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期最新部编教材8年级语文教案 第4课 灯笼

时间:2019-05-14 22:5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上期最新部编教材8年级语文教案 第4课 灯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上期最新部编教材8年级语文教案 第4课 灯笼》。

第一篇:2018年上期最新部编教材8年级语文教案 第4课 灯笼

第4课 灯笼

【教学目标】

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教学重点

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斡旋(wò)

幽悄(qiǎo)霍骠姚(piào)怅惘(chàng wǎng).....

2.词语解释 斡旋:调停,调解。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幽悄:幽深寂静。

3.走近作者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边听边思考:

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交流点拨】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第二课时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交流点拨】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步骤四 理解语言 探究写法

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第11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交流点拨】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怎样理解作者围绕“灯笼”所抒发的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板书设计】

灯笼

指夜路、暖人心

爱灯笼凭今吊古爱国情

忆祖父、母亲忆灯笼

念乡情、民俗

第二篇:2018年上期最新部编教材8年级语文教案 第2课 回延安

第2课 回延安

【教学目标】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学习运用比兴方法和修辞方法。3.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学习运用比兴方法和修辞方法。【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源泉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搂(lǒu)

白羊肚手巾(dǔ)

糜子(méi)...黍类(shǔ)馍(mó)喘(chuǎn)...眶(kuànɡ).2.词语解释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又„„一„„”的意思。

二十里铺:延安城东的一个村子。1945年作者和其他革命干部离开延安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延安群众曾经欢送到那里。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留脚印:课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那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迹。

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内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3.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家庭出身贫农,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1942年 5月,贺敬之同志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老师提出要求:这首诗较长,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注、意停顿。

2.把握感情基调。

【交流点拨】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3.提问:本诗有五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节的主要内容。【交流点拨】

第一节: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第二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节: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第四节: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把握情感

1.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交流点拨】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2.诗的第一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 【交流点拨】

作者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思乡近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

一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要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进一步展示出作者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念的表现。

3.读诗,想想第二节的比喻修辞运用有什么与众不同? 【交流点拨】

“亲山亲水有亲人”这一比喻密不可分,尤如看到家乡的山、水,亲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

而“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

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步骤四 理解语言 探究写法

1.第三节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交流点拨】 ①炽热的阶级感情;

②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 ③夸张、比喻连用。、2.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交流点拨】

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此外还用了夸张和比喻修辞,表明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

3.第五节诗人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交流点拨】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4.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叠字词语,按上述类别加以分类?

【交流点拨】

①表事物的有:树根根,羊羔羔,眼眶眶,娃娃等。

②表数量的有: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

③表情态的有:紧紧儿,飘飘,团团,高高地,滚滚等。④表颜色的有:白生生等。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从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2.拓展延伸

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的创作既需要作者有满腔热情,更需要作者有雄厚的文学素养。贺敬之作为一个创作数量不多的诗人,二十多年来只有《放声集》一册不很厚的诗作,但它们大多有较高的质量。贺敬之是我国有严谨创作态度的诗人。、【板书设计】

抒写——感触

追忆

——生活回延安描绘——场景课后反思描画——面貌展示——征程、查漏补缺

第三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教案

4《灯笼》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过程与方法

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

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逢年过节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那么它还有着什么样的象征和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的特点

2以“灯笼”为线索,理清文章叙事脉络.3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三、文化常识

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1800对年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灯笼不仅有照明的作用,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现在,灯笼又逐渐在家居装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划分层次

1-2总写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回忆 3-6具体写对灯笼的一些回忆

7-11从文化的角度写作者由灯笼生发的联想 12抒发作者现实中的感慨

(二)疑新探究

1、第一段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1)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2、第四段单独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提示读者有一叙事,另有调整文章节奏的作用,是读者从上文打断的文字叙述中跳出来

(2)在内容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对母亲的回忆

3、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1)灯笼寄托着作者对祖父、母亲等亲人的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4)记录、传承家族历史

(5)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最后一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热烈的歌颂了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自己能够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盼,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又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击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四、分析本文写作特色

1、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作者以“灯笼”为线索,顺着自己的思绪,具体记叙了记忆中一些和灯笼有关的事情。包括灯笼所承载的对祖父、母亲的情感,与灯笼相关的乡情民俗,以及现实社会中自己的一些感慨等,层层递进,使灯笼在文章中所承载的作者赋予其的含义一层层地展示出来。

2、语言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

本文语言文白相间,既富有雅致,又不会过于通俗。比如“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句中的“锵然”“古远”等词的运用,使得文章耐人寻味。而大量的诗词典故的运用,也使得文章的文学色彩更加浓厚。比如“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一句,就化用了宋朝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状词以寄之》里的诗句。

五、课堂小结

作者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自己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从情感、文化等不同角度表达了灯笼对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现了作者与时代共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第四篇:2018年部编教材语文8年级下教案第12课 《诗经》两首

第12课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课时计划】 3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关雎》,第二课时完成《蒹葭》。第三课时完成作业与背诵

第一课时

学习《关雎》 情景导入

雎鸠啼鸣,荇菜差参。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成《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雎(jū)

鸠(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荇(xìng)寤寐(wù mèi)

芼(mào)

.........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芼:挑选。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名词做动词用,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②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交流点拨】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这一节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三节第四、五节写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2.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交流点拨】

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两边来。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

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合作探究

步骤三 精读课文 理清层次

1.全诗共5个小节,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

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姑娘,从而引起爱慕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章(2~3节)描写小伙子想追求那位姑娘,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第三章(4~5节)描写小伙子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2.《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想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步骤四 细读课文 探究写法

《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起到什 么作用?

【交流点拨】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是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当堂演练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关雎》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2.拓展延伸

中国文字史上的“第一” 【交流点拨】①《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②《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板书设计】

所听:关关雎鸠所见:在河之洲托物起兴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关雎寤寐求之——追慕之心相思之苦辗转反侧——相思之苦琴瑟反之——亲密相爱梦幻之乐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第二课时

学习《蒹葭》

情景导入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部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蒹葭(jiān jiā)溯洄(sù huí)晞(xī)

湄(méi)跻(jī)涘(sì)

沚(zhǐ)坻(chī)..........

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溯洄:逆流而上。溯游:顺流而下。晞:干。阻:险。跻:高。坻:水中的陆地。涘:水边。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2)词类活用 道阻且右(方位名词,作形容词,弯曲).

(3)古今异义 道阻且右(古义:弯曲;今义:右边,表方位).白露为已(古义:干;今义:已经).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感受音韵美。

(1)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交流点拨】音韵美表现在:

① 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

②作品押韵:第一章押“ɑng”韵,韵脚有苍、霜、长、方、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③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3)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2.感知内容大意。

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比。

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

【交流点拨】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表现了一位痴心、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合作探究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凄清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2.诗歌中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交流点拨】“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点拨】感情基调: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理由:渴慕倾心于伊人,执着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4.《蒹葭》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点拨】诗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步骤四 探究写法 比较阅读

(一)写法探究 1.《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哪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诗歌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凉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出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每章景物描写都有不同。

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

第二章“白露为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的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使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2.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咏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二)比较阅读

1.《关雎》《蒹葭》都可看作是爱情诗,它们的写作手法相同吗? 【交流点拨】《关雎》一诗重在“叙事”,从中可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蒹葭》比《关雎》情感意味更浓。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2.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蒹葭》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欲见不得的焦急怅惘的心情。

第三课时

当堂演练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人。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2.拓展延伸

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交流点拨】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晨露消散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3作业

背诵两首诗

【板书设计】

蒹葭:苍苍——萋萋——采采景物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

景色迷离,距离遥远)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追求之路:阻且长,阻且跻,阻且右

结果: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 7

第五篇:2018年部编教材语文8年级下教案第11课 核舟记

第11课 核舟记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句式。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惊现宁波,消息传出后,文物界、收藏界纷沓而至。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今天,我们有幸一睹芳容,让我们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去开开眼界。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器皿(mǐn)

罔(wǎng)

贻(yí)

八分有奇(yòu jī)二黍许(shǔ)箬篷(ruò).......髯(rán)石青糁之(sǎn)不属(shǔ)

诎(qū)椎髻(zhuī jì)楫(jí).......

2.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①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②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2)一词多义

巧人曰王叔远(奇妙)明有奇.①奇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奇巧人曰王叔远(与“无”相对)明有.②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为.③为 中轩敞者为舱(是).(头,右端,名词)东坡右手执卷端.④端

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形容词). 3.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选编的《虞初新志》。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学生思考: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什么?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是什么?

【交流点拨】词:奇巧。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

2.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交流点拨】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第一课时

合作探究

步骤三 精读课文 理清顺序

1.这是一篇古代的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何特征? 【交流点拨】核舟。奇巧(体积小,构思巧,雕刻的人物、字数量多)。

2.说明顺序是怎样的?请具体说一说。

【交流点拨】①空间顺序:中——头——尾——背。②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船尾。先主后次——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船头是主、船尾是次;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

步骤四 细读课文 深层探究

1.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一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

2.工艺品核舟艺术之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交流点拨】一是用料体积极小,二是所刻事物繁多,三是刻物情态毕备。课文原句: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核舟上为什么要雕刻苏东坡《前后赤壁赋》中的文字?

【交流点拨】是为了突出工艺品“核舟”的内容是“盖大苏泛赤壁”。

4.哪些内容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

【交流点拨】作者的构思极为巧妙,如借助“山高月小”等十六个字,很容易使读者想象散文《赤壁赋》《后赤壁赋》里的意境。再如“如有所语”“若听茶声然”等神态毕现,使人回味无穷。

5.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交流点拨】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 真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从语言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当堂演练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本文所写的“核舟”是明代果核雕刻珍品。原材料只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典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巧妙,形象逼真,显示了我们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核舟”本是静物,却被作者表现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这有赖于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准确刻画,由此看来,《核舟记》与“核舟”可谓双璧交辉,相映成趣。

2.拓展延伸

联系课文,探究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1)找出文中的数词并分析其特点。

【交流点拨】八分有奇。左右各四,共八扇。船头坐三人。横卧一楫。为字共三十有四。苏黄共阅一手卷。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也就是说,数词+名词。而现代汉语中则有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形式。

(2)说说文言文数量词的翻译并解释上面句中数量词。

【交流点拨】文言文中数量词翻译时:① 省略的量词应补出。② 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板书设计】

中间:上有箬篷,旁有小窗,刻有十六字船身船头:佛印(右)——苏(中)——黄(左)核舟记船尾:一人仰面,一个听茶声船背:顶部——题名(十四字)——篆章(四字)3

下载2018年上期最新部编教材8年级语文教案 第4课 灯笼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上期最新部编教材8年级语文教案 第4课 灯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年部编教材语文8年级下教案第10课 小石潭记

    第10课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作品,能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对自然景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描摹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教案[推荐5篇]

    4《灯笼》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部编8年级下册《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

    六年级语文教案第4课

    4*索溪峪的“野” 第一课时 2013年9月13日 周二 总第7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恶作剧、不拘一格、年过花甲”等词语。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

    4 邓小平爷爷植树 教材分析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从那时起,祖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展开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画卷,走进了万象更新的......

    部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消息二则 1.了解消息的要素和消息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2.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3.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

    部编教材语文教学计划

    部编教材语文教学计划1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本册第二个集中识字单元,由《动物儿歌》 《古对今》 《操场上》 《人之初》4 篇课文组成,旨在通过集中识字的形式,完成识字任务。......

    部编教材第13课 五四运动

    部编教材第13课 五四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经过、口号等基本情况;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分析理解五四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