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水市十二五商标战略发展规划
天水市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天水市十二五商标战略发展规划的通知
(天政发〔2011〕44号 2011年4月22日)
各县区人民政府,天水经济技术开展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单位,直属及驻市有关单位,各金融机构:
现将《天水市十二五商标战略发展规划》印发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天水市“十二五”商标战略发展规划
为了推进我市商标战略实施,鼓励企业争创品牌,推动天水经济跨越式科学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推进商标品牌战略实施为抓手,以“商标兴企、商标富农、商标强市”为目标,以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为主线,以建立完善商标的创牌、运用、保护体系为重点,积极营造有利于商标培育发展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努力形成一批代表天水优势产业、地域特色和城市形象的商标品牌,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天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企业主体原则。增强企业商标意识,提高产品质量、管理和营销水平,引导企业做好商标的注册、使用、宣传和保护工作,精心经营品牌,积极打造知名品牌。
(二)龙头带动原则。加强政策指导,强化帮扶举措,支持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优势行业争创我市知名商标、甘肃省著名商标乃至中国驰名商标,积极参加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三)科技创新原则。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增强商标的持续发展能力。
(四)政策扶持原则。实施激励政策,对获得知名、著名、驰名商标企业给予政策扶持,激发广大企业和全社会推进商标战略实施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五)合力推进原则。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争创、社会支持参与的格局,合力推进全市的商标品牌建设。
三、发展目标
用五年(2011-2015年)的时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商标使用以及品牌培育、发展、保护工作机制,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商标、驰(著)名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提升产品档次。按照“培育一批、扶持一批、推荐一批”的原则,建立全市品牌商标创建梯队,实现商标数量、质量的再丰收。
(一)商标总量稳定增长。到2015年底,新增有效注册总量750件,其中农产品商标190件,旅游文化商标80件。全市商标注册总量达2000件以上。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5件以上,甘肃省著名商标100件以上,天水市知名商标125件以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件以上。(具体任务指标见附表)
(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建立商标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资金体系和服务体系,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媒体广泛宣传,企业主体意识觉醒,商标认知度不断提高。商标管理和行政执法体系不断完善,行政与司法保障有效衔接,商标侵权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三)商标运用水平提升。企业内部商标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对商标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有效开展,运用商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提升,商标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提高经济交换核心要素,成为我市经济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品牌带动效应强劲。到2015年,我市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销售占全市收入的比重高
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工作重点
(一)稳步推进优势制造业的强势品牌。围绕全市“十二五”规划,支持有行业领先优势的“春风”、“红山”、“华荣”等3家有实力的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并以现有的驰名品牌优势资源,建立驰名商标培育梯队,带动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建材行业跨国境外注册。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品牌。以电子、机械、电器三大产业园和高新技术创新创业园等为依托,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势品牌,鼓励和支持出口产品企业到销售国进行商标国际注册,扩大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推进国内品牌向国际市场延伸。
(三)重点推进特色农产品的商标建设。积极发挥商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功能,推动农副产品品牌化经营。以林果、蔬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为突破口,充分挖掘农产品发展潜力,支持“昌盛”食品、“西联”蜂业、“长城”果汁、“众兴”菌业、“嘉乐”乳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打造完整产业链,鼓励“花牛苹果”、“甘谷辣椒”、“武山韭菜”、“元龙华椒”、“秦安苹果”、“秦州大樱桃”、“下曲葡萄”、“清水放养鸡”、“张家川清真肉制品”等传统特色农产品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积极打造旅游文化内涵的特色品牌。依托伏羲庙、大地湾、麦积山和西秦岭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以寻根祭祖文化和古丝绸之路文化为纽带,将寻根祭祖、休闲度假、佛教石窟艺术等历史人文底蕴定位到旅游特色产品的商标品牌形象中,积极打造旅游特色品牌。
(五)逐步推开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支持具有驰名商标品牌优势的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发挥商标品牌带动效应,通过对驰名商标的价值评估,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商标专用权质押为商标持有企业贷款,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资为引导、金融信贷为支撑、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体系。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实施商标品牌战略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措施,明确具体任务,实施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成立天水市商标战略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机构,切实加强对全市商标品牌战略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工商局,由市工商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切实抓好商标品牌战略发展工作,制定全市品牌发展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乡镇人民政府及市直各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市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加大品牌工作指导力度。
(二)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制定出台相关商标品牌培育和发展政策,加大奖励扶持政策,提高品牌运作水平和企业创牌能力。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注册商标,特别是农产品商标、旅游文化商标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的补助力度,以提高企业商标注册的积极性。
(三)强势宣传推进。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商标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的重大意义,增强全社会的商标注册和保护意识,提高企业商标意识、创牌能力和全社会对商标的认知度、影响力。
(四)开展维权保护。加大商标专用权保护力度,建立健全商标专用权保护体系,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为主体,以驰(著)名商标企业、行业协会和消费者个人为辅助,强化法院、公安、工商、技术监督、知识产权等多部门联合,形成强有力的商标保护机制,为商标战略实施推进创造良好的司法环境。
第二篇:武夷山市十二五商标战略发展规划
武夷山市“十二五”商标战略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国发[2011]18号文件),大力推进商标战略实施,推动海西绿色腹地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根据《南平市“十二五”商标战略发展规划》(南政办【2011】120号)文件精神,制定武夷山市商标战略“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背景、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商标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实施商标发展战略,加快商标培育,加强商标专用权保护,不仅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制定商标战略发展五年规划是实施“品牌兴市”战略的客观需要,有利于推进我市商标品牌事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推进国内品牌向国际市场延伸和我市品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二)发展现状。经过多年商标战略的实施,我市商标品牌工作已有了坚实的基础,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2010年末,全市注册商标总量1325件,拥有南平市知名商标82件,省著名商标17件,经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1件,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
(三)存在问题。我市商标品牌发展水平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注册商标数量不够多,驰著名较少,且发展不均衡;部分企业商标意识不强,对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的投资、运用和保护重视不够,企业商标被抢注现象时有发生;依靠借用他人品牌生存,忽视自主品牌建设,贴牌加工现象较为突出;绝大部分地理标志产品仍停留在传统工艺的初级、地理优势上,商用价值开发滞后,导致有产品无品牌、产品档次低的情况,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不相适应;实施商标战略推进力度不够,基本的奖励机制不健全,商标战略发展还未能形成长效机制;商标专用权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打击假冒侵权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统领、工商指导、企业主体、共同推进的原则,通过加强政府引导与扶持,强化政策激励,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市场、知识产权等手段,着力培育、扶持、保护和发展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驰(著)名商标,充分发挥商标聚资、引才和拓展市场的作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提升全市经济的品牌竞争力,为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在我市初步建立起体系完善、运行顺畅的商标管理、运用和保护工作机制,基本形成注册及时、使用规范、保护得力、服务到位、社会尊重的商标发展环境,形成一批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标品牌或区域品牌。
“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注册商标数量400件,即到2015年末,争取全市注册商标总量达到1800件,农产品商标达1000件。其中,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总数达3件,培育、发展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比较高的驰名、著名商标,努力争取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总数3件;新增福建省著名商标10件,总数27件;新增南平市知名商标60件,总数140件以上。
(三)实施步骤
为保证到2015年全面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时段,将商标战略实施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1年为商标战略五年规划的起步年,在对各项任务进行分解,确定实施具体步骤的基础上,完成工作任务分工部署,全面启动各项任务的落实。
第二阶段:2012—2013年,在商标战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提高企业商标运用、保护、管理能力,持续推进培育一批、扶持一批、推荐一批的“三个一批”工作,分析、解决在推进实施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适时采取措施、对策,务求取得实质性突破。
第三阶段:2014—2015年,根据区域、行业商标品牌发展情况,分类指导,综合平衡,重点突破,提高完善商标战略的相关制度和措施,全面实施各项目标任务。
在商标战略分阶段内,制定实施方案,每年末总结评估实施情况。
三、发展重点
1、大力培育、发展优势产业商标品牌。围绕我市“海西绿色腹地”发展战略和武夷新区建设的整体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全力支持有行业领先优势的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建立驰著名商标培育梯队,以成熟的品牌资源,带动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培育发展“茶叶、旅游、酒类”企业等一系列强势企业商标争创驰名、著名商标。从2011年起,重点培育指导5家商标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50家商标企业争创福建省著名商标,以培育高知名度商标为纽带,打造规模工业经济和产业化连锁,把产业优势提升为竞争优势。
2、大力引导出口企业注册自主商标。引导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推进我市出口企业商标注册工作,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以茶产业、林产加工、旅游服务、食品加工、酒类等传统产业为依托,整合品牌资源,培育强势商标,形成新产业规模经济,提高知名企业产品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鼓励和支持出口产品企业到销售国进行商标国际注册,扩大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高产品档次和品牌核心竞争力。
3、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商标品牌。积极发挥商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功能,推动农副产品品牌化经营。鼓励、引导农户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推广“商标+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充分挖掘传统农副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发展潜力,鼓励社会团体、组织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引导武夷岩茶、武夷山“金骏眉”和“银骏眉、五夫白莲”等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提高区域优势产品的产业优势。从2011年起,重点培育指导行业组织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团体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商标2件,大力扶持农副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打造完整产业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4、大力发展城市形象特色商标品牌,加大公共资源商标防御性注册保护力度。紧密结合武夷山市“双世遗”旅游城市的名片,坚持经营城市的理念,提高旅游休闲度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武夷山旅游资源的开发,朱子、武夷、大红袍等特色传统风土人情旅游资源的商标品牌发掘,推动我市旅游业、服务业转型升级。重点鼓励引导旅游、餐饮、文化、房地产等服务业注册商标,提升品牌,促进发展。加大对有特色、有潜力的公共资源商标防御商标注册力度,防止公共资源商标的流失。
四、落实措施
(一)制定发展计划,合力推进落实。各乡(镇)、街道、农茶场、市直相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市场主体实施商标战略的指导和服务,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全市商标发展五年规划目标。要按照“分类指导,梯次培育,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工作方针,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商标品牌培育发展计划,建立品牌培育数据库,重点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和知名商标。挖掘老字号资源,充分发挥老字号效应。
(二)加强社会宣传,营造舆论氛围。各乡(镇)、街道、农茶场、工商、质监、农业、知识产权、公安、检察院、法院、广电等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商标法律、商标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特别是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优势,通过设立专栏、制作专题等形式,广泛宣传我市商标发展和“商标兴市”、“商标兴企”、“商标兴农”的典型事例,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商标、宣传商标、发展商标、保护商标的氛围。
(三)加大指导力度,用好优惠政策。指导企业以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以动产质押贷款,以驰著名商标专用权作为非货币性资产、按不超过注册资本70%的比例予以核准登记,支持驰著名商标品牌企业设立集团、研发中心,支持省著名商标权利人使用“福建省著名商标”的字样或标志,支持省著名商标所有人申请冠用“福建”字样的企业名称、享有将其著名商标作为字号登记为企业名称的权利,形成“区域品牌十企业品牌”互促互动格局,打造专业品牌基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四)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商标侵权。各类市场主体,要及时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注册商标,规范使用自主商标。出口企业要及时进行出口商品自主商标的海关备案,加强商标自我保护工作。各职能部门要协调配合,完善情况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形成职责明晰、渠道畅通、信息共享、快捷高效的商标专用权保护机制。要进一步加大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印刷环节、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往中的商标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商标侵权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服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五)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统一领导。商标战略涉及商标注册、运用、保护、管理和商标品牌培育、发展、扶持等各个环节,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工作任务,各乡(镇)、街道、农茶场要统筹规划商标战略实施工作,研究制定商标战略实施意见以及实施方案;指导、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协调解决商标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推动商标战略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强化责任,明确要求,有效开展实施落实工作。
(六)健全激励机制,争创商标品牌。将商标战略实施情况列入效能督查和对各乡(镇)、街道、农茶场绩效考评内容。继续实行商标战略实施经费专项预算和鼓励奖励政策措施,按照《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夷山市推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工作意见的通知》(武政综[2006]230号)精神,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对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企业或申报机构奖励5万元。并对指导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或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工商部门,给予记功奖励和工作经费补助并列入财政预算。通过实施奖励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武夷山市商标战略工作再创佳绩、再上台阶,更好地服务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第三篇:上虞市_十二五_商标发展规划
上虞市“十二五”商标发展规划
为深入实施我市商标品牌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围绕建设“品牌强市、商贸活市”为目标,以提高我市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为出发点,以建立完善商标的创造、运用、保护体系为重点,加快建立“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品牌发展机制,着力营造有利于品牌创造的创新环境、品牌利用的市场环境和品牌保护的法治环境。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上虞市实际,制定上虞市商标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商标品牌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市商标工作坚持从转变观念、扶持保护、健全机制入手,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提升商标监管质量,商标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商标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贡献作用不断提高。
商标管理机制逐步健全。我市已建立有效的商标管理体系,品牌创建工作已纳入政府工作重点,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支持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意见》等文件,对我市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省、市著名商标、省、市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国际商标注册、集体商标等实行不等金额的奖励。对部门开展的“品牌工作指导服务站”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并对乡镇、工业园区实行考核。
标企业后备库,商标培育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我市商标品牌工作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商标注册总量还不大。截至2009年12月,我市共有常居人口为77.31万,企业9434家,个体工商户24301户,全市已核准的注册商标为3034件(包括自然人注册),商标注册率仅为 8.99 %,低于绍兴市平均数(绍兴市平均注册商标拥有率为9.9%)。商标国际注册更为稀少,至2009年底,全市仅25家企业拥有194件国际注册商标,国际商标注册率为0.57%。品牌的国际知名度明显不足。注册商标拥有量和高知名度商标数与省内其他地区(如诸暨市有国内注册商标8432件,慈溪市有国内注册商标13468件、义乌市有国内注册商标23046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服务业商标培育工作对发展规模经济的促进作用有待加强;二是商标服务业发展滞后,商标事业人才缺乏。截至2009年12月,我市已累计核准服务业商标253件,仅占全市商标总量的8.33%;专业从事商标事务的中介机构仅一家,这与我市作为品牌强市的发展要求极不相称。三是企业品牌意识不足,企业依托商标、运作商标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无论在创牌前,还是在创牌后广告宣传、广告投入很少,据调查我市已核准的147件驰(著)名商标企业中,在央视、省视或省级报刊媒体上投入广告宣传的企业不到10家,品牌的社会知晓率不高。
二、我市商标品牌发展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品牌强
商标品牌发展,使我市商标宣传普及面不断拓展,全市对商标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尊重和保护商标的良好社会氛围基本形成;支持鼓励商标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我市商标发展的重点
立足于我市产业结构现状,一是做强做好传统制造业品牌的发展;二是根据我市浙东新商都的特色,努力在商贸服务、现代物流、建筑业、房地产等行业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商标品牌发展,力争打造服务业商标品牌新亮点;三是继续支持和发展农产品商标品牌,鼓励、引导涉农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积极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做精做细涉农文章。重点培育品牌梯队。
(一)喊响第一梯队
以16家中国驰名商标企业为主体,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和宣传投入,采取走出去策略,加大企业国际兼并和收购力度,以成熟的品牌资源跨地区联合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效应,实现企业跨跃式发展,使我市企业民族品牌成为国际品牌。
(二)做强第二梯队
以46家浙江省级著名商标企业为主体,努力创建驰名商标。科学确定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增强企业技术中心研发能力,促使企业在关键技术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做百年品牌,推动商标品牌与企业共同成长。
(三)做大第三梯队
以85家绍兴市级著名商标企业为主体,积极创建省级著名
步打造出一批驰(著)名商标。鼓励、引导农户和农村合作组织积极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推广“商标+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以商标为纽带的订单农业,真正将上虞打造成“四季鲜果之都”。
加强对企业商标国际注册的宣传引导,增强企业涉外商标的保护意识,积极指导、帮助企业商标国际注册,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五、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政府推动、各方联动”的工作机制,本着“通力合作、守土有责、提前介入”的原则,开辟绿色通道,实施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上虞市商标品牌战略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机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市工商局局长任副组长,市发改局、财政局、经贸局、外经贸局、农林局、旅游局、人民银行和服务业发展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切实加强对全市商标品牌战略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工商局,由市工商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切实抓好商标品牌战略发展工作,制定全市品牌发展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乡镇人民政府及品牌工作指导服务站,进一步完善市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加大品牌工作指导力度。
(二)加强宣传和商标文化推进计划
管手段,形成有力的保护机制。健全行政执法的多层次监督体系。加强管理机关执法队伍的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建立查处商标侵权行为的快速反应机制和商标保护的绿色通道。结合实际,特别注重加强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报注册和保护工作。要站在服务“三农”的高度,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销售市场为重点,严厉查处侵犯农产品商标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积极开展注册商标专用权专项整治和对商标印制单位的整治行动,抓印制源头,推行商标印制信用监管,规范商标印制行为。发挥舆论宣传监督作用,加大新闻媒介对驰(著)名商标企业的宣传和商标侵权行为的曝光力度,充分发挥舆论和社会监督作用。
(四)不断完善品牌培育的扶持和奖励政策
进一步加大奖励政策,制定出台有关品牌建设后续培育和发展相应政策,强化对企业创牌工作的引导、培育、扶持、规范。组织开展品牌经营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提高企业创牌能力和品牌运作水平。鼓励企业以商标知识产权入股经营,形成多元投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品牌奖励制度,整合现有企业奖励政策和资金,专门设立品牌奖励基金,对品牌建设贡献突出的企业和个人予以奖励。并根据上虞市产业经济特色及商标发展现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注册商标,特别是服务业商标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的补助力度,以提高企业商标注册的积极性。注重商标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断创造条件提高商标人才的文化
第四篇: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社区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五年工作,对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十二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顺应社区居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
一、主要目标
(一)在2011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的目标。并对过去的5年进行了总结及肯定,并对未来的5年提出了实施“三步走”的工作步骤,即一年完善规划布局,三年取得显著成效,五年实现规模提升。
(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社区工作方面,强调了安全生产及消防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及消防应急预案,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及消防事故。要求社区着力做好民生民计工作,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建设,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稳定工作,推进辖区全域城
市化进程。
(三)关于自身队伍建设方面,提出“着力强化队伍自身建设,以勇争一流的精神风貌为加快发展提供动力保障”的目标。进一步强化理论学习,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执行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的领导。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打造出一个团结有力的领导班子,构建一支积极向上的干部员工队伍,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社区工作的关键环节。我们将通过各自形式的活动大力加强社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举办党课等工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通过推行“阳光工程”,完善党务、政务、站务、财务“四公开”制度,加强对街道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等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是要树改革创新之风。二是要树学习钻研之风。三是要树调查研究之风。四是要树敢抓敢管之风。五是要树团结协作之风。六是要树勤俭廉洁之风。
(二)加强和完善社建处功能,突出重点,强化保障。要立足于高新区社区建设发展的实际,更好地完善和发挥好社建处的职能;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请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社会事业局多支持和指导,加强和完善社建处功能,重点做好社区建设管理、民族宗教、综治维稳等重点性工作。
(三)提高认识,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关注高新区马金铺新区规划启动的大势,用新的理念、思路、途径、方法、手段来建构社区管理新体制机制。为此,要推进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结合我区和谐社区创建试点工作,以基层党建为核心,构筑“四合一”公共服务新模式,即以社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作为议事机构,依托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力量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新型公共管理服务机制。为了使组织构架在“四合一”管理服务模式中建立更强
有力的联席机制,凝聚各方力量的作用,社区居委会的成员要从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公共户单位代表、片警中通过依法民主选举产生,采取双向任职的形式。
(四)夯实基层基础,全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社区是最终落实我们各项工作的基本单位,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基层社区实现了和谐稳定,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才有了保障。和谐社区建设要求到每个社区都要达到“六好”、“十无”、“两满意”等要求,“六好”就是“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六好标准; “十无”就是楼栋无矛盾、邻里无纠纷、群众无上访、小区无火灾、校园无违法、青年无吸毒、卫生无死角、生产无事故、交通无违章、居民无邪教;“两满意”就是社会各界满意、居民群众满意。经党工委研究后决定,我们正在以国际花园社区设立为创建和谐社区试点。按照“两委一站”的管理模式,构建和谐社区,“十二五”期间将逐步推开。在夯实社区基础工作方面,一是要开展好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二是组织辖区公职人员、街道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站党员积极参与居住地业委会的选举,担任居住地的楼栋长,参加社区义工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共建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快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各个社区办公用房优化升级建设工作。四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工作模式,创新党组织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创建和谐社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五)抓好社区维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创建平安社区。高新区在建设发展中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很多问题已经演变成或者正在酝酿成社会矛盾,使我们在维稳工作所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只有通过有效地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有效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把矛盾和冲突消化在基层,才能够为我们构建和谐社区的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将建立及强化各项制度,充分发挥联合调处机制、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出租屋综合管理及服务长效机制、社会治安目标管理责任制、应急工作机制、司法联席会议机制等系列制度的作用;建立及整合队伍,成立维稳突发事件“青年突击队”、“信息收集队”等队伍,加强培训工作以提高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我们维稳工作的水平和效果;加强群防群治网络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创建安全文明小区工作,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网格化”巡防体系;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抓好社区矛盾的排查和调解工作,努力把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初始阶段。
(六)重视和加强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工作。高新区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却相对滞后于城市发展的步伐,城中村脏乱差、违法建筑大量存在等不协调现象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对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目前我们的城市管理和服务工作已经由外延式发展为主转入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新阶段,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方法和机制,不断地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素质,更好地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将在做好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全面推行备案(档案)安全监管模式,变被动式管理为主动式管理,提高安全监管水平。
(七)继续关注和解决民计民生问题。民计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构建和谐社区,就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只有时刻把居民的利益牵挂心头,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作到“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最大限度地帮助辖区居民解决好面临的实际困难,才有可能扎扎实实地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三、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各次重要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把高新区领导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努力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实现高新区“十二五”规划工作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服务基层的思想,共同营造推动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
(三)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社区工作各项指标任务的完成和保障措施的落实。
(六)做好动员和协调有关方面积极参与社区的基础性建设,以确保“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加快社区各项工作完成的步伐,并使“十二五”期间所取得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广大居民群众。
第五篇:十二五发展规划(模版)
晋庙铺中心卫生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近年来我院在为晋庙铺镇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卫生、健康意识不断提高,以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实施,农村居民对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技术、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医疗服务市场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发展和壮大,这与做好晋庙铺中心卫生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院积极倡导科技兴院,十分重视医院内涵建设,突出基层卫生院的特色,抓好人才培养,推动医院各科室的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医院建设和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医院在“十二五”发展规划方面,要科学规划近期发展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相结合,近期发展目标要合理改善人才,技术,设备和环境思想文化机构,提供人民群众需要的医疗服务,远期目标应着眼于人才,技术,设备,环境,文化的长期效益,走在学科,专业发展的前列,满足未来的服务群体的医疗需求,做到社会化,区域化,个性化等服务形式的多样化。为进一步提高医院的发展,服务,管理水平,特制订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单位基本情况:
晋庙铺中心卫生院成立于1953年,位于晋庙铺镇政府所在地,属一级甲等医院,占地约4300平方米。现有职工44人,其中卫技人员32人,后勤管理人员5人,病床25张。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率先发展这个主题,认真分析国内卫生发展趋势,在国内大背景下,准确把握乡情和卫生发展阶段特征,坚持特色发展,坚持创业发展,坚持生态发展,坚持和谐发展,明确“十二五”时期卫生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使其成为指导全镇未来五年卫生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工作目标:
以农村公共卫生为中心,着力抓好防疫保健各项工作,做好辖区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大力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增添新设备,改善旧设施,并以优质高效的人性化医疗保健服务,为我镇的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保障。
一、加强重点专科建设,促进医疗技术水平提高
加强医院的重点专科建设,逐步形成优势和特色,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院确立了心脑血管病、痔漏科为重点建设专科,到2014年,各重点专科将建成融医疗、预防、康复为一体,在全镇及周边享有较高声誉的特色专科。今后5年,医院将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一定资金投入,优先满足重点专科发展的需要。单位安排在省重点医院进修外科2人,妇产科1人,器械护士1人,麻醉师1人,进修时间分别为1年,计划进修经费2万元,邀请上级医院来我院指导会诊经费1万元。
1、优先安排重点专科人员外出进修和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学
科带头人外出考察,参加学术会议,使他们了解本学科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学术动态。
2、优先满足和培养重点专科人才,根据重点专科梯队需要,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在进修、深造、科研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为他们掌握高尖技术创造良好环境。定期邀请市级医院、县人民医院等医院的专家、教授来我院会诊、手术、讲课。明确要求重点专科的医疗骨干充分掌握本学科中最先进的诊疗技术,熟练解决本学科的疑难病症。
3、优先考虑重点专科设备配置,在一定的资金范围内,首先保证重点专科设备的更新,添置。今后5年,医院准备添置酶标仪,进口自动生化分析仪、胎心监护仪、洗胃机等新设备,为重点专科提供新的检测手段。对重点专科房屋进行改造、装修,建立独立的放射楼,使我院的重点专科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努力开创一种“院有重点,科有特长,人有专长“的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为医院技术水平的提高增添活力。建立标准化发热门诊、预防接种门诊,不断完善我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二、积极培养人才,努力提高全员素质
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市场竞争、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兴院,关键是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积极为科技人员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在人才培养和提高全员素质方面,我们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注重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医院各级人员整
体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工作。我们将根据我院卫技人员的现状和业务特点,分层次地制定全院继续教育实施规划。对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卫技人员、各科主任,继续教育的重点放在使他们了解国内最新进展和动态,重点安排他们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参观考察,对于各科中青年业务骨干则有计划有目的安排外出进修学习,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并由医院承担外出进修人员的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学历层次较低的卫技人员,医院鼓励他们参加成人教育考试,以提高他们的素质。
2、抓好业务人员的基础培训。对中青年卫技人员从抓基本素质入手,通过举办基础授课,专题讲座、操作练习、书面考试等方法,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护理部门每年组织护士进行护理知识技术训练,定期组织“三基”考试,通过组织“三基”学习,训练和考核,巩固医务人员的基础理论,提高他们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和要求,较快地提高中青年医技人员的业务水平,使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三﹑加强医院外科和妇产科手术室的建设
今后五年,单位计划新建一间正规的普通外科手术室和标准化产科。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全面推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在五年之内辖区内所有城乡居民实现建立健康档案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对城乡居民健康实施干预措施,减少主要居民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进一步规划好村卫生室和培养乡村医生。
目前我镇29个村卫生所都有40平方米以上的业务用房,计划在5年内,全镇村卫生所全部达标,全面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计划在5年内全镇乡村医生31名均取得执业助理以上资格。根据村级卫生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乡医到州、县级医院进修学习,努力提高乡医的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村级医疗、防疫、保健工作服务。
六、继续巩固合作医疗工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德政工程,能够缓解老百姓因病还贫、因病致贫的现象。计划在5年内,我镇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100%,真正做到政府得政绩,病人得实惠。
七、进一步做好辖区内防疫保健及突出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进一步做好防疫保健工作是预防重大传染病发生和降低孕产妇、儿童死亡率的措施。计划在5年内我镇十五苗、二十八针,特别是十五苗接种率达98%。各种传染病报告率达100%,初始结核病转阴率98%以上,传染病发病率低于393/10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小时内处置率100%,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98/10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6/1000,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7%,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5%,孕产妇保健覆盖率98%,新生儿防视率达到95%。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
防治艾滋病工作。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深入,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不断的解放思想,积极进取,认真贯彻全县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将我院建设成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综合性乡镇卫生院,为晋庙铺镇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晋庙铺中心卫生院
2010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