作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要求有中高级技术职称;
4、1970年以后出生,身体健康,性别不限。
四、工作流程
1、报名阶段:3月15日前,接受个人自荐或单位推荐。
2、资格审查:3月20日前,完成符合条件人员初选工作。
3、人选确定:3月25日前确定正式人选。
4、颁证及培训:3月底颁发证书和证件。
五、相关待遇
1、获得由团市委、市人才办、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科
协、市青联联合颁发的黄山市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证书;
2、列入黄山市人才库管理;
3、根据工作表现,优先推荐市级以上相关荣誉;
4、优先获得参与相关会议和活动的机会;
5、其他待遇。
六、报名方式
由报名者或所在单位经办人直接到团市委青工青农部(天都
大道13号工会大楼7楼)进行报名登记。报名者需填写《黄山
市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推荐表》,准备一寸彩色照片1张。
报名者也可登陆,联系人:桂美桃,程艳,电话:2312621。
七、组织领导
成立领导组,由团市委书记程健任组长,市人才办主任洪亦
辉、市经信委人事教育科科长张健芳、市科技局副局长佘宏远、市科协副主席李剑、团市委副书记、市青联主席金颖任副组长。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团市委青工青农部,由青工青农
部部长桂美桃任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八、工作要求
成立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是我市“青年千人计划”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推动黄山科学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希望各地、各
单位要给予重视,并为青年参与活动提供支持和保证。
附:黄山市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推荐登记表
黄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黄山市科技局
黄山市科学技术协会黄山市青年联合会
2012年2月20日共青团黄山市委员会黄山市人才办
主题词:人才队伍青年科技创新通知抄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人才领导组,省经信
委、省科技厅、省科协、团省委、省青联。
抄送: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办公
厅、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省直相关单位业务
处室。共青团黄山市委员会办公室2012年2月20日印发
(共印200份)
附件:
黄山市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推荐登记表
第四篇:2010科技科普工作总结
河南岸街道2010年科技科普工作总结
2010年河南岸街道科技工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区科技局、区科协的支持和帮助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动和组织全办有关单位积极开展各项科技工作和科普活动,切实提高科技工作水平和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实施“科教兴办”战略,充分发挥了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从而使我办的科技工作步入了新的台阶,各项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科技工作
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认真贯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及市、区有关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和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将科技工作纳入本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制定有科技工作规划和计划,并将科技工作列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今年,党政主要领导听取科技工作汇报5次,参加科普活动4次,专题研究科技工作6次。仅办事处本级的科技投入30多万元,是22万元任务数的150%。
二、完善队伍,积极做好科技培训工作
我办成立了1个科学技术协会、1个科普宣传工作站和6个科普协会分站;设立了两个科普示范基地:博赛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及博赛数控技术学校。办事处建立有一个2米×8米的科普宣传栏、一个近300平方米的科普活动室和一个科普图书室,组建有一个由50人组成的科普志愿者队伍,经常性开展各种科普活 1
动;在牛和地社区及金湖社区,河南岸村委会建立科普宣传栏及设立科普图书室和科普活动室。为了进一步在辖区范围内普及科技知识,我办积极利用墙报、黑板报、大小标语、流动车广播、印发各种科技资料,开展科技讲座和“四进社区”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有关科技知识,在全办上下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技气氛,使不少同志从懂得科技知识到逐步掌握运用科技知识,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今年共组织出版科技墙报、黑板报10期,举办科技培训6次,参与群众2千余人次,发放科技资料5800余份。
三、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大力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
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鼓励和支持辖区的九惠制药厂、博赛机床厂、标定空压技术厂等民营科技企业自主研发和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协助博赛机床厂扩建和组建了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提高了经济发展中科技含量。积极帮助九惠制药厂、博赛机床厂、标定空压技术厂等民营科技企业申报为惠城区民营企业50强。积极帮助辖区的科技型企业克服当前金融危机造成的困难,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和活力,根据区政府《惠城区“千干进厂、帮扶解困”活动方案》的具体要求,研究制订了《河南岸干部职工进厂“帮扶解困”安排表》,领导班子成员都挂点联系帮扶企业发展,切实帮扶企业发展,确保科技型工业的平稳增长。
四、做好宣传,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我办多次组织有关部门,派出工作人员带上挂图到全办中小学开展“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观看科普知识,从小培养热爱科学、学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为了进一步丰富辖区文化生活,宣传普及科普知识,增强居民法律意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
文化需求,为保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果打好扎实基础,在全街道深入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通过街道,社区,学校多方联动的方式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为广大居民喜闻乐见的科普宣教工作。科普长廊定期宣传,定期更换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消防、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以河南岸医院为主,根据不同季节在居民中先后开展了系列健康科普讲座,其中包括什么是亚健康、什么高血压、如何预防甲流等方面的科普文化。我办卫生科普工作组人员经常深入到6个村义务开展“健康进村”活动,向当地农民群众提供卫生保健服务,给农民群众免费发放健康科普资料,开展免费咨询。通过开展“健康进村”活动,普及了卫生疾病和预防保健知识,对当地村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推进医疗信息化,大力改善医疗环境
想办法筹措资金,改善河南岸医院的医疗环境,帮助河南岸医院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和高中级医疗人才,同时加强检查河南岸范围内的医疗卫生站建设,确保居民就医的良好环境。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网络信息化建设,按区卫生局要求配置了一台电脑,信息化建设资金1万元,列入办事处财政支出。
六、推进教育现代化,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
河南岸遵循“以现代教育技术为突破口,抢占教育阵地制高点”和“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策略,加快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打造区域教育品牌。进一步配齐了各中小学校的信息教育设施和功能场室设备,建起了2个校园网、添置了38个教学平台和 8个计算机室,完善了中小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功能室。三年来,全街道为增添教
学设施共投入1300多万元,使全部中小学的功能场室都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
七、积极申报惠城区科普示范村(社区)
为进一步推动我办科普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我办公众科学素质全面提高,我办积极响应惠城区人民政府关于《惠城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实施方案》号召,我办河南岸村委会和金湖社区于2010年8月申报惠城区科普示范村和社区,并于10月顺利通过区评估小组的检查评估。
八、积极申请广东省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试点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科技发展“十五”规划》的部署,进一步增强我办的综合竞争力,为我省城镇化和科技发展贡献一份力量,2009年,在市科技局和区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我们积极调研,认真组织上报材料,向省科技厅、省建设厅申请承担广东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试点工作,并于今年10月顺利通过省科技厅、省建设厅的审核。今后3年,河南岸将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紧紧抓住社会经济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大力实施城市化发展策略,以第三产业带动城市化,通过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和文化产业,推进城市化进程,重点提升城市化质量,将河南岸建设成为社会和谐、经济发达、技术先进、环境优美、教化彰显、“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镇。
九、2011年科技工作计划
2011年我办将继续做好科技工作,充分发挥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一职能,将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继续帮助企业抓好科技项目的引进、开发、推广工作,搞好各类新技术的推广,积极帮扶科技型企业发展。
2.加强领导,认真开展好科技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培训科技人员,通过自学及继续教育等措施,努力加强科技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为经济服务的能力。
3.进一步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科普意识,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达到群众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要求的新高度和新局面。
4.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科技工作的新方法、新机制,更好地为本办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最大职能。
5、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改善办公条件,促进信息化建设。
二0一0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第五篇:工业园区科技科普工作总结
工业园区科技科普工作总结
近年来,工业园区管委会认真按照县委、县政府、县教科局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贯彻十八大精神,认真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入实施科技XX县战略,依靠科技普及提高劳动素质,全面推动工业经济健康发展。
一、开展科普工作的主要措施
1、成立领导机构,强化责任主抓
园区管委会高度重视科技普及工作,把科技普及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首位,经常听取科普工作汇报,研究解决科普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委专门成立了科普工作领导组,由管委会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设有科技副主任主抓科普及工作,成立了科学技术协会,制定了管理制度和目标。各园区都配备了科技副组长和技术员。制定了科技普及工作发展规划、科普计划,把科技工作列入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为科技普及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2、提高科技培训,提高全民素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和产力,为了促进各项工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新成果的应用,我为狠抓了企业培训。园区办起了科技培训中心,并XX县职中、县劳动局技校接成对子,组织集中培训,先后培训14次,培训人数达到9500余人次。同时,我们针对各企业的发展优势,采取分片培训等形式,直接把科学技术推广办到工人中间。今年园区工人参加了各文化站的电脑培训,使广大工人朋友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科技知识,促进了科普工作的快速发展,有力的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致富的步伐。
3、建立示范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工人群众普遍提高科技知识的基础上,我委根据各片发展优势,建立科技示范基地,依托基地带农户,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已经建立了示范基地。
4、建立科研机构,搞好优质服务
根据工业结构调查的需要,成立了工业科技服务部,对企业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按生产技术需要,及时印发了“科技明白纸”指导生产。
二、开展科普工作的主要体会
1、只要领导重视,科技就能发展
我委领导特别是一、二把手,真正把科技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听取汇报,及进研究解决问题,全委上下合力,为科技工作的推广应用创造了环境。近年来,我委科普工作发展迅速,培养了一批科技推广骨干,促进宣汉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2、只有科技进步,才能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在开展科普工作和实施“科技XX县”战略中,我们始终把坚持培训,全面提高工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建立示范基地,加快科技推广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今后科普工作的打算
1、多方筹措资金,加大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比重,特别是要在优势项目上,要加大扶持力度,培养科技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品牌基地。
2、启用科技人才,发挥骨干作用
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我们要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把那些有一技之长的科技人才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在科学技术普及和农民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另外,还要同科研校加强联系,不断向科技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3、加强科技示范,完善奖励办法
科技示范典型是依靠科技致富的新生产力的代表。我们要大力培养、表扬和奖励种类科技示范典型,以点带面,加快科技兴镇步伐,促进园区经济全面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