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推进和谐中原建设的意见(推荐)

时间:2019-05-14 22:4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河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推进和谐中原建设的意见(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河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推进和谐中原建设的意见(推荐)》。

第一篇:中共河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推进和谐中原建设的意见(推荐)

中共河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推进和谐中原建设的意见

(2007年1月12日中国共产党

河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河南实际,对推进和谐中原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和谐中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和谐中原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河南的具体实践,是中原崛起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总体保持和谐。随着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在为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一些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我省基础差、底子薄的基本省情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和保障能力不强,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充分认识和谐中原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自觉性和主动性,更加积极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创造性地做好和谐中原建设的各项工作。

推进和谐中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科学发展为基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以民主法治和社会稳定为保障,以和谐文化为精神支撑,以加强社会管理的基层基础工作为重心,以党的领导为政治保证,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而奋斗。

今后五年,和谐中原建设的目标任务是: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就业形势持续好转,分配秩序逐步规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人民各项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激发创新、创造、创业活力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创新型河南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社会管理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保持安定有序;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使全省物质基础更加雄厚、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良好、社会更加和谐。

推进和谐中原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在工作实践中要认真把握以下要求:

——把加快发展与促进和谐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夯实和谐中原建设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把效率与公平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提高效率、加快发展,不断完善平等竞争的体制机制,同时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建立健全社会公平保障机制,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把维护稳定与激发活力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公平正义保障社会稳定和谐,以深化改革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实现稳定与活力的相互促进。

——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积极主动地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要扎实做好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着力建立健全促进和谐的长效机制。

——把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政府主导作用与群众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加强领导、完善制度、营造环境,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主导作用,合理引导群众预期,又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坚持科学发展,夯实和谐中原建设的物质基础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科学发展是解决我省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力度,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一)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增强财力的有机统一。进一步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积极利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优势产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充分发挥科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导作用。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技术进步和聚集发展为基本途径,大力推进优势产业基地化、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化,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保持投资的稳定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发挥投资、消费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作用。

(二)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壮大城市经济实力,走以工业化城镇化提升农业、带动农村、富裕农民的发展路子,引导、帮助农民持续稳定转移,促进农业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加快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大金融支农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完善培训农民的长效机制,加快培养新型农民。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鼓励中原城市群率先发展,大力支持豫北、豫西、豫西南和黄淮地区加快发展,加强区域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积极支持传统农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务经济,多渠道吸引外来投资,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大对产粮大县、扶贫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经济困难县和资源枯竭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改善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三)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正确处理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积极推进,使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突出社会事业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加大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加快社会事业的改革和创新,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社会事业资源整合,推行规范化管理,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发展水平。

(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集约用地,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十一五”期间确保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年均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年均减少2%以上。落实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集约节约用地,加强土地整治,努力探索土地资源紧约束条件下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路子。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加快环境科技进步,加大污染防治、区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和污染行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严格环境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加强生态建设,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等问题,深入开展农村计划生育“幸福家庭行动”,提高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以改革开放促发展、促稳定、促和谐。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着力建立健全优化发展环境的长效机制。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坚持政治上放心、发展上放开、管理上放手,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大力推进创新型河南建设,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树立人民群众是创业主体的观念,鼓励和支持广大群众通过自身努力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继续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利用外资、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重大突破,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三、认真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和谐中原建设既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又是一项重大现实课题。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每年为群众办几件实事,形成长效机制,使建设和谐中原的过程成为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实现和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过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过程。

(一)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支持自谋职业、灵活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提升劳务输出层次,加快我省由劳务大省向劳务强省转变。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退役军人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稳定就业能力。深化户籍、劳动就业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加强就业服务,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政府购买就业服务成果机制,支持并规范发展各类职业中介机构和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就业服务机构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完善就业扶持政策,积极发展小额贷款,落实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加大公益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重点帮助零就业家庭成员、“4050”人员、残疾人、独立工矿区下岗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健全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实行“阳光仲裁”,及时化解劳动纠纷。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各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切实做好各类企业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尽快使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各类企业。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征缴发放激励和约束机制,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实现省级统筹。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保难问题,尽快建立面向全体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加强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制度建设。在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措施,提高标准,把绝对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灾民救助、孤儿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临时捐助等制度,逐步实施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老龄事业,搞好老龄服务。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慈善事业,落实社会捐赠减免税政策,健全社会扶助体系。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三)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通过增加就业、健全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等举措,促进低收入者稳定增收。坚持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依法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鼓励更多的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加快致富。加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调控和指导,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对工资水平的引导作用,加快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津贴补贴,积极推进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行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国有企业管理者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

(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继续发展高中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保持高等教育适度增长,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倾斜,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硬件及师资队伍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和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优化中小学布局结构,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解决山区和农村偏远地区学校教师配置不合理、教育质量较低等突出问题,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认真实施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工程。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7年在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面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在城市逐步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政府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鼓励社会捐资助学,不断完善对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资助体系,确保所有学生不因贫失学。规范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收费和经费管理,坚决查处教育乱收费行为。鼓励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五)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到2010年,以县为单位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达标率达到85%,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90%。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医学科研,全面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和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及医疗救治能力。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群众卫生观念和自我保健意识,发展妇幼卫生事业,加强职业病、地方病防治和残疾预防。加大艾滋病预防和救治救助力度,有效遏制艾滋病蔓延。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公共卫生财政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投入水平。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基层服务制度。建设高素质的卫生人才队伍,加强城乡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完善和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8年实现全覆盖。推进医疗机构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理顺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纠正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倾向。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医药费用。依法整治医疗医药广告。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和人员执业资格审核,鼓励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六)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规范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和产权转让,妥善安置职工,保障职工合法权益。规范工资支付,健全工资保障金制度,加大清理拖欠工资工作力度,严厉打击恶意欠薪、逃薪行为,确保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规范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切实做好被拆迁居民安置工作。加快征地制度改革,依法提高补偿标准,加强征地补偿金的管理和监督,保证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搞好县、乡、村公路建设和管理,2007年基本实现建制村通水泥(油)路,积极推进村道联网成片,切实解决农村行路难问题。加快实施安全饮水工程,2015年基本解决全省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结合农村改水、改厕和发展家庭养殖,大力发展农村沼气,为农民取暖做饭提供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在具备条件的地方,根据群众意愿,搞好村庄规划和住宅设计,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加快城镇廉租住房建设,规范和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着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增加财政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扶贫,逐步减少贫困人口。

四、加强民主法治和社会稳定工作,为和谐中原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民主法治是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完善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坚持依法治省,扎实推进平安建设,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一)完善群众工作机制,妥善解决社会矛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推广和完善基层创造的成功经验。建立群众工作网络,健全群众工作新机制,主动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做好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工作。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听证制度,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引导群众依法合理地表达利益诉求。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推行部门联合接访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基层联系点等制度,开通热线电话和政府电子信箱,加快信访信息系统建设,方便群众表达意见、反映情况。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和信访工作责任制,对重大问题实行领导包案,确保信访案件三级终结。重点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两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社会矛盾就地化解。探索建立轻伤害案件委托人民调解机制,对因民间纠纷引起的轻伤害案件,试行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坚持解决实际问题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重点打击有组织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严重经济犯罪和多发性侵财类犯罪,集中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敌对势力和各种邪教组织的渗透破坏活动,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积极推行社区矫正,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和规范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完善流浪儿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闲散青少年和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监护、教育、管理机制,加强和改进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感化和管理好吸毒人员。完善政法保障机制,加强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等基层政法组织建设,改革和加强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提高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建立健全平安建设责任制,广泛开展平安地区、平安单位创建活动,2010年8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区)标准。

(三)完善司法体制机制,促进司法公正。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充分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落实国家关于诉讼、检察监督、刑罚执行、教育矫治、司法鉴定、刑事赔偿、司法考试等制度的改革措施。加强司法民主建设,健全公开审判、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等制度,发挥律师、公证、仲裁的积极作用。推行司法便民措施,公示立案标准、诉讼收费标准,健全远程立案、诉讼引导、巡回审判制度,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落实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制度,做好判前释法、判后答疑和诉讼调解工作。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工作,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严格依照法定原则和程序进行诉讼活动,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改革完善执行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大力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确保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加强执法监督工作,健全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认真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严肃查处执法不严、执法不公、徇私枉法和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

(四)加强法制建设,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依法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规范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规体系。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和行政问责制,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认真实施“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规划,推动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重点抓好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农民工和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风尚。

(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从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权利。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严格实行重大决策的公示、咨询、听证等制度,积极探索和推行各级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财政与编制“两公开”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城乡基层政权、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积极推进基层党务公开,保证党员和广大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五、建设和谐文化,为和谐中原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建设和谐中原需要广泛的社会共识、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必须大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打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形成全省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指导工作。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弘扬河南人民朴实正直、自强不息、团结友善、求真务实、开放创新的优秀品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国情省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全省人民加快中原崛起的信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引导全省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

(二)大力加强诚信建设,培育文明道德新风尚。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全社会树立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风尚。继续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诚实守信万人行”活动,弘扬传统美德,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形成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破除封建迷信,引导人民群众移风易俗,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扎实推进诚信河南建设,全面实施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为重点的诚信体系建设工程,努力树立河南新形象。积极开展信用村、信用户建设活动。加强信用监管制度建设,建立全省公共信用信息网络。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提高失信成本。加强诚信教育和宣传,培养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营造诚信为本、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三)以和谐创建活动为载体,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坚持把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和谐村庄、和谐单位、和谐企业、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美、人际和谐,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广泛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健全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健全社区、学校、企业的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活动,加强国防教育,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四)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体制机制,整合资源,精心谋划,加大力度,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按照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到2010年基本实现县(市、区)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有文化服务中心,农村建制村和城市社区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积极推进“户户通”。创新群众性文化活动形式,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实施全民读书计划,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科学制定规划,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建设项目,鼓励社会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价格合理、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积极开发演艺文化、武术文化、杂技文化、影视文化、旅游文化等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五)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宣传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加快中原崛起的成功实践,唱响科学发展共创和谐的主旋律。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奋进、安定有序的社会舆论环境。倡导创业创新有功、合法致富光荣的观念,进一步清除封闭保守、嫉能妒富的小农意识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营造崇尚创业、褒奖成功、宽容失败、善待他人的和谐创业环境。围绕全省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舆论引导。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准确发布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加强对互联网等媒体的应用和管理,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净化出版物市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对“两大跨越”、“两大建设”的研究和推动。文学艺术要弘扬真善美,创作生产更多陶冶思想情操、推动社会进步的优秀作品。

六、加强以城乡社区建设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工作,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

适应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转变政府职能,下移社会管理工作重心,以社区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管理的基层基础工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一)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健全各级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简化办事程序,创新管理制度,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为群众和基层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推进政事分开,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农资市场整治和保护知识产权行动,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传销和变相传销等违法犯罪行为,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平等竞争的条件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增加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形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财政补贴制度,改善县乡财政困难状况。积极化解乡村债务,严禁发生新的债务。推进乡镇综合改革,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全面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法规制度,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和应急指挥体系,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城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能力。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和自救能力,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落实行政首长、执法部门和业主三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依法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准入条件。坚持预防为主,突出抓好煤矿、危险化学品、交通、消防、食品、药品等方面的安全监管,加强对公共场所和重要设施的安全管理,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查禁力度,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城乡社区安全工作的自防自治,构建工矿商贸、城市社区和农村“三位一体”的安全新格局。

(二)推进社区建设,加强社会管理的基层基础工作。坚持把服务群众、造福居民作为社区工作主题,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区管理。以建组织、建阵地、建服务体系为重点,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化街道、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减少行政管理层级,整合政府部门在基层的办事机构。发挥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城乡基层社会管理网络,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

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居(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完善村委会民主选举制度,推进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健全居(村)民会议和居(村)民代表会议制度,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壮大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队伍,优化人员结构,加快实现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

增强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整合社区资源,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逐步建立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加强社区的就业、社会保障、救助、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安全、计划生育和离退休人员、流动人口、农民工等方面的服务,完善社区警务室、医疗点及文化体育设施等硬件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自助互助服务,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积极引导驻区单位服务设施向社区开放。探索建立政府对社区组织发展公益事业的扶持补助制度,通过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形式,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以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建设为重点,加大各级财政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提高社区服务自动化、现代化水平。

(三)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方针,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逐步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作用明显、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体系。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积极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公益慈善类和基层服务类民间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和规范各类基金会以及律师、公证、会计、资产评估等机构。健全政府与社会组织协作机制,支持各类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资助机制,制定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扶持政策。健全社会组织监管体系,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

七、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形成建设和谐中原的合力

推进和谐中原建设,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和谐中原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为和谐中原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一)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正确把握和谐中原建设的方向,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团结,自觉做到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形成干事创业的合力。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注重选拔熟悉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优秀干部。加强社会建设管理理论、社会政策的学习研究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加强对和谐中原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正确把握和谐中原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完善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他们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支持和鼓励他们在和谐中原建设中建功立业。

(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和拓展“三级联创”活动,扎实推进强基富民工程,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做好企业、城市社区、机关和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团体等事业单位党建工作,推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外出务工人员的党建工作,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积极开展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切实提高农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做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率。

(三)为和谐中原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把培养社会工作人才作为一项紧迫任务,纳入全省人才总体规划,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加快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合理调整省属高校的专业设置,抓紧培养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充实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认真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建立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

(四)深入持久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增强全社会的廉洁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加大对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监督力度,把党内监督与各方面监督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坚持纠建并举、综合治理,切实纠正干部以权谋私、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加大查处案件工作力度,特别要注意查处工程项目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巩固和发展全党动手抓党风廉政建设的局面,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五)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共创和谐的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发挥统一战线促进社会和谐的独特优势。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扩大与港澳台的交流与合作,做好侨务工作。

和谐中原建设事关中原崛起大局,事关河南未来,事关全省人民福祉。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带领全省人民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扎实推进和谐中原建设,为创造幸福美好的新河南而努力奋斗。

各地、各部门要根据省委推进和谐中原建设的总体部署,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细化工作举措,明确工作责任,加强监督检查,把和谐中原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二篇:中共山西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和谐山西的意见

中共山西省委

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加快建设和谐山西的意见

(2006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加快建设和谐山西,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部署和要求上来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决定》,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的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思考,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来谋划,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课题来部署,体现了我们党从总体上系统解决影响社会和谐问题的气魄和智慧,适应了我国发展进入新时期新阶段的要求,顺应了时代进步的潮流,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决定》提出的指导思想高屋建瓴,目标任务明确具体,原则要求全面系统,主要措施扎实有力,完全符合山西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指导我们建设和谐山西的纲领性文件。

目前,我省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贫富差距呈拉大趋势,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和“四矿”(矿城、矿业、矿山、矿工)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社会管理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严重刑事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见;有的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一些领域还存在腐败现象。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更加积极主动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学习领会《决定》精神,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部署和要求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自觉承担起建设和谐山西的历史使命。

二、紧密结合实际,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和谐山西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按照《决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进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结合我省实际,要坚持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把着力点放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上,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扎实推进和谐山西建设。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努力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部署,加强规划、加快实施,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三农”工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特色农业,增强农村自主发展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公共资源支持“三农”的力度。财政新增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积极实施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坚持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大翻身”的战略部署,以产业开发为龙头,以改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开发。结合“两区”开发推进扶贫工作,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尽快改变全省贫困山区面貌。

继续支持太原发挥省会城市优势,实现率先发展;推进太原与相关区域在金融、公交、通讯和市政公用设施等领域的一体化进程,加快构建和发展太原经济圈;区域性中心城市要根据各自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确立发展思路,形成区域性发展极。依托“人”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推进沿线市县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构筑高速公路经济带。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促进区域间经济要素的流动和组合,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全国主要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合作。加快实现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对接,与中部省份的经济融合,与周边省区的经济协作。

(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劳动者转变择业观念,提倡自主就业,扶持自主创业,鼓励灵活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各项就业和再就业政策措施,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统筹做好城乡就业工作。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继续实施义务教育水平提升工程、高等教育强校工程、职业教育发展工程等各类教育工程。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集中力量加快对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改造。切实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农村并逐步在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面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完善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困难学生资助制度。严格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努力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推进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实施城乡、区域间教师交流制度。将义务教育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双向转诊、高中级卫生人员定期到基层服务制度,鼓励城市医务人员和医药卫生类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医务工作。加强对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健全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大力发展流动医院,有效利用医疗资源。理顺医疗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推进医疗机构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完善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规范收支管理;加强药品生产和市场监管,控制医药费用过快上涨,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提升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科学有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投入机制。搞好文化产业规划,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发展体现民族风格、山西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打造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联动发展,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群。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提高全省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三)全面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加强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确保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完善和落实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带有普遍性的重大问题,及时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通过立法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夯实建设和谐山西的法治基础。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制约司法公正的关键环节入手,逐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促进司法公正,加强司法人权保护。以合理分配财权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为重点,改革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加大对国民教育、公共卫生、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在促进发展的基础上,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抑制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重点是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增长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机制,加强对垄断行业的工资调控,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落实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同时,要注意完善与煤炭和其他矿产资源相关的利益分配机制,让资源开发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加大社会保障费的征缴力度,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完善基金监管制度,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运行和保值增值。进一步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计发办法,做实个人帐户,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时,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继续推进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险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强对城乡困难群众的救助,认真落实我省出台的十二项救助制度,解决好城市低收入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农村特困群众和“五保户”、受灾群众、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生活困难问题,加大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力度。积极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救助活动。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门协作、责任明确的社会保障工作机制。

(四)认真解决改革发展中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切实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和企业改制重组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保障群众的正当利益不受侵害。落实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时提高补偿标准,完善补偿方式,解决好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确保农民的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认真落实城镇拆迁补偿和安臵政策,规范城镇房屋拆迁管理,依法保护拆迁户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完善并落实好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职工安臵的配套制度,保证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质量技术监督。加大对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的打击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卫生安全和用药安全。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力度,规范建设和分配办法,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大“纠风”工作力度,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吃、拿、卡、要”等行为,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

高度重视解决“矿城、矿业、矿山、矿工”问题,加快矿城转型步伐,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矿山生态环境,提高矿工生活质量。以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为契机,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以采煤沉陷区治理为重点,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付费,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制定矿山环境恢复相关规划和措施,加大矿区水资源保护、废弃物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快实施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强化煤炭行业管理,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措施,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高发态势。加强对煤矿工人的劳动保护,改善作业环境,降低劳动强度。

(五)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充实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的方针,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和法制健全、行为规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全面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构筑社会服务和管理的微观基础。

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从维护大多数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省、市、县社情民意通道。完善以人为本、分级负责、源头防治、督查督办为重点的信访工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秩序,把群众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维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目标责任制,最大限度地把各种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妥善处臵群体性事件,防止局部问题转化为全局问题、经济问题转化为政治问题、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

扎实推进“平安三晋”建设,建立健全以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综合治理各项制度,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重点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多发性盗抢犯罪,保障公民人身及财产安全。着力整治治安突出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坚决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势头。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积极探索和完善公众参与和市场化运作的治安管理模式,及时向社会发布治安预警信息,增强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加强应急管理,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预案体系,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保障社会安定有序。强化交通管理,有效减少交通事故。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促进军政军民团结。

(六)高度重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蓝天碧水工程”、造林绿化工程为重点,全面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围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促进园区循环式运行,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县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从严控制征地规模;重点抓好煤炭、焦炭、冶金、化工、电力、建筑等行业的节能、节水、节材技术改造;加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加大对林地、湿地、野生动植物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重点地区要早日实现排污总量削减和工业污染源控制全面达标,污染严重城市要尽快退出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行列。建立健全区域生态环境标准考核体系,严格执行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环境保护责任制。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快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村镇绿化、厂矿区绿化、环城绿化、城市绿化等六大造林绿化工程的实施。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总结推广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环境优美城镇、生态示范园区的经验,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建设生态型宜居城市,努力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

三、切实加强党的领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和谐山西提供坚强保证

各级党委要牢固树立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不断提高建设和谐山西的能力。切实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不断夯实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省党员干部头脑,不断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山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团结,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注重选拔熟悉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优秀干部充实领导班子,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绩效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工作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形成科学高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调查研究,把握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规律,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认真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强改革的协调性和政策的针对性,富有成效地推进和谐山西建设。

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和谐山西上来。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增进社会的团结和睦。高度重视和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求真务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广大基层干部贴近群众的优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释疑解惑、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工作。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和全社会干事创业的动力机制,广泛调动每个社会成员的创业热情,在全省形成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生动局面。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建设和谐山西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把反腐倡廉作为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紧迫任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加强党纪法纪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强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以正确行使权力为重点,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注重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以保证廉洁从政为目标,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提高监督实效。进一步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依纪依法惩处腐败分子。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针对群众更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及时开展专项治理。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促进党风进一步好转,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建设和谐山西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组织带领全省人民团结一致、扎实工作,坚持不懈地推进和谐山西建设,为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做出更大贡献!

第三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北京卫戍区党委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专题研究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科学判断,体现了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胡总书记的两次重要讲话和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系统回答了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一系列带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六中全会精神,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推动卫戍警卫部队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积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一、深刻理解重大意义,切实把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军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历来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拥护者、忠实捍卫者和模范实践者。抓好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是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各级要从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高度,从建设“特别忠诚、特别过硬”卫戍警卫部队的高度,深刻认识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

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讲,必须做到“三个充分认清”:一是充分认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和风险的现实要求,更加自觉地积极拥护和模范践行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二是充分认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和利国惠民的战略举措,进一步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充分认清军队内部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和保证社会和谐至关重要,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建军治军理念,大力发扬我军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不断增强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加有效地履行我军新的历史使命。

二、提供坚强有力保障,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部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最根本的是要履行好职能使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一是要高标准做好执勤维稳工作。进一步完善警卫执勤和反恐维稳方案,加强针对性研究演练,不断提高部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部队的信息化建设,完善情报预警系统,改进执勤维稳手段,提高部队训练质量,依靠现代科技实现部队战斗力的快速生成与大幅跃升。加强对新形势下执勤维稳工作特点规律的研究探索,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警卫目标万无一失,确保首都安全稳定。二是要高标准做好应急作战准备。按照具体化、系统化、配套化的要求,扎实做好首都防空作战准备的各项工作。按照实战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在演习成果的扩大、深化、转化上下功夫。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加大对首都防空作战的研究演练,确保一有情况,部队能够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三是要高标准参加首都各项建设。强化广大官兵驻首都、爱首都、建首都的责任意识,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团结局面。大力抓好“双拥”共建工作,尤其在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中,为首都社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参加首都“首善之区”建设,特别是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勇于当先锋、打头

阵。广泛发动民兵预备役人员,在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密切配合地方党委政府维护社会稳定,以实际行动为首都和谐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做出贡献。

三、积极建设和谐军营,巩固和发展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军队内部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建军治军理念,在巩固和发展部队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上下功夫,在保持部队安全稳定上下功夫。一是要进一步增强班子团结。要把增强各级党委班子团结作为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点来抓。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靠共同的事业追求维护团结,靠严格的组织生活凝聚团结,靠相互的理解支持增进团结,努力创造一种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的工作环境。要结合重点帮建和年底考察师团党委班子等工作,进一步加大指导帮助力度,着力发现和解决各级党委班子在团结方面存在问题,不断增强各级党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要进一步密切官兵关系。把尊干爱兵教育作为促进部队内部和谐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引导干部骨干端正对士兵的根本态度,增进对士兵的感情。坚持依法带兵、以情带兵、文明带兵、科学带兵,防止和克服训练管理中的简单粗暴特别是打骂体罚士兵的现象。真正关心基层官兵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积极满足官兵求知成才的需求,维护官兵的合法权益,靠真情增强部队的凝聚力、向心力。三是要进一步纯正部队风气。针对年底前部队退老补新、士官选取、干部转业摸底等敏感工作相继展开,官兵思想活跃,管控难度增大的实际,自觉从官兵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端正部队风气,理顺官兵情绪,融洽内部关系。尤其是在干部任用、住房分配、战士入党、考学送学、选学技术等事关官兵切身利益问题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营造心齐、气顺、干事业的浓厚氛围,以良好的风气促进部队内部的和谐。四是要进一步确保安全稳定。部队内部的安全稳定是和谐军

营建设的重要体现。要坚持依法指导和开展工作,切实做到党委依法决策,机关依法指导,基层依法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正规有序、协调运行。要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卫戍警卫部队安全预防工作的特点规律,不断增强工作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要深入贯彻军委11、12号文件精神,着力查找部队安全稳定、和谐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实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部队高度稳定、安全发展。

四、负起党委领导责任,引领和带动部队努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必须牢记肩负的重大责任,切实发挥好组织领导作用,努力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一是要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抓工作。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结合正在进行的事业心责任感集中教育整顿,深入查找和解决自身在履职尽责、精神状态、工作标准、工作作风、自身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大力提高领导部队和谐建设的本领,切实做到恪尽职守,勤奋工作,不辱使命。要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搞好协调指导,确保部队建设和谐发展。二是要以良好的人品官德树形象。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倡导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律能力。要认真纠治影响军人形象、影响军地和谐的不良道德行为,进一步纯洁生活圈、娱乐圈、交往圈,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道德风尚。三是要以用权为兵的理念办实事。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建军治军理念,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多倾听基层官兵的呼声,了解基层官兵的愿望,满足基层官兵的需求。扎扎实实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关心、维护好官兵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要着眼官兵的全面发展,积极为官兵求知成才创造良好条件,不断提高官兵的综合素质。四是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抓落实。进一步改进领导作风和领导方式,经常深入部队调查研究,努力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要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根本上解决好影响部队建设和谐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坚持从部队建设实际出发,做好统筹协调、关闸分流的工作,真正以工作上的和谐,不断推进部队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

第四篇:民政部门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建立起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党中央关于和谐社会的重大部署,为民政工作赋予新内涵,提出新要求;为建设大民政、推进民政事业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民政部门的工作宗旨是

“以民为本,为民解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着基石作用。全省各级民政部门要深刻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要原则,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从四川实际出发,积极创新、锐意进取,全面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对民政工作的新要求。当前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提高社会救助的能力,促进社会分配体系的和谐。在全省建立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灾民救助、五保供养为基础,以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政府责任明确、优惠政策配套、社会广泛参与、管理运转协调、服务网络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统筹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要理顺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充实基层救助工作力量,搭建基层社会救助工作平台,推行网络化、信息化、社会化运行模式。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救助标准,实行分类救助。

———完善社会管理协调运行机制,促进社会稳定。推动基层社会管理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对居民生活的服务作用、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按照自治健全、文明祥和、团结互助、服务完善、管理有序、环境优美的标准建设和谐社区。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按照民政部确定的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原则,坚持以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为核心,合理整合社区资源,扩大农村社会服务,从解决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积极引导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卫生、科技、教育、文化、劳动、法律等服务进农村社区。同时,要培育和发展社区服务组织和民间组织,培养行业协会,促进社会公益性和互利性服务的开展,激发基层社会的活力。

———提高民政部门公共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要通过做好优抚安置工作,解除部队干部战士的后顾之忧。切实解决优抚对象生活难、医疗难、住房难问题,确保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加快退役士兵安置制度改革,为退役士兵提供继续教育、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整合军休服务资源,拓宽军休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满足军休干部日益增长的全方面、多样化的需求。要加快养老院、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积极推行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养老服务模式,丰富养老服务事业的社会经济主体。

———加快慈善事业发展,倡导社会风尚的和谐。建立完善政府引导支持、社会力量主办、大众广泛参与的慈善事业发展机制,加强慈善组织体系和服务网络建设,大力传播慈善文化,大力宣传慈善典型,积极弘扬慈善精神和理念,激活各类慈善资源,激发公众慈善意识,夯实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基础。大力发展慈善志愿者队伍,提高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和劝募能力。加大慈善捐赠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规范、公开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

第五篇:公司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安排意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为了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现就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把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性。迅速组织好六中全会精神的传达学习,在抓好全体党员和干部职工学习的同时,着重抓好党工委、党总支(支部)及班子成员的学习,重点学习胡锦涛同志的工作报告和《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把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通读文件与专题研讨结合起来,通过领导班子带头,带动和促进全公司的学习贯彻工作。各级党组织要集中一段时间,组织全体党员和职工,围绕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九大目标和任务,重点学习和深刻领会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各单位要采取集中办班、专题研讨、举办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全会精神,要利用雨天休工时间组织全体职工进行学习,用六中全会精神武装头脑,指挥行动。《公司简讯》、《学习与创新》、《政工情况》和公司网站等宣传载体,要及时宣传各单位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绩,形成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浓厚舆论氛围。

二、统一思想、认真学习,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

各级党组织要紧密联系实际,紧紧围绕公司当前和以后一个时期的发展任务目标,深入学习、全面把握六中全会精神,切实在加强项目党建,构建和谐企业上下功夫。要结合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制约性的突出矛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改革发展的全局,总结经验、找出差距,转变思路,扎实工作。通过深入学习,把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全面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和实现公司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目标上来,推动学习贯彻活动不断深入发展,以学习为动力,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三、把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同推进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要把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焕发出来的政治热情,引导到掀起大干高潮,确保目标全面完成上来。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积极服务施工一线。各项目部要把学习贯彻活动和全面完成全年生产任务相结合,认真推行《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加强过程控制和程序管理,要根据项目实际,优化施组,倒排工期,抓好四季度施工生产工作。各办事处要把学习贯彻活动和维护社区稳定工作相结合,努力构建和谐社区。全体党员和职工要把在学习贯彻党章主题活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中,积累的好的学习经验,用于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实践中,通过学习提高自身思想素质,把学习成果体现在干好本职工作上。

下载中共河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推进和谐中原建设的意见(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河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推进和谐中原建设的意见(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通知

    文章标题: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通知公司属各单位党工委、党总支(党支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

    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通知

    公司各党支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

    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通知

    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通知局属各单位党委(总支)、机关党委: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全面分......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五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奋发有为推动共青团事业实现新发展 ——胡春华同志在共青团十五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 (2006年12月19日) 同志们: 我们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

    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体会文章

    文章标题: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体会文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开创和谐矿区建设新局面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

    保险业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保险业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保险业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2007-02-06 12:26:38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

    经济部门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这一科学论断,深......

    保险业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