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口老龄化与养老制度改革论文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制度改革
作者:许琳 主题类号:C41/社会保障制度 【 文献号 】1-1742 【原文出处】宁夏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银川 【原刊期号】199906 【原刊页号】59~62 【分 类 号】C41 【分 类 名】社会保障制度 【复印期号】200003 【 标 题 】论老年人的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 ——迎接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的挑战 【 作 者 】许琳
【作者简介】许琳,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 副教授 西 【内容提要】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主要涉及到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为此,一要在强调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规范有序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以及各种商业性人寿保险,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二要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探索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老年人福利和社会服务体系为依托、以老年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安老模式。【 正 文 】 一
1999年是国际老年人年,这不仅标志着世界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也标志着世界对老年群体特殊地位的正式承认。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接近5.5亿,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6亿左右,人口结构大规模地迅速老龄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国也不例外,截至1998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2亿,占总人口的9.7%,且每年以3.2%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 1.32亿,超过总人口的10%,开始跨入老年型国家行列。200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8.46%。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除了具有一般规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1)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当12.5 亿人口的我国迈进老龄化社会时,意味着我们将面对数以亿计的老年人,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2)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年递增速度高达3.2%。(3)人口的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到来的,目前我国人均GNP仅700多美元,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尚未实现,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未富先老。(4)老年保障、老年福利尚刚刚起步,还很不完善,有些项目甚至空白,现有的老年人福利和服务设施严重不足。(5)高龄老年人比重大。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将给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中国是一个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国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推行,中国的家庭养老遇到了一些困难,家庭日益核心化和家庭结构小型化,给社会生活带来新的变化,尤其是社会保障没有覆盖的广大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近几年来,中国老龄学会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养老的新模式,即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道路,就是要积极创造形成一个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社会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逐步建立家庭养老安全网、社会养老服务安全网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安全网。这三重安全网的建设构想既立足于中国国情,又顺应了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而要真正建成这三重安全网,尚需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核心是要解决老年人的物质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这三项内容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老年人的经济保障,二是老年人的服务保障。二
先谈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在当今社会里,如何才能使那些因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不能从事劳动,不能以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以换取生活资料的人们得到妥善安置,保证老年人老有所养,已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性问题。自然,这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从国内外的大量实践与经验来看,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一项重要措施——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自从19世纪80年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以来,养老保险便一直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
目前,几乎在所有国家中,养老保障制度都有待进行根本改革,中国也不例外,这是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 度的挑战。根据诸多专家的估计,如果保持现行的规定不变,在21世纪的上半叶,几乎所有国家用于发放养老金的费用就要增加1倍以上。若不对养老保障制度进行根本改革,这种增长是无法满足的,许多国家因此会陷入危机。
我国从80年代开始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来,已实现了由“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的转变。如果延续实行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人口老龄化高峰的社会保障基金支付危机。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的国情来看,我国不具备实行社会保障基金完全积累的条件,而实行部分积累则是较为现实的选择。这种转变,既可保证现有的城镇退休人员继续享受退休待遇,又可在未来退休人员大幅度增加时将现在储存的一部分养老保险基金结余额逐渐补充进去,妥善处理那时的代际经济关系。为此,应引入并强化职工个人缴费机制,以利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正常滚动与周转。在强调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规范有序发展的同时,还应加快发展城乡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以及包括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险在内的各种商业性人寿保险,形成多层次的保险制度。据统计,截至1999年4月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5.8369万亿元。另据统计,我国全面实行计划生育20多年来,独生子女总数已达5300多万之众(注:《中国人口报》1999年6月9日。)。国家可针对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情况,引导和鼓励独生子女父母及广大中青年父母,趁自己现在年轻有较多收入时,把少生孩子所节省下来的钱投入到各种补充养老保险中去,为提高自己年老后的生活水平作提前准备。三
再谈谈老年人的服务保障。社会养老保险固然为老年人口的物质生活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但仅有社会养老保险并不能解决老年人的所有问题,老年人的服务保障多年来被人们所忽视,而它也是构成老年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我国国情,在养老模式的选择上应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探索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老年人福利和社会服务体系为依托、以老年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安老模式。在许多西方国家,虽然社会保障事业比较发达,社会福利设施也较完备,但绝大多数老年人还是在家里养老。例如在美国,许多人不愿意脱离他们熟悉的家庭和生活环境,进入养老院的老人只占老人总数的5 %左右(注:王爱珠:《老年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老人都是在家养老。在家养老的老人中,又因家务劳动、照看孙辈、经济上靠子女供养、精神上享受天伦之乐的需要以及已婚子女无住房等原因,半数以上的老人又是与已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据统计,北京、上海、天津、广州4城市中,与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74.8 %(注:《中国社会报》(北京)1999年5月5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家务劳动社会化的程度还较低,老年福利事业不发达,居民住房条件尚不尽如人意,所以,老年人和已婚子女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程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居家养老既可以减轻社会养老的负担,又有利于老人在家庭中愉快地安度晚年。为此,政府应从政策上积极鼓励居家养老,鼓励子女赡养老人。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例如新加坡大力倡导“三代同堂”,向愿意住在年迈父母附近的公房申请人优先供房,规定丧偶老人的子女必须有一个与老人同住,才能对老人留下的房屋享受遗产优待。在日本,如果子女照顾70岁以上的低收入的老人,可以享受减税,与老人一起住的子女交税时可享受税收优惠。在韩国,赡养年迈父母的人将优先得到住宅,购买房屋的贷款限额也将提高1倍。即使被人们认为家庭观念比较淡薄的美国,政府也鼓励家庭成员照顾好老人,有老年人的家庭优先使用社会服务设施,并给家庭成员一定假期以照顾老年人(注:王爱珠:《老年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以具有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而著称,各级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与帮助更多的子女尽赡养老人的责任。
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数虽然占了老年人的绝大多数,但还有一部分老年人由于无子女、无亲人、生活贫困等原因,需要由社会老年福利机构来供养。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大和家庭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有经济收入的退休孤寡老人和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逐渐增加,社会对无收入孤寡老人只能在敬老院对他们提供无偿服务和照护,对有经济收入但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则需要通过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多种设施提供有偿服务。而在与子女同住的老人中,有的因子女白天忙工作,老人一人在家得不到照顾,并且 感到寂寞孤单,因此,许多老人及子女都对“托老”服务有迫切的需求。
总之,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人们对社会养老服务保障需求的不断增长是一种必然现象。然而,我国的现实却是现有的老年人福利和服务设施严重不足,社会福利机构的床位数仅占老年人总数的0.8%,与发达国家的3%~5%的比例相比差距很大(注:《中国社会报》(北京)1999年5月5日。),社区老年人的福利和服务设施以及家务服务组织更是匮乏。针对急剧增长的全社会对老年人服务保障的需求,应从多方面推进老年社会福利的发展。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1.重点发展一批老年社会福利机构,为生活不能自理而家庭又无力照顾的老年人服务。国家办的福利院仍要作为窗口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从各方面大胆革新,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福利院应继续开展自费代养业务,以院养院,促进良性循环。2.积极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道路。从国家和民政部门来讲,福利事业的资金要逐步增大,但仅靠这些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发挥社会团体、民间慈善机构,以及私营、个体经济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于老年福利事业,兴办老年公寓、敬老院等老年福利设施。在发达地区如广东,养老正逐渐成为一种产业,人们的投资侧重风险小的项目,投资兴办社会福利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很高,不少企业也把兴办托老服务机构作为转轨经营、安置下岗职工的一种选择。3.积极开展社区老年服务。对农村孤寡老人继续实行“五保”(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供养,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孤寡老人由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或在村里分散供养。城市中的无家可归、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孤寡老人由社会福利院集中供养。对其他有困难的孤寡老人的供养,除享受规定的生活补助和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外,还要依托区、街道、居委会,大力兴办社区服务设施,设立老年人服务项目,或开展包户、入户服务与“托老”等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各种福利服务。社区办托老所的优越性是就地就近,办在家门口,与家庭、子女分而不离,便于家庭成员往来照顾。而且,社区办托老所投资少、经济实用,便于管理,适合我国老年人口众多、老龄化速度快和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社区办托老所给老年人自主地安排晚年生活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它使有退休金的老人改变了过去只有经济保障而缺乏服务保障的状况。
在社区建设中,要特别注重“硬件”建设,包括公益设施、服务设施和环境建设,在资金方面可以开展有偿服务,以实业养事业,以服务养服务。通过社区提供广泛的老年服务保障,广大老年人能够就近得到服务和照顾,为居家养老创造条件。4.加强老年人社会服务队伍的建设。民政部门可重点扶持和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以利老年社会服务队伍及社会福利队伍自身水平的提高;建立不同层次的职业培训系统,为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提供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民政与劳动就业部门应积极协作配合,将经过培训的下岗职工分流一部分到社区服务领域中来,这样,既可以满足社区服务发展的需求,又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同时,由社区服务中心牵头,在社区范围内建立志愿者队伍,并与老年人服务机构签订长期服务协议,以保证志愿者队伍的长期稳定。
在社区服务上,日本和我国个别城市推行的“时间储蓄制度”很值得我们参考借鉴。其具体方法是将会员照顾老年病患者或为老年人干家务事的时间记录下来,作为以后会员或其家属要求服务的时间储蓄。其目的是让年轻人多为老年人服务,以换取自己年老后要求照顾和服务的权利。这种方式既不同于志愿者的无偿服务、无私奉献,又不同于以社区服务为职业的社会工作者,它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需要,符合现时人们的普遍的道德水平,顺应了人们渴望年老时得到社会和他人照顾的客观需求,较好地调动了人们服务于老年人的积极性。
5.政府要重新调整管理社会福利事业的职能,变直接管理为宏观的行业管理。政府应在财政资助、用房用地、税收和水电等方面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老年社会福利事业,还应在对全社会养老需求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出当地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规划,从而避免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造成的福利资源浪费。
本报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日前表示,实行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老年保障制度发展的方向,也是20年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
据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张洽介绍,今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4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今后还将以每年3.3%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2亿左右,占总人口的近30%。
据了解,我国的老年保障制度可以分为3个“板块”:机关公务员和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基本还实行国家财政或者本单位“包下来”养老的制度;企业和部分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已经实行了社会保险制度;农村的老年人口,目前主要是依靠家庭和土地养老,部分地区试行了以个人缴费为主、乡村集体补助的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
近年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围绕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两大重点,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基本实现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目标。
郑斯林说,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新格局。1998年以来的7年间,中央财政共向养老保险投入了2282亿元,用以弥补养老保险基金的当期缺口。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分担的机制初步形成。此外,中央还建立了具有战略储备资金性质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目前已积累到1700多亿元。
同日本一样,中国人口在未来几十年时间里也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34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9400万,占总人口的7%以上;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00万。而更大的问题是,中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到1万美元左右,而中国目前为1000美元。日前,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与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联合发布了关于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报告———《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和经济分析》。该报告建议,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中国应该尽快建立起真正的基金累积制养老金体系。
老年人口世界之最
报告预测,到2040年,中国老年人总数将达到3.97亿,超过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目前人口的总和。中国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中国能否成为发达国家。
资料显示,在世界60亿总人口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5.78亿,接近10%。中国是世界上总人口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已达1.3亿之多,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占国内总人口的10.2%。据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3亿左右,占到总人口的1/4以上。
如果以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例为标准,一旦这一指标超过7%,即可认为该国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进程。当今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中期,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香港、新加坡先后步入老龄化的行列。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5月10日在“老龄健康的社会经济挑战与机遇”国际研讨会上表示,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一方面增加了对老龄护理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则减少了劳动人口。因此,老龄化将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全面覆盖任务艰巨
报告建议,中国应该尽快建立能够覆盖广大老年人群体的生活保障平台,并尽快建立真正的基金累积制养老保险系统。中国1997年的养老改革中最大的问题在于,个人养老账户和社会统筹养老账户资金的混用。为弥补社会统筹账户资金的不足,个人养老保险账户的资金经常被挪用。
因此,报告建议,要完善累积养老保险体系,个人养老账户的资金,应该由政府委托独立的专业中间机构进行管理。报告认为,基金累积制养老金体系,可以帮助正在走向老龄化的中国维持充足的储蓄率,有利于投资和生活水准的提高。
在中国,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任务十分艰巨。不少老年人仍处在相对贫困的状态,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一部分老年人仍然养老无保障。
截至2003年上半年,中国城镇从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超过了1.5亿,参加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人数都超过了1亿,但离全面覆盖还有很长的路。中国探讨完善养老金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 2007年03月12日 中国保险报
本报讯【记者 康民】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3月1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邀请全国政协委员郑斯林、潘贵玉、李宝库、李伟雄、杨魁孚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郑斯林介绍,中国已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养老金支撑体系,形成了“四足鼎立”的局面。第一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是补充医疗保险。第三是战略储备,现在已经有2700亿。第四是逐步把8%的个人账户部分做实,这些措施再加上商业保险,也就是年轻人自己存一笔钱,等老了以后作为养老用。他表示:“实施这些措施以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不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身为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的郑斯林说:“人口老龄化的担忧确实存在,但也不会像有些人跟我说的,会不会过了一些年之后,满街都是白头发的,有几个黑头发也是染的!”
郑斯林强调:“中国正在逐步提高 养老金水平,当然,这个水平还不高。我们可以算一笔简单的账,现在是4600万人领取养老金,一个人一个月加十块钱就是4.6亿,一年就是55亿,如果一个人加100块钱,一年就是550亿。”
据统计,200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是1.44亿,占全国人口的11%,按标准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中国有13亿人口,老龄社会的到来,中国将面临比其他国家更大的压力。
郑斯林说,去年平均给企业退休人员每人增加了169元,大约4000万人享受这个政策,剩下的600万可能有事业单位的、有国家机关的。
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郑斯林表示,商业保险和 社会保险应该形成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但现状并非那么令人满意。
现在中国 养老保险覆盖率只有百分之十几,这个数字不是很高。那么应该如何做实养老账户?
郑斯林介绍,全国平均而言,用人单位为个人交20%,个人交8%,加起来一共是28%。由于历史欠账,这28%过去都用来现收现付了,形象一点儿说,就是儿女今天交的养老保险,明天他母亲就领回去了,并没有给存起来,这就会造成一个窟窿。因此,经过慎重的考虑和研究,决定从东北进行试点。辽宁经过3年试点以后又扩大到了东北三省,去年又扩大到除东三省之外的8个省,最终要扩大到全国。就是把个人交纳的部分真正存起来,将来老了再用,这样就多了一个保障。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杨魁孚在回答有关农村养老的问题时说,目前农村人口“未富先老”现象普遍,再加上目前整个农村还没有建成社会保障制度,农民的养老、医疗服务、社会服务问题突出,传统的家庭养老、儿女养老模式正面临挑战。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政府应当承担起责任,把解决农民养老问题作为民心工程抓好,把建立农村养老机制、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考核指标之一。
谈及此前引起高度关注的上海社保案,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李伟雄说,社保基金是老百姓的保命钱,全国老年人的生活保障相当一部分要靠这个,所以必须盯得严一点。上海社保基金案牵连的官员层次很高,也敲响了警钟,相信以后中央会采取很多措施看好这个钱。
针对中国目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一些不足,参加在武汉大学举办的“2005养老基金管理与生活质量国际论坛”的国内外专家纷纷献计献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提出意见和建议。
针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仍存在个人账户有名无实空账运转、收缴率连年下降、地区分布不均、基金保值增值手段单一等一系列问题,专家们认为,需要从立法、扩面、增收、减支和加强基金管理等方面加强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黄健元认为,中国必须要把完善养老保险立法作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当前,急需通过制订养老保险基本法来确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和基本制度等,使养老保险制度能够真正实现以法制为依托,以法律为保障。
针对养老金收缴率连年下降等问题,山东经济学院社会保障中心主任路军认为,要增加养老基金的覆盖面,重视并发展农村人口的参保工作,逐步把各类非国企就业人员纳入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范畴中来,做好以个人身份的参保工作。同时,应该实行基本养老金与工资增长指数的一定比例和物价指数双挂钩,充分体现养老保险保障和公平的原则。
黄健元说,随着中国养老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作为养老保障制度经济基础的养老基金必将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体系。黄健元说,基金的管理应建立在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之上,不应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基金,避免在基金管理过程中再一次形成既得利益部门,继而形成改革的阻力。(完)
第二篇:浅谈人口老龄化和养老
浅谈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养老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也随之延长,再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在二十世纪末期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行列,并且如今还有不断加速发展的趋势。而在这一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的养老问题也日渐严峻,因此,本文就根据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四一二家庭银发浪潮
一、现状分析
1.老龄化特点: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2.02亿,老龄化水平达14.8%,且每年以
近800万的速度增加。
具体来看:①老年人口基数大。60岁以上老年人口是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是
亚洲老年人口的1/2。
②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从1980年到1999年到1999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就基本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龄的转变,而英国完成这一过程大约用了80年,瑞典用了四十年。
③高龄化趋势明显。近年来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约4.7%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目前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00万,约占老年总人口的9.7%。
④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上海大约是在2010年左右才进入,相差约30年。
⑤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至10000美元左右,在我国目前尚不足1000美元,是典型的“未老先富”国家。预计到2030年,中国每四个人都会有一个超过60岁的人,“银发浪潮”已不容忽视。
2.养老现状:如今,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使一对夫妇养育四个老人的情况也随处可见,年轻夫妻,不仅面临工作压力,还肩负着养老与教育子女的责任。而且,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养老制度完善上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难满足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态势。
二、写作目的通过对我国老龄化和养老的现状分析,找出目前我国养老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我国那些老年人提供一个新型的养老模式,既可以缓解四二一家庭的沉重负担,也可以通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引起大家对养老问题的关注。
三、养老出现的问题
1.家庭
①代际冲突。老人随着年龄增大和长期的赋闲在家,一方面老人内心的孤独感也会增加,总会感觉无所事事;另一方面由于与子女相处时间越来越长,与子女由于生活习惯、观念不同等出现的代际冲突也会越来越多,而且有的家庭是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这样年轻一辈和老年人之间所持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各种矛盾也会随之滋生。
②子女负担加重。由于年龄的增大,老人们的身体势必会或多或少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现今“四二一”家庭越来越多,中年子女开始面临事业、孩子和养老三方的问题,是以造成 “四二一”家庭面临巨大的精神与经济压力;越来越重的经济负担使得养老单依靠家庭力量已有些不足。
2.养老机构:
①床位缺乏。由于老龄化的激增,老年人数越来越多,使老年人对于机构养老越来越热衷,但是养老机构设施不全,无法完全提供充足的床位和房间。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现有各类老年人养老服务机构4万余个,床位约170万张。按照现有
1.45亿老年人口、5%的老人需要人住养老院来计算,将需要约700万个床位,这与现有17万个床位相距甚远,仅占总需求0.24%,总体来说,我国养老机构床位缺口数大、入住率低,形势不容乐观。
②功能单一,无法满足老人的实际需求。我国绝大多数养老机构仍是以“养”为主,仅满足于让老年人吃好、住好,康复、医学护理、精神慰藉服务项目很少,甚至是空白,不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征。
③服务人员素质低下。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低部分养老机构中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聘用的服务人员则多是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而且上岗后得到专业训练的机会又很少,对于老年病的护理和一些基本生活护理技术缺乏了解。更有甚者,由于养老机构的工作相对繁重和枯燥,使得有些服务人员出现态度差、虐待老人现象,使得老人对养老机构形成了一种极差的印象。
四、应对措施
1.家庭:
为了解决家庭中出现的代际冲突和子女负担过重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告别传统的全天居住,换为一种“托老所”的方式,即是平常子女上班时可把老人送到机构,而在子女周末和节假日休息的时候可将老人接回,这样一方面缓和了子女与老人之间的代际冲突,也通过老人们之间的多样活动,让他们的晚年更加多彩,缓解了年老孤独的感觉,给他们心灵带来慰籍。另外,不用整日在养老机构居住,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上班子女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子女在照料父母及工作的冲突。
2.养老机构:
①在床位缺乏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出台一些具体的政策支持养老机构床位的增加与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老年人的机构养老生活能够过得舒适和安逸。同时也可以发挥其号召力,不断宣传养老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以吸引社会募捐,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使得机构养老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
②面对功能单一,不能满足老人们的实际需求的问题,养老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a.多招募志愿者来和老人一起来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不仅增加热闹的气氛,而且年轻人的到来也会让老年人感受到青春的活力,另外,志
愿者的支持也会减少对养老机构人员的使用。
b.养老机构可在节日时候,邀请老人的家人一起参加家庭活动,既可以
增加子女对老人所在的养老机构的了解,从而放心的将老人交给养老
机构,又可以增进老人与子女的感情。
c.养老机构应该不断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投入养老的队伍中,尤其可
以争取一些主营休闲、娱乐的企业的支持,例如,一些农家院、采摘
园等,为老人提供一些户外活动。
③在服务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上,我认为养老机构应该不断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服务人员的质量和水平,让老人有一种家的归属感,同时养老机构也可以博得政府的支持,让政府坚强监管力度,对服务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另外,养老机构也可以采取奖惩措施,让老人投票选择服务水平和态度比较好的人员进行奖励,对那些态度较差的人员采取劝说教育的方式,使其改正,严重者采取罚款或辞退,或者送交行政部门惩处。
五、结束语
在如今的养老环境下,虽然政府已做了很大努力来改善养老状况,但是养老关系着社会各项发展,要想成功解决老龄化对于养老造成的压力的问题,还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最后,期待以后通过政府、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使得老年人能够有一份安适的老年时光。
六、参考文献
1.牟 莹《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制度》
2.林宝《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和改革方向》
3.李业俊 何瑞银《 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问题思考》
4.谢霞《养老之忧何解?》
5.苏永刚《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健康养老模式分析》
第三篇: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及其对策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在人类迈入21世纪的今天,人口老龄化、老年人问题正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人口老龄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问题不再仅仅是家庭问题,更是我国目前必须正视和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正确认识老年人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好这一问题,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至关重要的一环。本论文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进行思考,探讨其形成的原因、特点、影响及中国养老的对策。本论文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养老应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
关键字:人口老龄化,中国养老,对策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由于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出现了老龄化趋势。1982年以来,我国老年人比例上升,青少年比例下降,老龄化开始加快。1987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5%。到1990年末,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为6418万,占总人口的5.6%。200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到7.13%,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根据人口统计学推算,到2010年,这一人口将突破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8%;到2020年,老龄人口将超过1.5亿,占10%以上;到2030年,这一人口将超过2.5亿,占总人口的16%。21世纪中国人口将进一步老化,老年人口的增加和生产人口的减少,必定会对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中国养老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认识
对事物的认识直接决定我们对事物的态度,从而决定了我们的观点和行动。从哲学角度来看,对事物的认识要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也是人类对事物认识的升华。因为,正确的措施、高明的决策完全取决于对事物认识的深度。认识越深,决策越高。对待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问题,那么首先让我们从理论上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及划分
人口老龄化就是老年人口占在总人口比重增加的过程。其划分的方法可分为:
1、按60岁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12%比例划分。
2、按65岁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7%的比例划分。
3、用综合指标确定老年型人口,确定进入老龄化的方法。若0-14岁人口不到总人口的30%,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老少比为30%以上,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这样的人口便属老年型人口了,便是进入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把老龄化起点规定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其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0%
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以上时,人口年龄类型为老年型。
(二)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1、直接影响因素
人口从高出生、高死亡向低出生、低死亡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一定会引起人口老龄化。
(1)死亡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死亡率将改变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死亡率下降会对人口年龄结构存在两种不同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在死亡率下降的初期,首先使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存活率上升,这相当于出生人数增加,人口年龄结构出现年轻化。另一方面是当死亡率继续下降时,老年人口的死亡率下降,寿命增长,使老年人口的数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相应增加,必然导致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因此,死亡率的下降,可使人口年轻化,也可使人口老龄化。在死亡率下降初期会使人口年轻化,但当死亡率降低到较低水平时,进一步的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作用将超过其使人口年轻化的作用。
(2)生育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生育率下降对人口年龄结构的作用大大超过死亡率下降对年龄结构的影响作用。因为生育率下降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基本因素。当生育下降,出生人口逐渐减少,年轻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致使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逐年增加,必然会发生人口老龄化现象。
2、间接影响因素
(1)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会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同时使经济遭到损失,生活水平下降,甚至发生饥荒,引起人口迁移和妇女生育率下降,这必然对人口老龄化有一定的影响。
(2)政治因素的影响。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可以大大降低妇女生育水平。出生人数相对减少,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3)文化因素的影响。人口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生育率水平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一般来说,人口文化素质越高,生育水平越低,反之,人口文化素质越低,生育水平越高。
(4)经济发展水平也对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因为死亡率的下降、人口寿命的提高都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例关系,生育水平的变化同样也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老年人口规模大。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1998年底,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达到12.48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9.7%左右。
2、老年人增长快,老龄化发展迅速。根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递增速度为2.5%,而我国65岁老龄人口从1990年的6310万人增至2000年的8811万,平均增长3.4%,明显高于世界平均速度。我国1982年时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91%,而到了2000年上升到6.96%,增长2.05个百分点。从4.91%上升到6.96%,我国用了18年时间;日本用了20年时间;瑞典则经历了40年。可见我国老龄化进程的速度非常迅猛。
3、地区之间、城乡间地区差异大。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总的格局是城市地区快于农村地区,汉族地区快于少数民族地区,东部地区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到1998年底,已经有近一半的省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或基本接近10%,率先成为中国首批老年型省区。从中国人口老化的地区差异上看,中国人口目前自东向西开始老化,而且速度将越来越快,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灰色浪潮”就将席卷全国。
4、人口老龄化是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同步进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可以大大降低妇女生育水平。生育率的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共同下降促使人口老龄化,因为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逐渐减不少,年轻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同时,死亡率的不断下降又使人的寿命不断延长,致使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逐年增加,必然会发生人口老龄化现象。
5、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出现。据了解,世界上各市地多发达国家的老龄化都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达到富裕水平后到来的,瑞典、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已达1—3万美元。而我国现在开始进入老龄化,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世界中下等水平。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我国则是未富先老,经济发展速度赶不上人口老龄化速度,应对的压力相应就要大得多。
6、人口老龄化是在家庭功能弱化,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到来的。
二、对我国养老问题的分析
进入老年型社会这样一个事实提醒着我们和我们的社会,老龄问题将是21世纪最严峻的问题,如何为老人创造一个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居住环境,将是国家和政府以所面临的挑战。
(一)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预测
我们展望一下本世纪人口老龄化的新情况。
预计本世纪我国老年人在2015年前后达到2亿,在下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我国老年人口,由一直只占世界人口1/5会逐步提高到1/4。在老龄化高峰时我国老年人将在4亿以上,占全国人口1/4,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在8000万-1亿,占60岁及以上
老年人的1/5以上,届时我国的经济也会比现在有很大的发展,但按人口平均仍然是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今天国民生产总值只占世界的3.5%,现在负担着世界20%的老年人,物质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困难仍是很大的,决不能认为“老有所养”已不成问题。因为21世纪,高龄老人群成几倍的增长,那时老有所医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问题会更加突出,但老有所养(含老年健康维护)问题的重要性始终是居首位的。尽管本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在进入21世纪前夕仍有几千万贫困人口,其中贫困地区的老年人又是贫困人口中的底层,因为他们是发病率、患病率最高的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因病致贫的老年人家庭将会带进21世纪。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的影响
1、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劳动人口的负担。这一负担主要由劳动力年龄人口来承担,因而对于劳动力年龄人口来说,其负担越轻,对社会经济发展越有力。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从而使积累基金的比重减少。假定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不能快于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话,那么,人口老龄化所引起的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的比例的变化,势必影响甚至制约人均消费基金水平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2、人口老龄化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量增加,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老年人大都身体状况不佳,且年龄越高,身体状况不好的人越多。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必然对医疗设备及其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对保健药品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国家每年需要为老年人支付比成年人和青少年高得多的医疗费用。
3、人口老龄化使家庭消费负担加重,家庭人均收入水平降低。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家庭中老年人口增加,年轻人口减少,或者家庭中只有老年人而没有年轻人。老年人身体状况不佳,部分老年人无退休金,使家庭在老年人生活及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大大增加,必然导致家庭消费负担加重,家庭人均收入水平降低。
三、中国养老对策
基于以上原因,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才是我国养老问题的正确选择。
(一)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
随着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社区养老社会化是城镇工作的重点,社区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越来越迫切。这个体系的建设,要以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围绕“五个老有”的要求,加强疾病医护、生活服务、精神慰藉、文化体育、老年参与社会等硬件和软件的建设。硬件建设要按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梯度发展。软件方面要完善服务体系,增加服务项目,抓好物业管理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伍、鼓励低龄老人
为高龄老人或患病老人服务,以创造居家养老的新环境。
(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养老保障是国家依法对老年人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它包括老年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这三者构成完整的老年社会保障,老年社会保险是它的核心。国家在“九五”期间,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制;农村逐步建立以个人储蓄积累养老保险为主,国家集体给以必要支持的社会保险和家庭保障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等;城镇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制度创新,需要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对待,以保障老年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利。
(三)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1996年10月中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老年法》规定了老年人在家庭生活和社会中基本权益及保障,以及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权利。它的制定和实施,为亿万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了切实的法律保障。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陆续制定《老年保健法》、《老年参与社会法》、《养老福利设施管理条例》等法规,加强安老养老制度建设。
(四)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
中国目前还处于由家庭养老保障向社会养老保障过渡的阶段,特别是在农村,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现传统的家庭养老逐步向社会养老的部分转变是一种必然趋势。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传统和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来说,要保证老年人安度晚年,不论现在还是将来,走家庭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道路,是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正确选择。我们这里所说的居家养老不是与“家庭养老”、“机构养老”、“老年公寓”、“社会化养老服务”等并列的具体养老形式,而是一种养老模式的总称,即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道路,积极创造形成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逐步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家庭保障安全网、社会养老服务安全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网。
参考文献:
1、申斯迎:《人口社会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174页。
2、刘少杰、李荣德、林兵:《社会发展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225页。
3、高文新、崔凤、吕淑文:《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136页。
4、李云福:《老龄化趋势对吉林省养老保险的影响及对策》、《劳动保障世界》、2003年、第5期、40页。
第四篇:社会实践论文--人口老龄化
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摘要:本文是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探索,以及对如何解决此问题提出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人口老龄化
60年代是中国人口急速增长的年代,其中1963年中国人口出生率高达43.37%,如此高的出生率导致这个年代的人们成为中国人口的主力军。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那批婴儿已渐渐步入中老年时期,不难想象,再过10年、2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如此庞大的地步。
在社区的实习工作更让我体会到老年人口的重要性,如何解决和安置好老年人,成为社区以及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样也是社会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概述
(一)中国现状
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老年人口规模巨大。
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4亿的规模。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
2、老龄化发展迅速。
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将长时期保持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
3、地区发展不平衡。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
4、城乡倒置显著。
目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
5、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
目前,老年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464万人,2049年将达到峰值,多出2645万人。21世纪下半叶,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基本稳定在1700万-1900万人。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中50%-70%都是8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高龄女性人口。
6、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10000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1000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三)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考验着政府规划养老的能力。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7623个,养老床位245万张,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2%—3%的水平。
此外,养老除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之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未来养老的发展应该是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逐渐走向社会化,变家庭养老为社会养老,由政府承担是大趋势。尽管机构养老在中国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中处于补充地位,但其作用却是相当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农村城市化,人民群众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现有的养老设施总量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不仅如此,由于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建设滞后,中国现有养老服务队伍远远不能适应养老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目前(2009年),中国城市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的达到14.6%,农村已经超过20%,这部分老人需要专业的护理和照顾,按照老年人与护理员比例3:1推算,全国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
但现在的情况是,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不过2万多人,不仅与中国几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差甚远,而且由于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养老机构、床位和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养老服务的瓶颈问题。
二、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结论与意见
1.21世纪中国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是20世纪50到60年代高生育、低死亡的必然后果,与世界人口发展趋势一致。
2.计划生育这一基该国策从20世纪70年代起实施至今,使中国少生3亿多人,降低了21世纪中期老龄人口的数量,从而减轻了社会抚养老人的负担。
3.成功的计划生育工作使中国的劳动力总量直到老龄化严重的21世纪30年代前后,仍可保持在总人口50%以上,在21世纪20年代前劳动力总量最丰富时甚至可达总人口的65%,目前仍有1.5亿以上的富余劳动力。因此,今后数十年内都是中国劳动力充沛的黄金发展时期。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不会发生经济发达国家劳动力缺乏的问题。
4.人口多、土地少、资源相对缺乏仍将是中国长期存在的基该国情。尽管日本人均耕地只有7分,但劳均耕地却有13亩,远远高于中国。因此,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扶养老人的各种需求,才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5.中国经济发展正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未来扶养老人的社会能力的提高,应从培养高素质人口着力,采取各种措施使中国从人口数量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为此,中国应采取稳定低生育水平,培养高素质人口,完善经济、社会制度,提高服务、保障能力,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政策,统筹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发展。
6.中国各个地区人口差别巨大。上海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生率已低于死亡率,从1993年起即进入人口自然负增长阶段,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达到世界最长寿国家的水平,个别区早在10多年前老人比例已接近1/4。同时,也有少数省份人口仍然十分年轻,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达到人口零增长。鉴于这种情况,中国在人口及其相关的政策上不宜一刀切,应当采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
7.中国的家庭结构正在发生迅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影响将反映在社会结构及功能、人际关系及代际关系、家庭内经济流动、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这些变化也会对老龄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政府应当相应地在社区建设、养老保障、医疗体制、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适当的安排。
8.老年人不仅需要社会的扶养,同时也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中国许多老人年老志不衰,仍然在各个领域继续作贡献。老人的知识、经验、威望、品德、能力等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提倡“老有所为”是中国特有的老龄工作方针之一,充分体现了对老年人的重视、尊重,仍应继续作为中国老龄工作的重要方针。
9.近年来,健康老龄化的观念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提出,将健康老龄化作为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健康老龄化是指个人在进入老年期时在躯体、心理、智力、社会、经济五个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状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中若有较大的比例属于健康老龄化,老年人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老龄
化的负面影响得到制约或缓解,则其老龄化过程或现象就可算是健康的老龄化,或成功的老龄化。为实现健康老龄化需要社会各方面协调一致的努力,也需要老年人的积极参与。中国在这方面应当大有作为,努力为世界提供范例。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本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但是老龄化问题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处理的好,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处理不好,则可能成为制约因素。
三、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措施建议
(一)国家老龄工作宏观政策措施建议
1)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长期规划
2)提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
3)明确国家老龄工作的方向
4)将老龄工作落实到各地的发展计划中
5)逐步实施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6)改善居家养老环境
7)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
8)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
9)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10)积极发展老龄产业
11)适度调整市场机制以带动老龄产业发展
12)以老龄产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13)努力降低为老服务产业发展成本
(二)加快完善老年法律法规体系
1)加大有关老年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
2)加快完善老年立法步伐
3)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
4)进一步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
5)加强党中央对老龄工作的领导
6)健全政府的老龄事务管理机构
7)扩大老龄工作社会化服务队伍
(三)战略对策
1)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
2)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
3)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
4)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
四、社区工作仍是重中之重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中国目前的独生子女数目越来越多,赡
养老人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于是,社区成为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社区养老也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
首先,社区服务对养老保障有着重要的经济补给作用。虽然我国经过十几年在社会养老保险事业上的努力,使退休职工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得到了一定的保’正。但是,养老金的社会需求和供给的矛盾仍然是我圜养老保障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仅1998年全国养老保障基金收不抵支即达 70亿元以上。这就意味着,社会上不仅有一批老年人不能按时足额地领到养老金,即便是领到养老金的人,从这里得到的经济保障水平也是有限的。当政府与企业还不能为退休人员提供更高的退休待遇时,社区服务便充当了弥补这种不足的角色。社区可以通过发展社区经济,走福利服务与经营服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道路,大量吸收、安置有劳动能力的退休人员,使他们在为社区创造效益的同时,自己也获得必要的劳动补偿,从而改善和优化他们的退休生活。虽然目前用这种方式为老年人解决的经济问题是有限的,但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其发展的潜力不可估量
其次,社区服务对于退休老人的日常生活有保障作用。现代中由于流动加快,不少老人的子女身处异地他乡,所以离退休后老人只能自己单独居住。这样,他们的日常生活必然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区。即便是和子女一起居住,由于子女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他们能为父母日常生活提供的照顾也常常是不全面的,老人的日常生活保障依然离不开社区服务这一有益的、必要的补充。据上文提到的那次社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当问及老人是否可以享受到来自街区组织和领导等方面的日常生活照顾时,回答“是”的占到41.9%。其享受到的具体照顾依次是“作伴聊天”占70.8%;“逢.7%;“其他”占5.5%。当进一步问及老人是否想利用街道和居委会为老年人设立的服务项目年过节看望”占37.5%;“看病买”占25%;“帮助买东西”占23.1%;“病后护理”占11%;“帮助做饭”占3时,回答“想利用”的占42.4%;回答“不知道”的占13.5%。这些情况表明,由社区组织和机构提供的社会照顾资源已经开始被老年人接受,并逐步开始在养老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
再次,社区服务对离退休人员在精神生活方面也有重要的保障作用。老年人退出劳动岗位,从自己原来熟悉的生活方式中疏离出来,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疏远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和被抛弃感。再加上退休后老人在家里的时间较多,子女由于忙于工作,难以有充足的时间陪伴老人,这就更容易使老人产生孤独感和被冷落感。另外,由于“代沟”的存在以及年龄的原因在一些老人身上引发的健康问题,都易造成老人的精神苦闷。而社区服务则能够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前述老人们对社区照顾资源中“聊天解愁”的利用看,老人们在精神需要满足方面对社区的依赖是非常明显的。
最后,社区服务在解决各类与老年人生活有关的问题上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退休后的老年生活作为生命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常常面临着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多、也更棘手的问题,如老年人基本权益保障问题、医疗护理问题、老年婚姻问题以及由住房改革带来的住房调换和住房困难问题,当然还有临终关怀问题等。所有这些老年人问题往往是政府鞭长莫及、单位无能为力的,家庭也因种种原因不能解决的。而社区服务在处置这些问题上则能发挥独特的优势。如社区的咨询服务、社区医疗服务、社区的信息协调服务和婚姻介绍服务、精神安慰服务等,都对老年人幸福安康地安度余生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社区服务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运行载体,在养老得保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重大的责任。
参考资料:
中国网 china.com.cn 2008-05-04 发表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的7大特征》 朱尧耿 王欢:《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第五篇:人口老龄化与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与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随着退休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加,油田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急迫地摆在我们面前,养老和为老年人服务的问题日渐突出,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推动居家养老的良性发展,促进油田稳产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14年底全油田共有离退休职工10万多人,而且每年仍以20%的数量不断增加,作为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对传统的养老模式提出了挑战。目前油田养老方式主要是社会养老、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当前油田离退休职工主要养老方式,但由这种养老方式逐渐暴露出许多弊端,这些弊端需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来补充。
一、养老的社会类型、服务形式和内容
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民族传统为支撑,以专业服务为依靠的社会化服务。
第一,养老的社会类型。
一是独立型的居家养老。老年夫妻或单身老人独立居住在自己的房子,子女因工作需要长期在外地出差或距老人居住地较远等原因不能经常看望的空巢家庭。
二是与子女住在一起的居家养老,也就是传统上的多代同堂家庭。
第二,居家养老的服务形式。
有经过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和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托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日托服务。
第三,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经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社区照顾。社区照顾应分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和社区养老机构照料服务,其中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内容包括家庭型服务和护理型服务,服务对象涵盖所有要求为其服务的老人。
社会参与。社会参与是老人实现自身价值,寻求自身寄托,获得心理满足的需要,是他们参与社会的重要窗口和桥梁。
社区活动。社区活动包括各种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以及社区专门为老年人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
二、发展居家养老的意义
从我国目前看,传统的合住型比例在下降,老人家庭空巢化呈明显上升趋势。有关资料表明,五十年代初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即将进老年,他们大多都是一个孩子,空巢率家庭将显著增加。
据有关部门对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和父母合住在一起的不足5%,像这样的小家庭核心成员要全部胜任传统家庭养老责任是不可能的,老人的家庭观念比较牢固,他们对社区有较强的认同感、依赖感和归属感,因此,倡导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社会服务养老的理念是符合老人需求的养老方式。
三、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第一,资金问题。制约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资金。社会养老由于缺乏自我造血功能,居家养老经费难以筹措。因此,居家养老应建立多元的资金筹措和运行机制,采取财政拨款、企业捐助,社会集资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第二,服务人员问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基本上是无组织、无管理和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就业和再就业相对困难的人员,服务项目单
一、人员素质较低。根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专业人员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诸如“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孤老残疾保护网络”等志愿组织。据了解,目前我市社区中的志愿者服务人员普遍不足,绝大多数社区根本没有形成志愿者组织,更谈不上具有志愿者队伍了。
四、促进居家养老良性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一,建立老年家庭档案。街道和社区应为空巢老人建立档案,根据空巢老人家庭的要求实行包干制或定期服务制。街道和社区组织建立联系人与空巢老人家庭保持定期联系,有问题按街道和社区提出的应急办法处理。
第二,建立老人活动站。养老院和居家养老只能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多的老年人和老年生活则在活动站进行。近年来,大庆油田居住小区都设置了简易的健身器材和老年活动室,许多老人在活动室里聊天、看报纸、打麻将,增进了活动情趣,扩大了社交范围,使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
第三,设立各种与老年人相关的组织机构。初步考虑应设三个老年服务机构:
一是设立老人婚介所。帮助那些单身或离异老人求得生活伴侣,相互照顾,互相关心,使他们安度晚年,既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同时也间接的节约了社会资源。
二是开办社区老年学校。利用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采取开办老年节书画班、美术班、音乐班、舞蹈班和电脑班等方式,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三是开展老年人法律援助。开展社区老人法律援助、咨询、调解等服务活动,帮助老人解决丧偶、离异后的再婚问题;无子女及亲人赡养问题;老人受虐待的问题;家庭财产分割等问题,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权益,使其安度晚年。
五、结束语
全国老龄委主任原国家副总理李岚清曾强调指出,“老年人的生活主要在社区,老龄工作的落脚点也应在社区”。2014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突破2亿人,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的老人将超过4亿人。发展社区服务养老,不但可以使子女或其他成员减轻负担,将主要精力用在油田建设上,而且老人在家也能得到全方位的照顾,充分享受儿女亲情的温暖。综上所述,发展当代社区养老不仅是当代老年人的呼唤,也是老龄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必须重视起来,以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积极应对老龄化高峰的到来。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消防支队离退休职工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