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品德与生活》实践活动的思考
关于《品德与生活》实践活动的思考
关于《品德与生活》实践活动的思考2007-02-10 16:47:46
全程为了孩子
内容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实践活动占了很大份量,我们在组织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到孩子。关注孩子,以更好地设计活动;了解孩子,以更好地组织活动;相信孩子,以更好地开创活动;发展孩子,让活动走出课堂。另外,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接近自然、接近儿童的实际生活。总之,我们应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从而为每一个孩子学会做人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关键词:实践活动生活学习学生发展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而这个课程目标[本文转载自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所以这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那么作为一门活动型课程,什么样的活动或游戏才是真正为了孩子?应当怎样开展?经过一段时间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我觉得既有困惑烦恼,又有成功的喜悦,更有失败后的反思。
一、关注孩子,以更好地设计活动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征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找到课程的生长点,而不是从老师们的脑子里想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设计活动要努力贴近儿童生活,事先要充分考虑选题的依据,凭什么做这个活动,凭什么认为这个选择是合适的,找准切
入点。我们的教育就是从儿童的生活中来,同时去引导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价值观得到提升,经验得到提升。
比如教材《小马虎旅行记》一课,是根据课程内容标准的第一方面“健康、安全地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的第一条“做事用心”,和第三方面“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的第二条“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来编写的,通过虚拟人物“小马虎”浏览马虎国的故事来进行教育,我觉得其中把“盐当糖放、建百层高楼没造电梯”等环节与一年级学生还较遥远,因而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改造。根据经验和平时的观察,新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较多不细心、不认真、马虎了事的现象,而最关键的是学习上的粗心问题。于是我设计了“做拼音卡片”、“传悄悄话”、“做小先生”几个活动,在学做拼音卡片后,我采访了几位做得好的小朋友,问他们是怎么做的,有的说“我看着教师的卡片,记住了
拼音字母的顺序”;有的说:“我细心地看,老师前2个字母圈圈在右边,后2个字母圈圈在左边”;有的说:“我先读了两遍,再像老师那样,认真写下来”。我边听边板书:看、记、写。这样,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真正贯通,课堂呈现的活动情境是真实的,自然的,为学生熟悉的,也是学生生活提升发展所必需的。这样,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得到了体现。
二、了解孩子,以更好地组织活动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组织好活动的前提。不同的学生也是有差异的,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的特
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比如“小组活动”,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而讨论在小组活动中更是经常用到,我在开始组织学生讨论时,走了一些弯路:常常在确定讨论主题后,有的学生为了抢先回答,乱喊乱叫;有的学生只顾想着自己的答案,而不注意别人的回答;还有的学生高声打断别人的谈话,很没有礼貌……我真对“小组讨论”失去了信心。可是后来一想,我的学生还只有一年级,他们自制能力差,表现欲强,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正常的;但同时他们又特别信任老师、善于模仿。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我坐到学生中间,告诉大家:“今天我们又要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学习,但跟以往不同的是请大家当老师,先来看看我们这个组是怎么学习的,评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结合讨论话题,于是,我就近跟同学讨论起来,其他同学
们好奇极了,静静地望着我们,他们感到很新鲜。我们讨论结束时,“小老师们”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你讨论之前,先分好说话的先后顺序”;有的说:“一个人发言,其他人都认真听,而且声音很轻”;有的说:“一个小朋友讲完了,其他小朋友才提出意见”;有的说:“有的小朋友说得好,别的小朋友夸他真棒”;有的说:“有的小朋友接受帮助说谢谢了”。别看学生年龄小,你一言我一语还真把我刻意流露的优点找出来了。我及时表扬了他们:“小朋友的小眼睛真亮!希望其他小组的小朋友,在以后的活动中也能得到表扬,甚至比我们组更出色!”从此以后,我抓住一切机会反复强化,使学生形成习惯,小组讨论变得有序、热烈。
三、相信孩子,以更好地开创活动
如果活动的每个过程都是由老师设计,然后按照老师的想法一步不差地走下去,这样学生怎么可能完全有兴趣呢?其实在活动中许多事情可以由同学
们自己解决,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策划自己,这样他们没有过多的约束,就能想出很多有趣的办法来。
那次我上《我们的校园》一课,在设计“分组参观校园”这个环节时,我真的担心,孩子们跑出教室后会不知所措或乱闯乱跑而发生意外,所以费劲周折调好课,借来几位高年级的同学来带领他们,结果校园是有“序”地参观完了,但回来以后反馈的情况却很不如意,同学们仅仅是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一起走了一趟,回来后机械地向我汇报他们的一些情况,语言干巴巴的索然没味。我想这样不行,于是在第二个班大胆尝试,把孩子们分成8个组,选出组长,然后不作任何规定,让他们先商量喜欢去哪里,可以去哪里,然后自己想办法去。结果令人欣喜,在反馈情况时,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地向我汇报他们去了哪里,是怎么走的,路上碰到了谁,看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是怎么解决的,有几个小朋友还捡来了一些垃圾。
这使我又一次深深地感到:我们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的创造性、创造精神,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做,即使做错了、做乱了也没有什么关系。这样才是真正的孩子的活动,而不是活动孩子。
四、发展孩子,让活动走出课堂
《品德与生活》课程源于生活又体现于生活,它对学生的引导是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来的,我们要更多地关心儿童是不是在实际生活中懂得有礼貌,是不是能真正地在生活中能养成好的习惯,是不是在生活中真正具有探索事物的那种好奇心。我们要努力去追求真正的活动型课程,《品德与生活》教材上的所呈现的内容,是不是都要安排在课堂上进行?如果不是,哪些需要在课堂上做?哪些需要跟家长沟通,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哪些可以在校外去做?哪些是需要课堂跟课外结合?
我觉得家庭、家长是我们最能信任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是达到本课程目标的重要因素。本
课程需要搜集与整理大量的资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仅靠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在家长学校上,积极向家长宣传《品德与生活》课程改革理念,宣传《品德与生活》课的目的与要求,积极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在家庭中配合活动的需求,帮助学生查找和整理资料,帮助学生完成生活中的体验。像《上学路上》、《盼盼迟到了》、《放学啦》、《坐立走有精神》、《小马虎旅行记》等,哪一个活动不需要家长的配合?比如我在《告别小马虎》课结束后,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带回家,由爸爸妈妈来做评委,先记下他平时在生活中有哪些马虎,然后改一个,就奖给一个笑脸,促使学生慢慢改掉生活中的马虎。本课程是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的,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
《品德与生活》新课程开启了一个非常好的教育空间,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接近自然、接近儿童的实际生活,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从而为每一个孩子学会做人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品德与生活》教师用书;
3、《心理学大百科全书》(浙江教育出版社作者:邵志芳);
4、《教育理论》(研究出版社)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5、《小学德育》2003年第3期《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例谈》;
2001年第1期《思想品德课实施活动化教学的策略思考》。
第二篇:品德与社会教学思考
品德与社会教学思考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和插图,充分让学生讨论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不单为考试而教学。为考试而教学是上不好品德与社会。
第三篇:《共产党宣言》与美好生活实践
《共产党宣言》与美好生活的实践
170 年前,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为我们带来了工人阶级迚行革命的科学理论武器,人类文明的航道拥有了又一座照亮前行的思想灯塔,幵开创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人类蓝图新时代,从此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出现了崭新的思想架构。今天,中国共产党人丌忘初心、牢记使命,正在一步步将美好生活的愿景化作鲜活的中国现实。
重温《共产党宣言》,聆听历史深处两位伟人对美好生活的勾勒图景,其间拥有很多充满智慧而又启迪今人的经典金句。关于如何认识美好生活,就丌乏提供斱法论指引的重要思想。“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就丌能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去作幷想的设计,否则美好生活就会掉迚空想的陷阱。又如,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也必须“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幵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即必须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创新发展来创造美好生活丌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但美好生活属于谁呢?“过去的一切运劢都是少数人的,戒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劢。无产阶级的运劢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劢”,由此可见,这样的美好生活不以往只是个别人、少数人占有丌一样,它是为绝大多数人所共同享有。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借此立场对当时一些流行的、错误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及其做法迚行了批判,揭露了他们为自己特权和既得利益辩护的伎俩和反劢,鲜明地
表达了为绝大多数人谋美好生活的价值立场。那么,怎样去创造这样的美好生活呢?首先,让劳劢成为美好生活的源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劢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美好生活丌是想象出来的,而是通过每一个人的劳劢奋斗出来。其次,通过实践实现美好生活。马克思主义不那些空想社会主义最大的丌同就是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的。人们通过实践改造和创造着外部世界,又能够丰富着自身的内在世界,从而实现内在和外部世界美好生活的共同构造。最后,通过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美好生活幵丌是个别人的,也丌是部分领域的美好生活。只有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个人都实现了自身的美好生活创造,才能创造真正意义上所有人的美好生活。在上述意义上,《共产党宣言》从“怎样认识美好生活”“美好生活属于谁”“如何创建美好生活”三大斱面迚行了奠基性阐述,为后人丰富和发展此议题提供了思考的坐标。
中国共产党人在《共产党宣言》关于美好生活思想的指引下,一代一代地接力奋斗,从站起来、富起来终于迎来了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上仸伊始,就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美好生活的内涵更加幸泛,丌仅仅是物质文化生活,它还包括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等诸多斱面。美好生活的主体是人民大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全党要再接再厉,丌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所以,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对党的干
部来说,就是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牢固树立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牢固树立对党负责不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从而使党群关系更加密切,使我们的党更加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和丌断创造,需要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并福是奋斗出来的”,并福丌会从天而降,坐而论道丌行,坐享其成更丌可能。要创造美好生活、得到并福,必须丌懈奋斗。只有奋斗,才能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该在奋斗中实现自身的美好生活。对国家而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丌平衡丌充分的发展乊间的矛盾”,发展的丌平衡丌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为了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党和政府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在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等斱面全面推迚,使人民的获得感、并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丌仅如此,中国人民还需要同全世界人民一道,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抓手,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生活。由此可见,《共产党宣言》的精神正在新时代的中国通过“美好生活如何看、怎么做”的主题得以传承发扬,落地生根,化作鲜活的伟大实践。
第四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整合
谈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整合韦时斌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整合的理念提出以来已久,不少高中生物教学工作者对此也做过不少研究,例如:江苏省的李步振在2004年就从国际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与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择选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如何整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随着高中生物课程新课标的贯彻实施,要求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更加注重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和理解生物学知识,因此更加强调了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整合生活实践从而融入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本文探讨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原则与方式,为今后进一步改革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与生活实践提供一定的思路。
2.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整合的原则
1)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原则
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进行整合首先必须遵循是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原则,新课改的要求是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教师则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整合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时必须以学生作为主体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保证,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应确保在整合生活实践与课堂教学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节时,可以先展现美国的科幻大片《金刚》的相关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如果主人公金刚真的与女主人公结婚的话生活是不是会幸福?他们能否拥有后代?如果不能,为什么?„„从而引入本节内容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2)教学内容应联系实际的原则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新课标的要求,要注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生物学知识与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把高中生物课程中的核心知识通过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比如在讲授《细胞癌变》一节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医院放射科的医生常要在衣服外穿上皮制的围裙?它的目的是什么?医生怎样断定患者患上癌症的?是不是有变形细胞就可以?还要看什么?医生是怎样筛选和培养癌细胞的?等,从而有效的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学到了知识,从而使知识向能力迁移。
3)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原则
生物是一门注重实验研究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高中生物教师在整合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手进行操作或观察,让其在操作与观察中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与提高自己对生物的兴趣,还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对于科研的积极探索精神。
3.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整合的方式
1)改变传统观念,拓展教学环境
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整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不能把思维仍停留在教室以内,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拓展教学的环境,让学生在大自然中真正感受生物学的魅力。虽然这种整合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方式在操作上受到时间、工具等的限制,但笔者认为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对研究内容的选择可以突破这些限制,真正实现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物。
2)构建生活化和活动化的课堂教学情景
整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还可以构建生活化和活动化的课堂教学情景,比如,高中生物课程中有关“DNA双螺旋结构”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教学场景,给学生准备一些实验道具,用6种不同颜色的球体代表4种碱基、脱氧核糖及磷酸,然后用两种棒状连接物代替氢键与磷酸二酯键,然后让学生根据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进行拼接,在拼接完成后由教师再把DNA双螺旋结构的知识内容给学生复述,这样不仅让学生参与了教学的过程,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于相应知识的印象。
3)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在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就是以解决某一生活中的实际生物问题为主线进行教学,运用实验的手段来探究解决生物问题的途径。这种教学模式的程序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提出具体生活中的生物问题,要求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
内涵,在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后再由教师对知识点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也联系了生活实际。
4.结论
伴随着21世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高中生物新课改的不断深化,高中生物教学也会迎来新的局面。高中生物教师应该抓住新课改的契机,努力探索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整和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迈入生命科学的殿堂。
2011-07-01
第五篇:浅谈小学品德课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小学品德课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作者:李永胜
来源:《甘肃教育督导》2013年第06期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应结合新课改,在教学过程中凸现生活实践特点,借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实践,进而诱发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品德教育。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核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凸现生活实践: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新课改的实施,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内容大都以生活为题材,以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感受、领会其道德观念,进而来诱发自身情感的产生,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自身的品德、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将教材实践的东西转化为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件,将生活与教材相衔接,帮助学生加深对品德课程的理解和认知,进而丰富学生内在精神的需求。
小学生年龄较小,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的思维还处于以形象为主的思维形式,脑海中抽象的道理、原则和概念较为缺乏,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来搭建教学情境,让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中真正体会、了解品德规则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具有童心、乐趣的生活情境为背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实践的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进而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活动是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尤其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有许多实践的活动,与学生发展息息相关,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实践的、富有道德观念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增强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认知。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教学活动,进而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我,最终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和信仰。
总之,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应凸现其生活实践特点,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验、感悟道德教育,从而形成主动意识,最终将外化教育转化成为学生固定的道德观念,实现在生活中发展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