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外职业教育思潮及对我国的影响

时间:2019-05-13 04:1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国外职业教育思潮及对我国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国外职业教育思潮及对我国的影响》。

第一篇:当代国外职业教育思潮及对我国的影响

当代国外职业教育思潮及对我国的影响

随着21世纪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教育的国际化竞争和跨国化渗透特点越发凸现出来。职业教育思潮是一种带有全球范围内影响的社会现象,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人们思想中的折射反映,是推动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动力。因此,注意研究世界各国有代表性的职业教育思潮,并加以借鉴与吸收,就成为职教界的当务之急。

一、职业教育思潮的概念、特征及意义

(一)职业教育思潮的概念

教育思潮,是指某个时期流传广泛、影响较大的教育思想倾向。〔1〕教育思潮通常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使得某种教育思想或理论在人们的思想中一时引起广泛共鸣,并得以流传。职业教育思潮属于教育思潮的一部分,是教育思潮在职业教育领域内的表现与发展,它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针对某些职业教育热点问题所集中反映出来的一种社会意识、思想倾向,其中包括怎样看待职业教育,怎样发展职业教育,即对它的地位、功能、目的、结构、内容、办学体制、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认识和期望。职业教育思潮受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制约,以一定的政治理论和哲学思想为基础,体现着经济、社会进步的程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

职业教育思潮与职业教育实践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职业教育思潮的现实目标是促成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或修正,推动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一般来讲,每一次职业教育思潮的兴起都会对职业教育的实践有所触动;而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也会刺激、催发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并对其检验和修正,推动职业教育思潮深入人心。

(二)职业教育思潮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意识的群体性。思潮是社会上某种心理的共鸣,它以某些社会群体为主体,表现他们的愿望、要求和思想倾向,能够比个别思想家的思想更深更广地反映一个时代思想的真正面貌。没有社会群体的认同就不具备思潮的形式。因此职业教育思潮的判定必须以其是否被社会群体认同为标准。

(2)内容的指向性。思潮的指向是社会热点问题,它总是以某一领域值得关注的问题为共同讨论的中心,在此基础上,形成人们对这一问题共同的思想和心理倾向。缺失共同讨论的中心,思潮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职业教育思潮自然也要针对职业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有的放矢,否则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

(3)影响的广泛性。思潮通过大众媒介广为传播,较之某些抽象的理论与思想派别影响的范围广,声势大。思潮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既可以产生积极作用,又可以产生消极作用。职业教育思潮一旦流行于社会,不仅深刻地影响着职业教育的理论思辨与创新,而且还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实践走向和发展趋势,它既能左右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的决策方向,又能推动职业教育机构采用特定的操作手段。

(三)研究国外职业教育思潮的意义

(1)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的完善。在我国,职业教育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理论基础尚为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小。为了缩小差距,达到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目标,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经验,深入研究内涵丰富、影响广泛的国外职教思潮,结合我国国情充分加以吸收和利用,以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理论水平,就成为我们选取的重要捷径。

(2)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纵观国外职业教育改革,总是先造舆论,形成思潮,然后在其影响下,根据国情推出作为政府行为的改革措施。可以说,思潮是决策的诱因,是实践的先导。由于国外思潮的兴起常常是针对职业教育发展中出现的特定问题,而这些特定问题又往往带有很强的普遍性,在我国职教发展的某一阶段也会同样出现和存在,因此,研究国外职教思潮有助于探究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指导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代国外主要职业教育思潮及其评析

对于当代世界范围内纷繁复杂的职业教育思潮,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本文试图按照其中的价值取向梳理出大致的发展脉络:

(一)社会本位职业教育思潮

社会本位思潮,是把职业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置于其发展中心地位的思想潮流〔2〕。社会本位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18、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当时日益发展的工业生产对教育改革提出了要求,教育再也不能成为远离社会、脱离生产的象牙之塔,而应为社会、生产服务。应工业革命发展所需而产生和逐渐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与传统的普通教育相比,一开始便崭露出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强烈意愿和历史革命。虽然此时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其中包括中国晚清的实业教育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但它的社会功能昭然若是,已经不可忽视。早期职业教育的实践已经为社会本位思潮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而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也为之提供了理论支持。

杜威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这一视角审视了教育,认为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要适应现代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通过学校的社会化,达到教育为社会服务的目的。杜威虽然反对设置特别的学校实施职业教育,但他重视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张以职业为轴心进行作业训练。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与社会生产关系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的发展。

社会本位思潮在“二战”之后更加势不可挡。不仅由于德国、日本等国发展职业教育、增强经济竞争力的成功经验,更重要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诸如“现代化理论”、“人力资本论”和“人力规划说”等主流经济理论的大力鼓噪。这些理论指出了教育因素对经济和生产的决定作用,有着合理的内核;但是,社会本位职业教育思潮从此被引向了过分强调经济功能的方向,人被仅仅看做发展经济的工具,其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事实上,职业教育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表现在巩固政治关系,促进社会福利等各方面。当代职业教育在帮助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等方面的社会功能正在日益为人所重视。

职业教育必须为社会的发展服务,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长期坚持并且还要始终坚持的正确方向。早在20世纪20年代,受到杜威的影响,黄炎培提出的兴办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即“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新中国成立后,从五十年代提出的教育要“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服务”,以至于今天提升到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3〕,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始终坚持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不断强化对职业教育功能的认识。

社会本位职业教育思潮从源头看,反映了手工生产向机器大生产过渡进程,即从19世纪以前的学徒制转向依靠正规学校教育塑造合格社会劳动者的要求,促进了专门培养技术人才的职业学校的建立,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地位。随着独立形态的职业教育上百年的发展,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目标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可以说,公众关注的中心已经不再是要不要为社会服务,而是采用何种方式能够更有效地促进职业教育为社会服务。

(二)知识本位职业教育思潮

知识本位,亦称“学校本位”或“学科本位”,是以着重传授系统职业知识为目标取向的思想潮流。为达此目的,通常采用的手段是发展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从历史上看,由于学校形态职业教育的出现晚于普通教育,因此,前者必然受到后者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沿袭学术化的培养模式,反映在意识领域,即有知识本位思潮的流行。

在“二战”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力兴建职业学校被当作发展职业教育最为有效的办法,这一思潮不论在西方还是东方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西方,战后人力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推动着各国政府努力扩大学校职业教育的规模;6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巴洛夫主张的发展中国家重点投资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和在普通学校课程中渗入职教内容的观点又为知识本位提供理论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行动也在推波助澜,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银行把教育贷款资助的重点放在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上,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在非洲资助了许多类似的“多样化的学校课程计划”。然而7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衰退,大批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纷纷下岗待业,传统门类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日趋黯淡,各国政府先前对学校职业教育的高投入并未带来预期的高收益,于是知识本位思潮也就渐趋式微。

由于学校本位以人才供应为目标,比较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因而知识本位职业教育思潮的影响在实施计划经济的国家里根深蒂固,其中尤以原苏联为典型。学校本位职业教育实行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以学校为中心组织教学,强调掌握较系统的知识,编订结构严谨的教材,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对职业学校的统一管理,在反映知识取向的同时,更体现出计划性和封闭性。虽然该模式也重视教学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强调现场生产实习,但是总体上并没有超出知识本位的范围。苏联模式给建国初期的中国职业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以中专为例,学校教学以学科为中心,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忽视或弱化职业能力的培养,虽然有培养专门人才的长处,但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与职业岗位要求仍有较大距离。经济体制转轨后,这一缺陷越发暴露出来。

知识本位职业教育思潮伴随职业学校的兴起而兴起,促进了职业教育规模的发展,对如何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曾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由于知识本位确实有利于按计划培养通晓某一领域知识的专门人才,能够适应技术要求比较单一的职业的需要,这对今日的中国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因而不可全盘否定。但是将注意力重点放在职业知识的取得上,战略上只关注正规职业学校教育的发展,容易使职业教育局限于正规的学历教育,升学观念强化而职业意识淡薄;容易导致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单一化,使教育囿于狭小的天地内,不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

(三)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

能力本位是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的思想潮流。该思潮主张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从业能力,而不是知识水平,在发展职业教育的手段上更加强调企业的参与。重视能力获得的教育思想早已存在,如凯兴斯泰纳就强调要获得一种职业能力;又如重视能力获得的教育形式---“双元制”在二十世纪之前就已在德国开展。但是重点培养操作能力的思潮却发源于美国,时间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转业训练的问题。

能力本位思潮流行的条件在于战后生产的日趋现代化,复合性岗位增多,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从事某一专业的能力,而知识本位影响下的学校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脱离生产实际,少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培训,未能摆脱学科教育的窠臼。对此,能力本位提出了一条旨在打破按学科组织教学,有针对性的加强岗位技能培训的改革道路。七十年代在美国出现了培养学生具有某一职业应备能力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形式,它要求首先分析作为一位成功的工作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然后根据这种分析所得“应备能力”设计课程,组织教学,培养职业人才。能力本位思潮又促进了“产学合作”办学形式的发展,提高了非正规在职培训的地位。影响所及,西方国家兴起多元化的职教发展模式,以企业为本的职业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从七十年代末起,世界银行对“多样化的学校课程计划”的资助逐渐停止,转而重点资助校外的职业培训。

目前,体现能力本位思潮的主要职业教育模式有德国“双元制”、北美的能力本位教育模式CBE、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模块技能培训模式MES以及澳大利亚职业与继续教育模式TAFE。能力本位教育较之知识本位具有明显的进步。在把学生培养成为成功的就业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能有针对性地解决职工操作技能提高和失业人员技能培训等实际问题,有利于促进教育内容与工作内容的衔接,有利于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产学合作教育。在能力本位思潮影响下采用的一些方法的手段,如进行职业分析、按应备能力设计教学内容、发展产学合作的教育形式等也都有效地缩小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距离。可以说能力本位的流行,是职业教育思潮演变中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在能力本位发展的后期在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在内的职业能力以外,又提出?“关键能力”,这就更加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

能力本位思潮从八十年代开始引起我国的注意并影响我国。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改革知识本位职业教育的理论思考;同时一些城市和学校陆续引入了“双元制”、CBE、MES、TAFE等职业教育模式,努力促成国外模式与我国实际情况的结合。

但是,能力本位思潮也有其局限性,在教育目的上不可避免地存在重视行为,忽视品德的倾向尤其是“能力”被按照行为主义的狭隘观念进行理解时;在教育方法上强调针对具体工作进行培训,也容易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和继续接受教育的困难。这种思潮向前发展的障碍并不完全在于自身的缺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人们需要不断重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活,于是到二十世纪末,社会关注的中心与其说是提高劳动者从事某一具体工作的能力,不如说是增加劳动者转换岗位、继续学习的可能。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虽然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能力本位思潮流行的基础开始削弱。

(四)素质本位职业教育思潮

素质本位是以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宗旨的思想潮流。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将职业教育纳入到终身教育的体系之中,故而素质本位与终身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职业教育应摆脱纯粹的经济目的和功利主义,并使其促进人的和谐发展,这在众多教育家的著作中都曾有所论及。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受教育者进行综合职业技术教育,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必要途径,这与时下流行的素质本位职业教育思潮不谋而合。

“终身教育”的思想对于素质本位思潮的流行具有决定性影响,这一思想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产业结构、劳动就业形势剧烈变革的背景下提出的。六十年代法国学者保罗·朗格朗首倡终身教育的理念,继之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终身教育加以肯定并使之广为流传。在终身教育中,职业的需要占有中心地位,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主要内容。人的素质、个性的全面发展从此成为进行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

终身教育并不反对职业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原则,而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出接受职业教育是一种基本人权,教育应当服务于人的职业生涯。终身教育突破了学校本位的局限,要求职业教育由针对特定群体的封闭体系转向开放的体系,不仅为在校学生提供就业技能培训,更为社会上各种不同年龄阶段的所有人群,包括现实劳动者和潜在劳动者在提供技术培训和终身学习的机会。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一方面职业教育逐渐面向各类人群,如1999年汉城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全民职业教育”;另一方面是职业培训愈发受到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此建议将传统的TVE技术与职业教育改称为TVET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终身教育反对单纯针对职业岗位的教育目的,强调为社会成员建立可持续学习的基础,既重视给予学生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重视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以利于他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持续发展。作为对这一要求的回应,90年代美国兴起了考虑终身职业发展,实行普职结合的生计教育,70年代又有创业教育的流行,近来又在实施AOI职业课程与学术课程整合的职业教育改革。总之,终身教育在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整个职业生涯的前提下,纠正了为升学而过分普通化、学科化和为强调岗位针对性而过分专门化的偏向,实际上是用素质本位的价值取向对先前出现的各种思潮进行纠偏与扬弃。

我国虽然对终身教育反映较晚〔4〕,但是在职业教育中重视素质培养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原先培养社会大机器“螺丝钉”的职业教育观念受到了挑战,取而代之的是职业教育内容的基础化、综合化,为受教育者提供广阔的发展可能性;全力推进综合职业素质教育,重视受教育者全面素质提高;进?“终身学习”、“创业教育”等的讨论与实践,注意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职业教育的素质本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素质本位职业教育思潮反映了知识经济对劳动者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比较综合、全面地认识了职业教育的功能,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结合。现代生产既需要广泛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也需要足够的实践经验,因此在职业教育的目的上必须纠正以往只片面强调其中一个方面的偏向,使个体与社会、知识与能力达到平衡。素质本位思潮自二十世纪后期开始流行,至今方兴未艾,各国都在据此对职业教育进行调整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纵观当代职教思潮的发展,大致可窥见这样的演变印迹:职业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首先被肯定下来,由此促进了这一独立教育形式同普通教育的分离。然而普通教育的影响依旧强大,它以知识本位思潮的形式继续发生着作用。能力本位开始突出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色,在形式与内容方面都对传统学校职业教育做出较大的改革。但由于过于强调适应特定的岗位,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偏颇。最终,职业教育为人服务的功能在近些年中受到重视,人们认识到越个性化也就越社会化,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是社会进步的理想途径。上述发展过程的背后是战后科技进步促成的工作岗位性质的变化:由技术性的增加推动职教思潮从知识本位转到能力本位,又由流动性的增加推动职教思潮从能力本位转到素质本位。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决定了各种职业教育思潮的兴替过程。

三、吸收国外职业教育思潮的几点建议

(一)要高度关注

对国外职业教育思潮给予积极关注、认真研究,是我们应当采取的态度。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制定法规政策充分肯定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予以推动与实施。但是,中国职业教育长期在较为封闭的环境下发展,与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少沟通和交流,未能及时、充分地吸收和借鉴当代国外职业教育思潮中的有益部分,因此,在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不免要付出较大的代价,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导致职业教育大起大落、屡受挫折,失去了很多发展的机会。直到七十年代末,国外的各种思潮才被源源不断地介绍进来,成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事实证明,重视研究国外职业教育思潮,是促进中国职业教育与世界教育接轨,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关键。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教育?“面向世界”,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职业教育思潮作为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其中自然不乏可资借鉴的成分。研究职教思潮必须首先端正态度,改变过去那种夜郎自大、闭目塞听、充耳不闻的思想状态;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主动精神,通过“取经”使中国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跟上时代步伐,融入世界大潮之中。如果只是被动地坐等思潮涌入国门再做反应,仍将会被不断涌起的国际潮流抛在后面。

(二)要合理吸收

合理的吸收和利用外来文化,已被实践证明是促进本国发展的一条普遍捷径。当代职业教育思潮一般都是首发于发达国家,反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社会群体的愿望,是与彼时、彼地的特定情况相符合的。我国在吸收和利用国外思潮时必须注意吸收的合理性,借鉴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之路,而不仅仅是机械地生搬硬套某些具体的观点和模式。今后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广泛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必须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出发,体现出民族特色:第一、要深化对职业教育功能的认识,促进终身职业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改变社会上实际存在的将职业教育定位?“失败者的教育”的倾向。第二、我国职业教育素有知识本位的传统,对能力本位和素质本位的吸收尚不充分,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对能力本位与素质本位思潮兼收并蓄,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三、由于学校教育是系统传授职业知识和生产原理的最有效方法,并且已经形成了从低到高的比较完整的体系,故在一定时期内仍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对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正在倡导的反对中职学校教育的思潮,我国需要认真抉择,不可盲目追随。同时也必须重视发展企业教育和培训的世界潮流,实行发展学校教育与扩大企业参与并重的战略,促进职业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第四、强化职业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及时调整为社会服务的重点。目前,为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和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职业教育理应在这些方面做出更多贡献。

(三)要加强研究

加强对国外职业教育思潮的研究工作,是我们迫切需要开展的行动。近些年来,思潮已经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独立问题,这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在陆续出现。但从总体上看,从思潮这一相对“散”而“虚”的角度出发探讨职业教育问题的文章和专著却显得相当不足。研究数量偏少的重要原因在于资料搜集工作的滞后,先前的介绍往往被长期重复引用,可获取的有限新材料常常不足以刻画出国外同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全貌。因此,加强研究工作刻不容缓。第一、要广泛翻译?“广泛”不仅是指翻译资料的数量,而且要求涵盖不同的思想潮流。工作中容易出现的误区是只关注当前热点,或仅仅为了支持某项政策而有选择地翻译外来资料,使得人们对外来的思潮难见全貌。古语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因此,在翻译中必须注重全面性,让国内听到国外不同的声音。第二、要及时出版。对翻译后的材料,应当迅速进行整理、总结、提炼,尽快利用各种媒体传播出去,实现资源的共享。第三、要鼓励争鸣。有争论才有创新,如果权威意见早已确定,其后发表的文章必然千篇一律、众口一词,失去继续深入探讨的条件。对于职教思潮这类问题的研究,出现意见分歧是正常的,也是积极的,对此不应过早地做出是非判定,一切应由实践进行检验。

第二篇: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机器应对策略(精选)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极其策略分析

◆何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也随之传播并趋于活跃,这些思潮正试图从指导思想、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同马克思主院

【摘要】 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内经济社会的双重转型,各种社会思义争夺主流话语权。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在多远、多变思潮的冲击下,容易发生思想困惑、信仰迷失等问题,乃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决心和信心产生动摇。本文将主要探讨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极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 当代社会思潮;大学生;影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西方社会的理念大量涌入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对不同社会思潮的碰撞提供了平台,国内传统的儒家学说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受到了外来社会思潮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众多繁杂的社会思潮对社会公众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就良莠不齐。

一、社会思潮的基本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科学发展观、中国梦成为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观点。从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历程可以发展,社会思潮手机在特定社会的特定时期形成的一种普遍价值观念,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这种意识形态基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社会阶层对社会发展的诉求,社会思潮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意识形态也会随之不断发展演化。这种发展变化着的社会思潮发展了当时社会的普遍情况和社会民众的心理诉求,因此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众多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对社会公众尤其是未经世事的高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导向作用。

二、当代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分析

1.多元化社会思潮使少数大学生政治理想淡薄

多元化社会思潮使少数大学生政治情感淡漠,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疾苦漠不关心,对西方资本主义称羡不已,对“平等自由”世界向往有加,对日益繁荣的祖国却频频指摘。对党内腐败现象加以夸大泛化,一些人主张在政治上既不积极,也不消极,做平常人,“去政治化”正成为这些人中流行的时尚。少数大学生在入党参政问题上缺乏热情甚至消极抵触。

2.多元化社会思潮使少数大学生人生理想缺失

信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多元化社会思潮造成极少数大学生的信仰、信心与信任危机,使其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信仰发生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失去信心,对我们党失去信任,而信念的动摇必然导致理想的坍塌。现实生活中,少数大学生对生存意义持有怀疑,对未来茫然、对活着感到消极悲观,表现在学习工作上慵懒懈怠,缺乏学习兴趣、工作热情,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在作风纪律上稀拉散漫,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3.多元化社会思潮使少数大学生社会理想模糊化

当前多数大学生树立了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能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命运、民族复兴联系起来。但是,受多元化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还是有少数大学生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情绪及信仰危机,对能否实现共产主义、能否成功建设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出现了社会理想模糊和淡化的问题。有人感叹共产主义虽好,却可望不可及,甚至有人认为它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幻想。有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不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无理论自信,更无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对中国能否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信心,甚至精神颓废、意志消沉。

三、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及其对应策略

十八大报告关于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领思潮,启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

(一)多重途径深入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目前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理论体系的宣扬基本上是通过课堂授课,通过纸质宣传等方式。从上文可知,当代青年大学生了解社会思潮的主要途径是从日常生活,通过活动和体验来获得。单纯理论式的教化并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有必要去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渠道。通过新的方式宣扬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高校学生真正明白社会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教会他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去解构其他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的宣扬并不局限在课堂,应该采取各式各样的教育途径,通过各种教育途径的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补充,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衔接的多重教育方式。

(二)构建层层递推式的引领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必然要通过各种方式相叠加。社会思潮不论是什么立场,都是反映了某部分人群的利益诉求,尤其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这些都是各个文明所必然的一种客观存在。然而尊重各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更要坚持自身文化体系的主导地位与引领作用。要发挥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需要去分析,分析某一时期内,社会思潮的起因、内涵、目的,做好预防。各类社会思潮的涌动,反映着某一特殊群体的一定利益诉求,对社会思潮应该加以区别的对待,真理不辨不明,对于社会思潮也不用怀着谈虎色变的心态,让大众去接触思潮,通过争论、探讨、商榷。

(三)利用网络传媒来潜移默化的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传媒是社会思潮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是高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经常通过微信、微博、QQ、BBS来感知世界、参与社会、分享心情。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微信、微博、QQ、BBS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不应是枯燥的说教,而应该通过微小的事物、鲜活的典型来渗透,这样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从而建立“微信仰”。同时,通过这些平台还可以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控制,尽早发现存在于一些学生中的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及时进行引导,防止事态恶化。现在许多高校的院系班级都开通了微信、微博,微信、微博拉近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这种平台打破了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提供了便利性,更加亲近人性,易于接受,必然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依靠网络的力量重新发扬光大,使它重新被国人所推崇。

结论

社会思潮是特定时期的意识形态,对社会公众有指导和导向作用,但是纵观中国社会的发展,不难发展诸多有心之人利用社会思潮的指引作用,不断制造不良社会思潮,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威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云,朱永生.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1:79-89.[2]王易,许慎.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规律与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02:167-171.[3]张藻.当代社会思潮对打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前沿,2014,Z2:142-143.[4]张文.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信仰的影响及对策[J].红河学院学报,2014,06:96-98.

第三篇:非主流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学 号:× × ×

学生所在学院:× × ×

学 生 姓 名 :× × ×

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余方华

南昌航空大学软件学院092011班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现代化发展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使人们的思考不断突破既有观念框架。同时促使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蓬勃兴起、交汇博弈。其中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凸现出来。本文通过界定非主流文化的科学内涵,着力分析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寻求应对高校非主流文化的积极对策。

关键词:高校;非主流文化;青年大学生

一、当代非主流文化科学内涵 非主流社会思潮 1.新左派

提到新左派就要讲述一个名词:舶来品,新左派的思想内容多为舶来品,于1990年代后期开始登场,在言语方面比较细化,但是很多人对于新左派的文字觉得“食洋不化”、晦涩难懂。

它以伸张人民主权与普遍民主的姿态,反对资本主义的政经权力垄断及文化霸权的姿态出现。即前一方面,以同情弱者的姿态出现;后一方面,以批判主流的方式立论。再次,相对于老左派它“新”在左倾方法的调整。它以反意识形态的非本质主义姿态出现,借助于西方“后学”的解构武器,将近现代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自由主义、理性主义与资本主义直接钩联起来,加以抨击。同时也进行单纯的理论辨析,以对民族、国家,乃至世界全面负责的面目立论。2.新自由主义

1970年代末及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启蒙运动,挑战现代造神运动和个人迷信,批评极左僵化教条和精神禁锢,呼唤思想解放,呼吁独立意识、个人价值和权利意识,引进西方思想和著作,蔚为大观。这一切,昭示了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长期中断之后新的发端。1980年代的改革突破,是邓小平思想与自由主义部分重合协同致力的结果,日后二者渐渐拉开距离。

1980年代末**之后,自由主义陷入低潮。但1990年代中国启动了市场化改革,自由主义辗转往复,再度以学理形式登台。1998年5月,北大百年校庆,刘军宁编辑《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一书,李慎之为之作序《弘扬北大的自由主义传统》,文中说:“世界经过工业化以来两三百年的比较和选择,中国尤其经过了一百多年来的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试验,已经有足够的理由证明,自由主义是最好的、最具普遍性的价值。”这一年,李慎之为《顾准日记》作序,为顾准思想定位,说顾准“追求的是自由主义”。这两篇序言,被朱学勤称为自由主义“挤出门缝”的标志。1998年12月,朱学勤发表《1998:自由主义学理的言说》,文中说:“自由主义究竟是什么?它首先是一种学理,然后是一种现实要求……它的变革观是渐进主义的扩展演化,与激进主义的人为建构相对而立。它在经济上要求市场机制,与计划体制相对而立;它在政治上要求代议制民主和宪政法治,既反对个人或少数人专制,也反对多数人以公意名义实行群众专政;在伦理上它要求保障个人价值,认为各种价值化约到最后,个人不能化约,不能被牺牲为任何抽象目的的工具。”这是对自由主义思想的简要概括。

与此同时,徐友渔发表《重提自由主义》一文,说:“自由主义的核心就是对个人价值和尊严的肯定,对个人权利和利益的尊重与保护。”

自由主义反对垄断,要求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以及社会生活的干预,以消除腐败,并且大力呼吁言论自由,特别是强烈要求推进****建立宪政民主国家,因而与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分歧,遭到抑制。

刘军宁在《私有财产权:宪政的命门》一文中说:“财产权是民主的前提条件……财产权与民主的相关性,根本一点在于,财产权改变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财产权开辟了属于公民私人的自治领域,在这一领域之内,公民可以享有自由,而政府不得任意侵入。”自由主义要求继续推进市场体制改革,深化产权改革,反对国进民退,要求推动私有领域不断扩大。自由主义赞同全球化,支持中国加入WTO。自由主义认为阻碍中国进步的不是跨国公司,而是内在陈旧的体制与意识形态,并且认为中国并没有进入后现代时代。自由主义不赞成毛泽东晚年思想和“文革”,认为这并不是扫除腐败的正确途径。凡此种种,自由主义与新左派、老左派发生了激烈争论。

自由主义不赞成“群众大民主”式的民粹行径,也不赞成义和团式排外的“亢奋的民族主义”,因而与民族主义对立。

朱学勤说:“因为自由主义同时抵制上述种种危险倾向,在两面陡壁的夹缝中反复述说,故而它在正面承受威权压力的同时,又必然在侧面遭遇来自知识界内部一部分朋友的误解甚至猛烈抨击。”

新左派学者说,当代中国的自由主义与正在形成中的新的资本势力有着天然的联系,自由主义为之代言,扮演着哺育新阶级意识的乳母角色;另一方面,蒸蒸日上的新阶级又为自由主义提供着肥沃的土壤和资源,鼓舞着自由主义成长。[ 思想家点评:能拯救中国的,唯有自由主义。困难在于,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素养,才能理解自由主义。当今愚民教育成效显著,限制了自由主义的传播;自由主义者喜欢炫耀学问和理性,又进一步束缚了自己的传播。我认为,不妨少谈民主,多谈自由;谈自由的时候,多谈民生。并且,面向大众的时候,一定用大白话谈。回来吧,胡适。]

与老左派不同,1990年代后期开始登场的新左派思想内容多为舶来品,“与西方接轨”。接什么轨?西方左翼思想及后现代理论的轨。如果说老左派表述方式多是过去大批判的遗音,那么,新左派的语言则比较西化。很多读者认为新左派的文章“食洋不化”、晦涩难懂。

一般认为,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的论争,是从汪晖发表在《天涯》杂志1997年第5期的《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和现代性问题》一文而起。随后双方激烈争论,在世纪之交达到高潮,至今余波绵绵。

如同自由主义者的思想谱系极其复杂一样,新左派内部的思想取向也五光十色,既有海外留学生和国内学者之分,又有理论左翼和文学左翼之别等。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争,涉及全球化与中国发展、中国社会性质、中国与西方关系、市场经济与社会公正、自由与民主、中国现代化道路等诸多重大问题。

新左派对全球化持质疑或反对态度……不赞成中国加入WTO,批评“全球资本主义”……认为中国已经演变为市场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是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一部分。

一些新左派人士引用后现代理论,对诸如文明、理性、科学、民主、启蒙等“现代性概念”进行批判与质疑。“什么是启蒙?启谁的蒙?谁有资格启蒙?”这是他们发出的诘问。新左派认为自由主义是在“复制西方”,并进一步指责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大通病,就是从西方话语中寻找精神资源(如自由、民主、法治等),实际上是“被殖民了”。

自由主义者认为,中国并未变成资本主义社会,也没有进入后现代。新左派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语境来处理中国问题,是文不对题,当了“邮差”。当下中国社会的弊病不能简单地比附成“西方病”、“市场病”。阻碍中国进步的不是跨国公司,而是陈旧的权力体制与市场机制并存。“中国病”的根源是陈旧的体制寄生于市场,扭曲市场甚至压制市场所产生的“权力病”。朱学勤说:“当新左派朋友们提倡批判市场机制的时候,自由主义则在呼吁******,这是双方分歧的根本。其他分歧恐怕都是由此派生。”自由主义者秦晖则认为中国是“后共产主义转型社会”,中国的情况有别于传统体制,又异于自由民主社会。

……新左派很少剖析国内政治体制方面的弊端,也很少提出******的要求……他们肯定“文革”的“正面因素”和“积极作用”,提出应该从中吸取群众运动的经验,学习大民主。新左派重提阶级和阶级斗争,并通过赞扬格瓦拉称颂革命。就上述主张而言,新左派和老左派合流了。

[ 思想家点评:新左派看到的社会问题,其实是除了邓派以外的其他各思潮都看到的。看到了同样的问题,药方却不同。最有特点的是左派,不管老左还是新左,他们要么开不出药方,要么要“回到从前”。都没有丝毫价值。]

3.新保守主义 4.民主社会主义

很长时间里,民主社会主义在国人心目中是负面形象,是“叛徒”。

1960年代,中苏决裂。中国发表“九评”,批判现代修正主义。同时,又挖祖坟追溯到“老牌修正主义”者伯恩施坦、考茨基,连带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统统“一锅熬”,痛加批判,全面否定,指为马克思主义的叛徒。从此,社会民主党、民主社会主义在中国声名狼藉。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苏东剧变,有人担心这股浪潮波及自己,于是再度批判和打压民主社会主义。当时全国各地出版了十几种讨伐民主社会主义的书籍,单篇文章更是不可计数。

……鉴于压力,没人敢于公开正面地为民主社会主义以及社会党辩护。直到2007年2月《炎黄春秋》发表谢韬文章《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首次公开明确地提出民主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前途,引发爆响。该文要旨:

一、马克思说股份公司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把资本主义的私有产业扬弃”。这样,资本家成了企业股东之一,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是一场和平革命。谢韬认为资本主义就这样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二、恩格斯晚年有反思,强调在选举中取得成功。谢韬说,这是恩格斯去世前几个月发表的文章,是他最后的意见。这就告诉我们,通过合法斗争取得政权,保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是正统马克思主义。谢韬认为,苏维埃采用暴力夺取政权,粉碎私有制,则是错误的,是从“左”边修正了马克思主义。瑞典等西欧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人接过民主社会主义旗帜,通过和平方式演变到社会主义,并与前苏联的暴力社会主义展开竞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是民主宪政、多党制、三权分立、混合所有制、市场经济、福利保障。谢韬认为,中国自改革开放起,就已经走上了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民主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前途。

谢韬文章遭到老左派猛烈抨击。京、沪、杭先后召开10个会议批判谢韬,指谢韬“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篡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妄图打倒共产党”。京城盛传,上面对此保持冷静,来自高层的意见是:不转载、不批判、不争论,个人可以对此表态。

200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答读者问”,题为《如何看民主社会主义》,显然针对谢韬一文。文章不赞同民主社会主义的主张,但语气温和,没有像过去那样杀气腾腾,而且还说民主社会主义“有一定借鉴意义”,透出微妙变化。虽然有老左派兴师问罪,但不少媒介大量发表介绍民主社会主义的文章,还发表了诸多研究瑞典、挪威社会状况的文章,甚至请西欧各国驻华代表现身说法评介民主社会主义。

有学者说,民主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区别在于,自由主义侧重个人权利,民主社会主义侧重群体福利。他们引用东欧剧变之后从共产党改名而来的东欧各社会党的纲领说明这一点。保加利亚社会党说自己是“一个群众性的党,代表并捍卫劳动群众的利益,为低收入阶层提供社会保障,反对失业和贫困化”。罗马尼亚社会民主主义党强调“应实行真正的社会保障”。波兰社会民主党主席克瓦希涅夫斯基说,必须重视三种力量:第一是工人,第二是农民,第三是青年;要“维护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权”。这里不是散发着浓浓的社会主义味道么?

[ 思想家点评:这是最无趣的一群人。不受当局待见,也不受民众欢迎。马列遗老遗少而已。值得同情,不值得批判。]

5.经济私有化思潮 6.民族主义

…美苏冷战结束之后,全球化加速,民族主义也趁势而起。

最早是何新在1990年提出民族主义主张,要求反击西方颠覆阴谋,加强爱国主义。

《战略与管理》杂志在1994年和1996年分别发表两组关于民族主义的讨论,意见分歧。有学者提出,冷战后民族主义思潮重新蔓延,“民族主义成为一种选择”。1994年创刊的《原道》杂志公开申明:“从中国历史的内在性和一贯性来理解和认识中国,积极探索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表达方式,即是《原道》的追求目标。”稍后京沪分别有学者发表文章论述文化民族主义,提出中国文明优越论。1996年出版的畅销书《中国可以说不》,掀起情绪化民族主义冲击波,使民族主义议题从学界进入大众领域。该书说:“美国正加紧组建反华俱乐部”,“苍天当死,黄天当立”,“21世纪将是一个属于中国人的世纪”,“世界上的一切和平进步,无一不得惠于中国的功德”,“我号召中国人要记住仇恨”,“我们要准备打仗!”……同年,还有主旨类同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问世。

2003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走向政治民族》,提出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实现政治转型,要塑造一种新的政治机制,以适应社会结构变动,使多元分散利益凝聚为全民族利益和向心力,使中华民族成为政治成熟的民族。有人称之为政治民族主义。

2009年,《中国不高兴》一书问世,可看作《中国可以说不》的续作。书中说:西方对中国的围堵越来越明目张胆,应该选择同西方“有条件决裂”,“持剑经商”是崛起大国的制胜之道,应该勇于在国际上“除暴安良”……

奇妙的是,与《中国可以说不》受到热捧不同,《中国不高兴》没有得到媒体好评,颇多媒体甚至对此书持嘲讽态度。有文章解释说,知识界经历了启蒙、加入WTO和奥运的历练,多数认同全球化,现实中又从全球化受益,因此多多少少都有世界主义情怀,民族主义在他们那里没有多少市场。

概括起来看,当下民族主义的诸多诉求中,反西方和抵制全球化是最突出的两条。有学者评论说,民族主义有很强的非理性一面,现今中国的民族主义是长期积弱一朝发达的亢奋。中国经济蒸蒸日上,经济规模马上要跃居世界第二,亢奋的民族主义只会加剧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紧张关系,只会有助于“中国威胁论”扩大市场,并非中国的福音。

[ 思想家点评:民族主义是最无耻的一群人,口淫犯而已。骗愚民几个掌声,卖书也骗愚民几块钱。有的是真蠢,有的仅仅是为了装蠢来骗钱。]

7.犬儒主义

1980年代中后期,海外新儒家陆续介绍进来,刺激并促进了大陆新儒学继梁、熊、冯、贺之后的再生。大陆一些新儒家认为,目下金钱至上、礼崩乐坏、人心沦丧,马列主义不再有吸引力。可是人总离不开信仰和精神支柱,因此儒学复兴顺理成章。

经过一段时间起步、研究、撰述之后,2003年至2005年,内地部分儒家学者正式提出建立儒教和儒家政治制度,引起激烈争议,是为近年文化保守主义复兴一大高潮。争论的激烈程度,远超此前关于读经、国学热、儒家私塾、改穿汉服的争论。这是一个节点。以此为标志,大陆新儒学开始突破安身立命、成圣成德的个人心性儒学范畴,直指国家政治权力核心,因而发生了质的跳跃。

大陆儒教的倡导者要求把儒学树为官学,以儒教为国教,建立儒家政治制度。因此,他们要求废弃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把尧舜孔孟之道作为国家根本指导原则写进宪法,上升为国家指导性意识形态。

还有儒家学者提出在中央层面成立元老院、通儒院,指导政治运行。有人要求举行国祭,祭祀孔子,正式恢复孔子“大成至圣先师”封号,成为全民导师。在财政方面,他们要求国家征收儒教遗产使用税(包括历代文庙、孔庙、城隍庙等大约40万处),解决推进儒教的费用。在官员选拔方面,他们要求成立各级考试中心,有志者需通过“四书五经”考试才能取得做官资格。在教育方面,他们要求用儒教经典取代各级学校的意识形态经典,中小学都应读经。以上是所谓上行路线。

下行路线则是在全国民间普遍建立儒教社团,成立儒教协会,开展活动,鼓励民众建立儒教信仰,建立儒家生活方式。

有人提议恢复家族制。为了规避风险,减少阻力,建议先从韶山毛氏家族、四川广安邓氏家族、四川仪陇朱德家族做起,把族人管起来……

蒋庆认为,科学与民主是西化的表现,不是儒学原生内容。儒家强调道德责任而不赞成强调个人自由,儒家亦不赞成基于个人利益诉求的人权。如果实施西方自由民主,中国文化的根就消亡了,中国文化也就消亡了。蒋庆说,儒家最高政治理想是王道政治。王道政治不是由民作主,也不是以民为本,而是“为民而王”,也就是君王为民众利益而治国平天下。

蒋庆不讳言,他这一套说法遭到“多数人激烈反对”。当然,本文中提到的其他各种思潮也都不赞成蒋庆的主张。

[ 思想家点评:人人都想争取自己的地位,一群只懂裹脚布学问的人,只好用裹脚布来蒙事儿了。100年前就打倒孔家店了,还需要再打倒一次?几十年前就已经大肆争论一番“全盘西化”了,今天还需要重新争论一次?倒退,真是悲哀。难道除了“全盘西化”我们还能发明出更好的路子?]

二、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三、应对高校非主流文化的积极策略

7.民粹主义(无政府主义)

毛泽东曾说“民粹主义在中国与我们党内的影响是很广大的”,“在农民出身的党员占多数的党内是会长期存在的”,“所谓民粹主义,就是要直接由封建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中间不经过发展资本主义阶段”。毛泽东还说,民粹主义最终会变成反革命。毛泽东对民粹主义的认识,与俄国革命相关,来自列宁的论述框架。

1999年,胡绳发表文章批评孙中山和毛泽东的民粹主义。胡绳说,在中国革命过程中,一味斥责资本主义的罪恶,呼唤立刻实行社会主义,就是“染了民粹主义的色彩”。比如孙中山说,趁资本主义还少甚至还没有的时候,赶快搞社会主义革命。至于毛泽东,1953年就宣布全面社会主义改造,步骤过激。还有就是1958年,工业化才发端,就说人民公社能够进入共产主义,这种“穷过渡”是民粹主义。

胡绳还指出,太平天国消灭工商业和杀富济贫的绝对平均主义,也是民粹主义。胡绳的观点遭到老左派公开抨击。

目前,对民粹主义的认识、解释与研究,已经超越了俄国理论框架。有学者说,目前世界正处于第三次民粹主义复兴高潮。前两次民粹主义代表性运动,一是19世纪末,美国西南部人民党的激进运动和俄国知识分子“到民间去”鼓动农民革命的风潮;二是20世纪中叶,拉丁美洲的庇隆和阿连德所领导的民众运动。目前,民粹主义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热点。概括起来说,民粹主义的基本含义有以下几项:

一是极端平民主义。以穷人的是非为是非,“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强调服从大众情绪,反对精英主义,否定精英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合法性存在于群众运动之中。二是反对在间接民主基础上的代议制民主。要求普通民众直接参与政治决策过程,要求直接的“大民主”。

三是要求“均贫富”。“同样是人,有人富甲天下,有人一贫如洗,这太不公平了”,不惜以无偿没收等暴力手段实现均富目标。

四是视革命道德至高无上。认为道德只存在于底层大众之中,底层大众的裁决就是正义;认为道德高于法律,高于程序,特别崇拜那些从底层崛起的道德型、魅力型领袖。

五是诉诸街头运动,诉诸暴力,热衷于“推翻”、“革命”。多数人的行动,哪怕杀人放火,也是正义。

有学者指出,十月革命也给中国送来了民粹主义。过去中国经济体制中的大锅饭、平均分配、压制市场竞争、“割资本主义尾巴”,都有民粹主义的浓重味道。有学者说,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认为发明创造都是来自非知识阶层,指知识分子为“臭老九”,把他们赶到农村和工厂接受再教育等反智主义,也是民粹主义。社会转型期正是民粹主义高发期。在中国实现市场经济转型的今天,民粹主义再度高涨。最具爆炸性的收入分配不公、官黑勾结、贫富分化等热点,形成了有利于民粹主义滋长的土壤和气候。一段时期以来,在老左派咒骂当今中国已经复辟资本主义的背景下出现的“毛泽东热”、“文革热”,以及老左派主张的“没收私营房地产商的房子和财产,无偿分给最需要房子的穷人”、“无产阶级群众运动万岁”、“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打倒走资派”,就是民粹主义崛起的例证。

还有学者指出,重庆“钉子户”事件中,法学家江平主张按照法院的裁决办事,结果遭到网上痛骂;经济学家茅于轼提出“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遭到炮轰,以及轰动一时的“富人原罪论”,都是活生生的民粹主义案例。

网络已经成为充斥民粹主义话语的暴力场。贵州一官员全家被杀,网上欢呼:“只要是杀官家,我就举双手赞成!”

民粹主义当然是对社会不公以及腐败的抗争手段,但是它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常有破坏性,结果将给民众带来更大的伤害。民粹主义更多是激情的、浪漫的、非理性的。它在表面上是激进的,而在骨子里面,是害怕竞争的保守力量,因而具有深刻的反市场倾向和反现代化倾向。尤其当大众被某些魅力型领袖控制利用的时候,群众运动往往成为强制意志统一、压制个人权利的反民主的专制手段,而对少数人的宽容和保护恰恰是民主的重要内容。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精英主义。中国改革的最大变化之一,是以精英主义取代民粹主义,结果是财富喷涌,经济暴涨。但是,精英群体也鱼龙混杂。当精英联手维护自身利益,走向特权和腐败的时候,也会刺激民粹主义,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就社会变革而言,精英的主张常常是温和的渐进的,但这并不是维护特权、拖延变革的借口。中国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如果不积极推进理性变革,未来有可能出现大的动荡,精英群体也将遭遇重创。

[ 思想家点评:民粹主义是最具欺骗性的。以中国百姓目前的素质,被民粹主义忽悠是很正常的。让民粹主义为民主扫清一些路障,或许是其仅有的一点价值。]

文化,广义上泛指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一切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高校文化则是指高 等学校中所存在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和总 和。按照文化的表现形态,高校文化分为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两部分。物质文化指一切经过人加工、体现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 制度、规范、观念等。高校非物质文化,以在高校中 是否占主导地位,是否为高校中的大多数人接受为 标准,可以分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指的是在高校中占主导地位的,为大 多数成员所接受的文化。它存在于高校正式组织之 中,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高校非主流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是指高 校中仅为一部分人接受的或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 化。一般来说,高校非主流文化主要表现为三种情 况:一是存在于高校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中,但对 现存正式组织的要求和期待起着维护和支持作用的 文化,即“优性非主流文化”,如寝室文化中的通过第 二外语交流活动提高第二外语的水平,就是“优性非 主流文化”,这种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对青年大学生 身心健康有着独特的作用;二是存在于高校正式组 织与非正式组织中,但与现存正式组织的要求和期 待相背离或否定的文化,即“劣性非主流文化”,如同 是寝室文化,但如果利用第二外语进行一些粗野、肮 脏的词汇交流,说一些“儿童不宜”、“饮食男女”话 题,那就是“劣性非主流文化”,这种“寝室垃圾文化” 对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起着破坏作用;三是存在于 高校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中,但也并不与正式组 织发生冲突和对抗的文化,即“中性非主流文化”,如 同样是寝室文化,有的同学喜欢下象棋,有的同学喜

欢下跳棋,作为寝室的一种娱乐活动,就如同人们穿

衣服一样,有的人喜欢这种颜色,有的人喜欢那种颜 色,这些文化无所谓好坏优劣之分,是一种非评比性 文化。

高校非主流文化是在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产 生的,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 时代的变迁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它主要表现为以 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社会性高校非主流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一 个亚文化群体,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 往往与现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体制、伦理价值观念等相适应,它呈现出时代的运作特征。如寝室文化的“卧谈会”,谈论与时事相关的话题就 和社会密切相关。

2,变迁性高校非主流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高校师生员工的客观需求和 主观愿望发生变化,会导致非主流文化的变迁。它 的变迁不外乎有二种情况:一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发 展、政治经济体制变革、伦理价值观念变迁导致;二 是高校本身教育体制的变迁,教育行为更新,不同文 化的接触和交流所导致。

3.自发性一般情况下,高校非主流文化不是 由社会预先规定的,也不是由高校正式组织设定的,· 收稿日期:2o04一O4一O2 作者简介:张捍东(1967一),男,江西瑞金人,赣南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第2期 张捍东,黄伟良 高校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2l 而是在高校内部自发形成的,是一种“自由文化”,缺 少组织和计划。

4.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高校的非主流文化也是一样,是由多种文化复合在

一起,如高校管理文化、教室文化、寝室文化等都是

多种因素的复合体。一般说来,文化复合体是由物 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又 可以再细分为众多要素。发展不平衡性一是维护和支持现存的社会

秩序,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并被社会成员所接受 或认可,则有可能发展为主流文化;二是破坏和反对 现存的社会秩序,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被社会 成员所接受或认可,则被社会所扼制和局限;三是既 不支持现存的社会秩序,也不破坏和反对现存的社 会秩序,继续自发地发展。

二、高校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不同的学者对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基本功能有不 同的见解,有人认为高校中非主流文化所表现出来 的都是负面影响。其实,在高校中不同性质的非主 流文化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不可能只是对社会直 观的反映,也不可能仅是对社会的正面反映,它总是 或多或少地混杂一些不符合或违背社会期待的成 分。因此,不同性质的非主流文化,其功能也呈现出 多样性,它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也要区分对待,它可 分为正面影响、负面影响、非评比性影响三类。

1.正面影响

“优性的非主流文化”发挥着积极的功能,对青 年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1)凝聚力的作用

把学校师生员工聚集起来并整合为一体的力 量。它的发展一般表现为三个层次:一是青年大学

生的人际吸引,可以诱导青年大学生对班集体的忠 诚感,从而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团结力;二是青年大 学生对学校规范的遵从,把个人的奋斗目标和社会 的发展结合起来;三是青年大学生把推动社会的发 展内化成为自已的人生价值取向,这是凝聚力的最 高层次和归宿点。(2)约束力的作用

高校中的非主流文化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行为 参照标准,“优性非主流文化”也使青年大学生相互 之间的行为功能协调和相互配合,它有利于高校主 流文化功能的充分发挥。“优性非主流文化”具有规 范作用,“优性非主流文化”一经形成,对青年大学生 来说,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并不断内化为青 年大学生的心里尺度,成为对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它还指示着青年大学生的满足需要所采取的方式和 相应的目标,从而规定了青年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范 围和准则。从另外一个层次上来说,高校中的非主

流文化由于能够促使青年大学生的行为一致和协

调,从而确保了青年大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3)塑造力的作用

高校中“优性非主流文化”能够塑造青年大学生 比较全面的个性,培养青年大学生良好的品格,增强 青年大学生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它与高校中 的主流文化合力的作用下,对青年大学生起到社会 化的作用。青年大学生通过接受“优性非主流文 化”,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并通过高校文化 的内化和大学生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 活,塑造青年大学生的健全人格。2.负面影响

高校中“劣性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 成才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偏离青年大学生的培养目标

高校中“非主流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对青年大 学生要求比较宽松,而“劣性非主流文化”极易在这 种宽松的环境下和主流文化及其它非主流文化发生 冲突和对抗,从而导致偏离教育教学目标,阻碍青年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然而一所高校不可避免地存在 “劣性非主流文化”,那么就不可能和教育目标完全 协调一致,其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2)毒害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高校中的“劣性非主流文化”是非主流文化中的 槽粕,它倡导的是反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抵触国家 的教育教学目标,宣传反动思想,误导青年大学生的 行为,有些是下流、肮脏的东西。(3)阻碍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高校中的“劣性非主流文化”,极易催生出不良 行为。青年大学生在“劣性非主流文化”影响下,一 是思想腐化,生活堕落,不思进取;二是违法乱纪,离 青年大学生角色越走越远,严重阻碍青年大学生的 成长成才。

3.非评比性影响

一般来说,在高校中,“中性非主流文化”是区分

青年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重要标志,它在文化比较 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低之分,这和青年大学生的行 为方式、习惯、性格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这类非 主流文化的有:青年大学生发式、姿态、玩笑方式等.

其实它们都是非评比性的文化,并无严格的好坏之 分。因此,在高校中,“中性非主流文化”并不存在优

劣之分,但它对青年大学生的外部形象和素质也发 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对待高校中的“中性非主 流文化”是在社会转型期中对青年大学生十分重要 的问题。

三、应对高校非主流文化的积极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应对高校非主流文化的 科学态度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5正

应对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大学生影响,作为高校 教育工作者,应以科学的态度和辨证的方法对待非 主流文化。一方面改变以往站在主流文化的立场上

审视和批判非主流文化的理论视角,把非主流文化 看成是主流文化的反文化,把两者对立起来;另一方

面也要防止用片面的眼光去看待高校中的非主流文 化,不加区别地对待非主流文化的功能,误把非主流 文化都看作劣性文化来对待。作为高校教育工作 者,要从高校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学 生的正当需求,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对 于高校学生的文化选择,要彻底改变带有强制性的 灌输模式,加强思想沟通和正面引导,以内因优化,促进学生提高文化鉴赏力,从而自觉地选择和接受 优秀文化。

2.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着力培育高校“优性非 主流文化”育人功能

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 校非主流文化的变化反映了世界科技、经济迅速发 展对社会文化提出的新的要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 进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党在思 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的一面旗帜。在高校非主流文 化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倡导主流文化,着力培育“优性非主流文化”,努 力改造落后文化,增强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广泛性,坚决防止和抵制腐朽文化和种种错误思想观念对青 年大学生的侵蚀,努力营造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要求的良好文化氛围,使高校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 发展先进文化的示范区。

3.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竭力控制高校“劣性非主

流文化”自由漫延

首先,应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

生、看待世界、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树立正确的 人生价值观。这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对非主流文化的 选择。其次,应加强政治教育。面对外来文化带来 的不良冲击和影响,面对敌对势力政治、宗教、腐朽 思想的渗透,要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教育,进一步增强 高校学生的政治敏感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责任感。再次,应加强道德教育。以西方不健康的意识形态 和价值观为主的一些非主流文化是引起我国社会一 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 要以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为纲,结合所学专业和 就业趋向,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此同时,还应加强法制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教 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大学 生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促使大学生更加正确、更加 谨慎地选择高校非主流文化以外的文化影响,有效 控制非主流文化在高校的漫延。4.弘扬大学精神,正确引导高校“中性非主流文

化”良性发展

大学的精神,是大学发展中积淀的创造性的精 髓与灵魂,吸取了发展历程中优秀的主流文化成果 和非主流的优秀成分,既承袭了传统,又随着时代的

变化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当前,我国大学的 基本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 和创新精神。在大学精神的积极引导下,引导高校 “中性非主流文化”健康发展。一方面由于“中性非 主流文化”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因而作为高校教育 工作者,所倡导的除了“优性非主流文化”外,还应正 确引导“中性非主流文化”。在倡导“优性非主流文 化”的同时,注意维持高校“中性非主流文化”的稳定 性。另外一方面由于高校中“中性非主流文化”与青 年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联系密切、且无明 显的高低之分,因此我们对高校“中性非主流文化” 不应采取过多的干预政策,既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地 提倡某种“中性非主流文化”,也不应采取禁令方式 阻止某种“中性非主流文化”的自由发展。所以,当 前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大力弘扬大学精神,引 导高校“中性非主流文化”良性发展。责任编辑:李自茂

The Effects of College’S Sub—culture and the M easures ZHAN G Han——dong(Department ofPolitics and 叫,Gannan Teacher’S College,Gan~ou 341000,China)Abstract: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the College Culture takes on new era’S character with the lapse of development

.Memlwhile,the Sub—culture exerts influences on the young college students.In this~ssay,we try tO make elear the~ien tific con—

tent of Sub—culture and give prominence tO the inter features of~ iety、transform ation、spontaneity、di~ tuibrlum etc,and try tO analysis the effects on young college students to find any tx~sitive illeasures to take a perfunctory attitude.

key word:College;Sub—culture;young college students__

第四篇:当代西方经济思潮

《当代西方经济思潮》简介

一、课程名称:《当代西方经济思潮》

课程英文名称:《TheWestEconomicThoughtOf The Contemporary Era 》

二、学时与学分:32学时1学分

三、课程类别:经济管理类(类别编号:748)

四、内容简介:

1、两大经济思潮及其在当代的消长(1)“凯恩斯革命”:国家干预主义在当代的兴起,其中包括凯恩斯经济学、美国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新制度主义、瑞典学派等。(2)钟摆回转:经济自由主义的新发展,其中包括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弗莱堡学派、哈耶克新自由主义、公共选择学派、新制度经济学等。(3)凯恩斯主义的复兴与“克林顿经济学”

2、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熊彼特创新理论和罗斯托成长阶段论。

3、各学派共同就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研究的各分支理论,包括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比较经济学等

五、课程教材:罗志如等编:《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六、参考教材:

(1)胡代光、厉以宁编:[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流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蒋自强、张旭昆编著:[三次革命和三次综合----西方经济学演化模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蒋自强等编:[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蒋自强等著,《经济思想通史》第四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七、考核方式:考查

第五篇: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硕士生论文(作业)

学生:XX

专业:结构工程

学号:0503303017

指导老师:XX老师

日期: 2006 年 5月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

广西大学土木工程学院05级研究生 XX 学号

0503303017 引言: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罗伯特·海尔布隆纳(Robert Heilbroner)在影响广泛的《纽约客》上宣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体制的竞争,在其正式开始后不到75年的时间内已经结束,资本主义获得了最终胜利。”

兰德公司的主要成员福山则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的完结。他断定: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状态。现在留待人类思考的基本问题不是别的,而是作为“历史终极状态”的资本主义自由平等制度能否令人完全满意。问题的另一方面是,“1989年共产主义的垮台向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这样一个政治问题:马克思主义者怎样回应自由主义者关于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而不是终结于社会主义的宣告。这种政治挑战迫切需要确立替代资本主义的其他选择,这些选择植根于人民的斗争。”因此,同样也有许多学者以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崩溃为契机,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特点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彻底的反思。在这种重新认识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新观点、新学说,各种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形成了社会主义思想上一场新的大讨论。

通过对现实社会主义的检讨、对新的时代特征和科技发展的分析,对不少约定俗成的观念和范式提出了挑战,在实践上,这场讨论正在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现实进程产生影响。

主要讲授内容

一.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研究的整体状况 二.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研究的主要论题 三. 当代西方的“新社会主义观” 四.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研究的主要流派 五. 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态势

一、当代西方社会主义研究的整体状况 • 研究盛况:

第一,频繁举行国际性的社会主义问题、马克思主义问题讨论会。第二,研究社会主义的论题更加广泛。

第三,有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问题的著述纷纷涌现。大致可分为三派,即“声讨派”、“反思派”、“乐观派”

• 显著特征: 第一,浓厚的理论化倾向。第二,明显的“趋同论”倾向。第三,民主社会主义化倾向加强。

第四,生态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异军突起。第五,具有一定的后现代主义倾向。

二、当代西方社会主义研究的主要论题

(一)反思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剧变 第一、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评价。第二、对苏东社会主义失败原因的分析。第三、关于苏东社会主义失败的教训。

(二)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第一、美国学者J ·罗默的“政治民主”加“公平效率”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第二、法国的T·安德烈阿尼和M·费雷的企业自治社会主义模式。第三、美国学者布洛克的剥夺金融资本权力的社会主义模式。第四、美国学者施韦卡特的经济民主的社会主义模式。第五、英国学者艾尔逊的市场社会化社会主义模式。

(三)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

国外学者大致有三种观点:

• 一种是以G ·拉比卡为首的一些左翼人士认为: • 另一种是以S·阿明为首的一些新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 • 还有一种观点(以英国学者S ·塞耶斯为代表)则认为:

说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不等于说社会主义就要“消亡”。

“失败的是虚假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真实的社会主义;相反,失败了的资本主义是真实的资本主义而不是虚假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失败是因为没有实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失败是因为实现了资本主义。” ——尼加拉瓜神父卡德纳尔

有一些论者认为,社会主义的锋芒已经磨灭,现行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作出了太多太多的让步。殊不知,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向社会主义作出了种种“退让”,人们可以从资本主义的发展中看到社会主义的胜利。或者看作是社会主义因素的积累。社会主义制度虽然没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确立起来,但是社会主义的价 值目标通过左翼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在资本主义的肌体内生成发展,从而逐渐改变着资本主义的制度特征。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的争论十分激烈,大致上可以分成三派:

• 一是“维护派”:苏东剧变与马克思主义没有什么关系

• 二是“声讨派”: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大失败”

• 三是“死活派”:马克思主义有死去的和活着的之分 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马克思主义不是一元的,而是一个多元的体系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是完美无缺的,应当不断地加以修正和发展 第三,马克思主义不是政治的装饰品,应将其与政治区分开 第四,马克思主义不是随便可以分割的,应从整体上去把握 第五,马克思主义不是经院哲学,它应面向现实 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死去的东西和活着的东西 • 死的东西

第一,关于市场经济的学说 第二,关于权力和国家的学说 • 活的东西

第一,关于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 第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第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理论

(五)关于社会主义的前途问题

• 悲观论者认为: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作用已经完结,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说法已成过去,科学社会主义再也不具备指导意义和具体的政治组织的作用。

• 乐观论者认为: 人类将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这如同资本主义在工业最发达国家取得胜利,成为一种世界性制度一样,社会主义也必将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制度建立起来。

(六)关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问题

•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模式问题上: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决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单一发展模式论,不能用某一国家的单一模式去衡量和评价其它国家或民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在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问题上: 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状况不是马克思所设想的图景,在发展道路上、发展模式上各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有差别的,而这种差别是由各个国家具体情况决定的,因此是合理的、正常的。

评价:

第一,90年代国外社会主义研究的主流是进步的

第二,总结分析出的苏东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对于我们有借鉴意义 第三,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所进行的深入的考察研究,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是有益的

第四,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存在着大量的良莠同存、鱼目混珠、甚至极其错误的的现象

第五,90年代国外社会主义研究还存在着两股不容忽视的“左”的和右的思潮

三、当代西方的“新社会主义观”

• “新社会主义”并不是90年代才出现的新名词,它在六七十年代一度很时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就占有重要地位。

• 90年代以来西方独立左翼人士的“新社会主义观”,正是由苏东剧变所引发的世界性大反思的结果。

• “新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出发点不同,它的主要任务不是对资本主义批判,而是着眼于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反思,并通过这种反思来构建出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模式。

•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新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

——“新社会主义”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人摆脱了官僚主义的集中化统治,真正成为社会和自己生活的主人。为此,必须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实现工人自治或社会自治。在这种社会里,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经济增长并不是主要的目的,人的自由、人的解放才是唯一目的。

• 90年代后所出现的“新社会主义”:

——是在新的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其理论主张是与左翼政党的斗争实践紧密相连的,“新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而且已成为一种社会主义运动。由于阶级基础和斗争目标不同,90年代的“新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没有统一模式,不同政党有不同的理解。

• 90年代后国外(主要指西方)独立左翼人士的“新社会主义观”: ——尽管这些左翼代表人物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立场和理论局限,但仍以社会主义为价值取向和目标,仍以否定和“替代”资本主义为己任。他们大多不受传统政党派别纲领的拘囿和限制,关注问题视野广阔,思考主题热点前沿,构建模式新颖独特,甚至形成了颇具特点的新理论流派,如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社会主义、后工业社会主义和自由社会主义等。

(一)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目标的认识

• 美国社会民主党思想家迈克·哈林顿 :“人们说只有一种社会主义,我们说社会主义有许多种。” • 亚当·沙夫断定:“„社会主义‟一词是多义性的,其内涵缺乏明晰度。”

• 经济学家勒茨克·巴塞罗维茨认为,社会主义这一概念至少可以作出4种不同的界定,它们分别是: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体制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的社会主义和作为一种政治运动的社会主义。• 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弗里德里克·詹姆逊认为,社会主义始终意味着对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全方位保护。

•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经济学教授阿历克·诺夫指出:“社会主义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在这里大多数公民对其生活和工作有相当程度的控制,富有者不能享有过分的权力。”

• 著名的英国政治学家拉尔夫·米利班德认为:“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必须把社会主义看作既是对资本主义统治的社会秩序的延伸,又是对它的超越。……它们由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一系列政策组成。其一是生活的民主化。其二是实现生活条件的平等化。其三,最重要的是经济活动的主要部门实行不同形式的社会所有制。”

• 牛津大学经济学教授布鲁斯提出了三要素的社会主义概念:)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失去其经济社会进步作用这一历史进程的合法结果。)经济基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生产资料从私人所有变为社会所有。3)社会主义将导致新秩序和旧秩序的决裂。

• 苏黎世大学经济学教授奥塔·锡克认为,必须把社会主义限定为一种社会体制,作为一种社会体制,“„社会主义‟这一术语是指刚刚脱胎于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和低级阶段‟。社会主义意味着通过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代替私有制,从而防止作为其基本对立面的资本主义。”

• 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翰·罗默(John Roemer)认为,“不能把社会主义简单地定义为一种公有制体系,而应当把它定义为这样一种体制,这种体制保证积累起来的利润能按比例平等地分配。

•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授弗里德里克·巴纳德说:广义地说,社会主义传统上代表着批判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类的相互依附、社会的不平等和经济上的剥削。

• 生态社会主义者劳伦斯·怀尔德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制度,不是“科学设计”的结果,而是对资本主义的积极扬弃。

• 俄罗斯学者尤·克拉辛也认为,社会主义不是一种实现历史设定的目标的社会经济形态,而是向往建立平等、公正的社会制度而产生的思想政治潮流,是人类探索和谐关系的永恒主题。(1)社会主义仍然是一种制度或体制。

(2)社会主义是一种改革或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

6(3)更多的论者把社会主义是价值综合体。(4)社会主义是对人类基本生活权利的捍卫和保护。(5)追求平等和效率是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价值

• 鉴于当代西方发达国家重效率甚于平等的现实体制,越来越多的西方社会主义学者把强调的重点放在平等而不是效率上。

•平等似乎是社会主义核心的和最主要的价值,“社会主义植根于平等主义”,社会主义始终与平等相联系。

• 对社会平等的信仰是迄今为止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特征。”

学者们从三个方面来论证平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

首先,平等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和基本政治权利,是民主政治的根本目标。其次,社会的平等是每个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再次,效率与平等并不矛盾,追求效率未必要牺牲平等。

——因此,强调效率甚于平等,就难以划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界线。

•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既应是指导工人阶级和全人类争取解放斗争的科学的理论武器,也是变革和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伟大的社会运动和实践,同时它还体现着人类亘古以来就孜孜以求的各种美好的社会愿望和价值追求,而它在现实社会和历史过程中必然要表现为一种社会制度,即现实的物质存在。

• 没有正确价值的追求是无畏的追求,空谈价值永远也不能够实现价值。• “制度社会主义” 与“价值社会主义”。

(二)对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方案的设计 关于所有制问题:

所有制问题一直是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

• 第一种形式的社会所有制是混合所有制。

• 第二种社会所有制形式是资本和利润的社会化和公有化。关于经济运行机制问题: 第一:计划体制的弊端

首先,排斥经济生活的民主化……

其次,必然滋长严重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特权现象,它是专制独裁的经济基础。

关于经济运行机制问题: 第二,倡导市场经济:

概括地说,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

具体来说,对于市场和计划的关系大体上有三种情况: 其

一、市场应在配置资源方面起主导作用 其

二、计划和市场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同等重要

三、社会主义不应放弃计划,而是使计划更为民主合理 关于经济分配问题:

• 绝大多数国外社会主义者反对资本主义的财富分配相差悬殊的不平等现象,认为社会主义应该保证经济平等。

• 认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分配不是资本主义的完全按资分配和差别悬殊,也不是国家社会主义那样的绝对平均和不合理。

(三)对社会主义和民主之间关系的再认识

其一、社会主义与民主不可分离,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民主的。

其二、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根本基础。亚当·沙夫认为,从社会主义的思想命题和以往社会主义国家的消极经验中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告诉我们,不可能存在没有民主的社会,也不可能存在没有持不同政见者的自由的民主,而没有一种由社会加以制度化的监督,没有政治多元化,就没有民主。如果不想民主变成空话,就必须使民主具有实际内容,这种内容以创造相应的经济条件为前提”。

• 西方社会主义者所向往的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首先,社会主义应当实行人民自治制度。其次,社会主义必须推行多元主义政治。最后,建立经济民主制度,确保经济生活民主化。关于经济生活民主化:

“对经济生活民主化的承诺是今日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

——只有从制度上首先保证人民对经济生活的控制,进而扩展到对政治生活和机构的控制,才能推进自由、平等、正义,达到更大的平等。

——社会主义企业应由工人民主管理,工人们决定企业的生产和分配等一切事宜,这些事宜的决策必须民主制定,实行“一人一票制”。

• 对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制的批判:

——他们对西方代议制民主的非代表性和虚伪性极为不满,认为它是被资本的权力所篡夺和扭曲的民主。

——他们对于资本主义民主扭曲性和虚伪性的揭露,是设身处地、直中症结的,而且他们将民主从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努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四)对未来社会主义实现主体的重新界定

• 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工人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主体。

• 托派左翼人士认为:

• 工人阶级仍然是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

• 大多数国外左翼知识分子认为:

• 要依靠一切进步的社会力量,包括各种新社会运动力量。

• 也有一些左翼人士在工人阶级之外寻求社会变革的依靠力量: 知识分子是未来社会的主要阶级和变革力量。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1.关于社会变革的动因: 2.关于社会变革的新的主体 :

3.关于社会变革的途径、战略及策略:

——社会主义的实现主体及当代西方社会变革的动因、途径等问题是一个争论甚多、非常复杂的问题。独立左翼人士敏锐地洞察到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变化对于社会主义实现主体的性质和成分范围的挑战,力求寻找适应新时代的新主体,这一努力颇具现实意义。他们重新评定工人阶级的性质及其政治行动能力和政治取向,力求扩大工人阶级范围,改变传统工人阶级的面貌,扩大工人阶级与其他社会阶级和运动之间的联盟,这些都值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参考借鉴。

(五)关于适合后工业时代的社会主义的预测 • 其基本理论主张是:

——以新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前途之间的关系为主题,从时代变换的宏观角度探讨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前景。认为,迅速发展的新科技革命已经使世界由工业社会时代向后工业社会时代过渡,工业社会时代产生的工业资本主义和工业社会主义都已经发展到了自己的极限,必将被一种适应后工业社会的新型社会制度所取代,这种新型社会制度就是与工业化没有联系的、以后工业思维重新塑造的新型社会主义范式。

• 新型的社会主义具有如下特征: ——在社会形态方面: ——在经济生产组织形式方面: ——在政治管理组织形式方面: ——在社会主体方面:

评价:

——国外独立左翼人士“新社会主义”观的内容丰富多彩,他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探索关系社会主义命运和未来的重大问题。这些学说和理论,事实上进一步丰富和提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资源和素材。

——尽管他们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持批判态度,试图运用温和的或激进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光谱”中处于左的一极,但是,这些“新社会主义”理论不能科学地指出超越和替代发达资本主义的正确方向和道路,达不到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境界。

——固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主流。但是,9 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和思潮对社会主义运动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

——科学社会主义与所有其他社会主义流派在目标、性质、任务、价值取向上虽然有原则区别,但两者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在许多方面也有相通之处。

第一,从历史上,科学社会主义不仅从批判和吸取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产生,且从利用和改造其他社会主义流派中扩大自身社会影响、壮大自己的组织力量。第二,20世纪以来,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大都或多或少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科学社会主义与它们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的目标与任务,因而有兴衰与共的共同命运,不宜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推向资产阶级阵营。

第三,展望21世纪,社会主义运动重新振兴的基本前提是理论创新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创新,无论何种创新,科学社会主义都必须认真吸取各种社会主义流派所积淀的积极成果。

四、当代西方社会主义研究的主要流派

(一)民主社会主义

(二)“第三条道路”的社会主义

(三)市场社会主义

(四)生态社会主义

(五)女权社会主义

(六)现代托派社会主义

(七)总体性社会主义

(八)欧洲共产主义

(九)伊斯兰社会主义

(十)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

(十一)后社会主义

(十二)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构想的几种社会主义模式

(一)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流行于西欧北美,是西欧影响最大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以实现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思想民主和社会民主的社会主义为宗旨。

——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主张用和平渐进方式,利用民主、议会手段实行社会的改良。

——反对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社会主义不再是要努力建立的一种制度,而是关于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念。

民主社会主义是把资本主义民主手段与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揉的改良主义理论。

(二)“第三条道路”的社会主义

——它是西方新左派为了把自己与老左派和新右派区别开来而量身定做的标签,是用以表明自己所走的是一条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新道路。

——认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社会正义,应当建立合作包容型的新社会关系,主张应该由政府管理型向治理型转变,激发市民社会活力,以之作为与政治国家相对的民间领域,对政治权力的滥用发挥制衡作用。奉行“中间路线”,主张走折中路线改革福利制度,强调个人对自己负责。

——“第三条道路”实质上是社会民主主义在现代条件下的新变种,体现着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它试图融合社会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基本理论和价值观念,发展一种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新的政治民主形式。

(三)市场社会主义

——市场社会主义是在原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受挫、西方世界凯恩斯主义失灵的情况下,西方一些左翼政党和理论家倡导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

——认为社会主义不但不排斥市场,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可或缺的,应从市场就是资本主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的误区中走出来,将市场经济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结合起来。

——市场社会主义在80年代以来受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的改革的影响,迅速扩大其影响范围,许多市场社会主义者也纷纷将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探讨推向更深的层次,提出了许多所谓市场社会主义的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的具体模式中基本理论主张有二:其一是依赖竞争的市场机制来交流商品,协调复杂的个体劳动。其二是坚持社会主义伦理原则,使社会成员平等的支配权和收入权制度化。

(四)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的生态运动,80年代末90年代初臻于成熟,影响日益扩大,号称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之外的“第四种力量”。

——生态社会主义从关心人类前途和命运的人文主义立场出发,认为人类生态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造成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矛盾和危机的结果,为此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地球”的口号。

——生态社会主义谋求“绿色”和“红色”两种政治力量的汇合,主张把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结合起来,力图开辟一条既能消除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保护地球上人类生存的绿色环境,又能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最终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主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

1.对资本主义和“唯生产力论”的批判。2.对新殖民主义的批判。3.对军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批判。第二,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1.关于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异化问题2.关于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问题3.关于社会政治问题4.关于经济发展问题5.关于国际关系问题6.关于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问题

• 五)女权社会主义

——女权社会主义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包括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两个前后相继的流派。80年代末90年代初,女权社会主义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后现代主义对女权社会主义产生了广泛影响。女权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是:

(1)妇女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依然没有摆脱受压迫的处境。(2)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的结合。(3)妇女解放是以经济解放为主的整体性解放。

(4)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反对资本主义和父权制的斗争。•

(六)现代托派社会主义

——托洛茨基主义是在20世纪20、30年代苏共内部斗争中形成的。1938年,他在巴黎领导建立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相对于共产国际,被称为第四国际。——托洛茨基认为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革命”,——托洛茨基严词批评斯大林的个人集权化和苏联社会的官僚化,最早预言了苏共和苏联的解体,认为苏联是“由新的特权阶层来管理的并被他们叛卖了的国家”,认为“党内民主的死亡导致工会和其他所有非党群众组织内的一般民主的死亡”,而这样的政党和国家,迟早要灭亡。

——目前他们努力改变其激进、极左形象,更加务实、团结。他们全力为世界新秩序和世界社会主义而斗争,坚决反对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在相当程度上成了世界贫苦工人的代言人,因而赢得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支持。•

(七)总体性社会主义

——总体性社会主义产生于西欧发达国家。它强调,应该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上实现社会主义,不仅要比资本主义生产出更多东西,而且要把这些东西分配得更合理;不仅要消灭贫困和对抗,而且要改变人类生存性质,真正充分地满足人的意识和情感、劳动和休闲、道德和美学等方面的需要;不仅要消灭阶级差别以实现人们自然和谐、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且要排除集权政治以实现全体的、自发的、自治的、直接的民主。在实现手段上,它主张推进生产发展和社会改良。•

(八)欧洲共产主义

——欧洲共产主义理论由曾担任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的社会主义理论家贝林格提出。其纲领主要是:用和平民主手段而非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对现成的国家机器进行改造更新,而非打碎废除;不实行共产党的绝对领导而建立多党联盟来领导国家,共产党在多党联盟中充当政治指导者;不实行工农联盟而建立一切民主力量、进步力量团结合作的广泛联盟。

——承认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以民主集中制为党的组织原则,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的。同时,它保留在丧失民主自由的特殊条件下使用暴力革命的权利。特别强调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各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独立自主地探索具体道路。• 九)伊斯兰社会主义

这是在第三世界国家流行的颇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潮:

——伊斯兰社会主义流行于阿拉伯地区一些国家,它承认实现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但是,这种社会主义以阿拉伯民族意识和伊斯兰教义为依据,是既不侵犯私有制而又消灭剥削、人人平等、保护正义的社会状态。

——此外还有流行于非洲地区一些国家倡导的村社社会主义和南美洲地区一些国家提出的合作社会主义等等。

(十)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

——这种思潮明显受当代的西方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启发和影响。是将西方流行一时的“后工业社会”理论与共产主义思想信念结合起来,为后工业社会所作的制度、体制及价值观念的解释。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者认为,在后工业社会中,人类面临如生态环境、资本短缺、人口爆炸、核武器的威胁等问题,只有通过共产主义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共同归宿和必然规律。•

(十一)后社会主义

——所谓后社会主义一般是西方学者对原先实行以苏联模式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反省、改革后,所选择的新发展道路的称谓。

——后社会主义者认为,以往的社会主义是不成熟的、教条化的社会主义,而后社会主义则是相对成熟的、符合各社会主义国家实情,以社会发展、公平、民主、效率为理念的社会主义。

——后社会主义者既批判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不承认东欧国家的巨变是资本主义性质,而将巨变后这些国家的发展道路和特征称之为“后社会主义”目前最有影响的几种“新社会主义”观点:

1.欧洲执政的社会党所提出的欧洲新社会主义思想

2.由前共产党改名的左翼政党和西欧共产党所提倡的“新社会主义”

3.以俄罗斯“争取新社会主义运动”为代表的新社会主义思想 •

(十二)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构想的几种社会主义模式

主要有两种取向

其一、工人自治取向的社会主义模式 • 科尔施提出的“实践社会主义”模式 • 葛兰西提出的“工厂委员会的社会主义”模式 • 列斐伏尔提出的“工人自治的社会主义”模式 其

二、人道主义取向的社会主义模式

• 马尔库塞提出的“自由社会主义”或“解放的社会主义”模式 • 弗洛姆提出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模式

• 萨特提出的“有人性的社会主义”或“非独裁型的社会主义”模式 • 当代西方社会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首先对现有理论的质疑:其次,苏联模式的教训:最后,社会发展的启示:

“新社会主义思潮”评价

1.“新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是历史和现实的反映,其产生具客观必然性。2.90年代的“新社会主义”思潮,鱼龙混杂,派别纷呈,理论体系远未成熟。

3.“新社会主义”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反思和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探讨,将进一步活跃世界社会主义理论革新和政策调整,有助于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向纵深发展。对待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 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势,区别情况,认真研究;既不能盲目赞赏,也不能武断否定。

• 多多吸取合理因素,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五、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态势

• 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一,21世纪的社会主义是模式多样的社会主义。第二,21世纪的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第三,21世纪的社会主义将建立更加完备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四,21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将在艰难中曲折前进。• 21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将会出现如下趋势与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蓝图将作为共产党和人民大众追求的长远的奋斗目标,而不可能在目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状况下完全实现。2.21世纪的社会主义将是发展“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在21世纪,“制度社会主义”在数量上不会有大幅度增加,尤其不大可能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但“价值社会主义”将无时无地不在孕育、生长 4.21世纪的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上将是市场取向的社会主义。

5.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有望在21世纪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新高潮的强大推动力。

• 社会主义流派在21世纪将有四种不同的命运:

(1)一些流派如民主社会主义、欧洲共产主义原属各政党将会依据20世纪历史经验和21世纪的新的历史发展,不断地进行理论调整、组织调整和战略策略调整,以保存和伺机发展自身。

(2)一些流派如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后工业社会主义等,由于提出和关注一些因时代发展变化而产生的、社会主义者必须认真对待的新课题,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一些流派会因僵化、“不合时宜”或是本来就仅仅是一种“附庸风雅”趋于消失。(4)出于对美好理想和更高级社会形态的向往与追求,新的社会主义流派会不断生成与发展,在世界形势有利于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时期更是如此。

下载当代国外职业教育思潮及对我国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国外职业教育思潮及对我国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世界文化与思潮

    第一讲 从尼采开始 ——幻灭后的质疑与拯救 一、理想的破灭,诞生了当代世界及其文化与思潮: 先从我们自己说起„ „ 再从我们国家说起„ „ 最后说到世界:启蒙主义的乐观——雪......

    当代社会学思潮kaoshi

    1. 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⑴ 社会事实:存在于社会之中,对个体产生影响的一系列的社会事实。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强制性。 ⑵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A社会事实需要根据......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

    针对实用主义思潮的对策分析 实用主义思潮对中国青年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由于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影响极为广泛和深远的,从个人角度讲,会误导人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作出错......

    当代社会主义思潮论文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球化大背景之下和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这些纷繁缭乱、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对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当......

    当代教育思潮论文

    当代教育思潮论文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摘 要:孔子,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有教无类的大众化教育,强调德育和智......

    科学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及教育科研方法的影响论文(推荐5篇)

    摘要:科学主义思潮作为当代西方社会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哲学思潮,集中反映了当今科学时代的特点,深深影响了众多科学的发展,包括教育科学的发展。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

    试论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对构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试论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对构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摘 要:胡主席提出的“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着眼时代发展的形势......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样例5)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选择新自由主义思潮和功利主义思潮进行分析。对此,应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