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新时期税收领域依法行政的几点思考(精)
关于新时期税收领域依法行政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程的加快, 依法行政已作为 一项长期的治国方略与发展目标正在稳步渐进的推行与实施过程中,这是一项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系统性综合工程。而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的税收法治工作在 其特定的范围内对税收工作起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但依法行政理念在税收领域的 延伸、渗透和作用的充分发挥, 还受到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和控制, 因此必须从观念更新、法规创制、技术应用和道德约束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不断的修正、健全与加强, 最终使税务部 门的行政行为依法并合法,实现结果和程序的双重正义。
一、顺应发展潮流,转变行政执法理念
20世纪后期全球涌动的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与民主化四大世界潮流对我国经济社 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全球竞争的加剧对政府的理政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而理政能力 高低的关键就是行政部门能否主动与公民社会形成良性的互动共赢格局, 杜绝公权力对于私 权利的侵害, 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行政部门必须自觉遵照和执行法律法规, 主动纠正 “错位”、“越位”和“缺位”行为,回归政府服务社会的本位。
21世纪是政府守信的世纪。但现阶段的中国,由于历史沿革、传统思想及解放后党政 不分, 行政权力不断处于强化的状态中, 导致目前处于一个行政权过分庞大的转轨时期, 立 法、行政、司法三者的关系并未能真正得以理顺, 行政权一权独大的非正常现状阻碍了我国 依法行政进程。在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越来越融入全球一体化进程中, 政府必须注 重行政法制理念的弘扬与发掘,坚持法律至上、权利本位、社会自治、程序法治等理念,主 动遵循依法行政、信赖保护、比例行政等行政法原则并使之成为政府行为的基本准则和尺度。
作为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之一的税务部门, 掌握着相当广泛的行政权力, 且权力的行使与行 政相对人(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更应做到依法行政,自觉约束自身行为。依 法行政含义就是要求政府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履行自己
应负的职责, 合理运用手中 的自由裁量权。就是要求行政机关自身的设立(包括职能确定、组织设立、权力来源、行 政机关的运行(尤其是行使抽象或者具体的行政权力 都必须遵照法律规定并遵守相应程序, 一切行政行为都要接受法律的监督, 违法行政应承担法定责任。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行政 权力,基本要求是行政机关依法行使公共事务管理权。
政府守法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因为法治的前提是依法规范政府和政府公职人员的行为, 而非规范行政相对人的行为。特别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公民个体意识的缺失, 行政权力在高 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之下的无限制膨胀的中国民主特色, 强调这一点尤其重要而迫切。行政在 现今社会更多意味着服务民众, 政府依法提供服务和依法接受监督的行为, 是政府依法行政 的题中应有之义, 依法行政意味着依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执行公务, 而依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执 行公务则意味着接受人民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实施的监督。合法, 良好的行政权力运行状态 将有助于树立政府守法,廉洁,高效的形象,并因此而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法治观念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对法律、法治的认同和尊崇。在实现依法行政进程中, 作为立法 者和执法者的政府公职人员的法治观念必须先行, 用思想指导行动, 将内心对法律、法治的 认同和尊崇外化为严格遵守法律, 严格依法办事的行为, 外化为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行为,外化为求真务实建设法治国家,打造法治政府的行为。
二、推进法规创制,规范税收行政行为
税收作为一种以国家行政权力强行介入以国民财富分配手段必须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将其内 容、标准用制度的方式加以约束, 以充分保证双方权益及义务的有效履行。防止双方权利义 务的“缺权”与“越位” ,因此,作为这种征收标尺的税收法律法规的建立、完善、健全就 显得尤为重要。
税收征纳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强制性的行政管理关系,而作为行政管理关系,一般而言, 被管理者(具体到税收执法行为, 即为作为社会个体的纳税人 相对于管理者(税收执法行 为实施者的各级税务机关 ,由于缺少国家强力行政权力的支持,总是处
于弱势地位。因此 在进行制度设计时, 要避免以往过分强调各级税务机关的权力, 淡化其所应承担的义务及责 任的不良倾向, 重视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同时应享有的权利和利益。因此在制定税收法律法 规时,应充分尊重民意,注意倾听民声,还话语权、知情权与参与权于民众,让其参与制度 的设计,以达到征纳双方的“共赢” ,当然这还需要其他现代社会经济制度,特别是现代民 主制度的有力支持。
(一税收法律创制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公开原则,税收立法的内容、根据、理由、过程 和结果均必须公开, 除法定保密事项外, 不能有任何暗箱操作;二是公正原则, 税收立法应 当符合社会正义,既包括结果的正义,也包括程序的正义,不能偏私偏公;三是公平原则, 税收立法应平等对待各社会群体,不能厚此薄彼,不得因性别、年龄、民族、出身、信仰等 歧视特定相对人,特别是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应在政策上予以适当照顾和倾斜。
(二税收立法要坚持三个方向,即民主化:依法保障公民有效参与,推进行政公开、非强 制性行政方式采用等各项行政民主制度的扩大与有效实施。科学化:在行政立法实践中更加 注重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规范与效果、成本与效益的协调和平衡, 行政法制模式更符 合实际。规范化:行政机关的行为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具有更强的预期性和稳定性, 在行 政法治的原则和规则的约束下运作等。
(三 税收立法在实践层面的最终价值体现在税收行政行为效果上, 因此在立法之初就要充 分考虑制度设计后续的实际操作效果,力求税法执行做到高效、便捷、廉价。“高效”是指 税务部门行政行为及时而有效;“便捷”指税务部门为当事人提供最便利和最易获得的服务 方式与解决争议途径;“廉价”指纳税人获得良好服务和征纳双方解决矛盾、争议和纠纷的 成本费用低廉。
在税收法律法规创制过程中,根据税务部门经济性行政执法的特性,还必须围绕三个重点, 才能保障依法行政在税收领域的有效实现。
一是加强行政程序法制建设。以程序法治补充实体法治,保护公民“正当程序权利”。重实 体、轻程序的法制传统导致程序规范几乎都是要求纳税人履行的程序义务, 而普遍缺乏针对 税务部门行政行为的各类程序性规范, 人为增大了征纳双方
参与法律活动, 取得维护权益预 期效果的不同难易程度。税收立法应该紧紧围绕程序法设计权力运行的各项制度, 使对纳税 人有利的行政行为(授益行政 在尽可能简洁的程序中完成, 对纳税人不利的行政行为(负 担行政则需经过繁琐程序才能做出。
二是加强权力监督法制建设。十九世纪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曾昭示世人:“权力趋于腐 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国家权力受到制约,有权力 必有监督, 有权力必有责任。法治政府必然是行政权力受到控制的政府, 行政权力必须与行 政责任挂钩。要在进一步完善职能分离制度、回避制度基础上对行政权力必须形成完善的监 督机制。通过法律明确各种监督的范围、领域、对象、监督权限、责任、方式和程序,理顺 各种监督相互之间的关系,使之发挥有效的整体作用。
三是加强公众参与法制建设。相对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 现代行政管理手段的权力性、强 制性特征逐步淡化, 而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民主和协商的品格, 体现出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 相互合作的精神。公众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参与政府的行政管理, 既有利于行政相对人对行 政决策、行政决定的理解, 保证行政政策、行政决定的顺利贯彻执行, 也有利于加强公民的 主体意识,健全公民的人格。要进一步完善听证制度、告知制度、资讯公开制度、处罚申辩 制度等制度, 通过制度设计切实提高公众参与行政法治活动的积极性, 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防止行政机关单方面侵权行为的发生。
三、应用高新技术,提高行政行为效率与透明度
借助现代 IT 网络技术,传统政府实现了向电子政府的转变,电子政府可以改善政府服 务并同公民互动, 改变政府的传统结构以及公民对政府总体印象。与传统政府相比, 电子政 府是高效率、低成本的巨大创新, 先进的信息技术迫使政府增加开放性和透明度。目前, 我 国多数政府机构已有自己的网站,但在日常运作和与公众互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成 熟。
顺应参与制民主的发展趋势,提高公众的主动参与意识,就必须积极利用现代科技的便捷、高效和即时特点,依托 IT 网络技术建立信息化平台,向公众公示税收征管信息和国家税收 法律法规, 解决行政执法主体与相对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使征纳双方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 行交流与反馈, 消除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纳税人被动履行纳税义务的现象, 增强纳税人参与 行政活动的政治满足感和成就感, 共同促进依法治税进程。同时要根据现代科技的创新与发 展, 及时对现有的征管体系及手段、方式和工具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更新, 紧紧围绕金税三 期网络建设,不断提高税收科技含量,坚持科技加管理的原则,提高专业化、精细化、科学 化征管效率与水平。特别要注重政府部门间有效信息的整合与共享,打破信息封锁和割据, 通畅信息渠道, 搭建信息平台, 组建信息集中处理中心, 彻底解决由于信息阻滞而带来的征 管效率低下问题, 以科技手段促进征管方式的变革, 进而提高税收执法行为的透明度与规范 化程度。
四、强化内在道德约束,提高公众参与程度
在税收法律法规不断创制和完善的同时,作为一种征纳双方共同的道德或职业操守的基础, “诚实守信” 应与外部制度设计操作处于对等地位, 通过有效途径, 使外部制度刚性逐步转 化为征纳双方内在自觉的软性约束, 自觉履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法定义务, 使税收工作获得 公众的广泛支持。
一方面, 不仅要从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作为弱势群体出现的纳税人, 还要利用税收立法 和执法行为传达出恪守 “诚实守信 “意识会获得额外制度奖赏, 对守信者给予一定的税收优
先权(如年度免检、办税优先权 和较高信誉评价等级等, 以制度诱导方式帮助纳税人确立 诚实守信的原则, 积极行使其依法纳税的义务。当然, 如果纳税人采取违法违规行为逃避履 行法定纳税义务, 则应由制度的执行者对其依照法定原则与标准进行惩戒, 使其负担修补制 度的成本与代价。
另一方面, “诚实守信”是一个具有双方约束力的基本道德准则,作为执法者的各级税 务部门更应遵照 “诚实守信” 的基本职业道德与操守, 在强化制度刚性的同时,夯实内在的 诚信基础, 切实纠正在执法过程中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 严格执行制度的规定与标准、规范 征收行为, 取信于民。同时要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各种资源, 加大宣传与教育力度, 营造外部 浓厚的诚实守信道德氛围,潜移默化的共同提高征纳双方的道德水准。
第二篇:关于新时期税收领域依法行政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时期税收领域依法行政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程的加快,依法行政已作为一项长期的治国方略与发展目标正在稳步渐进的推行与实施过程中,这是一项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系统性综合工程。而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的税收法治工作在其特定的范围内对税收工作起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但依法行政理念在税收领域的延伸、渗透和作用的充分发挥,还受到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和控制,因此必须从观念更新、法规创制、技术应用和道德约束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不断的修正、健全与加强,最终使税务部门的行政行为依法并合法,实现结果和程序的双重正义。
一、顺应发展潮流,转变行政执法理念
20世纪后期全球涌动的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与民主化四大世界潮流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全球竞争的加剧对政府的理政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而理政能力高低的关键就是行政部门能否主动与公民社会形成良性的互动共赢格局,杜绝公权力对于私权利的侵害,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行政部门必须自觉遵照和执行法律法规,主动纠正“错位”、“越位”和“缺位”行为,回归政府服务社会的本位。
21世纪是政府守信的世纪。但现阶段的中国,由于历史沿革、传统思想及解放后党政不分,行政权力不断处于强化的状态中,导致目前处于一个行政权过分庞大的转轨时期,立法、行政、司法三者的关系并未能真正得以理顺,行政权一权独大的非正常现状阻碍了我国依法行政进程。在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越来越融入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政府必须注重行政法制理念的弘扬与发掘,坚持法律至上、权利本位、社会自治、程序法治等理念,主动遵循依法行政、信赖保护、比例行政等行政法原则并使之成为政府行为的基本准则和尺度。
作为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之一的税务部门,掌握着相当广泛的行政权力,且权力的行使与行政相对人(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更应做到依法行政,自觉约束自身行为。依法行政含义就是要求政府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履行自己应负的职责,合理运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就是要求行政机关自身的设立(包括职能确定、组织设立、权力来源)、行政机关的运行(尤其是行使抽象或者具体的行政权力)都必须遵照法律规定并遵守相应程序,一切行政行为都要接受法律的监督,违法行政应承担法定责任。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行政权力,基本要求是行政机关依法行使公共事务管理权。
政府守法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因为法治的前提是依法规范政府和政府公职人员的行为,而非规范行政相对人的行为。特别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公民个体意识的缺失,行政权力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之下的无限制膨胀的中国民主特色,强调这一点尤其重要而迫切。行政在现今社会更多意味着服务民众,政府依法提供服务和依法接受监督的行为,是政府依法行政的题中应有之义,依法行政意味着依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执行公务,而依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执行公务则意味着接受人民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实施的监督。合法,良好的行政权力运行状态将有助于树立政府守法,廉洁,高效的形象,并因此而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法治观念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对法律、法治的认同和尊崇。在实现依法行政进程中,作为立法者和执法者的政府公职人员的法治观念必须先行,用思想指导行动,将内心对法律、法治的认同和尊崇外化为严格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的行为,外化为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行为,外化为求真务实建设法治国家,打造法治政府的行为。
二、推进法规创制,规范税收行政行为
税收作为一种以国家行政权力强行介入以国民财富分配手段必须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将其内容、标准用制度的方式加以约束,以充分保证双方权益及义务的有效履行。防止双方权利义务的“缺权”与“越位”,因此,作为这种征收标尺的税收法律法规的建立、完善、健全就显得尤为重要。
税收征纳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强制性的行政管理关系,而作为行政管理关系,一般而言,被管理者(具体到税收执法行为,即为作为社会个体的纳税人)相对于管理者(税收执法行为实施者的各级税务机关),由于缺少国家强力行政权力的支持,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进行制度设计时,要避免以往过分强调各级税务机关的权力,淡化其所应承担的义务及责任的不良倾向,重视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同时应享有的权利和利益。因此在制定税收法律法规时,应充分尊重民意,注意倾听民声,还话语权、知情权与参与权于民众,让其参与制度的设计,以达到征纳双方的“共赢”,当然这还需要其他现代社会经济制度,特别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有力支持。
(一)税收法律创制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公开原则,税收立法的内容、根据、理由、过程和结果均必须公开,除法定保密事项外,不能有任何暗箱操作;二是公正原则,税收立法应当符合社会正义,既包括结果的正义,也包括程序的正义,不能偏私偏公;三是公平原则,税收立法应平等对待各社会群体,不能厚此薄彼,不得因性别、年龄、民族、出身、信仰等歧视特定相对人,特别是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应在政策上予以适当照顾和倾斜。
(二)税收立法要坚持三个方向,即民主化:依法保障公民有效参与,推进行政公开、非强制性行政方式采用等各项行政民主制度的扩大与有效实施。科学化:在行政立法实践中更加注重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规范与效果、成本与效益的协调和平衡,行政法制模式更符合实际。规范化:行政机关的行为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具有更强的预期性和稳定性,在行政法治的原则和规则的约束下运作等。
(三)税收立法在实践层面的最终价值体现在税收行政行为效果上,因此在立法之初就要充分考虑制度设计后续的实际操作效果,力求税法执行做到高效、便捷、廉价。“高效”是指税务部门行政行为及时而有效;“便捷”指税务部门为当事人提供最便利和最易获得的服务方式与解决争议途径;“廉价”指纳税人获得良好服务和征纳双方解决矛盾、争议和纠纷的成本费用低廉。
在税收法律法规创制过程中,根据税务部门经济性行政执法的特性,还必须围绕三个重点,才能保障依法行政在税收领域的有效实现。
一是加强行政程序法制建设。以程序法治补充实体法治,保护公民“正当程序权利”。重实体、轻程序的法制传统导致程序规范几乎都是要求纳税人履行的程序义务,而普遍缺乏针对税务部门行政行为的各类程序性规范,人为增大了征纳双方参与法律活动,取得维护权益预期效果的不同难易程度。税收立法应该紧紧围绕程序法设计权力运行的各项制度,使对纳税人有利的行政行为(授益行政)在尽可能简洁的程序中完成,对纳税人不利的行政行为(负担行政)则需经过繁琐程序才能做出。
二是加强权力监督法制建设。十九世纪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曾昭示世人:“权力趋于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国家权力受到制约,有权力必有监督,有权力必有责任。法治政府必然是行政权力受到控制的政府,行政权力必须与行政责任挂钩。要在进一步完善职能分离制度、回避制度基础上对行政权力必须形成完善的监督机制。通过法律明确各种监督的范围、领域、对象、监督权限、责任、方式和程序,理顺各种监督相互之间的关系,使之发挥有效的整体作用。
三是加强公众参与法制建设。相对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现代行政管理手段的权力性、强制性特征逐步淡化,而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民主和协商的品格,体现出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相互合作的精神。公众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参与政府的行政管理,既有利于行政相对人对行政决策、行政决定的理解,保证行政政策、行政决定的顺利贯彻执行,也有利于加强公民的主体意识,健全公民的人格。要进一步完善听证制度、告知制度、资讯公开制度、处罚申辩制度等制度,通过制度设计切实提高公众参与行政法治活动的积极性,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防止行政机关单方面侵权行为的发生。
三、应用高新技术,提高行政行为效率与透明度
借助现代IT网络技术,传统政府实现了向电子政府的转变,电子政府可以改善政府服务并同公民互动,改变政府的传统结构以及公民对政府总体印象。与传统政府相比,电子政府是高效率、低成本的巨大创新,先进的信息技术迫使政府增加开放性和透明度。目前,我国多数政府机构已有自己的网站,但在日常运作和与公众互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成熟。
顺应参与制民主的发展趋势,提高公众的主动参与意识,就必须积极利用现代科技的便捷、高效和即时特点,依托IT网络技术建立信息化平台,向公众公示税收征管信息和国家税收法律法规,解决行政执法主体与相对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征纳双方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交流与反馈,消除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纳税人被动履行纳税义务的现象,增强纳税人参与行政活动的政治满足感和成就感,共同促进依法治税进程。同时要根据现代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及时对现有的征管体系及手段、方式和工具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更新,紧紧围绕金税三期网络建设,不断提高税收科技含量,坚持科技加管理的原则,提高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征管效率与水平。特别要注重政府部门间有效信息的整合与共享,打破信息封锁和割据,通畅信息渠道,搭建信息平台,组建信息集中处理中心,彻底解决由于信息阻滞而带来的征管效率低下问题,以科技手段促进征管方式的变革,进而提高税收执法行为的透明度与规范化程度。
四、强化内在道德约束,提高公众参与程度
在税收法律法规不断创制和完善的同时,作为一种征纳双方共同的道德或职业操守的基础,“诚实守信”应与外部制度设计操作处于对等地位,通过有效途径,使外部制度刚性逐步转化为征纳双方内在自觉的软性约束,自觉履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法定义务,使税收工作获得公众的广泛支持。
一方面,不仅要从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作为弱势群体出现的纳税人,还要利用税收立法和执法行为传达出恪守“诚实守信“意识会获得额外制度奖赏,对守信者给予一定的税收优
先权(如免检、办税优先权)和较高信誉评价等级等,以制度诱导方式帮助纳税人确立诚实守信的原则,积极行使其依法纳税的义务。当然,如果纳税人采取违法违规行为逃避履行法定纳税义务,则应由制度的执行者对其依照法定原则与标准进行惩戒,使其负担修补制度的成本与代价。
另一方面,“诚实守信”是一个具有双方约束力的基本道德准则,作为执法者的各级税务部门更应遵照“诚实守信”的基本职业道德与操守,在强化制度刚性的同时,夯实内在的诚信基础,切实纠正在执法过程中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严格执行制度的规定与标准、规范征收行为,取信于民。同时要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加大宣传与教育力度,营造外部浓厚的诚实守信道德氛围,潜移默化的共同提高征纳双方的道德水准。
第三篇:新时期推进基层依法行政的实践和思考
指导教师:
新时期推进基层依法行政的实践和思考
费守平
随着党的执政理念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乡镇人民政府作为国家政权体系中的最基层单位,同9亿农民群众接触最直接,联系最经常,是实践依法治国方略的最前沿阵地,问题也更繁杂、更具体,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就显得更加迫切和艰巨。
一、依法行政在基层行政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近几年,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层政府也在不断的调整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日照市五莲县委、县政府也高度重视基层依法行政工作,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部署,对乡镇基层依法行政作了一些积极探索,乡镇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执政手段更加规范化、法制化,逐步由行政命令转向依法行政,由依“权”办事转向依“法”办事。以街头镇为例。
街头镇是日照市和五莲县的传统经济强镇,尤其以石材业闻名国内外。近几年,该镇在深入推进石材业综合整治和省级示范镇建设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依法行政的作用,工作中力求把各项工作都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也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一)从依法行政的观念上看,基层人员法制观念普遍增强。近几年,该镇政府在石材业整治和示范镇建设中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和群体,为规范政府行为,确保石材业整治顺利实施,该镇通过大量的举行法制讲座、宣传等普法活动,在全镇干部群众中进行全覆盖法律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理念、石材业户和普通群众的守法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也是石材业综合整治能够顺利完成的有力保障。
(二)从依法行政的手段上看,行政的程序更加的合法、合理,方式更加公开透明。在拆除五莲石材产业园园外一千余家石材加工厂的时候,街头镇政
意见。有的对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得不够好,执行起来往往简单行事,以个人意见代替集体决定,信奉“三句话不如一耳光有效”。有的支部书记和“两委”干部,把自己的业务放在首位,把村里的工作放在次要位臵,疏于村里事务管理;有的对群众的所思所想无动于衷,拖而不决,等等。这些都是基层政府依法行政潜在的阻力和障碍。
(二)依法行政管理体制还有弊端
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氛围还不够浓厚。i一是依法办事的能力不够强。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传统的“命令式”的执政思维、方式,还没有彻底转变,主要表现在推动工作上有时搞行政命令、搞摊派。特别是在处理法律性、政策性、专业性比较强的事务时,由于法律知识学的不透,吃的不准,把握的不好,有时给工作造成很大的被动。二是部分基层政府重实体、轻程序。目前,多数基层政府在行政执法方面比较注重实体合法,而在程序合法方面研究不够。三是行政行为存有“越位”、“缺位”的现象。虽然《行政许可法》对政府职能做出了严格的限制,但管理的事项仍然过多,造成了力不从心,该管的没管好,不该管的却管了许多,这限制了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造成了政府行政的低效率。
(三)公开透明执政的“土壤”还没有真正形成
一是公开透明的深度不够。一些基层政府对重大决策、重要规定、办事意图等公开宣传的不够深入,往往只有中层以上的干部清楚,普通干部群众不了解、不知情,这就给推进工作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像政府部门的职能是如何划分的、具体事项的办理程序又是如何规定的,对这些最基本的内容老百姓都不是很清楚。这就造成老百姓一有事情,就直接找政府,认为政府是全能的,什么事情都应由政府来解决、来负责,给政府工作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二是公开透明的渠道不畅。政府政务公开的渠道不畅、方式不活,多数政务公开形式呆板,仅仅局限于设臵公开栏、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等,造成群众想了解事情很不方便,甚至很难。三是公开透明缺乏有效的标准和规范。有些基层政府怕公开的内容多了,会制约政府权力,加大工作难度,给决策造成被动,
段去完成收费、收税任务。在明确乡镇政府工作内容后,部门可以规定乡镇工作的执法程序和执法依据。对出现的疑点难点问题给予解释和指导,协助乡镇政府调处各种纠纷和违法行为,并及时对相对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必要时,可将部分行政管理权依法委托给乡镇,使部门与乡镇上下联动、紧密配合,从而改变“看到管不到,管到看不到”的状况。另外,人民法院要加大行政案件的受理和执行力度,支持乡镇依法行政。二是要进一步用制度规范乡镇行政行为。乡镇政府要根据乡镇工作的特点和执法侧重点,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便于实际操作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土管、计生等方面的具体行政行为,应当有相应的制度来规范,避免滥行政、乱行政和不作为等情况出现。同时,要认真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执法岗位、每一个执法人员。对执法人员出现的违法执法和不作为等,按行政执法责任制要求严肃查处。三是加强普法,提高公民守法意识。民主法制要求公民不但要有较高民主意识与维权意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遵纪守法意识。可以通过新闻媒介、墙报宣传栏、典型案例剖析、召开执法现场会等形式宣传与农村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以实带虚,以虚促实,让群众知法懂法,进而守法。五莲县就印发了《2014年全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和《关于在全县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作为全县普法教育的行动指南。
(三)依法行政必须进一步完善执法机制
随着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乡镇政府行政工作日益繁重,乡镇的法定职权有限性与人民群众要求依法办事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探讨加强乡镇执法职能,已成为当前推动乡镇依法行政的又一重要课题。v一是适当扩权。现有的很多法律规定执法主体是县以上的政府和部门,乡镇缺乏执法主体资格,要通过立法扩大乡镇职能或通过合法的形式向乡镇放权。二是试行综合执法。结合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相对整合执法力量,集中执法人员,由政法干部、乡镇司法员、法制员及专业人员等组成执法机构,开展综合执法。街头镇就有针对性的建设了综合执法平台。三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要通过机构改革,优化乡镇执法人员的结构,择优录用,严把“进口”,畅通
第四篇:新时期税收工作思路
十一五”税收工作的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坚持依法治税和科学发展观,积极落实税收改革各项措施,不断加大税收征管和税务稽查工作力度,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我市地税队伍建设、基层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确保地方税收收入稳定增长,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分配的作用,为促进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二)总体目标
“十一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支税收行政执法规范、税收管理科学、服务意识到位、清正廉洁高效的地税队伍,充分发挥地方税务部门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积极作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为兴市富
民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三)发展目标
l、全市 “十一五”期间地税税收收入目标
预计2006年到2011年,全市地税系统地方税收收入总数将达到1,088,564万元。其中:中央、省级按每年18%的增长比例达到67,510万元;市县级按每年15%的增长比例达到186,080万元。分:2006年总收入为122,066,其中:中央、省级为29,550万元,市县级为92,514万元;2007年总收入为141,260万元,其中:中央、省级为34,870万元,市县级为10,6390万元;2008年总收入为163,440万元,其中:中央、省级为41,090万元,市县级为122,350万元;2009年总收入为189,190万元,其中:中央、省级为48,490万元,市县级为140,700万元;2010年总收入为219,020万元,其中:中央、省级为57,210万元,市县级为161,810万元;2011年总收入为253,590万元,其中:中央、省
级为67,510万元,市县级为186,080万元。
2、税收执法行为法制化规范化建设目标
到2010年,我市地税系统的行政执法将有明显的提高和规范,依法治税的环境明显改善,继续完善税收执法责任制,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不断推进依法治税工作,使我市地方税收依法
治税的局面有新的突破。
3、税源监控和管理目标
建立健全以营业税为重点税源监控机制。逐步建立监控准确反映灵敏的税源监控体系,积极探索应用现代统计分析方式和手段,科学预测税源(主要是重点税源)变动趋势和收入总体规模,重点分析主要税种、税目收入与相关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税收实证分析水平,努力实现组织收入与
社会经济的协调增长。
4、构建科学化精细化税收征管体系目标
通过深化征管改革,建立税收管理员制度,完善岗责体系和纳税评估手段,加强登记、征收、稽查间的协调配合,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逐步建立以“多元化申报、集中征收、分类管理、一级稽查”的税收征管新格局。
5、强化税政管理的目标
提高税政工作为组织收入服务、为提高征管效能服务、为维护税收公平服务的观念,加强调查研究,增强税政工作的前瞻性,充分发挥税收征管中的基础性、指导性作用,同时提高基层税务人员的税政能力,为征管一线正确执法和纳税人依法纳税提供指导。探索涉外企业属地管理和分类管理有机结合的方法,建立以申报纳税信息为基础,审核评税、税务审计、国际税收反避税管理融为一体的工作机制。
6、信息化建设目标
税收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 “一体化”原则。要把最终实现 “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总体目标和 “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20字具体建设目标结合起来,将省政府、总局的宏观目标同我局的具体任务结合起来,具体做好我市地税系统“三网一库”建设、硬件和软件建设工作,并采取有效措
施切实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
7、人力资源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目标
加强各级地税机关的领导班子建设,加大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加强基层建设,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税务文化建
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
8、党风廉政建设目标
以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重点,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责任、教育、监督制约等各项有效机制;以全面实施效能监察为契机,建立健全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岗位目标责任制,强化 “两权监督”;以认真查办违法违纪案件为手段,加大对违法违纪案件查办力度,支持和保护党员干
部敢抓敢管干事业的积极性。
(四)主要任务、措施及其步骤
“十一五”期间要保证我市地方税收收入总规模历史性的突破,税务行政执法进一步规范,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有新的提高,队伍建设更上新台阶,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具体实施以下工作内容和任务。
一是加强税源监控,强化税源管理力度。二是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加强税收执法规范化法制化建设。三是强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四是逐步建立完善一级稽查管理体制。五是提高税政管理效能,为税收执法提供保证。六是加快信息化建设,为税收征管提供现代化技术支撑。
七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新型的人事教育工作机制。八是建
立健全党风廉政机制,强化“两权监督”。
第五篇:新时期推进基层依法行政的实践与思考
乡镇人民政府作为国家政权体系中的最基层单位,面对着8亿多的农民群众,同人民群众接触最直接,联系最经常,是实践依法治国方略的最前沿阵地,推行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竹山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基层依法行政工作,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部署,对乡镇基层依法行政作了一些积极探索,并已初见成效:乡镇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逐步由行政命令转向依法行政,由依“权”办事转向依“法”办事;“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的做法大为改观,“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现象也大为减少。
一、依法行政上升为基层行政管理的热门关键词
基层依法行政不仅要建立一种制度,形成岗位目标责任制,而且必须构建立市场经济形势下管理工作的良性配套运行机制。因此我们通过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建设,力求把基层政权、村民自治组织、农村经济、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移风易俗、计划生育、小城镇建设等工作,都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使政府行为有了具体的“框框”和抓手,有效地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在管理方式上,适应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的需要,从过去的事无巨细、包揽一切的微观控制向议大事、抓全局的宏观管理转变;
在服务方面,适应了农村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的需求,由过去的单纯管理向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的全面服务转变;
在工作手段方面,适应了农村的各种经济组织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的新情况,由过去单纯的行政手段向更多地或主要地运用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转变;
在对村级管理方面,适应了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按照法律确立的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由过去传统的领导指挥向依法指导帮助转变;
在发展经济方面,适应了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经济的要求,由过去的以行政命令统一服从为主向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为主转变;在政务管理方面,适应了基层干部群众民主与法制观念日益增强,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日趋完善的现实情况,由过去程度不同存在的随意行政,靠“土政策”发挥作用,向依法行政,民主监督转变。
通过这些转变、使镇政府依法完备并较好地履行了执行、决策、管理、保障、监督、协调、指导、服务等职能,有力促进了全镇整体工作协调、持续、健康地发展,实际成效日益明显。
一是党组织核心地位得到加强。乡镇工作头绪繁杂,过去由于种种因素,使得党委不得不过细、过多、过具体地抓事务,难以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调查研究、思考大事、研究思路,指导镇政府及各级组织开展工作,也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党的建设,既影响了决策水平,也弱化了统揽和指导全局工作的力度。通过加强规范化建设,理顺了党政群团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及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各自的职责、职能、职权及主要任务,促进了各级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党委和各基层党支部从繁琐的事务堆中解脱了出来,能够集中精力搞调研、出思路、抓党建,真正做到了“党要管党、党管干部、决策大事、统揽大局”。我镇邻城靠矿,区位优势独特,镇党委在发动、引导全镇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重视抓好党的建设工作,每年都在排查分类的基础上,对个别差班子、弱班子、后进村实施帮促转化,利用镇党校开办党员轮训班、支部书记培训班、干部学理论研讨班,使全镇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全镇78个党支部中,一类支部达到90%以上,基本没有三类支部班子,作用发挥好的党员达到95%以上。自1991年以来,镇党委连续5年被评为济宁市、邹城市“模范基层党组织”。
二是政府职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加强乡镇政府规范化建设,镇政府的行政首长位置进一步确立。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镇政府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实践“人民政府为人民”的宗旨,认真办好造福于民的大事、实事、难事,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经济奔小康的积极性,为满足广大农民走出家门,奔向市场,进入城镇,经商办厂的要求,镇政府狠抓了小城镇和矿驻地的开发建设,先后建成了两处农贸市场,完成了2000米中心大街、463间旧房旧楼改建、28幢二层以上新建楼房、35千伏配变电站,以及路灯绿化带、人行道硬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任务,为广大群众进城办二、三产业,开辟了更为广阔和优良的环境空间。近年来,广大农民积极发展蔬菜生产,形成了规模种植的新格局。镇政府在对农民进行资金扶持、技术服务、信息沟通、联系销售的同时,从镇财政拨出200万元在镇驻地建起了占地3O余亩,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蔬菜批发市场,及时解决了广大农民蔬菜销售的困难,广大农民乐在心里,夸在口上。许多人带上精选的上等蔬菜,到镇政府表示感谢,他们在感谢信中写道:“政府为俺们指富路、办实事、搞服务,想得周到,办得实在,俺们能致富,全靠好政府”。同时,镇政府在指导、支持、帮助村委会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村委会的职能作用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全镇45个村委会中有40个被评为市“村民自治示范村”。
三是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通过加强规范化建设,党委、政府与人大及部门、岗位之间的关系理顺,职责明确了,职能清晰了,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质量水平的提高。计划生育、农民负担、财务管理是农村工作的热点、难点,也是容易引发干群摩擦,影响社会稳定的焦点。通过建立工作规范,全镇健全了“村民代表会议”、“民主理财小组”及与之相配套的议事规则和制度,实行了“村务七公开”,使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减轻农民负担,镇政府坚持一手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手抓减负政策规定的落实,全镇有6个村创建成为“农民无负担村”,其他各村的农民负担始终控制在5%以下。在完成国家粮食定购任务方面,镇政府严格遵规守范,自觉接受党委、人大和群众的监督,在积极引导干部群众正确处理利益关系的同时,据实征购,该兑现的钱物及时兑现,连续多年夺得济宁市、邹城市征购工作第一名。1995年夏粮入库完成后,曹庄村村民自发地骑车20多里,将写着“感谢党委政府及时兑现”的镜匾送到了镇里。南屯村是我镇的富裕村,有的干部群众觉得村强民富,应该把村的办公设施进行改造,同时也有的群众提出了建村小学教学楼的建议。到底是先建村办公楼还是建教学楼,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了讨论,根据多数人的意见,作出了先建教学楼的决定,受到了全村干部群众的一致赞成。自1991年以来,全镇计划生育工作连续6年获得济宁市、邹城市一等奖;计划生育率、晚婚晚育率始终保持在100%,刑事案件发案率始终控制在万分之一点二以内。通过规范化建设的实践,各级组织和广大基层干部的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社会风气更加纯正,全镇出现了“三多三少”的可喜局面:即学政治、学英模、学科学技术和业务知识,积极上进的多了,不学无术,混日子的少了;扎实苦干,尽职尽责,积极工作,敬业爱岗的多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满足于工作一般化的少了;依法办事按规范、程序工作的多了,以言代法,以权压下,盲目蛮干的少了。
四是服务质量得到改进。各项工作规范的建立与实施,使政府的行政行为实现了由领导型、督促型向指导型、服务型的转变。在经济方面建立健全了农业机械、农副产品流通、畜牧饲养、村办企业、林果生产等八大服务中心;在农业生产上实现了作物布局、粮种调剂、生资供应、技术指导、机耕机肥、机播、机灌、防病治虫等八项统一服务,建起了商品粮、花生、棉花、大豆、蔬菜、香椿、林果、淡水养殖等九大专业生产基地和种、养、加工五大专业化示范服务基地,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始终保持在25%、27%、20%以上。
五是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工作规范实施后,工作任务层层分解,指标量化到位、到人,长远有目标,近期有安排,人人有职责,推倭扯皮现象彻底杜绝,效率大大提高。如在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方面,主办的积极办,协办的密切配合,使大量问题迎刃而解,来信来访明显减少,近三年没有出现一起信访案件,基本实现“信访三无”。镇机关各委办按照各自的规范,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对党委、政府部署的任务雷厉风行,快节奏、高效率地去完成,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干工作靠派,抓落实靠催,有困难就躲,遇矛盾就上交”的不良现象。在“吨粮镇”建设中,镇党委、政府计划三年达标,农业委员会的同志不等不靠,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搞好全方位服务,提前一年实现了“吨粮镇”的目标。民政办公室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地抓好社会保障事业建设,尽力为党和政府分忧,为百姓解愁。
二、基层依法行政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但是,政府违法行政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行政诉讼败诉率仍相当高,行政工作的内容和对象的广泛性与行政法定职权的有限性的矛盾相当突出。当前我国农村依法行政的制约因素剖析
要达到依法行政的要求,基层还存在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因素。
1、依法行政的思想基础不稳固,干部群众的思想素质不适应。
我国是世界上实行封建制度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封建人治思想的残余对农村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很深。一是部分农村领导干部人治思想严重,法制观念淡薄。有的奉行权大于法,他们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将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以致一些地方出现“黑头”(国家法律文件)不如“红头”(地方政策文件),“红头”不如“白头”(领导批示意见),“白头”不如“口头”(领导指示)的怪现象,严格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挫伤了政府职能部门依法行政的积极性。有的干部法制观念淡薄,他们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经常超越法律、法规的规范,滥施行政权力,干扰行政执法。有的领导特权思想严重,他们担心依法行政可能会削弱自己的权力,损害自身的既得利益,因此,思想上存有抵触情绪,成为依法行政的阻力。二是农民群众封建思想严重,法律意识不强。首先,迷信、崇尚权力的心理普遍存在。长期的封建人治社会和中央集权体制,使农民养成了被动接受统治的传统习惯,对政府具有很大的依附性。在一些农民心目中,权力的威严胜于法律,他们常把政府及其官员的一些违法侵权行为视为当然,逆来顺受,不予抵制或不敢抵制,即便是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也不敢“对簿公堂”,寻求法律的保护,“一边倒”的情形从客观上助长了非法行政行为的扩张蔓延。其次,农民学法、用法的自觉性不高,法律素质偏低,有的农民认为,法律是国家和政府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他们既不关心国家的立法,也不主动学习出台的法律,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更不懂得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上一些基层组织,对农民的普法宣传教育缺乏应有的力度和广度,特别是少数对依法行政心存芥蒂的领导担心农民懂法会“影响”今后的工作,不敢大胆地宣传法律知识,从而使许多农民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由于农民不懂得运用法律来制约行政权力的扩张,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使行政权力失去群众的监督和法律制约。
2、依法行政的政治基础不成熟,管理体制还有明显弊端。
一是集权制的弊端,使乡镇政府相对独立的行政主体地位难以确立。农村依法行政要求乡镇政府成为相对独立的行政主体。然而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逐级集权制遗留的弊端,使我国乡镇政府目前还不可能真正成为推行依法行政的相对独立的行政主体。这在现实中,给依法行政带来了很大困难。一方面,乡镇政府行政管理自主权严重不足,一些地方县政府对乡镇的领导仍采用强迫命令的方式,常使决策脱离乡镇执行所应具备的客观条件,导致乡镇政府迫于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而产生行政违法行为。另一方面,乡镇政府对上级政府具有从属性和依附性,无法抵制上级“创优评先,达标考核”引发的一些不正之风,也无力抵制上级部门、领导延伸下来的干扰公正执法的腐败行径和违法行为。二是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使乡镇机构责、权、利脱节,依法行政缺乏监督主体。据调查,县级有关部门设在乡镇的派出机构多达十几、二十个。这些“七站八所“人、财、物三权都在县直部门,乡镇管不了,上级主管部门又鞭长莫及。乡镇行政区域内的各项工作,由县里直接向乡镇布置,任务、职责由乡镇承担。而乡镇却无权过问县属部门的工作。如征管税收的执法主体是税务部门,而各种税收任务又指令性地下达到乡镇政府,造成乡镇政府替税务部门收税的混乱局面。这种条块分割、责权利相脱节的管理体制,使乡镇政府在辖区内的管理出现漏洞,为非法行政行为的产生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是乡(镇)村组织内部关系不顺,职责不清,村级组织职能弱化。
一方面在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村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权。履行依法治村职责,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从乡(镇)村政治运行的实践看,乡镇政府仍对村委会实行习惯上的行政领导,继续控制村级机构的人财物权,村委会事实上成为乡镇政府的“附庸”,依法治村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在村级组织内部,又存在党支部核心地位与村民自治原则的矛盾,村委会的重大事项均要报经支部决定,村委会成了村支部的实质性执行机构,不能真正履行村民自治的职能,依法治村成为空谈。
四是依法行政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首先,乡镇机构中,缺少完备的监督系统。国家行政监督体系延伸到乡镇出现了“断层“。中央、省、地(市)、县都设有政府的监察机关,负责对同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到乡镇基层政府却没有设置监察机构。其次,监督机关独立性差,对政府行为监督无力。我国的权力监督机关一般实行双重领导制度。但由于人事由地方主管,经费主要是靠地方拔给,在双重领导中,起主要作用的实质上是同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实际运行情况往往成为当地党委、政府的一个工作机关,其权力来源和经济来源都会受到监督对象的影响制约,这种监督往往流于形式。
三、推进基层依法行政要紧扣四个重点
乡镇政权作为国家政权的基础,其执政能力的强弱,是否依法行政,事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大局,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乡镇要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关键是要把依法行政当作“第一责任”。
一要坚持民主行政。民主行政是行政为民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行政能力靠什么来行使呢?就是要靠党内民主,保证党员的民主权利。只有让广大党员参政议政,才能发挥每个人的作用。乡镇党组织要进一步增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意识,坚持民主行政与依法行政相统一,坚持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大众参与,保护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生活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二是坚持务实行政。务实行政是行政为民的具体体现,要把加强乡镇政府行政能力建设和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看乡镇政府或一个干部这方面的能力有没有提高,不是看说得怎么样,而是看做得怎么样,要看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有没有提高,要看在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实际工作中有没有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新局面。就当前形势需要而言,“务实”的根本内涵是务“三个代表”之实,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实,主要体现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百姓上。
三是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行政为民的客观要求,坚持依法行政,就是要坚持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并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奋斗目标。乡镇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都要确立依法行政的观念。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民治”和“吏治”的关系,切实由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是由党的干部“为民作主”、“替民作主”,不能颠倒主人和公仆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治民”和“治吏”的关系,明确实行法治重在治权、治官,保证公共权力公共使用,保证在法律规范内掌好权用好权,最终还权于民。
长期以来,乡镇的主要工作就是收税催粮。现在,农业税取消了,不仅沿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取消了,国家还给予农民各种补贴,由“多取少予”变为“多予少取”,行政理念、行政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发展经济、稳定社会和服务社会三个方面已成为乡镇政府新时期的工作重心。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坚决防止和纠正滥用行政权力干扰和损害市场秩序的行政行为,坚决查处和打击凭借行政权力袒护和纵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使行政行为既符合法律法规,又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当前主要是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流通、土地流转等问题,尽量用市场而不是计划,引导而不是强迫的办法,把农民当作真正的市场主体来对待,搞好配套服务。在对待群众切身利益方面,把依法行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放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上,放在发展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上。在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方面,既加强对依法行政主体的行政执法监督,又重视对行政执法监督机关的监督,使一切行政权力和行政执法监督权力都处在有效的法律监督之下,实现依法行政方式和程序的规范化、法制化。必须在思想观念、执法环境、执法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变革。
(一)依法行政必须更新观念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基层政府的根本要求,只有做到依法行政,才能确保政令畅通,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保证,保证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无论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看,还是从当前乡镇政府依法行政状况和面临的新形势看,都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乡镇依法行政的认识,坚持全面地、努力地推进乡镇依法行政。
一是观念要更新。要正确认识依法行政的真实含义,摒弃依法行政就是设法找出法律依据来“治民”的错误认识;摒弃行政诉讼制度是削弱政府的领导,不利于乡镇开展工作和完成任务的错误思想;摒弃乡镇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工作量大,用法律手段不如用行政命令来得快的错误做法;摒弃“七法八法,搞得我没有办法”的错误观念。把依法行政的侧重点放在“治吏”上,确立依照法律授权开展行政行为的观念。
二是知识要更新。要进一步强化乡镇干部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实行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为此,要给乡镇干部创造法律学习的条件,必要的工具书发给每个干部,供其自学。以考促学,学用结合。培训不要停留在启蒙式,要结合乡镇工作实际,就其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尤其是环保、土管、水利、林业等实体法及行政处罚、复议、诉讼等程序法的培训。还要加强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法律文书的制作与审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等操作性强的实践技能培训,积极促使乡镇干部在思想上和具体工作中,从依行政命令办事向依法办事转变。
三是方法要更新。要善于运用法律、法规解决问题。乡镇干部是乡镇建设的领头雁,是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践者。对此,一是自己必须自觉守法,做遵纪守法的模范,为群众作出表率;二是要善于用各种法律、法规来引导群众的行为;三是在处理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时,必须善于用好各种法律法规。当前,尤其在处理村级财务管理、社会治安、群众上访、山林权属纠纷等问题时,乡镇干部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不仅要做到实体合法,而且要做到程序合法。
(二)依法行政必须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良好的执法环境是乡镇依法行政的前提和重要基础,而法制环境的建立,不但要求乡镇自身严格依法办事,而且需要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配合,需要司法机关特别是人民法院的支持。这也是当前推进乡镇依法行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制约乡镇依法行政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有些有行政执法权的部门在分解和布置任务时,为简便往往很少考虑法定程序和法律后果,对乡镇在行政执法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帮助解决少,业务指导不力,而乡镇因其法定职权非常有限,使乡镇政府陷于执法主体不合法、违法执法的境地,这样乡镇工作也就被迫或自觉不自觉地做着许多与依法行政相悖的工作。二是有的部门对其直接行使的管理权,缺少与乡镇沟通,其行政处罚行为与乡镇的行政管理相脱离,乡镇“看到的管不到”,部门“管到的看不到”。三是法院由于行政强制执行案件数量较大,一般也只能象征性地执行几个有代表性的案件,一部分案件久拖不决,这样不但影响了乡镇干部依法行政的信心,客观上也助长了违法行为的产生蔓延。为此,应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上下配合,支持乡镇依法行政。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在布置行政工作和分解任务时,应首先考虑其工作内容是否属于乡镇政府的法定职权,是否符合法定程序要求。执法主体不是乡镇的,不要让乡镇政府为难。不能以行政命令逼迫乡镇用违法的手段去完成收费、收税任务。上级政府部门在明确乡镇政府工作内容后,部门可以规定乡镇工作的执法程序和执法依据。对出现的疑点难点问题给予解释和指导,协助乡镇政府调处各种纠纷和违法行为,并及时对相对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以行动支持乡镇依法行政,必要时可将部分行政管理权依法委托给乡镇,使部门与乡镇上下联动、紧密配合,从而改变“看到管不到,管到看不到”的状况。另外,人民法院要加大行政案件的受理和执行力度,支持乡镇依法行政。
二是要建章立制,进一步规范乡镇行政行为。乡镇政府要根据乡镇工作的特点和执法侧重点,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便于实际操作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土管、计生等方面的具体行政行为,应当有相应的制度来规范,避免滥行政、乱行政和不作为等情况出现。同时,要认真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执法岗位、每一个执法人员,做到明确执法主体,明确执法范围与内容,明确执法责任,提高行政执法的透明度,完善整个执法程序、执法体制和监督检查机制。对执法人员出现的违法执法和不作为等,按行政执法责任制要求严肃查处。还要把乡镇依法行政工作列入考核项目,并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考核内容。考核办法要明确,项目要细化、量化,并具可操作性,做到考而有据,责、绩结合,以考核促提高,以考核促深化,使乡镇依法行政工作切实到位,既不“越位”,又不“缺位”,更不能“错位”。
三是加强普法,提高公民守法意识。民主法制要求公民不但要有较高民主意识与维权意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遵纪守法意识。可以通过新闻媒介、墙报宣传栏、典型案例剖析、召开执法现场会等形式宣传与农村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以实带虚,以虚促实,让群众知法懂法,进而守法。
(三)依法行政必须进一步完善执法机制
随着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乡镇政府行政工作日益繁重,乡镇的法定职权有限性与人民群众要求依法办事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不加以改进,势必影响乡镇依法行政的进程,因此,探讨加强乡镇执法职能,已成为当前推动乡镇依法行政的又一重要课题。一是适当扩权。现有的很多法律规定执法主体是县以上的政府和部门,乡镇缺乏执法主体资格,要通过立法扩大乡镇职能或通过合法的形式向乡镇放权。二是试行综合执法。结合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相对整合执法力量,集中执法人员,由政法干部、乡镇司法员、法制员及专业人员等组成执法机构,开展综合执法。三是转变执法机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必须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对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不要管,这样也有利于乡镇精减人员,减轻农民负担。四是重在治“吏”。依法行政的进程和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镇干部和执法人员素质。因此,要通过机构改革,优化乡镇执法人员的结构,择优录用,严把“进口”,畅通出口,对违法执法、为所欲为的“害群之马”,必须坚决清理出执法队伍。同时,必须把依法治“吏”和以德治“吏”相结合,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面对众多的法律条文和棘手的实际问题能有机结合,迎刃则解。要处理好“治民”和“治吏”的关系,明确实行法治重在治权、治官,保证公共权力公共使用,保证在法律规范内掌好权用好权,最终还权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