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口老龄化与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与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随着退休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加,油田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急迫地摆在我们面前,养老和为老年人服务的问题日渐突出,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推动居家养老的良性发展,促进油田稳产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14年底全油田共有离退休职工10万多人,而且每年仍以20%的数量不断增加,作为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对传统的养老模式提出了挑战。目前油田养老方式主要是社会养老、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当前油田离退休职工主要养老方式,但由这种养老方式逐渐暴露出许多弊端,这些弊端需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来补充。
一、养老的社会类型、服务形式和内容
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民族传统为支撑,以专业服务为依靠的社会化服务。
第一,养老的社会类型。
一是独立型的居家养老。老年夫妻或单身老人独立居住在自己的房子,子女因工作需要长期在外地出差或距老人居住地较远等原因不能经常看望的空巢家庭。
二是与子女住在一起的居家养老,也就是传统上的多代同堂家庭。
第二,居家养老的服务形式。
有经过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和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托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日托服务。
第三,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经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社区照顾。社区照顾应分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和社区养老机构照料服务,其中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内容包括家庭型服务和护理型服务,服务对象涵盖所有要求为其服务的老人。
社会参与。社会参与是老人实现自身价值,寻求自身寄托,获得心理满足的需要,是他们参与社会的重要窗口和桥梁。
社区活动。社区活动包括各种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以及社区专门为老年人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
二、发展居家养老的意义
从我国目前看,传统的合住型比例在下降,老人家庭空巢化呈明显上升趋势。有关资料表明,五十年代初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即将进老年,他们大多都是一个孩子,空巢率家庭将显著增加。
据有关部门对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和父母合住在一起的不足5%,像这样的小家庭核心成员要全部胜任传统家庭养老责任是不可能的,老人的家庭观念比较牢固,他们对社区有较强的认同感、依赖感和归属感,因此,倡导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社会服务养老的理念是符合老人需求的养老方式。
三、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第一,资金问题。制约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资金。社会养老由于缺乏自我造血功能,居家养老经费难以筹措。因此,居家养老应建立多元的资金筹措和运行机制,采取财政拨款、企业捐助,社会集资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第二,服务人员问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基本上是无组织、无管理和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就业和再就业相对困难的人员,服务项目单
一、人员素质较低。根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专业人员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诸如“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孤老残疾保护网络”等志愿组织。据了解,目前我市社区中的志愿者服务人员普遍不足,绝大多数社区根本没有形成志愿者组织,更谈不上具有志愿者队伍了。
四、促进居家养老良性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一,建立老年家庭档案。街道和社区应为空巢老人建立档案,根据空巢老人家庭的要求实行包干制或定期服务制。街道和社区组织建立联系人与空巢老人家庭保持定期联系,有问题按街道和社区提出的应急办法处理。
第二,建立老人活动站。养老院和居家养老只能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多的老年人和老年生活则在活动站进行。近年来,大庆油田居住小区都设置了简易的健身器材和老年活动室,许多老人在活动室里聊天、看报纸、打麻将,增进了活动情趣,扩大了社交范围,使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
第三,设立各种与老年人相关的组织机构。初步考虑应设三个老年服务机构:
一是设立老人婚介所。帮助那些单身或离异老人求得生活伴侣,相互照顾,互相关心,使他们安度晚年,既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同时也间接的节约了社会资源。
二是开办社区老年学校。利用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采取开办老年节书画班、美术班、音乐班、舞蹈班和电脑班等方式,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三是开展老年人法律援助。开展社区老人法律援助、咨询、调解等服务活动,帮助老人解决丧偶、离异后的再婚问题;无子女及亲人赡养问题;老人受虐待的问题;家庭财产分割等问题,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权益,使其安度晚年。
五、结束语
全国老龄委主任原国家副总理李岚清曾强调指出,“老年人的生活主要在社区,老龄工作的落脚点也应在社区”。2014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突破2亿人,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的老人将超过4亿人。发展社区服务养老,不但可以使子女或其他成员减轻负担,将主要精力用在油田建设上,而且老人在家也能得到全方位的照顾,充分享受儿女亲情的温暖。综上所述,发展当代社区养老不仅是当代老年人的呼唤,也是老龄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必须重视起来,以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积极应对老龄化高峰的到来。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消防支队离退休职工管理中心)
第二篇:浅谈人口老龄化和养老
浅谈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养老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也随之延长,再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在二十世纪末期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行列,并且如今还有不断加速发展的趋势。而在这一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的养老问题也日渐严峻,因此,本文就根据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四一二家庭银发浪潮
一、现状分析
1.老龄化特点: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2.02亿,老龄化水平达14.8%,且每年以
近800万的速度增加。
具体来看:①老年人口基数大。60岁以上老年人口是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是
亚洲老年人口的1/2。
②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从1980年到1999年到1999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就基本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龄的转变,而英国完成这一过程大约用了80年,瑞典用了四十年。
③高龄化趋势明显。近年来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约4.7%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目前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00万,约占老年总人口的9.7%。
④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上海大约是在2010年左右才进入,相差约30年。
⑤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至10000美元左右,在我国目前尚不足1000美元,是典型的“未老先富”国家。预计到2030年,中国每四个人都会有一个超过60岁的人,“银发浪潮”已不容忽视。
2.养老现状:如今,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使一对夫妇养育四个老人的情况也随处可见,年轻夫妻,不仅面临工作压力,还肩负着养老与教育子女的责任。而且,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养老制度完善上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难满足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态势。
二、写作目的通过对我国老龄化和养老的现状分析,找出目前我国养老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我国那些老年人提供一个新型的养老模式,既可以缓解四二一家庭的沉重负担,也可以通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引起大家对养老问题的关注。
三、养老出现的问题
1.家庭
①代际冲突。老人随着年龄增大和长期的赋闲在家,一方面老人内心的孤独感也会增加,总会感觉无所事事;另一方面由于与子女相处时间越来越长,与子女由于生活习惯、观念不同等出现的代际冲突也会越来越多,而且有的家庭是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这样年轻一辈和老年人之间所持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各种矛盾也会随之滋生。
②子女负担加重。由于年龄的增大,老人们的身体势必会或多或少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现今“四二一”家庭越来越多,中年子女开始面临事业、孩子和养老三方的问题,是以造成 “四二一”家庭面临巨大的精神与经济压力;越来越重的经济负担使得养老单依靠家庭力量已有些不足。
2.养老机构:
①床位缺乏。由于老龄化的激增,老年人数越来越多,使老年人对于机构养老越来越热衷,但是养老机构设施不全,无法完全提供充足的床位和房间。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现有各类老年人养老服务机构4万余个,床位约170万张。按照现有
1.45亿老年人口、5%的老人需要人住养老院来计算,将需要约700万个床位,这与现有17万个床位相距甚远,仅占总需求0.24%,总体来说,我国养老机构床位缺口数大、入住率低,形势不容乐观。
②功能单一,无法满足老人的实际需求。我国绝大多数养老机构仍是以“养”为主,仅满足于让老年人吃好、住好,康复、医学护理、精神慰藉服务项目很少,甚至是空白,不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征。
③服务人员素质低下。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低部分养老机构中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聘用的服务人员则多是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而且上岗后得到专业训练的机会又很少,对于老年病的护理和一些基本生活护理技术缺乏了解。更有甚者,由于养老机构的工作相对繁重和枯燥,使得有些服务人员出现态度差、虐待老人现象,使得老人对养老机构形成了一种极差的印象。
四、应对措施
1.家庭:
为了解决家庭中出现的代际冲突和子女负担过重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告别传统的全天居住,换为一种“托老所”的方式,即是平常子女上班时可把老人送到机构,而在子女周末和节假日休息的时候可将老人接回,这样一方面缓和了子女与老人之间的代际冲突,也通过老人们之间的多样活动,让他们的晚年更加多彩,缓解了年老孤独的感觉,给他们心灵带来慰籍。另外,不用整日在养老机构居住,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上班子女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子女在照料父母及工作的冲突。
2.养老机构:
①在床位缺乏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出台一些具体的政策支持养老机构床位的增加与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老年人的机构养老生活能够过得舒适和安逸。同时也可以发挥其号召力,不断宣传养老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以吸引社会募捐,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使得机构养老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
②面对功能单一,不能满足老人们的实际需求的问题,养老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a.多招募志愿者来和老人一起来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不仅增加热闹的气氛,而且年轻人的到来也会让老年人感受到青春的活力,另外,志
愿者的支持也会减少对养老机构人员的使用。
b.养老机构可在节日时候,邀请老人的家人一起参加家庭活动,既可以
增加子女对老人所在的养老机构的了解,从而放心的将老人交给养老
机构,又可以增进老人与子女的感情。
c.养老机构应该不断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投入养老的队伍中,尤其可
以争取一些主营休闲、娱乐的企业的支持,例如,一些农家院、采摘
园等,为老人提供一些户外活动。
③在服务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上,我认为养老机构应该不断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服务人员的质量和水平,让老人有一种家的归属感,同时养老机构也可以博得政府的支持,让政府坚强监管力度,对服务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另外,养老机构也可以采取奖惩措施,让老人投票选择服务水平和态度比较好的人员进行奖励,对那些态度较差的人员采取劝说教育的方式,使其改正,严重者采取罚款或辞退,或者送交行政部门惩处。
五、结束语
在如今的养老环境下,虽然政府已做了很大努力来改善养老状况,但是养老关系着社会各项发展,要想成功解决老龄化对于养老造成的压力的问题,还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最后,期待以后通过政府、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使得老年人能够有一份安适的老年时光。
六、参考文献
1.牟 莹《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制度》
2.林宝《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和改革方向》
3.李业俊 何瑞银《 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问题思考》
4.谢霞《养老之忧何解?》
5.苏永刚《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健康养老模式分析》
第三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
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议案
养老服务已成为党和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温政发〔2010〕13号)。“发展老龄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老龄服务”已经越来越为各级政府所重视。然而,我们所面临的形势还是严峻的,首先是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老龄人口规模大;二是人口老龄化率高;三是平均预期寿命长。老人的需求趋向全方位、分层次和多样化,并在不断寻求生活质量的提升。
2011年年底,温州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有116.71万人,占总人口的14.83%。随着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速,到2015年温州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135.24万,占全市人口比率的16.73%。人口老龄化已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2009年老人节前夕,市统计局专门开展了温州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调查显示: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多年的重视和建设,我市的社区老人协会、活动室、健身设施、医疗服务网络已逐步改善,大多数老年人对目前生活感到满意,满意度评价达84.9分。但是,我市空巢老人家庭已占55%,54.8%老年人还没有社会养老保障,过半老人看病费用还要家庭负担。养老保障是当前部分老年人最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的主要问题。
老人安则家庭安,家庭安则社会安。敬老养老既是家庭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因此,强化老年人服务保障体系应从家庭、社会、政府多方面进行发散性思维。
为此,我们建议:
一、大力倡导居家养老服务。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家务劳动社会化的程度还较低,老年福利事业不发达,居民住房条件尚不尽如人意,所以,老年人和已婚子女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程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目前,老年人大多不愿意脱离熟悉的家庭和生活环境。居家养老既可以减轻社会养老的负担,又有利于老人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共享天伦之乐,使老年人在家庭中愉快地安度晚年。对于居家养老的家庭,各级政府可以制定优惠政策,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先向居家养老的特困家庭倾斜,鼓励和帮助更多的子女尽赡养老人的义务。
二、努力探索公办福利机构民营化。公办的福利机构仍要作为窗口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在经营和管理上大胆创新,进一步适应市场规律,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要抓住“试点”契机,加大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应优先安排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减免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配套费用,给予水、电、气等项目收费标准与城市居民用户同等的优惠待遇。积极探索国办民营、民办公助、私营、股份制、合资经营等多种所有制的养老服务形式。改变福利供给方式,对政府承担的福利性养老服务如“五保”老人的供养问题,可采取“按收住五保老人人数给养老机构补贴”的办法解决。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建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创办家庭养老院、托老所等养老服务设施。
三、抓紧建设老年人社会服务队伍。高校可增加一些社会工作专业,培养高素质的老年人社会管理人才和专业化服务人才。建立不同层次的职业培训系统,培训老年人社会服务人员。劳动保障部门可以将经过培训的下岗职工安排到社区服务领域中来,既可以满足社区老年人服务发展的需求,又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四、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实行为老服务志愿者注册制度,长期与老年人开展结对服务。由社区、老年协会牵头,利用老年人之间相互容易沟通的优势,组建老年人“互助服务队”,实行低龄老年人和健康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服务;并实行服务“时间储蓄”制度,将每名老年人“互助助老”服务的时间储蓄起来,存入“互助助老”档案,到本人需要护理时,再把这些“时间”提取出来,免费享受照顾。
五、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加强慈孝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宣传,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社会慈善机构、公益团体和志愿者的作用,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专业护理机构为主体,社区护理机构为补充,家庭成员、社会团体和志愿者共同参与的比较完善的老年护理体系,为有效应对老龄化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浅谈通州区人口老龄化下的居家养老服务
浅谈通州区人口老龄化下的居家养老服务
北京市自199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育率的下降,平均寿命的提高,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以来,导致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加剧了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呈现出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的态势。
因此,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战略任务。
一、居家养老的含义及其背景
(一)居家养老的含义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以及精神关爱服务。居家养老主要形式有两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
(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人口老龄化这个被世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伴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步伐走进了新的世纪,而且它以其快速增长的势头越来越多的影响着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从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看,由于人口生育率的变化、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和外来人口的大量迁移流入,通州区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在逐步加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老龄化日益严重
随着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一般来讲,一个国家过地区进入老年型有两个标准,即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或65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通州区的这两个比例分别为10.4%和7.0%,也就是说从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通州区刚刚开始步入老年型社会;到了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这两个比例分别达到11.9%和8.2%;又过十年,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通州区常住人口118.4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4.5万人,占总数的12.3%,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8.0万人增加了6.5万人,增长81.3%,平均每年增长6.1%,高于常住人口年平均5.8%的增速。从1990年至2010年20年间,老年人口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占总人口的比重都有了明显的增长,老龄化程度逐步加剧。
2.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差异明显
二十年间通州区的老龄化程度逐步上升,但在全区15个乡镇街道存在明显差异。从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次普查数据看,南部地区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西集镇、永乐店镇、漷县镇、于家务乡四个地区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分别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2.3%)7.1个百分点、5.9个百分点、4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二十年分别增加了7.9个百分点、7个百分点、5.3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二十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进一步下降,年轻人多离家迁往城区或城乡结合部地区工作、居住,老年人多数都在原籍居住,因此造成这些地区老龄化程度加剧。相反,有的地区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青壮年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老龄化程度逐步下降。如马驹桥和台湖两个镇,199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10.4%和10%,到了2010年这两个比例仅为8.1%和9.1%,低于全区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二十年间分别下降了2.3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人口结构还处于较为年轻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这两个地区二十年间涌入大量的年轻的流动人口。2010年居住在这两个地区的现有流动人口分别为6.7万人和6.3万人,其中15-59岁外来人口所占比例分别达到95.1%和92.9%。可见流动人口的迁移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人口的年龄结构。
注[1]: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通州镇作为一个地区进行的统计,分不出现在的四个街道办事处。按同口径计算,2000年、201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12.2%和13.4%。
注[2]:新华街道办事处由于大面积拆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不可比
3.老年人口不断高龄化,女性较男性有更长的生存优势
在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处于60-79岁的低龄老人13.0万人,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1.5万人(其中95岁以上不足500人,百岁以上老人24名),高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0年的0.99%上升到2010年的1.24%,人口数量分别是2000年和1990年的0.9倍和1.5倍。高龄老人在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9.4%,逐步上升到2000年的9.6%,再上升到2010年的10.3%。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人口所占比重逐步下降,女性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60-74岁的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9.7%,75-84岁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7%,85岁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人口占37.3%,到了9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男性人口只占十分之一。相反,老年女性人口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女性较男性有更长的生存优势。
造成地区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率的普遍下降。由此引起的儿童人数增长缓慢和老年人数稳定增加。从1982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从1990年后通州区基本保持低生育率水平,死亡率也在继续降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越来越大。
截止到2014年,通州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经达到14.6万余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1.2%。按当前的人口发展趋势,到2020年,通州区老年人口的数量还会继续增长,社会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然而这对居家养老而言,这是一个如何面对老龄化所来的机遇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沉着冷静,理论分析,科学对待。
二、通州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一)居家养老政策支持
2008年,结合通州区的实际情况,通州区老龄办就市老龄办出台的《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办法》中的11项优待政策涉及到的相关责任单位予以任务分解,在综合各责任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区老龄办草拟了《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意见》(征求意见稿)。该意见已经区政府同意并转发出台了通州区《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实施意见》。2010年通州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落实<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中提出了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的为老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居家养老各项经费补贴有了制度保障。对政府援助补助对象进行提档扩面,进一步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办理程序,迈出向社会组织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第一步。
经过几年的实践,一步一个台阶,我区居家养老服务构架已经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由传统型、零散型向社会化、专业化转变。
(二)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需求
2015年4月,通州区老龄办开展的居家养老调研显示,居家养老还是大多数老人的首选,老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照料需求要求助于社会服务。我们在调研中总结出以下几类:
1、日常生活照料、家政服务。从收入来源上看,有离退休费和企业养老金补贴的老人对提供有偿生活照料有比较强的接受意愿,此类人群资金充裕且老人对资金有足够的支配权,所以这部分人接受有偿服务比较高。而没有子女帮助的老人,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均表现出有非常明显的倾向去购买收付费性服务。另外,子女与老人的居住地距离的远近也影响着老人对购买服务的意愿。统计结果显示,子女离父母越远,老人就有更强的意愿采购各种照料服务。老人接受子女“反哺”式家庭照顾功能日益弱化,而机构养老又是有限的,所以社区照料需求应运而生。
2、文体娱乐、休闲类活动。在老年人活动中心座谈中了解到,绝大部分老年人认为参与文体活动是非常必要的,有的老年人每天都要坐公交车或骑车赶到活动中心日参加象棋、扑克等活动。可见,老年人对于文体娱乐的需求是比较大的,因为文体活动既能满足他们与人交流的精神需求,也能满足他们的健康需求,他们盼望政府能建设更多的老年活动场所,更希望有专业的团队组织健康向上日常文体娱乐活动,如歌舞、棋牌、集邮、收藏、书法、绘画、写作、手工制作等等。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活动,有助于健康老龄化的实现、有利于发挥老年人的潜能,有利于提高老年人闲暇生活质量。
3、老年餐桌服务。调查显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牙齿功能退化、味觉相对弱化、独立做饭能力较弱,再加上老人行动不便、购买物品炒菜有一定困难、子女同吃的问题难以调和;现行的餐饮除了养老院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饮食特点开设的“老年餐”外,目前市场上的老年餐桌,一般由面向中青年人营业的餐厅兼营,普通餐厅相对于老年餐桌普遍存在价格相对较高、量大难以吃完、难符合老人口味、无法兼顾老人营养配餐、就餐环境没有考虑老人的需求等问题,老人对普通餐厅的满意程度很低。故针对老人推出的让老年人满意的餐饮需求市场相对较大,但是现阶段老年餐的供给却严重不足。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反映,老人依然对老年餐桌有很高的兴趣和期待,可以推断,老年餐桌对老年人来讲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4、精神慰藉、倾述需求。我们发现老人对生活条件感到满意,但更渴望与他人交流,因为他们大多赋闲在家,离开了熟悉的群体,交往圈子明显缩小,很少走出家门参与开放性活动,所以他们想找人聊聊天,通过人际交往获得信息,得到感情宣泄。人到老年,精神需求日益凸显。我们需要专业的人士提供社会支持,帮助老年人解决各类个性化的精神需求。
三、通州区居家养老问题分析
(一)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意识淡薄
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缓解政府负担和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现实出路。2010年,通州区形成了区、镇、村三级居家养老组织架构,分工负责居家养老各项工作,但宣传力度不够,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意识还比较淡薄,群众参与居家养老积极性不够、参与率不高;推动工作欠力度,有些地方的居家养老工作简化成了发放居家养老补贴,具体服务行为甚少。今年,我区为着力解决涉及老年群体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积极营造老龄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展开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全力打造老龄事业新局面。(1)开展首届通州区敬亲孝老“十佳百颗星”评选命名活动。即包括:十大寿星、十佳老伙伴、十佳老有所为之星、十佳好儿媳(女儿)、十佳好女婿(儿子)、十佳小孝星、十佳为老贡献之星、十佳为老服务志愿者、十佳为老服务先进单位共九大类特色评选活动。作为我区敬亲孝老老龄品牌之一,旨在达到全社会营造敬亲孝老宣传的目的,形成我区敬亲孝老典型评选的特色活动。(2)开展“孝心万日行” 系列主题公益活动。一是通过不同形式、主题的活动,为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爱心平台,吸引、号召社会各方力量关心关爱老年人,参与和支持各项老龄事业;二是通过活动吸引更多老年人积极参与,让老人们在参与中获得快乐、健康、知识。(3)开展多种形式的典型事迹宣传活动。以“孝星”和示范单位、“十佳百颗星”评选活动为载体,组建不同形式的“孝星”事迹宣讲团,举办“孝星”事迹文艺汇演、讲“孝星”故事和“孝星”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的“孝星”事迹宣讲活动,深入部队、学校、城乡社区进行孝老事迹宣传,广泛开展新时期孝文化传播,继续在全区各界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孝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资源缺乏
养老基础设施薄弱,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城区内因受场地、用房紧张等客观条件限制,基础服务设施功能不完善、规模小、档次低,老年服务设施建设滞后。能够承担居家养老服务的民间机构和社会组织发展滞后。服务资源缺少整合,一些社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等养老服务资源分属不同部门条线管理,利益关系存在矛盾,缺少有效协调整合。
(三)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专业水平弱
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少社工人员积极参与。目前虽然各镇、区都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但因受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等影响,数量和质量严重不足,服务人员年龄偏大,大部分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缺乏专业服务知识,只能从事一般的家政服务和简单的照顾等,难以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严重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质量。另外,现在也涌现了一批居家养老志愿服务队伍,但也是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服务面比较狭窄。志愿服务还存在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专业化服务程度不高等问题,如心理咨询、健康护理等难以开展,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养老需求,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通州区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探索
由于居家养老是新事物,发展中有不足和问题是必然的,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积极探索符合通州区发展实际的居家养老社会化新途径作为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与实践:
(一)政府搭建平台
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转变职能,成为宏观指导者、管理者和监督者,把握居家养老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宣传居家养老服务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制订发展规划、建立配套制度、制定统一标准、实现规范管理、建立监督评估体系,真正形成既严谨又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居家养老服务规则体系。今年,居家养老被列为政府实事工程,我们在大力建设日间照料和助餐点外,着重在运营模式、服务机制、可持续化发展上做好研究指导。
(二)社会组织操作
社会组织是受政府委托,具体组织和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主体,具有政府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通州将继续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在增加养老助残餐桌、托老残所和为老服务示范单位数量基础上,不断加强对为老服务单位的监督管理,促进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同时,继续做好三级居家养老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在去年试点基础上,加大建设力度,通过整合属地资源,新建、改建、扩建等多种形式,争取完成2家街乡级,14家村居级居家养老管理服务中心的建设。
(三)市场化运作
居家养老属于新兴事物,市场化还处于初期摸索阶段,零碎的、小范围的服务不能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通州区积极倡导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提倡“花钱买服务”的消费理念,逐渐引导老年人树立对居家养老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提高养老服务市场的需求,不断培育一个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同时,各项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积极跟上,调节好市场供需矛盾,以“购买服务”、“委托”等形式,主动将老年人的有效需求与服务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规模化、市场化。
(四)专业化服务
通州区从培训、福利待遇和信息化管理等环节入手,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组织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与相关院校、专业服务机构合作,对招募的养老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培训,确保他们掌握基本的护理、康复、心理知识和技能,使老人住在家里,也能获得专业化的生活照料、家庭病床等服务,走进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能获得营养配餐、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个性化服务。目前,全区只有两个街道有26名养老(助残)员,数量远远不够。今年,通州将研究制定养老助残员招聘办法,加大招聘力度,到“十二五”末,按照《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通州养老助残员人数要达到450人,使77%的村(居)各拥有一名专职养老(助残)员。今年,通州还将对全区空巢、失独、孤寡、特困等特殊老年群体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解决特殊老年群体生活问题。包括与区慈善协会联合,每年有针对性地开展空巢、失独、特困、孤寡老人的分类救助等。此外,还积极探索结合社会工作人才建设一支居家养老为老服务力量,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优势,助推专业化服务,为老年人提供长期稳定的规范服务。
正文共:6007字 [参考文献]
[1] 许义平,何晓玲.现代社区制度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192.[2]孙泽宇 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上海工会学院公共管理系 [3]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2008年。[4]陈功1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 [5]吴国卿1居家养老和社会化服务〔J〕1社会保障制度, 2001,(4)1 [6]杨宗传1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1经济评论, 2000,(3)1 [7]谢泽宪1中国城市老年社会福利服务之反思〔J〕1中国民政, 2002,(8)1 [8]林戈1建立家庭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J〕1人口研究,1999,(2)1 [9]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载《经济评论》,2000年第3期。[10]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1]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司,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和就业统计分析技术.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12]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人口研究.2005;06.[13]陈可冀等.积极应对我国老龄问题的建议.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05.
第五篇: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及其对策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在人类迈入21世纪的今天,人口老龄化、老年人问题正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人口老龄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问题不再仅仅是家庭问题,更是我国目前必须正视和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正确认识老年人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好这一问题,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至关重要的一环。本论文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进行思考,探讨其形成的原因、特点、影响及中国养老的对策。本论文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养老应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
关键字:人口老龄化,中国养老,对策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由于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出现了老龄化趋势。1982年以来,我国老年人比例上升,青少年比例下降,老龄化开始加快。1987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5%。到1990年末,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为6418万,占总人口的5.6%。200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到7.13%,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根据人口统计学推算,到2010年,这一人口将突破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8%;到2020年,老龄人口将超过1.5亿,占10%以上;到2030年,这一人口将超过2.5亿,占总人口的16%。21世纪中国人口将进一步老化,老年人口的增加和生产人口的减少,必定会对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中国养老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认识
对事物的认识直接决定我们对事物的态度,从而决定了我们的观点和行动。从哲学角度来看,对事物的认识要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也是人类对事物认识的升华。因为,正确的措施、高明的决策完全取决于对事物认识的深度。认识越深,决策越高。对待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问题,那么首先让我们从理论上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及划分
人口老龄化就是老年人口占在总人口比重增加的过程。其划分的方法可分为:
1、按60岁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12%比例划分。
2、按65岁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7%的比例划分。
3、用综合指标确定老年型人口,确定进入老龄化的方法。若0-14岁人口不到总人口的30%,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老少比为30%以上,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这样的人口便属老年型人口了,便是进入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把老龄化起点规定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其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0%
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以上时,人口年龄类型为老年型。
(二)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1、直接影响因素
人口从高出生、高死亡向低出生、低死亡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一定会引起人口老龄化。
(1)死亡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死亡率将改变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死亡率下降会对人口年龄结构存在两种不同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在死亡率下降的初期,首先使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存活率上升,这相当于出生人数增加,人口年龄结构出现年轻化。另一方面是当死亡率继续下降时,老年人口的死亡率下降,寿命增长,使老年人口的数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相应增加,必然导致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因此,死亡率的下降,可使人口年轻化,也可使人口老龄化。在死亡率下降初期会使人口年轻化,但当死亡率降低到较低水平时,进一步的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作用将超过其使人口年轻化的作用。
(2)生育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生育率下降对人口年龄结构的作用大大超过死亡率下降对年龄结构的影响作用。因为生育率下降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基本因素。当生育下降,出生人口逐渐减少,年轻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致使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逐年增加,必然会发生人口老龄化现象。
2、间接影响因素
(1)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会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同时使经济遭到损失,生活水平下降,甚至发生饥荒,引起人口迁移和妇女生育率下降,这必然对人口老龄化有一定的影响。
(2)政治因素的影响。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可以大大降低妇女生育水平。出生人数相对减少,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3)文化因素的影响。人口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生育率水平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一般来说,人口文化素质越高,生育水平越低,反之,人口文化素质越低,生育水平越高。
(4)经济发展水平也对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因为死亡率的下降、人口寿命的提高都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例关系,生育水平的变化同样也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老年人口规模大。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1998年底,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达到12.48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9.7%左右。
2、老年人增长快,老龄化发展迅速。根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递增速度为2.5%,而我国65岁老龄人口从1990年的6310万人增至2000年的8811万,平均增长3.4%,明显高于世界平均速度。我国1982年时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91%,而到了2000年上升到6.96%,增长2.05个百分点。从4.91%上升到6.96%,我国用了18年时间;日本用了20年时间;瑞典则经历了40年。可见我国老龄化进程的速度非常迅猛。
3、地区之间、城乡间地区差异大。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总的格局是城市地区快于农村地区,汉族地区快于少数民族地区,东部地区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到1998年底,已经有近一半的省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或基本接近10%,率先成为中国首批老年型省区。从中国人口老化的地区差异上看,中国人口目前自东向西开始老化,而且速度将越来越快,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灰色浪潮”就将席卷全国。
4、人口老龄化是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同步进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可以大大降低妇女生育水平。生育率的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共同下降促使人口老龄化,因为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逐渐减不少,年轻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同时,死亡率的不断下降又使人的寿命不断延长,致使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逐年增加,必然会发生人口老龄化现象。
5、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出现。据了解,世界上各市地多发达国家的老龄化都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达到富裕水平后到来的,瑞典、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已达1—3万美元。而我国现在开始进入老龄化,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世界中下等水平。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我国则是未富先老,经济发展速度赶不上人口老龄化速度,应对的压力相应就要大得多。
6、人口老龄化是在家庭功能弱化,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到来的。
二、对我国养老问题的分析
进入老年型社会这样一个事实提醒着我们和我们的社会,老龄问题将是21世纪最严峻的问题,如何为老人创造一个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居住环境,将是国家和政府以所面临的挑战。
(一)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预测
我们展望一下本世纪人口老龄化的新情况。
预计本世纪我国老年人在2015年前后达到2亿,在下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我国老年人口,由一直只占世界人口1/5会逐步提高到1/4。在老龄化高峰时我国老年人将在4亿以上,占全国人口1/4,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在8000万-1亿,占60岁及以上
老年人的1/5以上,届时我国的经济也会比现在有很大的发展,但按人口平均仍然是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今天国民生产总值只占世界的3.5%,现在负担着世界20%的老年人,物质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困难仍是很大的,决不能认为“老有所养”已不成问题。因为21世纪,高龄老人群成几倍的增长,那时老有所医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问题会更加突出,但老有所养(含老年健康维护)问题的重要性始终是居首位的。尽管本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在进入21世纪前夕仍有几千万贫困人口,其中贫困地区的老年人又是贫困人口中的底层,因为他们是发病率、患病率最高的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因病致贫的老年人家庭将会带进21世纪。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的影响
1、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劳动人口的负担。这一负担主要由劳动力年龄人口来承担,因而对于劳动力年龄人口来说,其负担越轻,对社会经济发展越有力。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从而使积累基金的比重减少。假定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不能快于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话,那么,人口老龄化所引起的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的比例的变化,势必影响甚至制约人均消费基金水平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2、人口老龄化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量增加,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老年人大都身体状况不佳,且年龄越高,身体状况不好的人越多。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必然对医疗设备及其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对保健药品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国家每年需要为老年人支付比成年人和青少年高得多的医疗费用。
3、人口老龄化使家庭消费负担加重,家庭人均收入水平降低。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家庭中老年人口增加,年轻人口减少,或者家庭中只有老年人而没有年轻人。老年人身体状况不佳,部分老年人无退休金,使家庭在老年人生活及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大大增加,必然导致家庭消费负担加重,家庭人均收入水平降低。
三、中国养老对策
基于以上原因,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才是我国养老问题的正确选择。
(一)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
随着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社区养老社会化是城镇工作的重点,社区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越来越迫切。这个体系的建设,要以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围绕“五个老有”的要求,加强疾病医护、生活服务、精神慰藉、文化体育、老年参与社会等硬件和软件的建设。硬件建设要按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梯度发展。软件方面要完善服务体系,增加服务项目,抓好物业管理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伍、鼓励低龄老人
为高龄老人或患病老人服务,以创造居家养老的新环境。
(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养老保障是国家依法对老年人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它包括老年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这三者构成完整的老年社会保障,老年社会保险是它的核心。国家在“九五”期间,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制;农村逐步建立以个人储蓄积累养老保险为主,国家集体给以必要支持的社会保险和家庭保障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等;城镇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制度创新,需要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对待,以保障老年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利。
(三)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1996年10月中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老年法》规定了老年人在家庭生活和社会中基本权益及保障,以及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权利。它的制定和实施,为亿万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了切实的法律保障。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陆续制定《老年保健法》、《老年参与社会法》、《养老福利设施管理条例》等法规,加强安老养老制度建设。
(四)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
中国目前还处于由家庭养老保障向社会养老保障过渡的阶段,特别是在农村,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现传统的家庭养老逐步向社会养老的部分转变是一种必然趋势。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传统和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来说,要保证老年人安度晚年,不论现在还是将来,走家庭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道路,是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正确选择。我们这里所说的居家养老不是与“家庭养老”、“机构养老”、“老年公寓”、“社会化养老服务”等并列的具体养老形式,而是一种养老模式的总称,即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道路,积极创造形成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逐步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家庭保障安全网、社会养老服务安全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网。
参考文献:
1、申斯迎:《人口社会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174页。
2、刘少杰、李荣德、林兵:《社会发展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225页。
3、高文新、崔凤、吕淑文:《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136页。
4、李云福:《老龄化趋势对吉林省养老保险的影响及对策》、《劳动保障世界》、2003年、第5期、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