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人口老龄化成人护理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
基于人口老龄化成人护理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2015年以后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2020年后,我国将进入加速和重度老龄化发展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十分严峻。由此应运而生的是对传统家庭养老的挑战,随着人口的高龄化、老年家庭的空巢化、家庭的小型化及社会流动频繁,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失去全方位养老的功能,越来越多的高龄老人的生活照料将依赖于老年社区服务中心、康复机构、老年公寓、托老所,故需要大量的具有老年护理专科知识的护理人员来完成这些工作。我校成人护理专业招收的是在职学生,为了适应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提高护理人员的老年护理及养老服务水平,拓宽学生的就业前景,我校对成人护理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探索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旨在为今后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l5年)》指出:“到2015年,通过开展试点,探索建立针对老年人、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1]”调查研究证明应积极建设老年护理专业,推进老年护理课程设置的改革,加强老年护理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及实践能力培训,以不断提高护理质量[2]。
中国的老年护理专业建立在关于中国老龄化社会护理需求不明确、养老模式不稳定、各种养老政策未出台的基础上,老年护理专业开设之前的基础研究匮乏,摸索中成长的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也存在着一些欠缺[3]。我国现行护理教育中老年课程所占比重较轻,内容比较概括,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的老年护理教学。近年来提出要转变观念,强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用型人才,护理专业的教学及改革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也是作强作精护理专业的必要条件,护理人才的培养势必越来越重要,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现状、满足社会所需。
我校成人护理专科招收的学生均为中专或高中起点的非全日制、非脱产的学生,这些学生均具有临床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大多在基层医院工作,跟全日制普目的性更强,劣势在于原学历起点低、理论基础薄弱、原先接受过的专业教育知识比较滞后,专业知识体系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希望通过学历教育提高学历和专业水平。课程体系的改革即能既能满足学生今后职业发展的需要又能为社会培养需求紧迫的老年护理全科人才,势在必行。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
根据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结合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课题组在查阅文献、调研和咨询专家的基础上,自2014年秋季起,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分为两大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专业基础课包括:人体生理学、医用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药理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专业技能课包括: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社区护理、危急重症护理、医护心理学、健康评估、护理专题实践,同时增设了老年心理健康、老年心理病理、老年保健按摩、老年精神障碍护理四门老年护理相关的专业技能类课程,且课程均在学生系统学习完护理基础课程之后的第三学期开设,四门课程教学均采取网络教学和面授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考核均采取平时考核加期末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
三、课程改革实施后的效果评价
为了了解学生对增设老年护理相关课程的满意度及反馈意见,课题组自行设计问卷,对2015级及2016级学习完相关课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网络调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120份,并在课程面授的过程中收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意见。
1.学生满意度
课程改革实施后学生对专业计划中的课程体系的满意度情况(满意人数/%)学生对专业课程中的老年护理相关课程(105/87.5%)、专业课程满足进一步学习的需要(105/88.33%),以及专业课程内容覆盖面广,对今后工作有帮助(97/80.83%),对专业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满意度较低(70/58.33%)。
2.通过调查发现,除了专业规则上的课程,学生想要增加的课程类型排名课程排行[n(%),人],必要性排名前五名依次为老年护理技术类、人际交流与沟通类、老年营养与饮食类、老年常见病护理、临终关怀护理。
3.通过平时面授过程中对学生的意见收集,出现频次较高的意见为:希望增加老年护理实践的机会、希望能够理论联系实践、教材过于陈旧教材内容不适合教学。
四、讨论
课程设置是护理教育的核心,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所学知识能否满足今后发展的需要,也关系到能否成功地发展学生相应的专业能力[4]。护理专业学生学习老年护理相关课程能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帮助,学生就业不仅仅局限在专门的养老机构,而且也能为在医院为患病的老年人提供更专业的治疗和护理,还能为社区、家庭的老年人提供专业的生活照料及康复护理,同时利用护理专业知识为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以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5],对全社会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国老年护理教育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且老年护理专科教育存在断层,国内各护理院校开展老年护理教育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在专业课程中开设老年护理类课程、开设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开设老年护理专业[3],不管以何种形式,大势所趋,大家都认识到了人口老龄化给护理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也不断地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不断地摸索和试探,寻找最佳的方法。对于我校来说,由于学生的特殊性,非脱产在职护理人员,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再是零基础的专业知识灌输,我们的课程设置,更加要不断更新专业领域知识以及“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学生在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培养,调查证明,学生对我们课程体系的改革满意度较高。说明在职护理人员也意识到了临床和社会对护士能力的要求在提高,以及自己老年护理相关知识的欠缺。同时,学生也希望能多开设关于老年人护理技术、人际交流与沟通、老年人饮食等方面的课程,这也为我们今后课程改革提供了思路,学校应该多开通人文护理、老年护理相关的选修课,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整合资源,增加课程间的整合性和融合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在国内,老年护理职业教育方面仍存在着以下几种问题:老年?o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而且很多缺乏实践教育、没有专门的师资、从事老年人护理的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等,根据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完善课程设置。
建立与培养护理人才相对应的课程体系[6],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断改进的过程。我校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由于老年护理相关课程建设均在起步摸索阶段,有些课程并没有合适的适用于教学的教材或者使用的教材版本过于陈旧,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应该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编写科学性、实用性强的教材,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学生必须通过走向社会,接近老年人,以主动学习的方式分析和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事老年护理的职业情感和为老年人服务的实践能力[7],护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并重,今后的教学改革方向应该要加强校企合作,与养老病房、社区、各级养老院、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场地和机会。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印发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
[2]邱大石,龙纳,杨志丽.老年护理专业教育需求与课程设置的调查性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6):115-117.[3]马瑞英.国内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6):3701-3703.[4]谢安邦.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40-245.[5]张丽君,黄秋慧,刘茜.基于老龄化背景下高职《老年护理》课程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5(10):115-118.[6]何静.老年护理职业教育需求与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J].时代教育,2016(14):107-107.[7]杨支兰,孙建萍.高职老年护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J].中华护理教育,2010,7(4):160-162.
第二篇:论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
论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是科学与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标志。人口老龄化的产生及变化,取决于出生、死亡和迁移三个因素,最主要的因素是生育率下降。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年型国家,再过20多年,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如何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使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必须研究和解决的—个重要问题。研究我国的老龄化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对于我们迎接老龄化高峰即将带来的严峻挑战,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曾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如果说自然环境是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条件的话,那么,作为社会的主体和基础的人口,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前提。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调节“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总能力的综合表现,又被视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总体水平的基本表述。人口考龄化作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既涉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代际经济交换,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合作加以综合处理的社会经济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每年仍然以1600万人的速度增长,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更趋紧迫。
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使社会生产得到不断的发展。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较重的情况来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也不例外,它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的动态过程。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如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下降和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等,都是在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和经济繁荣过程中出现的。在生产落后和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自然经济阶段,天灾、人祸、贫困和疾病等导致人口死亡率很高,平均寿制很短。高死亡率必然导致高出生率。亚当.斯密对此曾说:贫困似乎会促进繁殖。历史事实表明,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死亡率高、出生率高和平均寿命低的情况下,老年人口数量少、比重小,人口年龄结构呈正金字塔形,不可能出现人口老龄化。
世界范围的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进步,加速了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状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随着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抗病、治病能力,从而使人口死亡率下降。如英国的人口死亡率从产业革命前的22.2‰下降到1891年的16.4‰,德国从1880年的25.3‰下降到1910年的19.3‰,丹麦从1880年的18.7‰下降到1920年13.0‰,成为人口死亡率持续明显下降的第一次人口革命,为出生率下降创造了条件。
工业化生产把原来追求劳动力数量转换为强调劳动力质量,家庭在收入支配上开始把法码加在提高子女的质量上而不是增加数量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退休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使人们“养儿防老”的生育观逐渐改变。由于以上诸多因素,欧洲—些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如英国的人口出生率从1851年的34‰下降到1901年的30‰,丹麦从1880年的32.1‰下降到1920年的25.1‰,德国则由1880年的37.0‰下降到1910年33.6‰,表现为继死亡率下降后出生率持续明显下降的第二次人口革命。
两次人口革命过程中,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口比重普遍加大,法国、瑞典、英国、德国相继成为老年型国家。二战以后,美国、加拿大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进入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预计2050年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和地区将占总数的91.6%,21世纪将是全球老龄化的世纪。
考察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实践表明,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之间不存在截然对立的矛盾,通过协调一切积极因素,在人口老龄化进—步发展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原来的24个成员国,除土耳其外,都是老年型国家。1998年,这些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都已超过11%,最高已达到18%,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并未因人口老龄化的进—步发展而停滞不前,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79年平均为9440美元,1989年为19090美元,1995年为24930美元,1998年为25510美元。其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瑞士为40080美元,最低的葡萄牙为10690美元,绝大部分成员国仍为高收入国家。
法国和日本是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老年型国家,1965年,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进入老龄社会。以后,由于政府为解决老龄问题制定了包括从物质基础到思想认识的全方位老龄政策,并采取了相应措施,重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发展经济,缓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从而使这个已经历了135年的老年型国家,尽管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到1999年的16%,居世界第7位,而人均国民总产值仍在不断增长,1999年为23480美元,名列世界第21位。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速度超过所有发达国家。1970年日本成为老年型国家后,由于政府重视并采取多种积极政策与措施,减轻了老龄化的消极影响,保持了经济不断增长的势头。1999年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7%,居世界第2位,但同年的人均国民总产值为32230美元,居世界第6位。实践表明,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可以相互协调,走向良性循环的。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和预测,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堪称世界老年人口大国。2002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 49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1 8%。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到32845万人,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6%。现在,世界上每5个老年人中有1个中国老年人,2030年,世界上每4个老年人中将有1个中国老年人。
1.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来势猛,明显超前于经济发展。虽然我国1999年进入老年型国家,比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晚了许多,但是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速度已经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现在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3亿,预计今后40年间将以年均3%的速度递增,大大超过总人口1.68%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也高于世界平均和欧美各国的发展速度。据联合国统计和预测,1950年———2000年,世界老年人口增长176%,中国增长217%;2000———2025年,世界老年人口增长90%,中国增长111‰。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从7%上升到14%需要经历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瑞典为85年,美国为66年,英国为45年,中国只有25年。另据世界银行预测,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9%上升到18%所需要经历的时间,法国为142年,意大利为100年,瑞典为86年,英国为43年,中国仅为33年。
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低生育率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决定因素,因而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达时期出现的,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同时,由于老龄化速度慢,允许其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准备和适应。而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1999年进入老龄型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780美元,低于人口预期寿命和老年人口比重与我国相近国家的水平。
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矛盾,还将继续一段较长时间。因此,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2.人口老龄化发展在时间上有不规则性和累进性,并存在着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性。分析我国老龄化进程,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经历过多次转折,由于人口出生率时高时低,从而形成了不规则的特点。出生率急剧下降对老龄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1962———1973年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一代,在人口年龄金字塔形成向外突出扩张的部分。高出生率的这一代人处于劳动年龄阶段时,总供养系数和年赡养系数都比较低,而当他们将来陆续进入老年时,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并在一段时间内形成累进态势。
人口老龄化表现出由沿海到内地,从农村到城镇的区域差异。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各地区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致性,自西向东呈阶梯上升,但地区间差距较大。东部沿海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超过8%,其中上海达到11 46%,早在1982年就已进入老龄社会,而西部地区老年人口比例均在5%以下,部分地区仍是典型的年轻型人口结构。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上海、北京、天津、重庆人口老龄化最为快速,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别为11.53%、8.36%、8.33%和7.90%。其他东部省份如江苏、浙江、辽宁、山东等发达地区都率先进入了老年型社会,中西部特别是西部省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老年人比重最低的青海省为3.07%。各地老年人口比重的差异导致对老年人的负担畸轻畸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赡养系数平均为9.22,最高的上海市为16.11,最低的新疆仅为7.75,两地相差一倍多。另外,各地区的老年人口大部分分布于经济水平较落后的农村。2000年全国8827.4万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中的65.8%分布于农村,农村超级龄化程度达到10.89%,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及城市。伴随地区间、城乡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老龄化程度不一致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3.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根据我国第一至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和预测数据,我国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上半世纪,人口老龄化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82———2000年为人口老龄化的前期阶段。在这期间,70年代生育率下降对总体年龄结构的作用刚刚开始,因而老龄化的速度不是很快,老龄化的程度也不很高,老年人口从0.77亿增加到1.28亿,老年人口比重从7.63%上升到9.84%,年均上升0.12个百分点,接近老年型的标准。2000———2030年为高速老龄化阶段。在这期间,生育率下降对人口年龄结构的作用和影响已经充分显示出来,因此老龄化速度加快。预计老年人口将从2000年的1.28亿,增加到2030年的3.35亿,年均增长668万。老年人口比重从9.84%上升到21.93%,年均上升0.39个百分点。2030———2050年为高水平人口老龄化阶段。在这期间,老龄化速度开始减慢,老年人口数量增长幅度下降到年均364万。同时,由于少儿人口比例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同时下降,因此老年人口比例从21.93%上升到27.43%,并长期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上。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实现这一战略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其中包括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超前于经济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要消除和缓解其不利影响,变老龄化的压力为动力,就必须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将导致我国劳动力不足。老龄人口比重上升的结果会带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是劳动力来源的基础,在总体人口中处于核心地位。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多寡及其在总人口所占比重的大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人口老龄化的初期阶段,由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的幅度较大,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幅度较小,甚至小于儿童人口比重下降的幅度,就会出现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不是下降,而是上升的现象。一旦总和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回升,而老年人口比重只升不降时,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就会立即下降。
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现在到2020年呈增长趋势,预计2010年增长到9 268亿人,2020年达到9.345亿人。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2022年以后,将出现递减的趋势,2030年、2040年和2050年将分别递减为8.879亿、8.654亿和8.357亿。从1970年起,由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的幅度大于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幅度,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70年的53.5%依次提高到2000年的65.1%,预计2010年将达到67 9%。从此以后将逐年下降,2020年、2030年、2040年和2050年将分别为64.5%、59.2%、57.0%和55.1%。
上海已在前几年出现了“青年人赤字”,北京到2010年也将出现劳动年龄人口出大于进的局面。
2.人口老龄化将导致供养系数升高,劳动力成本加大。人口老龄化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必然导致老年赡养系数和供养系数上升。我国老年赡养系数从1970年起一直上升,预测2010年为17.4,2030年为37.0,到2050年进一步上升为47.5时,劳动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之比接近于2:1。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少年儿童抚养系数高,所以总供养系数也高。此后,随着少年儿童抚养系数下降,总供养系数下降,1990年为56.5,预测2010年达到低谷时仅为47.3。随后,少年儿童抚养系数回升,老年赡养系数上升,总供养系数也相应提高。2030年和2050年将分别达到68.9和81.4,大大超过了当前发达国家的水平(48—55)。由100个劳动年龄人口供养70-80个非劳动年龄人口,不但会使社会不堪重负,还会大大提高劳动力成本,降低产品的竞争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
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离退休人员逐年增多,退休金的支出相应加大。据有关资料表明,1984年全国离退休人员总数1478万人,1990年为2301万人,1997年为3351万人,1999年增加到3727万人。预计2030年和2050年将分别达到9127万人和10303万人。全国离退休人员保险福利费用总额,1984年为106.1亿元,1997年为2068.3亿元,预计2030年和2050年将分别达到73219 5亿元和182195.2亿元。
3.人口老龄化将影响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结果是,劳动年龄人口群体中,上年龄劳动者越来越多,比重越来越大。这种变化在人口统计中叫做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国际上把劳动年龄人口划分为三个部分:15———29岁为年轻劳动力,30———44岁为中年劳动力,45———59岁(或45———64岁)为老年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中,年轻劳动力比重下降,老年劳动力比重上升,称为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一般认为,老年劳动力的体力逐渐衰退,反应不如年轻人快,不能适应快节奏的生产活动,特别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中,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自动化水平较低,劳动强度较大的行业,影响就会更大一些。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还不高,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比较多。在这些行业,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四、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必要可行的措施和多方面的配合。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制定一个既能控制人口增长,又能避免过度人口老龄化的人口政策。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制定一个二者兼顾的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在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实现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 5亿人以内的预期目标,需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现行的生育政策,保持低生育水平,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9%以内。从2000年到2010年,如果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不变,城镇的总和生育率由1.2提高到1.8,全国的总和生育率由1.89上升到2.0左右,一方面,城镇人口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两胎,避免家庭结构“四、二、一”格局的出现,同时也可以减缓城镇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另一方面,由于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可以继续控制人口增长,使2010年的总人口控制在13.74亿以内。2010年以后,农村和城镇的总和生育率保持不变,总人口在2035年达到峰值年时为15.03亿。此后逐渐下降,到2025年为14.68亿,在人口最大容量16亿之内。按照这—趋势,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将从2025年的2.76‰下降到2030年的0.99‰。同时经验表明,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会带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上升。人口增长率为2%时,15-59岁的人口比重为55.97%;增长率下降为1%和0时,比重分别上升为57.47%和58.35%。这样就既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减缓老龄化的程度,又能降低供养系数,有利于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要制定扶持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人口老龄化对市场总需求的影响,必然导致市场结构变化。因此,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发展老龄产业,开拓老年市场,已成为保持市场稳定与繁荣的重要途径。国外经验表明,重视老年消费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而且也是拉动国内需求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国家对发展社会助老服务等要给予经济扶持和政策优惠。2 建立健全老年法律和道德体系,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都将是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措施,归根到底要体现为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虽然1996年已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有关老年的法制建设还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在处理—些涉老的民事纠纷方面,缺乏专项法律和法规依据。要切实维护老年人的权益,发展老龄事业,我们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社会保障法、社会救济法、家庭赡养法、社区服务法、老年福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实践证明,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法规体系,可以更好地调整老年人与非老年人之间的关系,制裁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保证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要建立和完善与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养老保障体系。针对我国经济尚不发达,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来势猛、超前于经济发展等特点,我们应建立—个公平与效率兼顾、基金来源多渠道、城乡有别的社会养老、家庭养老与社区助老服务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由国家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保险组成,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宜采用现收现付与部分积累相结合的模式,即在现收现付的基础上,建立个人账户储存积累,多征集一部分保险费为积累基金,为21世纪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退休金剧增作准备。这样既能保障近期内老年人的经济生活,又能缓解未来的压力。同时要大力弘扬敬老、爱老传统美德。因为协调代际关系,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既要靠法制、法律的支持,又离不开精神文明和道德的保证。为此,要加强敬老、养老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3.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能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标志。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都基于生产力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随着经济增长黄金时代的消失,特别是继石油危机而出现的经济危机,使社会保障制度速入困境,从而使所有发达国家出现了社会保障基金入不敷出的困难局面。据国际劳工局的研究报告认为:出现社会保障危机的主要起因不是领取养老金者持续增加,也不是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结果,而是经济发展缓慢和失业问题严重。社会保障的危机不是社会保障结构的危机,而是经济基础由于营运不良而受到侵蚀造成的。如果经济能有一个合理的发展速度,社会福利的支出是可以得到满足的。
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的客观事实,更需要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以增强对老龄化的承受能力。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对此曾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解决“老有所养”的根本出路也在于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增强综合国力。
4.充分利用老年人力、人才资源,变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为动力。要加快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让更多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发展,使老年人的潜力得以发挥。如果说当前中国劳动力比较富裕的话,那么20年后这一优势将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一是可以弥补劳动力不足,二是可以为国家多增创财富,三是可以变—部分消费人口为生产人口,变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要加强老年学研究,发展老年教育,实现,健康老龄化,对我国来说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新事物,因此在制定老龄政策,开展老龄工作,发展老年教育,培训老龄工作者,处理代际关系,以及实现健康老龄化等方面,都急需老年学理论的参考和指导。为此我们必须加强老年学研究,才能为实现人口老龄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三篇:人口与计划生育教育课程
怀化市第四中学人口与计划生育教育课程
课题:
备课人:授课人: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课后记:
第四篇:老龄化与社会福利的改革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 课程考试论文(案例)考核
老龄化与社会福利的改革
作
者 吴 瑜
学籍批次 201503 学习中心 重庆学习中心
层
次 高 起 专 专
业 行政管理
老龄化与社会福利的改革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总人口数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国由于70年代至今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人们的健康状况提高,导致进入21世纪,年轻人的生育比例呈现倒金字塔型,老龄化日趋严重,2000年末,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老年型人口国家行列。2008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为1.59亿余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比上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2010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7亿,约占总人口的13.26 %。另据权威部门预测,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将达到2.16亿,约占总入口数的16.7%,年均净增老年人口800多万,超过新增人口数量;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人,约占老年人口的11.1%,年均净增高龄老人100万,增速超过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可见,我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人口呈逐年增长趋势,态势严峻。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它对社会的诸多方面,尤其是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创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完善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基于我国国情,老人养老基本上主要依靠代际转移的方式,即我们世代的“养儿防老”,人口急剧老龄化对现行的家庭养老方式提出了挑战,因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使其子孙的养老负担变得沉重不堪,同时对养老金支付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的“老人有老办法,新人有新措施”的养老金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必然产生许许多多困难和问题。另外人口老龄化必然对社会医疗保险的运行产生不良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最直接的是对社会福利特别是老年人社会福利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它不但增加了政府社会福利的开支,对社会福利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另外,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至今我国尚有500万甚至更多贫困老年人口,需要社会的救助。而且,城镇中由于一些企业违规、破产等不定,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养老金都十分困难,需要社会保障给予救济的老年人与
日俱增。由此引出的社会福利的改革迫在眉睫。
社会福利改革,不是盲目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必须把清脉搏,对症下药,以引进市场机制为突破口,以政策引导和规范管理将潜在的社会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以形成社会福利事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更好地为有福利服务需要的社会成员服务。在政府宏观控制下,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包括国内的社会团体、企业、社区、个人,积极参与兴办老人福利服务机构,逐步推动形成一个行业、一门专业的形成与发展。政府则需要对全社会的老人的需要进行调查和评估,制定出发展规划,并用经济手段按照规划来调整布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制定服务机构分类分级的设施、设备和服务标准,同时要成立监督机构和组织,建立完善的服务机构的效益和效率的评估制度,对整个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及时协助政府对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完善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的种种弊端,真正使我国的老人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使我们整个社会迈向老龄而不是迈向老迈,永满活力。
第五篇:护理礼仪与美学课程改革
《护理礼仪》和《护理美学》课程改革的措施与方法
开展护士礼仪教学模式的研究迫在眉睫。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教学模式的思考和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同时也注重对国内外先进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吸收,运用到实践教学中,观察教学实践效果,由最初单调枯燥的礼仪教学逐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模式。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充分考虑护理系学生的特点,依据综合学习目标进行课时分配,以期用最少的课时解决更多的问题,达到预期的效果。对国内外先进的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吸收、重新整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突出对护士礼仪的深入理解、礼仪的实践性和择业时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等。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把护理精神和形体训练贯穿始终。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但必须强调把理论知识评价与技能评价有机地组合起来,可以不单独评价理论知识,而在技能评价中看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效果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表现,把其所有的学习成果和学习全过程的自我表现作为评估考核的依据根据各单元教学的不同培养内容,确定评价分值比例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量化评价”指标,把教师主观评分转化为客观评分,使评估考核更趋于公平,并能够把量化的评价标准作为学生平时学习、训练的具体标准,使学生对学习训练要求更加明确,方便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操作此外,可采用“教师、学生”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即教师公开、公平评价,学生参与评价。旨在解决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科学的开端,培养学生注重正确礼仪习惯的自觉性,为将来的就业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护理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在护理实践活动中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从而树立良好的护理职业形象、塑造高尚的护理职业道德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交叉学科。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概括地分为美学的基本原理(简称“基础理论教学”)和美学在护理学中的实际运用(简称“实践应用教学”)两大部分。教师应根据这两部分内容侧重点的不同,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基础理论教学阶段,应采用各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其认同感的教学方法,以促进护生美学基本知识的储备。以讲授式教学为基础,以电教、讨论式、引导式等教学方法为辅助。
在实践应用教学阶段,应采取各种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护生在护理实践中运用美学基本知识的能力。提倡情景模拟式教学,辅以临床见习、讲座式、社会问卷调查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护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概括而言, 教师在《护理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侧重点的不同,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此外,《护理美学》必须顺应社会和医疗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提高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