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漳州事业单位经济知识: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时间:2019-05-14 22:3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漳州事业单位经济知识: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漳州事业单位经济知识: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第一篇:2018漳州事业单位经济知识: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2018漳州事业单位经济知识: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经济知识《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公共基础知识的考察涉及领域比较广泛,对于经济的考察,也是考生容易失分的版块,需要考生把握“一解二记三运用”,在理解了相关概念和内涵后再去识记,才能真正在考试中灵活运用,轻松得分。本篇文章重在帮助考生理解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相关考点。

我国实施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的收入分配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一)按劳分配:

考点1.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

(1)按劳分配是在什么范围内:公有制范围内。

考题示例:(判断题)在外企工作所得工资也属于按劳分配的范围。

考题解析:外资企业不属于公有制范围,因此不按照按劳分配的方式进行分配。故本题说法错误。

(2)按劳分配中的“劳”指什么:按劳分配不是按劳动力消耗时间分,而是按照劳动力的贡献,即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来分。

考点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往往以多选题或者单选题识记类进行考察。

(1)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2)直接原因:劳动存在重大差别;(3)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考点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四大特点: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按劳分配是通过劳动券实现。劳动者从事劳动之后,得到一张凭证从而领得一份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那么现在我们国家的按劳分配是和马克思当初设想的按劳分配是不一样的。

(1)按劳分配是主体,但不是唯一的分配形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还存在按要素分配的方式及其他分配方式。(2)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只能在企业内部使用。(3)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的制约。(4)必须采取商品货币的形式。考点4.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主要形式:城市采取的是工资形式,农村采取联产计酬形式;补充形式:奖金,津贴。

考题示例:下列不属于按劳分配的有: A.个体劳动的个人收入 B.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

C.私营企业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 D.国有企业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

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不属于按劳分配的有:个体劳动的个人收入、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私营企业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故本题答案选ABC。

(二)按要素分配: 考点:实现形式。1.按资本要素收入;2.按劳动力要素收入;3.按智力要素收入:

(1)按技术要素(2)按管理要素(3)按信息要素(4)按风险收入和机会收入 4.按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收入。(三)其他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

例如:个体经营的小生意者所得收入,国企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做网上商品代购所得收入。

2.福利性分配收入等。

例如:公费医疗、各种补贴等。

考题示例:下列属于福利性分配的有: A.高温假 B.孤儿院 C.取暖费 D.公费医疗

考题解析:福利性分配是指政府为社会成员举办的各种公益性事业及为各类残疾人、生活无保障人员提供的社会保障。福利性分配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工福利。如举办各种集体福利设施,如食室、浴室、理发室、图书馆、俱乐部、托儿所等;建立各种补贴;取暖费、冷饮费、交通费等以及组织业余文化娱乐活动等。第二,社会福利。如国家和社会有关部门兴办社会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及市场建设、服务网点、社会服务等。第三、特殊福利。如政府或团体为残疾人举办的福利工厂、孤儿院、养老院等。故本题选ABCD。

以上是对个人收入分配相关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建议广大考生能够在把握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够通过真题和模拟题的结合,深化巩固。

第二篇:2018漳州事业单位考试经济知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2018漳州事业单位考试经济知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

【导读】

漳州中公教育为大家带来经济知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我国在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的经济制度变成了公有制的经济制度,而在这种制度下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挽救了当时建国初期国民党政府留下的财政枯竭、通货膨胀的局面,由于国家加强了集中管理,不出一年时间,就基本制止了通货膨胀,经济初步获得稳定。

但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经济决策高度集权,;二是国民经济计划是个庞大的体系,无所不包;三是计划是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也有很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生产与需求严重脱节。2.计划价格脱离实际。3.高度集中的经济决策弊端多。4.经济活动缺乏竞争。这些局限性阻碍了当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后在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从而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这场讨论,把人们从过去的一些错误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中解放出来了,为后面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条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开始认识商品经济的作用,并认识到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必须进行改革。从此,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1982年召开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肯定了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明确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指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强调要“加快建设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十三大的纲领又向市场经济迈进了一大步。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理论即是市场经济理论,俗称“猫论”。这一观点突破了以往人们对于市场经济属于制度层面范畴的认知,而后为党的十四大所肯定。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指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看出,国家在市场经济里强化了市场的作用,但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职能。

第三篇:漳州知识

漳州知识

1.东濒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城市象征-威镇阁

2.漳州市辖两个市辖区(芗城区,龙文区)、1个县级市(龙海市)、8个县(漳浦县,平和县,东山县,长泰县,华安县,诏安县,云霄县,南靖县

3.市委书记:刘可清;市长:陈冬

4.平和县的小芹山、灵通山、长泰县的天柱山、良岗山、漳浦县的梁山,诏安县的九侯山,云霄、诏安、漳浦三县交界的乌山

5.漳州最大的河流是九龙江,横贯华安、长泰、平和、南靖、芗城、龙文、龙海市

等七个县区

6.东山岛形如蝴蝶;旧镇湾形如“宝葫芦”。

7.宋绍熙年间,朱熹漳州知府,他“每旬之二日必领属官下州学视诸生,讲《小学》,为其正义;六日下县学,亦如之。”于是漳州便素有“海滨邹鲁”之美称。

8.名人荟萃,文化昌盛。历史上除了开辟漳州的将领陈政、陈元光,丁儒外,还出

现了高登、陈淳、林偕春、黄道周、张燮、唐朝彝、蓝鼎元、庄亨阳、蔡新等。

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则有林语堂、杨骚、许地山。

9.有誉满海内外,多次出国献艺的布袋木偶戏、芗剧、潮剧。民间文艺丰富多彩,有锦歌、竹马戏、大车鼓舞蹈和精致的剪纸艺术。

10.有被誉为中国女排获取世界冠军的摇篮──漳州体育基地。

11.漳州物产富饶,素有“花果之城”、“鱼米之乡”的美称。这里盛产“六大名果”:芦柑、荔枝、香蕉、龙眼、柚子、菠萝;“三大名花”:水仙花、茶花、兰花;以及对虾、石斑鱼、鲍鱼、龙虾、红蟳、扇贝、牡蛎、泥蚶、鱿鱼等海珍品。天香丽质的水

仙花、“国宝神药”片仔癀牌片仔癀和“国货之光”八宝印泥,被誉为“漳州三宝”,名

扬海外。木偶雕刻、珍贝漆画、九龙璧玉雕等旅游工艺品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

12.今天的闽南话还保留大量隋唐时期中原古汉语的面目,因此被称为“古汉语(中原

古音)的活化石”。

13.国家AAAA级风景朝圣区 -- 三平寺

14.天下第一奇石--东山风动石

15.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漳州)土楼

16.国家AAAA级风景区--云洞岩风景区

17.首批国家地质公园--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

18.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白礁慈济宫

19.著名人物:陈政、陈元光、丁儒、高登、陈淳、林偕春、黄道周、张燮、唐朝彝、蓝鼎元、庄亨阳、蔡新、谢琯樵、沈古松、汪志周、沈福文、沈柔坚、沈耀初、林语堂、杨骚、许地山、潘振承……

20.漳州特产:农产品:桂圆、荔枝、天宝香蕉、芦柑、龙眼、柚子、菠萝、华安铁观音茶、蘑菇、竹笋、橄榄。花卉:水仙花、玉兰花、木棉花、茶花、兰

花。海产品:牡蛎、江东鲈鱼、对虾、石斑鱼、鲍鱼、龙虾、扇贝。

21.漳州特产有水仙花、茶花、兰花等“三大名花”和芦柑、荔枝、香蕉、龙眼、柚子、菠萝等“六大名果”。

22.水仙、八宝印泥、片仔癀

23.漳州名村:白礁村,山重村,塔下村,湘桥村,鸿渐村,百花村

第四篇: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

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一是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市场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除了按劳分配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如果不将贡献大小,而是只讲平价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会仍然共同贫穷。今天我们收入差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过程。保证收入公平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人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决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而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地从事“财富创造”的同时,给低收入者更多的能力和机会,给他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总的来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应该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的结果,是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积极因素及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的作用。二是合理调剂收入分配差距。

第五篇: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个人分配制度的变革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不断完善分配制度是党长期坚持的一项政策。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由单一的按劳分配向分配方式多元化的转变,并不是党的集体或者某些人主观意志的随意选择,而是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这一理论的创新对我国今后分配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个人收入;个人分配制度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辉煌的30年。在此期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经济体制改革迈的步伐最大,取得的成就也最大。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0年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渐趋完善。目前,我国已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分配方式实现了由单一的按劳分配向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元化分配格局的转变。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不仅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党长期坚持的一项政策。今天,回顾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演变的历程,总结其演变的特点、必然性及其意义,作为我们今后改革的借鉴,仍然很有必要。

一、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演变的历程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具体形式是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即以劳动作为唯一尺度,进行个人消费品分配。改革开放前,我国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一直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其理论依据就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按劳分配理论。但是事实上,当时中国还是个平均主义盛行的社会,个人收入均等化程度很高,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马克思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也开始不断地突破和创新。这个演变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2):由突破平均主义,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变革。

这一阶段最初是以切实有效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为特征。首先在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既是经营方式的伟大变革,也是分配体制的深刻变革。由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分配单位由生产队缩小为家庭,因此作为人民公社生产队分配主要依据的工分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规定了国家、集体和农民家庭之间的分配关系,从而使农民得以自主决定劳动投入并以此获取合法收入,“多劳多得,少老少得”,农民有了支配自己劳动的自主权。这样,农村劳动者个人收入按劳分配的原则才得以逐渐落实。这一阶段,在城市,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劳动工资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对工资宏观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使国家对工资的管理由行政管制转为以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对企业内部工资制改革,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多劳多得、少劳少得。1985年政府又对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实行了结构工资制改革,使按劳分配的原则进一步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

但是,由于分配领域遗留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由来已久,多劳还是不能真正彻底实现多得。为了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分配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这一政策是我国分配制度的第一次重大突破,它使我国公民除了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外,其他一些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也得到了允许和保护。在十三大报告政策的指引下,城市国有企业的劳动工资制度进一步进行了改革,先是实行奖金制度,后又试图实行砸“三铁”的改革,但终因条件不成熟,国有企业破“三铁”工作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二阶段(1993年至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由于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党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实现了第二次重大理论突破:提出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就将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市场公平原则结合起来,为个人收入分配的市场化奠定了政策基础。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党对分配制度的改革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第三次理论突破。1999年宪法修正案确认了这项制度,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我国新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十五大报告提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但没有明确按什么要素进行分配。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分配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

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另一个重大突破是使效率与公平这两大基本目标的实现方式和程度更加明晰和具体化:它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调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这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理论突破,它体现了党关注民生、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前进的坚定信念。

至此,我国基本确立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这一制度框架下,一部分人凭借对资本、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占有很快富裕起来,合理地拉开了收入差距。当然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大有两极分化之势。相信在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下,在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公平的政策下,这种局面会得到改观的。

党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一直很关注农民弱势群体的增收问题,非常重视农村分配制度的改革。从2000年起,开始在农村试行税费改革,先在安徽试点,然后2002年推广到21个省,将多达80项的收费统一为一项农业税。税费改革使农民减少上缴费用1 000亿元左右,每年农民人均降低负担130元。2005年全国已有26个省市自治区取消农业税,2006年全国取消了农业税。

农村税费改革是农村分配制度的变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又一项重大改革。它把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从实质上讲,税费改革是对农村利益关系的一种调整。它最直接的意义就是贯彻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总体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从而改善了党群关系,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演变的特点

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历程,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演变特点:

(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本质特征,保证了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指出,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具体形式,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体现按贡献分配的原则。邓小平同志也反复强调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是个很大的问题”。“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1]。我国分配制度在演变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而按劳分配实际就是按劳动者对生产的贡献进行的分配。因而坚持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本质特征,从而保证了分配制度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二)坚持以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为基本依据来探索我国各阶段的分配制度

马克思指出,无论何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分配形式。“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是以各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为基本依据的,在生产力水平较低和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主要采取以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为主,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为辅的分配制度。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其相适应则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按劳分配为主和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变革的要求,符合我国国情。

(三)更加注重效率和公平,体现以人为本的分配价值取向

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是人们利益关系的大调整,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变革中既不能搞平均主义,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也不能使个人收入差距过大,导致两极分化。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在由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到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再到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演变过程中,国家加强了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力度,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到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的原则,再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分配制度的变革更加注重效率和公平相结合,更加关注民生,体现了改革中以人为本的分配价值取向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也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分配制度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演变的必然性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由单一的按劳分配向分配方式多元化的转变,并不是党集体或者某些人主观意志的随意选择,而是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一)原来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下,平均主义盛行,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旧分配方式的弊端要求实行分配制度变革

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由于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理解上的偏差,不能真正地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因而按劳分配原则未得到真正贯彻落实,在分配中采取“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做法,把按劳分配等同于平均分配,既挫伤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又使按劳分配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分配方式,需要有其他的分配方式进行补充。

(二)是由国情和实践要求决定的,是人们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结合的产物

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他当时设想的按劳分配是以单一的公有制社会和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实行的分配方式。他指出,在这种单一的公有制社会里,“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只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的所有制结构。因此,马克思所讲的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已基本不复存在。另一方面,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劳动不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劳动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换卖出去,其劳动的社会性质才能得到承认,因而按劳分配的实现机制也不复存在。所以马克思的设想与我国的现实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不符,这必然要求人们不能固守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而必须对其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这样,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经过长期的实践,终于实现了由单一的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向分配方式多元化的演变。

(三)是我国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转变的客观要求

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历史规定的特殊生产关系,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相适应的,并由特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所有制不同,对资料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分配制度也会不同。可以说,分配形式是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的产物,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在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下,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是必然的选择,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关系上的实现。而后随着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所有制结构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在分配关系上必然要求按劳分配为主的前提下,分配方式向多元化转变。

(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分配制度由单一的按劳分配原则向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的转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不论在任何社会制度下,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是由人、财、物等生产要素发挥功能来推动。各种生产要素都有清晰的产权,生产要素所有者依法对生产要素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只有所有者依赖对财物的所有获得相应的报酬和收益才能调动其积极性,增加对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应该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我国由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转变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提供了体制环境和实现机制。

四、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演变的意义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这一演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它既坚持了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所阐述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本质特征,又不盲目照搬和固守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这一社会主义分配的具体形式,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分配制度中的具体体现。这一理论的创新对我国今后分配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其次,这一演变也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多种分配方式下,不同分配方式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作用,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总之一句话,如果用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来衡量,这一演变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改革开放30年,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个别阶层还存在一些隐性收入、非法收入等)。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们必须要按照按劳分配的本质要求与时俱进地对分配制度继续积极探索其有效的实现形式,并把这项制度的改革推向深入。

下载2018漳州事业单位经济知识:个人收入分配制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漳州事业单位经济知识:个人收入分配制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