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公报

时间:2019-05-14 22:07: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公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公报》。

第一篇:2011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公报

2011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公报

201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人口计生系统会同相关部门,立足全局,扎实工作,努力开创人口工作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人口环境,“十二五”开局良好。

一、人口调控目标顺利完成

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末,全国总人口13.47亿人,全年出生人口1604万人,自然增长率4.79‰,年度人口计划目标顺利完成。已婚育龄妇女人数继续增加,人口计生统计报表显示,全国已婚育龄妇女27769万人,比上年增加442万人。

图1 2006-2011年已婚育龄妇女人数

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顺利推进。启动第二批试点,覆盖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的220个县(市、区)。为182万名农村计划怀孕的夫妇提供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地区目标人群覆盖率达78.6%;对筛查出存在影响优生相关风险的人群全部进行了针对性咨询指导。

出生人口性别比连续三年下降。大力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综合治理工作,强化高层倡导,举办系列专题培训和宣传活动;完善利益引导,加大对计划生育女儿户保障力度,规范合理服务、细化孕产期服务流程;加强对重点省(区)的督导,加强考核评估,制定“十二五”期间考核评估办法;联合公安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全国妇联等部门启动全国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2011年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8,比上年下降0.16。

图2 2006-2011年出生人口性别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全国“一盘棋”工作机制基本建立。组织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贯彻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各省法规制度逐步完善;流动人口计生协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基层人员配备、经费保障、能力建设不断增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覆盖率达到85%以上,育龄群众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不断提升,27个省实现了与国家流动人口子系统的对接,全国流动人口各类协查、通报信息的月交换量约100万条,信息反馈率、接收率达到80%以上。泛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和西北四大区域协作制度进一步完善,流入地和流出地信息及时沟通、服务动态跟踪协作机制进一步健全。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惠民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2011年将“半边户”农村居民一方纳入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将三级以上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人员纳入特别扶助制度,并建立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三项制度”共投入资金42.7亿元,农村奖励扶助制度受益446万人,“少生快富”工程受益8.3万户,特别扶助制度受益54.3万人。扶贫开发、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相关政策与人口计生政策的衔接得到加强。

图3 2006-2011年“三项制度”投入资金

图4 2006-2011年“三项制度”受益人群

说明: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以人计,少生快富以户计。

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和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围绕中央关于加 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和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任务,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开展人口管理体制、人口自身发展态势、家庭发展问题、“刘易斯拐点”与经济增长持续性等课题研究。研究形成的系列成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人口信息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国已集中12.7亿人的个案信息。在54个地区启动信息采集机制创新试点工作,广泛开展统计数据质量信得过活动,信息质量不断提高。

科技创新和优质服务再上新台阶。人口计生科技创新发展思路和研究重点被列入《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人口计生系统避孕节育基础研究和新技术、新方法以及相关研究不断深入。6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个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2个973计划项目均已成功立项。“国家人类遗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得到批准,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工作进展顺利。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质提速,国优单位已经达到1336个,占全国县级单位的46.7%,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地震灾区再生育任务圆满完成,截至2011年底,已有4168名妇女成功再孕,占子女伤亡家庭有再生育意愿和能力的96%,其中3194个婴儿健康出生。

依法行政工作稳步推进。继续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体系,做好“五五”普法总结,发布人口计生系统“六五”普法规划。指导各地开展诚信计生和万村(居)示范活动,全国已有1500 多个县(市、区)基本实现诚信计生,评选出第二批2062个全国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推动建立人口计生依法行政长效工作机制,启动全国人口计生依法行政示范乡镇(街道)创建活动,为第一批548个全国人口计生依法行政示范乡镇(街道)授牌。规范和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印发《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监督规定(试行)》。开展行政执法检查,组织全系统开展基层文明执法、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情况和农村计划生育乱罚款问题专项检查,清退违规收费,撤销违规文件,并追究责任人的责任,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建党90周年、建委30周年、十七届六中全会等重要活动期间的信访接待处理工作,加大积案化解和重点难点问题破解力度,确保和谐稳定大局。

宣传教育活动取得积极进展。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推进人口文化建设,举办中国家庭人口文化摄影大赛,推出一批弘扬婚育新风、倡导家庭和谐的优秀摄影作品。开展提升家庭发展能力建设研究课题,优化户外宣传环境,树立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良好形象。全面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明确“十二五”时期工作任务,落实项目经费。着力提升藏区宣传服务水平,促进藏区群众改善生殖健康,编辑出版《雪域晨曦——川滇藏人口健康促进项目纪实》。深入推动党政干部人口理论教育,强化高层倡导,在中央党校开办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示范市党政领导首届人口工作专题班。加强人口教育基地建设,建立全军和武警部队计生领导小组人口理论教育基地。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妥善处理热点敏感问题,不断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成功举办“7·11世界人口日”纪念大会、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及第二届全国十佳自强女孩评选等重要社会宣传活动。

人口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积极开展高层互访和政策对话,参与国际人口事务的讨论,展现我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经验,不断提升我国在人口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召开国际人口预测软件推介边会,举办中国—东盟人口与家庭发展论坛,与世界银行合作举行《中国的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报告发布会,组团赴韩参加第二届中日韩老年人家庭保健研讨会,与国际人口方案管理委员会合作举办发展中国家非政府组织能力国际研讨会。中国/联合国第七周期生殖健康/人口与发展项目正式启动,中日新一轮家庭保健项目启动,中德流动人口项目和政策对话项目启动,西班牙基金文化与妇幼保健子项目、中澳中西部妇女生殖健康权利项目、中日韩合作等项目顺利开展。在人口领域的双边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扩大,中法、中英、中荷均就相关领域展开合作。人口领域南南合作与南北南合作取得显著进展。

三、人口计生事业保障机制得到加强

综合改革深入开展。协调将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改革纳入国家重点领域专项规划草案。研究深化综合改革的思路和路径,将综合改革与各项业务工作及国际合作项目紧密结合。总结推广基层经验,对天津、陕西、新疆、江苏无锡等地创新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模式、构建统筹协调机制、完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理顺人 口管理体制等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和宣传推广。启动第三批综合改革示范市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创建幸福家庭活动,提高家庭发展能力,32个试点地区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全面开展,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基层基础建设继续推进。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取得积极进展。县乡服务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国60%的县站、50%的乡站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六千人才工程”顺利实施,“科技大练兵活动”广泛开展。实施“强基提质”工程,加强县乡人口计生服务机构管理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对各级人口计生干部的轮训,在职学历教育顺利推进,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人口计生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加快职业化建设,组织加强生殖健康咨询师培训工作,为各地培养了350名师资。为2010年通过全国统考的1.8万人发放生殖健康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2011年通过全国统考的有1.5万人。

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经国务院同意,与财政部联合制定发布《关于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投入保障机制的意见》,确立了“财政为主、稳定增长、分级负担、分类保障、城乡统筹”的基本原则,将人口计生经费按照支出功能分为利益导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管理运行四大类,继续坚持“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的基本要求,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合理划分人口计生经费类别,建立和完善经 费分级负担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筹资体制。

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五型机关”建设,组织实施“走出机关、服务基层”系列工作和“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改进人口计生系统窗口单位服务作风,提高办事水平,国家人口计生委机关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单位”。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全国人口计生系统廉政书画比赛等活动,强化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查找廉政风险点,制定防控措施,完善制度措施,坚决防治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深化“阳光计生行动”,57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单位”,推动阳光计生行动规范化。

第二篇:2009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公报

2009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公报

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

2009年,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进一步解放思想,拼搏进取,扎实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迈出重要步伐,继续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人口环境。

一、人口规划目标执行总体顺利

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国家统计局数据、人口计生统计报表、120个监测点调查等来源数据表明,近几年人口变动态势基本平稳,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2009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35亿,比上年末增加67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15万人,出生率为12.13‰;死亡人口943万人,死亡率为7.08‰;自然增长率为5.05‰。2006年以来,受年龄结构影响,已婚育龄妇女人数增加(见图1),加之夫妻双方为独生子女可以生育二孩家庭比例的提高,出生人口略有增加(见图2)。

图1 2006~2009年已婚育龄妇女数

资料来源:国家人口计生委统计报表数。

图2 2006~2009年出生人口数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

出生人口性别比攀升势头初步得到遏制。各级各相关部门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职责和任务进一步明确,各地扎实开展关爱女孩行动,采取重点县监测管理、探索建立出生实名登记制度、提供孕产期全程服务管理、推动区域协作查处“两非”行为、建立计划生育女儿户家庭社会保障制度等系列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强的措施,在部分地方村民民约修订工作中加入性别平等、维护计划生育女儿户家庭合法权益的内容,综合治理力度明显加大。综合分析各方面数据显示,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攀升势头趋缓。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出生性别比为119.45,比2008年下降1.11个点,“十一五”以来首次出现下降(见图3)。

图3 2000年来出生性别比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数。

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全面推进。结合部门职责、工作特点和网络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优生促进工程”,推动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深入开展。以县、乡、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和人口学校为阵地,以计划怀孕夫妇为重点,将优生科学知识普及到户到人,为计划怀孕夫妇提供科学规范的、个性化的孕前优生指导服务。各地积极探索“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专家支撑、群众参与”的出生缺陷预防工作模式。“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省份由8个扩大到12个,试点地区人群覆盖率最高达87.4%。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得到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稳步推进,推动建立“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工作机制。按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全国“一盘棋”、“三年三步走”工作部署,大力推进省内“一盘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颁布实施,制定相关配套文件和制度,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构、人员、经费得到加强。各地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出“一站式”、“一证式”、“网格化”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区域协作和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深入推进。启动了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试点工作,初步完成了全员流动人口信息省级集中和跨省个案信息上报等任务。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三项制度”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奖励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720元,“少生快富”工程范围扩大,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稳步实施。积极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与相关经济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新农保与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的衔接。计划生育保险试点顺利推进。推进各地完善和落实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奖励政策。计划生育家庭得到更多实惠,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自觉性进一步增强。2009年,“三项制度”中央投入资金12.65亿元,直接惠及265.50万人。其中: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中央投入9.25亿元,惠及221万人;“少生快富”工程中央投入1.72亿元,受益家庭7.18万户;特别扶助制度中央投入1.68亿元,扶助22.86万人。(见图4)

图4 2004-2009年三项制度进展情况

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与信息化工作进一步深化。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理论、人口因素对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影响等人口发展重点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地震带、边境地区及国家重点规划区域等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已经启动。人口发展战略与“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正按计划推进。与高校合作研究机制进一步得到加强。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一期工程完成建设目标,通过竣工验收。人口信息整合和利用进一步深化,人口宏观管理及决策支持能力不断提升。全员人口信息管理工作加快推进,已有17个省基本建立全省统一的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并初步实现省级数据集中。区划代码应用管理工作深入开展,人口计生与公安、民政、卫生、统计等部门信息共享稳步推进。积极参与“六普”工作,开展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和基础信息核查工作,努力提高人口计生统计质量。

优质服务继续提质提速。2009年新增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199个,全国“国优”单位达到918个,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覆盖率从2005年的12.23%提高到32.11%。(见图5)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西部地区整体推进的格局正在形成。四川地震灾区再生育技术服务工作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已有2980名妇女再孕,1789个婴儿健康出生,并有3例辅助生育技术孕育的婴儿出生。积极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确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性质。全国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进展顺利。国家人口计生委、公安部、卫生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等7部门共同开展全国计划生育药械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有效规范了计划生育药械市场。

图5 2005-2009年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覆盖率

依法行政工作扎实开展。召开全国依法行政会议,明确依法行政的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依法行政重点难点问题调研和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开展,行政执法有关制度和程序逐步建立完善。加强对地方人口和计划生育立法的指导,推动地方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完善,已有江西、陕西、贵州、宁夏四省(区)完成条例修改工作。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监督的力度,赴13个省(区、市)开展行政执法督查,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取得成效。加强制度建设,明确执法责任,建立处置媒体反映人口和计划生育有关问题的长效工作机制。组织开展政策法规培训,提高政法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宣传教育先导作用进一步发挥。筹划和组织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主题宣传活动,举办人口与发展60年系列成就展。人口宣传阵地不断巩固,中国人口报成功改版,中国人口出版社荣获“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通过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等平台,加强高层倡导,“抓人口就是促发展,抓计生就是抓民生”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拓展,人口文化建设扎实推进。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取得新进展,新建了一批新家庭文化屋,开发了一系列民族语言宣传品。农村人口文化大院蓬勃发展。部署开展了人口早期启蒙教育和独生子女社会行为培养工作,收到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

人口与发展国际合作取得新的进展。成功组织召开第五届亚太生殖健康大会,参加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委员会第42届会议和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国际会议,举办人口与发展南南合作战略国际研讨会。国际合作工作进一步保持和发挥其前瞻性、示范性作用,开展与联合国人口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日本政府、澳大利亚政府、德国政府、福特基金会等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理念,积极倡导探索,与国内工作结合,推动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

三、事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

综合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制定下发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重点,提出加快建立统筹协调、科学管理、优质服务、利益导向、群众自治、人财保障等“六大机制”。国家层面的三项重点改革稳步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改革试点已在7省启动,绩效考评“以奖代投”奖励办法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出台了指导县乡服务机构管理机制改革的意见并稳妥推进。国家级综合改革示范单位发挥了积极带动作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试验区工作稳步推进。积极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启动“万村(居)示范”活动。军队人口计生工作继续走在全社会前列,军地人口计生工作优势互补、双向促进的局面正在形成。

“强基提质工程”顺利实施。“十一五”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投资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全年中央安排14亿元新增投资,其中5亿元用于县级服务站、乡(镇)中心站的新改扩建,6亿元用于设备更新,3亿元用于流动服务车购置。抓紧实施今年国债资金新增基本建设投资项目,截至2009年12月底,已开工项目1485个,开工率80%以上,完工项目210个。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水平得到提高。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把稳定机构、提高素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已有26个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人口计生委的“三定”新规定出台,职能有所拓展,人口计生工作机构整体保持稳定。队伍职业化建设全面推进,在7个省(市)开展生殖健康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试点并取得积极成效,家庭计划指导师、人口社工师、早期教育师和人口信息统计分析师等新职业申报工作进展顺利。成功举办省部级领导干部人口和计划生育专题研讨班及第14期省级人口计生委主任研修班。市县大规模教育培训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组织了1000多名西部地区乡级服务站技术人员参加进修实习,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各级人口计生事业费投入进一步增加。2005年至2008年,计划生育事业费从226.39亿元提高到36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7.44%;人均人口计生事业费从17.31元提高到27.41元,年均增长3.37元。(见表1)

表1 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投入情况

行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的成效。深入开展“阳光计生行动”,开展有奖举报、便民维权活动,充分发挥“12356”阳光计生服务热线和行风监督员的纽带作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深化反腐倡廉教育,加大对人口计生“两个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全面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大力推进惩防腐败体系建设,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试点工作。

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

2010年5月25日印发

第三篇:2011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公报

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2011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公报的通知

人口发规〔2012〕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计生委,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计生委,解放军、武警部队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中直机关、中央国家机关人口计生委,委机关各单位,各直属、联系单位:

《2011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公报》已经2012年6月4日国家人口计生委第8次委主任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

附件:《2011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公报》

国家人口计生委 二○一二年六月十一日

2011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公报

201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人口计生系统会同相关部门,立足全局,扎实工作,努力开创人口工作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人口环境,“十二五”开局良好。

一、人口调控目标顺利完成 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末,全国总人口13.47亿人,全年出生人口1604万人,自然增长率4.79‰,人口计划目标顺利完成。已婚育龄妇女人数继续增加,人口计生统计报表显示,全国已婚育龄妇女27769万人,比上年增加442万人。

图1 2006-2011年已婚育龄妇女人数

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顺利推进。启动第二批试点,覆盖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的220个县(市、区)。为182万名农村计划怀孕的夫妇提供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地区目标人群覆盖率达78.6%;对筛查出存在影响优生相关风险的人群全部进行了针对性咨询指导。

出生人口性别比连续三年下降。大力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综合治理工作,强化高层倡导,举办系列专题培训和宣传活动;完善利益引导,加大对计划生育女儿户保障力度,规范合理服务、细化孕产期服务流程;加强对重点省(区)的督导,加强考核评估,制定“十二五”期间考核评估办法;联合公安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全国妇联等部门启动全国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2011年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8,比上年下降0.16。

图2 2006-2011年出生人口性别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全国“一盘棋”工作机制基本建立。组织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贯彻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各省法规制度逐步完善;流动人口计生协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基层人员配备、经费保障、能力建设不断增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覆盖率达到85%以上,育龄群众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不断提升,27个省实现了与国家流动人口子系统的对接,全国流动人口各类协查、通报信息的月交换量约100万条,信息反馈率、接收率达到80%以上。泛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和西北四大区域协作制度进一步完善,流入地和流出地信息及时沟通、服务动态跟踪协作机制进一步健全。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惠民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2011年将“半边户”农村居民一方纳入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将三级以上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人员纳入特别扶助制度,并建立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三项制度”共投入资金42.7亿元,农村奖励扶助制度受益446万人,“少生快富”工程受益8.3万户,特别扶助制度受益54.3万人。扶贫开发、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相关政策与人口计生政策的衔接得到加强。

图3 2006-2011年“三项制度”投入资金

图4 2006-2011年“三项制度”受益人群

说明: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以人计,少生快富以户计。

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和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围绕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和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任务,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开展人口管理体制、人口自身发展态势、家庭发展问题、“刘易斯拐点”与经济增长持续性等课题研究。研究形成的系列成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人口信息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国已集中12.7亿人的个案信息。在54个地区启动信息采集机制创新试点工作,广泛开展统计数据质量信得过活动,信息质量不断提高。

科技创新和优质服务再上新台阶。人口计生科技创新发展思路和研究重点被列入《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人口计生系统避孕节育基础研究和新技术、新方法以及相关研究不断深入。6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个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2个973计划项目均已成功立项。“国家人类遗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得到批准,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工作进展顺利。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质提速,国优单位已经达到1336个,占全国县级单位的46.7%,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地震灾区再生育任务圆满完成,截至2011年底,已有4168名妇女成功再孕,占子女伤亡家庭有再生育意愿和能力的96%,其中3194个婴儿健康出生。

依法行政工作稳步推进。继续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体系,做好“五五”普法总结,发布人口计生系统“六五”普法规划。指导各地开展诚信计生和万村(居)示范活动,全国已有1500多个县(市、区)基本实现诚信计生,评选出第二批2062个全国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推动建立人口计生依法行政长效工作机制,启动全国人口计生依法行政示范乡镇(街道)创建活动,为第一批548个全国人口计生依法行政示范乡镇(街道)授牌。规范和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印发《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监督规定(试行)》。开展行政执法检查,组织全系统开展基层文明执法、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情况和农村计划生育乱罚款问题专项检查,清退违规收费,撤销违规文件,并追究责任人的责任,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建党90周年、建委30周年、十七届六中全会等重要活动期间的信访接待处理工作,加大积案化解和重点难点问题破解力度,确保和谐稳定大局。

宣传教育活动取得积极进展。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推进人口文化建设,举办中国家庭人口文化摄影大赛,推出一批弘扬婚育新风、倡导家庭和谐的优秀摄影作品。开展提升家庭发展能力建设研究课题,优化户外宣传环境,树立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良好形象。全面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明确“十二五”时期工作任务,落实项目经费。着力提升藏区宣传服务水平,促进藏区群众改善生殖健康,编辑出版《雪域晨曦——川滇藏人口健康促进项目纪实》。深入推动党政干部人口理论教育,强化高层倡导,在中央党校开办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示范市党政领导首届人口工作专题班。加强人口教育基地建设,建立全军和武警部队计生领导小组人口理论教育基地。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妥善处理热点敏感问题,不断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成功举办“7·11世界人口日”纪念大会、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及第二届全国十佳自强女孩评选等重要社会宣传活动。

人口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积极开展高层互访和政策对话,参与国际人口事务的讨论,展现我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经验,不断提升我国在人口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召开国际人口预测软件推介边会,举办中国—东盟人口与家庭发展论坛,与世界银行合作举行《中国的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报告发布会,组团赴韩参加第二届中日韩老年人家庭保健研讨会,与国际人口方案管理委员会合作举办发展中国家非政府组织能力国际研讨会。中国/联合国第七周期生殖健康/人口与发展项目正式启动,中日新一轮家庭保健项目启动,中德流动人口项目和政策对话项目启动,西班牙基金文化与妇幼保健子项目、中澳中西部妇女生殖健康权利项目、中日韩合作等项目顺利开展。在人口领域的双边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扩大,中法、中英、中荷均就相关领域展开合作。人口领域南南合作与南北南合作取得显著进展。

三、人口计生事业保障机制得到加强

综合改革深入开展。协调将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改革纳入国家重点领域专项规划草案。研究深化综合改革的思路和路径,将综合改革与各项业务工作及国际合作项目紧密结合。总结推广基层经验,对天津、陕西、新疆、江苏无锡等地创新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模式、构建统筹协调机制、完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理顺人口管理体制等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和宣传推广。启动第三批综合改革示范市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创建幸福家庭活动,提高家庭发展能力,32个试点地区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全面开展,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基层基础建设继续推进。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取得积极进展。县乡服务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国60%的县站、50%的乡站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六千人才工程”顺利实施,“科技大练兵活动”广泛开展。实施“强基提质”工程,加强县乡人口计生服务机构管理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对各级人口计生干部的轮训,在职学历教育顺利推进,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人口计生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加快职业化建设,组织加强生殖健康咨询师培训工作,为各地培养了350名师资。为2010年通过全国统考的1.8万人发放生殖健康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2011年通过全国统考的有1.5万人。

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经国务院同意,与财政部联合制定发布《关于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投入保障机制的意见》,确立了“财政为主、稳定增长、分级负担、分类保障、城乡统筹”的基本原则,将人口计生经费按照支出功能分为利益导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管理运行四大类,继续坚持“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的基本要求,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合理划分人口计生经费类别,建立和完善经费分级负担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筹资体制。

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五型机关”建设,组织实施“走出机关、服务基层”系列工作和“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改进人口计生系统窗口单位服务作风,提高办事水平,国家人口计生委机关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单位”。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全国人口计生系统廉政书画比赛等活动,强化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查找廉政风险点,制定防控措施,完善制度措施,坚决防治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深化“阳光计生行动”,57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单位”,推动阳光计生行动规范化。

第四篇:2010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公报-国家卫生计生委

2010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公报

2010年,人口计生系统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谋划“十二五”规划为主线,以综合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建设为抓手,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着力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十一五”规划目标顺利完成

人口继续低速增长。2010年末全国总人口13.41亿人,“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5.1‰,实现了“十一五”和2010年人口总量控制目标。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工作机制基本确立。受年龄结构影响,已婚育龄妇女人数继续增加。人口计生统计报表显示,全国已婚育龄妇女27327万人,比上年增加335万人。

亿人2.752.702.662.652.612.602.592.732.702.552.***0092010年份

图1 2006-2010年已婚育龄妇女人数

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顺利开展。在18个省(区、市,以下简称省)的100个县(市、区,以下简称县),为69万计划怀孕的夫妇提供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人群覆盖率达68%。筛查出风险人群全部接受了针对性咨询指导。成立国家级检验指导中心和先天性病残儿诊断研究中心,建立了优生人群数据库。

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加强出生性别统计监测,实行住院分娩实名登记制度的省份不断增加,大力推动区域协作,严查“两非”取得较好成效,以村为主深入开展孕产期全程保健服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8.06,保持了2009年开始出现的下降态势。

121120.22120119.25119118.061******10年份119.45120.56

图2 2006-201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继续加强。省内“一盘棋”水平进一步提升,泛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和西北四大区域“信息互通、服务互补、管理互动、责任共担”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人口计生工作纳入泛珠三角经济社会区域合作发展框架。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工作进展顺利,27个省和新疆兵团建立了省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其中15个省实现了与国家流动人口子系统的对接,各项重点信息反馈率达到80%左右,网络化协作取得积极成效。流动人口免费计划生育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避孕药具免费发放可及率达到93%。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利益导向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2010年“三项制度”共投入资金34.6亿元,农村奖励扶助制度受益361万人,“少生快富”工程受益6万户,特别扶助制度受益46.6万人。开展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人员扶助制度试点。协调推动在新农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征地补偿、扶贫开发等政策中,优先照顾计划生育家庭。通过修订村规民约,提高计划生育家庭的福利待遇。生育关怀行动深入推进,全国生育关怀基金累计筹资约22亿元,受益群众1000多万人。幸福工程全年募集动员善款7000余万元,救助贫困母亲1.87万人。加强对西部地区的指导和扶持,组织开展对口援疆工作,指导贵州省毕节地区实施少生快富扶贫工程。

图3 2006-2010年“三项制度”投入资金

万人(户)******062007奖励扶助7.218.115.733.22.82008少生快富40.47.22009特别扶助46.66.02010年份185.1219.4258.2303.0361.3

图4 2006-2010年“三项制度”受益人群

说明: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以人计,少生快富以户计。

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和信息化建设取得新成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全局开展研究,推动人口发展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有机衔接,在人口因素变化与城镇化、劳动力变动趋势、教育适龄人口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逐步推进。人口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深入开展,初步集中95%以上人口的基本信息和计划生育信息,对2000年以来出生人口的信息进行重点核查,为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决策提供了支持。启动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金人工程,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二期)立项,组织编写《需求分析报告》,并于11月底通过专家评议。

科研项目和优质服务成效显著。“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任务圆满完成。共研制新型避孕药具等新技术新产品31项,获得发明专利32项;研制技术标准178项,生殖机理基础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胚胎发育表观遗传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避孕药安全性研究技术平台进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10年新增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209个,国优单位已经达到1127个,占全国县级单位的39.4%,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圆满完成汶川地震灾区再生育工作,截至2010年11月底,已有3564名妇女成功再孕,占有再生育意愿和能力的子女伤亡家庭的95%,其中2690个婴儿健康出生。

依法行政工作扎实推进。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加强地方立法的指导。开展基层文明执法专项活动,加强基层人员的法制培训,认真查找和治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清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纠正违规执法、治理乱收费乱罚款、提高执法队伍素质,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长效机制正在形成。认真做好“五五”普法考核验收工作。在北京市昌平区等15个区县开展隐私权保护试点工作。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万村(居)示范活动评选出第一批1984个示范村(居)。“诚信计生”工作全面推进。密切关注信访量较大省份的依法行政问题,加强对重点省份的督促检查,“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深入开展,解决了一批信访积案,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以纪念《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表30周年为契机,开展了理论研讨、组织征文、出版图书、拍摄影视作品和走访慰问等多种活动。评选出人口计生干部、群众代表十大新闻人物,推出湖北省基层计生专干王桂珍等先进典型。协调中宣部组织主要新闻媒体集中宣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全面启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第四阶段工作,关爱女孩行动深入人心,社会性别平等的高层倡导和社会宣传影响力日益扩大。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取得新进展。儿童早期发展、独生子女社会行为教育试点工作特色鲜明,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

人口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积极参加重大多边和双边活动,加强人口领域的交流访问和高层对话。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六周期项目圆满完成,第七周期项目及中日新一轮家庭保健合作项目等已经确定。做好中澳人权技术合作项目工作,继续开展人口与发展南南合作援外培训,向肯尼亚、乌干达、孟加拉等国派遣了专家组进行技术指导,南北南合作取得一系列成果。举办中日韩老年人家庭保健、人口流动迁移与城镇化等国际研讨会。在宁夏成功召开人口与发展国际研讨会,我国在穆斯林地区开展计划生育生殖 健康的成功经验受到广泛好评。

三、事业保障力度不断加大

综合改革持续推进。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省级试验、市级示范、县级试点的整体部署进一步明确,综合改革示范市创建活动成效显著,评选出第二批58个综合改革示范市,逐步形成以示范促改革、以创新争一流的良好局面。重点领域的改革取得实效,城镇化大背景下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扎实推进,目标管理责任制改革试点由7个省扩大到17个省,县乡服务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进“五级联创”活动,在各级开展“以奖代投”,激励各级创先争优,推动人口计生事业科学发展。

基层基础建设继续加强。全面打造“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科学规范、优质高效”的基层服务网络。服务站面貌明显改观,流动服务车免税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十一五”规划的49亿投资全部到位,1570个县站、7640个乡镇中心站的改扩建任务基本完成,竣工率达96%。1400台流动服务车全部配置到位。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的队伍职业化建设进展顺利。大力推进人口计生系统人才建设,出台了《人口和计划生育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加强生殖健康咨询师培训工作,成功组织了首次全国统考,已有1.8万人通过职业资格考试。“三千人才工程”和“科技大练兵”活动取得实效,实现了16万技术队伍人人学习、层层练兵、全面提高的阶段性目标。发挥网络健全优势,积极参与应对青海玉树强烈 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

投入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国财政投入人口计生事业费为522亿,比上年增长18%;人均人口计生事业费达到38.94元,超过“十一五”规划人均30元投入的目标。

表 “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投入情况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人口计生事业费

(亿)

244.76 303.25 364.00 442.86 522.14

人口计生事业费增长幅度(%)

8.11 23.90 20.03 21.67 17.90

人均人口计生 事业费(元)

18.62 22.95 27.41 33.19 38.94

思想建设和反腐倡廉取得新成效。广泛开展“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全面提升人口工作水平,促进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的主题实践活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推动事业科学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发挥。各级人口计生部门以出生人口统计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检查考核,计划生育奖励、扶助、优惠对象资格审查确认等为重点,部署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探索建立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阳光计生行动”规范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果,“12356”阳光计生服务热线发挥重要作用,推动解决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行风建设进一步加强,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2010年驻委纪检组在委托第三方开展的人口和计划生育行风建设调查中,93.8%的受访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比2007年调查结果提高了4.1个百分点。

第五篇:2013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定稿)

2013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05-30

2013年,各级卫生计生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继续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和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强化食品安全,计生改革取得突破,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稳中有进,实现了良好开局。

一、卫生资源

(一)卫生总费用。据初步核算,201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31661.5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9521.4亿元(占30.1%),社会卫生支出11413.4亿元(占36.0%),个人卫生支出10726.8亿元(占33.9%)。人均卫生费用2326.8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为5.57%。

(二)卫生人员总数。2013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979.0万人,比上年增加67.4万人(增长7.4%)。2013年末卫生人员总数中,卫生技术人员721.1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8.1万人,其他技术人员36.0万人,管理人员42.1万人,工勤技能人员71.8万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279.5万人(其中全科医生14.6万人),注册护士278.3万人。与上年比较,卫生技术人员增加53.5万人(增长8.0%),其他人员数见表1。2013年末卫生人员机构分布:医院537.1万人(占54.9%),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51.4万人(占35.9%),专业公共卫生机构82.6万人(占8.4%)。与上年比较,3类机构卫生人员均有所增加(见表2)。

2013年末卫生技术人员学历结构:本科及以上占28.5%,大专占38.7%,中专占30.0%,高中及以下占2.7%。与2012年相比,本科及以上提高1.8个百分点,大专提高1.1个百分点,中专下降2.3百分点,高中及以下下降0.7个百分点。

2013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0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2.05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1.07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6.08人。

(三)床位数。2013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18.2万张,其中:医院457.9万张(占74.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35.0万张(占21.8%)。与上年比较,床位增加45.7万张,其中:医院床位增加41.7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增加2.6万张(见表3)。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12年4.24张增加到2013年4.55张。

(四)医疗卫生机构总数。2013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74398个,比上年增加24101个(主要原因是2013年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增加了原人口计生部门主管的机构数)。其中:医院2470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5368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1155个。与上年比较,医院增加153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减少2748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增加19072个(见表3)。医院中,公立医院13396个,民营医院11313个。医院按等级分:三级医院1787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079个),二级医院6709个,一级医院6473个,未定级医院9740个。医院按床位数分:100张床位以下医院14798个,100-199张医院3647个,200-499张医院3624个,500-799张医院1428个,800张及以上医院1212个。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3965个,乡镇卫生院37015个,诊所和医务室184050个,村卫生室648619个。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5743个。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516个,其中:省级31个、市(地)级393个、县(区、县级市)级2806个。卫生监督机构2967个,其中:省级31个、市(地)级372个、县(区、县级市)级2514个,另有2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卫生监督职责。

二、医疗服务

(一)门诊和住院量。201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73.1亿人次,比上年增加4.2亿人次(增长6.1%)。2013年居民到医疗卫生机构平均就诊5.4次。

2013年总诊疗人次中,医院27.4亿人次(占37.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3.2亿人次(占59.1%),其他医疗机构2.5亿人次(占3.4%)。与上年比较,医院诊疗人次增加2.0亿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增加2.1亿人次(见表4)。

2013年公立医院诊疗人次24.6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89.8%),民营医院2.9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10.6%)。

2013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量达16.6亿人次,比上年增加1.0亿人次。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量占门诊总量的22.8%,所占比重与上年持平。

201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数19215万人,比上年增加1358万人(增长7.6%),年住院率为14.1%。

2013年入院人数中,医院14007万人(占72.9%),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300万人(占22.4%),其他医疗机构907万人(占4.7%)。与上年比较,医院入院增加1280万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入院增加46万人,其他医疗机构入院增加31万人(见表4)。

2013年,公立医院入院人数12315万人(占医院总数的87.9%),民营医院1692万人(占医院总数的12.1%)。

(二)医师工作负荷。

2013年,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3人次和住院2.6床日,其中:公立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6人次和住院2.7床日。与上年比较,医院医师日均担负工作量略有增加(见表5)。

(三)病床使用。2013年,全国医院病床使用率89.0%,其中:公立医院93.5%。与上年比较,医院病床使用率下降1.1个百分点(其中公立医院下降0.7个百分点)。2013年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9.8日(其中:公立医院10.0日),比上年缩短0.2日(见表6)。

三、基层卫生

(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13年底,全国已设立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站)33965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48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5477个。与上年相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30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增加9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36.9万人,平均每个中心43人;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10.7万人,平均每站4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员数比上年增加2.2万人,增长4.8%。

(二)社区医疗服务。2013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人次5.1亿人次,入院人数292.1万人,门诊和住院量比上年增加(见表7);平均每个中心年诊疗量6.0万人次,年入院量344人;医师日均担负诊疗15.7人次和住院0.7床日。2013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站诊疗人次1.5亿人次,平均每站年诊疗量5888人次,医师日均担负诊疗14.3人次。

(三)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2013年底,全国1981个县(县级市)共设有县级医院11631所、县级妇幼保健机构2042所、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217所、县级卫生监督所1930所,四类县级卫生机构共有卫生人员231.1万人。

2013年底,全国3.29万个乡镇共设3.7万个乡镇卫生院,床位113.6万张,卫生人员123.4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4.3万人)。

与上年比较,乡镇卫生院减少82个(乡镇撤并后卫生院合并),床位增加3.7万张,人员增加2.9万人(见表8)。2013年,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由2012年1.25张增加到2013年1.30张,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由1.37人增加到1.41人。

2013年底,全国58.9万个行政村共设64.9万个村卫生室。村卫生室人员达145.7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9.1万人、注册护士8.5万人、乡村医生100.5万人。平均每村村卫生室人员2.47人。与上年比较,村卫生室数减少0.4万个,人员总数增加8.5万人(见表9)。

(四)农村医疗服务。2013年,全国县级(含县级市)医院诊疗人次达9.2亿人次,比上年增加0.5亿人次;入院人数6507.6万人,比上年增加514.8万人;病床使用率85.8%,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

2013年,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为10.07亿人次,比上年增加0.4亿人次;入院人数3937万人,比上年增加29万人。2013年,医师日均担负诊疗9.3人次和住院1.6床日。病床使用率62.8%,出院者平均住院日5.9日。与上年相比,乡镇卫生院医师工作负荷有所增加,病床使用率提高0.7个百分点,平均住院日延长0.2日。

2013年村卫生室诊疗量达20.1亿人次,比上年增加0.8亿人次,平均每个村卫生室年诊疗量3102人次。

(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2489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口数达8.02亿人,参合率为98.7%。2013新农合筹资总额达2972.5亿元,人均筹资370.6元。全国新农合基金支出2909.2亿元;补偿支出受益19.42亿人次,其中:住院补偿0.93亿人次,普通门诊补偿15.2亿人次(见表10)。

四、中医药服务

(一)中医类机构、床位及人员数。2013年末,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41966个,比上年增加2584个。其中:中医类医院3590个,中医类门诊部、诊所38328个,中医类研究机构48个。与上年比较,中医类医院增加193个,中医类门诊部及诊所增加2403个(见表11)。

2013年末,提供中医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同类机构的82.5%,社区卫生服务站占51.3%,乡镇卫生院占63.6%,村卫生室占33.6%。与上年比较,四类机构所占比重均有提高(见表12)。

2013年末,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9.4万张,其中:中医类医院68.7万张(占86.5%)。与上年比较,中医类床位增加8.8万张,其中:中医类医院床位增加7.4万张。

2013年末,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达52.3万人,比上年增加3.4万人(增长7.2%)。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39.8万人,中药师(士)11万人。两类人员较上年均有所增加(见表13)。

(二)中医医疗服务。2013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8.1亿人次,比上年增加0.7亿人次(增长9.0%)。其中:中医类医院4.9亿人次(占60.1%),中医类门诊部及诊所1.2亿人次(占15.3%),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类临床科室2.0亿人次(占24.5%)。

2013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出院人数2276.0万人,比上年增加253.8万人(增长12.6%)。其中:中医类医院2010.1万人(占88.3%),中医类门诊部0.8万人,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临床科室263.2万人(占11.6%)。

五、病人医药费用

(一)医院病人医药费用。2013年,医院次均门诊费用206.4元,按当年价格比上年上涨7.2%,按可比价格上涨4.5%(注:201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6%);人均住院费用7442.3元,按当年价格比上年上涨6.6%,按可比价格上涨3.9%。日均住院费用756.2元,上涨幅度高于人均住院费用上涨(见表15)。

2013年,医院门诊药费占49.3%,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医院住院药费占39.5%,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

2013各级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费用涨幅不一。二级医院门诊费用上涨5.6%(当年价格,下同),涨幅较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见表15)。低于三级医院0.4个百分点;二级医院住院费用上涨5.1%,高于三级医院0.3个百分点。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病人医药费用。2013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次均门诊费用86.5元,按当年价格比上年上涨2.2%,按可比价格下降0.3%;人均住院费用2482.7元,按当年价格比上年上涨2.7%,按可比价格上涨0.1%。

2013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药费占门诊费用的68.7%,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住院药费占住院费用的45.5%,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

2013年,乡镇卫生院次均门诊费用52.7元,按当年价格比上年上涨7.1%,按可比价格上涨4.4%;人均住院费用1267.0元,按当年价格比上年上涨11.1%,按可比价格上涨8.3%。日均住院费用214.0元,按当年价格比上年上涨6.5%,按可比价格上涨3.8%。

2013年,乡镇卫生院门诊药费占门诊费用的54.5%,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住院药费占住院费用的46.8%,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

下载2011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公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公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示范乡

    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示范乡镇(街道)申报表(盖章)填表日期:2011 年8月30 日3456......

    某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某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达到人口出生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凤县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

    凤县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

    2012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xiexiebang推荐)

    《2012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统计公报》)于日前发布。公报中的数字和图表,如实地描述了2012年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稳步发展,医改工作有序推进。......

    兰州市西固区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

    兰州市西固区“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促进我区人口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十二五”兰州市西固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编制本规划。一、“......

    酒泉市金塔县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

    酒泉市金塔县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 人口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密切相关,关系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明确今后五年全县人口......

    人口和计划生育

    人口和计划生育“三基本”建设调查问卷 (包组干部、村干部)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情况 总户数户,总人口:人。有已婚育龄妇女人。其中,无孩妇女人,一孩妇女人(一男孩人,一女孩人),已......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公报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http://www.xiexiebang.com/tjgb/rkpcgb/qgrkpcgb/t20060316_402310923.htm 2006年3月16日 经国务院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