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课堂中生本教学的应用
信息技术课堂中生本教学的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生本教学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也得到了广泛采用。生本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摒弃了传统的“师本”的教育思想,提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自主学习,进而让课堂变得生动活跃。目前,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正逐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得以普及。
重视课前教学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于高中生而言,课业繁重,往往忽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导致学生不懂得如何正确应用信息技术,对网络资源缺乏认识。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新课改的实施,使得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变得人性化,使学生受益。
教师在上课之前,除了要了解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课堂中的问题和教学进度。首先,教师要了解大部分学生已掌握的信息水平,明确教学起点,这样可以避免上课提出的问题过难,而导致学生答不上。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置课堂教学,只有学生对课堂的教学内容感兴趣,才会以一个饱满的精神状态来接受知识,进而获得最大的收益。最后,教师要逐层深入地讲解,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主动发言,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表达真实的思想。在备课时,教师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间的差异,以学生为本,教学目标分层,这样定会使教学效果有很大提升。
例如,在《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是如何获取信息的?同学们知道哪些获取信息的途径?这样的问题简单易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思考。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获取信息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就可以学到这一课的知识。
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在生本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设计也要以学生为主,进而构建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兴趣,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收获也不多。实践证明,只有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并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才会使学生受益最大化。
课堂制定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任务教学是课堂中重要的组成元素。任务教学,教师不需要过多的讲解,教师要做的就是把知识隐藏在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教师设置的任务要由简到繁,从简单的任务开始,可以避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利用任务教学的方法,可以很容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完成了指定的任务后,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任务完成最快、最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例如,在《表格数据的处理》这一课中,学生学会了Excel操作的基础知识后,采用任务教学法,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首先,给出几组学生的学号和对应的成绩,让学生将这些数据输入到Excel表格中。其次,对学生提出数据分析的要求,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分析以及如何实现这个数据分析,以得到分析的结果。这里的分析可能要用到函数、分类汇总、图表等,如何应用这些Execl的功能留给学生去思考和实现,以此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可以在学生实践时,针对不同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从整体上控制课堂。
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分组,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学得好的和学得稍差的学生放在一组。这样分组,可以使学习略差的学生向好学生学习,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缩短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有些问题学生自己思考不一定能得出准确的答案,但是小组成员一起讨论,集思广益,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对学生日后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优化教材内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课堂应该是动态变化的,是学生和教师互动交流的,而教材是静态的。为了让课堂呈现出生命力,教师不能照搬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而应该动态剖析教材,关注学生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进而营造活跃的气氛。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适当重组,加入丰富多彩的活动,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赋予多种形式,巧妙地将静态课堂变成动态场景,让课堂闪烁智慧的光芒,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的乐趣,让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
教育要以学生为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和艺术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打造有生命力并且灵动的课堂。对于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教师更要抓住“生本教学”的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发展,在提升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可以全面发展,成为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峰.生本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4):15-16.[2]李敏.生本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32):12-13.(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栖霞中学)
第二篇:一中生本课堂操作指要
一中生本课堂操作指要
cxz2219 2013-12-03
(讨论稿)
灌云一中生本课堂是以市建构式生态课堂理论为依托,结合我校生源状况和教师结构的实际情况而实施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激发潜能,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具体操作要求如下:
一、关于“三案”的设计与使用
教案: 教案是“建构式生态课堂”实施的保证,其主要作用是明晰课堂建构思路,设计指导学生自学质疑、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和互动探究的方法,预设课堂可能生成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准备精讲点拨的内容和矫正反馈的练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教案设计要注意突出教学思路、学生学习过程,学案中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案: 学案是“建构式生态课堂”实施的关键,是自学质疑开展的依托,其主要作用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建构、质疑,为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等活动的开展提供话题、主题等。学案要立足学生实际,突出引导功能,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情境性、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和引导性。(学案样式另附)巩固案: 巩固案的主要作用是突出学以致用,通过必要的习题与实践作业等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巩固案中的作业形式要多样,有习题,也有活动任务,还有拓展迁移。
学案和巩固案可以市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建构式生态课堂学习指导》为基础,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必要的整合、增减、拓展、延伸。
二、关于课堂生态环境的营造与构建
老师应根据学教学内容和学情状况适时调整教学时间安排,但总的讲解时间一般不要超过20分钟。让学生动起来,努力营造和建构和谐生动的生态课堂环境。
(1)民主与平等:师生关系民主、教学问题民主、问题解决民主,教学评价民主等。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用对待生命的态度做教育。要耐心地了解学生,热爱学生。要及时地鼓励与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要让教学问题首先来自学生,让问题解决首先问计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课堂成为平等的生命体的对话和共同成长的场所。
(2)自然与和谐:让课堂各要素,如学生、教师、环境、资源、手段、方法等,各显其用,各彰其能,让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师生与环境、师生与资源、师生与手段、师生与方法等关系和谐,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自主与合作:自主与合作是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理念的关键要求。自主与合作是落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体现,是落实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教育原则的重要形式。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基于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特别是互教互学。要在基于自主学习的互教互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知识建构,并通过引导迁移运用,不断促进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4)多元评价与个性发展:对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成才与成功的评价是多维的多元的,以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潜能的激发与释放,实现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要多几把尺子量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宽容的胸怀、伯乐的智慧,促进学生各显所能、各展所长,让学生在课堂上打好知识的基础、能力的基础、做人的基础,为将来的学习深造和奉献社会奠基,为学生从课堂走向远方明晰方向。
三、关于自学质疑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要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阅读相关学习素材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基本解决学案中的相关问题,完成基础练习,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和自习课等时间完成学案上自学内容,或者在课内前半部分完成。也可以于周五放学前布置下一周的学案自学内容,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酌情处理,不可千篇一律。
要求学生: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根据学案和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自主学习,养成独立阅读、思考、完成知识建构和基础练习的学习习惯。②先看书后做题。研读教材时不浮在表面,应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知识的内涵,弄清知识点和尝试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在围绕学案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后再做学案上的问题。③循序渐进完成学案。通过自学能解决学案中一半以上的问题,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案中更多的问题,然后带着强烈的展示欲和求知欲进入课堂。建议使用双色笔完成学案,课前自学、合作学习时用黑笔,课堂及课后修改时用红笔。④注重纠错反思。学案上能做和会做的问题要准确规范完成。确因能力要求过高,自己不能做的可以不做,在课堂或课后用红笔完成。在学案上的指定地方把本节课的内容梳理成网络;同时反思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⑤两次上交学案。一是课前做好的学案,上课前交任课教师审阅,以便教师了解学情;二是将用红色笔改过的学案再一次交任课教师审阅,用以查验学习情况。对课堂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由科代表或组长汇总交给任课教师,教师在下节课或在单元小结时解决;也可以在教师辅导答疑时解决。⑥及时整理学案:保存好所有的学案,作为课堂笔记,以备复习时查阅。
四、关于交流展示活动的组织与协调
教师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交流展示共享学习成果。可先小组交流展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展示,最大限度地扩大交流展示的面。
学生行为:上课时学生板书、展示、交流发言、质疑、互动(形式不拘,服从教学实际需要)。①交流展示的同学声音要洪亮,口齿要清晰,教师要倾听并关注同学的反应。不要频繁打断学生发言,要注意倾听与归纳。板书的同学书写要规范,图文要清楚,符号要准确,尽可能精炼表达。注意突出展示清楚解题思路、解题方法。②其他同学要主动质疑和补充,促进课堂互动生成。③按照学生自愿组合、互帮互助、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的原则,组成学习小组,每位学生都要积极参与活动。要注意轮换小组代表,注意学生自发交流展示与教师临时指定交流展示人员相结合。其他同学观察展示、思考正误,注意质疑、矫正。
教师行为:观察学生交流展示中讨论和板书的问题答案,倾听学生的发言,进一步把握学情,考虑调整互动探究的问题、精讲点拨的要点等。在对学生交流展示进行评价时,要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追求的境界,目的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要营造民主的氛围,提倡学生创新,着力点定位在学生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上。
五、关于互动探究问题的选择与设置
要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教师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
互动探究问题的选择。一是选择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成的问题进行探究,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经验进行预设;二是选择学生自学中发现的困惑和疑点进行探究,注意这些困惑和疑点应是本节学习的核心内容或对核心内容的理解不可缺少的。对多个问题进行探究时可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使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探究任务,通过小组各个成员的合作,把自己负责的主要问题探究透彻,在下一步交流互动中让全班共享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
师生行为:鼓励个人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形成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组长组织组内认真讨论,逐步形成解决问题方案,并按方案去解决问题。还可讨论形成本组的交流展示方案,为交流作准备。教师在此阶段内应巡视班级各小组的活动,主动参与1个或几个小组的探究活动,关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奇特想法,及时把握学情,一是为下一步的交流掌握第一手材料,二是可适时调控各组的探究进展和探究方向。在班级交流时注意适时点评(有时需要精讲),不能放任,应中肯、恰当评价,使评价既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又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观点和解题思路等。
六、关于精讲点拨内容的取舍与操控
要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精讲点拨,要注重剖析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还要针对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对疑难问题点拨时要注意学习层次,注意点拨的范围,注意把握教学难度等。
教师行为: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精讲点拨或调控。如,各组完成任务中的精彩表现,不足之处,教师要予以激励性评价和矫正性评价;有些知识与方法,学生难以在现有的认知水平上去认识和体会的,教师要予以精讲点拨、补充。精讲点拨要到位而不越位,要把握好度;要把握时机适时进行,不要频频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语言要简洁、精炼,准确、规范,形象、生动;讲解重点要突出,要有变式讲解;例题要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难点突破要有阶梯设计;要给学生留有消化、思考的空间。对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迂回一下,设计阶梯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逐步达成学习目标。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适时引导学生突破学生自学不会、探究不出的疑难问题,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同时要注意发挥传统教学手段(如板书、板图、挂图、模型等)在教学中的作用。
七、关于矫正反馈环节的时机与层次。
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完成反馈习题,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学。要重视“双基”的矫正反馈,确保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矫正反馈要注意突出针对性、及时性、层次性和有效性。对学困生的辅导工作要做到“三优先”,即优先辅导学困生;优先表扬学困生;优先让学困生交流展示。反馈体现在学案收改时、抽查时,在学生交流展示时,在互动探究情况的把握时,在课堂生成问题的解决时,在二次上交学案时等,矫正可随时进行,也可专段时间进行,可在精讲点拨前进行,也可在下节课开始前进行。
八、关于知识迁移应用的难度与效度
要完成巩固案中的习题,及时巩固学习效果,拓展思维,形成相关技能。迁移应用的题型要多样,要有书面的和操作性、实践类问题。还可设置思考题、必做题、选做题等。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迁移应用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巩固迁移尤其要注意难度的控制,确保面向所有学生,达成最高的效度。
在进行迁移应用训练时,要注重独立性、规范性,要及时反馈、收交和批改。对迁移应用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矫正,及时进行变式练习。
第三篇:生物课堂中生本教育初探和困惑
生物课堂中的生本教育
生本课堂进入我校已经一段时间了,结合自己的教学所思,写了一下这段时间里实施生本教学的感受:
1、给学生创造“主动探究”的机会
生本课堂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去学习并从中得到发展。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2、全员参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活动,一起讨论探究,可提高每位学生的参与度,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避免出现少数学生占主导地位的课堂局面。生本“的指导思想下,由教师先启发诱导,提出整体要求,再让全体学生都尝试观察、讨论,人人参与探究过程,人人动脑思考问题。由于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那将会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全员参与,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主要渠道之一。
3、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恰当的练习,有利于发现问题,培养探究精神。
在生物教学中要求”使学生感受生物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生物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生物和理解生物,体会到生物知识就在身边,感受到生物这门课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生物的魅力。学生对生物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一股强烈的内动力,推动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知识。
再说说,在生本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1、刚开始组织小组合作交流,感觉合作学习的效率很低,学生发言的组织性比较差,依然存在差生当旁听,没有参与的现象,即使老师极力推动,但是仍有学生不敢发言;
2、作业如何安排,按照生本的设计,作业是做和例题相仿的题型,在当前效率较低的情况下,如何安排作业的内容和时间显得困难重重。
以上是我在生本课堂中的一些感悟和困惑,不足之处还希望老师们多批评指正,我坚信生本教育之路在我校会走的更长、更远。
理综组:李群
第四篇:保康一中生本课堂实施策略
保康一中“生本课堂”教学
实 施 策 略
根据《保康一中生本课堂改革实施方案》,现抟制定以下生本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一、科学分组:
1.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原则:在分组过程中,教师根据男女搭配、性格互补、成绩优劣等原则,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便于小组内部互助合作,便于小组之间相互竞争。
2.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8——10人),分高者号小,分低者号大。每组的1 ,2号分别为正、副组长,每组要做到优、中、差生兼顾,避免同组异质过大、合作效率不高。课堂上遇到问题小组先进行研讨,解决不了提交由各小组共同讨论。
3.几个层级管理:分组内督促、组间监督和导师督查指导。
二、角色分配:
组建好学习小组,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合作、就会合作。要使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正常运行,合作富有成效,则必须做好以下三件事:
1.育一名得力的组长。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实践告诉我们,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小组长应具备三种能力:提问能力、激励能力和分辨能力。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这是培养学生领导才能的一个起点。教师要定期集中培训小组长,培训时除了了解反馈信息、作业专门指导外,还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以利于使他们领导的小组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
2.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让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
3.编一个相应的代号。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好小组之后,有必要按照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进行编号。全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代码,并且每组学业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代码相同,代码相同学生的任务相同,把这一类学生也可以命名。如优等生叫阳光组,学困生叫寻惑组,进步大的叫希望组。这样既便于组长分工——小组内成员按一定的序号发言、交流、讨论,或者按一定的方式合作;又便于教师抽查——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给予及时评价,使个人承担一定的小组责任,促使小组成员将焦点集中到互教互助上来,减少或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发生。
人人都是学习者:会预习、会求知、会提问;人人都是指导者:组内指导,组际指导;人人都是评价者: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组际评价;人人都是展示者:展示自己的思考、展示本组的成果,展示多元的技能。
三、课堂流程: 1.课前预习。(1)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制预习案,指导帮助学生课前预习与巩固,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与诊断,了解学情,为课堂上的学生高效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作准备
(2)要求学生根据学案上老师设计的问题、创设的情景或导读提纲,进行自主学习,课前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学生要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互助讨论打下基础。
(3)课前延伸的预习案编写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基础性。紧扣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内容的设计。
②适度性。预习案所涉及的内容的难度要适中,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预刁自己就能解决学案上70%的内容。
③适量性。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要适量,每节课课前预习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杜绝把指导学生预习的学案变成教师抢占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一种手段。
④开放性。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学生在小组讨论有话题,可探究,在课堂展不中能相互补充,相互质疑,使学生的理解得到不断提升。
2.课堂导学。
课堂导学分为厂步操作程序,即为:互助讨论一共享展不一精讲点拨。(1)互助讨论。学生把课前预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此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2)共享展示。即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小展示”指小组内由学习组长组织的展示,组员将预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汇报;“大展示”指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教师组织,当然也可以由学生代表组织。
共享展示对学生的要求:展示要体现“四性”:间题性、层次性、互动性、创生性。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者易错点、重点、难点焦点等问题;从展示的分工上来讲,要避免精英展示,增强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展示的机会,满足个体需要,增强自信心,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从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可以是疑难求助、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从展示的价值体现上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
展示学生要提前进人预定位置;展示者准备要充分,尽量脱稿或半脱稿;展示要声音洪亮,语言规范;展示者要充分运用展示艺术,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板书要迅速、工整规范,合理运用双色笔。听展者要认真、不插嘴、不私下议论;要根据展示及师生补充点拨随时记录,做好即时性巩固及导学案整理。
(3)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课前预习、互助讨论、共享展示中发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答题规律,点拨答题方法与思路,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精讲点拨准确有效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力求做到',三必讲、三不讲“原则(”三讲“是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3.课堂检测。
(1)活动竞争: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测试题。课堂检测可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2)及时评价:小组评价是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监控,是促进合作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评价包括个人自评、小组自评和教师评价。平时主要以小组自评为主,个人自评和教师评价可以定期进行。小组自评也称小组自加工、小组反省等。这种自评能够使学习小组成员维持良好的工作关系,便于合作技能的学习,使组员对自己的参与情况有所了解,保证学生在原认知水平上,能够积极进行思维,为强化小组成员的积极行为和小组合作的成功提供必要的条件。
4.课后固学(即课后作业)。要求”三布置三不布置“: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学生能力的作业。注意试题背景、试题条件、提问角度的变换。根据试题难易度标注星号,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等级星号的试题作不同要求,并及时批改反馈。
5.学后思学(即纠错反思)。学生的提供需要教师的纠正和反馈,更需要自己的内省和反思,因此要求每个学生建立错题集,分四个栏目:错题摘录、正确解法、错误原因、类似题目。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并不断反思自我的学习状况、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纠错反思策略预设:
(1)独立反思纠错。学生严守纠错纪律,独立分析错因,反思教训,订正错题,向老师说说错因和反思,交老师再批。
(2)小组反思纠错。学生先独立分析错因,反思教训,订正错题,再在三人小组内交流错因和反思,交小组长再批。教师巡回指导。
(3)结对反思纠错。中等生或优等生与学困生一帮一,结成对子,学困生先独立分析错因,反思教训,订正错题,在错题旁写上简短的错因分析和反思对策,加深订正错题的印象,提高纠错效果。再与同伴交流,有困难请同伴帮助。必要时,教师给予引导。因为中等生有经历由错误到正确的体验,便于帮助学困生订正错题。
纠错反思检查环节要求: 第一环节:组员自查 1.精心建立”错题库“ 每个同学都准备一个”纠错本",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错题摘录、正确解法(最好有完整的分析过程)、错误原因、类似题日(包括能否变式创新)
2.跟踪错误 在学习过程中,当遇到一个有点困难或概念不清的问题时,就要关注它,设法解决;查找作业本中、测验卷中自己曾犯过的错误,看这此错误现在是否再犯,对于可能再犯的错误标出来,分析错因,力求使自己对同一错误不会再犯,在纠错中学习,以求发展。
3.每名组员针对纠错本中典型试题每月出一份试卷,利用时间组织自考,检查平时学习中的纠错效果,对于效果明显的同学,加大表扬力度。
第二环节:组长检查
每个学习小组组长要认真检查组员错题整理及订正情况,组织小组内成员互相帮助进行纠错,如学困生不会的题目,大多都可以在组长或其他优生的帮助下进行订正,他们在帮助别人订正过程中对错题进行了思考,也就在无意识中订正了自己的错题,再一次对所学内容进行学习,有助于他们对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组长要及时与课任老师联系,及时反馈小组成员的独特见解或其他新的发现。
第三环节:教师检查
无论是课堂还是课间,教师要走进学生当中,及时检查学生纠错情况,了解纠错的可信度,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积极创设氛围,进行小组间纠错的合作、交流,组织小组间的学习比赛,每隔一段时间,请进步较大的学生谈学习中纠错的体会,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撰写纠错小论文,减少错误发生率。包括:
微观反思:每节课上、下课后,学生都有可能出现学习上的不足或缺漏,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节课后或经过一周的学习后,学生可以就目前学习的内容,根据个人的学习水平和要求,进行及时反思。由于反思的内容是正在学习或最近刚学过的内容或最近发生的事件,反思及时和具有针对性,就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宏观反思:每单元反思、每个月反思、每学期反思。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进行反思,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总结得失,除了针对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和所涉及到的思想、方法外,更可以审视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学习的用心程度如何?学习效果怎样?等等。这种反思,既对所学的内容有更全面、正确的认知,更是一种学习能力的体现,可减少错误发生率。
第四环节:备课组长总查
每周集体备课时,备课组长要及时了解本组作业纠错情况,对于学生中反复出现的问题,在平时教学中,要分析原因,反复强调与提醒,不断通过变式练习,加强巩固;对于在纠错中有新的见解或好的心得体会,要在该学科中推广。
第五篇: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生活化情境创设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生活化情境创设
1、教学生会“说”
大家知道,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要去想。课堂上抓住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细心看。从“说”这一点来突破,就得让学生在数学课练说,从近十多天的练习来看,还是有效果的(尽管爱说的孩子现在发展还不到一半,还是有信心的)。
在课堂上,我着力让学生习惯于“说想法”,说想法就是说思路,说思维的过程。课上要给每个学生说自己想法的机会,可以个人独自小声说,同桌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等等。这样训练,学生就会习惯于说想法。说想法的过程就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通过说想法,培养了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在说想法的过程中,要训练学生使用数学语言。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来,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的训练主要用在个体展示上,不管抽谁,只要上来大胆地讲,讲得对与错,都要给予鼓励和表扬。通过表扬树立榜样,带动大家敢想敢说。比如:在看图观察时,老师让学生说说图中几只蝴蝶为一份时(图中是五个蝴蝶被一个圆圈在一起),爱说笑的邵静说:五只蝴蝶在一起飞走了,其他有学生在笑,我很认真说:“她说得好,每次5只蝴蝶一起飞,要飞几次?”通过的这样的鼓励,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勇于去想、去说。
2、利用教材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之处理问题办法的掌握的培养
信息技术四年级第2课,是该年级初上信息技术课的第二节课。老师在引导学生预习时,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对计算机比较熟悉,谁能说说计算机各部件的名称?同学们纷纷用手指出。我接着说它们都是有名字的,大家可以看看课本第2课。生快速翻阅课本,积极举手回答。在生回答过后,我重点表扬了学生知道了学习的方法——从课本中找答案。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总的教学目的是:初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其一包括处理问题方法的掌握。比如,在老师的预习题中,要知道通过教材去找答案或操作方法。
3、与生活结合,体验文件夹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在讲“文件夹”一课时,我引用了大量的生活实例作比喻,来说明文件夹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从而培养了和引导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课堂上,我通过2种不同风格的图片:凌乱的书桌、衣柜、笔筒和整齐的书架、衣柜、笔筒作对比,通过这2个极端的图片,刺激学生视觉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将学生引入本节课堂教学,初步引导学生了解分类存放的重要性。紧接着我将一盒粉笔散在桌子上,另一盒刚完好地放在盒子里。我让2组学生分别把2盒粉笔从教室前面放到后面,比一比,哪组快?用笔筒,衣柜,书架、粉笔等生活中常见物品反映文件夹的用途,使得知识点通俗易懂,让学生初步了解文件夹的用途,体检到分类存放物品的便利性,刺激学生视觉,产生初步记忆,让学生形成分类存放的概念,进而老师引入在计算机中,存放文件要用到的文件夹,引导学生在生活和使用计算机中要养成建立文件夹存放文件的习惯。
4、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分类存放文件的习惯
本周学习了建立文件夹和文件夹的重命名。在学生掌握了文件夹建立的方法后,我问学生想不想拥有自己独有的计算机,学生开始愣住了,个别学生反应快,高兴地回答“想”,我说:“在平时的生活中,给大家每人独有一台计算机是不实现的,机房的计算机是大家共用的。”但是,我话锋一转,说:“大家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文件夹,用来保存自己的文件”。接着,我给出一个任务:建立一个自己的文件夹,并将自己的文件分类存放其中。让学生带着任务看书,尝试动手;让成功新建文件夹的学生演示。通过小组互助和在老师的辅导下完成任务。通过学生展示的存放文件分类来看,比较单一。比如:大部分学生在自己的文件夹只建立了一个“图片”文件夹,有个别学生以加了一个“动画片”文件夹,还有学生建立了一个“游戏”文件夹,这个学生在看到老师时,还觉得不好意思。但我并没批评他,反而表扬了他,引导其理解这是他平时生活中使用计算机的真实情况,帮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学习。
这2节课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并能够新建文件夹,重在培养学生养成分类存放文件的良好习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习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着重强调了分类存放文件的便利性。
5、从“生活化”的角度寻找素材
在讲授“插入艺术字”一课时,我先是让学生输入我校的学校名称——安阳特殊教育学校,然后展示我校校名图片,让学生对比,看看哪个更好?好在哪儿?通过对比,引出艺术字,原来这个字进行“包装”以后还有这样的效果啊!我们把经过加工,修饰以后的文字称作“艺术字”。
艺术字生动、醒目,具有欣赏价值,很吸引人。接下来我说同学们都是爱观察生活的人,来说说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有艺术字。同学们兴趣很高,说了很多:信息技术课本的名字、易园、黑板报、大街上的商店名称等等。
从同学们熟悉的生活化场景作为切入点寻找素材,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主动参与的意识。意在通过两组字体的对比,对艺术字和非艺术字的差别有一个直观的体会。可以说这样的设计是花了一番心思的。然而课后反思时,我又在想如果把搜集到的生活中的艺术字素材直接呈现给学生,是不是会更具视觉冲击力、更能直达主题。从“生活化”的角度寻找的素材,要用得新、用得巧,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切实为学生的学服务,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6、以“生活化”的任务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教法之一,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与生活有关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与生活有关的任务学习。
在讲授“制作表格”一课时,我给学生一个学习任务。如果给你50元钱,你准备用它来买什么东西?让制作一个表格来回答。表格内容包括标题、所购买物品名称、单价和总消费。在设计的表格里,有的要买吃的,有的要买生活用品,有的买学习用品,还有的要买游戏充值卡等,在这些设计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表格的制作技能。
再比如,在“我是小画家”一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画一幅画。学生兴趣很高,有的画了升旗台、宿舍楼;有的画了坦克和汽车;还有的画了教室里多媒体的大屏幕等,通过画学生身边的人与物,提高了操作技能。
在教学中,设计“生活化”的任务既要使学生感兴趣,又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轻松快乐的收获新知。
7、尊重学生实际生活需求
大家都知道,当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兴趣产生关系时,是最能提高学习效率的。
比如,在课堂上经常不能完成下载安装任务的同学,却会下载安装QQ程序和网络小游戏等;一些指法很乱、打简单的几个字都会手忙脚乱的学生,他在上网聊天的时候却能百般认真,打字速度也比以前快得多……,我想,这应该就是学生生活上的需求,当一个学生因为自己的需求而真正想学一样知识和技能时,就会想方设法去得到自己的结果。
所以,在平时的上课中,我会尽可能去了解学生的内心所想,教学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需求。这样做的效果在课堂上会现出一种现象,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自己的太投入而不由自主地离开自己的座位去看别人是怎样操作的。我想,这应该是激发或触动了学生的生活需求,而自动地学习。
8、注重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获得真实体验
在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创设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新鲜事物的兴趣,点燃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求知欲。例如学生学习、掌握了上网浏览的方法后,教师可提出一些倡议性的题目:快调休了?你能从网上找一找回家的路线吗?学校提倡节约用水用电,你知道外校是如何节约用水用电?再如在学习“艺术字”时,也可提这样一些挑战性的题目:你能根据校报电子版的版式设计一个合理、美观的小报标题吗?你能为老师制作一个我们班级的课程表吗?在以上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需要查找、获取信息,并对他们进行分析、处理、运用,与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同学共同分析、探索。此时,学生不是在学电脑,而是用电脑;不是在复习电脑知识,而是在帮助别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并不断的获得生活的成就感。大大激发了求知欲望,逐步培养出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9、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 让学生感悟知识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教育源自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生活的联系是构建生活化信息技术课堂的关键所在。教师应有意识的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赋予生活化的背景,把知识的学习放入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也就是选择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出的学习内容,把相关的操作技能教学渗透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去,使学生能够从日常的生活中敏锐的搜索到自己的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制作贺卡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节假日的庆祝等,通过和学生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利用画图、word软件去制作一张生活中需要的贺卡。如在儿童节,老师给学生的贺卡;母亲节,学生节给妈妈的贺卡等,学生自然会投入自己的情感去完成,利用制作的贺卡来表达自己的心愿。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目标,并将自己制作出的贺卡送出去表达了自己的祝愿,使学生不仅得到了成功的体验,而且还学会了用信息技术来美化自己的生活,学生就能体验到信息技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明白信息技术是能够为学习和生活服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