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丰都县中小学“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大全)
丰都县中小学
“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认真落实市教委《减负十条》、《提质十条》规定,根据市教委《‚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渝教基“2012”53号)和‚领雁工程‛要求,在近两年我县实施‚丰都县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行动计划‛并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区域特色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全县课程改革,特制定本方案。
一、行动目标
(一)总体目标
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以生为本、全面发展、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坚持与进俱进、转变观念,切实改革师生教学方式,建立健全师生教学共同体运行模式,打造和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程文化;坚持优化育人环境,丰富育人内涵,拓展育人途径,全力实现‚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育人目标。
通过五年计划的实施,实现教育观念的全面更新,教学模式的全面转变,育人质量的全面提高,使丰都教育从‚追求教学成绩最大化‛彻底转变到‚追求育人效益最优化‛,成为全市乃至全国的区域课改特色先锋县,为丰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具体目标
1、在教学目标上,整体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通过激发兴趣,教会方法,养成习惯等手段,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在教学内容上,全面落实和执行国家课程标准,认真开齐上足
课程内容和课时,以兴趣与方法,能力与习惯为导向,着力挖掘和体现课程育人、课程德育的核心价值,灵活处理教学预设与问题生成之间的关系,增强课程课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开齐上足地言课程课时,以健康与安全,环境与人文为主体,坚持强化学生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要素的培养。努力用好和开发校本课程及其课程资源,以师生和学校需要为前提,突出校本课程特色。
3、在教学方式上,以导学案为基本蓝图,以小组为主要学习单位,以独学、对学、群学为主要学习形式,以教师主导学生自学、展示、反馈为主要学习过程,以‚学生不会‛的为主要学习任务,紧扣核心目标和基本目标,分类归纳提升,重视发挥小学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注重基本点、关键词,总结规律,指导学法。要在突出学科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基础上,通过课程辅助活动、实践活动、家校事务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互动。
4,在教学评价上,强化课程教学整体评价,既突出小组合作学习重点,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行为、过程、结果的统一要求,又注重对学校、教师、学生开展教与学的自评、互评、他评的分别要求。既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把握,又注重学生学习的兴趣、方法、习惯的具体要求。既注重学校、教师、学生开展教与的管理、方式、途径的要求,注重对学校、教师、学生开展教与的自主、差异、达成的区别对待,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进行笔试、口试、实作考查的综合运用。
(三)年度目标
2012-2013学年度:“七大行动”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与启动。重点:《课程课时计划》的贯彻落实;中小学全面完成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成形与实施;新管理、评价、考核制度的初步建立与
实施;高中、初中、小学样本或创建示范学校的系统培训、指导及帮扶学校的确定。
2013-2014学年度:“七大行动”具体实施方案的经费与制度。重点:中小学全面完成教学模式成形与实施;新管理、新评价、新考核制度的基本完善与实施;高中、初中、小学示范学校的培训、指导、改进及确认,与第二批高中、初中、小学样本或创建示范学校互帮互学结对共建。
2014-2015学年度:“七大行动”具体实施方案的改进与攻坚。重点:中小学全面完成各学科、各学段、各课型教学模式成形与实施;围绕‚小组学习‛新管理、新评价、新考核制度的全面完善与实施;第一批高中、初中、小学示范学校的培训、指导持续改进及宣传推介,第二批高中、初中、小学样本或示范学校的培训、指导改进及确认。第一批、第二批与第三批高中、初中、小学样本或创建示范学校互帮互学结对共建。
2015-2016学年度:“七大行动”具体实施方案的持续攻坚。重点:中小学各学科、各学段、各课型教学模式的全面成形与实施;新管理、评价、考核制度的持续完善与实施;第一批、第二批高中、初中、小学示范学校的培训、指导持续改进及宣传推介,第三批高中、初中、小学样本或示范学校的培训、指导改进及确认。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与其他高中、初中、小学学校互帮互学结对共建。
2016-2017学年度:“七大行动”具体实施方案的持续攻坚。重点:中小学各学科、各学段、各课型教学模式的的经验总结;新管理、评价、考核制度的持续完善与实施;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高中、初中、小学示范学校的培训、指导持续改进及宣传推介;其他高中、初中、小学的培训、指导改进及的达标确认;高中、初中、小学典型学校和教师的表彰奖励,区域课改特色的经验总结和宣传推介。
二、行动内容
(一)课程计划落实行动 行动要求
调整课程课时计划,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开齐上足国家学科课程课时。全面落实专兼职教师上好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地方课程,从学科拓展,学生兴趣、学校传统出发,开发和利用具有乡土特色和文化气息的校本课程(每校至少一种校本课程)。
中小学校及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活动方式,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及学科实践活动要求,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点,认真制定学科课程辅助活动实施方案和计划,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功能室及其它场地、设备、设施条件,认真落实课程辅助活动,切实确保学生参加率达到100%,并要求和指导学生把参加课程辅助活动过程和结果的重要资料装入其自主建立的《成长记录袋》,纳入学生每期学业考核和综合素质评价和教师业绩考核内容。
整合研究性学习、学科教学、辅助活动内容,发挥小组学习优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在校内外系统地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实践活动参加率达到100%,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用知识,感受和体验劳动和职业的意义,了解和认识社会,扩大视野,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实效反映
课表与执行一一对应。校本课程教材至少一种。
课程辅助活动落实,学生参加率达到100%。
《成长记录袋》规范,建立率达到100%。
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实践活动记录表100%。
(二)‚高效课堂‛深化行动 行动要求
不断地认真学习体会和应用 ‚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学习金字塔‛三大课改理论为抓手,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树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
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以创新设计、编印和充分应用‚导学案‛为基本载体,以‚自主、合作、探索‛为基本方式,建立‚师生教学共同体‛,建构和完善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新教学模式。
以促进和保障新教学模式‚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运行为目标,围绕小组建设与评价,重新建立和不断完善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考核机制,全面强力推进新教学模式校本化、常态化、区域化。
实效反映
课改三大课改理论学习有针对性的专题系列材料。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课型有新教学模式。‚导学案‛第二次备课落实。小组建设与评价体系建立与实施。新教学常规管理考核落实。
(三)师生能力提升行动 行动要求
突出‚学生中心、课程中心、活动中心‛,把自主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权利还给学生,以培养‚智慧型、专业化教师‛和‚好读书、会学习学生‛为根本目的,大力提升全县中小学师生教学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具体明确和分解学生学习(自学、对学、群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基本点,尊重、保护、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按照市教委、市教科院即将研制出台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考核制度要求和县教科所制定和完善师生教学能力指导与考核实施细则,加强对中小学学科师生教学能力的专业指导和专业考核。
认真落实市教委《减负十条》、《提质十条》要求,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课程辅助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活动性、规范性,注重和突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活动安排和设计,坚决制止和彻底摒弃‚加时间‛、‚加作业‛、‚加考试‛的不规范的办学行为和非智慧教学行为。
切实保证和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践操作、体验感悟、反思归纳的权利和机会,围绕学生综合素质要素及育人目标,强化中小学学生自主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指导、管理和考核,规范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工作。
结合市教委的安排,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依托县内外、市内外有关机构,认真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五年完成新老师不少于120学时的岗位适应性培训,不少于120学时的跟岗指导培训;完成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完成薄弱学科、薄弱学校教师专项培训。坚持开展每年一次县级新教学模式背景下的小组学习随堂课教学设计、随堂课比赛,促进师生教学能力的提升。
实效反映
具体明确和分解学生学习(自学、对学、群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基本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状况。
中小学学科师生教学能力的专业指导和专业考核。
无‚加时间‛、‚加作业‛、‚加考试‛现象。
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与管理严格规范。
教师参加全员培训达到要求。
随堂赛课活动扎实规范。
(四)引领团队增强行动 行动要求
在县教科所设‚丰都县课程改革发展中心‛(课改中心),调整、充实专兼职工作人员及县级专家团队,并通过参加市级学科教研员员培训,提升课堂教学业务指导引领能力。
选定和打造中小学课改样本或示范创建学校,通过参加市级和县内外培训,为全县干部校长全员培训培养培训者、引领者,打造引领、辐射同类和周边学校整体提高校长领导和指导课改的校长团队。
通过开展‚高效课堂‛行动联盟,‚卓越课堂领导力论坛‛活动,交流和分享经验智慧,发现和培养一批领导和指引课改的校长团队、学科专家团队。
调整充实乡镇和学校课改管理干部,以样板校、窗口校、示范校为重点,打造一批各级各类课改学校或学科的样板和窗口。全面提高
学校管理干部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实效反映
‚丰都县课程改革发展中心‛成立,有县级专家团队。
学校有或聘请有引领课改的校长团队、学科专家团队,定期开展活动。学校有自己的‚土专家团队‛。
参加‚高效课堂‛行动联盟,‚卓越课堂领导力论坛‛活动积极。
有学校或学科课改的样板和窗口。
(五)条件配备改善行动
行动要求
分期分批建设和完善中小学理化生、小学科学标准化实验室及中小学图书室,确保教学实验开出率,图书借阅率均达到90%以上。
加快加大教育城域网课程资源建设,中小学‚班班通‛及数字教室建设,努力使覆盖率和使用率达到80%以上。
加快中小学师生计算机配备、更新力度,力争五年内生机比达到10比1,师机比达到2比1。
加快建设和完善‚六大功能室‛建设。实效反映
教学实验开出率,图书借阅率均达到90%以上。课程资源、‚班班通‛覆盖率和使用率达到80%以上。计算机配备、更新生机比达到10:1,师机比达到2:1。‚六大功能室‛建设推进有成效。
(六)家校合作助推行动
行动要求
建立‚开门办学‛,‚开放课堂‛的长效机制,定期邀请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干部群众、社会团体参加‚学校开放日‛活动,参与教学
活动,参与学校管理,感受和了解新课改的理念、要求和魅力。
建立健全‚家长学校‛运作机制,通过定期定时的‚家长会‛、‚家长课程‛积极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让每一个家长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教育方法,配合学校对学生开展全面有效的家校素质教育。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聘请‚家长义工‛,开设‚家长讲堂‛,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到校授课,家长积极支持、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参观见习,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实效反映
定期开展‚学校开放日‛、家长会、家访活动。‚家长学校‛运作实效,‚家长课程‛有针对性。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到校授课。
家长积极支持、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七)课堂评价新建行动
行动要求
以小组建设和‚五步三查‛为重点,学校自主创新建立和完善‚高效课堂‛课堂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学生和小组‚独学及使用工具(双色笔、三题本)‛的情况、学生和小组‚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情况、学生和小组‚交流与反思、倾听与质疑‛的情况、学生和小组‚目标达成和拓展提升‛的情况、学生和小组‚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学习规律、方法的掌握‛情况。
评价频率:学生组内自评互评、小组自评互评、教师对学生和小组评价原则上每个学月一次。
评价方式:通过交流与记录、等级与计分、奖状与奖品等等多种方式对个人和小组进行鼓励、肯定、赞扬、表彰、奖励。
评价要求:互动全面、机会均等,经常及时、态度积极,互相尊重、气氛活跃,名目多样、资讯翔实。
实效反映
自主建立和完善学校‚高效课堂‛课堂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有针对性学校、年级、学科实际。‚评价方式‛激励性、多样化。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教委成立‚卓越课堂‛建设领导小组及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教科所(课改中心),负责工作统筹、研究、指导、服务和任务的实施。各乡镇(街道)、中小学建立相应机构,逐级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具体落实。县教师进修校负责干部师资培训。评估中心负责课堂评价体系建构和效果监督考核。
(二)健全工作机制。全县教育系统各级各类机构及其部门在今后五年工作中,要以五年行动计划及其七大行动为中心和重点,规划和安排年度工作,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增添和完善工作措施,总结和提炼工作经验,反思和查找工作不足,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实现课程改革工作常态化,打造和凸显区域和校本课改文化特色。
(三)落实经费保障。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将‚卓越课堂‛建设和‚七大行动‛经费列入工作经费预算之中,其比例不得低于学校经费总额的60%,教师、学生人头经费不得少于400元/年,切实保证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和行动计划全面推进。
(四)加强典型引领。通过实施‚丰都县中小学‘领雁工程’项目‛,充分发挥示范骨干学校和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广泛开展交流
展示、教学观摩、评课赛课活动等,积极推广经验和成果,带动和培养一大批‚卓越课堂‛建设的‚示范学校‛和‚标兵教师‛,不断推出新人新校,并广泛利用中市县主流媒体及教育专业媒体及时报道我县‚卓越课堂‛、‚领雁工程‛,充动态和成绩,营造深化区域整体课程改革良好氛围,推介新教育、新学校、新教师、新学生的良好形象。
(五)强化实践研究。县教科所、县课改中心、县评估中心指导和组织骨干学科教师和样板学校,对中小学各学校、各学科、各课型进行比较系统的课题实践研究和探索,加强交流,推动创新,形成具有丰都特色和优势的‚卓越课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评价体系,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提供强力支持和保障。
(六)强化考核激励。围绕‚卓越课堂‛和‚七大行动计划‛要求,重新制定《丰都县小学、初中、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考核办法》,把考核结果作为中小学及校长、干部和教师工作考核奖励、晋升、评聘的重点依据,对态度不鲜明、行动不积极的单位和个人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把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评价作为综合素质评定重点及毕业升学的前提条件,凡综合素质评定等级全优学生保送升学、不合格的学生一律不得毕业升学。定期交流、评审、总结‚卓越课堂‛阶段成果,定期大力表彰和积极奖励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篇: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关于印发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
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渝教基〔2012〕53号
各区县(自治县)教委,北部新区、万盛经开区教育局,市教科院、市教育评估院、市技装中心,委直属中小学:
现将《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二〇一二年七月十六日
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
五年行动计划
为了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效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精神,特制定全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行动计划。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卓越课堂”是指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
分阶段推进“卓越课堂”建设,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堂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全面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普遍达到“有效课堂”要求,总体水平明显提高。
(二)具体目标
——在教学目标上,整体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三维目标,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准备上,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课标要求,准确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和教学环境,恰当选择教学素材,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合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层次性和多样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着力挖掘学科和课堂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灵活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形成师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共同学习的过程,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教学评价上,既重视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既重视学习能力提升,又关注学习情感和态度。加强学生日常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学生、教师、家长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学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九大行动计划
(一)课程建设计划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围绕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开发具有重庆特色的地方课程,将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指导等纳入地方课程内容。结合学校传统优势、学生兴趣需要,开发特色文化建设、乡土资源发掘、学科拓展等内容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丰富学生课堂教学资源。定期开展校本课程展示、评比活动,积极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重视和发挥学校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等隐性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创造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实施该计划,构建具有特色的三级课程体系,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建设适应“卓越课堂”行动需要的课程文化。
(二)师生学习共同体构建计划
“师生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具有共同信念、共同目标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学习团体。开展专题学习讨论,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深刻认识和理解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建立和完善课堂学习小组,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在个体自学、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和教师点评中有效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确保课堂教学安排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探究、质疑、交流、练习。组织教师创新设计课堂学习方案,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课堂结构,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学段及区域“卓越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施该计划,转变知识传授者、教学支配者的教师传统角色,建立民主平等、合作互动、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新课程领导能力提升计划
课程领导力引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决定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影响“卓越课堂”行动的质量和水平。按照“分层主导、分片推进、分类实施”的思路,依托清华大学培训基地,通过集中培训及考察培训等方式,对100名分管区(县)长及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实施专项培训,着力提高教育领导和管理水平。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对市级专家团队开展以新课标新教材解读和课堂教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专项培训,提高培训技能和指导水平。依托6所高师院校、市教科院及主城教师进修学院,以案例研讨、任务驱动等方式,分片区对600名骨干校长开展市级集中培训,为区县校长全员培训培养培训者队伍;对400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研员开展专项培训,提升课堂教学指导能力。分层次组织“‘卓越课堂’行动领导力”论坛活动,交流和分享“卓越课堂”行动的经验。通过该计划,培养一批引领“卓越课堂”行动的卓越领导团队和专家培训团队。
(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是构建“卓越课堂”的关键因素。以构建“卓越课堂”为主题,启动新一轮全市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新任教师岗前培训,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为重点,对新教师进行不少于120学时的岗位适应性培训,不少于120学时的跟岗指导培训;开展教师全员培训,5年内对中小学教师开展不少于360学时的岗位培训,其中参加区县级以上集中培训不少于80学时;开展农村教师专项培训,市级培训重点实施5000名农村薄弱学科、边远地区村小教师等培训计划,各区县按照每年20%的比例,分层分类分片对农村教师开展全员培训。市教科院研制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各区县教研机构依据意见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建立教学基本技能考核制度。定期举办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案设计、课堂教学等比赛,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建设“卓越课堂”、争做卓越教师。通过该计划,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着力提高农村学校课改整体水平。
(五)学生能力提升计划
学生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提升学生能力是实施“卓越课堂”行动计划的核心内容。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品质。改进传统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探索。注重知行统一,引导学生学会动手、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加强基本素质培养,广泛开展读书、演讲、书法教育等活动。减少考试次数,给予学生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力所能及的实践问题。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入推进“减负提质”工作,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六)现代教育技术助推计划
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率、建设“卓越课堂”的重要辅助手段。到2013年,全市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学校音乐、体育、美术、卫生、综合实践、科技活动等六大功能室建设和教学器材配备,配齐率达90%以上;到2015年,义务教育学校实验室、图书室等功能室建设,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教学仪器设备等教学设备基本配备达标,初中理化生、小学科学实验开出率达95%以上。加快教育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到2015年,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覆盖率达到90%,中小学“班班通”建设率达到90%以上;中小学校学生计算机比达到10∶1。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建设网络辅助教学系统、数字化自主学习环境等各类教育教学应用系统,教育信息资源覆盖率达90%以上,教师对资源库的使用率达90%以上,各中小学学校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率达到90%以上。通过实施该计划,丰富教育教学资源,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七)课程辅助活动推进计划
各学校(区)制定课程辅助活动实施方案,落实课程辅助活动计划,配备专任教师,建好用好“六大功能室”,扎实开展每天1节的课程辅助活动课。结合开展中小学生读书、演讲、书法、体艺科技“2+2”项目等,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发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活动项目,实现课程辅助活动课程化。各校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和社团,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项目,确保学生参加课程辅助活动覆盖面达到100%。将学生参加辅助活动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每期进行考核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课程辅助活动推进计划,开发一批学生参与度高、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辅助活动体系,使课程辅助活动成为“卓越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课堂教学评价改革计划
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导向、调控和激励的功能。以教学预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六个维度为“卓越课堂”行动重点,建立课堂预设、课堂教学和课堂评价“三位一体”的卓越课堂评价体系。市教科院研制各学科具体评价标准,并以此为依据评选先进示范典型,引导教师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理论,重建课堂教学文化。在评价标准与要求上,体现灵活性与开放性,弘扬教师个人教学风格,鼓励教师创造性实施课堂教学。在评价主体上,引导学生、家长、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教学评价。通过实施该计划,建立“卓越课堂”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将“卓越课堂”具体目标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
(九)课堂开放计划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是开放性、多样化的课堂。建立学校课堂开放长效机制,定期举办“课堂开放日”活动,让广大家长、社会团体等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参与教学活动,感受新课改理念要求。积极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配合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把课堂向校外、社会延伸,积极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借助家长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聘请“家长义工”,开设“家长讲堂”,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到校授课,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长见识。通过课堂开放计划,增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卓越课堂”教育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教委成立“卓越课堂”建设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卓越课堂”建设工作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科院,负责总体策划“卓越课堂”的实施。各区县(自治县)建立相应机构,制定方案,明确职责,统筹实施。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按照有关要求具体实施“卓越课堂”建设。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学院)负责教师培训,教科所(教研室)负责“卓越课堂”建设的研究、指导、服务,教育评估机构负责“卓越课堂”建设的质量评估和监测,教育督导室定期进行督导考核。
(二)加强教研机构建设 建立和完善教研工作机构,落实教研人员,改进教研工作方式,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服务和指导水平。将“卓越课堂”行动纳入各级教研机构工作计划,作为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制定教研员聘任标准,配齐配足各学科教研员,完善教研员准入和退出机制,解决好教研员队伍的编制、职称等问题。完善教研员能力考核标准,多途径开展教研员培训、比赛活动,提升教研员指导能力。教研员深入基层学校指导开展“卓越课堂”建设项目研究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帮助教师探索和构建具有学科特点、学校或区域特色的“卓越课堂”教学模式。
(三)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研制和开发符合学科特点、学段特点、课型特点的教学方案及教师导学、展示交流、检测评价等教学工具,建立和完善各学校、学(片)区、区县(自治县)和全市“卓越课堂”教学资源库。市教研网开辟“卓越课堂”专题网页,设立“卓越课堂”优秀课例欣赏频道,为广大教师提供前沿理论和典型经验。设立“卓越课堂”论坛,为各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管理干部、专家和教师搭建交流平台。
(四)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
结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中小学特色学科教师配备计划”,解决好农村学校教师特别是村小教师数量不够、结构不优等问题。加大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工作力度,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健全城市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轮岗、优秀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支教等制度,扎实开展集体视导、专家送教送课下乡、城乡教师结对等活动,支持各区县(自治县)探索捆绑发展、委托管理、学区制管理等模式,着力加强对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引领和帮扶,提高农村薄弱学校的课改整体水平。
(五)加强典型培育宣传
充分发挥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开展交流展示、教学观摩、教师基本功赛、教研员(管理干部)评课能力赛等,培育一批“卓越课堂”建设示范学校和教师。教科所(教研室)定期评审、交流“卓越课堂”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定期表彰奖励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广泛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及时报道“卓越课堂”建设动态和成就,积极推广成功经验和改革成果,营造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舆论氛围。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012年7月17日
第三篇:五年行动计划
育英实验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五年行动计划
为认真落实《禹州市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五年行动计划》精神,继续巩固教育成果,进一步遵循教育规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教学常规管理,切实规范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行为,大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特制订育英实验学校五年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坚持以发展为主线,以育人为根本,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励精图治、开拓创新、迎难而上,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促进育英实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行动计划
第一部分:教学质量现状分析
(一)现状分析
学校位于朱阁镇小冀庄村,占地1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300多平方米,绿化面积3000多平方米,布局合理,环境怡人,现有20个教学班,在岗教职工60名。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育现代化创建中,学校投入了较大的人力和物力,加强了学校的信息网络建设和教育装备的改造和投入,使学校的教育装备和信息化建设又上到一个新的台阶。由于地处农村,部分功能教室目前尚在建设之中。
(二)优势分析
1.师资力量强。学校广大教师具有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全部为高等院校毕业的教师,有半数以上教师取得本科学历,4位老师获得市骨干教师称号。
2.研究氛围浓。所有教师均能自费购买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并主动学习;教师们积极主动参加学校读书活动,并积极撰写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各位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积极探索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变革的方法和策略,努力提升教师教学业务,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教育装备优。在教育现代化创建中,每班都使用电子白板教学,每位老师人手一本笔记本电脑,制作课件,搜集与教学业务有关的资料,大大推进了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4.社会声誉好。学校由于师资力量强,教育质量高,学生来校后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办学成绩显著,学校多次获得上级部门表彰,得到家长和社会人士的一致好评。
(三)问题及原因分析
1.在学生发展方面,由于长期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忽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学生看管式教育过度,忽视学生自主教育管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2.在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方面,学校做了许多工作,提高了教师在这方面的认识,并把突破口放在课堂教学,在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还有相当多的教师课堂教学缺乏高效的方法和策略,使得占用学生课外时间的情况仍有发生,因此课堂教学效益不高仍然是学校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基本理念
学校发展的核心是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基,因此教育工作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
奠学生成才之基:学校各项工作,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身心健康成长。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铺教师成长之路:学校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平台,重视教师的校本培训,不断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倡导教师在实践中学习,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努力为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群体研究氛围和自主发展的空间。
第三部分:质量指标
(一)五年的整体目标
继续巩固教育现代化创建成果,落实《禹州市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五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师工作的各项要求,在突出教学质量中心地位的同时,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内涵发展。
(二)分达成指标(2015年8月—2020年7月)
1.入学率、巩固率指标。
小学阶段的入学率和巩固率均保持在100%。
2.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质量抽测合格率和优秀率指标。
小学阶段抽测2015-2016学语文学科平均及格率为87%以上,优秀率为22%以上,数学学科及格率为92%以上,优秀率为27%以上,2016-2017学语文学科及格率为89%以上,优秀率为24%以上,数学学科及格率为94%以上,优秀率为29%以上,2017-2018学语文学科及格率为91%以上、优秀率为26%以上,数学学科及格率为96%以上,优秀率为31%以上;2018-2019学语文学科及格率为93%以上、优秀率为28%以上,数学学科及格率为98%以上,优秀率为33%以上;2019-2020学语文学科及格率为95%以上,优秀率为30%以上,数学学科及格率为100%,优秀率为35%以上。
3.升学质量指标。
六年级毕业质量检测合格率、优秀率2015-2016学分别为90%、30%以上;2016-2017学分别为92%、32%以上;2017-2018学分别为94%、34%以上;2018-2019学分别为96%、36%以上;2019-2020学分别为98%,38%以上。
第四部分:行动方案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通过学习使全体教职员工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课程改革和学校特色为抓手,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二)全面深入实施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我们要按照“一专多能”的目标教育培养学生,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创造、创新意识的社会有用人才。
1.坚持德育为首
一是抓好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思想素质硬、教育水平高、具有爱心的德育工作队伍和班主任队伍;二是加强过程管理,做大做强少先队活动,形成学校、班级、学生“三位一体”的管理格局;三是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四是加强阵地建设,不断拓展和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并开展具有教育性、时代性、趣味性的活动,形成德育特色。
2.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领教师转变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差异,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足上好每一门学科;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在重视“双基”教学的同时更要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坚持“写字立品、故事润人”为特色
在学校增设文化长廊,布置师生书法作品、美术作品展示橱窗,加大各班级的写字教育氛围,优化课程设置,设置“诵读”、“舞蹈”、“写字”“心理健康”等校本课程,进一步发挥其特色学校创建主阵地作用。围绕特色建设项目,研究关于“写字教学”和“故事教育”的相关课题,并积极开展有效的实践研究;制定适合各级段学生的“写字”、“故事”教育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编印“写字”和“故事”的校本教材;制定师资成长标准,加强写字与故事教师的培训力度,举办培训与过关测试,举办写字与故事校本教研活动,培养出一批“1+1”型教师,力争让教师们在教好一门学科的同时,还能胜任一门(写字/故事)校本课程教学;全体参与,抓好普及,抓出成效,初步形成特色的教育教学文化。
4.坚持科研兴校,内涵发展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课题研究工作,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和总结内在规律,全面提高教师“教、学、研”一体化的科研能力。教导处紧密配合,带领教师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教科研知识和方法,提高教科研能力。
(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要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有专长、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1.抓师德铸造工程
一是加强学习,在与时代中的大师、讲坛上的大师、书本中的大师、身边的大师对话中感受师德;二是加强实践,与学生对话,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体验师德;三是加强交流,与管理者对话,在和谐的“人文”管理中成就师德。
2.抓教师帮扶工作
一方面通过教师结对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另一方面通过业务进修和培训学习,不断吸纳、不断积淀;通过教师读书活动,拓展知识面,提高内涵。
(四)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教
1.狠抓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结合新课改要求,遵循中小学教学规律,严格执行《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重视和加强对每一位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活动、成绩考查与评价、教学研究等八个教学基本环节的规范要求、检查监督和反馈。所有教师的工作行为都要严格按照《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执行,促使教学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保证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设置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完善各项检查制度,优化教学过程管理
(1)学校每节课都安排人员查课,及时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每周公布任课老师的上课情况。
(2)健全集体备课制度。同年级2人以上的学科必须每天进行沟通交流,共同探讨课程,两人用同一个课件,上同一节课。
(3)建立学校教学质量考试反馈制度。每月开展一次学生学习质量月考。要重视月考的质量分析,跟踪召开师生座谈会和开展学生问卷调查,并将质量分析和学生反映情况反馈给教师,指导和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对于在月考中不达标的学科要进行质量跟踪,找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老师进行帮扶指导,对于教学效果不明显的老师,学期底予以辞退。
(4)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在进一步规范课堂训练,提高作业布置、批改、订正质量,在切实减轻学生不必要的作业负担的基础上,进行单元质量检测。教师要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在每单元学习结束后组织单元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认真分析,成绩通知家长,指导学生将每次检测订正后的试卷搜集存入学生成长档案袋中。
(5)注重教师教学常规工作检查。检查结果及时记录。检查后要进行总结分析,及时向教师反馈常规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对检查中存在突出问题的教师,校长要亲自进行谈话,督促其改进;并组织有关人员跟踪指导。对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要进行表扬,并总结推广优秀教师的做法。教师常规检查的结果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考核的依据。
3.全力打造高效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1)严格执行教学规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造高效课堂,必须严格执行教学规范,重点抓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反思。
(2)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学校要利用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教研活动等多种途径,围绕课堂教学进行专题研究。
(3)及时纠正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教学中低效、无效的教学行为常会发生,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一是教师本人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对低效、无效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二是同级老师之间要互帮互助,相互听课,在听课过程中及时指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四时每学期期中后进行的评教活动,将学生对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本人,便于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
(4)开展活动促进课堂教学高效。如:每学期开学学校都要对老师们进行开学前的培训,每学期教师都要进行三课活动(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定期请教育专家、省优秀教师或市教研室领导来校进行讲课、听课、指导,同时带领老师们走出去听课学习交流。
第五部分:落实责任
校长是承担学校教学质量逐年提升重任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围绕《五年行动计划》确定的主要指标、任务、重大项目等,研究制定学校层面的具体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采取有力措施,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注重工作过程和细节,确保工作质量。
第四篇:通江县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五年行动计划
通江县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五年行动计划
(2014-2018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精神,根据《巴中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巴中市普通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五年行动计划(2014-2018年)>的通知》要求,特制定通江县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五年行动计划。
一、工作目标
(一)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提升,至2018年,全县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率达到20%以上,合格率达到90%以上。
(二)提升教学质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小学体艺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努力使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
(三)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意识和运动习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
(四)促进学校艺术教育规范科学发展。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和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多元评价制度,形成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机制。
(五)强化体育、艺术人才基地建设。形成小学、初中、高中上下衔接、学校分布优化,项目规划合理的体育、艺术人才基地布局。
(六)合理优化配置师资。形成一支数量充足、专业能力扎实的体育、艺术师资队伍。
二、工作措施
(一)强化学生体质健康干预
1.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使体育锻炼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自觉行动。
2.建立全县中小学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制度和以生源初中和生源小学为单位的学生体质监测公告制度,每年对全县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抽测结果进行通报。
3.开展中小学生运动处方试点工作,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制定相适应的运动锻炼方法。
(二)创新体育艺术教学绩效评估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体艺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规范办学,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证体艺课时。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开足开好体育艺术课程,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保证72学时。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体育艺术课时。
2.强化日常体育艺术教学。开展体育、艺术优秀课研讨展示活动,每年评选10-15节县级中小学体育艺术教学优秀课,为全县中小学体育艺术教学提供引领和借鉴。鼓励各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开展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校本课程。
3.创新教学模式和活动载体。鼓励学校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尝试用学生自愿申报与个性特长相结合的方式,打破班级授课制,以年级段为单位,在常规教学基础上开展分项教学。发挥学校的传统与优势、教师的专长与爱好、学生的兴趣与需要,采用混合编班,兴趣相投的学生合班活动。
4.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体育、艺术活动。开展学生体育、艺术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鼓励学校开展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学生体育艺术活动,因地制宜建立学生体育、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定期举办体育艺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并形成本校学生体育、艺术活动的特色和传统。
5.完善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制度。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主要依据,科学设计测试项目,测试方法和评分标准,将长跑列为必考项目,选测项目采取随机选定和考生自选相结合的方法,遏制应试教育,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强化日常体育锻炼。
(三)加强体育艺术特色人才基地建设
1.加强体育、艺术特色学校建设。按照“整体规划、注重质量、上下衔接”的原则,推进体育、艺术特色学校的布局规划,在特色项目设置上重视小学、初中、高中的相互对应、上下衔接。大力推进、篮球、乒乓、羽毛球、田径、游泳、定向、网球、声乐、器乐、合唱、舞蹈、儿童漫画、剪纸、绘画、书法等项目的发展,形成本地、本校体育、艺术项目的特色和传统。至2018年,实现校校都有体育、艺术特色项目,体育业余训练点达10所以上,市级艺术特色学校达10所以上。
2.规范体育、艺术特长生招录。学校必须提交包含招收特长生的项目名称,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报考要求及测试办法的招生方案,经县教育局审批备案。建立体育、艺术特长生“阳光招生”制度,做到招生学校公开,招生计划公开、录取方式公开,招生过程公开,招生结果公开,并对特长学生培养进行跟踪管理。
3.建设学生高水平体育运动训练基地。按照省、市级学生体育运动项目发展重点和市学生体育运动项目布局需求,依托现有普通中小学,我县努力建立3所学生高水平体育运动训练基地。
4.建立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制度。要将体育、艺术教育纳入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价体系。中小学校要以体育、艺术课程开课率、课外体育、艺术活动的学生参与度;体育、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身体素质和艺术素质为重点开展自评。
5.建立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发展报告制度。报告内容包括体育、艺术课程建设、体艺教师配备、体艺教育管理、体艺教育经费投入和设施设备配置、课外体艺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以及实行学校体艺教育工作自评公示制度等方面的情况。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提高体育、艺术教师配备水平。根据课程方案规定的课时数和学校班级数,不断调整师资结构,努力实现教师结构最优化。至2018年,中心小学体音美教师专职率达90以上%,中学体、音、美教师专职率达95以上%。其余学校体、音、美专职教师短期内无法配备到位的,学校应拟定教师结构优化计划,并且在配备兼任教师时必须做到:课时相对集中,确保每位教师每周兼任课时大于8节;参与体音美学科的教研活动及培训。
为保证我县体、音、美教师队伍稳定,没有特殊情况,体、音、美专业毕业的教师原则上不得转岗或兼任其他学科,已经转岗的体、音、美教师应转回原学科任教。
2.加强体育、艺术教师培训培养。选择培养一定数量的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帮助其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教育教学艺术,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开阔的视野以及较高的创新意识,成为我县中小学体、音、美学科的中坚力量。
3.重视体育艺术教师享受与其工作特点有关的待遇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相关规定,学校要保障体育教师享受与其工作特点有关的待遇。我县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公用经费中列支经费解决体育教师的工作服装,每人每年的标准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五)实施体育、艺术“人人”工程
促进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艺术活动氛围,重点推进三项“人人”工程。1.人人掌握2项运动技能和1项艺术技巧。通过深入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让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学习掌握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技能和1项艺术技巧。
2.人人参与体育、艺术课外活动和赛事。通过群体与竞技的结合方式,举办学生体育、艺术赛事,让学生广泛参与到体育、艺术活动中来;
3.人人参加体育达标、艺术素质测评。通过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学校艺术特色项目,让每位学生每年完成一次体育达标和艺术素质测评。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县教育局成立“通江县体育艺术教育五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
组 长:董洪卫 县教育局局长
副组长:董开平县教育局副局长、体育局长
李炎 县教育局党委成员、县人民政府教育
督导室副主任
成 员:向荣东 县教育局党委委员、人事股股长。
李怀昌 县教育局基础教育股股长
路文芳 县教育局体卫股股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基础教育股(负责艺术教育工作)、体育卫生股(负责体育工作),由李怀昌、路文芳负责协调处理学校体育、艺术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相关事务。
各校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
(二)加大投入力度
学校要保证体育艺术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确保体育、艺术教育经费随教育经费的增加相应增长。鼓励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增加体育艺术教育投入。各级各类学校要执行国家制定的配置标准,充分发挥场馆等设施设备的功能,满足体育、艺术教育教学和大型活动基本需求。
(三)强化督导检查
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体艺„2014‟3号)和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要求,我局将学校体育、艺术工作评估作为监测教育发展和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途径,纳入教育督导检查计划。
中小学校体育、艺术工作实行四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评定制度,遇下列情形之一者,当学校体育、艺术工作等级评定结果为不合格:
1.不能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的。2.未按国家规定开足体育与健康、音乐和美术课的。3.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
4.未按要求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如实上报数据的。
5.未按要求参加县、市教育系统体育、艺术活动的。6.在评估中弄虚作假的。
上述条款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先评优中实行“一票否决”。
(四)完善安全保障
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教育和防范工作;加强对体育教师安全方面的培训和对学生的校园安全教育。提高体育艺术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完善学校体育设施、体育课程和活动的各项管理制度,保证体育设施的配备质量,明确安全责任,制定安全措施。强化医务监督,加强对特殊体质学生的管理,做好防范工作,确保师生安全。坚决纠正以安全为由削弱学生体育活动的现象。
学校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实施学校体育、艺术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加强学校体育、艺术工作,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艺术素养作为关系民生、关系未来的大事来抓。学校要按照“积极主动,有序推进”的原则,加强调查研究,突出重点环节,细化学校行动计划推进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对条件改善,经费投入、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确保行动计划取得显著成效。
第五篇:四川省普通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五年行动计划
四川省教育厅
关于印发《四川省普通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
五年行动计划(2014-2018年)》的通知
川教“2014”71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委编办、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体育局: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四川省普通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五年行动计划(2014-2018年)》印发给你们,请各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各地认真贯彻执行。
四川省教育厅
2014年6月12日
四川省普通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五年行动计划
(2014-2018年)
近年来,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支持下,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体育艺术保障条件逐步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体育艺术活动有序开展,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学校体育艺术仍然是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体育美育的倾向还比较普遍,硬件缺乏、师资不足制约着体育艺术教学质量提高和体育艺术活动正常开展,学生身体素质、审美和人文素养亟待提高。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一、指导思想
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强 —1—
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加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学校体育艺术投入和统筹力度,健全完善保障条件;以开足上好体育艺术课、保证学生课外活动为重点,把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以强化管理和督查为手段,基本形成体育、艺术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和推进机制。
二、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
利用五年左右时间,基本配足体育、艺术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艺术课;音体美设备设施、功能教室面积达到《四川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四川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要求,体育生均活动面积有较大改善;加强教改和科研,强化教师培训,提高体育艺术教育质量;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建立体育艺术工作激励约束机制;大力开展普及性体育艺术活动,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0%以上,努力使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
(二)主要任务
1.改善学校体育艺术保障条件。学校体育艺术场地和器材的改善实行‚市县统筹、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机制。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统筹上级和本级财政安排的相关专项资金,逐步解决学校体育艺术硬件短缺问题。各地在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等工作中,要适当向体育艺术设施设备倾斜,推动学校体育艺术硬件条件在2018年基本达到《四川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四川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要求。同时,各地教育、财政部门和学校要按照相关规定,合理确定体育艺术在公用经费中的比例,确保正常开展体育艺术工作的基本需要。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地要积极贯彻《关于激励引导教育卫生人才服务基层的意见》(川委办“2014”7号),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体育艺术教师配备,通过加大公开招聘力度、实施 ‘特岗教师’招聘、考核招聘免费师范生等方式调整学科教师结构。教师总体不缺编、艺术体育教师结构性缺额的地方,在岗位总量和相应专业技术岗位空缺内,要采取退二补一(退休两位教师就补充一名艺体类教师)的方式,重点补充体育、艺术教师。需
补充艺术体育教师的农村学校,县教育行政部门可积极探索推行‘县管校用’模式‛。各地要切实保障体育艺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合理计算体育艺术教师组织课外活动的工作量,妥善解决体育艺术教师的必要装备。要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力争培养一批体育艺术特级教师、省、市级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5年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体育、艺术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
同时,各地要加强管理人员和教研人员配备,市(州)、县(市、区)须分别于2014和2015年配齐专(兼)职体育、艺术教育管理干部和体育、音乐、美术教研员。
3.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按照体育艺术课程标准要求,紧密结合体育艺术学科特点,加强教改和科研,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方式和载体,切实抓好教师备课、上课、集体教研、评价考核等关键环节,进一步提高体育艺术教学质量。要正确处理好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关系,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形成伴随一生的艺术兴趣和良好的审美素养,从根本上提高下一代的全面素养。
4.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活动。各级政府要定期举办综合性或专项性的学生体育运动会,教育部门每三年举行一次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小学每年要举办春、秋季运动会和艺术展演活动,要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大课间和课外体育、艺术活动,大力实施体育、艺术2+1工程,使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
5.加强示范引领,推动学校体育艺术工作。2014-2018年,分别确定一批‚四川省阳光体育重点推进县‛和‚四川省艺术教育重点推进县‛,以县域为单位推进体育、艺术教育工作;每年创建省、市(州)、县(市、区)级阳光体育示范学校和艺术特色学校。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主体。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履行发展学校体育艺术的责任,将其纳入政府重要工作内容,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地区实施《行动计划》的第一责任人,校长是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要以市(州)、县(市、区)为单位编制学校体育、美育五年行动计划,逐年分解落实师资补充、场地建设、器材配备任务,市(州)于2014年9月底前将市(州)《行动计划》报四川省教育厅,此后每年12月31日前报告当年工作开展情况和次年计划。
(二)规范制度管理,建立奖惩机制。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制度,积极推行‚学校体育、艺术工作评估制度‛、‚学校体育、艺术报告公示制度‛、‚中小学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制度‛,要探索开展体育、艺术课程质量监测工作,建立对教师教学、学生素质的评价机制,鼓励将艺术课程纳入初中结业考试,要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艺术素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和中考、高考录取的重要依据。健全学校体育艺术工作奖惩机制,要把体育艺术教师配备率、开课率、场地设施建设、器材配备作为评价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学校体育艺术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
(三)加强督导检查,强化社会监督。各级政府和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艺术工作的督导检查。教育督导部门要研究制定学校体育艺术工作督导检查办法,定期对学校体育艺术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并将督导检查结果向社会公示。
各地要加强对学校体育艺术工作的宣传报道,争取全社会对学校体育艺术工作的支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省上将建立对市(州)体育、艺术工作评价和排名制度,通报市(州)人民政府,同时通过省级媒体向社会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