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思潮论文

时间:2019-05-15 04:21: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教育思潮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教育思潮论文》。

第一篇:当代教育思潮论文

当代教育思潮论文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摘 要:孔子,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有教无类的大众化教育,强调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总结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和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身体力行的倡导乐学和终身教育,期望通过教育培养士和君子推行德政礼治,构建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他首先开启了私人讲学,并加以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关键词:孔子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一、孔子生平

贵族出身: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圣人降世: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儒略历公元前551年,格里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yú dǐng,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早年经历: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征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迎娶了宋国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步入仕途:鲁昭公十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鲁昭公十一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出仕修经:鲁定工六年,孔子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他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鲁定公十一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周游列国: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而在下一年又回到鲁国。鲁哀公二年,孔子再次从鲁国来到卫国,之后去到离开卫国经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和叶国,鲁哀公七年,孔子又回到卫国。驾鹤西归: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

二、思想来源

(一)源于民本主义的“仁”的思想

孔子学说是仁学, 它源于民本主义, 其主要内容是继承西周以来的敬德保民思想。仁学是孔子首创的, 但“ 仁” 字却早就出现在孔子之前。《尚书》《仲馗之浩》有“ 克宽克仁, 彰信兆民” , 《大甲》有“ 民阁食怀, 怀于有仁.” 《泰譬》有“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孔子继承了他以前的仁的思想, 最终把仁发展、完善成为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仁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它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人道主义。孔子非常重视人和人的社会作用, 他第一次把人们对子社会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归之于伦理。事实上, 他所希望的社会就是要有一个圣君、贤臣、好民。由此社会观出发, 提出了“ 泛爱众而亲仁” 的思想。孔子的人道主义, 在当时客观地起到了照顾人民利益的作用, 很自然地把人与君, 人与臣, 臣与宕, 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起来, 使得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达仁是修身的目标。

理想人格。它侧重于人格完善, 以扬真善、美, 抑假、丑、恶为宗旨, 通过人的自觉行为去追求仁, 确如“ 民之于仁也, 甚于水火。”(《论语·卫灵公》下引《论语》不再注明)孔子的理想人格主要反映在他对圣人, 君子, 仁人, 成人的寄托上。他把人所具有的最美好的品德都集“ 君子”一身。这种借助自觉力量去求仁的功夫, 完全区别于宗教式的盲目信仰。孔子一再宣称是个人的气节与操守, “ 可以托六尺之孤, 可以寄百里之命,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任重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 “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人, 有杀身以成仁。” “ 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一句话, 孔子的理想人格就是要做仁人, 使得人的世界观与理想紧密结合, 融为一体,井由此形成了孔子思想伦理型的特征。

协调作用。由上述人道主义, 理想人格所规范的行为准则, 必然构成一种以人格完善为目的的, 具有一定广泛性, 并为人们所容易接受的心理结构, 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协调关系就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和“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两句话。这样所达到的一种思想境界是崇高的, 逾几千年而不衰, 并深深凝聚在民族精神之中。成为有别于其它国家和民族的中国人民独有的美德。

(二)源于宗法制的“礼”的思想

“礼” 产生于氏族公社后期的宗法制, 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直接来源。章学诚讲:“孔子 之大, 学周礼一言可以蔽其全体。”

孔子的礼, 大则治理国家之大法, 小则为人处事之礼貌, 它有三个主要特征。尊卑之序。这是孔子礼的核心, 孔子终生恪守周礼, 尤其是在对待君、巨、父、子关系方面, 表现的更为尽致。《论语·乡党》篇记叙孔子过君位, 虽然君并没有在那里, 只是一个空位子而已。可他仍然毕恭毕敬, 面色矜庄, 言语中气不足,憋着气好像不能呼吸一样,一直到退住堂屋,面色才稍微放松。

节己修身。孔子把礼为节序又应用到节己修身方面,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他非常注意强调人们要“ 忠” “ 信” “ 义” “ 让” “ 敬” 等。对于这些内容, 孔子并不是单单对上层统治阶攀西宣的厂对所有的人都是适用的。孔子的礼不象过去的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 而是广泛于所有民众之中, 大家都有行礼达仁的权力, 从天子以室庶人都被制约在礼之中`、因此犷这种礼的下放,严格讲来也是提高庶人的地位, 不管什么人, 只要按礼去规范自己的行动, 井在能近取譬中告达仁, 都可以成为高尚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孔子的社已经不再是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专利品,而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

仁礼的相互制约性。仁是内容, 礼是形式, 仁礼是矛盾的, 又是一致的。礼是宗法制的产物, 其实质是它的等级性、保守性和由此表现出来的反动性。仁是在原绍民本主义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有其明显的民主性和由此荞现出来的进步性。因此, 从客观上讲, 仁的民主性无疑要冲击礼的局限, 而礼的保守性义必然午方百计地限制仁的民主性。

(三)无过无不及的“中庸” 思想

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 是孔子学说的哲学方法, 也是孔子的唯物主义思想部分中最核心的内容, 是辩证法在孔子思想中的典型运用, 中庸贯穿了整个孔子思想体系。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他认识客观世界和修养主观世界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方法。最能反映孔子中庸思想的是孔子答子贡的一段对话: 子贡问: “ 师与商也孰贤” , 子曰: “ 师也过, 商也不及。” 曰: “ 然则师愈与? ” 子日: “ 过犹不及” , 孔子认为, “ 过” 与“ 不及” 都不是中庸, 这就如同我们现在讲“ 左” 与“ 右” 都不好, 最好的则是把握两端, 取其中间。当然, 这里的中间不是一个简单的长度概念, 并非刚好二分之一处, 实际上是恰到好处, 即适中。

中庸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极为丰富。在人伦方面, 它体现了一种美德;在教育上, 则主要反映和体现在“ 性” “习” 之间的辩证关系方面;在评价人方面, 中庸则表现为“ 无求备于一人”;在施政方面, 中庸财表现为宽猛相济。

(四)“天下为公” 的大同思想

大同思想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形成一个完整的孔子思想体系, 它是一个奋斗目标, 是纲领, 寄托了孔子的远大政治理想, 是孔子入仕行道,终生为了奋斗的最终目的。

孔子基于对远古社会的道念和对当时社会的示满弓片以人道主义为出发点, 借助神话传说的内容、形式, 继承和发扬了和、同、平、均的思想, 构画出了一个以“ 天下为公” 为主要侍征, 老安, 少怀, 友信的社会扩客观上反映了被压迫者的愿望与要求。关于这方面的内容, 《论语》中已经很多, 但更完整和有代表性的,还是《礼运·大同章》。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

(一)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1)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贫富、等级 播学于四夷:不分地域、种族 2)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南郭惠子)

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子贡)(《荀子·法行》)

3)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二)教育作用

1、教育的社会功能

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

2)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

2、教育的个体功能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

2)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阳货 》)

3)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4)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阳货》)

(三)教育目标

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

2)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3)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

(四)教育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1、道德教育内容 礼与仁: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2)伤人乎?不问马。(《乡党》)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孝悌:

1)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2)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3)孝慈则忠。(《为政》)

忠信:

1)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

2)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子路》)3)民无信不立。(《颜渊》)

2、知识教育内容(新六艺-六经)

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2)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3)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五)道德教育

1、德智关系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

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2)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2、德育过程

知:有德者必有言。(《宪问》)情: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子罕》)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卫灵公》)

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

3、教育原则与方法

立志乐道: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自省自克: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改过迁善:

1)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2)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

(六)教学原则

1、启发诱导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八佾》)

2、因材施教

1)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四书集注》)2)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

3、学思并重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4、温故知新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谦虚诚实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七)论教师

1、言传身教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3、循循善诱

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子罕》)

作为一个未来教育者,一个未来的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好榜样,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教师要教好学生,要是学生学好,就要身体力行:即要求言行相顾、言行一致。孔子认为道德认识的真假与深浅,依靠道德践履的检验证实。就要广于见闻:即要博学,学识要广。就要教学相长:即孔子认为师生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可以互相启发,在教学上收到良好效果。子游在武城当行政官,治理很有政绩,孔子参观,听见弦歌之声,笑着说“割鸡焉用牛刀”。在孔子看来礼乐制度用于治理国家,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地方是大材小用。子游听到后说:“以前我在老师那里收到的教育,君子学习礼乐,就会有博大胸襟去爱别人,小人学了礼乐,就能懂得道理,容易听从指挥。”孔子听后说:“前言戏之耳。”说刚才是孔子自己和子游开的玩笑。还要克己内省,即勇于面对学生,承认自己的不足等等。

因此,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做好榜样,还要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不仅要为学生解惑,还要为自己解惑,提升自己。同时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做贡献,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良好发展,为现代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就为教育者如何不断地完善 发展自己?如何促进他人、奉献他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理论指导。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者的作用,他们在教育的指引以及教育方针、政策的实施、实现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促进现代教育的实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现代教育事业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方延明.孔子思想的四个来源和四个组成部分.求索,1985年第五期

第二篇:当代社会主义思潮论文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球化大背景之下和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这些纷繁缭乱、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对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当代社会主义思潮论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多种影响广泛的思潮,诸如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等。这些思想鲜明表达了不同社会群体、阶层在急剧变动的时代的愿望与感受。当代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力军,是时代的敏感者,更是被时代冲撞和牵掣的前沿主体。由于当前多元社会思潮碰撞交锋,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青年大学生非常容易陷入主体性困惑中,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成才,特别需要社会思潮的正确引导,使他们拥有充满阳光,积极向上的人生。因而,研究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和根据这些影响制定相关的对策,对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的信念,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与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思潮;大学生;影响;对策

一、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涵义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建立在特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上,在某种范围之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并具备某种相关的理论形态,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具有重复性、政治性、现实性、群体性、可引领性的特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在文化领域中的反映,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精神表现,反映了不同群体与阶层在当前社会变革中的感受、期望和经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各种思潮不断产生,它们之间相互碰撞,交流传播。使当代中国思潮除了具备了政治性、群体性、现实性等一般特征的同时,又具备了自己不同于其他思潮的特质,如:既有生态主义思潮爱国主义思潮等进步的、正确的社会思潮,又有一些诸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思潮。它们此消彼长,互相对立,对社会产生不同影响。

二、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社会思潮对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理想信念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稳定时期,受其影响更是深刻。作为对社会思潮最敏感的人群,当代社会思潮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正确的因素给他们以思想熏陶、推进其社会化的进程、激励青年大学生为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而积极奋斗;另一方面,消极甚至错误的因素则会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与社会发展。

(一)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维

当代社会思潮多种多样: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文学、艺术……内容无所不包无所不论,为当前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首先从思潮所涉及的内容方面,既有关于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性问题,描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为未来勾画蓝图的思想,例如全球化思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化思潮等;又有审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缺陷,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路径的思想,如民主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危机理论、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等;另外有些思潮还从价值伦理的视角研究公平与正义、民主、和谐、善与恶、美与丑,而后现代主义从反思的角度质疑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更是引起特别关注,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当代社会思潮内容丰富,种类多样,视角独特,使大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开阔,分析问题的思路得到了拓宽,使他们更能够多角度的思考现实问题。

(2)增强了民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一方面,热爱国家,关心民生及政治责任感等多种社会关怀在大学生身上始终体现着。在与社会思潮相关联一些生命价值、事业追求、政治理想等方面,相应地表现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立志报国,理性的克服灰色文化中的过多的如存在主义、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等消极成份。另一方面,在高校强调办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的指导下,开辟和疏通各种渠道反映广大师生利益需求,当代大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基本能够充分表达。受到相关社会思潮影响,各高校以学生为中心,开辟多种渠道满足学生需求,同时,随着利用网络、论坛等大众媒体,表达利益诉求的日益增多,大学生的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意识明显增强。

(3)提高了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当今世界是全球化、开放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也更加多样化、全方位。特别是随着网络和手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变得多样化,这样的变化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风险,同时也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比较与鉴别。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同时更有助于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在客观上达到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妨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和理想

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本质上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同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它作为目前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思潮,其主要表现就是思想上的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推崇个人自由,实现自我价值,反对外在干预,主张自由竞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观点对青年大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它促使很多大学生动摇了社会主义信念,严重妨碍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与理想。

(2)消费主义倾向呈现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从我国封建社会到近现代,一直是人们信奉不疑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来,由于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勤俭节约的美德受到了严重冲击,同时也在多方面的影响到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首先,消费主义导致了大学生盲目从众、竞相攀比。如追求名牌,崇尚档次等。受到消费观念的误导,引发了大学生盲目消费行为,充斥校园的每个角落的攀比消费、超前消费、媚俗消费、赶潮消费、“面子”消费、等高消费行为更是屡见不鲜。其次,消费主义思潮对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起到了阻碍的作用。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的强烈性与无节制性使大学生变得贪图享受、独立性差、讲排场、爱慕虚荣等,遇到问题总是习惯性倾向拿金钱去衡量与解决,而失去了自己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最后,消费主义思潮还是导致大学生走向犯罪道路的一大原因。由于受到强烈的消费欲望、嫉妒性的攀比意识的影响,引发了一些大学生在物欲面前失去自制力,从而走上了犯罪道路。(3)价值取向唯功利化

市场经济的目的是追求利润。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的弊端充分显现,轻过程,重结果,因此造成了多种社会病与心理病,例如贫富差距拉大和急功近利等。这种市场不仅在经济领域形成重要影响,还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青年大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急功近利的社会心理的熏染,他们都期望迅速成长、建功立业,不可否认,一定的功利心理可以激发青年大学生自立自强,锐意进取,奋发图强,进而开拓自己的幸福生活,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然而过分地急功近利,会不可避免地腐蚀着不少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其陷入功利主义的迷途。从而使价值取向唯功利化,失去了自由追求全面发展的向上心理。

三、大学生正确应对社会思潮的对策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思潮并存是客观事实,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的特征,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的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大德育教育。

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所以需要对这种力量进行正确引导,发挥其对大学生接受新思想、修身明德、立言正行的重要作用。因此,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大力营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组织融思想、学术、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哲理深刻、富有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了解国情民意,了解外国与中国,了解历史与现实,从而使他们摆脱颓废虚无的后现代主义、吃喝享乐的消费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同时为大学生提供多种思想交流的平台,让他们通过自由、平等的对话、讨论,来表达对当代社会思潮的认识与理解,使他们学会在思想的碰撞中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得出对社会思潮的正确认识。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识别能力

首先,大力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使大学生掌握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而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研究、解决问题。要加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消除大学生对消极的社会思潮的神秘感、新奇感。在此基础上,以积极、主动的态度用开设选修课、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来研究和回答学生关心的各种社会思潮,并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研究讨论。让学生在学习与对比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发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自觉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及发展奉献聪明才智。其次,要通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先进社会思潮、抵制不良思潮,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参考文献]

[1]张晓红:加强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5,12.[2]陈学明:当代中华民族主义与青年政治社会化[J].理论与改革,2005(6):10-12.[3]查国平:全球化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惟政治教育立异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4]侯惠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凤凰网,2011-10-11.

第三篇:当代西方经济思潮

《当代西方经济思潮》简介

一、课程名称:《当代西方经济思潮》

课程英文名称:《TheWestEconomicThoughtOf The Contemporary Era 》

二、学时与学分:32学时1学分

三、课程类别:经济管理类(类别编号:748)

四、内容简介:

1、两大经济思潮及其在当代的消长(1)“凯恩斯革命”:国家干预主义在当代的兴起,其中包括凯恩斯经济学、美国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新制度主义、瑞典学派等。(2)钟摆回转:经济自由主义的新发展,其中包括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弗莱堡学派、哈耶克新自由主义、公共选择学派、新制度经济学等。(3)凯恩斯主义的复兴与“克林顿经济学”

2、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熊彼特创新理论和罗斯托成长阶段论。

3、各学派共同就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研究的各分支理论,包括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比较经济学等

五、课程教材:罗志如等编:《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六、参考教材:

(1)胡代光、厉以宁编:[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流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蒋自强、张旭昆编著:[三次革命和三次综合----西方经济学演化模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蒋自强等编:[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蒋自强等著,《经济思想通史》第四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七、考核方式:考查

第四篇: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文艺思潮的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文艺思潮的论文,我们来看看。

受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的影响,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具有多变的特点,当代资本主义是各种文化思潮产生并变化最快的时期。各种新思潮新流派层出不穷,有些派别甚至成为转眼即逝的匆匆过客。因此,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呈现着一种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面貌,是以多样化为其重要特征的。各种文化同时存在,相互冲击、相互碰撞,也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各种文化的碰撞交流,构成了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发展变化的动力,呈现出一种活跃的文化景观。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的众多思潮中,极具代表性的是大众文化、网络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思潮。

一、大众文化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大景观之一是大众文化思潮的兴起和流行。所谓大众文化是同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文化(亦即知识分子文化)相区别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是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两大潮流,二者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但是,当代的大众文化的势力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甚至有压倒精英文化的趋势。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传播工具迅速普及,电视已进入每一个家庭,而网络的兴起更使得各种信息能得到更迅速更普遍的传播。这就使得普通大众有可能享受到原来只有少数的社会精英才能享受到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劳动工作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而工作时间却大大缩短,人们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去享受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

大众文化的出现,使文化不再仅仅是知识精英所独占的领域,而且也改变了传统文化那种突出的意识形态性质的宣传教育的职能,从而不再使文化成为远离市场、远离经济的曲高和寡的高雅领域。大众文化甚至还导致了文化工业的出现,使文化成为经济领域的一种产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工业,文化走上了商品化、产业化的道路。人类能够象制造工业产品那样,规模化地生产出大众所需求的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各种流行音乐、卡通片、电视连续剧充斥市场,供普通大众消费。资本家通过制造销售高技术的文化产品,从大众的文化消费中取得可观的利润,文化与资本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文化的资本化。

大众文化是一种流行文化。大众文化迎合人们的趣味和爱好,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因为众多人的追逐、相互模仿形成一时的风尚,成为时髦。流行文化是同商业性联系在一起的,出于追求利润的动力,文化制造商们为了迎合大众的趣味和爱好,不断迅速地制造出大众所欢迎的文化商品,推动着某种时尚的流行,从而形成了某种流行文化。流行音乐就是流行文化的典型表现。一般地说来流行音乐能够抓住大众尤其是年青人的情绪,引起他们的共鸣,而又通过现代先进的传媒而迅速传播,从而成为了流行文化,就象当代西方社会普遍流行的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那样。

大众文化的另一景观是追星文化。流行文化对大众,尤其对青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人们对某种时尚会形成一种疯狂的崇拜、追逐,从而产生了一批批的歌星、舞星、影星。追星文化的形成带有浓厚的商业主义的色彩,明星是大众文化的产物,也是商业炒作的结果,他们往往因为商业的需要而被制造出来。没有商业包装、没有传媒的炒作,就没有明星。明星本身就是知名度,明星就是金钱,能够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因此明星才会不断地被制造出来。在当代西方大众文化的每一个领域中都不能没有明星,从好莱坞的电影到百老汇的歌剧,从流行音乐到通俗小说,从电视传媒到各种各样的杂志刊物,到处都是明星的风采,明星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在大众中形成狂热的追星族、发烧友,从衣着到举动,模仿明星的一举一动,从而使大众文化成为由明星和追星组成的浪漫的世界。

大众文化也是一种消闲文化。大众文化的兴起及其流行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助长了人们消费、娱乐的心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剧烈的自由竞争中,人们为了生存,为了发财欲望的满足而不得不疲于奔命,人们的身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需要在工作之余放松高度绷紧的神经。糜糜之音、浪漫故事给人以一种感官的心理刺激,一种肉体享受,大众文化是消闲性的、娱乐性的消费,而不再是一种审美的精神享受。

在大众文化中,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大大地弱化了,而其娱乐功能、消闲功能、商业功能却大大地强化了。通俗的大众文化对传统的精英文化构成了挑战,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的精英文化所具有的教化功能、宣传功能,也就是削弱了传统的精英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这是一种客观事实。但是正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诸多理论家所意识到的那样,特别是象法兰克福学派所作的批判性分析那样,大众文化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的一种文化模式,具有操纵大众的思想和心理的作用,它缺乏批判和否定的向度,而是对当代社会的肯定性的文化。从表面上看,大众文化弱化了意识形态性质的宣传教化作用,但在实质上却堕落为维护现有统治的意识形态的工具。当人们沉溺在当代流行的大众文化中,却丧失了个人的独立、自由的意识,丧失了批判的革命的意识,从而保证了现存统治的继续。

二、网络文化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化的时代,网络不仅进入了社会经济领域,从而推动了生产、消费的经济活动的变革,而且网络也已进入了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使传统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网络文化的时代。网络文化的兴起,再一次体现出科学技术对人类文化活动的巨大影响,科学技术的变革不仅能引起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而且也带来了作为精神活动的文化生活的巨大变革。

网络文化具有共时性的特点。网络的出现引发了文化载体及其传播方式的革命,使文化信息能在同一时间得以迅速的传播,打破传统文化载体及其传播方式所具有的时差性。传统的文化传播,或者是口头传述的表达方式,或者是文字印刷的书刊表达方式,其传播速度慢,传播速度有限。网络却能够以最快速的方式将声音、文字、图形、色彩、数字熔为一体,并以最快的形式同时传播出去,它使得文化产品不必经过出版社、印刷厂、书店而迟迟被读者所接受,进入网络的人们能够同时接受某种文化信息、参与某种文化活动。

网络文化又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网络文化不仅打破了传统文化载体及其传播方式的时差性,而且也克服了其地域的局限性,具有开放性的特征。网上作品的传播,能够迅速到达其它地域,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而进入别的地区和国家,为其它地区和国家的人所接受。网络时代是个地球村的时代,网络经济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而网络文化使全球性文化成为可能。网络文化打破了旧有的时差性、地域性,开创出一个共享性、开放性的文化世界。在网络世界中,人们文化交流的距离缩短了,文化交流的界限淡化了,甚至能进行超国界、超时空的文化对话、讨论和交流。

与传统文化相比,网络文化有了一种更新的文化存在和文化活动的方式。由于网络文化的载体及其存在方式的深刻变化,它超越了传统文化的那种纯语言化的存在方式,具有超文字、超语言化的特点。网络文化不仅具有语言、文字表达方式,而且有图象、色彩、数据、声音,甚至是气味的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表达交流方式,使人们有着全新的文化感受,调动起人类的各种感受器官的活动,甚至能营造出虚拟化、数字化的时空,使人的思维、想象力能够更自由的展开。就象普遍流行的电子游戏机那样,让人置于一个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无法感受到的梦幻世界中,使人入迷,甚至于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在网络文化中,人们的文化活动、文化消费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欣赏,而是融视、听、读、想象于一体的,具有了动态性、全景性、逼真性的特点。

网络文化的出现进一步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在传统文化中,文化的创作者和文化的消费者是相互分离的,作家、画家、音乐家等艺术家创造出作品,而读者、观众是被动地接受作品。网络文化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交流方式,原先作为被动的文化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同创作者交流,创作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在创作过程中直接接受读者的各种意见和观点,从而使文化创作变为创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参与,这样的文化过程是参与式的、交互式的互动过程,从而展现了一种新型的文化活动方式。

值得指出的是,网络文化的出现进一步推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的潮流。网络文化为大众的直接参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人人都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作品,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通过自己的网页直接与他人交流、讨论,而无需经过编辑的筛选,也没有权威的限制,而能自由地在网上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样,文化的创作就不仅仅是个别专家、艺术家所垄断的专利、特权,人人都有参与网上的文化创作的机会和自由,在这一点上就跨越了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鸿沟。通过网络的广泛参与,网络文化不再是供知识分子、社会精英所独享的雅文化,而是大众共同参与的通俗文化。

三、后现代文化

后现代文化是后工业社会文化,也有人称其为晚期发达资本主义文化或后资本主义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59年美国著名的社会科学家丹尼尔·贝尔第一次用“后工业社会”(Post-industrialSociety)来表示这个新型的工业化社会。随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出现了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的趋势,诞生了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开始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美国,70年代盛行于西方发达工业社会,至今仍风靡整个西方社会,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之一。后现代主义的潮流不仅影响到当代的哲学、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理论领域,也影响到当代的小说、诗歌、戏剧、音乐、美术等文艺领域,甚至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后现代文化是反抗性的文化。后现代主义潮流是对西方传统文化的反抗,是对现代性的反抗。自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社会形成了占主流地位的资本主义传统的价值体系,确立起了“现代性”的文化霸权地位。后现代文化则表现为对这种传统文化的抗争,是对资本主义正统文化的超越和对抗,以其独特的文化形式来反抗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来动摇主流文化的统治地位。后现代文化的精神与旧有的稳定、秩序无缘,而充满了反抗的意识。美国60年代所兴起的“跨掉的一代”,那种放荡、服毒、酗酒、颓废的极端生活方式,已是后现代文化的初露端倪。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中,也处处体现着这种反抗精神、否定意识。而在后现代主义的那些理论家、如福柯、利奥塔、德里达等人的理论中,也时时处处都使人感受到其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否定,对旧有的文化霸权的反抗。

后现代文化又是一种解构性的文化。与后现代文化所具有的反抗性的特点相一致,后现代文化具有解构性的特点,对旧的文化的否定、反抗,同时也就意味着对旧的文化的破坏、解构。在后现代主义的眼里,世界被解构为支离破碎的一幅画面。传统文化中讲究的是完整的故事和主题,而在后现代文化看起来一切只是片断、零碎的,放弃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整体构想,无情的将其瓦解、解构。后现代主义用解构的方法去重估过去的一切价值,现代文化所追求的“绝对的”、“永恒的”、“本质的”东西,在后现代文化中已经瓦解,已经不复存在。后现代主义反对一切绝对的普遍化的价值标准,所有的价值标准,甚至所有的崇高理想只是语言的游戏,都需要将其打碎、解构,也无需去重建新的价值标准、崇高理想。后现代文化的这种解构性的特点,表明它是批判性的而非建设性的。

后现代文化是多元性的文化。后现代主义倡导多样性、差异性、个体性,而否定一元性的、统一性的、一致性的存在。从近代的启蒙文化开始,现代科学努力寻求统一性、普遍性的知识,探索普遍性的真理,统一性、普遍性成为解释世界的有效性的标准,是科学知识的合法性的根据。只有普遍的统一的东西,就象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那样方能对世界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对统一性、普遍性的原则的追求是现代的科学、哲学、文学等各类知识的目标。后现代文化对统一性、普遍性、一致性的存在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以片断性、差异性、个体性来取代统一性、普遍性、一致性,以多样性取代一元性。后现代主义认为,追求统一性、一致性、普遍性只会导致专制主义,甚至融入恐怖主义。世界本来就是无中心的、多元的、差异性的存在,不存在唯一的标准,应该尊重的是不同的个体、差异的存在。

后现代文化是相对性的文化。后现代文化反对绝对化的统一的普遍的价值标准,因此走向了什么都行的相对主义。任何个体、差异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无须区别高雅与通俗、崇高与卑俗、精英与大众,甚至无须区别艺术和生活。在后现代主义的眼光里,文化本身就是游戏性的,调侃性的,什么样都行,无需自命清高,也无需孤芳自赏,于是艺术可以通俗化,文化可以世俗化,它们都只是人生的游戏,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和价值。

后现代文化着力表现后工业社会的超传统、超现代的样式,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来描绘荒谬的世界,不要任何秩序、统一、一致的东西,而剩下不确定性、零散性、或然性、随意性、无序性、暂时性、相对性,不要任何中心,不要任何界限,不要任何价值,这就深深地陷入了非理性主义。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2]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课题组.国际文化思潮评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陶东风,金之浦,高丙中.文化研究(第1辑)[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4]刘登阁.全球文化风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5][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第五篇: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论文(范文模版)

当代中国,各种西方社会思潮随着全球化涌入,给青年带来了新思想也带来了思考与困惑。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激进主义总是与社会动荡、变革、改良、革命、战争和冲突等议题联系在一起,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文化、政治和法律制度等层面得到充分呈现。在革命或变革年代,激进主义者提出的社会政治观点或见解,往往成为指导性战斗口号或行动纲领,也是人们告别旧观念和旧生活,迎接新思想和新生活的重要手段。当代激进主义思潮既同社会运动和街头政治有着紧密联系,反映着不同利益集团、阶层、种族、民族等要求变革社会现状的诉求、愿望和呼声,又存在重大的风险,不仅向反动保守的敌对势力发起攻击,而且会伤害积极进步的革命力量,对现有社会秩序构成挑战,需要整个社会谨慎对待。

【关键词】激进主义 社会变革 启蒙运动 社会秩序

20世纪中国是一个被激进主义思潮包围的国度。十月革命给她送来了马列主义,欧美留学回来的青年才俊给她带来了科学、民主、自由等新式的社会政治思想。对当时正处于社会剧变中的中国来说,马列主义和实用主义等激进思潮皆大受欢迎。胡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鲁迅等人领导的中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思想启蒙运动,对发展中国的激进主义思潮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不少人最终走上革命道路,成为革命领袖,对现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激进主义一般分为作为社会运动的激进主义(activism as a social movement)和作为社会思潮的激进主义(radicalism as a social current),两者虽有交集,但不是同一个东西。作为社会运动的激进主义,主要发生在种族、族群、阶级、性别、宗教信仰、宗派等充满利益分歧和价值冲突的领域,是激进主义者以极端的、暴力的、对抗的方式走上街头来表达利益和价值诉求的一种社会实践形式。它刚开始时往往是温和的,但在社会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就会趋于激进,导致社会动荡或**,影响政局稳定,影响社会秩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相比之下,作为社会思潮的激起主义,主要是发生在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中间的针对社会政治现实的比较过激的思想主张。它与其他社会思潮交叉重叠,涉及社会动荡、变革、改良、革命、战争和冲突等议题,其见解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文化、政治和法律制度等层面得到充分呈现。作为社会思潮的激进主义总体上是左翼的,也可能把激进主义社会运动作为批判对象,但其主要批判对象是陈旧落后或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它可能同情作为社会运动的激进主义,主张对所有社会运动和社会思潮都要进行认真的检验、甄别和批判。

我们将在本文中考察作为社会思潮的激进主义,重点考察当代西方激进主义思潮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主张,并对它做出评价。

激进主义思潮的发展

“激进”一词英文为“radical”,来自拉丁文“radix”,表示“根部、根本”之意。①从字面上理解,激进主义思潮表达了人们不满足于现状的思想倾向,他们希望以激进或极端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的一切,既包括社会政治制度,也包括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他们多半在社会政治领域赞成趋于极端的社会变革甚至革命,主张全方位的根本性的社会政治制度变革。

激进主义思潮最初表现为17世纪以来的各种启蒙学说。启蒙的核心议题是摆脱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的社会政治关系和宗教信仰,一切都接受理性的审判或考察。当然,并非所有的启蒙思想都是激进的。有些启蒙思想比较温和,它们试图寻求各种冲突或利益的和解。比如,苏格兰启蒙运动就是温和的,休谟和亚当·斯密是其代表。但是,激进主义是启蒙运动的主流,卢梭、伏尔泰、狄德罗等就是法国激进主义启蒙运动的代表,以至于有人把法国启蒙运动等同于整个西方近代启蒙运动。

英国政治思想史家乔纳森·以色列认为,18世纪启蒙运动以五种语言发声,荷兰、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构成近代欧洲启蒙运动的主要国度。②他表示,激进的启蒙运动有八项核心主张:

(1)把哲学理性、数学理性和历史理性视为评判真理的唯一标准;

(2)拒斥一切超自然力量、魔力和非实体精神;

(3)所有人皆平等(种族的和性别的莫不如此);

(4)提倡普世伦理,标榜平等、正义和博爱;

(5)基于独立批判思想的全面宽容和思想自由;

(6)在成年人之间得到同意的个人生活方式自由和性行为自由,捍卫未婚者和同性恋的尊严和自由;

(7)在公共领域的表达自由、政治批评自由和出版自由;

(8)以民主共和主义作为最正当的政治形式。③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全球范围内竞相瓜分殖民地,建立了各自的势力范围。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利益冲突的加剧,最终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阶级压迫和民族奴役,在全世界范围内加剧了普通民众的苦难,反抗帝国主义和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呼声此起彼伏。于是,各国爆发了社会政治革命和独立解放运动。这些重大社会事件促成了激进主义思潮的变化和发展。马列主义作为激进的阶级斗争和阶级革命理论,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激进主义思潮。

到了20世纪后半个世纪,随着二战的结束和反法西斯主义战争的胜利,世界各地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革命运动高涨起来,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冷战持续,新的社会变革正在酝酿之中。激进主义同各种社会变革运动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新形式,获得了新发展。此时,同激进主义思潮相呼应的有法兰克福学派。该学派批判现代文明,反省工业社会,成为激进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一支,在西方国家产生了一定影响。到了20世纪60年代,爆发了美国反越南战争和民权运动、法国五月风暴、中国文化大革命、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等社会运动,掀起了一场世界范围的反叛思潮。它们同大学生校园运动等各种激进社会运动相结合,在思想上和理论上形成了激进主义的新形态,像后现代主义、后马克思主义、西方存在主义、女权主义、绿色政治等都可以看到激进主义的痕迹。同时也产生了一批新的代表人物,如马尔库塞、福柯、德里达、萨特、赫勒、拉克劳、墨菲、道格拉斯·拉米斯等人。随着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人类进入21世纪,进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激进主义有所退潮,但是它并没有停止对现代性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体现出对当代西方文明和主流价值的反思或反叛,诞生了托马斯·皮凯蒂、迈克尔·哈特、安东尼奥·内格里、乔纳森·波利特、保罗·金斯诺思等新一代的激进主义者。

激进主义思潮有一份著名哲学杂志《激进哲学》(Radical Philosophy)。这是一份带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女权主义色彩和左翼倾向的双月刊,经常发表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等方面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论文。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尔、阿多诺、萨特、德勒兹、德里达、福柯、拉康等人的名字频繁出现于这份杂志的目录中,成为激进主义思潮讨论或批评的对象。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男权中心、性压抑、女性解放、屈从、统治、主宰等术语一再成为其讨论的话题。比如,它在2011年3/4月号发表了马修·波特—本维利(Mathieu Potte-Bonneville)一篇题目为《有风险的民主:福柯、卡斯托里亚迪斯和古希腊人》的论文,该文对福柯1982~1983年的法兰西学院讲稿《自我和他者的治理》(Government of Self and Others)和卡斯托里亚迪斯1983~1984年的社会科学研究院研讨课《城市与法律》(City and Laws)进行了类比。福柯和卡斯托里亚迪斯是两位杰出的左翼激进主义者,他们几乎同时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表现出深厚的兴趣,这一点激起了波特—本维利的关注。④作者引用卡斯托里亚迪斯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灾难——实行民主政治的雅典人没有阻止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的评论来论证民主不是一种好的自我治理形式。但是波特—本维利认为,卡斯托里亚迪斯对古希腊民主和柏拉图的理解是模糊的,而福柯的解读要更进一步:民主程序不能解决雅典人渴望知道战争真相或真理的问题。⑤

激进主义的主张

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及资本主义国家持续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其他社会危机,启蒙运动之后构建起来的现代文明神话破灭,现代社会秩序的正当性受到质疑和挑战,激进主义思潮正是这种质疑和挑战的思想表现,形成了激进主义哲学观、理性观、国家治理观、文化观、宗教观、民主观、平等观和生态观等主张。激进主义思潮具有以下基本主张:

第一,激进主义者在总体上反思现代性,全面审视和批判现代社会。随着“现代主义丧失了它作为一种相对于反动的、‘传统主义的’意识形态的革命性矫正方法的吸引力”,⑥现代主义已经不能再解释当下社会生活的正当性。法兰克福学派、后现代主义者、解构主义者等开始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主义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他们对近代以来西方主流意识形态观念,如民主、自由、科学、平等、公平、文明、现代化等都作了重新解读,把当代资本主义看作主要批评对象,不仅质疑现代价值,而且质疑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实现了科学技术与官僚制度或国家机器的高度融合,实现了权力和知识、真理和暴力的合谋或共谋。

第二,激进主义者在哲学上寻求方法论变革,试图构建新的激进哲学,让哲学为哲学本身正名。从柏拉图以来,哲学就与理性、真理绑在一起,成为人类社会的最高指导。但是自从20世纪以来,科学以自身可重复的实验性和精确性挑战了哲学的统治地位,哲学和科学开始处于不断斗争当中,科学不再需要哲学作为其指导,哲学的地位和价值受到挑战。赫勒指出,哲学已经陷入合法性危机之中,它的失败在于“哲学开始给自己披上‘精确科学’的外衣,开始尝试在科学面前证实自己,宣称不仅仅像它们一样‘精确’,而是恰好与它们一样‘精确’”。⑦如何重新自证哲学的必要性、合理性、合法性,而不是因为它是被证明成为科学的“科学”?如何唤醒哲学的内在价值,使其因自身的需要而需要?如何厘清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将二者从斗争中解放出来?这些都成为激进主义者对哲学的反思和疑问。

作为20世纪60、70年代东欧新左派运动代表人物,赫勒对当代哲学进行了反思,认为启蒙运动以来的哲学只致力于用理性来构建世界,为他者提供论证,并没有把自我反思、自我认知作为哲学的首要任务来对待。所以,在科学日益侵占人们生活的今天,这种哲学陷入了合法性危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赫勒反对用哲学去指导科学,因为哲学并不是科学的科学,“科学家不需要哲学去证实他们的方法,既然他们能够不通过任何哲学家来获得这些方法;那些绕开哲学去战斗的活动家不需要哲学家的支持,因为他们可以没有哲学家而靠自己战斗”。⑧因此,哲学价值不是因为它制定了最一般的规律,而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价值和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让我们按照自己的思想来生活并将我们的思想转化为社会行动”。⑨她呼吁哲学要脱掉任何外在的伪装,致力于创造属于自身的时代,“致力于它自己的过去和它自己的领域的真理”,“说出它自己的语言”。哲学真正需要关注的就在于“对人们究竟应该如何思考、如何行动,以及如何生活这些问题的统一回答,并且的确是一个真正的哲学的回答”。⑩

激进主义者认为,哲学不是任何最高统治或超历史存在,哲学要从神坛上请下来,剥夺其统治世界的王冠。哲学因自身的需要而需要,不是为科学提供指导的理性工具。他们主张自然主义知识论,不论社会科学家还是自然科学家,都不需要哲学指导。

第三,在理性观上提出批判理论,拒斥理性至上性,反对工具理性,推崇批判理性,拒斥同一性、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他们全面抨击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主义和理性主义,批判传统的知识论,否定抽象理性的作用,否定“任何可能把一切事物联系起来和表达出来的元语言、元叙事和元理论的概念”,?否定永恒真理和理性的存在。比如,法兰克福学派以批判理性为武器,是一股对现代社会进行理论反思和文化批判的激进主义思潮。弗洛姆、霍克海默、阿多诺和马尔库塞等人成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成为著名的激进知识分子。魏格豪斯在《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中总结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一种新范式——“关于社会的一般进程的‘唯物主义的’和‘批判的’理论”,“这种理论的典型特征就是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将精神分析、叔本华、尼采、克拉格斯的理性批判和形而上学批判的某些思想系统地融入历史唯物主义之中”。?他们的批判理论“对被异化并产生着异化的社会条件进行一种特殊的批判”。?

虽然他们强调理性的作用,把理性看作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认为现实需要理性,但是他们反对像康德那样把理性看作“绝对律令”,看作超越历史的绝对至高无上的存在。西方思想长期以来秉持“理性=真理=现实”的等式,把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糅合成一个对立统一体。这不是哲学逻辑,而只是统治逻辑,带来“集权主义的技术合理性”。?因此,从霍克海默和阿诺多开始,他们就主张理性要去工具化,理性因理性自身而值得尊重,个人不再是操纵的对象,而是可以用理性反思自身和社会的存在。他们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对各种“真理”进行批评。他们拒绝对自身的固化,赞同非同一性并承认个体的偶然性。

第四,在政治上反对中央集权和国家权威,批评大众文化,批评国家对大众传播的操纵,认为大众文化是非民主的。霍克海默的《权威国家》、波洛克的《权威与家庭研究》等都以激进方式批判权威。尤其是当霍克海默提出“文化工业”一词时,大众文化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异化的文化,很可能是操纵的,是从思想意识形态上控制人的手段。马尔库塞更是直接指出“发达的工业文化较之它的前身是更为意识形态性的”,“令人着迷的新闻娱乐产品”起到的是一种思想灌输和操纵的作用,引起了一种虚假的迷惑人心的谬误,最终使人陷入了“一种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同时,“阿多诺和洛文塔尔一再指出,个体趣味的自由观念,在现代社会中随着自律主题的逐渐消失而全部瓦解,这一转变的含义对理解大众文化是很重要的。在大众文化中,对喜好的操纵往往是完全的”。?马尔库塞消极地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想象正在让位给现实,现实正在追赶和压倒想象”。?先进工业文明和技术进步已经从思想、政治、文化、生活各个层面扼杀社会“具有内在可能性的解放”,要结束现存的社会体制从而彻底解放人类的希望已经渺茫。因为“单向度的集权主义倾向使抗议的传统方式方法失去了作用——甚至变得危险”,?以前是革命动力的“人民”已经和资本主义妥协并团结在一起。最后,他把对社会改良的零星希望寄托在了处于民主进程之外的“生活在底层的流浪汉和局外人,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被剥削者和被迫害者,失业者和不能就业者”,他们可以从外部对现存制度构成局部冲击,这是一种希望、可能或机会。?

第五,在国家治理层面,揭示国家权力与知识精英的合谋,反对国家机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人民大众的全面控制。他们“批评现代性已经造就的一切:西方文明已积累的经验、工业化、都市化、高技术、民族国家、进入‘快车道’的生活”。?他们也对“通过调动技术、科学和理性力量来追求人类普遍解放的任何规划都深怀反感”。福柯把研究聚焦于疾病、疯狂、犯罪、性等非传统领域,揭示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他指出,不平等和压迫已经通过现代社会的权力网络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个世纪以来,国家成为了最为引人注目、最可怕的人类治理形式之一”。他把政治权力的泛滥与理性化联系起来,认为以理性为口号的启蒙运动大大拓展了理性的政治权力,而“国家机制,即在国家权力运作中所运用的理性”。也就是说,在国家机制的支持下或者说形式下,“权力关系被理性化和中心化了,被精心地制定了”。所以他反对启蒙运动所带来的这种理性,“不应该总是求助普遍的理性化过程”。而且他主张要以新的形式考察理性化和权力的关系,即从“微观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权力,“如果权力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后果,那么只有从下面,在它运作的最细微的点上来分析权力”。鉴于监狱、精神病院、学校等全部都是分散的权力机构,他主张从这些微观层面反思权力,强调只要存在权力的地方都应该存在抵抗,但他指出这种抵抗不能指望任何乌托邦方案,“没有任何乌托邦的方案可以指望以任何非压制性的方式逃脱权力——知识的关系”。此外,德里达在西方哲学和文化传统话语中实施解构。他在20世纪60年代末发起一场“解构主义”运动,希望以新的思维方式和阅读文本的方式打破现有的规则和秩序。因此,“从其最为极端的表现形式来看,后现代主义是革命性的;它深入到社会科学之构成要素的核心,并从根本上消解了那个核心”。

第六,激进主义者在平等观上主张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人人平等,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日益严重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差异。他们批评当前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强调要重新调整利益关系,确立合理的财富分配机制,实现分配正义和社会公平。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在2014年出版《21世纪资本论》,成为激进主义在经济学领域的代表人物。那本著作通过对19世纪以来到21世纪初的20多个国家的经济数据,尤其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国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当代财富和不平等的问题。在皮凯蒂看来,现实并不乐观,他在全书的一开始就指出:“现代经济增长与信息传播虽然避免了马克思理论演进结果的可能性,但是并未改变资本深层结构与不平等——至少不像‘二战’之后十年中一些乐观主义者所想象的那样尽如人意。19世纪所发生的资本收益率超过产出与收入增长率在21世纪的今天又重新上演时,资本主义自发地产生了不可控且不可持续的社会不平等,这从根本上破坏了民主社会赖以存在的精英价值观。”他从微观上揭示了导致国民财富不平等的机制,包括劳动收入不平等、资本所有权不平等及其收益的不平等,并指出了两个令人堪忧的情况。一是高收入者的收入远远超过非高收入者;二是当经济增长疲软而资本回报高的时候,存在着一系列随着财富积累和集中而产生的分化力量。皮凯蒂认为,“第二种情况和第一种相比,影响更大,而且它无疑是对长期财富公平分配的主要威胁”。他甚至发出这样的担忧:“这两种分化将会在21世纪同时发生,而某种程度上已经发生了,也可能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这将导致前所未有的不平等,并产生一个全新的不平等结构。”因而,皮凯蒂提出r>g理论,认为它是造成这种分化的根本性原因,r指资本收益率,g指经济增长率,资本收益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不平等是导致分化的根本力量。而且他认为r>g的不平等不是市场机制不完善造成的,“相反,资本市场越完善(以经济学家的角度),r就更可能大于g”。由此,社会最终会走向严重的两极分化,产生极大的社会不平等。

与皮凯蒂遥相呼应的是英国左翼政治哲学家G.A.柯亨。他通过《自我所有、自由与平等》、《如果你是平等主义者,为何如此富有?》等著作从理论上阐释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平等观,论证了平等的优先性、可欲性和可能性。他大力反对自由主义,认为平等先于自由,而且平等是可以实现的。正义制度以及道德上的努力和改造是实现平等的两条道路。

第七,激进主义者在民主观上不满意于当下的民主状态,要求扩大和实现真正的民主。他们并不要求实现多数民主或说托克维尔所指的多数暴政,他们要求最大化所有群体和个体的自治,以反抗资本主义和国家制度的统治。道格拉斯·拉米斯提倡民主本身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工具,要实现以民主为目的的民主。他批判发源于雅典和罗马共和国的这两种传统民主模式,认为这两种模式本身存在问题,由此现代民主理论先天不足,存在缺陷。他对当下的民主状态也十分不满意,认为其非常脆弱和无力。当罢工结束,罢工者和学生积极分子将返回“一切照旧”的状态,“很快人民将返回到被管理的生活的平静的稳定之中。权力返回到管理者那里,而人民的自由的行动再次回复到制度化的行动”。对于民主自身而言,没有任何进步或者是改变。他更是直接否定了现代的代议制民主,“任何一个政权的建立,都是将权力从人民手中拿走,然后将之交给少数人”,然后由一些意识形态来论证为什么这种权力的转交是正当的,这种代议制民主及其理论论证都是虚假的、带有欺骗性的,“所有这样政权的合法化都是站不住脚的”。因此,他强调一种激进的民主观。在这种民主理论中,民主应该是最基本的东西,从实践上看是权力的根基和政权的由来,从理论上看则是整个政治学术语发展的“根术语”。所以,要将民主直接放在政体的中心,民主是基本政治。如果仅仅考虑民主的话,“它是自我定义的:人民拥有权力”,如果民主意味着使人民有权力,那一切都要以此为目的。拉米斯认为自己的民主观非常激进,对于当下的民主实践来说是颠覆性的,将会对军事独裁政权、所谓的“民主国家”和权威主义国家的民主理论和民主实践造成剧烈的冲击。“如果民主是目的,那么像经济体系和技术一样,政治制度和安排都是手段,真正地以这种方式看待事物,将达致一场理解的革命。”在他看来,民主长期被经济学和技术垄断,为了达成所谓的效率,而牺牲民主或者说人民的权力,因此,将民主作为目的就意味着“从经济学和技术中将这些词的真正含义夺回来”,使得实现人民的权力作为人们想要达致的效果,“任何削弱人民的经济或技术安排”都将被否定。

在《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一书中,拉克劳和墨菲在承认并接受社会的多元性和非决定性这两个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激进民主理论,强调要“在激进的和多元的民主方向上深化和扩大民主”。他们所提出的激进民主是多元的激进民主,“这种政治形式并不建立在任何教条假定的‘社会本质’上,而是相反,建立在每个‘本质’的偶然性和不明确性上,建立在社会分化和对抗的基本特征上”。在这样的一种民主之中,反种族歧视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环境保护主义等是对抗的多样性的表现,因此它们之间就含有连接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这些反抗资本主义的各种各样的对抗形式便可通过共同追求加深和扩展现代的民主革命这一目的连结起来。实现了“激进民主”自然也就完成了种族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等自己的小目标。

第八,激进主义者在文化观上认为,社会是以多种文化元素联结的复杂体,强调平等的文化多元主义,每个个体都应该有平等的身份认同。他们倾向于“反基础主义”和“反本质主义”,不认为社会只有一种“根本”要素、制度或团体来决定或构成其他事物。文化多元主义背后的潜台词就是反对西方主流价值,反对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这些用来标榜自己价值观的统治语。他们主张不同文化应该在世界上并存,不以西方主流文化来主导世界。文明发展是开放的,没有终点,没有终极目标。通过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激进主义者希望能够改变基本的人类社会关系,如种族、两性等,实现一切内在的平等,从而保留社会文化的多元性。

拉克劳、墨菲和穆德等人是激进主义文化观的主要提倡者。他们反对西方主流文化,高举文化多元论大旗,倡导文化多样性,颂扬文化差别,主张人们之间在思想观点上根本不存在任何一致性。如果强调一致划一,就是压迫和统治,就是实行恐怖主义。拉克劳和墨菲论述了“多元决定的逻辑”。他们认为根本不存在“本质主义的总体化”或者“客体中的本质主义的分离”,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逻辑上的单一性,而是复杂的、多样的。

在强调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之上,激进主义者也强调平等的身份认同。穆德在《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一书中将文化多元主义归为激进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把文化多元主义看成是差异政治或者身份认同政治的概念延伸,认为“多元文化认同和公民之间的认同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不仅都预设了互补的统一性和多元性概念以及平等和差异性概念,而且尊重群体自我认同”。他借用社会经济领域昭示平等的“社会公民”一词,提出在公共文化领域中也应该有昭示平等的“多元文化公民”,每个文化群体都有与其他群体一样拥有平等的价值、权利和地位。他把文化多元主义看成是一种进步的、动态的、明确的、充满力量的和独一无二的公民身份的发展。

德勒兹(Gilles Deleuze)和瓜塔里(Félix Guattari)则提出了“少数(minor)”观点,从另一角度阐释了自己的激进多元主义。德勒兹和瓜塔里曾对“少数”和“多数”做出区分,指出所谓“多数”只是在当时占据文化权威地位的现存模式,这些模式共同抵制社会发生改变的可能性。进一步地,他们提出,少数论的目的不是要获得多数的统治地位,而是要解除“多数”已经固化的统治地位,让所有“少数”获得自由。

总的来看,激进主义思潮主张人类价值实现形式的多元性,这种多元不仅表现在文化上,也表现在基于文化的社会制度安排上。激进主义所反对的是隐藏在西方主流价值背后的国家利益、利益集团或跨国集团。

第九,激进主义者在宗教观上呈现出复杂性和矛盾性,表现为理论的开放性与和解性,以及实践的封闭性和不宽容性。一方面,在宗教信仰上,激进主义者强调一种文化对话的宗教观;另一方面,在宗教宗派上,激进主义者也存在着宗教原教旨主义。多元的开放的宗教世界和一元的封闭的宗派教义相互并存,且一直存在着充满暴力的内外纷争。这种宗教观对他者或者异端采取的是非宽容的态度,完全拒绝对话,是极端自闭的和保守的,它背后所反映的是教派之间的不相容性。它认为教派与教派之间信仰的是不同的对象,读的也是不同的经典,遵循的是不同的教义,所以教派之间是不能并存的,让它们之间平等相待是不可能的。在现实的宗教世界里,某一教派某个虔诚的教徒不可能去信仰或者去接受去理解另外一种宗教信仰,要他能够尊重他者、尊重另一种教义,这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教派与教派之间完全是封闭的。对于这种教派之间极端的对立性,英国的宗教哲学家约翰·希克(John Hick)出版了《信仰和知识》、《宗教之解释》等多部著作,提出宗教多元理论,希望能够开展不同宗教间的对话,致力于推进不同宗教之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同时,在《第二轴心时代文丛:走向第二轴心时代》一书中,学者王志成论述了第二轴心时代的宗教,主张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间是可以并存的,致力于实现一个互相尊重的、可以对话的、可以交流的信仰世界。此外,格雷戈尔·麦克伦南(Gregor McLennan)也主张多元性,强调不同宗教信仰的多种群体共存。

第十,激进主义思潮还涉及到生态观和全球政治观。激进主义思潮的生态观集中表现在绿色政治(green politics)一词上。而且“‘环境保护主义者’在今天普遍被认为是左翼(或者说激进的)”,他们主张人类也是“生态”的一部分,以此对工业社会发出激进的挑战,希望能制止人类和其他的物种之间的不平等现象。他们认为“环境正义与社会正义密切相关”或者“没有环境正义就没有社会正义”。乔纳森·波利特(Jonathon Porritt)、保罗·金斯诺思(Paul Kingsnorth)等是当代非常著名的环境保护激进主义者。保罗·金斯诺思曾发表《共同的拒绝,不同的追求》一书,把绿色政治看作是激进主义。他强烈反对工业社会,认为工业社会不仅威胁个人自由还威胁社会正义,甚至是全球生态系统。他主张我们把整个自然世界看作人类的主要关心对象,而不仅仅只关注于人类利益,因为人类也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主宰。由此他批判当前人类对自然和环境保护的不作为,强调要改变现有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要以地球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类为中心。同时,激进主义把美国等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看作是主要的敌人,强调要反抗美国等资本主义强国的霸权主义。他们认为当前世界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一种新的“帝国”正在产生,民族国家正在衰颓,全球将陷入美国等强权统治之下,经受一种无形的奴役和压迫。因此,必须进行反抗和斗争。激进主义理论家迈克尔·哈特(Michael Hardt)和安东尼奥·内格里(Antonio Negri)在《帝国》一书中总结了全球斗争的意义,把全球斗争看作帝国和人民之间的斗争,主张人们通过斗争来反抗在美国主导下的全球资本帝国。他们号召打破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这种二元对立区分的资本主义的统治逻辑,从而建立一种模糊了公共和私人领域的界限的共同体,或者说全球政治,用此来反抗资本主义的强权统治。

总之,激进主义思潮以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全面反思现代性和反叛现代社会为主要特征。具体而言,激进主义思潮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它不是一股单一的思潮,而是在不同社会思潮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相近或共同观念;第二,它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只是相对于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而言的,所有希望社会变革的思想都可以称为激进主义;第三,它不是一个完备的思想流派,呈现出某种跨界性,零碎地分散在社会各个领域,涉及诸领域的各种议题,表现出各种思想观念形式,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广义区分,又包括特定的议题,如女权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哲学激进主义、环境保护主义等。第四,它不是一个全盘推进社会改革的思潮。激进主义者并不寄希望于实现总体上的完全改变,不再提出变革社会的“一揽子计划”,主要关注某些较有争议的特定领域,追求部分改变,要么在认识论上持多元论,怀疑权威和专家,要么在政治上要求激进民主和政治认同,如男女平等、人种平等、人与自然或动物平等,要么在在经济上主张财富公平分配,或者是主张多元性,倡导多元文化。第五,它是一个松散的思想流派。激进主义者的主张除个别学派(如法兰克福学派)以外,并无紧密的联系,彼此显得碎片化,甚至存在相异的观点。第六,根据对社会总体看法的不同,激进主义又分为积极的激进主义和消极的激进主义。积极的激进主义者认为可以改变现状、改变世界,只不过改变的方式不同,层次也不尽相同;消极的激进主义者则持有消极的态度,虽不主张推翻现有各种典章制度,但觉得现实很糟糕,并不看好未来,否定整体性变革的可能,强调只能以零碎、点滴的改良,开展治疗性活动。

几点评价

有些评论者认为,激进主义再也没有要求社会彻底变革的宏愿。另一些批评者则认为,全球变革导致危机的可能性降低,激进主义政治主要集中于微观层面。基于上面的剖析,笔者对激进主义思潮评价如下。

首先,激进主义思潮是反思性的和进步性的。从政治上讲,激进主义思潮是进步的,与法兰克福学派、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是一种交叉关系,相互间存在重叠交叉。激进主义者反对普世价值,反对普遍主义,强调特殊、例外和地方价值。所以,激进主义在政治上往往同地区利益和地方利益相结合,对西方主流价值以及被推崇为无可怀疑的东西提出了质疑,做出了重新解释。激进主义者看到了在科学、民主、理性、自由概念背后西方文化霸权的恣意妄为,西方政治、文化、军事等力量对非西方地区无孔不入的渗透和影响。他们站在当代西方主流文化的对立面上,但是他们不是反文明的,也不是反人类的。他们试图揭示多元文化的内在价值,揭示区分于西方主流文明的其他文明存在的可能性。因为当代西方主流文化或主流价值不是无可挑剔的,所以,激进主义思潮既在西方主要国家的内部、思想意识形态的核心地带生发出来,形成广泛影响,也在世界各地得到积极响应,并取得新发展。

第二,作为思潮的激进主义和作为运动的激进主义之间既存在差别,也有密切的联系。国内理论界有时把作为思潮的激进主义和作为运动的激进主义混同起来,但实际上二者是不同的。激进主义运动是暂时的,激进主义思潮则更为长久。激进主义思潮是与社会运动相关联的理论,在某种情况下是可能会导致大规模激进主义运动的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当权的保守派顽固不妥协和限制大规模群众运动之下,一些思想倾向直接把力量和20世纪60年代激进主义理想转变到新兴的权利运动——更广泛的女权主义、反对性别歧视和同性恋‘认同’运动——上去。”我们肯定激进主义思潮的合理成分,但要反对和防止激进主义运动。

第三,激进主义思潮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学说。激进主义思潮对现代社会持批评态度,但是这种批评与马克思主义学说不一样。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主张是无产阶级革命,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它的斗争形式非常明确,就是诉诸于暴力革命。激进主义思潮虽然也希望完成对社会的批判、改革或变革,但它依靠的手段不是诉诸于暴力革命,而是诉诸于大学校园的学生运动。在激进主义者看来,工人阶级已经趋于保守,革命已经不可能。在整体社会革命或工人阶级革命已经不可能的情况下,它寄希望于年轻的大学生或社会新生力量,通过学生运动或校园运动,带动各种社会运动,改变社会现实,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所以,激进主义思潮对社会变革主力的改变有一个明确的判断:社会变革的主力已经不是马克思当年说的无产阶级。激进主义不是一种革命理论,没有从根本上否定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合理性,只是认为现代文明存在某些局限性,需要不断批判、修正和改良,不希望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激进主义思潮属于社会改良主义,虽然个别激进主义者主张革命。

第四,激进主义思潮往往反映的是社会的弱者、族群的少数派或边缘群体的呼声,这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激进主义思潮和社会极端现象、过激行为、阶级贫困、社会暴力或暴行等社会现象联系在一起,它们之间往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贫困和发生暴行的显然不是社会上层,而往往是社会底层或边缘地带。总的来讲,除个别特殊的情况,社会上层一般来说不会走向极端,往往是社会底层会走向极端,发生自下而上的反叛。所以,激进主义反映的是基层的呼声、底层的希望,表现的是社会边缘地带的力量或要求。作为思潮的激进主义想要表达的,不是个人的思想和要求,而是底层社会力量的反映。所以,它是边缘对中心的挑战,是底层对上层的反叛,也可以说,是弱者对强者的抗争。因而,在激进主义思潮中,有些关键词——抗争、抵抗、反抗、暴力等——总是频繁地出现。可以说,不同于自由主义或者其他的任何一种主义,激进主义是跟各种社会运动、社会抗争结合度最高的社会思潮,也是最贴近社会现实,跟普通人民大众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需要和要求产生最直接共鸣的社会思潮。普通人民群众、边缘的社会团体、各种受排挤和受压迫的社会力量最容易在激进主义思潮中找到自己的思想之源和精神导师。因此,它往往与反资本主义、反现代社会、反中央集权、反政府暴力、反官僚体制结成非常广泛的联盟,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力。只要社会有压迫、有剥削、有不公平现象存在,我们就可以看到激进主义者的身影,听到激进主义者的声音。反之,我们也可以把激进主义看成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现代文明程度的反向指标,凡是激进主义有较大市场的地方,就表明这个地方的社会问题是比较严重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激进主义思潮并不是发展得越兴盛越好,因为激进主义很容易与反政府、反社会力量走到一起,成为其邻居或朋友,从而破坏国家的统一,破坏人民生活的安宁,甚至同各种极端势力走到一起。在这一层意义上,我们需要警惕激进主义思潮。

最后,激进主义思潮往往代表社会中被压迫的阶层、团体或社会力量,他们需要借助于激进主义来实行反抗和抗争。这表现了他们对未来的消极悲观态度。从这个角度来讲,激进主义并不是真的要推翻现代社会制度,否定西方主流价值,它更大程度上是想要谋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不过,这种生存和发展空间只局限在本土和地方层面。他们不谋求将这种本土的地方的东西普遍化,而谋求“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愿望。以这种思路来看激进主义,它在很大意义上会对当下世界的秩序——现有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单极世界格局——形成某种冲击,但它不可能从根本上颠覆或改变当今世界的总体格局。因为放眼全球和整个世界来看,激进主义力量是弱小的。所以,激进主义思潮的未来出路只有两条,一是它可能慢慢地被西方主流价值收买、瓦解、吸收、分化,也就是说,从长远来看,这种革命性、破坏性和西方主流价值对抗性的倾向和趋势是不可持续的。这是我们对激进主义思潮做出的一个基本判断。二是激进主义思潮可能会完成一种自我变革,这种自我变革就是降低它的斗争锋芒,慢慢地趋向于温和,跟它本土的各种社会力量相和解,由破坏走向建设。当然激进主义不可能消解为无,因为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和不平等、不自由、不公平的丑恶的社会现象,如种族隔离、种族歧视、区别对待等,只要丑恶现象持续一天,只要地方性饥荒、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尤其是制度不公和社会不义导致的人类惨剧一直发生,那么激进主义思潮总能够找到自己的追随者,总会有自己存在的空间,总会不断地发出反抗这个不公平世界的声音。

总之,激进主义思潮不是一个独立的思潮,它更多地表现为激进思想家们的价值取向、对待社会的态度和对待不同文明的主张。其实,这些思想家绝大多数都是现代文明的受益者,尽管他们是反叛传统的,口头上拒绝现代社会,批判现代文明,但是,他们都没有从根本上真正地否定现行文明的有效性。他们只表达了某些社会阶层、社会族群或利益集团的情绪和态度。当然,这样的情绪和态度,不可视而不见,而需认真对待。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伏佳佳是本文的第二作者)

注释

1、Jonathan Pugh(ed.), What is Radical Politics Today?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p.2.2、Jonathan I.Israel, Enlightenment Contested: Philosophy, Modernity and the Emancipation of Man 1670-1752,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864.3、Jonathan I.Israel, Enlightenment Contested: Philosophy, Modernity and the Emancipation of Man 1670-1752, p.866.4、Mathieu Potte-Bonneville, “Democracy Risked: Foucault, Castoriadis and the Greeks”, Radical Philosophy, 166(March/April 2011), pp.29-38;p.29.5、Mathieu Potte-Bonneville, “Democracy Risked: Foucault, Castoriadis and the Greeks”, Radical Philosophy, 166(March/April 2011), p.38.6、11、21、27、28[美]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周宪、许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64、59、65、71页。

7~10[匈]赫勒:《激进哲学》,赵司空、孙建茵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5、45、5页。

12、13[德]魏格豪斯:《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上),孟登迎、赵文、刘凯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9页。14、15、17、18、19[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第99、11、195、202、203页。

16[美]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单世联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05页。

20、29[美]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张国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第5、3页。

22~25[法]福柯:《福柯读本》,汪民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23、215、294、282页。

26、46[英]麦克尼:《福柯》,贾湜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7、“总序”5~6页。

30Thomas Piketty,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Cambridge,MA: The Belknap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1.31、32Thomas Piketty,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23.33Thomas Piketty,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28.34应奇主编:《当代政治哲学名著导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66页。

35Jeremy Gilbert, Anticapitalism and Culture: Radical Theory and Popular Politics, New York: Oxford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Ltd., 2008, p.95.36~41[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3、17~18、18、16、29、29页。

42、43[英]拉克劳、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尹树广、鉴传今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98、217页。

44Jeremy Gilbert, Anticapitalism and culture: radical theory and popular politics, New York: Oxford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Ltd., 2008, p.96.45Jonathan Pugh(ed.), What is Radical Politics Today? p.128.47、48、50Jonathan Pugh(ed.), What is Radical Politics Today? p.161.49Jeremy Gilbert, Anticapitalism and Culture: Radical Theory and Popular Politics, pp.94-5.51、52Jonathan Pugh(ed.), What is Radical Politics Today? pp.39-40.53Jonathan Pugh(ed.), What is Radical Politics Today? pp.36-7.54Jonathan Pugh(ed.), What is Radical Politics Today? pp.77-8.55Jonathan Pugh(ed.), What is Radical Politics Today? p.8.56Bryn Jones and Mike O' Donnell(ed.), Sixties Radicalism and Social Movement Activism: Retreat or Resurgence? London and New York : Anthem Press, 2010, p.229.

下载当代教育思潮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教育思潮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

    针对实用主义思潮的对策分析 实用主义思潮对中国青年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由于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影响极为广泛和深远的,从个人角度讲,会误导人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作出错......

    当代社会学思潮kaoshi

    1. 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⑴ 社会事实:存在于社会之中,对个体产生影响的一系列的社会事实。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强制性。 ⑵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A社会事实需要根据......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硕士生论文(作业) 学生:XX 专业:结构工程 学号:0503303017 指导老师:XX老师 日期: 2006 年 5月日 1 21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 广西大学土木工程......

    当代世界文化与思潮

    第一讲 从尼采开始 ——幻灭后的质疑与拯救 一、理想的破灭,诞生了当代世界及其文化与思潮: 先从我们自己说起„ „ 再从我们国家说起„ „ 最后说到世界:启蒙主义的乐观——雪......

    读后感 当代建筑与思潮

    一. 作者简介:董豫赣 董豫赣,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著名建筑师、建筑评论家,人称“老董”,是《缤纷》、《图像建筑》、《建筑业导报》杂......

    当代社会思潮剖析心得

    “当代社会思潮剖析”心得 校研会黄常毅 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对社会的本质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建团90周年,西方社会思潮在校园里能看到它们的缩影......

    《当代史学思潮研究》书目

    《当代史学思潮研究》书目 1,《美国与中国》 费正清 2,《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 柯文 3,《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导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思潮论文(5篇)

    浅谈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 摘要: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他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经历,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时刻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