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时间:2019-05-14 22:4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第一篇: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班级:燕山工商1501

姓名:陶祥

学号:201590060021

指导教师:岳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学界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大量地介绍、引进西方会计理论,使我们扩展了视野.了解了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理论的发展现状和西方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在引进、介绍、消化西方会计理论的同时,我国会计界当前的主要任务在于构建适应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本文着重总结会计理论与会计研究方法,并对传统的会计研究方法总结了现状与改革措施.关键词:会计理论 领域研究 历史沿革 本质再认 实践应用 局限发展 改革

一、会计理论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研究

会计本质上是会计本身所固有能决定会计性质和发展的最重要特点,而理论是指“某一探究领域的通用观点所构成的一套前后一贯的假设性、概念性和实用性原则”。当经济管理活动与行动理由结合,使会计理论体系增加了实务能力。

(一)会计理论定义的碰撞

会计理论:关于对现实世界中会计现象的逻辑推论、概括和解释的系列。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会计理论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解释: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为观察到的会计实务提供理由。(2)预测: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预测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包括未来现金那些已经发生、但与其有关的系统性证据尚未从数据中搜集到的现象。

(二)会计理论的内容

1.关于会计准则。这是财务会计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2.关于财务报告。它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系统能否实现其目标。因此,有关财务报告的研究成为近年来会计理论的热点问题。

3.会计研究方法和学术流派。对方法论的研究也是会计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4.其他一些专门问题。研究会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也是会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从内容上看,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涉及的方面比较复杂。比如物价变动、商誉、人力资源等。

(三)会计理论体系的层次

1.会计环境理论:内部环境、外部环境

2.会计基本理论:包括会计本质、目标、职能、对象、要素、假设、信息质量特征等; 3.会计中介理论:亦称会计准则基本概念理论,类似于西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的桥梁;

4.会计应用理论:包括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工作的组织机构等

(四)会计理论的分类

1.按学科分类(1)财务会计理论;(2)管理会计理论;(3)审计理论;争议(4)新兴会计理论。

2.按研究方法分类(1)规范会计理论

指通过一系列的规范概念,从内在逻辑上概括、推理,指明会计“应该是什么”,从而使会计实务规范化的会计理论。

(2)经验(实证)会计理论

指以实务或结果为标准,验证与衡量会计命题、观点的正确性,指明“会计是什么”,从而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的会计理论。(3)行为会计理论

a.西方行为会计理论是关于人类行为是如何影响会计资料和经营决策,会计信息又是如何影响决策和人类行为以及预测人们行为的方法和改变人们行为的策略的会计理论。b.中国的会计行为理论研究会计主体提供会计信息的行为规律的理论。

c.徐氏行为会计理论是以对人的生产经营“行为—价值”运动进行核算和管理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产经营行为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人为中心的会计核算与管理体系。

3.结构性理论、解释性理论、行为性理论 结构性理论:试图说明现存会计实务,并预测在某种情况下会计人员如何通过会计报告来反应既定情况产生的具体会计事项。解释性理论:不是描述会计实务方法程序的外表形式和结构,而是借助经济学概念来解释会计实务。

行为性理论:强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以及会计信息应如何影响使用者的决策行为。

二、会计工作中的方法研究

会计研究方法是指会计研究中,会计人员在资料收集、论证分析、形成结论以及对结论的检验等步骤所运用的方法的总称。

(一)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我们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一些重要的会计理论问题统一认识。

2.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会计理论研究中新思想、新理论的生长点,会计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往往与研究方法的重大革新相联系,因而对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有助于会计理论研究多出成果和快出成果,有助于我国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

3.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丰富和发展会计理论的内容。④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会计理论发展和演进的重要基础和必要的评价尺度。

(二)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层次

1.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2.一般方法: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

3.具体方法: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流派。

规范研究又分为:归纳学派和演绎学派,纯粹的归纳称为描述性方法,纯粹的演绎称为规范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主要解释和预测一些会计现象或者与会计有关的现象。从研究对象分类包括:一以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为对象;二是会计信息与人们行为之间的交互复杂的影响。

(三)相关研究方法

1.《西方现代理论》陈今池(1)描述性方法(2)规范性方法(3)决策法(4)社会经济福利法

2.《现代西方会计理论》葛家澍 林志军

(1)按照研究方法分类:归纳法,演绎法,实证法

(2)按照研究目的分类:法规法,伦理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事项法,系统法

三、我国会计理论的历史沿革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会计是随着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会计理论也是在历史的持续中发展起来的。我们今天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昨天的成就。--利特尔顿

1.古代会计:古代会计活动是确实存在的,但会计理论却是非常薄弱的,可以说,古代没有会计理论,即使有,也只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而没有以著作的形式在书面上反映出来,至今已无法考证。

2.近代会计:古代会计活动是确实存在的,但会计理论却是非常薄弱的,可以说,古代没有会计理论,即使有,也只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而没有以著作的形式在书面上反映出来,至今已无法考证。

四、管理理论对会计的支持

郭道扬教授从会计史学研究出发,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提出会计宏观控制思想。他认为,现代会计是现代经济控制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社会中实现对经济信息优化计量及有效利用,以期实现控制目标的关键管理工作。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控制:“这种会计控制既要通过对会计历史资料的研究,认定历史循环中的合理部分,揭示历史反复中的教训,又要立足于现时的会计控制工作,有效地发挥会计控制的现时作用”,还“要考虑历史的延续性,推断经济世界及会计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

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现代会计对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控制是系统的、全方位的控制,它把传统会计的被动控制转化为主动控制,把单向式控制改变为多向式控制,从而把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连接成一个整体,以有效地发挥整体控制的功能”。

微观中观和宏观的控制:“要促使现代会计控制由直线平面式向立体式转化,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化,其关键在于对会计控制范围进行科学的划分。”根据经济控制领域的大小,一般把会计控制的空间划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基本方面,以分别决定会计控制的内容、制度、方式和方法,并将三个基本方面结合起来。

五、会计理论在具体领域的应用

(一)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

(二)建立完整的政府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准则

(三)将政府会计纳入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职称的考试范畴

(四)培养专门的政府会计人才

六、会计学实证研究与规模研究的理论

对于目前的会计理论研究,大部分的学者均主张将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结合起来。笔者比较同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盖地的研究范式。盖地指出,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是相互依存的,会计理论离不开规范研究,而规范研究离不开实证研究,从会计实践到会计理论的科学路径应该是:实践-实证研究-规范研究-会计理论。笔者认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过程应该是对从实践中获得的客观性事实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保证会计理论的实用性;对实证研究产生的理论进行规范研究,从而保证了实证研究理论的逻辑完整性,进而获得的会计理论则能够很好地应用到指导具体的会计实务,同时在逻辑上又是完备的。这样的会计研究范式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对会计理论的要求,也有益于会计理论的快速发展。

第二篇:第七章 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

第七章 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会计理论的规范方法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以会计理论研究为其研究对象,旨在探索会计理论研究模式和规律的手段。同其他研究方法一样,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也是一种认识活动,也应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

 会计理论研究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主观观察、思维、分析,并得出符合逻辑化结果的过程。

一、会计理论研究的传统方法 

(一)归纳法

 归纳法是指对大量事项进行观察、计量、分类,从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归纳法的基本步骤包括:(1)观察并记录全部观察结果;(2)分析并将全部观察结果进行分类;(3)从观察到的分类结果的相互联系中推导出会计的一般概念和原则;(4)对推导出的会计一般概念、原则进行验证。

(二)演绎法

 会计理论研究的演绎法是指以会计目标、假设等为先决条件,推导得出能指导会计实务的准则及相应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会计理论演绎法的基本步骤包括:(1)首先提出目标和假设,即先决命名,它是施行演绎法的前提条件;(2)对前提命名进行推导,从中得出结论;(3)对推导出的结论进行检验证实,以确定结论正确与否;(4)用得到验证并确认为正确的结论去指导具体会计实务。

(三)伦理法

 伦理法又称道德标准法,是通过制定处理会计信息和编制财务报表应遵循的道德标准,来作为建立会计准则或理论体系依据的一种专门方法。

(四)社会学法

 用社会学法构建会计理论,强调会计信息要能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或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五)经济学法

 经济学法是指构建会计理论时,将不同会计方法、技能的选择置于会计所在经济政策的影响下,使会计政策、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既能反映经济现实,又能与经济结果 衔接。

二、会计理论研究的现代方法

 会计理论研究的传统方法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和管理的要求来构建描述性或规范性的会计理论,并用这种理论来指导会计实践,规范会计实务。近年来,西方会计理论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会计理论构建方法,而且已经逐渐被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者所认可,这些会计理论研究的现代方法主要包括事项法、系统法和实证法等。

(一)事项法

 事项法是在会计应该提供与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相关的经济事项信息目标下,来让会计信息使用者选择适用的事项信息。

(二)系统法

 会计理论研究的系统法就是将系统理论原理和方法引进会计理论构建中。按照系统法原理,任何一个系统中,都存在若干个小系统,每个小系统都有自己的构成要素和具体目标,同时也有使各自系统正常运行和发挥功能的不同方法。

第二节 研究会计理论的实证方法

一、实证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会计理论的实证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基础在于:可证伪性、价值中立、可重复性。

(一)可证伪性,在理论渊源上,实证研究方法和实证哲学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它主要以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为基础。

(二)价值中立

实证理论认为,科学应该是客观的、价值中立的,反对任何先验的价值观对科学研究的影响,即方法论对理论是中立的,理论对价值是中立的。

(三)可重复性

自然科学研究必须满足可重复性的要求,实证会计研究的支持者也要求会计研究具备可重复性,任何人只要他接受了一些基本的假设,就可以重复某一研究过程,并得出相近的结论。

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渊源

 关于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渊源,目前在西方已达成了共识,认为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渊源于哲学中的“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实证主义流派虽历经几百年的演变,但其基本点,即“实证的”没有变化。只是又演化出许多分支而已,如20世纪20年代创建的“逻辑实证主义”。

三、罗切斯特学派和实证会计理论 (一)罗切斯特学派  罗切斯特学派在促使西方会计学界接受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改变会计研究侧重点方面,发表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文章,对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会计界的研究思想、观念以及研究方法的改变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二)实证会计理论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瓦茨和齐默尔曼在总结实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于1986年发表了专著《实证会计理论》。

 《实证会计理论》一书所阐述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 第一,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对会计信息效用的实证研究。 第二,产权理论、契约理论对会计在管制环境中作用的实证研究。 第三,实证理论运用到个别案例的检验和评价。

四、实证会计研究的特征

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改变了会计研究的侧重点,并且,扩展了会计研究领域,其具有的方法论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 1.获得经验知识的基本途径是观察和实践,而不是逻辑推理。 2.实证会计研究并不向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而是向人们揭示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方法,对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则由人们自行决策。

 3.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论问题,认为理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取决于理论与客观对象的对应关系的一致性程度。

 4.实证会计研究同样需要理论的支持和引导,需要用理论去捕捉经验事实。

 5.实证会计研究不可能对所有可观察事实和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

五、实证会计研究的局限性  实证会计研究存在以下的局限性: 

(一)无法避免归纳逻辑的局限性。

(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试图根据代理理论等,建立反映各种因素与会计选择行为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但迄今难以确定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也没有办法确定哪一个因素居主导地位,同样地,至今尚未建立起模型,求获各种会计选择行为的相对成本。

(三)过分简化研究对象的复杂因果关系。

(四)过分偏重研究的定量化和模式化,在考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以及选择偏好、价值取向等主观因素方面,尤其在涉及某些行为特征的心 理反应、激励偏好、思维定势等问题的研究领域,这种研究方法很难发挥作用。

(五)因为无法排斥经济环境变化对会计方法的影响,所以,实证会计研究普遍存在观察误差现象。

六、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关系

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哲学基础与研究思路存在差异,由此导致两种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各具特色,规范研究既可以采用归纳法,也可以采用演绎法,而以演绎法为主;实证研究多采用归纳法。

第三节 我国研究会计理论的方法

一、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现状剖析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问题尚未引起我国会计理论界的普遍重视,理论研究方法单

一、僵化,如重演绎法而轻归纳法,重抽象方法和规范方法而轻实证方法,重证实方法而轻证伪方法等。

二、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探索

(一)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层次

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方法体系应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马克思主义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第二层次为一般研究方法,即上述构建会计理论的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研究方法;第三层次为具体研究程序,即各种方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步骤。

(二)关于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几点说明  1.坚持会计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 2.明确区分归纳法和演绎法与描述性理论和规范性理论的关系。 3.大力开展实证法的会计理论研究。

第四节 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应用的评介

一、实证研究法在我国的应用

(一)我国资本市场效率检验

(二)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的研究

(三)会计选择的研究

(四)审计实务方面的实证研究

二、实证研究法在我国的应用的评述

(一)我国会计理论在实证方面的研究从无到有,逐渐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二)在我国介绍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章比较多,但质量不高,这种方法的具体应用还很少,而且主要集中在近两年。

(三)在研究课题方面,我国的实证研究领域覆盖了证券市场、会计选择、审计研究三个主要领域,但每一领域都未能深入研究,尤其是在会计选择方面,还没有公开发表的规范的会计选择对股价影响的文献,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在研究方法方面,我国的实证研究基本上都是采用国外七、八十年代的研究方法,把它搬过来运用于对我国的研究,而没有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五)在样本的选取方面,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产生较晚,有关数据的时间序列较短,这先折了有关研究的可信度。

(六)在研究人员方面,由于实证研究要求研究人员有较宽的知识面,对知识结构也有特殊要求,而且工作量很大,所以,能适应实证研究的研究人员不多,在我国主要由一批年轻人组成。

三、对我国开展实证会计研究的几点认识 

(一)要明确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方向

(二)引进西方实证会计研究,在我国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

(三)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

四、进行实证会计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一)实证会计研究应以对会计运行的实践为前提,从实地调查入手,记录发展过程,整理事实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初级抽象和概括,建立模型,说明和提炼新概念、新范畴。

(二)实证会计研究应注重事物发生过程。

(三)实证会计研究除研究会计因素外,还应注意引入非会计因素。

(四)实证会计研究要求改变人们的思维习惯和叙述方法,以研究会计运行为已任的实证研究方法,使人们认识会计问题的方式变换了一个角度:研究的起点不是由规范会计理论出发,而是从会计事实出发,建立模型;研究的侧重点不是对会计属性的判断和辨识,而是对会计运行过程的分析和探讨;研究的目的不是解释和论证方针政策和会计制度,而是认识和运用会计作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叙述方式上也要求改变“正常”顺序。

四、我国迫切需要进行实证会计研究的领域

在验证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过程中,对市场效率及其条件进行考证和分析,这是前提,如不加以关注和引导,就必然将我国的实证会计理论研究引入歧途。然后,再进行下列研究:

(一)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选择行为的研究

(二)进行会计信息与证券市场关系的实证研究

(三)关于审计实务的实证研究

第三篇:会计研究方法演讲稿(模版)

会计研究方法之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演进与比较

一、规范研究的演进过程及方法

1.1归纳法:

曾任美国会计学会会长的利特尔顿教授, 他在19《3 年发表的《会计理论结构》一书, 已成为归纳学派的经典名著。它要着重说明会计是什么, 包括实务中普扁使用的会计原则有哪些, 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有哪些等等。

局限性:归纳法所强调的会计研究只不过是对会计人员的传统性和机械性工作进行观察, 仅仅满足于解释和说明现存的会计实务, 没有形成一个逻辑严密、协调一致的逻辑体系, 所提出的改进意见, 都是对实务的局部改良。

1.2演绎法:

佩顿的《会计理论》(1922)、坎宁的《会计中的经济学》(1929)、吉尔曼的《利润的会计概念》(1939)、麦克尼尔的《会计中的真实性》(1939)。

在这些著作中, 绝大部分理论观点都是或者主要是演绎法的产物。与归纳法相比, 演绎法的逻辑性和内在严密性都要强得多。除非研究者个人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失误或有意无意对实务的妥协, 否则,采用演绎法, 可以形成较严密的理论框架或理论体系。

西方以演绎法和归纳法为主的传统的规范会计研究方法曾经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至今仍在继续发扬光大。如前所述, 以佩顿为代表的演绎会计理论学派、以利特尔顿为代表的归纳会计学派和以坎宁为代表的真实收益学派, 都是运用规范研究方法的产物, 这些理论在世界会计理论的宝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3实证研究方法

19》0年,鲍尔和布朗发表《会计收益数据的经验性评价》一文,标志着实证法初露锋芒;此后,罗切斯特学派代表人物简森的论文《关于会计研究现状及会计管制的评论》则成为实证法向规范法挑战的宣战书;而瓦茨和齐默尔曼所著《实证会计理论》的正式出版,则无疑标志着实证法已逐渐与规范法分庭抗礼。到了20 世纪80 年代, 实证研究方法已成为西方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主流派。

所谓的实证研究,在有关资料中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实证研究包括五个方面: 档案研究,调查研究,实地研究或案例研究,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狭义的实证研究仅仅指档案研究。一般而言, 实证研究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步骤: 一是提出问题和研究目标;二是提出可证伪的假设;三是设计研究程序;四是收集数据并说明数据的客观性;五是利用数据检验假设;六是解释结果并得出结论。

局限性:

(1)力图使用有限的事实和现象去证明普遍命题, 因而其研究结果不可避免地只具有概率或偶然性。

(2)过分强调模型化和定量比, 由于忽略某些臆断是次要的因素, 有时会导致研究对象过于简化和研究的系统性偏差。

(3)在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完全排除价值判断也有不尽合理之处, 因为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 作为“经济人” 的会计研究者, 在进行实证会计研究的过程之中, 不可能完全避免个人偏好所带来的先人为主的干扰。

(4)是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相比, 往往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 如对于具体某项会计准则相关的问题研究总是等到有足够的样本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经验分析时, 才能得以实施。

二、两种方法的比较

选成规范研究的学者和赞成实证研究的学者之间近几十年来一直火药味颇重, 双方都用了成篇累牍的文献来捍卫、宣传自己和攻击对方。较客观和全面地看, 这两者各具千秋而又各有所短。

2.1规范会计研究的优点:(1)研究方法较为成熟。规范会计研究所依赖的归纳法或演绎法发展历史悠久, 较完善。其中, 演绎法更侧重于逻辑推理, 形成的会计理论各内容之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2)可以较好地发展会计理论和实务。规范会计研究的着眼点是导致良好的会计实务,亦即力求规范和超越现行的会计理论和实务,这有利于优化和发展会计实务,。

2.2对规范会计研究的批评:(1)方法论上存在缺陷。规范会计研究强调价值判断而不强调可证伪性, 不少理论未经过验证, 仍属于学术上的假设和推论。

(2)研究方法不太精确。规范会计研究无论是演绎法还是归纳法都是侧重定性分析而忽略定量分析, 纯粹的定性分析可能难以揭示事物间微妙的区别和联系,。

2.3实证会计研究的优点:(1)研究方法较为精确和科学。实证会计研究是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从理论到假设再到假设的操作化, 主要依靠定性、概念化的逻辑分析, 而分析实际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主要依赖于数量方法, 由于采用了定量分析的种种技术, 使得实证会计研究的结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2)实践意义较大。实证会计研究建立在考察和实验会计实务所得到的经验的基础上,旨在解释会计为何如此, 侧重于现实目标而不是理想目标

(3)拓展和深化了会计研究领域。实证会计研究开辟了研究新思路, 调整了会计研究方向, 拓展了会计研究领域, 在资本市场研究和行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2.4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批评;(1)由于没有充足的经济学理论作支撑,使得实证研究在试图解释某些会计现象时存在困难.(2)目前实证研究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多为线性模型,但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线性关系或其他关系,并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3)实际运作中研究数据取得并非易事,尤其是在一个透明度较低、信息成本很高、市场效率较低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实证研究的难度不言而喻。

三、我国会计研究方法运用情况以及原因分析

我国现阶段包括会计在内的经济理论研究仍以规范研究为主导,实证研究的比例约占10%,而实证研究在西方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我国会计研究方法落后西方国家达半个世纪之多,我国的会计理论水平也远远落后于西方。究其原因是,实证研究主要用于资本市场研究与行为研究两大领域,要求研究人员必须具备数学、统计、哲学、思维、逻辑、计算机、经济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而我国目前尚不具备这些条件,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缺乏实践的基础。

资本市场是实证研究赖以生存的土壤。虽说我国上市公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但质量并不是很高,在纳入实证研究时需要谨慎。

3.1会计研究方法认识及应用的误区

会计研究方法是指会计人员探讨会计工作规律和会计历史发展规律的手段、方式、程序和措施的总称。在会计学发展的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开展会计研究方法的探讨和研究,将对会计理论及会计实务产生直接的影响。但目前会计学界,对于会计研究方法的认识及其应用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对会计研究方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识不足。有些人认为,会计研究方法非常简单,不存在多样性,而方法体系更是无从谈起。也有些人虽然承认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但对其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程度的认识还不足。其次,对会计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认识不足,有些学者只看到某一种方法的优点,而对局限性和缺点认识不足。再次,对传统的会计研究方法缺乏科学的认识,特别对传统会计研究方法还没有全面理解,就认为它们过时和不科学了。第四,对西方的会计研究方法缺乏全面认识,特别是对研究方法适用的约束条件和必要的程序缺乏研究。第五,过分推崇某种研究方法,夸大其作用和功效,认为一种方法能解决大部份或所有问题。

由于一些人对会计研究方法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其在研究方法运用上的相关问题。如只用单一的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无视会计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及其综合应用;认为传统的会计研究方法不科学,只有使用西方的研究方法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研究,故在研究过程中,不考虑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条件,而机械地采用所谓“科学”的研究方法。

3.2会计信息质量低下。自股票市场建立以来,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近来审计署的审计结果和财政部所作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的结果显示,这一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以这样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的实证分析的意义自然不大。

3.3资本市场数据不全面,缺乏可比性。

首先,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成长阶段,上市公司数量呈几何增长,样本不具可比性。我国目前的实证研究中有相当比例的文章,存在用部分样本谁知总体量特征的逻辑错误。其次,我国资本市场形成的时间过短,还不能满足时间序列分析的需要,我国目前就有用三年时间的数据提炼出会计实务规律的实证研究。最后,我国没有权威的数据库系统,实证研究所需数据由研究者个人搜集,费时成本过大且真实性难以保障。

3.4缺乏把握实证研究全部技能的研究人员和培养这些人才的教育机制。我们还注重到了在《会计研究》、《经济研究》发表实证研究论文的,赵宇龙、王志台、陈小悦、吴世龙、沈艺峰、原红旗、陈晓、吕长江、魏刚等人无一例外是学院派或有海外经历的工,而且集中于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精华大学及北京大学等高校。这说明高校教师开了我国实证研究的先河,并艰难地扛起了实证研究的旗帜,但曲高和寡终难成气候。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缺乏把握实证研究全部技能的研究人员和培训随些人才的教育机制。

四、现行会计研究方法体系

1、西方会计研究方法体系及其演进

西方会计研究方法的理论探讨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注重理论研究轻视研究方法。一般认为, 西方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理论研究始于20 世纪初, 其标志是斯普拉格的《账户原理》和佩顿的《会计理论》的出版。

(2)对于研究方法的初步探讨。

提出各种会计研究方法并加以专门论述, 即具有会计研究方法体系雏形的, 应归功于亨德里克森。他于1977 年出版的《 会计理论》第一章中, 专辟两节来研究会计研究方法。他归纳了会计研究方法有: 归纳法、演绎法等。亨德里克森的研究虽然没有将这些研究方法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结构, 但指出了这些方法是相互联系的, 为后来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3)会计研究方法的系统化研究。

最早真正提出和论述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学者是贝克奥伊。在其所著的《 会计理论》一书中, 他将会计研究方法分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传统方法及会计理论研究的现代方法两个层次。

每一层又由若干具体会计研究方法元素构成, 贝克奥伊所划分的研究方法体系, 将会计研究方法体系分为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研究方法两个层次, 没有体现出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系统性, 仅仅是会计研究方法的简单分类;但毕竟是对会计研究方法体系构建的开创, 对西方甚至我国都带来较大的影响。

2、中国会计研究方法体系及其演进

1990 年以后, 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研究逐步兴起, 较有代表性的几种研究方法体系如下:

(1)借鉴西方会计研究方法, 构建的方法体系。

如陈今池在《西方现代会计理论》中总结了西方的会计研究方法体系, 魏明海博士等在《会计理论》一书中, 对西方的这种会计研究方法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国内一些学者将这些方法汇集, 构成了一种方法的体系, 这两种方法体系, 借鉴了西方主要的会计研究方法, 作为工具的汇总, 它有较强的操作和指导意义。

但这种体系其实根本称不上是“体系”, 只是一些会计研究的方法的汇总分类, 并没有体系应该具有的层次性, 也没有很强的系统性, 更不是有机的组成, 不过是机械的罗列。

(2)以吴水澎教授为代表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

我国会计理论界对方法体系的讨论较为集中在1997 年至1999 年这一时期, 构建的方法体系各异。

但就其本质来讲, 无非是将方法体系分为三层, 其中

最上一层是方法论层, 第二层是一般方法层, 第三层是具体方法层。以吴水澎教授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为例, 具体见(图1)。

(3)更进一步复杂化的会计方法体系, 山东经济学院的毕秀玲教授 所构建的会计研究方法体系比较值得参考见(图2)。其所构建的会计研究方法体系, 在会计方法体系的最高层, 不再提方法论而是改称“ 哲学方法”, 且这种方法体系中开始考虑实证法、理论方法和经验方法的地位, 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 将观察法、实验法等具有普遍应用性的方法作为专门方法, 有失其合理性。

3、中西方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会计学者提出了很多不同的会计研究方法体系, 这些研究方法体系丰富了会计研究, 为会计理论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为研究会计研究方法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对比中西方的研究方法体系, 发现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 西方对于具体研究方法的理论探讨较为广泛和深入, 但对于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 只停留在具体的会计研究方法的归集和组合, 没有将会计方法论包括进来。因而, 西方会计研究方法体系是技术性的, 不包括哲学方法在内。而我国较重视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会计研究方法体系, 有一些学者还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作为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最高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中西方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会计研究方法较多地受实用主义影响, 信仰存在就是合理, 有用的就是真理;而我国会计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西方会计界受实用主义影响, 早期更注重应用理论的研究;而我国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 高于实践, 更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习惯从会计本质、会计职能、会计对象、会计目标等基本概念及基本问题开始起步, 在思维结构上也存有差异。西方学者一般偏好逻辑思维和归纳分析思维,习惯从小到大、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程序和方法, 因此更注重具体研究方法的应用及对实践的影响, 而缺少整体的、方法论性的对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综合思考。而我国的会计学者一般偏好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习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程序和方法, 因而对方法体系研究是整体性的综合研究。

五、在具体选择会计方法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1研究方法的选择要以研究目的为导向 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会计研究方法是完成会计研究目标的一种手段,研究者应当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例如,我国当前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是会计准则的制定。在这项理论研究中,会计准则(包括准则概念框架及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是研究者的研究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研究目的,研究者只能采用演绎法和归纳法这些规范研究的方法,即以抽象的基本理论为基础,进行相应的演绎推理;或者以良好的会计惯例为基础,进行相应的归纳研究。如果研究者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对某个理论假说进行验证与预测的话,那么就要相应地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了。

5.2研究方法的选择要考虑经济发展背景 笔者认为研究方法具有客观性,会计环境不同的国家也可以采用同样的研究方法;但同时也承认在选择研究方法时还是要考虑经济发展背景,因为这涉及到研究方法能否得到正确运用的问题。仍以规范法与实证法的选择为例。实证研究方法主要运用于资本市场研究,因为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的关系、会计政策选择等问题具有可验证性;同时,有关资本市场的会计研究通常需要建立数据库,以便使数据资料的查找更为快捷。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资本市场比较完善,与此相关,数据库的建立也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了资料保证。我国经济环境与西方存在较大差别,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目前仍处在逐步形成时期。关于资本市场的数据库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权威的版本,许多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只能自行收集数据。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中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难以保证数据本身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实证研究成果的质量。因此,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会计研究方法仍然要以规范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5.3会计研究方法的选择同会计教育及学术研究导向有关

每个研究者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能力不同受到其所接受的会计教育的影响,例如,实证研究方法通常需要运用许多数理统计模型,这就要求研究人员能较好地应用数理统计知识。而在我国以往的会计教育中,数理统计的知识讲授较少,因此,大多数研究者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选用这种研究方法就不具有主观优势。随着实证研究的兴起,这方面的的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会计专业普遍开办了数理统计课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具备了运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能力。当然,这也是由于社会的主流学术导向所至。因此,会计研究方法的选择同会计教育及学术研究导向有密切的关系。

5.4会计研究方法的选择要考虑会计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

会计理论的发展模式是“相对稳定,显著变动一相对稳定„”的一个不断往复的过程。这样,在会计理论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相应的主要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在会计理论体系相对稳定的阶段,会计理论表现出对会计研究的指导作用,并具备应付反常冲击的弹性,因而可以在原有理论和思路指导下,主要运用规范研究方法(收敛性思维)继续进行研究,通过辅助性命题克服理论的困难,使理论作为规范较好地发挥作用;当会计理论发展进入显著变动阶段后,原有的会计理论如果继续存在,势必会产生阻碍作用,因而必须另辟蹊径,从新的角度解决问题才能克服困难,因而需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发散性思维),持批判的态度,从会计实践、现象的经验分析中创造出新的会计理论。总而言之,只有在会计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会计理论的发展。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在会计理论发展的特定阶段,采用某种研究方法并不排斥同时使用另外一种研究方法。我们对会计理论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人为的,而事实上,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综合的,而非单一的,是各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是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的统一。

六、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的结合

如上所述, 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各具优劣, 偏废任何一种均非善策。理想的选择应该是: 理解两者之间的对峙状态, 承认彼此的存在价值, 并促成两者实现一定程度的结合。即, 在认知过程中各有侧重的两个阶段先后承继、相辅相成, 从而促成事实性、描述性论述向规范性、伦理性见解的过渡.应将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这两者相互排斥,应当扬长避短,互相结合精确的数学推导弥补规范研究纯抽象思维所带来的结论不可验证的缺陷;在规范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然后实证研究方法加以验证,提高结论的可靠性。规范会计研究方法与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必须实现一定程度的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会计理论的研究水平.[1]刘玉廷.关于会计研究方法问题[J].会计研究,2002 [2]陈孟贤.当代会计研究方法:检讨和反思[J].会计研究,2007 [3]盖 地 吕志明.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评析[J].会计研究,2007 [4]刘 峰.实证会计的方法论基础与批判[J].会计研究,1997 [5]汤云为 赵春光.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1 [1]杨位留.中西方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比较[J].新西部,2007

第四篇:《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教案

如何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的一般结构

在进行文献综述过程中,以下的事情依次说清楚基本就可以了: 一是概念的基本含义。

做研究你得首先告诉读者让你寝食难安的是什么东西啊,不仅是日常生活概念,学术上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也得说清。所以综述的第一步往往是论文核心概念的阐述。比如,你的研究主要与“学习动机”相关,你就得告诉人家什么是“学习动机”。有的人去查资料,有的人翻词典,看看谁最先提出这个概念的,现在概念又有哪些变化,当前学术界对此概念的基本共识是什么,等等。二是相关概念的辨析。介绍完自己要研究的概念,然后就要说这一概念与其它相近或者联系比较密切的概念之间的关系了,以便使得当前的概念界定更为清晰。比如说,研究学习动机,似乎应该表明它与“学习兴趣”、“学习需要”等概念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好让人家明白你所要研究的学习动机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三是概念的主要类型或表现。

主要概念研究清楚了,那么之后就要细化一下,有的时候介绍概念的主要类型,有的时候介绍概念的主要表现,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如果研究学习动机,这里就要介绍学习动机按照分类标准不同,可以分成不同的亚类型。如根据来源分为外部学习动机和内部学习动机,并分别阐述之。或者也包括概念的典型特征和表现,比如,一个学习动机强的人有什么特点等等,也需要在这里阐述一下。四是当前研究的主要手段。

这部分有可能放在相关理论之后,但放在这里也无妨,因为方法毕竟和内容是不一样的一块东西,甚至有的内容,研究方法众所周知,或者仅此一种,不用介绍也是有可能的。这里主要说明,当前的研究者们都用哪些手段来研究我所关注的这个问题的。

五是概念的相关因素。

每一个人不能离开他人而存在,同样,一个概念也不能离开其它概念而存在。总会有些概念与之有着密切或者不密切的关系。对于一个概念而言,谁影响着它,它又影响着谁,这些问题都要说得清楚。如对于学习动机,你就要介绍什么因素会对学习动机产生影响;同时还要说明学习动机的强弱又会引起个体的哪些变化,等等。当然,对于心理和教育的一些概念而言,也有一定的套路,概念的影响因素往往是人、情境、任务;而概念的直接后果往往是个体的观念、情感、人格和人际因素。

六是相关的理论评析。

既然和概念相关的因素有这么多,那么它们彼此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学者们这么多年闲着也是闲着,肯定提出了一些有道理或者没道理的理论,将这些理论整理总结一下,一一表述出来,你的功德就即将圆满了。七是当前研究的共识与争议。最后一点很重要,也相对难写一点,这时候就要发挥你的综合概括能力以及批判思维能力了。在前人的诸多研究中,都形成了哪些共识?在哪些问题上存在一致意见?在哪些问题上还有着不同看法?关于本问题的研究还有哪些需要拓展的地方?这些问题你一定要逐一回答,回答之后,你才可以展开自己的真正的研究。如果不能回答,那么,对不起,你的研究理由不够充分,你需要再仔细想一想,然后才能展开你的研究之旅。

文献综述的撰写方法: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医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临床科研选题及进行临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疾病、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复。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

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二、课题研究设计

教育科研课题确定之后,就要进行课题研究设计。教育研究设计是对教育研究活动开展的全过程的设计,是确保教育研究质量的关键环节。尽管不同类型的教育课题研究,对设计有不同要求,但从现有的教育课题研究设计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提出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变量,确定研究方法,最后形成研究方案。

(一)提出研究假设

1.假设的内涵

所谓假设,简言之,是对选题提出的问题作假想性的回答,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问题作出的一种推测性和假定性说明。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第一,必须是对问题的解答。假设的提出不是无缘无故的,它是用来回答特定问题、解释一定事实和现象的;

第二,必须是对未经证实的问题的解答; 第三,必须有相关事实或理论依据。2.假设的类型 按复杂程度分:

(1)描述性假设。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和外部表象的一种描述。目的是向人们提供关于事物的某些外部联系和大致数量关系的推测,如,“教育发展对人口出生率变化的影响”的研究。

(2)解释性假设。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以说明事物的原因。

(3)预测性的假设。是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这种推测没有对现实事物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是提不出来的。

按假设中变量关系变化的方向分:(1)条件式假设。是指假设中两个变量有条件关系,在表述上采用“如果„„那么„„”的标准逻辑句型,(2)差异式假设。是指假设中两个变量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关系。(3)函数式假设。是指假设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共变关系,并且用数学形式表达,即Y=f(x)。

按假设的性质分:

(1)一般假设。是推测一般种类之间关系的假设,指向普遍的、抽象的、可推广的事例。

(2)特定假设。是推测特定对象之间关系的假设,指向个别的、特定的、具体的事例。

(3)虚无假设。又称统计假设,是推测某种不存在的、无倾向的关系的假设,指向中性的、无差异的、无区别的事例。

虚无假设的本意是想通过事实的检验来否定自己,否定了虚无假设,结果的倾向性也就明显地显现出来了。

按假设在表述变量关系上的倾向性分:

(1)定向假设。在陈述中示意假设结果的预期方向,指出变量之间差异的特点和倾向。

(2)非定向假设。在陈述中不提示假设结果的预期方向,而是期望通过收集数据、检验结果来揭示变量间的差异,常用虚无假设来表示。

3.教育研究假设的特征(1)推测性。任何假设都是对于外界各种现象的猜测,尚未达到确切可靠的认识,因而有待于进一步通过科学研究来检验或证实。

(2)科学性。假设不是随意的幻想和毫无根据的空想,而是人们根据已经认识并掌握了的有关科学知识或经验知识,以一定的确实可靠的关于研究对象的事实材料为基础,并按照科学逻辑的方法推理而成。

(3)逻辑性。假设不是经验事实的简单堆砌,而是由概念、判断、推理构成的逻辑体系。

(4)多样性。即对同一现象及其规律可以做出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理论假设。所以,假设具有多样性。

4.假设的重要作用

(1)假设能集中反映前期探索的成果;(2)假设能指明后续研究的方向;(3)假设可以提高研究活动的创造性。5.好的研究假设的标准。(1)科学性。(2)预测性。(3)新颖性。(4)可验证性。(5)简明性。

6.教育研究假设的检验

假设的检验就是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包括逻辑分析和实验验证。逻辑分析,主要用逻辑论证和反驳的方法;

实验检验又分为:(1)直接检验;(2)间接检验。

(二)选择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对象划分教育科研类型: 1.总体研究、个案研究和抽样研究

总体研究。“总体”一词含有总数、全体的意思,即研究对象的全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全部研究对象的总和。

总体的大小,由研究者所界定的范围而定。个案研究。

由于个案研究一般是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其过程与解剖麻雀相似,因此也有叫“解剖麻雀法”。

个案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研究对象的个别性与典型性。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和全面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目的和作用 优越性: 局限性: 抽样研究

是研究者按一定的规则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根据对样本进行研究的结果来获得有关总体认识的研究

抽样按一定的规则从一个确定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单位组成研究的样本。抽样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基本单位或元素。

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抽取出来的直接被研究的对象。抽样的目的和作用: 抽样研究相对于总体研究来讲有许多优越性: ①解决总体研究的困难;

②节省人力、时间、费用,缩短资料整理时间;

③可对所抽取的样本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深度;

④抽样研究所得结论,有推广应用到同类对象中去的意义。抽样研究也存在许多缺点,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存在抽样误差。抽样的基本要求:

正确的抽样应遵循随机性原则。

所谓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体被抽选的概率(即可能性)是完全均等的。此外,抽样时还应注意:

(1)确定抽样范围。关键是明确总体的界限。(2)保证样本代表性。

①被研究对象的均匀程度,越均匀,误差越小; ②抽样数目,抽样数目越多,误差越小;

③抽样方法。一般而言,不重复抽样比重复抽样误差小,机械抽样比随机抽样误差小,分类抽样比机械抽样误差小。

(3)样本容量合理。即根据总体的性质,抽样的方法及推论所需的正确程度来确定样本的大小,尽可能抽取足够大的样本,以使它能够真正代表总体的特征。

抽样的一般程序:

说完整的取样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清楚界定研究对象的总体,即规定总体;

(2)设法取得一份包括完整而正确的抽样单位的总体名单;

(3)确定样本容量,然后根据名单,采用适当的抽样方法,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

常用的抽样方法: 抽样的方法多种多样,应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条件来选择具体抽样方法。

简单随机取样。是全凭机遇来抽样,每个抽样单位在抽样过程中有着同等的被抽取的机会。

①采用抽签的方式。②使用《随机目录表》。

等距随机取样。也称系统随机抽样、机械抽样或间隔抽样,是将抽样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号,然后有系统地间隔若干个抽样单位抽取一个个体,从而形成样本。其步骤是:

①将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按顺序排列编号; ②确定间隔距离;

③采用随机方法确定抽样的起点号码;

④从起点号码开始,依间隔距离,按顺序抽取足够数目的个体作为样本。分类随机取样。也叫分类抽样、比率抽样、配额抽样,是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即单位属性特征(变异度的大小)分成若干个类别,然后根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容量和各类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分别抽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其步骤是:

①决定分类所依据的标准;

②确定总体数量,每类的总数和取样的总数; ③计算出每类所占比例,并以取样的总数乘以比例,得到每类所应抽取的数量;

④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每一类别中抽取应取的数量。

整群随机取样。也叫整体抽样,是把总体划分为若干个群体,然后依据随机原则,抽取一个或几个群体作为样本。

多阶段随机取样。也叫多级抽样法,是将总体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级,依次在各级中进行抽样,每一级的抽样都用随机的方式。

有意抽样。也叫按目的抽样,是研究者按一定目的要求选择某些研究对象作为样本。进行有目的抽样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①样本必须拥有最大的信息量;

②不追求样本容量大,而应以能提供信息为基本原则; ③事先确定一些抽样标准;

④研究者清楚课题研究目的,以引导出清楚的抽样标准。双重抽样。是指进行两次抽样,以抽取两个样本进行比较。

抽样的标准、方法以及抽样的大小之是否适当,关系到研究工作的进程,特别是研究结论的准确性,是研究工作开始时必须妥善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样本大小的确定:

样本容量的大小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研究对象总体的性质。

(2)研究目标、方法和研究者的经费、经验、时间、精力等主客观条件。(3)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

(三)明确研究变量

科学研究必须探索变量之间的关系。1.变量的含义

变量是相对于常量而言的。

常量是指在一个研究中所有对象都具有相同的状态或特征。例如:江西师范大学

变量(variable)是指在一个研究中研究对象具有不同的状态或特征,具有不同的值,即研究中涉及到的可以变化的因素。

如:教学

2.变量的种类 按形式划分

(1)连续变量。凡是在本质上能以连续数值表示其特性的变量,称为连续变量。

(2)类别变量。凡不能以连续数值表示,而需以类别表示其特征的变量称为类别变量,即不连续变量。

按来源划分

(1)主动变量。凡可以由研究者主动安排或操纵的变量称为主动变量。(2)属性变量。代表研究对象的各种属性,是研究者无法主动操纵、只能通过观察和测量得知其特征,称为属性变量。

按变量间的关系划分

(1)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又称刺激变量,即研究者掌握并主动操纵,能够促使研究对象变化的变量,是引起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研究者操纵的假定的原因变量。

(2)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又称反映变量,指因自变量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有关行为、因素或特征。

(3)无关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也称控制变量,是指与自变量同时影响因变量变化,但与研究目的无关、需要加以控制的变量。

(4)调节变量(moderator variable)。又称减缓变量。是一种特殊的变量,具有自变量的作用,也叫“次自变量”。

A、B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A教学方法对智力高学生学习效果影响显著;B教学方法对智力低学生学习效果影响明显。

(5)中间变量(intervening variable)。又称中介变量,是介于原因和结果之间,自身隐而不显,起媒介作用的变量。

3.界定研究变量

(1)确定主要变量。所谓主要变量,是指与研究目的直接有关联的变量,是研究者操纵或测量并希望从中获得研究结果的变量,通常在研究的题目中显示。

选择自变量。明确因变量。

例如:用智力测验分数反映智力发展水平,用科学测验成绩表明学业成就。(2)确定相关变量。相关变量是指与研究目的无直接联系,但如果纳入研究中,会使研究结果更严密、更可靠的变量,通常有两种:

背景变量。调节变量。

(3)确定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是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加以控制,才能提高研究结果可靠性的变量。

(4)确定变量名称。务必使变量名称简洁、易懂,名副其实。4.定义研究变量

给变量下定义,要尽可能清晰、准确,不得含糊其词。给变量下定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般说来,是先下抽象性定义,然后下操作性定义。

抽象性定义(Abstract definition)。又称概念性定义,是对研究变量共同本质属性进行概括的定义。

如: “智力”界定为“思维的敏锐”或“抽象思考的能力”;“兴趣”界定为“人对现实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特殊认识倾向”;“动机”界定为“激发一个人去行动或抑制一个人行动的主观原因”等。

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研究变量的含义。

例如:“智力”界定为“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测量所得的分数”; “合作”界定为“对别人的活动给予支持,并直接参与活动,成为其中的一员”等。给变量下操作性定义要注意:

第一,研究课题中的重要变量要下操作性定义。

第二,根据研究的目的、内容及变量的性质下操作性定义。第三,操作性定义的设计要具体、明确。第五,操作性定义必须兼顾排他性和普遍性。

(四)确定研究方法

在明确了研究变量之后,就要考虑并确定研究方法,以收集完整、可靠的研究资料。

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多种多样:

无论那种方法,既有优势,又存在不足。人们通常是根据课题研究目的和条件来选择资料收集方法,并注意各种方法的独立性及相互关系。

(五)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形成研究方案,是依据确定的研究项目,对研究过程进行周密、科学、完整地构思、确定、规划和表述。

1.课题研究方案的含义

2.形成课题研究方案的意义 3.课题研究方案的内容

4.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要求

1.课题研究方案的含义 教育课题研究方案,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初步归纳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是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的工作框架。

2.形成课题研究方案的意义

(1)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2)是使研究课题具体化的中心环节。(3)是课题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4)有利于检查和自我检查。(5)有利于协作研究。3.课题研究方案的内容(1)课题名称。明确表述研究问题。揭示研究对象。用语规范、科学。

(2)研究背景、现状和意义。

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问题提出)。阐述研究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状况(文献综述)。国内外作过哪些研究;取得哪些成果;达到什么水平

(3)阐述研究目标、内容。明确研究目标。阐述研究内容。

(4)选择课题研究方法。“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要“做些什么”和“怎样做”。要尽可能写得细致一些。如用调查法,可写明调查方式是问卷还是访谈。如果用问卷调查,最好能将设计好的问卷附上。

(5)明确研究程序、步骤。研究持续的时间、阶段划分、每个阶段的主要工作、达到的要求

(6)阐明成果表现形式。(7)课题研究资源的配置 研究组成员及其分工。

经费预算及设备条件的需要。(8)参考书目及有关附录。4.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要求

(1)保证研究采用的方式方法是合理的、可靠的和经济的。

合理,指针对一定的假设或研究内容,采用的方式方法能够满足检验、论证和解释研究内容所需要的功能和潜在条件;

可靠,指研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式是可以信赖的,可以重复的,即使换了他人来做同样的工作也能得到基本相同的结果;

经济,指对经费、人力、物力、时间的整体考虑和精打细算,既要力所能及,又要以较少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效益。

(2)保证研究是有效的、客观的和明确的。有效,首先指研究所使用的变量之间存在着真实的确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因果关系,也可能是相关关系。

客观,指研究的程序和控制必须要保证研究变量之间的影响能以真实关系发生变化,不能是虚构的、或随心所欲的,收集的数据是反映真实关系的、准确的。

明确,保证研究是明确的,指设计要使得研究所反映的关系能以比较突出和鲜明的形式表现出来,研究结果以明白无误的、有说服力的、可靠的数据或材料表述出来。

第一、认真细致。认真细致地查阅资料,认真细致地进行思考,认真细致地讨论修改,教育科研计划才能制定出来。

第二、明确具体。教育科研计划必须明确具体,但不应该有套话、废话,不应该有不必要的修饰词。

第三、科学性。研究计划的制定要符合教育研究方法的要求,要在掌握一定理论和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计划的制定又要切实可行,充分考虑自己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条件。

第五篇: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理论与方法研究

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理论与方法研究

内容摘要:激励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企业在管理中可通过激励艺术的应用,全面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员工更加努力地完成组织任务。因此,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的作用、相关的激励理论以及最充分有效地应用激励艺术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现代企业 企业管理 激励理论 激励艺术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现代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都越来越认识到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当前,现代企业加强对激励理论及其应用艺术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实意义

企业实行激励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和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让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继续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1.激励可以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服务。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华。行为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在激发员工动机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潜力。美国的詹姆士发现,员工在受到充分激励时,可发挥其能力的80%-90%,而在仅保住饭碗不被开除的低水平激励状态,员工仅发挥其能力的20%-30%。我国很多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与不合理体制压抑员工的积极性有很大关系。因此,企业要把这种不可估量的人力资源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就需要建立公正的激励制度,合理地运用激励手段。

2.激励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能够吸引、培养和留住企业所需的各种优秀人才。人才是企业的生命与第一资源,世界上绝大多数成功企业都对此达成了共识。例如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总裁直接讲明这样一种假设,即使把现有公司的一切全部毁掉,只要保留其现有人才队伍,就可以很快再造一个世界第一流的企业。如何才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呢?这些企业主要是通过激励手段来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他们不仅用丰厚的工资、福利等物质条件来留住员工,而且还通过各种管理职位、技术职位的快速提升来使能者得其所;不仅能使各类员工得到不同的培训和发展机会,而且还用企业文化来感染全体员工,提高其对企业的向心力。

3.激励制度和环境的创设,可提高员工的素质,为实现企业自身的社会功能创造条件。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织,不仅担负着一定生产经营的任务,完成满足社会一定需要的职责,而且体现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承担着对其组织成员享有民主权利和健康发展权利的一种承诺。许多现代企业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对这种社会职责的一种回应。企业激励作为一种全方位的系统激励机制正是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潮流,适应人的多方面需要,使企业成为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组织载体。同时,激励机制可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趋向,给学习和实践带来巨大的动力,能够不断提高个人素质。

二、理论指导

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其理论分为内容型、过程型和行为改造型等。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是指运用各种有效方式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实现组织的目标。现代企业应用激励普遍使用以下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成五个等级: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安全需要,包括心理和物质上的安全保障;社交需要,人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需要彼

此同情互助和赞许;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该理论认为,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

2.双因素理论。该理论由赫茨伯格提出。双因素是指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具有维持人的积极性及工作现状的作用,包括那些与工作本身无关而属于外界工作环境的因素,如政策制度、领导能力、工资福利等,这些因素得到满足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但不能激发积极性。只有激励因素才能起到激励员工积极性的效果。在企业内部,激励因素是指与员工工作自身内容相关的因素,如对工作的兴趣、工作的挑战性、员工发展的机会等。这些因素能激发起他们的成就感、责任感等积极感情,因而能增进员工的满意感,激励他们努力工作。

3.期望理论。该理论由弗鲁姆提出,认为人们在预期他们的行动会给个人带来既定的成果并且该成果对个人具有吸引力时,才会被吸引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组织设置的目标,可表达为激励力=效价*期望值。在企业中,激励力是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内部潜力的强度;效价是指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员工个人需要其价值的大小;期望值是根据员工以往的经验进行的主观判断,一定行为能导致某种结果

概率。

4.公平理论。该理论由行为教授亚当斯提出,认为一个人在自己因工作或做出成绩而取得报酬后,并不是仅关心他所得到报酬的绝对量,而是通过相对于自己投入的报酬水平与相关他人的比较来判断其所获报酬是否公平或公正。主要着眼于全体的影响及员工个人对别人的感觉,强调的是员工的主观感知,不是客观的真实情况。在员工管理中公平是相对的,只能尽量准确度量个人的绩效,做到在客观上让多数员工认为公平,而不可能做到让每个员工主观上都认为公平。

5.强化理论。该理论由斯金纳提出,也称为行为修正理论。企业员工为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不断修正其行为。

三、基本方法

我们知道,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会事半功倍,所以,现代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注重结合理论对激励应用艺术进行探讨。

1.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方法,也是目前我国现代企业内部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激励方式。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对于大多数企业员工来讲,工作是其谋生及养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经济性报酬。报酬激励是一种物质激励手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员工的积极行为予以表彰,用增强员工报酬的形式满足员工的物质要求,可刺激员工为努力实现企业目标而尽心尽力。增加员工报酬有多种方式:提薪、发奖金、改善福利水平或直接发放实物都可以增加员工的物质利益。人对物质的需要是无限的,物质激励永远是最基本的激励方式。只是应当注意,报酬激励的对象不同,激励措施的力度也不一样。同等水平的物质报酬,对于低收入员工刺激更为明显,而收入较高的员工对于微薄的报酬激励程度很弱。相对于奖金来说,提薪的激励效果要强一些,但提薪之后,员工的积极性会减退,奖金则可以经常发挥作用。该方法对应于需要理论。

2.精神激励。精神激励是指企业支付给员工的不能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激励措施,包括给员工提供挑战性的工作、恰当的社会地位和弹性的工作时间等。精神激励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物质和金钱,但效果却很明显。管理者可通过思想教育、灌输价值观念,倡导组织精神等,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常用的精神激励方法有:⑴事业留人。留住员工的最好方法就是留住他的心,而留住人心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以事业留人。因此,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培养,给员工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⑵情感留人。情感是人类重要的心理现象,一个好的工作与组织环境能够让员工尽情发挥。为了让员工长久留

下,企业就必须让大家有一个共同追求的目标,努力满足员工内心的需求。⑶尊重人格。现代企业只有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体现对员工的尊重,才能赢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因此,企业要善于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在工作中,充分考虑员工的意愿,为员工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在教育中,采用民主方法,尊重和满足员工的自尊心。

3.文化激励。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的核心文化建设非常重要。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其长期经营活动中确定的、为其全体成员普遍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体现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经过长期发展沉淀的精华,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的产物,是企业制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的总和。综观国内外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这些企业都有自己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微软公司的文化强调智力、朝气、辛勤工作、接近顾客、远见卓识和以比尔·盖茨为榜样的创新精神。我国济南三联集团公司董事长张继升在总结其企业成功经验时也指出:“文化力是能够最持久、最顽强地发挥作用的力量,也是一种最终能够制胜的力量。文化建设是一种强有力的纽带,它能把不同经历、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层次、有不同厉害关系的人组合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工作。这种作用绝不是仅仅用金钱就能实现。”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4.环境激励。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指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高层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善于构建和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加强企业内、外部环境建设,充分利用良好的环境对员工进行激励。企业不仅要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而且还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如良好的办公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努力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当今社会,随着员工对社会保障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文件规定和要求,为员工建立养老保险、工资福利、医疗保健以及失业保险等保障;在工作中注意加强对员工的安全

教育,及时配备工作所需的安全劳动用品,努力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只有切实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创立安全的工作环境,员工才能真正建立起安全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企业服务中去。

5.团队激励。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必须强调现代企业团队精神。团队激励的内容可包括:⑴提高团队成员的积极性;⑵加强团队内的信息交流,增加团队凝聚力;⑶非正式团队为完成组织目标服务。现在的社会越来越讲求合作,因此,团队激励值得我们关注,提倡团队合作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激励政策方案的制定应朝着有利于员工团结的方向发展,要能够促进团队成员之间加强沟通与合作。现代企业建设发展中必须要讲求团队精神,讲求合作。如果一个优秀的人才在工作的时候,无法和周围的同事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那么工作中势必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样的人才并不是我们所鼓励和欢迎的,部门需要一个有凝聚力的合作团体,在工作中讲求配合,现在很多企业都已尝到团队精神的甜头,在表扬工作的时候,往往奖励某一个团体,而不是某个人。只有通过企业成员间的团结协作才能实现企业发展的更高目标。工作环节总是一环扣一环的,只有发挥集体优势,才能创造佳绩。

激励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人力资源激励运用恰当,企业就富有朝气和活力。在现实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激励的应用牵涉到方方面面,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

二、激励理论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中的作用。

1、激励可以发挥职工潜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母士在对人的激励研究中发现:缺乏激励的职工仅能发挥其实际工作能力的20%—30%。因为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足以使自己保住饭碗,但是受到充分激励的职工,其潜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可见激励对人潜能的挖掘和利用是多么重要。

2、激励可增强企业的向心力。面对不同的个体和群体,管理者可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如职工参与管理,为组织发展献计献策;待遇激励,不断改善职工

生活、工作条件,提高职工福利待遇,使职工能产生工作于这样的集体具有荣誉感;情感激励,管理者重视和关爱组织中的弱势群体,使每位员工时刻感受到组织的温暖等等。这些都可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组织的向心力,进而使职工自觉自愿地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

3、激励有利于吸引和稳定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竞争已主要演变成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市场,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多年来,各行各业的管理者们试图探索出一条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好办法、好机制,并为之做了大量的尝试。如“政策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策略,按岗定薪,竞争上岗的机制等,对吸引和稳定人才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美国众多经济组织,不惜重金和提供优越的工作条件吸引各国的优秀人才,这也是美国在许多科学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4、激励可以使员工由被动管理转向自主管理。在各种激励措施吸引力的作用下,员工的自主性能得到充分的诱导,使激励对象的目标趋向优化,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保证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自主管理是企业人本管理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

三、如何在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中对员工进行激励

激励要求企业为每个员工提供一种追求与达到目标的手段,这些目标将会满足他个人的需要。过去一段时期主要靠精神激励,而近年来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激励受到了普遍推崇,成为许多企业争相采用的一种激励方式。应该说,精神不是万能的,金钱也不是万能的,物质激励不能代替一切。我们必须掌握适度,有效结合,采取多种方式结合的激励机制。

1、以员工需求为出发点建立激励机制。要实现有效的激励,必须对每个相关人员的需求有正确的了解和分析。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员工的需求层次结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过需求的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交,尊重需求,发展需求)。二是了解需求的动态变化(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需求层次的强弱度与持久度的变化)。正确地了解和分析这两方面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激励满足下属合理的而又可能的需求,同时也是实行群体需求的正确导向。而对于企业的领导来说,在他们的理念中,要有对事业的责任心,才会有对下属需求的牵挂心。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不仅是单纯为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完成任务,而且也是为了更好地尊重人、关心人和体贴人,因为即使在同一企业中,员工的知识、文化水平层次也是不同的,对需求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不仅仅是成本的节约、绩效的改进、出勤率的增加、效益的提高等功利目标,还应有工作生活质量的改善,员工满意度的提高,员工的成长与发展等与人性相关的人文目标。英国最大且盈利能力最高的百货零售集团马狮集团前董事长依时雷·薛格勋爵认为“致力发展与员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仅是付予优厚薪酬,还必须了解员工的困难并做出反应。高层管理者应知道员工的工作环境等各项福利措施的优劣程度。”马狮以福利高而著称,为推行种种福利措施所花费的代价往往使试图模仿的其他企业望而生畏。因此,以员工需求为出发点建立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2、建立资源分享的激励机制。资源分享及参与管理也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当员工学识提高,资讯科技普及时,员工对企业的期望值也相应提高。企业的资讯必须较大程度地公开,才能使员工真正感觉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现代企业里的员工,早已不仅是企业的“雇佣者”,而是从打工的地位跃升到企业的投资者地位。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在被扁平式、网络式替代的同时,也打破了原有管理者武断、独裁的领导地位,使合作者和资本共嬴的模式成为主流。对企业本身来讲,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就不会因职工能力不足,而花费大量的时间通过自学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技能,这样就降低了机会成本,最终人员培训使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一致化,促使组织发展、个人发展顺利进行。在国有企业中,职工持股也是一个很有效的资源分享方式,普通员工参与持股,通过提供一种经济上的物质刺激,来使企业员工的行为与企业的目标能够相一致"

3、建立适度淘汰的激励机制。激励不完全是奖励,还应该包括约束和惩罚。适度的淘汰机制不仅能使企业更有活力,而且能使员工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淘汰是竞争的结果,实际上也是一种反刺激。反激励的手段,能使员工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促使员工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我管理,以主人翁的态度为企业献计献策。南京新世纪大酒店(四星级)对员工实行累计考核积分制度,采取3%的淘汰制,有效地激励了员工成长。日本花王公司人事部门更是建立了一套对创造性的评分制度,由专家、领导和顾客对员工的思维行动和成果进行综合评分。严格的量化标准使员工之间产生差距,并通过竞争提高了员工的水平。

4、建立有效的内部提升机制。为了有效激励员工,内部提升机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若没有内部提升机制,员工便不知道自己勤奋和努力的结果,企业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使员工来接受培训和提高技术水平。更为严重的是,往往造成许多高层次人员的外流,他们不仅带走技术、企业机密,而且造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不稳定,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外援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也不一定能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大胆提拔工作绩效高的企业内部员工,不仅是对员工工作的肯定,更能为高层岗位补充人才。被提升的人在增大责任的同时,其权力和报酬也相应地被提高,因此,内部提升在大多数情况下兼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奖励。

5、重视情感激励。领导者对下属给予尊重、信任、关心、爱护,建立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能够激发争先恐后、蓬勃向上的生气。情感激励是现代管理中极为宝贵、极为丰富,急需高度重视、亟待强化开发的激励模式。时刻关心员工,加以感情投资,让员工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员工会更愿意为企业效力,并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树立主人翁意识。同时,由于传递效应,员工会将这份感情用于企业身上,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6、建立和完善目标考评制度。员工工作目标和考核是将公司的营运计划与员工个人工作计划相结合的一种办法。员工工作考核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利益,尤其是个人成就感、价值观念,因此,目标考核制度对员工就不再是一种苛刻的监督,而是员工成长的里程碑和加油站。大多数人都有成就的需要,成功的标志就是达到预定的目标。有目标,人才能产生动力,因此,目标是一个重要的激励因素。建立和完善目标考评制度,有利于员工明确企业和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使员工在完成自己目标的同时,达到企业的预定目标。

参考文献:

1.曾宪达.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思考[J].商业研究,2002(14).2.路风.激励机制有几条路可走.中外企业管理导刊[J].1999(6).3.陈全国,梅小安.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的有效激励[J].经济师,2004(12).4.赵曙明.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下载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教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复习资料

    教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2010级思政2班石盼201000510078) 第一章 ☞1.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研者所意识或预见到的的教育问题特殊性:复杂性(是一个复杂的人......

    教育研究理论与方法课题计划书(推荐阅读)

    教育研究理论与方法 姓名:罗群岚学号: 院系:政治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课 题 计 划 书20070510107教育研究理论与方法课题计划书 罗群岚20070510107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题目:......

    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

    作业: 结构式研究与非结构式研究各自在社会研究中有什么作用,它们对发展理论的意义何在?(500字以上)试题库: 1.试论述社会学中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之不同,在社会研究中,如何处理好二......

    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

    : 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会计国际化答:会计方面的题目可以选择如下一些好写的... 1.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有蛮大的变化,可以找......

    浅谈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与应用(xiexiebang推荐)

    浅谈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 2006-04-28管理会计自20世纪初问世以来,就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西方国家企业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和发展。近十几年,西方管理会计学科又提出了许多新的......

    会计理论

    正确理解公允价值,应该从三个方面出发:一是一种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毕竟也只是一种计量属性而已,并不能解决所有的计量不足的问题。二是改进的地方。一种新的计量属性的出现必定......

    研究思路与方法

    选题内容: 江苏省苏州市镇湖镇刺绣产业发展状况调研,及深入苏州刺绣产业密集区镇湖镇,通过实地考察记录,对这项传统工艺现代化的过程进行合理评估,并初步判定发展前景,提出合理化......

    研究与方法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 三个基本要素:现象与客观事实,科学理论(理论是对教育本质的理性认识,有一系列概念和原理构成的抽象体系),方法与技术。古希腊伟大思想家,哲学家亚里士......