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和谐理念之我见

时间:2019-05-14 16:3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济法和谐理念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济法和谐理念之我见》。

第一篇:经济法和谐理念之我见

经济法和谐理念之我见

提要: 经济法的理念是人们对经济法的应然规定性的、理性的、基本的认识和追求,是经济法和经济法学的灵魂和最高原理,本文之所以取名“经济法的和谐理念”,一是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契合,二是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相一致。为此本文从法律理念的嬗变入手,对经济法和谐理念的定位、内涵、实现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而深入的探讨。

从经济法的角度分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加强经济立法、执法、司法等各项制度建设,必须治理市场失灵,消除政府失灵,从而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有序发展。而要做到这些,必须首先完善经济法制理论,尤其是要对经济法理念有一个科学而深刻的认识。

一、法律理念的嬗变考察 所谓理念,含理想与信念之意,指的是人们对某种理想的目标模式及其实现的基本途径和方式的一种信仰、期待和追求。

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发展引起商品经济逐渐发达。商品经济要求自由、个性解放、权利平等。先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便系统、深刻地提出和论证了诸如“天赋人权”、“社会契约”、经济自由放任、自然法学等学说主张,推动了思想解放。人们开始树立新的法律理念。即个体权利本位的个人主义理念。这就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商法理念。

19世纪末期,生产社会化特别是垄断的形成,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人们发现,对个体自由和权利的维护,并不能当然地导致社会公平和正义,它往往妨害其他个体和团体的自由和权利,损害社会的总体利益,因而是不公平、不正义的。于是,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经济需要干预和调节,协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克服或缓和其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建立一种新的秩序、效率、公平和正义。反映到法律理念上,即是经济法的理念。

经济法理念比民商法等法律理念更加鲜明地体现了整个法理念的社会化新时代特征。体现着个体经济同社会、机会公平同分配、形式同实质等相兼顾和一致的公平,昭示出经济生活中更为高尚的社会正义。

二、经济法和谐理念的定位

《左传》中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20世纪80年代,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改称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2002年中国共产党发出让“社会更加和谐”的号召,2003年又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如今倡导的“和谐社会”,其中的“和谐”二字不只是指社会的一种状态,更重要的是提示人们从和谐这一角度对社会关系进行思考。针对经济法的理念,有学者认为是指人们对经济法的应然规定性的、理性的、基本的认识和追求,是经济法及其适用的最高原理„„是经济社会化条件下的实质公平和正义,其核心内容是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实现。关于如何实现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从而最终体现社会的实质公平,需要具体解读、认真领会经济法的和谐理念。

首先,经济法和谐理念是进行经济法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经济法学就其研究对象、理论要素和理论渊源而言,是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是对民商法、行政法等传统法律部门的扬弃和超越,是现代法律、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因此,经济法学既跨越多个法律部门,又跨越多个学科,以经济法的运行和发展为主题而融多学科理论于一体。由于民商法学、行政法学、社会法学的形成在先,所以,其中反映了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社会法之间共同性和通用性的理论成果,如公法私法化、私法公法化、授权与控权平衡、经济与社会协调等理论,都可以为后来崛起的经济法学所继承和摄取。

其次,经济法的制定要有正确的和谐理念作为指导。法的制定是一种合目的性行为,是在一定的法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因此,立法者有什么样的法理念,就会制定出什么样的经济法,其经济法理念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真理性,会直接影响到经济法立法的合理性。毋庸讳言,在我国经济法产生之初,立法者的头脑中尚无现代经济法的和谐理念,他们区分不开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所以当时制定的许多“经济法”,后来就逐渐显现出非经济法的特性,例如1981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更多体现的是政府部门为自己争权而起草或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所谓部门立法,骨子里透着一股管卡压、官民不平等、管理者只有权力没有义务和可问责性的精气神。因此目前亟须将人们业已认识到的经济法要求抽象、上升为立法者的理念,以保障今后出台的一系列经济法成为真正体现经济法和谐理念的法。

最后,经济法的适用、实施也在呼唤经济法的和谐理念。如果没有正确的理念指导,即使有立法或法条,它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不但可能达不到立法者预期的目的,而且有时还会走向反面。例如,经济法赋予行政机关一定的权力,期望它们运用权力去管理、调控国民经济,以维护社会整体经济效益,但是权力往往被用作追求、实现部门利益、小集团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工具,背离了立法的目的。以煤矿生产为例,我国是世界上采煤死亡率最高的国家,据香港凤凰卫视台报导,每百万吨采煤,我国的死亡人数是3.9人,美国是0.039人,我国是美国的100倍。即使与不发达甚至极不发达的俄罗斯、印度、南非等国相比,我国的死亡率也是他们的十几倍或几十倍。虽然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甚至总书记、总理亲自批示要一查到底,严格追究,决不姑息,但为什么重特大事故还是频频发生,原因就是某些机构、部门,有法不依,知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党政部门的个别领导参股、入股,捞取非法利益。

三、经济法和谐理念的阐释

(一)发展理念的和谐。二战后,发展的时代主题催生了与发展相关的诸多问题的研究,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以及关于发展问题的政治学、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分支学科应运而生。“法律与发展研究”也逐渐成为法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经济法作为晚近新兴的法律部门,以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为己任,体现出很强的发展理念。研究经济法的发展理念,既是对发展理论的丰富,又有利于正确发挥经济法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基于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经济法关注的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它与经济活动、经济规律、经济机制、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经济杠杆、经济制度等都有直接而密切的联系。(2)经济法着重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与传统法律系统侧重于社会问题的微观性、个体性调整不同,经济法关注的是社会经济的整体性、全局性问题。从产生时起,经济法就立足于社会本位,着眼于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整体发展是经济法发展理念的基石。(3)经济法解决社会经济的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其对社会经济的协调上。经济法的作用是要协调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个体营利性与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因此,经济法重在协调发展,这是它的核心。(4)经济法的使命是通过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克服社会化大生产运行中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协调各种比例关系,使社会经济快速、稳定、高效、可持续地向前发展,并最终实现人、社会和自然的整体和谐以及人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二)分配理念的和谐。分配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分子,一方面在社会分配领域面临着世界各国所共有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在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的特定历史时期又在社会分配领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因此,中国经济立法在立足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应以和谐理念为指导,对社会财富作出公正的分配。

具体说来,在初次分配领域,要强调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为此,应尽快制定“反垄断法”和“竞争法”,建立一个独立性和权威性很高的反垄断执法机构,使竞争法制化,扫除公平竞争的障碍,为收入分配公平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在再分配过程中,要通过公共支出、税收和价格等综合手段进行调整,强调分配的相对平等,使人们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共享增长的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问题,首先应加强国家对收入的调控力度,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为此,一是要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消除违法收入,必须从源头抓起,通过经济法建立完备的会计审计制度,并加强对违法经营活动的执法打击力度。二是运用经济法规范价格行为和收费行为,治理整顿不合理收入。三是完善税收制度,提高国家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能力。国家应通过对个人征收所得税、财产税、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等,使高收入者的收入适当降低,从而缩小高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达到社会分配公平。四是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那些由于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灾害、战争等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弱者,由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分配的方式提供物质帮助。

(三)消费理念的和谐。消费上的无节制是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曾任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的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估算,按照目前的状况,北美洲的人均消费是印度或者中国的20倍,是孟加拉国的60—70倍。如果未来70亿人都按照西方的消费水平来消费能源和资源,人们需要10个地球。实现可持续消费要从适度消费、降低资源消耗和改变消费模式入手。因此,我国应制定一部专门规范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法律,以生态消费、消费公正为理念,提倡绿色消费,反对各种不合理消费。法规具体主要规定为:(1)节约用水;(2)食用绿色食品;(3)珍惜自然资源,爱护生态环境;(4)在生活中不奢华铺张,崇尚自然,追求经济、简单、实用;(5)注重健康。对于非绿色消费行为,法律应规定相应的惩罚措施,使不良的消费行为最终得到杜绝。

四、经济法和谐理念的实现

经济法制建设要为和谐社会之构建作出贡献,必须在现有基础上,继续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等层面,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一)立法层面。(1)完善市场主体之立法,加强市场主体之社会责任。要求我们尽快修订现行《公司法》、《证券法》,加强对公司内部主体的激励和约束,强调公司对职工、中小股东及其他社会相关主体负有明确的社会责任。(2)完善市场规制法律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我们尽快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出台《反垄断法》。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制定于1993年,至今,社会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迫切需要予以修订。此外,应尽快出台《反垄断法》,明确区分不正当竞争与垄断行为,有效规制市场垄断,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3)加强宏观调控立法,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因此需要完善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领域的监管立法;制定产业政策法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法;改革财税体制,从立法上确立财政法定原则,实现纵向财政关系和横向财政关系的平衡。(4)建立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完善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机制。这也是经济法的人文精神得以体现、社会得以和谐的重要保证。

(二)执法层面。(1)在执法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保障人民的根本权益。要求我们规范执法权运作的程序与权力的实现方式,在扩权与限权中寻找最佳平衡点,达到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动态均衡状态。(2)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执法效率。要求我们运用经济法律责任理念,完善政府执法责任追究机制,建立责任政府。因为,构建和谐社会存在一个潜在的命题,即必须有人为“不和谐”负责。

(三)司法层面。(1)逐步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完善权利救济途径,实现私权利对公权力之有效监管。建立公益诉讼制度,是经济法之可诉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发现社会矛盾,并有效解决的重要保证。而且,建立公益诉讼机制,赋予社会个体的诉讼监督权,可以有效弥补公权力自身监管之不足,形成完善的权力(利)监督体系。(2)建立小额简易诉讼机制,降低权利救济成本,切实保障法律的有效实施。这集中体现在消费者法领域。目前,由于诉讼程序繁琐、维权成本过高,消费者厌诉、息讼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经营者的违法经营。鉴于此,从司法层面上构建一套小额诉讼制度,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

(四)守法层面。(1)树立每一个主体诚实信用的守法意识。具体而言,对纳税人,在强调纳税权利本位的同时,也要提倡诚信纳税;对消费者,在强调消费者权利本位的同时,也要提倡理性消费等。因为,社会之和谐,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仅仅强调权利,忽视义务,最终必然带来社会的不和谐。(2)尽快构建科学的征信制度,促进国民守法意识之形成。目前,企业和个体的不诚信行为,已经导致银行借贷、房地产开发商谨慎入微等不正常现象,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相悖的。我们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培养国民的守法意识。(3)既要培育“为权利而斗争”的守法精神,也要树立不得滥用权利、理性维权的守法意识。目前,不少消费者、纳税人滥用权利,虚假投诉、虚假诉讼等情形时有发生,这都是和谐社会所不能容忍的,也是与经济法的和谐理念格格不入的。因为它不仅伤害了法律的尊严,也给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了混乱。

第二篇:经济法之我见

经济法之我见

——论证券发行与交易制度 摘要:自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运行以来,中国证券市场已历经十年曲折发展。十年间里,上证指数从1990年12月19日的96.05开始,至突破2000点大关;中国境内上市公司已达1063家,累计筹集资金人民币4946.1亿元;股票市场市价总值已达46000多亿元;投资者开户数达5600多户[1].现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这样总结道:“初具规模的中国证券市场对于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现代金融体制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在此过程中,政府,或者更确切地说,国务院、前证券监管机构国务院证券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以及曾经对证券市场具有监管权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组合在一起的公共管制力量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最初为证券市场培育土壤、组建证券交易所,到建立专门的证券监管机构、架构规范证券市场运行的规则体系;大刀阔斧查处严重的市场违规行为。

中国证券市场曾经与共和国一起诞生与成长,证券交易所曾经在天津和北京成立,国家发行债券,公私合营公司甚至农业生产合作社都发行了股票,[3]不过,好景不长,当五十年代社会主义改造接近尾声时,各种形式的证券连同证券市场一起被整齐划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挤出了经济舞台。[4]七十年代末开始的经济改革使资本市场再次萌生。1980年,国家再次开始发行国库券。1980年,抚顺红砖一厂正式发行股票,200多家企业认购了280万股股票。此后,成都工业产品展销公司、深圳的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北京天桥商场、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等也相继发行了股票。[5]

股票的出现为企业增加资金,为社会扩大了流动资金,活跃了金融市场,对地方经济大有益处。

一、证券发行与交易的监管机构

1992年10月,对证券市场进行统一宏观管理的主管机构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简称证券委)及其监管执行机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宣告成立。证券委的主要职责为:“负责组织拟订有关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草案;研究制定有关证券市场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定证券市场发展规划和提出计划建议;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与证券市场有关的各项工作;归口管理证监会。”证监会则由有证券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按事业单位管理,主要职责为:“根据证券委的授权,拟订有关证券市场管理的规则;对证券经营机构从事证券业务,特别是股票自营业务进行监管;依法对有价证券的发行和交易以及对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实施监管;对境内企业向境外发行股票实施监管;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证券统计,研究分析证券市场形势并及时向证券委报告工作,提出建议。” [6] 当然,政府通过立法来规范证券市场发展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在此阶段,政府对证券市场仍拥有不容质疑的管制权,证券市场的规模、市场发展的进度、甚至参与证券市场的主体资格都是在政府严格控制之中:“证券的发行必须按上述程序和职责分工,在国家下达的规模内,经过严格财务审核,信用评级,按照产业政策的要求从严掌握。”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几乎不受限制的管制权几乎完全依靠政府对市场需要的理性判断:由政府根据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求,来培育和调控证券市场。

1993年国务院发布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这是中国第一部规范股票市场的综合性行政法规,内容涉及股票的发行与交易、上市公司的收购及信息披露、股票的保管、清算与过户。证券委和证监会对股票发行与交易拥有的、近乎于毫无羁束的审批权和监管权也来源于此。该条例在规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公开发行股票、股份有限公司增资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定向募集公司申请公开发行股票、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交易时,除确立了数项法定条件之外,均向证券委作出明确授权:“证券委规定的其他条件。”也就是说,从法理上来讲,证券委在审批上述事项时,在法定条件之外,可以规定其认为适宜的任何条件,审批上的自由裁量权几乎同于无限。

注释: 上述数据引自周小川2000年12月16日在“中国证券市场十年论坛”上的发言。财经杂志:《风云舒卷:中国证券市场回望》,页4.统计数据截至时间为2000年11月底。

前引书,页5.3 财政部1955年颁布了《国家公债债券残破污损兑付处理办法》,1956年国务院《关于新公私合营企业工资改革中若干问题的规定》却决定改革定股定息的企业工资制度。关于中国早期发行股票的情况,请参见李幛吉吉:《终于成功:中国股市发展报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页23-52.参见李幛吉吉:前引书,页63-75.1995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机构编制方案》,确定中国证监会为国务院直属副部级事业单位。

第三篇:廉洁理念之我见

公司党委、纪委决定从今年4月至6月开展“强化廉洁从业意识,保持党的纯洁性”主题教育,通过前一段的学习,个人感觉有两方面收获:一方面提高了对十七届中纪委七次全会精神的认识,另一方面加深了对五分局“自律自省、慎独慎行、正人正已、为党为公”廉洁理念的理解。下面我就围绕分局的廉洁理念谈下个人的认识:

(一)自律自省。

律非常重要但又最难做到,所以才要他律才要制定一系列 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如果人的觉悟靠得住,如果人人都能自律,只制定一个宪法就足够了,根本用不着制定那么多的制度。尽管自律很难,但作为共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自律,这是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党的宗旨决定的。自省我理解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提高个人思想修养首先应当做到的。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只要能经常反省自己或检讨自己有哪些过错,就能减少或避免走弯路,少犯或不犯错误,进而保持思想的纯洁、头脑的清醒,作风的正派、行为的检点,从而做一名人格完美、品德高尚,严于律已的合格共产党员。

(二)慎独慎行。

慎独是古代封建士大夫追求的一种境界,作为共产党员以此严格要求自己也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作为掌握有一定权力的党员领导干部在远离单位和党组织的时候,尤其要谨慎小心,切不可以为天高皇帝远,无人管得了自己,想干啥就干啥,殊不知人在做天在看,这方面的教训案例举不胜举。在慎独的同时要慎行。要主动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要按三重一大要求,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决策,民主决策,坚决避免一言堂和个人说了算,简单地说只要每走一步都做到了三思而后行即所谓的慎行,那么你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坚实有力的是正确的。

(三)正人正已。

正人先正已,这个道理浅显易懂,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你只要能做到不让大家做的你带头不去做,让大家遵守的你带头模范去遵守,那就会受到大家的拥戴和信任,你在群众中就会有凝聚力号召力,你说话就会有人听,工作就好做。所谓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假如党员领导干部说一套做一套,光讲正人不讲正已,那就会上行下效,形成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不良风气,给党的事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正人先正已的原则,争做团结同志的模范,勤奋工作的模范,刻苦学习的模范,为政洁廉的模范,严于律已的模范。

(四)为党为公。

我认为分局的廉政理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说自律自省、慎独慎行、正人正已是出发点的话,那么为党为公就是落脚点,就是说前边我们所做的一切,必须落脚到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这是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党的宗旨和先进性对党员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做到为党为公呢?首先要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增强党性观念;其次在思想上强化党员意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一名从组织到思想都合格的共产党员;第三在行动上,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努力为职工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以实际行动为党旗增辉。

第四篇:学习经济法基础之我见

学习经济法基础之我见

许多人感觉学习经济法基础很难,因为法律名词比较多,而且需要记忆的比较多,感觉经济法基础学习起来比较枯燥。我认为经济法基础的学习,并没有一些同学认为得那么难学,我在这里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学习经济法的一些心得。

首先,经济法基础顾名思义是一些基本的经济法,所以课本里有一些法律名词很正常。但这些法律名词只是一些简单的词,很容易理解,不必对它产生那么大的恐惧,一提到法律名词就认为那很难懂,拗口。其实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提到的。像法的概念中,提到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应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国家制定或认可,就是由通过人们代表大会提出,通过,在列入法律条文中。国家强制力,就是暴力机关,像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等。这些法律名词是很容易理解的,也很容易明白。其实有些内容在以前政治课上也学到了,所以只要稍微了解以下内容应该很容易就能理解。

其次,很多人认为经济法基础的学习很枯燥,其实这也是正常的,因为凡是法律,他都比较严谨,条理清晰,不能出错的。所以,它没有一些修饰性的语言,都是比较严谨的。虽然它的语言不华丽,比较严肃,但是我们可以将严谨的语言通过自己的加工,比较,让它变的比较有趣味性。像劳动法中的一些内容,有许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的,而且已经了解的,那记忆起来就更容易了。劳动法的内容不仅仅是考试大纲要求的,还与我们的切身利益相关。知道了劳动法的内容,我们以后再工作中,自身的权益才能不被侵害。所以学习经济法基础的重要性此时也显得更重要,学习起来也有动力,不会那么的抵触了。在日常生活中,多看一些法制节目,经常接触一些法律知识,学习起来也更容易以一些。

还有一点,在我看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学习经济法的最终目标就是把经济法基础中的内容记下来。怎样才能记下来而且不容易忘记。我的学习方法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那样只会是暂时性的记忆,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容易忘记。理解,怎样才算是理解了呢?我觉得,首先是在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课,老师会讲一些案例,加深印象。争取在课堂上就理解了,并且记下来了,提高课堂效率。还有就是,如果课堂上没有理解,或者是没有认真听讲,那唯一的方法就是多看书,把课本看完一遍,再看一遍,一遍一遍的看,理解,并且思考着理解,连接着一块记忆,那就记得就很牢固,而且也不容易忘记。有人曾说,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我不完全认同,因为感兴趣的东西不一定能够学好,学精,反而是一些不讨厌但也不是最喜欢的课却能学好。因为,无论是客观因素还是主观原因,都要求你把某一门功课学好时,你就会个自己一个压力,去逼迫自己去学,所以你就会多次重复的复习课本,做练习。这也能把这门课程学好,就像越是有兴趣的课程,你所花费的时间越少。

所以学习经济法基础,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困难,只要努力下功夫,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下来,学好经济法基础不是难事。

——石艳艳老师

第五篇:和谐教育之我见

和谐教育之我见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教育也应是其中之重要部分。教育始终应是国家和社会的公共资源,对教育资源的调配和使用应体现国家的意志并始终符合国家根本利益,因为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尤其是和谐教育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构建和谐教育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策略和手段,将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运动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实现和谐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内在规律要求,科学、合理、有效地规划和配置各类各层次教育资源,让教育这个公共资源为国家和社会发挥出最佳效益。要实现和谐教育,从目前形势来看,必须花大气力着重从三个方面努力,即实现教育结构和谐、实现教育投资和谐、实现教育分享和谐。

一、教育结构和谐

教育结构简单说来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教育层次结构,即小学、中学、大学等比例结构;二是教育专业结构,即大学、高职、中职等所开设的各专业的比例结构。这两个结构的和谐,就是要使教育结构与国家和社会实际需要相适应,也就是应以国民教育的基本要求及社会各职业岗位的结构比例为依据设计布局各类各级学校,开设开办各种专业。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减少重复,避免浪费,又可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

二、教育投资和谐

目前我国的教育投资仍以国家和地方的公共财政投资为主体,怎样用好这些财政资金,很值得思考,总起来说应以和谐为目标,科学、合理、有效地划拨和增加教育投资。具体来说应注意三个方面,即教育结构投资和谐、教育区域投资和谐、教育人口投资和谐。教育结构投资和谐,就是要使各类各级学校的投资与社会职业岗位的类型和对人才档次的实际需求比例相适应,避免不必要的高学历浪费和结构过剩浪费。教育区域投资和谐,就是要注重东中西部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中央省市地之间、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的投资均衡,防止只奖优不助劣的倾向,防止过份集中的倾向,特别要防止忽视贫困落后地区的倾向。教育人口投资和谐,就是以一定区域人口分布和总量为教育投资的重要依据,基本实现人均教育投资均衡化,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投资尤其应考虑这一点。

三、教育分享和谐

每一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这在任何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但是,如何确保每个公民能够公平地接受教育,却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事情,不容易办到。只有每一个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了,接受教育的权利实现了,才能达到教育分享和谐。要想实现教育分享和谐,就要努力实现教育结构和谐及教育投资和谐。这两个和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每个公民接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同时也为不同的公民接受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提供了相应的足够的可能条件。如果没有教育分享和谐,那么国民素质和能力就无法从整体上得到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就会失去普遍意义,以人为本也将大为失色。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

张世海

2009年10月29日

下载经济法和谐理念之我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济法和谐理念之我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和谐公交车之我见

    “和谐公交车”之我见“和谐”一词在21世纪的今天,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陌生了。自从我国提出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目标之后,“和谐”就广泛的深入人心......

    现代管理理念之我见

    现代管理理念之我见—从当前市场问题与发展趋势角度看企业管理摘要:管理活动源远流长,在回顾了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一些管理先驱对管理理论和实践所作的贡献,以及管理活动的......

    班级文化建设理念之我见

    班级文化建设理念之我见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对班级建设和学生个性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为此,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在班集体建设......

    学习企业理念之我见

    学习企业理念之我见 目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这是一个急剧变革、激烈竞争、优胜劣汰的时代,置身于这个时代,要有效应对变革,取得竞争优势,那就需要不断学习、快速......

    建设和谐校园之我见

    建设和谐校园之我见 和谐发展的人像一颗种子,只有在和谐的校园里才能孕育出来。那么,如何建设和谐的校园呢?如果把和谐的校园比作一棵参天大树,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就是它的枝叶,......

    创建和谐幸福家庭之我见

    创建和谐幸福家庭之我见 “家庭”一词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小的家庭都是社会大家庭赖以存在的基石,众所周......

    和谐班组建设之我见

    和谐班组建设之我见班组是企业最基本的组织细胞,是企业各项工作的基础和落脚点,是企业最基层的生产和管理单位,企业要和谐发展,就必须从最基本的组成单位——班组做起。而班组长......

    构建和谐生产之我见

    构建和谐生产之我见安全第一是电力行业永恒的主题,对于一个电力基建单位,必须严格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建立长效的安全生产预警机制,促进安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