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举例说明如何运用隐喻机制进行意向加工
如何运用隐喻机制进行意象加工
——以《我爱这土地》为例
何为隐喻?
在最常见的——写作修辞手法中,隐喻就是与明喻相区别的、同是写作手法中的比喻的一种,与用“好像”“好似”这类词代表的明喻不同,隐喻的标志词是“是”并不明白地说这是比喻,而是将比喻的意思涵盖在文意中,更有深意,读来更加有味道。比如“怒火中烧”一词中,暗含的意思是“愤怒”是“火”。直接说“愤怒是一把火”,会比说“愤怒像一把火”语气更加肯定,表达上给人感觉更加有深意、有味道。
《我爱这土地》中因意象的数量之多,所以充满了这样的暗喻,不仅包括暗喻的手法,也包括暗喻的思维,运用得巧妙而贴切。
另外,在哲学范畴中,“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它以一种概念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人类在思维层面上在不同范畴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并借此能动地对客观事物进行重新分类,重新排序”1,并且语言哲学中指出,“一个隐喻的建构和被普遍地认同与理解,必定潜在着符合认识上的规律性的东西。它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不言而喻的,但又难以言传的共识2”;在心理学范畴中,隐喻是一种思维,这种思维“蕴含着某种超越外在现实世界的意向,体现了人类意识与精神活动的原始结构和方向”3,在语言学中,“隐喻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有可能产生,孤立的词不可能成为隐喻”4,也就是说在写作中运用隐喻手法,至少会出现本体和喻体两个词,二者之间必然带有某一方面的一致性或者相似性,才可以被用来作比喻,正如索绪尔所说:“人与自然的相似性提供了隐喻的基础”。
何为意象?
意象就是被人赋予感情、情绪的一种客观物象,作为文学语言,主要是诗歌和散文语言的基本单位。通常情况下,人在抒发自己抽象的情感时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这种情感转移到客观物象上,被人们运用的次数多了,久而久之,某一种事物就象征了一种特定的情感,例如“月亮”代表思乡,最典型的一首被大家熟知的李白的《静夜思》里就有体现;“河水”代表时光,因为有“一去不复返” 12引自《论隐喻的意向性》.李善廷.《中国俄语教学》.2008(2)同上 3 同上 4引自《论隐喻的运作机制》.束定芳.《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2(2)的特征的河水像时光一样不能重复,体现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中;“鸿雁”代表书信,著名的词人李清照在《一剪梅》中一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就用到了这一意象。
在《我爱这土地》这一首短诗里包含的意象很多,土地、河流、风、黎明,都是寄予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那么在这里,这些意象分别代表什么呢?这首诗作于1938年11月17号,正是抗日战争开始后,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由这样的写作背景我们知道,诗中出现的土地、河流、风等意象,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客观物象了,在这样激烈的社会背景下,诗人带着各种同样强烈的情绪创作了这首诗,必然会对诗中的意象寄予同样深刻的情感、情绪。在这首诗中,土地是指祖国的土地,河流是指人民满腔的悲愤,风是指人们的抗争精神,黎明是指解放区。诗人运用如此多的暗含深意的意象写作成了这首诗,看似简单短小,然而了解了写作的时代背景后深入体会诗人的情绪体验,便能慢慢悟出诗中意象暗含的深意,由此给读者更深刻的感受。
何为意象加工?
语言理解中需要一个加工意象的词典,这个词典就是由隐喻机制形成的意象模板。意象模板提供的语义是喻义,可以是比喻,也可以是拟人、隐喻、象征。对意象词语进行加工既是理解、储存一项经验的过程,也是激活、培育隐喻思维能力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更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拓展。总的来看,在古诗中运用意象会比现代的小说、散文等作品中运用的意象丰富,然而现代作品中用隐喻对意象进行加工的成功范例的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我爱这土地》中,诗人找到了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联系或者说是一致性,运用这样的联系使用暗喻,来对诗中的意象进行加工。比如,诗人用“河流”这个意象暗喻“人民满腔的悲愤”,就是因为对河流施加一定的压力,到了一定程度一旦决堤,瞬间燃起的力量足以毁灭一切,这是人们本身应该具有的生活常识,由此诗人认为人民群众的愤怒具有河流的这一方面的特性;再比如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联系更加明显的“黎明”和“解放区”,在人们的基本认知中,黎明总是美好的、光明的,而“解放区”在那个特定的背景下就成了诗人眼中同样具有光明性质的事物;再如“风”和“人们的抗争精神”,自然界中有各式各样的风,但是在这里作为意象的“风”一定是有力量的,而非温柔和煦的春风,同样的,处于迫害之下的人们一旦反抗,一定会像猛烈的风一样有力量,因此,诗人在这些地方运用了暗喻,引起所读之人的思考、领悟进而体会作者的情绪。
参考文献:
1.《论隐喻的意向性》.李善廷.《中国俄语教学》.2008年第2期
2.《论隐喻的运作机制》.束定芳.《外语教育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2年第2期
第二篇:举例说明运用外国文学资源进行新闻写作doc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外国文学资源进行新闻写作
世界文学源远流长,绚丽多姿。早在几千年以前,在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就已经孕育出了人类最初的文学瑰宝。在而后的岁月里,东西方许多民族都出现过杰出的文学大师和众多的名家名著。人们热爱和珍视这些作家及其作品,是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显示了人类成长的精神并给世世代代的人们以审美的愉悦。外国文学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的古希腊文学。希腊神话生动丰富,保存完整。荷马史诗中《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气势磅礴,是史前社会的宝贵文献。阿里斯托芬被称为古希腊“喜剧之父”。抒情诗、寓言和文艺理论的成就同样令人瞩目。古罗马文学继承了古希腊文学的传统。欧洲中世纪文学主要由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城市文学构成。骑士文学反映了骑士阶层的荣誉观和爱情观。《罗兰之歌》是中世纪英雄史诗的代表。《列那狐的故事》表现了市民阶层的思想情绪。但丁是中世纪最卓越的诗人,《神曲》用梦幻故事的形式探索民族复兴之路。人文主义文学出现在14至16世纪的欧洲。那时意大利作家彼得拉克的《歌集》和薄迦丘《十日谈》是其先驱。法国作家拉伯雷的长篇小说《巨人传》表现出反经院主义思想。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塑造了一个既耽于骑士幻想又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复杂形象。莎士比亚在历史剧、喜剧和悲剧创作中均有很高的成就。悲剧《哈姆雷特》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剧情生动、背景广阔、形象鲜明。17世纪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古典主义文学。法国作家高乃依《熙德》和拉辛《安德洛玛克》的悲剧均有拥护王权和崇尚理性的特征,符合“三一律”规范。18世纪的启蒙文学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塑造了“真正资产者”的形象,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以荒诞的情节讽刺了英国现实,理查逊的《克拉丽莎》对感伤主义文学产生影响。18世纪末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席卷欧美。德国出现过耶拿派和海德堡派。英国出现过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等。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和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的创作代表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法国有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还有夏多布里昂、大仲马、梅里美、乔治·桑和缪塞等。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诗篇揭开了19世纪俄国文学辉煌的序幕,19世纪30年代开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欧美文学的主潮。法国作家斯丹达尔的小说《红与黑》是其奠基作。20世纪发生的社会革命对文学产生影响,高尔基是苏联文学的奠基人。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萨特《恶心》和加缪《局外人》等,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等。此外还出现了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戏剧、新小说和黑色幽默等众多流派。
学习外国文学,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习外国作家描写人物心理特征的方式,这在利用到新闻采访和写作时非常有用的。外国文学往往能很简练的生动描绘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而新闻作品的创作并不仅仅局限在简要的消息和严肃的专业新闻上,新闻作品的容量非常 大,特别是人物评论就需要很好的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简短的语言让人物变的深动活泼。就拿文学评论来说吧,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过:“批评是科学。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这种评论,“是一种洞察过去,启发未来的礼物”。“只有当评论是苛刻的、有破坏性的、不辨是非的或使人误解的时候,它才是有害的。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欢迎评论,并且接受有益的(富于建设性的)评论”。评论一部文学作品、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现象,必须掌握批评的标准。文学评论的标准有政治标准、思想标准、历史标准、社会标准、艺术标准、美学标准等等。用不同的标准来 评论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应该用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来衡量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在文学评论中有这样的标准。
一、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没有形象就没有文学艺术,分析作品要从分析艺术形象体系入手,才能完整地把握住作品,考察它是否真实、生动。这里讲的真实性,不仅包括“客 观真实”,也应包括“主观真实”。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把人写成一条虫,仍是来自对现实的人的思考。它是对“客观真实”的一种“变形反映”,渗入了作者“主观真实”的成份,仍然是真实地揭示了现实关系中人的本质的某一方面。
二、典型化的程度。典型性是作品艺术性的重要标记,要考察作品在典型化上所达到的 高度,看是否达到以一当十的境界。典型化不仅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包括典型情绪、典型心理等。
三、形式的完美性。文学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形式的优劣好坏影响着内容的表达 和艺术感染力的高低强弱。要考察作家对艺术形式的探求,看是否具有独创性,是否达到完 美的程度。忽视形式美的观点是版面的,因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是互为表里、相依 相存的。
四、作品的美感效果。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人的,缺乏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是发挥不了文学 的特殊功能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创作,是“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创作需要激情批评也需要激情。没有激情,没有审美感觉,就无法进入美学的批评。所谓历史标准,指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把作品放到它所产生和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历史实际中去考察。文学作品总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离开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氛围,就无法对它作出公正的评价和科学的说明。这就要求我们把作家、作品放在历史的发展中,放在一定时代的、社会的、民族的生活环境中去考察。用中国的古话讲,就是“知人论 世”。用历史标准去衡量作品,要考察作品产生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方面,要考察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否真实,深广程度如何,有没有表现出深刻的历史感和新鲜的现实感。此外,还要考察作家主观方面的情况,研究作家的创作实践和创作个性,弄清作家是在 什么情况下,怎样写出这部作品的,他的思想、性格、气质如何等等。总之,要把这一切作综合分析,而不能抓住一点,以偏概全,任意褒贬。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是统一的,两者不应该也不可能分离开来。前面分开来说,是为了表述的方便。如果把批评标准表述为“美学——历史”标准,就更贴切。总之,文学评论作 者应该把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结合起来,把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进行评论。
希腊神话的主要特征是鲜明的人本色彩,命运观念,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希腊神话“神人合一”神所经历的生活,实际就是人的社会化的生活。对神的肯定与赞扬,实际也是对人的。他们的冥界也充满光明、人间气息,不存在“末日审判”的恐怖与神秘。从诸神的恣情纵欲,到盗火者的狂热殉情;从阿喀琉斯多愤怒,到美狄亚的残忍复仇。一切都是世俗,活生生的。绝无宗教恐怖的压抑和彼岸天国的诱惑。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古希腊文学的许多篇章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色彩、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除神话,史诗外还有悲剧,喜剧、寓言、故事、教谕诗、抒情诗、散文、小说等。作为新闻工作者,如果我们能把握住度的取运用外国文学资源来进行新闻写作的话,我们一定会写出传世佳作的。只有从外国文学作品中吸取写
作的笔法及风格,创作方法甚至是写作指导思想。因此,我们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如果善加运用的话,我们会写出不同凡响的新闻作品来。新闻工作者不仅要理解透彻新闻写作手法及新闻理论,更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文学功底。只有这样,我们在进行新闻创作时才能让笔下的新闻事实生动起来,具有保存价值,而不是让新闻作品如同一次性筷子,只能感受一下子,就不得不丢弃。随着时下新闻业竞争的日益加剧,新闻通讯手段的快速发展,面对相同的新闻事件的机率也大大加大。各个媒体的报道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在保证事实真实的前提条件下如何在新闻报道中运用的文笔及写作风格。在这过程中将人类永恒不变的情感善加运用,尽量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才能让传授双方体会新闻的价值。而如果作为新闻工作者,能够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因为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让新闻报道、通讯、消息诸如文学的景致,优美、高雅、生动`````。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在绚丽多姿的外国文学中,我们能学到非常多的写作养料,来改善我们今天日渐出现新闻审美疲劳的现象。
以上是我浅薄的看法,请胡老师加以指正。
第三篇:举例说明如何借鉴价格弹性理论进行价格决策
举例说明如何借鉴价格弹性理论进行价格决策
价格弹性主要包括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此外还有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和价格的关系是供求理论中的重大问题。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某一商品价格提高,对该 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价格成反向变 化关系称为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是进行价格决策时必须遵循的规律之一。衡量商品需求量与价格的这种关系用 需求价格弹性 Ed,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 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Ed=-(△Qd/△P)×(P/Qd)一般情况下,商品的 Ed>1 表明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强烈,这类商品为高档消费品(或称为奢侈品);Ed<1 表明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缓和,这类商品为生活必需品。参见教材 P33 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也是供求理论中的重大问题。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某一商品价格提高,对 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对该商品供给量减少。这种商品的供给量和价格成同向变化的关系 称为供给规律或供给定律,也是进行价格决策必须遵循的规律之一。衡量商品供给量与价格的这种关系用供给价格弹性 E s,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 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E s=(△Q s/△P)×(P /Q s)一般情况下,商品的 E s>1 表明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强烈,这类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或易保管商 品;E s<1 表明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缓慢,这类商多为资金或技术密集型和不易保管商品。参见教材 P40 因此,当我们以商品的价值,即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制定商品价格,或者说按生产商品的成本来制定 商品价格时,还应考察商品价格对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影响问题,分析出不同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Ed 及供给的价 格弹性 E s,确定其属于何类型商品,有针对性制定出较为合理的价格,作出较正确的价格决策。否则,虽然是 以生产商品的成本定出的价格,但由于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弹性不同,都会对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产生不 同影响,造成不同状况和程度的损失。另外,商品的需求量还受消费者收入、相关商品价格的影响。衡量商品需求量受消费者收入影响程度用需求收入 弹性 EM,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 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EM=(△Qd/△M)×(M/Qd)一般来讲,商品的 EM>1 表明需求量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较大,这类商品称为奢侈品;EM<1 表明需求量 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较小,这类商品称为生活必需品;EM<0 表明需求量随收入的增加而减少,这类商品 称为劣等品。参见教材 P37 衡量商品需求量受相关商品价格影响状况用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EAB,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 对另一种商品价格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 A 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 B 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 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EAB=(△QB/△PA)×(PA/QB)商品的 EAB>0 表明 B 商品需求量和 A 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称为互相代替品;EAB<0 表明 B 商品需求量和 A 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称为互为补充品; EAB=0 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需求量和 A 商品价格变化无关。B 参见教材 P38 1 所以,在进行价格决策时,还应考察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和交叉价格弹性,要分析消费者现实收入和预期收入、相关商品价格变化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制定出较合理的价格,或及时进行价格调整,从而取得尽可能多的收益 和获得尽可能大的利润。注:回答本题时,举例说明应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将一至二个商品举出,分析其几种弹性的状况,明确属何类型商 回答本题时,举例说明应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将一至二个商品举出,分析其几种弹性的状况,品,应如何制定或调整价格,此部分较灵活无统一标准,只要结合基本理论阐述清楚即可。另外,参考答案中的 应如何制定或调整价格,此部分较灵活无统一标准,只要结合基本理论阐述清楚即可。另外,××”和 在完成作业时,千万不要照抄出来,以后作业一样处理,不再特别说明。“参见教材 P××”和“注”等,在完成作业时,千万不要照抄出来,以后作业一样处理,不再特别说明。题目: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条件下厂商均衡的比较。
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条件下厂商均衡的比较答案
完全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这种市场结构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一是市场上有无数个购买者和生产者,每个人和每个厂商所面对的都是一个既定的市场价格,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二是市场上的产品都是无差异的,任何一个厂商都不能通过生产有差别性的产品来控制市场价格;三是厂商和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使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四是购买者和生产者对市场信息完全了解,可以确定最佳购买量和销售量,以一个确定的价格来出售产品,不致于造成多个价格并存现象。
完全竞争市场中,单个厂商面对的是一条具有完全弹性的水平的需求曲线d,并且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AR、边际收益曲线MR和需求曲线d
是重叠的,即P=AR=MR=d,都是水平形的。
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短期边际成本,即MR=SMC;厂商达到短期均衡时的盈亏状况取决于均衡时价格P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之间的关系:若P>SAC则可获超额利润,若P<SAC则亏损,若P=SAC则有正常利润;亏损状态下,厂商继续生产的条件是:价格大于或等于短期平均可变成本,即P≥SAVC。
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短期供给曲线就是其边际成本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即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上大于
或等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以上的部分。
当一个行业中的所有厂商的供给量之和等于市场的需求量时,这一行业便达到短期均衡。完全竞争行业中,行业需求曲线即为市场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行业供给曲线是行业中所有厂商短期供给曲线之和,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完全竞争行业长期均衡有一个调整过程,至短期均衡的超额利润或亏损为零,才实现长期均衡,故长期均衡条件是:MR=LMC=LAC=SMC=SAC。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大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最低点的那一段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不是将行业内各厂商的长期供给曲线简单相加,而是根据厂商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时,行业产量变化对生产要素价格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分三种情况: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曲线,表明行业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调整其产量供给,但市场价格保持在原来LAC曲线最低点水平;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斜率为正的曲线,表明行业根据市场供求调整其产量水平时,市场价格会随之同方向变动;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的曲线,表明行业根据市场供求调整其产量时,市场价格会随之成反方向变动。参见教材P119—P127
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这种市场结构形成的主要条件:一是厂商即行业,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提供全行业所需要的全部产品;二是厂商所生产的产品没有任何替代品,不受任何竞争者的威胁;三是其他厂商几乎不可能进入该行业。在这些条件下,市场中完全没有竞争的因素存在,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价格。这与完全竞争的含义和形成条件是不同的。
完全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就是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AR与其面临的需求曲线D重叠,即P=AR=D;边际收益曲线MR在平均收益曲线AR的下方,即MR<AR。平均收益曲线AR和需求曲线D(d)重叠,完全垄断与完全竞争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需求曲线D(d)的形状,完全垄断是向右下方倾斜线,完全竞争是水平线。边际收益曲线MR和平均收益曲线AR的关系也不同,完全垄断MR<AR,完全竞争MR=AR。
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条件为边际收益等于短期边际成本,即MR=SMC,这与完全竞争短期均衡条件相同。在实现均衡时,厂商大多数情况下能获得超额利润,但也可能遭受亏损或不盈不亏,这取决于平均收益曲线AR与平均变动成本曲线SAVD的关系,如AR≥SAVC,则厂商有超额利润或不盈不亏,如AR<SAVC,则有亏损。这与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均衡后的状况比较是不同的,完全竞争是用价格P和平均成本SAC来比较判断的。
完全垄断条件下,由于厂商即行业,它提供了整个行业所需要的全部产品,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所以不存在有规律性的供给曲线,也无行业需求曲线和行业供给曲线,这些与完全竞争条件下是不相同的。
完全垄断行业的长期均衡是以拥有超额利润为特征的,这与完全竞争行业以超额利润或亏损为零是不同的。完全垄断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LMC=SMC,这与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条件相比,没有MR=LAC=SAC。
与完全竞争相比,完全垄断也不存在有规律性的长期供给曲线,这是完全垄断形成的条件所决定的。这是因为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是相互分离的,均衡产量由MC和MR的交点决定,而价格却决定于与之相分离的需求曲线。随着需求的变动,一个价格水平可能对应几个不同的产量水平,也有可能一个产量水平对应几个不同的价格水平。也就是说,完全垄断厂商的价格与产量之间不存在一一的对应关系,因而不可能存在有规律性的供给曲线。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国家调节手段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必要条件和措施,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对外贸易与国际收支政策这几个构成政策系统主体的经济政策。而财政政策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构成内容之一,其政策目标与国家经济目标是一致的。
1、财政政策目标的基本构成及其手段
(1)财政政策目标:
一是经济增长目标。经济增长通常是用国民经济的总量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和增长速度指标来反映的。财政政策就是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两大手段来调节经济活动,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二是经济稳定目标。经济稳定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经济能够实现持续、协调地发展,而不是出现发展速度过大的起伏波动。其二是指能够实现经济关系的正常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的稳定。通过通货膨胀率和社会失业率两个指标来体现的。三是公平分配目标。财政作为国家直接参与的分配活动,实现公平分配是理所当然的政策目标之一。四是资源配置目标。资源配置要达到的目标是实现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
(2)财政政策手段:财政主要通过财政的收支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从而最终影响充分就业和国民收入。财政财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政策工具包括税收和公债;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包括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它们对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起着调节作用,财政支出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而财政收入可以使社会总需求减少,并且它们引起的不仅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减,它们还会通过购买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发挥更大的作用。
2、货币政策与政策工具
(1)货币政策目标:依《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手段,一般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率等。通过改变货币政策工具的变量达到政策目标的。当经济过热时,通过紧的货币政策来减少市场上货币的供应量,从而调节经济增长速度;当经济衰退时,通过松的货币政策来增加市场上货币的供应量,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它们的调节也不是简单的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而是通过货币乘数来成倍增减的。
3、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单独使用时,都存在着局限性,并且它们在作用强度和政策执行的阻力及作用对象上有各自的特点,国家在调控时,单独使用其中之一,都不能有效实现预期政策目标,因此,必须将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搭配使用。
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中的协调模式和内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不只是体现在不同政策手段的搭配上,而且还表现在对两种政策相衔接问题的处理上。为了减少调控中可能产生的矛盾,达到预期目标,必须采取不同的政策配合和搭配模式。主要有三种模式:
(1)双扩张政策:主要是当经济萧条时,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财政税收的同时在市场上增加货币的供给量,这种政策在短期内增加社会需求,可以有效刺激经济增长。要有更好的政策效应,双扩张政策必须满足企业设备闲置;劳动力没有实现充分就业;大量资源有待开发;市场疲软等条件。
(2)双紧缩政策:主要指当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会对经济起到紧缩作用,不过长期使用会导致经济衰退,增加失业;应谨慎使用,在使用时必须满足需求膨胀,物价迅速上涨;瓶颈产业对经济起着严重制约作用;经济秩序混乱等条件。
(3)一紧一松的搭配政策:第一种形式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搭配。其主要作用是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抑制通货膨胀。第二种形式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其主要作用是在财力不足和储蓄率高且市场疲软时,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同时,减少财政赤字。
总之,不同的政策搭配方式各有利弊,应当针对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灵活、适当地进行相机抉择。
第四篇:运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
运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
作者:王芬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9
运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1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促使现代教育技术飞速进步,作为高科技产物的网络技术也正逐步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网络时代的网络文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特别是今天校园学生。随着我校校园网络的建成和因特网的连接,加上社会、家庭上网速度如雨后春笋一样大量冒出,使得学生上网人数和上网机会大大增加,网络时代确实已经来到,而且学生对网络有特别的青睐,他们用上网来取代了原来大多数的课余活动,况且网络资源特别丰富,其共享性为人们迅速地获取信息,特别为青少年网上的学习提供了方便。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信息教育的基础之一,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发挥育人的优势,进行德育教育,以便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运用网络深化爱国主义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自从国家诞生以来,爱国就成为社会对个体的“天然”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主旋律,是常抓不懈的主题。胡锦涛总书记非常强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目的是培养青少年儿童做到知国,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才能使学生兴爱国之情,立爱国之志。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针对性的进行,这样学生才乐于接受,达到刻骨铭心,深深的爱国之情。网络的迅速发展,被视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传播媒体”。网络资源特别丰富,为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提供了方便。所以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利用网络查找近代历史上我国屡遭挨打的屈辱历史和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烧光、杀戮、残害的情景,使学生不应忘记过去的历史,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的憎恨,唤起爱国之志。接着结合网络资源再观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一派欣欣向荣的画面,增强学生的爱国的热情。还可通过网络使学生了解当前全国上下为召开奥运会而紧张的工作着,举办奥运会是振兴中华的大好时机,支持奥运,为奥运增光添彩,正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可让学生上网观看当时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申办成功时人们激动、欢呼的场面,以及从网上搜集关于奥运会的报道、奥运会的会徽、奥运场馆的建设等等,通过这些资料的搜集,然后让学生在网上发表“我为奥运添光彩”的作文,设计奥运会的吉祥物等。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由此深化学生爱国品德,养成良好的爱国行为。
二、运用网络进行集体主义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爱国主义教育一样,集体主义教育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已被广泛应用于课堂,运用网络可教育学生从小处做起,热爱班级,热爱学校,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如:新生入学的第一天,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鲜感很强。他们都想在新的集体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这种心理状态为我们向新生进行热爱学校和热爱集体的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可利用网络提供每个学生的情况,包括姓名、性格、特长、爱好、理想等,让同学之间有个初步的了解、印象。然后向新生展示本校的网络,看看学校的校史、校园环境、学校现代化的建设、学校取得的荣誉、师资情况、教学仪器设备、图书情况及向新生介绍本校的规章制度、培养目标和评选优秀集体、优秀学生的条件等等。通过网上介绍,增强了学生对学校的喜爱,对班级的热爱,从入学的第一天就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了热爱集体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运用网络加强学科学、爱科学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邓小平指出:“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在教育改革这一世界性的潮流中,科技教育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为使今天的学生成为明天竞争中的强者,必须教育学生从小具有学科学、爱科学良好品德。在网络时代到来的今天,发挥网络技术育人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如:让学生从网上阅读科普知识,看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家的发明创作,观看科学幻想画、青少年的发明创作;然后让学生从校园网上了解我校学生小发明、小制作(吸尘板擦、多功能肥皂、多功能笤帚----)和获奖情况,观看我校学生航模表演、四驱车表演,当看到一架架小飞机在校园空中飞舞着,听到一阵阵欢声、掌声,表达着学生们对科技探索的信心。由此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加强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种下了科技创作的幼苗,达到了学科学、爱科学的德育目的。
四、运用网络激发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德育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风光秀丽,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如此古老、优美的大好河山,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网络技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色彩等有机组合,我们可以运用网络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从网上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壮美,了解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美丽山川、雄伟建筑。如:从网络中可以看到反映我国大自然优美的图片、中外有名的旅游胜地(长城、故宫、桂林、黄山---)等等,学生看到这色彩鲜明的画面,听着生动优美的解说词,个个会身临其境,陶醉其间,将会感受到我们祖国大好河山的辽阔、壮观,激发热爱之情。这时网上的画面一转,再看看祖国大好河山被人为污染、破坏的景象,如树林乱砍乱伐,沙漠扩大化,黄沙飞舞、河水浑浊不堪----此情此景,会使学生发出一阵阵惋惜之情,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强了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通过网络再现社会,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爱祖国大好河山,就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良好行为品德习惯,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传统教学手段有着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要充分利用电脑网络这个大资源库,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筛选、下载相关的图片,文字等资料,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能动能静的学习情景。变“被动--说教式”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德育教育,为“主动—网络式”的五爱德育教育,更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诱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德习惯,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
1、转变观念,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
要想在网络时代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德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老的德育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德育改革的需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德育本身的科技含量正在不断增加,德育工作要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充实德育内容、更新德育手段就必须要认真学习信息网络技术,成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现代化德育工作者。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开始全面渗透到这个德育系统的每一个环节中,学校德育工作在这个德育系统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开展德育渗透,都需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对于这些技术的掌握情况,将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者综合能力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培养一支觉悟高、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德育工作队伍是高校发挥网络育人功能的关键所在。
2、加强网络管理,建立良好的网络新秩序
在建立网上德育阵地的同时一定要加强网络的制度法规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正确使用网络、规范上网行为都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在学校内部组织专门技术人员对网上信息进行技术跟踪,即使应对网上的一些信息进行教育,采取必要手段,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的预警。同时培养专门人员,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监管,并能够在聊天室、BBS等地方引领网络探讨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引导学生在网络上进行理智的行为,并保持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只有在这样的网络秩序下,学生才真正能够受教育、长知识、开眼界。
3、为我所用,积极开辟网上德育新阵地
我们不能把网络看作洪水猛兽,也不能坐视不管。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会去占领。所以我们应该积极的行动起来,与时俱进,因时趋势,积极开辟网上德育新阵地。创建有影响力的网站,开展理论和形式政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旋律。同时要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创新性融于网中,采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精心设计教育内容,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在网上树新风、立正气,达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目前,全国已经有200多所高校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他们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坚持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的整体与人工作相结合,切实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开展“两课”教学,加强网上形式与政策教育,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将课堂延伸到网上,打造教育教学的网上平台;以红色网站为平台,建立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网上学习园地等,开设网上讲座,网上论坛等,积极在网上弘扬主旋律;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开展荣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络文化活动;利用电子布告系统建立讨论区或者聊天室,开设具有交互性、开放式的校领导班子与学生工作干部电子信箱,开展在线交流,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化解学生思想困惑。引导学生建立班级、社团主页,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集体的管理之中,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
面对网络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冲击,我们必须以主动的、积极的态度去审慎应对。中央领导同志也谈到:要紧密结合社会精神生活的新发展,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扩大覆盖面,增强时效性和影响力。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接受挑战,努力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0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①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校德育的管理。为了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效和结果,充分发挥德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整体功能,就必须加强对学校德育的研究。
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学校德育工作。
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把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当前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
1.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十分重视的大问题,是我党的一贯主张。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鲜明标志,是我国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毛泽东同志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②邓小平同志也反复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③还深刻、尖锐地指出了:“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纵观历史,充分体现了我党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之情。对此,我们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人才的基地,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使学生把思想政治觉悟与学术本领、红与专、德与才结合起来。
2.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期党对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邓小平同志一直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他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各种腐朽落后、丑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一定期限内将会继续散发着影响;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将会趁我国的改革开放之际,加紧思想灌输,同我们争夺青年一代,以实现其在中国„和平演变‟的愿望。”④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使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给青少年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甚至有少数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针对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复杂的环境和新的形势,切实加强教育工作指导思想、明确目标要求势在必行。我们根据青少年学生发展和适应时代的需要,针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制定了《职业学生守则》、《职业学生行为规范》等制度,开展了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态度和道德品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提高识别真善美的能力。实践研究证明:抓住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中心,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了共同理想和信念,就能转化为积极向上的爱国热情。
二、端正教育思想,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地位。
邓小平同志说:“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⑤毛泽东同志也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⑥思想政治工作能凝聚人心,调动人的积极性、自觉性和献身精神,能激发人的创造性、主动性。作为一个学校,其目的是培养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我认为要使学校德育工作做出实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保障。
任何一项工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推进是难以做好的。领导特别是校长要重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着力进行德育系列的建设:如制定全面系统的具体德育目标,合理安排智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多种德育途径相结合的合力网络,优化德育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等。只有领导重视,才能保证多渠道、多方位的教育途径,才能创造出德育的实效。
2.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
教育是一项宏伟的育人系统工程,要教育出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学生,除领导重视以外,还必须有政治素质高的教师。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⑦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揭示了教师对发展教育事业起着主导性的关键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我们的做法是:⑴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单一凭分数论高低。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价值观,把自己定位于做高尚的人,无私奉献的人。
3.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是提高学校德育的源泉。
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随时地把握教育的时机,使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⑴寓德育于各科教育及活动之中,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⑵把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尽可能使每一个活动都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动、震撼和启迪。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体验。⑶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的阵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提高素质。只有教育思想正确,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位置,才能把我们学校真正办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
三、发挥主渠道作用,增强育人效应。
我们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对此,多年来,我校牢牢抓住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开展教材教法的研讨,挖掘寓于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做到融德育与智育为一体,形成教学特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具体有以下认识:
1.提高认识,确立观念,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也是最丰富的教育,因为课堂教学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集中传递古今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的内容。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具有最基础、最丰富的特征,伴随学生在校阶段的始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课堂教学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键,强调学校教职员工人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人人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同时,抓提高认识,注重制度、网络建设,保证使课堂教学发挥德育功能并转向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健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的德育常规制度,做到定期检查、定期考核。
2.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让德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各学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对此要求各科任课教师立足课本,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运用电教,研究教法,增强德育效果。
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教育,是我校各科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我在上97级机修钳工专业班、98级模具设计专业班的政治课时,结合教材内容播放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以及有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伟大成就等内容的录像,收到了良好效果。电教手段的运用,向学生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增强了爱国主义的热情,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四、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人的个性及其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因素构成一个人教育影响的全部源泉。”⑧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
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1.知——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家长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品学兼优,办事能力强,更希望他们出色成才。这些想法是与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一致的,学校只要在教育活动中与家长们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就可以避免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为了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了解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利用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介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与学生健康专长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使家长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使家长在思想上真正与学校取得共知,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同时还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通过学生与家长的交流,让家长把对子女的爱融入到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中。
2.助——请家长参与和协助学校的德育活动。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调动家长们积极参与和协助的重要性,要正确地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潜力。
第一,为适应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我校采取了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与家长共同做好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请家长到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们在观看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育人的责任感。我校的“财会专业学生珠算比赛”和“97级钳工学生技能操作竞赛”,吸引了很多家长。通过比较,家长们找到了差距,懂得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世界的竞争很激烈”和“山外有山”的道理,认识到必须教给孩子生存的本领、独立的能力。其次,教师与家长彼此之间的接触,有利于在教育方法上取得共识,形成合力。借活动机会交流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从中相互沟通,共同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教育的成功创造条件。
第二,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学校发动教师定期进行家访活动,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这样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校成立了义务服务队为杨园镇敬老院打扫卫生,为孤寡老人服务。学校开展了爱国奉献希望工程活动,发动师生为贫困灾区捐款捐物。去年九月,师生踊跃参加了义务献血活动。
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我们应竭尽全力,以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亡安危为己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正确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振奋学生为祖国、为四化而学习的刻苦精神,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现有学生944人,其中外来民工子弟292人,体育中学学生210人。生源复杂,质量差异很大,学生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家庭背景、家长素质差异等都比较大,学校德育工作难度也较大。自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太仓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计划》以后,我们抓住契机,认真观贯彻落实“行动计划”,加大学校德育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现将我校德育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一汇报。
一、完善制度,深化德育常规
(1)抓制度建设,规范育人工作。德育工作如果没有相关制度作保障,工作缺少制度依据,便会造成随意性大,操作困难等不利因素。随着依法治校工作不断推进,学校越来越重视德育工作规范化、法制化,避免德育教育随意性。我校本着以人为本、以对学生正面教育为主的指导思想,根据有关法规,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了富有学校特点的管理体系。其中有主要针对体育中学的训练、学习、住宿管理制度、针对外来班级的“班级之星”考核办法等,涉及学生的管理制度有二十多个,使育人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2)抓队伍建设,育人工作全员化。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书记为组长,分管副校长、法制副校长、各部门参与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的育人体系。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学校着力建设了一支较为过硬的班主任队伍,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以“教育思想正、敬业精神强、教学水平高、师表形象好”为标准,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教改科研等综合素质一流的名优教师队伍,为广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部分德育常规工作由学生会具体负责,促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觉维护校园良好育人环境。
二、创新载体,优化德育环境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优化育人氛围。我校注重校园建设凸显人文精神,在校园净化、绿化、美化的同时,提高人文程度。自2005年3月搬迁进新学校后,学校育人环境不断优化,绿化及校园文化布置合理,正努力打造绿色校园、生态校园、书香校园,努力使学校一草一木、一点一景均能教育人、启迪人、培养人,发挥陶冶情操、激发美感的作用。主动加强与当地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的联系,共同开展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坚决清除学校周边有不良影响的活动摊点,整治学校附近网吧、娱乐场所,及时查处学校周围拦劫学生、干扰学校教育的事件和案件,保证学生正常学习。在以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校育人环境大为改观,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设氛围。
(2)加强校外德育基地建设,发挥基地德育作用。目前,学校已建成太仓市检察院、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培训中心、太仓市盛达羊毛衫厂三个学校教育基地。同时按照教育局统一安排,密切了与太仓市中小学社会实践劳动基地、图博中心、太仓市看守所等市青少年德育基地的联系。德育教育基地的建立与实践,密切了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强化了学生对劳动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有了很大提高。
(3)开展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拓宽德育教育领地。我校申报的苏州市级课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德育教育》已进入中期阶段,两年来的研究与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发挥了很大作用。学校德育网站留言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讲真话,反映真实思想的平台。紧密了家校联系,有些家长通过网络向学校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与建议,使学校德育管理有了新思路、新方法,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新途径。我校与苏州网上家长学校联手开通“家校路路通”工程,更好地利用网络这一高科技产品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交流。班主任、任课教师经常把学生在校表现、学习情况以短信形式发送给家长,促进了学校与家庭的沟通。(4)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创出德育新颖性。我校为学生成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发挥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作用,除搞好各种传统活动外,还推陈出新,开设一系列兴趣小组,增加德育途径。如举办读书活动、科技活动、演讲赛、英语角、书画展等、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保证活动覆盖面,开创富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活动。
(5)注重家长学校建设,着力提升家长素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的工作,也是家长的责任,社会的义务。我们认为:“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未成年人的问题,主要是成年人的问题”。要做好青少年教育工作,首先要教育好家长,使家长跟上时代发展,树立新的人才观、亲子观、教育观、评价观,提升家长整体素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对待和教育子女。为此,我校十分重视家长学校工作,通过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召开各年级家长会,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来我校举办讲座,传授家教经验和亲子沟通技巧。增进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本学期按照教育局要求又聘请了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士为我校师德师风监督员,督查我校各项常规工作。
三、充实活动,丰富德育形式
(1)树立榜样,突出正面教育。我校制定了外来班级“班级之星”评比制度。每周一次评比,在学校集体班会课上进行广播表扬。每月的“班级之星”,在全校外来班级大会上,由学校领导给予物质奖励。学期的“班级之星”相当于”三好生”,由学校颁发证书,给予适当物质奖励。这些措施都在制度上予以保障,行动中予以落实。通过举办各种“学习经验交流会”,让品学兼优的学生或进步较大的学生现身说法,用学生身边事例教育其他学生,用榜样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
(2)加强法制教育,从严从实做好宣传工作。每学期我校要求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给一些问题学生建立档案,教师一对一帮助。坚持正面教育,预防为主原则,激励引导这部分学生积极进取。每两周组织一次活动,内容有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案件聚焦、法制讲座、还有本校违纪事件分析,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感化学生。
(3)人文关怀,资助贫困学生。每年3月“学雷锋,献爱心”活动月中的捐款,主要用于新太仓人子女的补助。校团委对全校贫困学生进行排摸,确定补助学生名单,每月定期在他们一卡通中充入一定金额,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同时积极为外来学生争取政府、企事业单位、私企老板,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支持,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德育水平。本学期已开展“友谊篮球赛”、英语口语演讲比赛、电子小报制作比赛、组织观看<<神六发射>>等等活动,学校先期投资6000元,正在组建圆号乐队,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自重、自爱,找回了自信。为加强对新太仓人子女的管理,专门任命一名教师协助政教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还为这些学生量身定制活动计划,不折不扣落实完成。
经过我校师生共同努力,德育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主管德育工作的朱燕红校长获2004太仓市“十佳杰出青年”称号;学校被命名为苏州网上家长学校实验基地;金俊英老师作为全市十名优秀班主任之一在今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受到接受市政府表彰,新区中学和体育中学均被确认为2004太仓市“安全文明学校”;初一(3)班获太仓市先进班级;8人次获太仓市三好生、1人次获苏州市三好生,1人次获太仓市优秀小公民称号;2005年在太仓市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上我校自创节目获中学组一等奖、舞蹈获中学组二等奖、新区中学获“优秀组织奖”;2005太仓市中小学校歌比赛中我校校歌获二等奖;2005年体育中学在首届暑期苏州市青少年优秀作品网络竞赛中获优秀组织奖。
同时,良好的德育氛围为稳步提升教学质量作出了贡献。05年我校初三毕业生中考成绩列全市第三,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我们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第五篇:浅析鲁迅小说中月亮意向的运用
浅析鲁迅小说中月亮意向的运用
月亮的意象在我国文学发展的长河里历来被多情的文人们所惯用,在不同的心境,阐发出不同的韵致,因着阴晴圆缺的轮回,变幻出不一样的喜怒哀乐。读罢鲁迅的全部小说,发现月亮在其小说里面作为一个独立的意象被反复运用,究竟是什么力量让鲁迅对那片月光情有独钟,而又是什么样的情愫,让他的月亮超越时空超越文本而卓显出一种独到的深刻?本文将结合鲁迅小说在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所赋予的深刻主题来揭示月亮在此丰富的内蕴。
一
在鲁迅为数不多的小说中,提到月亮的就大致占了三分之一,比如说《故乡》里面,少年岁月夜晚瓜田里的记忆里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狂人日记》里一开篇就是“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从一片澄静里道出一段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又比如《弟兄》里面,“经过院落时,见皓月已经西升,邻家的一株古槐,便投影地上,森森然更来加浓了他阴郁的心地”,通过月光的皓
1然对比显现出沛君“兄弟怡怡表象下隐藏极深的自私”。如是种种,我们便不
难看出鲁迅先生对于月亮所投注的深厚感情,在小说的文字里展现地淋漓尽致。但是,这些月亮在不同的篇目里面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亦有着差别。下面,我们将就其中的部分例子进行浅近的分析探讨,总结出三种鲁迅小说中月亮的特殊意义。
首先,要说到的第一类是月亮作为鲁迅童年宁静幸福生活的缩影,就像《故乡》和《社戏》当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这里的月,是鲁迅关于人生初年无邪岁月的一种追忆,是为时不多的干净记忆的代表,我们亦可以说是他“童年世界的精神回归”2。可以看出,月亮在当时的鲁迅眼里,是美的象征,是人对于善和美的出于本能的追求。自然的美,被灌注了生命最初的活力与纯净,散发出乡土气息里浓浓的温情。
另外要补充的一点就是鲁迅先生因为怀着对故乡的一种深深的眷恋,而这轮月,恰恰符合了中国传统文化里明月寄乡愁的观念。这种观念由来已久,在千百年里一直被人们所颂道,如李白在《静夜思》里面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难看出,月亮已经成为了传统意义里对于故乡情感的一个被模式化了象征意义符号。这些观念在无形中对鲁迅思乡情结产生着影响,冥冥中,让鲁迅在浓重的思乡情绪里把眷恋投注到了月亮之中,而显出别一般的钟爱来,浓重的乡思和乡愁得到了舒泄,即所谓“怀旧情结的外化”3。
正是因为童年时期月亮给自己的恬淡的回忆,月亮也便成为了一种力量和希望的象征,这是月亮的第二层内涵。在成年之后巨大的精神压力下,曾经的记忆始终占据心灵一角,成为足以温暖心田的一股力量和精神上的寄托,支撑着鲁迅在革命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在身后的光辉里照耀着前进的方向而不至于迷失。此类的代表有《孤独者》中的月亮。文中说“潮湿的路极其分明,仰看太空,浓云已经散去,挂着一轮明月,散出冷静的光辉”,还有“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王景山著《孤独的战士——<彷徨>心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李明著《鲁迅自我小说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页。李明著《鲁迅自我小说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页。
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在此时,所有的绝望与痛苦都达到了顶峰,就开始了为摆脱而进行的剧烈的挣扎,然后“由极度的痛苦恢复到平静,把痛苦内化,隐藏在心灵的最深处,开始新的挣扎,新的努力”1,平静后得到片刻的超脱,而沐浴在月光中即是这一情感的实物化,“冷静的光辉”给予他力量,给他拿起武器继续战斗的信心。这里恰好是符合了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和对于生命的悲剧性体验”2,正所谓在绝望的深渊里探索新的奋取以及追寻新的抗战因素。
然后,第三类即是正义的化身,光明的象征,作为封建势力、愚昧保守思想的对立面而存在,从天空的高度批判揭示“几千年传统文明负面病根”3。这同样与鲁迅先生从儿时就萌生出的对月亮的情愫是有关的。鲁迅深爱着月光,也爱着寂静的夜,明月是刺破长夜的光源,在黑暗里给人以镇定和安慰。漫漫的黑暗里,需要有一种力量来拨开云雾,这种希望,被寄予在月的明亮里。比如在《狂人日记》里的月光,“狂人”在看到“很好的月光”的时候,心里就会觉得踏实坚定,月光是他精神上安全感的源头。又比如在《肥皂》中,“他看见一地月光,仿佛满铺了无缝的白纱,玉盘似的月亮现在白云间,看不出一点缺”,映衬中,那月光下的假道学的外衣掩盖下的卑鄙丑恶的灵魂就活生生地展露在我们眼前。白天的光鲜热忱褪去,在无缝的月光里剥落虚伪的国粹主义。此时的月亮,就是正义进步的象征符号,与传统保守势力相抗争,对于封建卫道士和落后的思想给予无情的嘲讽。
二
在中国古代诗词里面,月亮因为其自身的浪漫和神奇色彩,一直受到历来文人们的喜爱而在诸多作品中留有身影。但鲁迅小说里的月亮与之相比起来,却有着诸多的不同,在古代诗词里面,月亮更多地带上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大多用来表示远游思故乡的深情,思妇怀人的哀愁,时过境迁的叹息,寂寥孤独的映衬等等。
而鲁迅小说里的月亮,很显然是超越了这些传统意义上的象征意象的,月亮在鲁迅的笔下不仅仅是相思的代言词,不仅仅局限于月亮圆缺的外形特点和金黄美丽的色泽而阐发出的哀怨缠绵,而是结合时代的背景,更深切地揭示出明月的独特贞洁。更多的褪去了感伤的色彩,升华扩大到整个人类整个民族的高度,显示出一种对于希望的渴求,对于信仰的坚持,亦是对于绝望所做的顽强的反抗。
三
此外,还必须要说的一点就是,月亮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在夜晚出现,它会升上去,但也会落。它有圆,亦会有缺。正如同革命的形势一样,掩藏着的是种种不确定的因素,谁人也猜不透。云彩飘过,月的光芒也许就会被遮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邪恶愚昧封建势力面对立的那片月,在形势的逼迫下,会升起希望,又会落下去。因而,狂人在“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情况下,会透露出先知者承受沉重压力时的力不从心和对于迷茫未来的不确定,会对于庞大黑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史志瑾《鲁迅小说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3页。江苏省鲁迅研究会编《世纪之交论鲁迅》,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页。
暗笼罩下难以扭转的现状的不自信,是在所谓的彷徨中漫长的等待。又或者说,“月亮并不能维持黑暗世界平静安详的正常秩序, 尽管它在夜空高悬, 但它始终无法将大地照得如白昼般明亮, 它还有许许多多找不到的阴暗邪恶的角落, 即使在它照得到的地方, 它一样无法遏止罪恶的发生”1。月光下鲁迅的步伐,因此也“并不是一种目标明确的前进”2是为了证明“生命是一种鲜活的存在,是对现存状态的一种抗争与背叛”3而显出黑暗混沌中前进的艰辛与沉重。
同样,当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愚昧封建的强大势力又会全部重新活跃起来,像《药》一开篇就说“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阴冷的环境铺开在我们的眼前,科学与觉醒的旗帜在封建的大背景下终究没能树起来,月亮落下去了,麻木的民众依旧沉睡。鲁迅先生在这里仍然以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着他的无奈,在现实面前月亮的局限性。从这种痛苦的无奈中,月亮便带上了一层深重的悲剧色彩。
但是,月又还是会不断升起来,哪怕是新月,上弦月,不完满的月里面也承载着希望,淡淡的月光也能给人传递出一种信息,那就是黑暗还没有完全统治世界,仍旧存在光明使人不至于焦躁绝望。这种关于美好的憧憬,关于未来的想象,关于灰暗社会的一种反抗精神就永远存在,也许微弱,也许不成熟,但是至少有或大或小的寄托而不断得到或深或浅的慰藉,这样就永远不至于绝望。就像《孤独者》里,照耀他心头的那片月,在大悲大喜之后,仍然默默地给予着信念。不仅仅是给鲁迅,而是给更多的革命战斗中的勇士们以勇气。
四
除了以上提到的文章中的月亮之外,鲁迅先生的其他一些文章中虽没有正面再写到月亮,但是,在经过冷处理之后的文本里,我们仍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满目月光,弥漫在字里行间,使得整体的语言风格,思想内容都仿佛被月光过滤了一般而展现出非凡的冷峻峭拔。可谓之是“无一字着月,冷峻清辉毕露。”
月亮是鲁迅文章里的意象,但更像是鲁迅自身的一种写照。如同月光一般,在黑暗社会吃人社会中所绽放出的灿烂光辉,以冷峻的姿态俯看着社会人生,一双睿智深邃的眸子洞穿世间的种种,一切丑陋抑或是美好赤裸裸地就尽收眼底。中国俗话里“月黑风高夜”被形容为做坏事时的背景,亦可以看出,邪恶腐朽的势力是惧于郎朗的明月的。而这轮月,就是鲁迅先生手里的那一杆笔,行使着匕首一样的锐利,刺破夜色,刺破黑暗。
最后,我想用增田涉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它是对鲁迅先生的一句评论,从中我们上升为对整个民族品格的一份期待“漆黑的夜里,只有一个窗门照耀着,那不是月光,但我好像感到这时的鲁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样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视着民族的将来。”
4参考文献: 1王莹《月亮意象从古典到现代的流变》,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0卷第一期。王吉鹏等《鲁迅与中国文学比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王吉鹏等《鲁迅与中国文学比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增田涉《鲁迅的印象·回忆鲁迅》下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4-1385页。
1、赵卓《鲁迅小说叙述艺术论》,首都示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吴福辉、陈子善主编《阿Q正传·铸剑(现代作家精选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史志瑾《鲁迅小说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王景山《孤独的战士——<彷徨>心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李明《鲁迅自我小说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江苏省鲁迅研究会编《世纪之交论鲁迅》,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王吉鹏等《鲁迅与中国文学比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