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状况与养老保障问题浅析

时间:2019-05-12 19:2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状况与养老保障问题浅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状况与养老保障问题浅析》。

第一篇:广东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状况与养老保障问题浅析

广东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状况与养老保障问题浅析.txt我这人从不记仇,一般有仇当场我就报了。没什么事不要找我,有事更不用找我!就算是believe中间也藏了一个lie!我那么喜欢你,你喜欢我一下会死啊?我又不是人民币,怎么能让人人都喜欢我?广东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状况与养老保障问题浅析

2009-12-30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和与此密切相关的养老保障问题情况,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人口养老保障

广东是一个人口大省,2008年底常住人口为9544万人,居全国之首。虽然城镇进程加快,城镇人口比重持续上升,但广东仍有大量人口是居住在农村。随着“白发浪潮”来临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养老保障问题日趋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并关系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现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和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对我省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以及社会养老保障问题作简单分析。

一、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状况与特点

根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8年广东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为

7.9%。由于没有分城乡年龄组资料,无法推算本年度农村老年人口数量情况,但从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看,2006年广东居住在农村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为534.30万人,占当年农村人口比重为11.37%;65岁及以上老年人387.97万人,占8.26%。按照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和65岁及以人口比重超过7%的国际通用标准,广东农村地区已进入了非常典型的人口老龄化社会。受经济、社会以及人口变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1世纪以来,广东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超过六成老年人口居住于农村,农村存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现象。

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6年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680多万,按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口径,全省居住在农村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有380多万。由此推算,全省近60%的老年人口是在农村地区。2008年城镇化率为63.4%,即全省只有不到四成的总人口是居住在农村,但老年人口六成分布在农村,农村地区老年人口比重高于城镇地区,人口老化程度明显高于城镇地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广东城镇化进程进入“快车道”,城镇人口比重大幅度上升。1995年广东城镇人口比重不到40%,2000年为55%,2005年以后超过60%,大量青壮年人口从农村流向城镇,而大部分的老年人口仍然留守在农村。预计在以后一段时期内,随着经济发展和“双转移”政策进一步实施,广东城镇化速度继续加快,越来越多农村青壮年离开农村到城里就业和生活,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现象将加速。

(二)山区和两翼人口老化程度高于珠三角,人口老化地区差异格局发生变化。

从分地区情况看,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有较大差异。老年人口最多的是湛江和茂名两市,分别在50万以上;其次是梅州和揭阳,在40—50万之间;在30万以上的还有汕头、肇庆和清远,老年人口较多地分布于山区和两翼的人口大市。全省四大区域看,农村老年人口比重最高的是山区,60岁以上人口比重已高达14.9%;其次是西翼,为12.5%;排在第三

位的是东翼,为10.9%;珠江三角洲老年人口比重只有9.1%,山区和两翼农村老年人口比重明显高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口老龄化格局发生较大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较低,人口年龄结构较早进入了成年型和老年型,老年人口比重较高;而山区和两翼地区由于人口出生率较高,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人口老龄化现象不突出。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省内外青壮年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就业,山区和两翼地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口比重高于珠三角,人口迁移流动成为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随着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和比重上升,山区和两翼等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问题日趋突出。

二、农村地区老年人生活与养老保障现状与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在经济水平、社会发展、居民生活条件等所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养老保险等明显落后于城镇地区。

(一)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生活来源别于城镇,大多数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

目前,广东农村地区老年人口主要生活来源构成为:劳动收入占25.4%,离、退休金、养老金为4.2%,最低生活保障金为0.2%,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为66.4%;城市地区构成是:劳动收入占8.7%,离、退休金、养老金占43.6%,最低生活保障金1.2%,家庭其他成员供养43.9%。城乡地区老年人口在生活来源方面有较大差别,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生活来源目前主要还是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其次为劳动收入,以离退休金、养老金等为主要生活来源即由社会供养的比例极低,还不到5%,而在城市这一比例已超过45%。

(二)农村地区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如城镇,独居老人越来越多。

广东农村地区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的占60%左右,基本能保证正常工作生活的占25%左右,有超过10%老年人口不能正常工作或生活不能自理。在城市,身体健康和基本能保证正常工作生活的老年人占90%以上,不能正常工作或生活不能自理占5%左右。农村地区老年人口身体健康状况比城市差,有较大比例老年人口处于生活不能自理的状态,按全省400多万农村老年人口推算,则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口达几十万。

从婚姻状况和居住方式看,广东农村地区老年人口有配偶的占66.8%,因离婚、丧偶、未婚等原因无配偶的占33.3%,无配偶老年人口比例大大高于城市地区。随着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变化,以及越来越多年轻一代到城镇就业,农村地区以往那种“几世同堂”的生活方式发生较大改变,老年人与亲属共同生活的比重逐渐下降,有相当部分农村老年人口是单独居住和生活。

(三)农村地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与先进省份有较大差距,山区和两翼养老保险覆盖率很低。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三大基本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养老保险作为农村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核心。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2006年,广东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不到100万人,同年,山东为420多万人,江苏为390多万人,浙江农村人口大大少于广东,当年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也有将近200万。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视,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有较大增加,到今年5月底,全省农村居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222.2万,其中65.6万按月领取养老待遇。据有关方面统计,广东符合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有2300多万人,全省仍有大量农民没有纳入养老保险的范围。

此外,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大多数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山区和两翼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还非常薄弱。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全省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口中,有八、九成是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七市,而占全省农村人口多数的山区和两翼占很小份额。除了东莞、中山、珠海等珠三角少数几个市以外,广东其它农村地区养老保险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目

前,广东农村地区社会保障的基础还十分薄弱,农村地区极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与日趋老化的人口现状形成较大的矛盾,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

(四)农村多数人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但老年人口“老有所医”问题并没有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2002年,国家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服务体系,广东开始在农村地区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取得较好的成效。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2006年全省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达3300多万,占农村人口总数和70%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身体健康和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对缓解广大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发挥了积极作用。

虽然广东有较大比重人口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但农村老年人口“看病难”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一是目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相当困难和问题。首先是资金不足,实际受益面偏小的问题。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位于“大病统筹”,即主要用于保大病,这对于经济不宽裕的农民吸引十分有限。同时存在起报标准偏高,报销手续繁琐,具体措施不合理、参保费用混乱等问题,导致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率偏低,部分地方农民参保存积极性不高。二是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情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城乡之间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仍然极不平衡,而且差距在逐步加大。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建设、医疗设备落后,医疗环境差,卫技人员匮乏,医疗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广东还有近20%的村没有医疗点和医生,近10%的村到医院或卫生院的距离在10公里以上,在我国东部地区,这一比例只有4%左右。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滞后,以及目前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上存在的问题给老年人口看病造成较大困难。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农村家庭养老减弱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来补充和替代。

(一)积极探索有效政策措施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为加快建立我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省政府近期下发了《广东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今年开始在部分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要求全省2020年以前基本实现全覆盖,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居民人人享有基本的养老保障。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研究制订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探索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为基本制度模式,研究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并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相配套,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制定科学的补偿标准,保障资金最大限度地用在农民群众的身上。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同时,加强对各地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切实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

(二)做好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参与社会保障的积极性。

一直以来,养儿防老的观念在我国农村根深蒂固,家庭赡养是最重要的养老方式。随着农村就业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家庭养老角色减弱,广泛深入地在农村地区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改变农民的意识观念十分重要。当前,广东农村地区养老保险覆盖率很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广大农民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不足、了解不充分,致使许多农民还持观望态度。要通过加强宣传,广泛深入地宣传新农保工作的重大意义、基本政策和参保办法,动员农民积极参保,引导农民子女为父母缴费和社会各界资助困难老人参保,提高农村群众参与率。

(三)坚持多种养老方式相结合,继续发挥家庭养老的作用。

面对庞大的而且加速老化的农村人口群,面对目前较为落后的农村社会经济基础以及相对薄弱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单纯靠那一种方式都难以有效地解决农村地区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重大问题。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需要发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

险、社区养老三种主流保障方式的合力作用,才能解决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需要。要坚持发挥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方式的积极作用,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只是使农村老人在经济上有最低限度的保障,但仍要大力提倡子女和父母共同生活,子女要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形成敬老爱幼的风气与更为和谐的家庭关系。

第二篇:广东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状况与养老保障问题浅析

广东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状况与养老保障问题浅析

2009-12-30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和与此密切相关的养老保障问题情况,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人口 养老保障

广东是一个人口大省,2008年底常住人口为9544万人,居全国之首。虽然城镇进程加快,城镇人口比重持续上升,但广东仍有大量人口是居住在农村。随着“白发浪潮”来临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养老保障问题日趋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并关系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现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和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对我省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以及社会养老保障问题作简单分析。

一、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状况与特点

根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8年广东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为7.9%。由于没有分城乡年龄组资料,无法推算本农村老年人口数量情况,但从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看,2006年广东居住在农村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为534.30万人,占当年农村人口比重为11.37%;65岁及以上老年人387.97万人,占8.26%。按照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和65岁及以人口比重超过7%的国际通用标准,广东农村地区已进入了非常典型的人口老龄化社会。受经济、社会以及人口变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1世纪以来,广东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超过六成老年人口居住于农村,农村存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现象。

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6年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680多万,按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口径,全省居住在农村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有380多万。由此推算,全省近60%的老年人口是在农村地区。2008年城镇化率为63.4%,即全省只有不到四成的总人口是居住在农村,但老年人口六成分布在农村,农村地区老年人口比重高于城镇地区,人口老化程度明显高于城镇地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广东城镇化进程进入“快车道”,城镇人口比重大幅度上升。1995年广东城镇人口比重不到40%,2000年为55%,2005年以后超过60%,大量青壮年人口从农村流向城镇,而大部分的老年人口仍然留守在农村。预计在以后一段时期内,随着经济发展和“双转移”政策进一步实施,广东城镇化速度继续加快,越来越多农村青壮年离开农村到城里就业和生活,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现象将加速。

(二)山区和两翼人口老化程度高于珠三角,人口老化地区差异格局发生变化。

从分地区情况看,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有较大差异。老年人口最多的是湛江和茂名两市,分别在50万以上;其次是梅州和揭阳,在40—50万之间;在30万以上的还有汕头、肇庆和清远,老年人口较多地分布于山区和两翼的人口大市。全省四大区域看,农村老年人口比重最高的是山区,60岁以上人口比重已高达14.9%;其次是西翼,为12.5%;排在第三位的是东翼,为10.9%;珠江三角洲老年人口比重只有9.1%,山区和两翼农村老年人口比重明显高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口老龄化格局发生较大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较低,人口年龄结构较早进入了成年型和老年型,老年人口比重较高;而山区和两翼地区由于人口出生率较高,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人口老龄化现象不突出。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省内外青壮年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就业,山区和两翼地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口比重高于珠三角,人口迁移流动成为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随着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和比重上升,山区和两翼等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问题日趋突出。

二、农村地区老年人生活与养老保障现状与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在经济水平、社会发展、居民生活条件等所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养老保险等明显落后于城镇地区。

(一)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生活来源别于城镇,大多数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

目前,广东农村地区老年人口主要生活来源构成为:劳动收入占25.4%,离、退休金、养老金为4.2%,最低生活保障金为0.2%,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为66.4%;城市地区构成是:劳动收入占8.7%,离、退休金、养老金占43.6%,最低生活保障金1.2%,家庭其他成员供养43.9%。城乡地区老年人口在生活来源方面有较大差别,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生活来源目前主要还是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其次为劳动收入,以离退休金、养老金等为主要生活来源即由社会供养的比例极低,还不到5%,而在城市这一比例已超过45%。

(二)农村地区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如城镇,独居老人越来越多。

广东农村地区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的占60%左右,基本能保证正常工作生活的占25%左右,有超过10%老年人口不能正常工作或生活不能自理。在城市,身体健康和基本能保证正常工作生活的老年人占90%以上,不能正常工作或生活不能自理占5%左右。农村地区老年人口身体健康状况比城市差,有较大比例老年人口处于生活不能自理的状态,按全省400多万农村老年人口推算,则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口达几十万。

从婚姻状况和居住方式看,广东农村地区老年人口有配偶的占66.8%,因离婚、丧偶、未婚等原因无配偶的占33.3%,无配偶老年人口比例大大高于城市地区。随着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变化,以及越来越多年轻一代到城镇就业,农村地区以往那种“几世同堂”的生活方式发生较大改变,老年人与亲属共同生活的比重逐渐下降,有相当部分农村老年人口是单独居住和生活。

(三)农村地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与先进省份有较大差距,山区和两翼养老保险覆盖率很低。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三大基本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养老保险作为农村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核心。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2006年,广东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不到100万人,同年,山东为420多万人,江苏为390多万人,浙江农村人口大大少于广东,当年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也有将近200万。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视,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有较大增加,到今年5月底,全省农村居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222.2万,其中65.6万按月领取养老待遇。据有关方面统计,广东符合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有2300多万人,全省仍有大量农民没有纳入养老保险的范围。

此外,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大多数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山区和两翼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还非常薄弱。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全省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口中,有八、九成是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七市,而占全省农村人口多数的山区和两翼占很小份额。除了东莞、中山、珠海等珠三角少数几个市以外,广东其它农村地区养老保险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目前,广东农村地区社会保障的基础还十分薄弱,农村地区极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与日趋老化的人口现状形成较大的矛盾,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

(四)农村多数人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但老年人口“老有所医”问题并没有解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2002年,国家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服务体系,广东开始在农村地区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取得较好的成效。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2006年全省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达3300多万,占农村人口总数和70%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身体健康和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对缓解广大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发挥了积极作用。

虽然广东有较大比重人口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但农村老年人口“看病难”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一是目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相当困难和问题。首先是资金不足,实际受益面偏小的问题。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位于“大病统筹”,即主要用于保大病,这对于经济不宽裕的农民吸引十分有限。同时存在起报标准偏高,报销手续繁琐,具体措施不合理、参保费用混乱等问题,导致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率偏低,部分地方农民参保存积极性不高。二是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情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城乡之间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仍然极不平衡,而且差距在逐步加大。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建设、医疗设备落后,医疗环境差,卫技人员匮乏,医疗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广东还有近20%的村没有医疗点和医生,近10%的村到医院或卫生院的距离在10公里以上,在我国东部地区,这一比例只有4%左右。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滞后,以及目前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上存在的问题给老年人口看病造成较大困难。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农村家庭养老减弱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来补充和替代。

(一)积极探索有效政策措施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为加快建立我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省政府近期下发了《广东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今年开始在部分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要求全省2020年以前基本实现全覆盖,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居民人人享有基本的养老保障。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研究制订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探索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为基本制度模式,研究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并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相配套,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制定科学的补偿标准,保障资金最大限度地用在农民群众的身上。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同时,加强对各地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切实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

(二)做好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参与社会保障的积极性。

一直以来,养儿防老的观念在我国农村根深蒂固,家庭赡养是最重要的养老方式。随着农村就业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家庭养老角色减弱,广泛深入地在农村地区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改变农民的意识观念十分重要。当前,广东农村地区养老保险覆盖率很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广大农民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不足、了解不充分,致使许多农民还持观望态度。要通过加强宣传,广泛深入地宣传新农保工作的重大意义、基本政策和参保办法,动员农民积极参保,引导农民子女为父母缴费和社会各界资助困难老人参保,提高农村群众参与率。

(三)坚持多种养老方式相结合,继续发挥家庭养老的作用。

面对庞大的而且加速老化的农村人口群,面对目前较为落后的农村社会经济基础以及相对薄弱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单纯靠那一种方式都难以有效地解决农村地区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重大问题。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需要发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险、社区养老三种主流保障方式的合力作用,才能解决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需要。要坚持发挥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方式的积极作用,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只是使农村老人在经济上有最低限度的保障,但仍要大力提倡子女和父母共同生活,子女要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形成敬老爱幼的风气与更为和谐的家庭关系。

第三篇: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及其对策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在人类迈入21世纪的今天,人口老龄化、老年人问题正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人口老龄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问题不再仅仅是家庭问题,更是我国目前必须正视和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正确认识老年人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好这一问题,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至关重要的一环。本论文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进行思考,探讨其形成的原因、特点、影响及中国养老的对策。本论文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养老应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

关键字:人口老龄化,中国养老,对策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由于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出现了老龄化趋势。1982年以来,我国老年人比例上升,青少年比例下降,老龄化开始加快。1987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5%。到1990年末,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为6418万,占总人口的5.6%。200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到7.13%,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根据人口统计学推算,到2010年,这一人口将突破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8%;到2020年,老龄人口将超过1.5亿,占10%以上;到2030年,这一人口将超过2.5亿,占总人口的16%。21世纪中国人口将进一步老化,老年人口的增加和生产人口的减少,必定会对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中国养老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认识

对事物的认识直接决定我们对事物的态度,从而决定了我们的观点和行动。从哲学角度来看,对事物的认识要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也是人类对事物认识的升华。因为,正确的措施、高明的决策完全取决于对事物认识的深度。认识越深,决策越高。对待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问题,那么首先让我们从理论上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及划分

人口老龄化就是老年人口占在总人口比重增加的过程。其划分的方法可分为:

1、按60岁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12%比例划分。

2、按65岁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7%的比例划分。

3、用综合指标确定老年型人口,确定进入老龄化的方法。若0-14岁人口不到总人口的30%,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老少比为30%以上,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这样的人口便属老年型人口了,便是进入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把老龄化起点规定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其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0%

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以上时,人口年龄类型为老年型。

(二)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1、直接影响因素

人口从高出生、高死亡向低出生、低死亡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一定会引起人口老龄化。

(1)死亡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死亡率将改变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死亡率下降会对人口年龄结构存在两种不同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在死亡率下降的初期,首先使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存活率上升,这相当于出生人数增加,人口年龄结构出现年轻化。另一方面是当死亡率继续下降时,老年人口的死亡率下降,寿命增长,使老年人口的数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相应增加,必然导致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因此,死亡率的下降,可使人口年轻化,也可使人口老龄化。在死亡率下降初期会使人口年轻化,但当死亡率降低到较低水平时,进一步的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作用将超过其使人口年轻化的作用。

(2)生育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生育率下降对人口年龄结构的作用大大超过死亡率下降对年龄结构的影响作用。因为生育率下降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基本因素。当生育下降,出生人口逐渐减少,年轻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致使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逐年增加,必然会发生人口老龄化现象。

2、间接影响因素

(1)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会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同时使经济遭到损失,生活水平下降,甚至发生饥荒,引起人口迁移和妇女生育率下降,这必然对人口老龄化有一定的影响。

(2)政治因素的影响。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可以大大降低妇女生育水平。出生人数相对减少,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3)文化因素的影响。人口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生育率水平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一般来说,人口文化素质越高,生育水平越低,反之,人口文化素质越低,生育水平越高。

(4)经济发展水平也对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因为死亡率的下降、人口寿命的提高都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例关系,生育水平的变化同样也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老年人口规模大。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1998年底,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达到12.48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9.7%左右。

2、老年人增长快,老龄化发展迅速。根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递增速度为2.5%,而我国65岁老龄人口从1990年的6310万人增至2000年的8811万,平均增长3.4%,明显高于世界平均速度。我国1982年时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91%,而到了2000年上升到6.96%,增长2.05个百分点。从4.91%上升到6.96%,我国用了18年时间;日本用了20年时间;瑞典则经历了40年。可见我国老龄化进程的速度非常迅猛。

3、地区之间、城乡间地区差异大。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总的格局是城市地区快于农村地区,汉族地区快于少数民族地区,东部地区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到1998年底,已经有近一半的省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或基本接近10%,率先成为中国首批老年型省区。从中国人口老化的地区差异上看,中国人口目前自东向西开始老化,而且速度将越来越快,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灰色浪潮”就将席卷全国。

4、人口老龄化是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同步进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可以大大降低妇女生育水平。生育率的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共同下降促使人口老龄化,因为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逐渐减不少,年轻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同时,死亡率的不断下降又使人的寿命不断延长,致使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逐年增加,必然会发生人口老龄化现象。

5、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出现。据了解,世界上各市地多发达国家的老龄化都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达到富裕水平后到来的,瑞典、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已达1—3万美元。而我国现在开始进入老龄化,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世界中下等水平。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我国则是未富先老,经济发展速度赶不上人口老龄化速度,应对的压力相应就要大得多。

6、人口老龄化是在家庭功能弱化,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到来的。

二、对我国养老问题的分析

进入老年型社会这样一个事实提醒着我们和我们的社会,老龄问题将是21世纪最严峻的问题,如何为老人创造一个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居住环境,将是国家和政府以所面临的挑战。

(一)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预测

我们展望一下本世纪人口老龄化的新情况。

预计本世纪我国老年人在2015年前后达到2亿,在下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我国老年人口,由一直只占世界人口1/5会逐步提高到1/4。在老龄化高峰时我国老年人将在4亿以上,占全国人口1/4,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在8000万-1亿,占60岁及以上

老年人的1/5以上,届时我国的经济也会比现在有很大的发展,但按人口平均仍然是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今天国民生产总值只占世界的3.5%,现在负担着世界20%的老年人,物质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困难仍是很大的,决不能认为“老有所养”已不成问题。因为21世纪,高龄老人群成几倍的增长,那时老有所医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问题会更加突出,但老有所养(含老年健康维护)问题的重要性始终是居首位的。尽管本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在进入21世纪前夕仍有几千万贫困人口,其中贫困地区的老年人又是贫困人口中的底层,因为他们是发病率、患病率最高的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因病致贫的老年人家庭将会带进21世纪。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的影响

1、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劳动人口的负担。这一负担主要由劳动力年龄人口来承担,因而对于劳动力年龄人口来说,其负担越轻,对社会经济发展越有力。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从而使积累基金的比重减少。假定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不能快于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话,那么,人口老龄化所引起的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的比例的变化,势必影响甚至制约人均消费基金水平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2、人口老龄化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量增加,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老年人大都身体状况不佳,且年龄越高,身体状况不好的人越多。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必然对医疗设备及其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对保健药品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国家每年需要为老年人支付比成年人和青少年高得多的医疗费用。

3、人口老龄化使家庭消费负担加重,家庭人均收入水平降低。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家庭中老年人口增加,年轻人口减少,或者家庭中只有老年人而没有年轻人。老年人身体状况不佳,部分老年人无退休金,使家庭在老年人生活及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大大增加,必然导致家庭消费负担加重,家庭人均收入水平降低。

三、中国养老对策

基于以上原因,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才是我国养老问题的正确选择。

(一)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

随着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社区养老社会化是城镇工作的重点,社区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越来越迫切。这个体系的建设,要以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围绕“五个老有”的要求,加强疾病医护、生活服务、精神慰藉、文化体育、老年参与社会等硬件和软件的建设。硬件建设要按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梯度发展。软件方面要完善服务体系,增加服务项目,抓好物业管理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伍、鼓励低龄老人

为高龄老人或患病老人服务,以创造居家养老的新环境。

(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养老保障是国家依法对老年人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它包括老年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这三者构成完整的老年社会保障,老年社会保险是它的核心。国家在“九五”期间,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制;农村逐步建立以个人储蓄积累养老保险为主,国家集体给以必要支持的社会保险和家庭保障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等;城镇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制度创新,需要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对待,以保障老年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利。

(三)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1996年10月中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老年法》规定了老年人在家庭生活和社会中基本权益及保障,以及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权利。它的制定和实施,为亿万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了切实的法律保障。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陆续制定《老年保健法》、《老年参与社会法》、《养老福利设施管理条例》等法规,加强安老养老制度建设。

(四)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

中国目前还处于由家庭养老保障向社会养老保障过渡的阶段,特别是在农村,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现传统的家庭养老逐步向社会养老的部分转变是一种必然趋势。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传统和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来说,要保证老年人安度晚年,不论现在还是将来,走家庭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道路,是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正确选择。我们这里所说的居家养老不是与“家庭养老”、“机构养老”、“老年公寓”、“社会化养老服务”等并列的具体养老形式,而是一种养老模式的总称,即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道路,积极创造形成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逐步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家庭保障安全网、社会养老服务安全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网。

参考文献:

1、申斯迎:《人口社会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174页。

2、刘少杰、李荣德、林兵:《社会发展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225页。

3、高文新、崔凤、吕淑文:《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136页。

4、李云福:《老龄化趋势对吉林省养老保险的影响及对策》、《劳动保障世界》、2003年、第5期、40页。

第四篇:我国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问题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问题

从20世纪下半叶到本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日趋老龄化。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发展速度快,人口数量大。而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又不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并且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所以关注我国农村地区的老龄化问题,显得很重要。

研究主题1: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研究

研究者:南京师范大学崔丽

研究内容: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概述“界定了人口老龄化的内涵,概括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分析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成因与特征,重点探讨农村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影响,为研究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提供背景和基础”,“通过对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历史回顾和对我国当前农村养老保障现状的分析,探究当前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针对老龄化背景下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提出建议“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总体设想。

研究方法:(1)文献法:(2)历史考察法(3)比较分析法(4)调查法

基本结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

1.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

2.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增加了老年人口的比重。

3.人口流动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特征:1.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大2.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且高龄化趋势明显

3.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4.全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显著

任何养老方式都是以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为基础而建立,并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同样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适应的过程,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变迁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的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形势非常严峻,大致情

况如下:

1家庭养老依旧是农村的主要养老方式

2集体养老保障逐渐走向衰落

3社会化养老严重滞后

4养老资金来源僵乏

5.传统养***惯根深蒂固

6.养老质量无法保障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世纪,目前我国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已使得养老问题成为一个 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研究了农村老龄化的趋势和农村养老的现状,探究了解决农村养 老问题的可行性对策,提出了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动态发展的新型农村养老模 式,以应对新世纪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但由于论文篇幅有限,搜集资料和写作 时间的限制,有关农村养老问题的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行更为深入地研究。

第五篇:浅议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模式问题

浅议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模式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就是其中一例。我国已经真正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发达水平和国民富裕程度尚有明显差距。同时中国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特殊国情,不仅使中国高龄化背景下的养老矛盾和问题相对“超前”地暴露出来,而且也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养老及养老模式的选择。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二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三是高龄化趋势明显。四是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五是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

二、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在健康和长寿方面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人口寿命大大延长。以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造成在全社会人口中,年轻人口比重的进一步降低和老年人口比重相对的提高,最终表现为全社会人口中老年人口过快增长和比重的加大,即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会给经济增长、产业演变、文化进步、社会发展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第一,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现有劳动人口的负担。第二,伴随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必将

对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第三,人口老龄化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幅增加,给政府带来比较沉重的财政负担。第四,人口老龄化客观上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第五,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因而迫切要求发展以多元化的养老模式。

三、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养老模式变迁

家庭养老,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首选的养老模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城市化和人员社会流动的加快,导致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于是养老方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部分老人经济条件的变化和自主意识的增强,兴办养老院等各种“社会养老”模式也逐步发展起来。与居家养老相比较,“社会养老”模式可通过把老人集中到各种养老院“集体”养老,解决家庭养老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但社会养老需要持续的大量投资,没有足够的政府财政补贴几乎就难以为继。近些年来,我国在推进机构养老的过程中,已形成了国家或集体兴办、集资兴办、政府与非营利机构联办、民间资本兴办等几种投资经营模式,这些投资经营模式正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

由于目前我国是“未富先老”,养老要承受巨大的财政负担和人力资源需求的双重压力,这就要求我国既不能单纯实行“居家养老”,也不可大范围推广“社会养老”,必须创新养老模式,走多元化养老之路。于是类似于“以房养老”、“异地养老”等养老新模式就应运而生,不断适应国人多样化的需求,养老模式由单一走向多元。

四、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要正视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客观存在及其可能带来的挑战和影响。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科学、客观、理性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认清未来中国人口结构演变的发展趋势,及早地制定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总体战略规划,都是十分必要的。

正确地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对策来缓解矛盾,化解困难,可以积极地化挑战为机遇。目前的主要对策就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为应对今后进一步老龄化做好各项准备。具体建议与措施如下:

1、在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层面上,男女性退休年龄有望统一,退休年限将延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口逐渐增多,而新增劳动力则逐渐减少。与之相对应的是,领取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口增加,而进入社会统筹部分的资金将越来越少。女性的平均寿命通常要高于男性,统一退休年龄将减少女性退休者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也就减少了社会统筹资金的支出。从国际社会来看,目前,规定男女相同退休年龄的国家约占60%,规定男女差别退休年龄的国家约占40%。

2、“企业年金”的作用在未来养老保障体系中将逐渐增强。我国于2004年5月1日开始实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企业年金”制度。而在这之前,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早已建立了这样的制度。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包括私营企业建立了该计划。随着全球企业竞争中加剧,中国企业要想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提供丰厚的企业年金。可见,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在未来的养老保障体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吸收国外新型养老模式的经验,增多与加强其他种类个人养老的方式。“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又称“倒按揭”在美国、加拿大等国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他国家也有效仿的趋势。几年前在两会上就有代表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这一养老方式。随着人们养老意识的增强,“倒按揭”有可能成为中国一种普遍的个人养老方式。具体做法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把房子抵押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或是金融机构,由其一次性或分期支付老年人养老金,老人去世时房屋产权由这些机构处分,“剩余价值”(房价减去已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交给其继承人。

我国人口正面临老龄化,若老人用自己的住房作抵押物从银行贷款每月领取养老金来安度晚年,这就可以给国家、社会及年轻一代减轻很

大的负担。另外,下岗失业工人、待业人员、城市中的特困户,他们的经济来源少,经济状况不好,有些低保户凭每月几百元的低保收入根本满足不了其家庭开支,将自有住房抵押给银行,每月从银行领取一定的现金来补贴生活费用,这样也可以达到养老的目的。

尽管当前在我国实施倒按揭的存在着某些障碍,但随着养老形势的发展,银行系统的改进,以及相关法律和体制的完善,它完全能够成为未来的一种理想个人养老模式。

4、大力拓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形成菜单式服务,改变社区居家养老简单、粗放的服务模式,培育社会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集约化、项目化发展。优先解决困难群体的服务需求,通过评估,按不同照料等级,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经济困难且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提供适当的服务补贴。随着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回到社区,不仅养老金由社会发放,老人的养老也基本上由社区与家庭共同承担。社区养老的独特优势,既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补充了家庭结构变化后单纯由家庭养老的不足。

5、分类推进机构养老服务。在完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管理和政策扶持的同时,研究营利性养老机构的管理与扶持措施,以满足一部分支付能力较高、需求层次多样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

6、健全财力投入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规范、长效的公共财政为主导的投入发展机制,并争取将政府对养老福利服务的投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通过老年人福利设施建设补贴和服务补贴,使政府的财力能够发挥托底的作用,保证需要满足困难群体的服务要求,逐步实现“费随人走”,形成“补老人、补服务、补项目”的公共财政供给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养老福利服务,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7、加强服务资源统筹。医疗服务是老年人最主要、最基本的需求项目。当前要将民政和卫生资源进行整合,让医疗卫生进入养老机构。本着“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原则,统筹发展卫生部门老年护理医院和民政部门养老机构护理资源。

8、开发专业化服务人力资源。积极开发人力资源,逐步提高服务人员待遇,积极吸纳专业人员,进一步规范社会化用工制度,加强专业化培训,造就高素质养老服务队伍。

9、进一步强化青少年尊老爱老教育。大力提倡我国传统的“孝文化”,依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安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代际之间的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内容。

综上,养老问题是反映社会发展与和谐的一面镜子。在人口老龄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满足老人养老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答的一道难题。因此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抓紧时间从立法、管理模式、社保体系、医疗体制、投资机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去改善,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下载广东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状况与养老保障问题浅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状况与养老保障问题浅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人口老龄化和养老

    浅谈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养老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也随之延长,再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在二十世纪末期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行列,并......

    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障

    中国的难题: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障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唐钧 前不久,《经济》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世界性难题,10年后谁来为中国两亿民工养老》,这篇报道提出了一......

    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问题

    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问题 作者郭华瑞2013年9月12日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旋律,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制度思考(5篇范文)

    《有你才幸福》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制度的思考 热播电视剧《有你才幸福》不仅讲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困窘,也讲述了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尴尬,更引出了关于当下......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制度改革论文[精选5篇]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制度改革 作者:许琳 主题类号:C41/社会保障制度 【 文献号 】1-1742 【原文出处】宁夏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银川 【原刊期号】199906 【原刊页号】59~62 【......

    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精选合集]

    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范文 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下面小编跟大家分享几篇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以供参考! 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资......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范文合集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本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但是老龄化问题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处理的好,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处理不好,则可能成为制约因素。根据我国......

    人口老龄化问题探究

    关于人口老龄化若干问题的探究 (09药学甲一许晓燕1310909020) 【摘要】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前提之一。农村人口老龄化涉及农村的计生政策、劳动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