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料实验室导师
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产学研联盟由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交通大学自动控制研究所、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兰州交大国家绿色镀膜工程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兰州大成真空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联盟主要从事真空镀膜技术与装备、真空复合镀膜技术与装备的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与生产、开放与咨询服务,转化、辐射和推广技术成果。2006年,联盟科研创新团队在国内外率先提出“绿色镀膜”技术概念,就是采用真空复合镀膜集成技术替代或者部分替代传统的化学电镀技术,达到保护环境、节能减排、降耗增效、根除电镀三废污染的目的,解决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的矛盾。绿色镀膜技术包括真空离子镀膜、磁控溅射镀膜、蒸发镀膜、离子注入、离子清洁等一系列单项技术及其多项复合技术的集成,涉及真空、机械、控制、光电子、材料改性、表面工程、信息等光机电控一体化多学科领域,联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发、工程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06年联盟获得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研究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007年,联盟主持完成的“超大容积高端汽车灯具镀膜系列装备与工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实现了联盟“人才、技术、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科技创新从应用基础研究到工程化再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无缝连接,实现了联盟“自主创造核心技术、引领行业科技进步”的创新目标,被誉为产学研成功合作的典范。2007年,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立标志着联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绿色镀膜工程中心的组建将进一步增强我国大型真空镀膜技术与工业化装备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辐射和推广绿色镀膜技术成果、推进节能减排、降耗增效,带动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一、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介
2007年11月16日,国家科技部下发文件(国科发计字[2007]675号),正式批复依托兰州交通大学和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期为三年,组建经费预算4200万元。
中心主要从事真空复合镀膜技术与装备的工程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与生产、开放与咨询服务,转化、辐射和推广技术成果。为进一步发挥中心为经济建设的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中心人才、技术和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2007年11月28日,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国家工商总局核准,在国家工程中心平台上,依托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和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在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注册成立了“兰州交大国家绿色镀膜工程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国家绿色镀膜中心公司(NGDC)”),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承担“中心”的经济运行职责,主要是“中心”的科技成果孵化、中试和产业化培育,“中心公司”与“中心”相互依托,互动成长,分工明确,资产明晰。
中心的两个依托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和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是我省技术创新力量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优秀代表。两个依托单位是产学研战略联盟,具有很强的综合技术实力和优势互补能力,在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方面积累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具有先进的技术开发手段和设施,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具备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能力以及成果转化、推广、辐射与产业化的能力。2007年,两个依托单位共同承担的“超大容积高端汽车灯具镀膜系列装备与工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已经列入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议授奖名单,在我国汽车灯具行业高端市场占有率已达65.9%。
我中心完成的科研项目“超大容积高端汽车灯具镀膜系列装备与工艺研发及产业化”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是甘肃省属高校中惟一获此殊荣的学校,也是我校建校以来以第一单位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级奖励的最高奖项。项目负责人范多旺教授应邀出席大会,代表学校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颁奖。国家绿色镀膜工程中心的组建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特别是我省大型真空镀膜技术与工业化装备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辐射和推广绿色镀膜技术成果、节能减排、降耗增效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经过三年的建设,国家绿色镀膜工程中心将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绿色镀膜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基地、工程技术咨询与信息服务中心、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基地、绿色镀膜装备产业化示范基地、绿色镀膜技术检验与测试基地。“中心”将以一流的硬件设施、一流的科技创新环境、先进的创新机制、高效的经营管理,实现“出一流人才、创一流技术、造一流装备”,支撑“中心”可持续研发能力,成为我国镀膜行业先进技术的集散地和辐射源,推动镀膜产业升级发展,引领镀膜行业技术发展。
二、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
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 2003 年 12 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 1998 年建立的铁道部“通信与自动化”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主要依托兰州交通大学自动控制研究所、光电技术研究所及计算电磁学与计算光学研究所进行建设,同时正式对外开放,是国内尤其是西北地区光电技术和智能控制领域研究课题覆盖面较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具有一定特色的重要研究基地。实验室现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博士点和9个硕士点。国内著名匡定波院士、薛永琪院士、钱清泉院士、卢秉恒被聘为本实验室的学术委员和兼职教授。从国外归来的博士后也为实验室注入了新鲜活力。
2003年以来,实验室共承担各类项目近40项,其中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等重大项目1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发表科技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7部。经部级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9项,获得授权专利5项。实验室与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两项主要产品“计算机全电子联锁系统”和“大型全自动控制汽车灯具真空镀膜机”,属于国内首创,其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创新成果已在全国十八个区市得到转化与推广,对引领相关领域科技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07年8月7至9日,2007年8月7日,联合体成功组织了由学校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日本东京大学举办2007纳米光电子学国际会议。省委常委、副省长冯健身出席开幕式并讲话,范多旺教授担任会议联合主席,来自中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瑞典和美国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针对纳米光电子学这一关键领域进行导向性的演讲,讨论了纳米半导体工艺及合成技术、可调光电特性的新物理学、先进的表征技术以及具有新功能的创新设备等。2007纳米光电子学国际会议是我校建校史上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国外参会专家最多的一次高水平学术会议,进一步提升了我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实验室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确定为:大型专用真空光电子技术与装备;光电技术与系统;智能控制系统;计算电磁学与光电子学。2007年1月25日,教育部发文公布,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正式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获得300万元项目资助,以此为标志我们创新团队已进入国家队的行列。实验室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实验用房面积 4700平方米。研究仪器比较齐全,拥有大型真空镀膜机、联想高性能并行计算机、激光快速成型等总价值超过3000万元的先进的仪器设备。实验室非常重视国际合作研究,近年来,有近20名国内外学者作为高级访问学者或客座教授先后来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与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国内非常重视与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大企业集团的合作,促进了该室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推动了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正在承担的项目
序号项目名称项目来源
1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 国家科技部
2铁路车站全电子控制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 国家863计划
3微结构异质界面柔软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工艺 国家863计划(与西安交大合作)4紫外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用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多骈噻吩芳环共轭高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太阳能电池p-n异质结界面的三维微结构压印成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西安交大合作)7镁合金防护与连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
8青藏铁路运营保障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 9V1800立式镀膜机 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10铁路车站应急联锁系统 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11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
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12DLZ系列大型快速等离子轰击清洁设备
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三、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3.1范多旺:男,1955年3月出生,甘肃省永靖县人,中国共产党员,现任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甘肃工业交通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甘肃省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兰州交通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范多旺教授在二十几年的科研创新工作中共完成了各种科研项目30余项,全部得到了应用,先后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八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和一项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超大容积高端汽车灯具镀膜系列装备与工艺研发及产业化”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完成的“ZR-1416-8大型铝板翅式换热器真空钎接设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超大型系列铝真空钎接炉计算机测控系统”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研制的“大型真空钎焊炉微机测控系统” 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研制的“新型系列汽车灯具真空镀膜设备计算机控制系统”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研制的“铁路车站全电子化模块高原适应性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承担的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项目“铁路车站智能化控制嵌入式软件及成套设备的开发与应用”获“信息产业部优秀项目”奖。范多旺教授在我国铁路自动化领域和真空钎焊及真空镀膜计算机测控领域卓有建树,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多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并以第一完成人先后申请8项发明专利和4项实用新型专利。范多旺教授主持完成的“计算机联锁全电子执行单元”通过铁道部鉴定,鉴定意见:技术先进,属国内首创,达到了当前国际先进水平。” 主持完成的科技部攻关项目“超大容积汽车灯具真空镀膜成套设备的研制及其镀膜工艺研究”已通过科技部验收和鉴定, 验收意见为:该成果填补了高端镀膜机的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持的甘肃省科技攻关计划“大型立式全自动控制真空镀膜机研究”研发成功并通过甘肃省科技厅鉴定,鉴定意见为:填补了立式全自动控制复合镀膜机的国内空白,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范多旺教授199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获“第二届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兰州市科技功臣奖”;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国务院特贴专家”、“甘肃省劳动模范”、“全路新长征突击手”、”甘肃省十大杰出青年”、“兰州市先进科技工作者”。3.2王晓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兰州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 省工程中心技术带头人。王晓明教授长期从事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可视编程技术领域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先后发表高水平论文十余篇,获甘肃省科技成果二等奖、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和铁道部电务局中青年电务专家称号,主持研究的一项科研成果被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3.3任恩恩: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兰州交通大学校长,省工程中心主任、技术带头人。任恩恩教授长期从事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工程技术开发与管理工作,目前主持和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铁道部科技开发计划重点项目等3项,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3项。
3.4逯 迈:教授、博士后,现任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交通大学)副主任、学术带头人。1991年6月从兰州交通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96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无线电物理专业,获得硕士学位,1999年6月从兰州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毕业,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8月至2001年8月,在兰州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微波化学方向做博士后,2001年2月至2004年1月,在英国BATH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计算电磁学方向做博士后(Post-Doctor Research Officer),目前在瑞典CHALMERS工业大学信号与系统系生物电磁学方向做博士后(Post-Doctor Fellow)。1998年获得“宝钢教育奖”,1999年获得“铁道部科技拔尖人才”,2004年获得“甘肃省第十一届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主要研究领域是在跨学科的基础上,通过数值计算环节在无线电物理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凝聚态物理的磁学与磁性材料研究方向上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具体研究内容有:计算电磁学、计算微磁学与磁滞建模、生物电磁学等。参与英国EPSRC资助的主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1项,目前正在进行的国际合作项目1项、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通过上述研究,已在国际学术刊物、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7篇,其中被SCI收录32篇。3.5郑小平:教授,博士后,1990年6月兰州大学物理系磁学专业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4年6月获兰州大学磁学与磁性材料专业硕士学位;2001年6月至2002年6月在加拿大Manitoba 大学物理系作为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2年9月—2005年1月在 兰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2月被聘为兰州交通大学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型专用真空光电技术与装备”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Kinetic Monte Carlo模拟薄膜生长机理及其制备工艺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已发表各类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有8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有13篇在英国、韩国、德国、荷兰等国际期刊上刊登,有13篇被全球最权威的科技论文检索系统SCI、EI收录,并参加14th CANADIAN MATERIALS SCIENCE CONFERENCE、第十一届全国磁学与磁性材料会议、全国固体物理与Mössbauer会议等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3.6汪洋:教授、博士后,1989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获得物理学士学位,1999年日本奈良教育大学毕业,获得物质科学硕士学位,2002年,日本奈良女子大学毕业获得金属材料博士学位,2003年3月—2005年3月,在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金属研究所从事了3年的博士后研究。2004年6月作为甘肃省引进人才被聘为兰州交通大学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材料学学科带头人,任职教授。汪洋教授长期从事多年金属材料的研究,在其科研领域首次研究成功Al-Ni-Co准晶晶体, 代替准晶粉末状态,为准晶研究提供便利条件,属于国内外首创.另外,利用国内最先进的产业真空镀膜机,蒸镀了高熔点TiO2薄膜, 为国内首创.目前主持一项建设部项目“利用太阳能研究废气在金属表面吸附和脱附”(项目编号No.2005110),一项甘肃省国际合作项目。近几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已有7篇被SCI、EI收录。
3.7俞天智:博士后,1995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离子交换平衡及动力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稀土配位化学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8月至2005年7月在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激发态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主要从事荧光光谱分析和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及药物、发光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应用的研究。近年来,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其中3篇被SCI收录。作为主要合作者参与《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成研究》和《草酸二乙酯的合成与分析研究》,为甘肃省环保所承担《蔬菜及土壤中农药残留量分析研究》项目的测试工作,建立起一整套相关农药的分析测试方法。现已完成了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青年创新基金一项,参与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激发态重点实验室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Eu配合物电致发光效率及寿命提高研究(项目号:90201012)。2005年5月任兰州交通大学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学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效紫外光、蓝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包括发光材料的合成和高效发光器件的研制二个方向。
3.8魏宗寿:男,汉族,1954年7月生,72年3月参加工作。82年3月广播电视大学电子专业毕业,在兰州铁道学院电信系自控教研所工作,90年晋升为工程师,95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2001年被学校低职高聘为研究员至今。行政上担任自动控制研究所副所长,甘肃省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任现职以来主要专业技术成绩:发表论文6篇,完成项目(不含获奖项目)四项:成果获奖五项,申请发明专利六项。“超大容积高端汽车灯具镀膜系列装备与工艺研发及产业化”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ZR-1416-8大型铝板翅式换热器真空钎接设备”1998年12月获国家科技进步贰等奖。“超大型系列铝真空钎接炉计算机测控系统”1997年5月,获省科技进步壹等奖。“发电机参数监测综合信息显示系统”1997年5月,获省科技进步贰等奖。“新型系列汽车灯具真空镀膜设备计算机控制系统”2000年3月获省科技进步贰等奖,本人名排名2/6,承担系统硬件设计,控制监测软件设计。
3.9邓志杰:男,兰州交通大学教授,省工程中心技术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骨干成员,现任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志杰教授长期从事真空镀膜、自动控制领域的工程技术开发,特别是真空镀膜技术装备的设计与开发,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化实践经验,近年来共主持或参加纵向科研项目9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承担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22项。先后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6项省科技进步奖,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3.10陈光武:男,副教授,在读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甘肃省高原交通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兰州交通大学自动控制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骨干成员。陈光武副教授从事铁路信号、容错计算机系统等领域的工程技术开发工作,目前参与国家863项目1项,主持承担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持完成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EI论文2篇,核心刊物论文6篇。
3.11王成龙:男,在读博士,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被聘为省工程中心技术骨干、高级工程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梯队成员,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真空研发部副主任。王成龙副教授主要从事真空镀膜工艺的系统开发及检测试验,近两年承担企业委托技术开发任务6项,参加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参加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
3.12魏文军:男,1971.12.10生,副教授,在读博士。参与了“超大容积高端汽车灯具镀膜系列装备与工艺研发及产业化”、“铁路车站全电子计算机联锁仿真开发系统”、“LDJLZ-II型计算机联锁全电子执行单元”、“铁路车站全电子执行机冗余系统开发仿真平台”、“多通道电液伺服协调加载系统”和“铁路车站信号应急联锁系统”等多项科研项目的开发其中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甘肃省科技一等奖一次、甘肃省高校科技二等奖两次、通过省部级科研成果鉴定6次,指导的一名研究生获得了2006年甘肃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特等奖。公开发表论文多篇,合作出版专业教材一本。
3.13何涛:男,1977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商都县,副教授,在读博士,硕士生导师,光电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9年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现兰州交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2002年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现兰州交通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2000年至兰州交通大学自动控制研究所工作。2004年晋升讲师,2006年低职高聘副教授,主要从事铁路信号自动控制系统方向的研究。完成的主要科研成果有:铁路车站全电子化模块高原适应性研究,2004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青藏线全电子模块控制单元故障-安全及系统冗余的研究与试验,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2004年通过验收;铁路车站信号应急联锁系统,2005年获郑州铁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铁路车站智能化控制成套设备及嵌入式软件的开发与应用,2005年获信息产业部优秀项目奖;LDJLZ-II型计算机联锁全电子执行单元,2005年通过铁道部科技成果鉴定;铁路车站全电子计算机联锁仿真开发系统,2006年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智能交通铁路车站信号数字化应急联锁系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项目,2007年通过验收;铁路车站全电子执行机冗余系统开发仿真平台,2007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论文有“铁路车站信号计算机联锁全电子执行单元研究”(铁道学报)、“25 Hz相敏轨道电路接收器的电子化研究”(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等。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高可靠容错专用计算机系统(甘肃省科技攻关计划)、青藏铁路综合安全监控系统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四、2008年硕士生招生规模 40人左右。
五、招生专业 序号 专业名称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2 控制理论与控制技术3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4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5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6 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7 通 信8 电路与系统9 系统分析与集成
六、硕士生导师名单
序号导师姓名 职称
1.任恩恩 教授/博导2.王晓明 教授3.范多旺 教授/博导4.邓志杰 教授5.汪 洋 教授6.魏宗寿 研究员7.郑小平教授8.逯 迈 教授9.魏文军 副教授10.俞天智 副教授11.陈光武 副教授12.何 涛 副教授13.王成龙 副教授14.夏养君 副教授 1.交通专用通信系统的理论及应用
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包括铁路、公路、水路、机场、码头等领域在内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体制、系统设计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在该方向已获得联合国ITU国际合作研究资助、铁道部和教育部的资助等,参加了美国IEEE-VT铁路通信标准组工作和铁道部铁路移动通信网络设计等研究工作。
2.交通运输自动化控制系统
本方向主要从事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的信号自动控制的研究开发,该研究方向的特色是:采用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可靠性技术及铁路信号技术研制新型交通运输自动化控制系统,提高运输效率,保证行车安全。本方向1996年以来完成科研项目总经费900多万元,获得了省级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3.交通运输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
本方向主要开展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铁路运输信息系统与信息系统的安全和保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持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高速试验列车旅客信息系统的研究”,参与的铁道部重点项目“全路客票发售和预定系统总体设计”获得了1999年铁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些项目的完成和推广,为铁路信息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城市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系统的研究
ITS技术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集现代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现代数学理论为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公路交通的ITS理论与应用研究,以解决ITS中一些关键的技术难题。本方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铁道部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俞天智 陈光武 李立 刘红忠 钱清泉 汪洋 王永生 魏宗寿 何涛 靳根明 卢秉恒 秦世引 史铁林 魏文军 张福甲 何美芳 黄良甫 匡定波
第二篇: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信息新蕾”因材施教计划(ITP)参观及宣讲通知
按照电信学院的统一安排及部署,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0ITP计划正式启动。为了使广大学生更好的了解实验室研究工作及方向,了解实验室ITP项目相关政策和研究环境。实验室特定于6月26日举办ITP计划参观及宣讲活动。活动信息如下:
时间:2010年6月26日(周六)晚19点整
地点:网络中心三楼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02会议室(从教一楼南面入口上三楼进入)
参加人员:欢迎所有符合ITP计划要求的优秀本科生同学参加
附: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研究领域的重要科研基地,是国家985工程重要建设单位,具有世界一流的研究环境。实验室成立于2005年,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863、支撑计划以及多家国内外企业的支持下,开展网络化系统的优化、安全及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及成果的转化应用,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和国际奖励,形成了一支多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研究人员组成的创新团队,包括3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位IEEE Fellow和250多位研究生(博士生50多位),建立了一套密切协作、追求卓越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第三篇:中国科学院光电材料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光电材料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
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中国科学院光电材料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注重于光电功能晶体和器件、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纳米光电材料、固体换能材料等的研究与应用。实验室现拥有光电子晶体材料、半导体材料、热电材料、陶瓷材料、纳米材料等功能材料制备和性能检测的先进完善科学仪器设备,为充分发挥和利用重点实验室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吸引和资助优秀学者来重点实验室开展有关方面的高水平研究,加强合作、增进交流,实验室特设开放基金,以鼓励本领域的科技人员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
本开放基金资助与实验室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欢迎国内科学工作者根据以下申请指南提出申请。
一、2019重点支持的研究方向
(1)光电信息功能晶体:新型激光晶体和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固体光电子材料和器件,金属团簇光电功能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合成等。(2)光电子晶体器件的工程化研究与应用开发:光电子晶体及器件的工程化技术,激光、非线性光学应用技术及系统集成技术等。(3)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半导体物理与器件,ZnO、GaN和其他宽禁带半导体单晶的生长、器件制造及相关基本科学问题的研究;其它信息领域使用的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等。
(4)能源转换材料:新型光功能材料(光能-光能转换),太阳能转换材料(光能-电能转换),光催化材料(光能-化学能转换)、新型热电转换材料(热能-电能转换),新型铁电-压电材料(机械能-电能转换),新型锂离子电池与燃料电池材料(电能-化学能转换),新型储氢材料的相关合成、晶体生长、性能测试、物理化学机制分析和原型器件制造。(5)光电材料制备新设备:研制新型宽禁带半导体薄膜材料生长设备、新型透明陶瓷材料合成和其它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光电材料制备设备中的相关研究。(6)光电材料分析、表征与机理机制研究的新设备和方法:研制高分辨激光光谱测试系统、中红外荧光光谱测试系统、宽波段晶体材料的关键光学系数测试系统、半导体材料的综合分析系统的相关研究。(7)其他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的光电材料的相关研究。
二、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与上述研究方向相关的研究经历,年龄不超过55周岁;(2)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不具备上述条件的需有两位高级职称的同领域专家推荐;
(3)是国内有关科研单位、企业、大专院校和其他部门的在职人员;(4)申请人或所在课题组需至少选择一个本实验室课题组开展有明确目标导向的合作,形成相互需求的紧密合作关系。同时与该课题组签订合作研究意向表,意向表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合作研究的课题名称以及研究方向、预期目标等; ②.合作课题组应当阐明提供合作研究项目实施所必需的主要实验设备以及人力、物力等条件。
三、申请及资助模式
(1)申请人需填写项目申请书和合作意向表,项目申请书和合作意向书均作为正式申请材料提请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审议、评审并确立资助与否后,交由重点实验室主任批准执行;
(2)项目期限一般为2-3年,经费1-2万。项目申请截止时间为每年9月之前;
(3)获资助的项目申请人每年应向实验室报送进展报告。项目结题或中止时应及时提交结题报告或中止报告。材料报送时应注意:
①.报告于每年1月15日之前报送实验室;
②.报送时需提供发表在正式学术刊物上的学术论文(论文抽印本)及其他与项目有关的研究成果的复印件。
四、成果署名说明
开放基金资助项目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利等其它成果形式请标注“中国科学院光电材料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2008DP173016)”资助,英文表述为:Key Laboratory of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08DP173016);或成果完成单位署上“中国科学院光电材料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2”,英文表述为“Key Laboratory of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五、经费使用说明
项目经费由本重点实验室统一管理,报销要求及程序按本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的财务规定进行。经费开支只限于:
(1)与本项目直接有关而发生的科研费用,包括材料费、测试费、科研业务费和协作加工费等(约占总经费的70%);
(2)到本实验室参加学术活动费(学术会议、调研与出版费等),来实验室从事研发工作的客座人员旅差费、住宿费及生活补助和科研津贴等(约占总经费的30%)。
第四篇:2011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始申报
2011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始申报
教育部科技司 2011-6-23 17:55:00 关于组织申报2011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通知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
根据国家创新体系(大学)建设目标和有关高等学校科技发展规划要求,为加快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继续推进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方向,我司决定开展2011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新建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1.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指导,紧密围绕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突出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紧密结合,突出与“985工程”、“211工程”和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的有机衔接。
2.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科布局和区域分布,加快高校优势领域的基地建设。对同一高校同一重点学科内已建有国家和教育部基地(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中心)的不再列入建设范围。
3.突出特色建设,加强在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的布局。
4.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和环境建设,创造实验室优秀的文化和氛围。
二、申报方向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在高校择优推荐并充分听取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认真研究,我司拟定了今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申报方向指南(见附件)。申报实验室必须符合指南方向的总体研究目标和涵盖所有研究方向,突出优势和特色。
三、申报基本条件
1.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所申报实验室的主体学科须为国家重点学科。
2.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研究基础。所申报的实验室应处于本领域国内领先水平,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或工程研究项目,有较充足的国家纵向科研经费;具备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条件,能开展高层次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3.具有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内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团结协作、管理能力强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有良好的科研传统和学术氛围。
4.具有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实验室科研用房集中,实验室面积应在3000平方米左右;具有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仪器设备原值原则上不低于2000万元;有稳定的管理、技术人员队伍,管理制度比较健全。
5.具有良好的建设与运行条件支撑。依托高校要保证建设期间匹配投入仪器设备购置经费不低于1000万元;保证实验室建设期间和建成后,每年提供不低于50万元的运行经费,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后勤保障和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的条件。
四、注意事项
1.拟申报高校需按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申报方向指南和申报基本条件,充分考虑本校相关学科科技资源的整合,使实验室成为集中依托高校相关学科优势力量、代表依托高校相关领域最高学术水平的科研基地。
2.实行严格限额申报,每所学校只能申报一个符合申报方向指南的实验室。
3.认真组织填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格式参见http://www.xiexiebang.com/下载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一式5份和电子版光盘须于2011年8月26日前送达我司基础研究处,逾期不予受理。
我司将按照《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要求,在对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审查的基础上,视具体情况,聘请专家对高校申报的实验室材料进行评审,遵循宁缺勿滥的原则,确定今年立项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
地址: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 教育部科技司基础研究处(南楼413)
联系人:明媚、明炬
电话:010-66096519,66096301
附件:2011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申报方向指南
教育部科技司
2011年6月21日
附件:
2011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申报方向指南
一、前沿基础领域 1.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
围绕逆境条件下细胞生命活动的重大科学问题,重点开展逆境下细胞信号转导、细胞逆境适应、逆境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细胞与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2.新型电池物理与技术
围绕新型电池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前沿性问题,重点开展与二次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相关的物理基础问题、能源材料的理论和结构设计、能源存贮与转换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机制、高性能电池材料的制备与技术研究。
3.科学工程计算
围绕科学工程中的前沿数学核心问题,重点开展生命科学中的网络动力学问题、科学工程中多尺度输运问题、复杂流畅的数学问题等方面的研究。
4.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
围绕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开展基于生物评价的活性天然产物发现、天然产物生物学意义的发生本质、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与调控规律、活性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和基于靶蛋白结构的结构修饰等方面的研究。
5.中医证候学与方剂学
围绕中医现代化中中医证候学与方剂学研究的难点与核心问题,重点开展证候诊断与疗效评价的方法学研究、证候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方剂的作用机制与物质基础研究、方证相关性以及新药创制等方面的研究。
二、重大需求 6.生物化工
围绕生物化工与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开展生物催化剂技术与理论、生物催化过程工程、生物质功能化、生物质的高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7.食品胶体与生物技术
围绕食品胶体与生物技术研究中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重点开展食品胶体的结构与功能、食品胶体的生物制造、食品胶体的结构改造与功能强化、食品胶体的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8.地下水文与水环境
围绕地下水循环的水文过程及地下水环境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开展地下水系统、循环规律及其生态效应,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文耦合机制,污染质在土壤-地下水系统中迁移转化、监测其及治理修复等方面的研究。
9.交通隧道工程
围绕大型与复杂交通隧道建设与运营的安全、环保、节能 等核心理论与关键科学问题,开展隧道的结构设计理论与施工力学、安全控制与结构耐久性理论、高烈度地震区交通隧道抗减震理论与技术、高速公路及高速铁路隧道的灾害防救与运营环境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10.深部矿产资源开采
围绕我国深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开展深部资源赋存特征、深部高效开采理论和技术及优化方法,安全开采及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
11.能源工程安全与灾害力学
围绕灾害形成及重大能源工程防护中的科学理论和工程问题,重点开展固体强度与灾害力学、地下废物处置与能源储备工程安全、边坡稳定性与高坝安全等方面的研究。
12.中低温热能高效利用
围绕中低温热能的高效利用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中低温热能的高效获取与传递、中低温热能热力转换系统工质与关键部件、中低温热能的高效利用技术与总能系统优化等方面的研究。
13.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
围绕能源清洁高效热转换过程中的科学问题,重点开展煤、生物质和太阳能热转换新模式的理论和技术,能源热转换过程污染物生成机理和排放控制技术,新型能源热转换过程测量原理、控制理论和优化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三、交叉学科领域 14.数理经济学
围绕数理经济学研究的理论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科学问题,重点开展博弈论与机制设计、数理统计模型与方法、数理金融方法与金融建模、金融产品创新与风险管理、海量实时数据统计建模、宏观经济模型与预测等方面的研究。
15.现代教学技术
围绕现代科学技术支撑教育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开展认知神经科学与教学、教学心理与创造性、信息技术与教学、现代科技技术在教学中的集成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16.环境食品学
围绕环境与食品协同作用于健康的基础科学问题,重点开展环境地理与膳食模式选择、气候因子与食品应季机理、食品协同环境影响健康的微观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第五篇: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9开放基金课题申请指南
一、总则
根据“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运行机制,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实验室热忱欢迎和邀请各有关领域的国内外科研人员来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共同推动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的发展,促进我国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研究和技术自主创新。
二、资助对象
具有中级职称(助研、讲师或工程师)以上,或具有博士学位并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科研、教学及技术人员。均可在《指南》规定的范围内提出资助申请。资助数量:不超过10个。其中,有2项为定向支持合作实验室。
三、申请程序
1、申请人根据实验室开放基金的主要资助方向填写“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申请书”一式二份。经所在单位主管领导同意后,向本实验室提出申请。开放基金申请截止日期2009年11月30日。
2、实验室将组织有关专家对提交的申请书进行评审,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确定资助项目和金额,网上公布,并通知获得资助的申请人。
3、申请书可在网上下载(deke.ruc.edu.cn),也可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索取。
四、资助范围
围绕实验室目前支持的下列研究方向开展基础性或者应用基础性的研究。题目自定。方向一:数据工程,包括
高性能数据库系统与数据库新技术 数据永久存储与恢复迁移技术 系统与信息安全
方向二:知识工程,包括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知识网格 知识管理
五、经费额度和使用范围
每个开放课题资助金额不超过2万元人民币。经费使用参照国家科技经费管理办法进行,包括办公费、差旅费、交通费、会议费、出版费等,不支持设备购置。
资助经费不划拨到获得资助人员所在学校,采取报销的方式支付。开放基金项目申请人应完成至少1篇国内学报级或以上的学术论文,或者重要的国际会议论文。论文应标注本重点实验室名称和开放课题编号。另外,结项后一年内,需安排一次学术成果报告会。
六、联系人
易谦
电话:62512304,Email: deke@ruc.edu.cn,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邮编:100872 此外,有关基金管理的信息和通知,请见实验室网站:deke.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