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谐教育之我见
和谐教育之我见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教育也应是其中之重要部分。教育始终应是国家和社会的公共资源,对教育资源的调配和使用应体现国家的意志并始终符合国家根本利益,因为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尤其是和谐教育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构建和谐教育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策略和手段,将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运动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实现和谐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内在规律要求,科学、合理、有效地规划和配置各类各层次教育资源,让教育这个公共资源为国家和社会发挥出最佳效益。要实现和谐教育,从目前形势来看,必须花大气力着重从三个方面努力,即实现教育结构和谐、实现教育投资和谐、实现教育分享和谐。
一、教育结构和谐
教育结构简单说来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教育层次结构,即小学、中学、大学等比例结构;二是教育专业结构,即大学、高职、中职等所开设的各专业的比例结构。这两个结构的和谐,就是要使教育结构与国家和社会实际需要相适应,也就是应以国民教育的基本要求及社会各职业岗位的结构比例为依据设计布局各类各级学校,开设开办各种专业。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减少重复,避免浪费,又可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
二、教育投资和谐
目前我国的教育投资仍以国家和地方的公共财政投资为主体,怎样用好这些财政资金,很值得思考,总起来说应以和谐为目标,科学、合理、有效地划拨和增加教育投资。具体来说应注意三个方面,即教育结构投资和谐、教育区域投资和谐、教育人口投资和谐。教育结构投资和谐,就是要使各类各级学校的投资与社会职业岗位的类型和对人才档次的实际需求比例相适应,避免不必要的高学历浪费和结构过剩浪费。教育区域投资和谐,就是要注重东中西部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中央省市地之间、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的投资均衡,防止只奖优不助劣的倾向,防止过份集中的倾向,特别要防止忽视贫困落后地区的倾向。教育人口投资和谐,就是以一定区域人口分布和总量为教育投资的重要依据,基本实现人均教育投资均衡化,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投资尤其应考虑这一点。
三、教育分享和谐
每一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这在任何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但是,如何确保每个公民能够公平地接受教育,却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事情,不容易办到。只有每一个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了,接受教育的权利实现了,才能达到教育分享和谐。要想实现教育分享和谐,就要努力实现教育结构和谐及教育投资和谐。这两个和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每个公民接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同时也为不同的公民接受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提供了相应的足够的可能条件。如果没有教育分享和谐,那么国民素质和能力就无法从整体上得到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就会失去普遍意义,以人为本也将大为失色。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
张世海
2009年10月29日
第二篇:和谐公交车之我见
“和谐公交车”之我见
“和谐”一词在21世纪的今天,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陌生了。自从我国提出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目标之后,“和谐”就广泛的深入人心了。
“和谐”,在《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配合的适当和匀称”,在百度百科中的释义为“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而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和谐社会”也做了如下解释:“指体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创造活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稳定有序的社会。”如今,生活中几乎处处可见“和谐”,它被广泛的应用了,什么“和谐校园”、“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和谐网络”等等,涉及方方面面。而我所要说的就是离我们很近的关于公交车的事,构建“和谐公交车”也应该是我们所要努力做的,“公交车文化”亦需要净化。公交车是一座城市流动的窗口,窗口虽小,却可以从中折射出这座城市的文明水平。
作为在山大兴隆山校区生活了2年半的我们来说,对于K52再熟悉不过了,几乎每次“进城”,我们都要乘坐这路公交车,它其中的“内容”我们也很是清楚。在刚入学不久,初来乍到的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当然也包括这路公交车,我们便通过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渠道逐步探索者她的一切。作为始发站,K52总是能有座位的,我们就经常发现学长学姐们一上车便做到了后边,我们不甚理解,当
然晕车的我开始是不会靠后坐的。之后我们便知道了这内里的“门道”,坐在前面是要让座的。所以晕车的我也渐渐习惯了去坐到后面。公交车上的“让座”行为本是一种美德,对于老弱病残孕这些弱势群体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道德需要我们发扬,然而某些时候“让座”却成了一种“不和谐”的“音符”。
其一,“让座”需要“脸皮厚,胆子大”?在近日很多的热帖中,我们能找到一些关于公交车“不和谐音符”的,譬如“7名中学生在南京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漠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爷站在身边”,还有“老人给孕妇让座,学生无动于衷”的帖子。究竟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我犹豫过也想让座的,但是有点不好意思,我旁边的同学都没让座,其实让座也需要脸皮厚、胆子大。”有时候不是不想让座,而是缺乏让座的勇气!这种想法很具有代表性。其实,人性没有丧失,人心也没有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正如,见到了闹市中跌倒的老人,不是不想扶,而是不敢扶;路遇行乞者有时动了恻隐之心,想当一回善人却又害怕周围异样的眼光,匆匆扔下一枚硬币落荒而逃,行善了反而有做贼的感觉。一个人想做好事却又不敢做好事,听起来像是一个笑谈,然而这确实是一些人在生活中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笔者以为,这种心态与“扬善”的氛围太淡有关。好人有好报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愿望并不都是能转化成现实的,但让好人得以褒奖,让好事得以宣扬却是能够实现的。这种“不敢扬善”的行为显然是“不和谐”的。
其二,“不让座坐你大腿”“狗占人座”这些“不和谐”词汇偶尔会出现在公交车中,还有某些个别老年人“倚老卖老”,一旦上车,没人让座,还要吵几句,别人让了座,连声谢谢都没得,活像是理所当然的一样。老年人固然需要我们关怀照顾,给老年让座固然使我们年轻人应该做的,然而殊不知,某些情况下,我们不让座确实是出于特殊的原因。记得《小草》那部电视剧中,小草明显腿出了问题,却硬是给老人让了座,最后还是由于刹车摔倒在地,造成病情更严重了。这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小草即使不让坐也无可厚非,但是此时或许就会有道德的谴责,不明事理的人的话语会深深伤害因特殊情况而不让座的人,甚至会对其产生心理阴影。所以,对于有时偶尔的“不让座”我们也不一定要全盘否定,而要保持冷静的态度,想想自己也许会有这种时候。
其三,便是我们在公交车上发现的很多无故不让座,甚至是坐到“老弱病残孕”专席而不让座。这种行为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在我们周围,这种现象或许很少,毕竟我们自己也会让座的。然而,在上海,我却发现了很多。在地铁上,都不难发现很多老人站在扶手边,而座位上却坐着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以及学生们。我们也听听他们的原因:“自己上班累了一天了,真的站不起来了”,“都是自己交的钱,让座是情分,不让是本分,无可厚非”“带小孩的老人你给他让了座他也会让自己的小孩坐下,非得第二个人给他让座他才坐下”等等原因。这些原因有些确实自私,有些却值得我们深思。还有一些问题,譬如上下班高峰期,老人该不该坐公交?该不该道谢?如果老人或其
他接受座位的人不道谢,是否直接收回座位?当老人遇上有需要的人,该给谁让座?等等一系列值得我们考虑的难以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
然而,要解决公交车上的不让座的“道德危机”,也许应该调整一下宣传和教育的思路:对不肯为老弱病残孕让座者,变谴责为劝导。不再声色俱厉地说,你们不肯让座是“缺德”,是不讲“公德”,是良心让狗吃了;而是对他们说,你们本来可以不让,但如果让了,就是在行善,虽然是小善,但“勿以善小而不为也”。同时,对老弱病残孕,也应该提醒他们在别人让座时别忘了报以一个微笑,一声谢谢。这样一来,也许公交车上的状况会好些。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为“和谐公交车”的构建做出表率,不要怕“行善”,而要及时行善,更要“扬善”,让善行深入人心。
总之,构建“和谐公交车”需要每个人的努力,这也是为我们最终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笔。愿人人都能行动起来,让我们的“城市之窗”明净亮堂!
第三篇:教育之我见
教育之我见
聊城二中徐文莹
我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光教会了学生学到多少知识,教的学生有多少考上名牌大学。而是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是人的基础教育。诚实、善良、懂得珍惜、不忘根本,这都是一个人起码应该具备的美德。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我们得回到幼儿园》讲的是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回答“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东西要放整齐;吃饭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些。”我感触很深,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将是使我们终身受益的根本和基础。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或许我们教不出名牌的学生,但只要我们的学生学好、诚实、善良、高尚。不论他以后是否成功成名,但只要他成为一个于国、于家的好人,我就觉得我的教育是成功的。
第四篇:建设和谐校园之我见
建设和谐校园之我见
和谐发展的人像一颗种子,只有在和谐的校园里才能孕育出来。那么,如何建设和谐的校园呢?如果把和谐的校园比作一棵参天大树,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就是它的枝叶,而丰富的校园文化,就是它的精髓所在。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和谐的根本。首先,校园的自然环境应是和谐优美的。如果孩子跨进校园所看到的一切、所接触的一切,处处是俯拾不完的美丽,身心自会有言说不尽的愉悦,思想也会无止境的翱翔。唐人有诗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回首我国古代师院大多依山傍水,就是为了“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在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亭榭交错的校园环境里,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熏陶,放飞美的心灵。
当然,校园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应当包括师生创造的人文环境。一条条醒目的标语、一句句激人上进的名言都可以融入校园环境的建设。尤其当校园环境浸透着每个师生的汗水,凝聚了每个师生的智慧,就更能激发每颗心灵的自豪感和对学校的热爱之情。“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一个净化了的环境,会使人的心灵美华,并激起一种奋发向上的自尊自爱的意识。所以,一个和谐的校园也应该拥有优美和谐的人文环境。
其次,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校园,才能称得上是和谐的校园。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生关系融洽的前提。教师只有真诚的爱着学生,真切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校园里健康成长。
一个和谐的校园,还应有千姿百态、意蕴丰瞻的校园文化。没有丰富的校园文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就是空虚的,毫无生气的。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考试成绩不应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新课程标准提倡多元化评价,我们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长处,让学生的个性如春天的枝叶一样无拘无束的伸展。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应该处处为学生创造展现个性和特长的舞台。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力量,是最优秀的隐性课程,它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弯曲的脊梁到来挺拔,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让你我携起手来,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校园吧!
第五篇:创建和谐幸福家庭之我见
创建和谐幸福家庭之我见
“家庭”一词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小的家庭都是社会大家庭赖以存在的基石,众所周知,基石不稳,大厦将倾的道理。大文豪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里的幸福我觉得无非是说整个家庭成员内部是和谐的,对外是积极向上的,给人的精神面貌是阳光的、充满正能量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但和谐是保持一个家庭创造永恒幸福的最好方式。
什么样的家庭算是幸福和谐的呢?或者说怎样才能做到幸福和谐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浅尝辄止的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首先家庭成员要有明确的角色定位。所谓“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男主外、女主内”等等,大自然造就的男性以果敢、刚强的特质;女性则以柔美、细腻著称。父亲是伟岸的大山,挺直了我人生的高度;母亲是溪流,包容了我的自私。男人属于社会,女人属于家庭,当然你也许不以为然,女人也要走出家门要有自己的事业,这不是矛盾的,我说的是侧重点的不同,这个分工也并非有孰重孰轻一说,男人肩负着养家的责任,女人肩负着相夫教子的责任,换言之男人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女人是家庭琐事的主宰者,老人、孩子每天的吃穿用度等总要有人前后照应着。根据每个家庭的不同,这种角色也可以互换或者一段时间的调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家庭成员发挥自己的特长,当有事情来临,家庭成员商量过后,在各自分管的领域也要有一个最终拍板定夺的人。
其次家庭内部要制定相应的目标,既要有长期目标又要配合有短期目标。短期目标实现了要及时鼓励并制定下一阶段的目标,不能实现的话要分析原因及时调整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行动的方向,就知道生活中要抓主要矛盾,统筹兼顾、恰当的处理次要矛盾。举个例子吧,儿子去年升入了高中,凭借孩子的刻苦努力,这学期从中考的年级800名进步到了500名,而且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期末被评为“三好学生”。现阶段,根据他的期末成绩制定一个下一步的短期目标,帮助他分析一下个别科目失分的原因,下一步努力的方向等等。有些家庭对于孩子的成绩不理想总是怨天尤人,我觉得是不是也要从家长本身找一下原因:是不是给他提供了一个好的氛围;是不是常常身教多于言教;是不是对于他学习路上的各种困惑给予了及时的指点迷津……孩子有他的目标,我们也要制定一个家庭目标,以孩子的学习为重中之重,不必要的争争吵吵暂时停歇一下,让他吃好、休息好,做他的坚实后盾,让他十年寒窗苦读画上圆满的句号。
最后,和谐家庭还应该是一个共同奋斗的家庭。家庭的每一个成员不互相依赖,夫妻之间、夫妻与孩子之间相互爱护又是独立的个体。若一方完全依赖另一方,或许就不应成为和谐了,长此以往,被依赖的一方幸福感也会大大降低。在共同奋斗的过程中,家庭成员的学习与对自己的反思显得十分重要,如果每个人都只把自己停留在最初的那个起点上而没有进步,不懂得审视自己的缺点以及善于改变,那么家庭的这颗大树就会失去活力,在面对风雨的时候它可能缺少了力量,在面对灾难与考验的时候也就失去了生机。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事业辉煌的父母如果教育出的孩子不能自食其力,这个家庭也终将是可悲的、没有希望的。由此看来,父母在追求自己进步、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要伸手拉动一下身边的孩子,让他赶上你的步伐,感受到家的温暖。好的家庭让我们懂得感恩生活,感谢生命,也懂得在生活中相携而进是多么的幸福与充满意义。
监控中心 2016-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