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邮政企业如何加强权力监督的问题(精选)
浅谈邮政企业如何加强权力监督的问题
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对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作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按照《实施纲要》要求,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是构建惩防体系、进一步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加强党的建设的突出位置,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实施纲要》对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作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实施纲要》的要求,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关键。笔者结合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实际,就当前邮政企业如何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问题,谈谈个人的几点拙见。
一、当前邮政企业制约和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邮政企业制约和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自上而下的监督比较顺利,自下而上的监督比较困难;惩治性的事后监督比较重视,防范性的事前、事中监督比较薄弱;对领导干部自律要求比较明确,他律措施相对薄弱;建章立制比较重视,但监督运行机制相对落后。而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不要监督、不能监督、不敢监督和不会监督等认识上的原因,还有领导干部权力过于集中、监督机构缺乏相对独立性、对领导干部轻管理、教育不到位等监督体制和机制方面的缺陷,及监督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
二、加强对权利运行监督和制约的对策 1.发展党内民主,强化党内监督
一要广泛推行党务公开。要畅通党员知情渠道,提高党内生活的开放程度,推行党务信息公开化,实行党内重要情况通报,推进党员知情权规范化。要健全党员监督运行的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党员参与决策监督机制、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监督机制、信访机制、落实和反馈机制。各级党组织要制定党员监督的实施办法,建立可操作性的制度,确保党员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要认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监控权力运行过程。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切实保障党章规定的党员的批评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加强党员对党内事务的了解和参与;要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党委(总支、支部)内部议事和决策规则、机制,促进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要严格党内组织生活,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在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形成经常性监督的氛围。
2.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领导班子要按照权力与责任对等的原则,实行班子成员责任制,明确各权力层次、权力主体的职责和权限,不要对“一把手”赋予过重的权力。二是要科学分解权力,对于那些容易滋生腐败的工作环节和某项职能,变一人负责为多人、多岗位和多部门交叉负责。三是对“一把手”的权力范围进行科学界定,尤其是项目决策权、资金调度权、财务处置权、设施使用权、机构设置权、人员使用权以及特殊情况下的相机处置权,都必须有明确具体可操作的规定。四是要建立权力与责任相配套的责任追究机制。一旦决策或权力运作失误,不仅要追究行使该项权力当事人的直接责任,而且要追究“一把手”的领导责任。
3.依靠群众,提高民主监督水平
加强群众监督,实质上是加强对权力行使过程的监督。一要深入推行局务公开,方便群众监督。二要在企业内部普及民主法制教育,认真受理、及时核查职工群众举报反映的各种问题,营造民主监督的浓厚氛围。三要重视家庭监督的作用。通过相互提醒、相互勉励,达到提高廉政意识、共建尊廉崇德的良好家庭风尚。同时要探索社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问题,把领导干部的监督从工作圈延伸到生活圈、社交圈。
4.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为了实行有效的监督,应当对现行的职能监督体系的相互关系进行改革和调整,变“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为“条块结合,以条为主”,将监督同级党委、行政领导调整为由上级部门监督下级党委、行政领导,实行垂直领导体制,使监督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得以充分发挥,不再因自身的人权、财权受制于监督客体而出现“不敢监督、不能监督、监督不好、不监督好”的监督不到位情况。在现行领导体制不变的情况下,要从党内十项监督制度的贯彻落实、监督关口前移、群众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等方面入手,加强对现行的监督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的研究。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监督能力要
强化纪检监察干部的监督意识和政治素质。要牢固树立“加强监督是本职,疏于监督是失职,不善于监督是不称职”的观念,同时要树立监督者必须接受监督的意识;要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能力。加大轮岗交流力度,重视干部定期不定期的培训,加强纪检监察工作的理论研究,培养纪检监察人才;要大胆创新监督手段。用高新技术装备纪检监察队伍,提高纪检监察机关的高科技含量;要强化内部约束机制。严明工作纪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实行错案追究制,对内部出现的严重违纪违法行为严肃查处。
第二篇: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问题探讨
强化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当前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存在的问题
1、互相监督“虚化”。互相监督实际上就是同级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由于同级班子成员之间日常生活和工作在一起,相互间最为了解,对存在的问题看得最清楚,成为党内监督链条中极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环。虽然实行民主集中制,但在现实中,由于一把手负责制,一把手往往强调集中多于民主,集体领导基本流于形式,权力仍高度集中在个别人手里,花钱“一枝笔”、用人“一句话”、决策“一拍板”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领导干部独断专行,不尊重班子其他成员的意见,任意越权包揽;有的班子成员原则性差,看领导眼色行事;虽然有的同志原则性较强,但“胳膊拧不过大腿”;有的怕得罪人,随波逐流;正是以上原因,使一些错误意见也能通过合法程序,造成了同级相互监督缺位或失位,致使相互监督“虚化”。
2、制度监督“软化”。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了许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政策和法规,各单位内部也制订了不少有关廉洁从政的规定和制度,对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还存在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应急性、临时性的规定多,注重长效治本的规定少;正面规范行为的规定多,违反规定的处置措施少;过于抽象、笼统、弹性大的规定多,具体可操作的规定少;建章立制的多,严格执行的少。加上自由裁量权在幅度、范围上存在随意性,管理制度上存在漏洞,致使制度监督的“硬度”不够,给少艘匀彼教峁┝颂跫贾氯Φ睦挠谩?SPAN lang=EN-US>
3、组织监督“弱化”。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监督,由于上下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往往是非连续性和非全面性的,可谓是“管得着的但看不清”。下级组织对上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监督,由于存在“看得见但管不着”的缺陷,实际监督效果不够理想。同级监督组织的监督同样也很难。如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内监督的专职机构,具有监督同级党委的职责,但在现实中,由于人、财、物等均在同级行政管辖范围,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主体的职能与权力不相适应,自然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这种状态下的制约监督难以达到完全意义上的有效的制约。
4、民主监督“空化”。参与是监督的前提,没有参与,不了解情况就无法进行充分的监督。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纪检部门还是民主党派、人大、政协、新闻媒体对权力决策参与的层面都不够深和不够广,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基本没有参与,一般干部职工和普通群众的参与就更不用说了。由于监督的主体对一些重大决策,尤其是权力的运作缺乏了解,加上有的领导干部缺乏民主意识,有意回避监督主体监督,使监督主体的“知情权”被全部或部份“剥夺”,想监督也无法监督,民主监督流于“空化”。
二、对当前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监督意识薄弱。一方面,有些领导干部特殊意识强,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有的领导干部强调身份特殊,自以为素质高而没必要接受监督;有的认为组织及他人的监督就是跟
自己过不去,不愿接受批评和约束;有的很少参加党的民主生活会、党支部活动,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特殊党员。对别人监督的多,对自己监督的少,缺少自律意识。另一方面,下属对领导干部监督的认识不到位。有的认为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容易得罪人甚至遭到打击报复,而不敢监督;有的认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达不到所期望的效果,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2、监督制度不够健全。一是现有的制度、法规出台落后于改革的步伐,缺乏前瞻性,使一些素质不高的领导干部有了可乘之机,从而不断产生一些新的腐败现象,例如《礼品登记制度》等。二是一些制度、法规太原则,缺乏实施细则,可操作性不强,例如《行政监察法》。三是对领导干部监督制约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还没有制定出台较为系统的党内监督条例和反腐败法,尤其缺少对权力行使程序的明确法规,以致对领导干部监督制约缺少法律权威的支持。
3、监督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网络。当前我们尽管已有许多种监督规定和监督制度,但各种监督形式之间不够协调,尚未形成法律监督、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多合一”的监督体系和机制,以致造成监督主体之间在工作上有时互相脱节、各自为战,使应受监督的得不到及时监督和处理,人力物力运用的不尽合理,影响了监督整体效益的发挥,减弱了监督力度。
4、对同级党委的监督难度较大。在现行体制下,纪委书记往往是同级党委的副书记,对同级党委的监督存在较大的制约性。同时,纪检监察机关的财政、人权及经济待遇都在同级行政管辖范围,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纪检监察机关对同级党委政府的监督作用的发挥如何,往往与党政一把手的素质有直接关系。
三、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的几点建议
1、从思想教育上入手,强化权力主体的监督意识。
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最基本的就是要使权力主体树立牢固的监督意识,如果权力主体连根本的监督意识都没有,那么监督就是纸上谈兵。因此要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最基础性的措施就是要从思想教育入手,着力强化权力主体的两种意识,即:权力主体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和主动大胆监督他人的意识。思想认识的深度决定监督的态度。各级党组织要采取有
效的方式和方法加强对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理想信念、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要加强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条规教育,使领导干部都能深入了解掌握党纪政纪条规,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从而更加自重、自警、自省、自励,提高监督的自觉性。要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使每个党员干部都懂得在我们党内,无论职务大小,党员的地位是平等的,既要监督他人,又要接受他人的监督,人人监督人,人人受监督。位高权重的党员领导干部对事业的影响力大,更要自觉接受监督,更要监督好别人。权力主体要通过教育,从政治上充分认识到监督的重大意义,从维护党的事业出发,充分认识到接受监督和监督他人是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认真履行《党章》、《党内监督条例》赋予的监督职能。履行是职责所在、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不履行则是失职,从而坚持原则,在自觉接受监督的同时加强对其他权力主体的监督。
2、从责任落实上把严,增强相互监督的实效性。
同级班子成员间的相互监督,由于相互之间知根知底,无论是参与还是知情的程度,都比其他组织和监督主体要多要强,监督的效果也是其他监督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相互监督的优势,增强相互监督的实效性。一要充分认识到相互监督的特点。相互监督具有内部性的特点。班子成员之间相互监督是在党组织内部,强调用党的思想、组织、纪律对党员和领导干部进行约束。具有主动性的特点。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是一种主动的预防措施,它不仅是一种事后监督,更着眼于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强调发挥预防作用,减少党内不良倾向和行为的发生。由于相互之间较知根知底,监督时能目标准确,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二要建立相互监督的工作责任制,突出相互监督的自觉性以及建立在自觉性基础上的强制性。责任制是工作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切实建立起班子成员相互监督的有效责任机制,以制度的形式明确每个班子成员的监督责任和保障,确保班子成员只能作为,并有所作为。同时要建立相互监督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一个班子,如果一个成员出了问题,其他成员没有尽到相互监督的职责,应负什么责任等用规定的形式明确下来。这样既能增强班子成员相互监督的自觉性,又能突出它的强制性,只有强制性与自觉性二者有机统一和结合,才能实现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三要讲究监督方式方法。要牢固树立相互监督是对同志的一种关爱,而不是得罪人、和人过不去的思想。除了在有关会议上要充分发表意见外,在平时还应相互间多交流、多谈心,对认识不一致而又应该坚持的监督意见,要讲清利害关系,争取采纳,把监督工作做在前面;对班子成员“出格”的行为,要认真负责地提出批评,及时加以规劝,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重大问题要及时向上级的有关部门反映报告。四要发挥好民主生活会的作用。民主生活会是领导干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措施,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实践证明的解决党内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认真抓好民主生活会的会前、会中、会后三个环节,通过民主生活会,认真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到班子和个人存在的问题,会后“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从实践操作中把向,增强组织监督的合力。
组织监督关键是要解决上级组织监督能为、少知情,同级组织监督知情、不敢为,下级组织监督既不知情、也不能为的问题。重点要强化三种组织的监督力度,从三个方向强化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一要强化上级组织自上而下的监督力度。这是一种以权力制约权力,最易接受,最见效果的监督。主要是要采取措施缩短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在如何知情上下功夫。因此上级组织要加强对下级组织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力度,在检查监督中,切忌走马观花,凭汇报、凭印象“打分”,这样往往就起不到监督作用。上级可通过廉政述职、廉政汇报、廉政谈话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听取下级“一把手”关于廉政建设和思想工作情况汇报,及时了解掌握“一把手”的思想和廉政状况。要经常深入下级组织,通过个别谈话等形式,了解一把手和班子成员的党风廉政情况,也可通过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了解有关情况。要加强审计监督,完全有必要每年对下级进行一次专门审计,从中掌握下级的廉政情况。必要时还可通过派员巡视、明察暗访、民意测评等办法,能比较客观真实地掌握和了解一些实际的深层次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及时教育挽救干部。二要强化同级职能部门的监督力度。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下,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同级党委、政府的监督机构,在监督中往往力不从心,处于监督弱势。要提高纪检监察机关的行政规格。监督规律告诉我们,有效的监督其主体、客体地位必须平等,所以有必要赋予纪检机关与同级党委、政府相同的级别规格,避免出现站在别人“屋檐下”监督别人的“以小督大”的弱势局面。要强化纪检机关的垂直领导关
系,以保证其独立履行监督职责,不受其他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要改革下级纪检机关人员的任免方式,下级纪检机关工作人员应由上级纪检机关在征求下级纪检机关所在党委、政府意见的基础上任免。同时要充分发挥组织、审计、检察、监察等专门监督机关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协调配合,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一把手”的监督管理工作,形成对“一把手”监督的合力。三要强化下级组织自下而上的监督力度。下级组织虽受上级组织的领导,但对上级组织仍有充分的监督权。上级要在让下级拥有充分知情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检举、揭发、申诉、控告、上访等制度,畅通反映问题的渠道,切实保障每一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一把手”行使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民主权利。对于下级组织在执行上级的决策、命令、决定等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应本着从促进党的事业的发展的高度,客观、公正、及时、毫无保留地向上级反映报告,避免一些错误决策造成更大损失,达到监督上级、纠正上级错误的效果。
4、从制定规范上把关,增强监督制度建设的完备性。
加强制度建设,依靠法制搞好党风,是邓小平同志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小平同志说: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做为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具有严格的规范作用和鲜明的行为导向性,它是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准则,是规范管理和执法执纪的准绳,是党内外群众监督领导干部的依据。因此通过建立健全有关制度进行监督,是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的重要保证。一是制度建立要严明。必须掌握以下原则:要抓住关键人、关键部门和关键问题来加强监督制度建设;要有针对性、系统性,形成全方位的监督控制体系;要有强制性、约束力;要有量化标准,不能笼统,过于原则;要有可操作性,尽量减少弹性,便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要赏罚分明,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罚条款。二是要完善权力规范。突出加强“分权”、“还权”、“裁权”制度的建设,把握权力运行规律,加快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以权力制衡为方向,逐步分解过于集中的权力,做到合理赋权,使权力运行处于有效制衡状态,防止权力过于集中产生的腐败;通过深化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消减行政审批审核事项,还权于市场,如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拍卖等市场手段代替行政审批行为;在行政审批中减少自由裁量权,以最大限度减少自由裁量权,制约、防止审批权力的随意使用。三是要坚持制度创新。一方面,要加快建立现代行政制度,依法规范公务行为。与现代公务员制度相比,我国公务员制度还存在不少缺陷,还没有提升到法制国家基本制度的高度。因此,必须加快建立现代行政制度,依法规范公务行为,尽快实现现代公务员制度廉洁高效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现代法律制度,推进反腐败立法工作。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国家公务员法律体系,导致目前的许多腐败现象的发生是钻了法律法规的空子,因此亟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制约。当前应围绕依法治权,及时将比较完善、系统、成熟的制度规定,提升到国家法律、党内法规和行政法规层面,加快权力监督立法进程,构筑法制体系。尽快出台《监督法》、《廉政法》,完善各种监督制度和监督程序,实现权力运行机制法制化,从制度、法律上保证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四是执行制度要严格。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制度关键在于落实,再好的规范和制度如果不落实、不执行,也是一纸空文。因此做为领导干部首先要带头执行做好表率。其次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认真抓好监督制度落实责任的监督,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好落实,哪一级出了问题,该由谁负责要坚决追究。再次要严格执纪执法,对有章不循的,该批评教育的要及时提出批评,限期整改,对应给予法纪处理的应坚决处理,不能搞下不为例。
5、从畅通渠道上着力,不断增强监督的民主性。
一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权力监督意识。要纠正那些一提群众监督、群众参与监督就是搞群众运动,一提舆论监督就是违反“主旋律”的片面思想认识。要教育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民主参与意识,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二是要发挥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各级人大常委会可考虑设立一个专门的廉政监督委员会,加强对其任命和选举的官员进行监督,特别是对那些掌握人、财、物的权力机关的监督,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人大代表开展执法检查、述职评议、直接调查听证等形式检查政府部门是否依法行政,权力是否按程序运行,是否集体决策、合理分权、公开用权。要引导人民代表正确行使对国家重大决策的参与权,对各级国家领导干部选举权、罢免权、弹劾权,以及通过合法途径发表严肃负责的政治见解等。三是要畅通信访、申诉等群众监督渠道。一方面要实现群众监督法治化、规范化,可考虑通过立法程序出台《公民监督细则》,明确公民监督的性质、任务、职权、义务及程序等。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群众举报网络和群众举报的保护机制,对打击报复举报人、上访人的行为,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四是要积极探索建立基于人民群众的监督机制。用法律的形式保障人民监督权利的实施,也就是任何权力的行使,都要经过人民群众的把关检验,以民主的形式决定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将监督的权利真正地、放手地还给社会还给人民,从而把干部命运的决定权名副其实地交到广大群众的手中。五是要强化新闻监督的职能。要制定《新闻法》,在确立新闻自由的原则下,对新闻工作者的地位、职责及其新闻报道加以规范,强调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使之真正成为宣传国家法律的喉舌,使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处于新闻媒体的监督之下。同时要改革新闻体制,象司法独立一样,实行新闻独立,并形成新闻竞争。新闻记者只对法律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真实性负责,曝滥施职权、权钱交易丑行于光天化日之下。
第三篇:权力监督
徐丽萍
行政管理0941 0920803116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中美两国行政权力监督体系的比较与浅析
国家的运行与发展离不开权力的制衡,但长久的权力便导致了腐败。实践证明,腐败是权力失去制约和监督的必然结果。权力运行与权力监督始终是一对相互依存的矛盾。权力运行是没有边际的,因为人们总是希冀着能够通过一切途径来实现权力的无限延展。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力量去制约权力,让它在有限的范围内得以行使,而非无底洞。由此,监督便应运而生。监督既是一种制约形式,更是一种警示。只有当权力与监督并行之时,才能够从源头上有效遏制权力滥用和腐败滋生。接下来,就中美两国行政权力监督体系作一阐述,通过对比的方式来厘清权力监督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度,而中国则是中央集权制;美国实行的两党轮换执政,中国实行的则是一党专制制度;美国实行“分权制衡”,而中国则是“议行合一”。美国的权力监督体系来源于三权分立的思想和体制,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它们相互独立、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从而保障了公民的权利、法的权威和国家的运行。
美国宪法对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作出了明确的职权界定:立法权属于国会参众两院,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当然,宪法还对他们的权力作出了具体规定。任何权力的运行,都必须以宪法为基准,尊崇法的精神和原则。如果触碰基准线,必将受到严格的违宪审查。
作为行政权一方的总统,他必须小心翼翼地行使自己手中享有的权力,而非肆意妄为。总统及其联邦政府的权力是非常有限的,根据宪法、法律及议会授权,进行必要的行政活动。任何政府官员一旦出现滥用权力的现象,相关机制就会随即启动,国会可以对其进行质询、调查直至弹劾,不留任何情面。行政权体制外的监督,使得官员们殚精竭虑、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半步。总之,制度上的保徐丽萍
行政管理0941 0920803116 障远比自我约束的大口号管用。
我国的权力监督体系尚处在逐步完善的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结合法治国家的建设、政府职能转变和反腐倡廉的大背景,权力监督体系才渐渐浮出水面,被各方所重视。监督体系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就监督的形式而言,我认为,我国当前的监督体系主要有体制内的监督和体制外的监督两种。
体制内的监督,主要包括人大、政协、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这是目前监督的主要形式。政府由人大任命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但是,人大的监督缺乏必要的手段和途径。其一,没有专门的内设监督机构;其二,没有合理有效的约束机制。这就使得人大的监督职能更多地流于形式,有监督之名,无监督之实。政协属于参政议政,游离于人大和政府之间,无法摆脱“跟着人大走,权力难插手,建议尽管提,监督没人理”的尴尬局面。纪检监察机关是权力监督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我们的纪检监察机关下大力气,查处了一批贪污腐败、渎职侵权的案件。但是,这种查处,只是事后的补救行为,而不是事前的监督和预警机制。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职权受到一定层级的限制。举个例子,某一县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审查同级党委某领导同志的违纪问题时,很容易陷入窘境。根据职权,该纪委有权核实审查与案件有关的一切情况。但是,关键的问题在于纪委受同级党委领导。碍于党委的权威,纪委束手无策。如此一来,纪委反而成为党委的保护伞,对违纪问题视而不见。最后等到省级纪委或中央纪委发现问题时,才会予以查处。机制上的问题,确实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巡视员的问题以后再讨论。
体制外的监督,主要是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虽然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只是一种辅助形式,但近些年来却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网络舆论监督、报刊舆论监督,我们的新闻媒体紧抓社会热点,对政府行政的监督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徐丽萍
行政管理0941 0920803116 对于舆论和媒体的有效监督,又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对政府的运行进行检查,从而降低政府内部的腐败现象的滋生。例如,每年对相关的腐败官员给予法律上的制裁和媒体上的曝光,如此一来,他们便受到广大百姓的舆论批评,这样可以制约并减少权力的滥用和腐败问题,让行政权力从真正意义上运行的公平、公正、公开。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美两国行政权力监督体系的比较和从美国行政权力的运行中借鉴,我可以得出,要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就必须持之以恒和完善行政权力的监督体制,做到由内至外受到法律、政策和社会、群众的监督。
第四篇:高校权力监督
高校权力监督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办学功能也在发生新的变化。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核心内容的高校功能,也正在影响着高校办学理念的深刻变化。“以人为本、注重学术、服务社会、发展创新”理念已经不同程度地被现代高等学校作为面向新世纪的办学理念所取代。高等学校已经从“象牙塔”、“理想国”的“圈地”办学状态中解放出来,置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乃至世界科技文化交流的大环境中,随之而来的教育市场化等使高等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使其必须面对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和全社会的监督。近年来,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办学资源的增加,资金流量的增大以及部分环节管理滞后和不适应,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逐渐渗入并呈增长趋势,高校违规招生和乱收费问题,基建、采购和后勤管理中违纪违法问题,违反组织人事纪律和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等问题时有发生。同时,在社会变革和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新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尚未健全,原有的管理办法和方式又不能涵盖高校管理的各个方面,致使管理和监督工作不可避免地存在缺位或空隙,使一些权力运行失去了监督,给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因此,如何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笔者认为,要加强监督,应从以下一些方面着手。
一、建立健全各项权力制约机制,靠制度搞好监督
完善高校各项权力监督制度是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正确贯彻执行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的基本条件。高校党的建设历史证明,有了正确的路线,又有健全的高校各项权力监督机制,高校党组织的战斗力才有可能得到有效发挥;反之,如果高校各项权力监督机制受到破坏,不仅会削弱高校党组织的战斗力,也会使党的教育事业遭受损失。邓小平曾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完善高校各项权力监督制度是保持高校的党员、干部同广大师生员工联系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帮助高校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勤政廉政的需要,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说,要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主要需完善以下各项制度:
一是完善高校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从现实来说,高校每年都会召开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在有些高校党代会则几乎没有开过,而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内民主的基本制度,是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主要渠道。发展党内民主,最主要的就是健全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要使党的代表大会真正成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充分行使最高决策权和最高监督权,就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健全和完善党代会常任制。实行常任制后的党代会的组成和运作必须有利于履行其职责,一是要按照既充分体现党内意志,又能够深入讨论和决定问题的原则,挑选组成人员的数额;二是党代会的运作要服从党的决策需要,只要是党内有重大问题需要讨论和决定,就应该开会;三是党代会讨论和决定的应是党的建设和党在执政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党代会的重点是涉及自身建设的重大问题。
(2)健全和完善党代会议事制度。这主要是要完善民主、科学的决策论证;因为有些决策议案复杂而又重要,绝不是在会议上讨论、争论一下就可以做出正确决定的,对于这样的问题,必须讲究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应根据具体情况,在更大范围内讨论和征求意见,启动科学决策程序,尤其要注重听取专家和智囊团的意见。
(3)完善党代表日常工作制度。党代会的常任制与党代表的常任制并行,作为党代表,不仅要在党代会会议上发挥作用,而且也要在会下发挥作用。一是,要调查和视察学校党的建设情况,随时向有关党组织提出工作意见、建议和质询;二是,要加强与学校党员的密切联系,收集广大党员对党的执政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并向党代会进行真实反映;三是,有权利和责任就某些重要问题提出党代会决议案,或者向有关党组织提出工作提案。
二是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制度。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体制意味着,高等学校的建设发展以及学校的一切重大事务都要由党委来决策。正确的决策是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要想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就必须遵循决策的原则性、民主性和创新性。高等学校党委在决策中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具体地讲,就是要遵循四个原则,即政治原则、法律政策原则、大局原则、前瞻性原则。
政治原则,就是要把政治意识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法律政策原则,就是要把遵纪守法意识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大局原则,就是要把顾全大局意识贯穿于决策全过程;前瞻性原则,就是要把惠及长远利益的意识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
决策的民主性,主要体现在打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决策环境和氛围,建立一个民主决策的机制,实行科学的论证制度,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决策中的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高等学校党委在决策中必须坚持创新性。我们这里说的创新性与前面所说的原则性并不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一条基本原理是“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在政策和实际之间,必须有一个中间环节既要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又要解决本单位的实际问题,这就必须以政策为指导,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做出解决特殊性矛盾的具体决策。没有这个中间环节,政策就不能真正落实,实际问题就无法解决。高等学校党委的创新性,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点上。
三是完善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是监督领导干部从政行为、制约权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在有些高校,党的组织生活涣散,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不正常,质量不高,流于形式等。这就要求做到:首先,要切实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抓好“领导关”。要从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提高领导水平的高度,认清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越是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越是要加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越是要开好民主生活会的观念,自觉运用民主生活会解决领导班子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其次,要充分做好会议前期工作,抓好“准备关”。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高校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会前准备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前,必须从明确主题、组织学习、征求意见、撰写发言材料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再次,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抓好“剖析关”。民主生活会能否开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认真、正确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可以说,能否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是衡量一个党员党性观念强弱的重要尺度,是否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空气,是检验一个领导班子团结状况的试金石。最后,要强化责任意识,抓好“整改关”。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是提高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的重要环节。
二、在监督关键环节上求突破,加强对重要部门和重要岗位的有效监督
在高校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尤其在高校增强自主办学、高校扩招、建立新校区的过程中,诸如干部选拔任用、资金管理使用、大项工程建设、大宗物资采购等,历来都是容易滋生腐败和不正之风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下功夫抓好对管人、管财、管物等重要岗位和重点部门的监督,确保他们手中的权力正确行使,使党内监督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要加强对“一把手”重大决策的监督,防止决策失误。要制定严密具体的议事规则,使决策程序更加周密合理。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防止独断专行,搞个人说了算。要建立决策咨询机构,对一些重要建设项目和重大事件的决策,要组织懂行的专家和相关职能人员进行充分论证,反复调研,提高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二是要紧紧抓住监督重点。就监督对象而言,要把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作为重点。领导干部行使职权的过程是通过组织行为来体现的。因此,把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工作搞好了,就抓住了党员实施监督的核心和关键。监督的内容上,就党组织而言,应强调监督其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重大决策的制定与实施情况,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就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应强调监督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思想作风和工作情况,个人勤政廉政、艰苦奋斗的情况。总之,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要求,光有好的制度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抓好落实。
三是要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要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走群众路线,注重群众公认,在选人和用人上防止个人说了算;加大公开选拔干部工作的力度,坚持在最大范围、最广领域选拔干部,切实改变“在少数人中选人、由少数人选人”的不正常现象,积极推行干部任用公示制,增强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完善考核方法,全面了解干部德、能、勤、绩、廉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既要考察干部工作圈,又要考察干部生活圈、社交圈,防止考察失真失实;建立健全推荐选拔任用干部责任追究制度,对选拔任用干部违反政策规定,造成严重用人失误的,严肃追究责任;推进交流制度,增强干部队伍活力。
四是要加强对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重点是监督检查党委集体理财制度是否得到落实、预算计划是否科学、重大经费开支和资金投向是否合理、经费报销是否符合规定等。通过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制止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有效防止因为违反财经纪律给国家和集体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问题发生。这就要加强审计监督,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掌管经费权力相对集中的岗位和部门负责人等作为必须审计的对象,尤其要突出抓好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重点经济事项和重点时段的审计监督,从经费物资运行上,监控住发生腐败的源头。
五是要加强对大项工程的监督。每项大的工程建设确定方案前,分管工程建设的领导要组织由基建、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参加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研究上报初步方案,由党委集体讨论研究决定。工程预算、设计方案和效果图要及时向群众公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要严格招标程序,按照物资论证初选、竞标答辩、投标表决等步骤进行招标;评标时,要按法定程序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组成评标委员会,公开、公正、择优选聘施工队伍,纪检监察部门要现场监督,确保招标工作公开透明。
六是要大力推行政府统一采购制度,变“暗箱操作”为“阳光下行动”,有效防止大宗物资采购中虚报冒领、损公肥私等违纪违法问题。
总之,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实效以及在监督关键环节上切实强化对重要部门和重点岗位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是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权力监督的有效措施。
三、提高监督体系的整体效能,确实保障对高校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落到实处
在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权力监督过程中,要发挥各种监督机制的作用,才能确实保障对高校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落到实处。从高校现实情况出发,主要是需完善以下几方面的监督体系:
首先,要重视党内同级监督,使之发挥真正的监督作用。党内同级监督是指同级党委内部的监督,是党委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意见和看法、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解决党委内部问题的活动。党员领导干部大都是班子成员,彼此情况比较熟悉,相互关系比较密切,如果同级监督开展得好,其效果要比上级监督、群众监督更明显。但在实践中,一些高校、部门仍存在不愿监督、不会监督、甚至监督失控、监督出现“真空”的现象。因此,面对当前这种既接受领导,又要监督的同级监督管理体制,纪委应怎样进行对同级党委及其成员的监督?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党委成员要加强互相监督。党内监督是实现党委班子自我净化、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检验党员领导干部对党忠诚和依赖的试金石,更是增强党委班子团结,强化班子原则性和战斗性的重要保证,也是党内政治生活中同志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是在消除错误思想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的有效方法。可以说,考验一个党委是否过硬,是否团结,关键是要看党委班子成员能否进行有效的监督。当前,有的党委领导班子对互相监督有片面和错误认识,认为,班子贵在团结,互相监督容易使成员之间产生误解,不利于团结也影响团结,不想监督;有的班子成员认为,主管之间监督,不利于工作,监督容易被误认为是不信任,在背后搞小动作,不愿监督;还有的认为班子之间互相监督,是对同事的不信任,工作的不支持,是互相掣肘,与别人过不去就是和自己过不去,愿当“和事佬”;还有的班子成员认为对上级进行监督就是“犯上”,是给自己的进步设置障碍,不敢监督。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切勿把“互相监督”和“相互掣肘”划上等号,而应该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时刻牢记并自觉履行这个责任,切实在加强党委班子的自我净化和自我发展上狠下功夫。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重视党委内部的互相监督作用这个问题。同级的领导成员之间彼此是最熟悉的。因此,我们每个党员都要按照规定过组织生活,经常交流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每个党员和党的组织,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在互相监督面前人人平等。从一般党员到担任最高领导职务的党员,都要履行互相监督的职责,又都必须接受各种形式的互相监督。如果不监督他人就是放弃共产党员的责任,不接受监督就是违反党的纪律。不受纪律约束,不受监督的特殊党员,在我们党内是不允许存在的。互相监督包括领导干部之间的互相监督,上下级之间的互相监督,党员之间的互相监督,党员与领导干部之间的互相监督,等等。
二是党委要自觉接受同级纪委的监督,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纪委充分行使监督的职能。在这方面,要提高“三个认识”,处理好“一个关系”,即党委及其成员要把接受同级纪委监督提到党的组织原则的高度来认识;要提高接受同级纪委监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认识;要提高对接受监督和实行监督的认识;要处理好被领导与监督的关系。纪委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与党委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因此,党委及其成员接受同级纪委监督要在“自觉”上下功夫,如党委在讨论重大意见时,纪委负责人应出席或列席会议,让他们发表意见,倾听纪委的意见和建议,党委还要经常过问和支持纪检工作。
同时,纪委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肩负的工作责任,敢于对同级党委及其成员进行监督。在当前新体制还未建立的情况下,这就要求处理好既受领导又进行监督的关系,把党委和纪委的目标统一到抓反腐败斗争和精神文明建设上来,以廉洁促进学校的发展,凡重大问题,纪委应及时向党委汇报,争取党委的支持;同时,要把依靠党委领导和独立负责开展工作结合起来,遇事纪委拿出方案,提交党委决策,以正确有效地行使职权,并作到敢于和善于监督;同级纪委还要克服党内较为盛行的不敢碰硬、对违纪问题绕圈子、转弯子、擦边子的“好人主义”,监督机关要树立强有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特别应提倡和弘扬公正无私、刚正不阿、不徇私情、敢于碰硬的大无畏精神。
其次,高校实行民主管理是高校党组织促进高校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依法治校的需要。高校教职工是学校事业的主体,直接从事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他们不但对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强烈的参与感,而且对学校事业的决策有决定性发言权,也有助于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这就要求做到:
一是必须坚持校务公开。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校务公开的实质是监督,就是要保证教职工充分享有知情、参与、监督权。实行校务公开,既要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发挥其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又要维护学校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权力,保证校务公开工作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健康发展。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校务公开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因校制宜,不搞一刀切,不断探索、完善以教代会、民主评议、干部任前公示、教育收费公开等为主要观察点的考核制度,做到考核有规则,奖惩有依据,从而巩固和深化校务公开工作。校务公开作为新时期高校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对落实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促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民主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必须坚持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民主管理。民主管理工作是学校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职工对学校发展、改革、决策的参与,提高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可行性,使学校通过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来提高学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教职工民主管理不能游离于学校中心工作之外,学校在制定发展目标、实施目标方针、评定目标实现成果等各阶段,都要动员广大教职工献计献策,提供信息,审议计划,制定措施,组织教职工为完成学校规划共同努力。
三是必须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发挥教代会作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代会制度是高校教职工履行民主权利、参与民主管理、实施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和重要形式。首先要使教代会制度化,定期召开教代会;其次,要规范教代会的内容。教代会的议题要围绕学校的重大事务、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方案、财务预决算、重要规章制度等。再次,要坚持教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这是国家法律法规赋予教代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坚持这项制度,是提高学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深化高校校务公开,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需要;是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加强教职工民主监督的具体体现;是增进领导班子凝聚力、亲和力,建设和谐校园的战略措施。
再次,要坚持巡视制度。当前干部监督工作的现状呈现出错综复杂、参差不齐和相互矛盾的诸多层面:上级党委对干部监督工作非常重视,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中央纪委和中央组织部建立了专门巡视机构和专职巡视队伍,各省(区、市)党委也建立了巡视机构,开展了巡视工作,巡视工作开始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轨道。而高校作为一个
比较特殊的群体,无论是省部共建还是省地共建的高校,有时不可避免地都会出现上级监督下级太远的状况,因而更需要加强巡视工作。我们认为,可以考虑由省委或教育部党组给各高校派遣巡视组,在高校加强巡视工作,对加强高校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目前,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的巡视,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增强巡视的权威性。上级党委要赋予巡视组较大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使监督者的权力不低于被监督者的权力,只有这样才能对被监督者实施有效的监督。
二是要明确职责,建立巡视组履行职责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保障措施。因为巡视组在巡视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被监督者强大的利益诱惑,在诱惑面前,巡视组成员如何保证不被拖下水,就需要我们完善巡视组履行职责的激励机制;同时,在面对阻力,甚至当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如何保持不退缩,保持坚强的意志,坚持工作,这需要有措施的保证,才能激发巡视组人员监督的积极性和坚定性。
三是巡视制度要构造出具有持久效力的监督制度框架。如果按照以前的规则,巡视组对被监督者腐败行为的制约力只在一时一地,那么,“明枪易躲”,风头来时,只要避一避就过了,这种做法不仅不能治本,而且间隙性的监督或惩治行动,实际上反而增加了一种对腐败的风险预期,使更多的人成为风险喜好者,以至于在监督与惩治的间隙期,腐败的发生率更高。这是我们一直在反腐败而腐败分子却一直在“前赴后继”地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是巡视制度要防止走过场、搞运动的形式主义的传统惯性。巡视组在地方上的短期工作所能了解到的信息无论如何是十分有限的,而被监督者长期苦心经营所展现出来的一定是“形势一片大好”。如果监督成为几年一遇的“匆匆过客”,那就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就会没有任何效果。
五是注意在成果转化上下功夫,进一步增强巡视工作的实效。巡视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看成效,我们要坚持把取得实效作为检验巡视工作的重要标准,在抓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在巡视工作中,巡视组要充分利用不受被巡视地区权力制约的有利条件,注意从了解情况中发现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问题,为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提供重要线索;应建立巡视工作档案,为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提供参考;针对巡视中发现的党内监督方面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进一步健全党内监督制度,促进党内监督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从而不断提高巡视工作水平,提高巡视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总之,高校领导干部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高办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工作中,起着决策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只有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才能使高校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五篇:浅谈对县级党政一把手权力运行及其监督问题
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后,全国掀起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潮,各族人民对党和政府寄予更大的希望。县级党委、政府的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贴得很近,处在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线,党政“一把手”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度,其决策与权力行使对整个县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指导与支配作用,其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所以,加强对县级党政“一把手”权力运行的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将对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县级党政“一把手”权力运行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包装民主,以书记(县长)办公会作铺垫定格常委(常务)会
作为县级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议事机构的书记(县长)办公会,其会议主题和重点应当是研究县级发展的方向性、战略性问题及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初步意见形成议题,提交常委、委员或政府组成人员及相关部门调查研究后再提交常委(常务)会研究,科学、民主决策。然而,这一议事机构却被部分“一把手”们作为实现个人目的的决策机构予以滥用。时下,一些党政“一把手”为实现其个人目的既要主观武断又要体现“民主”,于是利用书记(县长)办公会和常委(常务)会作文章,将议事机构充当决策机构加之滥用。首先,通过书记(县长)办公会将个人主张强加于少数几个圈内人员之中,形成所谓的“共识”,之后拿到常委(常务)会上去进行民主包装。如在宁波原市委常委兼鄞县县委书记和县政协主席范文浩的一手把持下,县委常委班子中制度松散、民主尽失,特别是在投资立项等重大经济决策和用人问题上,多以书记办公会定调后在常委会上简单地以少数服从多数拍板通过,后期的常委会基本上由范一人布置、大家执行。又如吉林省靖宇原县委书记李铁成,几年间利用书记办公会的特权直接插手干部调动数百次,想升官的要向他送钱,想换个“好位置”的要向他送钱,即使是不想升官也不想换“好位置”的人,也得向他送钱,否则位置就被送钱的人顶掉了。以至到了年节,有的乡镇正副职之间还好心地互相提醒:“该去给李书记表示表示了。”在他家门口送钱的人甚至排起队来,成为一道“风景线”。尽管这是个别地方的现象,但对当地老百姓来说,这种由不廉洁的“一把手”引发的大面积的不廉洁,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形象的损害极大。
(二)暗箱操作,绕开民主
县级“一把手”们掌握着支配本地区公共资源的大权,开发商、经销商为分享公共资源一杯羹,使尽浑身解数攀附“一把手”这棵大树,少数“一把手”在糖衣炮弹面前败下阵来,低下其高贵的头颅,甘当开发商、经销商手中的棋子,官商勾结,为其奔走呼号、暗箱操作,插手矿产资源开发、土地使用、工程项目招投标等,致使公共资源领域民主尽失。
(三)疲劳战术,草率决策
部分县级党政“一把手”在召开常委(常务)会时,往往采取疲劳战术和突然袭击的手段,对本地区的重大事项,为达到个人说了算的目的,会前不打招呼、不通气、不让班子其他成员知道。会上,首先将一些无关紧要的议题放在前面进行,安排大家反复讨论或审议,东拉西扯拖延会议时间。在参会人员身心十分疲惫的情况下,才将早已盘算好但必须“集体研究、民主决策”的议题抛出来,昏昏愕愕中疲惫不堪的班子成员们一时拿不出建设性意见,又想急于休息,大家便唯唯诺诺,顺着“一把手”意图草率决策。
二、对县级党政“一把手”权力运行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不顺、监督乏力
我国现阶段的监督体系,从形式上看是比较全面的,有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人大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但监督力度和效果却不够理想。首先,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属于同体监督,这种监督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一是上级监督不着。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是最为有力的监督。但因人力、时空等原因,其监督形式大多数是以听汇报了解情况为主,辅以巡视、检查、届中届末考核。这种监督只能看到一些表面现象,很难深入其本质。群众戏称为“管得着的看不见”。二是同级不愿监督。县委常委、政府党组成员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是最直接有效的监督。然而,同为一个班子成员,在“班长”面前,谁愿给“班长”提不同意见。谁提了,谁就有可能被扣上拆台、闹不团结的帽子谁就会受到打击和排挤。于是呼,对“一把手”的所作所为,班子成员只好看在眼里、封在心里,不愿履行监督职责。三是下级不敢监督。作为同体监督机构的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审计部门,其机构编制、人员配备、干部任免、供给关系均在地方,且为下级部门,级别低微,对涉及“一把手”的问题,谁敢过问?群众戏称为“看得见的管不着”。其次,人大监督、民主党派监督虽属异体监督,但
人大和民主党派一方面必须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另一方面其供给关系和个人仕途升迁与党政“一把手”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对县级党政“一把手”仍然存在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的问题。第三,群众、舆论媒体由于缺乏与党政“一把手”接触的渠道,根本无法对其进行监督。
(二)渠道不畅,监督无门
党政“一把手”的权力运行是在特殊的环境里利用特殊的方式完成的。如各种形式的会议,上下左右打招呼、个别几个人的口头交代、电话指示等。当“一把手”不再用手中的权力为民谋利益时,其权力运行便由光明转入黑暗,重大项目决策、重要资源开发利用、重要人事安排、大额度资金和物资调度使用、工程项目实施、土地划拨出让等,事前事中不向社会公示,不搞评估论证,不搞专家咨询、不征求群众意见,不让群众旁听,规避招投标,在这种情况下,监督者对黑暗中运行的权力的监督便形同聋子和瞎子。监督渠道被堵塞,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四权”皆空。
(三)意识淡薄,缺乏责任
首先,部分县级党政“一把手”特权思想、等级观念根深蒂固,高高在上,没把自己摆在应受监督之列;有的天马行空、我行我素,对来自上级的监督,认为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思想上闹抵触情绪;对来自班子内部的监督,看成是拆台,把不同意见看成是“杂音”,心里不痛快,利用权势将他人的意见压下去、顶回去;有的甚至对监督者、举报者进行打击报复,等等。在这种灰暗心态支配下,一些民主素质较差的县级党政“一把手”往往大权独揽,惟我独尊,缺乏被监督意识。至于那些有腐败行为的“一把手”根本就漠视对自己的监督。
其次,有绝大多数党员干部不愿履行监督职责。对“一把手”的权力运行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有的担心给“一把手”提意见或建议会影响上下级关系,甚至遭到打击报复;有的从自身利益考虑,对“一把手”事事附和,甚至为了取悦领导而放弃党性原则;有些党员对歪风邪气不敢反对,只求自己安宁,而不愿监督;有些党员缺乏党的基本知识,对党内规章知之甚少或根本不了解,不知道监督什么、怎样监督。
实际上,对“一把手”不敢监督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较为普遍的。因此,无论对监督者还是被监督者,增强监督意识和责任意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加强对县级党政“一把手”权力运行监督的对策
(一)理顺体制,强化监督
加强对县级党政“一把手”的监督,最根本的是要在确保县委、政府对该地区行使“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权力的前提下,加强“制度对权力的制约”和“权力对权力的制约”,并在党内实行适度“分权制衡”,以防止“权力失监”以及权力过分集中而造成专断和腐败。一是加强上级监督。主要是加强上级党委、纪委对县委、政府“一把手”的监督,将巡视制度延伸至县级;二是加强同级监督。监督必须以权力、权威为后盾,否则对权力监督就是一句空话。要加强县纪委对同级党委、政府“一把手”的监督,首先可考虑探索改变县级纪委的领导关系和供给关系,改由目前的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领导为由上级党委和纪委领导;供给关系由地方供给改为中央直接供给。其次,将县纪委的机构级别提升,与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家“平行”。消除现行领导体制上客观存在的“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弊端,以保证纪检监察监督权的权威性和对县级党政“一把手”的有效监督。
(二)落实“四权”,畅通监督渠道
要认真抓好党务、政务、村务和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的健全完善和落实,坚持做到重大事项事前公示,采取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召开听证会,让群众代表旁听会议等形式落实好党员干部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让党政“一把手”的权力运行置于阳光之下。同时,通过加强县级党政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定期向人民群众发布政务信息,特别是认真搭建好“书记信箱”、“县长信箱”这个县委、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交流平台,让广大群众能够向县领导直接对话,从而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应该知道的事无所不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确保广大监督者的监督渠道畅通无阻。
(三)强化责任意识,形成监督合力
一是上级党委、纪委要履行好对县级党政“一把手”的监督职能。要充分发挥上级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和新闻宣传等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发挥集体监督的合力。上级纪检、组织部门要会同审计机构严格把好党政“一把手”任前、任中和离任三个关口,对有调整意向的干部,结合班子考察、考核,提前进行审计,避免选用干部失察、失误;要发挥好任中审计的“预警”作用;加大离任审计的力度,分清经济责任,使离任干部不交马虎帐,上任干部不接糊涂班。二是加强巡视。巡视组要真正发挥“钦差大臣”的作用,切不可与县级党政“一把手”粘粘糊糊,沆瀣一气,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耐得住清贫,要能够沉到乡、村一级“微服私访”,才能真正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接触实际,听到实话,也才能切实履行好“巡视”职责,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三是依法依纪保障党员监督的权力。党员是监督的基本主体,能否动员广大党员行动起来,积极投身监督,关系重大。要把他们的监督权不折不扣地交给他们,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截留、剥夺。四是进一步加强县级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在监督县级党政“一把手”问题上,按照职能做好分工,同时,还应加强彼此间的协作,在监督层面上密切配合,并重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的作用,以建立全方位、多途径的监督网络,制约县级党政“一把手”权力的行使。五是强化群众监督。坚持深化群众对县级党政“一把手”从政用权行为的监督,抓好政务、财务公开制度的落实,增加透明度,为群众了解情况,参与监督提供条件。六是保证县人民检察院依法行使法律监督权,确保其从法律的角度监督各类职务犯罪行为,这对于遏制县级党政“一把手”职务犯罪是大有好处的。
总之,加强对县级党政“一把手”权力运行及其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在于他们与广大人民群众接触最多,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支农惠农政策的主力军,他们能否善用手中的权力,实施对该地区的有效管理,直接影响到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影响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培养一个在复杂形势下能够担负起一个县的稳定和发展重任的领导干部不容易,而在党风和社会风气还没有根本好转的情况下,要让这些基层领导干部垮下去却是很容易的。因此,无论是上级、同级还是下级,都要对县级党政“一把手”多敲警钟,对其权力运行加强监督,才能够帮助他们增强拒腐防变和民主执政的能力,让他们真正能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