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环之性格成因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时间:2019-05-14 22:5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贾环之性格成因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贾环之性格成因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第一篇:论贾环之性格成因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

论贾环之性格成因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摘 要]贾环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悲剧人物。贾环不良性格的形成固然是由于封建宗法制度的毒害,亦与不良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贾环不良性格的形成警示我们,在今天的教育中既应注重良好教育环境的营造,亦要防止偏爱现象的发生,同时还应加强儿童的心理引导。

[关键词]贾环;性格;教育环境;偏爱

贾环只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小人物,作者对他惜墨如金,大部分读者对他的印象往往只停留在“人物委琐,举止荒疏”八个字上。红学家们似乎也不喜欢这一角色,评论既少且多为贬低,少有同情之语。王昆仑先生曾这样评价过他“地位卑下,知能低劣,而贪欲和野心却是极其强烈的”。除了几个重要片段外,贾环在全书中完全起到陪衬的作用。他的卑贱衬托出贾宝玉的尊贵;他的邪恶衬托出贾宝玉的正义;他的懦弱衬托出贾宝玉的坚毅。但贾环除了担任这么一个小丑角色的作用,难道一点研究价值都没有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笔者在阅读《红楼梦》时,即对这个人物有一定的关注。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作为一个十二三岁天真烂漫的孩子,贾环是如何在这样一个大家族里一步步蜕化成一个阴险狠毒的下流胚子的呢?

一、贾环性格的成因

贾环是贾政之妾赵姨娘所生,是探春的胞弟,与贾宝玉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更是丫鬟小厮们眼中的“三爷”。全书中关于他的描写主要集中在:第二十回与莺儿掷骰子玩钱,因接连输了几盘有些心急便耍赖讹钱;第二十二回元宵节元妃自制灯谜给诸姐弟猜,只贾环和迎春没有猜中,而且他的灯谜也被驳回;第二十三回以贾政之眼观迥然相异的两个儿子;第二十四回贾环和贾兰同去探望生病的贾赦,却只受到了邢夫人的“冷板凳”待遇,与早去的宝玉所受的殷勤亲热呈鲜明对比;第二十五回奉王夫人之命抄写金刚咒唪诵的贾环因宝玉对彩霞的态度触了他的底线,心中所积的怨恨一并迸发,便故意将那油汪汪的蜡灯推翻欲烫瞎宝玉的眼睛;第三十三回故意在贾政面前陷害宝玉,将金钏儿的死完全推赖给宝玉,而正在气头上的贾政不顾青红皂白差点将宝玉打死;第六十回贾环向宝玉讨蔷薇硝却被芳官掉换成了茉莉粉,继而引出赵姨娘大闹怡红院这一闹剧。第六十二回宝玉替彩云认了为贾环而偷的茯苓霜,得来的却是贾环的猜忌与怨恨。通过这些章节,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我们不难分析出贾环的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

1、封建宗法制的摧残

在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随着父权在家庭中统治地位的确立,父权家长制家庭普遍实行“一夫多妻制”并在诸妻中分别嫡庶,更甚者,把所有的儿子划分为“嫡”和“庶”两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

类来规定财产爵位继承的秩序。宗法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所谓嫡长子就是由正妻所生的长子,而我们的主人公贾环就是宗法制最直接的受害者。在宗法制度的约束和迫害下,贾环迸出了心底的绝望和愤懑:“我拿什么比宝玉?你们怕他,都和他好,都欺负我不是太太养的。”(第二十回)这句话绝不仅仅是因为莺儿的一句数落而发泄出来的,而是他对命运不公的反叛和控诉!作为堂堂贾政二子的“三爷”,别说在贾府正经主子那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平等待遇,就连底下的丫鬟仆从们也从没把他当做主子对待过,处处取笑、捉弄他,好似他天生就是个小丑的角色。难道说庶出就要遭人歧视吗?对!因为贾府上上下下都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他们懂得看主子的脸色,懂得对既得利益的衡量与取舍。作为贾府的最高统治者,看似最和蔼可亲的贾母甚至从来没有和这个孙子说过一句话,无形中那些善于察言观色、趋炎附势的“体面眼”就掂量出了贾环在贾府地位的轻重,自然而然地疏贾环而亲宝玉了。而贾环名义上的母亲王夫人非但不曾真心关怀过他,更是当着赵姨娘的面骂他是“黑心不知道理下流种子”。再看看王熙凤对贾环的评语:“环儿更是个撩毛的小冻猫子,只等有热灶火坑让他钻去罢。”她还当面骂过贾环“没气性”,认为他“自己不尊重,要往下流走,安着坏心,还只管怨人家偏心”(第二十回)。从小便在屈辱的夹缝中生存,在众人的喧嚣中感受冷漠与孤寂,在矛盾与痛苦的漩涡中艰难挣扎,再坚强的心灵也会被欲望的恶魔吞噬殆尽,所以为了改变这种地位和待遇的差距,贾环的性格逐渐扭曲,渐渐地走上了不归路。

2、赵姨娘的不良引导

除了宗法制度下大家族对他心灵的摧残,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一下贾环的亲生母亲赵姨娘对他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与安分守己的周姨娘相比,“阴微鄙贱”的赵姨娘在贾府中是个不招人待见的主儿。在自己亲生女儿探春眼中,她是“糊涂”“忒昏聩的不像了”(二十七回),五十五回中平儿也评价她道:“那赵姨奶奶原有些倒三不着两”。在“母以子贵”的封建社会,赵姨娘的嚣张跋扈、兴风作浪源于不甘心受欺凌压制而作出的反抗,她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贾环身上。但遗憾的是,品行不正的她非但不能对贾环的成长起到正确的言传身教作用,她教育贾环的简单粗暴的方法方式也欠妥当。例如二十回贾环输钱回来,赵姨娘劈头就问“又是哪里垫了踹窝来了?”除了谩骂嫌恶,她丝毫没有表现出一个母亲应有的关怀和慰藉。蔷薇硝事件中,她又怂恿贾环用极端的方式去闹事:“呸!你这下流没刚性的,也只好受这些毛崽子的气!”在如此无能又阴险,粗鄙又恶毒的母亲的“栽培”下,贾环奸猾的嘴脸和阴暗的心理与其母如出一辙,因为赵姨娘向他灌输的就是一种以邪恶对不平的思想。都说“子不教,父之过”,作为一家之长的贾政似乎也没有很正面的家庭教育观,动辄训斥打骂,他所奉行的不过是一种无爱的教育观。所以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长久地积淀下来后,仇恨的种子便在贾环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

3、自身的劣根性

单看外表,贾环连一点公子哥风度气质也没有,在“神彩飘逸,秀色夺人”的贾宝玉的对比下,在父亲眼中他竟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而且也不像一般十二三岁天真烂漫的孩子,举手投足间折射出的全是轻狂顽劣、吝啬小气、乖张轻浮。面对不平等待遇,贾环甚至从未想过采取其他正面磊落的方式来改变现状,他只是处心积虑伺机报复,一一铲除自己讨厌和对自己不利的人。元宵灯谜事件说明他的低能,输钱耍赖说明他的吝啬,两次报复说明他的阴险,茯苓霜事件说明他的猜疑,当彩霞被凤姐说与旺儿为妻时贾环的羞于开口和不甚在意则说明了他的无情(第七十二回),怪不得一一二回赵姨娘中邪发疯病,当大家探完病起身将走时,贾环“急忙道:‘我也在这里吗?’”,这看似无心的一问突出表现了他的不孝与冷漠,可以说贾环的性格成因与其骨子里的低智能与劣根性有主要关系。其次贾环的心理受挫耐挫能力低,面对不平待遇他只是积郁于心,身边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全书中唯一一个真心实意对他的就只有丫鬟彩云了,但主子毕竟是主子,奴才不得逾越半步,所以贾环心中的郁结得不到正确及时的排解,只能采取极端方式了。如果仔细研读原著,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贾环是有着极强的自尊的,当疑心彩霞和宝玉好上了之后把她偷给他的东西都退还回去了,还有前两次的蓄意报复,无不表现贾环强烈的自尊心。但是这样的自尊在一次次的被践踏之后便消磨成了自卑,转而成嫉妒成恨了。在畸形心理的驱使下,贾环选择了恶意的报复行动,手段之狠毒,让人生畏。

二、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1、注意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家庭社会环境,是指由家庭居住区域所形成的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环境。教育家卡尔曾说过:“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在此撒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收获行为;在此撒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品德,从而影响他的命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强调过:“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迈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孩子在家庭中对父母的言行耳濡目染,所以家庭对孩子的操行品德能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国古代便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赵姨娘从来不曾关心过贾环的家庭教育环境。主子没有主子的威严,竟下贱到和丫头婆子们一般见识,还不知羞耻地和她们打闹起来,我们不难想象如此一个粗鄙恶劣的母亲会教导出怎样的劣子来。狠心歹毒如赵氏,而且她也不曾询问过贾环在学堂里的学习情况,甚至不曾有过一声嘘寒问暖。贾环阴险报复的性格除天生劣根性外,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受赵姨娘不良影响而形成的。虚伪如贾政,作为封建传统的卫道士,贾政的家教实在让人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

不敢恭维,面对贾环的告状他更是偏听偏信,不加以确实就将宝玉往死里打,所幸后来宝玉没事。自己管教不严岂可不责?

那么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应如何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才能更好地适应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呢?首先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内心需求和自尊,俯下身来真正关注、倾听孩子的话语,不能当孩子的发展与目标发生偏差时就冷言冷语,过度批评。贾环作为赵姨娘摆脱低下地位的棋子却老让她失望,所以经常破口而出的冷嘲热讽大大打击了他的自尊心,导致他更加自卑,性格暴躁,内心充满了攻击性。其次父母应该自身品德优良,以身作则,对孩子起到榜样示范作用;言行一致,赏罚分明,会对孩子产生积极效果。如第七十五回中秋夜作诗便是很好的一例,“贾政看了,亦觉罕异”而贾赦看过之后对他大大赞赏了一番,更加刺激了他不甘落后的进取心,七十八回贾兰贾环与贾宝玉三人同作“姽婳将军诗”就是很好的证明。最后要注意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当孩子出现某些不良行为的时候,“打”或许能够让孩子在威压之下立即认错、服软,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如果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循循善诱的引导、娓娓道来的教诲以及对行为的强化训练,则更能使孩子于点滴之中将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转化为自身的习惯。皮肉之苦只能给孩子消极被动的警醒,而感悟教育则可以打动孩子的心灵。

当代社会未成年犯罪比例越来越高,除了社会学校的因素外,家庭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缺乏家庭关爱,父母文化素质偏低,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学习和生活,家庭暴力,家庭结构不完整等等原因都对孩子的性格成因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一般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信,耐挫能力差,对自身具有较低的自我概念意识,随即逐渐脱离正常同龄人的队伍,养成孤僻、厌世、抑郁、冷漠、暴躁等不良性格,拥有这样性格的青少年绝大多数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指导,再受到社会上不良人群和不健康思想的诱引,一旦走上歪路便无法回头。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初始认识教育,因此应采取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融洽的关系。易言之,家庭教育任重而道远。

2、教师和父母亲应警惕偏爱现象的发生

偏爱,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身边。贾环为什么会挟私报复、恶意中伤宝玉,处处想置他于死地?关键原因就是他受到了那些势利眼的不公正待遇。同是贾政亲生儿子,贾母亲孙子,为什么处处受挤兑受压制的总是我?古往今来,偏爱现象一直存在,家庭中表现为多子女的父母对某一个孩子特别偏心,而其往往表现为对人不对事;学校中表现为教师偏爱某个特别突出的学生,并通常给予更多的关注。

即使是在文明社会的当下,在多生子女家庭中仍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偏远的、思想闭塞的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现象及其严重,不管儿子品性如何,父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

母长辈们总是尽所能地疼爱他们而剥夺了家中其他女孩的一些权利和爱。一直以来社会上还有“疼头生,惯老小”的说法,一些听话、乖巧、能干、漂亮的孩子格外受到父母喜欢,甚至宠爱。比如衔玉而生的宝玉,排除由正室王夫人所生这个原因,贾府上上下下众星捧月般地捧着他的主要原因便是他的通灵宝玉,他的“神彩飘逸”让每一个人见之难以忘怀,当然个个都偏爱他了;还有的家庭里,夫妻各偏爱一个孩子,造成夫妻不和,儿女矛盾重重。那么家长要如何克服偏心、做到一碗水端平才能防止像贾环这样因不公平待遇而生恨复仇的悲剧发生呢?首先是要有良好的教育心态,父母爱儿女是一种天性,爱子之心是无可指责的。在感情上对子女或某个子女的偏爱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对子女的教育要做到“对事不对人”,求得对某件事情的客观评价。其次是要知道什么是疼爱孩子,要让他在风雨中接受锻炼而非采取溺爱与偏爱的方法。最后是要有一颗仁爱之心,热爱所有的孩子,特别是那些处于弱势的孩子。例如对残疾孩子、调皮孩子、成绩不理想的孩子,要注意公正对待他们,不要抱有成见,要鼓励孩子的上进心。贾环就属于弱势群体一员,他的心灵比一般孩子都脆弱,但是赵姨娘贾政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贾环需要的是更多的爱,由心而发的真挚的爱,而非打骂和漠不关心。

同样的,在课堂中教师的偏爱则成了教学公平的绊脚石,对一个孩子表示些微的偏爱.而对另一位稍有冷落,这立即就会被后一个孩子觉察出来,并引起憎恨。产生教师偏爱现象的原因有几点:一教师个人素质偏低。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中,“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仍未得到改观,似乎只有学习好才能有好出路,而学生成绩也成了评判一所学校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主要标准。所以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性格、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而根据成绩的高低把学生划分成三六九等,对好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而冷落差生。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有些教师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抵挡不了“人情风”“送礼风”的侵蚀,偏离了师德规范,淡忘了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为追求功利和实惠对“特殊学生”给予特殊关照,变因“材”施教为因“财”施教。其实这种偏爱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嫡庶之分”呢?就因为家里比一般学生更富裕更有关系而获得教师更多的青睐,正如宝玉,就因为他的出身比贾环好,就因为贾环根不正苗不红所以每每得看人脸色行事,所受的待遇与宝玉简直是天壤之别。这里需要重视的是,一些缺乏关爱的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从冷漠厌倦到沮丧消沉,自暴自弃。而改变此种现状最根本的策略就是坚持有教无类,提高教师素质,坚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摒除私心杂念,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通常学生会特别在意老师对他的评价,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评价的公正性,对待犯错的学生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每一朵花都有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

其绽放的机会,不要像贾环一样,还未绽放就凋谢了,批评也要从正确角度入手,对待成绩差的学生更应耐心地鼓励,防止他走上歪路。真正做到平等,不偏袒,不偏爱,是一个好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素质。

3、应注重心理上的疏导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最需要呵护、肯定、鼓励的时期。贾环作为一个还未发育完全的儿童,其心智和情感还有待发展,面对大家族施加的威力和背负着庶出的压力,贾环性格的扭曲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身心理素质低下和不当的排解方法。所以,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重要场所,校园生活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会产生直接影响。青少年正处于发育和成长阶段,这个阶段是他们对事物认识的不稳定和动摇性的阶段,也是他们心理障碍的易发期和多发期。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且还担负着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任务。因此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心理教育与监控机制,制定计划,定期总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排除学生各种心理障碍。而教师也应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认真观察,热心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尽早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而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学生见到老师就害怕,更别说交流了,这当中不仅有学生自身原因,老师当然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融入到学生中去,放下老师的架子,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对待一些“问题学生”应采取适当的方法,不要太激进,及时鼓励和表扬,让他们重拾信心。因为心理教育应从尊重和理解做起。

每个青少年的心理都有一个“自在”的发展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自我心理引导和修养的指导。如培养积极的情绪,克服消极的情感体验,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自我调节和排解心理问题,用热情的心态对待生活,用上进的心理对待生活,用信赖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事,以自信不自傲的态度对待自己。树立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具备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我想,如果贾环能够懂得对自我心理进行引导就不会活得那么累了。从古到今,也有很多类似的反例。最著名的就是孟尝君田文了,他为贱妾所出,而且生于妨忌父母的五月五日,可以说他的处境比贾环还要悲惨,但是他并没有像贾环那样妄自菲薄,自怨自艾,而是凭着自己卓越的才识和见解在四十余兄弟中脱颖而出,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所以我们要培养乐观豁达的态度,拥有宽广的胸怀,学会生存,学会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

做人,学会共处,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的“自我”。同时要尊重自我价值,因为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并且学会客观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贾环为什么要陷害宝玉呢?因为他把宝玉当成了自己的“假想敌”!在残酷的封建社会制度下,如果不能铲除异己,那么就只得自己走向毁灭。自我价值感的提高需要在平等竞争中才能得到其升华。如“自我接受法”“自我调节法”都可以用来指导学生提高自我价值和心理修养。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一个人如果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显然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所以我们目前的教育应不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修养,养成良好的合乎时代的心理素质,才不会被社会、被时代所淘汰。

贾环虽然只是个存在过去的虚构的非典型性人物,但是他的存在给我们以无限的警示和借鉴。古话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引贾环以为鉴,得启示以免重蹈覆辙正是笔者撰文之用意所在。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3]张弛.红楼梦中人[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4]王汇娟.《红楼梦》中贾环形象的重新认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5]高连旺.论贾环的悲剧[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6]陈蕾.教师偏爱:课堂教学公平的绊脚石[J].教书育人,2006(11)

[7]戴志敏.德育与行育——早期家教中不可忽视的两个支点[J].教科文汇,2009(05)

[8]张克林.锻炼学生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J].才智,2009(15)

第二篇:论恩格斯的自然观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论恩格斯的自然观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作者:陈晓辉 来源:《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11期

摘要:恩格斯的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根据对恩格斯不同著作中自然观内容的梳理可见:恩格斯围绕着自然界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分别从自在自然、人化自然、生态自然三个维度阐述了他的自然观。首先,恩格斯提出矛盾决定着自在自然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而且还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变化规律,直至出现了人类。恩格斯的这一思想,启示当代人要树立尊重自然的理念。其次,在继承马克思思辨人化自然思想的基础上,恩格斯具体化了人化自然的思想。最后,恩格斯提出,要实现“(人)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的生态自然,就要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摘要:恩格斯的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恩格斯的自然观散见在他的不同著作中。根据对恩格斯不同著作中自然观内容的梳理可见:恩格斯围绕着自然界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分别从自在自然、人化自然、生态自然三个维度阐述了他的自然观。首先,恩格斯提出矛盾决定着自在自然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而且还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变化规律,直至出现了人类。恩格斯的这一思想,启示当代人要树立尊重自然的理念。其次,在继承马克思思辨人化自然思想的基础上,恩格斯具体化了人化自然的思想。他提出,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脱离了自然,并变得越来越强大,以至于开始支配自然;但不管怎样人类在支配自然的过程中,是绝对不能逆自然而行的。由此提示当代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一定要顺应自然即按自然规律行事。最后,恩格斯提出,要实现“(人)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的生态自然,就要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当前,中国已构建了以生态自然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制度,未来应继续朝着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和方向推进社会发展和体制机制变革。

自然观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自然观的内涵是指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广义自然观的内涵是指对自然界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因为当今世界上无人语境下的自然,“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1]77。为此,本文论述恩格斯自然观时使用的是自然观的广义内涵。恩格斯对自然观的论述,主要散见在他和马克思合作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他自己独立创作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论著中。其中,《德意志意识形态》完成了恩格斯自然观核心范畴的界定。《反杜林论》标志着恩格斯自然观的诞生。“当我不得不探讨杜林先生的所谓自然哲学时,我正处在这一脱毛过程的中间。所以,如果我在理论自然科学的领域中总的说来表现得相当笨拙,那么这是十分自然的”[2]349。《自然辩证法》标志着恩格斯自然观思想的成熟,“这种历史观结束了历史领域内的哲学,正如辩证的自然观使一切自然哲学成为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一样” [3]257。恩格斯的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当今世界上备受推崇的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基础之一。为此,深入挖掘恩格斯自然观,可以为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启示。

一、树立尊重自然的理念:恩格斯关于自在自然观点的启示

通常“自在自然”的内涵,是指人类活动尚未作用过的自然界,如人类世界出现之前的自然界和人类世界产生之后但人类活动尚未触及的那部分自然界。事实上这种状态的自然界,无论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还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已经很少存在了。何况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就是无。因此,在此使用“自在自然”概念的目的主要是想通过借用“自在自然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界”这一特性,凸显本部分的内容是论述恩格斯对作为人类生存条件那部分自然界内在固有属性的根本看法。

恩格斯提出,首先,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恩格斯认为,“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失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不息的运动和变化中。”[3]385这是“辩证自然观的核心”[2]352。其次,自然界的

生活是由矛盾所决定的。“辩证的思维, 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这些对立,通过自身不断的斗争和最终的互相转化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化,来制约自然界的生活。”[4]317再次,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在自然界里,正是那些在历史上支配着似乎是偶然的辩证法运动规律,也在无数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发生作用„„”[2]349最后,自然界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通过论述天体、地球、地质、生物以及人类的起源和演化,恩格斯提出自然界在有限时空的变化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最高发展阶段是人的生命。

通过恩格斯对自在自然的论述,我们能清醒地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不能形而上学地认为是主体与客体、目的与手段、中心与边缘的关系。自然界作为有机系统是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的。因此,与自然相处时,人类应树立尊重自然的理念。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正确的理念会产生正确的行为,相反,错误的理念也会导致错误的行为。现如今,内蒙古大草原之所以有着比其他地区更为优良的生态环境,就是因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适从自然”“师法自然”等观念一直指导着内蒙古游牧人的生产和生活。他们认为,只要适从自然,天灾就不会发生,草原、河流就会依然碧绿清澈,人们就会依然幸福安康。相反,在片面的“人定胜天”等理念指导下建立的三门峡大坝,却因不尊重自然规律而使渭河40多年来(从建成到2004年停用)连年水灾不断,使渭河成为悬河,从而被作为水坝败笔列入了世界的水利史册。树立尊重自然的理念,首先,要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观念,在改造自然过程中,要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要用生态伦理意识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其次,要摒弃自然中心主义的错误观念。作为人类的养育者,自然理应受到尊重和感激,但人类却决不做匍匐在自然脚下的奴仆。纵观茫茫宇宙,地球是目前所知适合人类居住的唯一星球。因此,只有树立尊重自然的理念、做出亲近自然的行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人类才有可能长久地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

二、落实顺应自然的行动:恩格斯关于人化自然观点的启示 劳动使人从自然中分化出来,把自在自然变成了人化自然。人化自然是指从纯粹自然变成拥有社会的性质自然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是人们劳动(实践)的产物。“人化自然”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对象性活动”时所涉及的一个问题。由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参与,自在自然被打上人类的目的和意识的烙印,按照人的方式和人的需要规定着自然的存在状态,从而转化为“为我之物”参与到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人类生活世界的运动过程之中。因此,“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4]131。

在汲取马克思思辨人化自然思想的基础上,恩格斯结合自身经历的一些新情况,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了这一思想。他认为,首先,人通过劳动(实践)使自己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使猿手变成了人手„„双脚也发展得更加适应于直立行走。„„此外,劳动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产生„„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而随着脑的进一步的发育,脑的最密切的工具,即感觉器官,也进一步发育起来„„人最终脱离了动物界,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3]372-378。其次,随着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人成为自然界的支配者,所以“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大自然的规律”[3]383。“只有人才办得到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因为他们不仅迁移动植物,而且也改变了他们居住的面貌、气候、甚至还改变了动植物本身„„”[3]274自然界是不能离开人的。“动物所能做到的最多是收集,而人则从事生产,人制造最广义的生活资料,这是自然界离开人便不能生产出来的。”[3]372自然界需要在人的支配下才能发挥作用。自然界只能为劳动提供材料,而人的劳动却能把材料变成财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3]383;“人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4]329;“我们在最先进的工业国家中已经降服了自然力,迫使它

为人们服务。”[3]275最后,人若违背自然规律,自然也会报复人类的。随着工业的加速发展,恩格斯深深地感到了人受制于自然的严峻问题,他说:“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水分的集聚中心和贮存库„„”[3]383因此,“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384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需要改造自然。通过恩格斯对人化自然的论述,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需要顺应自然,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所谓顺应自然,就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在不违背大自然自身循环的前提下,从自然中获取为人类所用的某些资源。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国顺应自然的一个成功案例。该工程按照自然的山势和河势,用“鱼嘴”把奔腾不息的岷江劈为两半,西边一半江水通过闸门向外江流去,从宜宾汇入长江;东边一半江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宝瓶口”,限量流入内江,灌溉着几百万亩成都平原。该工程无须任何外来的能源,涝时有外江自动分洪、旱时有内江自流灌溉,二千二百多年来,形成了一个“天府之国”的人工生态系统。相反,苏联的“黑风暴”则是不顺应自然而遭到自然报复的反面典型。自1954年起,苏联在哈萨克、乌拉尔等地的半干旱草原开始垦荒,到1960年开垦了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一行为一度使苏联的粮食年产量增加了2/3。表面上看粮食是增产了,但植被和表土结构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60年3月和4月两次出现了大面积的黑风暴,仅哈萨克新垦区农田就被毁了20万平方公里,新垦区农耕系统几乎瘫痪,连邻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未能幸免。美国环境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曾经说:大自然启示给人类的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只有适应地球, 才能分享地球上的一切。只有最适应地球的人,才能其乐融融地生存于其环境中。

三、完善保护自然的制度:恩格斯关于生态自然观点的启示与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目标。恩格斯曾提出“(人)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3]384的命题。这一命题的含义就是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应该统一发展并融合为一体即生态自然。这是自然发展的高级形态。生态自然虽然也是人类的创造,但同人化自然相比, 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一种新的自然形态。建构生态自然是人类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理想追求或价值追求。

关于生态自然思想的论述肇始于马克思。马克思曾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4]120当时,由于受自然科学发展状况和马克思世界观尚未转变等因素的影响,马克思的这一论述还很思辨。而恩格斯写于1873年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却弥补了如上的不足,并且明确地探寻了实现生态自然的路径。恩格斯说:要实行人类和自然的和谐,仅仅摒弃“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3]385。

在这里,恩格斯告诉当代人: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自然,重要的是要从社会制度上进行变革,构建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下,“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2]633-634。当下,我国已建立了自觉保护自然的社会制度,工业化与生态自然一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走工业化道

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二选择。马克思曾说:“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4]128这句话强调了工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也暗含了工业活动会造成人与自然之间不和谐的局限性。当今,我们一方面要利用工业活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要致力于消除工业活动带给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由此看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使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还需要人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认真的探索。改革开放后,我国在保护自然方面出台了不少法令、法规和制度,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更是加大了促进生态自然制度建设的力度。2013年10月,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被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的一类立法项目。2013年12月,中组部发布了《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中不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的要求。2014年2月,环保部印发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经过一年多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政府不履行监管责任等不作为行为的监督机制还很薄弱,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也没有建立,市场经济手段运用得也很不够,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行动机制也不健全。今后,我国要紧紧围绕上述这几个方面进行机制改革,推进生态自然的建设。

通过对恩格斯自然观的梳理和论述,我们得到了“当代人只有树立尊重自然的理念、落实顺应自然的行动、完善保护自然的制度,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的重要启示。同时,也由此看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提法,实际上是对恩格斯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第三篇:恐龙兴衰的生态学成因探讨及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启示

摘要:

六、七千万年前的白垩世末期发生的中生代地球的统治者恐龙类的灭绝一直是古生物学及进化科学中一个极富争议性的热点问题。本文将从生态学角度,研究恐龙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并综合恐龙时代前后环境的变化、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及生物进化发展的趋势,对恐龙的兴衰进行了探讨,认为地球环境的变化降低了对恐龙的承载力、恐龙自身的生态特性对生存资源的过度需求、并超过了环境容量是导致恐龙灭绝的重要原因。这为当今人类全球王国世代如何善待自己的生存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关键词:恐龙;兴衰;种群生物学;环境承载力;气候变化;生态学成因 六、七千万年前的白垩世末期是地球生命史中的一个特殊的时期,中生代那种生机勃勃,万物竞生的情景已经不存在了。在中生代曾繁盛无比的许多动植物已失去了身影。这其中尤其以中生代地球的统治者—恐龙类(Dinosaurs)的灭绝最为引人注目。为什么这些庞然大物能统治地球一亿五千万年之久,而又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全部灭绝了呢?这向来是古生物学及进化科学中一个极富争议性的热点问题。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探讨无疑为揭示这个学术之谜提供了认识问题的基本资料和视野。相形之下,较少有人从生物生态学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任何物种的兴衰无非是外来的环境因素、生物自身的因素以及内外共同作用的生物生态学过程,物种的演替和兴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漫长的时期中,它的生存演化方式、适应演化策略以及演化速度和与之相对应的生态环境无疑是密切联系的。在探讨物种的兴衰变化时,既要考虑生态环境对该物种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该物种对生态环境的作用。特别是在生态意识广泛提高的今天,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不仅对于研究物种的产生、兴衰以及灭绝等进化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对于纵深地理解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必要的。

本文从生态学角度,研究恐龙进化发展过程中生物生态学特征,并综合恐龙时代前后环境的变化、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及生物进化发展的趋势,对恐龙的兴衰进行探讨。1 恐龙的演化及相应生态环境的变化

恐龙是繁盛于中生代的一大类爬行动物。它以分布广泛,形态多样和体型巨大而著称。恐龙起源于三叠世爬行动物双孔亚纲中的槽齿目。经过较长时间的辐射演化,恐龙类发展成为两个差别较大的目:鸟臀目(Ornisthischia)和蜥臀目(Saurischia)。蜥臀目包括兽脚亚目(Theropda)和蜥脚亚目(Sauropoda)两类。鸟臀目又可分为鸟脚亚目(Ornithopoda),剑龙亚目(Stegosauria),甲龙亚目(Ankylosaura)以及角龙亚目(Ceratosia)[1]。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恐龙化石属于三叠世中期。在南美洲巴西的圣玛丽亚地层和阿根廷的Ischigalasto地层中的早期恐龙个体都较小,而且特征分化并不明显,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鸟臀目和蜥臀目此时都已出现。北美的腔骨龙(Coelophsis)可作为此时蜥臀目的代表。腔骨龙长约1m多,体重不超过20kg,骨骼是空心的,其活动十分灵活。同时还有些相当特化的蜥臀类恐龙,强烈地表现出向侏罗世巨型类群发展的倾向,板龙(Plateosaurus)可为这一类型的代表,其体长超过7m,骨骼也变成实心的。而畸齿龙(Heterodontosaurus)是在三叠世中后期发现较早的鸟臀类恐龙。[1,2]

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恐龙的种类和分布逐步增加,进入了一个早期繁盛阶段。各个类型的恐龙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蜥臀目中的兽脚类有两个进化发展方向:一是保持着其祖先腔骨龙的大部分性质,始终保持较小体型。如小鸟龙属(Ornitholestes)以及一直生存到白垩世结束的鸵鸟龙(Ostrich-dinosaur).另一个是向大型食肉龙方向,这一发展趋势在侏罗世晚期白垩世早期达到了顶点。侏罗世的跃龙(Allosaurus)、早白垩世的巨龙(Gorgosaurus)和霸王龙(Tyrannosaurus)是其中杰出代表。在侏罗世出现的蜥脚类的雷龙(Brontosaurus)粱龙(Diplodocus)和腕龙(Brachiosaurus)也使蜥脚类的巨型化达到了一个极限。它们身长在20m以上,体重达30—80t。鸟臀类中最早繁盛的是侏罗世的剑龙类,棱齿龙类(Hypilopuodon)以及禽龙类(Iguanodon)。在整个侏罗世中它们的体型都有明显的增大趋势。到了早白垩世出现了甲龙类以及可能是角龙类祖先的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类,同时剑龙类已出现较为明显的衰败,它们成了恐龙中最早灭绝的一大类。白垩世末期鸟臀类出现了两个较为繁盛的种类:鸭嘴龙(Hadrosaurs)及角龙类,它们一直生存到中生代结束[1-4]。

综观恐龙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恐龙整个演化都贯穿在巨型化 这样一条主线上。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生物的演化发展都不能孤立的进行。它需要从外界获得发展所需的物质支持,同时其发展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制约。这个外界环境既包括无机理化环境,同时也包括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动植物所构成的生物环境。因此要对恐龙独特的进化趋势,进化机制以及突然消亡的原因做一个深入的了解,可以从伴随着恐龙的发展整个生态环境的演化变迁上着手。不少学者认为研究大灭绝前后生态环境的特征以及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是十分重要的[5]。

由于受到古生代末期冰川作用影响,早三叠世气候寒冷,到了中三叠世,气候变得比较温暖,但也是地球上最干燥的时期之一。晚三叠世由于受到潮湿季风的影响,整个气候趋于湿润[6]。在三叠世时,陆地植被主要以蕨类和裸子植物为主[7]。

到了侏罗世气候变得相当稳定,温度和湿度都只有微弱的波动,表现出全球性的温暖而湿润的气候[6]。在此时期裸子植物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高大的密林,并成为当时植被的主要构成者。这一点有众多的孢粉化石为证。如 黄嫔在新疆吐哈盆地中发现的侏罗世孢粉组合[8]以及尚玉珂在南极维多利亚地南部Carapace Nunatak发现的中侏罗世的孢粉组合[9]都表明了裸子植物是当时构建生态系统的最主要的植物类型。当时的动物世界亦是纷繁复杂,欣欣向荣。恐龙家族中的鸟臀类及蜥臀类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演化出众多的种类。另外恐龙的几个近亲鱼龙(Ichthyosaurs)鱿鳍龙(Plesiosaurs)以及翼手龙(Pterosaura)也极为繁盛。它们与恐龙一起占据了海,陆,空三界中最为广泛的生存空间[1]。

白垩世早期仍然是湿热气候[6],裸子植物依然兴盛,兽脚类,蜥脚类恐龙继续得到发展。到了白垩世中期,整个生态系统出现了较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被子植物的出现和兴起。有证据表明,最早的被子植物出现在白垩世早末期[10],但那时裸子植物仍占绝对优势[7]。中、晚白垩世是被子植物的重要发展时期,被子植物逐渐在植物界中取得优势[7]。王大宁,赵英娘在对江汉盆地白垩世—第三纪孢粉组合的研究,清楚的表明在白垩世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地层中裸子植物的花粉数量越来越少,而被子植物的则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在晚白垩世的晚塞诺—达宁期被子植物花粉含量已超过了裸子植物[11]。与此同时,剑龙类已经灭绝,那些大型的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业已衰退,而一些鸟臀类恐龙如鸭嘴龙及角龙类则开始繁盛,这种繁盛一直持续到白垩世末期[1,2]。同时气候也不再那么温暖和湿润了,全球的气候均一性被打破,出现了类似现代的气候带 [6]。2 恐龙的生态特征和生态影响

从以上可以看出,随着恐龙的演化发展,直至其灭绝,植物界中也发生了裸子植物的兴衰,被子植物对裸子植物的取代,以及随之所引发的生态环境的变迁。可以说这些变化与恐龙的灭绝必定有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关系是什么呢?这就需要从恐龙的生态学特征及它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上来寻找。2.1 恐龙的生态特征

恐龙是一类较为特殊的生物,它以体型庞大而著名。虽然并非所有的恐龙都是庞然大物(如兽脚类的Compsognathus 及Ornitholestes体长不超过2m,体重在15kg以下[3])但是如果我们把体长超过10m,体重达数吨作为巨型的标准,那么绝大多数恐龙都属巨型之列 [1]。侏罗世晚期及白垩世早期,恐龙的巨大体型达到了顶点。绝大多数的巨型恐龙都生活在此时期。早白垩世的霸王龙是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其体长十多米,重达数十吨。许多蜥脚类则是巨大恐龙最典型的代表。雷龙、梁龙、腕龙等身长达25—30m,体重可达30—80t。更有甚者,1986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发现的震龙,据估计其体长约42.67m,体重超过100t[12]。

在中生代恐龙相当繁盛,经过长期的辐射演化,衍生出许多种类,几乎占领了生态系统内的绝大多数生存空间。近年来有专家统计了目前已经发现并命名的恐龙物种数。其中兽脚类有194属,258种;蜥脚类有111个属,165个种;鸟臀类有204个属,299个种。因为种种原因,仅有少数一些恐龙能形成化石并被人们发现,所以地球上曾经生存过的恐龙物种数要远高于上述数目。据估计,整个中生代可能有五万个属五十万种恐龙生存过[13]。如此众多种类的恐龙广布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即使现在冰雪覆盖的极地也曾有过其身影[9,14]。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基本单位。所以很有必要关注一下恐龙的种群数量和密度。一些保存较好的恐龙化石群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有力的证据:湖北勋县发现的恐龙化石群,在2km2的范围之内已出土2000—3000枚恐龙蛋化石,未出土的尚难记数[15];在西班牙比利牛斯山脉南部9120m3的砂岩中发现一恐龙巢地,有化石蛋300000个[16];P.Beland 和D.A.Russal在对北美阿尔伯特省恐龙公园的白垩世恐龙化石的研究中推算出该地区的恐龙种群密度:鸭嘴龙是51个/km2,甲龙类是15个/ km2,角龙类是28个/ km2,霸王龙是9个/ km2[17]。从以上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相信,在中生代大部分时间恐龙的种群密度及数量都处于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恐龙是一种冷血动物;身体巨大,行动迟缓,代谢水平极低。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情况并非如此的。有研究表明,至少很大一部分恐龙具有内温调节机制[18]。最近在美国出土了有心脏结构的恐龙化石,通过对其心脏化石的研究,发现它具有与哺乳类一样的四心室结构。如此看来恐龙完全有可能采取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活方式。在对科罗拉多州的恐龙足迹资料的分析后P.Beland 和D.A.Russal推测:体重140kg的似鸟龙速度可达80km/h,11t重的鸭嘴龙时速可达27 km/h,霸王龙也有相应的速度[17]。他们指出恐龙有着与哺乳类一样高的代谢水平,大小相当的恐龙与现生哺乳类能耗相当。

另外恐龙具有群居生活特性,并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结构,它们有着明显的哺幼行为,这些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支持[19,20]。2.2 恐龙的生态影响

恐龙作为中生代最为繁盛的物种,对当时的生态系统必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我们知道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物种都是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在系统内完成一定的生态功能,同时它也必须从系统中获取一定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其生存。恐龙亦如此。作为生态系统中最为优势的物种,它对物质和能量的摄取会有什么样的特点?又会对系统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绝大多数恐龙都是庞然大物,那么要构建和维持如此一个巨型生命需要消耗多少物质和能量呢?这个数字很难精确得出。不过通过和现存最大陆生动物—大象的 比较,可以对此有一个大概的认识。现代大象一般身长3—4m,体重4—8t,一头成年雄性大象一天要消耗饲料130—260kg。大象的体重仅相当于中型恐龙。而最大型的恐龙,身长、体重在它十数倍以上,它们单个个体每天所消耗的生物量是相当惊人的。如前所述,大部分恐龙都具有内温调节机制,有着与哺乳动物相似或相近的代谢水平,并且采取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活方式,再加上它们巨大的身体,这些都使每个个体处于较高的能耗水平。从整个种群水平来看,恐龙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分布广泛,对于这样一个群体,其整体所需的物质能量则更是一个天文数字。另外恐龙的社会结构和哺幼行为还需额外物质能量来支持。

我们知道生态系统中的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能。绿色植物吸收并转化太阳能,供给系统中的其他生物。鸟臀类及蜥脚类几乎都是植食恐龙,属于一级消费者;兽脚类大都为肉食恐龙,它们可能是二级,三级,或更高级别的消费者。植食恐龙直接以植物为食,而肉食恐龙则取食当时的一些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原始哺乳类以及其它一些恐龙类。根据生态学中的林德曼营养级能量学说可知,每一营养级的总能量只有十分之一能传递给它上一营养级。所以肉食恐龙虽不是体型最大的恐龙,但其间接消耗的植物无疑要比最大型的植食恐龙要多,而且其所处营养级越高,消耗植物就越多。由此可见恐龙要生存,必然要消费大量的植物,那么对植物如此巨大的消费肯定会对植物的生存发展乃至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

在中生代,裸子植物和少数蕨类(如 苏铁类,松柏类,银杏类,真蕨类)在植物界中占主导地位[7]。这些植物大都树体较高,枝繁叶茂,生物量很大。在早三叠世,最早的恐龙体型都比较小,数量也不是很多,所需植物量并不大,蓬勃发展的蕨类及裸子植物给它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能量来源。加之在三叠世早期两栖类的大衰退,留下了许多生态位的空缺。这样就给了早期恐龙一个相当优越的生存环境,恐龙便有可能向巨型化方向演化。直到侏罗世晚期白垩世早期那些巨大的蜥脚类及兽脚类恐龙出现,这种演化趋势才达到顶点。在此期间,随着恐龙个体的不断增大、种群的不断繁荣,它们对植物的采食量也不断增大。但是在早白垩世之前植物生产的生物量还是要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消耗量。在此时期所产生的大量煤和石油就是生产者形成的过多生物量在地层中形成的。所以说此时恐龙对植物的摄取并未对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产生过度的不利影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植物生长,就如同羊群和牧场形成的放牧生态系统中,适当的放牧会增加牧场的产量。当那些巨型恐龙相继出现后,整个恐龙种群所需的物质能量总数继续生长,而生产者所产生的生物量并无多少增加。于是不得不增加了对植物的获取力度,这样它对整个植被的伤害也越来越严重。其实在侏罗世晚期,恐龙对植物的消耗已经达到了一个峰值,其中对裸子植物的伤害也相当严重了。但是由于当时裸子植物还处于一个顶盛时期,有许多有利的发展条件(如对当时气候的高度适应性,无有力竞争者等)裸子植物可以比较好的修复恐龙所造成的损伤,所以裸子植物在侏罗世时并未出现衰退迹象。正因为如此恐龙种群与植物才没有出现捕食者与猎物那种彼此依赖又相互制约的盛衰循环模式。也可以说在当时的一些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下,恐龙对植物所造成的破坏性的后果得到了缓冲,没有及时的反馈到系统之中。这就导致了系统内的信息传导的延迟,使得保持系统稳定性的负反馈机制没有及时得到建立。使得恐龙种群数目和个体大小达到了系统内环境资源最大允许量之后,又继续恶性增长,从而对植物产生了更加严重和不可恢复的伤害。一旦这种破坏性显示出来,就如多米诺效应一样一发不可收拾了。这时使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的负反馈机制已彻底失去了作用,而使系统完全失衡的正反馈机制开始起作用。于是整个生态系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裸子植物大量衰退,能提供的生物量大大减少;食物网单一化,稳定性极低;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导极为异常。整个系统处于一种混乱状态。整个系统的失衡,使得原来系统所维持的环境也遭到完全的破坏。此时被子植物还处于一种比较原始的状态,进化潜力相当大,并借助裸子植物衰退所留下的巨大的生态位空白蓬勃发展,并以它为主要生产者逐步建立起新的生态系统,同时形成新的系统环境。

在前面对恐龙生存时代的生态环境的叙述中,可以发现在白垩世中后期,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自三叠世中期以来最剧烈的变化[6]。气候变得越来越干燥和寒冷,全球气候的相对均一性也被打破。这个气候急剧变化的时期正好是裸子植物大崩溃、被子植物蓬勃兴起的时期。那么就存在一个问题,气候变化到底是造成植被变化的原因还是结果,恐龙的活动对整个植被的改变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呢?我们知道对气候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太阳、地球的天体物理运动变化而引起的太阳辐射强度、大气环流、洋流、地壳的漂移、地貌、冰川作用的变化而造成气候的变化,另一类是由于地面生物活动造成了局部地区下垫面性质、大气成分、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形成的气候的改变。前一类物理性因素的作用是明显的、巨大的、具有决定性的。而后一种生物性因素则相对要微弱、缓慢得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物理性因素是气候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但生物性因素也决非可有可无,在某些特定时刻它也能成为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在白垩世中后期,引起气候变化的物理性因素并无太大改变,与中生代其它时期一样,这些因子仅在极小的范围内波动,波动频率也无二致,太阳辐射量没有多大变化[6],没有全球性的剧烈的冰川活动[6],地壳漂移率变化也不大。而这与当时全球气候表现出活跃、急剧的变化是不相称的。那么对于这时的气候变化生物性因素应该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至少生物性因素是导致气候脱离原有平衡原初的直接因素之一。一方面,由于全球性的生物生存状况的巨大变动引起温度、湿度、大气组分以及下垫面结构等气候决定因子的改变,导致了气候的改变;另一方面,生物生存状态的急剧的变化,使得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出现极大的异常,系统保持气候稳定和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大大降低。也可以说是恐龙活动引起了生态系统内部运转的紊乱,进而促使全球生物生存状态出现极大的改变和异常,这最终促成了气候大的变动,而气候的变化使得生态系统的混乱和异常更加严重,直至导致整个系统崩溃。3 灭绝的生态学成因探讨

任何物种的兴衰演化都是该物种与外界环境不断协调与冲突的结果。恐龙的灭绝同样是恐龙内在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点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冲突不可协调的产物。根据前面所叙述的恐龙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点以及它对环境的影响,我认为恐龙灭绝的生态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3.1 环境可利用资源量与所需求资源量之间的矛盾

恐龙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系统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导致环境对恐龙所需的生存资源的供给水平的降低。尤其是在白垩世中后期裸子植物的大衰退,使得恐龙最主要的、最适应的食物资源供给量大大降低了。此时虽有大量的被子植物蓬勃兴起,但是恐龙长期以来形成了高度适应取食裸子植物的机制,使得大多数被子植物成为它不可利用的资源。于是整个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食物资源量与恐龙所需量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大了。3.2 恐龙适应能力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如前所述恐龙的活动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到了白垩世中期已远远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最后不可避免的导致了自身生存环境的恶化。而生存环境的恶化无疑会对恐龙的生存提出巨大的挑战。现在有许多研究都表明白垩世末生态环境的失衡所造成的地化循环的异常给恐龙的生理、生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赵资奎在对广东南雄白垩世末期的恐龙蛋化石的研究中发现蛋壳的化学组成有异常[21]。某些微量元素富集,而某些合成蛋壳的必需物质又摄入不足,这样的蛋易碎,无法保证胚胎发育,大大降低了孵化率。李奎等对恐龙骨骼化石与其它脊椎动物骨骼微量元素的对比研究中发现:白垩世晚期恐龙骨骼中稀土、砷、钡、铀等元素含量奇高,而锌元素则不足[22]。这些微量元素的失衡必然会严重影响恐龙的生理、生殖和行为。

3.3 恐龙进化灵活度的丧失与环境变化之间的矛盾

在中生代大部分时间内恐龙在是地球上的统治者,在它所生存的系统内有着不可动摇的优势地位,这样就出现了极度深入的辐射演化现象,产生许多高度特化的物种,这些物种能高度适应相应的特殊环境。正因如此,它们失去了适应弹性,丧失了自动调节和正确反应外界刺激的能力。在外界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它们已无力抵抗或产生新的适应。

总的来说正是恐龙对物质能量的过度需求使得整个生态系统发生巨大变化,生态系统的变化又使得恐龙的生命活动变得异常,而它进化潜力的丧失使得它无力对这种异常进行调节,最终导致了它的灭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恐龙自己导致了自己的灭绝。4 恐龙的灭绝对当代人类的启示

恐龙的时代早已远去,人类文明正日新月异。但是可以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正经历着和恐龙极其相似的过程。由于智力的高度发达,人类目前已经完全主宰了整个星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的器官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延伸和扩展,使用和消耗的资源更多,对环境的影响力也更大。人口的持续增长,人们对物质占有的强烈欲望,都使得人类必须并一直在加大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力度,资源的利用事实上越来越没有节制。作为一个生物性的人,该物种“自然”适应能力不断降低,在人与其它生物的竞技中,人类要么消灭了该物种,要么从来都是失败者。自然淘汰的选择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小,事实上是不断增加自身的不利遗传负荷。人类社会也许已经到了一个危机关头。如果我们继续这样无理智、无节制、破坏性地使用资源,恐龙的昨天可能就是人类的明天。参考文献(略)

资料来源:段昌群,杨雪清主编,2006.生态约束与生态支撑。北京:科学出版社

第四篇:论长征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论长征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一百年来,我们经历了漫长的抗战岁月,经历了文革,经历了改革开放,在一代又一代人民的努力奋斗,才迎来了今天。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是由一代又一代的战士抛头颅、洒热血,拼死换来的,我们应当珍惜。而当代青年,更应该学习红军长征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观,在新时代为建设新中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发展越来越迅速,人民生活也越来越好,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也逐渐丰富,各种文化产业也应时而生。一方面自媒体的发展、大荧幕的兴盛,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也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另一方面,各种明星选秀、综艺,互联网的门槛太低以及娱乐圈发展太快导致了一些畸形文化的产生,比如,追星文化。许多追星的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在畸形的娱乐圈影响下,在网上对他人进行网络暴力,对国家进行抹黑,更有甚的,在现实做出了伤害自身以及他人的违背道德的行为。

近日,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了一个“追星倒牛奶”事件,在一些选秀成团真人秀节目中,票数最高的几位选手可以“成团出道”,如果粉丝们想为喜欢的选手打榜投票,就要买与节目联名的品牌饮料,取得留在瓶盖内侧的二维码或者包装箱里的刮刮卡。一些粉丝为打榜投票疯狂购买牛奶,将牛奶瓶盖取走之后就把牛奶倒入沟渠中,这种丧心病狂的追星行为,铺张浪费。中国能走到今天来之不易,我们经历过长征,经历过十年文革,那时候的中国,温饱都成问题,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贫困地区的人民吃不上饭念不上书,更别说喝牛奶了。而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不应该沉溺在选秀节目包装出来的明星光环之下,不应该受饭圈畸形文化影响。我们该心疼的,不是那些卖惨的选秀明星,而是我们勇敢的消防战士,英勇的边防战士,他们中大多数,都还很年轻,其中不乏00后,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我们才能安心地念书,在课余时间还能观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和喜爱的电视明星,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我们根本就不能够有现在的生活,更遑论追星?!我们该崇拜的,也不是明星,而是一代又一代的革命烈士,是他们,用他们的鲜血,铺成我们新中国成立的道路。所以,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应该向红军长征战士学习。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两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一群年轻干部,带着一群孩子来完成的。长征途中,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仅只有25岁,而红军战士的平均年龄,还不足20岁。采访过红军的美国记者斯诺感叹:“长征是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级远征,然而这样的创举,其实是一群年轻人走出来的。”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转战了14个省份,渡过了24条大江大河,翻越了5座高海拔大雪山,趟过了600里沼泽草地,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进行了600多场战斗,平均每天一场遭遇战。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途,其精神可以跨越时间、跨越疆域、跨越种族,震撼心灵。其中孕育出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更是激励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这难道,不比那些明星更值得我们去崇拜、去学习吗,这难道不比选秀包装的故事更燃吗?!

从中共一大的召开,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再到如今的大国崛起,都证实了两个道理。第一,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所以我们广大青年,要志存高远,勇做时代的弄潮儿。第二,个人理想与伟大的时代,是相互塑造、相互成就的。一个人只有当他把他的理想,跟国家及民族的事业融合在一起时,才能最有力量。

我们青年人,只有把个人追求放在远大抱负中,只有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才能更容易取得人生的成功。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一段历史,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经久不息。长征的伟大足迹将始终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上,为国家所铭记,为人民所铭记。让我们一同秉持着一颗崇敬之心,铭记那段艰苦却闪耀的岁月,让长征精神永存不灭、历久弥新。

第五篇:论古代儿童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启示

论古代儿童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启示 姓名:傅雅萍班级:12级小学教育(综合)1班学号:1206011006 摘要:“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阶段,经历了数百万年漫长的历史时期。”“也有大量的考古研究表明,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人群时期,大约从200万年至5万年前;第二阶段,氏族公社时期,大约从5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第一阶段极其漫长,教育的发展也极为缓慢。第二阶段发展速度有所加快,氏族公社进行了多方面内容的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特点。到了氏族公社的时期,才出现教育机构的萌芽。”

奴隶制国家建立之后,开始形成比较定型的学校,建立了初步的学校教育制度。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相适应,奴隶制时期的教育实际是“官守学业”、“学在官府”的制度,学校都属于官学。我国古代儿童教育首先主要是官办的小学。

春秋战国之际,生产发展,土地私有,经济实力增强,社会斗争激烈,经济的发展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实力不仅能养活一大批不从政的脑力劳动者,而且出现了以授徒、教书为业的专门职业。复杂的社会斗争,使得各卿大夫的私门为了和诸侯进行斗争,争相养士,利用士来增强他们的势力。这一时期文化中心迁移,学术繁荣,形成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先声。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转变,以及学术思想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私学”创设和繁盛起来。虽然各朝都有完整的官学制度,但是直接在官学里学习的人数比较少。官学本身时盛时衰,徒具形式。而启蒙教育的教学又并非官学任务。因此,我国古代儿童教育后来主要是私人教学。也即有了后面我们儿童教育种种变化与发展。

关键词:古代儿童教育影响

一.概念的界定

中国古代的“幼儿”与“幼儿教育”与现代的概念不同。现代由西方传入的“幼儿教育”或者“学前教育”概念特指儿童在3岁以后直至入小学之前所受的教育,并且常指的是正规的学校教育。

中国古代对幼儿年龄的上限规定较晚。“幼儿”:“人生十年曰幼,学。”《礼记·曲礼》。汉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即从初生到10岁出外上学这个年龄段称为“幼”。但古籍的记载不一致,一般的说法是8岁。朱熹在《大学章句序》曰:“人生八岁,则至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 这里所讲的“幼儿”是一个广义概念,是从初生之时到8-10岁外出就学。“幼学”,即幼儿教育,就是特指外出就学之前所受到的教育。

中国古代的“幼儿教育”,是需要用模糊语言来加以描述的概念,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教育对象广泛,包括社会全体幼儿年龄阶段以内的儿童;第二,教育途径涵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把幼儿置身到一个庞大的社会课堂之中,内容十分广泛;第三,在教育方式上,相对地注意到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包含了一定的自然性和趣味性。

需要注意“相对”一词。实事求是地来看,中国的教育一向较少地注意个体的自在意识,而片面地强调集体和国家,在教育过程中总是出现“去个性化”。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有时也考虑到个体之间在水平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有意义的教学原则,但实际的目的还是取消这种差异,把每个人都塑造成封建统治阶级所规定的标准模式。这一点在普通学校教育中,尤其突出。古代私学较发达,一般有钱人家都会请私垫辅助儿童学习,由于所教人数尚少,老师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予以不同教育方式,已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发展。同普通学校教育相比,幼儿教育较多考虑到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并采用了具有形象性等特征的教育方式,如:游戏、儿歌、玩具、舞蹈等形式,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而且,由于幼儿教育的范围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因而为儿童成人提供了较多的自由选择的时机。儿童在这种比较自然的机会中可以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天才,而成人也利用这种机会或者施加影响,或者发现儿童的特长。在普通教育史中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同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相比,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教育形式,而这个形式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在一定限度内相对摆脱了封建正统观念的约束,获得了一些自由活动的余地。当然,这种自由的余地是很有限的。

二.古代儿童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一)古代儿童教育的目的:2400多年前柏拉图曾在《理想国》这么说过:“凡是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成什么型,就能塑成什么型式。”因此幼儿教育不可或缺,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先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我们要把握好自身的分寸,给儿童带好一个榜样的作用。使国家富强壮大,家庭幸福安康,人民和谐相处。

于社会来说,一个好的幼儿教育机构至关重要,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美好的未来需要他们来创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富国民强,成就美好未来,必须先做好充足准备,教育好儿童是第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

与家庭来说,把孩子培养成才是每个父母希望并乐意为此效劳一生精力的大事,也是他们值得骄傲的事,所以每个父母都极力教育好孩童,希望孩子能够光宗耀祖,有所成就,从而家庭幸福美满。

与孩子本人来说,自身得到了锻炼与发展,能力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加深,精神层面就上升了层次。对未来生活有极大的积极作用,不说学习就一定是一件可以令其衣足饭饱的事,但不学习肯定不行,自己将会在很多方面受到制约。

(二)古代儿童教育的内容:教育内容是通过教材传授给学生的。我国古代儿童教育有其传统教材。即所谓“养蒙书”或“小儿书”之类。我国古代儿童教育传统的启蒙教材多用韵语、诗歌和偶名编写而成。这些教材的主要用途是为了训练识字读书及初步作文的基本能力,进而传授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古代的启蒙教材是在封建统治下出现的,就内容说,首先是宣扬灌输封建的伦常道德,培养封建伦常的思想意识。其次要能掌握文字工具,能够认识文字阅读应用,又能掌握一定的自然知识、生活知识与历史知识。再就是在这基础上作深造进修或应科举考试的准备。这些内容在启蒙教材中都分别得到反映。从内容上看,传统的启蒙教材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为综合性的教材。

综合性的教材以它丰富的内容、功用兼备的优势,压倒了其它专门性的教材而最为风行。一般来讲,在学塾的课堂上,都是以综合性的教材做教本,最著名的综合性教材,当然是《三字经》。一般认为它是南宋末年的大学者王应麟所作。《三字经》内容精当、结构精巧、形式精妙,虽篇幅不大,但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知识前人论及此点,无不交口称赞。《三字经》以通俗浅近的文字,叙及人性与教育的关系,自然与社会的常识,伦理道德与学习的方法,无论形式与内容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的社会价值,是宋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私学蒙童的必读之书,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成为传统启蒙教材的代称。直到现在,《三字经》的形式和名义依然没有丧失它的活力。

第二类为对儿童进行封建伦理说教的教材。

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即是这个时代的主要教育内容。在封建社会里,培养封建道德意识,纲常伦理的等级道德是那个时代的教育中心内容。

①训释有关性理一类概念的涵义。

这一类型的启蒙教材最有影响的是《性理字训》。它的书名极为准确地传达了它的内容。全篇凡分造化、性情、学力、善恶、成德和治道六个门类,每四字一句,各条少或两句、多则八句。它不求声韵的谐合,所以颇棘唇吻,尤其是它专讲性理,颇为玄奥,从形式到内容都极不便于儿童。尽管如此,由于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这个颇为奇异的读本依然受到人们的赞赏。

②汇编所谓先贤的格言至论而成的。

这一类型最著名的是《增广贤文》。它或辑自雅言,或采录俗语,不拘一格。正因为如此,内容也就良莠不齐,精华与糟粕杂陈,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而不再仅仅一味地宣传儒家的道德思想。人们称它是做人的良方,处世的诀窍。此书自清后期以来,即风靡全国。

③诗歌。

它们用四言、五言、七言写成,内容不外乎入孝出悌、尊师敬长一类,目的是为了规范儿童的行为举止。我国最早的启蒙读本《弟子职》就属于这一类。宋以后越来越多,到清朝更是空前繁荣。这类教材,专门对儿童进行道德说教,要求他们接受儒家。

第三类是历史教材与历史故事书。

这类教材在过去占有重要位置。其主要的要求是用历史或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来充实并说明封建伦常道德。同时也使儿童从幼时便记得许多典故,扩大儿童的历史知识,从此中亦可以吸取经验并以历史人物作为榜样。

《五言鉴》的作者是万历十一年的进士李廷机,万历三十五年的进士张瑞图进行过修订。它以五言韵语的形式,叙述从结绳之事、年代难详的三皇之世,直到明末的历史。它力图勾画出一个清晰的脉络而又尽量包罗丰富的内容,往往在王朝更代和历朝大事之外,曲为陈述社会和文化的内容。

第四类是专讲名物的(近于自然常识)教材。

这一类主要有宋方逢辰的《名物蒙求》。《名物蒙求》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事、鸟兽、草木、衣服、建筑、器具等。在“名物”书中亦仍然提到伦理纲常

之教。

封建纲常伦理始终是封建社会的教育中心。他是为封建秩序服务,同时起着巩固封建秩序的作用。这些在传统启蒙教材上,有鲜明的反映。孝悌仁义那一套。

三.古代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⒈记诵熟读

古代儿童教育在识字和取得知识方面都强调记忆牢固。宋明教育家对于读书方法有许多主张,一般都重视记诵熟读。程颐即说过,“勿谓小儿天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又认为人有记性有悟性,儿童阶段,记忆力强,因而必须从幼小时便熟读记住,“读多自然晓”(朱熹语)。

⒉潜移默化

古代儿童教育注重“豫”的原则。程颐曾说教育之法,“以豫为先。盖人之幼也,智愚未有所主,则当以格言至论日陈于前,盈耳充腹,久自安习,若固有之者”。要通过幼时连续不断的习练,使儿童安于所习,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长”的境界。把封建伦常道德具体规定到言动视听行为举止上,身体力行,由习惯化的过程而成为儿童以至成人的自己原来具有的做法一样,读书要精熟到如同自己要说的一样。

⒊循序渐进

王阳明多次提到为学必须循序渐进,不可躐等。他认为教学必须注意“从本原上渐渐盈科而进”,个人的发展从婴儿起到成人有他的阶段性。他说仙家说的婴儿是个好譬喻。婴儿在母腹中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渐渐方能啼笑,能认识其父母兄弟,又改而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到后来天下事无不可能。要顺着他“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顺序为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应用上要顾到儿童的心理发水平。王阳明认为良知到何水平,便就此水平教学。

⒋培养诱导

王阳明对于儿童教育,提出了培养诱导等方法,这与专门教书背书的记诵教学方法是有区别的,他在这种方法论中,提出了他的“儿童心理”的见解。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譬之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他把儿童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比作时雨春风,盎然生意,情意舒畅,而不是冰霜剥落,生意萧索。因之教学必须注意启发诱导。作为教学方法,这较之拘束防范和体罚威迫要好得多,而且也注意到儿童的年龄特点。

⒌寓教于乐。

儿童的心理性情自有其特征,王应麟深谙此理,主张在传授知识、灌输纲常伦理的过程中,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采用鼓舞儿童学习兴趣的方法,使其乐学,日有长进。他的这种主张,体现在内容上,即注重提高儿童读物的趣味。如《三字经》寓忠孝节悌等伦理道德于故事之中,即能使学习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又照顾到通俗性和趣味性,因而备受欢迎。

⒍因材施教

古代儿童教学不是班级制。一般是在总的“教学计划”下各人进展不一,教师分别教学。这种方法实际上在有经验的教师手里有因材施教的效果。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他重视了解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个性和优缺点有比较深的了解。孔子在进行教育时,常按照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例如:同样问仁、问学和问孝,孔子对每个学生的答复都是对症下药、不相雷同的。因为他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各个人的长处,使他的学生的成就各不相同。

我国古代儿童教育的经验颇为丰富,其中不无可充借鉴参考之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与教育改革的深入,儿童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儿童教育的路程还很艰辛而漫长。我们应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儿童教育的精华,真正了解儿童,了解儿童教育,思考与创造儿童教育的未来。

五.古代儿童教育的历史借鉴

中国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屹立两千多年不倒,必有其可取之处,而教育占其重要地位,首先来谈谈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利与弊,我们应当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利: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奴隶社会时已有儿童早期教育的主张,这些主张零散地记载在古籍中。

胎教思想:孕妇要注意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多接近有利的环境影响;注意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心绪和顺,心境平和即胎教;注意的事项包含于日常生活起居中,戒过饱,戒多睡,戒暴怒,戒食辛热及野味,宜听诗和琴音,宜看合乎道德规范与要求的图书等等。怀孕期间须得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保持良好的情绪并辅之以知识、音乐、道德的陶冶与教育,才能“生子聪明,才能贤德过人”。而这一点目前秉承的很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愈来愈多的人更加注意这一方面。

早期教育思想:因为婴幼儿处于“学期未充”、“精神未定”的阶段,可塑性大;再幼儿精神专一,教习效果好。爱教结合,宽严相济。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早已深深贯彻人心,因此现在有许许多多的针对儿童的课外拓展班,就连广告也都是让儿童赢在起跑线上。但凡事都应把握好度,尊重孩子的自己选择,随他们的兴趣发展,勿操之过急,揠苗助长,而适得其反。

家庭教育思想:古代私学较多,而蒙养学不属官学范畴类,所以一般在家教育,父母教育儿童做人的道理,读书写字,工作劳动,对人尊重等等。而现在大家一昧的依赖学校教育,学校即使分班,每个班还几十号学生,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的情况,对其因材施教,只有在家,父母可以,你们与孩子朝夕相处,要善于观察发现他们的思想近况,每个阶段采取不一样的措施。

教师思想:教师本是一门高尚的职业,是受人爱戴和尊敬的。而现代出现许多新闻报道老师猥亵儿童,这是师德的问题,为人师表不应该这样,社会风气出现乖戾,不忍直视。师道乃传道授业解惑矣,教学生做人道理,率为人先,做一个积极的榜样。而非无所顾忌竟做出如此伤天害理之事。古代老师也是一般和学生住在一起,方便交流思想,谈论问题,现代来学校只有在上班时间,下课期间很少见到老师,自然与老师交流就会减少,感情就不会特别深切,互相学习的机会也会减少。

弊:古代儿童教育者如父母老师总会有种功利主义的成人化儿童观,总是把自己的希望加注在儿童的身上。不管他们自己的意愿喜不喜欢,不能换位思考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其所需,总是说我这是为了你好,我累死累活还不是希望你好,你一定要考取功名,才会对得起我们,施与无穷的压力,而现代更是越演越烈,把人逼疯的都有;古代一般母亲在家负责整理家务,教育儿童,父亲则是在外赚钱养家。而中国古代强调男女有别,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严重,女子一般不让上学,到中国近代才解放这种思想,成立第一个专门女子师范学院供女子学习。儿童应该由父母共同培养教育,这样才能吸收双方的好处,男子刚而不失柔,女子柔而不失刚,互相辅助。而现在出现特别普遍的现象关于留守儿童,父母赚钱养家到外地打工,孩子则交给近亲抚养,由于留守儿童出现诸多问题,大部分犯罪的青少年都是留守儿童或者单亲亦或家庭不和谐,他们缺少爱,希望得到大家特别是父母的爱,多些关心与爱抚,可能世界上就不再那么多犯罪事件。

对待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秉承“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不能毫无顾虑全接受,而因此丢失美好的东西。凡事多些思考,儿童教育重在眼前,需学校老师社会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共同努力为儿童创建一个美好舒适的学习环境,注重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身体发展,为中国的发展壮大共同拼搏。

尾注

1、引自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广西教育出版社,修订版,第十一页

转引自《1994十大科技成果》载1995年8月30号《光明日报》。据考古学家及人类学家的最新发现,“人猿相揖别”的年代约始于440万年前。

2、引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三版,第一页

3、引自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广西教育出版社,修订版,第二页

转引自柏拉图著郭斌和等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5,第71页

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史》《外国幼儿教育史》《中国教育名家思想》《童年解放》《发现母亲》

下载论贾环之性格成因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贾环之性格成因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恐龙兴衰的生态学成因探讨及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启示(精选五篇)

    恐龙兴衰的生态学成因探讨及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启示(3-3) 2007-06-24 17:48 恐龙兴衰的生态学成因探讨及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启示(3-3) 3 灭绝的生态学成因探讨 任何物种的兴衰演化都......

    论毛泽东创新思维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论毛泽东创新思维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摘要: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在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极具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来......

    人本主义学习论对教育的启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没有恰当地探讨人类的思维......

    论文_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摘要:在70年前的那个朝夕不保的时代里,有这样的一所学校,在如晦的风雨中,弦歌不辍,犹如一盏明灯高悬西南一隅维系着中华文明的一缕学脉,它就是西南......

    论文 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摘要:在70年前的那个朝夕不保的时代里,有这样的一所学校,在如晦的风雨中,弦歌不辍,犹如一盏明灯高悬西南一隅维系着中华文明的一缕学脉,它就是西南......

    浅谈职业锚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的启示

    浅谈职业锚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 职业锚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论文摘要: 本文介绍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步骤和内容,从职业锚的特点对当代大学......

    席勒美育论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的教育论文

    摘 要:在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剧烈变化的今天,精神的自由日益趋于乏匮。我们的智慧而善的眼光看不到善,看不到自由,看不到我们的美的本质。审美教育通过既有内容又有形......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对教师教育的启示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新手型、熟手型和专家型教师处于专业发展不同阶段在教学策略、工作动机、职业承诺和职业倦怠的特点,指出应依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