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_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时间:2019-05-15 00:5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_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_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第一篇:论文_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摘要:在70年前的那个朝夕不保的时代里,有这样的一所学校,在如晦的风雨中,弦歌不辍,犹如一盏明灯高悬西南一隅维系着中华文明的一缕学脉,它就是西南联大。自它1937年在长沙建校,至1946年以三校复原而告终,在校学生不过8000人,毕业生3800人,却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8位中科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和政治家。因此,面对当代中国大学越来越多,却出不了人才的现象,重温历史,从联大中吸取经验,进而改进当代大学环境,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是十分必要的。关键词:西南联大背景成功原因当代大学的启示 正文:建立背景

一、西南联大的历史。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这艰难困苦的8年时间里(1938年至1946年),共培养了3000多名毕业生。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二、西南联大的情况。校行政组织机构:一个是校务委员会(由3家大学的校长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组成),一个是教授会;专业设置:共设立文、理、法商、工、师傅5个院26个系,另有先修班和体育部;校训:刚毅坚卓;校歌:《满江红》(冯友兰作词、张清常作曲);校风:民主自由、严谨求实、活泼创新、团结实干。

三、西南联大的成就。西南联大8年,前后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闻一多等300余人,都是各自学科、专业的泰斗、专家。毕业生有3000多人,师生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49年)2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学生8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学生)。其中,杨振宁、李政道2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等4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宋平、彭佩云、王汉斌等成为国家领导人。另外,抗战8年间,西南联大从军学生达800多人,除担任翻译外,大部分直接参加了对日作战的远征军和空军,血洒战场,为国捐躯。

为什么在如此艰苦简陋的环境下,西南联大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做出如此突出的贡献呢?曾对这一问题进行过多年研究的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学教授JohnIsrael说,“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研究什么?其实就是“西南联大精神”。提炼、发扬西南联大精神,对于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历史教育意义。结合西南联大研究专家谢泳教授等专家学者的观点。本人认为,其西南联大精神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尊师重教。尽管时处国难当头,当时的政府教育部门还是体现了对大学教育的重视、对大学师生的尊重,从经费、政策等方面尽量给予扶持,保证了西南联大的正常运转。即使在当时战火纷飞的岁月中,教授们依然能安心治学,学生们依然能刻苦学习。

二、独立精神。“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的理念在西南联大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受外界影响和左右,对于行政当局的错误指令,西南联大从校长梅贻琦到教授们都给予了坚决的抵制。

三、专家治校。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有名言:“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非有大楼之谓也”,体现了对专家治校、教授治校的重视,西南联大教授担任的系主任的权利很大,有权全权治理本系的一切事务,有权拒绝来自校领导、教育部门乃至行政当局的不合理指令,他们不怕校长、不怕教育部领导,因为教授们知道自己的价值、知道国家对于专家的重视程度。

四、爱国主义。即使在当时非常困难的环境下,西南联大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没有丝毫松懈,真正体现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闻一多等教授用鲜血和生命向学生教授了爱国主义的精髓,而学生们则在抗日战场上用鲜血和生命、在之后的新中国建设中用汗水和智慧验证了爱国主义精神。

五、精诚合作。当时国内顶尖的三所大学合并在一起,三所大学的校长和很多教授都是顶尖专家学者、蜚声国内外,没有合作精神,会有怎样的乱象是难以想象的。但三校校长精诚合作,把大批优秀教授团结起来,延续了中国教育的命脉,造就了辉煌的成就,实在是教育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如此对比,就可看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乱象的原因,也可找出治理乱象的良方。大学应回归本质,大学要培养的应该是“健全”的精英:他们拥有自由独立的思想、天马行空的创意、逆流而上的意志、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

成功原因

1.联大充分继承和发扬了三校的学术民主精神,特别是兼容并包的精神。联大汇集三校学者专家于一堂,但由于联大充分发扬了学术民主,使联大成为勇于自由探讨学术的论坛,不同学术主张的专家均无向隅的寂寞。这不仅调动了教授任课的积极性,而且也使学生大开眼界,有利于培养思辨能力。

2.联大严格要求、重视实际的学风,集中表现在重视基础训练方面。联大对基础课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设有一年级生课业指导委员会。一年级结束时,有些系规定,某一两门基础课,成绩达不到某个标准不能进入该系二年级。联大规定,所有课程不及格不能补考,必须重修。联大各系科的专业范围比较宽阔,基础方面又有一系列的严格要求,使学生受到扎实的科学训练,应变能力强,有利于以后进一步的发展,经过进一步的学习,可以创新,可以开展边缘学科、新学科的研究,有较宽阔的发展前途。有的联大工学院毕业的学生,后来能领导大型项目的总体设计规划,这与他们扎实严格的基础训练与开阔的思路就有很大的关系。

3.联大教师教学、科研并重,学术造诣深,而且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因而教学质量是高水平的,这是联大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的重要因素。联大许多名教授,如周培源、吴大猷等,因空袭移居郊区,远离学校数十里,为了同学学习效果好,从不采取连续数小时集中讲授方式,一门3学分课程必按每周三次来校授课,不辞数小时辛苦跋涉,并视为当然。这种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深受同学的敬重。联大教授授课风格各异,但一般都反对照本宣科,而重视讲授自己研究所长。

4.联大校系领导,重视教学实验、实习,对保证理工科学生的学术水平起了很大作用。联大刚搬到昆明时,理工科的仪器设备不多。但校方集中财力,尽量通过各种渠道,从上海、香港以至国外购置必需的仪器设备。再加以教员自己动手制造设备,各系都开出一系列的实验课程。如物理系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每年都有实验课,每周一次实验,在战时实为难得。工学院在困难的条件下,材料试验设备齐全,木工、金工、锻工、铸工实习从一年级就开始。

⒌联大实行“教授治校”。联大校长梅贻琦认为校长就是给教授搬凳子的人,大学必须由教授来治理。因此,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在大学治理结构层面,主要有两个机构:一是由全体教授、副教授组成的“教授会”,教授会是一个咨询机构。二是由三常委、教务长、总务长、训导长、各院院长及教授代表组成校务会议,是决策机构。在西南联大,校长、教务长、总务长、各院院长以及各系主任均由教授兼任,没有副职,且常是一人兼任数职。学校很多的专门性任务都交给由教授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去研究和办理,委员会有常设的,也有临时性的。总之,西南联大的决策机构、咨询机构的主要成员都是教授,各种委员会也是由教授组成。西南联大的重大事情都经过教授会议讨论决定,教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学校充分保持了纯洁。

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的启示

一、继承优良学术传统,铸造全新的学术精神(大众教育不能丢了“大学精神)今天,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还需要继续继承优良学术传统,铸造全新的学术精神。然而应该看到,对比联大,现在大学教育缺乏学术精神,这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没有学术精神,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将成为空话。所以,当代的大学教师,不仅需要强调理性原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重视批判性和创造性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和科学的探索精神,营造师生共同探求真理的学术氛围,更要做到不为外部环境左右,要坚持不懈地保持独特的独立教育传统,要做到不以功利为标准来取舍知识和决定对学生传授知识的态度,使不同的学科能够按照本身的内在逻辑发展。其实,名利只是学者工作的“副产品”而不是前提和终极目标,其学术研究受物质报酬左右的学者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学者。

所以,作为一所大学要想获得真正重大辉煌的成就,产生自己杰出的大师,或者作为一位教师,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学学者,就必须具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求知精神;具有一种只追求真理和科学而不问其实际功利的氛围与品格;具有多种学科广泛会通与交叉的知识底蕴。而这却是我国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弱点。

二、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

如今的不少大学,大楼越修越气派,学术上却没有多少建树,这与缺少真正的大师不无关系。西南联大常委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当年许多优秀学生即是慕大师之名投奔联大。罗崇敏说:“如今部分高校变得越来越‘官场化’,这与西南联大精神格格不入。”教授会治校、自主使用教材等,都是西南联大可资借鉴的经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仍存在着观念、体制和运行障碍,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应推进政府管理职能改革,简政放权,使高校真正拥有办学权力。

三、大学教师要严慈相济,用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教师职业,引导青年学子

求真创新成才

傅斯年在一篇名为《贡献大学于宇宙的精神》写道:“如果问办大学是为什么?我要说办大学为的是学术,为的是青年,为的是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在联大,师生共赴国难、生死与共,所以有极强的情感一致性,产生了很大的凝聚力。而当代师生间利益、地位差别太大,缺少同一性是其情感沟通思想交流的主要障碍。若教师今天不仅仅做知识的传声筒,而且还通过在师生间寻找生存价值同一性来提炼凝聚力,那么将更有利于引导青年学子求真创新成才。纵观西南联大教师们的这些做法和精神,很值得我们当代教师去学习,尤其是对于那些热衷于追逐名利、应付正常教学、缺乏敬业精神的教师。对于学生来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做不好一个教师,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和对学生不留痕迹的责任心,也许正是这不留痕迹的爱和对学生不留痕迹的责任心,能建立起学生和教师之间深厚的情感,从而可以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和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书籍:《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西南联大研究--论文索引》

《绝代风流》

第二篇:论文 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摘要:在70年前的那个朝夕不保的时代里,有这样的一所学校,在如晦的风雨中,弦歌不辍,犹如一盏明灯高悬西南一隅维系着中华文明的一缕学脉,它就是西南联大。自它1937年在长沙建校,至1946年以三校复原而告终,在校学生不过8000人,毕业生3800人,却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8位中科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和政治家。因此,面对当代中国大学越来越多,却出不了人才的现象,重温历史,从联大中吸取经验,进而改进当代大学环境,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西南联大背景成功原因当代大学启示

正文:建立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为保存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力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

成功原因

1.联大充分继承和发扬了三校的学术民主精神,特别是兼容并包的精神。

联大汇集三校学者专家于一堂,但由于联大充分发扬了学术民主,使联大成为勇于自由探讨学术的论坛,不同学术主张的专家均无向隅的寂寞。这不仅调动了教授任课的积极性,而且也使学生大开眼界,有利于培养思辨能力。

2.联大严格要求、重视实际的学风,集中表现在重视基础训练方面。联大对基础课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设有一年级生课业指导委员会。一年级结束时,有些系规定,某一两门基础课,成绩达不到某个标准不能进入该系二年级。联大规定,所有课程不及格不能补考,必须重修。联大各系科的专业范围比较宽阔,基础方面又有一系列的严格要求,使学生受到扎实的科学训练,应变能力强,有利于以后进一步的发展,经过进一步的学习,可以创新,可以开展边缘学科、新学科的研究,有较宽阔的发展前途。有的联大工学院毕业的学生,后来能领导大型项目的总体设计规划,这与他们扎实严格的基础训练与开阔的思路就有很大的关系。

3.联大教师教学、科研并重,学术造诣深,而且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因而教学质量是高水平的,这是联大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的重要因素。联大许多名教授,如周培源、吴大猷等,因空袭移居郊区,远离学校数十里,为了同学学习效果好,从不采取连续数小时集中讲授方式,一门3学分课程必按每周三次来校授课,不辞数小时辛苦跋涉,并视为当然。这种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深受同学的敬重。联大教授授课风格各异,但一般都反对照本宣科,而重视讲授自己研究所长。

4.联大校系领导,重视教学实验、实习,对保证理工科学生的学术水平起了很大作用。联大刚搬到昆明时,理工科的仪器设备不多。但校方集中财力,尽量通过各种渠道,从上海、香港以至国外购置必需的仪器设备。再加以教员自己动手制造设备,各系都开出一系列的实验课程。如物理系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每年都有实验课,每周一次实验,在战时实为难得。工学院在困难的条件下,材料试验设备齐全,木工、金工、锻工、铸工实习从一年级就开始。

⒌联大实行“教授治校”。联大校长梅贻琦认为校长就是给教授搬凳子的人,大学必须由教授来治理。因此,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在大学治理结构层面,主要有两个机构:一是由全体教授、副教授组成的“教授会”,教授会是一个咨询机构。二是由三常委、教务长、总务长、训导长、各院院长及教授代表组成校务会议,是决策机构。在西南联大,校长、教务长、总务长、各院院长以及各系主任均由教授兼任,没有副职,且常是一人兼任数职。学校很多的专门性任务都交给由教授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去研究和办理,委员会有常设的,也有临时性的。总之,西南联大的决策机构、咨询机构的主要成员都是教授,各种委员会也是由教授组成。西南联大的重大事情都经过教授会议讨论决定,教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学校充分保持

了纯洁。

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的启示

一继承优良学术传统,铸造全新的学术精神(大众教育不能丢了“大学精神)

今天,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还需要继续继承优良学术传统,铸造全新的学术精神。然而应该看到,对比联大,现在大学教育缺乏学术精神,这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没有学术精神,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将成为空话。所以,当代的大学教师,不仅需要强调理性原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重视批判性和创造性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和科学的探索精神,营造师生共同探求真理的学术氛围,更要做到不为外部环境左右,要坚持不懈地保持独特的独立教育传统,要做到不以功利为标准来取舍知识和决定对学生传授知识的态度,使不同的学科能够按照本身的内在逻辑发展。其实,名利只是学者工作的“副产品”而不是前提和终极目标,其学术研究受物质报酬左右的学者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学者。

所以,作为一所大学要想获得真正重大辉煌的成就,产生自己杰出的大师,或者作为一位教师,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学学者,就必须具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求知精神;具有一种只追求真理和科学而不问其实际功利的氛围与品格;具有多种学科广泛会通与交叉的知识底蕴。而这却是我国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弱点。

二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

如今的不少大学,大楼越修越气派,学术上却没有多少建树,这与缺少真正的大师不无关系。西南联大常委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当年许多优秀学生即是慕大师之名投奔联大。罗崇敏说:“如今部分高校变得越来越‘官场化’,这与西南联大精神格格不入。”教授会治校、自主使用教材等,都是西南联大可资借鉴的经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仍存在着观念、体制和运行障碍,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应推进政府管理职能改革,简政放权,使高校真正拥有办学权力。

三、大学教师要严慈相济,用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教师职业,引导青年学子求真创新成才

傅斯年在一篇名为《贡献大学于宇宙的精神》写道:“如果问办大学是为什么?我要说办大学为的是学术,为的是青年,为的是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在联大,师生共赴国难、生死与共,所以有极强的情感一致性,产生了很大的凝聚力。而当代师生间利益、地位差别太大,缺少同一性是其情感沟通思想交流的主要障碍。若教师今天不仅仅做知识的传声筒,而且还通过在师生间寻找生存价值同一性来提炼凝聚力,那么将更有利于引导青年学子求真创新成才。纵观西南联大教师们的这些做法和精神,很值得我们当代教师去学习,尤其是对于那些热衷于追逐名利、应付正常教学、缺乏敬业精神的教师。对于学生来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做不好一个教师,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和对学生不留痕迹的责任心,也许正是这不留痕迹的爱和对学生不留痕迹的责任心,能建立起学生和教师之间深厚的情感,从而可以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和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书籍:《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西南联大研究--论文索引》

《绝代风流》

第三篇: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启示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严峻,各个行业不断探索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经济管理方式。经济管理是包含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综合性管理学科,对于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是我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出来的经济管理方式,对于现代经济管理具有一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发展意见。

关键词: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经济系统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市场生存压力逐渐增加,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部分人对于传统经济管理方式存在偏见和误解,致使现代经济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应用于现代经济管理虽然存在其不足,但是,由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蕴含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优秀的观点,将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与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相融合,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简介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汇集了我国五千年的历史经验和实践,经历了社会变迁和文化因素的考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管理方式和方法。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是以自然环境作为依托,在国家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约束下形成的综合管理学科。在我国早期社会发展中,主要以农业为发展基础,农业是促进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限制,将各类人群进行区分,并且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社会结构,注重权利的集中化,体现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独具的家国同构的观念。而且由于农业作为古代经济的主要来源,逐渐形成了重农抑商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与此同时,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工商众则国贫思想得到了人们的赞同,提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此外,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伦理教条对家族关系进行界定和限制,直接影响了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由于古代社会贫富差距较大,产生了一系列的平等原则,但是由于革命运动的失败,使得经济和现实的差距再度拉开。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

1.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影响。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情况直接受到农业生产情况的制约,而且经过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或经济结构的调整均无法改变农业占据的重要地位。所以,农业经济管理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经济管理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然而,由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思想过于封闭和保守、缺乏探索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由于传统的思想侧重于实际生产,而现代经济管理思想侧重于理论和意识,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任意一种思想的不全面均无法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货币金融的影响。货币作为促进商品交易的主要手段,对于古代或现代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而退化。在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中亦将货币与金融进行整合,从而形成货币金融管理思想,其形成的依据即满足供求关系。传统经济管理思想通常片面地将侧重点放在粮食价格方面,在粮食价格基础上确定货币价值,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直接取决于粮食价格,从而造成农商矛盾。而在现代货币金融管理中,货币的使用与流通成为了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经济活动,进而出现了贷款行为,若仅仅采用传统的货币金融管理方式必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扰乱社会稳定,影响民族和谐。

3.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企业发展的影响。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在企业中的应用起始于20世纪初期,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显然已经不适用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期间,运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对IT企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但是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应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所暴露出的问题日益显露,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不利于企业提升经济管理效率。现如今,我国约1/3的企业经济效益低下,而且部分仍存在严重的资金短缺现象,还有部分企业由于经营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经济管理手段,正面临着权利肢解的现象。而究其原因即是企业不能够将社会发展与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相结合。

三、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

1.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与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相结合。由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侧重于对农业的管理,将农业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而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必然需要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对经济管理思想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创新。现如今我国仍旧是农业大国,在进行创新和调整的同时,应使得经济管理思想与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相协调,保证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与此同时,为保证我国农业生产的质量和生产效率,需要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的实践与现代经济管理思想中的理论相结合,在较为完善的理论指导下,结合现实发展情况,制定管理手段,使得经济管理方式更加全面和科学。在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注重整体发展,加强人们对经济管理的全面性认知,并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手段。

2.完善货币金融管理相关法律。从古至今,人们将货币和金融视为发展的整体。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依赖于供求关系,凸显农业生产。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由政府决定货币的升值或贬值情况,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在我国部分地方政府的管理过程中,仍存在金融管理仅仅依赖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的情况,对于政府职责并不明确,我国应针对地方现象制定相关规定,对地方政府进行约束,促进地方货币金融管理的工作效率提升。现如今,货币金融管理的最好体现莫过于贷款,贷款是用于调节经济的一种手段,但是往往会出现部分人以此种手段谋取利益,而这正是传统经济管理方式存在的弊端,所以,为了避免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相关问题,我国应规范贷款流程,并制定系统的法律加以约束。对于潜在或已经出现的金融问题能够早发现早处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传统经济管理方式与当代企业管理方式相结合。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对于企业发展来说,科学的经济管理思想能够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稳固市场地位。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必然需要企业更新经济管理方式,以满足现代化需求。近几年,经济迅速增长,各种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仅仅采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必然无法顺应时代的潮流,更无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来说,企业既不能完全摒弃,亦不能完全采用,由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树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但是,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企业应在遵循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创新和发展,依据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制定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方式。唯有将两者科学有效的结合,才会满足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结语综上所述,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对于现代经济管理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现代经济管理方式的制定需要以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为基础。对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传统经验和教训,进行详细的、科学的分析。对于现代经济管理方案的制定应继承优秀传统,并结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从实际出发,通过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方式促进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提升经济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闫博,郭旭.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发[J].现代经济信息,2014,07(24):76.[2]赵秀平.传统企业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14,04(06):104.[3]李俊鹏,颜娟.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与启示[J].商业时代,2014,08(14):111-112.[4]董克兰.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J].科技视界,2013,02(34):341.

第四篇:浅议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办学理念

浅议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办学理念

王苹 孙金梅

(云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92)

[摘要]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基础上,移植于美国的通识教育理论,形成一种以人格培养为中心,融汇中西,文理渗透的通才教育模式,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成立于烽火硝烟中的国立西南联大。本文主要通过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制度和教师通才四个方面来展现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办学理念,并加以总结,最后提出自己对于现今大学教育相关问题的看法与思考。[关键字]西南联大;通才教育;办学理念

西南联大从1938年在昆明建校算起,共办学8年,在这8年的时间里,西南联大以她独特的办学思想和方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这些人才里不乏有知名中外的学者,有对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院士,更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虽然其成立的时间不长,但西南联大这支奇葩却在中国教育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纵观看来,西南联大成功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通才教育理念的深入实践和运用。

一、通才教育相关概念

1、通才

所谓通才,通常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之人,从人才学、教育学的角度则称横向型人才。

2、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称“普通教育”、“一般教育”和“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同义,最早是对基础教育的概括性称谓,如今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一种非专业性教育。该教育模式注重人才多方面素质的培养,除了具有专业特长外,还要培养人的社会能力、创新能力、人格魅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3、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这两种教育是相对来说的,不能只说一方好,一方不好,二者有其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专才教育是为培养胜人一筹的某一特殊技而进行的个性化教育培训,作者简介:王苹,云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92 作者简介:孙金梅,云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92

而通才教育是培养既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人才。其实,通而不专和专而不通都不行,只有把二者可以相互整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通才教育”理念在西南联大的具体体现

1、人才培养

西南联大成立后,对于当时国民政府颁布《抗战建国纲领》中主张的“通专才”并重(实际是主张专才教育),受到三大校长及学生们的抵制与批判。蒋梦麟认为教育之目标除学习知识外,更应注重养成健全的人格,独立不移的精神,精确明晰的思考力。他极推崇个性教育,“新教育之效力,即在尊重个人价值”。认为只有发展个性才能养成健全的人格。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强调指出:“中国将来之希望,纯在人才之多寡,而本校办理之初衷,即以造就人才为目的。”他所指的人才,就是通才。在这方面,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的观点更为明确。他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才次之”为指导,指出中国近代大学的通病是“通识之授受不足”。他认为“窃以为在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所以说,西南联大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秉承造就通才的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

学校实行以学年制为基础的必修课制和选修课制。全校性的共同必修课主要集中在一年级,一般包括:国文、英文、三民主义、伦理学、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一门社会科学基础课目和一门自然科学基础课目。原则上共同必修课是所有学生必修的,不过各院又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而且全部必修课程都让教学经验丰富,知名教授担任,这样做为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二年级开始,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修课程,不受本专业的限制。从三年级起,学生除了按规定范围必修本院系几门主要专业课外,其余全是选修课。联大八年里,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每年的课程都在300门以上。课程不仅多,新颖,而且多是新老教师辛勤钻研的最新成果。一些教授也都自觉地贯彻通才教育的方针,任劳任怨地搞好教学。

“通识为本,兼识为末”要求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都应具有广博的知识,无论文科还是理科,都强调以基础知识扎实作为开设课程的 2

前提,因为基础知识必须广博,所学专科的知识才会扎实。由于西南联大的选课制度重视文理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同时注重“知类通达”的训练,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所以培养出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善于独立思考的一流人才就不足为奇了。

3、教学制度

西南联大极力主张“通才教育”与“自由教育”的教育思想,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通才教育”思想,也可以说是“通才教育”的产物。联大实行的教学制度是学年制和学分制相结合的制度,西南联大规定,每个学生须取得132学分才能有毕业资格,而且至少在校修业满4年才能毕业,如果在4年内不能修满学分,可延期毕业。

在1992年颁布的《大学规程》中,提到,新生入学后,进入到院系之后,如果发现该专业自己兴趣不浓,不喜欢之时,欲转入他系者,可以提出申请,经过转入系主任及教务长核准后,方可转系。一年级基本上是共同必修课,按规定不可以转系或换专业,二年级开始就可以给以自由,这也正体现着为学生成为通才着想。

4、教师通才

作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通才”,其教师本身就须努力成为“通才”,也就说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创新的能力。当时的西南联大荟萃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济济人才,许多教授本身就是文理兼修、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通才大师。如众所周知的闻一多教授,不仅精通诗经、楚辞,还会表演话剧和刻字绘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院长黄钰生教授,不仅把师范学院管理的井井有条,对于中小学教育也很在行,还填写了师范学院歌的歌词,可谓多才多艺。像校长梅贻琦、社会学系主任潘光旦都是学界的“通人”。在西南联大,像这样博学多才的教授还可以列出一份长长的名单,就连聘请的外籍教师也不例外。这些教授在教学方面,不仅严格要求学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鼓励学生超越自己,不要总满足于老师传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老师治学的方法。不仅如此,教授们还主张下一代应该超过这一代,否则社会就不会进步。因为在他们看来,没有独立的思考,仅掌握书本的知识,满足于教授的讲课,是成就不了通才的。

三、总结与思考

西南联大在抗战时期创造教育奇迹的原因之一,可以说就是“通才教育”办学理念的成功实践和运用。在“通才教育”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西南联大先后培养了800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中可谓人才济济,如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中国“两弹一星”的科学家邓稼先、朱光亚;创立了航空发动机的三元流动理论(国际学术界称为“吴氏理论”)的吴仲华;还有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昆、刘东生、叶笃正院士等。秉承着“精神独立、学术自由、以人为本、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的西南联大,不仅丰富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形态,也极大提升了中国大学的学术底蕴和文化内涵。西南联大创造了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辉煌,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的凯歌。

如今,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在通才和专才上的培养问题一直存有争议,究竟大学是该以培养通才为目的,还是以培养专才为目的,对于这一问题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进入大学学习就是为了谋求职业,必须要掌握一门技术或专业,况且学习这门知识会花掉很多时间,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别的知识和学科,至于人的全面发展就没必要了。其实,殊不知,在专才教育的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在自己的领域中发挥作用,一旦脱离这个领域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会,培养人才与需求人才的差距会越来越大。面对现在的就业形势,专才已不再适合这个社会,而需求更多的却是通才。现实的例子就是现在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并非是自己大学所学的本专业,而以后的发展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所以,加强通才教育不仅是在弥补专才教育的不足,也是为了满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终极目标的需要。

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是以学生为出发点,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与社会结合,参与社会,提升自己的修养,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也是西南联大能培养出众多符合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梅贻琦教授在《大学一解》中所言:“而教育之最大目的,要不外使群中之己与众已所构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且进以相位相育,相方相苞;则此地无中外,时无古今,无往而不可通者也。”通识教育重在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的教育重在通识教育的实施,唯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从这个角度思考,也就能够体会到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理念在今天 4

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借鉴意义了。

参考文献

[1]杨立德.西南联大的斯芬克司之谜[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5 [2]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一][Z].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3]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4]张伯苓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54 [5]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161 [6]黄欣.西南联大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启示[J].江苏高教,2003(2):78—80 [7]江渝.“通才教育”:西南联大成功经验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8 [8]江渝.西南联大:特定历史时期的大学文化[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9 [9]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一][Z].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王苹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一二一大街298号云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1705信箱 邮编650031 电子邮箱:315600423@qq.com

第五篇:熔西南联大之精神 铸现代大学之脊梁

熔西南联大之精神 铸现代大学之脊梁

——写在西南联大七十周年之际

罗崇敏

2008年11月1日

光河速走,斗转星移,七秩华章掀页而过。值此西南联合大学在昆建校暨云南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重读西南联大垂世之精神,慎审现代大学办学之关楔,扬西南联大之风骨,挺现代大学之脊梁,于当世之学人,乃纪念先贤传承文明开拓新貌之最好印证。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70年弹指而过,但这首西南联大校歌雄浑慷慨的激越之声依然在联大人及其传承者们心中萦绕。誓雪国耻、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心系国运、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凝聚了联大师生在国家危亡之际的所有情感和意志,也激励着今天的中华儿女将爱国的思想与激情代代相传。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而联大的精魂永存!我们今天看到的已不再是抗战硝烟弥漫的战场与捍卫民族独立的奋争,而是和平年代不断改革创新的快速发展以及万象更新欣欣向荣的蓬勃气象。在中华民族踏上科学发展的新征程之时,在当代高等教育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之时,在时代发展对现代大学寄予了更高的现代期望之时,蕴蓄并彰显于西南联大之内,塑就了辉煌办学成就的联大精神,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真正意义上现代大学的建设,富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南迁昆明成立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建校于抗战之时,校外风雨如晦,战乱频仍;校内经费奇缺,条件恶劣。然而联大师生弦歌不断,笔耕不辍,治学不止。在极其艰苦的办学环境下,联大“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汇聚了中国最强大的高校师资阵容,一时蔚为民主堡垒、学术重镇、人才摇篮。吴有训、陈省身、朱自清、冯友兰等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名师和无数从这里走出的学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栋梁之才。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李政道,“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朱光亚、王希季等8人,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等4人,中国“两院院士”175人……可以说,西南联大所培养的人才粲若星河!当物质条件极其贫乏之时,正是精神的光辉滋养着奋斗不息的心志,激励着联大的仁人志士们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了最优秀的人才,创造出了一个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一个民族可以暂时流离失所,但决不能丢失赖以凝聚的民族文化精神。西南联大人怀着“续中国学术之余脉”的时代责任感,使中华民族得以在民族意志与精神的存亡关头保存了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髓。

大学之为大学,首先在于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是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正因为大学有不朽的精神存在,才得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作为一所战时大学,西南联大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硕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刚毅坚卓、厚德至爱的高尚品格。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在联大人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在衣食紧缺、甚至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的**年代里,联大人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都践行着坚忍不拔、卓然不群、刚强果敢的精神,追求真理,传承文化,表现出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所怀有的巨大责任感,彰显出对国家和民族大爱与至爱的耿耿情怀和拳拳之心。当今时代,在我们的祖国正排除万难昂首崛起的历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爱国明志、刚毅坚卓、厚德载物、奋发有为的传统,是我们最为需要的精神指引。

至诚至真、兼容并蓄的学术品质。联大三校一体,大师云集,名家荟萃,师承有别,学派各异。在诚敬礼让、民主宽容之精神下,联大人遵循学术自由原则,剔出门户之争,排除派别之扰,至诚合作,包容众家,自觉把学校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形成了“同不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的独特学术风骨,维护着优良的学术研究作风,使学术成就推陈出新日益进步。现代大学的发展,必将体现“百川汇海,有容乃大”的趋势和精神,也更需要具备“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胸怀和气度。西南联大的融会百家,包容大气,是给我们最好的启迪和引领。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进取意识。艰苦岁月中,联大人始终以追求卓越为奋进的航标。教育目标上奉行“通才教育”,培养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培养取向上不仅注重生源质量,更对在校学生严格要求;办学管理上充分发挥民主精神,坚持“教授治校”。正是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进取意识,使联大学子成就大器的基础得以锤炼与夯实,大批一流人才涌出,展现出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交相辉映的动人风采。重现中国现代大学在世界大学之林的光彩,必定要具备勇于进取、自我超越的精神,必定要践行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气魄与信念。潜心治学、诲人不倦的敬业态度。劫难的年代不能动摇联大人教育为国的至奉,艰辛的生活也动摇不了联大人治学求学的执着。不少为师者摒弃国外优裕的条件,甘守清贫,呕心沥血于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无怨无悔;大批求学者千里迢迢跋涉而至,以师为楷模,孜孜以求。高尚的爱国情操,深厚的文化素养,精湛的专业学识,让联大人在8年的短暂历史中放射出了人文精神的耀眼光芒。纷繁的现代社会中,要在学术上取得卓越成就,要在现代大学的建设中赶超时代潮流,就必须像联大人一样淡泊明志,临近致远,踏实做事,低头做人,潜心学问,静心育生,实现事业和人生的长远发展。

传承人类文明,秉承精神品格是大学的使命。相对于西南联大而言,现代大学在当今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基础之上,应寄予大爱、大师、大厦、大为之望。西南联大的杰出成就源自其精神的指引,现代大学的建设及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传承文化之功能的实现,需要现代大学精神的支撑。身处西南联大的溯源地和发祥地,云南高校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传承优势和义不容辞的传承义务。我们的责任,就是将时代特征与西南联大精神宝库中的精髓相结合,渗入现代大学的方方面面,塑就现代大学的精神脊梁。以下四方面,是建设现代大学过程中迫切需要继承和发扬的精神要素。

第一,凝聚以爱国热情为核心的精神信念。时代的背景是不断改变的,而时代的使命却一脉相承。今天的时代与西南联大所处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但深沉的爱国心和赤子情仍然是中华民族的情感核心。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竞争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可预测的风险所带来的发展阻碍,刚毅坚卓,求真务实,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现代大学的全面建设,凝聚民族意识和精神,化爱国热情为报国之志,化报国之志为强国之行,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资源,是对西南联大精神在当今时代的最好诠释。

第二,弘扬精诚团结、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现代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敢为人先、勇于超越的气魄,需要团结一致、精益求精的精神,需要超越时代、开阔高远的眼界,需要潜心研究、埋首耕耘的实干。在当今国际经济文化思想不断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需要融汇西南联大治校办学的精神精髓,优化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创新机制体制,强化专业建设,拓展科研成果,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水平,深入探索研究,不断开拓进取,以国际化思维,本土化行动,现代化目标,实现特色发展、快速发展、高效发展。

第三,树立大师为重的师资理念。大师为重、贤乃有为是西南联大的师资理念。梅贻琦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现代大学当以大师为基,视大师为兴校至宝;现代大学教师当树学术研究之正气,守品学育人之节操,养大师之气,厚大师之德,传大师之智,扬大师之范。无大师之队伍,亦无现代大学之底气。聚现代大学之教育理念,立学高身正之大师意识,炼笃学明理之大师能力,建学养深厚之大师师资,乃实现现代大学教师价值与办学目标之关键所在。

第四,夯实学生追求真理与终身发展的基础。遵循西南联大的人才培养规律与理念,现代大学当以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真理价值为核心,以大爱之心,引导学生求取真知,追求真理,培志冶趣,铸品养德,博学笃行,壮体载智;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崇尚生存,幸福生活,体现生命价值,实现智慧人生;引导学生如联大人一般富有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富有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富有理性、学识与能力,成为社会和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栋梁之才。

西南联大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瞬,但其辉煌的教育业绩和卓越的教育地位却永远在教育史上熠熠闪光。作为一所传奇大学,西南联大业已形成的精神价值,早已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性,彰显出强大和永恒的生命力。联大精神留予当代社会和现代大学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予人以深思和启迪,永远让人景仰和传承。在现代大学的改革创新、教育理念、体制机制、学术研究、学科建设、育人目标、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服务社会功能等方面,西南联大精神都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和积极的借鉴。熔联大精神于现代大学的建设理念及过程中,必将顶起现代大学的精神脊梁,也必将激励一代代后继者秉承联大的崇高精神,为人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而不懈奋进。(完)(注:作者系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云南省教育厅厅长)

下载论文_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_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南大学论文提纲 - 副本

    平阳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摘要: 关键词: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测量研究法 1、测量对象: 2、测量内容: 3、测量检查方法 三、结果分......

    五四运动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五四运动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1919年5月4日,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掀起了一场伟大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在五四运动中,当代青年所呈现出来的精神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

    毛泽东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毛泽东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什么,精髓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所在,因......

    当代教育思潮论文

    当代教育思潮论文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摘 要:孔子,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有教无类的大众化教育,强调德育和智......

    近代史论文-五四运动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安波涛

    五四运动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摘要: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无论是对于当时,还是对......

    《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论文)

    《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学校名称:韶关学院 院系:教育学院专业:10教育学 学校代码:10576 密级:公开 中图分类号:G61 摘要: 《弟子规》为清朝秀才李毓秀所作,原名为《训......

    西南大学党课结业论文5篇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调查报告 摘 要:政治信仰,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群体或个人,对理想社会模式及其社会政治理论的笃信、追求与自觉。而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强盛......

    主体间性对主体教育的启示论文

    [摘要]单子式个人主体理念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为了使人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对立分离状态中结合起来,西方哲学提出了“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