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军事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及大学

时间:2019-05-13 13:4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军事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及大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军事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及大学》。

第一篇:浅谈军事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及大学

浅谈军事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及大学

生如何投身国防教育

军事教育训练,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作 为共和国的主人以及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既是一个普通公民,又是一名预备役军 人,是国防武装的后备军,是战时扩编、补充常备军和开展人民战争的基础,因此也 义不容辞地拥有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稳定的责任。同时也强化了三种 意识,即:维护祖国的领土主权、反对侵略的意识,维护祖国的统一团结、反对分 裂的意识,维护祖国的国防建设、拥军尚武意识。而通过对于本学期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及课后相关资料的查找中,我认识到了 当代国防建设极其教育的重要性,并由此开始思索当代大学生应当如何投身国防 建设,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军事教育训练及其理论学习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确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军事教育训练,以其思想性和特有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明显的提 高,这为我们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表现在:通过学习党的三代 领导核心的军事理论和军队建设思想,以及各种学习教育活动,使大学生掌握了 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了思想。通过讲形势、讲任务,使 我们胸怀全局,树立国家主权意识、国家利益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关心国家改革 开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振兴。通过讲传统,开展向解放军学习,向身边的先进人物 学习等活动,启迪了我们的思想,净化了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明确了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其次,军事训练磨炼了大学生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军事训练使大学生接受了军 人生活的洗礼与考验,军人的顽强勇敢的优良作风,给我们留下了直观、生动的印 象。严格的军事训练使我们克服了自身不能吃苦、缺乏自信心和自制力的弱点。培养了大学生果断的品质、顽强的毅力和良好的作风、自制能力和目觉性。第三,军事训练培养了大学生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中,集体主义思想和精神的教 育显得尤为重要。军事训练更好地为青年学生补上了集体主义教育课。军人的集体是最集中、最统一、最紧张、最严格的。军人的集体除了一般集体所具有的团 结、严肃、协调、一致等作风外,还有令行禁止、雷厉风行、英勇顽强、艰苦奋 斗的良好作风。接受军训的每一个大学生都被编进了班、排、连、营的集体中, 每天都生活在整齐划

一、步调一致、令行禁止的集体中,“集体”很快成为大学生 的自觉意识,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军训实践中,可以看到一幕幕生动的画面,训 练场上连连班班不甘示弱、人人为本班本连获得领先成绩而奋勇拚搏。另外,军事教育训练增强了大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纪律是执行命令、覆行职责的一 种行为规则,是保证社会和群体有秩序地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必要规范,是精神 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培养“四有”人才的要求,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思想观念。“三大条 令”的教育是军训的第一课,从一开始就使大学生在思想上有了纪律观念,在行动上有了行为准则。军训对大学生的一日生活、礼节礼仪、言行举止、军容风纪、内务卫生、请假销假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和要求。教师和同学们总结到:“通过 军营式的环境、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化的训练,很快克服了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 的松、散、懒、娇的不良习惯,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军人姿态、协调一致的动作、优良的作风和严格的纪律。” 军事教育训练升华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教育是贯穿整个大学生军事教育训练的主旋律,更是军事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首先,军训深化了大学生的 爱国情感。大学生走近军人,看到他们那种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无私奉献、勇 于献身的精神,使大学生认识到国泰民安的背后是无数爱国者在默默地奉献着自 己的青春,认识到当前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家繁荣的来之不易,认识到自己 的成长与成才是与家庭、学校和社会分不开的,也是同国家的荣辱兴衰休戚

相关 的。其次,军事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国防观念。国防无论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都彰显出它不可置疑的重要性。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在革命战争时期是这样,在社会主 义建设时期也是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主体的武装力 量,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加强国防和 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国防是我们大家的事,是所有已 经为、正在为、即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的事。而我们大学生是国防建设的后备力量,随着军事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战争是 技术的抗衡,是人才的较量。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仅仅靠军队院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地方院校来培养。还需要国家对军事教育大力宣传,在各个乡镇市开展军事教育的宣传。

姓名 李洪海

学号 114102014班级.net112

第二篇:《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论文)

《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学校名称:韶关学院

院系:教育学院

专业:10教育学 学校代码:10576

密级:公开

中图分类号:G61

摘要:

《弟子规》为清朝秀才李毓秀所作,原名为《训蒙文》,是一本道德教育的经典著作。建国以来,我国一直提倡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而且我们大学生正正在这个提倡的首位。然而现在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过着奢侈放荡的生活,对道德的认识已经低下了。而《弟子规》可以培养其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人际习惯和尊师重道的师生关系。

关键字: 《弟子规》 ; 大学生 ; 教育 ; 道德

“Disciplines of children” on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Abstract:

“Disciplines of children” by the Qing scholar Li Yuxiu, formerly known as the training “Mongolian” which is a classic moral education.Since the founding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advocated to improve the moral quality of citizens, and we are the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the first advocates.But now most of the students are living the luxury life of debauchery, has been low for a moral understanding.“Disciplines of children” can develop their sense of respect for elders filial piety;develop a character of a man of honesty and trustworthiness;develop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ife and good interpersonal habits and greater respect for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Keywords:Disciplines of children ;University students ;Education ;Moral

目录: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2.1《弟子规》所承续的传统 1.2.2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问题

1.3 《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2.培养其“孝” 2.1 叙述“孝”

2.2 评价当代大学生的“孝” 2.3 怎样“孝”

2.3.1 倾听父母的需求

2.3.2尽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

3.培养其“谨”

3.1 什么是“谨”和《弟子规》中所提倡的“谨” 3.2 现代大学生实际情况 3.3 “谨”的基本要求和指导 3.31 “谨”的基本要求 3.32 “谨”的指导

4.培养其“信”

4.1叙述“信”

4.2 当代大学生的“信”现象

4.3《弟子规》中“信”的教育意义

5.总结

1.绪论

《弟子规》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原名为《训蒙文》,是一本道德教育的经典著作。况且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而根据儒家经典而作的《弟子规》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部分,甚至有些公司的笔试都是以《弟子规》为题。其中在我国大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推广《弟子规》,可指导学生学习,使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其中很多宝贵经验值得尝试;而且对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更好地服务社会,解决当今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据人文学家研究,近十多年以来,大学生的总体素质明显比以前的要差,尤其是“80后”和“90后”两代,更是因为生活的优越,环境的巨大变迁,使得他们沉醉于此而不能自拔。往往出现不道德的行为,就有他们这两代的身影。而更为担心的是受他们两代影响的“00后”。尊亲、尊师、尊友等中国传统的优良传统,在不断地被破坏着。为今之计,就只有为大学生们制定一套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而《弟子规》就是这样的一套守则规范。有学者曾在教学实践中,让大学生熟诵《弟子规》,参与学习讲解和写作学习心得。很多大学生写道:在没读《弟子规》之前,很多事是无法深入明白与理解的,很多细节是没有注意到的,很多礼仪更是不懂得。读了《弟子规》之后豁然开朗,让我懂得如何去做人了,懂得如何做到孝、尊长、勤学;明白了什么是穿着礼仪,行为举止礼仪。

从实践效果看,《弟子规》理性而又浅显生动的论述,使其提倡的道德规范准则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和有较强的操作性。不仅能使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当代大学生的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其“孝”、培养其“谨”和培养其“信”。

2.培养其“孝”

《弟子规》一书首先提出的就是“入则孝”,意思就是为人处世,首先要做的就是孝顺我们的父母。因为在古时候来说,我们出生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我们的父母,所以我们首先就要孝顺我们的父母。而钱文忠教授在其书《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中提到:“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这就是孝要传达的一个意思。”

然而,看看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奢华的生活,最好的享受,糜烂的宿舍生活等,各式各样的浪费。难道父母辛辛苦苦赚来养育我们的金钱就是用来让我们浪费的吗?空闲时间,放假时间,我们的父母都巴不得天天让我们打电话回去,不为什么,就是想听到自己的孩子开心平安的声音,这,或许就是他们的享受了。然而,根据我们的所收集的资料显示:我们这边的大学生不是压根没给家里打过电话,就是打电话回家是为了拿生活费的。我们大学生们基本都是“离家出走”的人了,学校与家的距离使得我们无法用我们的行动去实际孝顺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打电话回家,让父母知道我们生活得好。然而这都不能做到的,就证明“孝”在我们大学生中已经模糊了。因而,我们有必要通过学习《弟子规》中的道理来“补偿”。

孝的第一步,倾听父母的需要。第二步,尽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不一定都做得到,但是要努力去做。我们学会倾听父母的需要,并尽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但有时也不一定就能讨得父母的欢心,甚至还可能遭到父母的误解和责备,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在中国传统当中,孝是无条件的。孝不是交易,不是交换。现在我们很多人认为,孝是相互的,爸爸妈妈对我好,我要孝敬他。那另外一个意思是,爸爸妈妈如果因为某些主观原因,或者某种客观限制,对你稍微差一点,你就不孝顺父母啦?这在传统当中是绝不允许的,传统认为,孝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今天我也在反思我自己,我们有没有人为自己的父母跑一次菜场,去买点儿父母想吃的时令小菜?我长到这么大,基本没有进过菜场。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有些很容易的事情我们做了没有?或者再降低一些要求,我们起码马上答应父母的呼唤,抓紧完成一件父母交办的事情,耐心听一下父母哪怕是唠叨的教训,哪怕是委屈地顺承一下父母就算是误解的责备。当然这么做,实际上也并不见得容易。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去尝试。

3.培养其“谨”

“谨”顾名思义,就是小心,谨慎的意思。但是,在《弟子规》里面,“谨”,不仅仅是谨慎小心的意思。它还包括: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正确礼仪。众所周知,儒家是十分注重礼仪行为的。因此,在众多儒家经典著作里面,无不有“礼仪”和“行为”的影子。然而,我们的《弟子规》就是根据这些经典而创作出来的另一本经典。《弟子规》不仅将前人的思想加以整理和概括,而且还联系了当时的(指的是作者写书的年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并作出新颖而又独特的见解——要求我们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价值观念。这就是《弟子规》所要我们要做到的。

良好的日常习惯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是道德生成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良好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有报道称,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更成为重中之重。《弟子规》的学习可以确立学生健康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处事为人之道。然而,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很多大学生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让师长瞠目结舌,不可思议。很多大学生通宵达旦的上网聊天,玩游戏,白天逃课;有些学生则过分追求品牌,追求服装的华丽,追求社会上的时髦,不顾及个人的经济能力,一味攀比;还有很多学生则根本没有卫生意识等等。诸多现状表明,大学生德育教育要从人的基本行为礼仪与文明举止抓起,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念,形成大学生文明礼貌高雅而富有教养的行为举止与生活态度。

《弟子规》具体而全面地阐述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珍惜光阴。“朝起早,夜眠迟”,要养成勤勉学习的生活规律。

第二,讲究个人卫生,衣着整洁,饮食合度。指出:“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弟子规》不仅要求我们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更要注意穿着的整洁与整齐。衣着的关键不再于它是不是名牌,是不是很昂贵,而是符合自己的身份,符合自己的经济能力。大学校园是知识的圣堂,礼仪的殿堂,大学生着装更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穿着整洁大方是其最基本的要求。

第三,要求青少年学生坐立行走,出入进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是要求我们注意自己的体态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熟读《弟子规》,将其所要求的行为准则谨记心头,长期实践,形成良好习惯,由良好的习惯塑成富有教养的行为品格,这是《弟子规》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所在。

《弟子规》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第一,平等仁爱的相处原则。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天生地养的,是平等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所以同类间应该以仁爱为相处的原则,提倡彼此平等、亲爱、善以待人,做一个有仁爱精神的人。人与人间的这种仁爱与平等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只有尊重他人,才能使别人尊重自己。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即不能觉得低人一头,也不能自高、自傲、高高在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与差别,应来自于品行和才能的差异。真正征服他人的要靠高尚的品行和出众的才华,而不是张扬的外貌与夸夸其谈。要以理服人,不要以势压人,这样他人方才心服口服。

第二,真诚协助合作,友好竞争。在与他人相处中,《弟子规》要求我们本着公而无私的态度,不随便诋毁他人,不揭他人的短处,不恶意散布议论他人的私事。与人相处,要“道人善”“善相劝”,积极地发现他人的长处,他人的好处,以德相劝,这样彼此既能和谐相处,又可以相互提升人格修养。人与人之间热诚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倾诉、交心。大学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鹤立鸡群的人往往会被看成“怪物”,大学生生活的环境,使得彼此间的合作不可避免。例如,你应该在别人午睡时,尽量放轻动作;自己听音乐时戴上耳塞;有同宿舍朋友、亲友来访,热情接待。“勿以善小而不为”。当你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时,彼此合作的契机便已来临。大学生在与他人的竞争中,应倡导“公平公正公开,既竞争又以诚相助,既竞争又相互合作。”

4.培养其“信”

“信”即诚信。人无信不立,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一个永谈不厌的话题。我们不妨把“信”才开来:就是“人”和“言”了。因此,古时候的人们就知道“信”的其中一个意思就是:人要遵守自己说的话,对自己的话负责任。这就是“信”最基本的意思,也是最原始的意思。

在多元文化并存,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被良莠不齐的文化与信息包围着,而我们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社会人生缺乏基本的甄别能力,无法确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性与道德人格。由此,崇尚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当代大学生,则成为精神失落,信仰倒塌的一代人。我们的学生在这个多元、分裂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追求时尚,随波逐流。现在的大学时代是个诚信缺失的时代,如大学生助学贷款,据相关部门统计,大学生不能如期还贷的超过50%,有些省份竟超60%多。很多同学不把诚实守信,相互信任,信守承诺作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不再相信世上有真诚、信任和帮助。要知道,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力军,如果大学生将如此严重的失信态度与虚伪禀性带到未来社会,这将是一个没有信任,没有真诚,充满着尔虞我诈的社会,这种社会将是非常黑暗与可怕的。

大学生诚信问题如此严重与社会上流行的见利忘义、惟利是图的普遍风气有关,与家庭诚信教育的严重缺失有关,更表明德育教育的滞后与失职。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生存发展技能的场所,更是完善人性,提升人格的精神教场。然而在大学期间,学校的德育基本上是大而空的政治教育,没有关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结果不仅没有形成学生的基本品德,更没有强力倡导诚信教育,使德育深入学生的心灵,影响其人格发展,从而塑造他们健全而又理性的精神。《弟子规》不仅提出人以信为本,要求言以信为先,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虚浮佞巧,而且还非常重视道德人格的建立,认为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应放在首位。指出人格之美胜于外在衣服饮食的华丽奢侈,胜于巧言令色的能言善辩。在人格培养中,要见贤思齐,见不善而内自省,结识良知益友,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勇于承认错误。《弟子规》突出了有心为非与无心为非的区别,特别关注人们行为的内在心理动机,强调从内在人格上改善人,提升人。这种直指心灵的教化,对诚信人格的养成意义重大。

5.总结

当代大学生,作为80、90后出生的两代,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呵护中长大,在重智力教育,忽视道德伦理教育中成人,他们只知道从父母那里索取,从不知付出,更不会从事任何具体生活劳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孝敬父母在他们眼里是感性而模糊的,更不要谈如何孝敬父母,如何为人子女了。对于“谨”的要求更是缺失得无影无终,什么非主流或主流,只是他们打着“时尚”的幌子,实际上却是对“谨”的意识缺失。“老实人吃亏,说假话者当道”的思想遍布所有的大学。因此,学习《弟子规》,不仅可以使他们知道孝悌之行为,更能培养他们的孝悌自觉意识,健全人格。再者,提升他们对“谨”的认识,从而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价值观念。后者,让他们远离“言而无信”的时代,做到“大同”。只要《弟子规》在大学中普及和学习,大学生的素质必定上升几个层次。相信不久,我们的社会就会因为我们这代大学生的改变而变得更加和谐积极!

参考文献: [1] 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45 [2] 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1 [3] 李毓秀.《弟子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 [4] 任民.从<弟子规>看国学教育的情感向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24)[5] 刘小霞.论孔子教育思想之新解[J].人文杂志,2009,192--封三 [6] 李春鹏.谈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理念[N].电化教育研究,2007.(3)[7] 郑洪晓.儒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N].华北电力大学报:社科版,2009.(3)[8] 郝云霞.论教育的终结目的[N].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4.(1)

第三篇:法律意识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所谓意识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与物质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早就告诉我们,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1〕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应,是人脑的机能、“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意识根据它的对象和内容不同,可作不同分类,如自我意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可进一步细分,法律意识就是社会意识的一种。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3〕

据此,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法律意识表述为: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这种反应和体验是积极的,能动的。这种表述可以概括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不同层次和组成部分,正如刘旺洪教授所言:“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4〕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时还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就其主体而言,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或社会公众;就其内容而言,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虽然客观上讲,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法律意识必然包括法律思想体系的理论内容,但就实际状况而言,在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中,法律思想体系理论内容的比重还是较低的。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结构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它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四个基本要素,这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由低级向高级,由深层到表层,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多层次结构。只有当四要素产生最佳组织效应时,才能实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

1.大学生法律心理,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现代法及法律现象的直接心理反应、感受、体验等,是大学生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的心理状态。大学生的法律心理是在对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理念的向往与勇于接受的基础上和导引下而形成的直观而不片面、具体而不盲目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可使片面性、盲目性、自发性降至最低限度,是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克服自身的偏激性而获取的。因此,大学生法律心理具有如下特征:

(1)辩证自觉的感性认识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对法及法律现象的感性认识中,能够克服传统法律心理及青年人的偏激心理,使其更具全面、客观、正确的成份。

(2)乐于接受新的法及法律现象的心理取向。指大学生对新的法事物、法现象不是持漠然态度,而是积极主动学习、遵守、运用和维护新法律、新法规。

(3)主动积极的诉讼心理。大学生应摒弃避讼、厌讼、惧讼的心理,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诉讼。

(4)扬弃传统法律文化的心理机制。指大学生对于传统法律文化能够辩证接受的心理。

(5)对现代法制的充分信任感和依赖感。即相信现代法律制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与完善,司法机关能够秉公执法,维护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包括自身利益);以此法律制度所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是合乎人性的,能够实现秩序、正义、自由、效率等法律价值。从而确信在涉及法律问题时,依靠司法机关解决是可信赖的。

2.大学生法律观念,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尚未系统化的思想观念形态。它是在法律心理基础上形成的法律意识,是法律心理与法律理论的中介和过渡,处于法律意识水平的中间层次,在大学生法律意识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法律观念的有无以及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法律意识的强弱。

3.大学生法律理论,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整体化、系统化的理性思维体系,是现代法律观的理论表现。具有系统化形态、指导性地位等特点,居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高级阶段,为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

大学生法律理论应包括以下内容:

(1)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一般理论(法理学)。它居于法学知识体系的最高层次,担负着探讨法律的普遍原理、为各部门法学和法史学提供理论根据和思想指导的任务。

(2)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部门法学,即以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对现行法律(国内法、国际法)的研究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具体包括宪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等内容。除此而外,还包括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法律史学、比较法学及其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4.大学生法律信仰,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理想信念,在大学生法律意识结构中居于最高理性层次。它是大学生对于“作为人格化了的法律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最终目的”的信念。法律信仰不仅来自于法制现实,是法律现实的超前反映,而且以具体的法制作为表征,并通过人们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加以实现。其内容包括所有法律价值的实现,其特征具有多样性、层次性、阶级性、交叉性和终极性。大学生法律信仰蕴含着大学生对法及法律的最高期望,是对正义、民主、平等、自由、人权、效率、秩序等法律价值的追求及其实现,从而实现法治,最终实现人类生活的幸福。法律信仰是法制建设的奋斗目标,大学生因其在社会中的特殊角色地位而必须树立现代法律信仰。因为“一个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生成相当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性要素。正因为如此,伯尔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才会广为流传,成为所有崇尚法治的人们确信的一条真理性原则”。〔5〕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功能

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功能结构上的先天不足,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功能未能很好地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自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方略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成了我们追求的目标。有学者认为“建设法治国家总的说来,恰似一个等边三角形,立法、执法(包括司法)、法律意识三者缺一不可,三者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立法是前提,执法是关键,法律意识是结果”。〔6〕笔者虽不大赞同这种观点,但也从中得到了启发。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两条平行线,从硬的方面来讲,是法律制度的建设,包括立法和执法,而从软的方面来讲,则主要是法律文化的培育,这其中当然包括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只有“硬软兼施”,依法治国才能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才能尽快实现。因为法律意识虽属意识的范畴,是法律制度等物质范畴的派生物,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同时法律意识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法律制度等物质因素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早就说过的那样,“蜘蛛的活动和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7〕法律意识对法律制度的积极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许多事例表明,法律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决定法律本身的命运,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8〕可见探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功能,使之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具体来说,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功能。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即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主要是通过传授必要的基础法律知识,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要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和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掌握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积极学法,严格守法,主动用法,自觉护法。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把提高法律意识从自在的行为变为自觉的行为,从而意识到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并把法律当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最终实现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目的。

2.导向功能。我们正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新中国成立以前,社会主义法制基础相当差,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加快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步伐,但仍未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过去制定的不少法律、法规已经不适应不断发展的客观物质生活条件,尤其是在目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尤其是加快立法、加强执法(包括司法)更显迫切。立法的前提条件是客观条件的需要,这里的客观条件除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之外,还包括公众的法律意识的现状。法律的制定就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们相关之间的社会关系,如果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处在较低的层次上,法律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即使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因此而增加法的实施成本。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与法律实施的关联程度较大,如果大学生能有较高水平的法律意识,这对法律的实施无疑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进而带动和促进全体社会公众对法律实施的支持。从这个角度讲,大学生法律意识具有导向功能。这种导向是相对于社会公众而言的。

3.评价功能。法的实施,包括法的遵守和法的适用两个方面。就法的遵守而言,法律意识的功能主要指社会公众把法律当成自己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自觉依法办事,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而就法的适用而言,法律意识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专门机关的司法活动进行法律监督,保证法律得到切实有效和公正、及时的实施。在这里,主要体现的是评价功能,即对行为的正确与错误,法律是否公正,法律的实施是否有效做出价值判断,从而影响法制建设的进程。当然,由于大学生缺乏判断和辨别复杂事物的能力,因此当他们在做价值判断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的判断,从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评价功能的发挥。

4.规范功能。统治阶级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以法律这样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法律来调整习俗、道德和政策等行为规范,无法调整或调整不力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法律这一目的的实现除依赖国家强制力外,还必须依赖社会公众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因为国家强制力仅仅是外部力量,而法律意识则是实现法律目的的内在动力。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内因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当代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构建可以使他们自觉按照法所体现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去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四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军事教育的重要性(未改版)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军事教育的重要性

经过中国人民几十年的艰辛奋斗,我国基础建设已逐步完善,中国经济也是迅猛发展。而做为这一切的受惠人群,我国每一位公民的生活也得以实现小康,由最初的食不果腹,到能够吃饱,再到现如今的吃好,不只生活得到改善,也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

但是,作为这一切现有成果的保障——我国的军事现状,又是处于什么状态呢?环顾世界,其现状不容乐观!

作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领跑者,我们获得了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并且与很多国家保持着友善关系。不可否认,对一个建国之初被全盘否定的国家来说,这样的成绩足以慰藉人心。但是,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看到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美国为减轻国债而采取的强迫人民币升值的措施、日本及菲律宾等国的一次次领土争端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中国强势崛起的今天,为何会发生这种种闹剧?

二战以来,中国与日本的矛盾逐步激化,由最初的大义问题到现如今的主权争议,中日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而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为争取选票而制造的钓鱼岛事件也将中日矛盾置于悬崖的边缘,随时都有可能断绝关系。而安倍晋三上任后采取的修宪政策,明显可以看出其目的是要恢复日本的军事化道路,重新建立完整的军事体系,而就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我们不得不思考日本这一举措的真正目的,不管是否针对中国,我们都必须做好准备!因为自安倍晋三外祖父那一辈开始,也就是侵华战争时代,安倍晋三家族就是日本的高层,而安倍晋三参拜晋国神社以及准备修改宪法第九条,又将再次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作为曾经的受难者,我们不得不有所防备!

对于菲律宾,这个以旅游业为主的国家的一次次刁难,曾经我们可以选择谈判。但是,在阿基诺三世,这位偶然上台的总统的领导下,谈判明显显得无力。阿基诺曾在访问中国的时候信誓旦旦的保证中国与菲律宾将保持友好关系,但在其回国之后,立刻就破坏了两国协议,声称黄岩岛是菲律宾的领土,并且派军前往,将中国在黄岩岛的标志全部拆除,而且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演练。有人曾这样评价过菲律宾的行为:实在想不到菲律宾这个全国军事力量不及北京的四十分之一的国家,是如何有这样的“勇气”!诚然,菲律宾对中国并不存在多大的威胁,但是,在其著名港湾“苏比克湾”,在菲律宾独立之后撤退的美国驻军,却在阿基诺上台之后重返,并且与菲律宾在我国周边海域开展实战演习,这又不得不让我们深思!而美国,作为众多国家的头领,对中国可谓是从未死心。从建国初期的封锁到现如今在中国周边国家建立军事基地,虽然一直未与中国撕破脸皮,但是其用心却是人尽皆知,让人不得不防!在经济萧条与信贷评价降级的情况下,美国的军事投入有了明显降低,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它对中国的野心。既然不能独自对付,那么,对日本与菲律宾等国与中国的争端,它也乐见其成,它只需要在背后操纵,给予一定的“帮助”就行,这也符合双方的利益,当下双方一拍即合。而中国,则不得不加强军事力量!

所以,加强我国的军事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科技与教育的最顶层一群人,大学生必须懂得多方面的军事理论,我国不侵犯他国,但是我们也必须保证中国有足够的力量确保国家的主权与领土的完整!而当代大学生,面向的是国家的各行各业,无论执政还是从商,都是建设国家的最重要的力量,是国家的支柱。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军事教育,有利于我国在任何时候,都有足够的人才领导国家。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建立一支战斗力强悍的队伍,保卫我们的祖国!

第五篇:《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课题研究)

《<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课题报告

学校名称:韶关学院

院系:教育学院

专业:10教育学 学校代码:10576

密级:公开

中图分类号:G61

引言

在新时期,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方面受到了市场经济、社会浮躁思想和外来文化的严重冲突。大学生的德育教学早已提上了议程,迫待解决。《弟子规》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读本。它的许多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价值选择等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弟子规》注重培养学生坚强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着重诚信的价值,强调道德和文化教育知识相结合,这些宝贵的教育思想正是当代教育所遗漏的方面。

一、选题: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

《弟子规》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是以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为基石 ,以民族生存经验为后盾 ,以圣人的仁爱教育为指引。它重视对光明伟岸人格的追求 ,重视培育人们心灵的至善至诚 ,重视教育过程中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力行相结合。《弟子规》德育教化是关心人关注人的 ,它启迪着人们去实现自我价值 ,造福社会。这正是国学教育的宝贵之处 ,也正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实践意义:

《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敬亲爱长的孝悌意识,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价值观念,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人际习惯等几个方面。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培养其“孝”

《弟子规》一书首先提出的就是“入则孝”,意思就是为人处世,首先要做的就是孝顺我们的父母。因为在古时候来说,我们出生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我们的父母,所以我们首先就要孝顺我们的父母。而钱文忠教授在其书《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中提到:“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这就是孝要传达的一个意思。”

然而,看看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奢华的生活,最好的享受,糜烂的宿舍生活等,各式各样的浪费。难道父母辛辛苦苦赚来养育我们的金钱就是用来让我们浪费的吗?空闲时间,放假时间,我们的父母都巴不得天天让我们打电话回去,不为什么,就是想听到自己的孩子开心平安的声音,这,或许就是他们的享受了。然而,根据我们的所收集的资料显示:我们这边的大学生不是压根没给家里打过电话,就是打电话回家是为了拿生活费的。我们大学生们基本都是“离家出走”的人了,学校与家的距离使得我们无法用我们的行动去实际孝顺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打电话回家,让父母知道我们生活得好。然而这都不能做到的,就证明“孝”在我们大学生中已经模糊了。因而,我们有必要通过学习《弟子规》中的道理来“补偿”。

孝的第一步,倾听父母的需要。

第二步,尽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不一定都做得到,但是要努力去做。我们学会倾听父母的需要,并尽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但有时也不一定就能讨得父母的欢心,甚至还可能遭到父母的误解和责备,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在中国传统当中,孝是无条件的。孝不是交易,不是交换。现在我们很多人认为,孝是相互的,爸爸妈妈对我好,我要孝敬他。那另外一个意思是,爸爸妈妈如果因为某些主观原因,或者某种客观限制,对你稍微差一点,你就不孝顺父母啦?这在传统当中是绝不允许的,传统认为,孝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今天我也在反思我自己,我们有没有人为自己的父母跑一次菜场,去买点儿父母想吃的时令小菜?我长到这么大,基本没有进过菜场。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有些很容易的事情我们做了没有?或者再降低一些要求,我们起码马上答应父母的呼唤,抓紧完成一件父母交办的事情,耐心听一下父母哪怕是唠叨的教训,哪怕是委屈地顺承一下父母就算是误解的责备。当然这么做,实际上也并不见得容易。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去尝试。

2.培养其“谨”

“谨”顾名思义,就是小心,谨慎的意思。但是,在《弟子规》里面,“谨”,不仅仅是谨慎小心的意思。它还包括: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正确礼仪。众所周知,儒家是十分注重礼仪行为的。因此,在众多儒家经典著作里面,无不有“礼仪”和“行为”的影子。然而,我们的《弟子规》就是根据这些经典而创作出来的另一本经典。《弟子规》不仅将前人的思想加以整理和概括,而且还联系了当时的(指的是作者写书的年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并作出新颖而又独特的见解——要求我们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价值观念。这就是《弟子规》所要我们要做到的。

良好的日常习惯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是道德生成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良好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有报道称,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更成为重中之重。《弟子规》的学习可以确立学生健康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处事为人之道。然而,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很多大学生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让师长瞠目结舌,不可思议。很多大学生通宵达旦的上网聊天,玩游戏,白天逃课;有些学生则过分追求品牌,追求服装的华丽,追求社会上的时髦,不顾及个人的经济能力,一味攀比;还有很多学生则根本没有卫生意识等等。诸多现状表明,大学生德育教育要从人的基本行为礼仪与文明举止抓起,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念,形成大学生文明礼貌高雅而富有教养的行为举止与生活态度。

《弟子规》具体而全面地阐述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珍惜光阴。“朝起早,夜眠迟”,要养成勤勉学习的生活规律。第二,讲究个人卫生,衣着整洁,饮食合度。指出:“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弟子规》不仅要求我们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更要注意穿着的整洁与整齐。衣着的关键不再于它是不是名牌,是不是很昂贵,而是符合自己的身份,符合自己的经济能力。大学校园是知识的圣堂,礼仪的殿堂,大学生着装更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穿着整洁大方是其最基本的要求。

第三,要求青少年学生坐立行走,出入进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是要求我们注意自己的体态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熟读《弟子规》,将其所要求的行为准则谨记心头,长期实践,形成良好习惯,由良好的习惯塑成富有教养的行为品格,这是《弟子规》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所在。

《弟子规》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第一,平等仁爱的相处原则。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天生地养的,是平等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所以同类间应该以仁爱为相处的原则,提倡彼此平等、亲爱、善以待人,做一个有仁爱精神的人。人与人间的这种仁爱与平等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只有尊重他人,才能使别人尊重自己。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即不能觉得低人一头,也不能自高、自傲、高高在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与差别,应来自于品行和才能的差异。真正征服他人的要靠高尚的品行和出众的才华,而不是张扬的外貌与夸夸其谈。要以理服人,不要以势压人,这样他人方才心服口服。

第二,真诚协助合作,友好竞争。在与他人相处中,《弟子规》要求我们本着公而无私的态度,不随便诋毁他人,不揭他人的短处,不恶意散布议论他人的私事。与人相处,要“道人善”“善相劝”,积极地发现他人的长处,他人的好处,以德相劝,这样彼此既能和谐相处,又可以相互提升人格修养。人与人之间热诚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倾诉、交心。大学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鹤立鸡群的人往往会被看成“怪物”,大学生生活的环境,使得彼此间的合作不可避免。例如,你应该在别人午睡时,尽量放轻动作;自己听音乐时戴上耳塞;有同宿舍朋友、亲友来访,热情接待。“勿以善小而不为”。当你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时,彼此合作的契机便已来临。大学生在与他人的竞争中,应倡导“公平公正公开,既竞争又以诚相助,既竞争又相互合作。”

3、培养其“信” “信”即诚信。人无信不立,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一个永谈不厌的话题。我们不妨把“信”才开来:就是“人”和“言”了。因此,古时候的人们就知道“信”的其中一个意思就是:人要遵守自己说的话,对自己的话负责任。这就是“信”最基本的意思,也是最原始的意思。

在多元文化并存,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被良莠不齐的文化与信息包围着,而我们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社会人生缺乏基本的甄别能力,无法确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性与道德人格。由此,崇尚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当代大学生,则成为精神失落,信仰倒塌的一代人。我们的学生在这个多元、分裂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追求时尚,随波逐流。现在的大学时代是个诚信缺失的时代,如大学生助学贷款,据相关部门统计,大学生不能如期还贷的超过50%,有些省份竟超60%多。很多同学不把诚实守信,相互信任,信守承诺作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不再相信世上有真诚、信任和帮助。要知道,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力军,如果大学生将如此严重的失信态度与虚伪禀性带到未来社会,这将是一个没有信任,没有真诚,充满着尔虞我诈的社会,这种社会将是非常黑暗与可怕的。

大学生诚信问题如此严重与社会上流行的见利忘义、惟利是图的普遍风气有关,与家庭诚信教育的严重缺失有关,更表明德育教育的滞后与失职。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生存发展技能的场所,更是完善人性,提升人格的精神教场。然而在大学期间,学校的德育基本上是大而空的政治教育,没有关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结果不仅没有形成学生的基本品德,更没有强力倡导诚信教育,使德育深入学生的心灵,影响其人格发展,从而塑造他们健全而又理性的精神。《弟子规》不仅提出人以信为本,要求言以信为先,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虚浮佞巧,而且还非常重视道德人格的建立,认为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应放在首位。指出人格之美胜于外在衣服饮食的华丽奢侈,胜于巧言令色的能言善辩。在人格培养中,要见贤思齐,见不善而内自省,结识良知益友,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勇于承认错误。《弟子规》突出了有心为非与无心为非的区别,特别关注人们行为的内在心理动机,强调从内在人格上改善人,提升人。这种直指心灵的教化,对诚信人格的养成意义重大。

三、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人类进入 21世纪各国的竞争日益激烈 ,而各国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比以往更强烈 ,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如美国著名学府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既会动脑 ,也会动手”,如今对人才的标准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力行的结合。

而我国现存的高等教育体制下 ,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实践操纵能力在结合过程中是存在诸多问题的。很多大学的课程设置 ,过多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 ,却忽略实践环节 ,这种状况与社会要求严重脱轨 ,所以在大学生走出校门与社会打交道时 ,自然会面临诸多的难题 ,许多具体的工作应付不来 ,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只懂理论而不懂基本的技术技巧。这使得社会对大学生整体产生一种错觉感 ,认为大学生能力欠缺 ,不能承担相应的工作。这正是大学教育的不完备之处。

《弟子规》确提出“不力行 ,但学文;长浮华 ,成何人。但力行 ,不学文;任己见 ,昧理真”。从国学教育的启示中我们要重思当代的教育理念 ,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有效的结合起来 ,注重培养大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及理性精神。

《弟子规》对年轻人的情感、为教育具体细致 ,实践性强 ,且极力躬行。它的教育意义惠泽日常行为、灵思想的各个方面 ,它把培养懂得感恩、得尊敬人、得关心人的人作为教育的最终诉求。《弟子规》达的就是这种对人类命运的真诚关怀 ,他教育后代把人类共同的利益当作自己的责任。当然,这个远大的目标追求也就是本课题的重难点了。

四、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德育教学的意义”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课题小组成员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通过研究社会热点道德问题,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小月月事件等社会热点,对个案进行分析研究,相互讨论。与此同时,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行动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学习相关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组,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分工。

2、实施阶段。进行热点采访,问卷调查收集资料。通过文献检索寻找文献资料,通过辩论总体上基本得出结论。

3、总结阶段。⑴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形成论文;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⑶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顺利完成课题订下的目标,2、通过调查、访谈得出支撑课题的数据资料

3、撰写成了本课题的研究报告

4、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形成论文

六、问题思考

新时期,我们倡导培养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弟子规》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必可为此作出贡献。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弟子规》中某些封建礼教迂腐的色彩,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学到其中“孝信”的主旨,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重读《弟子规》,重塑中华礼仪之邦、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便不言而喻。从这方面来讲,《弟子规》仍不失为一本传世经典。“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孝亲尊师,与人为善”,《弟子规》教人“孝信”的本意便在于此。

七、参考文献

[1] 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45 [2] 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1 [3] 李毓秀.《弟子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 [4] 任民.从<弟子规>看国学教育的情感向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24)[5] 刘小霞.论孔子教育思想之新解[J].人文杂志,2009,192--封三 [6] 李春鹏.谈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理念[N].电化教育研究,2007.(3)[7] 郑洪晓.儒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N].华北电力大学报:社科版,2009.(3)[8] 郝云霞.论教育的终结目的[N].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4.(1)

下载浅谈军事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及大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军事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及大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礼仪学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意义(定稿)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

    礼仪学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意义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目的和意义(5篇材料)

    一、 研究目的(研究为了什么) 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为了能够提出对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感恩意识以......

    国防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及大学生如何投身国防建设

    国防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及大学生如何投身国防建设 【摘要】:高校国防教育旨在使在校大学生深刻认识国防建设与国家安危、民族兴亡的密切关系,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树立新主人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树立新主人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学会成为自己人力资源的管理者,为自己人力资源的保值、开发、增值做出有计划的安排。事实上许多大学生可......

    大学生与军事教育

    自从进入海滨大学以来,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军训教育,从上学期散训的军事技能训练到这学期集训的军事理论课程,以此加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军事素质。而作为受教育者的我,也经历着一......

    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的意义(精选五篇)

    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的意义 我是生长在新世纪的一代大学生, 是肩负祖国建设勇往的一代。我们在和平中快乐成长,父母把我们从天真浪漫的童年时代小心翼翼的扶我们走过来,在温暖和无......

    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的意义

    开设军事理论课的意义 摘要: 对大学生进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决策,它既能体现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和谐统—,增强学生的国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