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首届大学生科技资源共享与服务创新实践竞赛
“共享杯”首届大学生科技资源共享
与服务创新实践竞赛
参赛手册
竞赛组委会 2013年5月-12月
目录
一、竞赛背景.....................................1
二、目的与原则...................................2
三、组织机构.....................................3
四、参赛方式.....................................6
五、作品主题及形式...............................7
六、作品提交及评审..............................11
七、相关要求及注意事项..........................12
八、奖项设置....................................13
九、联系方式....................................14
一、竞赛背景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下简称“国家科技平台”)是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共同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全社会科技创新。目前,国家科技平台已经初步覆盖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研究实验基地、科技文献等领域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为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大学生、研究生是我国科技资源的重要生产者和使用者。为推进国家科技平台资源进校园、进院所,进一步深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工作,促进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充分利用国家科技平台资源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组织开展“共享杯”首届大学生科技资源共享与服务创新实践竞赛活动,营造全社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氛围。
二、目的与原则
(一)大赛目的
加强大学生、研究生群体对国家科技平台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在校学生的科技资源利用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发掘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科技优秀人才。
(二)竞赛原则
竞赛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竞赛设立竞赛组织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和竞赛组委会秘书处,实行匿名评审,竞赛所有工作流程、获奖作品等均在竞赛官方网站公布公示,同时邀请相关媒体进行监督。
竞赛坚持公益原则。参赛人员不需要缴纳报名费和评审费,为广大青年学子提供一个充分展示与历练的平台。
三、组织机构
(一)参与单位
1、主办单位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2、承办单位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信息技术中心
3、协办单位
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
黑龙江省科技信息中心
广东省计算中心
23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国家计量基标准资源共享基地、中国应急分析测试平台、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国家实验细胞资源共享平台、水产种质资源平台、国家林木(含竹藤花卉)种质资源平台、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平台、林业科学数据平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中国数字科 技馆
(二)组织委员会
主任: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主任 戴国强 副主任: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 吕先志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 苏 靖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信息技术中心主任 张渝英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吕卫锋 委员:
袁 伟 王瑞丹 张 辉 卢 凡 华 夏 陈志辉
罗 亮 肖惠萍 徐 晶
(三)专家委员会
主 席:刘德培 院 士 副主席:
孙九林 院 士 李 未 院 士 刘 旭 院 士
尹伟伦 院 士
何鸣鸿 研究员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 辉 于贵瑞 马月辉 马克平尹 岭 王 臣 邓 帆 任贺春 刘玉琴 刘敦一 刘 晴 纪平许 可 张广忠 李红梅 李晓刚 汪 滨 周自江 周国民 郑勇奇 姜瑞波 胡铁军 唐五湘 徐 坚 诸云强 高 蔚 曹永生 阎保平谭瑞琮
(四)组委会秘书处 秘书长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处长 副秘书长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 综合组:石 蕾、王 正、周净泓、刘 伟 资源组:刘 瑞、黄珍东、刘远君、李 健 技术组:王德庆、蒙长江、王 甲、卢正孜 宣传组:林梦香、魏玺湾、刘 召、李 伟
袁 伟张 辉
四、参赛方式
(一)参赛对象及范围
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的在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可以以个人或团队形式(队员数量不得超过5人)参加竞赛。
参赛团队或个人可根据需要,邀请1-2名指导教师给予指导帮助。
(二)报名方式
1、团队及个人自由参赛。团队及个人通过大赛官网报名参赛(网址:share.escience.gov.cn),获得参赛账号密码。
2、单位组织报名。参赛高校和研究院所组织本单位学生参赛,收集参赛学生姓名、参赛题目等信息,通过大赛官网提交,由大赛承办单位进行资格确认后,统一分配账号密码。
五、作品主题及形式
参赛作品的形式包括论文或报告、多媒体作品和软件工具。论文、报告类作品每篇在12000字以内,多媒体作品和软件工具的制作要符合题目的相关要求(具体要求见竞赛官网)。参赛者可选择以下参考主题参赛,也可围绕国家科技平台资源利用与共享相关主题自拟题目。
(一)论文、报告类
1、国家科技平台宣传推广主题
通过对各国家科技平台资源特点、服务模式、服务对象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挖掘,任选一个具体平台,从促进提升平台知名度、建立平台服务品牌的角度,策划平台宣传推广方案。
2、国家科技平台资源管理与应用主题
针对我国科技资源共享情况和各国家科技平台运行服务现状,充分利用平台各类数据、实物、仪器等资源,就推动国家科技资源共享,完善国家科技资源管理方面开展研究,并形成相关论文。
(1)标准物质与分析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2)计量基标准资源管理研究或共享服务体系研究
(3)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共享的需求研究(4)SHRIMP U-Pb定年技术及应用
(5)依托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健康知识服务模式的探索
7(6)基于气象数据的上呼吸道感染逐日发病人数的预测
(7)基于调查数据的我国老年人健康基本状况评估研究
(8)北京循环系统疾病急诊就诊人数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9)中国数字科技馆科普资源的分类和管理研究
(10)产酶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应用
(11)仪器分析技术在生物安全分析中的应用
(12)网络环境下数字化文献资源使用的知识产权问题
(13)我国光合有效辐射计算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14)CERN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评估
(15)CERN农田生态系统产量评估
(16)自然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植被和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
(17)国内外畜禽常用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比较分析(18)抗HIV药物活性与结构的关系研究(19)气象科学数据资源应用研究
(二)多媒体作品
1、国家科技平台网站设计
根据大学生竞赛官方网站上公布的23家国家科技平台网站和资源,参赛者可以任选其中一家,设计平台网站首页。
具体要求:(1)突出平台资源展示;(2)强调资源共享服务特色;(3)包含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的LOGO;(4)网站整体布局美观大方,颜色搭配合理;(5)从23家资源平台单位中任选 一家为例。
2、动漫或视频制作
根据国家科技平台的资源特点和运行服务情况,在相关平台提供的素材基础上,设计适合该平台宣传的动画、视频等。
(1)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公益宣传动漫设计
(2)特定计量基标准服务社会宣传动漫(以民生为主方向)(3)高分辨二次离子探针质谱仪(SHRIMP)工作原理动画制作
(4)基于中国数字科技馆科技博览馆的动画动漫设计制作(5)珍稀水生动物保护宣传片制作大赛
(6)材料腐蚀试验可视化展示
(7)长三角地区环境保护、人地关系演变主题动画制作
(8)典型区域环境变化制图
(三)软件工具类
根据相关平台提供的资源数据,开展基于地理信息、可视化或知识发现等方面的资源数据分析挖掘研究,形成相应的软件工具成果。
(1)数字志书终端浏览程序
(2)植物形态、生态特征本体数据库构建(3)林业年度统计数据的可视化工具(4)基于图像识别的农作物种子数粒软件
(5)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数据主要评估指标的可视化展示(6)方剂中药关系可视化分析工具(7)国人心脑血管病筛查与评估工具(8)面向肿瘤个体化用药的文献挖掘(9)人源细胞STR比对评价软件开发(10)看图识鱼软件
(11)红外光谱宏观指纹分析法快速分析奶粉
(12)中国应急分析测试平台数据库核心元数据导出工具(13)树木电子词典开发
(14)林木种质资源快速检索工具
(15)农业科学数据集间的语义关联构建与展示工具(16)基于多属性数据融合技术的热带作物病虫害预测预警(17)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分析工具
(四)自拟题目
根据国家科技平台相关资源,围绕深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深度挖掘等方面,自拟参赛题目。参赛作品的形式包括论文或报告、多媒体作品和软件工具。10
六、作品提交及评审
一、作品提交方式及时间
1、提交方式:个人、团队作品通过大学生竞赛活动的官网进行提交。
2、截止时间:2013年10月31日。
二、评审、公示及颁奖
1、评审:为了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原创的原则,2013年11月对提交的作品进行评审,12月将在官方网站公布获奖作品名单,公示期限为10天。
在公示期间,公众可对入选作品进行监督,并可投诉举报违规作品,竞赛组委会根据举报内容予以调查核实,违规作品将被取消候选资格。
2、颁奖:2013年12月在北京举行颁奖仪式。
七、相关要求及注意事项
1、参赛作品主要工作需在竞赛期间完成,不得以其他时期成果或作品作为参赛作品申报。
2、参赛作品必须以竞赛官网发布的科技资源作为作品完成的关键要素,或者作品有利于促进国家科技平台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作。
3、参赛团队或个人可根据需要邀请1-2名指导教师。不可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或作品。4、23个国家科技平台无偿为参赛者提供参赛所需要的资源,特殊情况不能提供的需详细向参赛者说明情况。
5、涉密科技资源,不在本次大学生竞赛活动所提供的资源范围。
6、竞赛组委会和各国家科技平台享有参赛作品和成果的使用权,并选择优秀作品进行集中宣传。
八、奖项设置
特等奖1个,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奖励 一等奖3个,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奖励 二等奖6个,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奖励 三等奖10个,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奖励 优秀奖20个,颁发荣誉证书
优秀指导教师奖10个,颁发荣誉证书 优秀组织奖5个,颁发荣誉证书
为获奖学生提供到相关国家科技平台单位实习的机会。获奖论文由大赛组委会向相关期刊进行推荐。
九、联系方式
服务咨询方式
联系单位: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信息技术中心
联 系 人:周净泓
咨询电话:010-82339102 电子邮件:zhoujh@escience.gov.cn
传
真:010-82339924
联 系 人:李
伟
咨询电话:010-82339077 电子邮件:liwei@escience.gov.cn
传
真:010-82339924
技术咨询方式
联系单位: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信息技术中心
联 系 人:蒙长江
咨询电话:010-82338084 电子邮件:mengcj@escience.gov.cn
传
真:010-82339924 联 系 人:王
甲
咨询电话:010-82334076 电子邮件:wangjia@escience.gov.cn
传
真:010-82339924
资源咨询方式
联系单位: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信息技术中心
联 系 人:王德庆
咨询电话:010-82338084 电子邮件:dqwang@nlsde.buaa.edu.cn
传
真:010-82339924 联 系 人:李
健
咨询电话:010-82339077 电子邮件:lijian@escience.gov.cn
传
真:010-82339924
第二篇:大学生科技创新
杨震
摘要: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一项学生活动。文章分析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阐述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原则,并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具体措施
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指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关键靠教育。高校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和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如何肩负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使大学生成为实现科技创新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胡锦涛同志也曾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基地,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目标,为创新人才创造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既是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应该在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拓展新途径、新方法。
2.培养大学生科技创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培养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当代大学生是将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力军,高等教育必须尽快担负起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历史责任,把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而对于肩负振兴中华历史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培养高度的科技创新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大胆创新,才能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3.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学内在规律的体现和学生工作的内在要求。高校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创造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可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为应用所学知识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
神,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缩短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距离,从而可以充分体现教学的内在规律与目的。
二、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坚持实践性原则,就是走出课本、贴近自然、贴近生产、贴近高科技,结合现实、结合实际教学,既让学生学到创新本领,又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坚持实践性原则,要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造活动,让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自己设计、亲自体验、自我评价,从而培养观察、想像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主体性原则。即坚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研究。坚持主体性原则,教师就要讲民主,把课内课外内容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要减轻学生课内学习负担,让学生有较充足的创造的时间。坚持主体性原则,既要注重对学生共性的全面培养,又要重视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在创新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3.创新性原则。坚持创新性原则,在教学方面,教师要采用讨论式、调研式等方法,传授知识,教给学生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要创造一种宽松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对学生的创造性要善于引导、鼓励,力所能及地为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4.进步性原则。创新是对传统和常规的超越和发展,其成果应是新的、有用的、进步的。坚持这一原则,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坚持既抓创造智力,又抓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5.整体性原则。即根据系统科学原理,统筹规划、科学运作,追求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整体效益。依据这一原则,学校要围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需要,对教育办学体制、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改革和系统优化,创新素质教育运行机制与体制,坚持全面性、主动性与创新性,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与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等方面得到整体发展,成为高素质创造型人才。
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途径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培养不是靠某一个部门单独能够完成的,需要各部门协调行动,齐抓共管。学校可以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对全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和领导。领导小组可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党政领导作主要负责人,成员由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知名专家教授组成,指导全校学生科技活动的发展规划、活动开展、资金筹集、工作协调、评比表彰等。
2.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发挥基地的示范与辐射作用。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等特点,因此,抓科技创新工作应重在平时。一方面,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涉及的问题很多,如场地、设备工具、指导老师等,如果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活动难以进行。另一方面,在分散模式下运作,会造成科研管理力量薄弱,监督机制不强,造成科研经费支出混乱,严重影响科研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也造成了有限科研经费的大量浪费现象,科研资源配置不合理,现有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发挥。因而要实现科技创新的长期化、规模化、阵地化,科技创新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载体。学校可以结合科技创新涉及的学科,依托相应的院系,建立创业计划、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机器人足球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科技创新基地,为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打造良好平台。
3.建立一支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在技术层面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学生对专业发展方向缺乏准确的判断,对研究方向的把握不够准确;二是学生对开发过程中所用技术不够了解,缺乏实际应用经验。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配备指导教师。可以请博士生导师、教授对各专业方向及前沿技术进行介绍,对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把握研究方向,培养其科技创新能力。
4.学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教育环境。科技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良好的环境熏陶。学校必须营造宽松、平等争鸣的环境,鼓励专家、学者、教师、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平等对话,鼓励各专业学科交叉渗透。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创新“灵感”,宽容学生的错误与失败,通过积极开展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5.加强高校科研条件建设,改善学生科研条件。良好的软环境固然重要,但硬件和资金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高校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重视教师科研的投入,而忽视学生科研的投入。在科研立项和经费的设置上,学生和教师相比,更是相差甚大,学生科研投入少之又少。要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要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学校各种仪器设备和实验室要有秩序地对学生开放。此外,在学生科研立项和经费投入上应向学生给予适当的倾斜,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
6.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是培养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保障。学校可以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式,制订各种制度和工作条例,明确职责和任务,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和学生要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进一步激发教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开设新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参加各项科学研究工作。
7.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强化青年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当前,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在一些高校中普遍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他们成人成才的重要性,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国家级科技创新比赛和各项学术活动,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不断拓宽视野,强化创新意识。
第三篇:大学生科技创新最新
安徽建筑大学
关于申报2013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
目暨2012项目结题工作的通知
各系(院)及相关部门:
结合《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 5 号)要求,大力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按照《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建院字〔2009〕6号)的要求,学校将开展2013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立项暨2012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项目结题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请形式和要求
1.凡我校正式注册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非毕业班学生)均可以科技创新项目的形式申请基金。要求申请者必须品学兼优、学有余力,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对科学研究、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浓厚的兴趣和坚强的毅力。
2.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应围绕所学专业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选题,同时要与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相结合,要有所创新,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3.选题应侧重于实践创新和应用研究,也可以是基础理论研究。研究内容既可以是学科相关领域,也可以是当前研究热点。研究方式既可以由学生独立开展,也可以由学生承担教师研究课题的子课题。
4.申报项目限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科技制作与发明三类。
5.每个项目应由1—4名同学组成,在1—2名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每位同学最多参加2个项目,每位指导老师最多指导2个项目。
6.对跨系(院)的项目,由第一申请人所在系(院)申报。所有项目必须经系(院)推荐,学校不接受学生个人直接申报。
二、立项申报与结题程序
1.学生申报:项目以系(院)为单位组织申报,申报学生须认真填写《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报书》(一式三份),在5月15日前交到所在系(院)团总支。学生有未结题项目的不得申报新项目。
2.系(院)初审:各系(院)团总支对申报项目进行资格与形式审查。各系(院)成立以系(院)领导为组长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对学生申报的项目按规定条件择优遴选并填写审核意见后,由所在系(院)团总支收齐,并填写《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报统计表》。
3.项目报送:各系(院)把《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报书》(一式三份)和《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报统计表》(电子稿和纸质稿各一份)于5月20日前集中交到校团委办公室。逾期不予受理。
(二)项目评审
4.基金管理委员会(由教务处、团委等部门联合组成)审查: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委员会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予受理:(1)不符合申请条件;(2)提供的材料不齐全;
(3)不按规定要求填写《申报书》;(4)有未结题项目。
5.专家评审:由基金管理委员会邀请专家召开立项评审会,对系(院)报送的申请项目进行评审,筛选出合格项目并公示,最终确定通过评审的项目。
6.立项:基金管理委员会下达立项通知。通过评审的项目管理严格按《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执行。
结合《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 5 号)要求,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级立项项目。
(三)项目中期检查
7.递交中期报告:项目承担者提交项目中期检查报告,由系(院)预审后,将合格报告提交基金管理委员会。
8.召开中期评审会:基金管理委员会召开中期检查评审会,对系(院)报送的合格中期检查报告进行评审,通过评审的项目可以在结题后报销经费,没有通过评审的项目将停止立项支持。
9.递交结题报告:各项目负责人按如下要求提交结题材料:《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结题报告书》一式二份(见附件);若成果以论文形式公开发表或获得奖励、专利,须提交复印件一份;若成果为实物,须提交实物原型及照片;如有社会相关单位和专家的鉴定意见,请一并提交。结题材料提交至所在系(院)团总支,系(院)对学生科技创新立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初审,将合格报告汇总后报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因故未能按期完成项目的应申请延期或中止研究,并按相关文件规定进行处理,有提供虚假成果(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等)的,将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基金资助项目实施时间为期一年,于次年4月底前结题。2012项目结题材料提交截止时间为2013年4月30日(含2011延期项目)。
10.结题评审:基金管理委员会召开结题评审会,对系(院)报送的合格结题报告进行评审,通过评审的项目由基金管理委员会颁发结题证书。
11.拟参加次年“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科技活动的基金资助项目,需在次年3月结题,并由专家评审,择优推荐。
学校继续支持部分有较大创新价值和应用潜力的项目,支持项目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实现成果转让等。
其它未尽事宜,由教务处和校团委负责解释。
2013年4月10日
第四篇:首届延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意大赛活动实施方案
首届延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意大赛活
动实施方案
一、主办:延安市科技局
承办:延安大学
延安市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
二、大赛主题
科技发明创新
三、组织机构
四、参赛对象
延安大学在校大学生(含研究生)
五、活动流程
本次活动分为初赛和决赛两部分,逐层筛选出优秀创意作品,并加以宣传展示。
1.时间安排:5月—7月
2.宣传动员:5月中旬
3.初赛:收集上报阶段:6月15—17日
作品评审阶段:6月21日—6月22日入选决赛作品公示:6月23日—6月26
4.决赛:作品展示答辩:6月27日—6月30日
六、作品征集
1.参赛作品类型及要求:
(1)科技发明制作: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设计产生的科技发明创造作品、工程设计作品、机器人创意设计作品等能够代表青年科技创新水平和奇思妙想创意的作品;
(2)科学设想方案设计:对未来展开科学合理的想象,包括工业作品、建筑景观模型设计、园林设计等,参赛者需利用CAD、Photoshop、Fireworks等软件进行展示或进行模型展示;
(3)标识物设计:可利用平面设计软件进行商标、品牌设计,平面广告宣传方案设计等,参赛作品需附带详细说明;
(4)生活小创意:结合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点子方案,并设计出创意小工具;
(5)煤炭、石油文化创意设计:为了弘扬延安煤炭、石油行业敬业精神,宣传煤炭、石油行业文化,可以设计煤炭、石油文化产品,制作小礼品,或者其他与煤炭、石油有关的创意作品。
(6)创意营销策划:自行确定某一个行业主题,独立完成项目的创意营销策划,并按照命题需求提交创意营销策划书。
2.注意事项
(1)参赛作品必须为原创作品,参赛者应自行设计也可以由集体设计并制作美观、时尚、有创意的作品,不得仿冒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有抄袭、仿冒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者,取消参评资格,一切由此引发的纠纷均由作者自己承担;
(2)竞赛以个人或者团队方式参赛,团队形式参赛的人数一般
在5人以下。报送时请注明作品分类;
(3)对于优秀的创新性作品如申请专利,可按《延安市专利申请管理办法》给予资助。
(4)参赛作品申报材料一律不予退还(实物除外),参赛 者请自行备份。
3.申报程序:
(1)参赛者在6月15日前,将参赛作品申报表(见附件1)、申报材料及参赛作品(纸质版一式三份;实物只要一份)及电子版上报至所在院系;
(2)延安大学各院系对参赛作品进行审查并填写汇总表(见附件2),于6月16日—17日上报至组委会办公室;
(3)组委会办公室联系人:姜金平(延安大学科技处),联系电话:2332041;电子版发送至邮箱:
七、初赛评审
2013年6月21—22日,由延安大学科技处组织专家评委对本单位参赛作品进行初评,评审包含对设计方案的审核和对作品的现场评审,从中初选出约50件作品入围,并将入围作品进行公示。2013年6月27—30日,初选入围的作品进入决赛,由延安市科技局与延安大学科技处共同组织专家进行评定,最终确定获奖名单。
1.评选表准:
(1)检验报送作品的原创性(10%):如有必要,评选人员可
对报送作品与该类型的已有思想或产品进行比对,确保
作品的原创性。
(2)评估报送作品的创新性(35%):创新是我们此次活动的主题,所以必须保证作品的思想新颖度;
(3)评估作品的可行性(30%);任何作品只有发挥它的现实
意义,制作成实物且容易实现,才能更好地推广,为人
们生活带来便利;
(4)评估作品的创作难易度(20%):每件作品效果目的不同,其要求的技术含量也会不同,由此带来的创作困难度,也会存在相应的差别;
(5)其他影响因素(5%):比如原理介绍的清晰程度等。
2.由于奖项名额有限,作品评选遵从优中选优的原则。
八、决赛答辩
经过初赛评选之后,创新较好的创意作品,将在决赛现场进行作品统一展示。展示过程分为作品介绍、现场答辩、实物展示等环节,从而让评委和同学全方位了解创意作品,体会创新的乐趣与激情。
1.作品介绍(2分钟内):作者对作品的设计理念、方案、原理、可行性等做一介绍;
2.实物展示(5分钟内):作者现场展示作品,并做一演示和描述;
3.现场答辩(3)分钟内:评委对参赛选手现场提问并检验审核作品,给出相应的分数。
九、奖项设置
本次大赛共设置奖项22项,具体设置如下:一等奖2项;二等
奖3项;三等奖5项;优秀奖10项;优秀组织奖2项。
十、宣传动员
首届延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意大赛组委会2013/5/19
第五篇:首届烟台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的函
关于邀请参加“相约高新区”首届烟台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的函
尊敬的高校领导:
为贯彻落实我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三创”能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为全市的有志青年提供一个实现梦想的平台。烟台高新区与共青团烟台市委决定在全市高校中开展“相约高新区”首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本次行动旨在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广泛收集创业项目和创业信息,依托先进制造孵化器、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园等创业平台,吸引更多的优秀创业人才、团队和项目落户高新区。请贵校进行组织发动,鼓励贵校大学生积极组队参与。现就活动有关事项告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11年9月——2011年11月。
二、活动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烟台高新区工委管委、共青团烟台市委 支持单位:烟台大学,鲁东大学,海军航空学院,山东工商学院,滨州医学院,烟台大学文经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烟台职业学院,山东城市服务技术学院。
三、活动内容
(1)未来五年高新区发展规划及对策建议(2)高新区管委管理机制创新(3)蓝色经济发展战略
(4)生物医药与海洋科技产业规划(5)服务外包发展规划(6)高新区法律地位研究(7)经济结构调整理论与实践(8)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可持续发展(9)环境经济理论与实践(10)低碳经济理论与实践(11)循环经济发展战略(12)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四、活动流程
(一)项目征集阶段(9月-10月)
由各驻烟高校组织实施。参加创业计划大赛与征文活动团队(个人)填写《“相约高新区”首届烟台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报名表》(以下简称《报名表》,见附件1),到相关高校报名。高校根据报名情况,向组委会推荐创业计划项目与优秀论文并提供电子版。其中,每个本科院校推荐5-6个创业计划项目,5-6篇优秀论文,每个高职、高专院校推荐3-4个创业计划项目,3-4篇优秀论文。
获高校推荐的团队(个人)须填写《“相约高新区”首届
五、奖项设置
本次活动将产生32个奖项,获奖者将授予证书并颁发奖金。
创业项目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6项、优秀导师奖3项,优秀组织奖3项,优秀奖若干。金奖10000元,银奖5000元,铜奖2000元,优秀导师奖2000元,优秀组织奖2000元。
设网络信息服务类专项奖1项,奖金10000元。参与本奖项评奖的创业项目需符合以下条件:①产品的核心技术是应用信息分析技术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加工;②产品形态是通过互联网提供信息服务。例如互联网搜索引擎、网络舆情分析、企业口碑分析等。
优秀论文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6项、优秀导师奖3项,优秀组织奖3项。金奖5000元,银奖3000元,铜奖1000元,优秀导师奖1000元,优秀组织奖1000元。
六、配套政策
(一)依托获奖项目在我区工商部门注册成立的企业,可按照《区管委关于印发吸引科研院所入区落户等有关政策的通知》(烟高„2009‟26号),自进驻之日起三年内每家企业免收100平方米的房租,对于优先发展的产业,其超出部分按照标准租金的50%收取。孵化企业自入驻之日起三年内形成的地方税收以创业资助的方式全额奖励给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