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样例5)

时间:2019-05-12 20:4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选择新自由主义思潮和功利主义思潮进行分析。对此,应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加强和完善青年大学生信仰教育。

关键词:社会思潮;青年大学生;新自由主义;功利主义

作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变革的生力军,青年大学生是时代的敏感者,是被时代冲撞和牵掣的前沿主体。[1]在多元社会思潮碰撞交锋的时代背景下,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交互作用,青年大学生不可避免地陷入主体性困惑之中,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需要社会思想潮流的正确引导,使他们的精神家园充满阳光,拥有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因而,分析研究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积极回应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实践问题,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前提和现实需要,也是促进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社会思潮是重要的社会意识现象。“社会思潮是以一定的社会心理为意识基础,以相关社会意识形式为理论核心,在一定历史阶段具有一定影响的社会意识的活动形态。”[2]在对当代社会思潮的认识评价上,还应该避免走极端,全盘否定当代社会思潮而无视其合理价值,或者绝对肯定当代社会思潮而忽视其消极影响,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眼光来审视当代社会思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科学评判当代社会思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为我所用。本文选择对青年大学生有较大影响而又难以甄别的两种社会思潮即新自由主义思潮、功利主义思潮,以期有针对性地解读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3] 在西方发达国家看来,苏东剧变标志着

“历史的终结”,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后的社会制度。新自由主义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以全球化为契机,向世界各国传播、推销、渗透,企图谋取意识形态的全球霸权。正如法国马克思园地协会主席科恩·赛阿所指出的,“新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的右翼理论表现”。

[4]

新自由主义思潮推崇个人自由,自我实现,主张自由竞争,反对外在干预。这些观点对青年大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合理价值和积极意义,也满足了他们寻求自我解放、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奋斗的心理愿望和利益诉求,这对个性化张扬的青年大学生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自由主义思潮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与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新自由主义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这是个人主义的极端自由,从根本上造成了个人与社会的分裂对立,使不少青年大学生动摇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因而,新自由主义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功利主义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市场经济追求利润和效率。为追求最大的利润和效率,市场自发调节,重结果,轻过程,造成了贫富分化的社会病和急功近利的心理病。这种市场规则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追求物质利益的需要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一切以物质利益为评价标准。长期以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体制,也是这种“重结果,轻过程”市场经济思维的成熟运用。

长期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和急功近利的社会心理的熏染,青年大学生都渴望建功立业,发展一番事业,这本是人之常情。一定的功利心可以激发青年大学生自立自强,奋发图强,锐意进取,去开拓自己的幸福生活,迎接社会的竞争挑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过分地崇尚功利,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功利主义的迷途,不可自拔。功利本是该为人服务的,现在却反过来压迫人、奴役人,人成了异化的功利的奴隶。功利主义注重眼前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功利主义本质上是狭隘的个人主义,是目光短浅的。功利主义所滋生的急功近利情绪严重侵蚀着不少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达到个人的私利目的,他们甚至会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功利主义所带来的残酷竞争也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科学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加强和完善青年大学生信仰教育

(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处于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大学生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受到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表现出个性张扬的一面,也暴露了精神世界的迷茫与困惑,陷入了价值相对主义的困境,无法科学评判眼花缭乱的社会思潮,使得青年大学生不能建立一个稳固的精神支撑点。许多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逐渐被淡化、动摇甚至被放弃,转而倾心于非主流社会思潮甚至宗教。也就是说,在“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社会意识形态现状中,青年大学生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主导价值存在着和谐统一的一方面,同时两者之间的对立冲突也是客观存在的不可忽视的事实。因而,需要在尊重和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来引领整合当代社会思潮,在保证个体精神自由选择的同时,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加强和完善青年大学生信仰教育

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强调的,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必然要求。[5]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勇于面对社会现实,从理论上回应现实的挑战,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性,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加以引导;二是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作为开展信仰教育的有效载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贴近学生实际,反映时代要求,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科学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帮助其逐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增强信仰教育的渗透性,体现人文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青年大学的日常生活之中,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信仰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信仰教育应该层次化,增强信仰教育的包容性,具体分析青年大学生的差异性,如性别差异、民族差异、地区差异等,在突出个性自由选择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五是将价值引导与利益导向相结合,从青年大学生切身实际利益出发,帮助他们解决深造、就业、婚恋等问题,增强

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六是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寝室文化,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青年文化,抵制落后、腐朽、消极的文化糟粕,为青年大学生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郑大俊,高立伟.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发展问题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9,(12).[2] 王炳权.深入理解社会思潮的基本内涵[J].高校理论战线,2010,(11).[3] 中国社科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新自由主义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6).[4] 程恩富.新自由主义的起源、发展及影响[J].求是,2005,(3).[5] 程祥国,周婷.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J].求实,2009,(5).

第二篇:非主流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学 号:× × ×

学生所在学院:× × ×

学 生 姓 名 :× × ×

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余方华

南昌航空大学软件学院092011班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现代化发展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使人们的思考不断突破既有观念框架。同时促使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蓬勃兴起、交汇博弈。其中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凸现出来。本文通过界定非主流文化的科学内涵,着力分析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寻求应对高校非主流文化的积极对策。

关键词:高校;非主流文化;青年大学生

一、当代非主流文化科学内涵 非主流社会思潮 1.新左派

提到新左派就要讲述一个名词:舶来品,新左派的思想内容多为舶来品,于1990年代后期开始登场,在言语方面比较细化,但是很多人对于新左派的文字觉得“食洋不化”、晦涩难懂。

它以伸张人民主权与普遍民主的姿态,反对资本主义的政经权力垄断及文化霸权的姿态出现。即前一方面,以同情弱者的姿态出现;后一方面,以批判主流的方式立论。再次,相对于老左派它“新”在左倾方法的调整。它以反意识形态的非本质主义姿态出现,借助于西方“后学”的解构武器,将近现代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自由主义、理性主义与资本主义直接钩联起来,加以抨击。同时也进行单纯的理论辨析,以对民族、国家,乃至世界全面负责的面目立论。2.新自由主义

1970年代末及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启蒙运动,挑战现代造神运动和个人迷信,批评极左僵化教条和精神禁锢,呼唤思想解放,呼吁独立意识、个人价值和权利意识,引进西方思想和著作,蔚为大观。这一切,昭示了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长期中断之后新的发端。1980年代的改革突破,是邓小平思想与自由主义部分重合协同致力的结果,日后二者渐渐拉开距离。

1980年代末**之后,自由主义陷入低潮。但1990年代中国启动了市场化改革,自由主义辗转往复,再度以学理形式登台。1998年5月,北大百年校庆,刘军宁编辑《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一书,李慎之为之作序《弘扬北大的自由主义传统》,文中说:“世界经过工业化以来两三百年的比较和选择,中国尤其经过了一百多年来的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试验,已经有足够的理由证明,自由主义是最好的、最具普遍性的价值。”这一年,李慎之为《顾准日记》作序,为顾准思想定位,说顾准“追求的是自由主义”。这两篇序言,被朱学勤称为自由主义“挤出门缝”的标志。1998年12月,朱学勤发表《1998:自由主义学理的言说》,文中说:“自由主义究竟是什么?它首先是一种学理,然后是一种现实要求……它的变革观是渐进主义的扩展演化,与激进主义的人为建构相对而立。它在经济上要求市场机制,与计划体制相对而立;它在政治上要求代议制民主和宪政法治,既反对个人或少数人专制,也反对多数人以公意名义实行群众专政;在伦理上它要求保障个人价值,认为各种价值化约到最后,个人不能化约,不能被牺牲为任何抽象目的的工具。”这是对自由主义思想的简要概括。

与此同时,徐友渔发表《重提自由主义》一文,说:“自由主义的核心就是对个人价值和尊严的肯定,对个人权利和利益的尊重与保护。”

自由主义反对垄断,要求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以及社会生活的干预,以消除腐败,并且大力呼吁言论自由,特别是强烈要求推进****建立宪政民主国家,因而与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分歧,遭到抑制。

刘军宁在《私有财产权:宪政的命门》一文中说:“财产权是民主的前提条件……财产权与民主的相关性,根本一点在于,财产权改变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财产权开辟了属于公民私人的自治领域,在这一领域之内,公民可以享有自由,而政府不得任意侵入。”自由主义要求继续推进市场体制改革,深化产权改革,反对国进民退,要求推动私有领域不断扩大。自由主义赞同全球化,支持中国加入WTO。自由主义认为阻碍中国进步的不是跨国公司,而是内在陈旧的体制与意识形态,并且认为中国并没有进入后现代时代。自由主义不赞成毛泽东晚年思想和“文革”,认为这并不是扫除腐败的正确途径。凡此种种,自由主义与新左派、老左派发生了激烈争论。

自由主义不赞成“群众大民主”式的民粹行径,也不赞成义和团式排外的“亢奋的民族主义”,因而与民族主义对立。

朱学勤说:“因为自由主义同时抵制上述种种危险倾向,在两面陡壁的夹缝中反复述说,故而它在正面承受威权压力的同时,又必然在侧面遭遇来自知识界内部一部分朋友的误解甚至猛烈抨击。”

新左派学者说,当代中国的自由主义与正在形成中的新的资本势力有着天然的联系,自由主义为之代言,扮演着哺育新阶级意识的乳母角色;另一方面,蒸蒸日上的新阶级又为自由主义提供着肥沃的土壤和资源,鼓舞着自由主义成长。[ 思想家点评:能拯救中国的,唯有自由主义。困难在于,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素养,才能理解自由主义。当今愚民教育成效显著,限制了自由主义的传播;自由主义者喜欢炫耀学问和理性,又进一步束缚了自己的传播。我认为,不妨少谈民主,多谈自由;谈自由的时候,多谈民生。并且,面向大众的时候,一定用大白话谈。回来吧,胡适。]

与老左派不同,1990年代后期开始登场的新左派思想内容多为舶来品,“与西方接轨”。接什么轨?西方左翼思想及后现代理论的轨。如果说老左派表述方式多是过去大批判的遗音,那么,新左派的语言则比较西化。很多读者认为新左派的文章“食洋不化”、晦涩难懂。

一般认为,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的论争,是从汪晖发表在《天涯》杂志1997年第5期的《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和现代性问题》一文而起。随后双方激烈争论,在世纪之交达到高潮,至今余波绵绵。

如同自由主义者的思想谱系极其复杂一样,新左派内部的思想取向也五光十色,既有海外留学生和国内学者之分,又有理论左翼和文学左翼之别等。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争,涉及全球化与中国发展、中国社会性质、中国与西方关系、市场经济与社会公正、自由与民主、中国现代化道路等诸多重大问题。

新左派对全球化持质疑或反对态度……不赞成中国加入WTO,批评“全球资本主义”……认为中国已经演变为市场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是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一部分。

一些新左派人士引用后现代理论,对诸如文明、理性、科学、民主、启蒙等“现代性概念”进行批判与质疑。“什么是启蒙?启谁的蒙?谁有资格启蒙?”这是他们发出的诘问。新左派认为自由主义是在“复制西方”,并进一步指责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大通病,就是从西方话语中寻找精神资源(如自由、民主、法治等),实际上是“被殖民了”。

自由主义者认为,中国并未变成资本主义社会,也没有进入后现代。新左派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语境来处理中国问题,是文不对题,当了“邮差”。当下中国社会的弊病不能简单地比附成“西方病”、“市场病”。阻碍中国进步的不是跨国公司,而是陈旧的权力体制与市场机制并存。“中国病”的根源是陈旧的体制寄生于市场,扭曲市场甚至压制市场所产生的“权力病”。朱学勤说:“当新左派朋友们提倡批判市场机制的时候,自由主义则在呼吁******,这是双方分歧的根本。其他分歧恐怕都是由此派生。”自由主义者秦晖则认为中国是“后共产主义转型社会”,中国的情况有别于传统体制,又异于自由民主社会。

……新左派很少剖析国内政治体制方面的弊端,也很少提出******的要求……他们肯定“文革”的“正面因素”和“积极作用”,提出应该从中吸取群众运动的经验,学习大民主。新左派重提阶级和阶级斗争,并通过赞扬格瓦拉称颂革命。就上述主张而言,新左派和老左派合流了。

[ 思想家点评:新左派看到的社会问题,其实是除了邓派以外的其他各思潮都看到的。看到了同样的问题,药方却不同。最有特点的是左派,不管老左还是新左,他们要么开不出药方,要么要“回到从前”。都没有丝毫价值。]

3.新保守主义 4.民主社会主义

很长时间里,民主社会主义在国人心目中是负面形象,是“叛徒”。

1960年代,中苏决裂。中国发表“九评”,批判现代修正主义。同时,又挖祖坟追溯到“老牌修正主义”者伯恩施坦、考茨基,连带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统统“一锅熬”,痛加批判,全面否定,指为马克思主义的叛徒。从此,社会民主党、民主社会主义在中国声名狼藉。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苏东剧变,有人担心这股浪潮波及自己,于是再度批判和打压民主社会主义。当时全国各地出版了十几种讨伐民主社会主义的书籍,单篇文章更是不可计数。

……鉴于压力,没人敢于公开正面地为民主社会主义以及社会党辩护。直到2007年2月《炎黄春秋》发表谢韬文章《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首次公开明确地提出民主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前途,引发爆响。该文要旨:

一、马克思说股份公司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把资本主义的私有产业扬弃”。这样,资本家成了企业股东之一,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是一场和平革命。谢韬认为资本主义就这样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二、恩格斯晚年有反思,强调在选举中取得成功。谢韬说,这是恩格斯去世前几个月发表的文章,是他最后的意见。这就告诉我们,通过合法斗争取得政权,保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是正统马克思主义。谢韬认为,苏维埃采用暴力夺取政权,粉碎私有制,则是错误的,是从“左”边修正了马克思主义。瑞典等西欧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人接过民主社会主义旗帜,通过和平方式演变到社会主义,并与前苏联的暴力社会主义展开竞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是民主宪政、多党制、三权分立、混合所有制、市场经济、福利保障。谢韬认为,中国自改革开放起,就已经走上了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民主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前途。

谢韬文章遭到老左派猛烈抨击。京、沪、杭先后召开10个会议批判谢韬,指谢韬“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篡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妄图打倒共产党”。京城盛传,上面对此保持冷静,来自高层的意见是:不转载、不批判、不争论,个人可以对此表态。

200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答读者问”,题为《如何看民主社会主义》,显然针对谢韬一文。文章不赞同民主社会主义的主张,但语气温和,没有像过去那样杀气腾腾,而且还说民主社会主义“有一定借鉴意义”,透出微妙变化。虽然有老左派兴师问罪,但不少媒介大量发表介绍民主社会主义的文章,还发表了诸多研究瑞典、挪威社会状况的文章,甚至请西欧各国驻华代表现身说法评介民主社会主义。

有学者说,民主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区别在于,自由主义侧重个人权利,民主社会主义侧重群体福利。他们引用东欧剧变之后从共产党改名而来的东欧各社会党的纲领说明这一点。保加利亚社会党说自己是“一个群众性的党,代表并捍卫劳动群众的利益,为低收入阶层提供社会保障,反对失业和贫困化”。罗马尼亚社会民主主义党强调“应实行真正的社会保障”。波兰社会民主党主席克瓦希涅夫斯基说,必须重视三种力量:第一是工人,第二是农民,第三是青年;要“维护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权”。这里不是散发着浓浓的社会主义味道么?

[ 思想家点评:这是最无趣的一群人。不受当局待见,也不受民众欢迎。马列遗老遗少而已。值得同情,不值得批判。]

5.经济私有化思潮 6.民族主义

…美苏冷战结束之后,全球化加速,民族主义也趁势而起。

最早是何新在1990年提出民族主义主张,要求反击西方颠覆阴谋,加强爱国主义。

《战略与管理》杂志在1994年和1996年分别发表两组关于民族主义的讨论,意见分歧。有学者提出,冷战后民族主义思潮重新蔓延,“民族主义成为一种选择”。1994年创刊的《原道》杂志公开申明:“从中国历史的内在性和一贯性来理解和认识中国,积极探索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表达方式,即是《原道》的追求目标。”稍后京沪分别有学者发表文章论述文化民族主义,提出中国文明优越论。1996年出版的畅销书《中国可以说不》,掀起情绪化民族主义冲击波,使民族主义议题从学界进入大众领域。该书说:“美国正加紧组建反华俱乐部”,“苍天当死,黄天当立”,“21世纪将是一个属于中国人的世纪”,“世界上的一切和平进步,无一不得惠于中国的功德”,“我号召中国人要记住仇恨”,“我们要准备打仗!”……同年,还有主旨类同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问世。

2003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走向政治民族》,提出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实现政治转型,要塑造一种新的政治机制,以适应社会结构变动,使多元分散利益凝聚为全民族利益和向心力,使中华民族成为政治成熟的民族。有人称之为政治民族主义。

2009年,《中国不高兴》一书问世,可看作《中国可以说不》的续作。书中说:西方对中国的围堵越来越明目张胆,应该选择同西方“有条件决裂”,“持剑经商”是崛起大国的制胜之道,应该勇于在国际上“除暴安良”……

奇妙的是,与《中国可以说不》受到热捧不同,《中国不高兴》没有得到媒体好评,颇多媒体甚至对此书持嘲讽态度。有文章解释说,知识界经历了启蒙、加入WTO和奥运的历练,多数认同全球化,现实中又从全球化受益,因此多多少少都有世界主义情怀,民族主义在他们那里没有多少市场。

概括起来看,当下民族主义的诸多诉求中,反西方和抵制全球化是最突出的两条。有学者评论说,民族主义有很强的非理性一面,现今中国的民族主义是长期积弱一朝发达的亢奋。中国经济蒸蒸日上,经济规模马上要跃居世界第二,亢奋的民族主义只会加剧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紧张关系,只会有助于“中国威胁论”扩大市场,并非中国的福音。

[ 思想家点评:民族主义是最无耻的一群人,口淫犯而已。骗愚民几个掌声,卖书也骗愚民几块钱。有的是真蠢,有的仅仅是为了装蠢来骗钱。]

7.犬儒主义

1980年代中后期,海外新儒家陆续介绍进来,刺激并促进了大陆新儒学继梁、熊、冯、贺之后的再生。大陆一些新儒家认为,目下金钱至上、礼崩乐坏、人心沦丧,马列主义不再有吸引力。可是人总离不开信仰和精神支柱,因此儒学复兴顺理成章。

经过一段时间起步、研究、撰述之后,2003年至2005年,内地部分儒家学者正式提出建立儒教和儒家政治制度,引起激烈争议,是为近年文化保守主义复兴一大高潮。争论的激烈程度,远超此前关于读经、国学热、儒家私塾、改穿汉服的争论。这是一个节点。以此为标志,大陆新儒学开始突破安身立命、成圣成德的个人心性儒学范畴,直指国家政治权力核心,因而发生了质的跳跃。

大陆儒教的倡导者要求把儒学树为官学,以儒教为国教,建立儒家政治制度。因此,他们要求废弃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把尧舜孔孟之道作为国家根本指导原则写进宪法,上升为国家指导性意识形态。

还有儒家学者提出在中央层面成立元老院、通儒院,指导政治运行。有人要求举行国祭,祭祀孔子,正式恢复孔子“大成至圣先师”封号,成为全民导师。在财政方面,他们要求国家征收儒教遗产使用税(包括历代文庙、孔庙、城隍庙等大约40万处),解决推进儒教的费用。在官员选拔方面,他们要求成立各级考试中心,有志者需通过“四书五经”考试才能取得做官资格。在教育方面,他们要求用儒教经典取代各级学校的意识形态经典,中小学都应读经。以上是所谓上行路线。

下行路线则是在全国民间普遍建立儒教社团,成立儒教协会,开展活动,鼓励民众建立儒教信仰,建立儒家生活方式。

有人提议恢复家族制。为了规避风险,减少阻力,建议先从韶山毛氏家族、四川广安邓氏家族、四川仪陇朱德家族做起,把族人管起来……

蒋庆认为,科学与民主是西化的表现,不是儒学原生内容。儒家强调道德责任而不赞成强调个人自由,儒家亦不赞成基于个人利益诉求的人权。如果实施西方自由民主,中国文化的根就消亡了,中国文化也就消亡了。蒋庆说,儒家最高政治理想是王道政治。王道政治不是由民作主,也不是以民为本,而是“为民而王”,也就是君王为民众利益而治国平天下。

蒋庆不讳言,他这一套说法遭到“多数人激烈反对”。当然,本文中提到的其他各种思潮也都不赞成蒋庆的主张。

[ 思想家点评:人人都想争取自己的地位,一群只懂裹脚布学问的人,只好用裹脚布来蒙事儿了。100年前就打倒孔家店了,还需要再打倒一次?几十年前就已经大肆争论一番“全盘西化”了,今天还需要重新争论一次?倒退,真是悲哀。难道除了“全盘西化”我们还能发明出更好的路子?]

二、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三、应对高校非主流文化的积极策略

7.民粹主义(无政府主义)

毛泽东曾说“民粹主义在中国与我们党内的影响是很广大的”,“在农民出身的党员占多数的党内是会长期存在的”,“所谓民粹主义,就是要直接由封建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中间不经过发展资本主义阶段”。毛泽东还说,民粹主义最终会变成反革命。毛泽东对民粹主义的认识,与俄国革命相关,来自列宁的论述框架。

1999年,胡绳发表文章批评孙中山和毛泽东的民粹主义。胡绳说,在中国革命过程中,一味斥责资本主义的罪恶,呼唤立刻实行社会主义,就是“染了民粹主义的色彩”。比如孙中山说,趁资本主义还少甚至还没有的时候,赶快搞社会主义革命。至于毛泽东,1953年就宣布全面社会主义改造,步骤过激。还有就是1958年,工业化才发端,就说人民公社能够进入共产主义,这种“穷过渡”是民粹主义。

胡绳还指出,太平天国消灭工商业和杀富济贫的绝对平均主义,也是民粹主义。胡绳的观点遭到老左派公开抨击。

目前,对民粹主义的认识、解释与研究,已经超越了俄国理论框架。有学者说,目前世界正处于第三次民粹主义复兴高潮。前两次民粹主义代表性运动,一是19世纪末,美国西南部人民党的激进运动和俄国知识分子“到民间去”鼓动农民革命的风潮;二是20世纪中叶,拉丁美洲的庇隆和阿连德所领导的民众运动。目前,民粹主义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热点。概括起来说,民粹主义的基本含义有以下几项:

一是极端平民主义。以穷人的是非为是非,“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强调服从大众情绪,反对精英主义,否定精英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合法性存在于群众运动之中。二是反对在间接民主基础上的代议制民主。要求普通民众直接参与政治决策过程,要求直接的“大民主”。

三是要求“均贫富”。“同样是人,有人富甲天下,有人一贫如洗,这太不公平了”,不惜以无偿没收等暴力手段实现均富目标。

四是视革命道德至高无上。认为道德只存在于底层大众之中,底层大众的裁决就是正义;认为道德高于法律,高于程序,特别崇拜那些从底层崛起的道德型、魅力型领袖。

五是诉诸街头运动,诉诸暴力,热衷于“推翻”、“革命”。多数人的行动,哪怕杀人放火,也是正义。

有学者指出,十月革命也给中国送来了民粹主义。过去中国经济体制中的大锅饭、平均分配、压制市场竞争、“割资本主义尾巴”,都有民粹主义的浓重味道。有学者说,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认为发明创造都是来自非知识阶层,指知识分子为“臭老九”,把他们赶到农村和工厂接受再教育等反智主义,也是民粹主义。社会转型期正是民粹主义高发期。在中国实现市场经济转型的今天,民粹主义再度高涨。最具爆炸性的收入分配不公、官黑勾结、贫富分化等热点,形成了有利于民粹主义滋长的土壤和气候。一段时期以来,在老左派咒骂当今中国已经复辟资本主义的背景下出现的“毛泽东热”、“文革热”,以及老左派主张的“没收私营房地产商的房子和财产,无偿分给最需要房子的穷人”、“无产阶级群众运动万岁”、“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打倒走资派”,就是民粹主义崛起的例证。

还有学者指出,重庆“钉子户”事件中,法学家江平主张按照法院的裁决办事,结果遭到网上痛骂;经济学家茅于轼提出“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遭到炮轰,以及轰动一时的“富人原罪论”,都是活生生的民粹主义案例。

网络已经成为充斥民粹主义话语的暴力场。贵州一官员全家被杀,网上欢呼:“只要是杀官家,我就举双手赞成!”

民粹主义当然是对社会不公以及腐败的抗争手段,但是它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常有破坏性,结果将给民众带来更大的伤害。民粹主义更多是激情的、浪漫的、非理性的。它在表面上是激进的,而在骨子里面,是害怕竞争的保守力量,因而具有深刻的反市场倾向和反现代化倾向。尤其当大众被某些魅力型领袖控制利用的时候,群众运动往往成为强制意志统一、压制个人权利的反民主的专制手段,而对少数人的宽容和保护恰恰是民主的重要内容。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精英主义。中国改革的最大变化之一,是以精英主义取代民粹主义,结果是财富喷涌,经济暴涨。但是,精英群体也鱼龙混杂。当精英联手维护自身利益,走向特权和腐败的时候,也会刺激民粹主义,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就社会变革而言,精英的主张常常是温和的渐进的,但这并不是维护特权、拖延变革的借口。中国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如果不积极推进理性变革,未来有可能出现大的动荡,精英群体也将遭遇重创。

[ 思想家点评:民粹主义是最具欺骗性的。以中国百姓目前的素质,被民粹主义忽悠是很正常的。让民粹主义为民主扫清一些路障,或许是其仅有的一点价值。]

文化,广义上泛指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一切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高校文化则是指高 等学校中所存在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和总 和。按照文化的表现形态,高校文化分为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两部分。物质文化指一切经过人加工、体现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 制度、规范、观念等。高校非物质文化,以在高校中 是否占主导地位,是否为高校中的大多数人接受为 标准,可以分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指的是在高校中占主导地位的,为大 多数成员所接受的文化。它存在于高校正式组织之 中,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高校非主流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是指高 校中仅为一部分人接受的或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 化。一般来说,高校非主流文化主要表现为三种情 况:一是存在于高校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中,但对 现存正式组织的要求和期待起着维护和支持作用的 文化,即“优性非主流文化”,如寝室文化中的通过第 二外语交流活动提高第二外语的水平,就是“优性非 主流文化”,这种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对青年大学生 身心健康有着独特的作用;二是存在于高校正式组 织与非正式组织中,但与现存正式组织的要求和期 待相背离或否定的文化,即“劣性非主流文化”,如同 是寝室文化,但如果利用第二外语进行一些粗野、肮 脏的词汇交流,说一些“儿童不宜”、“饮食男女”话 题,那就是“劣性非主流文化”,这种“寝室垃圾文化” 对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起着破坏作用;三是存在于 高校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中,但也并不与正式组 织发生冲突和对抗的文化,即“中性非主流文化”,如 同样是寝室文化,有的同学喜欢下象棋,有的同学喜

欢下跳棋,作为寝室的一种娱乐活动,就如同人们穿

衣服一样,有的人喜欢这种颜色,有的人喜欢那种颜 色,这些文化无所谓好坏优劣之分,是一种非评比性 文化。

高校非主流文化是在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产 生的,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 时代的变迁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它主要表现为以 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社会性高校非主流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一 个亚文化群体,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 往往与现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体制、伦理价值观念等相适应,它呈现出时代的运作特征。如寝室文化的“卧谈会”,谈论与时事相关的话题就 和社会密切相关。

2,变迁性高校非主流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高校师生员工的客观需求和 主观愿望发生变化,会导致非主流文化的变迁。它 的变迁不外乎有二种情况:一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发 展、政治经济体制变革、伦理价值观念变迁导致;二 是高校本身教育体制的变迁,教育行为更新,不同文 化的接触和交流所导致。

3.自发性一般情况下,高校非主流文化不是 由社会预先规定的,也不是由高校正式组织设定的,· 收稿日期:2o04一O4一O2 作者简介:张捍东(1967一),男,江西瑞金人,赣南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第2期 张捍东,黄伟良 高校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2l 而是在高校内部自发形成的,是一种“自由文化”,缺 少组织和计划。

4.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高校的非主流文化也是一样,是由多种文化复合在

一起,如高校管理文化、教室文化、寝室文化等都是

多种因素的复合体。一般说来,文化复合体是由物 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又 可以再细分为众多要素。发展不平衡性一是维护和支持现存的社会

秩序,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并被社会成员所接受 或认可,则有可能发展为主流文化;二是破坏和反对 现存的社会秩序,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被社会 成员所接受或认可,则被社会所扼制和局限;三是既 不支持现存的社会秩序,也不破坏和反对现存的社 会秩序,继续自发地发展。

二、高校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不同的学者对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基本功能有不 同的见解,有人认为高校中非主流文化所表现出来 的都是负面影响。其实,在高校中不同性质的非主 流文化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不可能只是对社会直 观的反映,也不可能仅是对社会的正面反映,它总是 或多或少地混杂一些不符合或违背社会期待的成 分。因此,不同性质的非主流文化,其功能也呈现出 多样性,它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也要区分对待,它可 分为正面影响、负面影响、非评比性影响三类。

1.正面影响

“优性的非主流文化”发挥着积极的功能,对青 年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1)凝聚力的作用

把学校师生员工聚集起来并整合为一体的力 量。它的发展一般表现为三个层次:一是青年大学

生的人际吸引,可以诱导青年大学生对班集体的忠 诚感,从而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团结力;二是青年大 学生对学校规范的遵从,把个人的奋斗目标和社会 的发展结合起来;三是青年大学生把推动社会的发 展内化成为自已的人生价值取向,这是凝聚力的最 高层次和归宿点。(2)约束力的作用

高校中的非主流文化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行为 参照标准,“优性非主流文化”也使青年大学生相互 之间的行为功能协调和相互配合,它有利于高校主 流文化功能的充分发挥。“优性非主流文化”具有规 范作用,“优性非主流文化”一经形成,对青年大学生 来说,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并不断内化为青 年大学生的心里尺度,成为对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它还指示着青年大学生的满足需要所采取的方式和 相应的目标,从而规定了青年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范 围和准则。从另外一个层次上来说,高校中的非主

流文化由于能够促使青年大学生的行为一致和协

调,从而确保了青年大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3)塑造力的作用

高校中“优性非主流文化”能够塑造青年大学生 比较全面的个性,培养青年大学生良好的品格,增强 青年大学生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它与高校中 的主流文化合力的作用下,对青年大学生起到社会 化的作用。青年大学生通过接受“优性非主流文 化”,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并通过高校文化 的内化和大学生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 活,塑造青年大学生的健全人格。2.负面影响

高校中“劣性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 成才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偏离青年大学生的培养目标

高校中“非主流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对青年大 学生要求比较宽松,而“劣性非主流文化”极易在这 种宽松的环境下和主流文化及其它非主流文化发生 冲突和对抗,从而导致偏离教育教学目标,阻碍青年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然而一所高校不可避免地存在 “劣性非主流文化”,那么就不可能和教育目标完全 协调一致,其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2)毒害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高校中的“劣性非主流文化”是非主流文化中的 槽粕,它倡导的是反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抵触国家 的教育教学目标,宣传反动思想,误导青年大学生的 行为,有些是下流、肮脏的东西。(3)阻碍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高校中的“劣性非主流文化”,极易催生出不良 行为。青年大学生在“劣性非主流文化”影响下,一 是思想腐化,生活堕落,不思进取;二是违法乱纪,离 青年大学生角色越走越远,严重阻碍青年大学生的 成长成才。

3.非评比性影响

一般来说,在高校中,“中性非主流文化”是区分

青年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重要标志,它在文化比较 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低之分,这和青年大学生的行 为方式、习惯、性格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这类非 主流文化的有:青年大学生发式、姿态、玩笑方式等.

其实它们都是非评比性的文化,并无严格的好坏之 分。因此,在高校中,“中性非主流文化”并不存在优

劣之分,但它对青年大学生的外部形象和素质也发 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对待高校中的“中性非主 流文化”是在社会转型期中对青年大学生十分重要 的问题。

三、应对高校非主流文化的积极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应对高校非主流文化的 科学态度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5正

应对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大学生影响,作为高校 教育工作者,应以科学的态度和辨证的方法对待非 主流文化。一方面改变以往站在主流文化的立场上

审视和批判非主流文化的理论视角,把非主流文化 看成是主流文化的反文化,把两者对立起来;另一方

面也要防止用片面的眼光去看待高校中的非主流文 化,不加区别地对待非主流文化的功能,误把非主流 文化都看作劣性文化来对待。作为高校教育工作 者,要从高校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学 生的正当需求,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对 于高校学生的文化选择,要彻底改变带有强制性的 灌输模式,加强思想沟通和正面引导,以内因优化,促进学生提高文化鉴赏力,从而自觉地选择和接受 优秀文化。

2.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着力培育高校“优性非 主流文化”育人功能

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 校非主流文化的变化反映了世界科技、经济迅速发 展对社会文化提出的新的要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 进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党在思 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的一面旗帜。在高校非主流文 化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倡导主流文化,着力培育“优性非主流文化”,努 力改造落后文化,增强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广泛性,坚决防止和抵制腐朽文化和种种错误思想观念对青 年大学生的侵蚀,努力营造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要求的良好文化氛围,使高校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 发展先进文化的示范区。

3.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竭力控制高校“劣性非主

流文化”自由漫延

首先,应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

生、看待世界、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树立正确的 人生价值观。这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对非主流文化的 选择。其次,应加强政治教育。面对外来文化带来 的不良冲击和影响,面对敌对势力政治、宗教、腐朽 思想的渗透,要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教育,进一步增强 高校学生的政治敏感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责任感。再次,应加强道德教育。以西方不健康的意识形态 和价值观为主的一些非主流文化是引起我国社会一 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 要以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为纲,结合所学专业和 就业趋向,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此同时,还应加强法制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教 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大学 生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促使大学生更加正确、更加 谨慎地选择高校非主流文化以外的文化影响,有效 控制非主流文化在高校的漫延。4.弘扬大学精神,正确引导高校“中性非主流文

化”良性发展

大学的精神,是大学发展中积淀的创造性的精 髓与灵魂,吸取了发展历程中优秀的主流文化成果 和非主流的优秀成分,既承袭了传统,又随着时代的

变化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当前,我国大学的 基本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 和创新精神。在大学精神的积极引导下,引导高校 “中性非主流文化”健康发展。一方面由于“中性非 主流文化”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因而作为高校教育 工作者,所倡导的除了“优性非主流文化”外,还应正 确引导“中性非主流文化”。在倡导“优性非主流文 化”的同时,注意维持高校“中性非主流文化”的稳定 性。另外一方面由于高校中“中性非主流文化”与青 年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联系密切、且无明 显的高低之分,因此我们对高校“中性非主流文化” 不应采取过多的干预政策,既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地 提倡某种“中性非主流文化”,也不应采取禁令方式 阻止某种“中性非主流文化”的自由发展。所以,当 前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大力弘扬大学精神,引 导高校“中性非主流文化”良性发展。责任编辑:李自茂

The Effects of College’S Sub—culture and the M easures ZHAN G Han——dong(Department ofPolitics and 叫,Gannan Teacher’S College,Gan~ou 341000,China)Abstract: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the College Culture takes on new era’S character with the lapse of development

.Memlwhile,the Sub—culture exerts influences on the young college students.In this~ssay,we try tO make elear the~ien tific con—

tent of Sub—culture and give prominence tO the inter features of~ iety、transform ation、spontaneity、di~ tuibrlum etc,and try tO analysis the effects on young college students to find any tx~sitive illeasures to take a perfunctory attitude.

key word:College;Sub—culture;young college students__

第三篇: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机器应对策略(精选)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极其策略分析

◆何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也随之传播并趋于活跃,这些思潮正试图从指导思想、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同马克思主院

【摘要】 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内经济社会的双重转型,各种社会思义争夺主流话语权。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在多远、多变思潮的冲击下,容易发生思想困惑、信仰迷失等问题,乃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决心和信心产生动摇。本文将主要探讨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极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 当代社会思潮;大学生;影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西方社会的理念大量涌入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对不同社会思潮的碰撞提供了平台,国内传统的儒家学说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受到了外来社会思潮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众多繁杂的社会思潮对社会公众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就良莠不齐。

一、社会思潮的基本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科学发展观、中国梦成为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观点。从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历程可以发展,社会思潮手机在特定社会的特定时期形成的一种普遍价值观念,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这种意识形态基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社会阶层对社会发展的诉求,社会思潮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意识形态也会随之不断发展演化。这种发展变化着的社会思潮发展了当时社会的普遍情况和社会民众的心理诉求,因此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众多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对社会公众尤其是未经世事的高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导向作用。

二、当代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分析

1.多元化社会思潮使少数大学生政治理想淡薄

多元化社会思潮使少数大学生政治情感淡漠,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疾苦漠不关心,对西方资本主义称羡不已,对“平等自由”世界向往有加,对日益繁荣的祖国却频频指摘。对党内腐败现象加以夸大泛化,一些人主张在政治上既不积极,也不消极,做平常人,“去政治化”正成为这些人中流行的时尚。少数大学生在入党参政问题上缺乏热情甚至消极抵触。

2.多元化社会思潮使少数大学生人生理想缺失

信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多元化社会思潮造成极少数大学生的信仰、信心与信任危机,使其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信仰发生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失去信心,对我们党失去信任,而信念的动摇必然导致理想的坍塌。现实生活中,少数大学生对生存意义持有怀疑,对未来茫然、对活着感到消极悲观,表现在学习工作上慵懒懈怠,缺乏学习兴趣、工作热情,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在作风纪律上稀拉散漫,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3.多元化社会思潮使少数大学生社会理想模糊化

当前多数大学生树立了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能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命运、民族复兴联系起来。但是,受多元化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还是有少数大学生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情绪及信仰危机,对能否实现共产主义、能否成功建设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出现了社会理想模糊和淡化的问题。有人感叹共产主义虽好,却可望不可及,甚至有人认为它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幻想。有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不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无理论自信,更无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对中国能否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信心,甚至精神颓废、意志消沉。

三、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及其对应策略

十八大报告关于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领思潮,启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

(一)多重途径深入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目前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理论体系的宣扬基本上是通过课堂授课,通过纸质宣传等方式。从上文可知,当代青年大学生了解社会思潮的主要途径是从日常生活,通过活动和体验来获得。单纯理论式的教化并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有必要去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渠道。通过新的方式宣扬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高校学生真正明白社会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教会他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去解构其他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的宣扬并不局限在课堂,应该采取各式各样的教育途径,通过各种教育途径的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补充,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衔接的多重教育方式。

(二)构建层层递推式的引领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必然要通过各种方式相叠加。社会思潮不论是什么立场,都是反映了某部分人群的利益诉求,尤其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这些都是各个文明所必然的一种客观存在。然而尊重各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更要坚持自身文化体系的主导地位与引领作用。要发挥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需要去分析,分析某一时期内,社会思潮的起因、内涵、目的,做好预防。各类社会思潮的涌动,反映着某一特殊群体的一定利益诉求,对社会思潮应该加以区别的对待,真理不辨不明,对于社会思潮也不用怀着谈虎色变的心态,让大众去接触思潮,通过争论、探讨、商榷。

(三)利用网络传媒来潜移默化的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传媒是社会思潮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是高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经常通过微信、微博、QQ、BBS来感知世界、参与社会、分享心情。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微信、微博、QQ、BBS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不应是枯燥的说教,而应该通过微小的事物、鲜活的典型来渗透,这样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从而建立“微信仰”。同时,通过这些平台还可以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控制,尽早发现存在于一些学生中的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及时进行引导,防止事态恶化。现在许多高校的院系班级都开通了微信、微博,微信、微博拉近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这种平台打破了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提供了便利性,更加亲近人性,易于接受,必然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依靠网络的力量重新发扬光大,使它重新被国人所推崇。

结论

社会思潮是特定时期的意识形态,对社会公众有指导和导向作用,但是纵观中国社会的发展,不难发展诸多有心之人利用社会思潮的指引作用,不断制造不良社会思潮,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威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云,朱永生.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1:79-89.[2]王易,许慎.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规律与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02:167-171.[3]张藻.当代社会思潮对打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前沿,2014,Z2:142-143.[4]张文.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信仰的影响及对策[J].红河学院学报,2014,06:96-98.

第四篇:当代社会思潮和大学生理想信念

当代社会思潮和大学生理想信念

社会思潮一般来讲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反映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情感需要和思想愿望,并有一定的社会理论作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的思想潮流。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层面,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社会变迁的风向标。它通过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达到对社会存在的调控、改造和导向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认真研究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适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弘扬积极影响,化解和抵御负面影响,既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更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两者辩证统一,是分析认识社会思潮的基本原理。世界范围内的当代社会思潮涌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融入了世界体系,当代思潮深受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大气候”的影响。

立足中国,环顾全球,当代社会思潮具有如下特征:

1.多元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冷战”及其结束。社会思潮的多元化由于苏东巨变而直接发轫,意识形态的对垒转化为多种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走向低潮,以资本主义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取得强势,中国国内思潮涌动。当然,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具体原因也是多样的。一是,社会快速走向信息化,媒体技术日益创新,不断拓宽信息传播的渠道,不断加快信息传播的速度,不断丰富信息传播的内容。特别是互联网带来大众传媒革命,加上已有纸质和电子媒体功能更新,使社会思潮的传播、衍生、扩散、变异异乎寻常。二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度进程产生了新问题、新意识、新需求、新思想,一时不可能被主流意识形态解答和消化,为新思潮的兴起或传入提供开阔空间。社会实践不断深入和拓展,不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由此决定了人们的观察视野、思考方式、知识结构、观念意识、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也必然日益复杂多样。三是,改革引起的具体的利益格局变化和利益矛盾的冲突,使人们原有的利益归属、价值判断和情感亲疏受到冲击与震荡,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体制改革,使人们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职能分工、利益分配等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人们原有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变得模糊了、分散了,甚至出现根本性的动摇。四是,思想解放进程日益加速,人们的思想观念活跃起来,社会舆论和文化环境越来越宽松,民主探讨、畅所欲言渐成风气,思想观点的表达更加自由、更加活跃,各种西方思潮也乘势而入。

2.反思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思潮的主题集中于反思西方近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这与中国人在反思社会主义建设的弯路与经验不谋而合。走出传统的“革命”思想和“梦想”,“都有一种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的感觉”([美]史蒂芬·罗: 再看西方[M].林泽铨、刘景联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116.)。反思乃至批判成为各种思潮的普遍特色。当代社会思潮陈杂多样,主要内容类型有:反(anti-)类:对传统或主流观点的抗争与反对,如反全球化运动(anti-globalization);非(non-)类:与主流价值或形式的分庭抗礼,如各种倾向的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NGO);新(neo-)类:对传统思潮的超越和发展,如新保守主义(neo-conservatism)、新威权主义

(neo-authoritarianism)、新资本主义(neo-capitalism)、新理性主义(neo-rationalism),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后(post-)类:对各种现代思潮的延展与挑战,如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s)、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等等。(王建光:当代社会思潮及其对中国的挑战[J].探索与争鸣(上海),2004(10).16-18.)反思与批判有思想解放的进步意义,但是走向极端或无视对象就成了消极性的思潮。例如,“人人皆话语,个个谈文本,解构不离手,颠覆不离口”,成了西方后现代现代主义思潮的一大景观,其拒斥形而上学、反对理性主义、消解理想主义,消极倾向在于全盘否定、批判一切。中国是后发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难免受其感染,与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共产主义理想的论调相苟合,对此应当保持足够警惕。

3.世俗性

大约近三十年以来,西方后现代主义和意识形态终结两股思潮撞击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冷战”结束、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意识形态终结思潮主要冲击了中国一部分人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与理想。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散发着主体死亡、理想破灭、传统丧失、文化虚无、游戏人生的信息,虽然只是西方社会理想危机、信仰危机、文化危机的产物,但是它的消极颓废却毒害蔓延。同时期,中国走出革命理想主义的光环,踏上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漫长之路,尽管光明在前、成就显著,而困难、迷惑、曲折还是接踵而至,令人应接不暇。因而,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日益摒弃激扬浪漫,开始正面现实、正面人生,更多关注人生实际。世纪之交,中国社会思潮中关于人的价值关怀淡漠有因:(冷东:中国当代社会思潮的主要特点[J].理论与现代化(天津),1998(11).37.)一是,两极对立的消解,政局多元化、多极化了,人们从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对政治和价值观念冷漠;二是,英雄主义时代隐退,崇高与渺小的价值坐标消除,领袖与巨将不复产生,社会进入平民时代;三是,高层精英文化的失落,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达、高等教育的普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等因素带来了大众文化时代;四是,理性主义的弱化,人们规避“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节律,追求现实幸福。五是,市场经济继续造成人与自然、社会、人的多方面、多方位异化,单纯以金钱作为成功的指标和最高的追求目标,失去真正让自己来主宰自己的意识和主动权,有一种寄托的丧失感和信仰的缺失感,人类精神家园撼动。

4.实践性

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各种社会思潮往往徘徊在文化领域发挥学术作用。在此之后出现转机,世界思潮不再仅仅是“拥护道德或政治义务的伟大签名者”(丹尼尔·辛格:谁的新千年——他们的还是我们的?[M].曹荣湘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6.),大都力图付之于行动、用之于社会或力争上呈于政府影响决策。也就是说,当代社会思潮增添了实践性取向。而且这种实践性与其全球化局势互相推动。社会思潮的全球化是各种价值观对话、交融的过程,最终消融了地域的界限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强势思潮得到立场不同、政治经济环境迥异的民族国家认同。由于全球化势不可挡,思潮的实践性就更具国际性和广泛参与性,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具有全球性,并且举旗与国际传统政治和外交分庭抗礼。联合国禁止地雷公约就是这样形成的,当今世界的绿色环保风潮也是受了生态思潮的鼓动而增强了阵势。

5.映照性

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背景下,由于西方现代化进程的超前与文化传播的强势,国际上各种社会文化思潮都会很快波及中国境内,在人们思想乃至行为方面引起反响。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世界思潮的一种映照,这种映照或是直接的引进或是逆反的拒斥。例如国际上新

左派运动和新自由主义思潮之争在国内的响应,大都各自奉哈贝马斯或哈耶克等人为圭臬,对他们的观点与理想进行中国化表述。国际上的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思潮在中国引发了全盘西化思潮与文化民族主义的对垒。从总体上看,当代社会思潮主要是欧美的声音,还缺少中国本土原发的声音。思潮的“输入”与“引进”状态表明中国在全球化中尚缺乏“话语权”,只是“被表述”的对象,还没有成为“表述”自我的主体,在价值评判标准和文化自觉方面难免被动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信念而伟大,有理想信念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漫漫人生,唯有急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方能中流激水,到达光明的彼岸。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竞争展开.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大学生是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群体,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唯有树立远大科学的理想与信念,这也是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所要求我们必须做的。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罗曼·罗 兰也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理想信念。”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 斯泰说“理想信念是指路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真正的生活”。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 宋代文学家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这足以说明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理想信念之花灿烂,理想信念之果甘美,经过我们辛勤汗水的浇灌,相信它一定会灿烂开放 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我要自觉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我也会用我的实际行动来诠释我的理想与信念,做一个21世纪的合格大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我的一份力量。

二、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1.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维当代社会思潮复杂多样,内容广博,含涉经济、政治、社会、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生态、道德伦理等,无所不包无所不论,这对于思维活跃、求新求异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桌文化大餐。从思潮所研究的内容来看,既有以全球的视野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现实境况,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预测社会发展的趋势,描绘社会发展蓝图的,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全球化思潮、信息化思潮;又有从社会具体视角关注社会经济制度和体制、政治制度和体制、文化制度和体制的现状及缺陷、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和对策,解决现实问题,如资本主义危机理论、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和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等;另外还有从价值伦理的角度探讨社会公平与正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善与恶、美与丑、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等,从反思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进行质疑和颠覆的后现代主义更是风靡全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整个肌体。当代社会思潮内容的丰富性,关注问题种类和视角的多样性,解决问题方案的创新性、超越性和前瞻性,无疑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大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大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多向度思考。

(2)促进理性思考,更加关注现实当代社会思潮的理论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大多都从元理论的研究转向对当下具体问题的关注,试图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风格各异,思路迥然。可以看出,当代社会思潮一旦被大学生所接受,必然引起他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现在有很多大学生非常重视国际共同关心的生态问题、粮食问题、人权问题、全球化问题等。

许多高校的大学生自己成立了环境保护协会,并义务搞一些环保活动。另外,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发表自己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问题、价值伦理和一系列民生问题的看法,表达他们的愿望,尤其是关注国内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腐败问题、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假冒伪劣问题、社会保障问题、道德滑坡问题等,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发表自己的言论并提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许多大学生都能够冷静的、客观的、辩证的看待这些问题,他们既能从西方的社会批判理论思潮中找到这些问题存在的共性,同时也看到有些问题并不是不可克服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制度的健全和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有些问题自然得以解决。所以,多数当代大学生对我们的社会和国家的未来还是充满信心和希望的。

2.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理想信念淡漠近三十年,西方后现代主义和意识形态终结两股思潮撞击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现代资本主义晚期的“文化逻辑”,散发着理想破灭、主体消解、传统丧失、文化虚无、碎片思维的信息,它反本质、反规律、直观平面化的思维,放弃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终极层面的探索,开始正面现实,折射出西方社会理想危机、信仰危机和文化危机。后现代思潮通过电影电视中的“无厘头”、滑稽剧嘲笑传统、游戏人生。它虽然能够启迪大学生批判传统,大胆创新,发展个性,可它的消极颓废却腐蚀人的心灵,窒息人的深层思维,致使少数大学生理想破灭,信念动摇,感觉生活空虚无聊,处于虚无迷惘状态,失去了人生追求目标,沉湎于网络游戏。目前,我国每年都有一些大学生自杀,虽说不能完全归罪于后现代的虚无性,但也不能说与此无关。有些大学生甚至怀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了,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思维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与后现代势不两立。也有部分大学生受西方敌对思潮如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对社会主义制度及四项基本原则产生怀疑,社会主义信念动摇,共产主义理想丧失,认为社会主义改革应完全照搬西方模式,这样我国就很快赶上发达国家,国内现实问题就很快得以解决。

(2)价值取向唯功利化唯功利论是西方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偏激体现,它主张一切从利益出发来衡量人的价值,部分大学生受此影响,学习和生活上也唯功利化和实用化。学习上追求实用知识的学习,热衷于那些毕业后能够对自己带来直接利益和实惠的专业,而那些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培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部分人文学科却遭受冷落。曾经在《中国青年报》上有这样一段话印证了这一现象,“有人花钱买智育,有人花钱买美育,有人花钱买体育,就是没人花钱买德育”。甚至有些大学生把自己的人生信仰也建立在功利基础之上,入党动机实用化。少数大学生把入党作为找到好工作的筹码。价值取向唯功利化、实用化的结果是人为物所役,失去对自由全面发展的自觉追求。

第五篇: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范文模版)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闫心丽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 030031)

摘要: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课堂之外的第二个空间,是大学生活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的双重影响,同时针对性地提出如何加强网络管理,引导学生养成正确上网行为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 影响 教育 对策

近几年来,各个高校很重视校园网络的建设,而无线网络,3G业务等新型网络接入方式使得大学校园网络环境变得更为复杂。一方面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提供了极大的方面。另一方面互联网上良莠混杂、无所不包的各种海量信息,正在充斥着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大学生能否科学理性地利用网络,上网行为是否健康,已成为当今社会与学校普遍关心的问题。而全面了解网络对大学生的种种影响,对于各高校有针对性地加强网络管理、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显得极为重要。

一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开拓知识视野,汲取百川营养

网络的逐步普及,使得当代大学生能够从网络上获得千变万化的时代信息和较新的人文科技知识,开拓知识视野,广纳百川精华,汲取各种知识营养,来发展和壮大自我。通过上网,使得社会经验不足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充实和提高,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校园文化、社会热点、国家大事、国际风云;了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科技的发展动向、历史变革;进行休闲娱乐、感情交流、学术讨论等。所以,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青年学生得到各方知识的陶冶和锻炼,成为象牙塔中的社会人。情感交流,缓解压力

目前,在校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渴望得到与同龄人的交流和认可。但大学管理机制与中学不同,人际真情沟通减少,加之未来择业的压力和迷茫,使得大多数学生在走进大学校园的人际交往中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许多心理和情感苦恼常会困扰他们。高校大学生问卷调查中发现,有少数大学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也有的大学生因此形成畸形心理并导致多种不良后果。人机对话的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出现,“点之即来,击之即去”的速成交友方式,可以使大学生按自己的闲忙而调度,在网上既可以推心置腹,抒发情感、交流思想和心得,又可以大发牢骚,派遣抑郁,达到缓解学习和精神压力的双重功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心理健康。弥补教育缺陷,拓展教育空间

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或媒体,作为知识与信息的载体而存在,是书籍、视听媒介等学习媒体的延伸,而且具有更高的信息容量,功能与效率也更强。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自主性很强, 难免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而网络作为一个好助

闫心丽 1977.6女 汉 山西省平遥人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 本科硕士学位

手,使学习效率成倍增加。另外大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就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前沿领域的情况,也可以在网上自由交流,获取对学习有益的指导,还可以主动地探索未知领域,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就这一点而言,是任何学习媒体都远远无法与之相比的。指导学生就业,拓宽就业领域

当前,我国大学生教育已逐步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型,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竣。近年来随着各种就业专门网站的增多,同时大学生网络就业能力的评价系统也逐渐完善。网络已经变成大学生择业与求职的一个重要平台,同时也让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被动局面有所改变。

(二)负面影响

世间的许多事物都是利弊相生,祸福相随,网络也不例外。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心身发育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转折时期,有的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网络环境和网络交往等信息缺乏甄别过滤功能,或者有的学生面对一个纷繁复杂的虚拟社会,没有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其行为易受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迷恋网络,导致学业荒废

学生登陆互联网本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而且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这也是必然的选择。然而,学生在网上用于调查资料和专业学习的时间却微乎其微。许多学生一下课便排在机房外面等着上机,非上课时间放眼望去,十之七八的学生把网络当成影碟机,聊吧,游戏机,更有甚者,跑到外面的网吧,甚至通宵泡吧,这样白天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效率可想而知了。长此下去,大学光阴一晃而过,势必会导致学业荒废。

2人际关系淡化,心理问题突显

网络文化把世界联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整体,个体只要进入网络,就进入了“人——机——人”相对封闭的虚拟空间中,使得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如果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沉溺于虚拟空间,与亲人、朋友、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络就会淡化,与现实中的生活也产生了距离感。他们从网络走出来的时候,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极易导致情绪紧张、孤僻、冷漠以及其他不健康的心理问题,甚至走向极端。现在不少大学生赶时髦,网上交友,甚至网恋,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一点,上演了一个又一个骗局。3 网上的不良信息,毒害着广大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周期。网络是一个宝库,同时也是信息的垃圾场,从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到流言蜚语再至反动言论,不一而足。目前,我们国家在网络文化建设领域的机制还处于建立健全的过程中,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没有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其行为很容易受到影响。

另外,网络极易造成一些自律意识差的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这些人穿梭于网络这个隐蔽的虚拟空间中, 那条由他人的目光、舆论和感情构成的他律防线便很容易崩溃。这具体表现在:近年来, 网络犯罪的主体以青少年为主, 且大多数是精通电脑的学生。如有的大学生非法侵入他人网络、还有些大学生出于好奇或思想偏激访问反动网站或发表一些反动的、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伤害的言论也会导致法律纠纷等问题。而且访问不良网站还会导致病毒、木马等嵌入式有害软

件在内网散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学校构成潜在威胁。其次网上交友本无可厚非, 但有些大学生在网上打情骂俏,谈情说爱, 说尽谎话以骗取对方的信任。他们奉行的原则是: 网络爱情是一场爱情游戏, 网住谁是谁。更有甚者迷恋互联网上的色情信息、网络游戏。据调查,在对色情网站的访问人次中,青少年学生占有很大的比重。现实中为迷恋于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的青年学生不在少数。更可怕的是,不少游戏中带有暴力、色情, 甚至反动的内容, 青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会中毒, 上瘾。

二 大学生正确上网行为的管理和对策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面对网络的负面作用,防范措施不应是阻止学生上网,而是如何创造绿色的上网环境,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

(一)构建绿色的校园网

构建绿色的校园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网络中心有关部门除加强规范学校机房上网行为制度,做好网络上载把关工作外,增设对网上不良信息拦截过滤模块,预防不良网址进入校园网, 给校园网络安全提供可靠的保证;同时, 加强对家庭上网的指导并安装相应的过滤软件, 提倡家长同大学生经常交流网络问题, 加强控制。

其次网络行为管理产品能帮助学校网络管理人员屏蔽掉那些不健康的网站和内容,避免经不住诱惑的登录或浏览,从源头上对其封堵,防患于未然,把由此产生的一些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详尽的网站浏览报表,能让管理人员清楚掌握师生使用网络的情况,并据此做出调整与指导,提高其工作效率。

(二)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

网络所具有的知识传播和信息传播功能, 使“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两课”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冲击。当前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水平比较低,有效使用网络信息的技能和修养就更显的不足。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只注重了如何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至于如何对网络信息进行判断、分辨其真伪则很少涉及。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认识和使用处于自发状态,这种状态直接导致他们所具有的网络素养水平低。因此我们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多角度地对学生开展教育,开阔学生的思路, 提高其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平等的姿态, 借鉴网络的交互性与学生开展讨论, 重在引导, 启发和影响学生,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真正体现教育的价值。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园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和民主管理,培养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 促进学校的教改工作。还应大力提倡通过利用QQ软件建立师生交流平台,以答疑解惑和加强沟通;利用网络博客、校友录等加强班级管理与交流,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全方位地对学生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加强网络道德、法制和安全教育

学校对于刚入校的学生,应开设《网络交际》、《网络伦理》之类的讲座,让学生正确、高效地利用网络工具来获取有效信息,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自觉抵御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形成网络环境下的新道德规范体系。其次, 在德育课中加强网上法律、法规知识教育, “依法使用网络”、“网络与表达自由”等内容, 与学生展开讨论。使大学生的网上行为有章可循。同时,网络安全教育也是网络教育中不

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应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

学校要注意拓展学大生学习之外的生活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积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的同时,要为学生创造条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另外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计算机技能比赛活动,将大学对网络的好奇心转移到正确合理使用网络上来,让正面的网络资源占据学生的网络生活,这对于搞好校园网络文明建设,提升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五)加强大学生自我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网络社会所强调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的道德。它强调在个人独处之际,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由于网络行为的隐蔽性特征,它对人们的自律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道德境界。网络空间又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大学生畅游在丰富多彩而又复杂的网络文化中,更需要大学生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自觉主动地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加强自我修养教育,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保持健康的情绪, 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从而增强抵御网络环境负面影响的能力。

此外,网络的应用和发展使得大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骤增,但拥有信息绝不等于拥有科学知识,如果不做任何甄别地利用信息,充其量也就是生活服务或娱乐的一般消遣,而不能成为增长智慧,积累知识的有效资源。从自身的层面上来讲,大学生不仅要广采博收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把外在信息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使自己能够成为主动接收信息,善于鉴别信息,积极开发信息,科学处理和有效利用信息,不断地把获取的大量信息转化为科学知识的具有文化素养的“信息人”。

参考文献:陆伟家.大学生网络心理异常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11):126-127.2 郭加书, 陈涛, 王鑫.切实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与行为引导[J].中国高等教育2009(23).贾健.网络环境下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08)石磊,李新殿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现代交际 2011.11 5 张晓畅 网络文化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影响及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7

通讯地址:太原市民航南路26号

电话:2216726

邮箱:yanxinli1977@163.com

下载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国外职业教育思潮及对我国的影响

    当代国外职业教育思潮及对我国的影响 随着21世纪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教育的国际化竞争和跨国化渗透特点越发凸现出来。职业教育思潮是一种带有全球范围内影响的社会现象,它是社会......

    当代社会思潮剖析心得

    “当代社会思潮剖析”心得 校研会黄常毅 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对社会的本质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建团90周年,西方社会思潮在校园里能看到它们的缩影......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论文(范文模版)

    当代中国,各种西方社会思潮随着全球化涌入,给青年带来了新思想也带来了思考与困惑。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论文,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激进主义总是......

    《当代史学思潮研究》书目

    《当代史学思潮研究》书目 1,《美国与中国》 费正清 2,《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 柯文 3,《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导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对社会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对社会的影响一、大学生就业难可能造成社会影响 1、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容易导致心理挫伤和应激行为 大学生大多都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在我国社会发生剧烈变迁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经历着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教育市场化、人才市场化的趋势也在日益增强。近十年来,我国高校呈......

    当代主要社会思潮剖析听课笔记

    当代主要社会思潮剖析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我们迎来了青马正式理论学习的第一次课堂。怀着激动的心情,带着几分向往,我们走进了物联网学院B222报告厅,开始了全新的旅途。 今天......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汇编)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陈国俊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 [摘 要]文章论述了目前网络特别是网络文化正以其强大的冲击力改变着人们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